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17:43:27

模具专业论文

模具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模具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现状

近几年,中职学校模具专业发展迅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模具人才,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比如一些中职学校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甚至在不具备开设模具专业的条件时为了经济利益而开设了模具专业,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学到知识,毕业后就业出现问题,完全不能胜任模具行业的工作,还导致行业质疑中职学校的教学,对我国中职教育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中职学校受经济利益驱动,哪个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有招生生源就开设了模具专业;二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备配置严重不足,不具备教学条件;三是模具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四是课程理论研究落后甚至缺乏,模具实验滞后,未能满足实际需要;五是学校难以提供模具行业实际生产的工艺经验,仍然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模具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二、关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改革的一些看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有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稍差、综合素质稍低等特点。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更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技能过硬,并且业务精通。

为了满足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通过公开招聘专业专任教师,公开招聘对象不局限于高校学生,还可以从企业中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对高技能人才可以放宽要求和条件,切实做好学校人才引进工作。

(2)建立好学校专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制度,比如制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养方案,学校层面从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积极鼓励在职专业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切实落实培养制度。

(3)制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通过实践锻炼把企业文化以及企业丰富的实际生产经验带回学校,并转化为学校专业建设经验,融合企业文化,更好地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4)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学校学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让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并且定期邀请模具专家讲学,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实习。

(5)落实专任教师培训制度,落实好市级、区级、国家级等各种级别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以及专业技能水平。

2.教学设施配置的改革

培养“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既需要加强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进行精良的教学设施配置。

一是现代化加工设备的配置,如冲床、注塑机、线切割机 、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铣等专用加工设备;二是普通通用机床的配置,如车、铣、刨、磨、钳等普通机床设备的配置;三是模具CAD/CAM实验室:包含若干电脑及多媒体,以供学生进行仿真加工和模具设计用;四是模具模型及产品展览室,供学生拆装练习和教学用教具,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五是模具结构拆装室,供学生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组装、维护与调试;六是钳工技能实训设施,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

3.专业方向的改革

模具专业发展前景广阔,被列为国家紧缺人才需求的专业,其涉及的产业面很宽,如金属产品制造业、塑料产品制造业、橡胶产品制造业、陶瓷产品制造业、玻璃产品制造业及各种包装产品。该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是在制造业内从事生产技术、管理、营销或生产第一线从事先进数控机床操作,毕业生的主要走向是沿海的经济特区和内地的经济特区。

据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模具专业方向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模具加工方向,包括模具加工生产组织、模具数控编程加工、模具三维设计、产品开发三维设计;二是其他技术类方向,包括生产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以及产品开发、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工艺师、CNC工程师等。

4.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坚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原则,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训练,切实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安排学生参与工厂生产,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从社会学,从市场中学。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理论教学方法应该丰富多彩。传统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有极大局限性,教师只是通过单纯的讲授、板书进行教学,课堂枯燥乏味,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改革。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课件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很轻松地把复杂的知识用多媒体的方式简单地展示出来,既解决了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总之,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确保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专业学习成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实践教学应融合行业文化。笔者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改革教学模式,建立面向企业需求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型、营造凸显机械制造企业精益管理要素的教学环境,实现“点的实训”向“面的实训”教学转变,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主要有与企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参观精益管理企业、参观引入精益管理的高职院校以及与专业教师开展座谈等等形式。通过一个阶段的调查与研讨,我们认识到将企业精益管理的理念及模式引入学校,对专业教学环境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能切实促进专业的内涵建设。

目前笔者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首先增加了实训的时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5S管理,并且在数控铣床的技能训练中全面使用UG作为CAM软件,推广自动编程技术,提高了加工效率,做到机床不等人、机床不等程序,大大提高了机床的利用率。在这样的调整和改进下,2014年5月30日,11级数控1、2班的学生参加了由广西区劳动厅组织的“数控机床操作技能等级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了100%。

当前模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的发展,模具材料的变革,对模具专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充分融合企业文化,根据行业要求来进行专业实训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凤英,李志伟,陈震.高校模具课程创新教学的改革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4(3).

[2]郭晓梅,丁明明.高专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资讯,2008(9).

模具专业论文篇2

一、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模具专业的发展,为企业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模具人才,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状况。例如,有些中职学校在当时环境不允许,缺乏开设模具专业的前提下为一己私利去创建相关专业,这注定了学生根本无法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导致了毕业后因缺乏相关的技术知识而无法顺利就业,更不能胜任相关的技术工作。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1)一些中职院校贪图利益,为一己私利而设置当前需求量以及生源比较大的专业;(2)严重缺乏师资力量,相关专业教学设备不足配置跟不上,不具备相关的办学条件;(3)模具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培养方向有偏差;(4)相关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先进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相关的实验模具有滞后性,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创办专业的要求;(5)学校无法提供专业相对行业的实际生产的相关工作经验,难以满足模具行业对复合型模具人才的要求。

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的重点是要有一技之长

创办特色教学模式,科学锁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增加模具方面的考证内容,督促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从而能够更容易地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模块化的知识和技能结构

在中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低下的情况。想要针对这一现象做出改革必须将原来的专业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这种刚性的课程结构转变成为专业通修课模块、文化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专业课模块组成具有灵活性的课程结构。这样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层次以及知识结构给自己量身打造合适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现实和学习内容的顺利接轨。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模具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企业需要的是“理论+技能”的综合素质型人才。模具专业的教学应该在提高专业理论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实践实训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以理论为依据,以实践为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关于改革的一些建议

对模具专业进行改革,实现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在实施上的确存在一些困难,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通力合作。为此,从学校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培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由政府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2.要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逐步做到与其他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分互认,教学资源有偿共享。

3.对三年制学时不可限制太多,应因专业而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三年制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时偏紧,应该增加学时。

模具专业论文篇3

关键词:教学模板;模板化;经验积淀;知识传承;教育标准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毕业论文模板化的探索与应用范围拓展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9-19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3日

一、引言

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该问题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经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证明教学模板化是一种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模板

模板一词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模板概念是浇筑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该系统由模板、支承件和紧固件组成,常用的模板有多种类型。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它能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准确,装拆方便,可多次使用,并且施工成本低、效率高。

模板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淀,是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播、传承的载体。使用模板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要做的事情。模板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总结和积淀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结构、内容与版式的文档,是个人与组织学习成果组织内转化或社会化转化的一种方式。模板化的含义有二:一是模板的设计、应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二是模板系统应用范围拓展的过程。

三、教学模板: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将上述模板概念引用到教学中就形成了教学模板。教学模板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优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的结构、内容与版式合一的文字载体。教学模板的功效:一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老教师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积淀与传承的工具,是培养年轻教师的一种有效方法;四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常用的模板有:1、毕业论文类模板,如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等;2、课程设计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分析模板、价格调查与分析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广告策划书模板、营业推广策划书等模板;3、作业类模板,如门店调查与分析报告模板、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思考题答题模板等;4、实习类模板,如毕业实习报告模板、实习证明模板等;5、学生竞赛类模板,如创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职业生涯规划模板等;6、其他类模板,如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册模板、试题模板、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模板等。

毕业论文模板是涉及内容最多,完成难度最大的模板。毕业论文模板在我国高校早已使用。目前普遍见到的毕业论文模板是结构型模板与版式型模板组成的二合一模板(可用于教师指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的论文写作)。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是由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内容要求到二级目录和具体分析与写作方法)组成的三合一模板。这样的模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市场开发策划书、商业策划书、营销策划书的结构和内容及写作技巧,还可以从技术层面有效地解决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抄袭现象、写作功底薄弱、选题过大过宽、论文格式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模板化应该是毕业论文规范化的有效方法。毕业论文模板化的优点十分明显:1、易控制选题范围;2、便于教师的指导;3、便于毕业论文的评价;4、可预防论文的抄袭;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6、有利于解决教师不足或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毕业论文模板化适应于各个专业,每个专业可以设计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模板(难易系数不同)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模板化的关键是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适宜性、难易程度能否实现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于毕业论文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设计的原则应该是:1、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2、具有现实的实用性与未来的发展性;3、具有知识运用的综合性;4、具有主要方法的应用性;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模板化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四、教学模板的设计

(一)教学模板的主要类型。文档模板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即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教学模板一般是二合一或三合一模板。教学模板从内容和用途划分,可分为毕业论文类模板、课程设计类模板、作业类模板等。

教学模板还可以按照知识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两维坐标来划分。知识的广度分为课程、专业和综合。课程是指单门课程的知识;专业是指两门及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综合是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知识。深度分为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这样,教学模板就可分为九种类型。(图1)

课程学习模板是难度最低的,难度最大的模板是综合创新型模板。毕业论文一般应采用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创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等;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应采用应用类或专业学习类或综合学习类模板;日常教学应采用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

(二)教学模板设计流程。教学模板设计的起点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用量最大的教学模板是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课程学习或应用类模板设计的流程,见图2。(图2)

1、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一切教学模板设计的依据。每个专业都应明确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依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以此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2、确定课程的核心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市场开拓能力。支撑市场开拓能力的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就市场营销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营销策划能力。

3、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营销战略组合(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二是营销目标的确定;三是营销策略组合(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

4、设计课程教学模板。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模板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习类模板,如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等;第二类是应用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报告模板、价格调查报告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促销调查报告模板等;第三类是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推销策划书、广告策划书、渠道策划书、营业推广策划书等。

5、教学模板的不断完善。在使用前要进行模板的检查和修订;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使用后要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保证模板的质量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学模板的标准结构。标准的教学模板不仅仅是一个三合一(结构型、版式型和内容型模板的组合)的结果型模板,还应包括指导模板使用的技术路线和评价标准。技术路线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模板,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评价标准可以提示学生使用模板的主要关注点,还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进行作业的评价。

(四)教学模板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从最终培养目标出发,设计一个最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综合创新型的毕业论文模板,以毕业论文模板指导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模板,形成一个密切关联、子母支持的模板系统。(图3)

市场营销专业可将营销策划书作为毕业论文模板。但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营销策划书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按营销策划书的内容进行分解,将分解的部分内容落实到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用营销策划书的内容统领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这样就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事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完成了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预测,毕业论文只需完成策划部分的内容即可。

五、从模板化到标准化的思考

教学模板化的过程是确定学生学习目标的过程,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方法和过程,是实践教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探讨教学标准化的内容与方法的过程。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脸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GB/T 2000.1-2002)。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标准化的明显优点是奠定基础、满足需要、保证质量、避免重复、统一协调、节约高效和快速学习。

“美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起了‘标准化教育’的改革运动。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及其相匹配的教育评价系统。改革迄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生学术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不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特色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适度标准化,应该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模板化是标准化教育实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六、结论与建议

教学模板的形成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培养学生能力需要的交集,教师及教学团队进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优化积淀;教学模板对学生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知识转化能力的高效方法;教学模板对年轻教师的作用是知识、经验、技能和教学模式传承的载体;教学模板对学校的作用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持续提升的方法。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如有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模板化能从技术层面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从毕业论文模板化到各个教学环节模板化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教学模板化;我国可以将教学模板的质量、数量和系统性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N].2004.4.8.

[2]赵蒙成.回到课程: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运动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模具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胜任素质;课程体系

在高校本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山东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依据社会需要的客观性、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积极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以模块课程的多元化,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向性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将人当作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加以开发、使用和管理,依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劳动法学理论基础,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技术,具有综合分析、系统把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

2.2 学以致用,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3 择善而从,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3.1 “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3.1.1 素质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为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3.1.2 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概论等课程。

3.1.3 职业技能模块

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型为基础,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课程。

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系统,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能力培养目标的视角出发,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1 课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

3.2.2 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实地调研、社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3.2.3 企业实践,包括各类实习

(1)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时间为1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时间2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毕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综合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内容深度要深、研究问题的范围要小,要深入企业实际。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3.2.4 综合实践,指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最后阶段,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科生可以因材施教,毕业论文以鼓励学生创新和培养基本科研能力为目标,毕业设计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尝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改革。长期以来本科毕业论文面临论文质量下滑的问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均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建议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科研作品、方案设计、参赛获奖、实习报告多种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实习报告答辩可能比毕业论文答辩更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通过方案设计替代毕业论文,提交的设计方案可以是一个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手册,也可以是某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狄寒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视界,2014(3).

模具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双元制;我校;教学模式;对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9-01

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他们的经验,并向他们学习。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赴德国学习了21天。下面试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我校教学模式的思考。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适龄青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

一、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德国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我校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校学生的身份就是学生,即使在单位实习,也叫实习生,而不是学徒工。学徒工是主人的身份,而实习生是临时工。

二、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德国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我校正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要求必须先在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它是法令性文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以保证各类职业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统一标准。企业培训必须严格按照条例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理论教学大纲》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这是一个指导性文件,各州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职业学校将依照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是专业设置应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二是专业设置应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三是专业设置应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当前,学院的几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及进行专业群的建设,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这样可以较好的充分利用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相同大类的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当到了三年级时,可以根据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学生学习准备就业的专业,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较宽的基础,也具有了较专的专业能力,其好处是不难理解的。这也是德国“双元制”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成功之处。我校《理论教学大纲》不仅全而且详细,基本与德国的在校理论教学大纲有异曲同工之处。《职业培训条例》一般由用人单位编写。

模具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模具 应用型 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 实践环节

【课题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探索” 基金号:1030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9-02

一、引言

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就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模具工业发展“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高等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基于目前我国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模具方向)人才需求状况,研究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一)宏观定位

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坚持以就业为向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宗旨,兼顾人才自身发展为目的[2]。掌握系统的模具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熟练的掌握CAD、Pro/E、UG等模具设计软件,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

(二)微观定位

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微观定位主要取决于模具行业人才需求、服务面向和岗位群的定位。以下四类模具的需求量在我国每年呈大副度的递增趋势,市场对高档模具需求量很大,主要有:第一,是汽车覆盖件、汽车曲轴、连杆等模具;第二,是大型注模具,洗衣机的缸桶和面板、空调、冰箱、冰柜的外壳、汽车的保险杠、仪表盘等 ;第三,是中小型家用电器外壳及大中型汽车内外饰件塑料模具也是需求的重点;第四,发展科技含量高通讯设备模具等,如手机外壳及关键骨架模具等[2]。

三、模具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构建

培养模具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转变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地尊重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制为四年,一般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排在前7个学期,第八学期用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即传统的“3.5+0.5”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针对这种模具人才陪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构建“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第四年在学校或相关企业进行毕业设计[4]。毕业设计的题目最好与企业的生产相结合,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零对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其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另外,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从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机构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特种加工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力。遵循理论教学体制下的五个模块:思想与文化素养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模具设计模块、模具制造模块。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采取以下措施:

力争在六个学期完成理论课程教学,把实践性教学安排在最后一年,一方面缓解了考研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矛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矛盾。

为了确保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课程的课时和质量,删除过时课程,增设新技术课程。例如把现在应用较少的《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变为选修课。通过与企业有关员座谈,为了加强专业基础,把《金属工艺学》由原来34学时增设到56学时。由于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后,读不懂模具图,将《机械制图》改为《模具机械制图》。把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与模具结合,在讲机械原理时,结合冲压生产用的送料机构;在讲授齿轮传动时,结合注射模具使用的齿轮齿条脱螺纹机构和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在讲授《机械制造基础》时,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不同,应以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为载体,针对模具常规机械加工、特种加工、模具的装配与调试[5]。加大现代教学课程力度,如CAD/CAM、Pro/E\UG、MasterCAM、Moldfiow等软件的训练,增加模具制造种加工课时以及增设数控技术、测量与检验课程,以适应现代模具设计制造能力。

(二)以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进行四次循环。理论教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金工实习;理论教学―认识实习与模具拆装实习;理论教学―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实习;理论教学―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为了提高实训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的安排实训课时。实行“3+1”教学模式将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延长到一年有利于学生工程时间意识的培养。

2.建立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打造校内产、学、研结合实验实训基地,但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最好学生在最后一年,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毕业后留在企业,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

3.借鉴德国经验,把机原、机零的模型在教室走廊的橱窗展示,从学生入学开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发技能训练、竟赛等活动,以巩固实践知识与技能。

(三)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3+X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实践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5]。

1.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一些省、市、学院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增加教师的科研能力、积累经验,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2.通过到基层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利用教师空余时间,安排教师带着问题、难题到生产一线锻炼1-2年的时间,全面了解模具行业实践环节,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再通过向学生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

3.加强实践指导教师评聘机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配备专职教师时,留出名额,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校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保证教学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4.从学历角度,优化教师队伍。近年来教师队伍主要以硕士化、双师化、职业化为目标,我们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占教师的70%以上,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

四、 结束语

发达国家应用型课程模式的经验借鉴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和突破口。根据应用型人才“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要求,作为构建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但是目前国内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分为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这一体系设置脱离了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本科模具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岗位;另一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出现了“高薪难聘既能设计模具,又能通过UG、Pro/E等手段进行数控编程加工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对模具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学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典型案例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张丽.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2011,01

[3]许徐.期制“3+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0

[4]李震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28-130

[5]王浩钢等.基于毕业设计的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J].职业教育,2010.11(73-74)

[6]胡江等.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与实践建设[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作者简介:

模具专业论文篇7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现有的模具设计和数控技术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甚至出现了“技工荒”,年薪十万也难觅一个“数控模具技师”。刚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在何方?

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中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因此我们着重从模具的制造方面分析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模具的制造过程

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模具钳工需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如凹模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1、选择材料及大小;

2、锻造;

3、热处理:退火,消除内应力;

4、铣床加工或刨床加工6个平面并磨削;

5、钳工划线及钻线切割工艺孔、各螺纹孔、定位孔,攻螺纹;

6、热处理:62~64HRC;

7、精磨上下两大面及两个互为垂直的侧面;

8、线切割加工型孔;

9、研磨型孔及销钉孔;

10、检验保存;

11、模具的装配、调整和试冲。

二、模具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社会的需求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1、理论教学部分

(1)机械制图

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是学习模具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模具的种类和结构、模具的装配、调试和使用,为模具加工、制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

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

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

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6)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

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7)模具数控加工技术

本课程主要针对模具的成型零件,讲授数控加工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编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8)模具CAD/CAM

本课程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数据处理、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CAXAME、Master 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另外,为了使学生有初步的设计能力及对模具有更深的理解,并能在实习中能完整地从绘图设计到备料到组装有一全程的了解,还要学习冷冲压模具设计和注射射模设计课程。

2、实习操作部分

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理论课程基本到位,只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模具的拆装、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电加工知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参考文献

[1]欧阳永红《模具钳工实用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模具专业论文篇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Mould Competition, it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o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he mould profess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mand of mould competit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ocational mould professional, and puts forward some view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etc. of high vocational mould professional.

关键词:模具大赛;教学改革;探索;思考

Key words: mould competition;teaching reform;exploration;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H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25-02

0引言

本人近几年来作为天津代表队的指导教师参加模具大赛,通过这几届模具大赛本人认为全国模具大赛对职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模具大赛的需要,怎样培养模具专业人才能在模具大赛取得佳绩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以及在模具专业教学实践中怎样进行改革,是从事模具专业的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

1模具大赛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要求

①CAD/CAM技术大量应用于全国大赛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CAM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两种以上数控机床,以适应比赛的需要。

②模具大赛朝着大型、精密、复杂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

③模具大赛出现了产品设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的趋势,因而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

④全国模具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选手,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⑤基于工作过程的质量、效率、成本、安全和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计划组织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发展,需要更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同时应改革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2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原有的教学内容,已很难达到全国模具大赛的培养目标要求,迫切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到教学中,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为模具大赛提供优秀选手。

2.1 教学内容整合模具专业课程原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机械制造工艺学和模具制造工艺。这两部分系统性差,内容陈旧、繁琐,且两部分内容互为独立、不相衔接。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整合,删去不必要的、与相关课程重复的章节和内容,以理论够用为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如增加模具制造新工艺、新技术,彻底打散原内容体系,制订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结合当前职高教学的新特点,在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增强实践性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2.2 改善校内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强化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校内实训环境的优劣对职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需借助于先进的实验设施,结合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增加实验课课时,开设了模具电加工实验。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多做综合性、实用性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设计的零件轮廓的编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现场教学和实验,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动手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2.3 改进课程设计内容,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模具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理论课后进行课程设计是强化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为强化这一过程,并突出适用性,应该改变一贯的命题方式,从工程实践中直接选题,并力争做到一人一题或几人一题(做同一题目的不同部分),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熟悉资料查阅、工程问题分析、工艺计算、编程等实践中工艺问题的设计过程,掌握解决工程实践中技术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步骤,通过实际训练,真正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3.1 请进来,企业顶尖技能人才走进校园学校注意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清晰认识到师资的互补性。企业高技能人才具有极强的生产实践经验,可结合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传授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和经验,对技能训练过程中重大技术问题和关键性环节进行讨论,开展相关技能专题讲座、选修课。同时学校还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改造,以提高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理解和掌握。

3.2 走出去,学生进入企业现场实训实训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模拟工作环境下的操作,而更应该是在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习。最先进的生产力、最真实的职教情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不是学校而是在企业,我院与麦格纳汽车模具公司开展合作,企业招每年招几名学生在企业接受AHK培训,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技能不断提高,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基本适应工作环境。

3.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模具大赛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在修订教学计划时,要充分分析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以及模具大赛需求。教学计划的调整应坚持课程的优化整合,体现应用性、专业针对性及实用性,使其贴近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建议模具大赛要求开展相应教学计划修整,以便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尽快达到模具大赛水平。

3.4 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公选课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扩宽知识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模具协会等学生社团,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会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拓展知识层面。

总之,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使用,使之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原先的纯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并举的教学方法,对结构、插图较多的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加直感,提高单位课时传授知识的容量,改善教学效果;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仍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以保证相对较高的教学效率;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以现场教学加上实验、操作实训等方式,以便充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取得比课堂讲授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华清.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徐道荣.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3).

上一篇:gis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地籍调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