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年度计划范文

时间:2024-03-26 09:55:41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方针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教兴碚、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全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推进富民兴碚、构建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方针

全民参与,政府推动。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三)工作目标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年。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公民基本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科学素质工作机制及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四大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中小学开设新科学课程,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制定《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意见》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监测学校科学教育质量。

与校内外科学教育机制相互衔接。积极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参加全市乃至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科学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社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利用重大科技事件、科技热点问题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通知》〔〕9号)精神,广泛开展中小学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未成年人搭建校外活动平台。

农村中学开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分流教育,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学校推进“双证”绿色证书、毕业证书)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村科学教育。加强农村校外未成年人非正规教育,组织开展科学知识、生活能力、生产技能等方面培训,提高其科学素质。加强农村中学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工作,帮助他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养其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未成年人家长科学素质培训。家庭教育中倡导引导式、鼓励式、互动式、示范式的教育方式。

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机构和有关文化团体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知识传播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整合我区科学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区科技活动中心等综合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乡镇一级应巩固完善以科学普及为主要任务的科协组织,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组织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科普中的作用。要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

形成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农技推广月等活动。扩大和健全农业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倡导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用、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依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涉农部门、科技部门、群团组织要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活动。深入实施“十百千科技人才下农村行动”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传播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总结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业广播学校、农村致富函授大学的经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培养农村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0万人。

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年区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持证上岗就业。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开展“订单”培训,对农民工进行定向培训。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覆盖全区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

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化科普示范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市、区级科普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家庭(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区的贯彻落实,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我区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贯彻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探索并建立我区农村科普工作激励机制。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十一五”期间。评比、筛选、推荐、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提升表彰层次和奖励力度。全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支持力度,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创新社区科普活动的机制和方式。加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学校建设,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教育和培训,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以提高职工生产技能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操作比赛、技术比武、科技知识竞赛等职工教育培训。深化“讲理想、比贡献”厂会协作”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各类企业每年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人数应不少于技术工人总数的20%建立关键工种、关键岗位“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职衔,并给予相应待遇。每两年评选一次“区优秀职业技能带头人”

帮助退役士兵增强竞争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继续抓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以民工实际需要和用工单位、工程需求为主。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技术培训。交通、建筑、工商、劳动等行业和部门要注重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倡导并鼓励月平均使用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00人的用工单位或造价10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建筑工地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加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建立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学习、培训制度。区委党校和行政学校等干部培训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知识学习纳入干部理论学习计划和党校培训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各单位在创建学习型单位中要把科技知识学习作为重要内容。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以及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要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帮助广大干部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并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将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全区形势政策宣传内容,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每年组织举办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普报告会。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带头参与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科学纪念日等科普活动,自觉提升自身科学素质。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加强科技教师业务培训,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教师队伍。保持科技教师队伍的稳定。强化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教育培训,将教师科学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农村教师科学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科学素质。鼓励在碚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建立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为我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科学教育教师。鼓励引导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参与我区科技教师培训工作和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辅导工作。充分发挥我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作用,发展壮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区级每年培训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教师50人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构建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中小学新课程计划,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动员和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定学校科学教育评价标准,将学校科学教育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价,将学生科学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充实教学仪器设备、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科技活动室、实验室、图书馆。农村中小学全面建成卫星接收站和计算机教室。

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增强在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科学教育教材建设。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积极组织参与“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奖”作品征集活动。扩大对获奖作品的宣传,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我区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撰写科普读物,进行科普讲演和传播。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加强科协与科技管理部门及主要科普资源支配部门的协调,加大科学研究资源和科学普及资源的统筹,扩大我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大型科研装备的科普利用率。加强区科普协会组织建设,加大科普创作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相关专业业绩考核范围,科普创作作品可纳入新闻、出版等相关系列职称评定范围。

享受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科技、教育部门与高校、新闻媒体合作,积极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将科普资源开发纳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目录。扶持科普类广播、影视、动漫内容的开发和制作,推动科普创作的市场化、产业化。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满足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开设“科学与生活”等科普栏目,加大媒体科技传播力度。增大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科学知识的播出时间、数量和版面。提高科普宣传质量。新闻媒体的科普宣传要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及时利用重大科学事件、科学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宣传,提升新闻媒体科普宣传的档次与质量。积极打造在科普宣传上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

建立并扶持我区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科普网站;公众信息网、政府网站和各职能部门网站要加大科普、科技宣传力度,打造科技传媒品牌。促进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的传播。

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行工作。鼓励编印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科普资料、科普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发放。

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我区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我区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现有科普设施的作用。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指导和服务,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发挥作用,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年,完成一批重点科普教育基地的改造建设,扩大我区科普教育基地数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或免费开放政策。

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将区科学宫即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中心(暂定名)建设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能。十一五”期间,至少建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对已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要加大公益性科普设施投入,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能,使其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科普作用。体育场馆要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科普活动开放。

充分发挥各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教文化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建立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激励制度。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发展科普教育基地。整合各行业系统流动科技服务资源,建立“流动科技馆”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年,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加强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室等社区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建设。全区每个社区要建有一个科普活动室(或科普学校)一个科普画廊。加强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提升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年,力争全区100%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乡村科普员)并有效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和实施“十百千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快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形成全覆盖的出版物公共借阅网络,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对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有关精神。大众传媒加强科技传播、繁荣科普创作,高校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培养,科普文化产业等制定相关政策,对综合类科技科普报纸和音像制品、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捐赠、科普设施建设等科学传播、普及活动在市场准入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对科技馆、向公众开放的气象站和高校、科研机构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加大经费投入。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有关规定。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公益性科普事业实体、捐资建设公益性科普设施和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并享受国家和市的有关优惠政策,逐步形成财政拨款、单位投入、社会赞助和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资金的多渠道科普经费投入机制。

三)为我区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培养专业人才。要按照《公务员法》加强科协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建设,支持科协按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专业和技术特长。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在职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支持在碚高校开设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专业。

四)制定并实施《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办法》市区科学普及工作奖励办法》建立完善科普兼职人员和志愿者激励措施,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普及工作的表彰奖励力度。表彰奖励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五)并将其纳入我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评估,做好监测和评估。建立我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五、组织领导

各部门、镇街共同推进实施。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负责有关日常具体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制订本系统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方案,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自觉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发挥各自优势,协作配合,抓好各类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2

实施科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教育,可以向中小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钻研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各中小学要把科技教育列入学校工作重要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抓好。

二、加强科技教育组织机构建设,为科技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1.加强组织机构建设。科技教育机构是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在领导、规划、实施和检查等方面的保障。各中小学要明确一名分管科技教育工作的领导,并确立一名学校科技教育总辅导员,各年级要配备一定比例的科技辅导员,形成学校科技教育组织网络。

2.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各学校要制订出切合学校实际的科技教育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每学年初将学校本年度科技教育工作计划报区教体局基教科备案。

3.建立保障制度。各中小学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学校科技发展的教科研活动、活动制度、奖惩与激励制度、交流观摩制度等,为广大科技教师的成长提供展示和锻炼的平台。

4.落实有效培训。各中小学要进一步强化对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种培训的有效作用,提升科技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教育施教水平。在创意设计、创新作品、科学幻想画、科技论文等方面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三、拓宽科技教育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重视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主渠道作用。各中小学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强科技类课程的教学,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科技类课程。要善于挖掘不同课程中所蕴含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通过学科课堂教学,把科技教育渗透到课程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科技素养。

2.开发科技活动课程,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科技教育辅导资料的重要作用,开发学校科技活动课程。要组织学生学好、用好辅导资料,积极参与各项科技体验活动。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科技类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各种教育途径,抓好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科技素养。

3.开展丰富的科技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各中小学要建设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科普活动。利用班、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避险知识和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科普活动。每年要围绕全区重大科普活动,开展“小哥白尼”环保科普巡展,举办“校园科技节”等活动。

4.积极参加各级科技比赛活动。各中小学要积极组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布谷”科技节、“简易机器人”、“奇迹创意”、争当小实验家及各类科技体验评比活动。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努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打造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5.加强科技教育档案建设。各中小学要做到科技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不断完善科技教育中的教学、师资培训、设施设备、实践活动、比赛评比和日常管理等工作档案。定期将学生的科技作品以书面形式或电子形式存档,详细记录作品的名称、用途、作者和指导教师等有关信息。

6.注重科技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确定一批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方面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教育资源优势的中小学作为科技教育集训基地,逐步建立区科技教育基地,积极争创市级科普教育示范校。

四、开展评选和表彰活动

1.建立科技教育工作评选表彰制度。区教体局定期评选“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十佳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先进个人”、“优秀科技辅导员”,并进行表彰奖励。各中小学也要建立相应的评选表彰制度,对在科技教育方面成绩突出的科技辅导员和学生进行表彰,以推动科技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开展全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评选标准是:(1)科技教育组织网络健全,有科技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年初有科技教育工作规划,有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2)科普设施完善,有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有科普宣传栏,内容更新及时。(3)科技教育活动扎实有效,每年组织学校科技节活动,内容丰富,科技水平高,师生参与率高。(4)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科技类课程。(5)学生科技活动水平高,在各级科技竞赛中成绩优异,效果显著。

五、加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坚持把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同其它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将各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终教育综合督导评估。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3

美国 高中 普职融合 模式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高中阶段教育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就是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同时“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普通高中进行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普通高中教育中如何融进职业教育内容便成为了问题的关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以下简称普职融合)是美国高中教育的鲜明特色,在美国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很多具体的融合模式,积累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普职融合教育模式的确立

美国普职融合的历程是在联邦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引领下,以制度化发展的道路逐步确立起来的。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职业教育被正式纳入高中教育中,是普职融合制度化的开端。1918年,由金斯利领导的美国教育协会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发表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它不仅预示着轰轰烈烈的美国中等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标志着普职融合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综合中学制度的确立。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了“STW”(shool to work)教育改革运动,随后,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90年的《帕金斯法案》,法案中明确提出了整合职业课程和学术课程(即普通学科课程)的改革目标。1998年,美国在高中阶段又实施了“生计和技术教育”(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CTE”计划,该计划提出:高中教育应面向所有的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术性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认为这些课程应建立在广泛的职业范围基础之上,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某种特殊工作。该计划进一步推动了美国高中普职融合的脚步,自此,美国普职教育融合被制度化地确定下来,而在教育实践领域,各种各样普职融合的实践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二、美国普职教育的具体融合模式

根据普职融合过程中参与规模和影响的程度,美国普职教育的具体融合模式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面上的八种具体操作模式。

1.基于“课程”层面的融合

此层面的融合主要是依靠每个教师的努力,由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教的普通学科类课程或者职业类课程、技术实验中进行的整合和变化。由于此类融合模式不需要太多的教师参与也不需要过多的经费支出,在几种融合水平中是融合成本较低的一类。在此层面的融合过程中,教师的奉献、努力和积极性的调动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体现为两种整合的模式。

(1)提高普通学科类课程的职业关联性

此类融合模式的本质核心在于由普通学科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现有的学科类课程中整合进相关的职业类内容,提高现有的学科类知识单元的职业相关性。具体做法包括,在普通学科课程(如数学、英语、生物、社会等)中使用一些描述某种职业或者实践情景的材料作为课程的阅读材料和案例;设计与相关职业相联系的各类综合练习等。如:在英语课中进行贸易往来信件和职业简介方面的写作练习;在社会研究课中进行关于各国家、各州的职业及职业状况调查等。而增强普通学科类课程的职业关联性最常见的、最受欢迎的模式是开发包含较多的职业科内容的新型课程――“应用性普通学科课程”。如:技术原理课程、应用数学课程、实用人际交往课程等等。

此类融合模式的关键特征是由教师们自己开发所任教课程,优点在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有利于课程本身的连贯性。同时,所开发的应用性普通学科课程适用性较强,符合职业科方向学生的需求。对于教师个体来说,此类融合是一种便捷而廉价的拓展和建构自己课程的方法,同时融合过程使教师接触相关职业领域内容和研究的机会增多,有利于教师获得较多的职业经验。

不足在于此类融合仅是局限于个别课程层面上的,尤其是限于普通学科类课程方面的一种简单的、单向度的变化和整合,仅仅改变了普通学科类课程而没有触及职业类课程,导致普通科教师和职业科教师相互间的合作关系缺失。而此模式中开发的应用性普通学科课程有时候只是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补充和备选课程,较少有自己明确的教学目的。

(2)在职业类课程中整合融入更多的普通学科类课程内容

此类融合模式是普职整合实践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一种。其本质核心在于由职业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对职业类课程进行修改,在现有的职业类课程内容中整合进更多的普通学科性材料或知识内容。这种融合模式可以用于对某个单元知识的教学也可用于整门课程之中。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普通学科类课程材料或例子在职业类课程中的应用;职业类模块课程的开发和设计等。如:数学理论综述和写作类课程的整合等。

此类融合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在现有的职业类课程中进行,而引入的普通学科类课程内容则有利于提高职业科学生的基础学术素养,尤其是对那些读、写、算基本能力较弱的职业科学生,可以使其职业基础素质和能力得以提高,更好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更新和发展,提高职业胜任力和适应性。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在模块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们也会自觉提升主动融合的意识、动力和兴趣。

不足在于此类融合模式对职业科任课教师的职业类和普通学科类知识内容材料的掌握广度和驾驭、整合能力要求较高,很容易导致融合进来的普通学科类知识相对简单,处于低水准拼接状态,无法实现融合的预期目标问题。另外,由于此模式下普通科教师的参与度几乎为零,除了职业科方向的学生受益较大外,无法解决普通学科课程和职业科课程间以及普通科方向学生和职业科方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问题,也没有真正触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的本质问题。

2.基于“系部”层面的融合

此层面的融合与课程层面融合模式的主要差别在于需要开发和设计出得到政府认可的,关于职业学科和普通学科方面的学习计划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相关的教师们能够以“系部”方式集中在一起共同协作,由“系部”负责教学一个职业学科类或者普通学科类的班级;教师的角色具有一定的组织规定性,教授哪门课程以及在“系部”组织中的具体责任和地位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每一个教师对课程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每个人的角色随着所参与具体模式的不同和需要而有所变化。此类融合既包括几个教师共同合作开发设计一门课程,也包括涉及上百学生、多门课程和许多教师在内的完整课程计划体系。

从具体的实践操作模式来看,基于“系部”层面的融合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职业科教师和普通科教师合作,共同开发和教授职业学科的知识内容,加强职业科学生的普通学科适应力

此模式中,普通科教师和职业科教师共同协作开发课程,共同协作教学,使职业类课程或相关的应用性课程中包含更多的普通学科的知识内容。从普通学科教师角度来说,一般有以下三种融合方式:其一,普通学科教师在职业科学生课堂中教授自己任教的学科课程内容或者开发相关的模块为某些职业领域课程提供学科类材料。其二,帮助职业科任课教师开发普通学科类内容方面的练习。其三,为职业科的学困学生建立相应的普通科知识内容的补习班。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普通科任课教师广泛参与到职业科教育培养规划中,既彰显了普通科知识内容的价值性和重要性,也为某些职业科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普通文化知识辅导;职业科教师与普通学科教师合作可以互补各自学科专业知识领域的不足,尤其是那些对自己所掌握的普通学科领域的材料没有把握的职业科方向的任课教师,合作会让他们增强信心。

此模式的不足在于这个计划中出现的普通科教师指导职业科方向学生的“小班”教学,对教学经费提出较高要求;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把普通科方向的学生和职业科方向的学生进行分流的做法;同时,由于职业科方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决定着提供给他们哪些和何种程度的普通学科知识内容,一般来说,这种需要只停留在入门级别水平,这就导致实际提供给某些职业科方向学生的普通科知识内容处于较低水平的问题。

(2)课程“联盟”:同时修改职业科和普通科课程

此模式的本质特点是基于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思考,摒弃把课程作为单一的和孤立的事物去看待和处理的思维,确立教师合作制度,通过同时改变职业科课程内容和普通科课程内容的方式来实现融合,而不是单独修改一方,而不变动另一方。课程“联盟”的类型包括共时态维度上的横向平行联盟和历时态跨度上的纵向垂直联盟;既可以是就某些问题的信息交换,也可以是普通类学科和职业类学科领域课程中一、二个主题的整合。目的在于为那些选择职业计划的学生创建和谐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具有连续性、一致性。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联盟”是学校层面的计划体现而非局限于某个具体课程层面,既不需要创办新的学校组织,也不需要额外增加课程或是进行复杂的重组,完全可以在原有学校组织基础上运行;只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潜力就可以实现,因此,具有低成本的巨大优势;此种课程“联盟”不是对现有的彼此独立的课程内容的简单修改和拼接,而是企图为职业科方向的学生设置连贯性的课程体系。

此模式的不足在于这种“联盟”主要是为职业科方向的学生设计连贯性的课程体系,因此对职业科方向的学生影响较明显,而对普通科方向的学生和职业科方向的学生之间的融合没有产生较明显的效果。同时,纵向的垂直“联盟”主要体现为一种线性整合方式,普通学科课程内容自身的学科体系没有发生变化。

(3)高中学习计划或高年级规划

此模式由职业科任课教师和普通科任课教师围绕学生的学习计划和未来发展规划共同组织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从不同的课程计划中进行选择,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一种模式。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普通科任课教师和职业科任课教师的合作来开发新的课程计划或者修改原有的课程计划内容,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完成这种规划就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起到督促和“强迫”学生主动掌握各种提高未来职业胜任力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和方法的作用。不足体现在促进普通学科知识和职业学科知识内容融合的效果较小,职业学科课程的内容几乎为零。

(4)“学院(校中校)”模式

此种模式是基于“校中校”的理念,由四位教师共同合作结成教学团队分别教授数学、英语、科学和职业科内容,学生组成相应的学习群体到这种“学院”中学习此类课程2~3年。除了这四门课程之外的其余课程内容的学习仍然需要回到原属中学教学班中进行。此种模式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之上:一是要求师生双方持续、共同的生活和学习一定的时间。二是建立与本学科相关职业领域中的企事业或公司之间的伙伴关系,由他们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能指导、参观、讲座和会谈等,如:硅谷与电子计算机专业学校和学生的伙伴关系。

此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接触的机会较为频繁,班额较小,教师分工和责任都较为明确、具体,教师能够根据实际过程中的情况对自己所讲的学科内容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和整合,且能与该计划相关领域的企业或公司保持一定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针对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辍学率。此模式的不足在于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不断的被重新编班和分流,整个过程中人、财、物的耗费较大。

3.基于“学校”层面的融合

此层面的融合强调的是整个学校,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等全体人员完全都参与到融合计划中。具体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职业高中、磁石学校。一类是职业群、职业生涯、职业专修的模式。

(1)职业中学和磁石学校

职业中学和磁石学校跟“校中校”模式很相似,都是职业性或专业性较强的类型,不同的是职业中学和磁石学校涉及的范围更广,整个学校都参与到融合之中。如:曼哈顿中心科学和数学高中。

职业高中和磁石学校的优点在于:①由于学校本身规模较小,学校工作围绕着课程计划展开,教育目标和任务是确定而直接的,因此决策起来较容易。②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容易受到教师和行政管理者的影响。③明确的教育目标使其容易跟国家、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计划相联系,容易获得多方面的认同和支持。④学生可以凭借个人兴趣进行选择,而不以能力的高低为唯一衡量标准,有利于减少学生辍学。

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广、规模较大,此模式存在以下不足:①学科专业性指导费用较高,需要付出比前两个层面的融合更多的时间和资源。②由于许多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个完整的职业计划才能毕业,对学生而言进入和退出此类学校都较难。③此类学校的教育计划还要考虑地区和周边环境等因素的整体情况。④磁石学校是作为解决种族隔离的一种机制,许多磁石学校都以职业为特色,如:电子、计算机和经济等。这类学校本身具有支持融合的校园文化,但是部分学校的职业内容是非常琐细的,每年只开设一门课程,其他学校由于种族问题充斥甚至完全忽略融合问题。

(2)职业群,职业道路和职业专修

此种模式在综合中学和职业学校中较为普遍。具体操作方式是取消原来按照传统普通学科(英语、数学等)或职业学科(经济、工业、农业等)进行的“系部”组织划分,以职业群、职业路线为重组标准,教师通常属于某个职业群,而不是传统的“系部”,从而便于彼此之间的合作。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职业培养等都围绕着某种职业生涯、职业领域或者职业主题,教师和其他的教育资源都围绕着职业方向来组织,一般来说,学生在进入这类学校时必须首先选择某一个职业方向。如:多芬县技术学校围绕着职业生涯将原有的教学组织结构改组为“服务、技术、工程、通讯和运输”四个职业集群,每一个职业群负责向学生提供该职业群方向的课程体系,学生是在为某个职业群做准备而非为某一个确定的工作准备。

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形成较为一致的职业学科体系,鼓励学生在中学早期就思考未来的职业去向。同时,可以使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有着不同需要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取长补短。职业道路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与雇主和高中后相关教育机构中的教育者相互接触的机会。此种模式的不足在于需要学校开发出较缜密的职业学科课程体系和计划,以确保能够提供各种不同的职业群课程。

普职教育融合在美国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形成了上述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但是这些模式是建立在美国文化和教育的特殊国情基础之上的,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做法,也有不适合我们的地方,同时,每一种融合的模式本身又各有利弊,因此,在我国普职教育融合的实践中要注意认真区分,取长补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辩证吸收,探寻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普职融合的操作模式,以更好的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

参考文献

[1] Kelly V.Cockrum,“A CUNNING HAND AND A CULTURED MIND:AN EXAMINATION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WHO COMPLETED AN INTEGRATED TECHNICAL AND ACADEMIC PROGRAM”,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2004。

[2] Grubb,W.N.;Davis,G.;Lum,J.;Plihal,J.;and Morgaine,C.“THE CUNNING HAND, THE CULTURED MIND”:MODELSFOR INTEGRATING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Berkeley,CA,1991.

[3] Schmidt.B.June,and others:INTEGRATING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INCIPALS,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Berkeley,CA,1992.

[4] 王娟涓.美国高中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新进展―――生计和技术教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4

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 办好学前教育

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对各地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督导检查。推动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出台幼儿园玩教具配备标准。完善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推动各地制定和完善扶持普惠性幼儿园的政策。

2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指导各地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配套政策。印发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工作。研究制订省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开展对省级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制订义务教育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初步建成电子学籍管理系统。研究制订解决大城市中小学“择校热”的措施。印发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辅材料的管理。

3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确保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印发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教育专题规划。指导各地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加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课程标准。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

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制订中高职教育衔接计划。研究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制度。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印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修订部级重点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部级重点学校持续发展和动态调整机制。

印发首批中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高职专业目录,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制订部分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规范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印发并实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划(2013-2015年)。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项岗实习管理规定。研究制订职业院校管理水平评估方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活动,加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高职、中职学校建设,继续实施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继续开展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5 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印发继续教育专题规划和推进社区教育的指导意见。开展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与创新试点工作。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推进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服务机制。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继续教育城市联盟建设。加强社区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创新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全球首届学习型城市大会。

6 支持特殊教育

继续实施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启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启动特殊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支持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基本配足配齐教学康复仪器,支持普通学校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中心)建设。印发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启动三类特殊教育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改革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7 组织实施好“2011计划”

认定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深入推进科研评价、人员聘用、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积极探索有效运行模式和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结合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1 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德育的实效

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党的十精神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研究制订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印发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启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工作。组织修订普通高中德育课程标准,探索语文、历史等骨干学科渗透德育的途径。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支持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和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覆盖范围。

2 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在上好体育课基础上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地方年度报告制度。开展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及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专项调查,开展“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开展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补习行为的探索。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

3 全面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3-2020年)。研究制订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若干意见,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继续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继续推进高校音乐学、美术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4 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继续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深化对张丽莉等重大典型的宣传。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全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深入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探索开展教师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发展指导。采取措施坚决防止个别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扩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出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研究制订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继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院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部级培训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制订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推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广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前到农村学校实践的经验。深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参与实施和,重点做好教学名师评选工作。研究制订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研究高校离退休教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深入实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改革试点。

5 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步建成教育机构与学生基础数据库并提供服务。建立教育信息化专家咨询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督导机制。总结推广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制订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加快建设高等学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快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装备和条件建设。

6 加强教育质量监督评估

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开展基础教育学业质量标准研究制订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推广中小学“绿色评价”。制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开展素质教育示范校评估工作,改进和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参与OECD国家学生评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研究制订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编制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开展本科院校分类评估,做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稳步推进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继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医学教育认证。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建设。

7 全面发展语言文字事业

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和语言生活监测。办好第16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展普通话、汉字应用水平和汉语能力测试,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养和应用能力。指导各地推动城市和区域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监督检查。加强外文规范使用,制订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1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探索建立农村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督促各地出台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配套政策,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制订和报备工作,因地制宜办好乡村小学和必要的教学点。落实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实施针对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程。加大对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

配合做好“绿色电脑进西部”和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大力推进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综合实力提升工作。继续实施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继续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认真做好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启动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研究制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补助计划。完善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2 深入推进民族教育发展

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修订印发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指导纲要,完成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修订。印发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理科教育和“双语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改革。研究制订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五年规划。

启动少数民族高端人才计划。深化内地民族班教学改革。印发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意见。支持新疆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招生结构调整。制订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3 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推动各地落实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逐步扩大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范围。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助学金和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建立国家奖助学金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基本建成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

4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毕业生就业

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优惠政策,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就业渠道。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完善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对困难毕业生群体实行重点帮扶。

(据教育部网站)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5

一、制度建设是普通高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色发展是一项涉及多个层面的教育改革,目标实现并非易事。

近年来,涉及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究其原因,是因为普通高中教育是世界上公认的改革难度最大的学段,不仅由于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位置,也在于高中教育对象、目标、任务都极具复杂性,其改革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高考升学,与地方政府、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情况十分复杂;在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推进普通高色发展,不仅要切实降低多年来追求“应试”的巨大惯性,还需要直接面对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难度大、压力大。

与此同时,任何普通高中学校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才能够形成独特、稳定、优质的办学风格,才能呈现优秀的办学成果,才能走上特色发展之路。特色首先表现为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特色发展就是学校办学独特风格形成的过程,因而是一个需要长期推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积淀过程。我们应该看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趋同、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可以说,“没有特色”是当前绝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共同之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千校一面、同质化”的窘境下,推动特色发展必然是一个艰苦的攻坚战。

因此,普通高中走向特色发展之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艰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系统的改革都需要以制度建设作为保障,作为基础。这就要求普通高色发展必须以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决定因素。可以说,离开相应制度的建构、变革和创新,普通高色发展将失去方向,失去必需的保障,也会失去动力。加强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才能保证普通高中可持续特色发展。

迄今为止,普通高色发展建设的保障制度体系并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国家和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和制定了普通高色发展的政策措施,部分学校在上级政策制度的指导下加强制度建设,采取了促进学校走向特色发展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特色发展”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如何实现特色发展没有实质性的谋划和行动,对于《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无动于衷”;还有些地区和学校则出现了“一哄而起”的政策落实方式,短时间内各式各样的“特色学校”纷纷亮相,造成了普通高色发展中的乱象。种种迹象表明,问题的产生与高色发展制度支持力度不足紧密相关。

从国家层面的制度体系看,相关政策制度有所“缺位”。一方面,高中阶段教育尚未立法,甚至《教育法》中也没有关于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法律规定,只提及“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致使普通高中建设和发展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特色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以前,普通高中政策制度大多把重点聚焦在“结构调整”和“提升普及水平”上。《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一直未能出台,相关的推进思路、措施,也未能随之完全配套。

从各地情况看,虽然绝大多数省、市相继出台了本地《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但各地《纲要》中关于普通高中的设计,绝大多数还存在着与《教育规划纲要》文本的高度“相似性”,明显存在“拿来主义”倾向,关于普通高色发展的很多提法、词句都照抄《教育规划纲要》,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和任务分解。部分普通高中虽然在走向特色发展中有所动作,但更多情况是以往的“重点高中”改头换面为特色高中,特色的推进、制度的设计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可见,各地对《教育规划纲要》中普通高色发展新目标的精神实质,还存有一定的模糊认识;对本地普通高色发展目标任务缺乏针对性的系统设计。

制度保障不完善,势必会造成各地对普通高色发展的内涵认识不清、目标不清、思路不清,因此,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就要做到统筹谋划,系统设计,上下联动,逐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

二、制度创新才能走出普通高色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之路,逐步实现了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从增加教育资源、扩充教育机会要求转向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发展新阶段,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的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全面推开了高中阶段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普通高中的新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特色发展的新要求,部分地区、学校率先改革,对特色办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现了制度创新,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率先出台区域内普通高色发展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普通高色发展的基本精神,部分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成为推动普通高色发展的基本政策。如辽宁、黑龙江、新疆、广西等省、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普通高色建设工作的意见;南京市、福州市、扬州市等地率先制定了更加细化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实施意见或方案。这些制度文件都是普通高色发展的指导性政策。除了明确提出本地普通高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外,一些地区还创造性地大胆探索,实施制度创新。如辽宁省提出到2015年,形成50所分别具有科技、艺术、外语、体育、数理、人文等特色的普通高中,在全省形成“办学体制灵活多样,特色普通高中布局合理”的普通高中建设新格局。

探索普通高色发展相关标准。一些地方在探索推进普通高色发展中充分意识到特色标准是特色创建的必要条件,因此,明确普通高色发展相关标准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浙江省率先在省域范围提出了普通高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对普通高色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包括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育人模式、组织管理及办学绩效等6个方面,16个条目,提出了分级要求,目标清晰,体系完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全省已经根据标准开展了优质特色普通高中的评估工作,计划到2015年优质特色普通高中达到50%。

健全普通高色发展管理保障机制。各地一致的做法是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加大财政投入、确立科研指导等保障机制,推动和保障普通高色发展建设。如南京市专门成立了普通高色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区多部门参与;组织建立专家科研指导小组,服务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建设实践。通过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吸纳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普通高中办学;探索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制、分层次走班制、学分互认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对试点学校采取市、区共建的方式,根据项目实施需要给予相应的启动经费。

三、完善制度体系推进普通高色发展

其一,国家层面要健全法律规章,出台专项文件,以制度引领特色发展。要加快制定《高中教育法》,把普通高色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写入法律,做到普通高色发展有法可依;还应尽快制定出台“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专项文件,实施细则,引导各地深入落实普通高色发展新目标,保障特色发展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要着眼于普通高色发展长效机制的构建,及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逐步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形成有力的服务支持机制;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建立与特色发展相衔接的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健全的多元评价机制;加强专项教育督导评估,逐步建立多样化评估普通高色办学的办法。

另外,要统筹实施高中办学特色创建工程,把特色发展之路制度化。要着力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特许制度,鼓励各地根据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目标和工作任务,对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制定与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相适应的政策。

其二。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规划,形成有力的促动机制。各地应该根据上级政策要求,实现制度建设与时俱进。要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本地普通高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本地推进特色发展进行全面制度设计;要结合上级要求,出台本区域普通高色发展意见,突出“多样化、特色化”的重点,全面深化实施系列改革。要制定保障和推进政策目标实现的系列措施,统筹设计本地普通高中发展的配套制度;要改进管理方式,形成服务机制,建立完善的普通高色发展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区域内普通高色发展的管理、质量评价、教师发展以及激励等为主的制度体系。

其三,学校层面,要形成与现代学校制度相适应的普通高色发展推进计划。要在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的前提下,谋划学校特色发展的总体规划,全面设计学校特色发展的愿景、路径、原则、措施等内容;要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内部权责的合理分配,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学校特色发展;要全面谋划和推进教育改革计划。加强科研引领下的特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开展特色学校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要建立多样化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的机制;要形成规范、先进的制度文化,以特色制度保障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实现。

(本文为2011全国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我国普通高色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DHAll0248]成果之一)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6

一、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互补互益模式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最初的目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当时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开办实验学校,把当时的手工训练、新教学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因素融在一起,为师范生提供了在实验学校教育实习的机会,并让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里学习各种类型的课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思想从此开始孕育。到20世纪初,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组织召开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联席会议,讨论如何改进教育与教学方法,与会者主张大学应当更多地参与到改进中小学教育中来,从此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理念开始在美国教育领域慢慢被接受。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进入高潮时期。在教育变革此起彼伏的呼声中,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学区认识到,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时代的“学校重建”教育改革运动中,许多学者提议大学与中小学应该建立互补互益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大学和中小学的共同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所谓联合办学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主张大学应与中小学联合起来,互取所长,共同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种模式很快在各国得到了应用,其中以英国的“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和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最为典型。随后在欧美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也与公立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许多学者也致力于此研究,出版了大量专著和研究论文。

二、大中小学共同参与校改项目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订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这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最早的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一批专家学者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接着就由一批学校、教师去实践、去推广。美国2061计划组织科技人士完成的研究报告《面向所有美国人的科学》和《科学素养标准》等,受到中小学教育界高度评价。调查表明,有85%的教师认为《科学素养标准》影响了他们的科学课程教学。

201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目的是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教育的投入,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关于推进美国科技创新的研讨会上,布朗大学前校长鲁斯·西蒙女士表示,高等教育在美国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大学能否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潜质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质量。美国大学有义务帮助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成长。她所在的布朗大学的教师、学生参与了学校所在地普罗维登市从学前班到高中的有关科学培训项目,如地质学专业的研究生给当地小学生上课,当地中小学教师到布朗的实验室接受培训等。美国政府近两年进一步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同时,一些大公司通过参与协会的活动回馈社会,树立公司企业的形象。如日本东芝公司的一个资助项目已经有16年,主要意图是扩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团队精神;还有GE公司等,均有很多合作项目。科学教师可以写提案来争取这些项目。这项活动开展后,在近两年的暑假中,美国中小学生踊跃参加大学等机构开设的数学和科学暑期强化班,这也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中小学创新型人才的一个侧面。

此外,美国政府还非常重视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实施的非常规科学教育计划就是这一重视的重要体现。该计划之一是要使科普项目的有关设计方案和材料能被中小学教师所利用。为此,它鼓励科普项目机构聘请中小学教师参与项目开发,担任项目顾问小组的成员等,很多科普项目大大丰富了学校的科学教育。

三、重视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继美国之后,英国教育界也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英国研究委员会近年来通过鼓励科学家、研究人员到中小学校开展活动,来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及在科技活动方面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近年来英国特别注重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年级学生的科普教育。根据研究,很多学生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对科学失去兴趣的,因此,英美等国家开始特别专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段学生的科普教育。

四、科学家与教育家共同助推“动手做”

1989年,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弗朗西斯·瓦尼斯科特在《七千万中小学——一个学习的欧洲》中提出了“西欧21世纪中小学办学的五种未来预测模式”,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学术型学校模式。该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走进高校学习、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从“学校实验室”阶段做起。这在英法等国已步入教育实验阶段。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取得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到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的问题,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明显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初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开展四大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在“*”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1.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制定全市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计划,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把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2.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科技竞赛”、“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普大篷车”、科技专家进校园、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

3.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科学素质教育成效纳入“五好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等评比标准,鼓励重视子女的科学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母亲素质工程”、“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活动。

4.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水平。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发挥青少年教育基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积极利用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的科普功能,建设社会化科普教育基地。

5.建立健全青少年科技教育考核激励机制。把科学教育实施情况及其成效作为合格学校验收、星级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考评体系。“*”期间,推荐评选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推荐表彰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围绕科学生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开展农民培训工程,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创业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期间力争达到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0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创业培训3.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基本轮训一遍,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2.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建立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全面提升广大农户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期间,力争全市每年新增科技示范户5000户,辐射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定期举办科技活动周暨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社科宣传周、送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通过举办科技下乡、科技大集、专家讲座、科技入户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保护耕地、清洁生产、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观念和知识,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知识、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良好社会风尚。

4.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培养一支专群结合的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促进农村科普体系建设。以“一站一栏一员”(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为重点,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队伍,不断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一批集推广、培训和示范于一体的科普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适应城镇化加速的新形势,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

2.开展城镇劳动人口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期间,力争培训城镇劳动力30万人次以上,其中,再就业培训10万人次以上。

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培训、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广泛开展“文明职工”、“讲理想、比贡献”、“职工职业技能大练兵”等活动,全面提高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4.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普示范城区、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市民学校、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阵地作用,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覆盖各类人群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区学习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加强对干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实施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着力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实施“5+X”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到2010年将科级以下公务员轮训一遍。

2.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机制。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和干部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行政院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3.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普及。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积极参与科普活动。

三、实施四大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1.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

2.加强科学教育辅导员与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学会、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重点开展对农村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大学生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

3.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4.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中小学校要创造条件建立科学实验室,省三星级高中要创造条件建立技术实验室,确保技术课程的开放。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要确保科普书籍占有相当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增强行政院校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单位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1.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

2.促进科普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中国数字科技馆,结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校校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集成国内外现有各类科普信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服务,不断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送到基层。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综合性报纸科技栏目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向公众传播科技动态和科技知识。在市县电视台推广《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

2.扩大科普出版物发行。加强网点建设,推进科普出版物在基层和农村的发行工作。

3.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及时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加强科普设施建设。要把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功能互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科普场馆网络格局。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面向群众、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资助、投资兴建公益性科普设施和参与经营性科普场馆建设。

3.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各类科普示范基地设立公众开放日、科普接待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等场地设施。

4.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技活动中心、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终端设备等设施。加大青少年校外科普场馆、基地建设,加快“农家书屋”建设,使其成为农村重要科普阵地。

四、建立和完善四大支撑体系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表彰奖励政策,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

(二)健全经费投入体系。坚持政府引导,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承担的科普任务,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通过有效运用政府的引导资金,促进全社会增加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落实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构建人才队伍体系。专兼结合,建立志愿者队伍,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全面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好科普专职人员技术职务评定工作,提高专业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四)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全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全市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加强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进程的监测评估。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地区、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根据监测评估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如期实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市政府负责领导《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工作,成立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级政府也要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各级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二)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普教育年度计划篇8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学制

过去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五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2003年,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粤府[2003]91号),提出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灵活开放和规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后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四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纲要①。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广东职业教育一直立于潮头,实现了规模发展和改革领先。今天,广东又一次肩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争当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的使命。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出符合广东职业教育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一、学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各类权威典籍对学制都有解释。如《辞海》:“学制,全称学校教育制度,亦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简称学制,又称学校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等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等的规定。”这些都是学制的广义涵义,我们把以上几种涵义概括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衔接关系”。学制的狭义涵义指学习年限。在职业教育范畴,学制要素中学校的性质,就是职业学校,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涵义可概括为“各级职业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集中体现了整个教育制度的精神实质”。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及其学制。第一,普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即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专科、本科),再到研究生教育(硕士、博士);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即从中职到专科、本科,再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普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都很成熟,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很完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职业教育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伴随产业发展及其转型升级,广东职业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建立起全国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全省中职学校765所,在校生23809万人;高职院校81所,在校生7165万人;两所本科院校若干专业进行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研究生学位已有35个类别。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初步搭建起来,发展重心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但完整的学制系统尚未建立,未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多样化、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未能满足广大中职毕业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渴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要求发展职业教育。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健全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及其学制的同时,都致力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学制。目前,支撑国内现有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生源主要依靠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如果要实现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目标,仅靠来自普通高中的生源难以为继。一方面,不是所有普通高中毕业生都能适应以学术型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而不适应这种要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所学课程又不能较好地衔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而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却是巨大的。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既是现代化教育的要义,也是教育服务于经济的使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是设计好科学的学制系统。然而,广东以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为主题的研究不多,以法律形式把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确定下来的地方立法还未提上议事日程。广东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实践呼唤科学的学制理论引导。发展职业教育,在内部关系上,首要问题就是应研究入学条件、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教育层次衔接,而一旦涉及教育层次,就应研究学制系统问题;在外部关系上,首先应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人才结构、人才成长的要求,这实质上也是学制系统问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制系统问题既是核心理论问题,也是基本实践问题,必须深入研究解决。

二、台湾地区可资借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以来,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主要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与台湾地区的理论和经验,如美国的“学分互认”、德国的“双元制”、台湾的“灵活多元”的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粤台职业教育交流特别活跃,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给广东提供了宝贵经验。2013年5月,“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在广州召开,我们有幸与台湾同行进行面对面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的特点。广东要成为职业教育示范区,就应先行先试,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制系统的理论和经验,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为全国提供示范。广东中职毕业生未来的学历搭建,当属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的责任。建造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为中职学生个人的教育规划、学历提升、终身学习开辟多样化、个性化通道,是广大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翘首以盼的教育改革。

(一)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结构

台湾职业教育发展,更多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他们特别关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产学合作的经验。如德国职业教育推动该国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的经验,他们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是世界公认的成熟的范例。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借鉴、消化、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系统基本框架,见表1。

(二)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特点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技职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对大陆及其广东来说,更容易学习借鉴。

一是自成体系。台湾技职教育架构完整,囊括中等职业教育至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层级。从理论上说,青年学生可以沿着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铺设的轨道,完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部学业,包括中职、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系统很完整,本科及其之后授予相应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这与美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很接近,与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更有异曲同工之效,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台湾技职教育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人才适应性更强。

二是灵活多样。台湾技职教育学制灵活多样,有初中毕业之后的5年制大专(职高+2专),简称5专;有高中毕业后的2年制大专,简称2专;有高中毕业后的4年制本科,简称4技;有专科毕业后的2年制本科,简称2技。无论是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亦或专科毕业,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升学继续接受技职教育的通道。这跟德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的灵活多样基本一致。德国中职教育属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学生可自主选择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在录取时不设置入学门槛和条件。而一经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都可以申请就读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双元制大学。

三是衔接顺畅。台湾技职教育学制衔接有序,模式多样。每完成一个学历教育,都有多种升学的衔接,初中毕业如果不选择普通高中,可以选择3年学制的职高,也可以选择5年学制的专科(职高+2专),亦可以选择7年学制的本科(职高+2专+2技,或职高+4技,或5专+2技)。本科后即可以申请研究生教育。

四是产学融合。台湾产学合作特色鲜明。2002年全台湾设立了6个区域的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之中,由这6所大学牵头,在各区域内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协调产学合作的发展。技职教育突出产学合作课程衔接,建立产学合作教学平台。职业院校提供系科本位课程,企业提供工作岗位,进行在岗训练,建构真实的就业职场,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在这一点上,台湾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台湾这一模式培养的人才更具实用性,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

三、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

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构建,应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经验,重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政府推动。正如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所说,“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教育改革,在改革中注入创新精神,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注重解决面上带有根本性、源头性、基础性的问题。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目前,在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要素中,学校的性质、任务、层次基本是明确的,如学校性质是职业院校,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当然也包括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发挥),教育层次及其学习年限中的中职、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确立;其他要素须建立健全,如学制系统要构建完善,入学条件要进一步放宽,应用型本科要加快推进,各教育层次沟通衔接要进一步确立健全。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广东已具备条件。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制比较成熟。经过30年的积淀、调整、补充、完善,广东中职学校的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基本稳定下来,但入学条件应进一步放宽,教育过程应加强监督管理。二是高职院校学制正在形成。尽管高职院校的入学制度已经多样化。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高职院校学制尚未完全从普通高等教育学制系统中分离出来,除了普通高考外,主要有三种入学制度:第一,高职自主招生制度(试点),招生22万人;第二,“三二分段”制度(试点),即经过三年中职教育,符合条件的转入高职院校,只有03万人;第三,“3+专业技能证书”招生制度(“3”指语数英),招生18万人。这三种入学制度招生合计43万人,只占全省高职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的18%,而82%的招生计划依然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即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语数英+文科综合”和“语数英+理科综合”的考试分数择优录取。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制正在探索。广东只有两所高校的若干专业进行试点,入学制度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一样,中高职毕业生还没能与之招生衔接。四是专业研究生学位制度已经形成。广东共有35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源基本上来自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本科毕业生,当然普通高等教育系统的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学制衔接的本意之一。但由于应用型本科还没建立起来,中高职毕业生基本上只能通过进入普通本科或成人教育本科及自考本科之后才有条件考上专业学位研究生。

广东应设计好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以适应省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从教育层次、学校层级、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专业学位五个方面进行基本框架设计,见表2。

(二)建立多样化的入学条件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成熟的职业教育入学制度,不是简单的线性系统(结构),而是纵横系统(结构)。如着重建立多样化的入学制度,把同等学力、职业资格、职业年资作为一种入学条件。表2的设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中高职的入学条件中,除了毕业文凭外,还可以有同等学力的条件、一定年限的职业年资。在应用型本科可以有多种入学条件,其中4年学制的,如参加“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择优录取;参加普通高考,择优录取;凭高中毕业文凭和毕业成绩,注册入学;同等学力加3年工作年资。应用型本科可以有2年制的,招收高职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加三五年职业年资,择优录取。

入学门槛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如凭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申请入学。1999年国家颁发职业分类大典;同时颁发就业准入职业标准目录;2002年颁发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2000年至2008年,先后分行业十九批次印发887个职业(技能)资格;2002年印发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②,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资格体系,推动了职业院校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鉴定。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广东省中职毕业生职业资格考证率保持在65%以上;201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9783%;技能大赛获奖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及对口就业率均居全国前列③。2012年广东省规定对参加高考,在全国职业院校、广东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获奖的中职毕业生,按不同奖项和等级,分别给予免试、加分及同等条件优先录取的政策,以此开启了宽门槛的端口④。以后,政府部门认可的非学历教育的培训证书也可以考虑作为入学条件。

(三)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

广东普通高校应加快分层定位。一方面,应选择一批教学型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称应用科技大学。另一方面,新办本科院校一般都应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公办、民办的高职院校升格的本科院校都应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部分招生计划应面向中高职毕业生。只有这样,中高职毕业生才有可能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直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而构成真正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题中之义。

(四)建立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形成规范、有序、顺畅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衔接机制,重在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职业能力要求与学业要求并重。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在课程上,既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使之顺利就业,学校不因学生有升学机会就放弃强调职业能力训练的传统;又要考虑学习能力培养,使之能够沿着职业教育轨道顺利就读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在专业大类范畴建立课程体系和学分制。目前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有3种,第一种是《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有13个学科门类,其中包括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录;第二种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除了没有军事学外,12个学科门类与第一种完全相同;第三种是《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学科分类(参考)》,有19个专业大类,没有与第一种、第二种的学科门类完全一一对应。应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大纲出发,结合本科、专科和中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制定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度。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计划。根据学制特点特别是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科学安排实习实训,消除目前存在的实习无关专业、无关指标考核的弊端,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和实习实训效率。

(五)高职院校招生计划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剥离

剥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将现有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剥离出来,逐步扩大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第二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立起来之后,其招生计划也应剥离。这两个层次的招生计划剥离之后组成高等职业教育本专科招生计划,同时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两者的招生逐步做到相当,这既有助于提高中职教育水平,也能吸引学业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实践证明,只有综合素质高,学业、技能都比较优秀的中职毕业生才有能力进入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因此,中职输出端与高职、专业研究生接入端是有可能契合的,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衔接的轨道是可以铺设好的。

(六)建立产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学制

广东职业院校的产学合作已经非常普遍,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为产学融合的学制,应解决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如提供的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条件、实训时间,主导的实训科目、实训考核、实训成效。二是建立企业导师带教资格证书制度。企业负责带教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资质可以由合作院校培训,使之取得带教资格。三是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法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应以立法来规定,并且制定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财政补贴政策和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七)以立法形式确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

2007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全国人大正在修订,这是有利时机。广东实施新的《职业教育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地方立法,建议分两步走。一是制定政府规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政府规章,把成熟的学制要素确定下来。同时做好现代职业教育学制系统下的教育评价和跟踪统计。二是地方立法。在政府规章完备、实践效果良好的基础上,启动立法程序。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立法,可以由职业教育发达且有地方立法权的广州市、深圳市着手先行先试,然后在省级层面立法,扩大权限范围和效力层级,从而建立广东省职业教育学制系统的地方法律,为全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单位:广东省经济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①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四项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分别是2006年作出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粤发[2006]21号);2007年颁布的《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粤发[2007]11号);2011年作出的《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14号);2011年印发的《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规划纲要(2011-2020)》(粤府办[2011]39号)。

②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目录、关于印发(第一批)组合机床操作工等28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职业学校专业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对应目录、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关于印发第十九批矿山救护工等22个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社培就司发[1999]17 号、劳社厅发[2000]14号、劳社厅发[2002]14号、劳社部发[2002]21号、劳社厅发[2008]6号。

③相关数据分别由广东省教育厅规划处、中高职处提供,2013年12月。④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粤教职函[2012]153号);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非统一考试考生单独录取工作的通知(粤招办普[2013]11号);广东省招生办公室,关于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获奖应届毕业生2013年报考高等职业院校有关事项的通知(粤招办普[2013]12号)。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六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509.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402-4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 [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1480.

[4]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广东省2012/2013学年教育事业统计简报[R].2013(5).

[5]徐昊杲,林清南.两岸高等技职教育规模扩张现状初探[A].台湾:2012技职教育永续研讨会,2012.

[6]吴娜,徐纯,曹大治等.中外职业技术教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9-23,108-116.

[7]陈建民,陈建胜.大陆专科毕业生来台就学之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2013:125-128.

[8]罗伟其.在广东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动员部署会暨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3).

[9]李穗方.加快广东高教大众化进程,建立中高职多样化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13(4).

上一篇:趣味科学小知识范文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市场调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