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3 02:23:35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字】计算机基础 分层教学 系统维护

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秉承“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方针来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设置。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逐步普及,社会各阶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的细化和提高,这些都给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时刻认清发展形势,不断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培养的目标。

一、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讨论

在过去的十数年之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时期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全民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推广工作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由此造成了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在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的等级考试,有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门以上计算机语言,有的学生甚至在计算机网络知识方面达到了“黑客”水平。而与此同时,又有一部分学生几乎没有实际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一片空白。

正是这种参差不齐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在各专业的第一学年里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有若干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开设其他后续计算机类相关课程。对有的学生来说知识的重复,或者只是部分知识内容的似曾相识直接导致他们没有兴趣继续这门课程的学习。而如果任课老师在教学时对较多的基本概念和简单操作一带而过,就又会让那一部分以前几乎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学生更加迷惘。所以任课老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比较头疼,很难掌握难易程度以及教学进度。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借鉴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曾经采用过的分层教学的模式。在学生入学时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摸底考试,然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新生分为若干个级别的开课班级来开展教学。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基本概念方面采用复习式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来巩固基本知识,提升计算机基本技能掌握的水平;而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则从零开始展开教学,最终达到一个相对一致的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广大高职院校来说,分层教学模式实施起来可能有点麻烦,但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学习的热情也就更高了。

在一定的时期之内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还将延续,我们可以在探索中来逐步完善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细节。例如,与学分制的结合问题,作为公共课程进行选修的问题等。

总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将使学生在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获取最多的知识总量,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二、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

现阶段各高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上一般定位为: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应用。其中的网络知识内容是为了顺应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逐步增补上去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这种教学内容的定位几乎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侧重基本概念,强调办公处理的动手能力,熟悉网络的基本操作,这样的定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较好地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完成一般性的工作做出了贡献。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推行使得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成为了一项基本、必备的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在办公软件的应用方面要进行一定的纵向挖掘,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其中的基本操作,而应有趋向于精通方向的扩展。另外,对于学生的汉字输入速度也应该明确量化指标,比如40字每分钟或更多。

过去,用人单位的电脑系统维护与故障排查工作一般是电脑公司的技术人员或本单位计算机专业人才完成的,而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使系统维护工作量加大,同时网络的推广又使得系统更容易被病毒侵害,用人单位迫切需要自己的工作人员能进行一般的系统维护。目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仍然认为计算机系统维护的知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才应该掌握的技能。因此,往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忽略这一部分知识的讲解,很少有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系统维护的上机练习。很多高职院校甚至不具备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维护实训的实验条件。为了系统维护的方便,学生用机房普遍采用硬盘保护卡或是系统还原设备,我们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上机学习中面对的大多是“免维护设备”。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原则促使我们务必紧跟社会需求,尽快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上系统维护方面的相关知识。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个工具正确快捷地获取信息也是一项必不可少地技能。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分析信息,怎样撰写分析报告,这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几乎中没有任何涉及。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某些专业没有开设后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前提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善计算机网络知识,特别是实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信息,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也是当前应该弥补的一项工作。与时俱进,这句话正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中。只有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现代高职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讨论

多媒体和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前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其图、文、声并茂的表现力和受控性、交互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运用幻灯片课件来进行讲授已经相当的普遍,但是课堂上一张紧接一张幻灯片的切换有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被动填鸭式的麻木感觉。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可以以任务式教学方法来增添学生学习动力。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各高职院校均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配备了专门的实验指导书,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实验指导时老师经常由于精力和时间的不足往往不能够很好地同时完成答疑解惑和检查学生上机效果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检验环节,一方面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督促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和随意性。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上机管理软件,在实验教学的工作中,老师们应该完善或是编写相关软件,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来减轻工作量,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必将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为高职高专教育工作总体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长期以来,根据教指委的文件精神,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是:

(一)认真定位,强化教学改革创新

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务实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计算思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训,激励创新”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思想统一和清晰的教学方向,积极投身到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中去。在教学上,重点关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计算思维的养成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上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和解决本专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最新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减少教学与实训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问题。

(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时间多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的使用为教学要求,没有计算思维理念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全面普及和水平不断提高,把计算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新形势下断进行研究和推进,使计算思维成为当今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重心。现阶段,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加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构建了计算机文化素养平台,新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室,陈列出早期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相同部件不同时期的产品,展台上还展示出用计算机开发软件设计的各种实际应用程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计算机组装,在这里学生能够亲自利用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组装计算机,同时进行测试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最后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心醒目的地方建设了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发展史、学生优秀作品电子展台和计算机名人名言图片展板,以营造计算机文化氛围,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感召力。中心大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大胆实施分专业、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探索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计算思维相关的培养模式。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PBL(案例+项目实训+教学视频)和多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从内网获取教学资源,对不明白的内容,在课外可从视频中得到解惑,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立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达到自觉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和会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之终身受益。

(三)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示范中心着力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目前,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通用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技术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集成在统一平台下,使该网站的资源共享率得到显著提高;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达到200人次,在计算机基础相关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平台在多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实验报告批改”系统逐步转向一个涵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样,中心所开设的全部实验课程均顺利地由原来的纸质实验报告管理过渡到实验报告的全网络无纸化管理。在实行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明显激发,平均成绩显著提高;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工作,工作量明显减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高校通用上机考试系统”平台,具有学生自动签到、领取试卷、提交答题结果、考试时间自动控制、考试结束时语音自动提醒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基于IP安全策略,具有一定的防抄袭、防作弊等功能。目前,已经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C程序设计实验等多门课程的上机考试中得到积极应用,效果高效、准确,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考试的目标。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大多数高校的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点应当适当地提高,同时,高校可根据自身生源、师资以及综合条件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制定出能发挥学生特长,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全区材和统一考试,已经不适应我校学生不同专业的要求,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的作用不大,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只是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思维的养成都起着消极的作用,导致学生应付现象普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新形势下,新的起点,应有更高的要求,为此,示范中心课程负责组成员在全校范围内与相关学院进行了广泛了解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和征求意见,大多数学院反馈的意见与我们的想法一致,也就是根据我校自身的专业特点,自主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化改革。因此,今后我们将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一是进一步强化分层次分时教学:将文科和理科学生分成两个学期分别进行教学,采用不同的教材;二是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教学大纲,从我校实际出发,重新修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三是编写不同类型教材,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材,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使用;四是加强学生计算机基础工程实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展和需求;五是扩大计算机创新基地的规模,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创新团队;六是认真组织好校内校外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和计算机应用大赛。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专业整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7-02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前提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能够是学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深度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与深度为标准,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各个专业在讲授各部分内容时所使用的课时数以及案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近年来招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应坚持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坚持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依据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对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整合为例说明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1.教学计划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的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实际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的社区管理知识和社区法律服务知识,掌握现代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前本专业开设此课程讲授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基础知识,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职业需求,在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上增加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设计与维护的内容。建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从72增加到108。在第一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4的课程,主要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的内容。第二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2的课程,主要讲授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的设计与维护。

2.教学项目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采用“项目式教学”时,教学项目应由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实际教学项目,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同时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项目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抛弃原来一些繁、难、旧、杂的内容。一般教材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一般通过理论讲授,而这部分知识多、杂,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与操作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变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项目,以实训项目的形式通过讲解如何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方式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Word部分的教学项目设计为社区现状调研报告排版、制作社区居民需求调查表、绘制社区网格化管理管理组织图、绘制社区民事调解服务站工作流程图、绘制控烟海报、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排版等。在Excel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社区居民情况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在PPT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制作智慧社区简介PPT、制作专业及所在社区简介PPT等。

3.课程标准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同教学大纲相比,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不区分专业,一般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模板进行统一编写。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各专业方向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应与专业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背景以及就业岗位,针对本专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制定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进行内容整合,对授课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熟悉计算机技术,还要上课的专业有所了解,才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实际工作为情境,搭建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训练,真正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

[2]陈位妮,刘庆生.基于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探讨.电子制作,2014(5)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办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278-03

1 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招生逐年扩增,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对于新办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素质问题更为突出,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特别是低分入取的学生基本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信心不大,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新办高职院由于多数是几所中专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成,师资力量都较为薄弱,在许多教学项目评比中,新办高职院校与部级、省级示范性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是反映和评价高校学生修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标准化水平考试,考试通过率是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指标之一,也是衡量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广西,所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学完此门课程后,必须参加区教育厅组织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06年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成立之初仅有三人,且都没有从事过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学院学生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通过率在全区排名倒数。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生联考通过率逐年提高,最近连续三次分别获全区计算机联考通过率高职高专排名第六、第七、第二的好成绩,特别是最后一次通过率高达92%。

2 改革的具体内容

2.1 构建以职业需求、核心能力、联考大纲为支柱的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的灵魂,学生学完此门课程,既要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更要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就业工作打下基础。制定课程目标,就不能仅根据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还要根据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信息处理水平的职业需求;高职生在后续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中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正确定位课程目标。再由课程目标,重新选择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的设计,构建出以职业需求、核心能力、联考大纲为支柱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突出体现“面向就业需要,面向专业学习,面向未来发展,任务教学为主,项目教学为辅,重视实践环节,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处理核心能力” 的课程理念。

2.2 开发出基于职业岗位应用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职新教材

根据目前计算机基础在职业岗位应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创设出七个真实工作情景,十九个典型工作任务(如下表所示)为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中学习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获得信息处理的核心能力。开发的教材于2010年出版发行,教材的特点主要有: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2)教材的组织形式蕴含任务驱动教学主为,项目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

3)突出职场信息处理核心能力的培养;

4)体现当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5)提供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指导与训练;

6)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

7)课程的影响力能有效延伸至高职学生就业前后;

8)注重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3 任务驱动为主、项目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之前的教学将理论、操作、应用隔离开来,教师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学生回机房练习,学习效果不理想,现在变为机房进行课堂教学,理论、操作、应用融入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以主教材的十九工作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学习这门课程所涉及的全部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操作,以项目教学为辅,学生独立开发WORD、EXCEL、PPT等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教学的一般步骤:

项目教学的一般步骤:

2.4 建立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利用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助教助学

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开发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网站(http:///course/dxjs/),提供了与自编教材配套的操作视频演示、课件、实训指导,实训报告,学生作品,网上学堂、学生在线测试、一级联考题库、学生职业考证等多种助教资源和助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实现了现代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从课堂向网络的延伸,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特别是教师为此门课程录制的操作视频,对课堂上掌握不好的学困生,课后可以再次学习。

2.5 以全程化与标准化的学习评价,引导、管理学生的学习

学习评价具有引导、鼓励和纠正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通过对学生考核的全程化和标准化,发挥学习评价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程化”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的评价,主要侧重学生平时的实训与课堂表现,评价结果以平时成绩体现,规定平时成绩=40%综合实训+40%设计性实训+20%平时表现。“标准化”是指学生最后期末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成绩,考试分为机试和笔试,规定其中有一项不及格,视为期评不极合,必须参加下一次的重考,两项全部通过的取机试和笔试的平均分作为联考成绩进行计分,学期终最后的期评成绩=30%平时成绩+70%联考成绩。如图4所示。

2.6 采取异质分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来自不同地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接受能力相差较很大, 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了“同组异质”分组教学,每组二到三人,在班级内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上课的时候按照小组组织座位,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带动程度较差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不会因已经掌握所学知识而无所事事,他们能够解答出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问题,在计算机操作上做出示范,既能解决老师课堂上指导应接不暇的情况,又能解决学困生听不懂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己没有见过的问题,通过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激发其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这种分组教学方式不仅基础好的学生获得更多收益,也增强了学困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学困生的联考通过率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互助友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深化认识、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7 “五段式螺旋上升”的实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

实训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摸索出了“五段式螺旋上升”的实训教学模式,实训分为逐层递进而又迂回向上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成工作任务,第二阶段综合实训,第三阶段是以创作学生作品为主的设计性实训,第四阶段是学生在社会中了解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第五阶段是联考前综合实训,如图5所示。

学生通过这五个阶段的实训,完全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五阶段的实训教学模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中的的计算机操作创造了条件。

3 结束语

我院这所06年新办高职院校,教学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通过到公司、企业挂职,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共性要求,研究高职生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重新确立了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实训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重要的是学生通这门课程的学习,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获得了学习的自信,获得了在高度信息化社会工作、学习、生活所应有的最基本、最通用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分析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计界机基础教学的现状,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背景,本文提出将“工学结合、任务坦动”忍怒贯彻到计算机基砍实脸课的教学过程中,未取任务软动方式的案例教学,改革一些传统的实脸课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师,根据近年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经验,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背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1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中、高等职业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许多地方中、小学也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课时少,实验项目单一,考试形式僵化,一般只能考核特定的几个知识点和简单的操作方法,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挖掘学生自学潜力、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需要对计算机基础实验课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

2.“工学结合,项目驱动”教学理念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质含义,即知识和劳动相结合,强调过程的结合;另一方面,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式,即产业界与教育部门或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合作,强调对象的结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3在买验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学结合、项目驱动”

(1)做好课前准备

作好课前准备,选择好实验项目,准备好实训素材。由于计算机基础实训课所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直接面向办公应用,选择好教材,由以理论体系组织内容的普通教材转向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实训类教材。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操作技能以“实用”为原则,确定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案例。

(2)“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课程设计

计算机基础实训课在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和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较高水平的信息化办公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在Word中进行图文排版,在Excel中处理表格数据,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等。在实训课中以实验任务为驱动,分小组实验。“项目驱动”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所在。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和部署,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但由于经济上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学校没有开设,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任务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做一次摸底测验,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好的挑选出来,然后在每个班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最多8人最少6人,每组有两名较好的同学带领。而教师在分小组实验,设计实验任务时,要注意不能只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模棱两可的任务,要给他们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使用的方法,要强化实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实验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即是建立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适当的努力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在学习Word文档排版之前,不妨引人一个排版任务的场景:假设你是某公司的办公室文秘,年终了老板要求你打印一份公司年度总结出来,并且利用Word软件自行设计一款请柬,利用Word软件中的邮件合并功能,输入请柬内容,邀请各界人士参加公司的年度晚会,根据这一项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设计。从而把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引导各小组学生互帮互助等方式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及责任感,又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随时能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做认真、细致、深人的研究。

(3)讲练结合

计算机实训课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的操作时间应得到保证。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练习,教师可紧凑地进行演示讲解,然后学生练习。教师操作演示时采用全屏广播的形式,这样学生能清楚地观看教师的演示,不至于边听边做而漏听了某些步骤。一节实验课教师总的讲解、演示的时间最好不超过课时的1/3。如有必要,可将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做法予以演示或提示。

(4)总结拓展、课后作业与思考

在讲解过程中或者快下课时,做一些总结拓展是有必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总体了解,也可了解实现相同任务的不同操作方法,还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讲解或总结时应注意说明操作的合理性:还有什么其他操作方法?哪种方法的操作效率更高?如何操作能方便以后再修改?如果不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可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或思考题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可以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其它的练习题。但是,所布置的练习题如果是操作实例,对于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在学生学完Word和PowerPoint后,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分组收集学院相关专业资料整理成一篇长文档并按要求完成排版,再整理制作一个相应内容的用来做“报告”用的演示文稿。作为平时操作计算机时的指引可适当提供一些思考题,例如,学Excel或PowerPoint时,哪些操作与Word或其它软件中的操作类似?看到他人的Office文档、网页或图片,思考自己如何去完成,有什么借鉴之处。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142-02

当今社会中,计算机是人们获取、处理、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各个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其成为在服务、技术、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缺少互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课堂上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只能理解较少一部分。这样,学生极易形成懒惰的思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

2.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性强。如果只重视理论教学,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学生认真听课,接受教师的有效监督与指导,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试验任务,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3.计算机课程内容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缺乏时代感。信息时代下,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其应用方式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却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分析

1.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在构建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的教学方法之一,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同时在思想中构建知识框架。在构建主义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构建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由内而外”主动吸收,而不是“由外而内”灌输。例如,在学习Word处理软件时,首先向学生介绍Word易学、易用和实用性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时,给学生展示用Word编辑的图文并茂的文档,展示软件的强大功能。同时,通过演示文档介绍使用技巧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快掌握使用技巧。这样,可使枯燥的Word处理软件界面以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建立网络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凭课堂讲解远远不够,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必不可少。例如,教师将电子教案、各个阶段的模拟试题、上机实验项目及材料、计算机等级模拟考试等资源都放到网络上,方便学生下载和学习。同时,要摆脱只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方式,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大力发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中职学校不但要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也要注重教学思路的探索,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使用计算机软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加课程信息量和直观性,让学生轻松了解知识,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3.实行分层教育,改革考试方式。虽然中职新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但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可在入校后进行一次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授课。划分层次后,根据计算机水平展开授课,并将传统的考试变为笔试和上机考试组合的方式。教学中,教师应多寻找习题资料放到网上,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将测试和学习结果作为平时考核的成绩。期末时,可根据学生的上机表现、笔试和上机考试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这样,不但可以测试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水平,还能够激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4.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的实践性较强,上机操作训练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上机操作训练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的题目,使学生能按规定的要求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整个过程。同时,教师应耐心做好学生上机操作训练的指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实验操作完成之后,也应认真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在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做到查漏补缺,积极补充学习,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授课时,要合理利用课间进行教学。选择课件时,要以突破教学难点作为最根本的目的,课间只是辅助教学。若常规的教学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可尝试采用课件。生动的课件可起到辅助教学的妙用。因此,制作教学课件时,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罗列出来,而应将难点用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学习时才能一目了然,能够主动学习这些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同时,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可穿插介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计算机小常识,以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形势下,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培养跟上时代的高素质新型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燕燕.加强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训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4).

[2]黄乐佳.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

[3]张庆凯.职专计算机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成功(教育),2010,(10).

[4]丰雁,代玉梅.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育之道路探索[J].成才之路,2008,(01).

[5]胡琰.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科技,2008,(05).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7篇

1.1资料收集

学生在完成选题后,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资料收集的能力,能够收集到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资料。教师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起到的也是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收集的渠道和方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时效性,符合学科的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丰富性,相关资料的内容完整。

1.2设计方案的制定

设计方案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方案制定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方案设计内涵和格式。设计方案要求科学严谨,具有可行性。学生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有全局意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选题,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设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也是引导的作用,学生应该要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细化。

1.3课程设计

第一,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增加操作技能的目的。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也应该要服务于就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教师在辅导学生课程设计中,要切实分析和把握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

1.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为主体,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将教学的地点转移到实训室内,确保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实现边学、边做。计算机技能教学离不开外语的学习,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规程中要增加一些外语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内涵,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每一章节的英文词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流知识和编程能力,能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且认识计算机提示的错误信息。

1.5设计结果报告

行动力引导方向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结果报告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步。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报告时,要体现出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内涵,突出其特点,主体鲜明,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展现出自己继续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2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以行动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不仅提高了计算机课程设计的质量,而且完善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行动力引导方向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包括了学生的选题,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等,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当今高职教育中各专业学习的基础,也是信息化网络教学环节的关键性节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在网络化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育方法及理念的体现。是在学科学习中,将网络平台搭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和渗透的过程。是实现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经验的体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社会实践的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网络平台应用,就是将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辅助计算机网络传达给学生的过程,需综合考虑其应用环境和实践高职教育全面发展内涵的体现。网络平台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具体课程传播内容和形式,真正传达到具体的网络和人才培养之中,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突出实用性、技术性和通用性三大特色。

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构体系建设

将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课程的核心体系主抓,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核心部分。加强对该课程应用的通识教育,将专业的基础道路进一步拓宽。该体系将原有的课程教学资源,统一到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渴求上,以改革创新和实践发展,实践了课程的根本改革。鉴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设想,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板块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结构体系建设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该课程体系建设着眼于课程内教学、课外实践和多媒体教学三个基础结构。该体系将课程的教学开展统一到教学的理论研究之中,在建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上升到实践发展的高度。该体系主要包括在教学中,以多媒体工具为主要教学工具和手段,以网络平台中丰富化和富有实战意味的计算机实训案例为特色和环境,见证该课程的独特魅力。整个网络信息平台教学结构的搭建,围绕机房展开,并就实训项目和实训报告册全方位开展,确保网络实训平台和互动教学的完美契合。

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为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凸显现代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平台教学的课程魅力,就需变革教学实践理念。在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大环境下,以学以致用的理念指导教学课程设计,明确课程设计目标和考核方式,更新课程设计理念,不断将教学实践和改革深入到全面课程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方式创新和教学手段多样化创新。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直面网络平台,以所学理论知识,解决课程教学问题。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平台教学课程实践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础结构体系。将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作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常规技能,要突出体现以学生为基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

4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机试,课程学习主要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主要研究内容,将学生能力检测作为学生考核的重点和关键,缺乏对平时学习考核能力的资格认定,就学生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体现不了教师教学的完整能力。所以学生平时实训案例完成情况需纳入课程考核,并赋予较重的份额。

5基于网络平台建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5.1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社会性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应是双向的并行的活动,除了自身汲取知识营养和参与课程实际教学环境外,还要在教师指导下,应用计算机设备进行事实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从而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以办公室性质的网络平台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有学生个体通过借助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以活化课程教学氛围,获得满意的课程学习和实训效果。

5.2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新颖性

多媒体教学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是图文图像技术的实际应用,凸显了教学的发展力和合作力。无论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及其应用、电子表格制作软件Excel2010及其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应用等,落实到实践教学之中[7]。教师依实验方式对基础知识中的精华进行剪辑,在教学实践总结上进行完善加工,不失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5.3创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网络平台构建成功的第一步和关键一部,也是脱离松散式教学,而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个性化的教学之中,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学习中去,以确保计算机应用技能通过计算机设备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在课程设计之初,就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和基本教学特点,进行共性和个性的指导教学,巡视学生,让他们自主掌握学习技巧和学习应变能力,并最终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学习的乐趣。充分利用机房和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彻底实现对课程知识的巩固。

5.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业性学习

实践教学专业性主要通过现阶段学习,将课程教学设计的本源和网络教学课内外的教学意见反馈和建议,充分挖掘出来。专业性的针对计算机应用段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就某个知识点和项目的专业测评和考核,把握好网络平台教学的转型期和关键期注意事项,全面凸显教学功效和价值。《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兴趣培养——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念掌握——应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实现标准化学习进程。通过阶梯,递进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广泛性特色。

5.5教学管理和形态的创新

教学管理从人工到机械到智能的发展路径中,通过对教学设备管控,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教学资源,应用数据分析和监控,对学校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的汲取教学营养,不仅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也是将常态的学习引入生活的过程,通过带电脑学习,不仅成为一种潮流,也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力。学校教学形态创新,是学校依据学生特点和知识需求,更灵活的安排课程的过程。在常规的网络知识的安全护卫下,在学校机房,学生通过教师讲授和基本的操作尝试,更多的体现了教与学融合的过程,尤其是整个环节透漏出浓厚的兴趣。现代高科技和智能手机的应用,渗透到常规的教学之中。针对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不足,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确保教学形态的多样化(远程控制和实时指导),实现科学化的课程设置和安排。

6结束语

随着基于网络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我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项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为建立新的移动学习平台构想、设计及整合移动教学资源,并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理论授课及实践课的教学中。该模式教学的应用,不仅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体现互动学习氛围,还极大地推进目前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成果最大化。课程改革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特色学习统一到教学实践和应用之中,为学生综合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字】教学周期 教材版本 教学活动安排 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09-02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社会,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应用,我们的社会就无法持续进步和发展。而作为培养现代社会各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教十余年,教过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计算机网络专业课,但教得最多的还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办公设备方面的课程)。从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版本一年一个样,教学方式也比以前大为改观。但从所教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情况回馈来看,教学效果并不很理想,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不光自己教的学生,别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情况也都差不多,可以说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刚走上工作岗位的1年内有60%连一份像样的Word文档都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连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软件都不会,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都会上网,都能熟练的使用QQ和玩网络游戏,在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操作能通过QQ与我这个教过他们计算机的老师联系请教,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无奈。

静下心来对自己这些年来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

就大专层次而言,现在的所有专业包括计算机专业为了给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出更多的教学时间,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压缩,有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四节的课时,这对于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是很不够的。而且当学生在第一、二个学期学完所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经过两个学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早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忘得干干净净,以致于参加工作时做不出一个像样的Word文档,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为找工作做一个表格形式的个人简历都做得乱七八糟,不规范。也就是因为教学时间和周期过短,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老师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有很多操作和问题都没有时间给学生讲深讲透,给学生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都只能说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一点皮毛,照本宣科,学生学不到更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无法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精髓,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了。

二、教材版本过多过乱,模式不统一

自我从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以来,所用教材版本自己都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了,好像是每年都会拿到一套新版教材,有些教材里就出现过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有的一套教材两本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书,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书),有的三本(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书分成上下册,一本实训书),还有四本的(一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一本Word,一本Excel,一本实训)。这不仅导致老师教学有点无所适从,就是学生学习也不知应该掌握哪几种Office应用软件。

三、实训、实验环节不够,上机操作安排的内容不丰富

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改革,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当他们参加高考升入大学时,基本上是人人都能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了,比如上网打开网页、进行网络通信(使用QQ聊天)、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等(除个别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读书的学生),但他们对于计算机基础操作中较深层次的操作(如文档的高级排版、数据的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都并不了解和熟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训就应该着眼于这个基础之上而进行开设和安排,着重于学生对软件操作的强化练习和训练。现在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安排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上机实训安排,时间不够,内容也不全面,在某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书上的操作步骤中都出现了操作错误。而且由于国家教育部规定大学生毕业必须要有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和职业技能证等证才能拿到大学专业的毕业证,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基本上都是一种应试型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过级考试内容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又如何能使学生学到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又如何能让学生在刚参加工作时出色地完成各种文档的排版、数据处理,做出让单位领导满意的文件来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家都知道,自计算机被发明以来发展到现在,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自然科学知识了(第一自然科学知识就是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它已经不是其他科学知识的附属品,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了。要想让大学生能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改革:

(一)延长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的周期,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实训的强度。不能因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削减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时间和周期,应该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把它和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同起来。

(二)要统一大学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内容和模式,不能采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式,让各院校自主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材,应该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材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使用一个统一的教材模式,这样既有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计算机等级的过级考试。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学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操作,加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加大学生操作实训的强度,丰富学生操作实训的内容,让学生多学多练,熟能生巧。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和要进行改革的方面,我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解决:

(一)就大专层次的教学而言,学生一般在学习五个学期后的第六个学期都会出去实习,不会再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大专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周期可定为五个学期。根据毕业学生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在计算机应用于办公室方面的软件中,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这三个软件应用得最多,操作要求也最高。同时现在是网络时代,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一些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能用到,因此,可以把这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分配到五个学期教给学生。

(二)第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技术指标、计算机病毒与安全、汉字输入方法等,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比如目录、文档的建立,对文件的管理等),最主要的是练习输入。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如何输入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用的拼音输入法,但输入的速度都不快,因为拼音输入法重码多,同音字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还打不出来,因此我认为这个学期主要应该让学生学习、练习并掌握五笔输入法,让学生多进行打字练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除能掌握基础知识,还能练出五笔输入法,打字的速度得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能得到提高了。

(三)第二个学期以学习Word(文档编辑)为主。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基本上知道如何进行Word的基本操作,这个学期主要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深层次的Word功能,如图文混排、中文版式、设置背景、首字下沉、艺术字、表格处理、模板的应用、文件管理与发送等,教会学生规范的文档排版格式,而进行Word实训的内容可以用第一个学期学习的那些基本知识作为排版编辑的内容进行练习(不要像现在的教材中的上机指导书上用一些诗歌、文章进行排版练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Word的高级排版功能,又能温习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四)第三个学期主要学习Excel(数据处理)。这个学期要让学生熟练掌握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让学生掌握对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包括数据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排序、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图表等),以及与Word进行联合操作的邮件合并等高级操作,多安排一些数据实例让学生多做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能适应工作环境中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各种要求。

(五)第四个学期主要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幻灯片广泛应用于产品演示、公司介绍、会议演讲、学术报告及课堂教学等场合,可以形象化地表达演讲者的观点和演讲的内容,而PowerPoint就是一个集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声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编辑制作软件。让学生熟练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包括幻灯片的切换、动画效果、幻灯片中对象的动画效果,插入文字、表格、图表等),制作出生动的幻灯片,这对学生从事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开设网络基础内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能上网浏览、搜索、下载信息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提高网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容的在网上实现信息互动交流。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第五个学期可以开设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计算机硬件的组装,现代办公设备的简单操作与维护课程。计算机系统的安装维护及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一个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出去工作连计算机怎么安装,怎样简单地进行系统维护,保证计算机在工作时的可靠性都不能做到,这确实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一种悲哀。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让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对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组装计算机,如何对系统进行维护,做到计算机小故障都能独立排除,保证计算机工作的可靠性。同时学习现代办公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知道如何将打印机、扫描仪、数码像机等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知道如何对办公室中计算机工作组的设定方法,实现办公室内部网络的资源共享。

通过这五个学期的学习和强化训练,我相信,毕业后的学生掌握了这几种常用的应用软件,因工作要求再学习其他的应用软件都应该不是难事,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会得心应手,也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被单位领导说成“刚毕业的学生,连个计算机都搞不定,什么事都做不好”了。

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学院;课程改革;项目法

中图分类号:TP305-4;G642

1 改革背景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我们已经悄悄地走进了迷人的电脑世界,并在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各方面领略到了它各种神奇的作用,它的魔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变化莫测。因而作为新时代的年青人,只有玩转了电脑,才能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资源,轻松快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计算机的热情也在不断高涨,组装机以其价格低廉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理论知识,更为自己能独立组装计算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微机组装与维护”作为实训课程来开设,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 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1)传统教学过程比较枯燥(教室讲知识点,机房练习讲完再练);(2)学生厌学情绪明显;(3)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不强,且学习方向不明确。实训式教学优势显著:(1)教学内容和方式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缓解了学生的厌学情绪;(2)以操作为实务,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提高项目的参与性;(3)实训主导型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各种技能。对该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3 课程的主要目标和特点

学习“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目标是:能识别微机硬件各部件,并能配置一台兼容机;能进行BIOS设置;能对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能进行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维护;能对计算机的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课程的主要特点:(1)课程内容繁多、知识面比较广,包括计算机各部件认识、硬件组装、BIOS设置、优化、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计算机系统软件安装、计算机日常维护。(2)硬件和制造技术更新快,随着新知识、新产品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要求。(3)本课程注重动手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学内容改革

微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动手能力特别强的课程,要求硬件要更得上潮流,技术也要是市面上最新,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我们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放弃以前教室讲知识点,机房练习讲完再练的做法,在充分利用“组装与维修实验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实行实训式教学,将所有知识组合成一个个的项目,采取边讲边练,或者是先练后讲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基本内容大致分为4个独立的项目,现分别说明。

项目1.准备工作(2学时):(1)工作台及常用工具准备:各种工具、光盘;(2)配件准备:计算机各种配件;(3)人员准备:释放静电、了解流程、学生分组;通过这个项目,使学生做好组装与维修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项目2.微机硬件(14学时)。首先识别微机硬件,对计算机的主要零部件(主板、CPU、内存条、硬盘、光驱、显卡、显示器、键盘鼠标等等)的性能参数,工作原理有一个认识,通过上网查询计算机硬件价格、参数;结合市场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计算机硬件的调研报告。牢记计算机的组装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微机组装与拆装,要求明确目标、拆装顺序、拆装过程中的注意点;并给予指导,我们准备了24套计算机产品组装,进行分组实训,经过教师检查,方可通电。组装完成后,进行BIOS设置。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组装的步骤。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

项目3.微机软件(8学时),包括计算机各种软件区分,操作系统安装,系统备份恢复,通过本次实训,使学生掌握系统安装(WINDOWS XP和WIN7),系统备份和恢复。

项目4.故障处理(4学时),在本项目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微机中的一些常见故障分析、判断的方法;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排错,以便解决实训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本项目的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使用出勤、过程考核与实训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总评成绩由出勤成绩占20%、过程考核占60%,实训报告占20%组成。

6 教学方法

项目任务分解法:实训为线索,将微机组装维护的过程分解为4个独立的项目,每个项目包括若干任务,每个实践项目和任务除包含具体要求、步骤。项目和任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有点类似于培训模式,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动手实践,同时在练习中得到工作任务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在任务实现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改革后的效果

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改革目前,“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成为了我们学院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之一,老师也成为学院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因为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考试也没有什么心里负担,学生能够快乐学习,用心体会实训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确实让这门课程变成大家想学又愿意学的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微机的拆装,系统安装等等。学生反映很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刘超.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模式[J].新课程,2012.

[2]张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

[3]薛滨瑞,刘广.基于Virtuozzo虚拟化服务器的精品课程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

[4]何军,吴立春.高职《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12.

[5]熊冠恒,刘远东,曹象臣,詹峰.实践性课程网站特色资源创制――以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维护与维修”为例[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6]Duan Mo,meaning,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 course teaching reform[J].Education and career.2010,17.

[7]Xie Yumin.LiuYu puter security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33.

[8]Peng Li,Zhang Daojun.Good high good.\"Computer assembly and debugging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J].Software Tribune.2012,10.

作者简介:刘德文(1975-),男,土家族,湖南常德人,讲师,理学学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硬件。

上一篇:基础会计实训报告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