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蒙氏混龄班

时间:2022-10-18 01:17:02

混龄教育是儿童之家蒙氏教育法中的一大特色,有如下好处。有不同年龄的孩子,他们像兄弟姐妹般地生活在一起,一起游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年龄小一些的幼儿喜欢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在混龄班里,年龄小的幼儿与年龄大一些的幼儿在一起游戏与生活,能够获得向大龄幼儿学习的机会,得到大龄幼儿的帮助,减少竞争压力,增多合作的机会。年龄大一些的幼儿通过帮助小年龄幼儿,能够获得快乐的体验和成就感。同伴教学对扮演教育者的幼儿有正向的影响。他们由于帮助了别人,又得到成人的赞扬,会更善于互相帮助,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使他们学习了与不同年龄幼儿的交往,班级即是社会的雏形。在一个班级中有不同年龄的幼儿,彼此之间如兄弟姐妹一般。这种类似于家庭的编班方式,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角色经验,促进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

在满足每一个幼儿因个别发展而产生的个别需求方面,混龄班的灵敏度比传统的分龄班要高出很多。同一个幼儿,也许在某项学习上需要和比他年长的同伴一起工作,而在另一项学习上,则和较小的幼儿一起比较妥当,但是,他还是需要和同年龄的幼儿相处,才符合本身的社会化。也只有在混龄班的架构下,幼儿才可能拥有以下的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依照自己的速度进度,独立地工作或是寻求同伴的合作。

混龄班并不是自然地把幼儿放在一起,任其去发展,大人是要给他们树立一个标准的。大龄幼儿应该怎样对待小幼儿,都要依照这个标准来做。因此,大龄幼儿欺负小龄幼儿这种情况不应该出现。

混龄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由于幼儿年龄不同,发展水平也不同,教师要给幼儿分组。在混龄班中,是以个别指导和分组指导来进行的,很少是全班的教学。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活动全体一起来进行,比如走线,大小幼儿都同时走,但走的时候有不同的动作要求,如,手中举物,或头上顶物。大龄幼儿顶的物和小龄幼儿顶的物不一样,在难度上有区别。各个年龄幼儿的发展,教师都要考虑到。只用一个标准是适应不了三个年龄组的幼儿的。用不同标准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这是蒙台梭利教育的一个原则。

教育要跟着幼儿的发展走,教学要适应不同年龄的幼儿。即使在同一年龄中,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也不一样,不能让每个人都在一个起跑点一起迈步走,而要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有的幼儿语言发展快,教师就不断地给他提供材料。有的幼儿发展慢一点,那就要照顾他一下。蒙台梭利非常强调要适应每个幼儿的发展,因此虽然年龄不同的幼儿在一起,但是,每个幼儿都要获得指导,获得发展。谁也不会妨碍谁,谁也不会影响谁,而只能相得益彰。班中分组也不是固定的,是根据幼儿的发展来编组的。有的是小年龄幼儿在一起,有的是小年龄和中年龄幼儿在一起。教师每天都要记录幼儿的发展情况,经常研究每个幼儿发展的状况。班中的教师也是尽量固定,从小跟到大,不经常轮换,这样比较熟悉幼儿的情况,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一、在不同年龄的幼儿间开展合作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良好途径

我们的合作活动主要是在不同年龄的幼儿间开展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合作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年长的幼儿因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增多,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幼儿间的同伴学习是他们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教师和家长教育的重要补充,利用幼儿的集体生活的环境创造条件使幼儿在同伴间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在我们的活动中,我们通过设计游戏情境,促使年龄较大的幼儿帮助、指导年龄小的幼儿,通过他们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活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年龄较小的幼儿也在活动中习得了合作的原则和技巧。这一活动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大带小”活动。

二、从幼儿兴趣入手,寻找“大带小”活动实施途径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之间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活动。因此,在开展“大带小”活动前,我们组织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入手,探讨“大带小”活动的实施途径。在探讨中,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有内容、有情节,有可操作的材料,有很多幼儿喜欢扮演的角色,能实现自己的想象和愿望,所以采用区域活动可吸引不同年龄幼儿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认为大自然中有灿烂明媚的阳光,芬芳艳丽的花朵,郁郁葱葱的树林,快活欢畅的小鸟,千奇百怪的昆虫,对幼儿来说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因此,在大自然里开展郊游或远足活动,可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两条实施途径是有效的。在区域活动里,大龄幼儿与小龄幼儿经历了从彼此陌生到相互熟悉共同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小龄幼儿既能感受到大龄幼儿的照顾,又能向哥哥姐姐学习,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发展较快,而大龄幼儿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合作技能的机会,学会了关心照顾别人,增强了责任感、自信心。就拿区域活动整理玩具这一环节来说吧,由于大龄幼儿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每次区域活动后,大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收拾整理玩具,这无形中就给小班幼儿树立了榜样。在榜样的影响下,小班幼儿便能主动和哥哥姐姐合作收拾整理玩具,在这过程中学会了简单的整理玩具的技能。

三、加强行为引导,提高“大带小”活动水平

正确的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教育行为是提高教师指导“大带小”活动水平、促进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们结合一个个具体的活动进行分析,将正确的观念转化为行为。如,在“大带小”活动中,大龄幼儿与小龄幼儿常会发生争执,教师会说:“你是哥哥(或姐姐)呢,应该让着弟弟妹妹。”大幼儿只好让着弟弟妹妹。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大家统一了认识,认为谦让是建在“礼”和“理”的基础上的。对于大龄幼儿能主动关心照顾小龄幼儿,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适当的谦让,能让小龄幼儿从哥哥姐姐的礼让中感受到被爱,从中学会礼让行为。但是如果大龄幼儿一味被动地让着年龄较小的幼儿,不但不能使小龄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助长他们任性、霸道以及不讲理的不良习性。同时,这种做法对于大龄幼儿来说也是不平等的,片面要求他们总是谦让别人,长此下去,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产生不愿与弟弟妹妹共同交往的想法。在以后的“大带小”活动中,我们改变教育策略,采用了讲道理、互换角色等方法让幼儿感受、理解对方。教师通过亲身实践,自觉地将观念和行为融合,最终落实在促进幼儿的合作能力的提高上。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