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

时间:2023-03-18 15:32:30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9-0186-0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的是培养一流的学生。虽然,在河南高校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计算机类相关课程,但仍然存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因计算机能力不足,阻碍其自身发展的问题。目前,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约占高校在校学生的90%左右,如何做好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课题。针对该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学习和科研两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高校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相关课程设置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工作包括学习和科研入门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学习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搜索引擎、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两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学习和科研入门工作的基本保障。慕课学习和网络交流是当前学生获取最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投稿系统主要指熟练掌握常用的期刊投稿系统的操作规范。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慕课自学网站、网络交流平台、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 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 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 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 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 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 慕课自学网站包括: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慕课平台、MOOC学院、Coursera、Udacity、edX等,重要慕课网站简介如表1所示;

7) 网络交流平台包括:QQ技术交流群、微信技术交流群、CSDN(中国最大的IT社区和服务平台)、ITPUB论坛等。

8) 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9) 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10) 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 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2) 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3) 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4) 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两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学习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慕课学习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慕课自学网站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网络交流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网络交流平台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由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1)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 结语

本文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地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十四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 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 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 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2篇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此问题,本文在对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应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基础、教学和科研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三个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

关键词:

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

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3]孔娟.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191-192.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南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教师 计算机能力 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

(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

(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

(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

(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

(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 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 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3]孔娟.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191-192.

作者简介

王志衡(1983-),男,河南省新郑市人。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创新方法。

高昂,现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

作者单位

1.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河南省焦作市 454000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专业英语;情景式教学;国际学术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47-02

一、引言

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向专业领域的延伸和深入。在大学阶段,专业英语除巩固基础英语中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通过使用英语掌握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实用交际技能,如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能阅读并翻译简单的工具手册等,为双语课和日后工作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在研究生阶段,专业英语作为学位必修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大学英语阶段获得的基础和专业英语知识,扩大专业术语的词汇量,使学生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本专业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

实际上,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而科研人员的必备素质除阅读并看懂大量的本专业文章外,还能够就专业问题可以与国际同行自如地进行交流,这样才能适应目前的国际化大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因此,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使学生在日后撰写期刊论文或毕业论文、向期刊投稿、进行学术交流时,不受专业英语水平的限制,促进其专业水平的发挥[1]。本文主要从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使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并贯穿研究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的目的。

二、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以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为例,研究生专业英语分为专业硕士专业英语和学术硕士专业英语。专业硕士的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在研一的第一学期开设,而学术硕士因第一学期需要修读学校研究生院要求的第一外国语课程,故他们的专业英语安排在第二学期。此外,由于研究生都来自不同的高校,有的学生大学期间并没有修读过专业英语,他们的专业词汇量会相对少一些。针对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所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和大多数课程一样,目前专业英语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本来研究生对这种公共学位课的认识就有一定的不足[2],比如有的学生认为,专业英语只需要积累一些专业词汇,这在他们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也可以做到;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太简单,英语基础较好的同学不用学也可以,只是为了学分才来上课。再加上老师传统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质量。鉴于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景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真实的场景,为运用英语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激活所教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3]。下面我们将具体地介绍怎样将情景式教学法融合到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当中。

三、情景式教学模块

一般来讲,研究生专业英语课学时较少,只有30学时。学术硕士每届12~18人不等。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数中有最大程度的收获,我们主要分以下几个模块进行。

(一)论文阅读与写作(14学时)

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对本科生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但对研究生来说,这是他们必备的能力之一。英文撰写学术论文有两个目的,一是投稿国际学术会议,参加会议并在会议上宣讲;二是投稿国际学术刊物,让国内外同行了解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哪个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体现自己的科研水平。但在撰写之前,首先要看懂英文文献。因此,在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我们以“如何用英语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主题,进行了专题情景教学。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s)、引言(Introduction)、正文(Body)、致谢(Acknowledgement)、参考文献(References)等。然后分别从各个方面去教授每部分应该涵盖什么样的内容,并介绍一些有用的句型等。此外,还要给学生讲解一篇学术论文,通过研究、写作、投稿、修改、校对的具体过程,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写法、结构和程序。这些内容的讲授需要4学时。有以上基础之后,每个学生在英文数据库中找一篇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或者导师指定阅读的英文论文。因为研一的学生刚开始看论文,所以只要求他们对文中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进行重点学习,而这三部分也是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并且对英语写作要求最高的几个部分。阅读过程中需要将文中的专业词汇以及一些好的句型列出来。此外,还需针对这篇论文,模拟写一封cover letter。剩余的课时要求每个研究生翻译自己论文中的摘要、引言、结论和cover letter,并重点给大家介绍用到的术语以及有用的句型。最后,将所有学生的术语、有用句型和cover letter汇总为电子版,供大家积累专业词汇以及日后写学术论文和投稿备用。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英文期刊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投稿程序,学生自己阅读、翻译论文,撰写cover letter,听取其他同学讲解后,对学生快速地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有非常大的帮助,从而对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不再畏惧。

(二)口头交流(12学时)

在培养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时,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锻炼他们的口头交流能力。国际学术会议是把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事同样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一起进行学术交流的盛会。对初涉科研的研究生来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是一个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还能据此适当调整自己的科研兴趣和方向[4]。另外,参加国际会议为与国外同行专家探讨专业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因此,口头交流能力的提升对研究生日后的科研工作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在研究生专业科技英语课程教学中,模拟开展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将国际会议的情景融入到教学当中。具体安排如下:首先,教师先给学生讲授一些国际会议的流程,并给出一些可参考的句型,比如:大会致词、主持报告会用语、学术演讲的通用句型、学术讨论用语、报告后的质疑与答疑用语以及会场上的技术性用语等,共计4学时。然后,将班里的学生分为4组,每组4个人左右,相当于会议的4个session,每堂课1个session,共计8学时。每位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最好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现场演示ppt,做英文报告15分钟,其中需要用到一些学过的句型。然后其他学生在报告结束后,针对报告内容,并结合之前所学句型,对报告人用英语进行提问,报告人随后做出回答,提问控制在5分钟以内。这种教学方式现场模拟了学术讨论会的氛围,结合专业科技英语知识和自己的专业方向知识,在制作以及演讲ppt、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交流能力。此外,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提高了他们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三)趣味听力(4学时)

除了以上提到的读、写、说能力的培养之外,专业英语的教学还应注重学生听力的提升。提高听力不仅有助于读、写、说这三项技能的发展,还可以为日后的学术交流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上述教学过程中,在其他同学讲解或者作报告时,教师都应要求学生专注听讲,锻炼自己的听力能力。除此之外,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开设了专门的趣味听力环节,即选取与专业相关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边看边记,一般需要重复听取2~3遍。以我们计算机专业为例,可以选择《社交网络》、《机械公敌》、《决胜21点》等英语原声电影,截取一些涉及到计算机专业词汇和内容的情节片段,进行无任何字幕的播放。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将听到的台词默写下来,或将一些重要的专业词汇记录下来。必要的时候可以重复播放,直到他们完全理解这段电影情节为止。这种将电影情节融入到专业英语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听力水平,从而激发他们对听力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扩充一些专业词汇量,学到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

四、情景教学的局限性和可改进之处

当然,情景教学法在有的时候效果不是很明显。比如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或者性格比较腼腆,可能会在报告或讲解中表现欠佳。这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以鼓励为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实,英语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只要学生有耐心、恒心、自信心,自然会学好的。

五、总结

在研究生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运用情景式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将大学期间学到的基础英语知识在专业领域内巩固并扩展,旨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便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以便更好地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B.基于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经管类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2):91-94.

[2]王梅,闫丰.有关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探索[J].读与写杂志,2015,12(3):16-18.

[3]丁海燕.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情景式教学[J].云南大学学报,2011,33(S2):342-344.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育理念;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尤其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一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外著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成功经验来看,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需要持续的更新,这样才能使学生跟上社会的人力要求,否则学生学习了陈旧的知识,在就业时会觉得学而无用,公司也会认为学校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够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专业课程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满足于经典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授课方式,同时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更新、创新,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结合计算机研究生选修专业课“网络虚拟环境”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从4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1专业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近年来,不但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更加要求务实。基础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青睐,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基础课程的考试成绩,上课不认真,课后也敷衍了事,学生更多是对一些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性课程或应用类课程感兴趣。

在社会压力下,学生学习的务实和社会的需要都要求在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断地创新以适应这种变化,举例来说,网络虚拟环境、分布式虚拟环境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是比较新的课程。目前国内外的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人才需求,而虚拟战场和网络游戏是“网络虚拟环境”这门课的两类典型应用。就国内而言,至少有10所学校设立了网络游戏设计系或学院,国外也有多所知名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目前国外很多大学相继开设的类似课程,名称有“网络虚拟环境”、“网络游戏”等,知名的大学有美国海军研究院、南加州大学、George Mason大学、Turku大学等。从2004年开始,国内一些知名大学也开始开设类似课程,如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10多所大学先后开设了网络游戏专业课程。“网络虚拟环境”这门课正是基于国内外网络游戏产业迅速发展而设立的,“网络虚拟环境”使学生掌握网络虚拟环境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从而对网络虚拟环境技术有一个总体、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实验加以理解和巩固,为进一步的学习、应用及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课程学分较少,选课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对课程感兴趣,或者研究生课题相关的,这些同学都有着一定的基础或认识,上课的积极性也更高一些。

图1、图2是两位同学的作业设计,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游戏规则和界面,并加入了一些想学的应用技能元素,他们的大作业涉及到BH RTI编程、图形开发、GUI等内容,通过独立完成大作业使他们对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得到了深入锻炼。

除了体现在课程设定上,这种适应性更新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也要随着时展不断创新、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师也要关注新鲜事物,如一些奇闻异事,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科设定和教学内容不断发展,适应日新月异的专业课程发展,吸引学生的兴趣。

2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计算机专业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基础性学科,其实践性很强。单一的理论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在理论支持下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师不仅仅要传输知识,更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跟得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果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处于整个教学的次要位置,学生在学习完成后实际工作往往不能顺利进入角色。对于专业课程来说,由于现在课程数量和学分要求很高,学生实际上对每门课的知识基本上吸收有限,如果过分强调考试分数,更会造成各种问题。现在的各类选修课基本上都是考最基本的常识加上一定的提分才能使大部分同学可以及格,因此作者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加强大作业的互动和课程讨论,加强实践能力训练,只需要最简单的一些训练,就能使学生收获更大。

本着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并重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教学的实践环境,在实际计算机应用系统研发的工程化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完成代码设计的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与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育不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将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授课程的主流技术,熟悉各实训项目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案,能够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在相对的时间内做出成绩。另外,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真正实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将实践环节设计成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要让它们成为一个体系,与所学课程有机结合,协调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实践体验,并在问题的求解中锻炼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网络虚拟环境”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实践,做出一些具体的东西。实践表明,这种方式也更受同学们的欢迎,一些同学做出的课程设计甚至让老师与全班同学都大为惊讶。如图3所示,邓同学根据一个童年游戏,精心设计完成了一个“两城跑”游戏,并从中分析得出了游戏通过平衡机制使参与者得到兴趣,锻炼了理性思维。

重视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忽视理论的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单纯的技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这样会导致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到接触到一些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后,开始觉得基础较为薄弱,学习往往事倍功半。但这种理论知识应该仅限于专业相关的同学,本科教学可以宽口径,重基础。研究生培养是事实上的重方向,基础应该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所以可以适度在导师指导下有所选择,不一定所有课程都很强调理论知识。理论上的二者并重还不如有所倾斜,以造就目前社会、IT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或所谓的“技术白领”。如图4所示,某同学应用了基本物理知识,设计实现了多人平衡木,其中为了考虑平衡木本身的重量和旋转角速度,重新查找并重温了本科所学的一些力学知识。

3科研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相互促进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关键环节,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课堂教学能够为学生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科研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基础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参与到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中来,比如: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完成基础知识传授后,留出足够的课堂讨论和课外作业时间。课堂分组讨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和掌握所学知识;课外作业,尤其是实践性的课外作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加以合理引导;有目的地使学生参见部分科学研究工作,让他们亲自负责一部分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不仅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

北航计算机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计算机应用工程系、新媒体艺术系、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软件工程研究所、网络研究开发中心等单位。建有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市计算机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北航-华为网络学院等。北航计算机学院拥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专业方向较为齐全,在专业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不妨发挥特长,结合国际上乃至自身熟悉的最新研究,展示给学生,并开展一些讨论。尤其是促进专业相关同学的一定深度讨论,这样有利于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相互促进。

在“网络虚拟环境”课程中,虚拟现实本专业的部分同学由于对课程内容已经有一定项目基础,大作业对他们的锻炼意义不大。因此作者引导他们对部分内容开展研究,写出论文并投稿,作为大作业免除的条件。最后在28位同学中有4位同学实际完成了一篇论文投稿,其中3篇已经被EI检索的期刊录用(一篇英文、两篇中文),这对本专业的同学是有一定科研促进作用的。一些其他专业的同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科研项目中,不管最终效果如何,引入了新的思路或方法对他们都是有一定价值的,如图5至7所示,为一些示例项目。

4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人类的智力活动所必须的科学概念、知识水平和对智力活动过程的理解能力。在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中,科学素养反映在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和较高的学术深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就。

良好的科学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和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来讲,良好的科学素养只能在科学的基本原理、原则的基础上,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学习、思考、实践和体会,由自己总结得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加以引导和帮助。教师要从过去单纯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向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学习过程为主。积极的教学过程是指学习者身体和头脑的一种状态。学生已不能满足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事情产生兴趣,教师要从大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加强科学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还原教育的本色。

如图8、图9所示,要完成一个多机的简化游戏需要很多投入,一开始学生都会想做得很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开发调试中有些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很多同学会出现不耐烦、想放弃、烦躁的情绪,这个时候需要一些引导。由于作业和演示的要求,虽然不得不对原有设计进行修改、简化或折中,但最后他们都完成了大作业,这是一项挑战,也是对学生的磨练。

5总结

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求教学内容、教育理念要有一定量的经常更新,使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社会的要求。从国外著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成功经验来看,教学内容、教育理念需要持续的更新,在专业课程上考虑社会需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论文结合作者讲授计算机研究生选修专业课“网络虚拟环境”课程的教学经验,从专业课程设立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科研和专业课程教学的相互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4个方面分别进行讨论,并结合课程实例进行了阐述。

本文的观点只是个人体会,并不成熟,在此试图抛砖引玉,期望能够促进大家对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些讨论。

参考文献:

[1] 吴文虎.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 中国大学教育,2004(6).

[2] 赵晖.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初探[J]. 教育信息化,2006(18):58-59.

[3] 白光伟. 以科研促进“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2):33-34.

[4] 赵致琢. 计算机科学导论[M]. 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62-03

对于理工科人才培养而言,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对课内实验课、课程设计、撰写课程论文、社会调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称。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深化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基本框架。实践教学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中主要谈谈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一些思路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

1优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工作中,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生命线,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改善实践教学看作是推动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在培养人才方面,教育思想观念是先导和前提,只有认识到位了,才会有相应到位的行动。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社会对于该专业的人才评价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动手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强调在多层次上对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而且由于计算机学科的变化与发展很快,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计算机学科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够适应企业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

2优化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2.1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化管理,认真组织落实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制度是保证,在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规范化管理。

首先,在制度保证上,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将课程设计与撰写课程论文等实践环节列入到教学计划中,独立计算学分,以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占到总学时数的40%左右,在压缩理论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不缩减实验学时。

其次,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设计管理规定,明确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计划书和课程设计任务书,其中包括有设计的选题、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完成设计应该上交的材料等。对于课程设计,学生既需要完成软件的设计、开发,又需要提交设计说明书。对于撰写课程论文的实践教学,则需要提交不少于6000字的综述或调查论文。

最后,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上,一般都是选取小型的课题,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和社会调研等来自拟、自选题目,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采取2-3人一个小组的组合。

2.2以横向项目的开发为拉动力,增强毕业设计的实战性

在毕业设计中,为了增强实战性,可以采取以软件项目开发和实例驱动为主的形式。鼓励专业教师主动与企业接触,寻找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开发项目,企业给经费的项目做,不给经费只提需求的项目也可以做。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企业的真实需求引入到高校的毕业设计中。

2.3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强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在实施实践教学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培养与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领导重视,从院系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要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对于专业教师不断地加强培训力度,通过鼓励教师在岗参加有关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开阔视野。

其次,需要十分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一方面注意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IT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培训,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接受锻炼,去学习企业中一些应用性强的新技术,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确切要求,以便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最后,重视主讲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上课内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一般都由相应的理论课教师来担任,以更好地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

2.4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对教学计划的设置和实施实行弹性化,在一个学生的培养周期内,课程设置不要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地进行变化,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科发展及社会的需求每年进行修订和优化,大胆地进行推陈出新,将一些过时的课程或即将过时的课程该删减的删减,该合并的合并,以免浪费师生的时间与精力,而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的课程与技术及时地增添到教学计划中来。这种根据动态计划及时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引入时效性较强的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做法,能够达到有针对性地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增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2.5实践教学中既重视校内教学,又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除了校内教学中的课程设计、撰写课程论文、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以外,还要对校内实验课和在校外开展的三大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高度重视,高等院校需要努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课内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这种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能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中处于较低的层次。在课内实验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些专业课程中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加大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校外三大实习,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观、跟班或者顶岗工作。

2.6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改革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是关键,这里的课程设置既应该包括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需要开设的那些课程,又包括了具体课程中理论课学时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应该设计有相应的课内实验,它们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性强的课程,都应该开设针对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这些设计的难度还要略高于综合性实验,类似于设计性大实验,如:C/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J2SE)、大型数据库程序设计(Oracle)、JSP编程技术、组网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工程以及UML统一建模等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需要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对于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以安排课程论文撰写的教学环节。课程论文撰写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和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撰写课程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优化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我们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时,平均实践教学课时数占到了总学时数的41.5%,这样就从根本上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落实。在担任实践课教学任务的教师中,50%以上是从企业中聘请的既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再加上系内已有的计算机专业“双师”素质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占到了全部授课教师比例60%以上,这就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从实践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横向项目拉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通过认真实施改革措施,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自主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开展毕业设计时,教师通过将较大的横向课题进行分解,很多学生就能够获得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课题来进行设计和开发,真实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热情更高。教师根据企业的需求,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提出目标和要求,但是一般不会硬性确定固定的模式和答案,这就给学生的创新性设计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引入这种项目教学法以后,强化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问题,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就能够获得企业开发软件过程的实际体验,另外,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入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培养途径,在毕业生就业中,凡是参与了企业横向项目的学生,就业时的选择机会就多,我们的人才培养做法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4优化实践教学的启示

1教师队伍的建设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一支具有敬业奉献精神、专业知识丰富、指导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速度是任何专业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专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计算机专业教师承受着压力的巨大,因此,需要创造条件,使他们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

2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可以通过往届毕业生的介绍、购买实验设备的公司及其相关公司和地方性企业等途径来开拓和建立基地。

3对于课程设计,需要强调课题选择的面宽、题新和灵活性,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实施课程设计时,首先是要求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并将实验和课程设计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其次是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对工程素质的培养,注意实用化训练,要求学生将最新的开发工具和软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来;最后重点突出过程训练,适当弱化结果,平时认真进行课程设计的学生,原则上都能够通过该项实践环节,获得相应的学分。

4从企业聘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既可以提高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又能够起到信息员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等,都可以通过他们很快地反映到教学中来。

总之,开展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和形式,改进教学思路,学认识,从而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宇辰, 屠立忠, 于雷.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

[2] 黄陈蓉, 黄坚, 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5,(6):28-30.

投稿日期:2007-2-12

作者简介

曾碧卿,男,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计算与分布式处理、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邓会敏,女,大学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教学、实验。

通信地址:广东佛山,南海狮山,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计算机工程系曾碧卿

邮编:528225

E-mail: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22-04

1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 ”等文件精神,我们在2004年将目前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将各类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统一定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多样化、立体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完善和充实了课程教学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文化、信息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的教学;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强化程序设计思想,突出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均得到较大的重视,除了正常的课内教学之外,均增加了等量的课外实践学时,与此同时加大网络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了解国内同类课程的设置,加强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力图与国内著名高校接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和积极探索,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我校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特色。2006年4月经专家验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入学条件

我校的专业设置和2005级以及以前学生入学条件如表1所示。

3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包括通识素养和能力与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通识素养和能力是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指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在信息技术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例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信息表述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应用创新素养和能力是指学生能自主学习,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能灵活自如地把计算机技术用于专业研究领域。实践证明,许多在计算机技术领域有成就的人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他们既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跨学科的人才知识面宽,富有创造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和培养。

在研究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和教学时应当充分围绕这两个层次素质与能力。为此我们提出“3+1+X”(3门通识课+1门限选课+X门任选课)的分层课程设置方案,开设8门核心课程 ,表2给出了8门核心课程名称以及学时设置。

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为”为全校通识课,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适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它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学校已将它们纳入学校通识课范畴,并作为学校重点课程来管理和建设。

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不同、计算机基础不同、专业需要不同,由学生所在院系在“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语言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基础应用”四门课程中任选一门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

在三门通识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各专业可根据需要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中选择一门作为专业限选课。

为了达到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学校在学分制下采用的是多模块、多层次的进阶式教育模式。由于学生的基础各异,学校还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和实际应用需要选修一些计算机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课程。为此,我们还设置了一系列信息类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修课程设置表如表3所示。

4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改革设想

4.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站的建设

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程网络课堂内容。2006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网络课堂目前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两门课程。在使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扩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堂,将建设包括8门核心课程的网络课堂,完备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2)完善网络作业平台,实现在网上向学生布置作业、网上辅导答疑、网上做作业、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中的功能。

4.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要继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1) 集中课堂教学。

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经验制作优质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进行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得介绍理论概念时不生硬、不枯燥,实时演示实际操作时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并保持有趣性。

(2)分散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要继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把课程中的部分有趣又相对简单的章节留作自修内容,以论文、小结、调查报告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3)实践中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基本操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为了有效地进行实训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教学指导的力度,我们将聘请一些具备厚实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实训辅导,其次制定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实训基本要求和目标、提高要求和目标以及综合要求和目标,同时配套以实训教材、电子课件、实训案例和实训素材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发挥学生的才智,达到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理论结合实训的教学。

部分理论知识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基础无法详尽地介绍,如“大学计算机所基础”课程中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驱动教学,在较少的学时下使学生能通过实例既理解和掌握了繁多的基本概念,同时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意识,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5)网络课堂。

网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使用网络环境时会促使其学习的欲望,并能与教师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6)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的青岛理工大学计算机分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热门软件操作等讲座;开设共同关心的问题论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知名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真实感受社会、感受专业。

4.3实训教学改革

信息类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所以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训教学,并不断地进行实训教学的改革尝试。

(1)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我们将按照知识点建立“基本实训+提高实训+综合型实训”的分级体系,分级考核和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2)考虑到新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参差不齐,对一些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优先获得学分,我们在每个学期将分三阶段进行过关测试,分别按照达到基本、提高和综合能力给出及格、良好和优秀成绩。

(3)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内,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实验教学的资源,建立开放机房。

4.4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一支队伍稳定、热爱基础教学、团结协作、勇于改革,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其中包括一名校级拔尖人才,两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一人获得宝钢奖。为了深化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

(1)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定期进行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

(2)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3)积极接受和培养青年教师,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自身的学术素质。

(4)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向兄弟院校学习,取长补短。

5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得到了肯定,但是课程设置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校定位、学生来源、专业特点、师资结构等。我们所做的工作和将要进行的改革无论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更新,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目标都是明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冯博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2]龚培增.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A].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2005.

投稿日期:2006-08-20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施教对象;讲授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16-03

1 引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以下简称“微机原理”)一直作为高等院校电类各专业、计算机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化工仪器仪表等工科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电类为专业基础课)。近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及其相关的技术以超常的速度跟进,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使得微机原理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多;另外,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越来越多地冲击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多的理工科专业要求开设微机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然而,正是微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量大, 教学对象面广,各类专业的学生基础差别较大,使得非计算机、非电专业的学生感到抽象难学;另外,部分学校课程名称及授课内容较混乱,如同是微机原理课程,有的班级上80X86,有的班上8051(多为机械专业等非电专业,建议课程名称应统一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三,在教学时数上课时差别教大,多为:计算机专业: 60―80学时;电类专业:60―75学时;机械类专业:40―50学时;第四,基础知识差别大:计算机专业有先导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还有平行开设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电类专业有模电/数电等先导课程;其他理工类专业(如机械类专业)却只有仅仅是把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学、变流技术等整合为一门课的电工学,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可见有限学时下微机原理课程要在不同施教对象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宗旨,因材施教并非一件易事。

此外,由于计算机硬软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硬件新技术、汇编语言新版本大多和原有的基础技术一脉相承,所以有些老师觉得讲授最新的更好,而有些老师则认为还是讲授基础性知识好,两者难于统一。

本课题研究小组经过大量的研究实践,在本校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把“微机原理与接口”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分成3~4个授课层次(如A、B、C、D类)分别制定出不同的教学大纲来执行,因材施教,各取所需。

2 在计算机专业中把握好整体与个体、取与舍的辩证关系

微机技术的发展使得微机原理课程包罗了太多的内容:除了指导委员会确定的七个基本知识单元(微处理器、存储器、指令系统、输入和输出、I/O接口技术和微机应用系统)之外,32位、64位CPU内部结构及多级流水线工作原理、虚地址下的寻址过程、高档CPU新增指令及MASM32汇编语言语法规范(乃至WIN32编程等)、段页存贮管理及芯片组、总线标准(EISA、PCI、USB等)等新内容也不能不涉及。

如果仍然仅以8086CPU来讲授,对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来说,未免过于落后,因为8086CPU和现用的Pentium相比,至少已经淘汰了三代;另外,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学习了先导课“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和“80X86微机”二者是整体与个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且一般还有与“微机原理”同步开设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般开设顺序多为:汇编语言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单片机应用]),因此,在有限学时下,象数制、原码、补码加减原理、ALU原理、16位汇编语言等部分完全应从简处理,而应重点讲授80386/80486/Pentium内部结构及工作机理、存贮管理技术(包括段页式存贮管理、Cache原理与访问管理、虚拟存贮管理)、I/O接口及外设接口(硬、软盘驱动器接口、网络与通信接口、打印机接口等)、芯片组技术,总线标准与接口技术(ISA、PCI、USB等)等,尤其是8086/8088时代的接口芯片多数已淘汰,新的芯片组在结构和功能上已与早期芯片具有本质区别,所以将原来侧重芯片的内部结构改为侧重芯片应用是必由之路。这样才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培养目标。当然,计算机专业的“微机原理”教学大纲的制订绝对不是孤立的,比如32位汇编语言和Win32编程如果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话,“微机原理”大纲就可另辟重点。

3 在电类各专业中把握好一般到特殊、基础与应用的辩证关系

“微机原理与接口”是电类各专业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课,本专业的学生在此之前有些虽没有学过“组成原理”、“系统结构”等课,但诸如汇编语言、中断、定时与计数技术、存贮器扩展、串并口扩展、总线标准等都是后备课如“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PLC”、“DSP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电类专业一般为: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60―80学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40―60学时)以及日后从事科研所必需的,尤其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学习必须以“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奠基。

事实上,从“微机原理”到“单片机原理”是一般到特殊的关系,“单片机原理”是“微机原理”的后补课程,两门课都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学好了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是稍学即会。象微机原理中的地址、寄存器、锁存器、控制字、堆栈、中断、定时与计数技术等概念可在单片机原理课程学习中直接应用;但是,工业过程控制中用的更多的是单片机控制和PLC控制(即使象网络控制、现场总线控制其终端实现也一般用单片机或PLC控制),所以和单片机共有的汇编语言、CPU结构原理,存储器扩展、并/串行口扩展、总线、LED及键盘的接口等内容的讲述要不厌其烦,举一反三,而前述的计算机专业所侧重的高档CPU的段页式存贮管理、Pentium结构及芯片组、硬、软驱接口、MASM32及Win32编程技术等虽不能不提,但应适当从简,不要让学生感到既多又杂,抽象难学,甚至出现畏难情绪,要知道,基本原理部分如果不理解透彻,单片机应用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学习就无所适从,而且直接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

4 在非电、非计算机理工类专业中把握好基本原理与一般原理、开与合的辩证关系

由于微机(单片机、PLC)作为智能化机电产品的大脑与心脏,在超精密加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中有着日益广泛的应用,使得微机原理(有的学校开设微机原理课,但实际讲授内容为“单片机原理”)也成为机电一体化、过程装备等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两点:第一,学生与微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薄弱,因为他们仅仅是把电路、模电、数电、电机学、变流技术等整合成一门电工学去学的,触发器、译码器、计数器、存储器等知识中的部分,甚至全部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没有深入学习;第二,在机械类专业中“微机原理”课程学时很有限,一般在40-50学时之间;基于上述原因,学过两周该课的大多数同学反映,该课抽象难懂,神秘莫测。所以一开始应把数制及典型单元电路的原理讲清楚以揭开CPU的神秘面纱;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讲清其原理,如门控电路及控制字,一位ALU的结构、传统CPU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过程、步骤。另外,对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讲,他们掌握单片机原理可能比8086原理更重要,所以在8086原理讲完后,最好花几个课时介绍8051等单片机,8051和80X86同为Intel公司的拳头产品,汇编语言助记符十分相象,有了80X86作基础,作比较,学8051很轻松;这也是开与合的关系。开是发散,由8086发散到8051单片机;合是聚集,机类学生计算机原理仅此一门,8051不能不聚到中去讲,但8086是基础,是主要讲授对象,8051单片机是应用,要讲究适度,开是放的开,聚是收得拢,百变不应离其宗。

5 在文、管、法等文科专业中把握好深入与浅出的辩证关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计算机是一个工具,对这个工具的原理应该多少懂一些,这是这类学生的目的所在,正是由于汇编语言课深奥枯燥,大家才喜欢使用可视化的高级语言及其编程工具,所以这类专业的“微机原理与接口”一般更名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对这类专业学生不要大讲特讲80X86宏汇编语言程序设计、CRT显示控制编程等较深内容,只有有的放矢,深浅适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浅是表达,深是理解;浅是弄懂,深是探求;浅是深的必要前提,深是浅的必然深化。要按照“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能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计划来培养,让缺乏基础知识的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学习计算机原理,掌握基本知识,更要掌握一些实用知识如芯片组技术、USB接口、PCI、AGP总线、EIDE、SCSI标准等,要配合实物与实验帮助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 在讲授艺术上要把握好雅与俗、庄与谐、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1)恰当的应用俗语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必要手段,“雅”是指用专业语言,用词规范,语句缜密,“俗”是口语,具有通俗易懂,亲切自然,比如,微机原理中的“总线”就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高速公路”,CPU总线浮空,就是该段“高速公路”关闭。

(2)工科“微机原理”也要讲求“庄”与“谐”,“庄”是庄重、严肃,“谐”是诙谐、幽默,庄谐并用,寓庄于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但“庄”与“谐”的应用要适度。比如,“二级控制模块DMA请求总线使用权”是“中层领导向最高层领导申请”,因为“DMA控制器有总线控制权,所以不是处于最底端;又如 “伪指令和指令相比不产生机器代码,不占据存储单元、起管理作用”可说成“伪指令是指令的后勤管理员”。

(3)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形象的比喻及严密的逻辑性语言可以触类旁通,帮助理解。例如,“间接寻址”是寄存器中放的是存贮单元的有效地址,按该地址便能找到操作数,可以这样理解,“张三要找李四,但只有王五有李四住址”,所以张三找到王五也就找到了李四,这是间接找法。

7 结 语

总之,在有限学时下,对于包罗了太多的内容的“微机原理”课程,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对象,把握好几个辨证关系,合理地制定适合于该专业的教学大纲,而不应把一个相同内容的大纲强加到所有的专业;另外,讲课是一门艺术,在语言艺术上,熟能生巧,这是笔者讲授“微机原理”多年的深刻体会。

参考文献:

[1] Intel公司.IA-32 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volume1:Basic Architecture[Z].

[2] 陆慎,等.事实求是地制定教学计划[J].广西工学院学报,1999(8).

[3] 富春岩,王皓杰,等.非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3):8.

[4] 王克义.非计算机专业“微机原理”课程的改革实践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1).

[5] 仇玉章.32位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 郑学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 周明德.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投稿日期:2006-08-07

作者简介:

曹双贵,讲师,硕士,长期讲授“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先后在“微计算机应用”、“电气自动化”、“工业控制计算机”等杂志上8篇。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困惑;举措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3-0020-04

1 引言

计算机课程,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课程。然而,在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或者在进行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理工科院校或专业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比较顺畅,较为成熟,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比较密切,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强,计算机课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有条理性,课程内容较为充实;而文科院校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与教学改革却存在较大的问题,有的开课随意,有的开课过于分化,有的又过于职业化或肤浅化,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又没有先修课程作铺垫,所以在对计算机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惑

2.1 课程性质定位的困惑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文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类、国际关系类、国际战略类、军事外交类以及其他一些文科专业。计算机课程,在这些专业中,究竟是属于一种工具课,还是它们的专业基础课,还是属于公共基础课;是属于必修课,还是属于选修课等,这些涉及到课程的性质定位问题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困扰着我们,导致了学院的教务部门在课程设置时存在随意性,这也让我们授课的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2.2 课程内容设置的困惑

学生的来源复杂,有发达地区的,也有贫困农村的,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也非常不平衡。在发达城市,中小学已经开设了一些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甚至还有一些编程语言;而从欠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见过,更谈不上使用计算机了。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对课程以及相关内容进行设置时就出现了困惑。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浅,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没兴趣;开设的课程内容太深,对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同学,又没有基础,学起来又会非常吃力,这样又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对于学生的行政编班,并不是按计算机的基础来进行的,而是按专业编制的,所以,这些问题给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和困惑,也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2.3 课程开设时机的困惑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性质定位不确定,给课程的开设时机把握上带来了困难。有的人强调,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应在大学阶段的一年级就开课;有人则认为,计算机课程是工具课,应该在上完基础课后,在大三时间段开设。作为专业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过早地开设不利于应用,特别是不利于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正是基于后者考虑,我院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往往是放在大三才开课。然而,根据“高等院校教学评价”要求,这种开设的时机并非最理想,并且由于课程内容简单,往往出现学生学习没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等情况。

2.4 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

课程目标的定位准确与否,往往与课程的性质定位一样严重地影响着课程设置的其他问题。我们开设课程的目标应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我们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目的应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信息时展的需求和自身发展要求。然而,在真正设置课程的时候,并不是按照这样的构想去设计的。

2.5 教学手段运用的困惑

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体现时代特点。早期手段是粉笔+黑板,通过板书的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既体现了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也体现了老师的授课艺术和表演才能;后来又出现了幻灯、挂图的形式,将一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在课下就完成,这样节省了学生大量的宝贵的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手段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使用,许多院校每年都要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竞赛,或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优质课的教学评比活动。然而,给大学生授课,用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信息量并不太大,而且用语言能够表述清楚的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实在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授课时,教学手段的运用往往也是困扰老师的一件事情。

3 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如何提高文科院校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如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文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主要任务。我们一边正视困惑,一边也在苦苦地思索,找出这些困惑的症结所在,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进一步吃透高教司《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实质

1997年高教司颁布的155号文件,提出了高等院校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的三个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了一个规范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近10年的教学积累,这些课程已趋于成熟。在文科为主体的院校,则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首选的计算机课程。随着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为核心内容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在中小学的计算机课程中有所体现,文科的计算机课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对原来的文件进行了修订,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该《意见》对指导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文科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非常有指导意义,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指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相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意见》强调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指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选的计算机课程的构成可以是:“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类型课程+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根据《意见》的要求,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这个意见对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 结合教学评价,准确定位计算机课程的性质,重新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我院是参加高等院校教学评价的单位,根据我院文科学校的性质,教学评价对我院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有明确的要求,即计算机课程的性质是公共基础课,在本科阶段是一门必修课,而且是参加教学评价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本科生计算机的共同课程,通过这门课,使学生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比,其内容更宽泛,对计算机方面的要求更高,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素质更科学,影响也更深远。

3.3 结合不同对象实施分层次教学

虽然我院参加教学评价的计算机课程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一门,但就从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以及学生渴求现代知识的角度而言,学生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知识,所以我们所担负的计算机课程也不应仅仅就这一门课。我们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结合其他院校开设的情况,以及社会上的需求情况,开设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一级B教程”、“计算机二级VB教程”以及“计算机二级VFP教程”等。这样,在进行正常计算机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对考级以及知识的渴求。

3.4 针对研究生的需求为他们开设实用的计算机课程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需求情况明显不同,就我院的研究生来说,他们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他们在完成正常的研究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很多时间主要用于毕业论文的资料准备和写论文状态,此时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知识呢?根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他们大都在本院图书馆、南京市内的一些大学的图书馆或部队的相关单位查找所需资料,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还有的在作论文答辩的准备,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研究生的二年级开始时给他们开设了“文献资料检索方法与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课程,并为他们开设“如何用因特网搜索情报资料”等专题讲座,很受研究生们的欢迎和青睐,他们受益匪浅。

3.5 结合我院专业发展需要,在相应学生中开设计算机专业课或选修课

总体来说,我院是一所文科院校,但随着学院专业的拓展以及社会的需求,我院也有部分理工科的学生以及地方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要远比文科学生要求高和深。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调查了地方大学理工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情况,他们所设置的课程,基本符合国家高教司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意见》所建议开设的课程,这里,我们也基本上开设《建议》中所说的6门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并分别在这些理工科学生的大一到大三阶段实施。

3.6 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加大网络课程的开发,拓展学生计算机的知识面

教师的资源是按照学院的教学规模和需要编制的,而计算机课程的课时数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也是明确固定的,如何满足学生以及社会的计算机需求,光靠课堂上的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们想到了校园网、想到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准备加大网络课程建设,除了正常课堂上的课程外,还将开发其他的一些计算机课程。当然,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这些我们有自己的构思,首先确定开发哪些计算机课程,然后确定每门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系统总体设计与课程原型实现,脚本以及素材准备,最后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做到在网络环境中操作的效果上信息可见、过程可控、资源可重用,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4 结论

虽然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远没有理工科那样成熟、那样有条理性,但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有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激励,有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的借鉴,我相信文科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取得成功,并且为今后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经验。

投稿日期: 2006-7-15

计算机专业论文投稿范文第10篇

本届论坛主题是“信息化进程中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论坛组委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李未院士,南京大学潘毅副校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们充分阐述了课程报告论坛在新世纪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加快和深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西安成功举办的首届报告论坛,定位为大学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新一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本届论坛则侧重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同时将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讨交流纳入到同一个平台上,有利于发挥学科整体优势,使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交流促进。本届论坛突出两个重点,一是信息化进程中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核心课程建设;二是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环境建设与工程实践的探索。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正逐渐成为高校计算机教育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本届论坛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所未有的热情。本届论坛专家、教师热情非常高,到会专家、教师超过第一届,有300余所高校计算机院系的领导参会。因会场限制,仍有不少教师希望参加而未能到会。近800个座位的主会场座无虚席,有些分会场的教师只能站着聆听精彩的报告。本届论坛收到教学论文投稿300多篇,经过程序委员会评审,最终录取160余篇进行分会场报告和会议期间的张贴交流,会后将组织论文出版。

2.高屋建瓴的报告。本届论坛报告层次高。李未院士的报告“当前形势对计算机本科教育的要求”,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新型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计算机学科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必须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周巢尘院士的大会报告,把一线教师领到了计算机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前沿。北京大学李晓明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王志英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的报告从多个角度介绍了计算机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这些报告令广大一线教师受益匪浅。论坛当中不少教师表达了兴奋的心情:“参加本次论坛太值得了!”

3.国际化的交流平台。论坛邀请了美国ACM计算机协会教育委员会前主席Russell Shackelford教授,他结合美国ACM、IEEE-CS等联合制订的计算学科系列教学计划报告CC2001―2005以及美国目前计算学科的现状,作了题为“为什么目前计算科学教育困扰学生、教师以及院系领导者?”的大会报告,开阔了大家的视野,美国计算机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他们的做法,也为国内教师提供了借鉴之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张晓东教授结合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介绍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推动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思考。他的一些思想和做法使与会教师很受启发。本届论坛通过同声传译手段提高了国际化交流的效率和深度,现场活跃的提问也把会场气氛推到了高潮,论坛从内容安排到会务细节上,都为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做了有益的尝试。

4.丰富多彩的内容。本届论坛的内容设计更加丰富、组织安排也更加有序。本届论坛除安排8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外,还安排了6个分会场48位专家教师做专题报告、100多篇论文张贴交流、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等。发动和邀请的会议报告人、报告主持人、Panels主持人等近80人,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譬如第三分会场以主题为“计算机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分专题报告,吸引了近200位老师参加。一位来自赤峰学院的老师表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和相关的新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靠一个学校去想、去解决是有局限性的,通过这些专题报告,发现很多问题是相通的,可以获得很多好的想法和思路。

5.创新的组织形式。本届论坛新设立的5个专题讨论(Panels)分会场,为专家和教师创造了更易于互动的形式。为了使每个Panels讨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有启发性、对广大一线教师更有益,会前论坛秘书处通过与专家、教师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为5个Panels准备了30个讨论题目(5个主题和25个子问题)。每个Panels的多位主持人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引导与会教师展开讨论。常常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会教师争论热烈,台上台下频频交锋,不时撞出新的火花。这种形式令参会者耳目一新,而且对话专家权威性高,使与会教师收获很大,也孕育了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新的思想。

本届论坛得到了许多专家教师的高度赞扬。李未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报告论坛有利于把广大教师聚拢起来,按照国家的发展目标,抓住教育优先发展的有利机遇,促进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RussellShackelford教授在谈到自己对此次论坛的看法时说:“这个会议组织得非常好,虽然是第二届,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历史悠久的会议,规模盛大,组织井然有序。在美国也很少见到规模这样大、组织这样好的会议!”

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但论坛的话题并没有结束。论坛期间,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希望在会后继续交流的愿望。为了使论坛的讨论更加深入,使广大教师能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交流,正在建设中的“中国高校计算机课程网站”将专门开辟网上论坛,为高校计算机教师开辟不同栏目、不同形式、不同专业方向和课程的交流、讨论空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工作和学习平台。

从首届论坛探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到第二届论坛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纳入到同一平台上讨论交流,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正走进高校的计算机院系和相关教学中心,两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在高校的广大计算机教师的心目中已逐渐形成品牌,正在成为广大教师展望学科发展、推动和引领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交流课程教学经验的平台,成为广大教师们联谊的纽带。我们相信计算机论坛将会越办越好。

上一篇:计算机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信息安全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