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19:55:57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如今,在网络上可以搜索到收费下载的讲座资料,例如《ÍÍ大学计算机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全27讲》,以大校、名校而言,可以邀请20多个不同学科部级顶尖教授来担纲讲座教授,想来问题不大,但一般的院校恐怕就难了。即使请到个会讲能讲的教授,在学术内容的深浅,尖端方向的把握上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而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事实上,“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内涵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还不能“一劳永逸”。

新学期我接受了“前沿技术讲座”的教学任务,在广泛学习和搜索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认真的思考,经过精心设计,最终获得了令大家都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1对“前沿技术讲座”教学对象的思考

“前沿技术讲座”的教学对象一般是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其特点是:

1) 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他们已经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时,如果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教师满堂灌的方式上,不仅教学效果有限,从根本上讲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 就一般而言,“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活跃且活动能力强,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弱、刻苦精神差等。应该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读懂学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

2对“前沿技术讲座”教学方法的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体是课堂教学,其他如实验、作业甚至于考试、测评等环节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的,亦即:知识是老师教的。但事实上,在单纯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任课老师究竟能教多少东西呢?再具体到“前沿技术讲座”,讲座教师的水平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如果教学方法不改,则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就很有限,甚至会导致“前沿技术讲座”只是某种摆设。

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近年来,我们在多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实践的《实践论》哲学思想,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考虑,也把这样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前沿技术讲座”中来。

我们认为:作为高年级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前沿技术讲座”的教学组织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前沿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了解、把握和熟悉“前沿技术”的方法上。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课程报告”(以下简称“课程报告”),期望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当前的计算机前沿技术”,并通过完成“课程报告”来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预期要实现的目标是:“计算机前沿技术”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学到的。

3对“前沿技术讲座”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新设计的教学框架中,“前沿技术讲座”包括课外完成的“课程报告”和课内进行的“课堂讲座”两个部分。

3.1教学内容可以分层次设计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其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

1) 有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还有些学校在培养人才定位上有明显偏差。尽管CC1991开创了一种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创造性的、理性的思考,但它并不应该成为我国所有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的共同追求的目标。

2)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规律或者现象,学生就业通常会有较强的地域性:一个企业通常在周边地区招收较多员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大都就业在学校周边地区的单位。因此,学校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由于大多数大专院校一般都设置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根据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对于“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例如,在本课程开始之前,我们请学生对课程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59.1%的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其中包括:

1) 65%的学生希望更多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机会。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实际就业情况(专业导向)、女生适合什么样的专业工作、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该如何面对就业等。

2) 87%的学生希望前沿技术能包括最前沿、最实际(实用、流行)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扩大知识面。

此外,学生还很关心诸如“专业技术的不足该如何弥补”、“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的结合点”等问题。

3.2课程报告

“课程报告”以实验讲义形式提供给学生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按教师指定的时间完成,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成分。

“课程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关于前沿技术的概念

要求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并认真阅读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以下简称“纲要”),查阅有关资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阐述以下内容:

1) “前沿技术”的概念;

2) 国家选择“前沿技术”的四个主要原则;

3) “纲要”中超前部署的八项前沿技术;

4) “纲要”中“信息技术”作为前沿技术的主要表述;

5) “信息技术”中作为前沿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及其重点研究的内容;

6) “纲要”所确定的前沿技术领域中,其他七个领域与“信息技术”的相关性并陈述理由。

(2) 上网搜索和浏览

要求学生上网搜索和浏览,查看网络上能够收集到哪些关于“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信息,并在“课程报告”的相关表格中记录搜索结果。

要求学生记录在搜索中感觉比较重要的2个相关网站,并综合分析自己认为的“计算机前沿技术”当前热点内容。

(3) 阅读分析:从青年精英看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前沿

“课程报告”中提供了一篇报道:“美国《技术评论》期刊编辑部从IBM及通用等大公司和几所著名的大学中聘请了30名专家,对选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600多提名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最后确定了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以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他们是当今世界青年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课程报告”列举了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评出的青年创新者,要求学生通过对他(她)们的介绍,了解该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在干什么,也了解一下美国人眼中的世界科技前沿。学生通过阅读,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

1) 通过阅读,您了解到哪些计算机前沿技术信息?

2) 这些IT青年精英的工作和成就对您是否有启发?请简单叙述之。

(4) 课程报告总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中阐述:

1) 对“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初步认识。

2) 谈谈对“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即使按传统方法组织专家教授开展“前沿技术”讲座,这份“课程报告”仍将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讲座教学效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3课堂讲座

除了学生自主完成“课程报告”外,“课堂讲座”也是“前沿技术讲座”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我在本学期“前沿技术讲座”的“课堂讲座”环节中设计的内容主要是:

1) 台湾资讯教育现状分析与我们的差距;

2) “纲要”中的信息技术解读;

3) “前沿技术”的基本概念;

4)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就业前景;

5) 几种先进制造技术;

6) 网络的十大前沿技术,等等。

4学生对“前沿技术讲座”新设计的反馈

对于这样的“前沿技术讲座”设计,在“课程报告”的满意度调查中,78.8%的同学表示“喜欢”和“很喜欢”,17.3%的同学认为“一般”,有3.8%的同学表示不喜欢。

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同学的理由主要是:

- 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自主学习的机会,尽管这种机会对我们来说太迟了点,但我想:通过这次的学习,可以让我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事情。希望这样的方式以后还可以保持。

- 我个人认为用这样的方式组织的“前沿技术讲座”比较好,这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去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接触新知识、新方向,从而去获得启迪的一个教学过程,使我们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毕竟知识是在日益更新的,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不可能完全从老师或书本上学到最新、最全的技术,只有我们自己学会学习的方法,才能不断地更新我的知识。

表示“不喜欢”的同学的理由主要是:

- 我比较喜欢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

- 不是很喜欢。如果有老师在旁边讲解,对加深理解应该会有更大的帮助。不过也在不断地查找资料中学到了不少计算机新技术的相关知识。

5后记

传统教学设计主要是“先说(理论课)后做(验证性实验)”甚至是“说了不做”,而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主要体现了“先做后说”和“边做边说”,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并先后体现在如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数据结构与算法、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甚至在信息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概论、数字艺术设计概论等课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赢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所编写的系列实验教程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积极评价。今天,当我们在“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中再次使用这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时,同样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针对《计算机前沿技术》课程的特殊性,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定位,就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及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实践做了介绍,特别强调了因材施教、动态跟踪的教学理念,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前沿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作业;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35-02

本学期承担了“计算机前沿技术”(以下简称“前沿技术”)课,该课是我校本科大三计算机、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在第六学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个学科分支的历史与现状,对主流技术热点及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所把握,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或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一、教学准备:关注教学对象、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对于常规、经典课程如《数据结构》,其教学内容相对明确、固定,因此教学内容不需要教师花太多精力思考,教材也比较好选。但像“前沿技术”这种课程,课程名称可以多年不变,但其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涉及计算机学科的诸多分支领域。本学期的学生已学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学科基础课以及Java编程技术、Web程序设计等专业课。从总体来看,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偏重专业基础。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定位,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主要有以下设计:

1.尽量多地介绍相关专题。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多地接触各种前沿知识和技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为学生多打开几扇窗,有利于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对于学生有基础的专题,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基础知识回顾和新知识讲解。对于学生没有基础的专题,则从基本概念讲起,精选核心内容。

教材选择也是教学准备很重要的内容,经过多次比较,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一书。该书共十六章,“概述、计算机硬件的发展、高性能计、现代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可信系统和可信软件、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及其应用、人工智能前沿、机器学习的研究、搜索引擎技术、集体智慧与Web 2.0、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服务科学与服务计算、智慧地球”,除第一章外共十五个专题。基本覆盖了目前主流的学科前沿技术[1]。16章内容包括15个专题和1个课程简介,共24学时,分为12次课。前6个专题涉及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学生有相关基础,因此1次课2个专题,平均1个专题1学时,约四分之一学时用于回顾相关知识,四分之三学时用于讲解新的知识和技术。后4个专题涉及集体智慧、Web2.0、物联网、服务科学与服务计算、智慧地球等,其共同的特点主要是在前面专题技术之上的发展而来,是前述技术的综合运用,全新的技术成分不多,重点是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及技术体系,因此也安排1次课2个专题。其他1个专题1次课。

二、教学方法

综观国内“前沿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有些名校,根据不同专题邀请不同的顶级专家学者进校讲座。一般的学校动员校内教授专家博士等,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流讲座。但本学期接到的教学任务是由本人一人完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1.新旧专题不同讲法、内容合理调整完善,对于学生有相关基础的专题,采用简单回顾已有知识+深度讲解前沿技术的方式。在知识回顾阶段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复习,并做适当补充和拓展。如“数据库技术发展”专题,学生在前一学期学习了“数据库技术及应用”一课,本次授课时首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了关于“关系模型、关系数据库、SQL语言”等基本知识,之后讲解了面向对象数据库及其与关系数据库的特点对比,以及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商务智能等新知识,现代数据管理的特点及技术、数据科学家等知识。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对某些专题进行了补充完善。如“第八章 数据挖掘及其应用”,教材主要集中于数据挖掘相关内容,实际上,数据仓库是与数据挖掘紧密相关的内容,此外,大数据从内容上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系也很紧密,同时大数据也是目前主流的、应用广泛的学科前沿技术[2],因此,授课时将原来的内容补充为“第八章 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大数据”。这样关于数据处理、应用方面的知识更加完善。对于全新的专题,则从基本概念开始,并精选教学内容,以使有限学时内信息量大、知识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征集学生反馈,并进行合理调整。如“机器学习”专题[3],将原计划2学时的内容调整为4学时,介绍了各种机器学习范式,并进行对比学习和应用,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概念和思想[4]。

2.紧密结合行业动态、密切关注热点事件,开课前的内容准备主要是已有知识、已发事件的整理,此后以及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新技术、新产品、新事件出现。课程既然是“前沿技术”,就需要教师关注行业动态、学科发展,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事件保持足够的敏感。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国际国内、业界等新动向、新情况,引入最新发生的典型案例。如在“计算机网络”专题,涉及“信息安全”方面的内容,正值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播出的第二天,因此及时地引入了晚会曝光的读卡器盗刷银行卡的案例,重点讲解了盗刷原理、相关技术以及保护措施,然后提醒同学们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以及正确使用网络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在“人工智能”专题[5],正好是Google机器人AlphaGo和韩国棋手李世h对决期间,利用学生们对该比赛感兴趣的心理,将该案例引入课堂,并引导学生关注AlphaGo的硬件、网络、云平台及相关算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后作业及课程考核

1.课后作业,根据前面所述,本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不同于常规的课程,限于学时每个专题只能做提纲挈领式的介绍。为了使学生对专题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后作业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尽量设计和青年学生比较接近的话题。如“人工智能”专题的论文要求“看一部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电影,写一篇电影介绍和影评”(必做题目),此外还设计了一个选作题目:观看CCTV2的2016-2-28《对话》节目。该期题目是“人工智能:机器好过人?”,节目特别邀请了《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报道、畅销书《与机器人共舞》的作者约翰・马尔科夫,讲述语音识别技术、无人驾驶汽车等。其中还出现了《超能陆战队》、《机器人总动员》、《机械公敌》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镜头。通过观看来自于正规渠道的相关信息,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以及发展情况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2.考核方式,由于本课的特殊性,课程考核不宜采用期末闭卷笔试方式,经请示相关领导和部门,采用平时成绩计分形式,即每次课后作业都计分,每次分值可能不同,总分为100分。因此每个学生的每次作业都要全批全阅、写评语给分数,期末积累结果就是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在课程介绍时就向学生讲清楚,提示学生要做好每次课后作业。

四、总结

1.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本次打破常规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从教学准备到教学实施,作为任课教师感觉投入很大,压力很大。虽然在开学前已经将所有教学内容都组织整理并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但在每次课前还会做调整和补充,尤其随着对学生知识结构及掌握情况的逐步深入了解,有些内容需要做针对性的调整。

2.跟踪、掌握最新动态,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国际国内行业发展、典型事件、热点技术、国家政策、大公司动态等,要善于获取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融入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增长点。大学四年的学习远不能满足学生日后的发展需要,他们应该学会选择、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学会学习、自我提高。

3.继续探索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教师讲为主。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下一次可适当安排学生课堂报告。

参考文献:

[1]王伟.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宜华.深入理解大数据:大数据处理与编程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李锐,,曲亚东,等,译.机器学习实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4]谢磊.深度学习:方法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1停留在考试上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受教育者的多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而考试是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手段,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潜力的量尺。考试为教学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却不能替代教学评价。可是,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人们对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情况,其主要倾向就是以考试代替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由考试来单一体现。学校的考试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考试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考试应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其检测、激励的功能,促进学风建设。考试命题应着重检查学生对本门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运用,同时也应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尽管考试管理制度都要求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然而,近年来,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考试违纪和作弊的行为却愈演愈烈,手段日趋高科技化,理由日益“合理”化,并且日趋低龄化。

教育部曾作了一项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普通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结果往往被简单地、机械地、错误地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体系不合理;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单一。[1]

以单一考试代替教学评价,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学过程,教师“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什么时候考就什么时候学”。正因为如此,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

在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方面,普通教育的教学管理统得多放得少,改革难度要大,但讨论多且关注度高;相对而言,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自由度大,制度上一般也有明确支持,但教师却普遍关注少,具体实践也少。事实上,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院校的专业课程,面向就业,面向社会,更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风的积极建设。

不少高校的考试管理制度规定: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论文、报告、实际操作、口试等方式,考试方式的选择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特点确定。同时也规定,需要采用其他形式考试的学科,需事先提出书面申请报批。但是,“大纲”的新旧、“报批”的难易,就使教师的选择权变成了“特例”,很多教师由此打消了“另辟蹊径”的念头,期末书面考试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开展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应该提倡和鼓励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地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从考试到评价

从功能上看,考试是即时性的,而评价是过程性的。早在三十年前恢复高考时,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注: 摘自邓小平同志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见,考试是一种“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在完善考试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必须拓展考试的功能,实现考试对教育、教学的评价。

2.1使考试具有更多的评价内涵

一个好的教学评价方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考试形式应该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要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要能够把学生的能力、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并予以引导,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通过评价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评价方法,从而了解学生的特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求等。

2.2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

在传统评价体系中,评价反馈一般只有考试分数,但现实表明,单一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其1983年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在传统情况下,一般把智力看作是单一数理逻辑能力,而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之才。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是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能力的评价。[2]

多元评价认为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开展评价活动。评价方法的多元性,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学生素质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的评价手段,处理诸如创新个性或创新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可以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范畴。评价方法应该是: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 + 权重”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档案评价和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代替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

实际上,制定各项测评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例如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文化)课程中设计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汉字录入测试成绩(10%)+2次教材阅读检查(5%)+2次课外习题检查(5%)+n×实验成绩(30%)+上机考试成绩(5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通过“汉字录入测试”支持对汉字输入的训练要求;通过“教材阅读检查”促进学生对课本的预习、复习,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外习题检查”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通过“缺勤扣分”规范学生的自觉行为。多元评价有利于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2.3以实验实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创设多元评价体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测评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主体是课堂理论教学,其他如实验、作业甚至于考试等环节都是作为辅助手段来设计的。亦即,知识是老师教的,学生通过实验环节来“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学测评就主要依赖于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普遍出现滑坡,导致了“验证性”实验基础的淡化,因而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单纯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能够从中获取的知识很有限。

一般认为,“应用型”、“教学型”院校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且活动能力强等特点,但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重、刻苦精神差等问题。于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同时,提高实验成绩在教学测评中所占的比例,以此来“杠杆”学生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视,把教学改革的实践具体落实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上。

2.4抓过程得结果,促进学风改善

多元评价要求评价既体现共性,又要更关注个性;既关注结果,又要更关注过程。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注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习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还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兴趣、行为等方面的考查。用一句话说,就是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习的发展状况。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评,抓过程得结果,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的改善。例如,我们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以实验为主线开展教学的教材(注:周苏等编著.信息安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全书通过一系列在因特网环境下的学习和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了实践当中,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的各个方面,涉及熟悉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备份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安全检测技术、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病毒防范技术、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内容,全书包括可供选择的实验25个、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70%)+课程设计成绩(3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或者: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50%)+课程设计成绩(20%)+由教师决定进行的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3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一般情况下,n等于15(教学周),相当于学生每周必须完成一个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课程实验,期末完成实验总结。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知识,对案例进行信息安全的规划与设计,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档。

此方案用于公共选修课时,可以考虑去掉课程设计和期末书面考试部分,课程成绩即为每周实验成绩的总评。

这样的课程测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广泛支持和欢迎,也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

3部分课程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

就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言,知识本身的获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发现自我、认识社会,从而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成长。源于这些思考,我们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教学测评的创新实践,普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操作系统原理”测评设计

我们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编写了实验教材(注:周苏等编著.操作系统原理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 2007修订.),把操作系统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融入到一系列使用Windows、Linux(UNIX)内核的实验练习中,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现代操作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所设计的实验练习几乎覆盖了操作系统原理的所有方面,涉及操作系统的安装和环境、进程描述与控制、并发性、调度、存储管理、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操作系统安全等,每组包含2到4个实验,全书共25个实验练习和1个实验总结。

除了强调实践性以外,“操作系统原理”还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应用型院校的学生容易忽略对必要理论知识的重视,因此,我们为该课程安排了期中、期末理论考试,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推动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掌握。同时,总成绩构成比例的分散,既适当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一考定乾坤”的缺憾,也变教学的“重结果”为“抓过程得结果”。

“操作系统原理”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5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20%+3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3.2“软件工程”测评设计

“软件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科学等原理来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工程科学,它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中的方法学和工程学知识,并应用于实践。软件工程教学应当给予学生“工程”的概念,以软件生命周期为主线,构建知识结构,将科学与工程有效地结合,实施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应通过加强实验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他们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们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验教材(注:周苏等编著.《软件工程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练习,把软件工程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软件工程的认识和理解。实验内容涉及到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如表1所示。

在实验中要求完成的两个课程设计作业是:指定或自选项目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文档;PowerDesigner项目设计――物业管理系统。

“软件工程”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50%)+期中大作业(课程设计,2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3.3“多媒体技术”测评设计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宽泛,涉及的技术面广,对于应用基础理论来指导开发实践有着特别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编写了相关的实验教材(注:周苏等编著.《多媒体技术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其中的实验练习覆盖了多媒体技术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多媒体计算机和Windows多媒体功能、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数据压缩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图形图像技术与Photoshop、数字视频技术、Flash多媒体制作、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等,全书共有22个实验练习、4个课程作业和1个实验总结。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50%)+三次大作业成绩(共40%)+课程社会实践成绩(1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三次大作业是:

1) 多媒体计算机DIY方案(10%);

2)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制作(15%,重内容设计);

3) Photoshop / Flash / Authorware多媒体作品制作(15%,重技术实现)。

课程社会实践是指在有条件的地区,组织或者鼓励学生在当地参观艺术展览会、博览会等活动,完成相关的实践报告,感受并深化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认识。

此方案用于公共选修课时,可考虑去掉第三次大作业,并调整分数分配比例。必要时,本课程也可以考虑加上期末书面考试环节,以促进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视。

3.4“电子商务概论”测评设计

“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内容和实验练习几乎包含了电子商务知识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电子商务与现代企业管理、网络银行与电子支付、网络建设与解决方案、移动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等。相关的实验教材(注:周苏等.《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为本课程设计了21个实验和一组可供选择的课程设计。其中课程设计的典型案例包括网上珠宝店、美容保健产品网络零售商、网络鲜花商店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电子商务知识,对案例进行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完成相应的设计规划文档。

“电子商务概论”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 n×实验成绩(80%)+课程设计成绩(共2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三次大作业是:

1) 多媒体计算机DIY方案(10%);

2)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制作(15%,重点在内容设计);

3) Photoshop/Flash/Authorware多媒体作品制作(15%,重点在技术实现)。

此方案用于公共选修课时,可考虑去掉课程设计部分,全部成绩得分由实验成绩承担。

3.5“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测评设计[4]

“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是为大学本、专科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一般为16学时)。我们认为,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应该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来提高其学习、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精心组织的8次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以外,我们还通过设计“课程报告”(学习“科技发展纲要”)和“实验报告”(4 ~ 6个前沿技术讲座实验),引进实验实践环节来改进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了“当前的计算机前沿技术”,并通过完成报告来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预期要实现的目标是:“计算机前沿技术”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学到的。

“前沿技术讲座”的教学测评方案是:

课程成绩=课程报告成绩(20%)+n×实验总成绩(80%)-平时缺勤/迟到扣分。

3.6专业课程教学测评设计分析

除上述课程外,创新的教学测评设计还体现在诸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网络管理技术、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人机界面设计(人机交互技术),甚至是数字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概论)、艺术欣赏概论、信息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均有相关的具有实验实践特色的课程主教材或实验教材)。

从上述测评设计和实践中可以体会到:

1) 教学改革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设计的基础。

2) 合适的评分标准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摸索并安排了如下实验评分方法:每个实验以5分计,其中,阅读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彩笔标注,留下阅读记号)为1分,完成全部实验步骤为2分(完成了但质量不高或者仅部分完成则只给1分),认真撰写“实验总结”占2分(写了但质量不高则只给1分)。以此强调教学内容的阅读,强化实验结果的分析。每个实验成绩的合计为实验总成绩。

3) 专业课程的教学测评一般都是抽样测评,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概念,我们有意识地把测评的总分限制在95分以内。

4教学测评改革的效果

教学测评的改革加快了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教学改革的步伐,促进了学风的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们大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部分学生评价摘录如下:

操作系统

通过实验,使我加深了对几个应用较为普遍的操作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它们的组成、优缺点等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验扩展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使我去搜寻有关的教科书和课外书,对Web网站也进行了搜索,这有利于提高我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软件工程

这组实验是辅助我们学好软件工程的重要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我们真正领会了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实验充分地结合了课本,我感觉这样效果非常好,大家对学好软件工程有了强大的信心和兴趣,让人感到学以致用。用一句话来总结软件工程实验:学软件工程可以没有实验,但学好软件工程则必须要有实验 / 软件工程课是唯一一门让我觉得学得还不够,课时还不够多的一门课程。比较其他计算机课程,这门课多的是快乐和轻松,少的是无奈和郁闷,如此惬意地完成,其中又不缺少知识的灌溉 / 不知道软件工程的课真的是这样就能上,还是由于老师的苦心安排。把课程用实验一个个铺盖下来,其本身就非常值得探讨。学为了什么?――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才是最重要的。学以致用是关键,许多理论知识其实真的不用过多讲解,一用就全明白了,甚至会引发出一系列的思考。这样不但能掌握,更加会应用。带着思考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而这门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就在于课中多了许多思考。注重思考的课程才能吸引人!

多媒体技术

这门课的学习让我的收益很大,大部分实验我都是认真完成的。实验简单又很有意义。通过这些实验,不仅掌握了一些好的软件工具,从学习到熟练的过程中,还体会到怎样去摸索和研究新软件,这才是我们应该学的 / 从多媒体技术实验中我学会了重新审视生活,提高了欣赏能力,也让我们尽情地发挥了潜在的艺术创作力,虽然曾经为了一个实验而苦苦改进,但出来的成果让自己欢畅不已 / 通过一个学期这么多的实验,对多媒体各种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会,也对多媒体有了十分的兴趣。多媒体技术实验使我受益匪浅 / 这样的实验内容安排学到的(东西)很多,通过实验学习比课本学习更让人有兴趣,更容易接受。这门课(使人)十分开心,这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对于拓展我们的能力很有帮助。

信息安全技术

不错,学得多,还不用担心考试通不过,平时用功点就OK啦 / 其实稍微用心点,就能够做到既掌握了知识,又拿到了好的分数 / 这门课很有用。老师的授课方式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很受用 / 这门课,上课生动有趣,技术实用,对自己有所提高 / 学有所用,不枉我认真听课。

……

学生们的积极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的肯定,对实验内容的肯定,对教学测评创新方法的肯定,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体会到广大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5后记

分析表明,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先做(实验)后说(理论)”和“边做边说”的方法,将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并积极实践教学测评的创新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下一步,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在实验课程和测评方式成功设计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考虑以软件开发小组为基本模型,设计“软件工程项目沙盘模拟系统”作为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环节,组织学生以一定的竞技方式开展软件工程项目的设计活动,使学生能综合应用软件工程知识,充分利用软件工程工具,很好地完成实践软件工程项目,从中感性地理解和把握软件工程活动。

联系作者:周苏,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E-mail:

QQ:81505050

参考文献

[1] 戴家干.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cn/

[2] 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 周苏.从公选课随堂问卷调查得到的启迪[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8,(5).

[4] 周苏.“再谈‘计算机前沿技术讲座’的教学设计”[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8,(3).

[5] 周苏等.软件工程实教学的设计与创新[J].北京:计算机教育,2006,(10).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新技术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96-02

伴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技术的变革推动整个计算机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提出“科技强国”的发展战略,并对计算机新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投入。然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通过研究人员不懈地努力,才能在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取得突破和发展,才能保持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1 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脉络,结合生产实践的经验,从3个方面简单地阐述计算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1 网络化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非比寻常的进步,并且应用于军事、政府、科研、商业等各个领域。在网络环境中,社会各行各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传输和信息共享,有效地缓解“信息孤岛”的问题。尤其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以“互联网+”理念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便利百姓生活。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象征,国家经济发展转换动力,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技术通过模拟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计算机具备“高智商”的工作能力,计算机智能化技术是现阶段广大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智能化发展要求计算机能够像人脑一样能够完全独立地思考、工作,同时具备逻辑推断能力、能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考证,做出相应的决策,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机器人作为智能化技术的代表,有效地体现了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具体体现: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对弈,并以大比分赢得比赛;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现完全地自动驾驶模式;智能问答机器人等等。上述实例都表明计算机技术的智能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智能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才能够逐渐地实现计算机技术智能化。

1.3 人性化

现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为了使计算机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更加有效地人机交互能力,研究者需要推动计算机技术向着人性化方向发展,并且在计算机技术的设计过程中更注重考虑人性化的元素,从而为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和生活便利。

2 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新技术讲座”的教学对象一般是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通过三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针对新技术讲座的课程而言,倘若仅仅只有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灌输理论知识点,不仅对教学效果提升有限,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通常情况下,“应用型”、“教学型”大学的学生思想活跃、且动手能力强,但还是普遍存在学习自X性不高、单纯凭兴趣学习的观点弱、刻苦精神差等问题。因此,在课程设计环节需要考虑上述因素。

3 课程教学的定位

(1)利用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重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兴趣。

(2)“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读懂学生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

4 课程教学方法的分层设计

在新设计的教学框架中,“新技术讲座”包括课内进行的“课堂讲座”和课外完成的“课程报告”两部分。

4.1 启发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式,对于计算机新技术的讲解,以实例为入口,突出知识点,如此结合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理解记忆枯燥的知识点,明确学习的目标。鼓励学生创作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互动,完善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切记不可唱“独台戏”,需要增加与学生互动的环节,营造一个活跃地课堂气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绪。

4.2 完善课程报告设计,创新教学形式

完善课程报告内容设计,期望学生通过因特网,探索性地自主学习当前计算机前沿技术。期末考核通过完成课程报告,表达自己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创新教学形式,有效地解决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应用结合等问题。

4.3 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课程,其课程定位在于能够充分地向学生介绍当今计算机新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课程采取分小节的形式授课,并且课程之间的知识点前后没有必然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知识的支撑下,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内容,同时通过结合实例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新技术的概念,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5 结语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是教育领域一个永恒的课题。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提出,国家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人才。该文从分析“新技术”发展趋势入手,描述新技术讲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继课程教学定位提供坚实的基础。根据课程定位的准则,探讨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以课堂讲座为导向,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互动,以课程报告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我们继续探寻、研究、总结教学经验,使整个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1] 李翠琳.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探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23):39-40.

[2] 吴恩生,王桂梅.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63-65.

[3] 邵彦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探[J].通讯世界,2016(10):121.

[4] 周宏仁.信息化:从计算机科学到计算科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6):591-598.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更多信息请访问:/asia/ur/supportTheme.aspx

“浑然天成”是万物和谐依存的理想形式,技术与艺术、技术与文化、技术与社会生活也应是这种“浑为一体”的产物。但随着研究门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专,它们常常被分割开来,失去了天然的融合。21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融合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也使技术找到了与诸多领域原有的契合点。微软亚洲研究院在技术服务社会,技术服务生活的研究理念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迫切性,因此,他们愿用技术追寻“浑然天成”的世界。

eHeritage为技术与文化融合架起桥梁

eHeritage一 词虽然在词典中无从查起,但它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题研究支持计划中却包括了丰富的内容。首先,它是微软最新的主题研究支持计划的一部分;第二,它是利用计算机前沿技术从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多学科合作研究项目;第三,它涉及了计算机、建筑、艺术和文物等多学科的专家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第四,它也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将计算机科研服务于应用的一次最新尝试。由此可以看出,微软亚洲研究院要用eHeritage为计算机前沿技术服务于社会加上最新注脚。

2008年7月1日至7月2日,微软亚洲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由亚太地区计算机、艺术、文物等领域专家学者参加的eHeritage主题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eHeritage作了精彩的演讲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eHeritage”,不仅逐渐成为了计算机专家、建筑学家、艺术家和文物保护专家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微软未来合作研究的亮点。

eHeritage论坛给亚太地区的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了解,探讨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的平台,并为利用最新计算机技术进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自不同学科,特别是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信号处理、语音与音乐,以及通讯和万维网等领域。通过演讲和演示,专家学者全面介绍各自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eHeritage与其他微软主题研究支持计划

eHeritage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题研究支持计划的一个新的主题,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题研究计划则远不止于此。从2003年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已经支持了嵌入式技术、图形学与游戏、高信度计算、互联网服务、教育中的移动计算、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百余个项目。

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部是微软公司面向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窗口,一直致力于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其中“主题研究支持计划”是微软为支持某个专门领域的基础研究项目,它是面向高校计算机系、电子系、软件学院等IT相关院系的教师推出的针对一定主题的研究支持计划。教师们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公布的领域内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提交项目计划书;微软亚洲研究院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计划书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教师会得到一定的项目支持。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题研究支持计划形式丰富,它包括主题研讨会、种子基金、资源共享多种形式。

种子基金:微软亚洲研究院为每一个通过评审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总体的支持已超过两千万人民币。与此同时,也通过其国际影响与学术地位为主题项目争取所在区域的官方资助或者微软总部的资助。

天津大学李晓红教授的“安全软件工程”项目获得微软亚洲研究院“高可信度计算”主题研究计划的支持,除了资金支持外,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相关资深研究员还多次与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给予其关于研究热点及重点上的建议和指导。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帮助下,李老师的研究队伍不断的壮大,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有了这些软硬件条件的沉淀和积累,李老师“基于攻击模式的可信软件的建模、度量与验证”的项目获得了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技研究计划的支持。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罗斯・布朗教授所领导的项目“Xbox Games Development Curriculum”也得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图形学与游戏”主题研究计划的支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鼓励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合作,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在微软研究院与澳大利亚政府的双重支持下,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yberGames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m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大会上,并获得了最佳论文奖。

主题研讨会:主题研讨会始于200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围绕选定的主题召开面向亚太地区高校的会议,为参与项目的教师们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主题研究支持项目设立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让整个亚太地区从事同一主题或者相关主题研究的同行们能够经常性地交流沟通,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主题研讨会便成为实现这一目的最为合适的平台。2006年主题研讨会主要覆盖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嵌入式系统,图形学与游戏,高可信度计算四个主题。2007年,召开了“教育中的移动计算”主题研讨会,对“教育中的移动计算”这一主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同年8月9日至10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清华大学互联网服务(Internet Services)主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亚太地区从事互联网搜索、数据挖掘,反垃圾邮件、社区网络以及其他与互联网服务相关课题研究的知名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2008年7月举行的eHeritage主题研讨会又是这种交流最新的一次尝试。

资源共享:在科研中,大量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大量数据的供应对于项目的进展无疑十分关键。像处理数据的平台,以往研究机构之间由于缺乏沟通,各自搭建自 己的处理平台,而执行的功能实际上相差无几,这样就造成了物力、人力和财力的重复投入。现在依托主题研究项目所形成的团体,大家可以把数据统一交给一个平台来处理,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资源进行其他的研究工作。通过主题研究计划,将原本各自为战的研究者们联合成一个整体,原本各自持有的有限数据合并到一起,便成为一个较之以前几倍几十倍的大型数据库,该数据库向项目中所有的参与者公开,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交流合作带来的便利。比如一个名为“RRP”(Recognition Research Platform)的平台就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努力下搭建成功。这个开放式研究平台首先被应用在“教育中的移动计算”这个主题中的“有效手写识别建构”领域。RRP以“数据分享机制”、“分布式计算架构”、“模块化的工作流程”三大功能为参与主题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再一次体现了科学研究中协作共享的精神。另外,微软亚洲研究院还将各种优秀的资源汇聚在一起,制作了Teaching Resource Kit (TRK)的共享包。比如2006年推出的“图形学与游戏主题资源包”,其中包括7门课程的提纲、课件、案例等在内的详细资料,2005年主题研讨会的长达4.5个小时的讲座视频,30余种相关工具软件,82篇相关文献,18个案例应用,54本相关书籍的资料和13个相关链接等。这些共享包使得广大的研究者和教师能获得丰富全面的资源,有效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从eHeritage看在融合中寻找计算机技术发展新方向

在微软支持的一系列主题研究支持计划中,eHeritage主题支持计划以更加开放的角度将技术与文化、艺术、建筑领域的合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eHeritage项目中,各学科的学者在同一个项目中展开合作,也使主题研究支持计划更加趋近微软的理想和追求,这就是在图形图像研究上带动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应用领域的发展,并使计算机基础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服务,使技术成果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人们的生活中。微软亚洲研究院也许就是在这种技术服务现实理念中不断取得成功,反之,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成为微软计算机基础研究的动力。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虚拟实验;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教学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课程目录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与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和大学物理相并列的基础课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教学内容的兴趣越来越低。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管理部门都有一种危机感——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已刻不容缓。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1)课程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课程的受重视程度却急剧下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接触计算机较少的学生来说,它是一门使其快速弥补计算机知识和掌握后续学习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的课程。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众多教育管理者,甚至一些专业课的任课教师都认为,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已经大大减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专业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进行删减。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在大一上、下两学期均设置大学计算机课程,每学期为68学时,两学期共136学时。2012—2013年,北京工商大学各个专业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绝大多数专业将课程压缩为一学期,总学时压缩为51学时,压缩了近2/3。这使得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法进行,课程不得不进行深度改革。

2)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大,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实验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是以面向专业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专业实践,所以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所占的比例很大。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课程在改革之前实践环节为68学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两学期的课程总量为51学时,其中34学时为课堂讲授环节,17学时为实践环节。教务处允许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按1:1配置课堂延续教学,这样可以配置的延续教学量达到5l学时(均用于实践)。在“课内+延续教学”的102学时中,实践学时数占到近7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全面改为在机房授课。

在课程分析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是“实践”而非“实验”,这与计算机课程目标中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实践”环节旨在于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熟练掌握,而“实验”则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课程没有为各个专业建立有针对性的实验体系,甚至没有建立课程自身的实验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2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2012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大讨论。在此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必须顺势而为。

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环节作用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毕竟只是一门课,课时量有限。面对刚入学的本科生,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计算机的理论和技术甚至是相关知识讲清楚,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从前些年的网格计算和在线服务,到今天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新技术要想引入到课堂中,除需要教师拥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外,还需要配备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对于学生数动辄上千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为每一名上课的学生配置这些设施环境并不断更新,也几乎不可能实现。

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就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讲解学生能掌握的、又对学生有用的操作类知识。

2.1 虚拟实验的优势与创新性

在对文献[5]的研讨过程中发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和实践环境,恰恰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只有“实践”而无“实验”的困境。相对于真实的硬件设施,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具备如下几个优势。

(1)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不给真实系统造成损失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充分的尝试自由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验证所学知识,从而实现基于案例的学习。

(2)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给学生提供在虚拟平台上的交互操作。学生通过交互操作,深入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如验证型实验(如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数据溢出、网络通信路由等)将难讲和难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用交互方式进行验证。

(3)虚拟现实技术能够进行系统拆解,将在真实系统中不可见的内容用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为清晰地观察系统的细节,并可以对数据流、操作流进行标识或提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知识。如演示型实验将不可见的内容(如虚拟拆装、图灵机、防火墙等)用演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

(4)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在计算机屏幕上模拟出虚拟的硬件设备,实现成本低,可以快速复制多份。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我们将新技术引入到课堂中,为每个学生配备一个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平台。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将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这些新技术,甚至能够尝试相关的实践环节,对学生将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文献[5]共设置了18个虚拟实验,根据实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实验可分为4种不同的功能——验证、交互、演示和引导。当然某些功能可能共同存在于一个实验中。表1列出了18个实验可能实现的功能。

下面分别针对验证型实验、交互型实验、演示型实验和引导型实验,挑选出一、两个实验步骤,说明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实验设计。

2.2 验证型实验举例

在这18个实验中,实验3“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字符和数字的输入、查找和显示过程,区别汉字的机内码、国标码、区位码和字型码,了解汉字库的意义和作用。

实验3通过虚拟实验的形式,将汉字在计算机中从输入一个字符,到最终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一个字符的过程全程展示出来,并提供可输入自定义汉字的功能。学生可以在实验时输入自定义的汉字,根据老师讲解的各种码的转换过程及转换方式,一步步验证自己所学知识,并最终加深理解。通过几个这样的过程,学生将能够掌握汉字的几种码以及这几种码之间的转换关系。图1是针对汉字输入、查找和显示过程的实验界面,在该界面中各步骤将以动画方式展示。

2.3 交互型实验举例

实验18“计算机病毒与防火墙”可以作为交互型实验示例,它基于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模拟计算机的启动过程,并且在启动过程自由选择一个目标进行攻击。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分别针对单机病毒和网络病毒,通过实验平台的交互功能,自主选择不同的攻击对象,观察比较攻击结果的不同,结合计算机启动过程理解病毒的发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病毒的发作时间、发作特征等。实验激发了学生防范病毒的兴趣,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不同类型病毒的防范方法。

2.4 演示型实验举例

演示实际上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功能,可以说文献[1]中的18个实验无一不拥有演示的功能。如实验1演示计算机的组装过程,包括计算机零部件的拆解和组装演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自由选择演示的进度。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拆解或组装其中一个部件,学习更有针对性。

2.5 引导型实验举例

引导型实验是教学中希望的最佳形式,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实验8“云计算与虚拟服务”中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为例来阐述引导型实验。云计算技术属于计算机前沿技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产生极大兴趣。由于实验环境配置复杂,软硬件要求很高,我们运用文献[1]附带的多媒体软件,将“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的任务分配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

软件支持“顺序分配”或“空闲分配”方式,能够直接根据分配方案模拟整个任务处理过程,在演示中可以看出各个任务在不同计算机上的分配及完成情况,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到分布式计算技术中不同任务的执行原理以及不同分发方式对计算总时间所带来的影响。

软件还支持“静态手动”和“动态手动”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尝试各种不同的分配,验证分配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在实验中,学生自主实践其所认为的最佳分配方案,模拟执行过程并获得总时间的比较结果;每个学生可能设置出不同的分配结果,甚至一个学生设置多种结果。最后老师抛出“如何才能使总的任务执行时间最短?”“能不能设计一个算法,使其能够查找最优的分配方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3 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

在研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虚拟实验平台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虚拟现实技术对课程的促进作用。推而广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离不开各种先进教育技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渴求了解前沿技术的背景下,只有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跟上教学改革需求的脚步。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新颖。

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教育技术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讲授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设置验证型、交互型、演示型、引导型的实验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对这些前沿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对学生接触计算机新技术提供支撑。

计算机新技术的环境运行大多需要大型软硬件系统以及运行数据的支持,而完整地复制其运行平台困难重重。先进教育技术能够将新技术带入课堂,通过为每位学生搭建虚拟实验平台,增加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挖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

3)对先进教育技术的探索本身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在对18个实验进行研讨并且对虚拟实验平台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仅仅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其他各类课程,如数据结构中的线性表、树、图结构的算法讲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存储系统、指令系统,操作系统中的进程调度、文件读写等课程内容,都可以依托虚拟实验平台等先进教育技术,探索课程中的知识讲授方法和实验设置方法。

先进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也同时刺激对先进教育技术的需求。只有不断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推陈出新,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应该提高对先进教育技术的认识,积极发展先进教育技术。2013年11月23日,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大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改革研讨会·2013沙龙”活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公共课部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李凤霞教授介绍了团队创作的虚拟实验平台,与会20多所高校的70多位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作为与北京理工大学已经有两年多深度合作的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教学团队成员也参加了此次沙龙。经过交流讨论,我们深刻体会到虚拟实验技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并对先进教育技术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支撑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4 结语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7篇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

计算机作为重要的工具,应用于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技术能力的评定也成为各领域关注的方向,高校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以各种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考核标准。学生过分注重考试内容,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设计水平以及创新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却相对忽视了。不少学生拿了证书也不会操作基本的文字排版工作,完全成为读死书的典型,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从头学起。这种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的情况较为普遍。

(二)考试形式单一

现在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仍不够完善,仍采用笔试或上机考核学生成绩,这种方式只能短时间、片面地呈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的体现不一定在分数上,选择适合的成绩评价体系才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定编程手段,为学生能成为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做准备。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服务,真正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面向就业的实用技能,以缩短与工作岗位的距离。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结合各专业特点,研究各专业体系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内部关联关系及技术结合点。教师要不断采用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合理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专业发展中的定位及作用。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研究,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从课程设置、实践技能、实训与实习课改的角度,使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辅助各专业知识的掌握及提高,为专业后续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以体现计算机教学的能力培养。同时,为学生更多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为突出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开设选修课程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喜好进一步选择有兴趣的课程,如:网页设计、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软件、程序开发等多方面课程,为学生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提供方便。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拓展学习,为自己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使计算机面向应用成为主流,以突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适合教学内容的方法,增强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了解,提高整体思考及综合设计的能力。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实行理论课和实验课成绩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面评价体系。[2]从实际项目需求出发,改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方法转换,把课堂转换成学生是核心、教师是配角的教学舞台,通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学校良好的教学设备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将课程内容和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自学,通过论坛等方式和学生、教师交流与学习。在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的轻松自如。

(四)根据专业设置教学内容

研究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性,从差异中寻求专才、全才等特色人才的培养方法。组织计算机的各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模拟应聘公司,由学生自行设计或进行团队设计,增强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按专业分类指导教学,实施/计算机基础+专业应用0的教学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需要,通过专业区分学习方向等方式,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相结合、相促进,构建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完善考核方式

以能力为培养目标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并包含多项内容。可以采用网络考核方式将理论和实践内容相结合,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有效统一。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业供学生制作,为学生提供一定内容让他们独立设计,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考核评价时,可以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结果作为考核成绩一部分。在设计中提高能力,在交流互动中提高潜能。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和教师、同学交流合作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多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思路,以期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参考。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不断探索,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8篇

【 关键词 】 外训;AC教学法;教学内容

Discussion about Applying The AC Method in Basic Computer Operation course Teaching Activity

Ju Ya-rong Cui Hao Shi Yan Zhang Li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SichuanChongqing 401311 )

【 Abstract 】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toward the foreign trainee mainly depends on teacher resource of Internal training, so the foreign training is easily contained and susceptible to the teaching pattern.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study interests of the foreign trainee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urpose of foreign training,Introducing the AC teaching method,seting teaching contents rationally and taking practical teaching measure is also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 Keywords 】 foreign training;AC teaching method;teach content

1 引言

外训作为国家援外工作的一个有机整体,意义重大。外训教学主要依托内训的师资力量,外训学员由于所属国教育体制及教学环境的不同,新学员学习层次呈现出多样性;所以承担外训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探索适合外训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是外训学员来我院的首门计算机类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外训学员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提高信息素养。从往年的教学情况来看,尽管教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淡化抽象理论,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指导原则,关注外训学员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员并不真正了解外训学员的特点,在多数情况下以内训的方式完成外训教学任务,导致教员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尽力了,而外训学员并不买账。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具体的外训教学中根据外训学员特点,灵活运用AC教学法,探索出了一种适合外训学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

2 AC的含义

AC(Achievement-Oriented)的基本含义是以成就为导向。这一概念来源于计算机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一思想,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对象是属性、事件和方法的综合描述,它最大的特点是“所见即所得”,形象生动,接近现实,和教学的特点相似。所以笔者将这一理念移植到教学中,将教学活动比拟为教学事件,将学生比拟为教学事件中的对象。将知识的传授比拟为给学生对象设计适合个体特点的合理的触发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享受并探索知识乐趣的过程。那么学生对象的触发器是什么呢?这就是成就感。对于每一次课堂活动,只有学生始终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他们的个性和潜力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示和挖掘。现在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产生这种成就感,这就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问题。

3 教学内容的组织

外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基于学员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兴趣,训练学员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等两种能力。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就不能照搬内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有所选择。表1是我们根据外训学员实际情况,将课程内容按能力培养要求模块化后的计划列表。

培养外训学员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在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部分,主要设计了常用工具软件的实践性教学,比如资源管理(系统优化、测试、备份与还原),磁盘管理(磁盘分区、碎片整理、备份Ghost),文件恢复(Recover4all、EasyRecover)等系统管理工具软件,以及文档传输(Outlook Express、Cute-FTP、Foxmail、WinFax),格式转换(DOC与WPS、PDF、CAJ、VIP),办公应用(Microsoft Office)等实用工具软件的教学。学员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自行管理和维护所用的个人电脑,处理个人事务了,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

我院的外训学员大多来自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计算机应用尚不普及,而计算机的生命在于应用。所以,外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更多地增加对新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和对应用方向的引导,让学员更多地了解计算机前沿技术的发展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该部分主要介绍目前处于研究热点的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校园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3S”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讲解能向极大地拓宽学员的视野,向学员传递一种计算机“感觉”,培养他们感知计算机可以解决哪类问题的直觉能力。

数字化学习通常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数字化资源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利用数字化资源来学会学习。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以及Internet的相关知识,使学员具备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与技能,如利用搜索引擎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借助BBS等网络通信工具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等。外训学员掌握了这一部分内容后,能熟练地在互联网上查找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能与远方的家人在网上进行视频对话,分享学习的喜悦和生活的感悟。

4 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更多效果,外训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资料的准备方面,课件是外训授课最主要的载体,由于存在一个教员和译员之间语言转换的过程会降低授课效率,所以外训课件文字本身应该清晰明了,简单易懂。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员可以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发挥,以此来补充和丰富课件。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研究前沿技术”部分内容时,只需要在课件上列出条形码技术、射频卡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3S”等标题,教员上课时逐条阐述即可。在讲解射频卡技术时,教员可以将自己科研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融入教学中,也可以以学员在食堂吃饭时使用的校园卡为例进行讲解,使学员领会计算机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味成就感。

《计算机基础》的某些部分内容学习起来时比较枯燥的,这时教员就需要采用“比喻”等形象化的方法来刺激学员的学习兴趣。在讲解Excel软件的数据高级筛选功能时,由于涉及到定制筛选条件的问题,学员理解不透。教员课先图示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筛子,告诉学员筛子的功能就是将一堆混合的微粒物质区分开来,体积比筛子上的孔小的微粒就顺着孔漏下去,而比孔大的微粒就留在筛子面上,所以我们要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微粒,就需要定制筛子上孔的大小即可;然后教员解释Excel中的数据筛选功能就是让我们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数据,所以就必须制定出合适的“孔”,也就是筛选数据的条件。经过这样的类比,学员一下子就明白了数据筛选的含义。在接下来的实验环节中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定了各种条件来筛选数据,整个课堂气氛轻松快乐,更重要的是学员在学习中有成功的喜悦,有成就感,这就说明我们的外训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针对外训学员的特点,教员要认真做好课程的考核和总结工作。根据前两年的经验,外训学员对课程成绩非常重视,这不是基于某种评奖的考虑,而是他们的传统文化背景使然。比如,A同学比B同学的成绩多1分,可能A同学会以自己在上机实验考核中比B同学表现好很多而质问教员为何成绩只有1分之多。外军学员对成绩如此“斤斤计较”,教员必须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耐心解释成绩评定的依据,让外训学员学得心服口服。

4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外军学员的信息素养的重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训教学效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南春丽.AC(Achievement-Oriented)教学方法研究.中国高教论坛,vol26.No.3,2004.

[2] 王春梅,王读详,樊峰鑫.学员信息素养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27-29页,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研究.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 孙望舟.内训与外训教学差异比较.后勤工程学院《训练与科技》,第32卷第1期.

作者简介:

巨亚荣(1975-),女,陕西岐山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安全。

崔浩(1972-),男,黑龙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

石岩(1964-),男,河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数字图像处理。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9篇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具有迅猛的发展速度,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并不能够完全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步伐,所以教学内容滞后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中。例如,图像处理软件的应用是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Adobe公司在2013年7月推出了最新版本的PhotoshopCC,这令版本PhotoshopCS6成为了AdopCS系列中的最后一个版本。然而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在Photoshop教学中仍旧以AdopCS系列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当今社会中的计算机技术代表着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计算机学习者也应当追求学习内容的创新,而存在于普通高校中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难以实现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教师为了对这一问题作出解决,只能够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仍旧以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为例,教师需要在机房及其中安装最新版本的Photoshop软件,并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了解Photoshop最新版本的最新功能。

(二)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的扩招推动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同时也对包括师资资源在内的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受到历史背景、地理区位、基础条件以及知名程度的影响,计算机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十分艰巨。而为了实现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层次以及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师生比例偏高;师资总量不足;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结构较低;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总体不太理想;高素质的师资引进难度较大;学术骨干以及学科带头人缺乏。从作为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主要力量的青年教师教学特点来看,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但是却普遍具有远大理想,搞科研、写文章以及对成果的追求热情远远高于对计算机教学改革作出研究与实践的热情,部分青年教师认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难以展现出自身的才能,认为自身业务发展被制约。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并不是毕业于师范专业,所以他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并且自身的教学能力欠缺系统性,这导致了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普通高校扩招,许多青年教师往往在上岗之后直接参与计算机课堂教学工作,这种急于求成的现象导致这些教师难以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及适应角色要求,使他们在承担较重教学任务的同时没有太多精力开展教学反思与总结。

(三)教学模式相对落后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逐年增加,而以黑板+粉笔为主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具有着较为明显的波动,由于在这种教学方法中,面对较重的计算机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不能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较差的可视性不仅影响着教师讲解的准确性,并且加大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难度。从理论教学来看,普通高校计算机理论教学中简单的复制课本段落进行阐述的现象仍旧客观存在,在此情况中,教案规划的统一性和与时俱进性欠缺,并且教学过程欠缺创意,所以学生会感觉理论课教学过于乏味与枯燥而难以提高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从实践教学来看,许多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开展自由的上机活动,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任务驱动以及学习目标,学生的基本知识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内化,并且学生的技能也难以得到锻炼。

二、我国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

(一)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在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重视实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科学性,同时有必要与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相适应。虽然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但是事实上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更新,这是教学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因此,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至少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二是计算机前沿技术与知识。前者需要重点强调,而后者则只需要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总而言之,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时效性,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难度还是层次都应当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依据。

(二)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在有限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了解计算机前沿知识是每一位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面对和研究的问题。为了实现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公共课教学团队建设。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统一制定某一章节计算机教学目的与任务,通过共同探讨来确定教学内容与优化教学方法。同时计算机公共课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对学生特点、专业性质以及工作需求做出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规划,从而确保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通过以老带新来推动青年教师成长。在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要高于骨干教师,并且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所以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素质的提升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在组建教学团队的基础上,可以让青年教师参与公共课教学实践,当青年教师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后再参与专业课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老教师应当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引导与培养,其内容包括教学方式的选用、教案的编写、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同时普通院校可以指派老教师来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实行责任制来推动教师群体中的交流,并对计算机教学作出优化,使青年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走向成熟。

(三)教学模式创新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以及学生群体计算机素质发展需求,所以对计算机教学模式做出创新十分必要。在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引进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并通过任务来对自身计算机知识进行深化;二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其中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合作学习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掌握计算机知识,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机前沿技术总结范文第10篇

在宜昌举行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择优支持的2011年前沿高端学术交流项目——基于物联网的内河枢纽通航组织学术交流会在宜昌成功举行。会议由中国航海学会主办、中国航海学会船闸专业委员会承办、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协办,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船闸行业的专家、学者到会作主题学术交流,来自船闸专业委员会16个会员单位的领导和代表近100人参会。

会上,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建平,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新一代交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海峰,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导齐欢,中交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副主任、研究员倪鹏,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葛洲坝船闸管理处副处长、高工王忠民分别围绕物联网相关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技术的发展,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在枢纽通航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交流。

通过举办此次技术交流会,研讨前沿的物联网技术和交通组织技术在枢纽通航中的应用前景,探讨优化过闸船舶的交通组织的手段,对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内河枢纽通航组织中的应用,创新理念、创新政策、创新举措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重要而深远。

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在京举行

2011年是世界人工智能诞生55周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成立30周年,为向社会展示几十年来世界以及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近日,首届中国智能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

本届博览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指导。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等十余家兄弟学会的支持。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原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原信息产业部部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吴基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勤,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长赵沁平,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等。主持开幕式的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杨放春。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等致开幕词。原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张勤作了开幕式致辞。随后各位嘉宾进行了首届智能博览会开幕式的剪彩仪式。

本届博览会共分展览区和体验区两大板块,其中包括云计算与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通信、智能科技成果5大类展览区,以及智能体育、智能汽车、无人飞机、智慧医疗、人机博弈、仿人机器人奥运比赛6大类体验区。展览与体验共吸引了3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国内高校参展。本次展览历时3天,吸引了20000余名专业客商和普通市民前来观摩体验,让大家享受到“智能体验、智慧生活”带来的方便与乐趣。

中国科协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合作交流会举行

9月27日,中国科协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合作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当选主席Gordon Day等出席会议。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副部长孙孟新主持会议。

冯长根首先对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当选主席Gordon Day一行表示欢迎。冯长根表示,中国科协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合作对双方推动科技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沈爱民向客人介绍了中国科协宗旨、组织机构及主要工作等内容,介绍了近年来中国科协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的主要活动。

在谈到双方建立进一步合作时,沈爱民表示,希望双方能够围绕学术性社团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运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时机成熟时可建立互访机制;中国科协也将在适当的时候邀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邀请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专家做大会报告,并将进一步研究与美方联合举办中国科协论坛、专项研讨会的可行性;中国科协将支持所属相关全国学会与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合作主办专题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当选主席Gordon Day表示,非常同意沈爱民先生提出的双方加强交流的建议,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非常愿意与中国科协加强合作,更好地为国外会员服务。Gordon Day主要介绍了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的历史和发展目标,着重介绍了协会在全球范围内会员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学术交流、出版、标准制定、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深圳高交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

筹备会召开

10月10日,第十三届深圳高交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筹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巡视员兼副主任冯长辉主持。

杨学山对组织好“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和“2011中国物联网发展论坛”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单位要认真领会苗圩部长对高交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题馆的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展会筹备工作。二是紧扣主题,突出参展内容。围绕“技术创新凝聚全球智慧,应用示范共享物联时代”这一主题,集中展示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水平,展示国家重大专项创新技术和应用成果。三是广泛发动,确保参展质量。各地要广泛发动辖区内物联网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挑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技术先进的企业参展。四是扎实推进,全力完成各项筹备工作。专题馆承办单位要站在部里的高度,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争使该届高交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题馆成为物联网产业的盛会,高新技术展示的平台。

部科技司在总结发言中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关单位要按照部领导有关指示精神,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安排,明确任务分工,注重参展质量,保证时间进度,办成一届高水平的展览和论坛。部运行局、电子贸促会、中国电子报社有关同志介绍了专题馆、论坛和会的有关情况。

滨海第二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展望论坛

暨2011未来计算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9月26日,为期两天的滨海第二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展望论坛暨2011未来计算国际研讨会(IFFC2011)在天津大学1895建筑创意大厦报告厅举办。该论坛由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天津市计算机学会共同主办,吸引了国内外计算机届高水平专家和学者、国际知名企业CEO,部级特聘专家30余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与计算机学院师生200余人共同探讨和研究计算机前沿技术,谋划未来计算机发展蓝图。

会议分别就多媒体检索、云计算、下一代网络和信息安全及软件可靠性四个专题进行大会报告和专题研讨。

原天津市副市长、天津滨海新区高级顾问叶迪生,天津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天津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杨鑫传,天津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路平,天津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白景美,天津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纲等出席开幕式。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在开幕式上致辞。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党建武主持开幕式。

刘建平在讲话中指出,天津大学计算机学科是1958年继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全国首批建立的计算机学科之一。“计算机前沿技术”是计算机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总和体现。本次大会特邀专家涵盖了活跃在计算机前沿技术诸领域中的顶尖专家和学者,给了广大师生一个能够零距离接触计算机最前沿、最尖端科技的机遇,对于我校乃至整个天津地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研讨中,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既有学术交流又有针锋相对的辩论,专家还与在场的师生进行研讨交流。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本次论坛推动了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与会学生代表表示,第一次与科技前沿、与国际顶尖专家如此接近,此次论坛知识容量之大,讨论问题之新,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研究终生受益。

2011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

在福建召开

2011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 2011,CCNS 2011)近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主题是“三网融合与广电战略转型”。

大会开幕式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理事长兼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强主持,分会主任沙冰、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谢胜和、福建省广电局副局长张作兴先后讲话。来自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各级广电系统的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华社以及相关研发、生产单位、高校、科研机构的代表共160余人参加大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郭炎生、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毅分别以“关于我国广播影视战略转型的几点意见”、“基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广电云体系研究”为题作大会主题报告。

在“应用与实践”专题论坛上,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武汉市广电局、湖北鄂州市广电局的代表先后发表了“北京‘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在竞争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武汉广电在三网融合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三网融合与基层广电战略转型的探索与思考”的演讲。

在“技术与管理”专题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监管中心、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院互联网所、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北京歌华有线数字媒体公司、杭州市萧山广播电视台“湘湖网”的代表先后作了“三网融合下的视听新媒体监管体系研究”、“云计算在集成播控平台中的应用”、“基于SaaS云的全媒体融合应用商城”、“面向智能移动终端的无线电视服务——歌华飞视”、“打造特色产品寻求市场突围”的专题报告。新世界(中国)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等数家科技企业介绍了广电行业“IT云”建设、3G新闻直播、智能电源管控平台等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宽带海事卫星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等。

CCNS首届研讨会于1993年在北京成功创办,在珠海成长壮大。经过19年的历程,CCNS已发展成为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

2011第二届复杂科学管理

暨智能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召开

10月14~15日,第二届复杂科学管理暨智能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在华北电力大学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杨勇平、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贵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项目主任冉伦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由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牛东晓主持。

本次会议是复杂科学管理首届国际研讨会的延续和扩展,与会专家围绕复杂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复杂科学管理的研究方法、复杂经济系统、复杂金融系统、复杂管理系统、复杂社会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和智能电网理论及应用八个议题,集中讨论了复杂科学管理和智能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北京交通大学徐寿波院士、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Elmaghraby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李道国教授、武汉大学徐绪松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胡祥培教授、英国University of GlamorganAndrew Ware、加拿大University of TorontoDash Wu教授、澳大利亚Vicatoria University的Peng Shi教授、澳大利亚Monash University的Vincent CS Lee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的李春杰教授、大连海事大学的陈燕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的牛东晓教授、香港大学的黎建强教授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以及6名优秀论文获奖者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

本次会议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武汉大学复杂科学管理研究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中国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办,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北电力大学MBA中心、武汉系统工程学会共同承办,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部的大力支持。第三届复杂科学管理暨智能信息系统国际会议将于2012年9~10月份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1年10月8日,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专委会未来一年的工作规划。

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德毅主持,云计算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林润华参加会议并作了工作报告,专委会委员、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黎江出席了工作会;很多专家专程从外地来京参加此次工作会议。

林润华秘书长首先带大家回顾并总结了5月18日至20日的第三届云计算大会的情况,对大会的成功举办和带来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大家对将于2012年举办的第四届云计算大会的选址和主题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随后,林秘书长介绍了专委会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主要工作安排。

李德毅院士认为此次工作会议开得很成功,各位专委会成员都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希望会后各工作组组长行动起来,开始组织本年度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做好后续的工作计划,让专委会更加有活力、有影响力。

第十七届电信新技术新业务高级报告会

在京召开

由中国通信学会、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协办的“第十七届电信新技术新业务高级报告会”于9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推进移动信息化 构建绿色和谐世界”,来自中央、国家部委,国资委直属大型企业负责信息化的领导同志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国通信学会团体会员单位的代表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朱宏任总工程师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通信学会冷荣泉副理事长致开幕词,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茂洪主持了开幕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李勇副主任,人民邮电出版社社长、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季仲华主任委员出席了会议。

朱宏任总工程师在讲话中表示我国信息通信及应用已进入移动化、互联网化、宽带化、社会化新阶段,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信息化的融合将带来崭新的空间和机遇,他指出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需要被重视起来,并通过管理、技术等综合手段,全面保障移动信息化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朱总工程师还指出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核心网络等关键领域,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好核高基等重大专项,抢占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制高点。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戴晓慧副巡视员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唐电信、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专家就物联网与智慧城市、3G行业应用推进、终端创新成果、信息化解决方案、4G无线通信新技术等内容为与会者作了十场精彩的专题报告。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刘岩副主任委员和中国通信学会赵梅庄副秘书长分别主持了会议。

“电信新技术新业务高级报告会”举办多年来,以丰富的内容,良好的组织深受参会单位的关注和好评,是中国通信学会科普品牌活动,也是学会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向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宣传推广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业务,促进新技术新业务开发应用,服务和支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同洲电子携多款新品亮相北京通信展

9月26日,国内最大的通信展——2011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作为国内三网融合行业的领先者,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三网融合领域的研发优势以及广电及移动、内容应用等资源优势,推出手机、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等多款产品,塑造甩信、多屏互动等特色业务,引领三网融合智能新生活,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士驻足参观、体验。

同洲电子在本届通信展上多款支持三网融合的手机及现代有线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成为同洲展台的一大亮点,吸引参展人员的关注。现代有线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是同洲电子于今年9月19日在深圳的最新产品,内置高清双向机顶盒,让用户能够完整体验各种高清视频及智能互动功能,应用丰富;内置Cable Modem,是全球首款内置了网络接入模块的电视,能直接接入有线高速互联网,畅享高速网络世界;内置Wi-Fi、蓝牙模块,实现家庭无线全覆盖,成为家庭网络娱乐中心,性能卓越、功能强大,吸引了众多参展人士的询问。

除了展出了手机、智能数字电视一体机外,同洲电子精心展出的甩信、多屏互动等独创领先的三网融合业务应用,也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同洲电子专注于为广电提供全业务互联互通整体解决方案与运营服务。历经多年,成功构建了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3C产业体系,产品涵盖关键前端系统、网络、核心软件、中间件、运营支持系统、内容服务、增值业务、数字电视机顶盒、IPTV机顶盒、卫星通讯、移动视讯、数字电视一体机、安防电子等产业,在同行业打造了最完善的数字电视产业链。

爱特梅尔和Redpine Signals合作为AVR和ARM-based微控制器提供超低功率802.11n Wi-Fi功能

微控制器及触摸解决方案厂商爱特梅尔公司(Atmel® Corporation)和Redpine Signals公司宣布,系统工程师现可使用Redpine Signals的Connect-io-n™和n-Link™模块,在所有爱特梅尔AVR®和ARM®-based微控制器(MCU)上轻易实现802.11n Wi-Fi功能。使用爱特梅尔AVR® XMEGA®与AVR UC3系列和爱特梅尔SAM3和SAM9 ARM-based系列的系统工程师现在能够在多种嵌入式系统中集成Wi-Fi功能,包括楼宇自动化、计量、数字音频和医疗应用。

上一篇:计算机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论文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