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09 06:59:58

励志名句

励志名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诗文 教学 励志教育 策略 路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文即从这一“育人”的终极目的出发,对“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这一论题进行相关探究与阐述。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及其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励志”一词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一般认为,“励志教育”主要包括“信念教育”“道德教育”“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等内容。

在现行中学古诗文中,与“励志”有关的名篇名句不胜枚举,这就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资源。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去领略蕴涵于其中的语言文字之妙、诗情画意之美,也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当的励志教育。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处于养成与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抓住某些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某种“传道”——励志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首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这既是由古诗文教学的特性决定的,也是由励志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例如,在阐释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尘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时,我就曾引导与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当我们在无涯学海中遭遇某种难关时,能否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攻克它?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遭遇某种障碍时,能否以“用心一也”之“蚯蚓精神”扫除它?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与启发下,一个个畅所欲言,将自己在往昔学习与生活中显露出的畏难情绪进行了一番自我检讨,并表示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以荀子的名句进行自我激励,直至“痛改前非”。

古诗文教学中的励志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与启发,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自己的领悟与体验。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励志教育的传世名篇。该篇描述了作者青春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求学记忆。在剖析该文中“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一段时,我曾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如果你们遇到这样训斥学生的老师,早就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了吧?”学生们先是哄堂大笑,继而沉思默想,最后有几位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来自偏远乡村的同学,谈到自己家境比较贫寒,与宋濂当年的处境极为相似,读了该文后,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最后表示自己今后将更加坚强、谦逊与好学。

我听了学生们的发言后,觉得他们对师生关系、学习态度、生活条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在研读此类课文时,需要学生们设身处地地对作者当时的处境与心境进行联想与想象。与此同时,还要对照自身情况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获得相应的领悟与体验,最终达到“自我激励”之目的。

再次,需要师生的对话与共鸣。这种对话与共鸣,既可来自古诗文文本(或作者),也可来自教师的现身说法,或学生的切身体验。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一段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解读该段时,我的“本能”反应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我的一段人生经历:高二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父亲突然叫我和他一同去给玉米地除草。刚干了一会儿,他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觉得种地与读书哪个更苦?”我略带怒气地说:“当然是种地比读书苦十倍百倍!”父亲立即说道:“我的目的达到了,咱们回家吧!”一路上,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最后饱含深情地对我说:“孩子,你从小身体单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这辈子像我一样在家种田种地,你的身体是支撑不了的。你要努力读书,考上大学啊,为你自己,也为我们一大家人争口气!”父亲的话让我刻骨铭心,时刻激励着我发愤学习。一年之后,我终于考上了大学。我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我父亲虽然未曾接触过孟子的上述励志名言,但是,我从内心感觉到,他用“苦行僧”般的方式来激励我发愤读书的行为,与孟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听了我的“励志故事”后,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共鸣。有一位女同学甚至当场表示,要以孟子的名言和我的经历作为其今后“自我激励”的精神支柱。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古诗文教学中实施励志教育的有关策略。接下来,有必要从更具可操作性的层面提出实施励志教育的具体路径。

首先,我们可以用“诵读”的方式实施励志教育。反复诵读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文文本,以致烂熟于心,并进行适当分类整理,为我所用,是实施励志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要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可以让他们集体诵读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

励志名句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66-01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因此,做好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更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励志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

一、利用课文作者的成长成就进行励志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作者不乏伟人和大家。既有古代圣贤、诗人、文学家,又有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如孔子、杜甫、蒲松龄、王安石、杜牧、朱自清、冰心等;既有国内的政治家、伟人、革命家,又有国外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如、、、弗兰西斯・培根、富兰克林、莫泊桑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才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些伟人、大家的成长史与奋斗历程,就是绝佳的励志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比如在我国享有崇高地位的孔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穷困。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此后,由于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母亲被迫带着他四处流浪,最后定居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从小颠沛流离的孔子,以刻苦勤奋成就了他的博学。又如《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他是南宋大臣,同时又是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忠心报国,壮烈英名流传后世,也是爱国教育与励志教育的一个极好教材。

二、利用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很多语文课文中讲述的故事、呈现的哲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本身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也能起到极好的励志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挖掘课文的德育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励志教育。

如在《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与挫折总是相伴而行,面对挫折和困难,有的人选择逃避和放弃,而课文中的愚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畏艰苦,其坚忍不拔的勇气、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教师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只要不怕挫折,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险阻,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励志教育的好材料。

三、利用课文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励志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等,教师经常会开展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课文朗诵、征文、演讲、读书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知识、增强交往沟通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开展励志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在演讲活动中,学生为了准备演讲而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查找相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困难,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麻烦和困难,磨砺了意志、开阔了视野;而在演讲中,学生激发了潜能,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

励志名句范文第3篇

一、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趣味

浓郁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使学生更自然更快乐地投入其中,而且也会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与准确,而箴言名句中又不乏趣味的部分,这些往往都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趣味。比如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尊自强》,这是学生踏入初中生活后初次接触思想品德课。因此,教材在内容上也选取了《我是中学生了》《我们的新集体》《适应学校新生活》这几节“开学季”特征明显的内容,围绕着“校园生活”这个主题。假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入类似所讲:“一生最好是少年,一年最好是春天,一朝最好是清晨。”这类箴言名句,对学生来讲,他们能够在这则简短的箴言名句中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最好的青春年华时代,他们会因此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特别是因为自己的青春年华而倍感自信,这些美好的感觉有助于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又有利于提高课堂趣味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入灵动气息,丰富学科美感

这里的灵动气息指的是给课堂注入一股“美流”,让整个课堂充满艺术性的气息,从而给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增添更多的学科美感。比如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这一句“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原本就是源自于英国的一句谚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该课讲的就是要互相帮助且不要强迫别人,在这层意思上,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箴言名句,比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诗补逸》”“每有患急,先人后己。――陈寿《三国志・蜀志》”,这两个都是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中会涉及的,而且前者的体裁是诗歌,后者的体裁是史记,这两种都是古代文化中的不同类型,当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这类箴言名句时,实际上所进行的就是跨学科教学,当语文这一学科的灵动气息、艺术美感包裹着思想品德时,连带着思想品德课都会变得更富有美感,而这些都将使得思想品德不再被学生认为是枯燥的,或者是因为其抽象性而给人“飘浮”之感。

三、总结精华要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考虑到思想品德所教授的内容都是精神层面的,其抽象性也间接导致了学生可能会因此在课堂上更加容易走神、分心,而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把学生的思绪拉回来,通常来讲,富有精华要点总结式样的箴言名句都会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十三课《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这一课讲秩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法国作家沃夫拿格说过:“在人类中,秩序起着支配作用,这就证明了理性和道理最为强大。”瑞士哲学家阿米尔说过:“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向我们揭示了遵守秩序的重要性。简单来讲,由于箴言警句通常都是智慧的浓缩与精华的结晶,它通常惯于将一大段文字的道理简化为一两句话,当它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犹如给人醍醐灌顶之感。因此,当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或者对教材内容进行小结之时,恰当地引入箴言名句有助于起到总结教材精华要点,凝聚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四、文化精品传承,启发思想精髓

思想品德是一门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进行塑造的学科,从精神层面的角度上讲,它离不开充足的“精神食粮”,而箴言名句中有不少是我国古代的能人志士所总结出来的,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当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箴言名句时,一方面,这是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品进行着传承;另一方面,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精髓方面的启发。

具有正向、励志等特点的箴言名句,有助于教师在传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价值的传递与情感的载体等作用,它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思想品德教学集“知识、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这就将通过提高课堂趣味、丰富学科美感、凝聚学生注意力、启发思想精髓这几个方面来达成。对教师来讲,这也是一种教学创新的探索与尝试。

励志名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修辞;诗词名句;歌曲词句;议论抒情

如何让文章更具亮色,富有吸引力,这也是每位语文老师要深思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在写作中给文章增添亮色”这一话题浅谈点滴体会。

一、强化修辞意识

修辞的学习贯穿着语文学习的始终。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是美化语言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修辞的运用会为文字插上想象的翅膀,会为文句抹上迷人的色彩,从而给文章增添亮色,给人带去阅读的美感。

我曾经给八年级的学生布置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与 一起走过的日子”。很多学生在内容上大致写与“老师”、“同学”、“父母”、“书籍”等一起走过的日子,这无可厚非,但大多数学生语言显得古板单一,语句缺乏色彩,不过,其中有一篇文章让我眼睛一亮,这篇文章写的是“与同学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开头是这样写的:“短暂的七年级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滑过,这一年就如七个跳跃的音符,看似平淡无奇,但无论怎样排列,在我心中,都是一首动听的歌。”然后文章的主体部分娓娓诉说了在七年级与同学们从相识到相处的悠悠往事。这篇习作的开头借助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七年级的生活化作一首动听的歌,语言生动优美,同时从字里行间也让人感受到小作者生活的快乐,读来让人倍感轻松愉悦。

二、巧引诗词名句

诗词名句大多文字精练、蕴意含蓄、声韵和谐,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穿透力,如果在写作中恰当地引用,既能使语言优美,又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

一篇题为“初中生活是首歌”的考试命题作文,有考生开篇是这样写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三年的学校生活已悄悄过去。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了多少欢乐,而今想起,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惆怅。岁月如歌,我想‘那过去的了,将会成为我们亲切的怀恋’。”这个文段很有吸引力,它分别引用了徐志摩《再别康桥》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经典名句,这些诗句经过岁月的洗涤早已在读者心中刻骨铭心,语句看似朴实,实则蕴涵深情。读着这样的文句,会让人产生无限的怀旧之情:既有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又有对过往生活的眷恋。于是读者就会在这样的阅读意境中走进作者的初中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如歌的岁月。

三、妙用歌曲词句

在写作中,巧妙地借用歌曲中一些或励志、或抒情的词句,会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将音乐的意境与作品的内容连在一起,使文章更具有灵动性,从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一篇题为“十六岁,我多了一份坚强”的命题作文,在写作前,我给学生简单指导:生活是块七色板,其中蕴涵追梦的艰辛,挫折的痛楚,在十六岁这个特殊的年龄,我们将如何用坚强去面对风雨。同时启发学生回忆曾经吟唱过的一些励志歌曲,在写作时学着巧妙借用相关词句。等作业交上来后,我迫不及待地进行批阅,结果令我很激动。有的学生开篇就借用了歌曲《隐形的翅膀》中的词句:“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有的学生在中间过渡时借用了歌曲《真心英雄》中的词句:“(是啊,我要)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地成功”;还有的学生在文章结尾处这样借用歌曲《风雨彩虹,铿锵玫瑰》中的词句:“(此刻,我的耳边又一次回荡起那首传唱不衰的歌曲)一切美好只是作日沉醉,淡淡苦涩才是今天滋味,想想明天又是日晒风吹,再苦再累无惧无畏。”虽然,一两个句子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人的情感是很奇妙的,在单调的叙述中有了这样巧妙的借用,在特定的环境下,能给人美妙而又灵动的感受,同时通过音乐的感染,进一步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四、突出议论抒情

议论性语言富有思辩色彩,充满理趣之美,在写作中能恰当地运用议论性语言,会把读者带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去挖掘其中蕴涵的哲理。抒情性语言感情强烈,充满情趣之美,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抒情性语言,会让读者的内心世界汹涌着情感的波涛,引发读者的共鸣。

一篇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学生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如何遭遇挫折、最终战胜挫折的心路历程,文章结尾段他有感而发,这样写道:“是啊,微笑着面对挫折,前面就会是一片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微笑着面对荆棘,前面就会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没有必要因叶落而悲秋,也没有必要因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抗争。一花的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的失败也荒废不了一个人的一生。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用微笑去面对挫折吧!”多么鼓舞人心的一段议论抒情,多么苍劲有力的一段结尾。在前文叙事的基础上有了这样的议论抒情,确实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作文无定法,要让我们的文章色彩明丽,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勤于积累并用心感悟。我坚信: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真情,本着努力探索的态度,有意识地加强作文修养,我们定会写出好文章的。

参考文献:

[1]胡晓如.点燃习作创新的火花――初中语文课堂小练笔微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年10期.

励志名句范文第5篇

一、名句的叠构

如果将一篇文章看作是一个太极,那么清晰的逻辑与出彩的文句就是它的“阴阳两仪”。虽然这两者在其他领域并不构成相对关系,但我们的学生往往长于逻辑的文采不佳,长于文采的又逻辑混乱,所以这里暂且借助“太极思维法”,用“名句叠构”来破解这一难题。

名句本身往往含有哲思与文采,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借助名句当然是很明智的选择。而如果多个名句,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能构建成一篇文章的框架,那么这篇文章应该是顺畅的。但要想收到出彩的效果,则又需在“太极思维法”的指导下进行。为了方便阐述,下面以《慈悲心》一文的写作为例,来看看如何运用“太极思维法”进行名句的叠构。

对于慈悲心,以下四个名句可以拎起全文的思路:

罗素:“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弘一法师:“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至。”

老子:“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第一句开篇,即可导出话题,确立观点: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就是一种爱,一种对人类的大爱。然后再以第二句作为例证:伟大人物的爱,不是为着一己之私,而是常对大众怀着深深的爱。这里“自己”与“大众”相对,已体现出“太极思维”中的“两仪”。但如果仅到此层面,文章就很平面,也很浅显,所以可以运用第三句再分出“两仪”,将“人”与“物”相对,点出大爱的实质不仅是对“人”更是对“万物”的“慈悲”,文章就有点深度了。再进一步,运用第四句论述慈悲心中无弃人、无弃物,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可达圣人之境。这里将“爱”与“弃”两者相对来展开,使文章更深入。这样,文章其实是以四个层次的四句名言构建而成,层层递进,又水到渠成。各名言分开来看,只能各见一个方面,而将它们连缀起来,以一定的次第排列,则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自然而然成就了一篇好文章。

以此类推,只要有一个主题,然后平时注意搜集积累与主题相关的名句,在作文时,就不愁构思、文采与立意了。当然,积累与运用时,都得注意“太极思维法”,名句的搜集要在同一主题这个“太极”之下,并留心寻找正反或者多侧面的“两仪四象”,这样积累下来的句子会多层面,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立体、深入的效果。作文时,只要时时记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思路的展开就会既清晰又流畅,文采也必佳。

平时多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让“太极思维法”成为学生思维的常态,这对于学生应考,也是非常有利的。例如,某次限时作文,话题材料是关于“生活空间与心灵空间”的,有个学生就运用了“太极思维法”指导名句的叠构,在短短的50分钟内,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她运用的四句名言分别是:苏轼的“此心安处是故乡”,康德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帕斯卡尔的“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鲁迅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她将思路层层展开:第一句确立观点,强调“心灵决定生活空间”;第二句进一步论述“即使是狭小的空间也禁锢不了心灵的自由与高度”;第三句引出“是心灵给予生活空间以灵动的生命”;第四句收束提升至“只要心灵宽广,生活的空间将延伸至无尽的远方”。整篇文章,读来既有思想,又有文采,思路自然是非常清晰的。

这种名句的叠构,原本就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它可以直接提升我们思想的高度,此之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如果没有用“太极思维法”来培养自己的思考力,积累材料时,就易产生雷同的问题,导致运用时产生堆砌的毛病,文章的思路就会出现平面化的问题。所以在“太极思维法”指导下的名句叠构,让我们有章可循,不仅构思时能开窍,而且使文采斐然。

二、名句的解构

“太极思维法”同时又是一种相反相生且能相互转化的思维,这种相互包含与相互转化,可使事物不断变化,焕然一新。借助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得到第二种方法,笔者称之为“名句的解构”。同样是名句,但使用时并不直接使用原句,而是将原句的意思或结构拆解,甚至是摧毁原意,以生成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句,使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

下面,笔者以学生作文《我的觉悟》一文中的两句为例进行阐述:

(1)太阳的伟大在于它落下之后还能升起,而人生的伟大在于它能领略峰顶的天地苍茫,也能品味谷底的鸟语花香,在于它不仅能承受重,也能承受重量消失之后的“轻”。

(2)人生的意义在于行走,你的背包里可以没有相机,但你的躯壳里必须装着自己。

第一句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太阳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永远光芒四射,而是因为每次它落下之后,总是能再一次升起”进行了变化。化用时,不仅用了原句的意思,而且将原意进一步拓展,将太阳的伟大与人生的伟大联系起来,将太阳的升起、落下与人生的峰顶、低谷联类,将原句的励志化为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句话既包含了原来名句的意思,又转化了原意。

至于第二句,只要熟悉刘墉的名句,就会发现这是对其原句的一种解构。刘墉的原句是:“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而在作文中,学生拆解了原意,然后将外境与内心融入进去,利用原句的结构重组,也表达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名句的解构,不仅使文章的文句因为有了名句的支持而散发出哲思的光芒,而且如果解构妙巧的话,可以形成一种穿透力,穿透古典与现代,营造出一种文化的意韵。请看下面一个学生写的这段文字:

一位诗人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这世上。”多么纯净透明的文字,让人心颤。那段阳光,便是我们的麦粒,躲开珍珠耀眼的光芒,调好我们阳光的颜色,收集起天街上润如酥的小雨,松松像苏轼的那片竹林里的泥土,去把那粒麦子埋下,然后轻轻侧耳倾听,聆听它破土的声音,聆听它长大的声音,聆听它结成果实的声音。

这一段中,撇开其他句子不说,单就后半部分来看,“天街小雨润如酥”“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常见的名句,然这里一解构,就变得灵动起来了。天街小雨细如丝,怎能收集?苏轼的那片竹林离我们已远,怎可松土?然而被作者这样一解构,不仅穿越了时空,赋予了平常的小雨与泥土以历史与文化,而且一种轻暖感弥漫于文字之间,读来有种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感觉既活泼又有意境。

需要指出的是,名句与文章文句的这种解构关系,这里侧重于文句对名句的解构,并不包含名句对文章内容的解构,因为两者似乎并不构成相互的包含与转化关系。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只是借助这种“太极思维法”,取其思维的方式,来为我所用。

当然,不管哪篇文章,运用“太极思维法”来叠构或解构名句,往往相对和合、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特征是同时出现的,它们很难截然分开。而这,是不是也恰好体现出“太极思维法”本身的整体性特征呢?■

参考文献:

励志名句范文第6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四种拟题的方式与方法;

2.学会给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漂亮的题目。

过程与方法:

1.例析四种拟题的方式;

2.出若干话题,练习拟题,集体评议;

3.欣赏优秀作文拟题,并判断拟题的方式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

2.学会展示自己的审美标准,给读者美的阅读享受。

学习重点:学会给自己的作文拟一个漂亮的题目

学习难点:怎样拟题才能使自己的作文更出彩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你想让你的作文拟题更新颖更出彩吗?你想让你的作文拟题更能闪亮登场吸引读者吗?你认为怎样的题目才能吸引读者呢?

二、例析拟题出彩的四种技巧

1.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拟题法

唐太宗有三面镜子,“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意思是说,用铜镜、历史、别人“三面镜子”有不同作用。你认为做人需要这三面镜子吗?如果要你以“镜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认为该拟个怎样的题目既适合写作,又使题目新颖,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呢?

对。“学会照镜子”。这个题目比较新颖,你知道这是运用什么方法拟就的题目吗?是啊,运用比喻可以拟题,学过的课文有没有采取这种方法拟题的呢?其实,运用比喻这种修辞可以拟题,运用其它修辞方法也可以吗?大多可以用来拟题,如,比拟、双关、借代、对偶、引用、夸张、设问、反问、反复等都可以用来拟题,如某学生歌颂李白的人生观,就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我辈岂是蓬蒿人”作为文题。只有排比,因其分句过多而不适合。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运用这些修辞拟题的文章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种拟题方法吗?

2.化用名句拟题法

你知道“生命诚可贵”出自哪里吗?它有什么意思?句中的“诚”本意是什么? “诚”意思有哪几个?如果理解为诚信,把此句当作文题去写作,你认为题目新颖吗?采用这种方法拟题的文章就叫作化用名句拟题法。

是啊!经典名句是大家所熟知的,化用名句不仅反映作者的文化素质功底,而且能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受。化用名句就是在名句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的更换个别词语,以作为自己要写的作文题目。如:“学海无涯勤作舟”就化用了名句“学海无涯苦作舟”,将其“苦”字更换为“勤”字;“金钱才是硬道理”化用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名句。这里所说的“名句”较为宽泛,它可以出自古典名篇,也可以出自影视剧片名、歌词、广告词等。如: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可以化用歌名《想说爱你不容易》拟题为《生活不相信眼泪》,《生活,要说爱你不容易》或化用书名《中国可以说“不”》拟题为《我对这段生活说“不”》。这些标题比通常的标题就要好得多。

你见过化用名句的文章题目吗?请你回想一下你积累的名句,然后化用名句拟出新颖的题目,与大家交流好吗?

3.逆向求异拟题法

咋看违背常情,细究情理之中。这种“新”寓“奇”中的拟题方法,有磁石吸铁之效,极具引力。例如:《我渴望有个后妈》,同学们一听,可能不太乐意,仔细一想: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怎忍心看到又当爹又当妈的辛劳无助的父亲,想想自己,看看别的同学,多希望有母亲的呵护,多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渴望有个后妈。再如《享受唠叨》、《做一只掉队的孤雁》、《人往低处走》《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等。

你能根据你的生活运用逆向求异法拟一个文题吗?

4.浓缩意象主题法

浓缩意象意即依据文章所写内容,抽取表现主题情感的物象或细节,以此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种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文章主题所依托的主要依据。如《背影》,选取一个生活细节作为题目,表现父爱情深。《美丽的松花江》选取最具地方特色的东西,作为题目,表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是一次灵魂的洗涤》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心灵的震撼等等,都可以看作是浓缩意象主题法。

你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文题是采取浓缩意象法拟题的?

三、出示若干话题,练习拟题

1.多媒体展示以下话题

生活、团结、亲情、励志、友谊、金钱、网络、规律、青春、家、挫折、和谐、理想、坚韧、人生、诚信、感恩、雨、红烛、压力、创新、时间、实践、合作、诚、适合等。

2.请同学们以以上词语为话题,根据以上所学方法,拟一个你有东西可写的又新颖别致的文题。

3.集体交流展示评价

四、欣赏优秀作文拟题,并判断拟题的方式类型

A.投影并欣赏优秀作文拟题

1.思想,是不过时的美丽 2.微笑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3.为感情喝彩 4.将奉献进行到底

5.品味遗憾 6.预习青春

7.遗忘教你洒脱 8.横看成岭侧成峰

9.不能向生活称臣 10.揣好梦想上路

11.雏凤清于老凤声 12.守候心灵的春天

13.勤俭,从这里开始 14.与往事干杯

15.请把我的情感留下 16.作别失去

17.让心灵在书中憩息 18.爱,是这样炼成的

19.勿以善小而不为 20.心灵的储蓄

21.倾听心灵的钟声 22.月若有情月长吟

23.活着就是为了别人 24.近水楼台“贤”得月

25.带着“诚信”上路 26.诚以养德信以修身

28.人生也是一张答卷

B.集体交流所列题目属何种类型

五、小结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不仅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与整个文章的立意、构思紧密相连。因此,拟出一个作文好标题,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六、作业

请根据所给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附:板书设计

作文拟题出彩四招

运用修辞拟题法 化用名句拟题法

逆向求异拟题法 浓缩意象主题法

参考资料:

[1]刘建祥 郑建伟 《全程写作训练论》《写作》2002年10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励志名句范文第7篇

一、教材中明确背诵的内容

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必须背诵,并能在课堂上展示为宜,但并不是每一个篇目、每一个片段都展示。一般需要背诵的,大都适合朗诵,教师将作品以背诵的形式朗读出来,既是很好的范读,又是有效的感染。一篇《水调歌头》或是《春》,教师有声色地诵出,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

二、与本课相关作品的背诵

讲到古代有关“送别”话题的诗句,可以搜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等;讲到有关“劳动”话题的诗句,可以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等。

三、引用格言、名言、谚语、警句、颁奖辞等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段送给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这些句子的运用,会给你的课堂增添很多色彩的。古今中外勤奋刻苦的名人故事,能唤起学生勤勉的信心;莎士比亚“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汉代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都能表明读书的重要意义;高尔基关于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还有关于智慧的感悟:“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都能唤出人们进取向上的美好境界。再如惜时的、自身修养的、励志的、爱国的、勤俭的等等,教师都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四、讲述名著中人物、重要情节、典故等

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五、活用经典名句

如“无为在毕业,儿女共沾巾”以幽默对即将毕业的小学生慰勉;“沉舟侧畔千帆过,莘莘学子焕青春”从另一角度映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

背诵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单独背、与学生互动背、有意误背(如错音、错序)都能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教师单独背诵,能展示教师的风采,又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与学生互动背,无论是齐背还是交互背,无论是名句接力还是提供意境背诵,总能形成活跃、竞争、赏心、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就是运用时机要得体,把握尺度要有分寸,不要冲淡授课主流,更不能喧宾夺主,滥用会生厌,惯用会生烦,需要的时候及时提取出来。

励志名句范文第8篇

一、科学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文不同于现在的白话文,他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功底。那么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常常会因为看不懂、枯燥等情绪导致建立不起学习兴趣。那么,教师要让学生有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和学习古诗文就必不可少。由于初中生年龄尚小,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很难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枯燥的事物之上,而科学的课前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举措。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可以播放《水调歌头》这首歌曲,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上同步歌词,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歌词。这种课前导入必然会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紧接着对课文进一步深入剖析,让学生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当时饱受离别之苦和对朝廷政局的深切关怀及对他人表示美好的祝愿之情。

二、反复品读文言名句,强化情感体验

一般古诗文中的内容大多是作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真实反馈,也是作者心理情感状态的真实表露。所以,细细反复品读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可以有效地感受作者的励志情怀。例如:《孟子二章》中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细读这些名言警句,感受作者当时对待事物的决心,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水滴石穿;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等。古人是要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因事小而不为。一个成功的故事就是从小事做起,从小事的完成逐渐地将成功从量变一步步转化为质变的过程。通过细细品味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可以感受古人的励志情怀,还可以感受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博大精深,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结合古诗文时代背景,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一般有咏史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离别诗等等。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写作。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最真实的感受。例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不仅要描述桃花源的与世隔离、和谐美好,还要突出介绍作者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当时作者陶渊明身处东晋乱世,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作者描述的桃花源是以武陵渔人的进出桃园为主要线索,把桃花源描写得曲折离奇。这也是当时人们对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一切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作者描述的桃花源的美好正好与当时社会的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学生通过老师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更加能体会作者的感受,更能珍惜现在社会的美好,珍惜一切来之不易的学习资源,更加努力学习。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不甘于屈服的精神,向往和平的愿望。

四、立足“诗眼”或“题眼”把握精髓

教师在古诗文的讲解过程中,要立足于文章的“诗眼”或“题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因为古代名师大家在写诗赋词时,最能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社会文化的就是文章中作者的措词、用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中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字用就恰到好处,一语双关。突出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之深胜过千尺深的潭水。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就恰到好处地反应出作者身在他乡的孤独以及思乡之切。更是突出烽烟的强韧,体现作者的坚强。作者通过人物合一的描写方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措词,值得学生细细品味。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措词严谨和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珍惜身边的亲人,孝顺父母。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古诗文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写出的文言诗句,更加真实亲切地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俗、文化、美德。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巧用古诗文、引导学生品味、朗读、积累、感受古代诗人大家的名言警句,为初中语文课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做出铺垫。

励志名句范文第9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四、举办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活动。道德教育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的方式,“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化作品、精神产品和公共空间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4]而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较好方式就是采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方式根据教育内容和特点采用召开主题班会、组织演讲或征文比赛、开展社会调查、举办黑板报或手抄报、发出倡议等。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策划,通过人人参与的活动,感悟国学、传承道德、提高认识。

励志名句范文第10篇

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呢?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关注时事,情随事迁

高考作文一直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是时代风云的晴雨表。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动向,留心人情现状,做一个有血有肉、生活在鲜活的现实中的人,不与社会隔膜,不与时代脱轨,因为“胸中有丘壑,笔底生波澜”。现实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尤其自2008年以来,高考不回避社会热点,甚至直击社会热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高考前夕将2012至2013年5月份以前的时事做个分类整理,对每个事件、每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思考、有看法。否则,脱离现实,思想浅薄,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浮浅、稚嫩。

二、武装自我,健康成长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系关“励志类”“修养类”的比较多。高考作为“国考”,是为国家选拔人才,选拔建设者、接班人的。它必然也是锻造人才的熔炉,它会按照国家、社会需要的标准考查学生,从而达到规范人才标准,引领道德风尚的目的。它还是一个最好的风向标,社会缺失的,它必会高歌呼唤;社会需要的,它定会极力倡导。社会需要年青人有修养、有道德,考生应武装自己的思想,争取做到又红又专。国家需要年青人有责任感,务实上进,考生应有任重道远、上下求索的追求理念。

三、一分为二,辩证思维

就某个问题发表看法,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高考喜欢考查这种能体现“人生智慧”的题目。比如,2009年高考题,对人该如何成长这个问题的思考。面对负面事件,作文立意应从正面构建为主,不可言辞过激,通篇反面批判,大肆挞伐,充满语言暴力。立意的高低取决于思想的深浅,有思想才能有见地。看待问题能够客观辩证,一分为二是最佳的。

四、日积月累,丰厚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也一样。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文章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爱不释手。文化底蕴从哪里来?名句、诗词、曲赋、经典歌词、台词、历史故事都能让作品散发幽香的文化气息和清雅的文学味道,这道亮色能让作品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上一篇:我的朋友作文范文 下一篇:读书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