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

时间:2023-02-23 02:41:32

计算机审计发展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1篇

李学柔和秦荣生编写的《国际审计》中作如下定义:“计算机审计与一般审计一样,同样是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其特殊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至于电算化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在内涵上人们的理解基本相同。

可见,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方面,即对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1计算机审计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审计理论到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有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傅元略在《会计发展的新领域——CyberAccounting(计算机网络会计)》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的概念,以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吕博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的基础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对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等。来明敏在《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中介绍了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分别是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在线实时(网络)审计模式;并认为应寻找对策,从促进审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应用审计新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制定、规范会计软件设计,以及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尽快建立新的审计模式,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穿过或利用计算机审计,最终建立在线实时审计模式,加快我国审计现代化进程。唐飞兵在《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计算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并对计算机审计基本理论内部层次关系的构建进行有益的探讨。

也有不少学者在审计的技术应用方面做了研究。譬如,黄永平提出在计算机审计中,利用孤点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比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更有意义。何玉洁等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库技术》中介绍电子数据的特点开始,讨论SQL查询和OLAP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

此外,学者们还对计算机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陈峰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数据分析报告》中分析了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并对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作了数据分析报告的文档结构,就其要素内容做出了规范建议。还分析了当前审计实践中对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就规范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行为提出“制度形式对数据分析报告加以规范”和“审计组的讨论和审核来保证数据分析报告质量”的建议。罗莉等在《计算机审计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分工协作》中认为,尽管计算机审计内容、方法与手工审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从性质、目的、职能等属性看,并没有本质区别。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很难将计算机审计与具体审计业务分离出来,因此,计算机审计不可能独立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外。本文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综合考虑计算机审计的界定,提出在计算机环境中内外部审计既要分工又要协作的观点,并分析了分工协作的原则、内容等相关问题。赵辉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人员资源管理》中提出,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一个单位的管理除了培养良好的单位文化,进行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之外,如何对审计人才进行管理,以适应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显得至关重要;而对审计人员而言,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审计风险也是一个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冯淑霞等在《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中就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包括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会计系统内控制度的改变、审计内容的改变、审计技术方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现行会计软件评审机制存在缺陷等六个方面;并从审计数据、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式、被审单位、评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王奇杰在《浅析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控制》中分析了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并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

摘要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以计算机为先进的审计工具来执行审计的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它同传统审计在方法和实践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探讨了计算机审计各种理论的发展,并对计算机审计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发展思路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程序缺乏了解,以及数据采集可能带来的机密泄露;二是使用技术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试,可能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三是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由于有的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运行处在缺乏控制的状态,审计人员就不能过分依靠,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四是过分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导致检查效率低下,取证范围狭窄,审计证据不充分。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3.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4.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运用缓慢。目前由于电信、金融等机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审计软件也开发利用较多,但其他领域较少,而通用的审计软件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尽快开发实用审计软件,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5.审计信息资源关联差,存在浪费。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每一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不能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资源与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局域网内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还没有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思路

针对计算机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1.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和标准,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要尽快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

2.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形成有利审计信息化实施的好环境。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提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原理;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为此要大力强化审计干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认识。

3.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开发出更多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来看,应当主要开发以下计算机应用审计软件:一是能帮助数据下载,提供不同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软件;二是能对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软件。按特定标准生成用于测试系统的数据,使用测试数据检验程序进程,检测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功能;三是能进行数据测试的审计软件。按审计的要求抽取数据后执行审计功能;四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性审计数据库,包括满足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的数据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的数据库和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的数据库等。

4.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应基层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各级审计机关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各地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

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要经过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够分析建模,制订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够采集数据,下载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和分析数据;最后要形成审计结果。

6.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网络硬件的配置。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工作中要克服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重复浪费。为此,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伟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年04期;70--71

[2]严永斌:我国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6年03期;59--61

[3]张文婧: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03期;41--43

[4]季辉:制约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04期;25--27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审计发展思路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程序缺乏了解,以及数据采集可能带来的机密泄露;二是使用技术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试,可能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三是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由于有的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运行处在缺乏控制的状态,审计人员就不能过分依靠,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四是过分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导致检查效率低下,取证范围狭窄,审计证据不充分。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3.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4.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运用缓慢。目前由于电信、金融等机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审计软件也开发利用较多,但其他领域较少,而通用的审计软件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尽快开发实用审计软件,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5.审计信息资源关联差,存在浪费。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每一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不能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资源与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局域网内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还没有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思路

针对计算机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1.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和标准,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要尽快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

2.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形成有利审计信息化实施的好环境。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提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原理;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为此要大力强化审计干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认识。

3.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开发出更多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来看,应当主要开发以下计算机应用审计软件:一是能帮助数据下载,提供不同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软件;二是能对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软件。按特定标准生成用于测试系统的数据,使用测试数据检验程序进程,检测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功能;三是能进行数据测试的审计软件。按审计的要求抽取数据后执行审计功能;四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性审计数据库,包括满足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的数据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的数据库和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的数据库等。

4.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应基层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各级审计机关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各地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

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要经过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够分析建模,制订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够采集数据,下载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和分析数据;最后要形成审计结果。

6.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网络硬件的配置。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工作中要克服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重复浪费。为此,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伟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年04期;70--71

[2]严永斌:我国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6年03期;59--61

[3]张文婧: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03期;41--43

[4]季辉:制约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04期;25--27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审计 发展思路

一、计算机审计是会计电算化的产物

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必由之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得到了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审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尤其突出。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其次是对审计内容的影响。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再次是对审计技术手段和方法的影响。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最后是对审计人员的影响。计算机要求审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丰富的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的政策、法令依据外,还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

由此可见,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必然影响审计工作。会计电算化给审计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要求,传统的审计已不能适应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开展计算机审计势在必行。

二、制约计算机审计发展的主要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重大影响,必然对传统的审计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制定与新情况相适应的计算机审计准则,以利于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与此同时,计算机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计算机审计的开展将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制约着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和标准,开展计算机审计存在较大风险。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程序缺乏了解,以及数据采集可能带来的机密泄露;二是使用技术不成熟的审计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没有经过科学的测试,可能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三是审计证据的可靠性。由于有的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运行处在缺乏控制的状态,审计人员就不能过分依靠,否则难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四是过分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导致检查效率低下,取证范围狭窄,审计证据不充分。

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计方法,阻碍了计算机审计的快速推进。首先,存在着用传统思维方式看待审计信息化,缺乏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信心和远见。在计算机审计遇到困难时,不是从主观上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否定计算机审计的应用价值。其次,对计算机审计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有的人认为计算机审计没什么大的用场,还不如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掌握计算机技术上,无暇顾及计算机这一技术问题,自我隔离在信息化之外。其三,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必将带来人们思维方式、审计技术方法和作业流程的变革。

3.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整体推进。目前,有些审计机关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审计业务水平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队伍的老龄化,部分审计人员虽然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历史、客观的原因使他们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他们还很难提出符合信息化规律的审计需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转换为计算机可以操作的语言还需要有个磨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仅掌握浅层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缺乏深层次的计算机系统设计、程序编译检测技能,还不能有效分析系统结构。因此要真正运用计算机软件,完成难度较大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尚有难度,需依赖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协助,造成审计人员独立性减弱。此外,由于培训时间短,技术掌握不熟练,在审计过程中,还没有将计算机审计真正应用起来。实际运用与软件设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4.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和运用缓慢。目前由于电信、金融等机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而审计软件也开发利用较多,但其他领域较少,而通用的审计软件就更少了。迫切需要尽快开发实用审计软件,以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

5.审计信息资源关联差,存在浪费。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每一台电脑之中,审计信息资料不能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资源与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局域网内的审计数据库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还没有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

三、计算机审计的发展思路

针对计算机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1.制定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规范和标准,有效规避计算机审计风险。要尽快制定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证计算机审计质量。

2.进一步提高认识,普及计算机审计知识,形成有利审计信息化实施的好环境。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要提高对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和原理;而且还要增强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意识,并掌握计算机审计操作方法,逐步能根据审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及时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的模块。为此要大力强化审计干部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认识。

3.引入市场机制,尽快开发出更多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软件。从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来看,应当主要开发以下计算机应用审计软件:一是能帮助数据下载,提供不同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接口的软件;二是能对各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软件。按特定标准生成用于测试系统的数据,使用测试数据检验程序进程,检测被审计单位执行的功能;三是能进行数据测试的审计软件。按审计的要求抽取数据后执行审计功能;四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性审计数据库,包括满足制定审计计划需要的数据库,积累审计工作经验的数据库和为编写审计报告提供参考的数据库等。

4.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开发适应基层审计工作的小软件。各级审计机关在引进和运用上级审计机关推广的通用审计软件的同时,更要注重结合各地的审计实践,开发出具有行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小软件。以通用性和适用性为原则,由最初的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查询和统计分析,向建立具体业务审计模型方向发展,形成较为固定的计算机审计模型,注意满足不同审计对象的相同审计项目的需要,方便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转换与分析,避免资源浪费。

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审计队伍。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层进行。要经过培训使一线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能够分析建模,制订方案,建立审计模型;能够采集数据,下载数据,整理数据;转换数据和分析数据;最后要形成审计结果。

6.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加强网络硬件的配置。本着“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要围绕审计项目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适用对路的小软件,逐步建立功能配套、数据完备、操作简便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工作中要克服各自为政的状况,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避免重复浪费。为此,审计机关的主要领导要经常研究计算机审计方面的问题,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每个审计干部身上,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孙伟峰: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审计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4年04期;70--71

[2]严永斌:我国计算机审计现状及建议[J];会计之友;2006年03期;59--61

[3]张文婧: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03期;41--43

[4]季辉:制约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04期;25--27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5篇

(一)计算机审计规章标准尚待完善。我国审计法规比较完善但涉及到计算机审计还有空白,计算机辅助审计仍在试验阶段。各行各业人员组织安排、管理模式、工作思路重点均不相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

(二)限制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搜集和使用还没解决。海量数据及其复杂关系给计算机审计带来数据存储和处理双重挑战。海量数据的增、删、修、查、存、统计、导入、导出、格式转换等要求极高数据处理速度。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对现有数据整合处理方法提出挑战,计算机硬软件的快速更新要求也使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拓展。

(三)缺少审计分析模型。审计工作中最有价值财产是经验,而审计模型则是审计技巧与审计经验的完美组合。虽不断被优化与深化,但审计模型仍受初始数据真实性、数据可靠性以及建模人员审计经验的影响。现有软件多是采用查询审计模型库外加审计经验判断方法进行审计。

(四)审计方式有待转变。审计在方式、方法、思维、机制和手段等方面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进步仍有代沟,无法适应监督控制职能的需要。尤其是在如何运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包括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风险与效益状况进行实时预警,纵向、真实、即时、实用的阶段评价分析和监测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问题对策

(一)丰富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基础,加速法规出台。没有强大的理论后盾,计算机辅助审计难以为继,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及时总结经验,拓展理论研究,尤其要研究技术、对象、线索、方法,加强和规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快计算机审计立法进程,使其有法可依。

(二)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匹配的审计准则和制度的讨论制订应加快步伐。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线索、审计对象和审计方式等已发生质变,现有审计准则已不能推进计算机审计发展。上到行业从战略层面应建立、完善并统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下至审计部门可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规范。重点梳理计算机审计过程,审计技术,相关人员资质,信息系统后评价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应遵循的准则,保障当前计算机审计顺利进行。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多样化、信息化性和通用化。研制跨平台和多环境使用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行业通用版本的辅助审计软件,研制符合行业实际的辅助审计软件,并尽可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同时还要针对规范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提升审计水平、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领域,推进网络化进程。在网络互联实现审与被审双方信息的共享交流的前提下,通过辅助审计软件,加快审计工作速度,节约人力物力,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四)完善审计机构计算机的运行条件,提高计算机软配置。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具备发展审计事业的长远眼光,对设备硬件建设予以倾斜,切实调整计算机硬件升级,整合调试审计资料与审计内网,紧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步伐,促进审计事业的现代化。

(五)实行周期动态监测,建立监督长效机制。验证目前审计方法在周期监控中的实用性,筛选合适的审计方法,探讨便于周期监控的审计方法思路;构建监控模块体系,定期不定期进行关键件领域的监控,实施危机动态预警。全盘评估被审计对象的财务风险,实时预警风险,变落伍的事后评价为事前预警、事中补救和事后总结“三位一体”;还要对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便于及时的维护预防。

(六)重实用突重点强水平地加强人员培训。着重培训审计人员以下能力:分析建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审计模型;采集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转换数据;解析数据,得出审计结果。检查会计信息系统在安全、合法、正确等方面是否存在纰漏和不足,有无违法和不正确的操作和管控,如实地评价信息系统的情况,处罚、教育和警示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作假和隐瞒,完善内控管理。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6篇

一、几点做法

(一)领导重视,意识先行。领导班子对审计手段的技术性进步的认识,是决定干部能否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的关键。2010年4月,市局在未央召开了计算机审计现场会,给未央局极大的鞭策和鼓励,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规划,重点抓好机关办公和AO应用,2010年全国审计干部AO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时,局领导带头参加;还组织人员赴浙江省学习考察。刷新了意识,提高了对在信息化条件下组织审计的认识;网上办文和AO软件审计已成常态。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为更好的贯彻市局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制定了《未央区审计局审计工作规范》,将计算机审计作业纳入了规划管理的内容;出台了《计算机审计实施办法》,对计算机审计中的各个环节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推进应用;还制定了《计算机及网络保密管理规定》和《行政公文审批流程》以及《业务公文审批流程》制度,规范了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保密和工作程序。这些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使该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三)政府支持,加大投入。设备加技术是应用的基础,特别是全市审计信息化现场会后,区领导对此项工作也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投入44.9万元用于设备购置,投入10.9万元用于人员培训。现已达到所有干部人手台式机、笔记本各一台,每个科室一台取证设备,同时局办公室配置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及投影等设备共9台,人均设备比为1:2.5,充分保证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四)加强培训,提高技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不仅参加市统一培训9期,参训57人次,还邀请专家来我局指导培训28次。在工作实践中,采取互帮互学,结合审计项目的需要,“师傅带徒弟,师徒结对子”的方法,迅速提高该局审计干部计算机审计实际应用能力。

(五)项目攻关,推动应用。挑选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审计干部组成局计算机审计技术攻关小组,由主管副局长带队,对计算机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集思广议,重点掌握了数据转换和数据分析能力。

(六)纳入考核,责任到位。由分管领导负责,年度责任目标考评,对干部实行业绩管理,激发领导干部和审计干部自我价值实现。不仅先后从OA系统,审计署网站、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审计方法,与我区实际情况进行对照,结合未央区实际加以分类、整理,使各类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还将长期审计中积累的审计方法认真加以总结,应用于审计实践。

二、收获和体会

经过近两年的大力推动和应用,未央区审计局信息化建设及计算机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审计项目计算机审计率达到100%,实现了从传统人工审计向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变,适应新时期审计监督的需要。

二是办公效率提高。审计OA办公系统的使用已步入规范化轨道,全局审计公文处理网络化,提高了机关管理水平。

三是审计效率提高。人机结合,科技技术的支持,有效缩短审计周期,降低了审计工作运行成本,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促进了审计工作质量提升。

四是审计法规运用规范。建立了审计法规库,查、用法规完整规范,方便和提升了审计公文的水平。

五是审计资料完整。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系统详实记录,输出格式统一,审计资料完整,提升了管理水平。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7篇

一、计算机审计的两种思想: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

在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新的思路与想法不断涌现,引导着计算机审计关注点的转移与变化,虽然这些思路与想法在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却可以总结为业务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类。

(一)以审计结果为目标的业务导向思想

业务导向思想以审计业务为核心和出发点,认为最核心的部分是审计人员的思想、知识、经验与职业判断,计算机审计只是具体的实现工具和方法,开展计算机审计是辅助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业务导向思想更愿意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来强调业务的核心地位。在这种思想下,判断计算机审计优劣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辅助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和查出大要案,因此探讨的主要话题也大多集中在如何利用计算机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线索上。

(二)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技术导向思想

技术导向思想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和出发点,认为在经历了信息化变革后,计算机技术已经对审计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计算机审计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新的审计思想、思维方式与模式。技术导向在称呼上会刻意避免“辅助”字眼出现,更多的使用“计算机审计”来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地位和重要性。在这种思想下,计算机审计更关注技术的先进性与应用程度,因此讨论的主要话题是新技术的探索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审计思想、思维与模式的变革,希望通过将新技术引入审计领域来影响审计。

由于当前“计算机审计”的提法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因此本文未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和“计算机审计”进行区分,统一使用“计算机审计”来进行探讨。

二、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形成的双重螺旋结构

(一)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的螺旋交替形态

在计算机审计诞生至今,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两种思想一直是同时并存的,但其重要程度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某一时刻,业务导向以主导地位支配着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方向,随着发展过程的推进,技术导向会逐步替代业务导向占据主导地位,再往前发展,业务导向又回到主导地位,两种思想不断循环交替,形成如图一的双重螺旋结构。

(二)关键因素变化是引起螺旋交替的根本原因

在计算机审计发展初期,由于受审计环境的影响,技术因素对计算机审计的制约较为明显,因此这个阶段的主流思想是以技术为主,不断地将新的计算机技术引入到审计领域;但随着大量技术的引入,如何让这些技术发挥作用成为首要问题,这时候就需要业务导向思想来引导;随着业务应用的成熟和发展,技术因素的影响又会超过业务因素,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点。

因此,制约因素的变化是引起螺旋交替的根本原因,不同时期计算机审计的制约因素决定着应该是业务导向还是技术导向,而制约因素是根据审计环境而变化交替的,这样就形成了双重螺旋结构。

(三)双重螺旋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与短期不平衡性

从长期来看双重螺旋结构具有天然的稳定性(这也是双重螺旋结构被各个领域广泛接受的原因),技术导向与业务导向两种思想相互补充和制衡,当技术导向不能解决当前问题时会自然转向业务导向,而当业务导向受到制约时也会自然转向技术导向,这是由于计算机审计的制约因素变换而形成的内在规律。

从短期来看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又是不平衡的,审计是审计机关的核心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核心业务的强势是必然的选择,因此计算机审计的发展过程中业务导向占主导思想的时间大多要长于技术导向。

(四)影响双重螺旋结构的人为因素:领军人物

虽然双重螺旋结构是计算机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但在现实中整个行业或某个具体机构的计算机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领军人物的影响,这里所说的领军人物并不特指审计机关和计算机审计部门的负责人,而是指对计算机审计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对于一个具体的机构来说,一般情况下领军人物会从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切入和主导计算机审计,因此当审计专家领军时会强调审计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以业务为导向来实施和推动计算机审计;而当计算机专家领军时则会强调计算机技术的作用,以技术导向为主导思想。但在部分情况下却也存在审计专家认为应该以技术为导向、计算机专家认为应该以业务为导向的反向情况,这是由于领军人物更多的看到了所熟悉领域存在的局限与约束,转而投向陌生领域寻求解决方法所造成的。

四、促进计算机审计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均衡的双重螺旋结构

对于一个机构来说,长期的单一主导思想会使计算机审计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长期的业务导向会由于缺乏新技术的介入而在业务上无法突破,长期的技术导向则会由于偏离审计主题而使技术丧失生命力。因此,计算机审计要良性发展必须要形成一个均衡的双重螺旋结构。

在均衡的双重螺旋结构中,业务导向与技术导向两种思想是以相互补充和制衡的关系存在,业务导向能够从业务角度对技术导向引入的技术做出甄别、选择和淘汰,很多新技术在引入审计领域后只是昙花一现,而另一些技术却被长期应用,这就是业务导向对技术导向的补充与制衡。而某些新的计算机技术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审计思想、思维与模式,促进审计适应当前信息化环境,这是技术导向对业务导向的促进。因此只有在这两种思想间形成合理的相互牵制与促进,才能使螺旋结构的合力最大化,以最有效的方式推动计算机审计向前发展。

双螺旋结构是自然形成的规律,无法直接通过人工手段来进行干预和控制。由于领军人物对计算机审计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而领军人物是可以人工干预和控制的,因此使得干预和控制领军人物成为间接影响双重螺旋结构的有效手段。干预和控制领军人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转变领军人物思想,二是变更领军人物。转变领军人物思想是通过培训、交流和刻意改变等方式,对计算机审计的主导思想做出调整;而变更领军人物则是通过行政手段等方式,更换不同导向的领军人物来达到调整计算机审计主导思想的目的。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8篇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范围。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资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或部分子项目的审计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中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的合计数。四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五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9篇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范围。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资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或部分子项目的审计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中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的合计数。四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五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

计算机审计发展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政府审计工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审计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能力,对于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建议,提高决策能力具有一定意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经社理事会关于加强统计能力的决议》中呼吁各成员国要加强国家统计能力,为国家发展政策和战略服务。李金华审计长在今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随着审计事业的深入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全局意识、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地方审计也要求针对地方发展所处的关键时期和特殊环境,注重抓好开拓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审计统计工作切实发挥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功能。

如何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审计统计体系,有针对性地创新地方审计统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统计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和建议的作用,这是当前审计统计实践所要积极推进落实的工作。为强化审计统计工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和建议功能,针对地方审计工作发展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围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统计、地方效益审计工作统计和地方审计整改工作统计等当前审计工作热点和重点,从审计统计指标、审计统计内容、审计统计工作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工作。

一、加强审计整改统计创新工作

政府审计不仅要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抓好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以进一步提升审计效果,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因此,审计统计工作要加强创新,以统计数据的形式全面、准确、及时地对审计整改工作进行统计,实事求是地将审计整改工作状况反映出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创新几个审计统计指标,根据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该指标的内涵和外延,对各类型审计项目的整改工作统一统计路径,提高统计创新工作质量。

1、创新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策需求和地方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初步确定年度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已纠正或整改金额、针对审计进行建章立制的个数、审计整改率等。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地方审计整改比例,为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2、审计整改工作统计指标的统计范围。在具体设计审计统计指标时,参考国家审计统计指标体系,对以下审计统计栏目的范围进行:一是审计单位名称,系指经审计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二是审计调查单位名称,系指经专项审计调查通知书确认的,报告期内由审计机关

独立或以审计机关为主实施审计调查,并报送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的部门或单位名称。三是审计资金总额,该指标从资金角度反映审计覆盖面和规模大小。具体范围为:企业,统计会计年度末资产总额;行政事业单位,统计预算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统计上级批准计划总投资金额数;等等。以上几个方面是指全面审计情况下的统计口径。在专项审计时,按专项资金额进行统计。四是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等的合计数。五是已纠正或整改金额,系指审计决定书、审计报告发出后,被审计(调查)单位已纠正或整改的问题金额。六是查出问题个数,以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个数为准。七是已纠正或整改问题个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已纠正或整改的状况,要研究确定审计统计时的参考判断标准: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已按要求对违规金额和管理不规范金额等全部或大部分进行了纠正或整改状况;针对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已经建章立制的整改状况;针对违规收费等行为已经停止违法行为的状况;针对不涉及资金的管理性或其他类似问题,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会议等形式提出相关要求或在审计整改回复中表示整改的状况;等等。在具体确定参考标准时,要循序渐进地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政府审计发展实际,尤其是要从有利于领导决策角度进行研究。八是已纠正或整改率。

3、关于审计整改率。审计整改率的计算是个敏感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审计整改率的统计本身,就涉及到统计角度问题。因此,既要非常慎重地统计,又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整改工作的统计,除了要研究统计审计查出问题个数的整改状况,还要参考统计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的整改状况,以达到实事求是地统计审计整改工作实际,切实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二、加强地方效益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审计署2003-2007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07年效益审计项目达到50%的目标,同时对审计管理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对审计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各地方政府审计也在积极推进效益审计工作。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涉及政府审计发展目标,而且也涉及政府审计工作进程。因此,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实际创新效益审计统计工作。

1、创新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工作。结合审计署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根据地方政府审计特色有针对性地整合效益审计统计指标:效益审计项目数,包括以效益审计项目立项的项目数和其他类型审计项目中的效益审计子项目;效益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资金额;占效益审计资金额的百分比;占审计资金总额百分比。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计算效益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年度所有审计项目总金额的

例,为推进全市效益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指标创新的统计范围。根据审计署审计统计报表体系和地方效益审计特色,探索确定以下范围:一是效益审计项目,系指单独立项,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效益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效益审计项目资金额:指单独立项的效益审计项目总金额或审计(调查)项目中效益审计部分涉及的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填入审计署审计统计“效益审计情况报表”内的数据。四是占效益审计资金额比例。五是占审计资金总额的比例。

在进行地方效益审计统计时,既要针对地方政府审计发展特点和发展进程,又要考虑地方政府审计目标。在涉及具体统计技术时,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政府审计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政府审计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在政府审计中重要性越来越强。李金华审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并多次要求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

1、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针对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探索创新以下指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数;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项目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资金总额;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计算机辅助审计查出资金总额占审计项目资金总额比例。根据这几个审计统计指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所涉及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为推进全市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2、地方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创新指标范围。一是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的个数。二是资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或部分子项目的审计资金总额。三是审计查出问题金额:系指运用计算机辅助所涉及的审计(调查)项目中查出的“违规金额”、“损失浪费金额”、“管理不规范金额”的合计数。四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数占年度总项目数的比例,五是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比例,系指计算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查出问题的资金总额占(或年度)审计项目总金额的比例。

当然,除了以上审计统计工作创新内容外,还包括其他审计统计指标细化,如针对地方领导决策需求,对“成果利用”的审计统计指标内容进行细化;以及其他地方领导决策所需要的审计统计数据。在具体进行审计统计时,尤其重要的是对具体问题的判断,要科学地统一统计口径

。在审计统计数据出来后,要进一步提高审计统计的分析能力,写出高质量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

上一篇:手工制作范文 下一篇:公路隧道施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