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对联范文

时间:2023-03-21 02:42:49

励志对联

励志对联范文第1篇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莘莘学子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十载求学纵苦三伏三九无悔无怨,一朝成就再忆全心全力有苦有乐

卧虎藏龙地豪气干云秣马砺兵锋芒尽露

披星戴月时书香盈耳含英咀华学业必成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时光如梭看我少年学子六月追风去,云帆直挂令那美丽人生明朝入眼来

冬去春来好景年年有,辞旧迎新成绩步步高

寒冬散尽喜迎元旦佳节,春意盎然更看男儿发愤

花开花落腊梅傲雪盼新春,春去春来长风破浪迎高考

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知天文通地理莘莘学子携手共进鱼跃龙门,

培栋梁育英才代代园丁含辛茹苦花香桃林

庖丁解牛久练而技进乎道,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览前贤思己任铁杵磨针只求前程似锦,念亲情感师恩悬梁刺股但愿无愧我心

向名校进军百炼成钢唱出青春无悔,圆人生梦想半载奋斗笑吟三年等待

各界精英大展宏图夺英魁,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龙腾虎跃朝气蓬勃,你追我赶誓夺第一

良辰美景惜时如金敢与金鸡争晨晖,书山学海甘之若饴誓同峨眉共比高

送祝福不忘感谢恩师,庆元旦牢记备战高考

感亲恩实高三年滴水穿石永不言弃,报师情火热六月蟾宫折桂志在必得

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舞风翔鸾旌歌闹处处迎新,披星戴月紫竹宁岁岁登高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尚待一朝试锋芒,万木争春春在何处但将今夕放眼量

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送报晓金鸡看今年硕果飘香迎佳绩,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高考创辉煌

梅花香自苦寒来,熬头喜在汗水中

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怀揣大学美梦迎接新年号角,彰显青春活力挥洒苦涩汗水

辞乙酉难忘闻鸡起舞,迎丙戌仍需刺股悬梁

胆性卓然骨硬志坚不留乌江之憾,风华正茂豪气冲天应建定鼎之功

勇攀书山甘洒汗水放飞心中梦想,泛游学海竞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

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时有所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

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明代学者胡有仁)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改写)

家中父母吃苦受累盼的是捷报频传,灯下学子呕心沥血想的是金榜题名

春风吹战鼓擂,今年高考谁怕谁!

懂得的不需要,不懂的没必要!

月考分数高低何足挂齿,平时名次浮动纯属正常

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百日冲刺,苦战三四五,喜看凰墩飞彩凤;

一心教学,笑迎七八九,争传瓜井育贤才。

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三更火,五更鸡,须眉仗笔写华章

今朝灯火阑珊处,何忧无友;它年折桂古蟾宫,必定有君

一心读遍圣贤书,三心二意无益处,四书五经励我志,

五洲四海任我游,三堂二课皆用功,一生前程始于此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

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

励志对联范文第2篇

楹联的发展与作用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盛行于宋而鼎盛于明清。它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形式,集哲学、诗词、书法之大成,熔思想、文化于一炉,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举,对警醒人生、净化心灵、鼓舞斗志、开阔胸襟具有重要意义。楹联作为国粹,在培养人们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方面,更是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一副对联就像一首浓缩的诗歌,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作对联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学习传统文化的的启蒙方法,是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一把钥匙。

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有人说楹联脱胎于唐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众多唐诗中,都有楹联的影子,唐诗为楹联的发展提供了甘泉厚壤。如格律诗中的对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等。当然,诗中的对句不一定都能成为完全意义的楹联,但这的确是楹联发展的滥觞。楹联不同于对仗严格要求的诗歌,它更灵活而且能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

中国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大都以优美的韵律、工整的对句形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此外,我国也有专门的属对教材,如《声律启蒙》《习对歌》等。其中的很多名联对句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如“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二年级)等。

让楹联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表明生活有多大,语文的舞台就有多大。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练、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喜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作用。

为让学生认识并喜欢楹联,笔者鼓励学生每人自选一幅励志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优秀的楹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学生的人格修养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此笔者建议学生将其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并谈体会、写认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时刻警醒教育自己。

有了对楹联的初步认知,指导学生学写简单的对联便提上日程。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为帮助学生对整篇文章做整体把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笔者结合文章主题,出对“惊弓之鸟,虚发雁落神技高”,请同学们对下联,大家兴趣高涨,对出了如“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人心暖”“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见识浅”等不错的下联。一副对联就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人物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概括能力。在日常学习中,笔者经常结合课文内容出一联请同学们集思广益对下联,并选出较好的进行展示赏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同学们学习对联的激情倍增,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学写楹联的过程中还可以掌握语法知识。初学者难免有时对句不够规范。为此,笔者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加以指导修改。同时也经常进行词语辨析训练。如“轻风( )细柳(选词:吹、拂、摇、扶),淡月( )梅花(选词:照、泻、映、失) ”等。推敲对联的过程,就是对音律、词性、词类以及比喻、象征、反复等修辞方法了解和应用的过程,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比单纯地讲授枯燥的语法效果好很多。就这样,在炼意、炼词、炼字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

要提高作联水平,离不开日常训练。笔者鼓励学生自写励志联、嵌名联等,并结合重大节假日和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楹联征集活动,同时在班级设置了“今日对联”展示台,由学生轮流展示创作作品,极大提高了学生学联兴趣。一副好的对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内涵。日久天长的训练,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很多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联,为作文增色,使文章出彩。学生在学联中感受经典,在实践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楹联进课堂的重要意义

楹联包涵着语言文学、汉语拼音、遣词造句、诗词歌赋、地理历史、观察分析、书法绘画等多种知识和能力,每一副对联都是哲理和文化的集成,都有历史与生活的写照,远远地超出了课本知识的范畴。让楹联走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汲取楹联文化的精华,感受其魅力,而且能扩展知识外延和丰富知识内涵,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学业成绩,还能从楹联文化的哲理中感受到教育、获得激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念。

诵经典,品美联,可以长智慧、厚学养,可以丰盈学生的心灵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作为教育者,只有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孩子们的心田中,才会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励志对联范文第3篇

说实话,我这后半辈子创办《对联》杂志,参与楹联事业中,相识许身国学、“万事随缘”的赵云峰老师,是我最大的缘分。三十多年亲密相处,赵老师在我心目中,就像明代著名书画家“山人”朱耷的那副对联: 赵云峰

谈吐趣中皆合道;文辞妙处不离禅。

回味我对赵老师的浅显体悟,其楹联国学的敬业为人之道,尽在禅、联、谜中。

口头禅:结义

生日、结婚纪念日之外,赵老师有个念念不忘的日子:“八四八四”。他常给联友念叨,尤其给楹联学会新老领导叨叨,生怕他们不知道或忘记了。难怪有联友说:“八四八四成了赵老师的口头禅。”

那是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前的1984年8月4日,我邀学会发起人常江来太原出席《对联》杂志策划会。赵老师怀着“发挥余热,力树新功”的满腔热忱,携喜爱对联的儿子赵贺云与会(后父子均为全国会员),和罗元贞教授、梁申威编审、降大任研究员等十多位省城国学文化名人,共商楹联事业大计。从此,赵老师这位“花甲新翁”,便全身心投入到钟爱的楹联事业中来。为了编撰对联、为了传授对联、为了评审对联,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干;有时甚至以“轻伤不下火线”精神,顶着时症病痛,一直干到深夜(我存赵老师夜半0时22分完成撰联任务时写的信),令人感动。

其实,更令联友们感动的,是赵老师一有机遇就为楹联事业鼓与呼,主动以文会友、以联辅仁,以致山西省文史馆领导答应与山西日报社联办《对联》杂志(编委中曾有文史馆馆员)。虽然此类大大“利好”,皆因人事变故而未果,却真正表明为楹联事业“大肆活动”的,正是年过花甲的赵老师,我则是随着赵老师起点“敲边鼓”的作用。到中楹联学会成立时,赵老师竟动员了刘永德、贺雨峰、朱焰、徐文达、赵望进、崔生茂、崔耀南、王来和等十余位山西书画名家,献上贺诗、贺联、贺画等作品,受到学会赞扬。

越是如此为楹联事业无私奉献,赵老师就越是时时记着“八四八四”这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八四八四”的谐音不正好是“结义结义”吗?原来赵老师早把这一天,看成我们三人“义结联园”的日子。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咱们从筹办、搭台、唱戏以来,虽然没有桃园三结义那样结拜兄弟,但都是志同道合、对楹联事业以身相许的人,这个坚如磐石的基础是牢不可破的。”

名片联:励志

名片是人们交往的工具。赵云峰老师的名片雅而不俗,受到过任继愈、方立天等名家称赞。不过,我翻捡近三十年中赵老师赠我的20多张不同名片,更起着自我激励的作用。因为诸多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赵老师的名片始终在醒目部位,印着这样一副励志联:

半枝秃笔能扛鼎;一片丹心不染尘。

赵老师也确实拿这副联天天激励着自己、年年激励着自己,为传统国学文化中作为独特文学形式的楹联,从编撰、传授、评审“鼎立”的三个环节中,努力做着实用中普及、普及中提高的工作:三十多年,他精心地编撰楹联。由于《对联》杂志是对联历史上海内外唯一公开发行的刊物,更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刊,各地楹联组织成立、举办征联比赛等,均要求题赠贺联,还有不少联友读者提出的婚庆寿挽题赠任务,几乎统统落在赵老师身上,他都领悟内涵、查找资料、精心编撰,仅我手头即存赵老师编撰的各类联稿近五百副。应山西科技出版社之约,我俩为《新农历》辑撰新春联17年、刊联上千副,其中大都为赵老师精心编撰。赵老师同时还为《中国历代名人名联墨宝大典》《关帝庙对联集》等十多部联书写序,近十万言。

三十多年,他不倦地传授楹联:2015年6月29日,《92岁楹联家赵云峰收徒》的新闻轰动一时,女诗人曹玉亲成为唯一入室弟子。其实此前,赵老师的弟子早已桃李满天下。《对联》杂志老读者都记得,《赵云峰对联谈艺录》连载中,以虚拟学生刘晓海为代表的16万多读者,大都认真地接受着赵老师那一课课生动精彩的对联知识专题讲授,涌现出时为哈尔滨驻军战士、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楹联家协会主席刘兴君等无数联家。后谈艺录以《联海泛舟》为书名正式出版,发行3000余册,又不知惠泽多少刘晓海般的后学联人。至于赵老师应邀在省市电台电视台、省图书馆、老年大学等公众场合讲授楹联知识,更惠及百姓大众。正如他写的《秉烛吟》:桃李三季窃何喜,尧舜十亿复何愁;老夫身老心难老,秉烛还争最上游。

三十多年,他更认真地评审楹联:经赵老师担任主任评委或评委的各地全国性征联活动近百次,反复评审出获奖联作有数万副之多。他的认真细致作风,堪比电脑程序,从无遗漏疏忽,已成为评联的范式。他说“了草从事,就砸了咱们的牌子”,其责任心可知。赵老师担任终审的《对联》杂志,已出版280多期,审校文字上千万言,其中楹联数十万副,从未发生大的失误。由于赵老师的严格把关,质量不断提升,被评为省一级期刊,进入国家期刊方阵。至于省市报刊每年的春联专版,大多经赵老师审定后才付印,受到广大作者、读者一致好评。

我担任《对联》杂志主编十多年中,赵老师担任副主编。因我还兼任《青少年日记》和《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两个月刊的主编,加之社会活动较多,赵老师主动担起上述对联业务重任,硬是“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全力以赴,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楹联文化尽心尽责。回头来看,我俩是在演着一出出对联“双簧”:杂志他审定,我签字付印;贺联他编撰,我书写寄出;评联他选定,我常常跟定,甚至有让赵老师代我参评的时候。故常江在文章中说“真相大白”,看到眼前站着一位干事业的人,其实他“真相并未大白”:真正大干事业的人并不在眼前,而是“双簧”背后那位扛起楹联文化之鼎的主角赵云峰老师!

名字谜:初心

赵云峰老师原名文龙,字以行。一般文人字是名的解释或拓展,赵老师为何翻转用之?原来出身书香门第、受业高师名下的他,从小暗暗定下人生目标:要在传统国学文化上出人头地,攀登高峰。

经过80多年的艰苦奋斗,尤其迎着改革开放大潮30多年的“拼命硬干”,赵老师不仅扛起楹联文化之鼎,更扛起包括楹联在内的国学文化大鼎,被誉为“诗词达人”“联语高人”“翰墨奇人”,应聘为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荣获中国“联坛十老”荣誉称号和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终身成就奖”,成为省文史馆任职最久、年龄最长的成就馆员。他的诗词作品受到过文学巨匠茅盾“大作诗词,均极隽永清新”的赞誉;他的楹联作品更被文史大家苏局仙、罗元贞等赞为“楹联千百副,副副可蜚声。”“云峰诗词联,皆是国内一流水平。”仅八十年代初参加过“京华老字号”等三次全国性征联,均被名家评为一等奖。若不是后因“案头联稿如山拥”而忙碌,更因经常担任各地征联评委而避嫌,赵老师极可能成为“一等奖专业户”。至于他的书画作品,虽是染翰手,尚未被人识。其书法作品熔刘墉体与板桥风于一炉,形成自己刚柔相济之逸雅风格,应在文人书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赵老师曾写一首五律《答友人》,概括自己的国学文化历程:家世书香第,推敲癖最深。髫龄方振玉,壮岁已F金。花甲诗文冠,古稀翰墨林。泛舟联海客,寰宇尽知音。 2015年冬,w云峰观看“对联中国”电视大赛节目录制

熟悉赵老师风雨沧桑经历坎坷的联友,深知如此卓越的国学文化成就来之不易。然而也没料到他是年龄愈大,豪情愈胜,劲头愈足,诗龄和联龄均已超过80多岁。那么,这种始终不渝的持久力从何而来?尤其六十到八十岁“拼命大干”的30年,爆发力又从何而来?首要来自对事业热爱所焕发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常讲:“我不嫌少,就是不给钱我也要干,这是我的事业!”还有自新时期文化春天到来所焕发的青春活力。他曾高兴地在《凤楼春》词中写道:喜三中,浩荡东风。迎来伯乐,凭辕盐阪,艳传冀北群空。面对诗联界一派催人奋进的气势,他“豪情不能自已”,作联曰:“鸿运初开,宁无大笔开新宇;古稀虽近,犹有豪情胜旧时。”甚至“年虽九十心犹壮,尚鼓雄风万里翱!”更来自好联之乐所焕发出来悠然之喜。“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赵老师对国学文化已达“乐之”境界。不久前他在给“张丹薇楹联创作研讨会”的贺信中写道:“从未见过今天这样一个大好形势,我能亲眼看到佳联似锦、高手如云的生动场面,我真的兴奋啦!我真的陶醉啦!”可见他心中是多么快乐。不过,这些都表明,爆发力与持久力均源于自身原动力:作为人生目标之初心。赵老师为初心“三结义”,为初心常励志,真乃不忘初心,力量无穷!

三十多年来,赵老师的敬业为人之道,给我不少启示,但自己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至今仍是楹联队伍中的“南郭先生”,华而不实,徒有虚名。常江先生说“对联人应以华荣为荣”,实在过誉了。现在中国楹联学会正在楹联国学领域兴起研究热潮,“楹联国学扛鼎人”赵云峰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联家真正应以赵云峰为荣!”

赵老师在为罗元贞教授《难老园诗词选》写的序中,引杜少陵语曰:“文字之交,比骨肉妻孥尤为真挚,非云泥所能判,关山所能隔者。”虽难类比,但相处三十多年,甚感师友之情深切。兹抄2003年农历六月初二,赵老师八十岁生日,自己所草一联如下:

办刊相识,学联相知,师恩深似海;

励志对联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国学教育 高雅情趣 文化素养

中职生多数是由于没有考上理想的中学才来职校学习专业技能的。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扎实,文化素养较低,综合素质也不高。在中职校园里,这样的现象我们经常见到:学生因考试不及格在网群里辱骂老师;因老师批评了几句就想不开,寻短见;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就恶言相向,甚至拳脚相对;平日里沉迷网吧,迷恋网络小说而不能自拔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情趣不高雅、学习态度不端正、胸无大志、抗挫折能力低的具体体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态度决定一切。而一个人的态度是受思想指导的,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胸怀大志,就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因而重视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文明礼貌意识和人文素养迫在眉睫。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就是正确引导和陶冶学生情操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既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又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对对联

对联是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

在学习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时,笔者特地设计了对对联的学习活动。题目是“北京雾锁车迷路”,让学生对出下联。有人对“广州雨大人难行”“武汉雾大人看海”……唉!看来他们对对联的格式不是很了解。于是,笔者出示对联的六大要素,也叫“六相”,即“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同学们明确了对联的“六相”之后,终于有了“上海雾大孩走失”“日本核泄人惊慌”“交警旗挥人畅行”这样的妙对!下课铃响了,他们还陶醉在对对联的乐趣当中,课后还主动对了好多对联让笔者修改。他们为自己在对对联方面的“小有成就”而得意和兴奋,学习氛围空前

高涨。

为了让他们把这种对对联的热情持续下去,在学习其他课文时,笔者尽量用对联来引入和概括。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引入戏剧《窦娥冤》的学习。用“一夜风流项链变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来概括《项链》的主题……让学生保持对对联的积极性,随口即对,随意而为。

把对对联活动引入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转变思维,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发掘学习素材,实现知识的内化、情感的升华、思维的发散、能力的提高,以及高雅情趣的形成。从而让学生了解社会、懂得人情,把德育教育隐藏在无形中。此所谓“润物无声,踏雪无痕”也。

二、猜字谜

猜字谜在我国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一项极为常见、参与度高、娱乐身心、启迪智慧的智力游戏,它还是“语文课程资源”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谜语”能形象、生动、有趣地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和事,朗朗上口,充分调动和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笔者先让大家猜谜语:出淤泥而不染(打一现代作家名),谜底是朱自清。学习古诗时,也同样让学生先猜谜语:禁止放牧(打一古代诗人);跑旱船(打一古代诗人);露出胸前白雪肤(打一古代诗人);谜底分别是杜牧、陆游、李白。而《茶馆》的作家是老舍,笔者让同学们为老舍这个名字出谜面,有“故居”“习惯性放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在猜谜和编谜中体受到学习的乐趣。

逢年过节时,社会上的猜灯谜活动,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虽然只猜中几个,可已经把他们给乐坏了。课堂上的引导竟能让学生把这份兴致延伸到课外,并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其潜移默化之功可想而知!

三、学古文

怎样才能让这些整天沉迷游戏和网络的年轻人接触国学、接受国学、研究国学呢?首先教师可在早读时让他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文化精粹。学生熟读于口,濡染于心,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被他们接受。除此以外,平时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把国学经典渗透进去,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人文精神。

学习史铁生的《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时,史铁生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感叹,笔者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去学习国学《二十四孝》。其中有一个“负米养亲”的故事。故事说,子路早年家境贫困,常年只能吃到野菜、白薯之类的食物。子路为了让父母能够吃到大米,就到百里之外将米背回来。后来,子路飞黄腾达了,做了大官,拥有许多车子、粮食和酒肉。子路一次在宴席上遗憾地说,父母亲走了,我想再为自己的亲人去百里外背米已经是不可能了。父母亲的寿命是很短暂的,就像是霜露对草木的作用一样,仅是一时的;贤良的人想要为父母尽孝,而父母却可能会等不到他尽孝的这一天了。

通过学习“负米养亲”的故事,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孝、体会孝、弘扬孝。从而不再叛逆,不再任性,不再与父母师长怄气,能守孝悌,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学习环境,培养乐学精神。

学习《成语》时,让学生讲讲成语的典故,如铁杵磨成针、闻鸡起舞等古人励志的成语故事。让学生在国学精粹中感受到古人的励志精神,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创造奇迹。

四、写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具有悠久的诗歌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诗人词家,灿若群星;名篇佳作,传之久远。时光飞逝,今非昔比,读诗、写诗成了极少数人偶尔为之的事,特别是青少年读诗的时间与频率更是远远少于小说。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粹不能后继无人。所以我们要提倡中技生读诗、写诗,培养其高雅情趣。

中职生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如果一来就命题作诗,恐怕未成诗句先“投降”。因此,可以先让他们仿写,如学完《早春的微笑》后,让学生仿写校园春早或青春的微笑、微笑的青春等等。接着引导学生即景赋诗,如个别学生喜欢看窗外的雨,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观察雨景,然后把观察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感想写下来,即成一首好诗。经过一番训练,这些平日以钳工、车工操作为伴的“武夫们”,也能出口成章,当起“酸秀才”来了,真是令人感叹啊!

我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强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怡情悦性,培养高雅情趣;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所谓近朱者赤,在国学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品行和修养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文学底蕴也会得以丰富。让民族精神和国学精粹激发他们昂扬的斗志,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责无旁贷!

励志对联范文第5篇

(一)收集对联品赏竞赛:即按某主题进行收集,看谁收集的对联既多又是精品。如年末,每家每户都要张贴春联,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加深了解对联的很好时机。我要求学生进行摘抄收集春联竞赛,并带回校进行交流鉴赏,在相互比对与品评玩味中,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提升对联的鉴赏能力。

(二)对联断句标点比赛:将若干副长联印出(或者抄出),让参赛者进行断句、加标点。以断句标点之准确,为取胜条件。如: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上下联本意是: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如断句不当同,加错标点,会变成笑话:养猪头头大老鼠,个个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开展一些对联断句标点比赛可以加深学生对对联内涵的理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对联排序竞赛:就是将原对联句中词语或短语的拆分打乱,重新进行正确排序。如南京名园瞻园的一副对联,其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下联词语进行排序:

上(浪淘尽千古英雄大江东去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秋问楼外青山)

下(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正确的语序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秋?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这种活动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讲对联趣味故事竞赛:先让学生提前各自准备好对联故事的内容,然后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竞赛,看谁讲得动听,最能吸引人。通常,这样的活动很容易调节学生的情绪,尤其是高三学生的情绪。另外,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能大大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

(五)背诵对联竞赛:一种是不分组淘汰赛: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每人背诵一副对联,往返循环,前面背诵的不得重复。一分钟内不能背出的,“警告”一次,下次论到时再背不出,则被淘汰。一种是分组对抗赛:按照甲1、乙2、丙3、丁4的顺序进行,其它同前。这种活动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

(六)师生间对联创作活动: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对子,你出上句,我对下句,相互考问或自行围绕某题材要求进行构思独创,相互借鉴学习。比如我校的高三教室和各班学生宿舍以及教学楼都张贴有很多励志的对联,其中有不少也是学生自己独创的。其实,对对子是一种很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是古代学子每天必做的功课,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即说:“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到了今天,这种传统也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由于我经常在课前跟学生玩对对子,有位学生想到了桂平西山半山亭的征联,抄来了古人撰写的“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废;”上联和2008年自治区区委书记郭声琨到桂平考察西山景区时出的“半山亭,停半山,半山亭中倍思伴;”上联一起来考问我,真让我难住了。后来我以“一路林,淋一路,一如既往。”与“一路林,淋一路,一路林下谁相依?”两句凑合应对,勉强交卷。教学中,师生间经常进行相互考问,相互激活智慧的火花,做到教学相长,自然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励志对联范文第6篇

“对联”应用广泛。名胜古迹、殿堂庙宇随处可见,也可用于励志抒情,佳节喜庆,交际应酬,寓文学性与实用性于一体,为人们喜闻乐见。由于它充分体现汉语文学特色,故又常被用来作为语言训练的有效形式。鲁迅在三味书屋内就有“晚上对课”的记载,“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就是“对对子”。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属(zhǔ,嘱,写)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许多语文老师引为共识。内地学校、港台学校都有组织学生撰写对联的活动。所披露的佳作精彩纷呈,现摘取15例,以供欣赏。

(1)三载同窗共砚 一心并驾齐驱

(台湾 江思颖)

(2)幸有良师常补短 难得益友总查疏

(湖南 陈媛媛)

(3)课外笛箫闹社团 桌前笔墨描山水

(湖南 缪鸿威)

(4)眼睛虽小不可少 镜片不大却嫌多

(上海 华师大二附中)

(5)相逢握手一大笑 离别话情几多愁

(吉林 成思宇)

(6)平湖秋月镜中镜 瀑布青藤帘中帘

(湖南 王亦芳)

(7)居陋室惟吾德馨 赏莲花仅汝清溢

(吉林 孟庆天)

(8)莫待明年花更好 当惜今朝春正浓

(上海 华师大二附中)

(9)能文能武,浑然自有气度

亦柔亦刚,半点不让须眉

(台湾 江翊君)

(10)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玩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湖南 冰 丽)

(11)爆竹声声辞旧岁,告别过去

笑语盈盈迎新年,憧憬未来

(山东 牛 毓)

(12)岳阳楼上范仲淹借景抒怀

桃花源中陶渊明托物言志

(吉林 朱慧敏)

(13)群英际会,切磋琢磨,臻于“至善”

俊彦云集,精诚勤爱,足以“明德”

(台湾 周桂芳)

(14)这人“零点二”,难辨春色,实苦恼

那位“一点五”,明察秋毫,真传神

(上海 华师大二附中)

(15)取进怀乡怀进取

(此为湖南怀乡中学教师周炎华出的上联,征求下联。这是回文联,要求不论顺读还是倒读,都很通顺。)

成才苦练苦才成(湖南 徐映霞)

勤学苦练苦学勤(湖南 李 雪)

情牵两岸两牵情(湖南 程 薇)

中学生学写对联,本有一定难度。其难度主要在于对语言要求较高,言简意赅,语句结构对称,字音相谐。不过,中学生只要善于学习,注意推敲,逐渐形成基础,成绩还是十分可观的。

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青春朝气,这是中学生对联给读者的强烈感受。“课外笛箫闹社团”对“桌前笔墨描山水”,“相逢握手一大笑”对“离别话情几多愁”,“能文能武,浑然自有气度”对“亦柔亦刚,半点不让须眉”,“这人‘零点二’,难辨春色,实苦恼”对“那位‘一点五’,明察秋毫,真传神”,尽显少年智慧,形容夸张,谈笑自若,亦庄亦谐。口语,与文言词汇衔接自然,表现校园生活情趣,雅俗共赏。

纵观中学生对联,时见模仿痕迹。这原不足怪。对联要求意义完整,一副对联一个主题,这比较容易做到。而用词造句、平仄相对则颇费斟酌。有些联句,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玩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眼睛虽小不可少”对“镜片不大却嫌多”,其中或直接引进民间格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或借鉴名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郑板桥句),能做到仿中有创,倒也妥帖自然。

写作对联最难的是上下联必须符合对仗的要求。所谓对仗,就是联语两两相对、成排而出,如同古代的仪仗一样。对仗要求上下联语词类相同、句法一致、平仄协调。对仗是对联最主要的特点。这里特别提示,古今汉字声调显示是不完全相同的。古人将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三声并为“仄”声。而现代汉语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已经废弃。也就是说,现代汉语对联中的“仄”声只有“上声”和“去声”。

例如:幸有良师常补短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难得益友总查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副对联上下联用字词性相同,组词结构一致,上联以仄声起,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起,平声收尾,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应该说,这副对联意义深刻,应对工整,是中学生用心之作。

对联常规是上联末尾字“仄”起,下联末尾字“平”收。有时候,因表达意义需要,也可以“平”起“仄”收。

例如:居陋室惟吾德馨(xīn,平声)

赏莲花仅汝清溢(yì,仄声)

励志对联范文第7篇

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性格的体现,是这个民族骨子里汩汩流淌的血液。同样,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进程中稳定的驱动力,它能培养一种理念,传承一种精神;它时时刻刻在感染人,熏陶人。所以说,学校特色文化是一种特有的品质,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

临沂双月湖小学历经几十年的沉淀、总结和提升,已逐渐形成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的颇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并以此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其中,楹联书法教育的影响最大。

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联语,又称对子、对联、楹贴,以上下两联相对而得出。字数相等,对仗严谨,音韵协调,意境完美,读之畅达,而观赏楹联书法作品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是书写中国文字的方法,它具有审美性和观赏性。楹联与书法共同根植于华夏沃土,成为举世无双的传统艺术。楹联依书法而传承,书法借楹联而远播,二者肝胆相照,相依而生,又各得其所,自立门庭。若二者融为一体,联墨合璧,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综合性艺术―楹联书法艺术。楹联书法艺术又称联墨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楹联书法教育是着眼未来,功在当代的文化教育工程,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根基的中国人”,我校积极开拓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响应楹联家学会关于“开展对联教育,普及对联知识,确保新世纪楹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楹联进校园”的号召,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楹联书法教育活动。

首先,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于2012年创建了楹联文化广场,广场精心遴选了古今名联近百副,内容则励志劝学,寄意抒怀,赠答劝勉,写景状物,诙谐益智……搜罗甚广。设立了楹联文化展室,展室设有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史、古今名联、对联故事等版面,还收集了部分师生的优秀对联书法作品,供师生参观学习。

其次,学校利用楹联书法广场资源,开设了“联墨双修”校本课程,并强力实施。学校根据校本课程设置计划,每周在1―6年级开设一节《楹联文化》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联诵读、唐诗宋词诵、硬笔、软笔书法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楹联文化的喜爱之情。

第三,“每周一联”重积累。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黑板的右边开设“每周一联”栏目,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楹联学习规律,低、中、高年级的对联推荐各有侧重。

第四,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书法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教育学生“工工整整写字,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加强书法技能,教师坚持每天早上练习书法20分钟。学校还聘请了市楹联协会会员、国学知识丰富的老教师为指导教师。

第五,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观节日里的喜庆对联,商业广告、匾额、书法展览、风景区的书法碑刻,以及家居中的书法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春节送对联到农家。把学生学习书法和书写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

为了给楹联书法教育不断注入活水,我们一直在探索课程推广的途径与方法,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体系,同时通过教科研促进教师这支队伍的成长,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群体水准,为学校的发展增强后劲。

一年来,通过《楹联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丰富了全体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1月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授牌为“书法教育实验学校”,2013年春被中国楹联学会确立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

一所学校要创出特色,树立品牌,校园特色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建设工程。作为一名校长,作为一所学校的领跑者,我认为应当把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重点发展、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把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观念上不断创新,在资金上确保投入,在措施上落实到位,使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兴校之源、强校之本。

励志对联范文第8篇

著书探寻养生之道

张群在1954年“谈修养”的演讲中阐述了“修养”对“养生”的指导作用。1969年,他又把演讲的内容加以扩充、修订,出版成书,书名就叫《谈修养》。这本书在台湾很有影响,书名几乎成了张群养生之道的代称。

书中他主张养生必须从“起居有时,饮食有节”做起。他认为养生保健之道应随时注意节制,以保持细水长流。养生还要有愉快的心情。他说:“我曾在韩国看到一副对联‘一笑一少,一怒一老’。对联虽然只有寥寥八个字,含义却很深远。我说对联改写为‘大笑一次,年轻一天;大怒一次,短寿一年’,更精辟动听。”健康还与劳动有关,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一生受用不尽。

张群把《谈修养》一书的主旨概括为“五养箴”:一为养身,保持规律的生活,愉快的心情和勤劳的习惯;二为养心,培养虔诚的信仰,淡泊胸怀,对事业要有坚毅意志和永恒热忱;三为养慧,要有冷静的头脑,对任何事都用客观态度来分析处理,求知精神和实践力行;四为养量,要谦益应世,宽恕待人,忍耐自制,协和容众;五为养望,对自己负责的事情要忠诚负责,要有牺牲的精神。

张群在68岁生日时将“人生七十古来稀”改为“人生七十方开始”。这句话对老年人极富鼓舞性,已经成为健康老人对生活抱有乐观情绪的写照。

为官清廉才是根本

张群一生身居高位,不奢,不贪,不傲,是他益寿延年的根本之道。他注重身体锻炼,饮食起居有节,待人宽厚,很少疾言厉色。

1930年,张群当了上海市长,他并不像有些官员赶紧安插自己的亲信,而是对会计、办公人员一概不换,要求私款不得公支,他的个人开支都要从薪金内扣除。他当四川省政府主席6年之久,却没在成都购置一处房产。初去时先借住在朋友家,他母亲一直跟他弟弟住在附近。后来省政府修好住宅,他才搬去住。

励志对联范文第9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 隐性教育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性格、改变人的习惯、改变人的命运。从班名、班徽到墙面、地面,文化气息浓厚,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巨大的,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一种充盈着催人上进,让人发奋的班级文化环境里,无疑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

然而,我们一部分班主任习惯于高台教化,自己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了一大堆道理,学生听进去的却很少,落实到行动上的更少,收获甚微;还有的习惯于通知家长,在家长面前揭学生的短,使学生很没面子,因而师生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的矛盾较大,难以起到较大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我们过多地重视了说教,重视了显性教育,而忽视了班级管理中隐性教育的结果。

隐性教育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一个”隐”字包含着多重意义。一是教育因素的潜在性。学生容易观察、体验到的只是人际交往关系,各类活动方式和多种教育媒体,而教育因素是深藏其中的通过个体微观机制才能将其挖掘出来。二是教育形式的隐约性。除了部分较量性活动载体之外,从整体上,隐性教育表现形式较之学科教学活动形式隐没和简约了许多。三是接受机制的暗默性。学生是通过各种暗示、从众、无意识、情景效应等复杂心理活动来学习和接收各种教育因素的。

隐性教育具有教育方式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濡染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型和素质性等特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怎样进行隐性教育,笔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陶冶学生情操

客观物质没有生命感情,但是,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们按照预期教育目标,并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创造,使校园建筑和班级环境也变得“活”起来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得说话”。使学生获得熏陶和感染。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

那么怎样建设班级文化呢?我和学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共同营造生活乐园。

(一)营造励志文化,以醒目的班名、班徽,对联时刻警醒学生

1.智取班名:凌志阁。在教室大门上边是我们的班名“凌志阁”取其“励志照亮人生,知识改变命运”之意。

2.寓意对联:茗乐年华。大门两旁赫然写了一副对联“怕吃苦莫进此门,图安逸另寻文途”。这两句成了学生的励志警言。学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知现在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要知现在累不累,想想过去父母受的罪”。

(二)营造墙报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校正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八字方针”:认真、准确、规范、高速。那就是认真听好每一节课,认真做好每一道题,认真完成每一份单元测试题;准确记忆每一个知识点、准确审好每一道题;规范就是书写要规范、答题要规范;高速就是限时测试。其中针对规范我们又提出分细节决定成败,规范就是分数。

2.班训设计: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3.班级精神设计:特别能吃苦,特别有礼貌,特别能拼搏,特别能坚持,特别有志气,坚持有作为。

经以上这些震撼人心的思想文化洗礼,我发现比吃穿、比享受的同学少了,比学习、比吃苦的多了;比抱怨、比索取的少了;比付出、比奉献的多了;比闲聊、比懒惰的少了;比学习、比勤奋的多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班风逐渐好转,学习风气日渐浓厚。由此,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健康的班级文化就是发动机,健康的班级文化就是加油站。

二、以身作则,寓教于无声

行为性教育更适应于青少年的善于模仿,易受感染的特性,行为形教育好“无声之教”,其影响力往往比受说教来得迅速、来得深刻和有效。正如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因而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用自己的良好行动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同时,注意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行为规范生的表扬、鼓励,引导学生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寓教于活动,体悟生活,接受教育

许多有益的活动之中,就隐藏着教育的因素,只要我们有意通过个体微观机制将其挖掘出来,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学校组织班级之间的拔河赛,在拔河赛中,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拔河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拉队的同学与拔河队的同学同呼吸共命运,就取得了拔河赛的胜利。在这次拔河赛中,同学们通过拔河赛体悟到了团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再比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不知挣钱的艰辛,因而我让我班三位同学一星期内每人赚十五元钱,但不准三位同学的家长插手,结果一周下来这三位同学一筹莫展,交了白卷。后来我又组织其他同学一起帮助这三位同学赚钱,也让全体同学知道钱来之不易。结果,一位同学在他的赚钱日记中这样写到:在这一次的“体验挣钱”活动中,我觉得挣钱真是太难了,我自己也捡过破烂,捡的腰酸背痛腿抽筋才买了十五元,我希望大家以后别再浪费钱了。

四、共议班规公约,实现制度性教育

制度文化形成的教育氛围,必然引起指向,约束、矫正、激励、整合与保障作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校规校纪、班规公约是进行正面 每当新组建一个班集体时,我都组织学生讨论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作为我们班的一位成员应该遵守什么,禁止什么行为?同时哪些行为应该受到表扬,那些行为应受到批评;让学生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总结形成共同遵守的班级公约,起到约束与矫正、激励的作用。

励志对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励志教育 策略 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即从这一“育人”的终极目的出发,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这一论题进行相关探究与阐述。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励志”一词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一般认为,“励志教育”主要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

在现行中学古诗文中,与“励志”有关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领略蕴涵于其中的语言文字之妙、诗情画意之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当的励志教育。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养成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抓住某些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某种“传道”——励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这既是由古诗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也是由励志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例如,在阐释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时,我就曾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在无涯学海中遭遇某种难关时,能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它?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某种障碍时,能否以“用心一也”之“蚯蚓精神”扫除它?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与启发下,一个个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往昔学习与生活中显露出的畏难情绪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以荀子的名句进行自我激励,直至“痛改前非”。

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与体验。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励志教育的传世名篇。该篇描述了作者青春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学记忆。在剖析该文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一段时,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如果你们遇到这样训斥学生的老师,早就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了吧?”学生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沉思默想,最后有几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同学,谈到自己家境比较贫寒,与宋濂当年的处境极为相似,读了该文后,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最后表示自己今后将更加坚强、谦逊与好学。

我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觉得他们对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生活条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研读此类课文时,需要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对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境进行联想与想象。与此同时,还要对照自身情况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领悟与体验,最终达到“自我激励”之目的。

再次,需要师生的对话与共鸣。这种对话与共鸣,既可来自古诗文文本(或作者),也可来自教师的现身说法,或学生的切身体验。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解读该段时,我的“本能”反应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我的一段人生经历:高二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父亲突然叫我和他一同去给玉米地除草。刚干了一会儿,他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觉得种地与读书哪个更苦?”我略带怒气地说:“当然是种地比读书苦十倍百倍!”父亲立即说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咱们回家吧!”一路上,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最后饱含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从小身体单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这辈子像我一样在家种田种地,你的身体是支撑不了的。你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啊,为你自己,也为我们一大家人争口气!”父亲的话让我刻骨铭心,时刻激励着我发愤学习。一年之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我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父亲虽然未曾接触过孟子的上述励志名言,但是,我从内心感觉到,他用“苦行僧”般的方式来激励我发愤读书的行为,与孟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听了我的“励志故事”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有一位女同学甚至当场表示,要以孟子的名言和我的经历作为其今后“自我激励”的精神支柱。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有关策略。接下来,有必要从更具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实施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实施励志教育。反复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文本,以致烂熟于心,并进行适当分类整理,为我所用,是实施励志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要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上一篇:小学生对联范文 下一篇:乔迁新居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