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11 16:25:35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职教育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大肆推广,使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学生与我们共同进退、探索、交流的过程。我们还将移动平台加入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解放我们教师本身时,也更加激发学生对我们这门课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动手实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移动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学生自然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更加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加入了关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平台,利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张力,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致力于中职计算机微课教育的根本。

(二)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据不完全统计,每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最少有五百人,而配备的计算机老师只有十人左右。因此,中职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由于师资紧张,每个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又差。计算机应用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是一种需要很强逻辑思维的文化基础的课程。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比较差,记忆理解比较差,因此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心理,又受到更多的外界诱惑。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又是大班教学,所以造成这种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三、学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信任,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见面的机会就是在课上这几十分钟内,下课后也不会再去办公室进行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微课程这一先进理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的。微课堂的运用一般都是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所以我国是在美国普及几年后才引进的概念,就是将教学和学习混为一谈,将这个新型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国一些专家认为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课程。它的主要优势有三点。首先,在时间上,节约了我们教学时间,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去给我们的学生交流讨论,一个微视频的时间一般只有5~10分钟,所以,我们老师讲课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他们可以去做更多的辅导工作。其次,我们可以用微课一大特性———内容上的精短来解决我们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反映我们教学策略或者是主动活动。最后,微课教学可以集合多种理念,在我们的主题和配套的微课相结合,这是微课堂的微型化,也不是传统的教学视频,而是具有明确指向的教学片段的集合,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缀余。鉴于我国现在无线网络和有线光纤的覆盖,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网络资源创造无限的能量。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和学生交流,展开答疑,这样就实现了信息教育在中职中移动平台的试用。

四、利用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是我们对中职生教育的基础,夯实学生文化的基础,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差,而计算机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只记得第一步第二步,后面的就记不住。所以我们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成就感,而喜欢上我们的计算机微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创造短而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观看我们提供的资料的同时,认真学习,完成操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利用移动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我们原始的课堂得到新的生命。移动微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学习。在我们这些中职学生中,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时间,利用学生们手不离手机这个特点,结合智能手机的优点,加上我校全网覆盖的便利条件,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而我们的微学习,主要体现在短而小的教学模式上,虽然说每节课我们只讲述一点点的内容和新的知识,但是我们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样日积月累静水深流,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解决,充分地解决了我们现在教育资源不均匀的现状,十几名老师绝对有能力解决上百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这就是微课堂通过移动平台推广的好处,既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又让我们的老师解放了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以新的教学目标、新的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造新式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宝.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时代教育,2016(1):92-92.

[2]张丽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J].科技资讯,2015,13(2):133-134.

[3]叶立田.漫谈初中信息技术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4,(22):163.

[4]翟富德.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4,(05):67.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2篇

第一,通过调研了解笔者学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课题的资源库的研究内容,并讨论下一步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和建设方案。第二,通过到其他学校进行调研,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内容

一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要求。二是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要求。三是了解其他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四是与其他学校专家、教师一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方向、框架、内容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学校内调研于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4月20日进行,调研范围为笔者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中职学生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校内调研的目标主要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要求,以及在备课授课中遇到的问题。2012年4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到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调研。

四、调研过程

1.对学生的调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各有不同。在校内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对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WindowsXP入门与操作、网络知识与Interner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上的能力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Word2003文字处理、Excel2003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能力需求上相差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有:课后与老师缺乏交流、上机过程中教师指导时间少、上课时缺乏案例讲解、课后如何复习计算机知识等。

2.对教师的调查

在与教师的座谈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上一节计算机基础课,通常要花十多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备课,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现在网络上各类教学资源多,教师在查找资源的过程中网上的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解决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教学时间分配的冲突等问题。

3.与其他学校的探讨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资源库内容和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及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五、调研建议

在课程建设上,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核心,分模块教学,并在模块下细化、系统化知识点。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和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和重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充分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把学生优秀作品收入到资源库中。在网络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设计了在线师生交流平台、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教学资源下载等功能,通过网络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同时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网络平台。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对资源库,将不断地进行整合、分类、规范、更新,同时在网络平台上提供资源上传和下载功能,使得教学资源能充分共享。在网络平台上,我们还提供了作业下载和上传的功能,使教学能通过网络布置和收取作业。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MOOC;网络学习观;成果导向

自2012年起,中国“互联网+教育”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逐渐风靡整个教育领域,并且在持续发酵中,“互联网+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对信息技术发展不断追逐,而是让师生共同参与使用互联网资源,其本质是为了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互联网传递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为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MOOC,微信公众号,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学习空间,云课堂等这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使用价值,加速了教育的自我变革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了教育质量。

1“互联网+教育”背景作用下的MOOC内涵及特点

1.1MOOC的内涵

所谓的MOOC即为“开放式大型网络课程”的英文缩写。而这种开放式大型化的网络课程从其本质上讲属于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尤其是在课程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丰富性。MOOC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盛行一时的“MOOC热”过后,人们开始冷静反思慕课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新教学模式,远远比加入慕课要重要得多,开始寻找探索行之有效开展慕课的途径和方法,寻求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1]。使用慕课,高校可以“翻转课堂”,将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翻转课堂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它不仅能够实现两者的衔接,而且可以将两者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1.2MOOC特点

MOOC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它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殊教育的学习模式[1]: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由上述说明,并结合目前存在的课程案例,可知MOOC具有以下特征。1.2.1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的课程信息和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式的,它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学习没有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多种工具或平台参与学习。1.2.2教学资源足够充分针对MOOC而言,其在教学资源上可以说是较为丰富,同时这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学习的需要学习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学资源,而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优秀高校的著名教授或者是著名讲师,课程的实际内容更是涉及不同专业的方方面面。1.2.3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MOOC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因此具有非常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是一般网络主题讨论没有的;它是一种成性的课程,初时仅提供少量的学习材料,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种领域的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实现。

2当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

2.1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不突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同时,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2]。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好几个教学班合在一起同时授课。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全面讲授,往往在课堂中教师讲授会占取大部分课时,学生学习时间缩短,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去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学习主体不突出。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2差异化教学的缺乏

每个学习个体具有的基础水平是不同的,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在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统一讲授的,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屑一顾”,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很难跟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习的两极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样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将会起到阻碍作用[3]。

2.3教学资源单一,教学质量提高较困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资源单一,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单一的教学资源影响学生质量的培养,每个专业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差,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3MOOC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

3.1应用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探究关联主义网络学习观、最近发展区理论、成果导向的评价方法在MOOC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提出问题导向式MOOC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方案。关联主义倡导“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网络学习观”,它强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不断设计“节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衔接学习[4];“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恰当;成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则更加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而反馈调整整个课程设计过程[5]。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问题导向式的MOOC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教学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课堂的参与度,并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弥补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作出改善。

3.2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践,笔者将探索依据怎样的方式将共享的教学资源校本化,问题导向式MOOC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开展,如何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大规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等。本次的实践探究力求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从长远角度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以期在不增加教师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造福全体师生。

3.3应用目标

(1)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去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约束了学生实践操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的首要目标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2)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MOOC是在线教育平台最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对MOOC的课程模式进行探索,借鉴MOOC课程模式的优势,并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制定出适合该种校本大规模线上线下结合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找到一种适合该类课程的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同类院校实施同类课程提供借鉴。(4)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

3.4研究内容

(1)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狭义工具论”、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脱节、应试型教学等不良现象[6]。课题深入分析实际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间的契合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2)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导向的MOOC课程模式框架构建。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理论支持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模式推广性较差等问题,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指导,以课程模式的主题、功能、环境3个要素为切入点,依次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评价设计、模式实施建构5个方面,对当前的MOOC课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结合现有的优秀的MOOC资源及MOOC的原理与方法,建设和整合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4)利用本校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MOOC有效、深度融合,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变革,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5)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无线互联科技•数字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征宇,化美艳.MOOC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17-18.

[2]杨美浓.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6(7):179-180.

[3]王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8):137-138.

[4]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王植.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电子测试,2016(13):87-88.

[6]王绘娟.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165,170.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几年的教学,不断地反思其教学过程、手段和教学效果,如何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谈谈自已的一点体会。

一、课程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早已应用到人们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全民学习计算机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趋势。而没有系统地、全面地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人,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将会遇到问题而一筹莫展。因此,计算机基础应用这门课程是近几年各大中专院校所有专业必开的一门基础课程。

用人单位一般都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操作电脑办公软件,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而需要培养出合格的计算机熟练操作的人员。

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院校,都把计算机应用基础列入重点基础课程,同时,全面推行考证制度化,实行职业院校学生双证毕业制,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高新技术)等级证的考试被列为学生必考的证书之一,市场的需求、应用以及考证的要求,学好这门课程是当务这急。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都存在兴趣问题,没有兴趣,学不好。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如何教好课程,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针对课程的教学体系,重点应放在实际应用(案例)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使学生喜欢上计算机基础课,要抓住青年人的心里特点,尤其是学生群体中,年青人易于表现自我,每个人在完成一件事后都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这样,首先让学生做些简单的题目,使学生觉得课程并不难学,对课程不会产生抗拒心里,借力使力,顺势而为,表扬和激励成绩好的学生,让接受慢的学生感到有压力,有推力,而又要保证不伤害自尊性。当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很多,有案例性激发、情境式激发、对比型激发、元素性激发,但我更多采用的是成功后的快乐式激发,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三、重组教材,化繁为简,生动灵活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和较浅的生活实例较为有兴趣,根据这一特点,在教材的重组上做些必要的修改和整合,化繁为简,生动灵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给些有趣的又切合实际的题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教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便于接受新生事物。例如在学习磁盘清理时,为什么要进行磁盘清理?可以例举现实生活中自已的卧室,师:你们常整理内务吗?生:会的。师:为什么要整理呢?生:整洁。师:会带来哪些方便?生:能够很快找到想要的东西。结论是磁盘清理就是让计算机运行地更快。

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因材施教

教育技术史权威塞特勒说:“技术的重点在于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组织,而不是工具和机器”,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工作,教育更要讲究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操作机会,而对于老师来说教学基本思路是精讲多练,那么如何组织教学呢?常规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介绍知识点――演示――课堂练习――指导――小结(反思)――课外作业,象公式一样,从一至终的教学到期末。这样的教育技术显得比较枯燥,课堂效果不太理想。如果合理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会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教学方法很多,据不完全收集整理有700余种,具体用哪种方法更有效,我觉得针对这门课教法主要“以实操训练为主的方法”更为有效,相应的有任务驱动法、引导探究法、项目教学法等等,进行互补式教学,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Windows操作系统时可以采用引导探究法,而在讲办公软件时,知识点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单元小结或综合练习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而对于主体性的学法可以采用“提示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型教学法”。

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

创新是目前新形势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创新需要源泉和动力,源泉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动力是学习兴趣,两者是互助互进的关系。当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去学习新的知识点,去发现、探索新的问题,那么有了新的问题又会以新的知识去解决,这样的正循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积累,将会使学生在能力上迅速得以提高。

有时我们的学生欠缺的也就是探索精神,或者是胆子不够大,碰到问题就举手,不去探索,不去分析,只会照葫芦画瓢,不过脑子的学习,时间一长又易忘记,这种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那么,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进行自由讨论,互相交流方法,互相启发思路,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直觉力。

六、教会学生归纳汇总知识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虽说不太难,但知识点很多,学生不会归类,会操做但不会述说,这实际上是掌握不够扎实的一种现象。为此,我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归纳知识,学会将书由厚变薄,由薄变厚。归纳方法很多,可以采用板块归类的方法、项目归类的方法、表格归类的方法等等,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个体,有着各自的个性,因此,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已归类,自由发挥,只要能做到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就行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记忆智能,而且培养了学生归类汇总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要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从个体来说,探讨学生学习兴趣和教法、学法尤为重要,从大道理上说教学要注重实际应用,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和个人生活的需求。

以上是我这几年来教学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经验,因自己教计算机基础时间不长,很多问题有待与同仁探究和解决,因此,搞好教与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第8章

2.《教育心里学》,李应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第9、10章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改革;实践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5.41.185

1 课程改革背景

考试改革是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相连的一部分。对于未来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通过分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阶段性、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试考核的标准与手段等是否恰当,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大纲是否一成不变,直接反映学校人才实践培养计划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考试方法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加上教育的逐步变革与发展,其考核形式应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形式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考核形式转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主流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深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和走向社会实践后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过去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盲目模仿国外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和各地教育环境的差别,没有按照办学特色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得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1 各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缺乏个性

计算机教育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校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计算机技能要求也不相同。国内高校基本都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此,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各专业在计算机方面的特定需要,造成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例如社会经贸财会类学生明显更倾向于数据处理。特别是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差异比较明显,也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2.2 考试考核内容随意化,形式单一化,缺乏科学评价标准

目前还有相当部分高校依然采用期末试卷考试的方式,并且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没有差别。内容不够严谨,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几乎完全相同。目前开设的课程中有些内容对某些专业的学生学习没有帮助,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很难得到体现。学校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导致一些期末突击复习型的学生往往会取得好成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强调实用性,很容易出现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2.3 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脱节或相互排斥

计算机应用基础时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础,是各个专业后续学习的辅助工具。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本操作技能。但是课程教学所覆盖的难度,广度,深度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应用性还需要逐渐加强与完善。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脱节或相互排斥,使其能够越来越向社会各行业的实际应用靠近。对教学环节中的教学考试考核形式进行必要和适当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身也是某方面一种能力的象征。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考试环节改革思路,进行一定的探索和有益尝试。

3 教学改革方案

为适应教学改革信息化的步伐逐渐加快与新趋势发展的要求,以及当代大学生必须还要求具有能适应本专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知识。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以及多年的教学工作获得的实践经验和心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用更贴近学习实践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和考试手段来改进教学。

3.1 针对学生的起点不同,实现分层次教学

大学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是零起点教育,要有结构化系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大学新生的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和激发学习热情不同,计算机教育和应用水平参差不一,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因而要求高校计算机教育能够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不同深度和难度的计算机教育。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定实现分层次教学,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免修或用较少学时修完课程。改变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和一张试卷考本书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入学后进行水平测试,考查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知识点,考试内容可以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应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侧重于部分内容,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机制并掌握基本的病毒防御方法等。

3.2 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同,实现分模块教学

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有机结合的问题,开设一些对本专业有用的计算机相关理论和应用软件。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基本知识、网络基本知识。把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应增设若干个可选模块,对高等级的学生可免修或以较少学时学习。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进行等级划分,实现分模块教学。可选模块的设置可以以课程设计或其他灵活的形式考核,可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部门与其他专业教师共同讨论确定。

3.3 考核方式改革

在对课程考试改革前,应基于分层次教学和分模块教学的思想,分别进行分层次和分模块考核。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结构,对操作系统能够灵活运用,初步提高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对文字、表格等处理能力。基于实用性原则,对计算机网络有―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该课程的定位和要求进行必要的剖析,采取全面考核的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涵盖平时的实验和作业,客观、真实、系统、全面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综合系统的反应,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在全面考核机制里,把考试内容单元化、模块化、综合化。在采用分块教学模式下,出勤是基础,作业和笔记是强化记忆,考试项同内容也能较全面的涵盖知识点。课堂参与提高学生积极性,能及时反映出学生掌握情况。突出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教与学相结合的思想。

4 结 论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考试形式和方案也有了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趋势发展的要求与信息时代新形式下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教学环节进行考试改革与实践研究。由于当代大学生入学时的起点不同、所学专业不同,传统的计算机考试模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的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章给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方案还存在不足,还需采用更贴近学习实践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和考试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检验和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成效。进一步探索合理有效、更适合于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邵晓娟.对近年来计算机类专业课试题分析及复习策略[J].科技信息,2013(5):19.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6篇

计算机技术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使得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应用计算机来丰富生活改变工作已经不是梦想而是时代的新要求。时代的发展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成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是现代化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本文简要说明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从而促进高校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迈进的主力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为抓手,培养社会需要的各方人才时都要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依托。因此,高校从社会所需出发,以需定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素质,实现学生应用计算机来改变社会的人才培养目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计算机技术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相连,是人们娱乐放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工具。计算机知识是新时代的必修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如果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没有入门级培训,在信息时代的生活中简直可以用寸步难行来形容。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其实现人机对话的前提。因此,高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列入到教学基础课程之列。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但影响企业的生产,还会给企业增加负担来培训操作人员。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企业要求引进的人才必须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各种软件。可见,该课程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课程。当前环境下,无论是职务晋升,还是人才引进,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能力,甚至被众多高校列为必备证书的基础课程。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刺激下,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学校虽然在认识上有所提升,但在教学设施的完善与配套上却限于资金的限制而无所改观。由于该课程是基础性教学课程,软硬件设施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使得计算机软硬件时常面临崩溃的问题,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另外,学校在增加生源时并未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购进更多的计算机设备,使得教学效率被机器数量的不足所阻碍。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实施不完全,学生也没有更多的练习时间和机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方面。教师问题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学模式落后。二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陈旧。对于教学模式来说,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新时代计算机教学中往往不能与时俱进,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表现一言堂没有改变,学生面对新奇的课程时往往陷入枯燥的精神状态中,无法发挥出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当前的高校仍停留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上,无论教学与考核均停留在过去。教学方法没有实现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考核时也仅以试卷为考核的唯一凭证。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给学生更多的刺激,考核方法也不能体现学生的掌握水平,从而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过多兴趣来激发其学习动力。

(三)学生方面。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感觉自己已经对计算机比较熟悉了,再加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简单,从而不重视学习,造成考试失利。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这门课程只考理论知识,而并不对实践操作进行考核,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实践操作的练习,上课不认真听讲,而在考试前死记硬背。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学校应加大投入,积极改善软硬件水平。

1.设施配套需不断完善。针对目前设备不足和陈旧问题,高校领导要从思想认识上与社会需要相接轨,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因此,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保证设备升级改造,力求人手一机,还要配备效果好的扩音设备,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设备的维护要做到有专人跟进制度的落实,实现定期定时维护。

2.课程设置上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了提高实用性,课程设置上要将重心偏向实践环节,将真实有效的案例纳入教材中,实现教材与设备的软硬件配套,操作流程详细而图形化,达到即使自学也能学会的目的。

3.组建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的建设上不但要加强资金配套,还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专业培训,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化提升;二是加强横向交流,对教学经验提升共享来改变教师的专业教学方法;三是引进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构建教学核心;四是鼓励教师走进项目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经验和操作能力,从而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利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在授课之前先对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熟悉程度进行初步了解,然后根据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分配到事先划分好了的班组,之后再进行分班授课。

2.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中心,在老师的指导下,促使学生自觉地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

3.充分运用多媒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校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形式。例如,在讲述PowerPoint中的模板、配色及插入声音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份编排设计美观、背景音乐优美的、符合年轻人审美的ppt文件,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思考如何制作,然后教师再讲解,即创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增加实践环节,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利用错时上课的方法解决目前机房紧张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可以将实训课设置在下午或晚自习的时间,尽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进行操作练习,及时地将理论内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多种方式,将各方面的成绩综合起来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

(三)学生要提高认识,多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应当从思想上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和操作,在课后抽时间多进行上机题的操作练习,在这一过程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同学,多看、多练、多动手,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四、结语高校计算机设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构建、教师专业提升等等都是高校需要努力改变的问题,只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全面进行改革,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全能型的应用人才,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改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1

[2]杨殿生.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信息化建设,2015,6

[3]王红玉.探究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

[4]欧阳之光.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J].数字化用户,2013,21

[5]侯超男.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反思[J].才智,2012,10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7篇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人们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范围越来越广,实现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来搜集自己所需要的参考资料的愿望。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像教育、经济、工业、旅游及酒店等多种行业均有涉及计算机技术。如今,计算机技术对于人们已不是一个新词,也不是一项陌生的科学技术。本文主要列举了目前一些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教学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如今,我国大部分的学校在安排课程时都普遍存在倾重于传授学生学科的理论知识,虽然可以有效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难以针对一些重点知识展开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目的。

2.计算机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满足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环境下,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也在不间断地进行,因此,计算机更新的速度也非常的快。但要将计算机技术转变为教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时间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能紧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关于计算机技术知识无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导致了学习和时间分离的情况。

3.太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如今我国多所学校内的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更注重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以实践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虽然在书面的考试中学生能够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成绩并不能决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高低。重视理论教学,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自己不能解决,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得到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1.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性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增添计算机应用这一学科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让学生全面的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内容,就需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向。学校在选择计算机类的教材时,要选择包含当前最为先进知识及技术内容的教材,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对于现代的最新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教师在授课中,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灵活性。让学生先掌握当前最为先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促进的作用。

2.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要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作为支撑。所以,学校要购进充足的教学设备供给教学实验,让在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实践活动巩固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中的各项功能,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需要充足的时间,所以教师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要让学生同时掌握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另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建立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网络平台。

3.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每一个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都存在一些差异,一些学生由于从小就接触了计算机及网络,接触的时间较长,已经能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基础性的操作,对于基本的计算机问题也能够快速的解决,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一些学习任务。而一些学生由于受自身的居住条件和家庭环境有关,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机会较少,不能单独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操作。要缩短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知识水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在准备开始教学前,可以通过简单的测试方法,对于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有大致的了解,最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确保整体教学进度作为主导的方向,让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先行进一步的学习,这样有利于他们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另外,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其多进行引导和训练,让其可以尽快地掌握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跟上教学的进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断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升教学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要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步伐,就必须有足够的教育设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计算机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选取当前最为先进的计算机教材。

参考文献:

[1]吴静宇.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

[2]徐金月.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崔纪伟.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1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8篇

一、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中专院校只注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性和知识性,所选教材和课程内容面面俱到,但是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教材的压缩版,导致学生学习时,所有方面知识都了解一些但是所有知识都学不精、学不深,根本不能深入理解,无法体现中专教育服务社会生产一线、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特色。

(二)教学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实践性要求比较高,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师课堂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应该加强机房实践练习,但是目前一些中专院校由于机房紧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比例很难达到1:1,更不用说整体采取实践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虽然了解和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但是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偏弱,独自面对一个项目或者案例时,往往束手无策。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招聘时重点考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传统的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大学和高中的扩大招生,现在的中专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知识很差、对阅读文字资料不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等问题。学习计算机课程时,只会照搬课本上的解题方法,或者是模仿老师的操作解决问题,缺乏自主探索精神,更缺乏创意。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有的学生在上学期间没有摸过电脑。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改革的措施

(一)以兴趣为导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根据中专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有效的方式传授知识,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把学习变成充满乐趣的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从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入手,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很多人甚至是一些教师都会认为计算机教学应该是比较活泼多样化的,殊不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同样要与大量枯燥无味的概念理论打交道,存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新颖的导入,引入主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教师应该注意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中专教学中,要牢牢抓紧课堂前二十分钟,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里突出教学的重点与要点。

(二)课程目标设定。

以往中专课程目标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经过多次课改后,现在的课程目标已逐步转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将学习与应用、理论与操作、价值观与感情观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态度,提升能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技能水平,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身发展。具体目标设定如下:第一,知识技能掌握目标。在教学目标中,计算机网络术语及概念、计算机硬件等知识的掌握为知识技能学习目标;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的基础操作应用能力及信息分析及管理能力,并培养信息表达素养。第二,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营造计算机应用氛围,以活泼的方式将枯燥的计算机知识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好奇心为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强化自学意识和能力。第三,情感目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办法的欲望和态度思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逐步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职业中专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跟不上,计算机机房严重不足,教师只能在教室内给学生上理论,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这种情况下老师需要发挥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纯理论知识枯燥,教师可采用比喻法、故事法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书本上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事物。比如在建立多层计算机文件夹,可将文件夹比作平时我们见到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是一个文件盘,里面的书籍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先按大类分,再进一步按细类分,这样我们购书时才能做到“畅通无阻”,这样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基础知识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软件的功能,是操作的技巧,这时大量做一些模仿性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不能停留在模仿别人的操作技巧这个层面上,必须强调知识的应用,让学生做出作品。实践证明,让学生多做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教学讲求直观、便捷,这些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因此,视频教学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必须灵活运用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很多中职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较差,受互联网的大,他们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是打游戏、上网聊天。他们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不认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时遇到麻烦,都不会及时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对实践操作课的兴趣也不大,在机房里上实践课时学生经常偷偷打游戏。这样他们很难表现出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改变这各现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专业知识相对来说都比较枯燥,学生开始时学习时兴趣会比较高,但过一段时间后学习兴趣会明显下降。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有趣味性的内容。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桌面背景时,教师就可以加入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作为桌面的背景。这样学生就会特别想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照片放到桌面背景上,从面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

(2)让学生感受成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安排难易适当的教学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WORD的学习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版面难易程度要适中,要让学生通过努力才能完成。太难的教学任务,学生很难完成,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容易的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太轻松,学生会产生轻学思想,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既定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比枯燥,教师在讲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实物,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计算机硬件部分时,教师应把硬件的各个部件带到教室,让学生认识实物,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才容易理解。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各个实物图片制作成PPT课件,展示给学生。

(2)操作部分多用演示法。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知识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口头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时间一长,很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现场讲解和演示计算机基础操作部分的内容,使各种操作具体化。这样不仅形象生动,学生还可以立即上机操作理解所学内容,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WORD等应用软件的教学中,很多操作教师都可能演示给学生,让学生领会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3)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灵活运用分层次教学法。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而是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学习潜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会比较突出;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就会表现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需求,按照分层教学理论的基础思想设计各个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实现分层教学效果。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将具体的教学任务作为目标,将预定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可以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师生互动等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学到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在讲网络部分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鼓劢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加强自学,增强遇到问题时通过百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职教师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6)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315-02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虽然该课程的开设有了数十年的历史,但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尚有不少探索空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我们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文从课程总体设计、课程内容与标准、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总体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定位。

1.1 课程设计的原则

高职院校提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行业规范标准为牵引,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1.2 课程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他专业课的一门前续课程,该课程的定位与教学效果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课程的定位就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其以后的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使这门课成为一门结构优化、内容先进、与职业能力直接接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与标准

过去这门课的课程目标设置为一般技术目标,即简单传授课本知识。现在,我们的课程目标直接体现了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我们的课程内容也从之前的知识本位转向就业能力本位。

2.1 课程目标

1)职业素质目标:

能够将计算机作为工具为其它专业及课程的学习服务,能够获得学习新的软件、使用新的软件的能力。

本课程是继续学习计算机其它课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2)职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和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表格处理的技术,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演示文稿处理的技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技术,为以后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范围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并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资格证书。

2.2 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我们对课程内容做了如表1所示的设置。

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这一章,我们根据要求学生应能运用Word 2003软件进行文字录入及图文混排功能的这一能力目标,明确了其知识要点为Word文档的文字编辑和格式、查找替换、文字与段落格式设置;美化文档、打印文档等。

2.3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

如图2所示: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中练、练中学。

主讲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操作演示,学生人手一机实际操作训练,遇有有问题现场就解决。

2)全程采用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项目单元任务,将信息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3)分析学情,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3.1 教材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2009年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指导下由有关专家按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考试大纲(2007年版)》的要求而编写,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等。

教材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包括了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知识点和实习教学内容。在体系结构上突出了基本性、典型性、简约性、逻辑性、实践性;以任务的方式让学生从建立模型、寻找方法,直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中得到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3.2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网络资源。

信息学院建设有五个大型机房,每个机房配备教学用计算机能同时满足80人次的实训。每台机器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有良好的网络链接能力。

教师会根据教学需求收集各类网络资源,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学院建设了相关的网站,提供与此门课程相关的文字资料及视频,以供学生学习参考。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教学对象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储备、性格因素和技能现状上具备以下特点:有一定的英语识读能力,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性格因素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计算机操作仅限简单系统操作,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技能不熟悉。

4.2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1)教学的组织:典型工作任务贯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组织过程包括:分组、讨论、审核、实施和评估。

分组,即任务下达,以5人为小组,明确人员职责,按照项目要求各自独立开展工作;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讨论,即明确分组以后各组围绕主题、重点和工作步骤开展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拿出各组的方案、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审核,即教师根据各组提出的方案审核方案是否完整及具体可操作性、是否需要技术支持等,给出建议;实施,即各小组按照审核通过的方案组织实施,进行实际训练操作。教师巡查协助指导;评估,即各组完成方案,由老师验收任务,同时提出建议。

2)教学计划学时分配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式,课时为64。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以下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融合到课程中。

参观认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采用参观认知法。如:介绍计算机硬件,可以准备一些硬件实物(硬盘、软盘、U盘、主板、显卡、网卡、声卡等),通过实物的感观认识来进一步认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

现场教学:对计算机操作系统、Word、Excel软件的教学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如: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师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课本的枯燥知识提升为动感的感观认识。案例教学:对计算机安全知识的教授可以采用此方法,如:介绍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可以举出一些实际案例,像“熊猫烧香”病毒、特洛伊木马病毒等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病毒的危害,加深理解。

情境模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情境模拟,如:介绍局域网的共享内容,可以采用教学用机来设定共享,让学生通过网络邻居在局域网中查找和共享教学内容;介绍广域网的使用,可以通过聊天室的建立来进行互动。

4)教学手段

采用项目化教学,将课程搬移到计算机实训中心,使教与学同步进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吸引学生兴趣;采用先进的教学软件,实时与学生交流。

5 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设计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并实行平时实践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的无纸化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考察主要为学生的职业素养考察,阶段性网络测验和期末考试为职业能力考察。

6 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将以知识目标本位转化为以能力目标本位;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课程设计采用以岗位需求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创新是由过去的纸质试卷测评转化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樱之. 职业教育适时而行服务浙江转型升级[N].浙江日报:求学求职・高职特刊, 2008-12-10.

[2] 我国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教育改革调研――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调研结果[Z].

[3] 赵智群. 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 职教论坛,2008(1).

[4] 席先杰. 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优化与整合[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上一篇:电机与拖动基础范文 下一篇:独立基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