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03:15:06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1

 

一、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慕课简称为 MOOC,即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和Bryan Alexand 联合提出的。慕课主要具有三大优点,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因此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但通过近几年的慕课教学实践,发现慕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了弥补慕课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拟推行“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是指以慕课教学方式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协助下,完成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中,慕课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及练习、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及练习、课堂答疑、课堂讨论、课堂测试。实验课教学采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且师生交流顺畅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授课教师将实验课程的视频、习题等资料信息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学生只要获得相应权限,就可以不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限制,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学习实验课程。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做习题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在线答疑不能解决,就需要带到实验课的课堂内,与教师面对面开展讨论、分析来解决。从而,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畅问题。

 

(二) 能够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且学习方向清晰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实验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本课程,而且学习进度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课堂授课、答疑等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导向作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导向弱化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三) 能够使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提高社会认可度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实验课程学习的低成本,又增强了课程考评的严肃性,提高慕课课程的社会认可度。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很多学生同时学习,学生能以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但考评不够规范。同时,需要借助课堂考试,课堂考试是现场进行的,只要课堂考试监考严格,可以有效地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从而,既让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实验课,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考评不规范问题,提高了社会认可度。

 

二、农经专业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适宜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旨在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农业或者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尤其适合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

 

(一) 实践性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行政管理、农村金融、农村财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将来能胜任涉农企业、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借助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实验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农经专业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践性。

 

(二) 多元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主要是依据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设置的。学生在全面掌握农经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农经专业实验课。学生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农村统计学基础知识、 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等。可见,本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具有多元性。

 

(三) 适时性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日益完善与落实,农经专业的实验课必须紧跟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的调整。农经专业的实验课通常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形势、现行的经济政策,编制新的实验资料,使学生利用学过的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多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涉农经济政策,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 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

 

三、农经专业实验课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 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农经专业实验课以业务操作练习为主。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练习活动可以采用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适合在线做, 模拟岗位性的练习适合课堂做。针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案例、实验练习题、学习任务单等,上传到慕课平台,学生进行在线练习,教师在线指导实训。模拟岗位性的练习可以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教师应当现场指导实训,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置农业企业法人、农产品营销经理、会计核算员等岗位,然后引入与农(林)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工,依据所在的岗位,进行手工业务练习。

 

(二) 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在业务操作练习中的提问,解答疑难问题,需要兼用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这两种方式。教师可以创建在线答疑区,不限制注册人数,学生可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在线答疑区,向老师或同学求教。答疑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集体式、开放式的,问题也可以由在线的同学代为解答,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针对在线答疑不能解释清楚的实验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由主讲教师讲解,也就是借助课堂答疑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 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讨论活动可以采用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的特点,实验课教师可以创建在线讨论区,上传有关农业发展趋向、农村民生等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资料,以供师生进行学习讨论,教师或相关成员要定期登录讨论区,及时关注讨论情况,发表导向性见解与评论。在线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非常便捷,即使实验课结束了,学生可以借助慕课平台上的讨论区,继续提问、交流。但这一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学导向不够明显。如果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提供正确导向。

 

(四) 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 农经专业实验课考评需要以课堂测试为主,辅以在线测试。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在线测试功能,借助本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实验项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全部实验项目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上。“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需要同时选用传统的课堂测试方式,在课堂内安装监控设施,同时,组织教师现场监考,针对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在线测试成绩以及课堂测试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汇总,得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课程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NJX1529)。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2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通称“癸卯学制”)后,各级新式农业学堂纷纷建立。而兴办此类新式学堂面临两大困难,“经费巨,一也;教习少,二也”,而“求师之难尤甚于筹费”。[2]这表明师资的匮乏是当时面临的首要严峻问题。怎么办?《实业学堂通则》中称:实业(含农业)学堂,“中国现尚无此等合格教员,必须聘用外国教师讲授,方有实际。”[3]由此,清政府在《奏定任用教员章程》中规定:“高等实业学堂正教员……暂时除延访有各科学程度相当之华员充选外,余均择聘外国教师充选。”[4]那么,聘请何国教习任教最为妥当呢?“查各国农学,首推美国,日本近亦讲求,拟请远聘美国农师一二人,来华教习或酌聘日本人分任其事”。[5]故此,各农业学堂最初聘请的教习,以欧美为主。例如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之初,便以高薪聘请了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农学士白露耳与格罗?D?贝利尔两位农学专家来华任教。但是,自1904年后,大量日本教习来华,在各级农业学堂的外籍教师中占了绝对多数,并有逐步取代欧美农学教习之势。奉天农林学堂聘请了三户章造、富永马吉郎等五名日本农学教习,山西高等农林学堂则聘请了松下庄作、鸟居信平等七位日本农学教习。[6]更有甚者,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在最初时期就曾一次聘请日本教习多达十余人。(详见表2)这一时期清政府为何会大量聘请日本教习呢?究其原因有四:1.近代日本先于中国引进西方先进农学,在农业教育方面颇有成绩;2.可减少到日本留学人数,既可节省开支,又可减少新思潮在国内的传播;3.可使新的近代文化的输入、吸收完全置于清政府控制之下;4.从近邻日本聘请教师比从欧美聘请费用较省。关于最后一点原因以及其他文化因素,受聘于湖北农务学堂的格罗?D?贝利尔在1899年的一封信中说到,“日本人愿意拿我们三分之一的工资,而且他们和总督(张之洞)很热络。”他“不懂得迎合中国人的要求和需要,他不懂中国语文,而且据说为人太呆板,老是顶撞中国雇主,在三年合同期满前,1900年便被解雇了。”[7]而取代他的正是日本的农业专家美代清彦。清末各农业学堂所聘外籍教习虽也有鱼龙混杂之情况,但他们多能够出于基本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教学效果亦比较突出。例如,曾担任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总教习、京师大学堂留学生农科大学教习的藤田丰八,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位。藤田丰八1895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1897年接受罗振玉邀请来到中国上海,受聘为上海农学会农学报馆专职日文翻译,1898年被聘为“东文学社”日文总教习,负责培养日语人才,国学大师王国维此时就曾受教于藤田学习日文。1908年藤田又受聘于京师大学堂农科留学生大学教习。“藤田丰八不仅学识丰富,而且工作认真负责,很受好评,在社会上和政府农业部门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于是清末我国的农学团体、农业院校和试验机构乃纷纷聘请日本学者和技师到中国进行农业教学。”[8]对于藤田的工作,其好友罗振玉就曾发出“藤公热心为支那……其厚谊尤非今人所及也”[9]的感叹。又如,就职于湖北农务学堂的美国农学教习白露尔以及日本教习美代清彦等,就曾受湖广总督张之洞派遣,到大冶和鄂西北等地进行农情考察,他们依据西方农学原理,对改良湖北农业提出了诸多可行性建议。而美代清彦和其他四位日本农业专家在武昌工作到1908年,“对湖北省的农业教育和农业实验工作有着重大的贡献”。[10]总之,从整体上来看,外聘农学教习在清末农业教育发展之初,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清政府学习新式农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他们对促进中国培养新式农业专门人才,推动中国农业教育、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农科留学生

外聘农学教习虽在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聘用外国教习亦有诸多不便、不妥之处。例如,语言隔阂、薪俸较高、对中国农业情况知之甚少,且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长期聘用外国教习亦有丧失教育权的危险,因而此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对此,1899年,总理衙门遵议出洋学生肆农工商矿各学章程折:“谕旨向来出洋学生,学习水陆武备外,大抵专意语言文字,其余各种学问,均未能涉及,即如农工商及矿务等项,泰西各国,讲求有素,夙擅专长,中国风气未开,绝少精于各种学问之人,嗣后出洋学生,应如何分入各国农工商等学堂,专门肆业,以备回华传授之处。”[11]1903年,清政府学部又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要求各省务于一年内选派一二十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业(含农科)各科。1907年,清政府规定,凡官费留学生回国后,皆须充当专门教员五年,以尽义务;在义务期未满之前,不得调用派充其他差使。以此通过培养农科留学生来逐步取代外聘农学教习,并解决农业教育师资短缺的严重问题。对于农科留学生的派遣国家,多数官员主张以去日本学习为主。张之洞在谈到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时,曾列举了五点理由:“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谴;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日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一、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12]因此,日本成为中国派遣农科留学生的首选国家。据王国席统计,清政府自1896年派遣最早的农科留学生胡宗瀛赴日,直至清王朝灭亡的1912年,共计派出赴日农科留学生达200人之多。农科留学生虽大多派遣日本,但留学日本亦只是清政府在对外学习农学之初的权宜之计,正如张之洞所言:“查农政修明,以美国为最”,“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15]当留学教育逐步转入正轨后,特别是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在北京开办留美预备学堂后,留美农学生也随之增多。根据王国席统计,清末赴美的农科留学生共计28人。[16]此外,约有13人赴欧洲学习农学。[17]农科留学生归国后,大多从事农业教学与科研工作。例如最早赴美并获得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毕业文凭的农科留学生陈振先,回国后即被清政府授予“农科留学生进士”,1912年担任奉天农事实验场场长兼任奉天高等农业学堂监督,后历任北洋政府农林总长兼教育部长等职;又如毕业于日本盛冈高等农业学校的黄立猷回国后就任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教务长,就读于日本农科留学生大学的屈德泽学成回国后担任湖北高等农业学堂的坐办;再如清末留美农学生竺可桢、邹秉文等人则成为蜚声海外的著名气象学家、农学家。总之,清末农科留学生进一步充实了各级农业学堂的师资,壮大了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成为了推动清末农业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新式学堂毕业生

如前所述,长期聘用外国农学教习并不是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长久之计,当然,完全依靠派遣农科留学生来发展新式农业教育更不现实。中国新式农业教育的发展,最终要依靠一批批在国内新式学堂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来承担。由表1可知,伴随清末农业教育的发展,本国培养的新式学堂毕业生在农业教育师资中的比例正呈逐年递增之势。1904年颁布的《奏定任用教员章程》规定:高等实业(含农业)学堂的正副教员均由本国及游学外洋得有大学堂毕业文凭者充选;中等实业学堂的正副教员则暂时由实业教育传习所较优之毕业生充之;初等实业学堂的正副学堂教员由实业教员讲习所及中等实业学堂得有毕业文凭者充选。由此可知,从事农业教育的新式学堂毕业生主要由农林学堂毕业生和农业教员讲习所毕业生构成。为各级农林学堂培养师资是高等农林学堂设学宗旨之一。充任各级农林学堂教员亦成为多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例如,成立于1902年的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将学生分为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一年卒业,由洋教习教授农、桑专门知识,毕业后即分在试验场分别实验,以备充农学教习之用;预备科学制5年,前3年学习普通科学,后2年学习农学,使之能接入高等科及备充大学堂专门之选。[18]正是在这种培养体制之下,湖北农务学堂的尹国琛、吕瑞廷等11人毕业后留校工作,分别担任农、林、桑等专业的副教习。1907年,湖北中等蚕业学堂成立后,马继良就任堂长,吕瑞廷、陶树馨二人则担任该校监学。这表明中国自身培养的高等农林学堂毕业生正逐步成为推动农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此外就是附设于农林学堂内部的农业教员讲习所的毕业生。《奏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立学总义章中规定:“设实业教员讲习所,令中学堂或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入焉;以教成各该实业学堂及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之教员为宗旨;以各种实业师不外求为成效。”[19]毕业效力义务章规定:“讲习所学生毕业后,其当尽效力义务,应听学务大臣及本省督抚之指派,实力从事教育;其义务年数,以六年为限。”[20]为吸引鼓励生员进入讲习所学习,清政府又于1910年颁布毕业奖励章程,并规定各省于两年内必须设立一所。但农业教员讲习所的办学状况仍是不尽如人意。尽管如此,农业教员讲习所开办仍为各地方中等、初等农林学堂培养了农业教育师资,为近代农业教育普及、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四、传统教育出身者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3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215-02

一、加强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农业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既要具备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要熟练地掌握农村金融、财务管理、农业保险、农业国际商务等方面的业务实践技能,还要深入了解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基本技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要求

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紧迫。

3.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兴农使命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农业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为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是这个专业的教学使命和天职。农业院校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相对于综合类、财经类大学的学生,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但由于学生自身及家长对其就业意愿的影响,以及学校对学生正确从业观的引导力度不够,使得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和强农的使命,不愿意涉农就业,既造成该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就业。大力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就开始着力引导学生培养爱农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端正职业定位态度,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立志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和综合索质培养”的倾向。在教学计划中,实验课总是处于理论课的从属地位,尽管也安排了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安排得过于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多设在第八学期,此时的学生忙于求职择业,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少有实地调查的材料支撑,质量水平难免参差不齐。缺乏科学、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各种专业实用技能,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呈弱化趋势。

2.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落后

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相应的软件支持。由于农业高校对建设经管类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建设落后,导致学生实践兴趣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一些高校的专业实验室依附于课程设置,实验室开放和共享的程度低,实验教学资源还有待挖掘利用。校外实习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系统管理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目前,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少且建设落后,主要原因是学校与接受实习单位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实习对锻炼学生能力的益处大,但是对接受实习单位的作用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效果,许多单位因此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即使勉强接受了,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也不让学生接触具体业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3.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脱节

第二课堂是指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以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课堂活动仅被认为只是学生政工干部的工作范畴,与实践教学毫不相关。两者的脱节使得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各行其是,难以有效整合资源,不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对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农业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环节。第一,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实情况下,第二课堂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很好补充。第二,开展以了解国情、奉献社会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农的情感、兴农的责任、强农的使命的有效载体。第三,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本科生科研课题立项为龙头的科技创新类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学科优势、学校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期望,逐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农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在明确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整体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要坚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干化,重新修定教学计划,在学时和内容上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实践课程内容中来。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的原则,遵循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在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一套系统、完整、可行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并编写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形成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软件环境。

2.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支撑

建设好高标准的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根本支撑。农业高校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速度,提高实验设备的功能,不断改善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吸引学生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要充分整合校内教务、学工、招生就业及学院的社会资源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与一些政府部门、大中小型企业、农村基层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抓住政府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契机,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实战结合起来,让学生增长阅历,锻炼能力。要邀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管理者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实效性,同时鼓励实习师生发挥专业优势, 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形成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的多赢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紧密联系,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的载体

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实践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例如,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必选课又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力推动将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一是以“班村共建”的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班村共建”最初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个班级和学校附近的一个村对接,学生通过义务支教、担任村主任助理、为村委会建网站、办信息报等形式长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现已推广到全院百余个班级,成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培养爱农情感的重要载体,被评为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二是通过大力扶持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设立创新学分,来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学院为每门专业课都设计了实践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各教学环节,并引导有潜力的学生及作品参加学院举办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经济论文比赛、创业计划大赛以及科研课题立项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院本科生有两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国家三等奖,有三篇作品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国家三等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1名学生申报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1] 赵锦域.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2,(6).

[2] 李崇光,关桓达,任宇华,王雅鹏,齐振宏.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

[3] 徐锋,郑炎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的演变与调整[J].高等农业教育,2004,(3).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精神,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坚持“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扎实开展对重点区域、重点内容、重点对象、重点品种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不断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及社会稳定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得到解决,非法生产加工食品窝点得到清除,危及食品安全的大案要案得到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中小餐饮、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经营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普遍增强,市场经济秩序稳步好转,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三、工作重点

以农牧区及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使用违禁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私屠滥宰、加工销售注水肉、病害肉为重点内容;以小作坊、小杂食店、小餐饮、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为重点对象;以乳制品、豆制品、饮料、肉及肉制品、儿童食品、食用油、食用盐、酱油、醋、白酒及其他散装食品等为重点品种。

四、工作任务

**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下,由各区(县)人民政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牧局、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市建委、市教育局等部门分别实施,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精神,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抓好落实。

(一)加强初级农产品整治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投入品安全使用的宣传,对农药、兽药经营户进行安全法规培训,强化生产者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法律意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执法检查、调查追踪等措施,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重点监控养殖场(户)违法使用“瘦肉精”、“氯霉素”、“孔雀石绿”等违禁药品的行为,力求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二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进度。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认证证书备案制,对无检测证明的蔬菜和未检验检疫合格的畜产品严禁进入**市场。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检测三级网络体系。规范检测程序,提高自检能力,提高各检测站点的检测水平,加大对各检测站点档案的管理。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和种养殖户的生产、销售档案,进一步加快种养殖业标准技术推广和规范化技术操作模式的应用。五是建立完善免疫档案和免疫质量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免疫工作检查和免疫效果监测;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动物卫生执法监督和动物防疫法制建设,保证畜禽标识制度顺利实施。六是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进程,逐步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

(二)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整治力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

一是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对食品出厂实行强制检验。重点加大对米、面、油、肉制品、饮料等28大类食品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的证后监管工作,对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销售28大类食品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建立健全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二是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和滥用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三是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切实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摸清底数,找准重点问题,规范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四是建立健全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快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加强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力度,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一是建立食品索证索票电子监管系统,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严格落实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购销台账、索证索票、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退市和质量承诺制度,把好食品市场准入关。二是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牧区、学校周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杂店、小摊点的监管力度,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和经销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及不合格食品等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对重点品种和重点场所的食品监测力度。四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死猪肉等不法行为,取缔非法设立、无证照家畜屠宰场(点),规范肉品经营秩序,实行市场肉品质量安全责任制,禁止无证家畜肉品进入市场。五是严格酒类流通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全面推行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和酒类经营随附单制度,加强对分散在社区、城乡结合部、村镇的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品店、餐饮店等场所的酒类产品尤其是散装白酒的监管力度。

(四)加强餐饮消费环节整治力度,全面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一是重点强化对中小餐饮、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的专项整治,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和验收制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料、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严查卫生许可证使用期限、许可经营范围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年检情况,取缔无证经营单位。二是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将专项整治、日常监管与技术指导服务有机结合,定期公布企业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分为A、B、C、D级)信息,对B、C级食品经营单位,加强日常监督。三是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抽检工作,提高预警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国家监督抽检规定》,对熟食及其制品、乳与乳制品、水产品、粮食、饮用水、植物油、糕点、包装材料、餐具等22个品种进行采样检测,要针对导致食物中毒较多的酒类、熟肉制品、散装食用油及火锅底料加强重点监督监测。四是对农牧区集体聚餐和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重点监管,规范和整顿农家乐,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加强对早夜市食品摊贩及小餐点的监控,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五是认真做好大型活动和“十一”旅游黄金周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防止或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加强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食品安全工作制度;编制单位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结合实际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的意识;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校园食堂量化分级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监管和综合整治。

(六)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水平。

坚持普法教育与普及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提高大众的食品安全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防范能力;抓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和经营业主的教育培训,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到依法生产,规范经营。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9月)。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农牧局、市卫生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商务局等部门根据职责划分,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突出整治重点,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整治工作作出周密安排。

(二)组织实施阶段(9月—11月)。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安排,积极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问卷调查、考核打分、集中整治、联合行动等多种形式,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协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联合督查。

(三)总结验收阶段(11月)。

11月25日前,各区(县)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进行自查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报市食品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11月底,市人民政府将对各区(县)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负总责意识,强化部门属地管理力度,统一协调各监管部门(包括工商、质监等垂直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部署,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明确职责,加强监督。

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强化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工作到位,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各种宣传途径,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意义及《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食品法律法规,营造人人关心、支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立足长远,健全机制。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17-0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由国际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教授于1936年开始授课,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先后有郭士英教授、汪世泽教授、刘绍友教授、袁锋教授等老一辈昆虫学家曾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1~2]。本世纪初之前,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昆虫学基础理论和重要农作物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两大部分,偏重大农学教学[3~4]。近年来,随着专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2003年,教学内容做了大幅度调整,在昆虫学基础理论部分增加了与工科专业相关的知识,应用部分除增加了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卫生、家畜害虫外,还增加了有益昆虫,如饲用、食用、药用、工业用等昆虫的利用与开发,使其不仅适合农科教学,也可满足工科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成为一门基础理论广泛,实践应用性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课程,在我校培养产学研结合与创新型人才的总体目标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6]。

但是,面对如此教学内容丰富,适应专业对象各异以及学时压缩的具体现状,如何设计好这门课的教学,运用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手段,一直是课程组教师奋斗的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该课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通过视觉获得第一印象

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课程基础理论全面,应用性广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不论是农业害虫还是益虫,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变化很大;加之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进入大学的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丰富的生活、生产经验,许多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对他们来讲确实非常陌生,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而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可靠的掌握。因此,大家经过认真的讨论,认为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应该是:以课堂看图(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录像等)为序曲,实验室教学为基础,配以相应的田间调查即综合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不断来巩固,始终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堂教学时,结合基础知识的讲授,通过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播放大量害虫发生危害的录像、图片,使学生对讲授的害虫有一个初步印象。其次通过实验室鉴定、播放VCD,使学生掌握常见害虫或益虫的主要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等基本知识,另外再通过田间调查即综合性实验来实地观察某种作物上主要害虫的种类与危害、鉴定特征,或某种害虫在田间的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等。最后再通过系统的教学实习,让学生在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亲自采集制作标本,识别一年内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作物害虫(益虫)的种类,了解其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使学生对前面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全面系统地掌握,提高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技能。

2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点面结合,强化重点式教学方法

“农业昆虫学”课程知识面广,内容多,课时有限,因此讲授重点,以点带面是按学时讲好这门课的关键。讲课前我们一般先将知识内容构成体系介绍给学生,再指出各个部分的重点。如在讲第一章昆虫体躯的构造与功能时,先说明该章是昆虫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学习昆虫体躯构造及功能对于识别昆虫种类,掌握昆虫的生活习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后对各节内容按照教学重要性加以说明,如“第一节:昆虫的头部”和“第二节:昆虫的胸部”要求重点掌握);“第三节:昆虫的腹部”要求掌握;“第四节:昆虫的体壁”和“第五节: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要求了解;“第六节:昆虫的激素”要求自学。在第一节中,昆虫的口器、触角、足、翅的构造与类型又是重中之重。通过这样逐级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明确,松弛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重点内容采取“六连环式”教学法,即课前预习―课堂重点强调―教学VCD观看―实验课巩固―田间调查与教学实习加深―课堂提问,不断重复和强化,使其变得深入浅出,扎实牢固。

2.2 采用提问引导式、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多想多问

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增强师生之间的配合度。如在讲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的结构特点、地下害虫、小麦等各类作物害虫的防治等时,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的应用引导到学生自己的专业中,如制药工程专业,针对口器类型不同可制出相应作用机理的农药,也可利用昆虫对人类的益处来研制各类昆虫制品等,启发他们去思考如何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昆虫学方面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将课堂提问作为平时考核的重要手段。采用多种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首先课前通过提问总结上节内容,一般将上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几个问题提出,让学生自由回答,抢先回答的学生在平时考核成绩中将予以体现,这样不仅复习了上一节课所讲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复习效果及其明显。在进入新的内容时,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棉花害虫一章时,就先问今天哪些学生穿的衣服是纯棉的?有家在华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部特早熟、西北内陆棉区的学生没有?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将棉花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我国五大棉区的分布也讲清楚了。最后运用强化重点式教学方法复习重点内容,在下课前几分钟简要总结本节重点,并留下下节课有可能提问的问题作为悬念,让学生下去复习巩固。该教学过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学生曾撰文在我院网站予以专门报道。

2.3 教师授课与学生自讲相结合、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教师授课与学生自讲相结合是转换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该方法在讲述枯燥或形式重复性知识时,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讲述主要害虫的生活史与习性时,不同种类之间虽然差异还是很大的,但学生由于初次接触,总觉得讲来讲去就是分布特点、为害特点、生活史与习性、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和防治技术,五点一线,没有形式翻新,更没有跌宕起伏,比较呆板、机械。如果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就容易厌倦。如果老师讲一部分,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一部分,时间控制在5~8 min,给每人一次机会,学生不仅会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制作课件,而且互相之间有一种攀比心理和成绩感。加之留出2~3 min提问时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在公众场所大胆讲话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4 将科研、生产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都承担有部级或省部级科研或技术推广项目,教学工作之余,开展科学研究或技术推广工作是他们的重任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将最新学科发展动态和害虫发生情况传授给学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广大教师都将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和实际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与教学工作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广泛收集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开阔思路,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目前蔬菜上美洲斑潜蝇危害及其严重,许多科研工作者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要有效地控制其还比较困难,希望有兴趣的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为以后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注重实践教学,以感性认识引领理论学习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不仅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感性认识,巩固对课堂所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需要利用本课程所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鉴于此,我们除在课时安排中加大实验、实践课时数以外,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如采集昆虫标本、田间调查、测报和防治等。既是在室内实验课教学中,我们也尽可能的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采集并提供新鲜的活虫标本,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3 硬件更新和软件改革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1 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早在2002年“农业昆虫学”课程就全面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在此基础上,2005年完成了网络课件的制作,并上网运行,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2005年该课程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和陕西省精品课程,全面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此过程中,全体任课教师先后拍摄、录制昆虫发生动态图片600余幅,购买有关农作物、果树、蔬菜害虫发生与防治技术及有益昆虫利用等光盘100余张,购买和收集各类教学挂图300多张。新建了现代化的多媒体实验室,配有计算机、投影仪、彩色体视镜、实物投影仪、VCD录放机、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影视教学设备,并与校园宽带网连接,使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网络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室内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田间害虫发生的实际动态,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2 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坚持师生互动交流

“农业昆虫学”课程2005年就完成了网络课程建设,随后不断补充完善。目前,该课程已建设成为内容丰富,网页设计精美,便于师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共享资源。教师所有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害虫视频和图片库以及学生需要的课后作业、历年试题等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在网上自学和复习。特别是开设的师生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给老师提问,老师也很方便给学生解答。同样,老师在网上随时通知和布置作业,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作业,提高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

3.3 改革考试方式,增强考试信度,充分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该门课程考试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另有一周的教学实习成绩独立以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评定。其中笔试按照教学大纲,建立了电子版试题库,严格考教分离。考试结束后,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使命题的广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程度适宜,以达到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成绩和课堂提问两部分。实验成绩来自实验课每次布置的书面作业,以试验报告的形式交上来并一一批改,按100分制打分;课堂提问是根据每次下课前布置的课后思考题的提问和课堂随机提问的解答情况进行打分,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课后多复习,上课时间多思考。

教学实习成绩是在每次实习完后布置1次综合性作业,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交上来并逐一批改,该成绩作为实习考察的主要依据。

4 教学成效

“农业昆虫学”课程既是一门传统课程,又是一门新开的课程。特别是在近10年来的教研和建设中,该课程全体任课教师与时俱进,以网络辅助教学建设为契机,全面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每年上课的学生有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农学、园艺等专业的学生约300余人。学生反映任课教师备课认真,知识面广;教学方法得当,讲解生动,深入浅出,效果突出。其中该课程组青年教师李怡萍老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的“六连环式教学法”深受学生的好评。学生辅导员何得桂老师闻听后亲临课堂,并通过走访学生,根据制药工程专业07级学生的评价,详细报道了李怡萍老师的教学过程。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在检查听课后也一致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猎面广,授课难度大,但任课教师精心准备,讲课过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尤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在同类课程教学中很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仵均祥,李怡萍,张世泽,等.以教材建设为龙头,全面提高农业昆虫学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研究,2004(3):73-74.

[2] 李怡萍,仵均祥,袁向群,等.农业昆虫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利与弊[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增刊):82-84.

[3] 王运兵,王进梅,高扬帆,等.农业昆虫学的课程特点及改革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82-83.

[4] 陆秀君,何运转,董建臻,等.普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3(3):71-73.

[5] 侯晨曦.论农科类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11):74-79.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6

今年以来,教研室紧紧围绕教育局20项重点工作和《教育局再次创业行动方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第一要务,加强了中考、高考备考指导工作。

高中组教研员深入市直各高中学校,听课、评课,具体指导高考备考工作,先后召开了三次高考备考研讨会,帮助各校制定科学合理的备考复习方案,并组织了三轮模拟考试。初中教研员深入市直和各乡镇初中学校,听课、评课,帮助制定备考方案,并组织了四次中考研讨会,组织了四次中考模拟考试。3月5日组织学科教研员参加Xx省中考备考研讨会。回来后各学科教研员抓紧整理了会议内容,编辑印发材料60余份,刻制光盘60余张,全部发放给全市各初中学校,对2012年的中考备考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

2、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组先后在Xx中学召开了全市初中有效教学现场会;在进修学校围绕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召开初中第四届校长论坛主题;在二中召开了全市加强初中薄弱学科教学研讨会;小学在Xx小学完成了大成全语文实验阶段汇报,会上邀请了中央教科所戴汝潜教授,对大成全语文实验如何转段,做了专题辅导;在Xx一中召开全市“外请专家组特级教师郑希冰、李一特老师做了观摩课”,与会人员达500多人,听课教师通过听特级教师讲课,收益非浅;在Xx小学召开了Xx市盟校办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观摩会;在富强小学召开小学语文“学全国名师,创Xx优课”教学展示会;在Xx乡Xx小学召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联盟校教学研讨;理论组在第二幼儿园召开了盟园教研现场会,加强盟园教研工作建设。

3、坚持推进校本革命,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4月13日,Xx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Xx市实验区工作会在第三中学召开,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我市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月21日,Xx市在Xx小学召开了全市“课业革命现场交流会”。Xx小学和Xx小学两位数学教师当场作课,获得与会人员好评。教研室准备充分,计划周密,获得成功。

4、举办了首届“三名”评选工作

受教育局委托,教研室承担了我市首届“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三名”评选工作,通过资格审查、课堂观摩、个案演讲、工作陈述、理论答辩等过程,公开,公正进行了评选活动,现已报局务会。

5、加强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1、加强综合改革项目研究

我市承担了省县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对于整体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把此项工作当作大事来抓,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建立健全项目研究组织、制度、实施和评价管理制度,强化督查。不定期地开展项目研究的调度和督查,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对实验工作扎实有效的学校进行表彰,对先进做法及时推广。

2、教科研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

进一步实现教科研工作重心向基层、向农村倾斜。认真调查研究我市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大力推广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制定促进均衡发展的得力措施;学科教研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和薄弱县区;举办教科研评比活动,要在名额分配、评比条件上兼顾农村学校、教师,并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盟校教研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促进盟校教研生动、活泼开展,切实解决校际均衡发展难题。

3、 加强课程管理和指导,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要加大国家课程管理力度,保证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校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广成功经验。通过采用网络教学、师资培养、教师支教、中小学教师统筹、紧缺师资走教等多种方式,弥补农村师资尤其是音体美等学科师资不足的缺陷。

要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将地方课程和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学评估范畴。进一步组织地方课程教学研讨会、学校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动我市地方课程教学和学校课程建设。指导学校积极开发利用社会、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4.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力求在构建高效课堂上有新的突破

继续研究“学案导学”和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借鉴省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市比较成型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提炼、推广,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普遍提高。

5.大力实施“三名”带动工程

对首届“三名”人员进行表彰,并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认真总结、交流学习体会与成果,举办首届名教师公开课、示范课,开设专题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培养指导青年教师。

6、认真开展教学评估工作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清末;农业教育;述评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9―0155―03

鸦片战争后,以“求强”为目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中日甲午之战,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痛定思痛,不论是洋务派,还是改良派,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程度不同地认识到,要发展实业,振兴农工商各业,应以农业为先,而要振兴农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兴办农业教育。

一、清末农业教育的兴起

所谓“农业教育”就是“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重要手段,从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上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活动。一般指以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教育;广义上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有关的宣传,示范活动和农民教育等等”。农业教育是一种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社会活动。社会上出现了农业生产,也就有了农业教育,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农业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中国农业教育历史悠久,绵延几千年。它主要以传播传统的经验农学为主,强调天人合一,用“阴阳协和,五行相生”的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传播的主要方式是以父子或师徒口耳相传为主。传统农学曾对农业知识的传播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18世纪后,西方农学确立了一套全新的“实验农学”体系,通过对动植物个体乃至构成生物体基本单位的细胞进行解剖分析,利用人为控制的有限环境来进行农业生产过程的模拟实验,在较短时间内发现和抽象出生物个体的生产规律,以此来指导现实的农业生产。“实验农学”体系的确立,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西方传统农业的近代化,还创办了各种农业院校,以传播农业科技。这种以传授农业科技为主的新式农业院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西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主张引进和学习。如郑观应盛赞:“泰西农政皆设农部总揽大纲,各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集各方之物产,考农时与化学诸家详查地利,各随土性,各种所宜。”主张“我国似宜专派户部侍郎一员综理农事,参仿西法以复古初”。薛福成也对西方农业的艺植诸法、水利之益大加赞赏。但当时引进西方农业生产之法为我所用的思想主张声音很微弱,并未能引起清政府的重视和国人广泛的关注。

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国人大受刺激,彻底惊醒。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开始重新审视美、日等国富强原因,反思西学历程,认识到欲图自强,离不开农业的发展,转而重视农业。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包括许多清朝的封疆大吏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倡议仿效西方发展农业教育,引进农业科技,培养农业人才。

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千余举人光绪帝,要求变法,提出富国、养民、教民三项建议。其中养民之法第一条即为“务农”,建议清政府设农会,译农书,督以农官,政府扶持农业生产,引进西方农业科技新成果。鼓舞用新而弃旧,这样农业自盛。张之洞认为,中国农业的落后是不讲农学的缘故,主张设立农务学堂,引进西方科技知识,“中华向推为重农之国,而农功夙号艰难,农利寝形衰薄,非果地爱其宝,实由农官罢设,农学不修故也……亟应创设农务学堂,参用西法,以开风气,以广利源””。并提出具体办法,创办了农务学堂。

清甲午状元张謇也上奏朝廷:“臣窃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之本不在兵也,立本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用,而工不用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有固然。”并力陈泰西各国讲学农学之重要,“中国有志农学者颇不乏人”,建议清政府“设立学堂,讲求土谊物性”。

在全国改良农业,兴办农业教育的一片呼吁声中,1897年,亟图改革的光绪帝下诏令兴办农学,命各省督抚劝谕绅民兴办农学堂。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了“湖北农业学堂”,杭州知府林启在杭州创办“浙江蚕学馆”。

1903年清政府在《钦定学堂章程》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予以颁布,称为《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将学堂分为普通和实业两个系统。就实业系统又分为农、工、商等科。农科学堂分为初等、中等、高等和农科大学四个等级。初等学堂传授浅近的农业知识、使学生能够从事简易劳动,入学资格为初等小学毕业;中等学堂是传授农业必需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从事农业工作,入学资格为高等小学;高等学堂是传授高等农业学艺,使学生能经理公私农务产业或任农业学堂教员或管理员,入学资格为中等学堂毕业;农科大学是造就农业方面学术艺能人才,入学资格为高等农业学堂毕业。上述学制学堂皆为正规学校。此外,尚有“农业教员讲习养成所”和“农业补习普通学堂”两种。新式农业学堂的建立,说明中国农业教育已经开始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二、清末农业教育的发展

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各地都以此为依据兴办了一批农业学堂。如1902年直隶省于保定创设的农务学堂,两年后发展成我国最早的高等农业专科学校――“直隶高等农业学堂”,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的正式设立等。除此之外,各地根据社会需要创办了一些讲习所,进行农业生产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到1909年全国共有高等农业学堂5所,学生530人,中等农业学堂31所,学生3226人,初等农业学堂59所,学生2272人。到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农业学堂总数约有250所。

新式农业学堂的兴办,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根据新学制章程的规定,可以择聘外国人充之。各学堂初聘的外籍教师以欧美为主,但到1904年左右,多以日本人担任。清末所聘的外籍教师虽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但对促进中国培养新式农业专门人才、推动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聘用外国教习亦有诸多不便,例如,语言障碍、薪俸较高,国外教习对中国农业的情况知之甚少,教学的针对性不强,一些教习在教学中缺少实践环节等。1903年,清政府学部在《奏定实业学堂通则》中,要求各省务于一年内选派一二十名学生出国学习实业(含农科)各科。农科留学生的派遣国家以日本居多,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在北京开办留美预备学后,留美农学生也随之增多。他们学成回国后,成为中国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推广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中国新式农学堂、农业教员讲习所培养的毕业生,也不断的补充到农学教育中来,这些新生力量和各学堂所聘用的有一技之长,成为清末农学教育师资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和教科书的内容,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晚清时期农业教育分科已经很具体、全面。在课程设置和学习年限上,注意各类人才的培养需要,使更多的农学毕业生能直接投入到基层农业实践中。在教学环节中,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多学堂都设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实验基地。我国早期农业教育教师队伍主要是聘请日本和欧美籍学者担任教员。这些教员和留学生、学院毕业生都使用非本国教材,虽不太适合中国实际,但已经摆脱了几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科举服务为其唯一宗旨的传统教材,这在开辟农业教育近代化、培养近代农业科技人才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上,各学堂基本上做到了岗位设置合理,运转灵活,奠定了近现代农业大学的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各学堂主要以欧美和日本一些大学的章则为蓝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条文。以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行严密的考核和计算,特别强调临时试验与定期检查并重的原则。为达到鼓励学生求学的积极性,定有奖惩施行规则,优秀者奖,违纪者罚。对教员、职员的教学态度、效果,也从经济方面加以约束。这些规章制度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为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三、清末农业教育的成效

清末农业教育的成效是明显的。

第一,清末兴起的农业教育所创办的各种类农务学堂、学校,基本是仿效西方的教学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创办起来的,是西学东渐的直接结果,也是我国农业教育近代化的开始。虽然从高等蚕桑学堂的设立到大清帝国的灭亡,清末农业教育前后还不到二十年,就在这为期不长的时间内,中国近代学校性质的农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其兴办成效显而易见,影响直至今天。现在我们国家有一批农、林大学等都是由此演变而来。清末的农业教育奠定了近代农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第二,农业教育的开展,培养了一批专门技术人才。我国农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农业人口素质低下,农业的近代化归根结底是农民的近代化。清末农务学堂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技术人才。1907年全国统计农业学堂有学生二千八百余人,这些人与以前各学堂培养出来的农学人才一起,都程度不同地对农业改良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直接深入农业生产活动,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其中,一些农科毕业生则继续留在学校进行农业课程的教授,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不但逐渐改变了我国农学教育以外籍教师为主的情况,更为以后农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批人才储备。

第三,农业教育的开展,促进了西方农业知识的推广传播,促进了先进农机具和优良品种,以及化肥农药等的引进,带动了我国农学研究的开展。由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西方这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传播伊始,曾有一定的阻力。但随着农业生产知识的增加,这种阻力很快便被打破,西方人农机具可抵百人之工,西方优良品种的产量也高于国内品种的几成或几倍。于是,中国开始吸收人类农业发展的先进成果,大批引进。努力学习,积极效仿。气候、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国外的优良品种,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种植条件,如何把国外的优良品种植根于中国大地,变为我们自己的优良品种,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农业科研随之而起,经过努力,中国人终于培育出适合中国一些地域种植的棉、麦等优良品种。西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的开始。

清末的农业教育在民族危难中兴起,在动荡的社会中不断发展,由民间的呼声到作为晚清政府的基本国策,一直呈现出向前发展的趋势,这说明晚清时节,中国农业的近代化问题已经成国中国社会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2]曹幸穗,启蒙与体制化:晚清近代农学的兴起[J],古今农业,2003,(2)

[3]郑观应,盛世危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中国史学会,(一)[G],梁启超,戊戌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苑书义,等,张之洞全集:第5册[G],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张怡祖,请兴农会奏[G],《张季子(謇)九录》实业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

[7]彭月才,试论清末农业教育的近代化[J],铜仁学院学报,2008,(1)

农行大堂工作经验总结篇8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对农村中职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初中毕业生都去城里的职校上学,导致农村中职学校招生越来越困难,能够招来的学生素质、成绩都比较差,很多甚至都没有参加中考,而且学生流失率较高,这给农村中职学校学生的稳定带来很大的压力。实际上中职学校更多的作用是廉价的帮父母看孩子到成年。因此,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成绩差、表现差。另一方面,我们农村职校面临的困境是政府投资少、教学设备设施陈旧,实训基地匮乏,在校人数只有二、三百人甚至有的仅有五十人,导致农村中职学校更是举步维艰。

2农村中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现状

市场营销已经成为大部分中职学校商贸、财经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部分农村中职学校没有开设正式的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课只是一些相关专业的辅修课。作为一线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发现我校市场营销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市场营销课程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首先,教材问题。现在中职学校使用的市场营销教材看起来可供选择的很多,但是绝大部分内容是雷同的,很多近期的企业营销实践案例也没能及时加入到教材中来,教材内容更新也慢。其次,教学方法问题。目前农村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中,仍然使用着陈旧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了一些辅助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室和课件,但是基本上脱离不了以注入式、满堂灌为主要特征的课堂讲授现状。再次,教学手段问题。我们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手段依然停留在“粉笔+黑板”的时代,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不足,有些教师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起到板书的作用。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小,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的兴趣和积极性。

2.2市场营销课程实训环节较少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市场营销是一门实用性和生活性都很强的课程,缺少最基本的实践性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市场营销课的实训一直是令农村中职学校比较为难的事情。

2.3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普遍实践经验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营销实战经验,所掌握的营销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活动有效对接。因此,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不会产生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农村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

3.1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的革新首先是教学者思想观念的改变。在当前既然理论教学多于实践教学的情况下,就要把理论教学部分做好做精。理论教学并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也要有接受另类课堂的能力。比如:讲到产品价格构成时,我戴了一副墨镜走进教室。全班同学感到惊讶又好奇,纷纷问我眼睛怎么了。我知道第一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成功,接下来我摘下眼镜,问他们:有谁知道这个眼镜多少钱?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报价。这个时机正好进入课题。于是我给他们讲了产品价格的构成。我接着又说:如果在冬天或者夏天你们猜猜它的价格会怎么样呢?全班瞪大了眼睛有的说贵有的说便宜。然后我又给他们讲解了价格的影响因素。这样循循善诱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多动脑、勤实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3.2丰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积极倡导和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不是实习课时的简单增加和堆积,而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加强农村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有一支精通业务、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既能熟练掌握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为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虽然农村中职学校教师得到专业培训的机会不多,但也要学会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首先,要勤于更新知识结构。市场营销的更新和发展是很快的,因而课程和教学内容也必须更新。即使没有条件,也要整合周围一切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其次,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后记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还要把自己的教改方案和思路付诸于实施,只有在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才能检验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创造机会参加培训。要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参加在职培训,还应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实践教学。(2)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部分学校采取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值得借鉴。一是聘请部分有实战经验的企业营销策划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让他们既到学校指导营销教学工作,进行教师培训,又担任营销课程教学,弥补在校营销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二是提高营销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应针对营销知识的更新,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加相应高校的培训,提高营销专业理论水平。

3.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操作技能

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首先,建立营销模拟实验室。农村职校应加大实验经费投入,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拟日后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的营销模拟实验实训室,补充营销实训课少的不足。让每名学生扮演营销活动中的不同角色,模拟练习现实中的市场营销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为以后真正接触市场营销活动打好基础。其次,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突出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原则,建立校园实践基地。例如:校园超市、礼品店、饰品店等。最后,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要培养实用性人才,就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派学生直接到企业听取企业员工的业务培训,并参与企业的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活动。同时学校也可鼓励教师到第一线,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服务。这样实行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让学生、学校、企业做到“三赢”。总之,面对当前农村中职学校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分析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真正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邓晓琴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任榕榕.浅谈中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与练———案例教学的实战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7).

[2]姚侃.浅探实践性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

上一篇:项目经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三教学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