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18 11:08:15

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1篇

本次研究通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从国内医学院校收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等有关资料。由于部分院校所提供的资料项目不全,故统计时,作了技术处理,在有关表格及讨论中不再一一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现状。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9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情况。资料显示:(1)必修课总学时都比较高,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也达3575.80学时,明显超过其他专业;(2)实践(验)学时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均不到1∶1;(3)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较低,各校差别也很大。

2.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查收集了69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现将总体情况统计列表。调查结果表明,必修课从总体上看要多于选修课(选/必比例为1.62);考试课明显多于考查课。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必修课)有74门,其中有45门为30%的院校开设,有37门为50%的院校开设,有33门为80%的院校开设,有19门为100%的院校开设。这19门课程可分为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3个类别。它们是:政治课(含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及体育、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体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其中有11门为主干课程,它们占国家教委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91.67%。根据69所院校提供的资料表明,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医学免疫学有14.4%的院校未开设。资料显示:(1)在必修课程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或没有,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4.35%)、社会医学(5.80%)、临床药理学(4.35%)、急诊医学(2.90%)、老年医学(2.90%)、病生(1.45%)、临床营养学(1.45%)、卫生管理学(1.45%)、临床免疫学(1.45%)等课程,少数院校开设了理疗康复学(11.59%)、专业英语(17.39%)以及文献检索(26.09%)、卫生统计学(27.54%)、法医学(28.99%)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34.78%)、卫生学(34.78%)、细胞生物学(37.68%)、局部解剖学(37.68%)、医学遗传学(46.38%)、外科总论(46.38%)、流行病学(47.83%)、医学心理学(47.83%)、医学遗传学(46.38%)、生物学(57.97%)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3)各院校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差异,在平均开设的38门课程中,只有19门相同(50%)。课程设置上的相似与差异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也反映了地区与办学院校的个性。

3.课程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情况。

从本次所收集到的资料看,不少医学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试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了学分制。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课程根据学科性质分为7个学科群(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思想教育学科群、公共基础学科群、医学基础学科群、专业基础学科群、体育学科群、人文社会学科群),每一学科群都规定了应修学分,每个学生只有修满各学科群的规定学分才能毕业。

(2)设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课程。8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少数医学院校根据国外教改经验,推出以临床问题为定向的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方案。其做法改变了传统课程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组织形式,而是以问题为基础。在教学中,各门课程采用综合性的以问题为基础的辅导、上课、实验室训练和社区为基础的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把理论学习同临床实践相结合[1]。

(3)开展预防医学教学。近年来,部分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预防医学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了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防疫站、社区保健所为主的预防医学教学基地;以群体医学、三级预防、全科医学、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整体医学观、初级卫生保健等为内容的课程设置;以数据统计处理、开展健康教育、发现和处理社区卫生保健问题为基本机能,强化医学生预防疾病为主的观念和能力[2]。

(4)开设社会医学实践课。为了加强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利用每学年的第三学期,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医学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统计、计算机课程,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社会卫生保健现状,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大卫生观和大健康观,提高社区工作能力,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5)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少数院校安排一年级学生进临床,接触病人,了解与医疗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增强他们对临床医学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与课间见习和实习相比,有着不同的要求,其目标是让学生较早进入专业环境,解决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心理等问题。

(6)优化课程结构。部分院校根据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规律,在优化课程结构方面作了尝试。例如,将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所有课程分为专业素质课程、思想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自然科学素质课程及隐形课程等几大模块,并规定了每一模块的基本要求。学校在学生的不同阶段,通过对各模块间的课程进行有机组合,实施教学,使课程的结构得到优化,进而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我国的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未从总体上改变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这些改革的影响面还很小,其适用性、科学性和普遍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但不管怎样,这些改革和探索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讨论

1.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个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1)不断增长的社会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医疗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服务的对象由原来的个体逐步扩大到群体、社区乃至全社会,服务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生理方面扩展到社会、心理方面,并由此建立了新的医学模式,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上迅速发展,宏观的研究已经由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并出现了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的趋势,微观的研究也从原来的器官组织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这使得医学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3)医药人才市场的形成,以及就业竞争机制的出现都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得医学教育原有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开始向开放型现代教育模式转化。面对这些挑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情况看,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医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过窄或知识过于陈旧;思维不活跃,缺少创造性思维;综合素质不高等,这些都与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实践课比例太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选修课太少且不规范、总课时太多等问题有关。

2.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拓宽基础,优化专业,注重实践,加强人文,形成特色,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前5句是方法和手段,也是改革的具体要求;最后1句是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是与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的,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总要求。

3.几点建议。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渗透于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和先导。当前,高等医学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点是:确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最终实现相互结合、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思想;确立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思想;扩大与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思想;确立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思想;确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体系应当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社会医疗保健需求。

(2)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应包括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医学基础课程。这3类课程,前2类以拓宽为主,后者以加深为主3类课程的相互结合,以及部分课程的交叉融合将形成宽厚的临床医学基础课程。

(3)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卫生保健需求的变化,调整、发展和优化课程结构。具体要求是:从人才培养目标整体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3]。精炼、浓缩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增设医学的新兴学科课程和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对于这一点,国外的医学教育改革经验值得借鉴。日本的医学教育通过改革,建立了4种类型的课程[4]:即学科型(单科型、传统型),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部分跨学科型,主要有脑、神经外科学和诊断学等课程;跨学科型(综合型),主要有器官系统综合课、以症状为中心的课程和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等;需要型课程,主要有以问题为中心或以专题为中心的课程。美国医学院校则在传统课程中,开设了某些综合课程,其综合的方式有3种:一是将相互关联的2门学科综合开课,如微生物和传染病、病理学与实验室医学等;二是按器官系统或医学问题设计综合课程[5]。因此,结合国情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应增设分子遗传学、社会医学、家庭医学等新型课程和以系统、症状、某一专题或某种地方病为中心的综合课程,以改革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

(4)增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人文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在美国,人文科学已成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到1995年,几乎所有医学院都开设了人文科学课程[6]。我们可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必修课、选修课和隐形课程等多种形式进行,并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

(5)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明确课程实践目标,注重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达到1∶1,并合理安排课间见习和实习(验),对集中见习的做法应作进一步的研究;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卫生工作。在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目标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正确区别和把握早期接触临床、实验、课间见习与实习等不同课程要求,以保证不同内容之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乃至实践课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

(6)有条件的院校可试行学分制或主辅修制。实行学分制可以增加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考虑到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复杂性,也可以建立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能稳定教学秩序。要适当减少总学时,在此前提下,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建立若干课程群和专业方向,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方向或选修跨专业课程,以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7)在适当减少必修课总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和规范选修课。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原有课程体系中的某些问题。选修课要坚持“二多二化”,即多方向、多学科,系统化、规范化。要注意选修课与必修课,以及选修课中专业与非专业课程间的相互联系、组合。

(8)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评估。要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课程体系及课程改革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地方特色。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2篇

1课程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1.1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的发展,体现出新的趋势,首先是基础医学逐渐进入到群体医学和生态系统的研究领域,其次是临床医学与高科技成果逐步融合在一起,二者共同发展,最后是医学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和人文科学的联系愈发紧密。顺应这一趋势,国外许多著名医学院校都对其课程设置与管理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和探索。

1.2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当前社会由于人们过多追求短期发展,导致其所居住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人炸性增长,结构日趋老龄化等趋势,使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内涵理解也在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医学教育应该紧随这些变化,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思维,从而推出新的课程模式,来适应现如今环境的变化,进而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

1.3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

2001年6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国际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医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7大领域共60条标准,为规范医学院校管理,保证医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化需求,成为未来需要的建设性全面人才,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并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最先进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临床医师。”

2课程模式改革的基础和可行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医学教育课程模式大概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传统学科式、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OrganSystem)和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上个世纪90年代,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医学院校中有90%以上采用的是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有大概5%左右的院校采用的是混合型课程模式,只有1所医学院校采用的是器官系统式课程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比例在逐渐加大,但大多数医学院校依然是以传统的学科式课程设置为主,模式比较单一。

2.1培养方案

目前医学院校的培养方案跟过去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重心依然放在课程体系上。高等院校医学院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是几大部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跨学科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如何设置各个课程的比例,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医学院校已经在逐步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削枝强干,理论与实践比达1∶1.3。

2.2课程教学目标

每个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都要靠各门课程的教学而完成的。医学院校根据卫生部制订的课程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师资状况以及学生来源,以及当前整体环境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制订了各门必修课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大家认清医学教育中各个必须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对学生全新的要求,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将课程目标提高到一定重要地位,作为优秀课程评选的重要条件。

2.3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

对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当前很多医学院校普遍减少理论课教学的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上要求重点突出,对基本理论、概念以及规律陈述清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型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将多种课程的实验进行合并重组,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

以“突出主干课、减少必修课、丰富选修课、加强实践课”为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出向导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等,结合多媒体及高科技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加入到课题讨论中,加大学生的主观学习性。

2.5考核模式与要求

当前医学院校对于课程考核方式依然以卷面考试为主,配合一些过程考核,如口试、论文、实验等。对于医学学科,应该严把考核关。

3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实施的实践

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课程模式进行了优化,本文提出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1+1”课程模式,即实施两个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传统式的学科教育,即传授基础的医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则以培养学生实践的动手能力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专业人才。

3.1第一课堂发展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尤其是临床医学本科仍然应该以学科为基础,进行详尽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课程整合,加大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分和学时,使多个学科交叉在一起,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对各个课程的教学从内容上划分,分为三级,即基础内容、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将其比例控制在4∶2∶4。要求学生掌握中心内容,熟悉重点内容,了解基础内容,使学生拓宽眼界,丰富知识面。

3.2第二课堂实施问题式中心课程模式

开辟第二课堂,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于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临床医学本科其专业性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自主动手的能力;这样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具备自主的创新能力。首先,为了强调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或学习小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畅所欲言,不断进行思想碰撞,去解决问题。其次,对一个特定的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于一个有代表性的病例,让学生们从诱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症状体征、病理特点、临床诊断、针对性治疗六个环节来进行明确分工,进行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最后是与病人进行沟通,学生集体进行病房探望,咨询疾病信息,掌握信息,熟悉病例,沟通病人,增强使命感。

3.3医学课程五年一贯制的构想

对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来说,医学课程至关重要,可以作为专用导航课程进行开设,但开设一学期是不够的,而占用太多课内时间又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第二课堂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延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实现五年一贯制,首先理论上,将医学疾病学作为必须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期末考核,其次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在第二课堂上针对于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后的实际动手的能力进行验收。第二课堂始终贯穿医学课程,将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穿插,让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第二课堂坚持“简单、轻松、快乐”三个原则,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以知识学习为辅”,培养合作、表达、倾听、质疑、建议、沟通、协调等各种能力。通过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组合,可以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

总之,通过实施“1+1”课程模式,两个课堂的有机组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新型医疗行业的需求。

作者:褚为 艾金霞 陈丽波 单位:吉林市人民医院 北华大学医学检验学院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参考文献:

[1]宋汉君,李丽疆,张涛,等.临床医学本科1+1课程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7):672.

[2]刘铁滨,符晓华,张坚松,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基础医学教育,2014,(03):191.

[3]王文星,李豫凯.关于医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以基础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49.

[4]曾静,卿平,左川,等.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05):548.

[5]李辉,付译节,罗洪林.探讨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改革的关键[J].卫生软科学,2015,(02):106.

[6]王庸晋,宋晓亮,魏武,等.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5):5.

[7]迟双会,李文超.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13):257.

[8]王春梅,王宏丽.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刍议[J].中国实用医药,2013,(09):255.

[9]吕祥威,徐彤彤,王文艳.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J].华夏医学,2014,(03):105.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3篇

1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1.1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病理学知识点繁多,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学生没有太多的积极性[4]。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将每个实验室学生分组,分组完成小组讲课和综合考试,让学生参与讲课和病例讨论的教学活动中,增加师生的交流合作,通过综合考核、学生小组讲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互助协助等职业素质能力。

1.2综合能力培养

实验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手段,是评测实验效果的重要举措[5]。我们在病理学实验课中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考核模式,尝试培养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能力,良好的协助精神、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初步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临床医学生。

2病理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1修订原有病理学教学大纲关于成绩的组成方式原有组成方式:期评成绩由段考成绩30%、期考成绩50%、标本考试10%、平时成绩10%组成。修订后组成方式:阶段性测验10%+标本和切片考试10%+学生小组讲课10%+综合考试10%+期末考试60%。

2.1.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病理学实验安排的教学实践

学生按照学号分成6组,每组7-8人,推选小组长一名,负责协调和安排小组成员的任务,包括学生小组讲课(小组制作PPT课件并向实验室同学讲解所学章节知识、辅导同学学习切片和标本)和综合考试(小组尸检病例讨论分析并撰写尸检报告、相关疾病新近研究进展的综述撰写)。学生小组讲课由该实验课的任课老师和实验室学生共同评分,尸检报告及相关疾病综述由老师批改评分,各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2阶段性测验

安排4次病理实验课节段性网上抽题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各个章节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通过网上考试系统进行批改,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3标本和切片考试

病理教研室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标本和切片资料制作数字化病理实验教学系统,通过系统抽题完成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1145人次的网上无纸化标本和切片抽题考试。试卷由教师进行网上阅卷批改,占病理学期评成绩构成的10%。

2.1.4期末考试

按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病理学》章节要求,结合授课教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出题,客观题占65%,主观题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重在考核学生运用基础病理学知识判别临床病例的能力。

2.2实施步骤

设计制作网上标本切片考试系统、网络试题库、实验测评系统和期评评分系统。根据病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改革的需要,病理教研室老师设计、制作了网上数字化三维立体标本和数字切片系统(收集整理病理学实验教学资源,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和网上标本和切片无纸化考试)和病理学网上实验测评系统(用于学生小组讲课的评分,如表1)

2.2.1开放病理学实验室

每周一、三、五晚上19:00-21:00开放病理学实验室,安排病理学教师答疑、辅导学生小讲课的备课、尸检病例分析,开放实验室提供给学生进行标本和切片自学。2.2.2收集临床尸检病例的病理资料收集和完善6例尸检报告,包括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等,并提供典型病变的标本图片和各个脏器的显微镜下图片,让学生自主观察、结合病史资料进行小组内讨论,查询课外资料,最后作出病理诊断并撰写完成尸检报告。

2.2.3学生临床实践

安排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的学生到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参加临床病理科工作实践,共80人次,分为8个组,每组见习2周。通过参加病理大体标本取材、切片制作和病理诊断,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病理诊断技术的操作技能,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病理学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会将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专业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2.3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期末和期评成绩分析

2.3.1平时成绩学生小组讲课评分区间为77.5-88.7分,平均分为83.5分;尸检报告平均分为82.3分;网上小测验平均分为61.5分;网上标本和切片考试平均分为89分。以上平时成绩反映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认真态度,通过小组讲课和小组讨论尸检病例、查阅文献,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科研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网上小测验平均分较低也提示我们在病理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督促学生学习和掌握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其临床应用。2.3.2期末成绩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病理学期末考试成绩优秀率为47.7%,及格率为94.52%,不及格率为5.48%。

2.3.3期评成绩

按照期评成绩=学生小组讲课(10%)+尸检报告(10%)+网上小测验(10%)+网上标本和切片考试(10%)+期末理论考试(60%)计算,2009级和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病理学期评成绩优秀率为48.4%,及格率为94.68%,不及格率为5.32%。临床本科专业学生的病理学期末与期评成绩相符,说明期评成绩组成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进行临床应用的能力。

3调研总结,不断完善病理学课程改革方案

病理教研室老师对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认为临床专业的病理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完善了病理学教研室软件系统的建设。与此同时,还通过组织期中师生座谈会、期末学生问卷调查和组织学生调研等方式收集同学对病理学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的建议,进行教与学的沟通。参与课程改革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对于病理教研室组织的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内容评价良好。在病理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并进行不断改进。在2009级临床医学生病理学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教学活动多样化,实验课时相对不足;病理形态学实验室的部分网络设备老化,不能满足网络化考试的要求;考核模式改革实施后,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针对以上问题,病理教研室在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进行了修改完善,调整部分实验课内容,让实验时间安排更为紧凑、合理;调整平时作业批改时间,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尸检讨论的总结;更新网络设备,加快网络速度;核对教师的工作量,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明确病理学学习的意义,在2010级临床医学生的病理学实验课中安排两次病理标本取材和诊断的实践课,并组织老师按照病理学课程内容、病理学数字化标本和切片网络系统编写《病理学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后完成病理学相关章节的画图作业、尸检病理讨论和取材描述,由教师批阅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学生自学的能力。病理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桂林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通过加强临床医学生考核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临床思维、文献检索、团队协作、语言表达和动手能力,积极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4篇

我国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乎全部采用该统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组成。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率先掀起医学课程改革的浪潮,其医学教育模式在近30年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已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即基础和实习两段,普遍取消了临床课讲授阶段,改为在临床轮转实习中教学。我国在较长时期内实行“三段式”教学与招生对象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有关,也与我国国情有关。因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是美国的几倍,需要的教学医院也多,而教学医院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不可能承担两年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因此,我们只能让学生在最后一年到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国外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提示我们,让学生早接触临床势在必行。因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在这方面也正进行积极的探索,如山东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在维持“三段式”结构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

首先,在第二学年开设了临床医学导论课,同时在基础课阶段,引入以病例为基础的讨论课,使基础课与临床学习有机结合。我国现行的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2+1”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4+1”模式同期产生的,学生在校学习2年,医院实习1年,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本科医学教育的压缩版,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是“老三段”(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治疗、轻预防,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学生在上岗位后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疾病预防、康复、卫生保健、宣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1]。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在进行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如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将原来的“三一制”(一年基础、一年临床、一年实习)改为“二段式”———两个一年半的教学模式;而首都医科大学在三年制专科的课程体系上进行了改革,在第一学期开设医学导论课,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同时增加了人文及实践课的比例等[2~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指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教改方面,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推行,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硬件资源的投入不断加大,乡镇卫生院医疗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就诊人数明显增加。然而,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才的匮乏。如何培养适合农村乡镇卫生院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是高等卫生职业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如何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构建了临床医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适合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模块化课程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老三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过硬,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人文精神培养并重”为原则,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4个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由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和常用技术5个子模块组成。同时结合乡镇社区医疗岗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增设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方向模块,如全科医学方向模块、妇幼卫方向模块、保健与康复方向模块等。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3.1突出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时间安排上,基础:临床:实习=1:1:1;在教学模式上,由“2(第一、二学年在学校)+1(第三学年在医院)”转变为“1(第一学年在学校)+2(第二、三学年临床课在医院上)”;在学时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由理论:实验=1:0.37转变为理论:实验=1:0.52,专业课由理论:见习=1:0.28转变为理论:见习=1:1。新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俱全的临床氛围,构建了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与护士、医生的交流、合作、相互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课堂与临床、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1)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临床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不只是教师和书本,还有大量的病人,直观的病种资料等,主动参与的诊疗处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疾病的理解。

(2)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行床边教学时,以10~20人的大组课、3~5人的小组课和病例讨论为主,教学针对性强,形式灵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模块化课程体系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有别于其他专业,要求学生知识面广,社会生活经验丰富,个人成熟度高。学生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在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增长了社会阅历。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建立了院校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的渠道,使我们能够根据临床实际工作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3.2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

(1)第一学期开设农村医学教育课,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第四学期末(实习前)到乡镇卫生院见习一周,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

(2)根据乡(镇)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我们增设了医学心理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概论、急救医学和常用社区护理技术,减少了部分基础课的学时。

(3)实习阶段除了安排学生在二级医院进行内、外、妇、儿科的实习外,还安排了1个月的时间到乡镇卫生院实习,缩短了职业能力与岗位的距离,将农村医学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3.3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对原课程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及增设等方式,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强化技能培养3个方面。结合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针对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增加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课时,针对乡镇卫生院现代化大型医疗设备缺乏的现状,强化胸穿、腰穿、腹穿等乡镇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的训练。如对内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结合岗位需求,打破原《内科学》教材的章节顺序,对原课程内容删减、整合、重组、优化后,编写出《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教材,在第一篇“乡镇社区常见病诊疗及预防”中增加了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体现了疾病治疗与预防并重的原则。同时,在编写中还注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联系与衔接。《基层内科常见病诊疗及预防》这本教材较统编《内科学》教材更贴近岗位、贴近实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此类推,其他课程内容的优化改革也同步进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床边教学、社区实践教学等。

3.4突出实践教学,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体系

改变过去实践课学时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训课多的弊端,将“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形态学实验”,在第一、二学期开课;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在第二学期开课;将临床各科实训课整合为“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除专项技能训练外,增加社区急救综合实训项目、社区常用诊疗技术等,在第四学期开课。整合后的实验实训课程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为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相应的学期开课。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实行授课中过程考核和期终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50%,总成绩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综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课程考核按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核标准进行“三站式”考核(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理论及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第二站:面试,实践技能操作及体格检查,着重考核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第三站:计算机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考核学生利用各种化验检查、心电图、X线等综合分析诊断疾病的能力),实行实习前结业考核和毕业考试科目考核,按百分制计入学籍档案。改革后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3.5与助理执业医师培养接轨

(1)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参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开设执业医师考试的全部科目。

(2)除普通基础课外,部分生物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的考试采用与助理执业医师考试相同的“三站式”考核模式与考试题型。

(3)增加诊断学见习学时,并进行临床医师基本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

3.6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在必修课中增设医学心理学,在必选课中增设人际沟通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等,而且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改革前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5%,改革后占总学时的12%,并强调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体会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导论;医学生;医学教育;合格医生

[DOI]10.13939/ki.zgsc.2016.05.147

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都为低年级医学生开设了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主编的《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于学生而言,早期接触临床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去理解医学的意义,更早地去了解将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这对医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弥补了传统临床医学课程存在的不足,对人文教学、通识教育存在的缺陷有着极大的意义。[1]虽然《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课时相对不多,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临床医学生的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极大的。

1 《临床医学导论》医学篇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整体概念及教育意义

在医学篇中,学生学到了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和责任,全科医学概念,医疗卫生组织机构与医改,以及高等医学教育与改革。这些章节给医学生提供了医学的整体认识,让医学生了解到了“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医学当今的大方向是什么。这为医学生了解医学提供了最“新鲜”,最有意义的知识。比如书中所说的医学的起源,能够增加学生相应历史知识的学习,“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了解医学古今中外的历史进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医学专门分科与进展”,从这一篇学到了目前临床的各个科室分科,并且整个分科的演变过程,收益很大。解决了自己存在很久的一个疑问,因为我们之后也一定面临着分科选科的问题。还有涉及高等医学教育与改革[2],它讲述了高等医学教育国内外的现状及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这为医学生自身定位,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只有知道制度如何改变,我们本身才能去顺应制度的改变,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赢得自己的人生。而医学也是一门人学,除了去学好那些比较死板的知识之外,还要去了解相应与人沟通的技巧,这就涉及了医生篇的学习。

在这个章节中还提及了目前医疗行业改革的最新进展,也就是“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笔者自身是一名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的学生,也面临着到时候是继续选择七年制还是“5+3”的问题。通过学习这部分对“5+3”又有了更新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笔者理解了国家七部委联合下发这个政策的目的:提高住院医生的技能与水平,这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对于解决目前住院医生技能严重缺乏的现象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2 《临床医学导论》医生篇让医学生了解医生的责任、使命及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这个篇章可以说是最贴近医学生,它向医学生明确了什么样的医生才是一名好医生,提出了好医生的标准:医学专家,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学者,健康促进者,专业人员七项。这就为医学生如何努力设立的一个很好的目标。并且紧接着又提及了医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点也许是当今临床医学教育最缺乏的东西。早在八年制设立之初,相关专家学者就强调医学生的通识教育。而《临床医学导论》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就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的医学院校大多数都开着很多的人文课程,但是大多数是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马克思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自然辩证法》等课程。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水平并没有太多的提高,这一点亟须改善。之后就是医生的学者角色。这一点无法否认。现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承担着临床、科研、教学这三个重任,只有这三个重任都完成好才能真正说的上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并且目前尤其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科研所占的分量非常大,这也要求着现在的临床医生在重视临床技能时,更要重视科研,临床科研两手抓。最后就是医疗中的人际沟通。换一个更通俗一点的词,就是“医患关系”。这或许是非常热点的一个话题。现在医患关系极其紧张,医学生如何在学校期间掌握良好处理医患关系的技巧,是之后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在某种程度上要比临床技术更加重要。

在医患关系严重的今天,如何培养医生更好的沟通技巧,如何使医生从自身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从医学生出发,因为医学生就是“准医生”,如果医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去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技巧,那么对以后的从业生活将会有非常大的助益。从这点来看,也要从医学生做起,提高其沟通技能。

3 《临床医学导论》临床篇让医学生初步了解临床常见症状,初步体会医生生活

在临床篇中,主要学习了十二种临床常见症状,这原本是诊断学中的一部分,然后拿到这里面来讲述。这点也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点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因为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临床症状,也为临床导论见习奠定了基础。能够跟着住院医初步接收病人,初步进行一些浅显的救治。并且也让我们七年制学生感受到,什么叫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课堂上很认真地学习了相关的症状的特征,伴随症状、诊断、问诊要点等,但是等学生真的到临床之后,事情真的不是如此简单,因为很容易就会发现事实的情况根本就不是书上所说的那样。这就要求学生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并且经过实际的千锤百炼,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可以说《临床医学导论》课程是一门专业引导性的课程,它的目标应围绕有利于学生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养成。[3]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提前接触病人,提前接触医疗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4]在基础阶段学习的学生对临床课程充满着极大的兴趣,如果能早些给予学生们机会,那么学生会更加努力去学习。并且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个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们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这门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一名有激情,负责任的好医生。正如上文所说,需要医学生能够提前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看看这个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自己到底合不合适。而《临床医学导论》正是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去看医生的这个生活到底适不适合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提供一些指引,指明了方向。

4 结 论

中国医科大学孙宝志教授所开创的《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为广大中国医学生提供了一个提早接触临床的机会,为培养中国医生生力军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出新时代的临床医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目前也仍然存在着相关问题。首先,在学校期间会设置一周的实习课程,到医院相关科室参加实习,但是由于医院的医生很忙,没有多少时间去耐心教学生,学生也就没有什么机会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监管与考核也比较困难,对学生的约束很少。其次,在对应的寒假会组织到自己所在地医院见习,有的学生从这里感受了许多,想到了许多。但是也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去,或者去了效果也不是特别好,这一点真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并且在带教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到医院学习时,应要求医院的医生尽量挤出来一些时间来给学生示教,真的是一点一点地带着学生。这样,这门课程或许才会更加的有意义。总之,《临床医学导论》课程使临床医学教育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它的存在绝对是有意义的。并且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教育改革乃至相关的医疗改革或许会对现在的医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门课程也一定会在新的时代做出新的业绩。

参考文献:

[1]蔡巧玲,王乐民,陈义汉.基于“临床医学导论”课程的早期接触临床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7):1-2.

[2]孙宝志,临床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眭建,胡维,张伟,等.强化医学导论课程对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4(8):90-91.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6篇

1、考试时间不合理

据调查发现,几乎各个医学类高校都普遍将考试放在学期即将结束或课程结束时统一考试。然后由授课老师划出考试重点,学生只要复习重点就能通过考试,从而导致学生都在考试前抱佛脚,而平时都不用功,短暂的记忆很快就会忘记。仅凭一次考试就算完成一门课程,这种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因此应建议增加平时考试次数,提高学习效果。

2、考试评分方法不科学

目前,大多数医学类高校都把考试卷面分数作为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评比。教师不重视学生平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观察,单纯的以考试卷面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导致学生把分数看得高于一切,甚至为了获得高分而作弊。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和创新性,也助长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

二、深化探究课程考试改革

1、构建有特色的课程考核方案

根据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遵循不同课程的特点,构建有特色的考核方案:①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测试学生综合能力。公共课程可选择开卷或闭卷考试、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基础课程可使用口试、随堂提问、小组病例讨论等方式;专业课程可进行病史采集、书写,论文或综述考核,小讲课与小组讨论等方式;实验课程必须有实验技能考核。②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以往以授课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的形式,采取学生与教师互评的开放形式,科学、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③创新考核内容。体现学科知识的多样性、科学性、合理性,提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理念。

2、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课程考试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要发挥教师在课程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应该给予在课程考试改革中做出显著效果的教师适当的奖励和表彰;其次,教师在申请相关的课题研究时,应尽力支持等,以此提高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课程考试改革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新的考试管理办法

课程教学全过程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考试。因此,教务处要依据考试改革的需要,建立新的考试管理办法,以满足管理需要:

(1)推动考试改革。以课程群建设来推动考试改革,其中必须包含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2)多元管理。包括考前、考中和考后的系统管理,应从重视结果的处理转向重视考前的警示和考中的监督上来。

(3)建立考试效能的评价机制。教务处应该联合评价中心来分析评估成绩评定的合理性、命题的质量(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和学生的满意度,以此来进一步完善课程考试的量化评价指标。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微生物学;改革与实践

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中指出“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活动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和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法及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1]。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医学院校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是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临床医学及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基础[2]。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标准相比,我院现有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安排及内容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院结合自身现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原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操作观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改评。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过度的注重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过于陈旧,缺乏新意,完全谈不上创新和应用。有些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思考,只是依着葫芦画瓢,被动地接受,缺乏学习的主动性[3]。

1.2教学方式欠合理

微生物实验课安排的大多数是验证性的实验,老师提前设计好所有的实验步骤,准备好所有需要的菌种、试剂、器材等,学生进入实验室只需按照既定的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项目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

1.3教师力量缺乏

实验课上一般每个实验室会安排只安排一名教师,可是一个教师里会安排20多名学生,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问很难及时解决,在实验中遇到操作上的困难也无法得到帮助,使部分学生的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1.4考核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考核,标准单一,考核的方法单一,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实验课的分值在总体考核中所占的比例较少,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实验、进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4]。

2医学微生物实验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

2.1精选实验课程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我们在充分研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教材,调研相关资料,合理安排实验教学计划,调整实验学时。在不增加实验课时的情况下,精心选择实验内容使实验课相对独立。保留微生物学实验所必需的实验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枯燥乏味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综合性、思考性和系统性的实验项目,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5]。

2.2多样化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中指出,对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结合医学形态学特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实验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T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及临床病例法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于微生物实验教学中[6]。其中TBL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7]。在教改后的教学中学生担任“主角”,老师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情景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如教案编写者、促进者、向导、评价者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与人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2.3实验助理参与

针对实验教学中,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医学微生物实验室提前一年在各班挑选1-2名,对实验室工作感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培训。等到自己班上上微生物实验课时可以成为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好帮手”,使实验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助理也可以搜集同学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统一整理,再向老师请教,最后向同学反馈相应的信息。

2.4互动、交流、学习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在教学中带来的便捷也日益明显。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教学直观的特点,能够增加信息输出量,加大知识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PPT方式组合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使微小生物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网络课程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现已录制了全套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视频,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实验教学内容反复观摩以加深理解[8,9]。

2.5完善考核制度

“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定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10]。经改革后,我院现有的考核体系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基本技能考核及期末笔试,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察。同时,实验成绩作为理论考试成绩的20%,提高学生对实验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6科研能力的培养

吉首大学每年都会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会根据每个学院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项目指标。医学院为了满足更多学生对科研的要求,开设了“医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创新训练项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自行成立科研小组,撰写创新性实验项目设计书,设计书的内容包括:前期基础、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创新之处、项目的预期进展、项目预期成果、参考文献等。一旦申请成功,学生就可以开展项目。这样,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3学生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感受与评价

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最直接的参与者,对于教学改革的感受他们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在课程结束后,大部分同学认为收获很大,相较以往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学校开设的科研项目,学生也积极参与,通过大家一起查阅资料、寻找方向、分析内容、撰写材料、实施项目,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协作能力;寻找方向及撰写材料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项目实施使他们的交流能力、思维、应变及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这对以后的职业生涯非常有益。当然也有不少同学认为该教学方法比较多的利用了课余时间,希望能在期末总分数中占有较大的比例[10]。

4结语

对于即将来临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我校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将会做出十足的准备,好好抓好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细节问题,不断调整教学体系,寻找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实验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实验学习中,不断提高各方面能力;也能使老师更好的与学生交流学习。与此同时,老师也将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爱学、乐学、好学,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技能,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晓君.中国药院校技能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2007.26(5)70-72.

[2]于晗.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7,(6):82.

[3]林旭瑷,严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9):附页2-附页4.

[4]倪萍,牛婷婷,肖晋.浅谈如何提升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J].生物技术世界119.

[5]伦永志,韩美君,孙慎侠,等.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05,12(6):26.

[6]王小莉.适应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13.1:18-19.

[7]侯娟,王晓红,等.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在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13.216-17.

[8]陈志瑾,丛延广,胡晓梅,等.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086-7.

[9]王红英,马秀敏,倪萍,等.多媒体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2):960,附页1.

[10]林旭瑷,严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9):2-4.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8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整群抽样确定湘南学院2012-2014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共315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其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循证医学了解程度、学习目的、循证医学知识的获取途径、应用循证医学的主要障碍等5个方面内容。问卷调查表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5份,问卷有效率为100%。本次调查男生164人(52.1%),女生151人(47.9%)。2012级103人(32.7%),2013级110人(34.9%),2014级102人(32.4%)。

2.2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学习目的

被调查的315名学生中,12级学生因为必修循证医学这门课程,对EBM知识及相关技能有一定程度的认知,83名(80.6%)学习过相关知识;13级中56名(50.9%)接触过循证医学知识;14级中仅有36名(11.4%)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关于学习循证医学目的设计五个选项:指导临床实践,指导科研、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知道。数据结果显示: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指导科研提升、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所认同并接受。

2.3学习循证医学知识的途径

2014级医学生主要通过期刊、杂志、上网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3级医学生主要通过学术讲座、期刊、杂志等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2012级医学生则主要通过课堂和学术讲座来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不同年级医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的途径不同。调查中了解到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生于大三期间必修循证医学课程,所以2013-2014级学生还未系统学习过该门课程,只是依靠期刊、杂志、网络和学术讲座等途径获取零星知识。

2.4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可能存在的障碍

开展EBM实践教学的主要障碍有:对循证医学缺乏认识、检索和评价证据能力不够、缺乏循证治病有效或有参考价值的病例及查到有效证据难以应用于临床实际问题,同时外文文献阅读困难也不容忽视。

3.讨论

本研究从调查者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同年级临床医学生认可和接受循证医学的理念、方法和原则。学生有意识到循证医学在指导临床实践、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指导临床实践的认识和需求从22.33%增加到77.45%。学生刚入学时主要通过期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循证医学知识逐渐转为课堂、讲座等方式来获取相关知识。说明我校开展循证医学教育逐见成效。循证医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且是在这种认识方式和方法指导下为临床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循证医学课堂强化循证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学研究证据检索与评价知识,才能将循证医学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及指导科研。循证医学教学法强调从传播相关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从死学转变为巧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从短期的“充电”转变为终身教育的新的循证医学教育观,培养和造就适应时展需要的医学人才。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9篇

1说课程

1.1《预防医学》课程性质与任务: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社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培养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21世纪新型医生的重点课程,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医学院校15门主干课程之一。《预防医学》课程实际上是一组公共卫生课程的整合,是一门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研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提出改善不良的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保健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交叉和联系,要求临床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及相关临床专业课后必修。

1.2《预防医学》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我校的办学定位是“走下去,走出去,创特色医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面向基层和农村培养实用型技术性高等专门医学人才。《预防医学》课程是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也是一门医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依靠多种教学手段保障教学各环节质量,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逐步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和“群体观点、大卫生观点、概率论观点和多病因观点”,认真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的原则,特别强调在不同医学环境下都要重视实施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该课程由于内容的广泛性和技术的通用性特点,决定了它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群基本职业能力。

2说教材

2.1教材特点与内容分析:本门课程在教材选用上坚持与公共卫生发展和专科层次卫生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力求使学生学有所用。本门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以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成员为主要力量编写的“十一五”国家精品教材《预防医学》,这是一部高等医学专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验教材,具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新形势下的鲜明特色。其最大特点就是以新的健康观和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案例教学。全书分3个部分,分析了影响人群健康的危险因素,介绍了寻找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控制影响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策略与措施。每章或每节均以案例开始,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介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满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教材所选用的案例具有新颖、经典、有趣的特点。

2.2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基层岗位设置需求和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确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教30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教学重点突出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突出预防医学适宜技术的实际应用。解决办法是加大这部分课程学时,强化案例教学,加大实习指导力度和频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难点。解决办法是大量练习,手工的或计算机软件的练习并举,并强调人人参与,当堂检查,重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

2.3参考教材:主要参考教材有黄吉武主编的《预防医学》(3版)、李立明主编的本科教材《流行病学》(5版)和马斌荣主编的《医学统计学》(4版)等。同时为了更好做好实践教训,教研室组织补充编写了《预防医学实习指导》和《流行病学实习指导》等教学讲义,强化实习内容的教学。3

教法

3.1理论教学教法:实行以案例为中心,综合问答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布置思考题,课堂提问,课中强化,提高学生预防医学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掌握正确的预防医学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3.2实践教学教法:基本思路是以课堂实习和实验为主,社区参观考察和调查研究为辅,引导利用好业余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学生进行一些有代表性的预防医学典型实验、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数据处理及分析卫生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教学内容体现联系临床、联系实践,学有所用的思想,并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安排学生分批到基层医疗机构见习基地进行不同形式的社区实践性学习,进行疾病防治的实践和参与卫生服务的工作。

4学法

4.1学情分析:我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高中起点三年制普通专科,学生生源质量较高,文化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强。《预防医学》课程要求临床专业学生在修完基础课及相关临床专业课后必修,此时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

4.2具体学法:《预防医学》课是操作性较强的课,因此要教会学生应用“理论实践一体化”学习方法,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在新课之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通过教材介绍,借助教师讲解内容信息和对内容的分析,理解重、难点内容,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可随时进行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课下及时复习巩固,认真总结,整理出知识框架。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学和学习方法总结。

5教学过程

5.1案例驱动,激趣导入(10分钟):先是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来组织教学及复习旧课,然后用5分钟时间介绍案例导入新课,这样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学知识点。

5.2初步尝试,探究新知(10分钟):针对案例内容初步分析原因,引入新课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学,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再与实际情况相对照,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5.3教师引导,学习新知(50分钟):教师用PPT课件文本,结合教材介绍,对新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向映象。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以教师教授为主,穿插提问,适时组织讨论,实现师生、生生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这是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大力推行的重要而实用的适合专科层次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有效预防医学学习方法,效果良好。

5.4解决问题,形成技能(15分钟):完成新知识的教学后,教师指导学生就前面介绍的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结合标准答案给予适时评价。随后利用每章或每节课后习题进行当堂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5.5课外练习,拓展延伸(5分钟):在课程结束前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外作业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举一反三,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临床医学课程范文第10篇

一、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一般为三至四门;(三)一门外国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总门数不少于5门,由学位授予单位组织考试。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单位根据以上相关文件规定纷纷尝试着建立各自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通过对我国几所医学院校典型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状况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多数仍在沿用临床医学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计具有以下特点并与之产生相应的问题:

1、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大部分组成。在规定修习的学分中,大部分课程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小。

2、课程内容标准化。各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有同一趋势,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几乎每个医学院校都把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外国语交流能力。政治理论课均开设两门,即自然辩证法概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为主,因此,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学计划中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基本效仿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临床医师所必需的临床技能和职业态度相关内容的培训。这样致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虽然占用了研究生接近1/5的培养时间,却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

4、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本科生学习内容重复过多。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模块体系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雷同,大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学习,而且多数是传统的学校开设课程。专业课由各教研室自行组织实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开设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选修课,涉及临床医学前沿进展的课程内容少之又少。

二、国际社会对医学教育及未来医生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于2002年公布了“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规定医学毕业生进行医学实践必须具备的7种能力,即职业价值与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1999年美国的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规定住院医师应具备以下6项基本能力:1、病人治疗;2、医学知识;3、职业精神;4、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能力;5、基于实践中的学习和提高;6、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2007年2月,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董事会规定,任何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必须将以上6种基本能力融合到其培训项目的课程设计当中,为住院医师提供与所有临床专业和亚专业执业有关的专题教育。2003年英国医学总理事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未来的医生”的报,报告中指出医生必须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医学生必须培养自己未来将承担的对病人的、同事的以及社会的责任所需的合适的素质。这些无疑显示出,新时期对未来医生的发展要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上一篇:基本管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程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