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6 00:36:41

模具制造论文

模具制造论文篇1

引言

一般说来,模具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大都是从作坊式的企业成长起来,甚至目前仍有许多模具企业是作坊式的的管理,在模具交货期、成本、质量的控制方面问题层出不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落后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使模具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只有疲于奔命,企业投巨资引进的CAD/CAM系统和高档数控加工设备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率和水平,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的模具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模具制造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模具制造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具备快速反应和及时调整的能力,没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很难做到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具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模具企业实际的案例,讨论分析了信息化对提高模具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深圳市伟博思网络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专业化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inteMoldMakingManagement),给出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一、信息化是企业与客户信息交流沟通的桥梁

模具是典型的按定单单件生产的行业,每一个定单都要与客户进行详细的业务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否则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是模具企业与客户信息沟通不充分的两个实例:

案例1.某大型模具厂承接了一个日本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这个日本客户习惯定单下达后,就与模具厂的设计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对模具提出很细致的设计要求,模具厂按此要求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再确认设计图纸。而模具厂设计人员完成设计后,却仍按以往接美国客户定单的习惯,等待客户确认设计后再订购模架和材料,一直等了10天,才知道客户不需要确认图纸。结果,该套模具延期10天,客户很不满意,从此不再下定单,为此失去了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客户。

案例2.某模具工厂承接了一个新客户的模具定单,该客户的注塑工厂有一套严格的生产安全标准——多少吨的模具必须使用多大的吊环。由于缺乏详细的技术沟通,这个问题被忽略了。模具设计人员按照本工厂的习惯选用吊环,结果比客户的标准小了一个规格,致使模具交付客户后,才发现不符合要求,只能把模具运回,重新加工吊环孔,整个过程的费用就超过万元,同时还影响了客户的生产。

由此可见,在与客户及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方面即便是一个小小纰漏,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解决好沟通问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尽量一次把客户业务与技术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避免多次反复,从而节省费用和时间。

详细了解客户的模具技术要求,避免在试模后修改和返工。

对每一次沟通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针对每个客户逐步建立客户业务和技术资料知识库,在公司内部共享,以便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减少错误。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能够帮助模具企业更好地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例如,在iM3系统中,提供了详细的模具技术沟通模板,模板整合了国内外多家优秀模具企业的经验,完全与国际模具行业接轨。通过该模板,方便与客户进行详细的技术沟通,减少模具的修改工作。而且通过系统记录的与客户沟通信息,可以总结客户业务和技术方面的习惯,分享给公司内部相关人员,避免犯重复的错误。

二、信息化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监控模具进度

客户非常关注模具的试模及交付日期,往往根据模具的试模时间安排试产及生产计划,尤其是海外客户,往往把模具的交付期的重要性放在首位。因此,控制模具的生产制作工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指标。下面的案例可能是许多模具厂都出现过的问题。

案例.某大型模具工厂承接了美国客户的模具定单,由于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和管理手段,不能按期试模。生产部门也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海外的市场人员,但市场人员由于不能了解生产的实际情况,担心不按期试模客户会不高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态,认为生产部门能够加班加点抢回时间,仍然承诺客户的既定试模日期。当客户从万里之外来看试模时,发现模具在一周内根本不能试模。客户非常失望,从此不再下定单。

对模具进程监控不力的根源在于:

缺乏有效的模具生产进度监控手段,不能及时发现模具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模具生产过程的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反馈和记录,往往凭感觉来判断模具的进程,习惯用“差不多、差很远、很快做完”等模糊概念来说明进度,数据不准确及时,往往产生侥幸心理。

公司内部缺乏信息共享的环境与平台。由于每个人的工作性质的不同,对每套模具的实际生产进程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通过台阶式的层层信息反馈往往会造成信息失真,再加上人为的因素,问题就出来了。

人们往往比较注意重要和难的问题,忽视小问题,尤其是当企业同时有数十或上百套处于不同阶段的在制模具时,管理人员很难坚持每天不厌其烦地检查每一套模具的每一个任务进程是否在计划之内。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将为企业提供共享的、一致的、忠实的进程监控平台。例如,在iM3系统中,通过项目计划与进程控制,可以对模具的整个生命周期(定单确定—设计—采购—生产—首次试模—模具修改—交付)进行管理。生产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在系统中反馈模具实际进度,系统忠实地监控项目进程的每一个任务,当某一控制点出现延期时,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邮件给相关人员,以便及早发现、及早解决。而且,对于一些关键任务,还可以让系统提前预警,以使有关人员及早准备和安排。

三、有效的模具成本控制利不开信息化

成本控制是模具企业管理上的一个难点,模具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模具行业面临着模具价格越来越低的沉重压力,模具增加几次修改,模具利润就消耗干净,甚至要赔本。企业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在专业化的模具企业管理系统iM3中,将通过如下途径帮助企业控制成本:

在公司内部下达定单时,以报价的成本估算为基础,为模具制定计划成本;系统中设置成本预警,对模具生产中的成本要素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确保利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模具BOM下达时,比较设计物料总成本与计划材料成本的差异,决定是否下达。在采购材料收货时,比较交货价格与计划价格的差异,决定是否收货,从而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系统记录和统计每一工件在每个加工工序中产生的加工工时,自动比较实际加工费用与计划费用的差异,监控制造费用。当实际费用超过计划费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通知相关管理人员。

案例.某模具厂在设计某客户的电视机前壳模具时,采用四块价格昂贵的铍铜。供应商供货时,将四块铍铜的边角料也一起计价,送货价格超出计划价格6000多元,仓库管理人员在为该物料收货入库时,模具公司采用的iM3管理系统警告此物料入库价格严重超出计划费用,拒绝入库。经过采购主管与供应商交涉后,剔除不合理的6000元费用后,才收货。

四、信息化有助于车间监控和管理

实时车间监控可以帮助生产主管监控每台设备的生产情况及模具的加工进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控制工件的生产进度。

例如,当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检查生产车间情况时,可以通过iM3系统查看各加工设备和工作组的的实时生产情况,系统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记,清晰反映各设备及加工组正在加工的工件和待加工工件的状态,包括每台机床正在干什么,机床目前的负荷情况,正在加工的工件是否延期,待加工工件是否已移交本工序,上道工序是否延期,物料是否到位等,大大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当管理人员需要检查某套模具的生产情况时,可以查看以甘特图形式展示出来的模具加工进度,并通过各工序的计划时间和实际的进程的对比,帮助管理人员跟踪模具的生产进度。

而以往生产管理人员在检查模具进度时,要到车间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去看,而且只能看到主要的部件,小零件完成情况可能根本无法了解,甚至连车间的班组长也不知道小零件在哪里。或者召开生产会议,把各班组长全部召集起来,花费很长的时间一一汇报模具的进度。由于班组长还不是第一线的加工人员,只能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模具的进度,具有很大误差。对于经验丰富的工人来说,可能判断准确点,但一个工厂没有办法保证每个工人都是很有经验、每时每刻都很有责任心。而只要一个定单中有一套模具不能按期完成,整个定单的交付就有问题,这也是许多模具厂在试模前经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加班赶制模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CAD工程数据在企业内部共享

由于工期短,模具企业的设计图纸很难象批量生产模式的企业一样做得很精细,而且由于更改频繁、图纸量大,也不可能把图纸发给许多非生产部门,这为企业内部的设计信息共享带来了障碍。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有时希望能够测量一下图纸中未标注的尺寸,有时需要查看一下3D模型以便对复杂的结构有更清楚地了解,这些需求都没必要为此购买昂贵的CAD设计软件,而且对非设计部门的人员来说,使用专业化的CAD软件在操作和查找相关文件方面也很不方便。如果把管理系统与CAD工程数据链接,则会极大地方便生产或其他业务部门,使设计信息真正在全企业共享。

在iM3系统中,根据模具企业的运作特点,集成了设计模型浏览工具,可以在系统中方便浏览2D/3D文档(包括AutoCAD、Pro/E、UG等)。这样,可以在公司内部任何一台电脑中查看CAD模型。例如,工艺人员制订某个工件的生产工艺路线时,可以直接点击查看3D图形按钮,借助浏览工具可以旋转、检查尺寸、做各种剖切面等操作,方便工艺人员制订合理完整的工艺流程;车间工人在加工某一工件时,借助车间生产终端,可以方便浏览正在加工零件的3D图形,通过对比加工工件与3D图形,检查是否加工正确,判断加工是否完全,避免返工和报废。而以往数控和电火花加工操作人员只看2D图形,很难判别工件的最终形状,经常由于CNC程序遗漏或电极漏做而造成工件的返工,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模具工期。此外,这一功能对于市场报价、采购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是非常有用的。

六、信息化在促进信息共享方面的其他作用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避免出错,有效的保证模具质量和工期。

案例1.某厂模具装配前,装配钳工经常因外购顶针到货不及时,需要电话询问仓库和采购部门,甚至打电话给供应商,才能确认交付时间,非常麻烦。如果中间某个环节信息出现断路,就无法确定准确的交付日期,那么模具试模时间则因此不能确定。

案例2.某大型模具企业,每天晚上7:30—9:00要召开生产管理骨干人员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检讨模具的生产情况(进度、质量),当某套模具出现问题时,再研讨如何改进。管理规范的模具企业都会定期组织类似的会议,但这需要很多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模具的生产状况,查询和记录全部模具的生产信息,从中筛选出非正常的模具。这样做,无疑将增加管理人员的压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信息的统计和收集方面,且往往因收集的信息不准确而影响决策。

在一个具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模具企业,通过系统与管理流程密切结合,将会为企业的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带来信息查询和统计的方便,使其准确的掌握最及时、最准确的各种信息。例如,在iM3系统中,生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询生产或采购物料目前所处的实际状态,不必一个一个部门电话查询;当需要了解模具的进度时,除了系统可以自动为异常发出警告外,管理人员也可以主动进入系统,统计其关注的异常问题,如,统计截止目前设计拖期的模具或采购拖期的物料、统计计划下周试模的模具、统计尚未按期付款的客户、统计本月某供应商的应付帐等,这不但可以极大地减轻模具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决策。

当然,管理信息化还可以在更多的方面帮助模具企业改进管理,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结束语

模具制造论文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64-01

技能培训是职业学校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依据职业的现状,确定本专业训练目标。然而,职业学校培养出的所谓高技术人才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是因为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与开发不尽合理。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重点就是保证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够有效的使学生进行掌握。

1市场对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及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对于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而具体的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从事冲压成形、塑料成形等生产工艺设计与各种模具设计的设计型技术人员;第二,能够进行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以及现场作业指导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的工艺型技术人员;第三,能够有效的对生产运行进行主持,对现场生产进行组织,对生产管理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的技术性管理人才;第四,能够对相关高新设备进行操作,并加工模具零件的技术性操作人才。

针对上述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来说,就需要制定相应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对上述技能进行有效的掌握,并保证自身具备一定的模具制作能力,对数控编程以及数控机床的操作能够熟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具备现代社会就业所需的各项能力,进而使职业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1进行明确的专业定位。

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科学集于一身的专业性学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专业定位过于笼统和理想化,使许多学生对数控专业技术的职能和理论知识都只是了解,不能真正的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在没有高中基础的短短四五年时间内系统掌握几门技能和知识是非常困难的。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技术知识,理论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知识框架,实践教学则给企业铸造一块企业需要的定型技能人才。总而言之,职业学校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开发要别于普通高校,不能成为高中和大学课程的简单缩减,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

2.2建设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实训基地与理论课程。

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不断进行深化教改,以新智能结构为核心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具体的要求是:

第一,知识结构的整合。就是要学习政治理论、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方面的基础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操作技术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模具零件的生产工艺编制工作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要能够熟练的应用,同时还应学习计算机、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做到对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全面训练,成为职业学校高专的高素质专业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

第二,能力结构要求。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提升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能力,即要具有较强的高新设备操作能力,在操作中能够合理的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对模具常见的故障进行有效判断并排除,对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产品有产品质量控制和分析的能力。

第三,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性。在理论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安排,据统计较为合理的课程安排比列有公共课程占到29%,技术基础课程占到38%,专业课程占到33%,技能课程安排占到32%,按照合理的比例安排课程的学习。课程安排过后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类的体系建设,要使专业课、实践课和基础课三类课程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相应专业教学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场地、师资一体化,促进学生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的精密掌握。在做到前面的两条之后还要对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实践进行制定、修改,尽量用一个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程,提高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计划要具备鲜明的职业学校教育特色,突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适应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企业一线急需的高级应用型、适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杨安.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02):125-126

[2]王荣.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10(01):234-235

[3]杨冬生.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职教论坛,2009(22):101-103

[4]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学学报,2010(11):178-179

模具制造论文篇3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建设

0 前言

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人才的源源不断的输出,只有有了高技能型人才,才能够更好的支援国家建设。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体现自身价值的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社会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双重需求下,中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也应该有所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断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教学体系,以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意义深远。

1 模具设计与制造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

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在关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学科教学体系方面,需要考虑到该学科的基本特点,即模具设计、成型工艺和模具加工制造,需要将这三个方面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体系的建设。对于该学科的教学体系建设,需要包含五大模块。其中,人文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是重要的模块之一,理论课程对于实践技能具有指导作用;工程技术基础模块,这是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工程技术基础方面;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模块,是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必须模块;模具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模块,以及模具专业知识扩展模块,都是非常重要的模块。

关于人文基础理论课程模块,需要和机械类的其他一些专业保持一样,这样才能够在理论知识方面打好基础,利于下一步的进行。对于工程技术基础模块方面,可以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加开一门课程,如《模具专业导论》课程。在学生进入中职院校之前,对于即将要学习的课程很茫然,不知道要学什么,也不知道该学科最终可以在社会上做什么,未来的就业取向是在哪里。因此,开设《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能够对该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利于后期的学习和进步。另外,通过开设《模具专业导论》课程,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关于该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使用前景等等,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从而更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另外,还可以开设如《机械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课程,该课程能够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并研究模具用到的钢材料的选材特点,以及相关的热力学处理。这样就能够为实际应用中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做铺垫,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还可以开设一些计算机在工程实际当中具体应用的一些学科,使得高新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实践当中。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学科的教学体系建设,还应该更进一步完善在特色方面的教学。对于模具方向的选择,主要是以塑料、冲压以及模具设计制造为主,在铸造方面,则以各种不同材料的铸造工艺设计为主要内容。通过这样,实现了课程内容的改革,同时,选取适当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丰富教学内容。学校还可以对于选修课的比例扩大下,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2 模具设计与制造学科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作为中职院校,主要是要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在相关工程技术领域方面的人才。其技术性和实用性是最主要的培养特点,因此,关于人才培养,也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作为中职院校,其培养的目标和普通高校以及高职院校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普通高校主要是培养在学术方面的人才,更多的是在理论基础方面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则是在生产第一线的具有高等技术的应用型的专业的人才。而中职院校,则是为了培养技能型操作的人才,其更多关注的是在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在我国,对于技能型操作的人才,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为了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技能型操作人才,中职院校需要更好的安排课程,进行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对人才的需求的侧重点,然后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要明白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握好模具设计与制造学科的就业方向,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人才的培养。对于实践性的教学环节,需要更进一步的进行完善。对于人才培养建设,还应该更多的完善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一些工程实际方面的能力。实践教学是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新的课程体系下,需要充分的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技能型操作的人才。面对新的社会需求,需要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多的注重在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验教学的质量方面的培养,按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需求的反馈,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更好的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通过教学,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特长。

3 结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是中职院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个重点方面。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结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行教学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才输出的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相信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关于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潘海兵, 陈红, 王树才, 等. 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农业高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36).

[2]杨雪君.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探讨[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5).

模具制造论文篇4

(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023)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52-03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简称机械师范专业)以培养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为目标,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除应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具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能力。机械师范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可分为五大模块:素质教育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机电检测与控制技术模块和教育学模块。由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机械类操作型、技能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设备维护与维修等技能性工作,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械加工(包括冷、热加工)要求岗位从业人员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这样一来,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在五大知识和技能模块中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应有所侧重.所以.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机械师范人才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十分重视这一模块。但目前机械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采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多加了几门教育学课程和教学实践项目,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在理论学习时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这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任课教师及机械专业学生的共识。虽然机械制造技术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理论教学时学生显得实践知识不够,不容易理解:实习时又觉得没有较好的理论指导,不知所以然。为此,我们对机械师范专业的机械制造技术模块课程进行系统改革,提出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理论教学的综合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内容很生动,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根据认知理论,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1)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2)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3)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认知科学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进入,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学生就感觉很直观,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甚至有了模板。所以,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不直观、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为此,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再加以旁白,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第三,以课程设计为载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模具制造论文篇5

1.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具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整个家具行业相比,学校家具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模块化应用于学生公寓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面对如今市场家具模块化的发展,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是很必要的,模块化设计是通过设计具有标准性和通用性的功能模块,达到组合多样化的目的。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和思路,对家具模块化进行分析,在美学设计的角度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的建立、模块的选择、模块的组合,充分体现出模块化的实施过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划分来提高学生公寓内部空间的使用效率,为学生提供功能丰富、使用安全、设计美观、灵活多变、相对独立的家具,以符合现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研究的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公寓组合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结合学生公寓布局相关规则,研究实用、合理、高效的公寓空间布局方法,利用量化的算法合理地评价量化学生公寓布局,从而改善布局的效率以及优化布局的格局,使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模块化设计可以创造多种不同形态的产品,而且是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对学生公寓设计进行探讨,一方面有利于标准化的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另外一方面能充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可提高学校家具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模块化设计系统在家具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适合时展要求和生产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现代工业进步与模块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与指导意义。

3.国内外研究的情况

20世纪初期,德意志制造联盟的HermanMuthesius开始倡导标准化。后来包豪斯校长WalterGropius进一步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并联合部分设计师进行标准化设计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二战以后,重建欧洲使得家具业十分需要生产效率高、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装配且具有良好结合性能的家具。在这种情况下,32mm系统应运而生,产生了“部件即产品”的全新概念。它是以单元组合设计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包装、运输、现场装配来完成板式家具产品。70年代,32mm系统的逐步成熟,生产设备、五金件及原材料生产实现了模数化、系统化,拆卸设计模式在板式家具生产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而在我们中国,在传统家具设计中就已经体现出模块化设计的概念,主要是体现在几案类家具中。从宋朝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到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到后来的组合式家具“匡几”和“套几”,无不将模块化设计的意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朝由黄伯思设计的“燕几”(如图1所示),以七张几桌为单元,可以拼合成25件76种格局的组合桌。这七个单位三种规格是:长7尺,宽1.75尺的长桌两张;长5.25尺,宽1.75尺的中型长桌两张;长3.5尺,宽1.75尺的小长桌三张。可见,它们的宽度相同,而长度则分别是宽度的4、3、2倍。

明代戈汕设计的“蝶几”(如图2所示)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梯形组合而成,计六种十三只小几。能组成瓶、山、鼎、亭和蝴蝶等方类、直类、曲类、空类和杂类等130多种形式,变幻无穷。

“匡几”(如图3所示)以委婉胜,拆卸后的小部位可整理成箱,组装后可成架、成柜。变化组合更见精妙之处。

“套几”(如图4所示)是清代制作得十分有特色的家具。套几使用方便,一般为四件套,同样式样的几逐个减小可分可合,使用灵活,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套用还是拉出分别使用,故名套几。这种套几的组合方式在现代模块家具中仍有运用。

从20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对于家具模块化的重要研究、重要的学术理论为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杨文嘉教授在1992年和2002年在《家具》杂志上连载了文章《32mm系统家具的应用》以及《崭新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定制》。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开了先河,行业开始关注系统家具的设计,并为中国家具业实现大规模定制和家具模块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胡剑虹博士2002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住宅家具系统设计》重点讨论了家具模块化设计当中标准板的设计方法以及家具的接口设计,为我国家具模块化设计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随后,林海博士2003年的博士论文《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中明确研究了大规模定制下的家具模块化设计的系统框架与设计的方法、步骤,提出家具产品通用化、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思想。

近几年,与家具产业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板式家具的模块化的设计上,最突出和集中的是应用在厨房空间的橱柜模块化设计。此外,重点大多都是以宏观的角度,分析家具模块化的等相关理论,对于家具模块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具有代表作用学术研究如东北林业大学杨玲的硕士论文《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李雪莲的硕士论文《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与设计实务》,南京林业大学柳献忠博士的博士论文《现代美式家具结构模块化及其应用研究》等,都在家具的模块化概念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观点。如重点研究拆装、组装等家具形式,拓展了模块组合家具的范围,借鉴其优点和长处,丰富和发展模块组合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研究了如何令不同结构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模块统一的方法,实现了较高的模块化通用程度,并对其他品种的家具模块化设计提供了研究方法;应用模块化原理和方法对结构模块化进行了应用研究,对现代美式各种常见家具结构特点进行系统的模块分解和详细设计等等。还有合肥工业大学钟华的硕士论文《基于模块化的柜类家具的绿色设计应用研究》以家具为研究对象,立足绿色设计理念,运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探索柜类家具的设计原则,达到保持产品个性,提升产品绿色性能的目的。并对柜类家具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建立了绿色模块化系统,从良好的可拆卸性能和绿色材料选用体现家具的绿色性能。以上的研究内容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结语

迄今为止,在国内对于学生公寓设计相关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空间布局以及室内设计上,对学生公寓家具进行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关于学生公寓组合家具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具有意义非常的价值,拟通过相关对应的研究,为学生公寓家具模块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景初,方海,彭亮. 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杨文嘉. 崭新的制造模式:大规模定制[J]. 家具,2002(1).

[3] 林海.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家具设计与制造一论家具的模块化设计[D].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模具制造论文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lastic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ent of teaching resource poor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target and content for talent training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关键词: 塑料模;教学资源库;虚拟资源

Key words: plastic mold;teaching resource pool;virtual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262-02

0 引言

当前高职教育模具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现状: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故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涉及到为企业培养各类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艺师或模具机床操作工、特种加工操作工、模具装配调试工等。当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外还需 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支撑。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既要开设普通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和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又要开设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课程;既要掌握传统的机械加工与模具钳工技术,又要掌握现代的模具加工、电火花线切割机床操作等技术。即所需学习的课程多,需要掌握的技能也多,以致造成学时少却什么都要学。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在大量引进企业设计人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按照企业的生产过程为导向,建立项目教学体系,但很多院校由于模具生产设备和模具生产工艺装备及实验资源有限,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很难实现真正企业的生产过程,很难在模具加工实践方面实现教学。因此,高职教育《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势在必然。

1 高职教育《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1.1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课程,该课程以模具的设计过程,以及各种各样的模具结构的讲解为主,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而言,仅凭课堂模具结构图的讲解,很难想象各种模具结构的空间结构,更无法理解各种机构在开合模的运动过程,而在进行模具拆装实验时,又陷于具体模具结构的分析而将众多的模具结构理论知识忘记得一干二净,使得塑料成型模具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理想。于是基于塑料成型模具教学的现状,组织开展虚拟教学资源及教具的制作,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加深学生对塑料模具的认识,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向学生展示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同时,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教学和学习提高;可以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素材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专业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更新,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在积累和更新资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资源开发能力,学会做资源,用资源。通过《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逐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完善到一定程度,企业人员也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学习提高和信息查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加深校企合作内涵。

2 高职教育《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2.1 建设适合教师教学的资源库 教师可以通过《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教学和学习提高;可以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素材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专业教师通过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更新,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实施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专业教师在积累和更新资源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资源开发能力,学会做资源,用资源。

2.2 建设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库 通过《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向学生展示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使学生明确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同时,教学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建设适合企业查询的资源库 通过《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库的不断完善,逐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完善到一定程度,企业人员也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学习提高和信息查询,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拓宽校企合作领域,加深校企合作内涵。

3 高职教育《塑料模具设计及制造》教学资源建设内容

3.1 虚拟资源建设 根据教学重难点,结合模具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虚拟动画资源和生产录像资源的建设。①注塑模典型结构:单分型面、双分型面注塑模具。②顺序开模控制机构动画。充分展示不同形式的开模控制机构。③斜侧抽芯机构动画。通过不同复杂程度的侧抽机构动画,展示侧抽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④脱模机构动画。⑤挤出模具工作动画。⑥吹塑模具工作动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吹塑产品进行展示。⑦型腔、型芯的加工过程录像。⑧各类模具结构的装配过程录像。⑨企业用模具生产塑料制品的录像。⑩注塑机的操作过程录像。

3.2 试卷资源库建设 要结合教学大纲和本专业特点,建立专业课教学资源库的每一份试卷,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改革和理论、实践一体的原则。

3.3 设计案例资源库建设 设计案例要选常见和企业常加工的典型零件,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学生走向企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对操作技能人才的要求。在制做时要邀请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参与,把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引进课堂,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

3.4 多媒体课件建设 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要注意信息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内容要便于及时补充和更新。在制作过程中,要求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按章节重难点制作相应的PPT课件。

3.5 行业标准建设 引进模具行业的职业标准,规范整理标准化文件,便于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各项标准参数的查阅。

4 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制作出便于不同教学媒体使用的资源,优化组合,争取在实际教学中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该资源库能够作为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有力教学资源。同时,专业教学资源应体现共性特点与个性需求相结合,针对专业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建设普适性的专业教学资源,通过拓展模块兼顾企业特点,不断丰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碧波.论高职模具专业建设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成功(教育),2009.

[2]赖华清.高职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屈华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模具制造论文篇7

关键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专业实践

一、尽可能地培养实践操作型的人才,控制工程需要能手与动脑相结合

对于任何一项制造项目,模具在一开始的设计和成型对于接下来的材料制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项设计和制造工作当中, 非常注重工程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 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到模具的制造和设计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的设计模板以及制造数据,使结果更为精确缜密。这一项技术的成型和开发无疑让众多的工程操作人员在技术和理念上都产生了一个观念的飞跃与革新,为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这一基础工程和环节塑造了更多的人才,建立了一个更为效率且科学的制造业氛围。

相对于传统的控制工程专业教学理念,现如今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在知识科学理论学到位, 基本功过硬的前提上,要充实更多的实时信息与社会动态,将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操作水平的高低, 关系着模具制造以及材料成型的基础问题。为了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脚步,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掌握已变得必不可少。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在实践教学当中, 要优化教学课程的结构以及教育方式,适当地改正以往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及手法。

二、培养人才知识技术的同时,不可忽略其素质方面的教育

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级工程人员, 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塑造都是缺一不可的。针对学生各自的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能力,可以将其培养成具有自身优势的工程型人才。通过对各个电子行业或机械行业的材料制造以及模具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感受和操作, 让学生打好设计及应用实践的基础能力, 在掌握技术的同时拥有健全的人格,熟练了解塑性成型的理论技术及应用方法, 尽可能地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 熟知材料制作的整个过程。

三、以知识水平作为前提,教学工作中要讲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当中,教育人员应从几个反面入手,重点培养学生的制造水平及创新能力:理论基础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方式方法在革新的同时,理论永远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前提,文化知识课可以改革但不可以削弱, 可以用适当的方法将理论课的授课效率以及授课方式进行变动和改革,但是,应当掌握的知识内容是不可删除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素质双重培养, 不光是指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从更广的意义上说是指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要全方面进行素质及能力培养工作,除了基础理论知识以外, 还包括作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劳动技能、集体主义精神、个人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新的培养计划中, 规定了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学时的人文类和经管类等课程规定了大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二周的军事训练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及结合我校特色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等。

开展这些活动和课程, 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和深化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熟练,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 大约可分四个方面, 即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前项可由教学计划加以指导, 后项则主要通过实践来逐步养成。在模具专业培养计划中, 除了必修的课程以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 达到更高的水平。

四、开设计算机课程,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是通过开设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实现, 在模具专业试点班中计算机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有所加强。一年级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 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在学科基础课部分增加了“ 计算方法” 和“八基础” 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阶段开设了“ 模具计算机应用”和“ 模具” 专业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实践环节加上了周的“ 计算机辅助测绘”和周的“ 模具实习” ,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大量的实践, 使学生在毕业时掌握了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编程、计算机绘图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并初步具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能力。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特征之一,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 进行技能训练, 了解专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的一个必要教学环节。在试点班培养计划把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周数从周提高到周, 我们安排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含实习和实训周课程设计周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周。

五、进行集体实地事物操作训练,做好操作报告,进行相互交流学习

在集体进行的时间操作活动当中, 不仅可、可以加深基础知识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还可以增强团体之间的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纪律性也得到了增强。通过实际动手训练, 对于各类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模具加工方法也更为熟练。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育成果,教育工作者对于课程结构的掌握是使学生能否更好地巩固所学深化实践的重要因素。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计算、制图及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应用专业知识,初步掌握有关设计原则和方法, 为今后的工作及适应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毕业答辩是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 毕业设计的选题应符合应用为主、面向实际的原则, 并尽可能多的覆盖所修课程。在导师的帮助下, 通过毕业设计,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获得工程师能力的基本训练, 其内容包括检索、查阅资料文献,调查研究、数据采集, 分析计算、综合比较、计算机应用、撰写论文、论文答辩。

总的来说,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育对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及塑造作用。为了能成为制造业中有用的人才及工作人员,现如今对于能力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越来越重要。为此,要加快脚步,改革控制工程专业教育的落后状态,让材料成型这一基础环节更加过硬,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锦洲.浅谈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创新实验[J]科技咨询导报 2007,(02)

模具制造论文篇8

关键词:产业聚集;制造业;影响因素

一、文献综述

对于产业聚集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性经济理论。马歇尔认为地方专业化生产、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技术外溢成为了推动产业集聚的三种力量。随着经济学理论的不断拓展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及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聚集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新古典经济学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认为劳动生产率和要素禀赋的差距造成了不同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地理集中。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则是立足于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理论假设前提,该学派将市场需求、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关联效应看作是影响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在经济转轨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制度和政策因素对产业区域分布可能起关键作用。国内学者对于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某一产业的聚集程度进行测算和量化分析以及对于产业聚集的实证研究两个方面。以上文献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模型的控制变量比较少,导致回归误差,也无法系统地得到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第二,实证分析对象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宏观研究上面,很少涉及具体区域。本文的改进之处在于,以不同流派的理论为基础着手建立一个产业聚集影响因素的模型框架,对可能影响产业聚集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假设和验证;此外,本文选取的对象是湖北省,旨在针对具体的省区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确定湖北省的地方优势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湖北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制造业聚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构建

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格局是经济地理学和标准贸易理论的主要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综合参考以上几种理论建立模型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产业聚集区所存储的大量知识由于空间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易于传播,使得某些技术逐渐成为公共资源,得以较好发挥溢出效应,因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技术密集度的升高促进产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会倾向于集中在市场潜力大的地区,由此可得出第二个假设:厂商更倾向于定位在市场规模大的地区。规模收益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假设。由于无法度量给定产业规模经济的程度,考虑到在零利润条件下,规模收益递增越强,厂商的平均规模就越大,本文选用每个产业的厂商平均规模作为一个替代指标,得出以下假设:平均企业规模扩大会增加产业聚集度。制造业的发展涉及到许多关联产品及中间投入品,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区域更容易吸引到制造业厂商聚集,于是有:

厂商更偏好于定位在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随着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相互开放的地区将形成专业化生产,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将集聚在一起,产业集聚便在该地区发生,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会设置相关壁垒限制产品或要素的自由流动,无形之中抑制了产业的集聚。对此我们假设:经济开放度和地方保护主义会影响产业集聚。

三、湖北省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用区位商来计算制造业聚集度。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产业聚集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本文根据1993年-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年鉴》中提供的各地区分行业制造业年度总产值,计算出20个制造业的区位商,得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六个两位数制造业的平均区位商是大于1的,说明这几个制造业在湖北省的聚集程度较高,具有集中竞争优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值接近2,说明该产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明显。相比之下,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产业在湖北省的聚集程度不高,在全国的竞争力水平也较为落后,亟待进一步发展。在选取的20个制造业中,湖北省仅有6个制造业的区位商是大于1的,尽管湖北省制造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竞争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停滞不前,比较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有趋于下降的趋势。

为进一步探索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变动趋势,本文求出了1993年-2012年20个制造业历年的加权平均区位商,得到了湖北省20个制造业聚集的整体趋势,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的变动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5年,该阶段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沿海制造业蓬勃发展,我国其他区域的制造业呈现出向外转移的趋势。曾有学者统计,1982年-1997、2001年-2005年间湖北省均有19种主要工业产品发生负转移,份额被其他省份夺走,主要就是转向了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阶段,湖北省20个制造业的聚集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至今。随着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东部地区也正在为迈向后工业化时期做准备,产业结构有待升级。自2006年国家正式确定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加快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制造业的区位商开始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

四、湖北省制造业聚集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变量的设定和度量

本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程度(Y)用1993―2012年湖北省20个制造业区位商的加权平均数来度量。解释变量方面,本文假定影响湖北省制造业聚集程度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技术密集度、市场规模、平均企业规模、运输成本、市场开放度和地方保护主义。为了量化这些指标并利于建立计量模型,本文用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技术密集度(X1);用湖北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市场规模(X2);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与企业个数的比值来衡量平均企业规模,为了使变量的数量级保持一致,这里选用湖北省平均企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来衡量这一指标(X3);用湖北省公路里程占全国的比重度量运输成本(X4);用政府参与当地经济活动的程度度量地方保护主义,这里用湖北省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间接度量(X5);用湖北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度量经济开放度(X6)。

2.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问题,本文用协整检验来解决此问题。进行协整检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变量要同阶平稳,因此我们需要对以上七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采用的是单位根检验方法(ADF),结果见表1。由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可知,X4的水平序列是平稳的,X5只有其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而Y、X1、X2、X3、X6这五个序列的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初步判断:Y与X1、X2、X3、X6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而与X4、X5则不存在长期均衡稳定关系,在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之前,要将X4、X5剔除掉。

说明:c表示单位根检验包括常数项,t表示单位根检验把包括时间趋势,n表示之后阶数。D(X1)是序列X1的一阶差分;D2(X5)是序列X5的二阶差分。

3.协整检验

对于多个变量组成的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更为适用。对Y、X1、X2、X3、X6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以上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两个协整关系,表明Y与X1、X2、X3、X6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且长期均衡方程为:

Y= 32.53846X1+ 19.98771X2+ 0.366317X3+ 6.448944X6 (1)

以上方程表明:技术密集度(X1)、市场规模(X2)、平均企业规模(X3)和经济开放度(X6)对制造业聚集(Y)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制造业聚集是由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对于湖北省而言,区域的技术密集度和市场规模影响相对较大、平均企业规模和经济开放度影响相对较小。这也验证了前文对于制造业聚集因素的假设,并肯定了制造业聚集是由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制度和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东部沿海地区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地处中部的湖北省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应努力将制造业做大做强,从而推进地方经济的腾飞。

1.加大研发投入,依靠技术进步带动制造业发展

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打下基础,并不断增强湖北省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将研发经费集中于通信设备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等战略性的重点领域,助力我国抢占先机进入知识社会。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的重点要放在中小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2.打造成熟的产业化体系,积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制造业企业更好地分工与合作,给予积极参与专业化分工的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提高这些企业的积极性,增强市场的活力;政府可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支持与制造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将独立的企业组成产业链,打造成熟的制造业产业化体系。

3.不断提高经济的开放度

政府不仅要推动湖北省出口规模的扩大,还应注重引导外资进入那些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带动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工作机制,不仅要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还应积极促成湖北省与周边省市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一个更具有潜力的大开放平台。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开放度,湖北省才能更好地参与制造业的分工与合作,促进制造业的聚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0.

[2]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08,27(3).

[3]皮埃尔―菲利普・库姆斯,蒂里・迈耶,雅克―弗朗索瓦・蒂斯.经济地理学―区域和国家一体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0―221.

[4]尹艾维.湖北省制造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变动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上一篇:儿童英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器自动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