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的层次与“沉浸”阅读体验

时间:2022-07-18 10:47:52

阅读体验的层次与“沉浸”阅读体验

摘 要:电子阅读的兴起让获得阅读内容变得更容易,然而在这个新平台的深度阅读的体验却并没有发展完善。如何在新的平台设计符合用户深度沉浸阅读需求的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为帮助分析阅读产品,文章借用用户体验的四层次来探讨阅读体验的层次,好的阅读体验的标准以及深度阅读时的愉悦状态――阐释沉浸。

关键词:电子阅读 用户体验 阐释沉浸 沉浸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与服务走向数字化,基于屏幕的阅读或者说电子阅读逐渐兴起。然而现今基于屏幕的阅读行为以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和扫读、定位关键词、一次性阅读、非线性为特征,阅读更有选择性,同时在深度阅读和聚精会神的阅读的时间更少[1]。因此如何在新的平台设计符合用户深度阅读需求阅读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好”的用户体验的标准以及“好”的阅读体验的标准

如果说想要设计一款优秀的用户体验产品,我们首先应当了解好的用户体验标准,对于阅读而言亦如是。根据用户体验研究专家Alan Cooper在《About Face 3》中的描述,当人们能够在一个活动上聚精会神时,他们会忘记外面的世界,忽略掉各种干扰。这种状态被称作“流”,一个由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定义的心理学上的最佳状态[2]。

在书中Tom DeMarco和Timothy Lister描述“流”是“一个深入的状态,类似冥想”。流通常会引出“精神愉悦的感觉”,也可以让你忘记时间。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流的状态他做事非常有效率,特别是在创造性的活动上,比如工程设计,设计、开发或者写作。更为重要的是,人们能够有效率的做事时又很愉悦,因此我们设计的交互产品应当提升和增强这种流,尽量避免打扰流。

而从阅读的角度上来看,每个阅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体验都不一样;沉浸是读者在阅读时的一个重要状态。有些时读者觉得文本很难读,没有意思或者很枯燥,其实是想象――反思并没有调动起来。与其把想象沉浸状态诱导出来,比如大多数小说,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也需要让读者进入一个高层次的反思状态来勾起读者的兴趣(Terje Hillesund 2010)[3]。想象与反思的两者的参与被叫做“阐释沉浸”(Mangen,2008)[4]。

二、阅读体验的层次

在国内著名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师白鸦博客中有篇文章《“用户体验”评分原则及职业素养》,其中提到用户体验的层次,按照白鸦的分法,依次为:有用、可用、易用、友好。白鸦用口语化的语言叙述了各个层次:

“首先且永远都必须全力考虑‘是否对用户有用,有什么用,如何对用户更有用?’;然后要全力让产品‘能用。让用户真的可以顺利用上。’;接下来得让产品更加的‘易用。让用户可以更简单的使用’;最后要做到对用户更‘友好’,这里的友好不只是视觉友好,还包括文字等一切和产品气质有关的东西),让用户在使用中感受到愉悦”[5]。

白鸦的用户体验层次中的友好,是指产品的友好,而对用户而言,其在使用时感受到了愉悦,因此这个“友好”替换成“愉悦”在描述用户体验时会更准确,结合上文对“流”的描述,在愉悦层,用户应当处于“流”状态(图1)。

阅读,同样是一种体验。因此在分析电子阅读体验时,借鉴白鸦对用户体验的分层,我们也可把阅读体验分四层:有阅读的价值、可以阅读、容易阅读、享受阅读。在享受阅读的这个层次,用户应当很容易进入“阐释沉浸”状态(图2)。

(一)阅读的价值:主要是针对阅读内容而言。当内容有了阅读的价值,才会需要相应的载体出现。这也是传统纸质媒体的作用,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在传统的纸质媒体时代,已有成熟的几种不同类型的阅读产品形态――书籍、杂志、报纸,这三者;在新媒体时代,新的内容兴起,使内容可以从新的维度来设计。比如专业的稍后读服务中的内容。

(二)可读性:内容有了载体,对读者而言,读者能够读,便是可读性,不管是把内容书写在石头上还是铜片上,亦或纸张上还是电子媒体上。

(三)容易阅读:在这一层次,相当于产品的易用性层次,易用性是一种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概念,易用性设计的重点在于让产品的设计能够符合使用者的习惯与需求,而对电子阅读而言应指阅读软/硬件对文本的阅读行为有很好的支持,其有两大部分,视觉呈现与阅读功能的交互。在呈现上有适合的字体和大小,科学的排版、较小的背光或者没有背光等;在功能上有方便的翻页、标记书签、做笔记、放大等[6](Jennifer Pearson 2010)。

(四)享受阅读:在此阶段,读者能够进入“阐释沉浸”,享受阅读的快乐,在这个层次,不仅内容深深的吸引读者阅读,同时也有很好的阅读环境,如优美的字体和排版以及没有干扰、流畅的阅读过程。

二、电子平台“沉浸”阅读体验的挑战和机会

(一)“沉浸”阅读体验所需条件

想象型沉浸与反思型的沉浸都需要阅读保持流畅。正如神经学家所指出,流畅性将让基础的阅读在大脑中自动运作,加上推断的时间,因此推进超越文本的思考。阅读的流畅性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影响。

1.主观因素。主要为读者阅读动机和阅读能力。对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而言,阅读动机都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子,根据Guthrie and Wigfield(2000),“动机是活动的关键,因为动机激发行为。相比被充分激发的读者,一个较少激发的读者会花较少的时间在阅读上,花费较少的认知努力,而且更少花费时间在充分理解文本上”[7](Shannon Stewart2012)。而对阅读能力而言,Gillian Cohen对于阅读心理过程的描述中就指出,流畅的读者在阅读时只有较少的聚集点和更短的停留时间,因为他需要更少的视觉信息。在总体分析时,他即使没有读完全文时也能很好的猜测文章的意思[8]。除此之外,Sharon Alayne在对图式理论做介绍的一文中也指出,专家,在特定领域有着更加复杂、丰富的图示,比那些没有图式的或者不充分的图示的初学者在帮助他们解释并对新信息反应时工作得更好。[9]总的来说:阅读动机、语言知识、专业知识三方面都决定着读者是否能够流畅的阅读,继而达到沉浸状态。

2.客观因素。主要来自于设备本身。达到“阐释沉浸”就用户而言需要技术因素产生最少的干扰,以至让它变得多多少少的透明(Terje Hillesund 2010)。对电子阅读设备而言主要有两方面:阅读时文本的字体与排版设计和阅读功能人机交互设计。

(二)电子时代“沉浸”阅读体验的挑战与机遇

1.挑战

电子时代的到来,电子化阅读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1)技术缺陷

普通的电脑屏幕远不及纸张能提供一个理想的阅读条件。部分是由于技术的缺陷,比如低的分辨率,让人疲惫的背光,宽屏格式以及固定的屏幕等都让阅读很疲惫。

(2)设计缺陷

大多数阅读软件都设计有工具栏,侧边栏以及图标,以及应用程序放置在浏览器或操作系统的界面上。因此,有着太多干扰元素,都提供给用户操作行为,很容易打断阅读继而阻碍读者进入文本沉浸。同时电子化的环境鼓励人们广泛探索各种话题,但是在一个很浅的层次。超链接干扰了人们对一个主题阅读和思考的深度(Terje Hillesund 2010)。

总结下来,阅读设备或软件人类工效学上的缺陷,超文本以及多功能很难让电子阅读的行为延续较长的时间,因此也很难使其维持在一定的深度进而达到沉浸状态。技术缺陷,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定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于设计上的缺陷,比如干扰和人们因此改变了的阅读习惯却是在电子时代需要再三审视的问题。

2.机遇

在电子设备上的阅读虽然仍然面对着较大的挑战,但也有着很多机遇。

相比印刷时代书籍杂志等,电子设备上内容的获取更加便利,携带方便,在阅读文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关键词汇时能够及时搜索,比如Kindle中光标停靠即解释功能,而这在纸质时代需要读者打断阅读的流畅性。除此之外,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嵌入让读者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GPS定位、增强现实等功能与阅读的结合让电子阅读有着印刷书所不能达到的趣味性,增强读者阅读动机。社交媒体的发展也让电子阅读的社会化属性增强,在好友之间分享书籍阅读心得文摘轻而易举。但这些新兴的科技是否会打扰读者进入阅读的“沉浸”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设计阅读相关产品时,即要面对挑战也要抓住机遇。对于技术上的缺陷,可利用各平台的特点扬长避短,比如在PC上长时间的阅读很不方便,但是搜索信息很方便,就可以将其当成一个中转站,将搜索到的阅读内容转移到手持设备阅读;而对于设计上的缺陷,则需设计师充分考虑读者阅读情境,让产品可用,易用,并去除不必要的干扰,减少超链接,让读者对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如要插入多媒体等来诠释文本时,则需考虑是否会打扰阅读时的想象与反思。

结语

从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阅读正在经历剧变,从经济和环境的角度来看,阅读电子化不仅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时也方便了读者。电子化的阅读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但阅读电子化所带来的浅阅读问题我们亟待解决,并还原读者阅读的乐趣――阐释沉浸。

注释

[1] Ziming Liu,Read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reading behavio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J],Aslib Proceedings:New Information Perspectives,2009,Vol.61,No.1.

[2] Alan Cooper 等著,刘松涛 等译:《About Face 3:交互设计精髓》,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 Terje Hillesund,Digital Reading Spaces:How Expert Readers Handle Books,the Web and Electronic Paper,First Monday,Volume 15,Number45 April 2010.

[4] Anne Mangen,Hypertext Fiction Reading:Haptics and Immers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2008,Vol.31,Issue 4.

[5] 白鸦:《“用户体验”评分原则及职业素养》,http:///baiya/?p=742

[6] Jennifer Pearson1,George Buchanan2,Harold Thimbleby,HCI Design Principles for eReaders[J],BooksOnline '10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workshop on Research advances in large digital book repositories and complementary media,p15-24.

[7] Stewart S.Reading in a Technological World:Comparing the iPad to Print[D].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12.

[8] Gillian Cohen,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J],New Literary History

Vol.4,No.1,The Language of Literature(Autumn,1972),p75-90,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rticle Stable.URL:http:///stable/468493.

[9] Widmayer S A.Schema theory:An introduction[J].Retrieved April,2005,14.

上一篇:桂林市高校羽毛球场馆对外开放及其管理问题研... 下一篇:金属着色化学实验与现代首饰设计相结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