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4-04-28 17:59:43

沉浸式教学理论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1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法;电商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习内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35

1问题的提出

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复合交叉学科,目前的电商专业教学很难同时完成学生的知识传递和技能提升,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能力。因而使得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是行业热度和人才需求都很迫切,另一方面却又无法体现出专业优势,缺乏实践经验,遭遇就业困难的问题。由此如何改进电商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把实践与教学融合起来,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一直是电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求的方向。为此探讨电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是解决其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由之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灵活的课程设置让笔者在多年电商实践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多种课程教学模式,从立体模式到翻转课堂,再到合作学习等,通过效果反馈发现沉浸式教学法更适应电商专业教学,是基于未来互联网参与的课堂模式。本文从电商专业如何沉浸式教学法展开提出相关建议。

2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沉浸式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政府推行的一种全新的法语学习模式,让学生沉浸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中,既是学习工具也是学习内容,任课教师把法语作为学科语言讲授学科过程,由此沉浸式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分支。其中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在研究中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就会忽略掉其他干扰,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还指出沉浸体验的发生过程是通常是学习活动中人们体验到的挑战和所拥有的技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样的环境下用户才能感觉愉悦,充满兴趣来做它。[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习同时需要具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促成学习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学习者内在的状态和特质则是学习的内部条件。通过沉浸理论来分析学习内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学习情境,从而促进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加涅指出,像语言能力、智慧情况、认知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等是其固有的内部性能或内存状态,这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早先习得并存储在长时记忆的性能。[2]内部条件的四大要素被称为学习内存,包括知识模块、信息模块、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学习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指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在外界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对于知识和信息模块的选择、更新、吸收。沉浸式学习强调的是一种自主、活跃、个性化的学习权:使得个体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欲望,可以实现持续动力来学习,并能生动表达。这种主动性的学习就是学习的沉浸状态,通过一种对学习信息、学习材料使用主动的学习方式,完成相关学习进程,从而实现“学习内存”的跨越式上升。

3电商专业学习特点与沉浸式教学法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目前流行的培养目标来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就是通过特定网络情境下的沉浸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适应网络运营挑战技能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沉浸式教学法得到启发。电子商务培养的是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网络推广、网店运营与管理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人才,课程学习就是在网络交互式学习的环境下完成的,同时作为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的行业,其学习特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学习者必须时时面对互联网平台运营的相关问题,其学习特点和虚拟交互游戏特点非常相似。在经过大一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电商的学习的知识点难度并不大,更多的是在特定运营情境下完成相关的实践项目。

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入沉浸式教学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和考核等环境通过虚拟交互、虚拟社区、虚拟情境等实现电子商务教学的沉浸式学习完全让学生沉浸在互联网平台的商业运营环境中,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学生把原有的管理、营销理论等内存知识模块来实践、提升,完成学习者适合网络运营的操作技能、思维方式等,从而实现“学习内存”跨越式提升。因此如何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实现主动式学习是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核心。

4电商专业课堂教学的沉浸式构建

沉浸式教学法要解决课堂教学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对课堂学习时空的推进,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环节构建学习情境,让学习者投入地沉浸其中,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41重新构建课堂感知模式

虚拟交互体验中通过整合身份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通过某种想象,使完成身份投入其中,使其产生身份的转移和替换。这种新的身份让身份多元化的幻觉产生沉迷,正向的沉浸感就可以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糊教师身份通过提出课堂目标共同完成,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一起探讨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构建一种身份的认同实现投入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构建的是一种能使学生产生高挑战、高技能的匹配认知,这样才是实现挑战―技能的平衡,当然这些需要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完成,让学生从学习任务、项目认知、学习目标等都实现真实项目的推进,有利于实现沉浸式学习情境。电商专业多为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业务岗位引入合作企业,通过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实践团队,共同开展学生的技能培养、项目实施以及社会服务,实现“做学合一、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直接接触电商实践,企业专家常驻校内,与专业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电商专业学生首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以及完成技能认证等教学实践任务。

42课程设计构建挑战模式

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学业项目教学与评价。进入岗位工作室的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独立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逐步提升了相关岗位的工作业务能力,积累了项目经验,最终提升了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沉浸式教学法要求在工作室的依托下,学生根据个人选择进入相关工作室,每天面φ媸档南钅浚把大班变为小班,通过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实现不同“学习内存”的学习者采用难度系数学习方式,在“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的学习效果中获得沉浸感体验。

43角色转换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实现学生角色和身份的认同,完全是被动式学习。电商专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制订学习方案,利用互联网收集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完成课程分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种适合互联网思想的角色置换,让学生对学习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操控权,有着教师角色的认同感,还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决定学习内容,这样的角色设置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主动意识,完成沉浸其中的强烈心理。

44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效率曲线”运用

国外学者Novak等人认为,明确而及时的反馈是沉浸体验的前提要素。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最快时间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互动效果,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反而如果很长时间才能给出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那就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反馈是有时效性的,越是能迅速指出学习者的效果,学习效率就会越高。[5]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沉浸于QQ聊天、网络游戏中,设置良好的多元化情境让人们能及时获得反馈,看到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变化,从而带来一种紧张、刺激感,产生沉浸状态,忽略屏蔽掉其他元素。电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内在条件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情境,教学问题,其认知反应也会产生差异,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希望能在最快时间内获得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效率曲线,在最快时间内对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反馈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积极互动,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

5结论

沉浸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构建某种环境让学习者参与的行为(事物)产生特定的心理状况。本文在沉浸理论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宏观设计上如何创建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环境,探讨了教学情境的构建、课程设计挑战模式的设定、教学角色的转换、学习效率曲线对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影响等。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策略上的探索,具体的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如何构建真实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专业学习、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推进分级等才能实现高挑战―高技能平衡状态等环节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学习论坛,2009(1)

[4]黎加厚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5]王陆等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6]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 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2

一、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含义

双语教学的含义主要是通过外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得到同步的提高,而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沉浸式”“浸润式”“过渡式”和“维持式”。其中,“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处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不单单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英语知识点讲授,并且还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其他学科课程的讲授,也就是说,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不单单是将英语作为学习的内容,更是将英语作为了学习的工具,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就使用英语进行学习。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能够极为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掌握水平,让学生可以快速的融入到第二语言环境中,提升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现今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的现状

虽然国内诸多高校已经相继开展双语教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1.师资力量不足。现今各大高校层出不穷,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并不雄厚,很多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来到高校任课,缺乏专业的知识与经验,而有很多英语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英语口语方面并没有达到专业要求,也有英语水平高的教师,却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因此,提高高校师资力量是最为关键的一点。2.课程设置不合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双语课程主要是针对于前台、餐饮以及客房等相关方面,除此之外,其他环节并没有严格按照双语教学的标准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高效培养出的酒店专业人才其实并不专业,在全面性上有所欠缺。3.教学方法不够规范。我国国内的双语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规范的体制和模式,教育者也没有对双语教学模式做出硬性的规定,教师在教育过程当中,无法合理的把握外语所占的比例,不能够有效的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定制双语教学的强度。因为没有规范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了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

三、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

1.合理选择师资,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从上述的“沉浸式”双语教学定义可以看出,想要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英语水平,同时,因为是酒店管理专业,该专业的操作性极强,更大程度上的增加了任课难度。所以,合理选择师资十分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来增强本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培训工作是保证师资水平的先决条件,通过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师资力量,从而加强双语教学的建设,通过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人才。2.合理选择教材,广泛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介,在“沉浸式”双语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选用教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今各大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所使用的双语教学教材大多是由英文教材翻译而来或者是自编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但是在进行教材翻译和编写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并且使用这种教材,学生无法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体会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合理选择教材,可以选择原版的英文版本酒店管理教材供学生使用,突出教材的“原汁原味”,同时,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还有助于营造“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使用英语去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3.结合实践,培养国际化人才。酒店管理专业实际上是属于操作性、实际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既要有理论的支持,又要有实践的操作,而在“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下,通过实践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助于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学校可以与社会上的知名酒店企业联合,实现校企互动,输送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践,让学生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灵活运用。为了突出“沉浸式”双语教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将学生输送到国外去实习,将学生放入真实的国外语言环境中,不再仅限于国内的涉外星级酒店,让学生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能够更好的适应国外的竞争环境。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带薪赴美实习”,联合国外的酒店,每个学期输送固定的学生前往美国星级酒店深造,在学习别人先进的酒店管理技术的同时提高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国际化人才。4.对考核方式进行创新改革。为了贯彻落实“沉浸式”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方法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并且针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加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因此,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仅限于一纸试卷,而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进行考核。理论知识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重点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英语掌握水平进行考核。学校可以通过考核适当的采取激励方式,例如,本次期末考核的前五名可以直接带薪赴美实习,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提早的适应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在我国又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酒店落座,同时也为了满足旅游业的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每一个高校的职责;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沉浸式”双语教学,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各大高校应当积极的提高自身的师资力量,合理安排课程并选择教材,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并结合实践,通过学生实习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3

 

一、心智沉浸式教学法特点规律

 

1.注重系统分析教学对象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影响人们如何理解与看待外部世界,是人们思维特点、处事方式和心理素质等的反映。个体心智模式可以分成知识体系、信念体系和改善体系三大类。

 

一是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来看,心智模式主要是由个体历年来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体验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知识结构。

 

二是信念体系。从信念体系来看,心智模式主要是基层政治军官在对政治工作活动的直接和间接体验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认知图式。

 

三是改善体系。从改善体系来看,个体心智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依据环境的变化和新信息的输入,个体思维模式和理念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完善、修正和优化。

 

2.强调分层分类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目标是沉浸式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对沉浸式课堂教学来说起宏观调控、前导与定向和激励的作用。一是按训练阶段进行设计,即教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按照教学起始目标、教学过程目标和教学结束目标三个训练阶段进行设计。二是按讲授知识进行设计,即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围绕知识点的拓广、知识线的延伸和知识面的扩展进行设计。三是按层次进行设计,即教员按照学员掌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设计教学目标。四是按学员能力进行设计,即细化学员的能力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心智沉浸式教学法组织实施中需要把握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环境沉浸。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辨清学员的学习风格,创设教学情境。实际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学科和部队任务需求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创设与专业教育训练科目相关的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员合作学习等。

 

二是教学过程沉浸。主要体现在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训练过程并承担学习压力。掌握各种知识和信息是沉浸式训练的基础,并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是训练成功的关键。

 

三是角色身份沉浸。受训学员要有效达到训练目标,应具备以下条件: 学员技能与挑战之间达到平衡;学员全神贯注投入;学员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学员不断得到反馈等。

 

四是合作交流沉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小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产生交流的渴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二、心智沉浸式教学法条件建设

 

心智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在部队院校开展时,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场地设备三个方面有条件要求。

 

1.师资队伍

 

组织沉浸式教学的教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掌握坚实的军政理论基础和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教员必须熟悉中外军事理论的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努力掌握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军事高科技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养。教员需要掌握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学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国外研究的前沿成果,明确新形势下部队教育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对军队改革期间基层政治军官的心理变化有系统的研究。

 

三是掌握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教员需要善于把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心理训练等教育训练方法与院校教学相结合,组织学员能力的训练;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形及数据处理分析,科学评估教育训练效果。此外,信息反馈和调节控制的能力、交往应对的能力、分析综合和总结提炼的能力等也是组织“沉浸式”教学的重要素质。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沉浸式训练建材编写应坚持开放、适用、先进的原则,积极应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从内容组织、实验实习安排、作业思考等多方面,整体考虑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既要考虑各部队的特殊情况,又要考虑全军的一般情况;既要考虑现实,又要适当考虑发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逐步建立配套齐全的沉浸式训练教材体系,形成特色和品牌效应。

 

3.场地设备

 

心智沉浸式教学是通过对真实实验活动的功能、结构以及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从而达到预期学习和训练目标的环境或系统。沉浸式教学室的设计与构建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符合教学场景真实性原则。教学场景是指在训练环境中所包含的实验空间、仪器设备、物资材料等对象实体、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声音、味觉、嗅觉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信息空间。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教学环境更易于沉浸感的产生,而沉浸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

 

二是符合教学内容科学性原则。沉浸式教学要以科学原理作为根基,从具体学科教学要求出发,设计教学条件步骤,得出对应的实验结果,从而客观真实地表达实验的原本内容和科学原理,使得实验结果成为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可选择的实验步骤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是符合教学过程现实性原则。虚拟实验系统的实验过程设计要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前提下与真实的实验过程保持一致。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真实的实验设计模式为指导,不能只注重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实验过程的有序性,两者在科学实验设计中同等重要。

 

四是符合学习迁移有效性原则。虚拟实验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将在虚拟世界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现实世界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迁移的有效性是对虚拟实验系统的最高要求,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组织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目标为舵,精心选准需求“关注点”

 

牢牢把握“需求牵引、岗位指向、问题中心、能力本位”的教改原则,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规律,始终坚持问题中心、内容为王,再认真研究学员和部队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专题。

 

根据部队实际收集鲜活素材。部队践行强军目标的实践是教学内容设置的源头活水,沉浸式教学要求紧贴学员需要和部队现实情况。为全面了解当前部队政治工作难点热点问题,教员应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发放教学需求调查问卷,收集大量来自部队一线的政治工作鲜活素材,为设置教学内容提供可靠的素材。

 

围绕作战训练确定教学内容。好的素材要经过精心提炼和雕琢才能成为教学可用的案例资源。为此,教员需要区分不同任务类型,编写案例教材,这样才能够使备课把准部队脉搏,瞄准靶心,“军味战味”十足,增强案例实用性。

 

围绕学员需求凝练重点问题。严格落实教员与学员联系制度,对学员的成分构成、任职特点、岗位需求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期望进行梳理,使任课教员对学员需求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官兵最需要、部队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使学员有兴趣学,学了能管用。

 

2.方法为要,灵活设置教学“逻辑线”

 

心智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拉近教员和学员的距离,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直接。因此,教员必须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问题和讨论,把课程教学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实践牢牢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够主动提升学习兴趣。

 

“情境线”带动,快乐学习。如在“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组织学员围绕案例涉及个人平时表现、问题端倪、问题出现、干预实施、评估反馈等不同情境进程,模拟连队不同岗位角色的反应情况,使学员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掌握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技能与方法。

 

“任务线”牵引,驱动求知。在“心理疏导方法”专题中,教员围绕基层连队指导员心理服务工作职能任务,对如何精彩开头,以何种方式启发式提问,如何设置连环问题,案例如何分场景次第展开,对怎样引导学员进行深层次互动和认识境界提升进行精心设计。一堂课,就是一条“任务完成线”,让学员站在自己的角色岗位上,沿着这条线跑一遍,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问题线”导学,激活思维。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好的问题比好的回答更重要”的理念,而“教员主体”主要体现为提问上的主导,“学员主体”主要体现为思考上的主体。教员结合部队的真实案例,启发学员思考,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来贯穿全课,激活学员的学习兴趣。

 

3.以对象为主,全面激活多链“互动面”

 

心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深层次互动。

 

全员全程互动。教员可以综合运用当前虚拟训练的前沿技术和方法,灵活采用对抗训练、冥想训练、放松训练等方法,围绕提高学员参与度,组织现场实操训练,以达到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的目的。

 

强化多链互动。心智训练的教学互动来自教员与学员的教学相长,也来自学员与学员角色的变换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对抗。正是在不断变化的角色互动中,学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才更加立体、更加深刻。

 

提升层次互动。“分享体验、总结点评”是沉浸式教学效果产生的关键环节,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转换点。教员应运用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历,适时到位点评,让学员在深刻体验后产生觉察与领悟。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4

注:方帆为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旧金山林肯高中双语教学部主任。受其委托,代为上传此篇文章。 王旭东

自从因为中国入世而带动的双语教育热潮渐渐引起注意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对双语教育发表了很多论著,对双语教育的具体实施起了指导作用,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双语学校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再三思考》(下称《王》文);四川省达州巨全双语学校张修富的《论“双语教学”》(下称《张》文);董艳的《双语教育的概念》(下称《董》文);黄冬梅的《双语教育原则》(下称《黄》文),等。然而,一些论著虽然试图为赞成或反对双语教育提供理论根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无法说清他们试图说清的东西,也即解决正在从事双语教育或者即将从事双语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经常会产生的疑问,包括“什麽是双语教育?”“为什麽要从事双语教育?”“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是一回事吗?”“双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应该是怎麽样的?”等等。

发表在《双语教学研究》网站上张正东的《论双语教学》(下称《论》文),翁燕珩的《浅析浸没型双语教育》(下称《浅》文),和卢丹怀的《双语教育面临新挑战》(下称《双》文)就是这样一些典型的论著。虽然就论著本身来讲,作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双语论著涉猎颇广,也引用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由于不明的原因,论著给人的感觉却是越讲越不清楚,到最後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解答。

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有关的理论依据和课堂实践已经是一个有共识的、非常清楚的体系。然而,国内的一些学者在面对这个非常清楚的体系的时候,却变得模糊起来,不但无法准确地把国外的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引进国内,让国内的教育工作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例如,《论》文从一开始就开始模糊,称“双语教学就是实施双语教育的手段,”这本来是对的,可是后面却马上接著说“也泛指双语教育。”问题就来了,因为概念已经被偷换了,而且后面还开始把双语教育分类来论述,这已经完全偏离“双语教学”这个主题了。

准确地来说,“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一种通过使用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语言来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的的教育方法。国外因为这个教学的目的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尽快掌握主流、强势语言为目的的:教师使用弱势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也积极教导学生主流语言。一旦学生掌握了主流的语言,就不再通过母语来教学,所有学科全部过渡为使用主流语言教学。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过渡型双语教育。”

假如是希望以少数、弱势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仍然保持他们的母语为目的:那么,学生在掌握了主流语言以后,并不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环境,仍然有部分的科目使用母语来上课,部分科目使用主流语言来上课。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保持型双语教育。”

假如无论学生本身的母语是否主流、强势的语言,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那么,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就已经完全脱离哪一个语言为主,哪一个语言为次的束缚,专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双语能力。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称为“沉浸型双语教育。”

我们先来评估一下,三种双语教育的模式,哪一种比较适合在中国实行?

首先看“过渡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为了使移民学生尽快融入英语主流而设立的,由于强调的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的继续发展,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一种失败的双语教育,因为学生英语没有真正学好,母语也丢掉了。导致加州和其它州选民通过选举废除的,就是这种双语教育。过渡式的重点是让掌握弱势语言的群体过渡到掌握强势语言的群体。目前国内的“双语教育”除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本族语的帮助过渡到完全掌握汉语外,根本就没有过渡式存在的理由,因为外语在中国是弱势语言,汉语是强势语言,刚好跟实行过渡式的国家,如美国,相反。

其次看“保持式”:这种类型的双语教育在美国,是试图让已经掌握了主流语言的学生继续留在双语计划里面,能继续用母语学习一些科目,保持他们的母语水平。研究证明这种类型教育出来的学生比“过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能力和母语能力方面都要高,在英语能力方面至少不差于非双语班的学生。保持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保持”。假如一个移民学生在三年级进入一家美国的公立学校,在保持式的双语班里面学习,他的母语水平就将永远“保持”在三年级,无法再进步了。美国的一些双语计划使用“保持”的原因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基本拨款并不包括双语教育在内,双语教育是由联邦或者州政府特别拨款给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的。为了防止学校利用英语能力不足的学生拿更多的政府补助,通常政府会严格监控双语教育是哪些学生受益,并设立“脱离”双语计划的标准。当学生达到标准,通常是英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必须脱离双语计划,不可以拿政府的补助。要把熟练掌握了英语的学生留在双语计划里面,只能让他们上类似于外语性质的课,跟完整的双语计划里面大张旗鼓进行母语训练,用母语上课等就差很远了。在国内,我们当然不要我们的学生只是“保持”他们的母语,我们当然是希望他们的母语 -- 汉语能随著年级的增加而进步。因此,“保持式”也没有在中国存在的理由。

最后,是“沉浸式”。沉浸教育在美国和加拿大,主要都是掌握强势语言的学生希望同时也掌握弱势语言。比如加拿大的法语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法语;美国的中文沉浸计划是讲英语的学生希望掌握汉语等。在中国,强势语言是汉语,弱势语言是英语或者其它外语,当然是讲汉语的学生希望掌握外语了。应该说,国内目前希望实行双语教育的地方或学校的目标跟这种双语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要进行双语教育,最好就是进行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浅》文用了很大的篇幅引证了国外的研究结果,证明沉浸式的双语教育是最好的,因为只有这种双语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双语双文化的高素质人才,才真正有跟国际接轨的可能。可是,在最后,《浅》文却不知道为什麽得出了沉浸式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学生的结论。所根据的,只是一个非常弱的研究结果说受过沉浸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仍然喜欢使用他们的第一语言,而不喜欢使用第二语言,因此,沉浸式的双语教育仍然是失败的。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完全跟双语教育无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人们使用哪种语言并不一定跟自己是否熟练掌握这种语言有关系。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在外地遇到老乡的时候,即使我们都能熟练地讲普通话,但我们仍然是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交谈。假如在一个老乡的聚会中,大家都用家乡话交谈的时候,有一个人硬是不讲家乡话,大家就都会认为这个人有毛病,傲气大了。加拿大法语沉浸计划的学生的英语标准测验成绩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好,法语标准测验成绩更远远超越非沉浸计划,只上法语为外语课的学生;美国中文沉浸计划的学生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日本英文沉浸计划的学生日文比非沉浸计划的学生要好很多。这些都证明了沉浸式的双语教育,确实是目前最先进和最值得仿效的双语教育类型。

但是,沉浸式的双语教育应该如何实行?国内的学校是否有这个条件实行?无论是《论》文还是《浅》文,都没有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至于“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 Methodology),包括的范围比“双语教育”要广泛得多。《董》文就指出了“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且,它包括了属于和不属于“双语教育”范畴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国内很流行的在外语课上面使用汉语来解释语法,属于一种双语教学的方法,但不是双语教育;上课时讲一句汉语再讲一句外语来教化学,也是双语教学,却也不可以算是双语教育;上历史课,第一章书用汉语讲,第二章书用外语讲,这种听起来很奇怪的教学方式,却是属于双语教育的一种双语教学方式!

正因为国内的学者搞不清“双语教育”和“双语教学”的区别,才会出现类似于下面这些问题的疑问:

- 我们学校也要搞双语教学了,我们语文老师怎麽用外语来讲文言文呀?

- 既然别的老师已经用外语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等等了,双语教学,那我们外语老师该教什麽呢?

- 既然双语教育也是外语教育的一种,干脆还象从前那样,加强外语教育算了,搞什麽双语?

- 我有英语六级证书,校长才聘请我当这个双语学校的地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该用多少汉语,多少英语呢?我用英语讲课,学生读的课本是汉语的,行吗?

- 我是生物老师,现在我的学生已经能听懂我上课的时候说的“请翻开课本”,“请站起来”,“请坐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等外语句子了,我们是在进行“过渡型的双语教育”吗?

校长想知道的,是在“双语教育”的一种类型下面,比如我们来搞“保持型”吧,我们的学生一天该上几节外语课,几节用外语来讲授的课,几节完全用汉语来讲授的课?课程表该怎麽编?家长想知道的,是学生用外语来上重要的课,比如数理化这些,到中考高考的时候只懂外语的名词,不懂汉语的名词,升学率会不会降下来?老师想知道的,是怎麽个“双语”法?上课的时候我就说一句“OK”算不算双语教学?外语的化学课本,连我自己都看不懂呢,怎麽教学生?高三复习的时候用外语上过高一物理的学生会不会要我重新用汉语给他们讲一次高一物理?一个课要上两次,不是害人吗?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5

关键词:CBI内容教学法;教学模式;语言教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蔡文君(1978-),女,上海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32-03

一、导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的幼儿园开始试行沉浸式教学,这可以认为是CBI的早期萌芽。CBI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理念,其正式提出要归功于Mohan。Mohan1986年出版了《Language and Content》一书。书中强调语言教学不应该也不可能独立于内容之外。在之后的十年中,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学校进行了CBI各种类型的试验,开发并完善了主题式、保护式和辅助式等三种CBI原始模式。1999年,Met将CBI教学模式归纳为沉浸式、用L2教授专业课(如:保护式)、专业课加语言教学(如:辅助式)、基于主题的语言课(如:主题式)和经常利用内容进行操练的语言课等五种,并绘制了五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和内容的比例分配递变图。2003年,Brinton、Snow和Wesche将CBI正式定义为“将特定的主题或学术内容与语言教学目的相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通过第二语言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方法”。[1]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CBI在加拿大、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日趋成熟。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青睐。

中国对CBI的研究起步较晚,CBI理念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略显滞后。1994年,王士先对国外CBI的三种原始模式作了粗略介绍。之后的应用过程既不普遍又不得心应手。症结在于洋理论用于中国国情存在“水土不服” 的问题。因此,汲取国外CBI教学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对国外成熟的CBI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CBI理论体系,才能更好的将CBI理论应用于中国语言教学实践。

二、具有异域特色的CBI语言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经验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国外CBI研究与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适合自身特点逐步形成了诸多教学模式,体现出明显的本国特色。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的双语国家,英语、法语均为官方语言。为使其后代保持这一双语事态,避免在某一语种发生退化现象(即“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说双语”),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幼儿园试行沉浸式教学。由于师生具有良好的双语素质基础,与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相适应,沉浸式教学一经推出即取得成功,并逐渐发展成熟。美国有不同于加拿大的具体特点:从总体上看,美国算不上双语国家。但是,美国的国际交流程度很高,既有大量的留学生资源,又有大量的多语种教师资源。美国的许多学校进行过CBI各种类型的试验,沉浸模式的实施情况比不上加拿大那样面广,却以对外国留学生的语言教学为切入点,逐步开发并完善了主题式、保护式和辅助式等三种CBI原始模式,广泛使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国外每一种CBI教学模式的开发和成功应用均是将CBI理念与该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CBI语言教学模式

(一)结合中国国情的五种CBI模式新论

1.沉浸模式。沉浸模式指在特定场所、特定时间内特定的人沉浸在目标语语境之中,使用目标语作为唯一有声语言的过程。“特定场所”可以是幼儿园或学校,也可以是家庭或社会等任一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可以是一个讲座、一次论坛、一次任何形式的活动等随机的单个时间段,也可以是学生课表上的某门课程、作息时间表中的某个时间段等规律存续的时间。事实上,人类正是沉浸在母语语境中走过了咿呀学语的人生初段,“母亲的语言”才真正成为其母语。如此可见,沉浸模式是最原始、最自然、最高效语言习得途径。

沉浸模式的实施以纯目标语语境为前提。正是由于对语境的依赖,沉浸模式在不同种类语言教学中的运行规律迥然不同。沉浸模式自然存在于母语习得,主动运用于二语教学和外语教学。首先,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教授者和学习者均以目标语为自然语境。只不过中国小孩在中国学的是汉语,美国小孩在美国学的是英语。如果把美国小孩放到中国来学习生活,汉语将成为其母语,起码也会成为其二语。中国在汉语教学方面有实施沉浸教学的自然语境,将沉浸模式应用于针对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前景广阔。第二,实际上中国的很多地方也存在着双语自然语境。且不说香港的中英文双语、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并存,高层次双语人群聚集场所也在逐渐增多。双语自然语境中往往存在其中某一种语言逐步弱势或趋于消失的现象,为保护或强化该语种,沉浸模式大有所为。在这方面加拿大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此不再赘述。第三,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不具备英语自然语境,英语教学实属外语教学的范畴。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沉浸模式应以极力创设英语语境为核心,在沉浸的时间、教学内容和师生素质方面作出充分的评估和科学的安排。

2.保护模式。保护模式是在学生目标语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教学的保护方法,用目标语进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在重点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目标语水平。保护方法由施教者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用,如放慢讲课语速、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句式,使用肢体语言、图文工具、多媒体教学等。保护模式要求教师专业素质过硬、语言使用灵活,强调教师较高的综合素质。

3.辅助模式。如果学生目标语水平相对较低,通过采取保护模式中谈及的保护方法仍跟不上用目标语进行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可加开一门辅助的语言课帮助学生理解并跟上专业课教学。这样,“专业课+语言课”,分别由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上课,语言课作为专业课的辅助课程,即为辅助模式。辅助模式强调学生学习专业内容的同时还要发展语言技能,视专业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同等重要。由于辅助模式涉及专业和语言两类教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团队设计和团队合作显得尤其重要。两门课的大纲要经过相互协商。语言课应以专业课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4.主题模式。主题模式的教学目的和重点是语言教学。其宗旨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特定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教学。其运行机理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使用语言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2]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等诸多语言知识和技能是在主题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在实践中自然习得,并在进一步的实际应用中得到巩固。主题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写作形式,以总结、归纳、论述等为任务特点;可以采取娱乐形式,组织表演、展示等活动;可以采取对抗形式,组织辩论、竞赛等。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一定要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主题,一定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的“群体”兴趣和需求,确定主题,并选用与该主题相匹配的活动形式。另一方面,应采用英语母语教材,所有教学资料都应是英语母语的。这里所谓英语母语的教材和教学资料是指母语为英语的人主持编写,文章的作者也应以英语为母语,录像、录音由外国人录制,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的学到地道的英语发音、地道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的避免中式英语现象。

5.内容操练。内容操练指无固定主题的语言操练模式,是传统的语法结构教学法的别称,是站在CBI角度看传统的语法结构教学法。人类使用语言的唯一目的是交流信息和思想。即使最没意义的语言也总会包含一定的信息量。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语言存在的意义。内容不一定总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是,有语言就一定有内容。因此,理论上讲,语言教学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模式都必然是基于一定量的内容的,只不过是基于内容的多少不同而已。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的语法结构教学法也是基于内容的,只不过语法结构教学法所基于的内容大多没有固定的主题,甚至丝毫不考虑内容重要与否。也许是为了强调“语言基于内容”这一理念,Met曾提出“经常利用内容进行操练的语言课”的概念,然而该称谓略显啰嗦—既然是语言课,那它就一定是或多或少基于内容的,没必要再强调什么“经常利用内容”云云。由于业界语法结构教学法已经沿用多年,这里对内容操练的运行规则不再赘述。

(二)不同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问题

1.主题模式和内容操练的结合。首先,主题模式和内容操练两种教学模式是优势互补的。主题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内容操练与主题模式相比显得枯燥而单调;在内容操练过程中,学生随时都能感觉到自己语言技能的提高,而在主题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往往是跳跃性的,一定时期内往往感觉不到自己语言水平的提高。其次,主题模式和内容操练两种教学模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题模式和内容操练均以语言教学为首要教学目的,其核心不同是基于主题的程度。主题相对固定即为主题模式,无固定主题即为内容操练模式。在实际语言教学过程中,主题切换的频次应视教学目标的种类、多少以及学生的群体兴趣而定。教学目标多而繁杂,对主题的固定性是个挑战,有必要放弃主题模式,转而进行内容操练;内容操练多了,学生会很累,有必要将操练基于的内容固定在学生的公共兴趣点,多持续些时间(即转到主题模式)。

2.保护模式、辅助模式和双语教学的关系。保护模式、辅助模式和双语教学有三点共性:第一,教学目标语不是学生的母语。第二,试图用目标语讲授学科专业课程。第三,学生因语言困难跟不上目标语专业授课。为了解决学生因语言困难跟不上目标语专业授课的问题,辅助模式中干脆另开一门语言课来弥补学生目标语言之不足;双语教学试图在学科专业课程目标语授课的过程中适时适量的使用学生的母语来达此目的;保护模式主张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保护方法。事实上,在学生听不懂目标语专业授课时适量使用学生的母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可见,双语教学本质上隶属于保护模式。换言之,双语教学模式是保护模式的一种。如果专业课教师通能够使用学生的母语(如中国教师教中国学生),保护模式可以转化为双语教学模式;如果专业课教师通不懂学生的母语(如中国教师教外国留学生)保护模式只能采取其它保护方法,亦或改用辅助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辅助模式和双语教学二者具有排它性,不能结合使用。这是因为如果允许专业课教师在使用目标语教学中穿插使用学生母语,学生就不会有语言障碍,也就没必要再开设相应的语言课程。

3.CBI教学模式与非CBI教学模式的关系及其结合。如上文所述,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所传递的信息内容而独立存在,任何形式的语言教学都必然是或多或少的基于内容的,在语言教学中内容和语言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然而,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只注重语言这一方面而忽视对内容的选择。CBI理念因其站在内容的角度审视语言教学而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语言教学育观。进而成为一种普适的语言教学理念。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普适性特征,CBI教学理念与任何其它语言教学方法和模式理论不可能有任何冲突和对立,反而成为一切语言教学方法和模式理论指导和公用的平台。其它方法和模式,虽然操作原则和适用范围不尽相同,但一定能用CBI理念来解释,一定能以CBI理念为指导,从而变得更加充实、更加高效。下面简略谈谈CBI教学模式和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几种非CBI教学方法的结合问题。

交际教学法旨在“用中学、学中用”,毋庸质疑,这种表述方法本身就很明显的体现了CBI理念核心思想—“学” 即学语言,“用”即基于内容。在交际法语言教学中,如果交际的内容主题相对固定就可用CBI主题模式做指导,完全可以按照主题模式理论要求确定主题、选用教材,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交际的内容主题不固定就是CBI理念下的内容操练模式。任务型教学基于某特定的任务展开,和主题模式的运行规则异曲同工。与主题模式相结合,任务型教学将拥有更充实的理论指导、更广的施展空间。

参考文献:

[1]Brinton, D. M., Snow, M. A., Wesche, M. B. 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lassics Ed.)[M].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3. p.2.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6

沉浸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外语教学方式,将外语学习与环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强调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学生通过沉浸于目的语环境中,像习得母语一样学会另一种语言,这一切都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培养、学些材料编写等方面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二.沉浸式教学的实施

1.教学筹备

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集体备课,再积极思考,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首先,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之后教师负责讲解剖析,最好安排提前的演练,从而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和老师有效地配合。与此同时,教师们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如习题和讲义等等。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时要全盘考量,充分准备,提前设计好全部的情景和流程。

2.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静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以往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灌输回归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实践,之后总结归纳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最终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并进行深入的讲授。需要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沉浸式”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具体实践的复杂性。课堂上不适合实施过于复杂的模拟过程,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堂上模拟的场景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3.实施过程

教师在实施沉浸式教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想尽一切方法,全身投入到课堂的模拟情境中,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尽地讲解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上或者课下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先行思考,可适当组织一些课上课下的讨论活动,试图让学生自己求解,最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正确答案。笔者所工作的民办院校,公外英语课的上课学生人数众多,介于这一现状,教师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并在每一组中选取了组长,先对各组组长进行有关沉浸式教学流程的培训,之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分别组织各组组员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在课堂上的正式演练时,教师也可以在各小组间展开PK,并给予加分奖励,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三.沉浸式教学法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可操作性极强。这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产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教育工作者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语言环境的营造

沉浸式教?W的关键核心就是语言环境的营造。要想此教学方法能够实施成功,关键就在于独特的语言环境。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双语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我国只有一种唯一的官方语言,那就是汉语,大部分学生缺少使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也微不足道。对于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一旦脱离了课堂环境,学生就极少甚至不会使用英语,英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就更难养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好不容易学习的一些英文表达很快就被遗忘。但是,沉浸式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给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教师依托这些环境,借助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设置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有能够尽可能多的机会模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实际交流应用能力。比如,在校园范围内,教室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营造外语环境,校园里的标语,教室里的物件标签都可以使用双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课下多用英文进行交流。

2.教学方法的应用

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母语,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授课讲解,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介于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教授方法和手段甚至是同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校语言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并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手段,进而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团队PK、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目的语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多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原版影视,学习视频、地道音频等真实材料,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最大程度地融入到目的语学习的环境中去。最后,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各项比赛,读书会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双语学习环境。

3.教育规律的遵循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沉浸式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大多高校好必能彻底和完全地实施此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和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初期,全程使用目的语教授浅显易懂的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于出现的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双语结合的方式。伴随着学生们对沉浸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接受和适应,自身的语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等到那时,再逐渐增加目的语的授课比例,最终达到全目的语授课的终极目标。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用目的语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层面上来说,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任重道远,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专业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介于这层原因,沉浸式外语教学的推进与发展也对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目前的情况下,在我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进沉浸式外语教学进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大多数语言教学工作者还不具备全外语授课的能力,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也缺乏双语课程设计的能力、水平和经验,只有我们的教师拥有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高质量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配之以广阔的知识面,才能为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们也要定期组织教师们参加培训,并为其提供深造机会,从而提高教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以便教师们能熟练地驾驭沉浸式课堂教学。此外,教师们更要注意跨学科之间的知识学习,不同种类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5.外语教材的研发

外语教材是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工具,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本含金量高的教材是保证高校教学创新和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然而,我国当前高校的大多外语类教材大多偏重语法,词汇,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在教学中全面铺开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确是可以保证给学生输入地道原味的材料,但是在难度上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完全接受。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加大力度,多花心思,着力研究符合我国高校学生水平和背景的外语教材,从而满足新时代语言改革的需求。

四.结语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7

关键词:虚拟现实;科普游戏;Unity;沉浸;动机维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92-05

一、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科普意识薄弱,体现在ξ⑿排笥讶Φ壬缜中传播谣言的轻信,网络的快速转发率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隐患,科普教育亟待加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年轻用户,更需要普及科学意识。然而,目前对于科普教育的传播仍然停留于平面载体,如社区公告亭张贴、宣传单分发等,缺乏立体化的现场感染力,实际效果不理想。众所周知,游戏是一种深受全年龄段用户喜爱的媒体,而虚拟现实技术则让游戏沉浸体验再获提升,应用其媒体视听优势有望加强科普教育的教学效果。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概念上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Jaron Lanier所提出,指的是由计算机构建的对真实世界或现象的模拟。随着Oculus Rift等消费级虚拟现实设备的推出,虚拟现实重新成为市场的关注热点,Facebook、三星、SONY等大型科技公司大力研发虚拟现实应用,尤其是虚拟现实游戏,2016年由此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目前,虚拟现实已经被应用于教育、培训、文化等领域,如教育平台Unimersiv设计了罗马竞技场、乘坐宇宙飞船探索太阳系等虚拟现实案例,通过沉浸感教学将最枯燥的课题变得生动,获得良好反响[1]。根据Digi-Capital预测,虚拟现实软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未来5年将实现超高速增长,虚拟现实依托移动互联网等优势呈现巨大发展潜力[2]。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以野外求生作为科普教育内容题材,提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款支持包括Web在内主流平台的科普游戏案例,阐述虚拟现实与教育游戏载体结合的方法,以此作为互联网+时代科普教育宣传新范式。

二、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游戏案例基础理论为Mihalyi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Flow Theory,有时也称沉浸理论),心流(Flow)是一种在活动中因意识投入情境而进入到忽视其它知觉的愉悦状态。研究表明,心流的产生,可通过调整游戏情境中的挑战与能力以影响用户心理状态偏离焦虑与厌倦区,靠近心流区所激发[3]。

有别于常规媒体设计,虚拟现实游戏中的挑战与能力,主要是经由虚拟现实3i特征(沉浸:Immersion,构想:Imagination,交互: Interaction)调整实现。当今虚拟现实的优势在于沉浸(Immersion),可帮助用户快速构建对虚拟环境的认知,是获取心流的必要前提。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游戏首当需要考虑虚拟环境的真实程度,三维建模正是还原对象特征的优先选择,可有效连接用户行动与知觉,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虚拟现实应用的首选呈现方式。构想(Imagination)体现设计者的创造思想,交代游戏的世界观,在科普游戏中表现为当前知识内容的性质、意义、因果、参照等客观事实。沉浸与构想的设计,加速了用户对于科普游戏案例的熟悉过程,有利于沉浸阶段中的目标设立。交互(Interaction)反映游戏的人机交互理念,是沉浸持续发生的重要阶段。在科普游戏设计中,利用游戏的天然优势――快速反馈保持用户注意力的集中,并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游戏任务保持用户参与动机的持续,同时在任务中设置与能力相平衡的挑战以促进行动与意识的融合,引导用户进入沉浸从而激发心流[4]。

三、游戏设计流程概述

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游戏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设计、开发、应用三个阶段。设计阶段包含概念创意、游戏背景设定、游戏剧情设计、游戏任务设计、游戏关卡设计等,这部分工作由整个游戏团队共同参与讨论,并由游戏策划人员将游戏设计思想编写为游戏脚本,方便游戏团队了解游戏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游戏的分解,并制订开发计划,其重点关注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融合。开发阶段包含游戏三维建模、游戏程序开发等工作,由专门的美术人员、建模人员、音频设计人员、编程人员等负责,致力于整个游戏程序的开发实现。应用阶段包含游戏测试与推广应用,分别由测试群体与市场管理人员负责,在游戏测试中通过判断是否发生沉浸学习决定游戏修改或,目的在于保证游戏项目的质量以及顺利推广。

四、游戏脚本设计

游戏脚本(也称游戏设计文档),主要用于指导游戏项目的持续性、游戏主题的连贯性以及游戏开发的顺利进行[5]。本研究的科普游戏案例脚本设计包含下列步骤:首先,讨论决定概念原型,确定游戏的背景设定,保证科普游戏时空背景与现实的一致。其次,设计游戏剧情,创设出野外求生的形象情境,增强用户的代入感。再次,设计游戏任务,将遇险自救的知识内容分解到各个任务,并与剧情主线走向融合。最后,设计游戏关卡,将自救技能的虚拟现实操作与游戏难度系数进行关联并趋向平衡,利用互动设计理念优化关卡的人性化操作,以做到对大部分用户的友好适应。

1.概念原型

本游戏案例的概念原型是,利用Unity引擎开发一款野外自救题材的科普游戏,强调三维场景的真实展示,在虚拟情境的交互练习过程中助其达到沉浸学习。鉴于目前头盔沉浸式等虚拟现实类型对点击、选择等精确交互的不友好,且体感操控、增强现实式虚拟现实则对设备或场地要求较高,较高的成本不利于推广,与科学普及面向广大普通用户的原则相悖;而桌面仿真式只需要普通的个人电脑、较小的物理空间就能够满足运行条件,基于上述原因,本案例在游戏模式上主要采用桌面仿真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开发。

2.背景设定

游戏背景设定主要用于描述游戏世界观,本案例将其定位于现代时空下的户外场景事件,主要交代故事的由来、用户可以在游戏中具备何种程度的能力、世界是怎样一种物理运行规则等背景,以此匹配用户对于现代社会野外自救行为的认知习惯。

3.剧情设计

本游戏案例的剧情设定为主角与伙伴在丛林走失,依靠自救技能在丛林内冒险寻找伙伴的故事。叙事采用影视媒体常用的三幕式结构,易于用户理解剧情。第一幕(Act1)讲述游戏主角与伙伴走失,从而深入丛林寻找伙伴,确定了游戏的人物关系、所处形势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占内容比例较少[6]。这一幕主要在于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尽快将其引入游戏情境。第二幕(Act2)讲述主角穿越丛林的密林区、水域区以及村庄,在每个场景地图内完成自救冒险的故事,确立主角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困难做斗争的事件关系。这一幕作为游戏剧情的展开,占据游戏大部分的内容比例,给予用户自由,允许其控制自己的虚拟现实游戏体验[7]。第三幕(Act3)v述主角历经艰险,成功找到伙伴,为游戏故事划上结局。这一幕对用户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游戏成就的反馈结束整个游戏。其地位相当于电影的高潮,虽然篇幅内容不多,但是对于用户的沉浸体验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增强或持续激发心流。三幕式设定由于在影视媒体中应用较广,用户对其接受度较高,可较好理解游戏情节,便于教学内容的融入。

4.任务设计

与商业游戏有所不同,科普游戏的任务设计除了创设游戏趣味性,还需要兼顾游戏项目的科学性。因此,必须考量游戏性与教育性的融合问题,即游戏任务与科普知识如何有机结合。

在游戏性与教育性融合样式处理上,本案例的游戏任务应用了“1主线任务+3子任务”的直线型任务结构,与三幕式剧情结构呼应,利于对游戏不熟悉的用户理解教学内容的阐释流程;并采用游戏设计中的模糊策略,将科普知识与游戏任务设计为一种“互为彼此”的交融状态,缓解教学内容融入游戏内容的突兀感。游戏任务在前提上仍然遵循于游戏背景与剧情设定,确保用户顺利按照任务主线进行冒险,而知识内容则通过寻找游戏地图的物理特征与野外自救知识的性质特征的联结点将其融入到对应任务,实现样式如图2所示[8],可以看到树林、水域、村庄等场景内的任务均与相关知识进行联结。例如,树林中枝叶密集的物理特性决定其易致人迷路,而如何应对迷路的科普知识包含了指南针的使用、对陌生树林内毒蛇的防患知识,通过两者的关联点将指南针与防蛇知识融入到树林地图的迷路任务。采用模糊策划的好处是,可助科普与游戏主线吻合,避免产生知识点游离于游戏之外的情况,既保证了良好、完整的游戏体验,又确保科学普及的正确性。

5.关卡设计

关卡作为游戏可玩性体现的环境,拥有分界线,入口与出口,以及一定的目标、开头与结局等特征,一般包含地形、目标(任务)、情节、对手与NPC(非玩家角色)、物品道具等要素[5]。关卡在本案例中是用以划分知识单元的重要依据,便于用户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本游戏案例的关卡设计(Stage)较为明确,以区域地图为单位,划分为丛林、水域、村庄三个关卡。每个关卡的目标导向均明确当前任务目标,关卡内的每件道具都与自救技能的练习存在关联,始终考虑游戏的科普宗旨,如丛林关卡中的指南针道具就是为了锻炼寻路技能而设置。此外,关卡中的地形、道具、挑战、难题等资源都是逐渐呈现给用户,以保持进入下一个关卡的乐趣。

五、游戏平衡设计

在本游戏案例中,游戏平衡的类型属于玩家用户/游戏性平衡(Player/Gameplay Balance),为了有效触发心流,其重点在于调整游戏挑战难度与用户能力的相适应,以此提升用户在游戏过程中的愉悦感,保持用户的学习动力。具体的平衡技巧有以下几种[7]:

1.保持设计动机一致性

确保游戏的核心玩法,使之保持科普游戏的纯粹性,令游戏特征得到良好控制。若因为过度强调趣味性而加入太多不相关的游戏特征,容易分散用户的注意力,且影响到科普宣传目的,如在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设计动机就是对抗僵尸、防卫家园,始终贯彻如一,最终获得市场肯定。在本案例中,设计动机始终是以科普为导向,野外自救为内容题材,追求虚拟现实带来的沉浸体验,特征集小而精炼,游戏任务等各项内容均为保持游戏设计动机的一致性所服务。

2.概率统计

游戏中发生的不平衡现象存在个体性、偶然性,因此需要通过测试人员对游戏程序进行测试分析,确定数据是否存在群体性异常,进而使用数学工具改善原有游戏数值或公式,使之与多数用户的能力水平匹配。例如,在本案例的渡河任务中,若100名测试人员内有60名均长时间无法完成任务且表现出沮丧情绪,则说明游戏难度可能偏高,需联系游戏数值策划、游戏程序员等讨论、修改。

3.动态难度调整

游戏动态难度调整指的是依靠游戏系统对用户的各种行为进行监听,如用户的操作方式、行为方式、判断能力等信息,以此作为用户的度量标准判断用户的能力水平,进而调整游戏的难度,如游戏《暗黑破坏神III》就根据用户的角色等级自动调整游戏难度。在本案例中,这一措施的关键是,需确定环境障碍或威胁的数量、用户的任务持续时间、任务完成度、操作有效率等参数,以这些参数为基础构建游戏变量并形成度量标准,配合后台监控系统即可作出及时的自动难度调整。

4.改善用户选择

游戏中存在多种类型的选择,越靠近上层的选择对游戏的影响越大。用户最想要的是在游戏中获胜,游戏设计者必须为其定制有意义的选择,即对胜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选择,如在游戏《扫雷》中,用户每一次目标区的选择都可能对生死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其决策等级较高。在本案例中,对于科普知识传达及游戏任务结果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用户选择会得以保留,以保证游戏的趣味性、戏剧性。其它空洞的、无根据的、无关紧要的选择都必须摒弃,避免用户的无意义思考影响沉浸学习。

六、游戏交互机制

心流理论显示,清晰的目标、及时的反馈等维度都属于影响心流产生的条件,而这些正是游戏交互机制中的关键因素。Werner Wirth等研究者认为,沉浸的发生需要经由用户在头脑中形成游戏展示给他们的世界印象,继而以游戏世界作为自己“在”哪里的参考点,最终获得空间临场感(Presence)[9]。因此,良好交互机制的设定也是维持沉浸的重要条件,可减少用户对游戏的熟悉时间,有利于快速激发心流。结合上述理论,本游戏案例设定如下游戏交互机制:

1.清晰的目标

清晰的目标,要求游戏明确表达用户参与游戏任务的原因以及要完成的目标要求。通过目标设定,用户可以有效定位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使命,更好的获取游戏中的参考点,有助沉浸产生。在本游戏案例中,所设定的目标为主角在丛林中寻找失散伙伴,用户以此在寻找过程中探索未知的地图,并清晰表述于游戏的开场动画内,为沉浸体验奠定基础。

2.及时的反馈

及时的反馈,指的是游戏必须就用户参与的游戏行为给予实时或者几近实时的清晰、准确的反馈[10]。反馈是电子游戏区别于其它多媒体软件的最大特点之一,其传达速度极快甚至密集,内容涵盖环境状态、人物状态、能力状态、物品状态、NPC(非玩家角色)状态、任务状态等在内的游戏常见状态。在本游戏案例中,以渡河任务为例,用户可以实时观察游戏HUD(抬头显视设备)界面所反馈的渡河里程、人物方向、浮力状态等信息,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掌握任务的完成进度,激励用户取得游戏的胜利。

3.信息的关联展示

Werner Wirth等认为空间临场感的发生,是经由各种线索形成对虚拟空间感知的定位,从而进行判断,进入沉浸状态的心理模型。这个前提是用户在游戏世界中遇到的(线索)信息应该是有所关联的,如在本案例中会遇到树丛下的毒蛇,这种遭遇并不会产生突兀感,用户只会觉得毒蛇增加了森林的危险性,制造了冒险的冲突感,游戏环境在用户心中会产生更加立体的印象;但如果树丛下露出的是“迪斯尼米老鼠”,整个游戏的严肃氛围就会被打破,导致用户思维可能跳出野外自救的范畴,构建出其它世界观背景,从而影响到科普游戏的目标与动机。因此,信息的展示设置需要顾及到游戏对象间的关联,对视觉、因果、行为完整性以及物品对象间的互动作用进行协调,促进临场的沉浸。

4.操作方法的简化

Alan Cooper等设计专家认为,面对一个陌生的系统,每个人在一段时间内都是以新手形式存在;随后迁移到中间用户,成为大部分用户的代表,且最为稳定;最后仅有少数中间用户会转变为专家[11]。

基于虚拟现实的科普游戏案例,也遵循这种用户曲线规律,鉴于科普案例的持续使用时间通常小于商业游戏,可以预计用户层次会停留在新手与中间用户为主。因此,在游戏进程的初期,通过简化操作方法,让新手快速进入熟悉阶段,并助其无痛苦的成为中间用户,具体措施有同时支持鼠标左键单击行走与键盘(WASD键)控制四向行走,支持滚轮缩放视角、右键选择视角、任务自动寻址等为用户普遍认可的三维游戏操作。在游戏进程的中后期,为稳定的中间用户优化操作体验,具体措施有设置易被发现的导航与功能交互区,提供侧边、半透明、自动移除等形式的工具提示条,永久支持调用的操作帮助界面等。通过上述操作方法的简化,可保证大部分用户对于游戏案例不存在使用障碍,有效增加新手成长为中间用户的信心。

七、游戏程序开发

游戏程序的开发实现主要包含两部分,首先采用3dsMax进行三维建模,再使用Unity引擎开发与游戏程序。期间所用到的媒体素材则由专门多媒体软件设计实现,如图片采用Photoshop设计,音频采用Audition设计。

1.3dsMax三维建模

本案例中的游戏角色、物品道具、植被建筑等对象均采用3dsMax进行建模。物品道具与简单的建筑主要采用内置模型建模,使用基本几何形体和扩展几何形体快速实现。相对复杂的植被建筑采用复合对象建模,对基本模型对象进行合并与修改,采用变形、连接、地形、散布等方法构建。对于最为复杂的人物、动物等模型,采用网格建模法对其设计,主要从顶点、边和面进行精细化编辑;其中部分复杂的布线(如脸部),借助Photoshop绘制二维参考图导入3dsMax作为底图,实现三维布线绘制。最后,使用UV贴图方法进行贴图,VRay插件进行渲染,完成模型的设计工作。

2.Unity游戏开发

Unity引擎是Unity科技公司开发的支持三维虚拟现实、三维游戏等互动内容的综合性开发工具,兼容Windows、Mac、iOS、Android、WebGL等21种主流平台,开发周期短,对虚拟现实支持良好,极为适合作为开发科普游戏案例的首选平台。

本案例的Unity开发流程如图3所示,包含场景绘制、参数设置、C#编程、美化渲染等工作。

首先,导入模型、音频、UI(User Interface)等素材文件,做好分类管理。其次,创建Terrain对象,绘制地形,设置材质纹理,并将植被、建筑等模型插入到场景,通过调整⑹完善地图外观。接着,按照角色、NPC、物品道具等门类,插入到场景中对应位置,以及添加碰撞体,为角色各类动作设置动画。然后,为全局事件、动作事件等编写C#脚本,绑定到场景中的指定对象,具体包含角色的视角控制、角色的移动、角色与任务对象的碰撞交互、UI组件的数据显示、游戏成就记录保存等,实现游戏案例中的各种交互功能。其中,应用Unity自带的Nav Mesh Agent组件,对地图对象进行烘焙与设置行走区,为角色与NPC等对象在碰撞半径范围的自动响应触发,以及实现标记节点的自动追踪等智能功能提供支持,提升游戏的人工智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称视觉的统一化设计以及交互操作的简化,可为引入Google VR SDK预留接口,若头盔显示器条件足够成熟,只需要将主摄像机添加Google VR SDK的StereoController组件即可创设立体视觉。最后,为场景添加粒子特效、天空盒,渲染美化视觉,为支持Windows、Mac OS、Web等主流平台的应用程序,可直接本地运行或依托Unity Web Player在浏览器中解析运行,保证程序的强大兼容性。最终效果如图4所示。

八、结束语

虚拟现实与沉浸的交集历来是用户关注的焦点,在2016年更是掀起市场热潮,本研究即基于此背景,采用Unity引擎开发基于虚拟现实的游戏案例,将其应用于科普教育领域,丰富原有的科普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优秀的游戏设计,可以更好地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有助用户达到沉浸、激发心流。

展望未来,科普游戏的创新方向也许是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混合应用,如将本案例中的迷路任务进行增强现实设计,可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印有指南针的照片,屏幕立刻呈现三维指南针模型的虚拟现实交互操作,在身临其境的基础上更易克服眩晕这一典型问题,突破教育游戏的技术普及型问题,这值得教育游戏设计者去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Andrew T. 7 Unexpected virtual reality use cases[EB/OL]. https:///gallery/7-unexpected-virtual-reality-use-cases.

[2]Manatt Digital Media. The reality of VR and AR[EB/OL]. http:///reality-of-vr-and-ar/.

[3]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9(1):5-15.

[4]王永固,张婷,李玮等.基于心流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框架要素研究――以特殊儿童言语学习游戏为案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3):97-104.

[5]黄石,李志远,陈洪.游戏架构设计与策划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29-232,147-155.

[6]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120-128.

[7]余庆年.游戏设计基础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8-104,141-143.

[8]顾汉杰.基于模糊策略的教育游戏设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3):1-5.

[9]Jamie M. The psychology of immersion in video games[EB/OL]. http:///2010/07/the-psychology-of-immersion-in-video-games/.

[10]胡沫.交互设计对游戏沉浸感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1:23.

[11]Alan C,Robert R,David C.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31-36.

沉浸式教学理论篇8

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感悟生活之精彩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整个教学都“因有效沉浸而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的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情感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不借助外力一般是很难达到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我们的学生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就是因为面对作文本,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没有进入到强烈状态。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撞击学生心灵的外部世界,让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形成自我情感的波动和升华,进而迸发出心灵的火花。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进行沉浸式感悟生活之精彩的尝试。

寒假后第一周的作文课上,当学生用满脸无奈的眼光等着我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却说:“今天不写作文,咱们聊天,聊聊这个寒假你是怎么过的,这个年你过得怎样。”我伏在讲台上和第一排的同学先聊了起来。老师一放松,学生自然也都随便地前后左右聊起天来,一会儿工夫教室里就有了几个明显的小团体,而且个个都眉飞色舞。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说起假期里看到的居民间吵架的趣事,有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自己偷看电视连续剧,还有同学义愤填膺地讲述着人们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见闻……他们各自聊着假期里的趣事、烦事、郁闷事。课堂气氛轻松,甚至带点混乱,我视而不见。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对班级秩序做了简单调整,然后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里,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我们的只要表现这些真实而普通的事情,我们的作文也会因为这些普通的真事而生动感人。最后我提出每个人就以今天聊天过程中自己最有话说的事情为题材,以“假期生活”为话题自由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单看题目你就不禁叫好:《都是车位惹的祸》《打车的尴尬》《又闻猫叫》《在家里打工》……看来,学生们已经会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的精彩了。

二、轻松沉浸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的氛围中

1975年,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只要能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能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教师要善于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并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精彩。诚如教育学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以“牵挂”为题写作,是200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要求。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无比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只要稍加认真地审题、构思,应该不难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的作文来。但那年的阅卷经历让我一直都无法忘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单一,也让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多么重要。

我以“牵挂”为题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课一开始,我便在黑板的中央写上大大的“牵挂”两个字,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内容无非是:牵挂爸爸,因为他出差半年没回来;牵挂奶奶,因为奶奶回老家了;牵挂爷爷,因为爷爷去世了……我把他们牵挂的对象都写在了黑板上,问他们这些对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很快齐答说都是人。我提醒大家说:既然如此,这个题目完全可以改成“思念”,可命题者偏偏用“牵挂”,看来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更广泛一些,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更深沉一些。接着我建议大家来一次“思维总动员”,看看各自的记忆中都有哪些属于自己放不下、难忘怀的东西。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积极思维起来,我请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并要求内容不能相同,很快黑板上牵挂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牵挂门口绿地、老家小院、童年游戏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学生爽快直言牵挂睡懒觉的日子。或许是畅谈中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畅谈让学生找到了敞开心扉、抒发真情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是超过半数学生的作文被我登上了班级的“佳作专栏”,其中有四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姑苏晚报》“小荷版”的同题作文“牵挂”专栏。这次作文指导课,让我尝到了创设沉浸轻松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氛围中的甜头。

三、有意识地创设沉浸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境界化的思维状态”

研究表明,要让学生的情感有起伏、生波澜,就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这种境界化的思维状态才能使人的思维变得立体、形象。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更容易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在日常的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情境。

“通过规则建立秩序”“让学生畅所欲言”“提供及时持续的反馈”是沉浸式教学的三个要素,“思维总动员”训练正是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作文指导的。由此,一种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也便营造了出来,学生沉浸其中,在老师的诱发性指导下,各自的大脑进入了多向思维状态,同学之间的竞争性环境又逼着相互的思维进入前所未有的跃跃欲试状态,新鲜的思想、有深度的想法、体现个性的思维都涌出来了。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述而》中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时,教师应开导他;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应启发他。创设一个启愤发悱的沉浸化作文课堂,可以让师生沉浸在一种和谐、温暖、自在、疏朗的氛围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开导和启发让学生发现了生活的精彩,感受到生活的多彩,学生不再为找不到作文素材而发愁,老师批阅时不再为内容的单一而着急。

上一篇:城市设计相关理论范文 下一篇:财务全面预算控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