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6 02:30:50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造专业;专业基础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25-03

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高职教学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院模具专业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而“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则是其中的特色所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实训效果,我院学生参加省内及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也获得就业单位的一致好评。

初期的实训模式

最初的高职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是学科系统式的,结合专业理论课而开设,是专业理论课的辅教学环节。实训内容侧重于对加工设备的了解及其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1)钳工实训(2~3周)。以“手锤的制作”为载体,通过划线、锯割、锉削、抛光、钻孔、攻丝、铆接等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钳工职业技能。(2)普通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普通机床的加工操作实训,以简单的回转体、六面体零件的加工为项目任务,主要使学生了解普通机床的功用与使用方法,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3)数控机床加工实训(2~3周)。包括数控车与数控铣,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数控机床操作两方面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对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初步具备设备操作技能。

在教学实施中,上述实训方式重在对常用加工方法的了解与认知,有助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出专业教学的系统性,对于普通高等教育来说,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由于培养目标不同,这种模式对于高职学生是否合适则有待商榷。另外,这种实训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内容方面,着眼于基础性和通用性,并非专用于模具专业,也用于机械类其他各专业,实训效果对于各专业来说其实都是不够理想的。但从学院总体考虑,其通用性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比较节省教学成本,且实训安排及其实施均较为便利,所以这种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发展后的实训模式

高职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目前在各高职院校普遍实行的实训模式属于基础实训与技能鉴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毕业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在各自专业领域的生产一线岗位上工作,最理想的是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专业实训能够根据各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并按照劳动部门统一制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考核标准进行考评颁证,学生毕业时即可直接凭证上岗。基于这种理念,要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这一目标,专业实训必须做出相应的改进,而这种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训项目设置的增加。专业实训项目安排应该与职业岗位对接,即根据毕业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安排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来看,模具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超过八成以上集中在模具制造类岗位,包括模具钳工、普通加工机床操作工、数控加工机床操作工、电加工机床操作工、模具成型设备操作工等。前三类岗位与原来的实训是相对应的,学生一般能很快上岗,而后面两类岗位在模具行业也是很普遍的,但学生在校时只在课内实验中有所接触,缺乏所需的操作技能,有必要增设相应的校内实训项目。(2)实训内容与要求的扩展。原有的实训安排可以说属于基础实训,任务内容较简单,达不到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学生要通过技能鉴定考核,必须在完成基础实训后,再进行专项培训。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能力情况,在学校具备培训条件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工种项目参加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由于国家在职业技能鉴定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各工种的考核标准比较明确,专项培训的内容与要求只需将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即可。(3)实训条件的改善。由于实训项目的增多及实训内容的扩展,相应地在实训条件方面也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投入,包括教学计划的准备、师资力量的加强、实训设施的添置、消耗品的配备等,并需通过申报审核,获得相关部门授权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资格。以学科系统式的实训为基础,辅以职业技能鉴定的专项培训,即学生首先完成全部的基础实训,然后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选择参加某一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适应于职业技能考核的专项培训,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是对基础实训的补充和提高,以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实用的高职实训模式,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得到广泛采用。所不同的是,各院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如专业培养方向、实训设施条件、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能力等,所开设的职业鉴定工种、项目数与等级等有所差异。

实训模式改进探索

近几年,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职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积极开展示范性院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等项目建设,同时也开始了新一轮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专业实训怎样安排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我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包括对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的学习,特别是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它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采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方面,都取得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国内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也一直在努力引导推行。就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方面而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确实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国内并不能简单套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任务驱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说,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岗位是实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前提,而这一点,至少目前国内模具专业是无法真正做到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而且内地模具企业大多未能形成规模,毕业生就业一般比较分散,校企间少有能形成“订单式”合作的。偶有订单,也难以维持稳定,今年订一批,明年也许就没有了。对于这种情况,教学计划也就只能临时性地调整一下,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另外,专业课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只能选择几门课程作尝试性的教改,要做到全面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所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也并不是很实用,可以选择性地学习,但不能照搬,对于国内高职教育来说,还得找适合自己的路。在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方面,不能针对某个特定岗位去做计划,只能采取加强专业基础训练、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使毕业生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拓宽就业方向,这才是适应国内现状的教学方针。

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硬指标。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经过两年左右时间,与毕业初期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大约30%的毕业生已涉足其他行业,而在模具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中,仍在一线制造类岗位工作的已不足20%且集中在模具钳工、数控加工等高技能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转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服务、营销业务等方面。这些新的岗位对工作者要求更高一些,需要全面了解模具生产过程,需要对模具结构及其生产质量进行总体把握。由此可见,相对于单项操作技能而言,综合素质培养对高职毕业生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从工艺规程制定,到主要零件加工,再到模具装配调试,针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进行一次模具制造的全方位训练。此项实训相对其他实训项目而言,实施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包括:(1)对教师素质要求高。主持实训教学的教师需要准备全套模具设计图,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总体计划,安排采购标准件、外购件及毛坯材料,掌握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能够对模具制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灵活处理。总之,能主持综合实训的教师应该是集设计师、工艺师、生产调度员、采购员、操作技师、质量员等多项岗位技能于一身的行业专家。(2)前期准备工作量大。一方面,需要对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总体调整,保证实训所需课时;另一方面,牵涉很多具体的东西需要准备,包括模具设计图样、实训实施方案、标准件、外购件、毛坯材料、工量刃具等。这些准备工作需要专业教师付出较多的时间与精力。(3)涉及工种多。一般而言,制作一套模具涉及的工种是比较多的,通常包括车、铣、刨、磨、钳、数控加工、电加工、热处理,还有检验试模等,诸多工种的协作牵涉实训设施、指导教师等问题,安排落实比较麻烦。(4)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教学总课时有限,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只能安排三周左右时间,与其他单项实训相比,课时基本相当。但是,综合实训比其他实训多得多,包含工艺规程制定、主要零件加工、以及模具装配调试等,在三周内完成全部实训任务非常困难。(5)制造难度大。通过此前的各项实训后,学生仍只是初步掌握设备操作方法,其操作技能还不足以加工实际零件。即使零件较简单,也很难保证加工质量。最终装配精度能否保证,对学生而言是一道难题。(6)教学成本高。有限的实训费用与模具制造成本相比,完全无法满足生产所需,如果再加上教师工作量的计酬,此项实训所需教学成本费用很高,使得一般学校望而却步。

虽然实施难度很大,但是仔细权衡,开设“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其必要性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模具制造综合实训是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是毕业生走上生产岗位前的实战演练。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够对模具生产过程有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对模具生产质量的总体把握有较为直接的体会和感受。通过综合实训,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总结和融通,操作技能得到针对性的加强,即使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种种质量问题,甚至导致最终模具装配失败,同样也能从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当然,考虑到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模具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照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来运作,必须适当简化、有所取舍。

具体实施过程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案:(1)根据各班实际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一副模具的制作。这样可以使总的工作量及实训成本大大降低,并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2)模具图由专业教师设计,精选典型结构模具,并适当降低精度要求,控制合适的加工难度。(3)选取部分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实训,其余采用标准件、外购件,或采取外加工的形式来准备,以减少工作量,确保实训能如期完成。(4)对应三周的实训,每个待加工零件只进行三道主要工序的加工制作,大致是普通切削加工(车、铣、刨)、精加工(磨削、数控加工、电加工)、钳工(钻孔、铰孔、攻丝、修研、装配),其余工序精简,包括热处理工序。当然,正确的工艺路线需要跟学生交代清楚。(5)配专业教师一人全程主持,另外分周次、分工种安排实训教师协助。(6)实训结束时,指导教师对实训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应就参与实训的过程写出实训总结报告。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过程的宝贵经历。(7)经过统筹规划后,可以将一部分零件加工内容安排在前面的基础实训及技能鉴定专项培训中完成,使各项专业实训都更接近实际生产,同时也能从整体上减少实训教学成本。

对于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实训效果很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各类实物模具,虽然达不到生产实用的质量要求,但总体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可以作为学生作品陈列展示,还能用于教学,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更重要的,这是学生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技能,提高了素质。

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我院的模具制造专业实训模式渐趋稳定。从专业基础实训到专项技能培训,再到最后阶段的综合实训,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专业基础实训是初学者入门必修,专项技能培训是毕业生涉足行业的桥梁,而综合实训则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素养的点睛之笔,对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为毕业生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实训模式才是比较完整的,适应现阶段的国情,而且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模具制造综合实训在实施过程上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组织形式能否实现校企合作,工艺方案如何更贴近实际生产等。另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但开设这项综合实训,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尝试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标准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玉蓉,徐益,赵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5):134-136.

[4]牛金峰,陈玉平,杨学智,丁泉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3-65.

[5]胡晓岳,林剑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0(4):16-18.

[6]何亮,徐百平,陈金伟.高职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22-24.

[7]刘鸫根,陈侃贞.高职院校“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51-54.

[8]魏慧敏,闫志利.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及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1(20):5-9.

作者简介: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模具专业建设 动态调整 机制

技工院校主要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技工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生产实践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技能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岗位需求及需要的技能发生变化,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核方式不够全面、客观,教学设备短缺、陈旧,师资力量不足,急需提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工院校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必须考虑几个原则:一是专业调整需要符合本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可持续需求;二是专业的调整需要符合学校的整体专业布局;三是专业调整必须考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状况。

下面笔者以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从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两个方面来阐述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情况。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

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能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知识方面达到本科毕业程度,在专业技能方面达到模具制造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水平。同时,毕业生还可考取电切削工、数控铣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及CAD/CAM职业技能证书等。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及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类专业中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较全面、较系统的一个专业,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外,在技能方面还要学习钳加工、金属切削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逆向造型等。现在,每年都有省、市、全国及世界模具大赛,为了尽早选拔参赛选手,也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模具制造技能,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程要尽量提前安排。

首先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培养特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要参加成人高考,在校期间要完成函授本科的课程学习,还要依次考取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高级工和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通过第二专业的学习考取模具设计师(三级)、电切削工(四级)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因此,笔者学校技能操作课安排得较多,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后,上实训操作课,一周安排理论课教学,下一周则安排实训操作课,交替进行,实训课的课时量逐年增加。

其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的课程可归为三大类:公共课、专业课(含实习课)和综合实践课。公共课主要是一年的高中课程和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例如机械制图课,提前到第一学期开课,其他课程也在前两年完成。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模具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压铸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综合实践课主要有模具制造工中级技能训练、金加工技能训练、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模具制造工高级技能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研修课题训练、模具制造工(设计师)技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综合技能实习。

最后是模具设计与制造各阶段技能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各阶段实训教学采用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方式,每个阶段要求完成的项目不同,每个项目的难易程度是逐渐提高的。项目教学过程也是小组成员共同合作的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分工不同,完成任务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针对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可根据评分表对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评分。

模具制造工中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简单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模或冲孔模,完成模具零件的加工、热处理,模具的装配和试模。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钳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平面磨削加工、金切加工、冲压机床的操作调整等。

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阶段:按组完成一幅复杂的冲裁模,例如水果刨落料、冲孔模复合模或冲孔落料级进模。要求掌握的机床操作内容与中级工相同,但模具结构复杂,模具零件多,装配制造技能更进一步。

模具制造工技师阶段:完成一幅塑料模,模架采用已加工好的快换模架,每人设计一个塑料件,利用UG三维软件造型,再进行模具分型;采用MOLDFLOW软件分析,确定模具结构;编程数铣加工,模具装配修模,试模等。安排的技能操作内容有:分析软件、三维软件设计、逆向工程、数控电火花加工、数控铣削加工,抛光研磨,注塑机操作等。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

1.过程鉴定意义

以往笔者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有课程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资格进行鉴定,即按职业鉴定要求分别进行理论试卷和技能操作卷的考核,两者的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上视为合格。这种一次性鉴定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集中考核导致操作设备紧张;考核模块多、时间长;有些教学结束较早的模块,学生生疏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这种终结性的一次性考核,其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评价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学校片面重视考核前的短期强化训练,过分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缩小了知识和技能的涉及面,容易出现学生基本技能薄弱、专业技能单一、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弊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全面地展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学校现采用过程鉴定方式。

2.过程鉴定促进了模具专业的发展

多年来,笔者学校的专业课程都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学历教育体系与职业资格培训体系衔接”的思路。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首先要有相应的教材,经过多年一体化教学实践,笔者学校模具组教师编写并出版了《冷冲模制造实训》《模具制造工(高级工)鉴定指南》《模具制造工(高级工)技能训练》等教材,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工(中级工)训练题库、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训练题库和模具制造工技师训练题库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促进了学校实训室建设,目前,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实训室有:特种加工实训室、模具拆装、试模实训室、数控铣工作站、数控车工作站、金切实训室、精密制造与测量工作站、创新设计电脑房等。

过程鉴定和一体化教学加速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伐,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笔者学校模具专业一个班级学生的技能教学主要由两位教师完成。其中,主带教师要完成模具制造工的中级、高级甚至技师阶段的教学工作,因此,对每位教师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也非常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

3.中级、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方案

以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为标准,根据模具制造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内容(国家职业资格二至五级),结合笔者学校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编制过程鉴定的初步方案。在专业课程模块结束时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若干关键的质量控制点,将其确定为教学过程鉴定考核点,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次技能鉴定考核。

参照模具制造工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选取了以下14个模块作为过程鉴定的考核点,各考核点所占比重以及计分说明如表1所示。

说明:表1中1~10项为中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要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完成中级阶段教学考核,总学分在36分(满分为60分)以上;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含课程设计)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中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5分以上。

11~14项为高级模具制造工过程鉴定考核点,取得高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已取得中级模具制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级阶段,总学分在24分(满分为40分)以上;高级模具制造工技能训练单项学分在18分以上。

通过对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和技能评价体系的调整,笔者学校的模具专业建设更加合理,培养出了更多的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新淑.浅谈技工院校模具专业建设[J].中国电子商务,2012(11).

[2]王建华,张建平.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

[3]杨濯.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构建的基础及有效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2).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现状

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是衔接模具制造专业学生与企业一线生产的重要桥梁。推动实习教学改革有利于完善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利于为市场提供更加实用的专业型人才。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分析现有的实习教学,从学生的受教育需求与市场的发展趋势出发,着手推动实习教学改革。

1.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现状

1.1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

在各大院校,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的新理念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意识到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并对模具制造专业进行不同程度的实习教学改革。但是,诸多教育者只在头脑中转变了教学理念,却没有将这一整套新理念运用于具体的实习教学过程中,以致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各院校在理解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政策时,没有真正做到心领神会,以致于头脑中一套教学方案,而实际行动中又是另一套教学方案;第二,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风格影响了实习教学改革新理念的推广;第三,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容易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死灰复燃,从而影响新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1.2教学目标不完善

根据教学新理念,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模具制造知识、模具制造技能与学习态度。现阶段,许多实习指导教师都开始重视学生的模具制造技能上,将实习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模具CAD技术与模具制造工艺上。但是,因教师的双师化程度较低,对模具企业的具体流程不熟悉,以致于实习教学很难起到提高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作用。另外,许多教师忽视了将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以致于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无法获得长远发展。

1.3教学内容全面

一方面,许多学校将实习教学定义为将学生带入实训室,让学生熟悉模具设备,从而完全脱离教材,并了解企业的相关工艺流程。这种做法不仅曲解了实习教学的真正内涵,将实习教学等同于体验学习,而且还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致于其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难以达到企业水准。另一方面,在实训室,大部分教师只将前人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演示一遍,让学生观看,这种做法没有真正发挥实习教学的优势,只将实习教学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部延伸。

1.4教学方法不灵活

大部分教师在模具制造实习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模式,而且教师每年做的演示都是一模一样,完全没有根据最新工艺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学生分组练习也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完全没有教师的引导,以致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存在严重脱节。另外,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虽然开始意识到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也开始将实践评估纳入到学生的发展体系中,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很难用一个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合理评定,以致于教学评估还处于无序状态。

2.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策略

2.1确立全面的培养目标

我们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组成以专业教师、模具专家与模具厂家为主的专业实习指导委员会,使其参与学生的专业指导,提高实训水平;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学习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并深入模具制造工厂参与考察与实践,从而全面了解社会对模具制造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及能力要求,为实习教学奠定基础;第三,深入理解模具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清社会形势,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从而为企业与社会提供专业扎实、技能过硬、职业道德健全的应用型人才。

3.强化实践教学

一方面,加大实习课程的比重,突出模具制造专业的实用性与专业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有机融合起来,将实习内容划分为普通机械加工模块、数控编程加工模块、模具特种加工模块、模具装配调整模块等,推动模块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的作用,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把握与理解,有突出实践技能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将普通机械加工的铣、磨、钻、车、刨分解开来,也可以将模具特种加工的线切割、电火花分割出来,让学生充分了解模具零件的具体制作与模具产品的具体组成,从而实现学生学习与企业工作“零距离”。

4.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的成败,良好的教师队伍往往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模具专业能力及企业实践能力,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因此,各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建设,使其在一线得到锻炼,从而更好地看待模具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

4.1建立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良好的教学评估机制是诊断教学的重要方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既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又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突出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进行诊断。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良性的教学评估机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习教学,在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明确教育教学目标,丰富模具制造的实习内容,促使实习教学方法更加人性化和实践化,进而推动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火寿平,韩绍才,孔德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云南电大学报,2012(12):78-79.

[2]李震.模具实习教学改革分析[J].职业,2014(4):36-37.

[3]涂承刚.中职模具制造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方案初探[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7-48.

[4]赵俊德.如何提高模具专业实习教学质量[J],2012(9):33-34.

作者简介: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实训基地 生产化 教学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应按照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进行培训。目前中职教育在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存在误区: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二是教学与生产岗位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还需要接受工厂较长时间的再培训,延缓了上岗的时间。面对企业对“零距离”应用型模具人才的迫切需求,依托基地“两化”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基地“两化”的内涵

1.1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的内涵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是把学校模具实训基地的场室建设成与实际工厂的模具制造车间完全一样,并将生产任务引到学校中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给实习的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它强调的是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了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

1.2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内涵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状况,根据学生教学、实训需要,在工厂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场所。包括先进的设备和产品、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安排学生实训乃至顶岗实习,学校的部分课程又可以在工厂上,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从而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

2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

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到目前为止,已经10年,在这么多年“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无论是“2+1”模式,还是 “半工半读”模式,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是充当工厂生产线上的一名操作工,所有的安排都要服从工厂生产的需要,学生根本没机会接触模具的生产实践。

另一方面,原来的模具制造技术校内实训,由于没有与生产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制造模具过程中耗材严重。因而,学校舍不得让学生真刀实枪的制造模具,而只是让其对旧模具拆拆装装而已。

再者,中职学生基础差,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学,学不会,厌倦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适用中职学生的教学了。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感到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学校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教学和技能训练融入生产,实现教学、训练、生产一体化,应该是我们进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

3.1 师资队伍的建设

模具专业的教学涉及到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较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双师”素质。为此,我校花了三年的时间进行了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了以下目标:一是实现了不同类型师资队伍的合成。将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教师、从企业引进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从社会聘请的教师这三种成份进行融合,使之在教学过程中相互磨合,从而推动各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实现了教师的有序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我们全面启动教师的CAI、CAD和CAM培训,使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和模具设计加工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分期分批送教师赴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顶岗实践,以提高教师现代模具制造的实践能力。这样,我校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模具教学改革的需要。

3.2 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推进生产化教学改革,必须有充足而先进的实验设备、实训场所,有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条件,生产化教学改革才能得到有力保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我校近几年加大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先后建立了钳工实训车间两个、模具拆装车间、普通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数控车床实训车间两个,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模具CAD∕CAM培训中心,线切割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两个,每个实训车间旁边都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因为我校与多个工厂有来料加工业务,所以每个车间都有生产性任务。同时我校也建立起了模具专业校外教学化实习基地13个。这些都为学生生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4 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实行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模具专业课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设备及工艺装备结构复杂。有些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效果差,若把它放到学校实训车间现场讲解,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个实训场所都有工厂的来料加工零部件,和大批的模具加工订单,我校模具专业教学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改在模具实训中心、实训车间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例如:《机械制图》放在模具拆装车间讲解,边拆装,边讲解画图技巧,边画图。又如《模具加工工艺》是一门模具专业的主干课,但是在黑板上讲模具制造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把它放到模具加工车间边做边讲。其中上线切割电加工课时,来到线切割实训车间,教师面对实物机床讲解电加工的基本原理、线切割机床的基本结构、线切割编程指令、电参数的合理选择,学生在机床上自己动手打穿丝孔、穿钼丝、装夹工件,然后进行切割。通过这样的生产、讲授、实训一体化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加工机床的操作,而且加强了对电加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等课程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放到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讲解,对照实物讲解疑难结构,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模具研发和制造中心,指导老师根据工厂的产品图纸,指导学生进行模具结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绘制模具零部件图纸,进行材料的选择、采购,再进行模具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包括车、钳、铣、刨、磨、热处理、组装等,一整套工序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培养了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人才,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生产化的实训对质量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的生产任务,以及加工零部件的工时管理,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改变了以往散漫学习态度,在生产的氛围中,体验自己的成功感。二是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技能,生产化的实训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零部件的图纸、材料、技术要求,以及复杂的夹具、先进的刀具和量具,还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读图制图能力、材料选择和认识能力,掌握了模具的技术特点,练就了模具加工技能。例如,在2012年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我校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模具钳工都获得了全省一等奖。三是增强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把课堂搬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生产化的实训,就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岗位的桥梁。在校内,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企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这些锻炼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

(2)把课堂搬到工厂,实行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保证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都受益。

学生来到校外实习基地——工厂后,每个班派两个老师带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参与工厂顶岗实习,一组参与工厂模具制造,每隔一个星期轮换一次。而参与模具制造这一组又分为两个小组,一小组进行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包括开料、模具钳工、车工、铣工和模具装配等;另一小组由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根据现场实物进行讲课,讲授一些机械制图知识、模具结构知识、模具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知识,并根据工厂需要,辅导他们自己设计一副典型的冷冲压模具或塑料注射成型模具,学生设计完成,经过老师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审核后,带上自己设计的图纸进入模具制造实训环节,根据自己的图纸来制造模具。两个小组上下午轮换。这样,我们把《机械制图》、《冷冲压模具》、《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知识》、《模具加工工艺》等课程带到了工厂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形成了工厂、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首先,工厂方面,得到了工厂急需的操作工人,在招工难的形势下,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其二,为学校模具制造实习,节约了大量的材料;为学校模具制造生产化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岗位;促进了学校教师真正“双师型”素质的培养:在工厂,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但要管技术,更要搞管理,教学观念和技能都受到不断挑战,相对于一般的教师技能培训,工厂里面,更能给与教师全方位的培训。其三,学生完全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过程体验模具生产。既学习掌握了模具生产技能,对工厂的工作氛围、规章制度、作业流程、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应,同时也了解了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创造多少利润,与熟练技术工人相比差距多少,最终达到了“能够为企业创造利润,实现零距离就业”的培养目标。

5 总结

模具专业教学依托于基地“两化”,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教学和实习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掌握并强化了模具制造的理论知识和模具制造操作技能,熟悉了模具制造行业先进的设备、技术路线和生产工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等.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课堂[N].求索,2007(4).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项目导向 数控加工与编程 摇臂钻床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184-01

随着国家对高职示范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发展迅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但大体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其中项目导向教学法是高职院校较为盛行。

1 问题的提出

“项目导向”教学,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范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做中学”的目的[1]。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获得工作过程的初步知识,一方面与现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可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增加感性认识,避免一些抽象的分析,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有兴趣,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2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作为模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模具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想切入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将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训整合入课程,形成了“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结构,重新构建《模具制造技术》课程。

2.1 指导思想

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为课改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模具行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2 课改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机械制图、Pro/E、CAXA线切割、数控加工与编程、CAXA模具制造工程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模具数控程序生成与修改,模具零件线切割加工轨迹的设计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动手操作加工的能力。

3 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3.1 教学步骤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选定产品—模具制造基本知识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普通铣床—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教学总结。

3.2 教学内容安排

将11级模具班学生按照数控加工与编程、普通铣床、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4个项目分成4组,4周换1个项目,经过16周将4个项目学习完毕。

3.3 教学方式

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组10人左右。实施过程中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每个子项开始前教师对重点难点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知识应用、方法和经验讲解,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仅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3.4 教学过程

(1)数控加工与编程学习阶段(4周)。

在数控模具实训车间现场讲授基本知识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旁边指导。

(2)普通铣床(4周)。

熟悉普通铣床加工的特点,铣床的基本组成,主要适用于加工的零件及普通铣床的基本操作,通过学习能在普通铣床上平面,键槽、花键及齿轮的铣削加工。

(3)摇臂钻床(4周)。

熟悉摇臂钻床的结构,通过学习会适用摇臂钻床在模具上钻出位置正确、尺寸合格的孔,为后续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切割孔做准备。

(4)数控电火花线切割(4周)。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工艺范围,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特点以及在模具的加工制造中的作用;能够正确的编制线切割加工程序,能较熟练的使用线切割机床,包括正确的开关机床、调整机床、对工件进行装夹找正等基本操作。

3.5 总结、考试阶段

进行教学总结和学生成绩评定。

(1)教学总结:一方面总结学生的编程、绘图、操作等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为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全面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2)综合考核:以笔试、面试、答辩等灵活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实施效果

4.1 增加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仿真工厂的真实环境,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

4.2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模具专业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逐步具备了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切实保障了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培养了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刑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1(1).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一、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设计

模具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模具产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生产等方面,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人协同完成。笔者所在学校是中职技校,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生和少数高中生,培养的学生就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就业岗位定位在模具制造熟练操作工或模具加工工艺师(极少数)。因此,笔者觉得笔者所在学校应推行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式教学方法(见图1)。

1. 模块一:模具拆装测绘

作为直接生产操作工人,看懂读懂机械工程图是关键。因此,组织学生拆开各种模具教具实物进行测绘练习,让学生把所有零件图和装配图在纸上草绘,再用电脑软件绘图。此法有以下优点:

(1)能结合以前所学模具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模具典型结构,为模具装配实训做准备。

(2)制图知识得以学以致用,并强化AutoCAD电脑绘图。

(3)把原来逐件制作纯消耗材料实训变为逐渐引导学生把图纸绘制出来的零消耗实训,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为CAXA实训做准备。

2. 模块二:实训教学结合理论知识学习CAXA(或Pro/E、UG)

实训时,可分组发放产品图纸,学生根据模具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用模具设计软件选择相应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公式以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架结构设计图。要求学生利用软件对此模具进行开模、合模、制品推出的全过程仿真练习,了解了模具制造全过程,从中找出设计的不合理处,为下一步加工实训做准备。

3. 模块三:普通机械,数控编程加工

对模具来说,一般标准零件是可以直接订购的,如标准模架、导柱、导套、顶针等,但模具的凸凹模(或型腔)是要进行加工得到的。任何零件的加工基本上都是要经过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的这一过程。模具一般是单件产品,因此加工一般是普通机械加工去除余量,再经数控机床编程进行半精或精加工。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能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如车、铣、刨、磨等)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且在下道工序能用手工方式和CAM方式编写数控加工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铣、线切割、电火花等)加工出合格模具零件。

4. 模块四:模具装配、修配、调整模块

模具装配、调整不可能直接进行,此模块就要求学生具备钳工的一般技能。钳工一般内容包括:划线、工量具的使用、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螺纹、套螺纹等,而这些基本技能的学习不能像学普通钳工那样照搬应用,要结合模具结构进行研究、总结,发现冲压模具的凸凹模、塑料模具里的镶件是钳工技能训练中的旁证,可将四方体、六方体、圆弧锉配、十字配作、角度配作、钻孔、攻丝、套丝与装配等综合在一起制作一本可行性的实训校本教材,既可减少实训材料的消耗,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检验学生模具课程学习完成的情况。

在此模块中,装配最难点应属配钻、攻丝。因为孔的形位精度、尺寸精度关系到装配的位置。教学中,我们要学生自己设计所需孔深,把在理论课学到的螺纹底孔直径计算公式运用到实训操作中,在废料上按钻通孔、钻小孔、钻斜孔、扩孔、锪孔、铰孔、逐步过度到钻盲孔、钻多工件。尽管图纸上不一定要求螺丝清根,但实际的工况是要清根的。这样学生知道了在盲孔攻丝中为了满足图纸规定要求,必须准备好空间让出丝攻到足够深度。这就要把孔钻深点,但若钻的太深超过切口就会钻到下一个零件上去,则会造成偏心问题。因此,应设计些简单的配合组装图,让学生进行加工并装配,为下一步装配模具做准备。

等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可把前面机加工合格的模具零件进行装配、调整、试模实训,试模合格后把此模具进行点评、展示,会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该实训,学生能够将既往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上模块可打乱顺序进行,以解决机床、电脑设备少,学生多的矛盾。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分批分模块进行实训,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尽量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实际案例

图2手柄

工件名称:手柄(见图2)

生产批量:中批量

材料:Q235-A钢

材料厚度:1.2mm

经过模具设计软件的学习之后,发放模具成品图纸给学生,让学生分组(5~10人/组)用Pro/E等模具设计软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等进行模具设计计算(见图2)并转化为二维的装配图(见图3),零件图。此阶段是建立在模块一、二的基础上才可进行。

图3二维装配图

经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可根据零件图和装配图编制工艺并进行加工,加工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机加工,数控特种加工,也可选用钳工加工。工作量大的可选用机加工,如模架,可用加工中心数控编程或用MasterCAM软件进行编程方法进行加工(机加工模块实训);精度高的可用特种加工,如落料凸模,直通式,采用线切割加工,2个M8螺钉固定在垫板上,与凸模固定板的配合按H6/m5。整体凹模,各冲裁的凹模孔均采用线切割加工(特种加工模块实训);而简单的,可采用模具钳工技能,如导料板、卸料板可先锉削、磨削后再钻孔(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最后等所有的零件都加工好以后,就可以进行装配、调整、试模。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其中要注意孔的配钻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模具钳工技能实训)。

三、结束语

由于每个学校的设备、条件、资源等不一,教学方式的不同,普通固定的教材不适于每个学校。因此,针对“实用、够用”原则及模块式教学,应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如已开发的《钳工技能实训》和待开发的《模具测绘实训》以及《机加工、数控实训》。这样针对性的进行模块式教学,会使教学目的明确,技能的掌握更简明快速,学生的适应会更好更快。模具专业实训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过程很长很远的研究方向,模具实训老师的专业进取也得不断更新和提高,才能适应新技术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 关键词 】模具制造课程 项目化学教学 问题 对策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在模具专业课程中占有核心地位,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及综合性,其培养出的学生一般都主要从事设计、生产、装配、管理、维修及相关联的技术服务等行业。近年来,模具行业快速发展,相应的制造技术日益精进,模具制造技术的教学过程也进入了中心思想为“项目指导及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加深了解理论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教学者及相关人士的重点关注。

一、 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需要进行整合

当前模具制造技术教学一般都是用《模具制造技术》及《机械制造基础》这两本教材,这两本教材缺乏相互独立及不相衔接的特性,内容也相对陈旧复杂,在教学及学习的可行性及便易性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乏,加深了教师指教及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此外,模具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自动化加工的运用也逐渐普及,因此该教材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相关专业的实际要求。

1.2 教师的教学技能需要提高

模具制造技术的项目化教学课堂一般都设在车间或工厂里,至少也会在虚拟加工现场开展教学,目的是将教学中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这就使得教师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教授者、指导者、讲解者及评价者。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在熟悉教学的所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设备的各项操作及相关的加工工艺及流程都能认识全面,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当前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显然缺乏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和掌握,使得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1.3 学生观念需要适当改变

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并且其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在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由学习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构建知识的主动者,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加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懒散、厌学等各项原因对项目化教学存在厌倦心理,也因为项目化教学扩大了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学生真正用在学习上的精力非常有限,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无法完成预定的教学及学习目标。

1.4 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完善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是项目化教学的初衷和目的,学校需将企业作为载体,设置各种零件加工项目,融入各种加工方式。但就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还相对匮乏,合作过程中设置的教学项目分化的零件加工项目也不完整。此外,在项目化教学中还缺乏相关课程的总结和评价。

二、 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2.1 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整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编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现代化课程教学大纲,然后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就大纲中提到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对陈旧、重复的内容进行删除,重点突出专业的技能培养,添加与模具制造相关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整合过后的教材要包含机械制造的基础、模具的特种加工及机械加工、典型模具制造的举例说明等重要内容。同时,在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之前,要进行《数控实训》及《金工实训》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常用设备的加工及原理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还要对模具拆装进行实训,为后期零件加工学习做好准备。

2.2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及积累的同时,教师还要走进企业进行现场学习,让实践与理论能够有机结合,从而使得自己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筹帷幄、运用自如。针对操作技能的提升,教师可采用顶岗代职的方式,对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进行全面了解,并熟悉操作基本工序,掌握典型模具的具体结构,透彻了解模具的零件设计、加工安装及调试。此外,在授课时,教师还可挑选进行项目载体的零件,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形成多变灵活的授课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转变学生的观念

教师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课堂上可用有趣且典型的零件载体来吸引学生,由浅入深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学习中,引导其发现问题,并就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引,使其通过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在强调独立思考的同时教师还要强调学生间团队协作能力,使其通过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对比掌握正确的、现代化的操作方式及理论知识。

2.4 完善教学所需手段

实践教学手段的匮乏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之外还要对相应的师资设备投入更多资金,但学校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需要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降低教学成本,保证教学顺利展开。学院要尽量加入当地的模具协会,利用这个交往平台取得更多与相关企业合作的机会,为教师和学生打通参观、实践、实习等能够全面提升各方面能力的通道,让学生在深入掌握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时,了解团队协作的意义及作用。

结束语

在模具制造教学过程中加入项目化教学,使得教师从讲解者变为组织者,而学生从以前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知识的构建者,从而促使学生及教师能够共同提升各方面能力。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学校、企业、教师及学生要共同努力找出所有问题并逐一解决,只有这样,项目化教学才能在模具制造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实际作用,并协助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具有高技术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瑞娟,谢玉彬.基于项目导向的《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综合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12,(22):184-184.

[2] 李和平,李久明,陈京平等.高职高专模具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53-56.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模具专业教学中最为繁琐的课程莫过于《模具制造工艺》,其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与模具生产衔接紧密度不高,经常会衍生出和实际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再就是许多教师由于实力有限,未能做好实践指导工作,使得最终毕业生难以迎合相关企业竞争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笔者决定在理清现代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以学徒制为背景、项目为载体的改革要点前提下,集合诸多实际状况论证日后具体的改革实践策略,希望能够借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模具制造工艺专业性人才。

关键词:

学徒制;项目载体;模具制造;课程改革

1引言

高职院校设置《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模具图纸设计与产品制造等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可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能设置合理的实践引导环节,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最终教学实效自然不够理想。因此,今后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任课教师,有必要不断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和职业道德素养,争取在联系实际生产状况的前提下,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项目作为指导性载体,开展一系列科学化导向教学活动。至于规划思路和具体的处理手法,将具体介绍。

2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作为载体的课程改革要点

其主张在必要性课程教学单元布置拓展前期,进行相关行业实践项目引入,进一步营造出生动化的实践交流氛围,令学生能够在特定项目设计期间规划出合理应对战略,为日后模具制造工艺“做中学”和“学中做”等更高指标贯彻,积累合理的过渡适应条件。须知想要有效改善学生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就必须预先组织他们进行相关项目实践,唯独如此,他们才能实时掌握企业生产的动态状况,自主且深入性学习更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如某区域拥有汽车基地等大规模企业,而一辆普通汽车当中的内饰件模具数量就已然达到200副,包括保险杠、仪表盘、油箱等大中型塑料模具。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教学工作,也应当结合这部分企业具体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高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和企业特定岗位之间的距离缩减。换句话说,就是在规划课程讲解模式期间,将模具制造工艺中的一系列典型案例作为学生的主线训练任务,确保学生掌握合理数量的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之后,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或是校内外实训基地之中,依照师傅指导要点进行高水准的实践操作。

3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措施探究

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现代学徒制下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作为主导线索,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和课程体系修缮,进一步凸显模具制造工艺强烈的实践和应用特性。如此一来,高职生才能愈加积极地投入到模具制造技术和安装调试等训练任务之中,从中造就出所需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首先,将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日常教学重点,进行以项目为载体的《模具制造工艺》课程设计,进一步凸显出其所需的职业和实践应用特性。就是说在确保熟练认证模具制造等岗位需求基础上,进行高职院校既有的课程内容重新构建,当中的主线内容则可顺势细化为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编制和代表性较强的模具零件加工;再就是将学生视为主体,职业技能培养和知识点灌输作为中心任务,加快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堂与实训基地的一体化改造进程,为今后学生更加理想的适应相关岗位环境,提供保障。如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主张依照模具加工的基础性理论、模具机械加工和特种加工的加工要点、代表性模具制造和装配的工艺、模具的光整加工的流程等细节,进行完善的教学流程规划组织。需要注意的是,整体教学活动的设计流程,有必要时刻秉承由简单到困难、点到面、知识递进的规则加以拓展,各类教学内容又要维持相互独立和紧密关联特性。长此以往,才可以确保高职生全方位掌握与模具制造工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将理论和实践技能作为考核工作延展的指导性线索基础上,依照国家职业技能检验标准进行开放性和全过程的考核体系创建。其核心动机在于令学生在学徒制和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作用下,顺利激发出学习训练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辅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经验、问题总结任务。归结来讲,就是将个人综合表现、过程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等3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最终考核成绩。在个人综合表现成绩方面,则督促教学主体结合学生日常出勤和作业完成状况,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占据总体成绩的30%;过程性考核方面,即在模具制作工艺实践操作期间,结合不同小组具体表现为每个小组评定分数,其中教学人员评价80%、小组交互式评价20%,占据总体成绩的40%;期末考试则结合高职院校规范要求和学徒制规则进行有序组织,满分为100,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占据总体成绩的30%。再就是将塑料模和冷冲模导柱、导套、固定板、型芯等代表性部件,作为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的主线任务,令学生在学徒制指导作用下,自主和协作式学习。至于教学主体的核心任务,便是运用多元化引导模式拓宽学生思路,包括模具制造任务分析、资料收集整合、效果评价等。长此以往,加快模具制造工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的结合进程,最终顺利实现模拟实际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下以项目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课程改革工作着实繁琐,而笔者在此阐述的意见必然存在局限性,日后仍需模具专业教师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予以完善。长此以往,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为汽车制造等行业可持续竞争发展,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参考文献

[1]戴翠丽.高职院校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9(16):120~148

[2]杨俊秋.过程模拟任务驱动在塑模设计课程中的实践[J].塑料制造,2013,33(07):86~99

[3]张红英.高职“塑料模具设计”教学之探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01):122~136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 教学

1 目前职业院校教材及教学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精、尖端的工艺装备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工艺装备,各用人单位,特别是制造业,急需既懂

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掌握专业技能的实用新型人才,这也是目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因。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全国各职业院校在教材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努力,力求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无缝结合。目前职业院校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不足:

1.1 教材现状

职业院校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各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教材内容选择以及办学的方向等方面,在办学的初期,各自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究竟选用什么层次的教材,以及教材所应包含哪些知识内容,都是职业院校努力探索的。如果采用大学教材,对于基础理论知识较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感觉太深奥,难于理解和掌握,继而产生厌学情绪,逃课、旷课现象十分普通,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教材进行的是理论研究,理论知识较深,加之教学形式是“课堂加实验”。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和方向的明确,职业院校的教学形式应该是“课堂加实习实训”的模式,因此职业院校教材的内容,应当紧跟生产实际,即教材包含的知识内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应与企业的要求相一致。

1.2 教学现状

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脱节是目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实习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内容不一致或脱节,造成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各行其事。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既没有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又没有很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即出现所谓的学生“既不能文,又不能武”的现象。

多年来,我院在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004年我院在模具专业两个班级进行试点,除了开设其他模块化课程以外,还开设了《模具生产实训》课程,该门课程从教材内容、教学形式等都与传统的不同,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更好地结合,在顶岗实习期间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 《模具生产实训》课程及教学的特点

2.1 学生分组讲授

针对两个试点班级学生的特点,教师结合生产实际,自编《模具生产实训》教材。学生通过在校前两年模块化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最后学习《模具生产实训》课程,把那些分块的、零散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灵活地运用到解决生产实际中。编制的教材具有知识的归纳、总结、提高、运用等特点。

2.2 一群教师授课

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同时给学生上课,即所谓的“同台共济”,打破了讲台上只有一位教师上课的传统,做到了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取长补短,使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相一致。

3 《模具生产实训》课程主要内容

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共同配合下,指导学生完成模具设计及制造。学生在五周时间里,完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学习。《模具生产实训》主要讲授和实训的内容如下:

3.1 模具设计基本知识

3.2 模具制造工艺基本知识

3.3 模具测量技术基本知识

3.4 模具技术准备及生产组织管理基本知识

3.5 学生完成一副模具的制造、装配与调试

4 《模具生产实训》教学要求

理论知识讲授集中进行,模具设计课题可由教师拟定,也可来源于生产实际。设计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12位学生,在二周内完成一副模具设计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4.1 模具制造――技术准备

4.1.1 模具结构的修改每个学生结合模具装配图,审核零件及模具结构的合理性,对模具提出修改意见,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及工作的态度。

4.1.2 初步拟定零件加工工艺根据修改后的零件图,学生根据学过的相关专业知识,初步拟定编制零件加工工艺,再由教师对一副模具的所有零件进行工艺讲解,学生最后进行零件工艺修定。

4.1.3 初步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经过教师审核后的零件加工工艺,由学生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经教师审核后,填写零件中转卡片。

4.1.4 模具价格估算学生估算的模具价格经教师审核后,填写《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物资月采购申请表》及《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教学物资月采购明细》,上报有关部门审批,进行资金和物资准备。

4.1.5 发放工艺技术文件全套工艺技术文件,发放实训部、各小组长,零件图及相应工艺发放到每位学生。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副模具的制造,选定组长,分配任务,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学生独立完成一副模具中一个零件的全部加工。

两周理论课程结束后,每组12位学生在三周内共同完成一副模具的零件制造和模具装配。

4.2 模具制造――模具零件加工

实训部门安排各相关工种指导教师,指定机台。将加工相同零件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由实训指导教师统一讲解加工规范及注意事项,然后实训指导教师上机现场演示操作,最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零件的加工。实训指导教师检验零件的合格性,作为评定学生实训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还需要每天向小组长汇报加工情况,小组长与实训部门的生产调度统一协调加工进度。学生小组长每天作好工作笔录,零件加工完成后书面工作总结,并上交理论教师。

4.3 学生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4.3.1 理论课成绩学生理论课成绩评定主要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1)学生是否对模具及零件结构改进及其正确性;

(2)学生拟定零件工艺的合理性;

(3)学生编制零件生产作业计划的可行性。

4.3.2 实训成绩学生实训成绩评定主要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1)加工的零件是否合格;

(2)加工零件时是否遵守操作规程。

5 《模具生产实训》课程达到的目的

通过《模具生产实训》课程在模具专业试点班级的试行,探索和总结一条符合高职院校教学的路子,希望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结合生产实际对模具专业进行专业课程整合,编制相应教材,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5.1 一个整合、两个结合

将原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和《模具制造工艺学》三门专业主干课程内容进行分块整合,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同步,达到学以致用。

5.2 实训内容“一分为二”

将原有的实训课程分为基础实训和生产实训。基础实训内容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生产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既不感到空洞、乏味,同时在实训、实习时,又是对知识理论复习和提升。

6 结论

《模具生产实训》是学生在三年学习中的最后一门课程,是对学生在校前两年学习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从试点班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来看,普遍好于非试点班级,达到100%。从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来看,试点班级的学生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当然在该门课程的试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诸如硬件条件不足、师资力量欠缺、初期管理滞后以及教材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等。

参考文献:

[1]徐冬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

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模具专业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学

随着模具工业的升级提速,模具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既能看懂图纸、熟练使用AutoCAD、MasterCAM、UG等绘图软件,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根据本地模具产业特点和生源素质实际情况,笔者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模具专业需要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进行重新定位,以优化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嵊州市模具专业相关产业现状

浙江省嵊州市机械电机产业、电器厨具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小功率电机生产基地”、“浙江省微特电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厨具之都”、“中国电声零件之都”。“二都二基地”年需模具专业技能型人才500人以上。

二、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定义与确立

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即某一职业岗位中能完成该岗位中更多职业任务的一种或几种主要关键技术的实践能力。根据笔者对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跟踪调查,通过对10家模具企业的调研,分析总结得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是“零件测绘及计算机实体造型能力、模具CAD/CAM应用能力”。因此本文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职业能力主要定位在以下3个方面:模具设计能力、模具制造能力、模具软件应用能力。

三、“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建议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

1.公共课程——专业文化课的构建

公共课程着眼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应促进公共课和专业课、学生实习的有机融合。为了达到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配合,文化课可以为专业课服务,在课程设置时将模具专业课程划分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训课。

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应联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如模具专业教师开发的模具专业英语校本教材,它介于专业课和文化课之间,为专业进行服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很多对英语一筹莫展的同学,在期中期末考试中也能保证专业英语的顺利通过。

2.核心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构建

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知识不应追求多而深,因此必须打破教材章节条框的束缚,将连贯的知识做整合,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状况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学习领域。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具实用性。

为了达到浅化理论的目的,学校主要开设了以下理论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机械制图(I),第二学期开设机械制图(II)和计算机绘图(I),第三学期开设计算机绘图(II)、机械基础、模具技术基础(I),第四、五学期开设模具技术基础(II)、计算机辅助设计。

根据上述所说,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被相应地简化,而大大增加了应用课程,遵循“够用”这一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当前中职学生的特点,符合中职学校“浅化理论,突出技能”的教学原则。如此一来,需要深入的专业课程将被穿插设置在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同样能提升学习效果。

3.教学项目——专业实训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化构建

依据模具制造高技能人才对实践能力的实际要求,对实训教学环节进行重构,实现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根本上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一体化的实训教学中,笔者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一进入学校,就让学生从简单零件的常规测量开始学习,并在测量的一个“项目”中结合学习工程图、公差、机械零件结构等其他的专业课程,完成简单零件的常规测绘练习。

长期的综合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可以使中职生在专业实训中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模块进行:

(1)机械加工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块。在前二个学期的每个学期安排4~6周时间进行工学一体化教学,依托模具制造,使学生一方面熟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技巧,一方面具备正确选择机床、刀具和切削用量的能力,明确钳工、焊接等各种普通机床和设备的实用技巧,尽可能达到中级技能水平的要求,并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

(2)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模块。整个模块教学注重模具制造的综合应用,促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将基本理论知识和过去所掌握的普通机械加工技能融会贯通。教学时,由小组(每组5人左右)合作完成一套模具的加工、装配与调试工作。这一模块可在第三学期安排6周时间展开。

(3)模具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学模块。主要安排在第四学期的1~10周进行,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机床、电加工机床等教学为主,同时要求学生习惯相关常用的自动编程软件,熟练掌握多种数控机床的程序编制、操作方法、操作步骤,对模具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过程了然于胸。

(4)综合训练一体化教学模块。根据学习进度,在第四学期11-20周进行,要求学生深入模具企业的一线岗位,在熟知模具结构和各种制造方法的基础上,实战完成两套模具(一套五金模具和一套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整个流程包含模具的结构设计、磨具的材料选购、磨具的零件制造、整套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失效分析等多个环节,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

(5)模具教学全真模块。利用学校与嵊州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美亚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500平方米的教学工厂,着力培养学生模具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全真企业的情况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7S行为实践、产品仿真教学,实现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有效转变,推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骨干专业。这一模块安排在第五学期1~10周进行。

四、本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条件

1.师资条件

针对课改需求,应建立一支专业水平高超、专业方向明确且能够从事多方面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钳工、金加工(车、铣、磨)、数控加工(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及电加工实训教学等。

2.设备条件

如:电气控制实训室,钳工实训室,可从事数车、数铣仿真练习和CAD/CAM练习的机房,20工位车削实训车间以及具备数车、数铣等轮训条件的教学基地。

3.物质条件

如相应配套的模具模型最少不低于10套,学生实训所需的工、量器具,模具制造所需材料,包括钢材、铝材,以及足够的标准件。

模具专业的一体化实训教学体系是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到各种知识,体验真正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必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业技术研究,2012(8).

[2]张梅.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3]官业维.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改造[J].职业,2007(27).

上一篇:资金岗位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建筑力学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