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7:18:48

林业科技论文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很多山区都因为荒漠化严重而摆脱不了贫困,为此,不能只依靠贫困山区的人民来预防和治理荒漠化。我们应该鼓动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到防止荒漠化的过程中,例如,让人民群众承包山林,大面积种植树木和草地在荒地上,同时,我们还应该大范围的引进新品种的药材和果林,以此帮助公司和荒漠化地区的农民建立药材基地和没有公害的绿色果地。并且,利用好沙地生物圈林草间作模式,大面积的种树和种草,诸如文冠果、山杏、地产果等树木,努力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具有特色的林业生产。

2机制方面

针对较为严重的荒漠化区域,我们总是可以大概的发现有发展畜牧业的痕迹。有些地区在发展畜牧业上没有进行严格控制,任其随意扩大发展,导致破坏了植被,日常月久,逐渐出现了的山石,造成了沙化出现。所以,我们应该在政策和体制上做出有效的调整,因为制度相对于人为治理来看,更有利于综合有效的治理荒漠化。在蓄养牛羊的地区,我们应该控制好河畔、林场、山场和草场的环境,宣传鼓动牧民在喂养羊和牛时使用玉米桔秆的氨化技术,大肆杜绝那些处于恢复植被区的地方放牧牲畜。大体来讲,防止荒漠化并不与发展畜牧业生产相矛盾,事实上,只要我们处理好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就可以实现互相作用、互相激励和互相促进的功效。比如黑龙江省的一个养牛大县,其在蓄养黄牛时采取的手段就是玉米秸秆氨化,如此一来就轻松地处理好了黄牛上山吃草的问题。制度就是发展,是一种调整,同时也是一种约束。在我们防止荒漠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含量,同时也应该重视机制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借鉴鉴定机制和专家的评估,力求科学合理的指导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工作。

3技术方面

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存在的矛盾之一就是荒漠化,在防止荒漠化的进程中我们采用的技术方式主要是种草治沙、种树治沙,大多依靠的树木和草禾。最近这些年来,很多从事林业科技的人员主要是力求革新新品种,广泛培育并引进了许多新的草种和树中。改变了治理荒漠化的方式,利用了很多颇具综合性的技术方法,比如高效节水技术、保护森林技术、抗旱种草造林技术、水分平衡技术和植被覆盖技术等,运用此种科学技术来进行治理,有效的阻碍了沙尘暴的发生概率,同时在防治荒漠化较好的区域,已经有效地减少了沙尘暴的危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理论方面

众所周知,荒漠化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所以,从事林业科技的工作者都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和研究,刊登了许多颇具科学价值的期刊论文,同时还利用媒体公之于众。这些文章都具有比较新颖的见解,涉及了广泛的内容范畴。现今,根据网络搜索显示的这些论文结果大多是探讨环境监测、利用保护、治理途径、渐进机理、演化规律、发展趋势、形成机制和荒漠化的具体危害情形等,其给预防和治理荒漠化提供了理论性的建议。理论先行,防重于治。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荒漠化进程,假若我们不采用合理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理,那么我国大范围的国土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荒漠化,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警惕。

5结语

如今,中国日渐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最近这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显著增加了沙尘暴的出现次数。从物候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沙化情况,必须及时加以治理。假若我们都不注重治理荒漠化的现象,终有一日,大家没有任何立足之地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也会逐渐失去大家生活的家园。在治理荒漠化上,还应该采用先进的立业科技,同时利用宣传、政策、机制、效益、典型、市场的多种方式,最大程度的鼓励果林大户、包山大户、种草大户、种树大户大范围的进行不间断的荒漠化治理。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1.1思想认识不到

位,宣传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林业收益慢,效益低的影响,且政府对现代林业新科技成果宣传不足,造成人民群众对当前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不够,导致民众对林业新成果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信心不足。

1.2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科技人员素质低

当前林业科技术推广机构一般只设立在县区以上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的机构,林业科技成果很难深入到农村和造林实体企业;且县、镇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缺乏,知识老化,科技素质低,人员福利待遇差,部分从业人员难于专心本职工作。科技推广缺乏针对性,特别是与服务对象缺乏正面的交流和指导,推广服务体系不通畅。

1.3推广服务手段单一,缺乏应有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推广服务手段、方式单一、枯燥,仅局限于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在信息网络化和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用地困难,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缺少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而试验示范基地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物质基础,它在辐射、带动、示范方面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1.4缺乏推广服务经费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多地方没有把林业科技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内开支,造成工作经费缺乏,很难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户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和指导;由于经费紧张,造成推广工作条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广设施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推广设备仪器。

1.5科研机构缺乏联动机制

科研成果往往掌握在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手中,但由于省级以上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与县、镇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缺少联系,造成有成果的单位没办法推广,想进行推广的单位没有实用的成果推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造成林业科技成果资源的浪费。

2完善新时期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

2.1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镇级林业广科技推广站

建立健全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制定林业科技技术推广服务方案,负责科技成果引进、实施、推广,完善林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制定林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训制度,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特别在乡镇一级,要配备专职的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强化科技推广职能。

2.2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从县、镇村到农户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示范体系,大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高标准建立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支柱示范产业,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扩大林业科技推广运用影响力。

2.3应用现代技术,创建新型推广服务机制

一是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搭建现代的林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平台,可以为农户和造林实体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也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向有经验的林业专家咨询提供平台。二是建立专家电话咨询服务热线,随时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随时用、随时送”的需求。

2.4提高、挖掘科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

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主体是科技推广人才,因此,定期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或组织外出参加学习,进行学术考察交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推广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请大学和上级科研机构专家来进行专题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定向培养一批科技推广骨干,提升整体技术服务质量。同时,鼓励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到生产一线和农户或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推广、服务。同时,创办科技实体,进行技术承包,生产经营,高效示范,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服务能力。

2.5提高财政预算,改善从业环境

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的资金投入,不但要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生活、经济上给予扶持,政治上给予关心鼓励。同时,要引进实用型的林业科技成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量配备推广服务工作所必须的办公用具、调查设计、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交通工具等,切实增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从广大林农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在林业建设过程中最关系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一切活动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们不会对其他任何因素进行考虑,这样就会危害到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和推广程度。也大大降低了林农的推广基层林技术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会增加林农对政府下达命令的抗拒,使其不接受和完成上面下达的指令。所以基层林业站在推广技术过程中这个问题是十分严峻的。这对我国基层林业发展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起到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农民的自身劳动意识和劳动力结构没有办法满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要求。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不断增减,现在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在农村务农而到城市中工作,这样就导致我国农村留守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年人,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很差,这样会严重影响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老年人的体力很有限,有些老人甚至不能进行劳动,这样就很难落实基层林业的新技术。第二个是大部分老年人的思想观念都比较陈旧落后,对于新技术他们很难接受,即使有的接受了速度也很慢,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

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中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推广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时,存在很多问题。除了在农村工作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之外,还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就要运用大量的研究经费,但是我国却没有投入大量资金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上,造成研究经费短缺,这样一些基层林业技术的研发工作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就存在惰性,不认真完成推广工作,认为下基层是很大的负担,很少有人愿意将技术的推广工作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只把推广工作看成是一种不得不完成的工作,这样就不会把自己过多的精力用在推广工作上。这对我国林业技术的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现在在我国普遍存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的作用没有更好发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一些乡镇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从事非技术工作,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时间不能保证,专业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人员流出严重。全国乡站专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60%左右,其中专业对口人员只有一半左右。此外,自我补偿能动性差工作能动性差。推广人员一般被动地听从领导安排,一些人不能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主动在生产中学习完善自己。科学研究能动性差,知识在不断的更新、技术在不断的进步,这就要求推广人员的知识也要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目前有些推广工作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被动地完成任务,缺乏主动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的政府部门和各个有关的事业单位必须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合理的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基层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真正应用到我国基层林业建设中。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适当的解决办法。

(1)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农民是基层林业建设的主要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林业建设的质量。所以要想推广基层林业技术就要从农民入手。这样在林业建设过程中真正运用全新的技术。对于这个政策来说,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通过转变农民的观念,真正解决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此外,通过增加对农民的培训还可以不断地增强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学习到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也能更好的接受外来的思想和知识。

(2)要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对于该对策而言,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不断地改变现今国家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的规则制度,让地方政府可以保障我国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另外,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基层林业推广工作顺利的进行,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可靠性。

(3)各级地方政府在基层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对于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者而言,其不能只按国家的思想盲目地执行。因此,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最为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林业经济与林业科技创新虽然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有不足之处:林业科技研究基础支撑平台薄弱、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储备不足。从科研成果看,尽管中国林业机构SCI收录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中国林业机构在合作过程中未处在主导地位;科技资源分散,缺乏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机制,缺乏科学研究的有效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现有实用技术成果转化缓慢,面向林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推广乏力,林业工程建设和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林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1.1缺乏与林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统计数据

国家对林业科技投入的多少,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林业行业的创新潜力。目前我国专门针对林业行业方面的年鉴报告类书籍有《中国林业发展报告》、《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林业产业重大问题》等。对2002—2011年此类统计年鉴进行搜集统计后发现,年鉴具体内容章节中并没有关于林业科技投入的内容,林业企业科技投入情况无据可查,由此显示出林业行业内部对林业科技创新相关数据的统计不足,工作薄弱,林业行业科技创新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

1.2林业发展的受重视程度不够

林业行业受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虽然林业已有了长足发展,但林业仍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从历年的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某一行业的次数可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国家对此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2007—2011年历次全国人大会议上在国务院所做的《国家政府工作汇报》中,尽管提到林业的次数多于渔业和牧业,但远低于农业,涉及林业方面的内容较少。可见,我国政府对林业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农业,对林业科技创新的关注程度也低于农业。在作为反映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项目数在农、林、牧、渔四个行业中最多。其中,林业和牧业的获奖项目数明显低于农业,渔业获奖数目最少。2002—2011年,我国林业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累计。林业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贡献的重大职责,而行政部门的重视程度与职责不完全匹配。林业行业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与支出情况不容乐观:研究与开发(R&D)投入成为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R&D创新活动规模、评价科技活动成效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R&D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林业行业课题投入经费呈下降趋势,自2009年R&D课题投入经费大幅下滑之后,2010年的经费投入并没有完全恢复,整体呈下降趋势。我国对农业行业的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总体投入经费不但在数额上远高于林业行业,而且自2009年下滑之后2010年农业投入经费已基本恢复到2008年的水平。比较发现,我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部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大部分,而农、林、牧、渔业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名,高于其他行业(表3)。2007—2010年我国林业行业R&D经费内部支出尽管略高于畜牧业和渔业,但明显低于农业,部分地反映了我国林业行业科技创新情况显著地低于农业行业的原因(表4)。此外,2010年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11864031.2万元,其中政府资金共支出10365300.3万元,所占比例为87.37%。同期我国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810574.3万元,其中政府资金共支出717800.4万元,所占比例为88.55%。林业行业支出总额为61199.1万元,其中政府资金支出为54873.7万元,所占比例为89.67%。可见我国林业行业的R&D经费来源绝大部分都来自政府投入,其比例略高于全行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所占的比例和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所占的比例。这说明我国林业行业进行R&D的经费主要依赖政府投入,企业缺乏资金进行自主科技创新,创新的积极性较低。

1.3林业行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低

林业属于大农业的一个子行业。我国林业行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近十年来一直最低,产值比重无明显改变。这反映了我国目前林业生产的盈利性低,经济附加值少,林业生产经济效益低。林业产值低既有科技成果应用的问题,也有科技投入少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限制了林业局和林业企业对林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最终限制了林业的科技创新。

2与林业行业科技创新相关的因素

2.1林业科技创新投入总额与资金使用效率

目前,我国林业科技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林业科研投入不足,林业科技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无法满足,严重影响到林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我国虽然已制定了增加林业科技经费总投入、保障林业科技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落实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专项经费、促进工程顺利实施、实施激励和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林业科技投入机制等众多政策支持,但具体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挪用专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2005年6月,佳木斯市审计局对黑龙江三江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进行专项资金审计发现,该局挪用林业专项资金173.5万元。其中,挪用生态效益补助管护房建设资金8万元,用于家属房建设;套取中央生态效益补助管护费160.5万元,用于非管护人员的开支、弥补公务费不足和转入小金库;套取中央预算内通讯设施建设资金5万元,用于购买电脑和打印机。2011年贵州省都匀市林业局“拒发”中央专项补助茶农的资金,71.2万元不知去向。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林业局玩绿化“空城计”,绿化资金去向不明。可见,我国林业科技投入低是林业科技发展缓慢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林业专项资金的非法使用也制约着林业科技事业的发展。

2.2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随着国内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国家对各行业的科技创新投入资本会随之增加,林业科技创新活动会获得资金支持,持续其发展动力,科研创新活动的自主性也会增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科技成果。气候变化与环境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在保持和促进国内经济总值增长的同时,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此来应对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减排的巨大压力。“我国应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加快发展低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模式转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林业具有巨大的增加碳汇和固碳的作用,通过林业发展低碳经济,不但成本低、综合效益好,而且是减少CO2的主要措施之一。林业具有改善气候变化、涵养水源、防止土地沙漠化等诸多环境效益,能很好地满足国际发展低碳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大趋势,国家必然会对林业行业发展进行投入,改传统产业为新兴战略产业。因此,促进林业经济增长,鼓励林业行业的科技创新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2.3林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及其所有制模式

我国林业企业当前的经营模式包括粗放型经营模式和集约型经营模式两种。粗放型经营模式包括林户经营和承包经营;集约型经营模式包括专业大户、民营企业和集团合作社。粗放型林业经营模式规模较小、树种单一且缺乏规划。此外,还存在劳动力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管理措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差等情况。集约型林业经营模式则有规模、有规划、有资金、有管理、有效益,是林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值得高度重视。所有制模式的不同,对林业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与生产产值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终会影响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民营林业企业的规模小、数量多、资金缺乏,大多数林业企业都使用落后或被淘汰的设备,少数个体木材加工户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仅为大的木材加工企业提供半成品。这种所有制模式的林业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落后,生产产值低下,降低了林业产业利润。

2.4林业企业规模与产业链延伸

企业的规模大小会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产生重要影响。Schumpeter认为,企业的规模越大,对市场的控制力越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会增强。Arrow也认为,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将直接限制其创新活动。Holmstrom、Scherer、Ross等相继对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其科技投入与创新资金越雄厚。2011年,在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林业企业数目约27570家(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占全国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09%;农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为25612家,占全国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6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为8854家,占全国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00%。但我国林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并不丰富,一味扩大企业规模似乎并不能有效提高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从产业链角度来看,这些规模以上的林业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因此需延伸林业产业链,促进林业企业向林业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推动产业链的整合。

3促进我国林业行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与措施

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完善的林业科技管理体系(包括有关林业政策的制定、经费财政预算)、健全的林业科技法律体系和良好的科研运行机制,林业科学研究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林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我国借鉴的典范。同时,根据我国当前林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对林业行业科技创新相关因素的分析,为了促进我国林业行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

3.1加强对林业行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我国政府应继续提高对林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并对林业科技创新活动继续给予一定的补贴。林业与农业一样,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林业生产往往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强,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但林业产品品种繁杂,核算困难。我国对林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与环境保护的目的相关,导致林业生产不足。我国目前林业生产的盈利性低、经济附加值少、林业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低,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我国政府应采取对林业进行补助等有效措施,将林业生产的外部性内部化,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到林业生产中来,提高林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林业科技的进步。此外,由于我国林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对政府投入资金的依赖性很高,企业自身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因此政府投入资金的多少就直接决定了林业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规模的大小。相对于农业,我国对林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总体投入经费相对较低。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林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为林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动力来源,增强林业产业的基础性研发,分担林业行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为林业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解除资金缺乏和科研风险的后顾之忧。

3.2加强对林业科技投入资金的监督检查

短期来看,林业经济增长受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财政科技投入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保持林业扶持政策的稳定性,强化林业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增加对林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对资金的监管也很重要。我国应加强对林业科技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将林业科技创新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进行考核,并对林业科技投入金额、资金去向以及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等具体内容进行统计核算,考核林业科技创新情况。此外,应完善我国林业行业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科技创新的考核机制。

3.3加强对林户的科技指导和支持

林业发展要走集约之路。集体林权改革虽然实现了产权明晰,但集体林权改革将林业生产下放到户后没有实现集约和规模经营,必然导致资金、劳力所限而缩小林业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无法进行科技创新,限制了我国林业行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因此,我国应在进行集体林权改革过程中,通过创新林业科技组织来加强对林户的科学技术指导,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林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值。

3.4扩大林业高端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扩张包括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两个维度。产业链的延伸是纵向扩张的主要方式,这对改变目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林业企业更有意义。为了提高我国林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应对处于林业产业链低端的企业进行产业链延伸,使其实现企业规模在纵向上的扩张,提高我国林业企业在林业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和层级,增加林业生产的总体经济附加值,增强林业企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提高林业行业总产值,提升林业生产经济效益,促进林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借鉴在农业领域已成熟的“全产业链”,推动某些林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全产业链是包括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链条式生产模式,可将产品的所有经济附加值全部保留在生产企业内,最终随着产品的卖出而实现。此外,全产业链的建立能产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整体功能,并能衍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链环,增加产业链的附加价值。我们应将全产业链概念引入林业企业中来,建立从森林资源的种植培育到木材的合理开发,以及对原材料进行的加工(包括深加工)到最终产品销售过程的所有“林业全产业链”,这对改变我国林业企业的生产模式、提高林业企业生产效率、促进林业行业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4结束语

林业科学是一门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科学,涉及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到更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视。21世纪,林业科学技术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总体上看,世界林业科学技术也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我国的林业科学和技术将融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逐步成为“战略林业”。因此,关注和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将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仅仅加大资金投入是不够的,更需要从管理上进行制度设计,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果。那么将来的研究可能会更加关注林业科技运营和管理,乃至整个林业产业的顶层设计,以更加有效地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如果要加快基层林业科技的进步,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把科学技术充分的发挥到林业发展中去。在现代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创新推广方式、加强基层建设等多种不同方式,把先进的、成熟的科学技术成果及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到林业生产、管理中去,切实提高现代林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此来确保林业生产和建设的效益及质量。因此,加强现代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发展乡镇林区的建设和产业调整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林业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基层林业工作在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林区和林业经济发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发展中林业科技推广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林业产生效益的时间跨度大,在早期的发展中并不受重视,乡镇的林业科技主要还是靠林业局的科技指导,目前也处于一种职能弱化的状态。总的来说,在现阶段,乡镇的林业科技推广的发展还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

(一)乡镇林业科技推广机构设施薄弱

在目前的乡镇林业推广机构中,存在工作方法不科学、缺少必要的设备、工作人员待遇差、工作激情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推广队伍人员不稳定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乡镇林业科技推广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乡镇林业科技力量薄弱

目前的乡镇林业科技的推广存在着与高科技研究成果脱节的现象,一些科研单位的林业科技含量很高,对于乡镇的基层林业工作人员来说,要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及应用知识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提升乡镇林业工作人员的技能。

(三)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整体较低

由于乡镇基层林业工作人员的待遇差,并且其福利待遇不能得到保证,而现有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整体上较低,且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就出现了高级人才留不住,但低层次的人员又不能满足现代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

三、林业科技推广发展的必要途径

现代林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全面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推广体制建设以及构建多元化的现代林业推广机制,以此来使乡镇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及措施:

(一)建立健全乡镇林业组织机构

积极建立、完善及创新乡镇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并配备专业的林业科技人员进行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加快现代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此推动乡镇林业的发展。

(二)完善乡镇林业站的保障制度

不断完善乡镇林业工作人员的保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乡镇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全面实施,还是对进行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一种基本保障。当然,在享受待遇的同时,还应该接受必要的监督,应做到权、利、责的有机结合。

(三)创新林业推广方式

现在的林业推广方式需要结合传统的推广模式,即采取林业推广人员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用发送传单、林业技术示范、知识讲座等不同的形式,把林业技术直接推广到千家万户,但还要不断创新推广模式,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的现代化,将乡镇的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送到各科研单位或者示范基地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亲自体验科技给林业发展带来的改变。

(四)创建高效的乡镇林业站管理机制

乡镇的林业工作站管理要做到效能、精简等原则。乡镇的林业工作站应做到各司其责,提升林业科技推广的高效开展,创建合理的基础管理机制。作为基层的林业部门,其工作岗位的设定要结合财政情况,要保障基础设施的健全及推广队伍的发展规模,并积极争取让乡镇林业工作人员都是专家,都具备深入到基层一线进行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力。

(五)强化监督机制

不断强化乡镇林业工作的监督机制,保证基层的各项工作能够依法进行,这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给予积极的支持,落实其基础保障工作。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1)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对科技支持的资金投入有限,科研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科研成果正逐年下降,且有些科技成果不能转化应用于林业生产,成果转化率低。传统的林业经营中的科技投入比较少,长期形成了放任式管理,“靠天吃饭”的理念,林业产业普遍忽视科技对林业的作用。近几年由于科技不断发展和发挥作用,部分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但仍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真正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3)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发展现代林业科技。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决定,林业发展要受到国家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目前政府干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且可持续发展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使现代林业发展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充分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林业旅游业,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发展经济。现代林业发展还应结合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以市场需要为方向,生产有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资金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4)发挥科技创新对林业生产的重要作用。1)科技创新用于林木品种培育,针对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环境特点,培育不同的优良品种,并合理安排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生物技术的科技化。2)科技创新用于绿色施肥、绿色农药等环保方向。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人工种植的树木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有限,要保证健康成长,当遇病虫害时要科学地研发使用新型绿色农药。并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针对性地研发使用绿色化肥。3)科技发展促进林业体系的全面完善,如用科技手段推动林业防火体系的完善。

由于森林火灾频发,对于现代林业防止火灾也非常必要。林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持,现代林业科技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林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林业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引进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从而推动林业的全面发展。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9篇

广大科技人员投身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推广项目获县政府以上奖励13项,占总奖项的64%。四是抓典型。县五大班子包乡镇包村屯,每名干部抓一个示范点,从制定推广计划到落实技术措施一抓到底。五是抓投入。除积极争取省、市科技项目资金外,还从育林基金及项目工程款中提取5%用于科技推广和示范点建设。

2突出重点,打好科技成果推广硬仗

富裕县根据林业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科技推广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全县生态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科技培训体系),重点实施“四个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嫩江流域沙地治理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种苗基础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五个提高”(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良种使用率、林业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林业科教管理水平)。

2.1实施“良种工程”

近年来,富裕县共引进、推广良种30多个。已建成融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种苗繁育中试基地1处(由林业推广站牵头),县级苗圃2处,各乡镇至少有一处6.7hm2以上育苗基地,村村有骨干苗圃,实现了育苗基地化、良种化,使富裕县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县。继大面积推广小黑杨等杨树品种之后,近年来,根据生产实际,重点繁育推广小黑14杨,银中杨,现已繁育优质种苗1000余万株,为林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2提高“科技含量”

近年来,富裕县认真落实省林业厅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造林良种率达90%以上。应用新技术占林业生产的75%以上。县政府每年在下达造林任务的同时,下达科技推广项目,由林业局制定技术方案,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确保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例如:富裕县林业局规定,育苗不是良种不算育苗面积,不准进入造林地,造林前必须用“保水剂”、“生根粉”等浸根;造林整地必须采取高台宽床封闭式整地。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2.3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科技示范体系

富裕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精神,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两个体系。目前,全县有推广机构12个,其中县级2个(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总站),乡级10个。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示范内容的科技示范点14个,其中县级4个,乡级1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和科技示范体系。在管理上,把科技示范点建设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县、乡、村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示范点具体落到人头,抓出了实效。特别是在杨柳新品种育苗、造林,观赏花木引种、繁育,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林业上的应用,废弃地利用,丰产栽培技术,珍贵树种培育,优质果园建设等示范推广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效益。

2.4抓好培训,提高林业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是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员文化素质。一是积极鼓励系统内职工进行深造。国营场圃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依托科研院校提高职工素质,对代培人员优先安排岗位就业。二是本着“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短期与中期、课堂与现场相结合的办法,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年培训400余人次。三是通过林学会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印发科技宣传资料等扩大科普面。四是在林业生产关键环节,定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为林农提供各种实用技术。由于科技普及率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林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0篇

公益林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促进生态平衡的公益效能为主导功能的。

1.1植树造林能有效的保持水土,部分地方植被覆盖率非常低,只要每逢雨季就有大量的泥沙随之冲入河里,就会造成毁坏田地,将河床填高,堵塞入海口,形成的危害非常大,影响生态平衡,造成大量的损失。要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就必须要严格实施造林植树的工作,树木的特征拥有十分庞大的根性,能牢牢抓住土壤。这样就可以保持土壤中的十分不会流失,而且会被树木吸收加以储存。

1.2植树造林能有效的防风固沙。风沙的袭来,所到之处,会毁坏很多田园,埋葬很多地方,将城市逐渐变成废墟。针对风沙的袭击,必须要及时营造防护林,降低风沙袭击的力量。根据事实证明防护林能将风的速度减弱70%以上。在树木之间,配合小草的种植,可以减少风中的含沙量。

1.3植树造林能有效的为人类提供部分有用的东西。生活中的水果、药材很多都是林产品;还有经常使用的茶叶、橡胶、新炭等都来自树木。因此树林的用出范围非常广非常大。

1.4植树造林能有效的减少空气的污染量。根据实际统计,一亩树林在一年中可以减少2万千克以上的灰尘,平均一天能吸收高达67千克的二氧化碳,能制造48千克的氧气;而且松柏林的杀菌效果非常高,杀菌范围也很广,其中包括伤害、白喉、肺结核等病菌。

1.5植树造林能有效的防止噪音的污染,减少噪音,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促进人类建设理想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环境。

2.营林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要素

2.1营林工作建设的要素包含了林业基础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

2.2营林工作的主要内容

2.2.1在思想上加强,克服重造轻管的不良思想,当前林业管理中出现了重造轻管的不良现象,抚育管林中存在重视项目轻视造林的现象,前期对幼林的保护和抚育工作力度不够。

2.2.2把握质量关,对造林工作的结果进行检查验收的时候要加强工作力度,严格保持质量为主的原则,将把关工作落实到每个实践细节中,更多实施造林质量的检查的重复性。

2.2.3做好调查,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各个相关部门及地方要集中力量,针对出现因为火烧、虫害、采伐出现的迹地,进行仔细调查,掌握细节,建立档案。

2.2.4做好预防,做好规范,做好准备才是造林工作的重点,及时改变迹地实施造林工作,要做到提前安排和落实,同时要积极正确新的项目进行开发。

2.2.5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的效率,及时落实这项工作,才能提高有关林业部门以及政府的信誉,加强社会的关注度,这些方面人大、政协已做过多次督查。

3.完善营林造林工作

3.1提高营林、造林的基础。营林造林能够保障森林资源长久利用、确保林业产品原材料的不断补给。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很重视造林的工作,提出社会各方面都应积极响应的号召,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由于林业高税赋缺打乱了这一基础,由于过多的依赖精神去促进鼓励植树造林,这类过程中忽略了经济利益的刺激。要提高林业的基础质量,推动营林造林的积极性,是需要物质利益的。

3.2施行综合开发与多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林业系统的发展功效。系统的思考林业额发展,将林业的进步与特色林产品、林业食品、林业旅游、园艺花卉等有机的结合起来。

3.3加强林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由于科学技术水平过低导致林业竞争力低,在林业发展与建设中,要将科学技术水平摆到林业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上。

上一篇:林业产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化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