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联范文

时间:2023-02-22 22:33:56

小学生对联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联 小学语文 高段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45-01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元素被忽视,导致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没有过多的重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是会经常接触到对联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将对联引入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很大的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1 将对联教学引进语文课堂的策略

1.1 写与课文相关的对联

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中进行对联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相关内容进行对联教学能够使得小学生对对联学习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小学生在无形之中接触对联,从而为传统文化教学打下基础。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山雨》,教师可以根据其中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对联,比如可以根据这篇课文作出“雨来雨中雨后风雨各异 绿树绿叶绿草颜色不同”,让小学生对对联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使得小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加准确的记忆。

1.2 对联教学与习作相结合

虽然对联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将其引入小学语文高段课堂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可以将其当做短小的作文形式对小学生进行讲解,由于对联本身就是对文章的概括或者对句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将对联应用到其中能够对句子进行精简的缩写,让小学生从作文中提炼主要信息,进而写成对联,这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 对联教学助力语文综合性学习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经常会其中提及到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在课文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能亲身体会其中的场景,教师可以应用对联描述相关的场景,“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就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通过这种对联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景物的静态以及动态美,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对小学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 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的思考

2.1 对联教学能够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较多的传统教学习惯,导致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互动,语文课堂的气氛也就比较沉闷。对联不是凭借教师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其中的精髓的,而是需要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以及思考才能使得学生明白其中的规律以及含义,正是由于对联教学与其他形式的小学语文教学性质上的差别,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进行共同思考,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以及能力都有所差别,这就使得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经常进行讨论,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2.2 对联教学能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就我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而言,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对联教学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要求较高,在高段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主要是针对现代化进行课堂讲解地,很少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能够使得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融合起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对联都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的,在二年级教材中有一则“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这是一副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春联,其实很多对联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春联,并且也有较多的对联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所以在小学语文高段课堂中进行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3 对联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诗词打下基础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开始接触诗词,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小学生理解诗词的能力还需要加强,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需要将诗词完全弄清搞懂,这是需要有知识的沉淀的。通过笔者对小学语文的大致了解以及分析发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联经常会与诗词联系到一起,甚至可以说很多诗词本身就是由对联演变而成的,“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这是描写北京颐和园月波楼的诗词,也可以将其看做是一副对联,因此,小W生学习对联还能够为其学习诗词打下基础。

2.4 对联教学宜与书法教学相结合

在我国对联经常会出现在很多人家的门旁边,并且用了书法进行撰写,笔者发现古往今来正式的对联出现的形式都是以工整的书法撰写的,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对联教学就可以将其与书法联系在一起,使得小学生在学习对联的同时能够学习好书法。在现代社会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虽然能够加快教学进度并且带来较大的便捷,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的教学还是存在影响的,在对联教学的过程中将其与书法教学相结合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心智以及耐心,并且将祖辈这种以书法撰写对联的形式传承下来。

3 结语

对联教学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其中有很多相关的知识是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教学就让学生彻底明白的,说到底还是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书写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对联,这才是对联教学的实质。让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其他形式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绪华.小对联 大语文――对联走进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思考[J].作文教学研究,2015(01).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2篇

对课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必修课。张志公先生说过:"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也包括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可见对联的功用。

在小学进行对联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但创作对联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学生非但学不好,还失去了兴趣。所以必需找着方法和门路才行。我们学校开展对联教学已有五年多了,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创作的基础,因此,这两年我对对联创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去探索对联的创作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一、 诵读涵泳,初步认识

在我国母语教学传统经验这个宝库里,"涵泳"是很重要的一项基本教学方式。什么是"涵泳"?"涵",《辞海·词语分册》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泳"一词,在左思《吴都赋》中就已有"涵泳乎其中"的应用。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学习语言,并不是要学生去研究语言。因此,其基本方式主要应当是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此理。这种由反复诵读而使学生涵泳于语境之中感悟语言,体现了伦理型文化朴素的整体观念和直觉体验的思维方式。它把"综合"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避免人为分割所造成的认识局限,可以说是已经包孕了现代系统论的雏型。同时,这样做也十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这完全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当然,反复诵读,也不是机械地重复地读,许多优秀教师的设计如"带着问题读等多种方式,使反复诵读,达到令学生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语言之间,其乐融融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验解释得十分透彻,他说:"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庶可得之于意之表。"(见曾国藩《谕纪泽》)他把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也就是必须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对联中含有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递进关系、连贯关系这九种基本的句法关系,我通常把类别逐类进行大容量的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初步认识这九种句法关系及其特征。同时,通过大容量的涵泳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储备量,有助于把所记忆的好词好联内化,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二、 对比分析,摸清关系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对联的句法关系,我采用了对比分析法来引领学生学习。如出示"若能杯水如名谈,应信村茶比酒香""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吹面生"两副对联,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比较上联与下联,然后抓住关键字"若""应""更"来感悟上联与下联的关系,从关键字中学生很容易就感悟到这两副对联分别是假设关系和递进关系。接着再出示假设关系和递进关系的知识点,让学生默读,加深理解。再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强化,如出示一些相关关系的对联让学生找关键词、上联与下联对碰连线、对联与句法关系对碰连线等。

这样通过比较,就有了鉴别;有了鉴别,就有认识。再加上练习学生对对联的句法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三、 循序渐进,进行创作

众所周知,人类认识事物应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尤其是小学生,更应依照小学生的生理规律、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1、在内容的安排上从易到难。对于初次接触创作对联的学生来说,刚起步时有难度,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说我们的老师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作,学生就会漫无边际,无从下手,所以在进行创作训练时,应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先安排较容易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然后再安排较难的选择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递进关系、连贯关系。

2、在教学的形式上从摹到放、从扶到放。创作教学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作是模仿的发展和提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接受知识及创造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原型的启发",让学生模仿范例,广为借鉴,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出示一些特征明显的对联,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如假设关系的"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此联中"若"字明显看出是假设关系,"杯水"与"村茶","名淡"和"酒香"对仗非常工整,学生很容易模仿。

在对联起步教学指导的过程中还要做到由扶到放,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有所创新。先进行上下联配对训练,接着进行填词,如:梅花报春信,兆丰年。指导进行填词训练时,先让学生观察比较"报春信"和"兆丰年"的语法关系,当学生明白这是并列关系时,他们就知道该填跟"梅花"相并列的名词了。然后进行填下联训练、给内容作整副训练。

这样,通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顺利地从"模仿"走向"创作",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创作欲望,逐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能力。

四、 开展活动,促进提高

此外,我们还注重开展丰富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发展。分别有对联专题讲座、对联故事、趣联赏析、对联小擂台、搜集生活中的妙趣联、"对联"研究性学习等活动。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中了解对联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对联知识,学会了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3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儒雅德育

《荀子・荣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可见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赏,是育人的最高标准。

“儒”是指有儒心,即做有文化内涵,书卷气质之人。“雅”是指有雅行,即做言行举止优雅之人,具有高尚的素质修养。

“儒雅德育”立足于学校“儒雅教育”,是这样的一种教育:以孔子八德、对联文化、武术文化等传统文化为教育的载体,“以儒导学”“以儒导思”,从而培养内儒外雅的现代儒雅新人。因此,儒雅德育的核心是使师生形成共同的儒雅价值追求。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外表优雅、内涵博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的现代新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儒雅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

1.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的需要。我校位于石镇莲塘村,这是武术大师黄啸侠的故乡;学校还毗邻孔子后裔居住地大龙村,一文一武为学校构筑自己的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此,学校以“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儒雅新人”为办学目标。为了培养儒雅新人,德育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了《学对联、赏对联、写对联》、《中国少年强》、《我们爱武术》、《每日一诵》等校本教材,初步形成“对联文化“、”孔子文化“、”武术文化“三大特色课程,为学生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根基。

2.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特点的需要。学校一直以来重视开设美术类、舞蹈类、语言类、音乐类、体育等七大类活动,组建小联迷社团、华兰侨心民乐社团、华兰侨心武术社团、儒剑辩论社团等特色社团、兴趣小组共27个,其中“小联迷”、“辩论”、“武术”和“民乐”成为特色社团。全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张扬个性,展示博艺之长。

3.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涵及基于对班级德育自主建构,提高主题班队课实效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提出了德育自主建构的模式,围绕着孔子文化思想,并结合年级的特点,形成班级文化特色。制定出每月的德育主题,在学生在广泛开礼仪、诚信、感恩、爱国等教育。同时,大力推行儒雅班级、儒雅学生,儒雅之星的评比机制,通过星级评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三、强化功能,提升儒雅德育校本课程育人实效

1. 用好班会课主阵地

石镇中心小学以“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为校训,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儒雅新人为使命,校训“崇文尚武 厚德博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有极高的契合度。学校围绕着提出的育人目标,坚守班会课这一德育的主阵地,统筹规划“我们爱儒雅”的主题班会课。在“规范和规则”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直的品格、高尚的思想和文雅的气质。

石镇中心小学以“儒心” “雅行”为标准,以“培养现代儒雅新人”为目标,打造了规范的班会课系列,针对培养对象的长远发展,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根植学生“中国灵魂”地同时,拓展了学生的“世界眼光”,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2. 国家课程校本化,做好学科德育渗透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27-02

1 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只要求学生集中听讲教师所讲述的文字资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具体知识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大量感性素材的影响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小学生在上课听讲时经常会被其他事物所吸引,遗漏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多媒体技术拥有很强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能够使学生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条件下获得思维与情感上的共鸣,将阅读知识在多媒体技术的艺术加工后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成生动具体的声音画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

如在《腊八粥》的学习中,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是本课的重要线索,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注重以此作为突破口。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腊八的儿歌,在儿歌伴奏下放映一张张有关腊八节的图片,给予学生视觉与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郁的节日情境中,引导学生回想自家过节时的情景,使其更好地理解八儿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的心理活动。

2 突出学习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进入千家万户。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多媒体在学校教学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激情与耐心,还能够使教师在便利条件下将知识点逐层分解,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目前,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一些抽象知识还未能深层次掌握。要想将阅读知识中的重难点有效讲解,就需要教师借助巧妙的教学策略化难为易,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阅读需要揣摩文章中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有序开展师生互动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以实现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目的。

如在《一千根弦》的学习中,教师应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盲人拉二胡卖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想遇到盲人时的内心感受。在学生情感出现涟漪时询问学生:“今天我们将一起认识一对盲人师徒,他的愿望是弹断‘一千根弦’,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之后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实现知识延伸,拓展学生思维通道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完美结合,在视听优势下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丰富课堂内容,实现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在巨大的信息量中拓展自身的思维通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普通的语文教学相比存在差异,普通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促进学生知识架构的形成为目的,而阅读教学则强调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升华情感。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同时需要容纳更多的课外内容,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促进课内外重点知识的沟通,将语文阅读中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感到学有所获、乐趣无穷,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自身视野,由语文课堂向世界各个角落逐步延伸,提高阅读素质。

如在《茶酒联趣》的学习中,对于对联可能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给出定义,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以及巧妙构造,因此,教师应适当拓展阅读内容,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化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在课下需要搜集相关资料以及有趣的对联供学生了解欣赏;然后将这些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对联的魅力,在一次次启发中获得对联创造的基本技能;最后,教师应在课外拓展的基础上讲解文中重点,使学生仔细分析“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这幅对联的妙处所在,感受到文中对联的对仗工整、浑然一体,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生经历与人生态度。

4 提升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项将听说读写与词句段篇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善于利用多媒体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书写大量板书或者重复多次重点内容,降低课堂效率。引入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繁杂的文字输入计算机中,在展示台上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语文阅读教学节省大量时间。可以说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阅读教学,能够在任意时空随时配合教师教学节奏提取讲解内容,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现阶段对于小学生而言,一切未知的事物对其都充满吸引力,当一些未曾见过或听过的事物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总是会从自身理解程度出发向教师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以解决内心疑惑。教师此时不能忽略这种现象的出现,应积极予以延伸,就所涉及的知识点加以拓展,将枯燥抽象的内容以动态形象的画面进行展示,在丰富的感性素材下促进学生的表象思维,深化学生内心对于知识的理解。

如在学习《天鹅》时,学生可能因为之前并未近距离观察过天鹅,所以对于天鹅外形上的特点并不熟知,急迫寻求答案。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利用多媒体播放天鹅图片,细节描述天鹅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现,避免板书麻烦,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感受天鹅的美丽,产生对自然的亲近与动物的喜爱。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使教学活动向着轻松愉悦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语文素养。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辅佐不仅可以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具有多样性,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同时可以在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吕剑茹.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切性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积累语言

一、加强背诵

我国唐代诗人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透过句子,我们可知这位大诗人是背书高手,他“下笔如有神”的内力来源于较好的背诵功底。还有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小时候也是一个背书能手。可见,背诵是积累语言非常重要的方法。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的基础E进行背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例如,在指导背诵《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按“请求——同忆——赞扬”这个层次提纲来背诵,学生尝试分层记忆,很快就背出来了。除了要求背诵的课文之外,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数科书里的“日积月累”等里面的语言材料,教师也应该认真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此外,学生在熟读成诵后,还要指导学生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老师可以利用早读课、语文课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样才能记得牢固。

二、勤摘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积累,把文章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及时摘录下来。同时,可以要求学生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把平时生活中获得的怃美词句随时随地摘记下来。例如,乘车出行时,看到公路两旁的交通警示语“车轮一动,想到群众。”“路无事故,就是财富。”等等,可以及时记录下来。到公园玩时,见到一些有趣的提示语,如“别踩我,我怕疼。”“草木皆有情,你我同爱护。”等,也可以立即记录下来。走在大街小巷时,见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对联,也可以随手记录下来。……指导学生这样做.也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学语文”这一指导思想,它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主要体现在是否能正确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所以,教师还应该想方设法鼓励、引导小学生积极地、大胆地运用语言。

(一)让学生多交流积累到的语言。结台语文教学,我经常在班上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让他们把自己积累到的名人名言、成语、谚语、歇后语、提示语、广告词、对联等说出来或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和牢记这些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二)引导学生在写作巾运用积累的语言。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认真指导学生熟读《同步作文》的“词语宝库”和“精彩语段”中的内容,并鼓励他们大胆地、有选择地运用这些优美词句以及自己积累到的语言。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到的好词佳句,我在批改时,用红笔划住并写上“用得好”等评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运用语言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在联欢会上,在班级活动中,在国旗下讲话等,教师都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积累到的语言。例如,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中,我在班上让学生进行成语接龙、补充歇后语、对春联等,让他们灵活地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积累语言的兴趣。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自学;小学教学

【分类号】G623.2

从大量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提前阅读教材,熟悉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就可以紧跟教师的节奏,充分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并思考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充分领会课程内容,使得课堂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因此,重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1、自学能力的定义

所谓自学,就是自主独立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它要求学习者能够自主独立的完成部分学习工作。简单的讲,只要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学习,就能够称之为一种自学。例如,学生独立的阅读、独立的观察、独立的阅读以及所有的独立活动都可以归纳为自学的范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小学生的自学主要立足于课本的知识,并通过培养自身的阅读兴趣,实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根据斯宾塞的相关理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追求发展,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讨,自己去发现知识和挖掘知识。而在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合理的减少讲解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时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并了解自己不了解的知识,从而替换旧的知识,使得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2、提高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谈到自学,很多人都认为是老师布置对应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老师安排的任务,通过自己查字典、上网、请教等方式来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就算完成了自学。其实,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自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成为预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探索未知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还能够从开发智力的角度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施的过程中,在学生进行了预习工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了解授课内容的难易之处,从中提炼出认为应该精讲的内容,避免教学工作过于盲目,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灵活。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安排对应的任务外,还更应该给学生预习、自学的方法。尤其是在初始学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自学。例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程内容时,有一句话:“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与“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有的说通过“终于”这个词,能够了解小女孩在擦燃第一根火柴时是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有的说从“又”字可以看出小女孩为了获得一点的温暖已经不能考虑过多。从学生谈论的各种看法中提出精准的问题。

2.2 给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

自学是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自学可以了解课文中的内容,同时还能够扫除学生的扫除障碍,可以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后续学习中的自主参与、自主质疑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大多数的教师通常认为自学只是课外活动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学生就应该跟着自己的思路来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获得教师想要的结果时,教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予以肯定的评价,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但学生的兴趣提高之后,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能够提高。例如,在讲授《詹天佑》一课时,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课文的重点是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很快的得到答案――课文的重点是讲述詹天佑主持修剪京张铁路的整个过程。然后,教师继续问:那你们有什么需要问的问题?“詹天佑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3 为学生提供自学的平台

在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在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学空间,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自学平台。而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通常是通过提问、查询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W活动中合作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所谓合作学习,是当前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变革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组织的进行教学工作,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合作自学的作用往往能够超出教师的预料。例如,在教学对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通过安排学生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搜集春联、婚联、新居对联的活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分头行动,搜集得到了很多的对联,部分学生甚至还画上了门框。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这种平台,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自学活动中,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负责而艰巨的教学任务,通过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获得最佳的学习途径。那么,以一篇记叙文为例,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简单的讲,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 要将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听过和结果表述清楚,阅读之后要能够获得上述相关信息;(2) 在记叙的过程中,要将其中的重要场景、中心语句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上述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够按照上述两点内容做好自学,通过阅读、思考以及讨论的方式,用一节典型的课堂来清楚一篇记叙文该如何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懂得了这篇文字,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获得了新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记叙文写作能力。随后,还通过设计短文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并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让学生写一篇“记一次自己深受感动的事”。通过这种方式,作业效果良好。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是多样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课文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凤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前导读”[J]. 小作家选刊, 2015, 35.

[2] 刘京京. 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J]. 学科教学, 2014(7).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渗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较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可以极为容易地记忆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较好地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充分契合,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与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相契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可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领略到中国汉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1.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通过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奠定小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塑造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以系统的、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全面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注重层次化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层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将视线集中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导为辅助,奠定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以语言为例,可以借助于字谜这种特有的汉字文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汉字,体味到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神奇和奥妙。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增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词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阅读兴趣。以对子歌和对联为例,可以让中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对子,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通过对子的读诵,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较好地实现记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部分词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以“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要增加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难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增进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体悟,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入手:(1)古诗词的背诵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阅读,感受和体味古诗词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体悟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易记易背的特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诵。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萨蛮》、《卜算子》等,使学生通过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郁的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妙。并且,在讲授和阅读《氓》、《采薇》篇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诗经•郑风•子衿》、《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伐檀》等其他阅读名篇,以实现延伸和拓展阅读,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通过简洁、传神的寓言、传说故事,刻画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体悟其中内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和学习《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浅的自负心理的害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3)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八国联军侵略中华的史实;通过阅读《丝绸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4)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小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章节选读,可以领略到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小气善妒;鲁智深的智勇双全等,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状态,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实现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将传统文化阅读的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和氛围,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的阅读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个传统文化阅读内容与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传统情人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激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5.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领略和体会到独特别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闽南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喜爱闽南民俗,增进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闽南歌曲和闽南语言,并播放闽南流行的歌仔戏,呈现丰富多样的闽南歌仔戏中的乐器,使学生领略到闽南文化民俗之美。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了解闽南文化和语言,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闽南发音为“xia”,而非“xie”,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民俗与汉语的差异和音韵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闽南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如:可以向学生讲述闽南文化信奉的妈祖、道教等;并向学生介绍闽南文化极为流行的纸画、剪纸、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和融入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细心地揣摩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丹.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引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刘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8).

[3]杨伟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4]辛中孝.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8篇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5]温端政.中国俗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识字方法

识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识字学生会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作为阅读、写作、语言表达的基础,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语言文字的探究中,积累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游戏形式,寓教于乐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游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设计识字教学活动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游戏识字激发了小学生的主动性,使小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你猜我演》《词语接龙》《生字开花》等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你猜我演》就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张字卡,上面写着一个汉字,并标有拼音,从全班学生中挑选出一名学生来进行表演,其他的学生根据这名学生的表演猜出汉字。如“跳”字,当教师把这张字卡展示给学生后,学生就可以表演出跳跃的动作来要让其他学生猜。欢快的课堂学习气氛很快乐就会使学生融入其中,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也可以去表演。表演后学生在带领其他学生认读汉字,达到掌握的程度。

《词语接龙》就是教师说出一个词,学生根据这个词的后一个汉字来进行新的组词,以此类推。游戏时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每一个小组出一名学生来进行组词,如果学生不认识这个字就把机会让给其他小组,而且要减一分,组词正确的小组可以加一分。例如教师说出“太阳”,学生可以继续组词“阳光―光明―明亮―亮丽―丽质―质子……”这种带有竞争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动力,他们在课下都会积极地学习,扩大自己的识字量,在课堂上大展身手,达到更多识字的目的。

《生字开花》则是教师说出一个字,学生围绕着这个字来组词,每小组各组一个词,一词一分,组词最多的小组为获胜小组。如教师说出“生”字,学生可以组词:生字、学生、花生、生日、生理……为了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学生在课余和回家后都会积极阅读,无形中认识更多的生字,提高了识字的数量。

二、大量阅读,开阔视野

为了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反复阅读就会了解很多字、词的用法,理解他们的含义,掌握他们的书写,潜移默化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如《笨狼的故事》《长颈鹿的长脖子》《穿皮鞋的胖熊》《飞来的青蛙》《长头发的狮子》等。这些都是故事性的书籍,内容有趣,难度不大,理解起来很容易,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他们在阅读中会逐步地提高,积累更多的生字,进行有效地识字练习。而且通过阅读他们还能够不断地对学习过的生字进行练习,在反复阅读中达到灵活掌握,更好地理解汉字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读能力。

三、做手抄报,改变方式

教师对学生识字的引导关键在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可以参与到识字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来学习汉字,了解汉字。教师的教授方式也要不断地变化,如果只是把汉字书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跟读并组词,这种机械地学习会慢慢地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聊,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地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活学活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点燃学生识字的热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做手抄报,给学生提供主题,比如“我爱读书”“教师节”“中秋节”“说文明话,写规范字”。

通过学生广泛的阅读学生不仅会对手抄报主题所涉及的知识有更清楚的了解,而且会产生学习兴趣,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究,在不断地积累中学会汉字。手抄报的教学形式,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自己主动地寻找“问题”,在思考中探究规律,在分析中掌握生字。而且学生还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个性,进行独特的设计和绘图,把手抄报装饰的非常漂亮,增加学生学习生字的动力。

四、融入生活,潜移默化

学生的识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并不一定完全发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地进行识字练习,使识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很多地方学生都可以进行识字练习,这里就是最好的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他们身边有很多识字的机会。如衣服上的商标“小蚂蚁”“大黄蜂”“童泰”“七波辉”等不同品牌;过年时家家户户门上都会贴对联,读对联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练习;大街小巷上有很多的门市和店铺,他们的门牌就是一张很好的“教案”,不仅让学生认识了生字,而且学会了汉字的使用;另外学生还可以观察到处都是的广告牌,路牌,街道名等。

生活中的汉字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学生足够认真,足够细致,他们一定会观看到生活中的汉字,并且通过不断地阅读认识这些汉字,增加自己的汉字积累,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学生要善于借助生活这个舞台进行汉字的学习和探究,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增加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总之,识字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也是小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基础。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他们动起来积累更多的生字,了解他们的读音和用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识字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童伟勤,秦小华.新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小学生对联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对联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46-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该考虑汉语文字的特点对识在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引进对联进行教学,则既遵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用对联激发写作兴趣

对联的规则符合青少年“乐喜游而惮拘检”的特性。在过去,人们曾虐称为文字游戏,所以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游戏规则,这个特点符合青少年“乐喜游而惮拘检”的特性,能满足青少年追求自由人格的兴’趣,迎合青少年的心理表层需求。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那种一问一答,随意取材,信手拈摘的自由度,与具有严格声律规定、格式规定的约束性相结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活动欲望,因而产生极强的趣味性。

对联篇幅短小,对课的内容单纯,特别易于学生掌握,对对子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文教学,但它是作文形式的延伸,是它是作文的开始。把对对子当作作文的开端和过渡,一步步适当引导,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自卑心理,从而受到激发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写作能力的功效,既而它既可以打下学生的用字炼字,组词造句的扎实功底.又可以使学生养成言之凿凿,准确凝练的良好习惯,更能够轻松有趣的状态下完成学业,达到“乐学”中的认知目的。

比如,有一次,轮到作文课的时候,同学们都哎声叹气,与是我灵机一动,不如教他们对对对子,于是,我出上联:“焦点访谈谈焦点”,学生在下面马上就议论开了,他们然后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开来,很有兴致,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都市快报报都市”,还有的回答:“新闻联播播新闻”。如果叫学生写一篇作文,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还有一次作文课,我引用绍兴名贤诸大绶儿时老师给他出的对句,让学生对“泾渭同流,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鉴于理解这副对联有一定的难度,我先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一时间,生纷纷议论开了,有的说了半句“大小异形”有的说“长短异形”。有一个组的学生最后对出了:“贫富殊途,穷则无权,豪则无情。”

我说:您虽然对上了,但是,在立意方面还有欠缺。我们来看名贤诸大绶是如何对的:“炎寒异态,夏则饮水,冬则饮汤。”

我说,他的对句表面上是写知冷晓热,实际上是表明顺应变化、知晓道理的意思,并暗喻饮水思源,饮汤知暖而不忘师恩的真情。

学生不服气的说,下一次还要对,一定会对好的。

由此可见把对联引进作文教学,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正是体现了对联的游戏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写作动机一旦发自学生的内心深处,写作就成了马斯洛心理金字塔中最高一层的需求: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过程,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宣泄。事实证明,把对对子,进作文教学,学生在好胜心、好奇新的驱使下,就会调动脑海中储存的各种知识,想方设法对出下旬,这样练习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提高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文章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作者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高低。文章的语言除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外,还应该简洁。契诃夫说:“写作的艺术就是提炼的艺术。”。对联言简意赅,表现力及强,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这样,学生既在趣味中进行了写作,又在趣味中提高了写作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二、用对联激发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兴趣

争强好胜,喜欢游戏也是初中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培养竞争意识是我们教 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激发学生的争强好胜去追求新的知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把对联引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竞赛类活动,主要有“断句标点”、“对联知识竞赛”、“背诵对联”等。

断句、标点竞赛:将若干副长联印出(或抄出),有参加者断句、标点。,以断句、标点之准确,为取胜条件。

对联知识竞赛:就是以必答题目、抢答题目、风险题目三类题目来进行竞赛,以分数积累最多者获胜。可以是现场活动课,也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来竞赛。这种竞赛活动,先由老师指定参考书,对学生进行辅导,然后在进行。这种活动,1987年1哦月,北京电视台、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楹联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一次“北京市中小学生对联知识竞赛”,由于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小学生的喜爱。背诵对联竞赛:一种是不分组淘汰赛:按照甲乙丙丁的顺序,每人背诵一副对联,往返循环,前面背诵的不得重复。一分钟内不能背出的,“警告”一次,下次论到时再背不出,则被淘汰。一种是分组对抗赛:按照甲1、乙2、丙3、丁4的顺序进行,其它同前。

上一篇:搞笑对联范文 下一篇:励志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