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09:53:49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1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谋划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的战略机遇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是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战略举措。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时期作出的战略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国家发改委出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深入推进、提速发展。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部署,除了覆盖福建全省之外,广东、江西、浙江三省地区也纳入其中,我省的浙南地区列入其发展规划范围。在这样的发展背景趋势下,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作为“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写入“十二五”规划。在地处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桥头堡”的苍南县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正是省委、省政府顺应新形势发展,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发展的九个集中发展区之一的“温州沿海发展区”要求做出的具体战略选择,对于构筑海峡西岸东北翼增长极,带动我省南部区域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是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省委、省政府根据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沿海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等特点,作出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决策,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我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陆海扩大开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构筑“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提出在“南翼”要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推动温台沿海地区成为东南沿海新的增长极。苍南县毗邻闽台,区位优势明显,境内海域广阔、海岛众多、岸线资源极为丰富、海洋经济初具规模,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大县,在推动温台沿海地区发展海洋经济中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发挥苍南独特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为纽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是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的现实选择。苍南作为我省边界地区的欠发达县,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努力,力图发挥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以期望能够追赶发达地区,实现赶超发展。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由于苍南处在长三角经济区最末端,对苍南发展的带动效应和影响并不明显。而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苍南县从长三角经济区的“末梢”一跃成为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其战略地位凸显出来,这为苍南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加上苍南与福建、台湾经贸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深入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以承接台湾先进产业转移来促进苍南经济转型升级,这是苍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崛起跨越的最大优势所在。因此,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打造两岸产业对接基地,也是我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崛起跨越的现实选择。

苍南县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苍南县陆域面积1262平方公里,人口130万,为我省第一人口大县,下辖10镇2乡。以轻工业和商贸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较为发达,拥有“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等14张“国字号”金名片,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苍南正逐步发展成为温州南部经济中心和我省边界重镇。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苍南县无疑在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中具有“桥头堡”战略地位,也最有条件建设成为我省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具有优越的开展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区位交通条件。苍南是浙江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县,苍南霞关港到台湾基隆港的距离仅为120海里,台湾的货物通过海运当天可以到达苍南,再通过县内发达的交通条件快速运送到全国各地。霞关港还是开展对台海上贸易的优良港口,也是目前我省两个对台开展小额贸易口岸之一,与台湾开展海上贸易历史十分悠久,在台湾知名度很高,2010年正式恢复开展对台小额贸易以来,海上贸易快速稳步增长。78省道、104国道、甬台温高速和即将动工新建的甬台温高速复线贯穿境内,并在境内设立7个高速公路出口,县内主要集镇都接通高速公路;时速达250公里的温福高铁经过苍南并设站,苍南站还是全国第一个县级始发到上海、杭州的高铁站;苍南距离温州机场仅60公里。

具有承接台湾地区先进产业转移的大空间、大平台。苍南县的江南海涂围垦、大渔湾围垦和沿浦湾围垦工程等三大围垦工程在不久的未来将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150多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其中占地4?郾34万亩江南海涂围垦一期工程的大坝已经合拢,并已开始进行吹填造地。部级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的“一区五园”的规划建设面积达22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并对外招商。浙江苍南省级工业园区积极推进整合提升,将由目前的6?郾7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加上各乡镇工业功能区,全县已形成260多平方公里的巨大空间平台开展对台经贸合作。

具有源远流长的对台、对闽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基础。苍南闽南文化、妈祖文化底蕴深厚,与台湾血缘相亲、文缘相承、习俗相近、民风相通,全县有闽南语系人口70多万人,在台苍南籍同胞约1?郾5万人,县内妈祖庙达70多处。苍南有浙江省最早设立的台胞接待站,苍南霞关渔港于1991年被批准为浙江省对台贸易口岸,2005年被批准为部级台轮停靠点,渔业互助、劳务合作、对外投资等已具有一定基础。苍南商贸流通业较为发达,境内中国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集散中心、中国礼品城、浙南水产品市场、浙南副食品市场等市场群成熟,年市场成交额达数百亿元,并且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是浙闽边界贸易中心。

具有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为两岸合作创造广阔的发展前景。苍南依山傍海,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全县海岸线长达252?郾5公里,海域面积宽阔达3780平方公里,海岛、渔港、优质沙滩众多,岸线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条件优越。其中霞关港可建30万吨级以上码头,艚港为温州市第一大渔业港口。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南港平原、江南平原可供开发的平地资源达数百平方公里之巨;生态环境优良,山水资源优美,四季气候宜人,拥有蒲壮所城、玉苍山、渔寮金沙滩等部级旅游景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期长。特色块状经济较为发达,具有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能力和动力,与台湾地区产业实现互补发展,前景非常看好。较早实行市场化取向改革,市场经济意识较浓,且民间资金雄厚,这些非常适合与台湾这样发达市场经济地区开展经贸合作。

积极先行先试,努力把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平台

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以实施国家“双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为引导,全面参与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苍南全县区域作为战略规划范围,整合区域内部级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浙江苍南工业园区、沿海临港产业基地、霞关对台贸易物流园等多个区块,形成“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以“挺进海洋、融入海西、对接台湾、领跑浙江”为己任,积极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加快平台设施建设和创新经贸合作体制机制为支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和我国沿海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00亿元,其中海洋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5%,税收收入100亿元以上。

根据以上发展目标要求,当前,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要主动适应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合作平台”这一发展定位,坚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原则,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和促进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为突破口,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城市化水平为着力点,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对台直航、两岸交流和体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的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编制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规划,以高层次规划引领高水平发展。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地处浙南边陲,位于国家批准的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板块的交汇点。在我省空间战略规划布局上,与浙东的舟山群岛新区、浙中的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遥相呼应,成“三角鼎力”之势,在我省区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力争编制成为一个科学的精品规划,这是建设好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除了要高标准规划之外,还要体现特色,体现出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桥头堡”这一概念和特色,包括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这两大特点。同时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对台经贸合作区的先进经验,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创新政策、抓抢时间。要在编制好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总体规划的同时,调整县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别要调整和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城镇、港口、交通、旅游、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使之与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总体规划相配套衔接。同时编制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分阶段梳理明确一批重点任务和主要工作,进一步明确近期可实施推进项目,加强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快启动实施;进一步明确年度目标,一年接着一年干,力争早见成效。

加快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基础设施,提高承接台湾先进产业转移能力。要进一步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基石和标杆作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着力实施海涂围垦造地、交通道路建设、县城新区推进、龙港新区建设、工业园区配套、商贸物流提升、能源基地打造、水利港口、旅游休闲综合体、“海西”桥头堡打造等“十大建设”工程;着力实施公共教育优先、医疗卫生惠民、城乡交通便捷、文体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安民、平安创建基础、生态文明创建、城乡住房保障、低收入奔小康、便民服务建设等“十大民生工程”,强化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为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同时要突出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浙江苍南工业园区、沿海临港产业基地、霞关贸易物流园等承接台湾先进产业转移的大空间、大平台、大基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平台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划分设置平台园区功能,分类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加大对苍南交通、能源、港口、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和项目方面的倾斜支持力度,迅速改变苍南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全力推动苍南海上对台客货直航,打造对台经贸交流合作交通物流综合通道。全面发挥苍南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利用苍南距离台湾较近和两地贸易历史悠久、彼此熟悉等有利条件,在目前两地开展小额贸易的基础上,苍南霞关港争取列入国家第二批实行更加开放试点单位,取消贸易吨位和金额限制,扩大开展海上一般贸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发霞关深水港,建设对外贸易专用码头和专用市场、街区,加快建设霞关港口配套设施,加强与周边港口协作,用活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政策,适时开展海上对台客运直航。建立苍南霞关港口报关点,引导海关、商检等部门在霞关港设立办公点,实行对台、对外贸易“一站式”便捷服务。按照建设霞关贸易物流园的规划要求,启动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一批对台物流出口监管仓库和保税仓库,配套完善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打造对台贸易物流中心。同时利用苍南地处浙闽交界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和商贸流通业发达、市场群成熟等优势,扩大苍南对台贸易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苍南建设成为服务浙南闽东北地区发展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大力推进两地往来交流,不断扩大浙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挥苍南与台湾同属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的有利条件,以苍南籍台胞为纽带,以台湾温州同乡会为依托,以寻根认祖、旅游观光、、经贸投资、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两岸政府性、民间性的交流合作、联谊往来活动,以达到扩大影响、增加感情、增进互信、合作共赢的目的。积极争取设立由省政府和台湾方面牵头主办,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管委会、苍南县政府承办的一年一度的浙台经贸洽谈会,地点设在苍南县,吸引两地的客商参与,不断提升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支持苍南有关企业、个人赴台湾学习投资创业,支持与台湾有关县(市)、镇以及行业协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友好结对活动。加强与大陆对台媒体、台湾媒体沟通合作,定期邀请这些媒体来苍南深入采访、报道宣传,加大在台湾推介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力度,不断提高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在台湾的美誉度和认同感。

不断推进先行先试,打造投资价值洼地,吸引台商和各路资本投资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按照国家赋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实施先行先试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分工,尽快出台支持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在规划建设、用地用海、港口贸易、税费减免、通关便捷、金融支持、利益保护、准入门槛等方面实行更加优惠、更加方便的政策规定,形成吸引台商和各路资本投资的价值洼地。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小城市综合改革和中心镇培育,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加快推动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借鉴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经验做法,加强对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创新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的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建立统分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便捷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成果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健全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相关县(市)和有关合作区的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建立与台湾主要行业和主要县(市)的定期联系和沟通制度。鼓励苍南企业、社会团体加强与台湾地区在交通、产业、市场、口岸等方面的协作,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电子商务区域发展规划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目标实现。一般应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电子商务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一般来讲对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的研究基本上都采用这个方法,但具体操作各有所异。下面将本人在《河北省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一些具体研究方法战略做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电子商务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电子商务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燕尾服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电子商务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电子商务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能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一而再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电子商务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电子商务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电子商务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交换系统、电子商务电子交易系统和电子商务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电子商务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区域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电子商务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电子商务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电子商务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电子商务业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支撑。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电子业的市场主要来牌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电子商务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电子商务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不开该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的支持,因此区域电子商务的规划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区域电子商务规划往往涉及到电子商务节点和通道的重新布局和建设问题,这与区域内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二者必须紧密衔接、相互结合。同时,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区域电子商务规划要考虑作为其服务的需求内容和规模。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空间发展 开发次序 点轴系统 南北协作

浙江城市群中,与杭、宁、温相比,台州市县域经济较强,目前多以自下而上的块状经济为产业主体,城镇空间布局不同程度地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但同时台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还不够强。协调空间组织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合理配置自然资源、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参与国际竞争中合理安排空间开发次序、取得最佳国际分工利益的重要保障。

一、台州空间发展结构的演进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台州市空间发展结构的演进历史实际上是点轴开发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台州的空间发展途径经历了“溪―桥―门”的发展路径,通俗地说,也就是逐步从沿溪(江)时代、沿路时代步入沿海时代。

1、农业经济为主时代:以地理、政治中心为主的空间发展结构,点少轴少

改革开放以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主要由政府计划决定,核心是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除了地区和县治所在地,台州广大农村这一时期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台州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是以当时台州地区所在地临海为中心、各县治所在地为次中心,形成以水路(溪、江)和公路为轴的发展格局。

2、农村工业化时期:以沿路开发为主的空间布局结构,点多轴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完善,台州市广大的农村尤其是南部农村大量兴办企业,形成“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独特景象。作为台州的重要出海口和经济中心,椒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台州市级机关搬到椒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日益扩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轴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台州市内工业区数量多、规模小、产出低、布局散、污染重。根据相关资料,2004年统计出台州市曾有各类园区87个,其中71个园区位于沿海地区。

3、工业化中期:以海上门户地区开发为主的空间新布局,轴线实现网络化

台州市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台州市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成为领导、组织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温岭和临海成为次中心。在浙江省相继提出了城市化战略、强县战略、中心镇战略、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生态省建设等发展设想后,台州市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在地域空间逐步加以统筹考虑和有机整合,开始逐渐规划建设沿海高速和大力建设沿海产业带。台州滨海地区的大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海港的作用越来越大,产业园区逐渐整合,生态环境恶化有所减缓。2004年台州市的87个开发区、园区通过清理整顿,已下文撤销、清除、停办或要求撤销的有70多个,整合提升重新申报设立的部级和省级批准的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14个。台州市初步形成了“北部二线、中部一圈、南部三片”的空间发展格局。

二、新时期台州市空间发展的新形势和发展原则

1、空间发展新形势

目前,各县、市、区已有规划的建设用地都己经或将被占尽,工业用地供求矛盾十分尖锐。为了解决工业用地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台州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考虑拓展或规划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从土地开发利用条件出发,把目光瞄向了东部环台州湾的沿海地区,建设“海上台州”,以港口开发与滩涂围垦为突破口、沿海产业带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实现区域内产业集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随着上海以及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快速崛起,台州经济发展的向心力日趋北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握手宁波港都体现了台州北进的强烈意愿。北进的战略不仅仅是政府导向,也体现在企业发展的层面。随着杭州湾大桥的通车,浙江东南沿海的交通格局也会有所调整。因此,建设甬台温沿海高速的规划已经在实施中,而这条复线对于台州更是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仅将分流甬台温的压力,更是一举打通台州沿海各个县区的交往,对于台州沿海产业带的布局和经济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空间发展的“五大原则”和“三带两群两网”

新时期台州空间发展结构的确定要围绕提升台州经济国际竞争力这一中心,突出“经济区域”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加快融入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优化市内区域经济布局;突出“生态优先”原则,合理界定各类生态功能区,严格加以保护;突出“城市核心”原则,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导入城市经济圈发展模式;突出“交通关联”原则,既要发挥交通网络对形成高效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的引导作用,又要根据空间结构合理化要求优化交通网架;突出“双重协调”原则,综合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协调不同空间主体的发展利益。

台州市的沿海地区,要以加快沿海交通干线为目标,使之成为台州的主要发展轴,要加快“接轨上海、握手宁波”,进一步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交通与物流网络,形成以甬台温高速、沿海高速、甬台温铁路、台金高速等为骨干的对外交通网络,进一步拓展台州港口集疏运系统的腹地范围。

台州沿海产业带包括现有台州市产业和台州市新的成长空间,主要是沿海工业区块。台州市要定位于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中心,要建设成为联接长三角的经济走廊、陆海联动的黄金海岸、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区。着力壮大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现代医药与保健食品、模具与塑料制品、船舶等支柱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日用小商品、工艺品家具、家用电器、通用机械等成长性产业集群。配套建设能源输出、海洋、绿色农产品、休闲观光、现代服务等产业基地,形成“三带两群两网”(即先进制造产业带、海洋产业带、生态产业带;优势显著的国际性产业集群、功能完善的沿海城镇群;高效先进的基础设施网、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网)的空间架构。

三、推进台州空间发展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1、统筹发展,城乡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放手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民收入均处于全国前列,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新时期台州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台州市要在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处理好城乡协调发展,合理界定城乡各种功能分区,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完善城镇群的城市功能。要从为适应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稳定与发展要求提供有力保障的角度,全面加强农村地区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文化、体育、安全应急等社会基础设施网络。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道路、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信息、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

2、以人为本,均衡发展

新时期要突出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的现代素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突出欠发达地区作为市域生态屏障的功能,处理好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市生态保护的关系,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相应的政绩考核可单独作为一种类型。强化生态资本开发,通过全面开放化生态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发展生态型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强化人力资本开发,加强基础教育与农民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能力,探索建立人力资本柔性吸纳机制。强化与发达地区的联动发展,通过深入实施“南北协作”、“对口帮扶”、“欠发达乡镇奔小康”三大工程,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协作、工业异地开发、异地代保。

3、规划领先,政策调控

区域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其发展、协调、调控功能,推动全市高效合理空间结构的形成。强化区域规划实施机制建设,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对规划中属于公共性主要由政府承担的项目要制定相应投资、资源供给政策。属于竞争性领域的项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付诸实施,建立更加开放、民主、透明的规划编制体系,反映民意、体现民权、集中民智。在正式规划途径之外,利用咨询、讨论、交流、参与等措施,广泛吸收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团、企业和群众等参与规划全过程,以自我需求解决区域发展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被区域成员视为“我们的规划”而自觉履行。

4、强化基础,发挥效能

新时期,要围绕区域环境竞争力提升、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和功能培育、城乡统筹发展统一规划协同联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要把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空间发展结构战略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能和服务水平。基础设施体系要与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相融合,基础设施布局要与省域城镇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相衔接。通过强化城际之间、城市新区重点开发区和重要港口的快速通道、城市基础设施、港口集疏运系统及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城市群、产业群之间的聚合功能和运行效能。通过优化运输网络结构,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互为配套的综合大交通体系。从一体化的角度,重视水利、能源、信息、社会、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在“点、线、面”上的有机结合,发挥基础设施体系的综合效益和网络效益。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科学出版社,1995.

[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D].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4

月日,市委召开了市领导挂联基地工作目标责任书签订会,今天,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工业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充分体现了工业平台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平台建设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去年平台建设工作值得肯定

去年,面对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的严峻局面,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超前谋划,果断决策,对工业平台框架实施战略性调整,并突出抓好规划、项目、招商和产业提升,着力加快工业平台开发建设,从而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强化了平台支撑,促进了产业集聚,开创了全市工业平台建设的新局面,园区工作在市考核中荣获一等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平台规划得到完善,“三级”梯度开局进一步清晰。全面开展工业平台基本情况调查研究,按照城市经济发展中心、北部工业经济发展区、中部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区、南部生态经济发展区的“一心三区”发展空间新布局,对工业平台空间布局进行了整合提升,优化工业平台空间格局,对竹木工业专业区片实施扩容,增设省道电光源基地,新设机电、服装、竹加工等个市级工业基地,规划 等个乡镇工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达万亩。在开发时序上,确立个省级开发区优先开发个基地重点开发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允许开发的三级梯度开发思路。同时,启动编制了一批平台控制性详规。

2、政策举措得到强化,平台环境进一步改善。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享受优惠政策设定了前置条件。加大对“二区四基地”开发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万元。建立健全了市级领导挂联基地、项目全程服务、工业项目审议协调等机制,各开发主体也成立了招商引资服务组、土地征收服务组、项目服务组,优化了工业平台发展环境。进入基地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家新入园企业开工率达。同时,精心策划制作了平台布局总图和招商宣传碟片,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力度。

3、特色产业得到提升,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更加注重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家新入园企业中,家符合产业布局规划,占新入园企业的。通过招商引资并经审议落地的个项目中,个进入“二区四基地”,占总数的。入基地工业项目完成投资亿元,占全市工业项目投资的。“二区四基地”经济总量继续扩大,效益逐步呈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同比提高个百分点;共入库税金万元,同比增长,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

4、土地制约得到缓解,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积极开展土地利用修编和上报审批工作,等个乡镇、街道借行政区划调整机遇,修改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得到上级批复,涉及农用地调整多亩。市国土局、发改局、经贸局、规建局、环保局、经济开发区等部门和各工业基地开发主体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积极包装项目报批建设用地,共组织上报农转用个批次、总用地面积亩,当年获得用地指标亩,获得批准的土地指标总量居市之首。

5、设施建设得到配套,竞争实力进一步提高。“二园区四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万元,新开发土地亩,建成园区道路米。开展经济开发区“一桥一路”前期工作,开发区区四期、山亩三期木材深加工园区和周家山小区等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实施。省“山海协作工程示范园”成功挂牌。加大基地环境整治,抓好开发区生态化改造计划的编制,实施改造项目个,基地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同比分别降低和,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降低。

一年来,工业平台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广大干部干部群众和各开发主体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今年一季度工作进度总体趋缓,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今年,工业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完成年已批“农转用”工业用地供地率达左右;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亿元;工业招商实际到位市外资金亿元;新引进企业家,其中符合产业布局以上;完成工业项目投资亿元;工业总产值和入库税金增幅达以上。经过三个月的努力,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从市园区办统计的“二区四基地”快报数据总体情况看:

1、生产情况。一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总产值亿元;完成工业入库税金万元。

2、项目招商和投资情况。一季度,工业招商实际到位市外引资额亿元,完成年计划的;完成项目投资亿元,完成年计划的。

3、项目落地情况。一季度,新入基地项目个,完成年计划;符合产业布局项目个,占。新开工项目个。

4、征地供地情况。年已批工业用地亩,已征土地亩,尚有亩(占)土地未征收。已供工业用地亩,供地率仅。

5、基础设施投入情况。一季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万元,占年计划的。其中,道路建设万元,土地平整万元,给排水万元(集中在经济开发区和竹木工业专业区片),电力设施万元,其他投资万元。

从单个基地的指标完成情况看,不平衡性也很大。新供地面积,街道都在亩以内;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基本还没有新的投入;新引进企业数,街道、均为零;新开工项目, 街道、都没有。考虑春节等因素,一季度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工作,进度需达到左右。按照这一标准,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工业投资、供地率、基础设施投入等五个指标都没有达到相应进度要求,其中供地率、项目引进、招商引资三个指标进度仅在左右。尤其是新开工项目严重偏少,仅有个,而且大部分是去年引进的项目。

今年一季度,工业平台建设进度缓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已经多多少少听到了一些声音,可能认为是国家实行土地新政所带来的,认为是国土部门控得太紧,造成供地缓慢。不可否认,国家实行土地新政以来,确实给我们的供地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这个问题是普遍的,不是我们所特有的。最重要的,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找主观原因。在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我说工业经济发展的处境是,前有标兵,距离拉大;后有追兵,差距缩小。在工业平台建设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抓平台建设起步较早,年启动城南工业区建设,年开始,兴起工业园区建设高潮,在周边地区是走在前列的。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个优势已经消失。上个星期,我与办公室的同志,用了一天的时间,到广丰芦林开发区、上饶开发区转了一圈,感到压力很大。他们的领导重视力度、招商引资力度、平台建设力度都是空前的,一路走去看去,在建大项目非常多,项目工程宣传牌标注的都是万元以上项目,而且产品较好。可以说,在新一轮竞争的非常时期,他们是在抓住非常机遇,用非常举措(招商、地价、税收),来推动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在工业经济工作会议上,讲到工业平台建设,杜市长表扬最多的是和,尤其是,以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抓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杜市长评价说是“现象”。上午大家看了以后应该有所触动、有所启发,要感受到压力,自我感觉不要太好,要清醒的看到我们平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基地布点总体偏多、偏散,基地与基地之间的连结度和互补性较弱;二是单个基地的规划面积不大,发展空间受制因素较多,尤其是重点开发区块的即期开发土地要素容量严重不足;三是基础配套功能不强,有些基地远离集镇,基地与城市、集镇的公共设施共享度偏低,尤其是生活性、生产功能配套明显滞后;四是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尤其是排污设施配套太弱;五是产业集聚度不强,特色产业集群还没有真正形成,基地对项目引进的吸引力不强;六是开发主体的干部抓平台建设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着力予以解决。

三、立足当前,突出重点,务必抓好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是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的关键年,做好今年工业经济工作非常重要,抓好工业平台主战场建设尤为重要。围绕今年的平台建设工作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深化规划,统领发展。规划是灵魂,是先导,要以规划统领平台建设。工业平台规划体系,应包括发展战略规划、控制性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时序规划、企业平面布局规划等。编制这些规划,是为了明确工业平台的发展方向、推进标准化实施、引导项目有序落地、确定阶段性开发重点和做美基地,每个规划环环相扣,是一种递进关系。各开发主体要对照平台规划体系内容,进一步深化、细化、完善规划。重点要抓紧做好以下规划:一是市经贸局、园区办要按照“一心三区”的规划要求,站在全市的高度,审视工业平台空间布局,进一步推进平台资源整合,切实提高各工业平台的连结度和互补性;抓紧编制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规划。二是经济开发区要抓紧编制城北工业新城规划,也就是跨江扩容规划。同时,与市经贸局一起,加强与省经贸委的衔接,了解清楚省级开发区扩容的基本条件、要求、申报程序,按照要求抓早抓实做好扩容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市国土局要根据省国土厅下达“十一五”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突出工业优先发展区,进一步调整修编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四是各市级工业基地要对照平台规划体系内容,进一步完善规划,重点是要细化产业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功能分区和重点发展方向;细化控制性详规,编制排水排污等相关专项规划,提高规划可操作性;开展企业外观设计平面效果规划,力求做美基地。五是督促企业做好企业内部平面布局规划。各类规划要按照规定要求,认真组织会审。其中,企业内部平面布局规划,由开发主体牵头,会同市园区办、规划部门、国土部门进行联合审核把关。规划一经审批后,要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未经市政府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2、强化速度,加快推进征地供地进度。各开发主体要抢在省里各项土地政策严格执行、规范操作之前,集中时间和精力,切实加快已报批土地的征收进度。对去年以来报批下来的近亩工业用地,力求在月份之前,尽一切可能,做好农民政策补偿处理工作,把土地从农民手中拿过来。这是我们工业平台开发建设的基础。各开发主体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做细做实农民的思想工作,确保稳定征收。有对应实体项目的土地,要进一步加快供地速度。市国土局、财政局要加强对土地报批费用包干新办法和土地出让金运转方式的研究,抓紧提出操作办法,明确对各开发主体的国有土地功能配套资金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开发主体的资金筹措压力;要加强对招拍挂制度实施的研究,按照合规、有利于项目加快实施的总体要求,尽量减轻制度带来的项目落地、开工的进度影响。在供地过程中,要注意留空留白,对连片亩以上的土地,尤其是“二区”内的成片土地,要尽量做到预留,为引进大项目留下空间。市园区办要摸清底子,排出方案。对市政府要求预留的成片土地,在考核中视同完成供地。同时,要加强对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流程的研究,强化指导,帮助各开发主体积极向上争取新报批一批建设用地。

3、着眼提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要按照量力而行、满足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五通一平”、“三通一平”基础建设,努力提高配套水平,完善配套功能。要把土地平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不管有没有项目,都要加快推进已报批土地的平整工作,为招拍挂、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各开发主体要按照年度基础配套建设计划,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市规建局、国土局、交通局、财政局、经济开发区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一桥一路”建设;经济开发区要加大施工力量,速度第一,全力加快江东区四期“五通一平”进度,确保按期交付双氧水搬迁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镇、镇、街道要突出各自的重点开发区块,加快推进竹木工业专区片深加工园区三期、小区、小区,片区路口、区块、片垄(电光源启动区)、底区块的路网、通电、通信、通水、排水排污管网预埋等基础建设。要结合基地道路建设,努力做到各类管网预埋,尤其是排水排污管网预埋,这是生态建园的需要。现在不开始做,以后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难度都将更大,必须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和建设计划。各开发主体要按照年度建设计划,使用好市财政借资,并坚持市场化运作,认真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开发资金不断链。要积极向银行融资,市政府今年从技改贴息资金中切出万元,根据各基地的贷款情况,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补助;同时,要引导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和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基地建设,重点是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市交通、规建、环保要积极对接省里的政策,指导帮助各开发主体认真包装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

4、注重特色,全力招商选资。要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变,以培育特色产业、促进集群集约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招商选资工作,做好外源式增长文章。各开发主体要承担起第一责任,加强对基地布局产业的培育研究和现有企业合资合作信息收集,包装一批产业缺环项目和关键性项目,制作成招商项目本,推出对外招商。要参照市里的招商员做法,抽调精兵强将,选准目标市场,组织实施定点招商、蹲点招商。要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同乡会、联谊会等平台,不拘一格进行招商,努力引进一批产业内项目、战略性项目。要扎实抓好“山海协作示范区”建设,市招商局要加强与宁波的对接,加强选址研究,抓紧提出启动点选址和实施方案,报市政府研究,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园”实质性开发建设,全力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要切实加大外资招商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要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年内力争引进亿元项目个以上,亿元项目个以上。

5、强化规范,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今天发给大家的《市级工业基地工业项目准入管理暂行办法》,是在《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意见》的基础上,经充分征求各开发主体的意见后制定出台的,主要内容是“五个进一步明确”:一是明确基地产业布局。结合现阶段基地产业发展情况,对部分基地的产业布局进行了微调。二是明确了项目投资规模。经济开发区鼓励引进类项目要求在万元以上,允许布局类项目要求在万元以上;其他市级工业基地,鼓励引进类项目要求在万元以上,允许布局类项目要求在万元以上。三是明确了项目用地指标控制要求。四是明确了项目准入程序。规定落户基地的项目,必须经工业项目审议协调小组或审议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核;项目建成完工后,必须统一进行项目竣工复核验收。五是明确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个政策,充分体现了产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利用、资源优化分配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文件。各开发主体、各招商引资单位要认真领悟政策的精神实质,在具体工作中,认真执行好政策,引导项目有序落地,加强项目建设全程监管,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加大投入,加快项目建成投产,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6、注重稳定,扎实推进和谐建园。要把稳定摆在工业平台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大对平台建设的工作宣传,做好农民思想工作,及时兑现征地补偿款,推进失地农民参保;按照方便生活和生产的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安置农民拆迁安置地,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精心组织开展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鼓励企业努力消化当地劳动力,促使农民实现门前二次就业。要抓好基地生态化建设,加大环保设施配套建设,把好入园项目环评关,杜绝较大污染项目入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消除农民的对立情绪,稳定农民,富裕农民,促进基地建设、企业发展、农民生活的和谐相处,相得益彰。

7、突出效率,提升服务环境。要建立工业平台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市级工业基地工作例会制度,切实加强工作情况通报,加强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中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一般性问题,报基地挂联领导协调解决)。工作例会原则上每2个月召开一次,也可以临时召集。具体由市园区办牵头,负责问题的梳理和汇总,并对每次例会协调事项,进行进度督查和通报。调整平台考核办法,实行一、二、三奖评先考核,鼓励争先创优。要强化服务意识,为项目程序办理提供优质服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把监管寓于服务之中,在项目开工建设有关程序一时不能办理到位的情况下,主动提前介入,积极创造开工条件。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5

全球经济发展经验证明。经济竞争已经由企业经济竞争转向城市经济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能够成为城市经济时代的心脏起搏器,谁就能够占据制高点。

而台山正在努力扮演“起搏器”的角色。新任台山市委书记吴晓谋在任台山市市长期间曾为台山经济发展把脉:“这两年台山的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但经济增长还比较单一。比较依赖个别的企业,个别的大项目。总体上来说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展差距还比较大,最核心一条是工业基础。镇级经济还比较弱。因为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单靠个别企业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经济发展既有月亮也有星星,满天星斗才是好现象。”

“满天星斗”的蓝图正在描绘。在新一轮发展浪潮中。台山正在积极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衔接工作。努力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的宏伟蓝图中,争取到2020年。与珠三角先进地区一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该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

临海工业前景广阔

根据广东省省长黄华华“把广海湾打造成为本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区”的指示精神,台山已完成了广海湾地区总体规划修编。总体规划面积1092平方公里,其中广海湾工业园区核心带动区规划面积46.8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为:发展临港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以石油化工、钢铁产业、装备制造、能源动力、加工制造、港口物流为六大主导功能;以休闲旅游、海洋产业、环保产业、造纸产业为四大辅助功能;要建设以新台、沿海两条高速公路为主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以国家规划的新兴至广海铁路和沿海铁路为主的铁路运输网络。以规划中的川岛深水港和正在兴建的鱼塘港及已建成的公益港为主的水路运输网络等三大运输体系。还要配套建设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搞好环保、路网和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功能最完备、配套最齐全的工业园区。

目前,广海湾填海工程――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在台山处置的第二期工程,已获香港特区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审批通过,第二期工程处置量共1200万吨,两期处置总量为2200D吨,目前已累计处置香港惰性拆建物料超过1400万吨。

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在台山的处置工程,俗称填海工程。2007年7月4日,随着第一艘满载着香港惰性拆建物料的大型货轮驶来,广海湾填海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去年4月23日。黄华华省长到处置试点区现场视察,对处置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把广海湾纳入沿海经济产业带,重点开发建设临海工业,同时处置工-程将有可能被提升到粤港合作的层面上。

江门、台山两级政府把利用香港惰性拆建物料填海造地的处置工程,作为实现海洋发展战略的突破点牢抓不放,争取将香港惰性拆建物料长期在我市处置,这也为广海湾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世界级电能源产业中心

目前,台山正在努力建成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种类最多的电能源产业中心。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EPR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台山核电站定于2009年9月启动主体工程建设。2013年底首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这里通过引进、吸收、创新核电技术,将成为世界核电先进技术的研发中心。正投入二期工程施工的国华台山电厂采用国产自主品牌DCS技术建设的超超临界机组,其有节约资源,高效发电等特点。在加紧进行川岛风电建设的同时,台山正加强与京信电力集团、香港合和集团等大型企业团的联系沟通,积极引进最新技术,发展北陡、海侨、四九北峰山等风电场,朝着打造华南地区最大风电场的目标奋进。此外。台山还要创造条件,开发波浪、沼气、垃圾等环保新能源发电项目,旨在将台山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电能源种类最齐全的地区。

同时,台山正在谋划建设世界电能源交易中心,这标志着台山将从电能源产业中心向现代服务业迈进。

港澳西进的“桥头堡”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动工,珠三角西部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圈,离珠海仅1小时车程的台山,区位优势将大为改善。

作为港珠澳通往粤西和大西南的陆上“桥头堡”,广海湾将通过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与港珠澳实现无缝对接,进而成为连接粤港澳经济圈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最佳通道和经济走廊。规划中的新兴至广海铁路和珠海至湛江铁路建成开通后,台山的陆上“桥头堡”地位将更为突出。待川岛深水港建成后,台山距离国际主航道仅14海里的优势也将得到真正体现,港澳乃至南亚地区进入珠三角腹地及粤西的水上“桥头堡”作用定能得到真正发挥。

国际大港展魅力

广东省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港口课题组专家认为,台山川岛海域具备建设全省乃至华南地区最优良港口的条件,在上下川岛之间海区完全可以建设30万吨级的世界级深水港。随着深水港规划建设前期工作的推进,台山正努力争取将深水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使台山的海港成为煤炭、矿石、原油储运的“三个中心”,推动临港加工业基地开发。加快现代物流系统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争取用较短时间,努力将深水港打造成货柜吞吐量800万标箱、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以上的国际一流大港。

新型现代工业基地

台山大沙环保皮革生产基地是省定点的专业园区,它将与正在建设的海宴新财富环保工业园一起作为台山的环保产业基地。依托川岛深水港和电能源产业基地的优势,台山将大力发展石化、钢铁、机械装备等临海工业,引进国际化管理模式,将国内外资金和最先进的技术、最杰出的人才都吸引到这里来。台山还要以富华重工项目为龙头打造汽配产业基地;利用金桥、台澳和富诚等铝业企业的市场影响,把台山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新型铝材产业基地;做大做强海洋产业,合理开发宜港岸线资源发展海洋运输产业,充分利用浅海、滩涂和港湾渔业资源发展海水养殖加工业。尝试开发滨海矿产资源、海水化工资源。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宜居滨海生态城

在台山的蓝图中,台山将建成宜居滨海生态城市。台山将以建设“生态城市、港口城市、滨海城市、旅游城市”为目标,用世界眼光开放的视野,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最认真成果。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这里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成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经济发展、人与社会进步有机融合、互惠共生的开放式复合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具有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珠三角城市群体系。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6

一、服务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发展,开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局面

2009年,同志在山东考察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决策。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烟台作为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重要的节点城市,承担着助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任。围绕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设立了烟台东部海洋经济新区(以下简称东部新区),将其作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目前,东部新区建设已被列入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促进东部新区发展,烟台市编办根据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好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三场硬仗”的要求,着力构建分工合理、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保证了东部新区各项工作顺利启动、协调运转。

一是科学编制园区规划。东部新区涵盖了烟台市6个行政区域,涉及海洋经济、高新技术、外贸进出口等多个产业,具有区域跨度广、涉及产业多、人口密度大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统筹兼顾的规划编制体系,不仅对东部新区建设至关重要,也关系到烟台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为此,烟台市编办为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了规划土地处、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等机构,并从全市规划系统抽调精干力量,充实东部新区干部队伍,确保东部新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目前,东部新区金山港区总体规划、滨海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金山湾生态城概念规划已编制完成,进一步奠定了东部新区的发展基础。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东部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烟台市编办为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了工程建设处,主要负责协调区域内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管理。目前,东部新区的启动区―金山港区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已完成区内固定资产投资10.22亿元。其中,东部新区的标志性工程―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经济总部中心、海洋创业服务中心正在加快施工;总投资2.9亿元的两纵三横5条城区主干道已全面铺开。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强化东部新区招商引资能力,烟台市编办先后为东部新区指挥部办公室设立了产业招商处、蓝色经济投资发展处等内设机构,并将烟台市城发公司明确为东部新区开发的市级投融资平台,承担金山港区的投融资、开发建设和偿还贷款等任务。在健全机构设置、多渠道吸引资金的同时,烟台市编办还着力加强东部新区服务软环境建设,设立了东部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及其内设科室,集中受理、转报、跟踪落实金山港区开发建设中的各类审批事项,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自去年以来,东部新区通过多种渠道,吸引资金达百亿元,累计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近亿元。

二、加快烟台高新区建设步伐,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高地

烟台高新区是全国10个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放的高新区之一,也是全国首个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为充分发挥烟台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单独设立高新区,赋予烟台高新区管委市级经济、建设管理权限,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于2010年将其升级为部级园区。烟台市编办根据其发展实际,先后研究提出了管理体制调整和机构设置的意见,并完成了区划调整后的机构组建、机构编制和人员的划转、交接等工作。在此基础上,按照烟台高新区“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机构设置,创新服务载体,有力推进了烟台高新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围绕烟台高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烟台市编办为其设立了投资促进中心、烟台服务外包示范园管理委员会等工作机构,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的招商引资能力。自烟台高新区独立设区以来,共引进投资过亿元重点产业项目55个,总投资522亿元。目前,烟台高新区的海洋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科技、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强化烟台高新区创新孵化能力,烟台市编办先后为其设立了烟台高新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等管理机构,搭建了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桥梁,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近期,烟台高新区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分别被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认定为部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俄科技园“在孵企业”―译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译酷俄语云平台”,成为全球最大的俄汉-汉俄在线搜索平台。

三是营造和谐高效的发展环境。近几年,烟台市编办着力加大对烟台高新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一方面,经上级编办批准,独立设立了烟台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经最高法、最高检批准,设立了烟台高新区法院、检察院。另一方面,按照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原则,为烟台高新区独立设置了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全面承担卫生、教育、、政法、民政等二十多项工作职能。目前,烟台高新区社会秩序井然,社会治安良好,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三、发挥保税港区政策优势,为临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烟台市成立了全国首家以出口加工区与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而成的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该区以发挥政策功能优势为核心,依托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特殊政策平台,为全市经济发展搭建了政策高地,提供了强力引擎。烟台市编办根据烟台保税港区发展需要,不断加大机构编制支持力度,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保税港区管委单独设立了经贸发展局、规划建设局等工作机构,全面承担招商引资、项目审批、规划建设等职能,充分发挥保税港区“保税、免税、退税、便捷通关”等特殊的政策功能优势,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2011、2012年烟台保税港区完成的外贸进出口额在全国14个保税港区中均位列首位。

二是壮大国际商品展示产业。国际商品展示是保税港区的重要功能业务。针对烟台保税港区商品展示产品数量大、流动快、品牌多的特点,烟台市编办设立了烟台保税港区综合服务管理中心,将保税港区管委、海关、国检、工商、税务、边检等机构均纳入中心集中办公,在加强商品质量监测的基础上,对商品进出关、项目审批等环节实行“一站式”服务。目前,进口酒类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作为保税港区国际商品展示产业的龙头项目,已吸引了国内外70多家经销商入驻,汇集了30多个国家上千种国际知名进口酒,成为辐射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进口酒类集散地和中转中心。

四、强化经济园区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几年,各县市区立足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自身区位、资源优势,建立起了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的新型高端产业园区,为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针对县市区经济园区快速发展态势,烟台市编办会同相关县市区编办,在逐步完善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机构设置,完善职能配置,优化发展环境,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围绕壮大各县市区地方特色产业,烟台市编办结合实际,为各园区设立了投资合作局、产业招商局等承担经济发展职责的管理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能力,培育扶持了一批发展潜力大、集聚效应强的骨干企业,促进了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当地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了招金集团、玲珑集团、金宝电子、康泰实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了黄金、轮胎、电子、机械等产业的聚集效应,先后吸引了400多家企业入驻。2011年,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顺利晋升为山东省第二家设在县级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着眼于提升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烟台市编办分别为蓬莱农高区管委、莱山经济开发区管委增设了技术开发处、新型生态产业园开发推进中心等机构,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园区的转调步伐。蓬莱农高区规划建设了28亩综合性科技孵化器,涵盖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各类科研机构。目前,已吸纳了380多名高层次人才带着技术进区孵化和创业。莱山经济开发区2个研发项目已被列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

三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针对县市区经济园区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服务需求旺盛的现状,烟台市编办先后为部分园区设立了村镇建设和社区服务站、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社会事务管理机构,为企业和群众全面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园区的公共服务需求。作者单位:烟台市编办 E:ZLH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2-03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指由社会、资源、经济和环境四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巨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子系统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反馈机制的内涵

1.1 反馈机制概念的界定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是指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构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需要启动正反馈机制来突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转换社会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改进政府的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新建系统逐渐偏离原有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发展轨道,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内的要素众多,要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是存在这种非线性关系,在复杂系统的反馈中才能通过影响主要因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复杂系统的规划目标。

1.2 反馈机制的对象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信息的反馈方式主要有:企业企业、企业公众、企业政府、公众政府、政府政府、公众公众六种方式。

企业企业 企业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和利用情况是以信息为载体在企业间进行多向传递,包括产品能耗、废弃物的组成和流向、资源的兼容性和再生性等能源环境信息,还包括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经济和政策信息。

企业公众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公众会采取各种手段获取企业节能减排行为的信息,并将自己的意见通过媒体传递给企业,促使企业公开能源利用和环境信息,改进环境行为。

企业政府 政府因此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政府各部门,作为政府进行控制的依据。企业要保证上报给政府的信息及时、真实、可靠,有利于政府发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指令。

公众政府 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座谈会、信件、上访、诉讼等渠道,信息被传递给政府有关部门,就能使政府全面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减少低碳经济中的决策失误。

政府政府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发改委、财政、环保、科技、气象、外事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各部门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畅通和高效,是提高政府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前提。

公众公众 由于人类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而独立生存,社会行为在公众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沟通成本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众社会意识整体的提升。

2 反馈机制模型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反馈机制模型,如下图所示。在该模型中,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体系。作为复杂系统中重要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间不断进行沟通和反馈,这属于主体间的反馈机制。主体间的行为作用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导致子系统产生变化。由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子系统的变化不断作用于其他子系统,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信息在系统之间的多向反馈,这属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同时,系统间的运转状况传递到行为主体并引导他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将行为信息反馈至各子系统,这属于利益主体与子系统间的反馈机制。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期末,通过评价体制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形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质量评判。将评判结果反馈至战略规划制定部门,并与战略规划目标进行比较。若质量评判没有完成目标,则产生“负偏差”;若评判结果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则产生“正偏差”;若评判结果正好实现规划目标,则产生“零偏差”,这些偏差成为政府管理部门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除了运行质量信息反馈到规划环节外,这些信息还直接反馈至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直接用于影响系统内的各因素。

3 反馈机制的信息平台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信息指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数据,这些数据对复杂系统内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具有现实和潜在的价值。从反馈机制模型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外圈大的循环还是复杂系统内部主体间、子系统间的各层循环,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信息的流动。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信息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公用信息平台、政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平台和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公用信息平台是复杂系统内行为主体都能利用的平台,为各行为主体提供信息查询和后台支持,并为其他信息平台提供信息支持。政府信息平台包括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平台、政府与企业、公众交流的信息反馈平台。该信息平台为政府职能部门间相互沟通提供便利,也能保证职能部门及时对公众、企业的反馈信息进行处理。政府信息平台包括信息、信息处理和信息存储三大系统组成。企业信息平台主要用于企业公开或获取生产经营、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信息,通过该平台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各种信息,及时获取公众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反馈结果传递给其他信息平台。社会公众信息平台包括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公众间信息交流平台能形成公众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力量的形成和壮大。公众与政府和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则要求通过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传统媒介构建起的平台应能实现公众与政府和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这种沟通方式。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四个信息平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嵌入、相互补充的,其他平台围绕公用信息平台而建,同时为公用平台提供信息支撑。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低碳经济复杂系统的信息平台也属于复杂系统的范畴。

4 有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构建

4.1 强化反馈控制的意识

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反馈机制的决策主体必须培养和强化反馈意识,对反馈的理论和方法有正确、充分地认识。只有在头脑中拥有反馈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自觉主动地对区域经济进行控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锻炼反馈意识,培养对信息的敏感度,将反馈控制的应用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良好的意识是信息搜集、筛选和处理的关键,也是保障反馈控制机制顺利运行的关键。

4.2 严格实施控制机制

在区域经济可持续系统中,反馈的后续环节就是控制。进行控制实质上就是行为主体通过检查和监督区域经济的运行情况、实际成效是否与目标计划相符合,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保证目标、计划的实施。

确定控制标准(目标)是控制的起点。控制标准是复杂系统规划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衡量成效(评价)是控制的另一重要环节。通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合理构建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纠正偏差,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纠正偏差的前提是要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查明偏差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通过这样一个不间断的循环控制过程,才会使偏差不断减少,使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形成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4.3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促进反馈机制的顺利运转和升级。完善的环境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4.3.1 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是通过人―机(计算机等)结合收集信息,并根据系统的输出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最后再通过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实现管理的计算机模拟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的实施与评价这四个主要的步骤。

4.3.2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是将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管理方面的软件,将数据进行加工,查找数据间的关系,通过计算进行决策的模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一定推理判断能力,对信息进行快速加工和响应,并对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4.3.3 信息统计系统

区域经济信息统计系统则要求对数据进行搜集、加工,建立一定的数据体系,这是进行后续评价的基础。构建统计系统所需的数据包括区域的有关环境质量数据、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区域经济的相关数据、有关该地区人口的相关指标等。统计系统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

5 结 论

本文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为基础,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中的反馈机制,并构建了该机制的运行模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的、动态的和循环的复杂系统,通过系统的运转,促进整个社会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通过信息在复杂系统内反馈对象间的传递,在系统内部的正负调节机制的作用下,促使复杂系统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参考文献:

[1]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24(3):63-68.

[2]李秋玲.浅谈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转型问题[J].现代营销,2013(1):66-67.

[3]张晓军.区域REE系统的构建及其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2):83-85.

[4]王炳,李睿.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之辩[J].生态经济,2012(18):87-90.

[5]许淑琴,韩明辉.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经济,2012(9):1-2.

平台经济发展规划篇8

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举措有交点首先从总量目标上看,2009年年底,浙江金融业增加值和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分别为1920亿元和3002亿元,到2015年,浙江金融业增加值和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目标分别为4000亿和7000亿水平,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和15.1%,内在增长目标接近。《金融规划》中提出浙江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进一步推进“金融强省”建设。“在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投融资信息和渠道、中小金融机构覆盖、金融创新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确立全国领先的功能定位。”“在社会财富管理机构集中度、民间资本转化能力、财富管理工具创新、社会投资政策优惠等方面确立全国领先的功能定位。”《海洋经济规划》中指出,要“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其中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建设意味着需要物流金融、现货即期交易、期货期权交易等业务的大力发展。而“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建设更是对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加强航运金融服务创新和扩大投融资业务和渠道等方面的建设。金融要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进行风险管理等核心功能,关键要解决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搭建平台,理顺关系,畅通渠道,合理疏导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金融规划》中“双中心”的打造,发挥金融资源集聚功能,侧重于资金的来源层面,而《海洋经济规划》预示着海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解决了资金的去向问题。两者合力对接,就是要构筑浙江大量资本,尤其是民间资金向海洋经济倾斜的渠道和路径。这种发展的举措上的交点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相一致“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美元大关。届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迎来全面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金融规划》明确指出,其规划的时间范围是“十二五”期间,其总体目标、具体目标的节点都在“十二五”末,战略任务的时间范围也定格于“十二五”期间。而《海洋经济规划》指出,“规划期为2011—2020年,重点为“十二五”时期”,具体表现为在发展目标层面,重点规划的是到2015年主要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港航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海洋科教文化全国领先以及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方面,涉及到具体量化指标多达11个,而2020年的量化指标仅为3个。由此可见,两个规划总体上在时间维度是衔接一致的,而这一时间又与浙江经济总体上转型的关键时期相一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为浙江地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以及金融业总量调控和结构优化在动态最优和统筹管理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浙江金融发展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有叠合《金融规划》明确指出战略重点是“两个中心,三极空间,六大平台”,其中“三极空间”具体是指构建起以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打造台州、绍兴、嘉兴和义乌等若干金融特色城市为亮点,重点培育一批金融创新示范县(区)为支撑,推进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浙江省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海洋经济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格局。即要加快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的核心区建设,尽快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和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的两翼发展水平,并做强杭州、宁波、温州这三大沿海都市圈。同时还将在整合提升现有沿海和海岛产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台州、温州等九大产业集聚区,并重点推进舟山本岛、岱山、泗礁、玉环、洞头、梅山等重要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杭州、宁波、温州作为“三极空间”或“三大沿海都市圈”完全一致,嘉兴、绍兴、台州作为重要城市在两个规划里也都被提及。除了内部区域叠合,两个规划还在接轨“长三角”等外部对接区域也有共同的触点。可见,两个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有相当比例的重合交汇,这就为浙江金融业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在金融资源的空间集聚层面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五大举措、三大保障:护航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1浙江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措施

1.1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总量要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地方金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大力实施发展海洋经济战略过程中的“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更是需要资金支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下,资金总量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尤其是信贷规模总量的投入需要有一个统观全局的规划。为此,要统筹规划,合理调控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支持浙江海洋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1.2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要优化浙江地方金融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间接融资规模大、效益好,直接融资相对弱势;银行业发展强势,非银行业,尤其是小金融机构、类金融结构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契机,切合海洋经济的特点,鼓励发展直接融资和非银行尤其是创新型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化浙江金融业整体的结构。为此,要加强研究,区分海洋金融与大陆金融的差异性,利用发展海洋经济的契机,优化浙江金融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

1.3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业务要创新在发达经济体,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金融业务十分广泛,因此需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物流金融、海上保险、航运保险与再保险、航运资金汇兑与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为此,要大胆创新,尤其是要创新非银行业务,构建海洋金融、航运金融和与临港大工业配套的口岸金融服务等现代海洋金融服务体系。

1.4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风险要监控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投资规模较大、不确定性高的特点。一方面资金投入量十分巨大,对区域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创新,资金集聚和流动方式、渠道可能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在特定试点和局部区域集聚金融风险,这对浙江区域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要协调监管,建立政府监管当局、行业自律和内部风控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同时也要创新监管方式,及时预警金融风险。

1.5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资源要整合在经典的经济金融互动关系中,金融的发展有两种基本动力,一种是需求拉动,一种是供给推动。一方面海洋经济的发展显然对浙江地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体现了需求拉动,另一方面,在发展海洋经济战略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积极引导和推动的角色,在金融支持领域也积极推动。因此,地方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两种力量合力的合力推动。为此,要整合金融资源,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同时也要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浙江金融业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2.1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支持一是在宏观层面的统筹发展上需要政府协调兼顾,在保证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要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二是在总体的优惠政策的制定、实施层面,通过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对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建设要有倾斜;三是在具体的业务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例如对设立海洋经济产业基金、政策性海洋保险等予以积极的财政税收支持。

2.2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体制不断创新一是要创新金融准入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上的作用,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准入的条件,引导民间资本支持海洋经济建设;二是创新金融业务监管体制,监管部门对于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业务要密切跟踪,同时也要借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监管经验,三是创新金融运行体制,尤其是现代金融在业务多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2.3金融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引进一是要建立立体化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端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系统性、国际化的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健全金融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创新金融人才引进政策和模式,大力引进各类金融高端人才服务于浙江金融业;三是搭建金融人才合作交流平台,尤其是要与海洋经济和海洋金融高端的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交流,培养和引进既懂金融、又懂海洋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反洗钱自查整改方案及措施范文 下一篇:新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