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15 10:59:27

蒙氏教学

蒙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蒙氏教育;特点

一、什么是混龄教育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二、蒙氏教育的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2.“不教的教育”。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己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整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蒙氏教师总是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孩子提供帮助。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蒙氏教师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而以启发和诱导孩子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蒙氏教师又称为启导员。

5.完全人格地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和教具。孩子透过这些教具,从自我重复操作联系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摒除单一的奖罚制度。蒙氏教育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发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在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期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发展水平。

三、蒙氏混龄教育的势

1.培养孩子的爱心、同情心,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1)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由于孩子的年龄差异较大,年龄较大的孩子成了班里的哥哥姐姐,年龄较小的孩子就成了班里的弟弟妹妹,他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情景。在混龄班中开展大帮小、大带小、大教小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而且还能培养孩子从小有爱心。

(2)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我们班的孩子天天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幼儿园成了孩子的第二个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高兴快乐的事情,他们有好吃的食品、好看的图书、好玩的玩具、可爱的小宠物,都主动拿到班上一起分享。我们抓住这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让孩子把这些快乐的事情与同伴共同分享,培养了孩子心中有他人的情感,他们感到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非常温暖、非常快乐,同时孩子的社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真诚的爱心和关心,安抚生病的同伴,加深同伴之间的深厚友谊。在我们班级里,孩子们不仅喜欢与同伴共享自己的欢乐,当同伴遇到困难和生病时,孩子们非常着急,惦念生病不能来园的小朋友,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关心安抚有困难和生病的小朋友,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有的小朋友打电话,告诉小伙伴好好养病;有的小朋友给小伙伴做个小礼物,孩子们的做法使他们之间的纯真友谊更加深厚了。

(4)尊敬体贴父母和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长幼”互爱的情感。在我们班里,孩子们不仅懂得爱护班里的弟弟妹妹,与同伴共同分享快乐、关爱生病的小朋友,而且孩子们在家里也知道尊敬体贴父母与长辈,为他们献爱心,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爱情感。

我们在与家长的交谈和“家园联系本”中了解到,班里很多孩子在家里主动帮助爸爸妈妈扫地、擦桌子、洗菜等。诸如此类的事情班里还有很多,当我问起孩子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很多孩子会说:“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太辛苦了,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做事情。”从孩子们简短、纯真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孩子的爱心在跳动。

2.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1)积极鼓励孩子们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所谓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孩子的责任意识,最早是从学做自己的事情开始的。然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成人对孩子的包办代替太多,孩子的依赖感很强,责任意识逐渐丧失,他们把分内应做的事情,全部推给家长来做,自己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很难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培养孩子责任意识时,首先从培养孩子学做自己的事情入手,通过“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长大了”、“谁的本领大”、“我真的很棒”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鼓励孩子们学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为他们准备环境,创设机会,培养孩子初步的责任意识。

(2)开展关爱他人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孩子责任感和自信心的形成。在“一帮一、一带一、一教一”的活动中,大孩子经常自觉主动地帮小年龄孩子系拉锁,教她数数,教她拍球,每次户外活动时,大姐姐总是领着小妹妹还时常提醒她说“别去那儿,那儿太危险”,她们就像亲姐妹似的在幼儿园里快乐的生活。

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同一个环境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及教学计划该如何进行实施等问题。在蒙氏混龄班的上半学期也确实让我花费了不少精力。我认为班里的孩子中组年龄段的最多,因此无论是在蒙氏工作的难易度,还是在其他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都以中组的内容为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虽然已经知道了蒙氏常规的要求是什么,而且在专注力等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进步,但对于蒙氏工作中不同教具的操作要求及其展示方式等,真正能按要求去做的还是不多;另外,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上也与同龄的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蒙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蒙氏教学;学前教育;本土化

正文:

一、蒙氏教学法以及在中国的发展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于1896年成为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她也是世界著名的学前教育家之一,1907年她在罗马贫民区建立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开始了她在学前教育领域里的实践和研究,成为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1909年,《蒙台梭利方法》一书出版,形成她独具特色的幼儿教育方法,即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简称蒙氏教学法),该学习方法被皮亚杰评价为“蒙台梭利对于智力缺陷儿童心理机制的现象变成了一般方法的出发点,而这种方法在全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计的”。

蒙台梭利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的幼儿教育模式,它从一开始到现在对世界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也无例外,1994年蒙氏教学法在中国便开始流行起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逐渐地,学前儿童教育也越来越受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家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之文化背景和现实国情的差异,蒙氏教学法在中国的道路也不是想象的那么顺利,相反的,它在中国化的道路上步履维艰,尤其是在其局限性不断暴露的现在,我们更不得不静下来深思:怎么样才能使蒙氏教学法最大的避免其不足从而彰显其优点?又怎样使蒙氏教学法在中国可以尽快形成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真正意义上使该教育方法进入我国的幼儿教育领域?如此诸多问题,便引起了很多学前教育研究者的思考。

二、蒙氏教学法在中国教育活动中的现状

(1)经济效益使蒙氏教育裹上了一层利益的面纱

目前不少蒙氏幼儿园中引入蒙台梭利教学法,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追逐经济利益,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相应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相对减少,各个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的竞争压力也较之增大,一些幼儿园为了追求入园率,就用蒙氏教学法来吸引家长的眼球,家长也因为它是从外国引进的一种教学方式就对其好奇和追捧。但其实质上,幼儿园根本就不太考虑本园的实际情况,只管表面形式上买教具分配教师,做给家长看,做给幼儿玩,其内在一点都不考虑蒙氏教学法的精神实质,更不管幼儿身心的阶段性发展水平,这样,日子久了,蒙氏教学不但不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反而还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2)认识误区导致蒙氏教育本土化形式教条脱离现状

许多蒙氏园中的教育教学都只是对蒙氏教学法概念的教条理解,其形式上的应用没有真正认识领悟到蒙氏教育的实质性内容,有时其教学行为很显然的脱离了孩子的本性以及蒙氏教学的内涵了教师们也无动于衷,比如:蒙台梭利主张给儿童创造一个自由自主的游戏环境,却被老师实践为一味的给孩子自由最后导致了孩子们的放纵行为、毫无纪律可言甚至让他们在游戏中为所欲为等等。因此,蒙氏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领域里的运用仍然存在大的片面性,大多时候也只是哗众取宠。相反的,蒙氏教学的本质在于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他们在自由中形成纪律,其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培养“新人”,从而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

(3)实践分歧使教育结果与预期目标南辕北辙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其教育出来的儿童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儿童相比之下更顺从、保守、小心翼翼,却不像西方儿童那样胆大、思想自由、个性张扬。蒙氏教学法在中国一般都照搬照抄其原始理论。然而,蒙氏教学法主张个别教学,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它还反对儿童进行(想象)游戏,这样就阻碍的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蒙氏教学法还未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准确化定位,认为教师只需要陪着孩子玩耍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导致教师们不能真正掌握并应用蒙氏教学法的内涵。如果真的一味照抄西方的蒙氏教育实践来对我国的儿童进行教育,难免会把本身自然发展的儿童教育成教育出机械、盲目,毫无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的人。

三、蒙氏教学法本土化的具体对策

(1)端正态度,抵制那些不良诱惑。

蒙氏园要真正把儿童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而非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要强调蒙氏课程的实质内容,不只是把蒙氏教学作为创收的手段,更要把它当做幼儿教育这一系统环节来抓,让这一潮流真正服务于我国的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去掉关于蒙氏教学“高收入、高消费、高水平”的帽子,真正做到去“贵族化”,还应该合理应用教具、合理分配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使蒙氏园成为平民幼儿园,真正做到为广大民众服务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全发展。

(2)正确认识,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既然蒙氏教学法是培养有个体的“新人”,那我们首先就要做到端正“儿童观”,认识到儿童是独立存在、具有潜在能力的个体,他们的心理具有“可吸收性”,因此对他们不能存在一些先入之见,把一切儿童都当成正常的儿童,尤其对那些有缺陷的儿童要给予爱和关注。还要谨慎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其提供相应的有准备的环境,将儿童自由、自我教育真正的与环境、感观教育以及教师相结合,促进儿童敏感期效益的最大化,培养幼儿全面、全能、全自动的发展。

(3)强化实践,体现蒙氏教学的价值

我国许多蒙氏园里的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蒙氏教学的专业素质培养,他们往往都是大而化之的学习了一点蒙氏教育理论,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根本就没有掌握到蒙氏教育的精髓就将其付诸于实践,然而,这些浅薄的原理知识并不能真正的称其为蒙氏教学。因此,为了把蒙氏教学真正贯穿于课堂、运用于实践,就要首先对蒙氏园中的老师进行专业的蒙氏教学强化培训,要求教师从我做起,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为儿童提供最有价值的可吸收因素,密切观察儿童,做好儿童的保护者、管理者和引导者,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另外还要加强幼师的日常培训,真正做到使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接轨、走进真实的课堂情境,对于那些民办机构的蒙氏园,要按照蒙氏教育的要求,运用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对蒙氏教具进行规范的管理和运用,对幼教儿童进行专门的指导与教育,并进行合理的引导,最后真正实现蒙氏教育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的有机结合,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运用蒙氏教学理论强化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吴式颖.外和发展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莅颖.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实践[M].天津:河北省教育出版社,2007

[5] http:// www. .cn / policy/txt/ 2010-03/ 01/ content_ 19492625_3.ht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 http:// / xue_ qian_ news_197/ 20121019/ t20121019_858538.shtml《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作者简介:

蒙氏教学范文第3篇

在我们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人都认为数学是一门很深、难懂的学科。一般而言,造成困难的原因大家认为是太抽象,而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学习数学的困难并不是数学的抽象问题,而是大人提供的方法错误所导致。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该如何引领幼儿进入到数学区呢?

一提到数学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数与量。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数学领域的工作时,我们想到的是把数学领域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去。如,我们在区域进餐时,每一桌都有一个值日生,值日生在发勺子时,引导幼儿说:你取了几双筷子,平均分给了几个人;或者是每个人一个勺子,一共有6个人,你要取几个勺子呢?这时孩子的兴趣就被激发了,争先发言。这时引导幼儿说如果你们喜欢,就和老师到数学区里去活动,因为数学区里有一件教具和刚才老师说的问题非常相似。就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有目的地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同时,对数学区域还要进行调整,投放一些鲜艳的卡片,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一些丰富的延伸工作。如,数的分解卡片和纸张工作,利用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认识十位和个位的纸张工作,还有乘除法板与日常的生活问题相结合。通过环境材料的变化来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同时做到把培养数学能力的目标放在首位。

再有,利用幼儿去吸引幼儿,因为班级是混龄班,有一部分幼儿已经到了数学敏感期,他们喜欢数学,喜欢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展示。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班级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如果这个孩子操作一项工作,他会叫他的好朋友和他一起工作,这样不知不觉另一个幼儿也会操作了。在工作中,只要我们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把数学游戏化,把培养幼儿数学能力作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计算而计算,这样,幼儿会很快进入数学区并喜欢数学区。

一、同伴的影响力

记得在蒙氏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帮助我让我自己去做。”在孩子们进入数学区后,作为老师就应该想到怎么样帮助他们,让他们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把教育对象所达到的程度掌握好,心中要有目标。

1.教师要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幼儿展示

首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孩子进行展示工作。如,在展示新的数学教具时,先选择接受最快的幼儿进行展示,他练熟后,就可以引导他去帮助和他差不多的幼儿,这样他既练习了又把其他幼儿带会了。就这样,在蒙氏活动中,经常是一个带两个,两个带四个。班级里的孩子有一部分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必须是教师一对一地展示指导。所以在班级活动中,经常是一部分孩子在帮助另一部分孩子,而教师更多的是关注那些稍弱一些的孩子,并观察其他孩子的表现。

2.在进行银行游戏时,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

幼儿在操作银行游戏时,教师也同三名喜欢这个游戏的幼儿进行操作展示,等他们操作熟练后,再引导他们和好朋友一起玩,并且让他们自己出题计算,他们在操作时就会发现进位、退位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幼儿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操作教具

在活动时教师及时观察幼儿,看他们对教具的兴趣点在哪儿。首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相应的延伸工作。如除法板有些幼儿操作几次后就不感兴趣了,但是他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因此,教师应对除法板和乘法板做一些延伸的工作。为幼儿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幼儿理解后并列出除式或者乘式,然后再利用板作出结果,通过这项练习后,幼儿能把他理解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其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纸张工作,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对教具操作一段时间后就不感兴趣了,针对这样的孩子,适当增加一些纸张工作,通过纸张工作来增强他的兴趣。如,针对数棒、彩色串珠等都做了一些相应的纸张工作,来引起幼儿练习的兴趣。

再次,针对幼儿个体差异对一些教具做一些铺垫工作。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幼儿在做接龙加法时通常在验算时出问题,因此在进行之前为幼儿设立一个数的组成分解工作,让幼儿练习后,再进行操作接龙游戏,幼儿很快就理解了。

孩子应该以内在的力量教育自己,保持强烈的兴趣,顺应现在拥有的能力,完成各时期应该完成的目标,给予科学的刺激,使每个幼儿都具有逻辑思考的能力,智能的发育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最后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蒙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

中国分类号:G4

一、确定以全面发展为本的差异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因此,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观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儿童现实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儿童潜在发展水平,并且每个儿童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差异性教学目标,即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蒙台梭利的教具是她的教学法的构成要素之一,非常有特色,在蒙氏教学中有人误以为将蒙台梭利教具摆放在教室的各个区域就是蒙氏教学法了。实质上,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确定其教学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儿童的需要。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需要和目标,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教具操作。

因此,在将蒙氏教育方案引进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考虑它的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同时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便教师在观察中指导,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二、拓展全面丰富的整体的教学内容

蒙台梭利研究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领域。她把日常生活练习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她认为日常生活练习对于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感官教育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由相应的教具来完成;语言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读和写两部分;数学教育主要是10以内的读、写、算等内容;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简单的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几个主要方面。今天看来,蒙台梭利的教学内容设置的确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与儿童发展的需要,比如对儿童全面发展意义重大的艺术教育内容、社会教育内容没有涉及。因此,国外一些新一代蒙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对原蒙氏方案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将原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训练(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这种改进和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尤其对我国当前教育界。

三、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

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历一个以承接人类文化科学知识为主线的特殊的心理过程。蒙台梭利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著名报告书《学会生存》把人格理解为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继《学会生存》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著名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指出:“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像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所以,“创造性”和“想像力”是“自由人格(个性)”的表现,为了培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应首先培养“自由人格(个性)。”由此看来,不能把某一种或几种品质从完整的人分离出来孤立地培养,否则会造成人格分裂。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应该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之中,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整合进行。

四、激发积极互动的交往关系

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素构成:有准备的环境、教师和教具。

她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儿童自下而上地自我发展。正是从这种教师观出发,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

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师所具备的角色是:

(一)环境的提供者:在蒙台梭利看来,由于儿童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应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有准备的环境。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特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二)示范者:在儿童自我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首先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确操作方法。教师对教具材料作简单的介绍、示范时,话要简短、明确、客观,内容必须是直接涉及要解决的问题,不讲不必要的话。当孩子模仿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三)观察者:教师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不带成人偏见的眼光来看孩子”。在儿童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甚至还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观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然后以此来提供适宜的环境。

(四)支持者和资源者: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自我达到的,但同时也强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和资源者,离开了教师的协助,儿童的发展难以实现,孩子需要时,教师会随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成为孩子情感的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

蒙氏教学范文第5篇

一、在教学中打好智障儿童行为培养的基础

心理专家研究表明,专注状态极其有利于幼儿对客观事物作出清晰完整的反映,保证智力活动顺利产生和发展,拥有了专注能力,就为其终身学习和成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智障儿童就是因为缺乏专注力,从而阻碍了其智力水平的持续发展,所以培养智障儿童的专注力,就成为我们培养训练智障儿童行为的基础工程。

长期以来,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专注能力,引起了广大特教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我们在蒙台梭利教学中,尝试出一条有效的新路子,在特教的教育中“萌发、孕育、延续和发展”。

1.专注在秩序中萌发

秩序是儿童一种内在需求,当它们对秩序的需求获得满足时,快乐由此产生,专注开始萌发。在蒙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秩序感。如排队进入工作区,拿放工作毯,取放学具,排队等候等。

2.有规则地设置工作区域,有条理地摆放材料

我们根据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努力为儿童创设有秩序的、真实与自然的、美感与气氛相统一的工作环境。在蒙氏教育实践中,设置生活区、感官区、语言区、教学区和自然区,各区域都有工作毯,材料有序的摆放,把工作区自由分开,取工作材料时自动放慢脚步,避免发生碰撞互相干扰。即使走线时也互不影响,他们可以舒适地坐在工作毯边,长时间集中精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工作,不需要教师提醒而井然有序,区域四周的布置简单、和谐、新颖、悦目,激发了智障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对工作做出积极、稳定、专注的反应。

3.自选学具并有步骤地展示操作程序

自由选择是较高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由于注意力容易转移,他们常常会对同一些教具同时作出反应,而频繁地更换学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儿童已经充分认识学具的基础上,尊重儿童自身发展,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学具,无论他们选择哪一种学具,教师都要做出有步骤地示范演示,让儿童充分认可教师的操作程序,教师的动作要尽可能大,让儿童看清楚,从中发现操作过程中的规律,尝试着在工作中举一反三,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和忘我的态度投入工作,从而推动专注力的发展,由此充分发挥专注境界的作用。

总之,作为我们教师要全面地巡视儿童的工作,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以尊重的态度,轻柔的言行,成为他们情感的支持者和材料的提供者;随机应变地走在儿童前面或追随其后,敏锐、准确地捕捉他们的反应,及时协助他们发展专注力,从而使他们的专注力在秩序中萌发,在自由中孕育,在活动中延续,在引导中发展。

二、在蒙氏教室里做好智障儿童行为培养的引导

蒙氏教学的规则并非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管理,而是来自学生内在的目标感的发展。学生进入蒙氏教室后如何脱鞋、摘帽、摆放;如何走线;如何搬运工作毯;如何拿放学具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的规定,都是通过实践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来的。所以真正的规则是在自由的活动气氛中产生的,这是对学生独立性的信任。只有这样蒙氏教学的有序进行才有可能。

智障儿童进行工作时不像成年人那样用最直接的手段高效地完成某一件事情,而是在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儿童对自己喜欢的某一项工作有所了解和领悟之后,便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反复操作,在获得充分满足之后,自然地停下手中的工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为此,教师要把握学生对这一工作的敏感期而加以引导,使他们沉浸在专注、乐此不疲的工作中,顺利完成其内在认知需求的活动周期,从而自动转向另一项工作。

在蒙台梭利教学理论中,引导儿童开展一系列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宁静,完成由肃静促进专注,专注产生肃静的循环过程。我们根据这一理论,把肃静活动纳入儿童一日活动中,如听轻声指令行动,从细微声音中辨认同伴,传悄悄话,聆听外界细微声音,数自己的脉搏等等。在活动中儿童只有非常专注地倾听,才能听到日常生活中所感受不到的声音,同时为了保持肃静,它们又必须努力使自己不分心,排除外界一切干扰,坚持把工作完成。由于他们经常受到这种恬静环境的熏陶,渐渐形成了细声说话、慢慢走路等文明举止和令自己持续专注工作的良好习惯。

在蒙氏教室上课前,要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和有准备的工作区域。可以利用废弃物制作多种多样的器具,投放到各区域,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运动区域增设自制的情景运动器械, 在探索区投放简单好玩的器具,投放五颜六色的皮球和毛线球,以方便学生观察和辨认色彩的变化等等,并把这些学具分框放置,以方便学生拿取,培养学生在工作和玩耍中学习分类和秩序感。

蒙台梭利强调环境育人,为此应该不断地对蒙氏教室进行改造。要求教师在学生工作之前对学具的完整性进行仔细检查,以帮助学生树立完整、正确、有序的概念。在工作区学生们都轻声说话,双手搬运工作毯和学具筐,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工作内容,工作时不打扰别人,结束后将学具放回原处,当两个同学都想玩同一个学具时,学生学会了等待。在蒙氏教学区,我们要努力促使形成一种自由且有序的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自发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培养的目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生一走进蒙氏教学区表现得有序且自觉,一走出蒙氏教室又恢复了常态,这就要求我们把蒙氏教学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有效地矫正智障学生的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行为训练中,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蒙氏教学中始终让学生有序自由地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有序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秩序性和控制动作的能力,往往没有在蒙氏教学区中表现的好,这就要谈到班级和家庭中生活环境的影响。在蒙氏教学区中的引导,只是智障儿童行为培养的很小的一个方面,只有班级和家庭生活中等其它环境一起跟上,才能使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日常生活练习,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孩子的成长所起的作用更重要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打扫卫生,可以以值日表的形式安排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做,班主任由亲自劳动变为指导劳动,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对待生活的态度;班级的生活角,安排值日表让学生去打理去照料,使学生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在就餐时,建议生活老师让年龄大一点的学生自己盛饭或让学生自己排队就餐,自己清洗餐具,自己整理餐具。这样蒙氏教学得到了延伸,既深化了教学的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家庭里,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床、刷牙、洗脸、吃饭、物品的摆放、学习和劳动等等,各个家庭成员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尽力去遵守,而且要长期坚持,巩固培养的效果。

蒙氏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蒙特梭利;区域活动

蒙特梭利有着先进的教育观、儿童观,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了解儿童,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把握住儿童发展的各阶段敏感期,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直观实效的蒙特梭利教具,让幼儿主动学习,在愉快的动手动脑中促进各种潜能的发展,建构完善的人格。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时常出现这些场景:老师精心设计的区域有的只是摆设,没有操作性;还有的因为材料的不足或陈旧,孩子们会争抢玩具或把玩具撒的到处都是,而老师总是不停的提醒孩子们要遵守活动规则……这些现状值得我们深思。这实际上是幼儿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教师设置的区域活动已经和孩子成长的需要发生了背离。教师需要努力寻找一种有效的区域活动指导方法让环境和材料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能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获得发展.而区域活动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可见,蒙特梭利教育与区域活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如果将其优势相互借鉴,劣势相互弥补,那一定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首先,蒙台梭利提供“有准备的环境”的理论对我们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次,蒙台梭利以“自由选择”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与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和计划活动”教育精神是一致的。第三,蒙台梭利关于教具制作及其使用规范的教育理念能启发教师更好的开发和运用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使教具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一、蒙特梭利与区域活动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蒙特梭利也强调幼儿的“吸收性心智”能从环境中吸取知识,环境的准备是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关于环境的准备,蒙特梭利的做法则是:“了解儿童心智的吸收性特质,为他们准备一个特别的环境,然后将儿童摆在其中,给予他自由,让他吸收他在那儿所发现的一切。”不管是蒙特梭利,还是区域活动,在活动的选择上都遵循自由、独立的原则,在游戏操作中都是通过活动来培养幼儿专心的、有序的、有持久性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蒙特梭利与区域活动在内容上可以互为补充

蒙特梭利多是个人独自活动,多强调安静,而区域活动中的交流、合作、游戏又是孩子所喜闻乐见的。将区域活动和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两者有机融合,既可增强幼儿相互的交往能力,增进他们之间的亲密感,又能使幼儿的自由活动保持更为持久的兴趣。1.蒙特梭利专业区域结合互补。将蒙氏的感官区与数学区作为相邻的区域,利用幼儿良好的蒙氏常规达到互不干扰的效果,同时也发扬了蒙特梭利教具不同层次互相渗透的特点将两个区有机结合。2.幼儿喜爱的区域结合互补。将孩子们喜爱的图书区和美工区进行互补性结合,让幼儿能自由地在图书区查找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或其他图片资料,在美工区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同时再将美工区的作品进行整理装订成册,投入图书区作为幼儿自制图书。

三、运用蒙特梭利教具的不同特点,给予幼儿自由的拓展空间

众所周知,蒙特梭利教具有着良好的自我纠错性(控制错误的特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能自己改正,既有助于孩子自己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亦能培养其“知过能改”或独立、负责的品德,还能帮助打开孩子智慧的窍门,使其创造性地思考,同时也能减少外界(教师指导)给予的压力,从而使幼儿更能自由、自信地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其次,蒙特梭利的每项教具都可单独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而且不管在设计上或者在使用方法上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我们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如:小班阶段操作区宜投放小勺喂娃娃、舀豆子、夹木夹、抓沙、捏石头、瓶盖袜子培配对等;中班阶段操作区则宜投放筷子喂娃娃、舀玻璃珠、编辫子、饶线团、镊子夹等;大班阶段操作区通常投放编织机、刺绣、帮娃娃梳头穿衣、夹圆玻璃珠等。逐渐增加肌肉活动的精细难度,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经常看到教师把玩具分发给孩子后就松了口气,孩子自己玩,老师正好休息一下;也会有老师非常关注孩子的操作,孩子一遇到困难,老师就忍不住上去帮忙。蒙台梭利则要求教师:“以启发和诱导为手段,让孩子乐于自由、自动地去动脑筋,使智力和体能不断地增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重视观察。区域活动的指导首先是观察。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适时、适当的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观察,我们设计了观察记录表,为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个案记录。2.适时介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她要在教室里走动,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为单个或小组幼儿提供经验、指导,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的矛盾和问题。当教师发现幼儿不能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作用或活动遇到困难时,在没有得到请求帮助时不冒然干预,只是观察幼儿如何独立完成。如果幼儿有请求,教师也应先鼓励幼儿“再想一想”,“换个方法试试……”等等。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实在无法解决时,教师最好以游戏角色身份进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能力各自选择不同的活动。当幼儿寻求老师的注意、赞许时,教师是以一个鼓励的眼神、拥抱、抚摸来对幼儿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而另一方面,当幼儿出现缺点(干扰别人活动)和错误时,教师也要以个别谈话、暗示、提醒等形式,使幼儿意识到错误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在向活动区投放新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探索和尝试,努力发挥操作材料的效力,有些需要示范操作的材料则要做到讲解细致,操作方法正确,力求让幼儿看得清楚;教师语言简短、明确、客观,提问有启发性,活动过程中要了解儿童的自由表现,观察儿童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兴趣持续的时间,改进和幼儿交流的方法。蒙特梭利强调,应该让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发展,因此教师为儿童设计区域活动时应遵循一个重要原则——将所有区域活动的内容都“物化”为符合儿童特点的儿童自己的活动对象,让儿童在操作活动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蒙特梭利在区域活动中,主要分为室内进行的日常生活练习、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文化科学教育、历史地理教育和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蒙特梭利室外教育活动如大肌肉活动、种植活动等也是区域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可以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内容都可以是区域活动内容。可以说,区域活动的思想和实践,特别是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操作各种实际的活动材料促进儿童发展的思想和实践是蒙特梭利的独创,是她对儿童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正因为如此,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以及包含其中的能力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个别教育、快乐教育和全面发展等思想成为影响20世纪以来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胡文娟.略谈蒙特梭利教育法之精要.幼儿教育,2008,(03).

[2]霍力岩,齐晓恬.区域活动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2009,(01)(02).

蒙氏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蒙氏教育;孩子礼仪;培养;相关探究

一、蒙氏教育对孩子礼仪培养的内容

在对孩子进行蒙氏教育培养时,对礼仪的培养一般都是从三个方面展开:对孩子生活礼仪的培养、工作礼仪的培养以及交往礼仪的培养。在蒙氏教育的工作礼仪中,能够培养学生有事找老师的习惯,与此同时在解决问题或者在度各式各样工具使用过程中都要轻声的跟老师进行叙述。在培养孩子生活礼仪的过程中,蒙氏教育将培养孩子正确的生活礼仪放在了首位。而培养孩子交往礼仪时,蒙氏教育非常注重还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的礼仪,比如:在日常要用正确的方式跟别人打招呼,在待人接物时举止要合理,要用比较礼貌而文明的语言回答他人的问题等等。

蒙氏教育还经常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蒙氏教育会将一些日常的利益或者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生活品质,放在活动所要重视的首位,对孩子进行一些日常的生活练习,从而使幼儿在行为品质方面以及自理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

二、蒙氏教育在对孩子礼仪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蒙氏教育在我国的范围内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更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发现了蒙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将蒙氏教育的礼仪教育作为实例,我们会发现蒙氏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日常礼仪过程中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在蒙氏教育教学过程中,只局限对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日常的礼仪教育,有时蒙氏教育只会每两周对一些班级开展相关的蒙氏活动,在其他的环境其他的时间中,并没有将蒙氏教育的精神和蒙氏教育的教学理念贯彻在蒙氏教育之中。

造成蒙氏教育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第一,由于孩子在家庭中所接受到的礼仪教育与在幼儿园接受到的礼仪教育有一些差别的。一些家长在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前都是因为这些家长非常看重蒙氏教育所提出的一些教学理念,但是这些家长并没有进一步的去了解蒙氏教育教学的内涵,所以出现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样的问题就会使还在得到的教育不能够统一,孩子更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延伸。除此之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存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在一些幼儿园中仍然保持在探索的阶段,所以,大多数幼儿园中在班级划分方面并不是全部都是蒙氏教育的班级。在幼儿园一些班级中仅仅是平均每周安排一节到两节的蒙氏教育课程,这样的方式使孩子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在对孩子的礼仪进行培养时,是要对孩子的精神境界和物质境界进行同时的培养,但是一些幼儿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但是为了提高招生量,所以这些幼儿园强行的在教学中推行了蒙氏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论是从教师的水平方面还是从自身的物质条件方面,都没有达到蒙氏教育的的方式,所以更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蒙氏教育对孩子礼仪培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优化蒙氏教育活动室,明确礼仪教育的内容。在大多数开展了蒙氏教育的幼儿园中,都设置了蒙氏教育的活动室,但是这些活动室中,普遍存在物品摆放杂乱等情况,物品的损坏情况也非常的严重,与此同时,在这些活动室中,布置相对都非常的单一。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幼儿园应当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保证活动室物品摆放井然有序,将孩子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具有顺序合理整洁的进行排列,将一些已经损坏了的用具清理干净,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在活动室活动时出现不必要的危险。如果想要更好的完善蒙氏教育的教学理念,可以为幼儿园增添一些教学设施,将幼儿园的教室以及活动室都加以布置,营造出更加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时,幼儿园更应当把礼仪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放在首位。

(二)与家庭共享蒙氏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要想解决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与幼儿父母的教学理念产生不同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由于父母对蒙氏教育的了解仅限于表面比较肤浅的层面,所以,在对这种问题进行解决时,幼儿园应当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将蒙氏教育的内在理念传递给父母,让父母真正从内容和内涵上都对蒙氏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沟通时,主要可以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与家长碰面交流,也可以建立幼儿园内部的互动网站,通过互动网站与家长进行联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应当让家长多了解蒙氏教育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还有蒙氏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所用到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也可以对家长展开一些培训,让他们学会蒙氏教育的教育方式,从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与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相符合。

结束语:只要幼儿园在进行蒙氏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积攒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把幼儿园的蒙氏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全面,并且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相信不断的积极努力将使我国幼儿园的蒙氏教育登上新的高度,并且这样发展将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祖国接班人。

参考文献:

蒙氏教学范文第8篇

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的许多所谓蒙氏教师并没有经过扎实正规的培养,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学习一些皮毛。因为一些利益因素的影响,急不可待地回去开展蒙氏教育的课堂实践。不难想象,这些所谓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老师对蒙氏教育的精髓实质能知道多少?而他们所实践的课堂教学又是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吗?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那些培训机构是否都很规范,他们又对蒙氏教育知道多少呢?一些不规范的、片段的,甚至是错误的培训反而把幼儿园老师带入了误区,比如把经典教具当成教育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蒙氏教具就是实践了蒙氏教育,等等。由此,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们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片段地使用从教具公司买来的可能并非货真价实的蒙氏教具,而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由蒙台梭利系列教具构成的“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对蒙氏教育的一种变质的实践,有害而无利。教师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忽视了蒙氏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蒙氏教育传入中国十几年来,我们在运用它的过程中经常“误入歧途”,这与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脱节、远离真实教学情境、追求短期利益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蒙氏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高于传统教师的特殊作用,所以对蒙氏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应该是极其严格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蒙氏教育培训机构,蒙氏教师要通过蒙氏机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才能获得认证。相比之下,我国虽有许多的培训机构,但多为民办机构,尚无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按照德国哲学家、批判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观点,蒙氏教师对蒙氏教育的学习要经历技术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解放性学习三个阶段。幼教工作者应该完整接受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最终成为合格的蒙氏教师。

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

若幼儿园仅因教具的使用而收取如此高额的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有名无实的高收费现象是蒙氏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各幼儿园立足自身情况和地方特点创新设计和自由选择课程。因为大多数幼儿园国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有限,所以多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幼儿课程模式。于是,蒙氏教育的很多特点迎合了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如,尊重儿童,给儿童以自由的教育理念,因而推广速度会很快。然而,很多幼儿园开办蒙氏教育,并不以儿童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而是把高额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蒙氏教育作为其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同时,我国学前教育市场化又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幼儿园为了稳定生存、谋取利益,纷纷以蒙氏教育的特色招牌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此,蒙氏教育的高收费问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幼儿教育的公平性。可以说,起源于贫民区“儿童之家”的蒙氏教育,主要为处境不优的儿童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氏教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演变成为面向富人之家的高收费教育,这与蒙氏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我们且拿蒙氏教育在德国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否为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员,德国学校从不冠名“蒙台梭利”的字样,甚至在学校宣传资料上也找不到这种表述,收费与一般学校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多收取一些教具费而已。蒙氏教育的实践需要有与其相应的一系列教具,较之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氏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氏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5]这样就人为改变了蒙氏教育的初衷,将原本产生于平民生活的蒙氏教育贵族化。这样会对蒙氏教育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有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摒弃蒙氏教育贵族化的包装,还其平民化的本来面目,让中国老百姓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蒙氏教育。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良好的教育应从孩子抓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受益。这也应该是我们引进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

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家长因为缺乏了解,必然会出现认知观念上的偏差,他们认为,既然蒙氏教育是国外引进的先进教育方法,就应该比国内教育要好得多。那自己的孩子既然送进了蒙氏班,就应该比其他班的孩子“高人一筹”。还有的家长凭着对蒙氏教育的浅显认识,认为蒙氏教育收费如此昂贵,而且还采取小班制,师生的比例为1∶5,孩子得到的照顾好一些,一分钱一份货嘛。他们把蒙氏教育错当成教育天才的保险箱,不能真正认识到蒙氏教育的教学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把蒙氏教学当作兴趣班。因为蒙氏教育需要购买配套的蒙氏教具,一些幼儿园无法承担,就把蒙氏教育当成兴趣班开设,无非是让孩子学会操作蒙氏教具,俨然将蒙氏教育与蒙氏教具之间划上了大大的“等号”。这种急功近利思想既造成家长对蒙氏教育认知上的偏差,又造成家长们教育方法上的偏向。很多家长提到蒙氏兴趣班的效果时,总是唉声叹气,埋怨教学效果太缓慢、太不明显,不像绘画、舞蹈等兴趣班效果来得快,有成就感,甚至会指责幼儿园,说花了那么多学费,孩子却什么也没学到。所以他们自然会对蒙氏教育的效果持怀疑的态度。应该说,家长的观念、家庭的作用对于蒙氏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是不容忽视的,让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蒙氏教育的本质,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的问题。从教育理念入手,引导家长学习和接受蒙氏教育理论。蒙氏教育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让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蒙氏教育的家长在短时间内接受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家长学习蒙氏教育理论。比如,听相关专家关于蒙氏教育的专题报告,初步了解蒙氏教育理念;观看VCD光碟,了解外国蒙氏教育新发展;亲自参与蒙氏教育中关于孩子的工作,了解蒙氏教具。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因特网,搜集蒙氏教育的相关资料,建立居家蒙氏教育的资料库,使家长不断自我学习。组织“蒙氏教育开放日”活动,使家长加深对蒙氏教育的了解。幼儿园可以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研究蒙氏教育在幼儿园实际开展的情况并制定“蒙氏教育开放日”的相关计划。通过参加开放日活动,家长可以切身了解到老师是如何组织蒙氏教育活动和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怎样。由此加强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育者主动走进家庭,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蒙氏教育。开展蒙氏教育,离不开相关的蒙氏教具。所以,部分家长认为幼儿教师运用整套的蒙氏教具,很容易开展蒙氏教育工作,而在家里没有蒙氏教具,无法开展蒙氏教育。其实,蒙氏教育发源于生活,蒙氏教育也取之于生活。所以,教师可以走进家庭,给家长们以实际指导,和家长共同交流蒙氏教育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家长的认识提高了,不仅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且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幼儿园更好地实践蒙氏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开展素质教育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关键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蒙氏教育是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模式,具有多层次、全方位、重特长及高素质等特点,符合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以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在世界幼儿教育的变革中,蒙氏教育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幼儿教育模式。我们应该正确解读蒙氏教育,借鉴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也要克服其局限性以及运用中的文化障碍,才能找到其中国化实践的有效途径。

蒙氏教学范文第9篇

摘 要: 蒙氏教育中国化面临理解上的“教条化”,应用中的“形式主义”,内容上的“偏离化”,追求上的“完美化”,实践中的“贵族化”等诸多问题。走出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的困境需要正确认识,学习蒙氏教育实质而非形式;求同存异,在尊重文化差异中合理改造蒙氏教育;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3)01011506

Predicament and Solution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Practice in China

WANG Junh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Key words: Montessori education; practice in China; predicament; solution

Abstract: Montessori education in China is confronted with many problems, such as doctrinism in understanding, formalism in application, deviation in contents, overperfection in pursuit and nobility orientation in practice,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dicaments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practiced in China and their cause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which signifies drawing on the essence rather than the form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shelving differences which requires rational reform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while respec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enhanced training which aims to foster professional personnel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retaining the essence while discarding the dross by restoring the populace orientation of Montessori education; and rational guida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school and family education of Montessori approach.

玛莉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她的教育观及教学法遍及世界各地。蒙台梭利教育法(以下称“蒙氏教育”)在中国的流行始于1994年,随后一些幼儿园尝试进行本土化实践。虽然近些年蒙氏教育在我国影响很大,但是学术界对蒙氏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对它的评价也各不相同:第一种是对蒙氏教育推崇备至,如台湾的许兴仁、许惠欣、单伟儒、简楚瑛等;第二种是以肯定为主,但较为辩证,如卢乐山、霍力岩等;第三种是虽然基本肯定蒙氏教育,却提出了它的诸多缺点,如朱家雄认为蒙氏教育“反映了相当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1],冯晓霞在《幼儿园课程》一书中也指出了蒙氏教育的诸多不足。

蒙氏教育模式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儿童早期教育模式,曾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其引进中国后,必须考虑它在中国土壤中的成长所面对的困境及成因,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引进和推广。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集中体现在:理解上的“教条化”;应用中的“形式主义”;内容上的“偏离化”;追求上的“完美化”;实践中的“贵族化”,等。此外,掌握蒙氏教育精髓的教师匮乏,这是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决定蒙氏教育中国化能否顺利迈进的关键因素。本文对这些困境及其成因的具体表现做了分析,探索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出路。

正确认识,学习蒙氏教育实质而非形式

引进蒙氏教育应该是服务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于儿童的发展,而不该是哗众取宠,或是仅仅为了追求幼儿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在考虑移植蒙氏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要正确地解读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蒙氏教育的本质是给予儿童充分的尊重与自由,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引导,让其自主和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多数教师片面地将蒙氏教育理解为蒙氏教具的操作,而对蒙氏教育的本质缺乏正确、系统的认识。比如,“导师”作用的体现、理想环境的提供、对儿童的观察等方面,都没有完全按照蒙氏教育的要求进行。制作蒙氏教具应把握什么样的原则等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解决蒙氏教育中国化问题当务之急是走出认识的误区,全面、系统地学习蒙氏教育的精髓。

领会和把握蒙氏教育精髓和特质的教师较为匮乏,成为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过程中影响其有效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一些幼儿园选派部分教师赴北京、青岛等地参加蒙氏教育培训,并购买了一系列蒙氏教具,保证了蒙氏教育园本化的实践,但收效甚微。笔者与园长及部分教师作了深入交流,共同的感觉是,并不是蒙氏教育在国内幼儿园无法进行,而是青年教师很难真正领会、理解蒙氏教育的本质,即便部分青年教师接受了蒙氏教育的理论,但还没有完全把这一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我们在正确把握蒙氏教育的精髓时,还要反思蒙氏教育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克服。蒙氏教育最早是针对有障碍的特殊儿童而设计的教育方案,当这种高结构化的活动和材料运用到正常儿童身上时,就不利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了。比如:蒙台梭利虽然主张在操作教具上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但没主张儿童在方法和规则上的自由。她强调儿童是被动的,不具有创造性,需要按照规定的方法与步骤进行反复练习。为此,笔者建议,不仅在教具投放与操作时间上给予儿童自由,在操作教具的方法和规则上也能让儿童拥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儿童能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主创新。

蒙氏教育的教育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蒙氏教育实施的教学环境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儿童作为教学环境的主要参与者,也有着创设和改造环境的权利与义务,而不是一座自动“孤岛”。也就是说,教育环境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一个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进行“对话”的平台。这个教育环境不仅是教师预先设计、精心准备,还是有儿童的参与创设的开放的、变化的网状系统。在环境的设置上,教师应带领孩子参与其中,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其次,引领孩子从小环境走向大环境,由小世界读懂大世界。要注意解决教学过程中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不充分,促发积极主动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形成,从而促进儿童的多方面发展。孩子不能只在“有准备的环境”里学习,更要在大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因此,我们在提倡蒙氏教育为孩子精心打造“有准备的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的教育,避免教育与社会环境、日常生活脱节的现象。

求同存异,在尊重文化差异中合理改造蒙氏教育

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教育出的儿童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儿童一般恭顺、听话,而西方儿童大多思想自由、个性张扬。从这个角度看,蒙氏教育更适合于西方儿童的特点,如果我国完全按照蒙氏教育在西方教育实践中的方式进行,显然不适合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

自由与束缚 蒙台梭利“儿童之家”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在于有效地使儿童在人生道路上能够自由与自主。[2]她所倡导的自由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

:提倡尊重儿童所拥有的权利与自由,反对对儿童个性进行束缚与压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克服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确立儿童的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精神,而这正契合了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导师与教师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变,应从传统教育中的权威主导变为儿童活动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她主张将“教师”改称为“导师”,与“教师”相比,“导师”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第一,除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应拥有儿童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较强的观察力,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了解儿童的需要,为儿童及时提供帮助。[3]690第二,

要以崇高的品德和严谨的态度积极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向科学实验的方向前进,“使学校活动本身成为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科学实验室。”[3]688第三,要善于在精神方面进行自省,谦恭慈爱,能自我克制。

外来与本土 从教育内容和班级组织形式来看,蒙氏教育与我国本土传统教育模式也有碰撞,找到适当的切合点才能使两者之间的碰撞产生积极的影响。拿班级组织形式来说,

一是教师面对的不再是同龄班上水平相对齐整的孩子,而是有着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发展需求

的孩子,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是家长对混龄编班这一有别于我国多年来传统班级的新形式,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这些由传统教育方式带来的挑战,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必须充分考虑其与我国本土因素的磨合。

自律与压抑 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模式俨然有别。笔者随机观摩了几所幼儿园常规班的课堂教学,整个课堂活动表面上看有条不紊,很少有扰乱活动秩序的孩子,每一个行动都是在老师的允许下开始的。

再去观摩一堂蒙台梭利课堂,你会发现孩子们是在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同样的遵守纪律,却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蒙氏课堂的孩子身心是完全放松的,他们可以有所选择,他们的想法完全被尊重,这种状态下的纪律不会是刻板的压抑,机械的沉闷。

蒙台梭利提出了她自己的纪律教育理论: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训斥、棍棒、惩罚训练出来的,而是幼儿由于活动需要,建立在积极、主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4] 儿童能在活动中真正地理解纪律,从而接受纪律,做到自律,并逐步内化为集体规则,养成一种“内在纪律”。

因此,我国在引进、实践蒙氏教育时,应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的特点,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合理的应用。

第一,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要考虑将蒙氏教育中原有的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做合理的改进。蒙氏教育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有些不足,不能完美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与儿童自身的发展。比如它没有涉及社会教育的内容,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笔者建议,在教育内容层面进行增设,除语言、科学、数学、美术、音乐、体能等科目之外,多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让儿童真正在生活中得到经验,在经验中提升能力与智慧。例如,扮演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将扮演游戏纳入儿童的教育内容中。我们还可以根据蒙氏教育强调书写、阅读、计算能力的特点,将其与我国幼儿教育重视写、读、算能力培养相结合,真正促进幼儿在写、读、算方面的全面提高。总之,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和各专科方面的练习,能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

第二,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 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可以弥补蒙氏教育与常规教育在教育实施中相互的不足与碰撞。可以将教学形式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团体活动,设置与此方式相适应的活动区,并提供与幼儿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符合大多数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基本材料;二是小组活动,设置与此方式相适应的活动区,并提供满足部分幼儿发展水平、学习节奏、兴趣爱好,难度高于团体活动的拓展材料;三是按照幼儿个性差异进行开放式、个别化的教学活动,设置针对幼儿自身生成的、感兴趣的“个性化活动区域”。在具体实践中,还要注意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的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比如:在组织“车”、“快乐的夏天”等主题活动时,为了进一步满足部分幼儿的探究兴趣,可以开辟小组活动形式的拓展区和个性化活动形式的专题研究区,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模型车和扇子。由此实现不同形式的相互结合、彼此延续。

第三,教具可创造性使用和开发。百多年前,蒙台梭利创立了蒙氏教育法。沿用至今的蒙氏教具,在形状与色彩方面已显得单一,对现在的儿童不太具有吸引力。幼儿在操作教具过程中,常常出现逐渐偏离教具操作的目标,甚至逐渐远离教具的现象。例如,在完成了“粉红塔”的大小排列、建成塔之后,不少孩子就收回去了,不愿意再继续下一阶段的练习。针对教具使用情况,一些幼儿园在教具原材料上下功夫,从孩子的兴趣特点出发,提高了教具操作的趣味性,强化教具的目标性,寻找教具的共同点,鼓励孩子操作多种教具,使孩子们乐于操作教具,达到教具固有的目标。比如,将“粉红塔”教具与棕色梯、彩色圆柱体等结合起来,开展“有趣的塔”的活动,幼儿的兴趣点一下子落在了建构上,用各种教具搭出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塔。有趣的是,有一个小朋友用绿色圆柱体建构出比萨斜塔,别的小朋友看了说:“比萨斜塔应该是斜的,可你的塔直直的,不像比萨斜塔。”这个小朋友开动脑筋解决塔倾斜的问题,最后,他把最小的一个黄色圆柱体垫在了塔下面,塔终于倾斜了。虽然不到10秒钟就倒塌了,但这个小朋友还是感到自己是成功的。这样富有变化的感知过程是孩子非常感兴趣的。可见,教具的创造性使用多么重要。

经典的蒙氏教具创造性使用固然重要,但更应该结合国情与本土儿童特点创作自制的教具

。梁志燊说:“蒙台梭利并未将所有教具都设计了。”她鼓励教师结合中国文化为孩子们研发教具。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能成功地生活在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所以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也要考虑开发设计符合中国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的教具。如针对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必须的用具这一特征,可以考虑将计算机作为蒙氏教具。只有真正理会蒙氏教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意图,才能够灵活地运用,大胆的创新,使之为现今的教育服务,才真正是与时俱进后的“中国化”。

强化培训,打造专业化蒙氏教育师资队伍

我国的许多所谓蒙氏教师并没有经过扎实正规的培养,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学习一些皮毛。因为一些利益因素的影响,急不可待地回去开展蒙氏教育的课堂实践。不难想象,这些所谓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园老师对蒙氏教育的精髓实质能知道多少?而他们所实践的课堂教学又是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吗?再换个角度思考一下,那些培训机构是否都很规范,他们又对蒙氏教育知道多少呢?一些不规范的、片段的,甚至是错误的培训反而把幼儿园老师带入了误区,比如把经典教具当成教育法,以为只要是使用了蒙氏教具就是实践了蒙氏教育,等等。由此,幼儿园和幼儿园老师们只是在教学活动中片段地使用从教具公司买来的可能并非货真价实的蒙氏教具,而没有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由蒙台梭利系列教具构成的“有准备的环境”。这是对蒙氏教育的一种变质的实践,有害而无利。教师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忽视了蒙氏教师的在职教育问题。

蒙氏教育传入中国十几年来,我们在运用它的过程中经常“误入歧途”,这与教师培训与幼儿教育改革脱节、远离真实教学情境、追求短期利益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在蒙氏教育中,教师发挥着高于传统教师的特殊作用,所以对蒙氏教师的培训应该是非常专业的,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应该是极其严格的。西方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蒙氏教育培训机构,蒙氏教师要通过蒙氏机构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才能获得认证。相比之下,我国虽有许多的培训机构,但多为民办机构,尚无国家权威机构对蒙氏教师进行培训、考核和认证。

按照德国哲学家、批判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的观点,蒙氏教师对蒙氏教育的学习要经历技术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解放性学习三个阶段。幼教工作者应该完整接受这三个阶段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和驾驭蒙氏教育,最终成为合格的蒙氏教师。

去伪存真,还原蒙氏教育平民化面目

蒙氏教育投放的教具多,投资量大,保教人员工作量大,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需要的人手增加,因而收费标准比传统幼儿园要高。

结果是,要想接受蒙氏教育必须是家庭条件较好的才能达到,普通人家的孩子就会与之无缘。这样不仅异化了蒙氏教育的初衷,还将完全平民化的教育换上了贵族化的包装。但是,笔者调察过一些幼儿园的蒙氏教室,发现它们与普通班的区别只是能够通过蒙氏感官教具进行感官训练。若幼儿园仅因教具的使用而收取如此高额的费用,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种有名无实的高收费现象是蒙氏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各幼儿园立足自身情况和地方特点创新设计和自由选择课程。因为大多数幼儿园国本课程开发的能力有限,所以多吸收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幼儿课程模式。于是,蒙氏教育的很多特点迎合了我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如,尊重儿童,给儿童以自由的教育理念,因而推广速度会很快。然而,很多幼儿园开办蒙氏教育,并不以儿童的发展、教学的质量为出发点,而是把高额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将蒙氏教育作为其赚钱的手段和工具。同时,我国

学前教育市场化又加速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这样一来,幼儿园为了稳定生存、谋取利益,纷纷以蒙氏教育的特色招牌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如此,蒙氏教育的高收费问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幼儿教育的公平性。

可以说,起源于贫民区“儿童之家”的蒙氏教育,主要为处境不优的儿童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氏教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演变成为面向富人之家的高收费教育,这与蒙氏教育的初衷相去甚远。我们且拿蒙氏教育在德国实践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否为蒙台梭利教育协会成员,德国学校从不冠名“蒙台梭利”的字样,甚至在学校宣传资料上也找不到这种表述,收费与一般学校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多收取一些教具费而已。蒙氏教育的实践需要有与其相应的一系列教具,较之常规课程,需要更多的保教人员,在幼儿园的班级管理中每班需多配备1—2个保教人员,因此进入蒙氏班的孩子,除保教费之外,生均每月多收300元左右的费用,属合理收费。但我国幼儿园的蒙氏班,往往生均每月多收500—1 500元,[5] 这样就人为改变了蒙氏教育的初衷,将原本产生于平民生活的蒙氏教育贵族化。这样会对蒙氏教育中国化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为此,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有关机构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摒弃蒙氏教育贵族化的包装,还其平民化的本来面目,让中国老百姓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蒙氏教育。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而良好的教育应从孩子抓起,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中国的孩子们都能够从中受益。这也应该是我们引进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

合理引导,实现蒙氏教育家园有机结合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长们对早期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蒙氏教育在家长眼中已不是陌生词,但家长对儿童教育认知的偏差,带来了其对蒙氏教育的诸多疑虑。

第一,盲目地将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进行攀比。 通过大量调查可以发现,一些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时,见面就问:“今天学了什么啊?认识了几个字?背了几首儿歌?……”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家长要么质问老师,要么批评孩子。很多幼儿园抓住家长的这一心理,在教育实践中盲目地灌输、填充,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忽视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当这些孩子们“学成而归”,可悲的家长们感慨:“私办幼儿园的孩子学的东西比蒙氏班的孩子学到的多得多,蒙氏教育管什么用啊!”他们无从了解蒙氏教育的精要,不懂得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他们看不到蒙氏教育对儿童潜在的培养,也正是这些潜在的教育效果使蒙氏教育不像传统填鸭式教育那样立竿见影,很难得到大多数中国家长的青睐。

第二,错将蒙氏教育当成教育天才的保险箱。 在中国,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做法上并不科学,甚至不合理,比如,喊着“不让孩子首先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创造一切条件给孩子加压。当蒙氏教育传入中国,给家长们原先固有的教育观念带来了冲击,但是幼教机构掌握的信息不全面、不客观,自然也就无法将正确的观点展现给幼儿家长。家长因为缺乏了解,必然会出现认知观念上的偏差,他们认为,既然蒙氏教育是国外引进的先进教育方法,就应该比国内教育要好得多。那自己的孩子既然送进了蒙氏班,就应该比其他班的孩子“高人一筹”。还有的家长凭着对蒙氏教育的浅显认识,认为蒙氏教育收费如此昂贵,而且还采取小班制,师生的比例为1∶5,孩子得到的照顾好一些,一分钱一份货嘛。他们把蒙氏教育错当成教育天才的保险箱,不能真正认识到蒙氏教育的教学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宗旨。

第三,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把蒙氏教学当作兴趣班。 因为蒙氏教育需要购买配套的蒙氏教具,一些幼儿园无法承担,就把蒙氏教育当成兴趣班开设,无非是让孩子学会操作蒙氏教具,俨然将蒙氏教育与蒙氏教具之间划上了大大的“等号”。这种急功近利思想

既造成家长对蒙氏教育认知上的偏差,又造成家长们教育方法上的偏向。很多家长提到蒙氏兴趣班的效果时,总是唉声叹气,埋怨教学效果太缓慢、太不明显,不像绘画、舞蹈等兴趣班效果来得快,有成就感,甚至会指责幼儿园,说花了那么多学费,孩子却什么也没学到。所以他们自然会对蒙氏教育的效果持怀疑的态度。

应该说,家长的观念、家庭的作用对于蒙氏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是不容忽视的,让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蒙氏教育的本质,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一致,有利于更好地解决蒙氏教育中国化实践的问题。

第一,从教育理念入手,引导家长学习和接受蒙氏教育理论。 蒙氏教育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让大部分从未接触过蒙氏教育的家长在短时间内接受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家长学习蒙氏教育理论。比如,听相关专家关于蒙氏教育的专题报告,初步了解蒙氏教育理念;观看VCD光碟,了解外国蒙氏教育新发展;亲自参与蒙氏教育中关于孩子的工作,了解蒙氏教具。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因特网,搜集蒙氏教育的相关资料,建立居家蒙氏教育的资料库,使家长不断自我学习。

第二,组织“蒙氏教育开放日”活动,使家长加深对蒙氏教育的了解。幼儿园可以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研究蒙氏教育在幼儿园实际开展的情况并制定“蒙氏教育开放日”的相关计划。通过参加开放日活动,家长可以切身了解到老师是如何组织蒙氏教育活动和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怎样。由此加强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教育者主动走进家庭,和家长共同探讨家庭蒙氏教育。 开展蒙氏教育,离不开相关的蒙氏教具。所以,部分家长认为幼儿教师运用整套的蒙氏教具,很容易开展蒙氏教育工作,而在家里没有蒙氏教具,无法开展蒙氏教育。其实,蒙氏教育发源于生活,蒙氏教育也取之于生活。所以,教师可以走进家庭,给家长们以实际指导,和家长共同交流蒙氏教育如何在家庭中开展。家长的认识提高了,不仅有助于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且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幼儿园更好地实践蒙氏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开展素质教育已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对关键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蒙氏教育是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模式,具有多层次、全方位、重特长及高素质等特点,符合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可以为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在世界幼儿教育的变革中,蒙氏教育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幼儿教育模式。

我们应该正确解读蒙氏教育,借鉴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有指导作用的教育精髓,同时也要克服其局限性以及运用中的文化障碍,才能找到其中国化实践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 幼儿园课程[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6.

[2] 郑玉玲.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7).

[3]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 任慧娟. 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 探索研究,2005(5):15-17.

蒙氏教学范文第10篇

1.教育观念方面

蒙氏教育强调幼儿教师必须信任幼儿内在的、潜在的力量,始终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对儿童进行能力的培养时要讲究方法,使儿童获得全面发展;而传统教育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无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是侧重表面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锻炼,抑制了幼儿个性的发展。

2.教育核心

蒙氏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教师以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设置教学课程,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启发,而且多以让儿童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传统教育主要以“灌输式”活动模式为主,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少,于是儿童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性的发展。

3.教学依据

蒙氏教育重视儿童各个敏感期,并以此为依据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在每个时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传统教育经常忽视幼儿的各个敏感期,导致儿童失去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4.活动内容

在活动中,蒙氏教育的特色就是比较自由,让每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发展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传统教育则是全班学生都跟着老师设计的教学道路走,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样就限制了学生个人爱好的发展。

5.活动形式

蒙氏教育让儿童根据自身的潜力和爱好选择,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分组等形式的学习,让老师能够接触、指导到每一位学生;传统教育则是以全班为单位来接受老师的教学指导,老师不能接触到每一个学生,也就不能针对每位学生的弱点进行个别指导。

6.学习途径

蒙氏教育的学习途径是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帮助,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传统教育是孩子们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接受老师知识的传授,孩子们没有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抑制了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

7.教学效果

接受蒙氏教育的孩子一般专注力、独立性、创造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他们上小学后学习成绩明显比接受传统教育的孩子成绩要高,而且有高度的责任心,喜欢帮助别人,各方面发展都很均衡;接受传统教育的儿童,在教学效果上是无法预测的。

二、蒙氏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蒙氏教育注重幼儿生活基本技能的培养

当孩子们一进入校园,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就为他们在学校与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蒙氏教育极其注重对幼儿生活技能的锻炼,老师会经常让幼儿进行一些日常生活练习,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这是对幼儿进行其他教育的基础。对幼儿进行的日常生活练习包括抓、捏、贴等一些实物的操作,并让幼儿具有照顾自己和关心他人的能力。经过不断的练习,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穿衣服、叠衣服、洗毛巾、整理玩具、擦桌子等,他们也会形成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不会过多地依赖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什么事情都要父母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为他人、为集体服务。

2.蒙氏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心理品质

蒙氏教育把对幼儿秩序性的培养当做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它认为“:秩序性一直是幼儿生命中的第一需要,当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当秩序乱了时,他们则会表现得郁闷和不安。”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为幼儿提供一个有规律的学习环境,所有的教学工具都要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做好分类标签,当幼儿使用完以后,要求他们放回原处。我们还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活动,让幼儿按照特定的步骤和程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从小养成做事认真、有条理、细心等良好习惯,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3.蒙氏教育有利于对幼儿进行差异性教学

在利用蒙氏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所有蒙氏教具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等,而且使用这些教具时可以有不同的速度,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学习进度可以稍微加快,让他们在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后,还能自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教具;而学习能力稍差的孩子,就把学习进度放慢一些,同时降低学习的难度,因为有的幼儿可能由于赶不上学习进度而产生自卑心理,这样通过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进度的教育,能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起学好知识的自信。

4.蒙氏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蒙氏教育将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在一个班级进行教育,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加强孩子们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因为心理比其他孩子成熟一些,他们会主动地去帮助那些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当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被小孩子模仿时,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而那些年龄小的孩子也确实能从大孩子那里学到一些正面的、积极性的东西。蒙氏教育指出: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自由得到了尊重,而且有利于他们对自己之前的学习进行巩固,他们会觉得自己应该去保护那些年龄较小的孩子,责任感也由此产生,所以,蒙氏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5.蒙氏教育有利于家园合作

蒙氏教育不仅存在于学校,在家庭中同样也适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直是众多家长的夙愿,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也不了解幼儿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就忽视了幼儿各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导致幼儿的心理发展不健康、不完善。而蒙氏教育要求家长也参与到幼儿教学中来,让幼儿在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要想做到这一点,家长和老师必须互相信任,家长如果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老师;老师也要多跟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家长和老师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同时也证明,让老师和家长互相合作是蒙氏教育中做好幼教工作、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总之,蒙氏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幼儿教育法,在进行蒙氏教育时,老师退出了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了解孩子的需求以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且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一篇:熵值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入学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