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1 21:40:57

科普调查报告

科普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型课外作业;课外观察;课外小实验;物理小制作;科普调查;设计与实施

传统作业侧重知识的巩固、理解,常以书面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而课外探究型作业则是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生活,从课堂回到现实,把知识和实践真真实实地结合起来。学生感觉到作业就是我们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产生完成任务的紧迫感,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探究型课外作业的设计

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型课外作业的设计类型主要有:课外观察,课外小实验、科普调查、物理小制作等

1.课外观察

课外观察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通过课外观察某个设备、某个厂地或某个现象强化对所学的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课外观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可在水中滴上几滴红药水,也可加入少量豆浆或牛奶,使水既透明还有少许悬浮微粒,这样在光线射入时,由于微粒的散射,就会看到光路了,以此来观察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线。

2.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行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的一种实验教学活动。该实验自由空间大,但缺乏监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教师及时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课外小实验的重视和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

例如,学习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后,同学们对课本上小孔成像这个课外实验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在家做小孔成像实验。具体的做法是: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的纸,找20厘米长的厚纸板,卷成圆桶套在易拉罐蒙有半透明膜的一端,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将孔对着明亮的物体,清晰的像就成在半透明膜上了。

3.科普调查

开展科普调查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调动学生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科普调查应充分应用计算机因特网,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调查学习,并撰写科普调查报告。

4.物理小制作

小制作活动是以学生设计、构思为特征的内隐思维活动和动手制作、实验的外显实践活动的结合。物理小制作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探究型的物理小制作主要是对课本的仪器的模仿、“移植”和改进。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对其中的原理理解得更深,由于有亲身经历,学生对这些经验终生不忘。通过物理小制作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理解困难,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或规律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学完了光学的知识后,老师可布置学生自制潜望镜,具体的做法是:找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学完电和磁的知识后,可布置学生课外寻找器材按照课本上讲过的知识自制电铃和扬声器。

以上的课外探究型作业类型在我们的教学中其实是非常多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好课外探究型作业,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探究型作业的实施

1.挖掘教材知识,寻找课外作业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不是唯一资源。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启发下挖掘一切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课外探究型作业。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来说,不可能在课堂上把所有知识掌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之外布置课外作业,帮助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2.重视学生参与,落实学生发展

探究型课外实作业实际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体性就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体现。因此,只有学生参与,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把更多的权利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而起到发展学生的作用。

3.从扶到放,引导学生学会课外探究

学生刚开始完成课外探究型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探究。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4.努力促成家长给予学生课外作业的支持

课外探究活动主要的场所在课外,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用“坛坛罐罐”做实验,认为是孩子贪玩,不专心做功课。因此,教师要通过多个渠道向家长说明学生探究活动的意义,并希望家长能督促、帮助孩子们完成课外作业。

5.对学生完成探究型作业给予正确评价

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学生完成的探究型课外作业不一定尽善尽美,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面的,不仅看作业的结果,更重要的看完成的过程。总之,无论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带领学生进入科学的神圣殿堂。

6.进行学生课外作业成果的展示

学生完成的探究型课外作业可以以调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整理成文,也可以是小发明小制作,还可以是在实验室专门开辟一角完成的课外探究活动,不论何种形式,教师应有组织的进行学生探究型作业成果展示。评选的优秀文章可以向报纸杂志投稿,优秀的小制作、小发明给予奖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科普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33-01

我国人口多、资源有限、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相关的环保课题,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知识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节约与环保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教师教学开展的主阵地,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学生将来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都与课堂教学有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有效渗透各种节约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将鸡蛋放入水中,在清水中加盐使沉在水下的鸡蛋上浮,从而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后教师可以将盐水保留并贴上标签,准备以后用在探究晶体的凝固点与盐的浓度关系和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中,这样,可以节约盐和水。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教学中,研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上课前要让学生将门窗全部关上,防止上课时带来声污染,影响校园秩序。在探究液体能否传声的实验结束后,水不要直接倒掉,而是收集起来洗手、浇花,让学生知道要珍惜每一滴水,为水循环的教学提供素材,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电学实验中,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用到的小灯泡经常会烧坏,很多教师会把它们扔掉,其实可以很好地回收利用。小灯泡的金属部分加热电阻阻值改变,是一个很好的热敏电阻,也可为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提供免费的“宝贝”。玻璃泡可用来探究玻璃的导电性以及半导体特点的教学。这样,可以不用买导线、玻璃,节约时间和金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节约的乐趣,并深入挖掘,把课堂变为养成学生节约习惯的乐园,让学生乐于在课堂中参与,在课后大胆实践。

二、在实验中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不能脱离实验而独立发展,而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对学生物理学习以及物理思想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实验的机会,为学生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在乙醚的压缩体积液化实验中要做好密封工作,防止泄露,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在电学实验中,废旧的电池、导线、体温计摔碎后的水银容易产生固体污染。在学习光学内容时,光在传播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光污染。激光灯不能对着同学,尤其是同学的眼睛。在做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用大量的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等,会造成很多资源浪费和气体污染。如果改用LED灯,既能让资源重复利用,又没有空气污染,更重要的是亮度颜色可调节,做到效果好、成本低。在探究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实验中,会剩余很多短吸管。用完的吸管不必扔掉,可用来做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和自制温度计的实验,这样既节约又省了很多麻烦,不必再去剪吸管花费功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实验中得来的这种教育作用较之于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三、在课后活动中积极拓展

物理是一项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学科,课外活动要比物理课堂教学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对课堂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例如,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编写调查报告、进行科普宣传,尝试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在“水循环”一节中,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科普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工厂、农村、酒店等,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受水的重要,积累节约水的好方法,让节能环保变成终身的生活方式。在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的讲解中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产品、穿防辐射服、手机接通后再放耳边不容易对身体产生伤害,将科学防辐射污染当成一种好习惯来培养。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制作并展览,让学生有成就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创意大赛,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新颖独特的太阳能电动车、风能发电机等等,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物理课外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使物理教学活动更完备,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束语

总之,物理教材涉及节约意识的内容,教师不能视之为可讲可不讲,更不能认为是政治课或其他学科的事,而是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延伸,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节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德育目标去实施,使得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走进自然,使得节约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叶晴莹,林钦,陈水源.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物理教学探讨,2013(02).

科普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

我国人口多、资源有限、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振兴。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相关的环保课题,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知识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节约与环保意识的渗透

课堂是教师教学开展的主阵地,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学生将来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都与课堂教学有关。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有效渗透各种节约环保意识。例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将鸡蛋放入水中,在清水中加盐使沉在水下的鸡蛋上浮,从而让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后教师可以将盐水保留并贴上标签,准备以后用在探究晶体的凝固点与盐的浓度关系和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中,这样,可以节约盐和水。在“探究声音的特性”教学中,研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上课前要让学生将门窗全部关上,防止上课时带来声污染,影响校园秩序。在探究液体能否传声的实验结束后,水不要直接倒掉,而是收集起来洗手、浇花,让学生知道要珍惜每一滴水,为水循环的教学提供素材,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电学实验中,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学习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用到的小灯泡经常会烧坏,很多教师会把它们扔掉,其实可以很好地回收利用。小灯泡的金属部分加热电阻阻值改变,是一个很好的热敏电阻,也可为探究电阻大小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提供免费的“宝贝”。玻璃泡可用来探究玻璃的导电性以及半导体特点的教学。这样,可以不用买导线、玻璃,节约时间和金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立个体,引领他们体验到节约的乐趣,并深入挖掘,把课堂变为养成学生节约习惯的乐园,让学生乐于在课堂中参与,在课后大胆实践。

二、在实验中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它不能脱离实验而独立发展,而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探究手段,对学生物理学习以及物理思想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利用好每一次实验的机会,为学生渗透节约和环保意识。例如,在乙醚的压缩体积液化实验中要做好密封工作,防止泄露,以免造成空气污染。在电学实验中,废旧的电池、导线、体温计摔碎后的水银容易产生固体污染。在学习光学内容时,光在传播能量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光污染。激光灯不能对着同学,尤其是同学的眼睛。在做平面镜成像、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要用大量的实验器材如蜡烛、火柴等,会造成很多资源浪费和气体污染。如果改用LED灯,既能让资源重复利用,又没有空气污染,更重要的是亮度颜色可调节,做到效果好、成本低。在探究音调与空气柱长短的实验中,会剩余很多短吸管。用完的吸管不必扔掉,可用来做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实验和自制温度计的实验,这样既节约又省了很多麻烦,不必再去剪吸管花费功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实验中得来的这种教育作用较之于学生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三、在课后活动中积极拓展

物理是一项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学科,课外活动要比物理课堂教学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选择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对课堂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例如,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方案、编写调查报告、进行科普宣传,尝试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在“水循环”一节中,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科普调查活动。让学生到工厂、农村、酒店等,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受水的重要,积累节约水的好方法,让节能环保变成终身的生活方式。在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的讲解中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产品、穿防辐射服、手机接通后再放耳边不容易对身体产生伤害,将科学防辐射污染当成一种好习惯来培养。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制作并展览,让学生有成就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保护地球环境为主题的创意大赛,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新颖独特的太阳能电动车、风能发电机等等,使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物理课外活动能很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物理教学的内涵,使物理教学活动更完备,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束语

总之,物理教材涉及节约意识的内容,教师不能视之为可讲可不讲,更不能认为是政治课或其他学科的事,而是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和延伸,把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节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德育目标去实施,使得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社会、走进自然,使得节约意识在学生心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叶晴莹,林钦,陈水源.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物理教学探讨,2013(02).

[2]吴爱华.寓环保教育于物理教学中[J].中学物理,2009(09).

科普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国际NGO的好经验

2013年3月23日是个周六。晚上八点半,韩雯(化名)关掉了家里的灯和电视,打开手机,播放一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美好世界)》。“这是我第三次参加‘地球一小时’了。放这首歌,很有仪式感。”

“地球一小时”也称“关灯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期间熄灯1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时至今日,北京、上海等诸多城市都开始参与“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明星李冰冰、李宇春等纷纷成为“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动推广大使,更多像韩雯这样的普通公众都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这项活动据说并不能节约太多电能,更大程度上说,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契机,让我觉得环保并不那么遥不可及,也会提高我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意识。”韩雯如是说。

对普通公众而言,“地球一小时”可能是他们对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个国际环保NGO的唯一认识。但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198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为起点启动了大熊猫保护研究,是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至今,项目领域由大熊猫保护扩大到物种保护、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森林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可持续发展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野生物贸易、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等领域。

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帮助身处自然中的人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国际NGO带给中国的好的经验。自然保护区的可替代生计项目即是如此。

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项目办公室在四川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了试点养蜂项目。

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甲挖村的曲比刮虎,就来自一个养蜂世家。但传统的养蜂方法也有弊端,比如蜂桶的设计,就不够科学。小蜜蜂(蜂蛹)、蜜蜂的粪便和死了的蜜蜂都一起留在桶里,因为害怕蜜蜂会弃窝飞走,人们又不敢打开蜂桶清理。这样,蜂桶就会很脏,蜜蜂很容易生病,病了之后蜂农不懂怎样医治,一桶蜂很容易就会死光。冬天的时候,圆蜂桶保温效果也不好,蜜蜂很容易冻死。“像我家,最多的时候养过40桶蜂,但现在只有几箱了。”

有着丰富养蜂经验的曲比刮虎,被村民选为甲挖村项目管理小组组长,与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官员和养蜂专家们一起选受益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分发蜂箱和蜂种,指导受益农户蜜蜂分箱、割蜂蜜,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一起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2009年年底,刮虎的10箱蜜蜂,已发展到26箱,产出了900多斤蜂蜜,卖了近3万元。在自身受益的同时,刮虎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每年分出两桶蜂种给其他的农户,以传递的方式,带动社区一起养蜂。

“以前因为每家都穷,砍柴、挖药、打竹笋是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看着一片片林子变得光秃秃的,我们也心疼,但是没办法,我们要生活。保护区的人经常来我们这儿宣传保护环境,保护大熊猫,但一直觉得这些事儿离我们很远,是保护区这些有工资的人做的活路(工作)。项目开展后,我们自己受益了,同时也开始注意到,保护好环境,少砍点柴,少挖点药,蜜蜂才有花儿可以采,我们才能摇到更多的蜂蜜。”

有着丰富的保护区工作经验的陈雪峰感触颇深:“开展养蜂项目前,保护区的主要工作就是上山巡护监测。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些工作到底有多大意义,能不能真的达到保护的目的。工作人员在保护,社区在破坏,工作人员到社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村民都会躲得远远的。现在不同了,通过社区养蜂活动项目开展,村民受益了,保护意识也在随之改变。以前大熊猫进到社区,从来没有村民联系我们。项目开展后,大熊猫多次下山,每次都有村民给我们打电话报告,还帮我们守着大熊猫,怕大熊猫受伤或者生病。”

与此同时,学者杨东平也认为:“他们的工作每个方向都有专业团队和人才,不断拿出高度专业化的调查报告,与决策部门沟通。这些带来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越来越大。”

本土NGO的现代化成长

1990年代诞生于知识分子中间的中国本土环保NGO,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注册机构已逾3000家。初期的民间环保行动,可以概括为“观鸟、种树、捡垃圾”,而现在,工作更专业,分类更细化,用环保界的话说,就是从“浅绿”逐步向“深绿”前进中。在这个过程中,本土环保NGO也逐步摆脱了草根、悲壮、苦哈哈的姿态――这不仅源于环保意识的改变,更来源于他们的运营者正试图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推动NGO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封曙历创办了非营利机构上海仁渡。仁渡将目光集中于一点:海滩清洁。

“一开始我们没有租办公场地,也没有专职人员,除去3000元的注册费,只要解决400元一年的网站费用,资金方面就没有太大问题。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赔时间不赔钱,有幸找到了强生作为第一个合作对象,他们出活动经费,也出志愿者。举办一次净滩的志愿活动,经核算费用在两万,用这第一笔经费,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净滩活动,同时解决了净滩所需工具和装备的购置问题。更重要的是,跟强生这样的大企业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企业负责出人和经费,我们负责出方案和执行,成了最主要的持续运作模式。”

自2007年创办起,简称“净滩”的上海滩涂垃圾来源科普调查及清理暨湿地生态体验营连续举办。“组织净滩,就是想让更多人群认识海洋垃圾分类,深入了解垃圾对湿地的危害,唤起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关注。”

净滩活动已成为国际海滩清洁活动等国际垃圾清洁活动的中国部分,2008年仁渡还成为东亚海洋清洁运动(CUW)的核准会员机构。“我们每次净滩监测出的数据同时提供给全球监测活动,与全球6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一起组成全球海滩垃圾监测网络,为最终减少垃圾的产生,还一个净蓝的海洋而努力。”

当中国的很多富人被斥为“慈善事业吝啬鬼”之时,一群知名得屡屡登上报刊娱乐版的顶级企业家,却悄悄开始了他们的环保之旅。

2004年6月,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阿拉善旗位于内蒙古西端,境内的三大沙漠是北京沙尘暴的源头。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联合企业家们发起了行动,希望解决北京的沙尘暴问题。企业家每年缴纳10万元即可入会,连续十年即可成为终身会员。协会采取直选,上百位企业大佬拉票、竞选、演说,在争论和争吵中团结一致做环保。

他们启动了梭梭林(一种防风固沙灌木)保护计划,完成了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科学调查及保护行动计划,促进了政府对乌兰布和沙漠梭梭林保护的意识和政策完善;在阿拉善社区支持了村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促进了社区自治和公共资源管理能力提高。通过SEE生态奖、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等,在全国资助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人士从事环保项目,支持中国公民的环保参与行动。

上一篇:乳业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校车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