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16

价值观的培养篇1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个人的竞争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学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储备,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逐步成为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评价个体劳动者的重要标准,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不再把资历和能力作为唯一的标准,具有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责任感强、进取与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良好职业道德和态度的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这些综合素质是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高等院校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把职业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价值观从微观上看关系到一个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分配和社会建设成果。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整体情况并不乐观,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对职业价值观培养重视不够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服务奉献意识不强,不愿去基层工作;诚信缺失,功利性明显;缺少创新精神,缺乏自信,“等、靠、要”思想严重等。这些问题主要是思想层面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范畴。探究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重视不足。当前大多高校都成立了校(院)、院(系)两级就业指导中心,但作为行政处室之一,其人员配备和职能发挥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需要。在长期的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大多数就业指导中心将工作重点放在招聘信息、接待用人单位、落实学生就业上,关注重点在就业数量和就业单位上,将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简单地理解为给学生找工作,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这样软素质和软实力的培育。

(二)职业价值观培养缺乏系统性

部分高校其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出发点是帮助学生调整就业预期,但没有站在服务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和全局视角下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没有对职业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另外,我国大部分高校在校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以职业指导课程为基础,配合专题讲座、座谈会、报告会。总体来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理论教育比重过大,教育手段单一,对于职业价值观培养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相当缺乏,没有形成完整健全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不大。

(三)职业价值观培养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

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队伍主要有以下四类教师群体: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以上四类重要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师资在职业价值观培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有理论的没实践、有实践的没理论”的尴尬局面。目前,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职业指导课教师和辅导员大多缺少在用人单位工作的经历,而只是建立在长期的校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尽管有着较为丰富的教育理论,但因缺乏实践而使理论教育流于形式。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上的楷模也是重要的领路人,但由于大多专业课教师没受到过职业发展方面系统的教育而使其在教育过程中不能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使其观点因理论支撑不足而缺乏说服力,这使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中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措施

1.将职业价值观培养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鲜明地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来完成。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不应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丰富精神世界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成为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有用之人。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研究出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将职业价值观培养放在突出位置,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发展难的问题。

2.打造系统科学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讲理论、重实践的思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在高年级的同学中增加实践教育部分,比如让学生走进用人单位,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职业现实,调整职业理想,纠正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立足基层、服务社会,把为社会做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有机统一的高尚的职业理想。

3.打造精良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教师队伍。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打造一支精良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教师队伍,对于教育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师队伍的打造过程中要明确师资队伍的范围。在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只是在自己的授课课堂上穿插有关价值观的内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对此,高校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将专业课教师作为兼职教师正式吸纳到价值观培育的师资队伍中。增加专业课教师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等其他三类教师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另外邀请企业、行业中的资深人士走进校园,作为以上四类师资队伍的有力补充,形成优势互补、内外兼修、理论和实践协调发展的校内外教育队伍,帮助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增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实际效果。

(二)加强职业价值观培养应突出的内容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并将其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当中,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1.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以避免大学生由于就业愿望与就业实际的差距而产生价值观偏差陷入物欲的迷途,造成就业观择业观世俗化。但是,理想信念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内化的、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要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始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尊重大学生主体个性,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特点,以广大学生易接受的方式解读大学生所关注的各种就业热点难点问题,把理想信念教育与解决实际就业创业问题相结合。

2.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是当代时代精神的核心。将时代精神融入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进而融入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加强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从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加强时代精神的教育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3.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古往今来,所有仁人志士无一不是胸怀大志、敢于担当,具有极强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然而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这个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使之成为其职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十分重要。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劳动观,提高大学生抗挫折和抗打击能力,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形成知荣明耻的道德标准和良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素养,进而培养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价值观的培养篇2

关键词:价值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每年经过高考的洗礼,千千万万的考生步入了大学殿堂,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了象牙塔。然而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率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令人万分痛心的。究其大学生犯罪的根源在于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拥有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更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和国家。

一、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老师是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韩愈将传道置于首位,足以可见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中小学学校仍然单一地追求升学率,采用精英教育、选拔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校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误导。因而,学校要培养青少年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教育者务必将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而且我们的各级教育监管部门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石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1)要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务必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与那些备受父母呵护、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相比较,父母离异的孩子由于幼小心灵所遭受的伤害,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何疼爱他们,这种爱仍然是不完整的,极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畸形发展,进而形成极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父母与孩子朝夕接触,父母的言行是孩子通往社会的第一座桥梁,时时刻刻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父母必须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典范。问题孩子往往出自问题家庭,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写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孩子在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强化和巩固,而这种强化和巩固是通过父母的欣赏和认可才得以实现的。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和孩子平等地相处,不断赞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

三、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人的属性是社会的,人的成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近年来令人们倍感欣喜的是有很多网友将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视频上传至网络,并很快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点击率一路飙升,进而引起新闻媒体关注,成为当日的热点新闻。这些视频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由于它们让每个人的心里都能感觉到一股暖流。这股暖流必然会给每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公益广告现在已经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句简短的广告词、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都会给每一位观众带来视觉及听觉上的冲击,进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培养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要想使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崔钟雷.中华上下五千年.哈尔滨出版社,2012.

价值观的培养篇3

[关键词] 化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120-03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在新课标中,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传授“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工作;“过程与方法”也是教师日益重视的能力培养问题。然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却被许多人认为华而不实或可有可无,使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三维目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不仅不是“鸡肋”,而且对于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1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化学教学中学生应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规定有:“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1]。

2 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融合在一起,真正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遵循如下的生成机制:以情感认知为载体,以活动情景为中介,以实验探究为过程,以实践活动为经历,以多元的学业评价为导向,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以情感的获得、态度的养成、价值观的生成为最终目标。

2.1 以情感认知为载体,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化学观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有效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努力挖掘那些有助于“情感”教学的材料,并在“教学目标”中凸现出来;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载体,寻找“启情点”,凸现“情感”目标。

教学内容是情感生成的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是实施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把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分成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所谓显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在化学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等,使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所谓隐性情感因素,就是指“反映客观事实,并不带明显的情感色彩,但在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仍会不知不觉地使人感受到其中隐含的情感”。

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化学史上化学家崇高的道德感和人格美;引导学生体会英雄人物在化学研究面前的理智感。例如,讲“放射性同位素”时,介绍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用坚强的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从而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追求科学真理、为人类进步而奋斗终身的美好种子。在讲“蛋白质”这一节时,介绍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对蛋白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等,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情感因素。化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隐性情感教育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当时的教学需要,应赋予这些内容适当地情感色彩。挖掘情意内涵时,必须细化,解读情意教育目标,梳理出教学内容与情感目标的结合点。例如,讲授侯氏制碱法,其中并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教学中应把侯德榜等科学家为新中国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们的爱国情怀一同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充分宣扬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挖掘情意内涵时,还需研究学生情意发展的现状和规律,明确学生情感培养的障碍点和发展点。例如,由于受生活经验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前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化学即污染、化学即危险”等观念,在教学目标制定时,教师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化学观[2]。

2.2 以活动情境为中介,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产生的,情境活动中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性处理,创设相应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教学,教材的编写是直接要求进行“活动与探究”4 个实验,突出了可接受性,但和学生的需要联系不紧,即缺乏乐于接受性的表述。为此,教师展示音乐贺卡,打开贺卡让学生听音乐;然后演示水果电池,说明水果电池的构成,提出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最后组织学生用西红柿、Zn 片、Cu 片、无电池的音乐卡等制作能发出音乐的音乐贺卡。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连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可使学生获得如下感悟: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实,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多观察、勤思考,可以通过有趣的实验探讨其化学原理。如此处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探究化学世界的心理需求,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

2.3 以实验探究为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探究活动中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学习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例如,“溴、碘的提取”的探究实验,将少量新制氯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学生观察到下层液体仍然呈无色的“异常”现象。通过教师的引导,这一“异常”现象就成了一个来源于学习中的很好的探究素材。通过对这一“异常”现象的探究,不仅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又如,学生在做苯酚和溴水的实验时,在苯酚溶液中加入少量浓溴水时却看不到白色沉淀,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实验现象,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找出原因——三溴苯酚是一种有机沉淀,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中。之后,补充在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苯酚的验证实验,学生就深刻理解了分离苯酚和苯的混合物时不能加溴水过滤的方法,同时理解了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稀苯酚,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2.4 以实践活动为经历,关注社会与生活

当今化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化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把一些化学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用化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体验学习化学知识的价值和乐趣。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学习氯气与碱的反应时,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自来水的消毒剂,向他们提问:你们知道消毒用的漂白粉吗?接着要求他们用不同的知识点解释如下问题:制取漂白粉的原料和反应原理;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漂白粉长期放置后失效的原因;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漂白粉存放的方法;怎样使漂白粉发挥漂白作用;次氯酸盐和次氯酸稳定性的比较;次氯酸和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有关漂白粉的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把知识学深学活并学以致用。

在“硫酸的制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其生成过程和设备,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硫酸厂。整个参观过程是一次难得的三维目标全面落实的过程,它不仅让学生验证了课本所学的知识,更让他们懂得了“化学是一柄双刃剑”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使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2.5 以多元评价为导向,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由于情感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进行测量,所以教师往往缺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评价;再就是以往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量”的评价而忽视“质”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使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个性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因而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形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学评价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学业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构建有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运用“活动表现评价”、“档案袋评定”、“成长记录评定”、“道德综合评定”和“健康评价”等,及时、多次、灵活地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学业评价的过程除了教师外,还应该有学生本人、同伴和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实现学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是对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的一种强化手段;同伴评价也有助于学生相互帮助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彼此学习、提醒和借鉴,在学习活动中共同成长与进步;同样,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与他们一起体验乐趣、感受忧伤,从而对孩子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并在评价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个人感悟和体验。它的培养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实现,而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熏陶,伴随着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程,通过实践活动中的切实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时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装在头脑中,自觉地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54.

价值观的培养篇4

一、关注和尊重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帮助学生孕育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暂时把“师道尊严”搁置一旁,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信任、关爱学生,跨越师生之间的代沟.作为一名教师,本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关爱学生生命个体的生活、学习、思想状况及家庭基本情况,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有闪光点.只有这样双方才能相互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师生之间一旦建立良好的沟通,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三大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次,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平等交流的师生平台,交流的本质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基础上进行的心与心的沟通,根本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平等交流是促进师生互动、通达心灵彼岸的桥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从而在思想深处产生碰撞,在精神深处相互激励,在情感深处相互感染,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即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在情景中学习新知,促进学生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课所授内容都是前人总结好的现成结论,有一部分知识相当抽象,脱离学生实践,使学生很难有心去体会和理解.要使学生自己发现并转化已有的知识,最佳的方法就是物理情景再现.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再现物理情景,因为它不仅具有“美、趣、智”的特点,而且具有“亲、助、乐”的师生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更能使其享受到美好的精神愉悦.而创设情景,使物理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更能接近学生心灵.例如在讲苏科版九年级下册“核能”这一部分时,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动态的画面展示链式反应———核裂变和热核反应———核聚变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价值所在,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激情.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物理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圃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正如苏联教育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工程,但给人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物理教师要唤醒和延续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得到持续的发展,唯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培养.

价值观的培养篇5

任何年代,青年人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国家前进的未来。目前在各级审计机关中,青年审计干部都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群体,他们知识全面、精力充沛、创新性强。但是他们也存在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潮快、个人核心价值观模糊等缺点。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用健康的、积极的、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青年审计干部的思想阵地,使得青年审计干部群体在各项审计任务面前能挑得起重担、经得起考验,已成为各级审计机关的当务之急。

培养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是各级审计机关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青年审计干部的培养包括政治理论、审计业务、法律、经济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而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就包含了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培养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审计机关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和践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式,只有加强了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才能使得广大青年审计干部德才兼备,抱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投入到审计工作中。

二、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

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是青年审计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与建立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党中央和国务院通过舆论的引导和规范、文化的熏陶等途径,使得每一个公民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而作为国家审计人员,更有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身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由于青年审计干部既具有公民的普通身份属性,又具有国家审计人员的特殊职业属性,所以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机制体系进行继承与发展,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及精髓,是发展国家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特别要求。

三、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个人处于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行为和状态的认识及是非曲直的总看法,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方面。处于前几位排列的就形成了核心价值观,至于是哪几种行为和状态能构成个人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受个人的生活年代、职业及学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一旦个人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形成,个人的日常行为和处事态度会时刻受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核心价值观反而成为了驱使人们日常行为的内部动力。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那么就为构建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总的指导方针。笔者认为青年审计干部的核心价值观应该包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廉洁从政四个方面。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青年审计干部所处的时代背景要求当代青年审计干部首先要爱国。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面对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入变动,利益格局深远宽泛调整的现状,年轻人思想观念变化激烈尖锐。加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容易使青年人丧失对红色政权的坚定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向。各级审计机关,作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信任的专职监督部门,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范围内自觉履行法定职责,确保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有效执行,实现国家“免疫系统”之功效,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加强青年审计干部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审计职业的特性和我国公务员非政治中立性要求青年审计干部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必须要有责任意识。责任就是要完成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 责任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义务的自觉态度。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是审计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高度责任意识的建立一方面来自失职或未尽义务的惩罚性后果,另一方面来自高度责任意识的积极效果。青年审计人员如果无责任意识或责任心不强,对待审计工作就会消极怠慢、得过且过,甚至投机取巧,那么得出的审计结论必然无公正性可言,直接影响国家审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果青年审计干部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工作起来就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审计结果必然客观公正。充满责任意识的青年审计干部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热情高涨,精品不断。其次,中国公务员具有非政治中立性,是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这种性质从某种层面上讲就是人民性,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基本责任。就青年审计干部而言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职责,切实维护人民利益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

创新精神是当前审计环境对青年审计干部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审计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随着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可用财力的逐年增长,一般预算可用财力为主的预算执行审计已经不能满足新的管理制度的要求。而预算外资金总量越来越大,存在管理不规范、制度欠缺等问题,以目前各级审计机关的人员配置,不能适应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监督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审计对象会计电算化已得到普及,各种业务软件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为人少事多的矛盾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广大青年审计干部计算机知识丰富,唯有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创新审计思路,提高青年审计干部的审计效率,才能满足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审计工作的需求。广大青年审计干部在审计工作中的创新,不仅能有效解决审计工作中的现实困难,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还符合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政党永葆生机的有效解决途径——创新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廉洁从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国家公务人员的基本操守。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从政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如今,各种腐败行为使得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无法有效地贯彻落实,使百姓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这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青年审计干部必须将廉洁从政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廉洁从政。青年审计干部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只有时时刻刻将廉洁从政作为个人的基本操守,自觉维护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威信,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称赞,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有力保证。

四、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和途径

教育引导的方式和途径。引导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从根本上说,灌输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形式,引导青年审计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转变观念。其次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用身边的人和事、用理念和行动、用有声的宣传、用无声的语言等方法感染青年审计干部的心灵,形成团队共识,打造科室优良传统,并让青年审计干部愿意接受并能为维护它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在审计工作中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青年审计干部要在其中做知识理念的传播者、技术方法的先行者、工具软件的试验员,不断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为加强科室业务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出谋划策。

晋升激励的方式和途径。当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仍没有实行分类管理制度,没有考虑到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优秀审计项目、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业务荣誉等还没有成为审计干部晋升的必备条件。大多数青年审计干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具体的审计业务工作中,在民主测评环节中自然被那些整天花费心思和精力拉关系的从票数方面远远甩下,甚至进不了后备干部范围。职务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审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使得青年审计干部工作上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各级审计机关可以将获得优秀审计项目、研究论文成果、业务荣誉等成为各级审计机关普通干部晋升的一种必要条件。同时面对领导干部职数比例不能改变的现状,可以借鉴公安机关的警衔制度,使得那些全身心投入到审计工作中的青年审计人员职务得到晋升,工资福利得到改善,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内外监督的方式和途径。内部监督,就是充分发挥各级审计机关内部的纪检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惩防体系预防制度的建设及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实行,使广大青年审计干部远离腐败。外部监督,就是充分利用社会媒体、机关电子邮箱和聘请社会廉政监督员对青年审计干部的作风纪律进行监督,使其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促进青年审计干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观的培养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价值观的培养篇7

关键词:价值观 教育 教育方式

一、引言

价值观支配、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价值观的具体作用反映在大致四个方面:

1.方向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那些被肯定的有价值事物,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朝着自己的兴趣方向前进,从而影响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向。

2.动力作用。价值观是构成实践活动自觉性的前提,价值观初步形成后,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生活准则坚定不移地行动,形成一定的思想动力和内驱力。

3.标尺作用。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会在其人生的很多决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方向正确会帮助其抵抗外界的不良影响,不同的人往往在同一件事情上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决定并没有什么对错,但在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的决定往往会是适合自己的决定,所以价值观在其人生中起到了重要的标尺作用。

4.养成作用。价值观对行为的长期支配,会使个体的一定行为即出自内心又不带情绪,经常重复和强化,最终形成习惯。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中学生价值观现状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及民族命运。当前,新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全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当代初中生的生活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更应该深入的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我们也应该以进步的观点来建立初中生的价值观,而不是照搬之前的教育经验,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好学生。 总的来说,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状况良好,但其中同样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将其归纳如下: 1.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使部分中学生的价值选择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它们的努力方向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也不是为了个体进步,而是为了通过竞争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赚大钱。它们的价值选择以尽力追求物质利益为唯一的标准。 2.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作为90后,当代中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加,他们从家庭中获得了过多的爱,造成了更强的依赖性,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时,往往过于注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考虑别人的感受。过于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宽容,却不愿对社会做出贡献和回报。缺乏牺牲精神,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上,过分的强调平等,不懂得付出。 3.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

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及物质生活的富足,以及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力,当前部分学生不愿意吃苦甚至是害怕吃苦不愿意去劳其心志,更加倾向于享乐。,这些学生大多没有真正辛苦劳作的经历和一分钱掰两半花、攒钱置业的体验及缺乏身边长辈艰苦奋斗的榜样,使得他们不愿艰苦奋斗、勤俭学习。

4.学生的舍本逐末倾向

在国内大环境造成了完全以成绩论英雄的标准。在学校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文化素质的价值取向,部分中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只注重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心智的提高,并且使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变得缺乏自信,受到忽视而缺少存在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在成绩是不理想而将精力释放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也就是平时大多数老师说的调皮捣蛋。反之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自尊心过强,过于自信好强,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总的说来仅仅以成绩为评判标准的造成了学生各种的问题。

三、加强当前中学生价值观教育

中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和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多管齐下,形成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形成科学正确价值观的优良的育人环境。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它能够对中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系统化、理论化、正规化的价值观教育。家庭教育是他们接受教育的起点,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社会教育是根本,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因此,我们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的独立功能和作用,又要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整体的合力作用,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1.中学生价值的影响因素 在此本人深入的讨论班级文化及老师的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影响。

班级对学生的影响大致为三个方面的影响:

1.1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 在学校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

1.2老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的这一重要规律,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教育者很少去禁止学生做这做那,而是经常地,几乎是始终用自己的榜样去激励和吸引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教师想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这种人。

1.3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一些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将消极的去除了剩下的便会是积极地影响。适当的时候可以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当然不能将榜样神话化,让大家觉得榜样人人可以当,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层面三:生本内部。关键词:认识、提高。

1.4受到自我的影响。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了自我,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中学生对自身角色认识模糊,是非判断能力不强。作为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譬如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出对对方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每日三省吾身,写反思日记,把自己一天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事记录下来,以此反思提高。

2.中学生教育方式的改进

中国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我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

2.1在班级中应该真正深入的灌输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班级文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是专门的学习学到的,而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中看、听、与人交往时所获得的知识。 杜威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人文环境,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谈及并且努力实施的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

所谓班级文化,亦即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一般而言,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大板块。硬文化是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又叫做环境文化;软文化则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真正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漂亮的教室环境,最重要的还应当是从人文学的角度实施班级管理,用班级文化的氛围来薰染学生,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改变习惯,最终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班级文化的建立不是随便可以建立的,需要老师不断的灌输和强化,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影响学生。

首先,需要建立全体学生的归属感,使大家明白,在这个班级,你必须时刻牢记这样一个现实:你是这个班级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的姿态。每个人必须以主人的心态来管理和照料这个班集体。既然你已经成为这个班集体的一名成员,你就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认真做好老师交给你的每一项工作。即使没有任何具体的交代,作为一名成员,你也应该主动的承担起责任,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维护这个班集体。

其次,我希望大家对自己对同学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一个同学的学习成绩,而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力勤奋程度责任心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标准。通过老师的表扬和要求来引导大家前进的方向。

最后,在班级中建立一种平等互助,每个人能够很畅通的与老师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大家之间相互信任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班级定位。

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建立,我相信能达到以下三点,班级文化的建设便初见成效。

2.2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在很多年前就提出的教育理念,而在实践中却很难以真正实施的理念,在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在此不再分析,提出一些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想法,要因材施教必须先要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的途径非常多,各有各的方法,在此本人希望并推荐通过跟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自己的学生,可能有些老师因事物繁忙而难以开展,在此可以通过先做一些简单的调查表来将学生简单的分为几大类。可以将一类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了解,并对每个学生建立其特殊的小档案,当然档案不能让学生知道,尽量的避免形成一些标签效应(将学生定义为内向后导致一些学生受到暗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因此变得更加内向,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将不同的性格的学生分到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比如将一个班级分成四个小组,每个组里有几个性格活泼的和几个性格内向的,将每个人都赋予一份责任,比如有分管学习,分管生活,负责写报告的,负责监督课堂纪律,负责收发作业,本着让每个人都有存在感的原则,将学习生活中的任何琐事都可以交给灭个具体的人来负责。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体制之后,可以开始自己的因材施教的具体行为了,学生按成绩和性格大致可以分为:

(1)成绩优异且性格外向。

此类学生只需为其保证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不需要过多的干扰,可以适当的为其设立一个奋斗目标,可以多磨练一下他的意志。

(2)成绩优异且但性格内向。

此类学生应该让其多参加各类活动,让其上课适当的表现一下,获取一些自信,适当的锻炼一下与人交流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其融入到班集体中。

(3)成绩中等且性格外向。

此类学生数量较多,应该多鼓励,应该为其设立一个适当的目标让其为之奋斗,关注他们的每一次成长,让其成长进步成为班级的学习榜样,作为案例来给大家树立目标,让其感觉到老师的注意,这部分的学生潜力也比较大。

(4)成绩中等性格内向。

这类学生中规中矩,在班级中缺乏存在感,应该让一些的外向的学生多带动他们,经常多让其发言,多让他获得一些成就感。

(5)成绩不理想且性格外向。

此类学生通常会将精力放到其他的地方,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太认真,往往会扰乱课堂次序,必须重点关注处理。[2]

(6)成绩不理想且性格内向。

这类学生在班级中最没有存在感,往往态度比较消极,应该让其获得一些信心,让其找到自己的班级定位,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让其在课外活动中多表现一下。

下面重点说一下班级体中会有那么一群最需要重点关注处理的人,成绩最差且不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学生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一个特点就是自尊心强,不愿意被边缘化,自身的存在感极强,在学习上又因为种原因难以获得他需要的成就感和存在感,这部分同学天资聪明,潜力较大,值得老师重点关注,首先对待这部分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奖惩措施来管教。重点在于引导其向着学习方面前进,第一步.建立其自信心,这部分学生看似自信其实内心极其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达到这个目的。第二步则是让其承担责任,越是成绩差的学生更要赋予他学习上的责任,通过所谓帮扶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是让他从内向外的改变自己,可以让他每节课来承担一个很小的知识点的解析,第三步,让其得到同学们及其家长的认可,让其乐在其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

2.3给予学生们更大的信任,赋予学生们高的权限,同时让学生们承受更加大的责任。

学生不仅仅是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他们可以拥有很多的权限,当然在获得这些权限的同时获得的是更大的责任。让其能够形成强大的自我约束。

就是先给学生们们确定一定的规范和目标。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他之所以能够放心地放权给学生,是已经在这个团体内树立了一个很好的信用额度,无论是老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获得了一种信用默契。除此之外,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之内,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做出决策……后来的结果证明,被赋予的责任越多,他们学到的东西也就越多,他们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4]

最后通过班级文化氛围的影响及老师在教育方式方面的改进,能够让同学们形成各有特色却整体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结论

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而如何协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其积极健康地成长也将是我们一直所致力的事。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

[2]阿伯拉肖夫.这是你的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

[3]内藤谊人.图解心理暗示术.化学工业出版.2012.4

价值观的培养篇8

关键词:基层民警 职业价值观 职业荣誉感

基层民警维护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维护者社会的基本正常秩序,其对社会的意义是重大。而民警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抱有充分的职业荣誉感,有助于其能够有效持续的坚守在自身岗位,有效地完成岗位职责,维护好基层民众的利益,最大化的让基层秩序得到有效保障。其中需要民警能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公正廉洁、忠诚为民”保持在职业原则的第一位,同时有效地将其内化为潜意识的自然反应,让职业成就民警,让民警群体对职业有较高的荣誉感,无论是内心所想还是外在所行,都应该秉持着端正的职业价值观和激昂的职业荣誉感。而相关工作的建设上需要从基础做起,从警校学习到民警选拔,再到岗位工作后都要对其职业价值观与荣誉感做有效的培养。

1.将职业价值观从选举氛围开始

在基层民警的职业价值观建设上,要从基础工作环境做起,首先实行选举文化氛围,让用人制度做有效的调整改善,所有人员都竞争上岗,对各方面综合能力进行考虑,如个人的功绩,日常工作状态,知识结构水平、办案能力、对职业的认可度与忠诚度等。让有能力、愿意为职业做奉献的人获得应有的位置和荣誉。

在日常的管理机制上不断创新,对组织建设不断发挥更优质的创造力,将基层民警的工作能动性充分的调动,在组织成员间形成协作与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同时其工作成精要受到认可和嘉许。所有基层工作要积极赢得社会民众和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让所有工作能有所上升和突破,同时让人力晋升机制更为灵活。

让基层有能力、有职业道德感、荣誉感的民警有上升的通畅途径,付出与收获呈现正比关系。避免其付出与收获失衡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从而让民警自身有更高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人员晋升的选拔需要坚持公正公平,流程透明化,强调实干能力突出,同时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充分得到民警们的一致认可,让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内部自然内化的荣誉感氛围。

2.将职业良好氛围建设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在基层民警职业文化建设上,要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例如在九华山风景区,其民警工作的开展具有较为浓郁的地域文化建设特点。在国家中国梦的宏观建设理念之下,在地方文化建设上要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民警的价值观建设与地方文化建设相融合,有利于地域文化建设的发展。

九华山基层民警服务的不仅仅是本地区人群,更多的是向全国和全世界的游人展示者本地民警的精神文明形象和职业形象,其重担并不比其他重要职能轻松,一旦发生恶性事件,将会引发更多的社会关注,引发更多的矛盾冲突,甚至是国与国的人们情感的冲突。

因此要充分意识到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发展特点,充分针对其日常的公共安全管理特点展开具体化的职业管理要求。首先需要关注到要有忠诚性的职业观念,对于地区,安全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发现、讨论、解决,充分考虑到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其次,由于迎四方来客,因此要有海纳百川的职业观念,能够有效地包容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群问题。同时在问题的解决上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的特点与冲突,并进行有效的调节。此外以基层民意来引领警务工作的开展,充分将一线民众与警务工作紧密相连,有效的采纳民众的意见和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民众。

在风景区的公共秩序安全的维护过程中,要展现景区名片效应,将风景区文化保护工作的理念贯穿到警务执行中。作为风景区的警务工作者,要将自身成为景区名片的一部分,展现民警自身的优秀工作形象,爱护风景区,为风景区的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3.加强警务文化建设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警务文化主题活动开展,挑选优秀警务工作者进行宣传,提升警务工作者的个人和集体荣誉感,做好警务形象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将优秀形象案例到网络、电视、平面媒体,让社会对民警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可,从而提升民警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例如在旅游热门时期,可以有民警代表到媒体进行旅游期间注意事项的指导,提升民警正面形象的曝光度,让民众对民警的正面形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提升对警务工作者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让民警自身及家属具有更多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尽可能对警务形象有歪曲、片面的理解,尽可能的维护警务工作的良好形象。

别是对于民警优秀事迹与话题的选取可以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性,让民众对民警的工作辛苦、专业工作的理解,从而提升日常工作的配合度,给予警务工作最大的支持,避免对警务工作的误区而导致社会的负面评价。社会的负面评价对于民警的职业荣誉感有较大的损伤性。

加强民警精神文明建设,定期举行警务工作文化活动,对警务人员进行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或者主题教育工作。让先进工作者对自身工作感受进行分享,同时也积极挑选民众参与到警务工作的点评中,挑选民众对警务工作的感谢感受,让民众对警务工作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评说与认可警务工作,让警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民众对工作的支持与认可,提升自身的荣誉感。

在警队中挑选典型,树立民警典型人物,让警务工作环境有较好的思想导向方向建设,让民警对警务工作的标杆、标准有较生动、真实的体会。同时加大上级领导对基层警务工作的视察和嘉奖,可以从组织上,专业角度上让警务人员得到认可,可以有效地提升警务工作内心的职业认可度。

不仅要做文化建设氛围,同时也要提升警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自身专业角度上获取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在警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上要加大力度,积极提升警务工作的执法综合素养。定期进行例行的周会,内部授课、档案记录等工作制度的建设,让专业性上不断提升。

对于民警要求进行最新办案能力的素养提升,如网络公务办理、PPT制作、案发现场勘察、讯问询问、三录制作等工作能力的加强,让支队民警对基层民警系统的工作有深入了解,让基层民警工作受到关注和认同,提高民警爱岗敬业的状态。让基层民警对本地区的发展建设有效地做好基本安全秩序维护工作。

同时在警营的文化建设上,要加强基础文化建设基础设备,如图书馆、荣誉室、文化长廊等,将警务实精神得到有效地传达,同时让典型人物精神得到有效的宣传,加强民警队伍建设,将不同警种的职责与特色进行展现宣传,让民警对自身的职业有各自的认同感,各司其职。其文化建设的内容也让同仁间看到彼此工作的重要性,每一个环节的建设与协作都关系到整个警务工作的有效正常开展,不可对任何一个警务岗位造成忽视态度,不存在优等岗位或者劣等岗位的区别,每个岗位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只有各个环节有效的衔接,才能让警务工作整体各个环节的有效运行形成协调性的配合与运作。避免个别岗位因为其警种看似“不重要”而受到其他警务人员或者民众的不认可。这样会较大的损伤民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在相关工作上产生倦怠,让整个警务工作无法高效运转。

在警务文化建设和宣传上,务必要平衡各部门的文化宣传建设,不可厚此薄彼,应该充分让各岗位的优秀人员得到宣传和表彰,从而打造警营的和谐文化。同时要积极减少警营的荣誉感文化氛围,让警务人员积极的争上游,积极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避免长期工作的倦怠。可以定期地进行荣誉嘉奖和工作考评来激发民警对自身岗位认同感和安慰。同时可以积极的采用多文化媒体建设,在传统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的基础上,要积极地开展网络媒体建设,让文化建设深入到民警的日常生活中。

4.加强警务行为文化建设

民警的价值观和荣誉感要内化后转化为行为,因此要对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并建立制度与相应的文化典范建设。在各警务的窗口岗位建立举止文化建设,警务人员的警容、着装作规范性管理,并形成规章制度,如果有个人违规现象要发动群众监督和内部监督机制,促进警务人员形象的较好展示,从而提升警务工作者在民众中的形象。

民警日常的工作言语、举止行为都要符合警务人员身份需求,避免衣装不整齐,头发散乱,言语粗俗或者其他不文明行为等,要坚持较好的内部曝光监督,让个人行为规范与工作能力一致作为对民警评判的考核项目。将所有的行为规范进行有效的制度化,同时建立监督机制,这种监督将民众监督和警务人员组织内部监督结合,有效地提升警务人员对自身行为规范的重视,将警务工作者的形象视为职业的基本素养,提高警务人员的整体素养,从而在一个更优质的警务环境中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警务人员对自身职业、部门、自我的认同感。

在工作上,要充分的以人为本,充分让警务工作做到尊重、理解、激励和发展,让警务人员自发地进行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建设,始终以为人们服务为工作宗旨,一切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都是大事,只有办好民众的事情才能有警务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才是警务工作者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积极倡导群众无小事的理念。民警工作要深入到民众的生活和细节中,从民众关心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5.提升基层民警工作管理合理性

基层民警警务工作繁杂,部分警务工作者工作压力较大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感,甚至出现对职业缺乏忠诚与认可,在警务工作中无法体会到自身的意义与人生价值,而在与犯罪工作打交道中,看到更多社会的负面事件,对社会产生失衡的认识观念,让其对自身职业的价值缺乏较高的认同。因此对于民警工作要合理性安排,让其有较充裕的私人时间,能够与家人共处或者投入到自身兴趣爱好的调节中,不能让警务工作占据警务人员的全部个人时间。

警务人员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首先需要满足其作为人的基本的需求,对于娱乐、休息、家庭的需要,而后才是完成其警务工作与警务工作价值的实现。在警务人员职业价值观和荣誉感的建立中,不能忽视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让警务工作能够合理地进行,避免过多的工作压力。让其对自身能充分的热爱警务工作,但是应该是保障其个人基本利益的情况下,来充分地完成警务工作。

同时警务工作人员的家属应该做到及时的关爱和保护,避免警务工作所带来的家属伤害事件。让警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更加放心的处理事物,公正办案,提升警务工作的质量,对组织有充分的信任和命令的执行力。对于警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可以进行适度的警务活动缓释,如集体运动会的组织,让警务人员通过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将自身压力进行发泄与转换,同时也通过活动加深警务人员的沟通,通过同业人员间的沟通来达到缓释内心压力的作用。

也可以通过建立现代化的沟通环境与系统,如建立民警人员内部沟通微信群、QQ群等,让人员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心理安抚工作。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在集体或者私人的网络或移动沟通渠道做心理沟通,避免突发重大事件或者长期的工作倦怠而产生的内心失衡或者状态不佳等问题。同时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其心理调适的改善方式。让警务人员从心理上摆脱工作的压力,也是有效提升其对职业认同感的方式,而不会因为工作压力而导致对其职业价值观和荣誉感的缺失。

6.结束语

要树立典型案例,积极将警务人员的正面能量得到发挥,看到警务人员是受到社会认同与赞许的职务,让警务人员自身能够受到更多积极正面的能量,有效的提升其内在的精神营养。当然这种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同时也没有终止的一天,必须持续性的贯穿在警务工作建设中。

要不断地提升社会对警务人员的认可,维护其认可的态度,不可让警务工作人员产生形象滑坡的现象,其恶性效果将会导致整个基层警务人员缺乏工作的动力,让社会秩序陷入换乱的状态。同时也积极让警务人员有上升渠道,扩宽其职业的发展范围和高度,让有能力、有职业道德感的警务人员能够更为顺畅的进入其目标岗位,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动力,给予其付出应有的收获,让其内心得到平衡与安抚,避免其消极情绪对整个警务生涯造成影响,同时避免这种消极情绪导致整个警务氛围的消沉。

参考文献:

[1]于子建,王娇妮.关于民警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科技风,2014(12).

[2]徐志林.警察职业能力与警察职业能力培养[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

[3]孙秀娟.公安院校大学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6(5).

上一篇:小学重点知识大全范文 下一篇:生物技术发展前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