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补充医疗保险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0:25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1

关键词:新农合;湛江模式;晋江模式;医疗保险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广东湛江模式

自2001年始,湛江市公务员补充医疗和企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大额业务先后由中国人寿(4年)和太平洋寿险(2年)承办。2009年1月,湛江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与新农合合并,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体制,由湛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管理。2012年,湛江市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637万人,医保覆盖率达到98.7%。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的一、二、三类医院分别为75%、65%、50%。这便是当时引起轰动的“湛江模式”。随后,湛江市沿用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的方法,采取政府主导、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建立了大病医疗补助保险制度。其具体做法为:按照参保人每人2元(637万参保人)的筹资标准,从结余的医保基金中划出1200余万基金作为大病医疗补助基金。这1200余万交由保险公司封闭运作,完全自负盈亏,存在风险。

大病医疗补助是对参保人自付部分进行再保险,这是对参保人最具实惠意义的举措。湛江市经济虽然不发达,但是拥有780万左右的人口,按照大数法则,具备有利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一些事务交给商业保险机构,不是削弱,有时候反而是强化。承办大病医疗补助保险后,人保健康公司在湛江的业务增至四项,此前已经承办了湛江市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项目以及城乡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医疗保险两个项目每年都有较大结余,而城乡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业务出现了亏损,累计约700多万元,政府为了稳定商业保险公司最终回补1200万元。从这三个项目总体来看,人保健康通过专业化管理,尤其是通过强化事中诊疗行为监控,减少了大量的不合理医疗费用,三个项目总体赔付率约为85%,在扣除人力成本和信息系统等12%左右的成本后,每年仍有3%的持续盈利,实现保本微利。

人保健康湛江中心支公司配备了一支专业管理队伍,通过其高效管理,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通过定点医院的评价选择机制和对参保群众就医行为的全程监控,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约束和监督。人保健康开展医疗行为监控后,参保群众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5%。另一方面,实行“总量控制、按月预付、年终清算”的支付方式。人保健康承办住院医保后,积极采用先进的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总额预付制下的多种支付方式,控制住院费用过快增长。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远不止此,对于不被关注的健康管理领域,可以借助商业保险公司的力量,建立起疾病预防的机制。

二、福建晋江模式

在福建省晋江市,凡没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晋江市户籍居民,均可参加“新农合”,按照个人、单位、政府三者共同筹资的方式,其中个人只要交30元,年度内最高可以领取10万元补偿款。晋江市“新农合”政策规定,晋江市在福建省率先实现城镇居民也参加“新农合”的“全民医保”。

晋江市是国家新农合重点联系点之一,晋江市新农合工作遵循“政府领导、统一筹集、监管分离、专款专用、定额补偿、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筹、监、管”相分离的运行模式,即统筹协调工作由党委政府(市镇两级分别成立新农合领导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新农合管理中心(挂靠卫生局)负责,业务管理工作主要由新农合服务中心(委托太平洋寿险晋江支公司设立)负责。新农合基金专款专户、封闭运行,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运行经费由市财政预算专项核拨。在建立健全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大定点医院监管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实行部分单病种限额付费,对市内定点医院按照“以收定支、总量控制、定期考核、按比付费”的原则实行考核结算的支付方式,确保基金管控合理、有效、安全。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经办后,市委、市政府并没有当起“甩手掌柜”,而是始终把新农合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每年,市委、市政府都根据新政策、新动态、新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投入也逐年加大,确保足额、及时到位。

简言之,晋江模式就是晋江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政府与太平洋寿险公司合作,实行“托管”模式,管理农民的医疗保障基金。2012年,晋江新农合政府补贴每人260元,凡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晋江市户籍居民,个人只要缴纳50元,年度内最高就可以领取17.5万元的补偿款(其中意外险最高补偿7.5万元)。对晋江市参合农民而言,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2012年,晋江全市当年参合人数97.07万人,管理基金规模2.91亿元。从2006年4月至2012年底近7年时间里,晋江新农合共结报40.57万人次,补偿支付8.27亿元,受益人次累计超过41.82%,受益户次数累计超过99.99%。参合群众得到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参合率从2006年的80.78%提高到2012年的99.99%,2013年有望达到100%。

三、结论

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工作是可行的,并且实现了多方的共赢:有利于政府实现职能转变,从结报补偿等日常性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更专注于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工作;有利于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提高对参合群众的服务标准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对定点医院的监管效能;有利于节约运作经费。

参考文献:

[1]秦立建,蒋中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外包的实践分析一基于福建省晋江市的调查.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8).

[2]郑军,仇春娟.政府责任视角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的文献综述[J].管理学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王芯瑞(1987-),女,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修保险理论与实务方向。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2

二、缴费标准:

1、住院医疗保险:缴费基数与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基数相同,征缴率为5%(862×5%)。

2、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在参加住院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必须同时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参照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年已退休人员每人每年20元,在职人员每人每年30元,费用由个人负担。

三、缴费年限及方式:

失地农民参加住院医疗保险,对不同年龄段人员实行逐年缴费和一次性缴费相结合的方式。本次参保的年龄界定基准点为年6月30日,对年6月30日以后的失地农民年龄界定基准点为征地批文或实际用地时间。

(一)女60周岁、男65周岁以下的实行逐年缴费,每年度征缴一次,实际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

1、连续缴费满15年,且已达到或超过城保规定退休年龄的,不再缴费,终身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2、连续缴费满15年,但未到城保规定退休年龄的,必须连续缴费至城保退休年龄,终身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3、连续缴费年限内达到当年我市社会平均寿命时停止缴费,终身享受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对实行逐步缴费的失地农民,全失地农民个人每年负担259元,政府每年补贴259元。例:失地比例为50%,年总计缴费518元,政府补贴518×50%×(1-50%)=129.5元,个人负担388.5元,政府补贴最长不超过15年。

(二)女60周岁,男65周岁以上的实行一次性缴费,缴费标准为6000元。

1、女60周岁以上至75周岁,男65周岁以上至75周岁的全失地农民,个人负担3000元,政府一次性给予补贴3000元;部分失地农民按失地比例进行缴费,例:失地比例为50%,个人负担3000+3000×(1-50%)=4500元,政府补贴1500元。

2、75周岁以上全失地农民个人负担2000元,政府一次性补贴4000元;部分失地的农民按失地比例缴费,。

四、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

1、女50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上,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只能参加住院医疗保险。

2、女未满50周岁、男未满60周岁:

(1)对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不再纳入住院医疗保险;

(2)对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可选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享受政府补贴。全失地农民政府补贴20%,先缴后补,缴费标准为个人828元,两级政府补贴207元。部分失地农民按失地比例缴费。

五、其他规定

1、失地农民以户为单位选择参加医疗保险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户籍人口以户口簿为准。

2、部分失地农民的政府补贴额按失地比例进行补贴。

六、组织领导

成立镇失地农民参加住院医疗保险工作领导小组。

七、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培训阶段。

主要任务是分层次组织宣传发动,政策培训,调查摸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登记、申报、审批阶段。

主要任务是已参保失地农民的分户造册登记、失地农民申报申请、汇总申报审批。

第三阶段:缴费办理阶段。

主要任务是协调市社保局医保科收费、办理。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3

一、制度模式:政府主导、集体投保、市场化运行

在做好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考虑到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发生的概率低、人数少、风险可控,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方式,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统筹基金(以下简称“统筹基金”)封顶线以上医疗费用报销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厦门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的具体模式是:将社会保险部门作为一个投保人,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作为被保险人,统一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补充医疗保险,当参保居民发生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时,由补充医疗保险赔付。在一个社保年度内(即每年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每份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全年保费仅10元,参保居民无需额外再支付一笔保险费,均由统筹基金支付。同时,向全市所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购买产品服务,类似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实现了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获得较为优质医疗服务保障的基本目标。

二、覆盖范围:城乡所有居民

2007年1月,厦门市启动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制度。2008年7月,将由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移交给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和经办,建立了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7月,又将大学生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之内。至此,厦门建立了覆盖城乡所有人员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7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居民补充医疗保险,所有参保居民全部纳入投保范围,连同原先建立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实现了补充医疗保险在厦门的全覆盖,享受补充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两百六十多万人。

三、保障层次: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对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补充医疗保险全面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2010年7月建立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之时,每年保费仅10元,均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对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封顶线10万元以上的医疗费用,商业保险公司赔付70%,个人自付30%,商业保险公司赔付的最高限额为11万元,这样基本医疗保险加上补充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综合医疗保障水平可以达到21万元。2012年7月,厦门又提高了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的报销限额,由原来的11万元提高到21万元,调整后,在一个医保年度内,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综合保障水平达到31万元,为本市城镇居民上年度可支配收入的9.2倍、农村居民上年度可支配收入的26倍,均超过国家规定城镇居民的6倍、农村居民的8倍。同时,提高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由原来的70%提高为75%。据统计,厦门市城乡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建立两年来,共有137位参保居民享受了补充医疗保险待遇,其中集美大学一位参保学生,因患大病,2011年至今共花费医疗费用33.58万元,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报销了10万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了11万元,扣除非医保基金支付项目,报销比例达70%左右,极大减轻了参保患者家庭的大病医疗费负担,有效化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充分发挥了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作用。

四、结算方式:即时刷卡结算方便快捷

一般情况下,商业保险理赔的结算方式是投保人先垫付发生的费用,后到商业保险公司报销。厦门的补充医疗保险,依托先进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为参保人员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具体做法是:参保居民发生超过统筹基金、由商业保险公司支付的医疗费用,直接在定点医疗机构刷卡结算,医疗费用由医疗机构先垫付,承保的商业保险公司审核后再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通过这种即时结算的方式,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及时、足额索赔,又解决了参保人员垫付医疗费和来回奔波报销医疗费的问题。

五、保障效果:政府、保险公司、参保居民三方全赢格局

厦门市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具有保费低、保障水平高、抗风险能力强等优点,主要是通过较少的保费投入,较好解决参保人员的大额医疗费问题,做到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普遍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再附加补充医疗保险是双重保障,花钱省,保障水平高,以后患了大病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商业保险公司认为统筹基金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发生的概率小,风险集中,又是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集体投保,逆向选择较小,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有益补充的作用;政府则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花了小钱办了大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让参保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4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社会保险;商业保险;改革

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于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方面进行了深入改革。我国的改革政策是将商业保险引入社会保险体系中,改革后的社会保险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也为商业保险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合理的改革统筹,使两种保险体系全面发展,有助于减轻我国财政负担,能够提高社会的保障水平,并增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社会保险改革为商业保险带来的发展空间与挑战

我国社会保险的改革分为三个方面:单一形式转变成多层次形式的社会保障;政府垄断转变成商业保险竞争的市场经营机制;政府角色从提供者转变为管理者与监督者。

1.社会保险改革为商业保险带来的发展

(1)改革后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商业保险带来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保险,其中养老和医疗保险为商业保险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养老保险一直是我国政府最重视的一项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分为三个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是由政府负责,补充养老保险是由政府指导,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个人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三个支柱中,除了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是由政府直接控制负责,其他两个支柱都是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医疗保险方面包括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由国家政府立法建立,政府掌控并负责,对参保人员的基础医疗费用做出保障,补充医疗保险包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职工等医疗补充互助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包括社会人员的疾病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医疗保险的改革中,政府提倡并鼓励有资质的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险业务。这便为我国的商业保险开创了发展领地。因此,上文提出的两种保险体系中,除了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其他部分都可以通过商业保险来完成弥补,提高社会保险体系的完整性和多层次性,为商业保险带来了发展空间。

(2)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促使商业保险的发展

基本养老保险是在职工退休后政府为其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以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指出的各级政府需要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贯彻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原则。我国政府对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预期的替代率为58.8%,而从相关数据中来看,企业的职工替代率在明显下降,国际标准的养老替代率为70%,可见我国的养老保险对退休后的职工生活质量会有明显下降。在这种基本保险替代率低和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生活中的矛盾之间,人们对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的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保险开创了发展道路。

(3)商业保险的潜在用户逐渐增多

社会保险的改革更多的是增强了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保险义务,这便提高了人们的保险意识。社会保险的缴费与人们收益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人们既然需要缴费,则更愿意接受个人收入来提高生活水平。在之前的一项数据中表明,人们更愿意选择做专门的养老储蓄,对养老进行投资,由此可见,对生活追求高品质的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了商业保险的潜在客户。

2.社会保险改革为商业保险带来的挑战

(1)社会保险改革为商业保险带来的“替代效应”

按照我国的保险体系的发展,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特别的医疗保险体系,社会保险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商业保险,对商业保险进行空间压缩。社会保险中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大、参保人数多,在保障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便减少了对商业保险的需求。

对于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来讲,对企业职工基本医疗的报销比例逐渐扩大,现已经提高到当地人口收入的6倍以上,因此,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越大,商业保险的发展则越小,从而替代了商业保险的作用。对于养老保险来讲,普通群众的养老保险已经能够保障生活所需,因此也就不存在商业保险的购买意识,这也替代了商业保险的作用。

(2)经济状况对商业保险有所限制

我国的社会保险所缴费用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世界各国中,大多数国家的保险缴费在10%以下,而我国已经超过了20%。这便影响了企业缴纳保险费用的积极性。一般中小型企业注重经济效益,而没有缴纳社会保险的意识或者无力缴纳,即使缴纳,也将由政府交给社会保险部门管理,商业保险公司在此不存在任何竞争,因为企业中根本无力、无意识为员工办理商业保险。

对于个人来讲,商业保险项目的保险费用通常比社会保险费用要高,但赔付额度不一定高,赔付的项目也较少。人们的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有限,对于商业保险的参保只存在极少数,更多的人愿意将保险投资到国家政府中。

二、在社会保险改革下的商业保险发展方向

1.企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国家最重点的保险项目,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养老保险都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而在我国,企业养老保险都是有社会保险经办。在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中,制定了相应的保险金缴纳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据有关数据统计,2010年的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高达1752万人,累计基金为3800亿元,相比2010年增长28%。因此,商业保险应该积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领域,与企业洽谈,争取合作机会,为企业提供相关的理财方案、账户管理、投资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

2.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国家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国家相关文件中规定,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企业和个人自愿选择经办机构。在美国,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十分重要,2010年统计数据中显示,美国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高达45.2%,总年保险金为356亿美元。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实行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公司应该利用此次机会,以适应人们理财多元化的需要,开阔更多的保险产品和人们保障计划。

3.补充医疗保险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具有一定的保险范围,在规定起点和封顶线以外的费用需要参保人自付,对于报销药物以外的药品费用也需要个人自付。对于此,商业保险公司设计好合适的产品,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政策,建立初期可以从大型企业中入手,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参保人数较多,利用成功的案例带动更多的企业进行参保,但是,还需要重视医疗费用和健康风险因素的控制。

4.商业健康保险

医疗保险中的商业健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需求,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社会医疗保险并没有涉及到健康保险,加上疾病发病率逐渐增加,医疗费用不断上涨,更加增加了人们对商业保险的投保意识。商业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领域可以大展拳脚,应对不同客户的需求,办理多种不同的健康保险规划,以满足不同人们对医疗保险的需要。

5.农村保险

我国农村地区的保险项目应该加大,我国除开展的新农合试点以外,并没有对农村地区完善农村社会保险。而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疾病发病率高已经越来越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民对保险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因此,商业保险公司能改加大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为农民提供养老、医疗、意外、农业险等多种主体的保险体系。政府为农村进行试点保险推行后,商业保险应该抓住机会,在农民保险意识逐渐提高的状态,积极开展农村保险业务。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共同发展的建议

社会保险属于政府对人们的生活保证,商业保险是市场环境下的保险行为。两者的工作性质不同,但针对的群体相同。社会保险提供的保险范围有限,商业保险可以提供社会保险以外的保险需求,对社会保险进行必要的补充。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商业保险的认识,协调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关系,不应该对商业保险看作是竞争对手,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险。另外,保证社会保险领域的政策与商业保险之间的协调,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已有相关文件来规范商业保险发展建设,如《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在实际保险业务办理中总结经验,进一步明确商业保险机构的保险业务范围、原则、方式、管理办法等。政府机构监督管理的同时需要保证制度的公平,扩充商业保险的发展。国家加快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将养老保健进行补充保险,针对养老保险的缴费情况来看,可以适当的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的缴费金额。商业保险行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提高商业保险的优势,发挥个人的作用,政府在必要时给予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财政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建设,我国对社会保险的改革是为了更有效的提高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同时也为商业保险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于商业保险,可以深入到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但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保险的改革对商业保险具有替代效应,影响了商业保险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方向与两种险种的统筹发展对策,对国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邵全权,陈佳.我国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竞争与合作――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视角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3,06(03):11-19

[2]奎潮.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2

[3]张慧.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结构比例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2

[4]孙蓓.浅议如何有效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J].河北金融,2011,07(07):59-61

[5]刘影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6]刘致和,苏恒轩,蔺秋艳.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优越的宏观条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5(12):41-42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5

社会保险是在国家通过立法的手段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一种保险制度。强制性、救济性、非盈利性是社会保险的三大基本特征;商业保险是在投保人自愿的情况下,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具有自愿性,盈利性,有偿性的特征。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都有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即只有缴纳了保险费,才能享受到保险保障的服务。但不同的是,社会保险是强制的,是劳动者以一定的比例数额缴纳保险费,其缴纳的保险费用往往较低,保障的是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而商业保险是自愿的,其有一个原则是多投多得,少投少得,不投不得,保障的范围也比社会保险广。

一、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效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商业保险能够补充社会保险的服务对象

在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大企业的劳动者,而学生,小企业劳动者,农民和农民工则未被涵盖在内。而商业保险是面向社会全体大众的,但是许多人对商业保险存在着误解。以美国来说,美国的商业保险是他们国家社会医疗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商业保险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奢侈品。如今我国的商业保险的种类日益繁多。人们可以更具自己的实际作出选择。

2.商业保险能够补充社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是让投保者缴纳一定的资金,当投保者因病需要治疗时,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补偿以减少自己的经济损失。社会医疗保险是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也是在国家立法的条件下强制实现的,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特点。但是社会医疗保险不是全额报销,而是按照一定的比例报销,且报销的比重不高,报销的最高费用由明确的数字限制,因此仅仅起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作用。有时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高达数十万以上,基本的医疗与之相比仅是九牛一毛,此时可以通过发展商业保险,健全商业保险中的健康保险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减少以个人医疗支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商业医疗保险还可以满足高收入群体更高层次的医疗保障需要,以拓展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3.商业保险能够补充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年龄后不仅可以免除劳动义务,而且可以获得物质补助的一种保障体制。根据补助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其中,基本养老保险是属于社会保险,后两种保险的投保既可以选择社会保险公司投保,也可以选择商业保险公司投保。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日益加重,长此以往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性。而国务院也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发挥商业保险“经济补偿、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因此发展商业保险既有现实的需求,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缓解社会压力。

二、实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

1.研发商业保险中农民工险种,完善保障体系

农民工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支庞大的队伍,在社会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工与农民有一点不同就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强,这使得对于农民有优势的社会保险,对于农民工发挥不出太大的作用。所以,商业保险要开发一支能够在不同的区域都能够实现投保、理赔的险种,同时针对农民工的商业险种的研发要考虑到农民工收入较低的事实,既要农民工交得起保险费用,也不会让商业保险公司出现亏损。在新的医疗体系改革的背景下,我觉得国家应该从目前国家医疗体制和服务还不完善的现实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研发保障农民工利益的险种,使得农民工受到更多的保障,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2.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商业医疗保险发展

2009年出台的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意见明确提出,以基本的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为补充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温家宝也曾提出,要逐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并把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商业医疗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一样,可以对居民的医疗进行保障,保障社会公平。商业医疗保险要遵循自愿的原则,解决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以外的需求。国家应该在税收方面予以支持,对于购买商业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方面适当的减免,以此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等等。除此之外,国家要配合商业保险公司和企业大力宣传商业医疗保险,是人们认识到商业医疗保险对于其自身的优点和好处,以增强商业医疗保险的可信度,消除人们的顾虑,同时加强立法的引导,规范其发展,构建商业医疗保险和企业医疗保险互相保障的医疗体系,促进医疗体系的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3.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相融合

首先要鼓励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我觉得政府可以仿照农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也给予商业养老保险制度以适当的补贴,以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同时可以适当的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税率,让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使人们有更多的为今后打算的空间。鼓励商业保险的发展,要考虑到我国农村基础医疗和养老体制不完善的现状,有机的侧重农村商业养老的发展,推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使商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核心。

结语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6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司

合作医疗是由体现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等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保险公司可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的特点,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发挥保险公司的社会管理功能。

一、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作用

(一)有利于保险公司发挥较为成熟的医疗保险管理经验。保险公司在费率厘定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善于对征缴补偿标准进行测算、拟订合理的征缴补偿标准和办法,进行赔偿额度的设置。发挥理赔管控的专业优势,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通过成立专门的农村医保业务管理中心,选聘医保专管员派驻各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参保人员的政策咨询、资格核准、住院登记、转院管理及现场现金结报支付等工作。利用保险公司的业务网络系统和专业人员的优势,在业务管理中心和各定点医院间建立远程审核结报网络平台。业务管理中心建立数据库.各定点医院设立工作站,专管员对结报人的医疗费用进行初审,然后将数据传输到业务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即时核准。农村医保专管员制度和远程审核结报网络平台的建立,缩短了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距离。业务管理中心通过制定支付管理、专管员培训与管理、档案管理及信息数据管理等办法,规范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可积累农村保险经验数据,便于保险公司设计和开发有针对性的农村保险产品及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实现保险公司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

(二)有利于政府发挥指导和监督职能,实现政府职能从办农医保向管农医保的转变。政府设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办公室,负责监督业务管理中心的基金运作情况和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病人的医疗行为。加强对农保基金的监督,真正做到农保基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卫生行政部门不参与农保基金的运作和结报补偿等日常性事务工作,只负责监督管理和政策的调研与完善,真正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经办的分离。

(三)为群众提供便捷专业的补偿支付服务。保险公司的参与可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使农民体验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保意识,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参保率,有利于改善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二、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方式

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的困难在于资金的缺乏,农村在进行税费改革后,作为乡镇政府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农业税被取消,财政资金大幅度减少,有限的资金在维护公共卫生投入方面政府的力量就显得非常有限。而对保险公司而言,占据我国人口70%的农民却还是一个尚未打开的潜在市场,保险公司向农村市场的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及责任保险必然可让保险公司与农民实现“双赢”。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委托管理”模式。保险公司采取基金管理方式,向政府收取一定额度的管理费用,按照政府确定的补偿方案为参保农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服务,不承担新农合基金的运行风险。在具体操作中,根据是否使用保险公司指定条款,又可包含“基金条款”和“委托协议”两种不同做法。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为政府提供新农合补偿费用支付服务,实现新农合“管与办”的有效分离,有利于基金安全;而保险公司自身不承担基金管理与运作风险,有利于规避政策风险,是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试点工作的主流模式。

(二)“风险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商业保险规律运作,根据双方协商确定保费和补偿标准,保险公司为参保农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偿(报销)服务,承担新农合基金的运营风险,自负盈亏。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商业保险的保障功能,调动经办公司在风险管控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新农合向公平与效率的方向发展,但鉴于国家有关政策限制,目前仅限在个别地区进行初期探索。

(三)“风险共担”模式。为提高公司经办管理效率,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基金条款”委托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双方约定按一定比例,分享新农合基金盈余,共担基金亏损风险。这种模式具有平衡机制,结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优势,有利于调动双方共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但难以确定双方的法律、经济关系,具体操作相对复杂,保险公司面临较大风险。

三、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积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与主体。虽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中农民的应缴费用降低了,减轻农民的义务,但农民做为此项制度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上世纪90年代由卫生医疗部门主导重建农村合作医疗时,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导致资金缺乏并造成没有给参保农民报销医药费的现象。因此,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积极性不高。

(二)政府和监管机关尚未完善制度保障。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还缺少政府有关的法律、税收等方面政策法规的基础支持。政府没有出台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没有明确的鼓励性税收优惠制度安排。保险监管机关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产品开发、精算技术标准、基金运营管理、盈亏核算方法等缺少相应的保险法规和监管政策的规范与支持。

(三)保险公司缺乏经验和动力。首先,目前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少针对农村地区整体人群的卫生统计数据或经验数据的积累和储备。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情况的统计工作一直未能全面建立,没有详实的统计数据储备,导致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的保险费率厘定缺乏科学数据支持,无法确定合理的标准费率。其次,新农合建设遵循的不赢利原则,迫使保险公司对于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缺乏长期的动力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建设往往只能寄托于参与新农合建设所带来的农村保险市场开发的潜在附加效益。再次,对医疗机构在医疗费用使用上的管控,保险公司无法真正做到对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督,往往只能依托政府的监督。最后,保险公司普遍缺乏长期开拓和服务农村市场的经验,对保险公司来说往往缺乏针对新农合业务的风险识别评估、服务流程、业务系统网络,没有针对这个特殊市场的配套人才、制度、流程和技术支持。

四、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村务公开栏、黑板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搭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平台。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选择参保受益农民的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努力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加强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指导和监督。卫生行政部门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管单位,卫生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应对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指导和监督,规范工作流程和服务标准。共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模式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保险公司应提升自身业务管理能力。保险公司应针对新农合业务的特点,重点加强计算机业务系统、客户服务和理赔操作、专员培训、基金安全管理及医疗风险管控方面的培训,改善操作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针对农民实际收入水平,考虑地区差异厘定科学、合理的费率,通过专业技术手段,加强对新农合业务活动的监测和分析。考虑农村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环境,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建立两者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有效确保参保人就医权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7

1 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1.1 德国农村的“农民健康保险”制度

德国的农民健康保险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健康保险,其业务由分布在各州的20个农民医疗和照料公司经营。这些保险机构的投保人主要是农民及家属。保费缴纳的多少与收入挂钩,但所有参保农民均可获得同等的保险给付。农民收入水平的计算基础是20世纪50年代德国联邦农业部根据每一块耕地的肥力和农作物单位面积平均产量确定的计分体系。每个州的农场都依据其拥有的农地分值在州内的排序,由低到高划分为20个等级,农场主依据对应的等级缴纳保费。农场其他人员应缴纳数额,参照农场主的缴费级别按一定比例折算。几十年来,保费征收水平随农民医疗支出的增加逐渐提高,由此产生的资金缺口依据德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由联邦财政补贴。

1.2 泰国农村的“30铢计划”

在发展中国家泰国实施的“30铢计划”是针对农民及流动人口而推行的一项全民医疗服务计划。它由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标准,将资金预拨到省,省卫生管理部门按人力工资、预防保健和医疗等几个部分分配给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参与本计划的国民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每诊次只需支付30铢的挂号费(约合6元人民币,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农民可免缴),即可得到包括预防保健、分娩、门诊和住院服务、口腔疾病治疗这五项包含内容广泛的医疗服务。开展“30铢计划”所需资金主要通过调整国家卫生支出结构来实现。“30铢计划”规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偿付主要采用“按人头付费”和“按病种付费”制。

1.3 日本和巴西的有关情况

日本农村推行的“国民健康保险”具有法制体系健全、业务运营体系完备、监督体系完善的特点。巴西农村医疗保健计划具有两个突出优势:政府重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农村医疗保健计划;在制度设计上,注重对医疗服务者的激励。

2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型合作医疗筹集资金比较困难

制度规定“以大病统筹为主,农民自愿参加医疗合作”,但在实施中因一些现实因素导致了农民的“逆向选择”,即健康者不愿参合,体弱者积极参合。这样,资金来源大大减少,而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合作医疗补偿的多,收不抵支。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地方为了提高参合率,或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宣传发动,耗费过多的宣传发动成本,或者强行要求农民参合,违背了农民自愿的原则。

2.2 医疗补偿制度不合理

初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补偿比例高于高级医疗机构。如果农民遇到乡镇级医疗水平不能解决的大病,就必须到医疗水平高的市级或市级以上医院治疗,医疗开销会更大,但是补偿的比例却减少了,显然对于大病患者,仍然起不到保障作用。

2.3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不健全

从资源配置上看,目前在我国占全国人口70%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30%的卫生资源,明显存在资源向城市倾斜而导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从服务和管理上看,医疗费用总体保障水平很低,且报销的手续和程序过于严格、复杂。定点医疗具有垄断的特性,也使服务质量和态度打了一定折扣。另外,合作医疗的组织者大多缺乏管理合作医疗的专业素质。他们在医疗服务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保障的范围、给付标准的设计等方面缺乏专业的知识和精算技术。另外,各地试点成立的管理监督机构中农民参与情况也存在一些问题,普通农民在管理监督中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这些都不利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3 借鉴与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在此提出一些对策。

3.1 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立法工作

在多元市场体制下,政府必须定位于制定和完善公共服务的市场规则。例如泰国在2001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2002年颁布了《国民健康保险法》。赋予该项计划的权威性,这为以后该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至今,这项全民医疗服务计划得到了有效实施。目前,我国合作医疗只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缺乏具体的用于指导实践的法律法规。因此国家应制定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法规,以规定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办法和相关合作医疗保险组织、村级合作医疗站的组建方法及其职能等。

3.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商业保险管理模式引入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保险精算技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合作医疗的缴纳水平、补偿方法和补偿比例;利用保险公司管理控制风险方面的优势,对合作医疗基金进行管理。如德国的农民健康保险业务由20家农民医疗和照料保险公司经营。参保农民可根据各公司的运营能力及业绩任选一家加入。这种制度设计一方面扩展了个人在福利领域的决策权,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农民医疗保险市场的适度竞争。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在政府调控下,合作医疗基金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实行基金运营市场化。同时,允许和鼓励私人诊所进入到合作医疗领域,通过公私竞争机制改变公共卫生机构价格高、效率低、服务差的局面,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提高定点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

3.3 完善医疗补偿制度,合理规定赔付率,有效增加资金筹集

对于重大疾病的补偿率应根据家庭状况适当增加,并且保障农民工的医疗条件。关于筹集基金,国外不乏采用强制性缴费的例子,医疗基金充足,补偿比例高。鉴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强制措施有所不妥,可把大病统筹、小病统筹、医疗检查和保健、社会医疗救助等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要把农民自愿参合和增加财政补贴、优先获得贷款、兴办非农产业享受更多优惠政策等经济激励结合起来。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措施既解决了农民大病看不起的问题,又解决了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并且鼓励了健康者参合,有效提高了参合率,增加了基金来源。

4 结语

农行补充医疗保险篇8

一、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本开展情况

(一)农牧民参合和资金筹集稳步上升。我县2005年被定为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县以来,先后五次调整合作医疗报销补偿方案,截止目前,参合率达到100%。自去年在全疆率先实施“新农合+商业补充保险”模式以来,农牧民参保积极性明显增加,补偿率由34%提高到51%。2008年,参合农牧民住院次均补偿913.38

元、占次均住院总费用的36

%,较往年同比分别增长2个百分点,参合农牧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高于往年,农牧民对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的平均满意率达95%以上。

(二)补偿政策逐步完善。一是在各级财政逐年增大补助标准,人均参合资金总量增大的前提下,通过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定点医疗机构,合理确定各级别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的分级补偿比例、起付线、封顶线等,防止基金过多沉淀,引导病人合理分流,使农牧民受益最大化。2005年乡、县、县以上定点机构起付线分别为100元、400元、

和800元,超出起伏线分别按50%、40%、和30%报销。最高补偿限额年度累计为8000元。为尽可能的让参合农牧民享受更多、更高的补偿,2007年,先后对新农合实施方案进行了两次调整,目前乡、县、县以上定点机构起付线分别为80元、200元、500元,超出起伏线分别按70%、55%、40%报销,最高补偿限额年度累计为12000元。同时,对参加合作医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领取计划生育“两证”的家庭成员的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实行30元的保底补偿。二是积极探索新的补偿方法,让农牧民享受更多的农合补助。2006年年底,我县在严格管理基金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补偿方案,在××率先推行合作医疗二次补偿,共补偿

680人次,金额达26.19万元。2008年,××县尝试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引入商业保险作为新农合补充医疗保险。补充险的实施,极大推动了合作医疗的发展:一是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覆盖率明显提高。商业补充保障制度积极稳妥的落实,让农牧民切身感受到了合作医疗带来的种种好处,农牧民参合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为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我县参合率达到100%。二是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08年,合作医疗共支出225.54万元,补偿金额85.1万。合作医疗补充险的实施,使农牧民的受益率显著提高,补偿比例由实施前的34%增至51%。三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看不起病的问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与商业补充险的联合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牧民无力参合和无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问题,切实提高了县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农牧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团体补充医疗保险实施以来,全县1713名农牧民从中受益,其中35人享受了大病补偿,补偿金额高达21.5万元

(三)取得明显效果。经几年的探索努力,至2009年来,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基本形成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自愿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和规范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框架体系,探索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组织管理、筹资机制、基金管理与使用、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监督等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并逐步规范、健全和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病人家庭的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升了党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形象。新农合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好政策,已初步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农牧民的参合积极性正在逐步提高。乡卫生院已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载体,资金总量迅速上升,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动下,乡卫生院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医护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院的就医环境大为改观,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新和完善,这些都为医疗机构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新农合是一件惠民的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不小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错综复杂和一些不可预见性,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冷静对待。

1、宣传引导工作不够深入,农牧民参合率高,而参与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部分村组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化培训,对新农合政策了解不够,对农民提出的相关问题不能很好解答,乡干部又精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使农牧民对新农合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调查中发现一些农牧民在定点医院看病不知道如何报销,甚至有的参加了新农合也不知道怎么享受这一政策。

2、农牧民对目前的报销比例不满意,门诊家庭账户上的钱不够用。我县人口少,经济落后,我们的筹资属于低水平广覆盖的局面,住院病人呈逐年上升趋势。农牧民医疗保障需求逐步提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基金运行风险正在日渐加大

3、农民医疗服务需求增长,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严重控编,二是设备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三是村卫生室不能发挥基本功能。影响了小病普惠政策的落实,反映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有待改善,乡医务人员有待充实,村卫生员的待遇有待提高。

4、真正的穷人还存在看不起病。对于那些尚处于温饱边缘徘徊的农民,不仅无钱参加合作医疗,即使已经参合,但具体看病时还得先自己垫付,过后按比例报销,农民自己需要承担的数额仍然不少,真正的穷人依然看不起病。

5、日常工作量大,经办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薄弱。合管中心经费严重不足。合作医疗的管理和办公经费紧张。目前,县财政为合作医疗预算经费为1万元/年,而合管中心每年用于培训、督导、审核、宣传发动、网络运行等费用至少在4万元以上。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宣传,优化服务。一是对村组干部进行专业的系统化培训,使其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制度宣传,把参合办法、权利、义务以及审核结算流程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熟悉这一制度。二是针对性地开展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宣传,现身说法,增强制度的吸引力。三是按期公布住院补偿报帐费用,增加透明度,提高了农民对新农合的信任度。四是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服务态度,向参加新农合的农民提供便利、快捷、周到的服务。

2、加快建立起适合我县县情的筹资增长机制,提高基金运行总量,从而不断提高农牧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合作医疗基金酬资水平低与广大农牧民医疗保障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是新型合作医疗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积极稳妥的筹资增长机制,提高筹资金额,增加筹资渠道和来源,扩大基金总量。在中央、自治区补助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我县财政又极为困难,在不增加县财政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借助社会资助资金,如在每年各类捐款中留出一定资金,存入专门帐户,并每年定期划拨到合作医疗基金专户,使基金透支的风险降到最低。积极稳定的筹资政策是提高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的关键。2010年在全县推行门诊统筹。

3、给乡、村医疗机构创造生存发展空间。切实加大对农牧区乡、村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一是增大对乡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修建力度,为其添置更新医疗设备,稳定卫生队伍,同时加强其素质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诊疗水平,给乡村卫生室创造生存发展的空间,真正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为农民提高方便、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4、规范医疗行为,控制目录外用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坚持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诊疗程序和用药行为,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全自治区统一制定的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对于同一管理、药效相同或相近而不同药名的药品,医疗机构应采用目录内用药,有效控制农牧民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轻农牧民不合理负担。

上一篇:文物保护与利用范文 下一篇:历史文物保护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