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

时间:2023-03-08 11:04:19

计算机审计应用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

作为审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审计质量对提高审计结论质量具有极大的影响。在传统的手工记账中,企业财务审计只能通过对纸质资料进行审计,成千上万的纸质凭证、报表、账簿等过大地加大了财务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并严重影响着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开始尝试应用和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软件,实现对企业财务审计的有效监控,让繁重的审计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计算机辅助审计融合了会计、审计、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等,随着企业财务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计算机辅助审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1]。

1企业内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主要内容

相对于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机构的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因其审计内容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计算机审计要对计算机本身进行,包括计算机的工作系统、硬件、软件、存储数据信息等,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计算机审计软件的问题。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审计要针对会计电算化的系统、会计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进行详细的审计,通过将这些资料转移到计算机设备上,审查出一份真实和公正的结果[2]。

2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通过计算机软件高效、简便的操作系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计算机辅助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方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在正式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之前,企业审计人员要及时对软件的内部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估,并把握好审计工作人员对电算化软件的依赖性,在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三种方式:一是详细分析测试系统;二是选样测试系统;三是评估审计资料中数据的安全性[3]。

2.2保障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要确保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审计人员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数据信息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以此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使用情况是否可以满足审计方案实行的要求,进而有序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4]。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并提供修正的建议及方案,从而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尽快制定出较为严密和完善的计算机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真实性,保证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

2.3辅助企业现场审计工作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可以用于企业现场的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审计时,计算机辅助审计要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数据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转换和分析,这是企业现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审计人员要对企业财务信息中的控制风险和弱点进行数据的收集,再将数据信息转移,依据审计方案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企业现场审计的质量和效率[5]。

2.3.1财务数据的收集财务数据的收集也被称为导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数导出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将财务数据的形式转变为通用数据库的格式,这种导出方式应用的较为普遍。二是不需转变,直接使用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备份,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三是从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软件的原始数据库表中导出财务数据[6]。

2.3.2财务数据的转换财务数据的转换指的是迁移导出的数据。目前,审计人员常用的迁移方式是网络下载,用自备的电脑连入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再获取一个合法的网络账户,直接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中导出财务数据[7]。还有一种方式可以用来转移财务数据,这种方式需要一条网络线在两台电脑之间形成对等网,将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数据目录进行共享,才可以拷贝到另一台电脑。

2.3.3财务数据的分析财务数据的分析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二次数据加工作用,逐次过滤和统计财务金额、摘要、科目等项目,再进行快速的数据运算和整合,发现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得出财务信息变化的实质性原因。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通过客观、快速的计算和分析工作,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企业内部审计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模式分析

在了解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操作方式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部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模式,这对充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1通用型计算机辅助审计通用型审计软件,简称GAS,这种模式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GAS可以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合法高效地访问和获取企业财务数据库的平面数据和资料,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8]。GAS在测绘上的作用较为突出,通过测绘计算机中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获取其中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料数据,帮助审计人员调查分析出更加合理清晰的审计结果。GAS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不高,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

3.2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是通过集合计算机各个系统的代码,将程序迁入到审计系统中,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能够及时监控各项交易,记录和检查交易过程中的细节,还可以代替审计人员定期地浏览和检查设计性文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企业内部审计发挥较为广泛的作用[9]。在应用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时,需要注意时间上的适用性,否则会降低系统的运行质量,这需要进一步的测试和优化,才能实现系统全面的高效性能。

3.3通过电子表格系统进行辅助审计EXCEL、LOTUS等软件都属于计算机电子表格系统,这些常用的电子表格工具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另一种应用模式。电子表格系统通过宏的编程结果实现电子数据的存档、数据库管理和图表生成与统计,并通过与计算机其他系统软件的连接,生成系列性的数据函数,有助于财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筛选等[10]。财务审计人员利用电子表格系统形成的存档数据、数据库和图表、函数等,进行随时的数据更定,过程简单快捷,结果清晰准确,可以说,计算机电子表格系统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3.4完成数据的自动保存和瞬时数据的自动提取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要将财务数据从数据服务器或者大型的计算机服务器中提取出来,传统的数据提取和保存过程较为复杂,计算机辅助审计则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快捷、更全面、更准确地进行数据的提取和保存,通过定位财务数据,再进行数据的复制和传输,在瞬时提取大量的财务数据,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审计具有自动保存原稿的作用,原始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不会丢失。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语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加深,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审计流程也在不断地突破和发展,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辅助作用,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计算机辅助审计会进一步融合审计工具和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并重视加强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规范性、合理性、便捷性,企业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应用,能够逐渐建立起企业自身的审计资料库。数据的查找和分析更为方便、准确和快捷,这对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广西财经学院,广西电网公司联合课题组.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0(01).

[2]黄昌盛.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体会[J].经营管理者,2009(17).

[3]耿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4(01).

[4]赵晓霞.计算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

[5]胡能群.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内部审计的应用[J].金融科技时代,2015(08).

[6]曹委员.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审计证据、方法、抽样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6).

[7]于艳芹.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1(11).

[8]刘金环.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

[9]冯素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01).

[10]韦宝峰.国有企业物资采购计算机审计方法研究与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2篇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目前奔腾Ⅱ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上亿次每秒,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资料,因此正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许多手工审计方式要求审计人员做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这些步骤达到自动化,而审计人员可以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

例如,对企业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复核。由于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具有连贯性,某一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错误会影响到以后所有月份差异率的数值,若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某一月的差异率有误,用手工的方式对以后月份的差异率作重新计算是非常繁琐的,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只需输入当年年初的差异率和每月材料的借贷发生额(剔除每月材料所摊的差异),在Excel等应用软件的帮助下即可对企业全年每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进行重新复核,在企业将材料分类进行差异率核算的情况下,该方法正是“一劳永逸”,更显方便。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日趋普及,其所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种多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鉴定,但在实际应用上亦存在种种以书面资料为审计对象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有的企业采用的是自行开发的或其他尚未通过鉴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或不能充分以书面形式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有的企业采用的软件虽然经过了鉴定,但在使用时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亦存在同样的问题。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企业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由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地分析。而目前便携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更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如虎添翼,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状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1评价企业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为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在内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A分析系统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仅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目前亦有众多的反编译工具或其他软件可帮助审计人员对程序进行分析研究,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这亦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B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C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以确保凭证输入的正确性;软件是否已设置在软件运行中,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使用该二种方法的主要障碍在于: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升级,软件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降低之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现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是否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一致,这是很难检验出来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网络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2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

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帐帐、帐表核对,而事实上该项工作同样重要。参见《上海审计》1997年第2期上《不应忽略对帐帐、帐表的核对》一文。该文作者对某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的

七、八十户明细帐户进行了汇总核对,工作量较大,而在一台486DX2-66的微型计算机上,汇总中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会计凭证资料仅需几十秒,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验证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

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进行转化,将企业会计凭证库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目前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好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的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予以保留,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审计之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可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A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选取随机数(运用随机数表),再转化为审计总体的编码,但其工作量大而枯燥。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仅需几秒即可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

B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应用举例:在对某企业的审计中,笔者用Foxpro编制了一运用PPS抽样的程序,能自动地完成从数据编码转化、选择输出样本到分析判断的所有工作。程序运行中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输入运行参数(可靠性程度、精确度上限和估计错误率),再读入所抽样的数据库并由审计人员确定抽样的字段,其余工作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抽样的具体数据及结果详见《上海审计》1996年第六期《审计风险控制及审计抽样法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的运用》一文。

4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

对企业而言,大量的会计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如报销、成本结算、费用结转等,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如单笔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当前众多企业的应收帐款金额居高不下,在企业应收帐款电算化的情况下,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分析结果,而手工输入再由计算机汇总亦很方便,难以想象全部以手工方式来操作的难度;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亦可运用于审计日常的计算工作,例如上文谈到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的复核。

6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例如,在对某公司的审计中,我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均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仅需调用底稿文件、稍加修改即可完成。而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笔者认为将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1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目前,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亦有众多企业使用的软件是自行编制的,编制软件采用的语言也各种各样,数据存放的格式也多种多样,这都给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前景来看,审计部门必然要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必将采用预置或嵌入审计程序的技术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该技术是指预置或嵌入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国外,该技术现已开始运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审计中。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集成与软件化。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计算机的某些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有一定的编制程序的能力。这对大多数的审计人员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在实际审计中较少运用。未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必将走向集成与软件化的道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要求将被会使用操作审计软件所替代。国内已出现了一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软件,使用中虽然有不尽完善之处,但这毕竟向集成与软件化跨出了一大步。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3篇

(一)在实现现代会计审计电算化后,企业内部控制对象发生变化,增加了企业审计工作风险。在实现电算化之前,企业内部采用手工会计工作,只要强化对人的控制就能够很容易实现企业经营状况纸质信息核查。责任明确,结果直观。随着现代企业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电算化之后,内部控制对象除了人以外还有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其中,计算机是主要控制对象。由于计算机数据和程序容易修改且不留痕迹,因此增加了计算机的内控难度。在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下,内控制度地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审计工作而言,电算化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企业现代会计审计工作实现电算化就必须应用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系统往往会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风险。首先,会计审计电算化之后,就必须保证电算化技术和软件及时地更新。会计工作人员就必须跟随技术地更新而更新自己的思想和技术。而往往这种更新就需要会计工作人员花费一定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会计审计电算化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功能结构。其次,会计审计电算化所应用的计算机在互联网环境下,容易被攻击或其他原因造成系统崩溃,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同时,电算化软件和计算机的系统及硬件都具有一定不稳定性,审计工作人员操作不当也会引起操作风险。这些都会造成会计审计工作风险。

(三)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电算化之后,纸质信息不再是以前会计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转而变成了计算机才能辨识的专用编码。这样的纸质专用编码信息不再适用于传统的追踪审查工作,会计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相关计算机才能实现查看,从而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计算机在现代会计审计工作中应用产生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电算化会计审计内控制度不完善在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之后,缺乏一整套完善的内控制度,加大了电算化审计工作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度和审计标准。通过内控制度和审计标准的完善,推动电算化会计审计工作发展,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在审计标准地完善方面,需要包含审计系统设计到系统维护等一系列相关标准。通过两者的完善,规范会计审计的电算化发展,同时,逐步使会计审计电算化工作实现国际化。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二)开发适用于企业的审计软件为了企业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更快的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企业审计工作国际化。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开发更加高效的审计软件。科学而高效的审计软件可以帮助审计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新的审计软件也能够弥补之前软件漏洞带来的审计风险。

(三)强化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为了满足审计工作电算化需求,可以对在职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还要争取与高校财经类专业实现联合教学,为之后审计工作电算化地发展培养匹配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会计审计电算化所需求的复合型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开发人员。进一步提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专业素养。

(四)在实现审计工作电算化的同时,还要注意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的审计。首先,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用计算机的会计记录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强化企业内控制度的审计还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报表的错误以及经营管理中的腐败现象。

三、结束语

计算机在会计审计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会计审计效率。很大程度上地推动了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审计电算化的工作,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发展对策

一、发展计算机审计的必要性

1、拓宽审计范围,全面开展审计监督

一方面,审计人员借助于审计软件,利用计算机提供的程序输入必要的条件进行样本抽取,对异常项目进行调查测试,以确定审计重点,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逐笔审计,使得审计内容更加广泛,审计人员可以不再由于时间和工作量的原因而缩小审计范围。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审计条件下可以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的特点,积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效益审计,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使全面审计成为可能。

2、科学统计与抽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提供的电子账是肉眼不可见的,对不懂计算机的审计人员来说是风险,但对可以用计算机查账的审计人员来说是有利条件。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既快速又准确的特点,使得审计资料的审查与分析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完成,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效益审计一般比财务审计、法纪审计需要进行更多的经济定量分析和经济效益指标的计算,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使得审计人员能挤出时间和精力开展效益审计,更能显示出计算机审计特有的优势。

3、查错防弊,促使会计电算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会计电算化后,内部控制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内部控制变为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控制上有漏洞,就会造成比手工记账更严重的损失。而开展计算机审计可以找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促进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达到间接防弊的目的。

在电算系统不规范的情况下,要实现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只能安排层层提示和大量的人机对话,这必定降低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效率。要有效地开展计算机审计就必须做到电算会计系统的规范化。此外,深层次的计算机审计是要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进行审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通过打开电算化信息系统这个“黑箱”,探索和测试信息系统的处理逻辑,对它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监督,从而揭露问题、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加强信息反馈,促进信息化建设

在手工审计条件下,信息的整理、反馈以及灵敏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而计算机审计则给审计信息的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审计电算化后,大量的审计信息、审计法规、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都存储在计算机内,需要时可随时查阅,使资料的索取更加及时;利用计算机对审计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和上报,将会大大加快信息的反馈,增强审计系统信息的反馈能力,这将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多的、及时有用的信息,能有效地发挥审计对宏观调控的作用。

5、推动审计工作规范化、办公自动化

研制开发一种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能性强、通用性强的审计软件是实施计算机审计的关键。手工条件下,审计人员在各自负责的项目范围内开展工作,工作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在计算机审计情况下,每个审计人员工作的中间结果大家可以共享,对某一项目的各个部分可根据专业分工同时开展工作,然后把结果汇集到一起,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成果,不仅能节约大量的人力,还能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进度。同时,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给文字处理、审计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电子表格等建立规范的模板,使审计工作规范化、审计手段现代化、审计领域高科技化。

二、目前在我国发展计算机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我国的计算机审计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审计必须依法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要依法进行,但目前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特别是与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对联网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具有的相应的权力和权限、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对数据的机密性和隐私性的规定等相关的立法还很欠缺。

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审性不强

(1)不提供审计所需的数据接口,也不提供系统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文件结构及设置,很难进行审计取证工作。虽然我国软件协会财务及管理软件分会曾对财务与管理软件的数据接口提出了标准要求,但许多财务与管理软件都没有执行;有些系统的数据库还加了密,使审计软件无法访问系统的资料。

(2)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开发上没有考虑在应用系统中嵌入审计模块以对系统的交易进行连续监控,方便审计证据收集。

(3)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也没有很好的考虑审计需要,为计算机审计留下足够的审计线索。如保留足够的操作日志、留下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是只保留更新后的当前余额等。

(4)由于保密等原因,厂商或者使用单位一般不提供详细的系统开发资料(如数据库表结构、系统设计说明书),这样不利于审计人员对系统软件进行整体评价和有效地采集、转换数据。有效的数据采集和转换建立在对信息系统的有效分析和研究上。

3、审计软件的实用性与通用性不强

首先是实用性不强。国内审计软件的功能虽然比前几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国内通用审计软件的功能还比较简单,数据分析功能较差,相当一部分辅助审计的软件实用性不强,功能不完善,无法与被审计单位数据连接,运行容易出错,使用效果不够理想。部分审计软件鉴定通过后,真正用于审计一线的不多。其次是通用性较差。我国部分较实用的审计软件是针对特定的信息系统或某一类型的数据库来编写的,这些软件的适用面很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通用审计软件主要是针对用友、金蝶、安易等市场上流行的财务软件提供数据导入程序,用户如需针对其他财务软件的数据导入程序,则要通过订制开发方式来提供,这种方式极其影响效益。

4、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系统审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信息系统审计相关的专业组织也越来越多,有关职业资格的标准日趋完善。但是在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尚未被业界所接受,主要原因有两点。

(1)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而原有的审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信息系统审计的需要。目前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主要是参考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但由于国内信息系统集成程度不高、客观应用环境的差异以及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在国内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不能完全按照此标准,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必须尽快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体系。

(2)缺乏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人才。信息系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信息系统的软件、硬件、开发、运营、维护和管理,对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财务会计和单位内部控制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必须能够利用规范和先进的审计技术,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检查、评价和改造。目前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己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抢手的高级人才,虽然我国己经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和认证考试,但是规模较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专业审计人员的培养,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系统审计师队伍。三、完善计算机审计的对策

1、加强计算机审计立法

计算机审计立法是保障计算机审计正常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新的《会计法》已增加了有关网络财务的内容,《电子商务法》起草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之中,但上述法规都不是针对计算机审计而的,不能够满足网络审计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加快网络审计立法工作的进度,使人们在开展网络审计工作时有章可循。如对电子证据、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电子货币等网络经济工具的合法性及其使用规定都需要由立法加以明确,使得网络审计工作尤其是进行合法性审计时有法可依。

2、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应遵循的规范和尺度,是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规则。计算机审计在对象、线索、方法、流程、结果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审计都发生了变化,以往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所以应加快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以指导网络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入。如规范对网络审计人员的一般要求,制定网络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标准及网络系统内部控制准则等。

3、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主要指审计软件和数据测试技术。面对日益先进和复杂的审计环境和对象,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审计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革新审计手段、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成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其中的经验之一就是政府绩效审计的科技含量很高。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数量分析方法和决策模型研究,将一些科学理论,如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概率论、数理统计等运用到绩效审计中,使得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仅运用于计算过程,而且运用于绩效审计的计划、分析、管理等方面。

4、加快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

与传统审计相比,计算机审计在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风险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审计方法。因此,从长远看,培养一大批能够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是解决我国计算机审计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网络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显落后。我国电子商务的销售总额仅相当于美国著名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销售总额的十分之一,而对网络财务的研究和软件开发也才刚刚开始。审计网络建设不会一蹴而就,应该从某些易于实现的部分入手,有计划地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从大型的政府或社会审计单位开始,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开始,逐步试验、推广。审计网络适合于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而无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铺设专用网络。

【参考文献】

[1]秦华:网络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其防范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

[2]门金刚:论企业如何推进网络审计[J].现代审计,2007(2).

[3]孙强:信息系统审计:安全、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审计;方法;风险;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25

[中图分类号] f2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38- 01

莱芜市人民医院业务收入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医疗器械、药品、物资需要大量招标采购,如此庞大的业务往来,靠以往传统的手工审计,不但延长了审计时间,加重了审计人员的作业负担,而且增加了审计风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从2010年起将对财务收支管理、经济效益、责任的审计均嵌入计算机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本文主要探讨计算机审计方法及计算机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

1 计算机审计方法

1.1 审计调查了解阶段

(1)全面熟悉医院业务处理流程及管理制度。了解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及内部控制情况:熟悉相关业务的操作流程,确定业务控制的关键点。

(2)采集和转换财务、业务电子数据,并掌握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情况,如熟悉系统的计算机操作环境、应用系统、数据库、数据存储方式、各种报表的内涵、报表之间的关联关系、各种数据的计算公式、业务处理流程等;对数据库重点字段提取生成审计需要的原始数据表等;清理本次非审计年度数据,以提高数据筛选速度。

(3)掌握医疗服务、药品及医用耗材的物价政策,熟悉各医疗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及特殊内容。

1.2 确定审计实施阶段方案

(1)运用ao对会计核算系统开展审计。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尤其适合于对会计核算系统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适用于对财务软件数据的查询、分析。在完成数据采集、数据转换的基础上,重点工作就在于审计分析。在审计实施过程中,ao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它特有的功能非常方便审计人员查询、筛选、统计、分析,得到的数据既快捷又准确。如利用“账表分析”功能对会计报表、科目明细账、会计凭证进行审计;利用“数值分析”功能审查医院发票是否有重号、断号;通过对记账凭证“摘要”栏进行模糊查询,可以迅速得出预先设定条件的查询结果。

(2)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查询功能审计医院收费系统。医院收费主要涉及医疗服务收费、药品收费、医用材料收费等3个方面,嵌入数据库查询系统抽查住院和门诊各项收费清单,医院药品中否超标准加价,自立项目、重复和超标准收取医疗服务费等问题。

1.3 完成审计终结阶段

利用ao系统的导出功能,将相关审计资料导出,以便汇总整理;运用ao“审计底稿”中的 “审计报告”功能,编制审计报告提纲,生成审计报告初稿。

2 对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思考

无论人工审计还是计算机审计都因其操作环境特点,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审计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2.1 计算机审计固有风险

它是由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其风险水平与系统硬件质量、软件的实用性、稳定性及运行环境紧密相关,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风险水平,而无法对其实施控制和影响。

2.2 计算机审计检查风险

首先是人员操作风险,审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时,由于过分依赖计算机运行所得出的结果,而没有对各种疑点线索进行必要的复查所产生的风险。其次是财务数据风险,由于财会人员录入财务数据时采用虚假、修改、延迟等手段造成虚假财务数据而产生的风险。

2.3 计算机审计控制风险

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息息相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3 对医院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发展的认识与思索

3.1 计算机审计在医院内审中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而采用的新型审计方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手

工审计采用抽查法工作量大、覆盖面小等问题,更解决了无法进行详查、无法统计汇总、无法进行深层次数据分析等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同时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审计效果。

3.2 根据医院业务特点,着力开发高性能审计软件

医院现存信息管理系统要求预留审计接口,使审计软件嵌入被查信息资料时可正常获取信息数据。为保证审计质量与效率,大力开发性能优、质量高的实用型软件,根据实际工作的调整,及时研制升级版本,推动计算机审计的不断发展。

3.3 培养医院计算机审计人员,充分挖掘计算机审计优势

要使计算机审计在医院内审中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会计、医疗、审计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系统构架、编程结构及软硬件环境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将信息自动化处理与医院内部审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4 积极开发系统审计软件,防范计算机审计风险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各个行业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它以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作为监督的重点。它是根据各个行业的法规和制度,兼顾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计算机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效益性、安全性、正确性以及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监督、协调,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是审计人员深入基层行业单位或计算机中心机房现场实际观察业务操作程序,以核实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一种审计方法。

(2)顺查法。它是按照记帐程序,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帐表输出为止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实际流程、记帐程序顺序地仔细进行核对,便于检查错误。在各个行业计算机会计、资金、融资、管理临柜应用系统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普遍方法。

(3)逆查法。它是按记帐程序相反的次序,从审计输出报表入手进行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发现一疑点之后,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查帐、查凭证。这是计算机临柜网点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4)详查法。就是对所有的凭证、帐表及记帐过程进行详细、全面稽查的方法。一般对重点项目或业务量小的单位,或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审计时采用这种方法。

(5)抽查法。是对某一段时期内业务处理过程或某一部分业务进行审计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抽样法,以重点抽查某一段情况为样本来判断全面情况。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效率高,在计算机审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6)审阅法。是通过审查和阅读有关资料,以鉴别资料本身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正确、真实、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用审阅法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原始记帐凭证的审阅。

――原始开户凭证的审阅。

――机内流水帐的查阅。

――机内各种查询功能升级和功能审阅。

――总帐、分户帐审阅。

――结帐时的笔数、发生额、余额、积数的查阅。

――各种输出报表和输出传票审阅。

――已归入档案的各种凭证的审阅。

――冻结、挂失申请书审阅。

――解冻、解挂、提前销户申请书审阅。

(7)核对法。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料想对照,以核实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机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这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资金、融资、管理、会计临柜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核对方式:

――记帐凭证与其经济用途,会计要素之间的核对;

――记帐传票与流水帐之间的核对;

――总帐与分户帐的核对;

――利息与积数或期限及利率的核对;

――今天帐务与昨天帐务的核对;

――余额轧帐单与分户帐的核对;满页帐与对帐单或与未满页帐的核对,与手工传票的核对;

――帐实核对,银企核对。

(8)综合打分法。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作法是将审计要求制成打分表,对每一项工作给出满分标准,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算总分。常规性审计或计算机应用的初级审计可以广泛采用此法。

2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

(1)在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必须考虑这些规章制度,核算法规,内部控制措施,使其控制实施步骤计算机程序化。计算机审计人员熟悉各个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条规条法,以及各个行业业务的实际情况.

(2)审计人员参与研制工作,可以及时地提供业务及政策情况,及时发现指出问题,使之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因研制成功之后才发现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大工作量的改动。

(3)一个应用系统软件在研制成功之后,必须经过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分析、研究、测试、实验之后才能付诸推广应用。审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测试,提出意见,在技术人员的修改之后再测试,实验,直到基本上符合施加情况之后,作出正确评价,再使用推广。

(4)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开发应用软件也可以表达用户对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意见,使得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具有功能齐全,方便用户,严密可靠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领导部门对该应用系统的要求、意见贯穿到研制工作中去。

第二,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在帐务处理上与手工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手工帐务系统是一种已经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帐务处理系统,它充分地反映了各个行业帐务之间的核算关系。在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将这种手工帐务系统通过模拟使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能够描述的机器帐务系统。因此,这两种帐务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2)在明确了帐务处理关系之后,为设计方便,以及便于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实现,因而在进行机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中间的过渡系统,来承担应用系统软件在实现业务时应该具备的一些功能。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核算关系上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并不与手工核算关系相一致。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这些区别,以便于判断这种系统设计是否符合各个行业管理制度,并理解这种设计与手工系统相比所作的融通和改变。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对于系统运行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有正确的认识,因而,才有可能正确地进行审计,完成审计任务。

(3)在通常的手工系统核算关系上,由于记载帐簿以及处理过程的直观性,往往使得我们忽视了一些较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计算机系统在软件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来反映软件系统内部各个文件、变量之间的核算、过渡关系,这种流程图也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关系比较清楚,便于实现和理解。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识别流程图和绘制流程图,并通过流程图,来理解软件系统在实现系统功能时与手工核算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

第三,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和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文件体系和变量体系。

(1)在手工帐务系统中,作为记入帐务以及核算关系的载体的帐簿、报表、帐卡,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通常被设计成为各种充当相同、相似、相近功能的文件,这些文件成为计算机系统中帐务及核算关系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履行计算机审计任务时,必须明确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哪些文件,各个文件中项目的设置及其之间的关系,每个文件承担了哪些(个)手工帐簿的哪些(个)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手工帐簿、报表、帐卡中每个数据项都有明确的称谓及经济意义,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中,这些数据项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变量来承担实际数据项参与核算任务。审计人员为了作好计算机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变量体系,理解各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意义及变换功能。通过理解变量来理解系统是怎样来实现核算关系的。

(3)机器帐务核算处理是通过各种运算符和运算函数对变量的处理来实现的,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各种运算关系,从而充分评价系统功能,并理解系统核算关系。

第四,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在投运时的数据移植工作。

(1)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要在各个行业业务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数据移植工作,即将手工帐卡、帐簿、帐表上的数据移植到机器系统的文件中去,这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的第一步。在移植之前,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机器安装、线路铺设等工作,并对各项设施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审计,从而熟悉布线规律,并便于在今后长期审计中坚持原则。

(2)虽然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设计出来的,但是在推广应用时,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在数据移植时,为了使实际数据正确地移入机器,往往要对那些不适合机器程序设计情况的数据,进行一些适合情况的修改,对帐务系统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整理准备工作,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数据移植工作,一方面熟悉这种准备帐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便于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3)数据移植是手工帐务向机器帐务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手工帐簿数据被直接移入机器,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清楚手工帐簿与机器帐簿即文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强化对机器帐务核算原理的理解,

第五,计算机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会阅读计算机打印的各种报表,输出的各种凭证,识别原始手工传票数据,增强鉴别理解帐务核算的能力。

(1)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审计事实上是对各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进行审计,如同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手工帐务一样,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各个行业业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审计工作。

(2)各个行业业务使用计算机之后,各种帐、卡一般以计算机输出为主,有些输出结果在形式上与手工帐簿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屏幕信息和打印机打印的信息),并透过各种输出信息来识别和判断手工传票输入过程及机器内部的处理过程,从而达到对计算机应用情况进行正确审计的目的。

3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要对计算机审计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控制和检查主要有以下形式:

(1)责任控制。计算机审计管理,应该根据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范围,确定审计领域,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责任制,明确各个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和责任,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项目分工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项目中每个细节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列表明确,以便检查。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按照审计任务书对各个审计人员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2)内部检查。计算机审计机构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机构内部应该在审计人员汇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检查情况进行讨论,检查审计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审计工作的方案和改进措施,克服审计工作中的缺点和困难。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审计是各个行业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它以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作为监督的重点。它是根据各个行业的法规和制度,兼顾计算机技术自身的特点,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计算机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效益性、安全性、正确性以及参与各个行业经济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鉴证、评价、监督、协调,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监督活动。

1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是审计人员深入基层行业单位或计算机中心机房现场实际观察业务操作程序,以核实规章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一种审计方法。

(2)顺查法。它是按照记帐程序,从原始凭证开始到帐表输出为止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按照业务发生的实际流程、记帐程序顺序地仔细进行核对,便于检查错误。在各个行业计算机会计、资金、融资、管理临柜应用系统中,这种方法是一种日常使用的普遍方法。

(3)逆查法。它是按记帐程序相反的次序,从审计输出报表入手进行检查的一种审计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发现一疑点之后,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查帐、查凭证。这是计算机临柜网点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4)详查法。就是对所有的凭证、帐表及记帐过程进行详细、全面稽查的方法。一般对重点项目或业务量小的单位,或已出现严重问题的单位审计时采用这种方法。

(5)抽查法。是对某一段时期内业务处理过程或某一部分业务进行审计检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抽样法,以重点抽查某一段情况为样本来判断全面情况。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效率高,在计算机审计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6)审阅法。是通过审查和阅读有关资料,以鉴别资料本身及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正确、真实、合法、合规、合理、有效的一种方法。用审阅法进行计算机审计时,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原始记帐凭证的审阅。

——原始开户凭证的审阅。

——机内流水帐的查阅。

——机内各种查询功能升级和功能审阅。

——总帐、分户帐审阅。

——结帐时的笔数、发生额、余额、积数的查阅。

——各种输出报表和输出传票审阅。

——已归入档案的各种凭证的审阅。

——冻结、挂失申请书审阅。

——解冻、解挂、提前销户申请书审阅。

(7)核对法。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资料想对照,以核实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机是否正确的一种审计方法。这是计算机审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资金、融资、管理、会计临柜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核对方式:

——记帐凭证与其经济用途,会计要素之间的核对;

——记帐传票与流水帐之间的核对;

——总帐与分户帐的核对;

——利息与积数或期限及利率的核对;

——今天帐务与昨天帐务的核对;

——余额轧帐单与分户帐的核对;满页帐与对帐单或与未满页帐的核对,与手工传票的核对;

——帐实核对,银企核对。

(8)综合打分法。这种方式就是采用询问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具体作法是将审计要求制成打分表,对每一项工作给出满分标准,然后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算总分。常规性审计或计算机应用的初级审计可以广泛采用此法。

2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计算机审计工作的特点

第一,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

(1)在应用系统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研制人员必须考虑这些规章制度,核算法规,内部控制措施,使其控制实施步骤计算机程序化。计算机审计人员熟悉各个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条规条法,以及各个行业业务的实际情况.

(2)审计人员参与研制工作,可以及时地提供业务及政策情况,及时发现指出问题,使之及时得到解决。避免因研制成功之后才发现问题,而不得不进行大工作量的改动。

(3)一个应用系统软件在研制成功之后,必须经过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分析、研究、测试、实验之后才能付诸推广应用。审计人员通过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测试,提出意见,在技术人员的修改之后再测试,实验,直到基本上符合施加情况之后,作出正确评价,再使用推广。

(4)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开发应用软件也可以表达用户对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意见,使得开发出的应用软件具有功能齐全,方便用户,严密可靠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将领导部门对该应用系统的要求、意见贯穿到研制工作中去。

第二,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在帐务处理上与手工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手工帐务系统是一种已经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帐务处理系统,它充分地反映了各个行业帐务之间的核算关系。在进行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将这种手工帐务系统通过模拟使其变成计算机语言能够描述的机器帐务系统。因此,这两种帐务系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2)在明确了帐务处理关系之后,为设计方便,以及便于用计算机语言描述、实现,因而在进行机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中间的过渡系统,来承担应用系统软件在实现业务时应该具备的一些功能。这就使得计算机软件在核算关系上有一些具体的细节,并不与手工核算关系相一致。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这些区别,以便于判断这种系统设计是否符合各个行业管理制度,并理解这种设计与手工系统相比所作的融通和改变。只有充分了解了这些区别,才能对于系统运行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有正确的认识,因而,才有可能正确地进行审计,完成审计任务。

(3)在通常的手工系统核算关系上,由于记载帐簿以及处理过程的直观性,往往使得我们忽视了一些较为有效的理解方法,计算机系统在软件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来反映软件系统内部各个文件、变量之间的核算、过渡关系,这种流程图也使得计算机软件系统内部关系比较清楚,便于实现和理解。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识别流程图和绘制流程图,并通过流程图,来理解软件系统在实现系统功能时与手工核算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更好地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

第三,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理解和熟悉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文件体系和变量体系。

(1)在手工帐务系统中,作为记入帐务以及核算关系的载体的帐簿、报表、帐卡,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中,通常被设计成为各种充当相同、相似、相近功能的文件,这些文件成为计算机系统中帐务及核算关系的载体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履行计算机审计任务时,必须明确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哪些文件,各个文件中项目的设置及其之间的关系,每个文件承担了哪些(个)手工帐簿的哪些(个)功能,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手工帐簿、报表、帐卡中每个数据项都有明确的称谓及经济意义,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软件中,这些数据项被设计成各种类型的变量来承担实际数据项参与核算任务。审计人员为了作好计算机审计工作,必须充分了解变量体系,理解各个变量所代表的经济意义及变换功能。通过理解变量来理解系统是怎样来实现核算关系的。

(3)机器帐务核算处理是通过各种运算符和运算函数对变量的处理来实现的,审计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各种运算关系,从而充分评价系统功能,并理解系统核算关系。

第四,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参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在投运时的数据移植工作。

(1)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要在各个行业业务中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数据移植工作,即将手工帐卡、帐簿、帐表上的数据移植到机器系统的文件中去,这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应用的第一步。在移植之前,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参与机器安装、线路铺设等工作,并对各项设施按照要求进行安全审计,从而熟悉布线规律,并便于在今后长期审计中坚持原则。(2)虽然计算机应用软件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设计出来的,但是在推广应用时,由于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因而在数据移植时,为了使实际数据正确地移入机器,往往要对那些不适合机器程序设计情况的数据,进行一些适合情况的修改,对帐务系统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整理准备工作,计算机审计人员参与数据移植工作,一方面熟悉这种准备帐务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便于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

(3)数据移植是手工帐务向机器帐务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的手工帐簿数据被直接移入机器,可以非常直观地看清楚手工帐簿与机器帐簿即文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因而强化对机器帐务核算原理的理解,

第五,计算机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会阅读计算机打印的各种报表,输出的各种凭证,识别原始手工传票数据,增强鉴别理解帐务核算的能力。

(1)计算机审计人员要学会运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计算机审计事实上是对各个行业应用计算机的过程进行审计,如同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手工帐务一样,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各个行业业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审计工作。

(2)各个行业业务使用计算机之后,各种帐、卡一般以计算机输出为主,有些输出结果在形式上与手工帐簿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计算机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输出的各种信息(包括屏幕信息和打印机打印的信息),并透过各种输出信息来识别和判断手工传票输入过程及机器内部的处理过程,从而达到对计算机应用情况进行正确审计的目的。

3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要对计算机审计工作进行控制和检查。控制和检查主要有以下形式:

(1)责任控制。计算机审计管理,应该根据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范围,确定审计领域,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建立责任制,明确各个计算机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和责任,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项目分工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项目中每个细节都应在审计方案中列表明确,以便检查。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按照审计任务书对各个审计人员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2)内部检查。计算机审计机构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机构内部应该在审计人员汇报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检查情况进行讨论,检查审计的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审计工作的方案和改进措施,克服审计工作中的缺点和困难。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计算机审计

金审工程二期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但在某些地区,计算机审计的推广应用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未能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看待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对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为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计算机审计应用的重要性与局限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创新思路。

一、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的特征比较

传统审计是以手工的会计资料处理系统为特征的,而计算机审计却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统审计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系统论、数理统计等科学相互融合、渗透而产生的一门崭新的学科,两者产生与适用的环境不同,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一)审计环境不同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深入地应用,使审计人员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本,而是无形的电子数据和处理这些电子数据五花八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从而使计算机审计下的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得更为复杂。

(二)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同

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传统审计取证的切入点演变为内部控制与风险因素,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主要包括内部控制与纸质账目系统。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方面由于信息系统自身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将会严重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正确性;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深入到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更多、更广泛的数据。因此,计算机审计测试的对象与范围不仅包括内部控制,还延伸到信息化系统本身;不仅包括账目系统,还延伸到尚未经过加工处理的电子业务数据。

(三)审计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手工审计方式下,审计人员总是先分析审计对象的各个部分,再归纳、综合为整体,其思维方式是:部分整体。而计算机审计强调以系统论为核心,从系统上把握审计对象,以扩大审计监督范围,即从审计对象的整体出发,先进行系统分析,把握总体,再建立审计模型,分析数据,最后作出总体评价,其思维方式是:整体部分整体。

(四)审计技术方法不同

传统手工审计随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广泛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逐渐成为其核心方法。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审计测试的对象、范围与审计线索的变化,数据多维分析方法成为计算机审计的核心方法。

(五)审计方式不同

传统手工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某一阶段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事后的审计监督,是一种静态审计。但计算机审计打破了事后的、静态的手工审计模式,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在被审计单位现场或者通过远程网络,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以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联网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六)审计风险不同

实施计算机审计,必须先采集被审单位的电子数据,然后进行转换、清理和验证,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审计中间表,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审计人员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数据采集方式,也可能由于对审计数据的错误分析,还可能由于系统设计中对数据备份方案设计不全面,数据格式转换的不恰当,从而造成原始数据发生失真、毁损以及审计方法利用不当,形成了数据采集转换风险。数据采集转换风险的产生既可能源于审计人员,也可能源于被审单位,还可能源于审计软件等工具的设计者。这与传统手工审计模式下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产生原因的单一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中,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除了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还增加了数据采集转换风险。

二、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审计视野的拓宽,以避免假账真查

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使审计人员摆脱了传统电子账套及其所反映的财务信息的限制,可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做出必要的扩大,深入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获取所需的各种数据,并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大量的多种类型的有用信息,丰富了审计人员的可用信息。而且由于底层数据未经过被审计单位的加工处理,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成果与财务状况,可让审计人员有效地避免假账真查。

(二)有助于实现审计技术方法的提升,以提高审计效率

计算机审计的应用需运用多维方式、分析模型算法等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数据的多维分析是利用电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对海量数据进行切片、切块、旋转、钻取、挖掘等多角度立体分析处理,发现趋势和异常的一种技术。运用多维分析技术不仅有利于对审计对象进行总体把握;还有利于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把握、对数据间钩稽关系的认识、对被审计单位业务处理逻辑的认知、对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审计人员可结合审计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经验,通过建立审计分析模型进行数据多维分析,以发现问题的线索或直接发现、落实问题,最终达到核查问题或筛选线索的目的,为审计人员进行延伸取证时提供明确具体的目标,便于审计人员快速地获取各种相关的审计证据,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

(三)有助于树立崭新的思维方式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计算机审计不只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变化,还会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计算机审计的核心在于系统论。系统论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规律。系统论要求思维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因此,如能在审计中做到总体把握、锁定重点、建立模型、精确延伸,审计人员就可在总揽全局的基础上轻松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薄弱环节,顺着相关线索再去延伸、取证,不仅可提高审计效率,还可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四)有助于实现审计管理数字化以提高审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计算机审计应用的推进过程实际是一个审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它通过OA系统与AO系统之间的交互,将两大平台整合在一起。各审计机关领导可通过对信息流的掌握,借助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全程控制,而各个职能部门在平台上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因此,在审计计划、统计、信息和档案管理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审计管理形式,实现审计文件传输、处理、检索和存储的数字化,实现全程控制、整合资源、信息共享、落实责任、保证质量、决策支持等管理目标,从而实现审计管理数字化与一体化。既提高了审计管理的效率,也提高了审计管理的质量。

三、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局限性

(一)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参差不齐制约了计算机审计应用的推广

数据采集是计算机审计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如果审计对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尚未实现会计电算化,则不能满足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基本条件;而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太高,如金融、海关、税务等行业,其数据库过于复杂,或审计对象使用了非主流财务软件,审计人员需根据其特殊的数据结构另行设计采集转换数据的接口,这两种情况都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而对数据采集转换风险的识别与控制,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能力。因此,计算机审计能否在实务中得到应用,既依赖于审计对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也依赖于审计部门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前期投入与应用水平的不对称导致审计成本的提高

为满足计算机审计的应用需求,审计部门需要建设信息基础环境(包括网络建设、硬件建设、系统软件、机房建设),配置应用支撑系统与审计信息化安全系统,加强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技能培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审计人员对新审计方式的不适应以及审计软件自身可能存在的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并不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导致审计成本提高。

(三)计算机审计人才的严重缺乏成为普及应用计算机审计的“瓶颈”

应用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有财会、审计知识,又要掌握信息系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而根据审计署公布的信息,到2007年11月,全国审计系统取得计算机审计中级证书的人员仅有800余人,且多分布在审计署特派办与各省审计厅,大部分审计人员仅接受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并不具备应用计算机审计要求的专业技能。但若缺乏计算机审计人才的支撑,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必然无法在全国各级审计机关普及,尤其在区、县一级。

(四)对数据安全保障的高要求限制了计算机审计广泛深入的应用

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使审计对象的数据以及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证据大都为电子数据。但由于计算机病毒泛滥、黑客攻击,电子数据的安全性日益脆弱,一旦出现问题其后果不堪设想。审计部门的部分领导与审计人员出于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尽量避免应用计算机审计,从而对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创新思路

为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对计算机审计应用的制约,顺利完成国家金审工程二期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在观念、应用思路、制度、人才管理与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

(一)观念创新

各级审计机关一方面要明确树立人才观念,另一方面要树立信息基础环境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并重的观念。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可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予以解决,但审计人员的操作技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实际的、根本性的提高。因此必须在进行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的同时,制订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计划,同步培训有关人员,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业务技能与控制审计风险的能力,以保障计算机审计的顺利推进与深入应用。信息基础环境建设与软件环境建设方面必须统筹安排,重点建设和完善审计工作急需的信息化项目,按照实际的需求有计划地进行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同时节约的资金可用于应用支撑系统与审计信息化安全系统等软件环境的构建。

(二)应用思路创新

为加快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区县一级审计局推广应用AO系统的速度,建议在应用思路上要有所创新:对不能提供电子财务数据的审计对象与使用特别版本财务软件的审计对象难以采集数据的,审计人员可以仅使用AO系统的数据分析、记录审计日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等功能完成审计任务,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已配备的各项资源,又可通过在实务中的应用逐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等到外部环境成熟时,审计人员就可以轻松地应用AO系统进行真正的计算机审计了。

(三)制度创新

实施审计信息化,推进计算机审计的全面应用,是一项涉及计算机技术与审计业务融合的全新的工作,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围绕如何建设金审工程、如何推进计算机审计应用、如何提供技术支持以及如何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等方面作详细和充分的构思和规划,逐步建立健全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性强且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审计应用考核评优制度、计算机审计培训制度、计算机审计应用建立经验模型或经验数据库的制度、鼓励开发“三小”(小软件、小工具、小模块)的制度、技术支持途径多渠道的制度、“AO/OA”交互制度与定期通报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保证各部门在开展计算机审计有关工作时能通力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促进领导和审计人员主动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审计,保证计算机审计应用的顺利推进。

(四)计算机审计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从长远来看,综合性的职能定位和全方位的人力资源配置显然更有利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各级审计机关应组建专门的计算机审计部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立足于对审计人员进行自主培养,在重点培养复合性人才的同时,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层层选拔,从社会引进技术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从高校引进计算机专业的高层次(硕士或博士)技术人才,形成计算机审计人才梯队。

【参考文献】

[1] 石爱中,孙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2005(4).

[2] 董伯坤.预算执行的数据式审计模式探索[J].审计研究,2007(6).

[3] 李瑾玲.数据式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2007(3).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9篇

一、我国计算机在社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现状

1、传统手工审计作业方式还是审计的主要方式

我国社会审计制度的建立和起步比较迟,前几年由于外部环境和人才缺乏的影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仍然采用手工审计方式,即使在审计中应用计算机,也大多是部分手工审计模式的简单模仿。

2、会计电算化尚未全面普及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普及需要软硬件及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支撑,且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面广量大的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就制约了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3、审计软件专业化不够

现有的审计软件均为办公自动化软件改变,而不是专为审计开发的,如:运用EXCEL帮助客户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及合并报表附注;并进行分析性复核与部分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等。由于不是专为审计开发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规范性、系统性、安全性、层次性方面的不足。

4、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低

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普遍应用,但有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对有关企业信息化的常见企业管理软件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MRP(物料需求管理系统)、MRP2(制造资源管理系统)和ERP(信息化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了解粗浅。而这些管理软件都是企业现在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代表,如果对这些软件缺乏深入了解,那么注册会计师进行计算机审计就只能停留在办公自动化的层面上,无法在审计实务中利用上述系统进行有效的审计。

5、既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又掌握较深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

现有注册会计师中,有的是老的会计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几乎是空白;有的虽然业务能力很强,但计算机技能不强。而一般院校的审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仅学了一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而审计电算化要求有一批既懂审计知识,又掌握较深的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也是阻碍计算机审计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计算机在社会审计工作中应用的主要对策

l、把握未来审计的发展趋势,赋予计算机审计新的内涵

美国会计学会会长W.SteveAlbrecht教授预言,未来的企业信息管理和理财会越来越复杂,最终会吞食传统的会计行业。在未来先进、高效的计算机环境下,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必将被计算机审计所取代,其发展趋势表现在:一是从部分审计工作计算机化转向全面审计工作计算机化;二是从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转向整个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三是审计证据和档案电子化;四是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五是审计重点从原来的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的动态审计。

根据上述趋势,我们必须赋予计算机应用审计以新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用计算机管理的财务和经济管理电子数据进行审计。核实经济活动记录的正确性,就需要对由各类信息系统管理的电子数据的审核,传统审计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和延伸。二是对管理电子数据的计算机进行审计。要根据数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核查计算机软件可能出现的错弊,避免信息化条件下“假帐真查”,这是审计工作内容上的新发展、新调整。三是联网审计。对一些稳定的大客户,可进行联网,实行网上审计。

2、开发先进实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

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应与实力强大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审计软件。软件中既要包括财务审计软件,也要包括财务管理软件。总之,审计软件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会审一体化,会计支撑审计,审计制约会计,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能力,而且也是会计软件和审计软件向深层次开发的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审计软件应该具有强大的工作底稿制作能力和查证功能,为审计人员节省时间;数据可传递,能自动生成和人工输入相结合,产生合并抵销分录;能自动产生勾稽无误的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有灵活开放的系统,方便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等特点。

3、加大对计算机配备的资金投入

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计算机配备的资金投入,对业务一线的审计人员,要配备一定量的笔记本电脑。有条件的要建立内部局域网,以保证信息的畅通。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充分利用局域网进行审计报告的传递签发,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可靠性。

4、加快制订有关电子数据审计证据效力的法律法规

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作为审计的有效证据,是计算机审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审计系统的做法是,要求被审计单位将计算机记录的数据都要打印到纸张上,并由负责人签字,方可作为审计的法律依据。但电子会计数据作为与纸张记载的数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问题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制定这方面的法律,为推进计算机审计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5、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要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必修内容。在培训中,应根据注册会计师人员的不同学历、知识、年龄状况,分类进行教育。通过培训,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计算机审计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6、要注重引进和培养懂审计、懂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要从审计人员中选拔一批有较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员进行计算机专业的培训和深造,亦可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和从业人员中挑选一批人员进行审计专业知识培训,使审计系统有一批掌握审计和计算机双重技能的人员,保证计算机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应用范文第10篇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势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它的运用既提高了审计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也使审计人员从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计算机的优势在于能对数据进行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目前奔腾Ⅱ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已达到上亿次每秒,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财务及其他资料,因此正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正确性来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外,许多手工审计方式要求审计人员做大量冗长乏味的计算工作,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使这些步骤达到自动化,而审计人员可以集中注意于那些需要专业判断的部分。

例如,对企业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进行复核。由于材料成本差异核算具有连贯性,某一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的错误会影响到以后所有月份差异率的数值,若审计人员发现企业某一月的差异率有误,用手工的方式对以后月份的差异率作重新计算是非常繁琐的,而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只需输入当年年初的差异率和每月材料的借贷发生额(剔除每月材料所摊的差异),在Excel等应用软件的帮助下即可对企业全年每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和差异额进行重新复核,在企业将材料分类进行差异率核算的情况下,该方法正是“一劳永逸”,更显方便。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使用可帮助审计人员扩展审计的范围。目前企业会计电算化日趋普及,其所应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多种多样,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并通过鉴定,但在实际应用上亦存在种种以书面资料为审计对象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例如,有的企业采用的是自行开发的或其他尚未通过鉴定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缺陷,不能或不能充分以书面形式提供审计所需的资料,有的企业采用的软件虽然经过了鉴定,但在使用时由于操作或其他原因亦存在同样的问题。而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以直接对企业全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由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使审计的范围由书面向其他媒介扩展。

3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具有相当大的机动灵活性。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该技术能使微型计算机在一位审计人员的控制下就能对会计事项进行全面、迅速、经济、有效地分析。而目前便携式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更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如虎添翼,更灵活、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各种状况。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的范围及方法

1评价企业采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内在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软件的内在风险。目的在于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这些软件控制的程度,以减少为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经评价验证,在内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更可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成本。具体方法有:

A分析系统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先剔除会计电算化软件中较多的数据库文件,仅对软件中的重要程序模块进行解剖,阅读数据处理的流程,分析程序的逻辑结构。目的在于确定程序是否能可靠、稳定地运行;程序的各种功能是否都能实现;程序的数据处理、数据生成是否正确;是否能满足会计处理的各种需要。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发现软件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可确定企业会计核算基础的可靠性,目前亦有众多的反编译工具或其他软件可帮助审计人员对程序进行分析研究,但其难度在于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当丰富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且多数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都经过各种方式的加密,这亦成为实施该方法的一大障碍。

B选样测试系统的方法。审计人员首先建立一包含一个月基本会计资料的数据库,然后输入到会计软件中,根据其核算处理后输出的结果判断软件的可靠性。当然该数据库中必须包含一系列的“错误”。“错误”是指不相关会计科目的分录(借贷双方为通常情况下不应有勾稽关系的会计科目,例如银行存款和盈余公积)、不可能的科目余额(例如至测试结束现金出现贷方余额)等。输入“错误”可测试出软件对“错误”是否识别、如何处理。

C评价数据安全性的方法。审计人员可对数据安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例如,软件中凭证的制作是否采用二次输入的方法以确保凭证输入的正确性;软件是否已设置在软件运行中,对已输入计算机的凭证不能直接进行修改,而应通过红冲等其他修订的方式;软件是否能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的方式是否安全(备份的安全性主要指在存储媒介溢满的情况下,是否能提前向使用者发出提示)等。

通过数据测试及评价数据的安全性能直观地反映出该会计软件各方面的性能,更可判断出使用该软件的内在风险。使用该二种方法的主要障碍在于: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不断发展,更新升级,软件的内在风险也在不断降低之中,对于审计人员来讲,现被测试的计算机程序的版本是否与企业在前段时期内所使用的一致,这是很难检验出来的,这意味着审计人员较难确定前后软件版本内在风险的差异。另外,该方法对单机版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较为适用,对网络版软件来讲存在一定难度。

2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

在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验证会计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常规审计中极少对企业会计资料总体进行验证,至多对某一会计科目进行帐帐、帐表核对,而事实上该项工作同样重要。参见《上海审计》1997年第2期上《不应忽略对帐帐、帐表的核对》一文。该文作者对某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的七、八十户明细帐户进行了汇总核对,工作量较大,而在一台486DX2-66的微型计算机上,汇总中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会计凭证资料仅需几十秒,对审计人员来讲,手工完成此项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验证的具体方法为:

首先,根据企业年初或月初的会计科目余额,确定会计凭证总体的初始年、月初余额,并输入计算机中。

其次,将企业当年或当月的会计凭证库进行转化,将企业会计凭证库转化成审计人员熟悉并能操作的格式,目前有众多的应用软件都能达到这一目的,转化好的会计凭证库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仅保留需要的数据以加快运算速度。例如对会计凭证库中的一级科目名称、借方金额、贷方金额等予以保留,而剔除摘要、二级科目名称等。审计人员再进行汇总计算以得出当年或当月会计科目的发生额。

最后,将年、月初余额与发生额相累加并以报表的形式输出。由此,审计人员可与企业的年报或月报相核对,以验证总体的完整性。

3协助审计人员进行统计抽样

近年来,一种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已通过国际审计界广泛实践证明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逐步应用于我们的审计之中。该方法在符合性、实质性测试中都运用到统计抽样,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正可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具体方面有:

A运用于审计日常抽样的

编码工作。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都可选取随机数(运用随机数表),再转化为审计总体的编码,但其工作量大而枯燥。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仅需几秒即可完成随机数的产生及所有的编码工作。

B方便地运用于审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决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选择样本及评价方面都能使审计人员得到帮助。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时,对审计人员来讲最关键的是所有总体中的项目都能被客观地抽取,而采用恰当的统计抽样方法能避免抽取无代表性样本的风险。在统计抽样中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可达到迅速、客观、公正的目的。

应用举例:在对某企业的审计中,笔者用Foxpro编制了一运用PPS抽样的程序,能自动地完成从数据编码转化、选择输出样本到分析判断的所有工作。程序运行中首先要求审计人员输入运行参数(可靠性程度、精确度上限和估计错误率),再读入所抽样的数据库并由审计人员确定抽样的字段,其余工作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抽样的具体数据及结果详见《上海审计》1996年第六期《审计风险控制及审计抽样法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中的运用》一文。

4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的隔离

对企业而言,大量的会计处理是日常性的事务,如报销、成本结算、费用结转等,而审计人员所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的会计处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能对企业的会计数据库进行分析,确认及打印出在某段时期内高价值的和关键的样本,人工分析并全部隔离出这些高风险的交易事项常常是不可能的。所谓的高价值及关键样本主要指不相关的会计科目;单笔金额超过审计人员预先设定数的样本,如单笔金额在一万元以上的现金收付;不常变动的会计科目,如资本公积等。审计人员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对关键样本及高价值样本进行重点审计即可满足一般审计的需要。

5日常会计资料的分析及计算

现代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较多的分析,而这正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专长,例如对企业的应收帐款帐龄进行分析,当前众多企业的应收帐款金额居高不下,在企业应收帐款电算化的情况下,可以很简单地得到分析结果,而手工输入再由计算机汇总亦很方便,难以想象全部以手工方式来操作的难度;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亦可运用于审计日常的计算工作,例如上文谈到的材料成本差异核算的复核。

6审计文书及审计项目管理

审计人员亦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如审计通知书、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档案均可由计算机协助处理,方便日后的查询及调阅。例如,在对某公司的审计中,我将全部的审计工作底稿均输入到计算机中,在编写审计报告时仅需调用底稿文件、稍加修改即可完成。而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计算机外设的增多能使计算机将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转化为数字处理并存储,由此满足了审计各种方式取证的要求,更为审计工作的无纸化开创了广阔的前景。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过程也是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过程,笔者认为将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将在以下方面得到推广及应用:

1对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目前,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呈百花齐放的局面,亦有众多企业使用的软件是自行编制的,编制软件采用的语言也各种各样,数据存放的格式也多种多样,这都给计算机辅助审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从前景来看,审计部门必然要参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鉴定,对会计电算化软件也必将采用预置或嵌入审计程序的技术以满足审计发展的需要。该技术是指预置或嵌入在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程序,是根据审计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用来即时鉴别出特定的或程序无法识别需要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的会计事项,并把它们复制到审计人员的文件中。国外,该技术现已开始运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出现在我们的审计中。预置审计程序的技术为审计人员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了最佳的方式及手段。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集成与软件化。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会使用计算机的某些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有一定的编制程序的能力。这对大多数的审计人员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在实际审计中较少运用。未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必将走向集成与软件化的道路,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要求将被会使用操作审计软件所替代。国内已出现了一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软件,使用中虽然有不尽完善之处,但这毕竟向集成与软件化跨出了一大步。

上一篇:检验医学范文 下一篇:自动化控制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