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2 10:27:18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1

1.1注重主题设计

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好的主题,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产品演示与延伸。好的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体验价值。[3]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场馆设计与展览布置,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更好的城市,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从而留下了丰富而难忘的旅游印象。好的主题要来源于旅游目的地的本土文化,这样提炼出的主题才能够独具魅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主题还要兼具个性化、娱乐化、互动化等体验旅游的特征,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使之愿意参与到旅游活动过程中来,实现享受一次独特的旅游体验的目的。

1.2注重场景设置

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在一个真实的场景环境中获取,也可以说是在一个布置精美的“文化大舞台”中实现,逼真的场景能够迅速把游客带入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当中。全球闻名的迪斯尼乐园在场景设置方面就独具匠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一个个真实的动画世界,游客在进入这些场景后很快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迅速进入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等奇幻的天地,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企业在设计体验式产品时需要注重优化旅游场景的设计与布置,可以通过色彩、造型、服饰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等手段来打造与主题相得益彰的情境,给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1.3注重参与互动

体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顾客的参与性,游客不单只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而且希望参与到食材的采摘挑选、加工制作以及菜品样式设计等诸多环节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可以与专业的技师充分互动,自由享受各种服务设施,甚至能够学习掌握部分专业的技能,获得全面的旅游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目前在一些农家乐果园比较流行的“亲子采摘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亲子采摘符合游客追求亲历亲为的天性,与简单的直接购买相比,这种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动手的乐趣,又增加了劳动的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2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专门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文中的不少科学论点对今天开发饮食养生产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长寿旅游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南通各地区已经开始对长寿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与开发,并逐步推向旅游市场,以如皋为代表的农业类长寿养生食品(香肠、肉松、黄酒、萝卜干、茶干等);以如东、启东为代表的海鲜类养生食品(文蛤、海带等);以海安为代表的河豚养生饮食旅游等。[4]这些产品的出现已经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旅游市场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但客观分析,作为一项新的旅游产业形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是太多,因此南通目前的产品开发中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2.1长寿文化体验不足

目前到南通参加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顾客还是多以品尝特色美味菜肴为主,所注重的往往是菜品表面的色、香、味、形,无法体验到菜品本身所蕴含的长寿文化元素。这样一来,游客常常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却无法留下深层次的印象。其实,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不单是依托提高饮食的质量,更关键的是要能够挖掘出饮食背后所蕴藏的长寿养生文化,使游客能够享受到独特的长寿文化体验,否则就会陷入与其他饮食品牌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丢失自身的特色。

2.2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南通目前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是以食品类产品为主,游客的消费多集中在品尝美食与购买食品礼盒这两个领域。饮食文化旅游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表现形式,可供开发的绝不仅仅是长寿食品,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分析,食品类产品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旅游商品开发阶段,南通旅游企业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方面做得还不够,并不能够为游客带来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2.3参与性项目较少

体验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游客参与到具体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去,从而获得娱乐、教育、审美等各种体验。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多数还是停留在静态观光游览、被动听取讲解的层面上,缺乏参与和互动,这就减弱了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游客体验饮食文化,不仅仅满足于吃到美味的食物,更希望了解食物的原料与烹饪制作过程,甚至亲身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去,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较广,应该可以开发出丰富的有吸引力的参与性旅游项目。

3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1创新产品的文化主题

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其关键要素在于长寿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文化的优势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游客体验的视角来分析,文化体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形象鲜明的主题。好的体验主题是对所提供的体验产品超功能性的概括,会让游客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也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价值。[5]因此,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需要从丰富的文化素材中提炼出鲜活的旅游主题,并据此展开相关的策划与运营。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和提炼产品的文化主题,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可以推出“寻找古籍中的长寿美食”,可复原古籍中记载的养生美食菜品,让游客品味与鉴赏浓郁的文化韵味,然后从游客参与的角度推出“学做一道长寿菜”,游客可学习如何挑选食材,并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练习烹饪技法;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推出“寿星的饮食一天”,游客与长寿老人近距离接触,细细体会一日三餐中所蕴含的奥妙等。总之,旅游主题的选择要依托南通本土的文化特色,突出趣味性、参与性,以充分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

3.2注重场景设计,营造逼真的体验情境

从旅游体验的视角来看,好的文化主题需要以逼真的场景设计与布置来作为载体,以实现为游客带来全面的感官刺激与享受的目标。南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不同旅游主题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条件,为游客搭建真实可信的体验舞台。以长寿文化主题餐厅为例,长寿元素符号可以体现在场景设计的各个方面:餐厅的装饰可以选择古典的民族风格,服务人员穿着体现长寿文化的服装,菜品的命名要蕴含长寿文化典故,其他如摆台设计、菜单样式、餐具造型、背景音乐等皆要为长寿主题服务,使得游人能够在浓郁的长寿文化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当然,除了上述的硬环境外,软环境的提升也十分必要,这就要求餐饮服务人员要学习掌握一系列长寿饮食文化知识,对菜品的文化典故、营养价值、烹饪手法、食俗食礼等要熟记于心,如此才可帮助游客更好地体验餐饮背后的文化底蕴。

3.3开发参与性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产业链

从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分析,一地的旅游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与口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转化为游客能够直接体验与感知的具体的产品形式与服务类型,才能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国内不少景点的文化品位与历史价值首屈一指,可游客市场反响平平,其原因多在于产品形式过于僵化陈旧,不能调动游客的兴趣。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多以静态展示、教科书式讲解为主,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今后可多设计与开发让游客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的产品形式,如长寿文化知识有奖问答、长寿食品外包装DIY设计、食材选择与采摘比赛、烹饪技法现场传授等,使游客能够获得第一主人公的角色体验,在玩乐的过程中获得长寿养生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旅游印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树立“大饮食旅游”的观念,拓展现有的旅游产业链,除了继续做大做强系列长寿食品外,还可以开发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绿色无污染食材培育基地参观、长寿饮食旅游纪念品制作推广等相关产业领域,延长与拓展相关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

3.4举办大型的主题节庆活动,树立品牌形象

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是体验式旅游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突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以苏州的国际旅游节、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这两个城市的旅游节庆都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吸引大批的游人前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南通可以通过策划与举办长寿饮食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将美食与民间传统艺术、地方风俗表演、商业推广等诸多元素相结合,延长游客在南通的停留时间,使其能获得深入全面的文化体验。比如如皋地区至今流传着“讨千家米”“过百路巷”“偷百岁碗”等与长寿、养生有关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可以将其改编成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定时定点由专业演员来表演,抑或让游人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别样的长寿之乡风情。

4结语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文化旅游盛行的今天,南通发展长寿旅游正逢其时,从游客体验视角出发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可以进一步迎合游客的消费心理特征,更好地引导游客感受当地悠久的长寿饮食文化内涵,从而提升南通整体的旅游形象与品牌知名度。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南通;旅游客源市场;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55-02

近年来,南通市紧密围绕“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区域形象定位,大力做好“中国近代第一城”和“追江赶海到南通”等系列形象宣传。旅游市场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良好势头,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均稳步增长,成绩喜人。但作为后起之秀,南通旅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快产业升级和项目更新。

一、南通旅游客源市场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越,旅游感知距离逐步缩小。南通位于江苏“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结合部的入海口北岸,是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临近上海,紧靠苏南,区位优势明显。近几年,宁通高速、新长铁路、南通兴东机场、苏通大桥、崇海大桥等交通通道的建设将使南通改变“难通”的历史。南通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会大大缩短游客的旅游感知距离,迎来更远方的客人。

2.旅游项目开发推陈出新,品牌打造初显成效。近代、博物、宗教、长寿、海滨等文化特色是南通旅游的核心优势所在。目前,南通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全力塑造新的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最近,寺街—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等项目已经启动,这就为南通旅游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南通各地也在大力挖掘新的旅游产品,比如海安县依托河豚节的东风,开展“中华盛世英雄宴”、河豚美食文化论坛、河豚美食烹饪技艺展示等多种项目,推广海安河豚旅游文化。

3.经济发展,旅游客源层次逐步提升。这几年,南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国内外大量的商业企业入驻通城。这一经济环境为南通旅游市场带来了一个变化,那就是高档的商务游客群体在不断地扩大。众所周知,商务旅游具有乘数效应大,消费水平高,客源市场稳定等诸多优势,这一群体的增加将会极大刺激南通旅游客源层次的升级换代。

(二)劣势分析

1.客源以短、近程为主,缺乏市场延伸影响力。目前南通的旅游客源市场还是以本省的临近城市游客为主,辐射度仅限于长三角范围,市场的延伸影响力度还比较有限。调查中发现,来自外省市的游客多是奔着上海、苏州等旅游大市而来,然后顺道来南通一逛。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南通的旅游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以传统的资源依托型开发模式为主,缺少新思路和新途径,这就容易与周边城市形成同质化竞争,而南通的传统旅游资源与兄弟城市苏州、无锡相比,在文化底蕴、资源特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比如南通的濠河与苏州、扬州的古运河在名气与历史文化方面相比都欠缺;上海、苏州的农业旅游比南通要高一个或几个档次等 [1] 。因此,南通旅游在长三角地区就会渐渐陷于被边缘化的不利境地,客源市场空间也就变得比较有限了。

2.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消费带动效应发挥有限。旅游经济学告诉我们,游客在一地的停留时间越长,那么旅游消费往往会越高,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也会相应提升。特别是过夜游客,往往能带动旅游目的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经济要素的发展。调查中发现,游客在南通的旅游多以一日游为主,住宿的比例偏低。很多团队都是把南通当成旅游线路中间的一环,往往是走马观花看一下,就转到上海等其他旅游城市去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南通缺少能使游客留下来的“理由”,目前的夜间活动成品牌的只有濠河夜游这一项,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3.核心品牌缺失,资源整合定位不明确。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游客对南通的旅游核心品牌还是一片模糊,也就是说,南通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形象定位。游人常常有身在“福地”不知福的感觉,一提起南通,很难提炼出核心的、代表性的旅游吸引元素,旅游形象自然也是朦朦胧胧。除了核心品牌缺失的问题外,南通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也较为粗浅,许多优秀的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载体,难以转化成实质性的旅游产品。

4.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尚需加强。总的来看,多数游客在南通旅游观光期间,对吃、住方面消费较为满意,但是对娱乐、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的消费就不太满意。此外,伴随着南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招商引资的推进,一方面,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消费层次较高的游客群体将会出现大幅度增加,他们对服务配套设施的要求会比较高;另一方面,旅游散客化趋势明显,旅游者对旅游网络化,信息化的需求也将日益普遍,这些市场趋势都需要南通加快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质量。

二、南通旅游客源市场提升策略

1.更新理念,错位发展,融入华东旅游黄金线。南通旅游要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境地,需要改变传统的同质化发展模式,要善于发现新元素,实施错位发展。以饮食旅游为例,苏州是江南菜系的代表,扬州是淮扬菜系的源头,南通的传统饮食与之相比,无论在文化品位,还是市场美誉度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如果南通简单地模仿兄弟城市,实施同样的发展思路,必然会在旅游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另辟蹊径,实施人无我有,错位发展的策略。目前,日益蓬勃发展的海安河豚饮食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11年,南通市旅游局联合省旅游局举办了为时60天的江海美食节,南通河豚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国名宴”,海安也被确认为中国的“河豚之乡”,成功打响了南通旅游的美食品牌。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淮安;淮扬美食节;旅游

地处苏北平原中心地域的淮安市,是一代伟人的故乡,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的淮扬菜之乡,自古便有“淮上江南”,“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与旅游业一片红火的苏南地区相比,地处苏北腹地的淮安市,虽然有着独特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但境内资源配置不合理,且过于分散和体量较小,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为了扭转产业发展低速的现状,淮安市确定发挥差异型竞争优势的作用,以旅游节庆活动为抓手,集中整合各种优质资源要素,相继推出了盱眙中国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淮安淮扬菜美食节和涟水白鹭节等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了市域内的各类比较优势,形成资源的最佳组合,推出以旅游线路、餐饮展示、经贸招商、文艺活动等板块为主的菜单,不断凸现当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乡风民俗,形成一波接一波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潮,逐步摆脱长期以来景点散、名气小、效益低、起步迟和旅游接待人数较少的局面,形成了旅游市场上独具特色的“淮安现象”,实现了在低起点基础上的低成本旅游经济快速腾飞。

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繁荣文化、发展经济、娱乐百姓、凝聚人心”,极大的提升了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淮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为淮安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淮扬美食的文化渊源

根植于淮安大地的淮扬菜美食文明,是独具魅力、灿烂灿艳的文明珍宝。从2002年起,淮安以一年一度的淮扬美食节为主要载体,挖掘和深化淮扬美食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淮安的旅游知名度。

淮扬菜系,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安楚州区与扬州为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扬菜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

淮扬菜美食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六七千年前。淮安市楚州区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中,用于饮食的陶器占有相当比重,表明当时人们的饮食已经达到较高标准。特别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贯通,明清时期漕运、盐运的发展,运河都市区位优势的确立,使淮安的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淮扬美食文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扬菜佳肴。淮扬菜系形成于明清,而尤以清时为盛。

据统计,现存于世的淮安名菜名点有1300余种,其中属于淮安地区首创独创的在400种以上。淮扬菜的显著特点在于:讲究选料和前期加工,讲究刀工的合理运用,讲究火候的恰到好处,讲究调味的和合多变,讲究菜式的丰富多彩。色、香、味、形、器、意自成一体,浑然天成。

2.淮扬美食节与淮安旅游

从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的淮安・中国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旨在推动淮扬菜的创新与发展,并借助这一平台,全方位地扩大淮安对外的经贸文化交流。一年一届的美食文化节已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贸桥梁、文化舞台、形象窗口和群众盛会,淮扬美食已经成为淮安的一张名片,对促进淮安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届淮扬美食节均设置了旅游板块,并突出发展旅游,增大后续效应,如在2002年、2003年美食节中,打造了"美食淮安、文化淮安、旅游淮安、创业淮安"的文化品牌。2007年美食节中,旅游观光板块围绕“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五张名片突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铁山寺“农家乐”、白马湖“渔家乐”、老子山“水上人家”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开展“十万市民乡村游”活动,实现城乡互动,共享和谐成果。

淮安市利用举办淮扬美食节之际,做强做大旅游产业品牌和知名度,拓展旅游市场,与此同时,淮安还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创新的步伐,完善各种旅游设施包装,推出了名人故里游、淮安美食文化游、洪泽湖风情游、盱眙山水风光游、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游等5条特色旅游线路,紧紧围绕节庆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南拓苏南,东进上海,北上山东,西联皖豫,并且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参加各种规模的旅游交易活动,编印旅游画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使游古城淮安、访名人故里、品淮扬美食成为江苏旅游市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美食节对淮安旅游的现实意义

3.1 弥补淮安旅游的劣势

(1)淮安旅游的劣势分析

首先,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虽然淮安景点众多,有纪念意义和特色的景点也不少,但由于淮安在江浙地区知名度偏低,在全国知之者甚少,缺乏吸引旅游者的外在形象因素。其次,已开发出的旅游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多集中在盱眙,北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多集中在楚州,两者相距较远,还没有有效的整合成有机的整体,甚至还有一些地区较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

其次,相比而言,淮安旅游景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开发得不完善,显得很普通。从地理位置上看,淮安地域跨度大,旅游资源零散,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难度大,且在整合过程中,过分强调旅游经济的协作性,对旅游地的竞争性缺乏考虑,出现多个类似的旅游景点,彼此雷同之处较多,造成它们各自的吸引力往往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观光旅游上。

(2)淮安美食节的宣传、带动作用。从2002年开始,每年举行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大大提高了淮安地区的知名度,为淮安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充分彰显了节庆品牌的集聚和叠加效应。如第十届美食文化节,新华社、经济日报、台湾东森电视台、凤凰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以不同形式对整个节庆活动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跟踪式宣传报道,极大地提升了淮安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美誉度。

通过连续几届美食节的推动,目前淮安全市各类餐馆达上万家,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宾客大大增加,以淮扬菜为主体的餐饮业品牌迅速崛起。美食文化节期间,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发放美食优惠卡等方式,淮安市各景区(点)、宾馆酒店接待游客都有明显提升。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市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3.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亿元。

3.2 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淮扬菜文化是淮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文化给美食旅游者和广大旅游者以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一般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以及其它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由于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不断提高,不少人除了通过旅游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外,还想通过一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继承和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更新和创造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已迫在眉睫。

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与其他几项旅游文化相比,传承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更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也具有其他旅游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节的开发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而延伸了当地美食生命力和市场份额,其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4.发展以饮食文化为目的的淮安旅游

淮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为开辟饮食文化特色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所谓饮食文化旅游,就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不只是简单的饮食特色旅游,更是一种高层次的饮食文化旅游。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模式由以景观旅游为主向休闲游为主转变,饮食文化旅游将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2003年,国家旅游局把大型旅游活动主题年的名称定为“中国烹饪王国游”,足见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影响力。

淮安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饮食文化资源,应该很好的把握和利用淮扬美食文化节这一优势,打造美食文化的品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淮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淮安应当发展的美食文化旅游可考虑以下两种:

(1)以淮安风味美食为吸引物的佳肴品尝游

随着中国餐饮业的蓬勃发展,人民收人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旅游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地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猎奇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为适应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淮安挖掘研制了全鳝席、全羊席,还考虑挖掘接驾宴、西游记宴等,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让“开国第一宴”“出口转内销”,回到淮安。这些特色菜肴一定会引起海内外旅游者极大的兴趣,对提高淮安的旅游知名度大有益处。

(2)以感受历史文化的积淀,弘扬饮食文化为吸引物的饮食文化旅游

近年来,大众化成为中国旅游餐饮市场的主流。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他们不仅要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中国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的故事传说,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这样既弘扬了淮安地方饮食文化,又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了淮安旅游的综合吸引力。事实上,饮食文化旅游,关键不在于饮食和旅游,而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

淮安旅游在江苏省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带动苏北的重要作用。淮安应当继续做大做强以淮扬菜美食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活动,深入挖掘淮扬菜文化等内涵,加快发展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实现淮安旅游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仲晓东.淮安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0(6):110-111.

[2]翁毅.福建美食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3]何宏.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2):312-313.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舟山;淡季旅游;旅游项目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122-02

一、舟山旅游业形成淡季的自然环境状况分析

舟山作为我国东部著名的海洋旅游胜地,随着跨海大桥的开通,真正进入到“半岛时代”。然而,作为初具规模的华东地区最大的海滨旅游休闲度假基地,舟山受冬季恶劣气候限制,即旅游业发展的冬春淡季(11月~4月),台风、大雾等恶劣的天气和宗教节日的影响,旅游淡旺季问题明显。舟山市地处浙江省的东部,属海洋性气候,所以海洋旅游的发展受自然环境因素制约较大。中亚热带的气候类型,冬夏冷暖变化很大,造成海洋旅游淡旺季相差悬殊;同时恶劣的天气,如台风、大雾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业正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这种情况影响了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舟山旅游业如何减少经济损失,提高淡季时的效益,要求深入研究和探讨启动舟山淡季旅游的问题。

二、舟山淡季旅游项目开发的设想

如何尽可能地延长旺季,缩短淡季让游客在舟山停留更长的时间,增加更多的消费。一方面可以通过做好海鲜美食这篇文章。在舟山旅游淡季时,通过海鲜吸引游客。另一方面以大海为依托,开发高端新业态的旅游产品,比如度假、海钓、高尔夫、游艇,建设旅游广场等。另外发展养老康体的旅游项目,让渔、农家宾馆跟上海等周边城市对接,吸引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市民在淡季到舟山生活休闲。同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与舟山旅游相结合。

(一)打造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品牌

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美食文化已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海鲜美食旅游不仅让游客享受到特色的美食,而且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自身内涵素养得到提高。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三大渔场之一。随着舟山海鲜美食文化节的连续举办,“中国海鲜,吃在舟山”形象得到广范宣传,舟山海鲜美食文化旅游骤然升温,在双休日、节假日吸引了不少长江三角洲的游客,特别是上海游客。舟山海鲜在华东地区已经小有名气,形成了以沈家门“十里渔港”海鲜夜排档为龙头,各旅游饭店、餐饮企业形成富有海洋特色的餐饮文化,舟山也被授予了“中国海鲜之都”的荣誉称号。

在淡季打出海鲜美食旅游牌,吸引游客到舟山游,加大“中国海鲜,吃在舟山”形象的宣传;着重提高海鲜美食的美誉度,如加大海产品商品化研发力度,尤其是要利用生物技术、基因工程、高科技等,对海鲜原料进行精加工、深加工,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填补舟山海产品空白,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充分发挥丰富的海鲜资源优势,提高海鲜菜肴品位,形成舟山海鲜美食菜系;构建由饭店餐饮、专营餐饮、夜排档和酒吧组成的海鲜美食餐饮业。饭店餐饮以中高档为主,大众餐饮由专营餐饮供给,夜排档和酒吧为满足休闲游人提供一个优美环境的自由消费空间。着力开发沈家门鲁家峙、东港、嵊泗中心渔港、定海滨海等滨海海鲜美食长廊。

(二)发展养老康体的旅游项目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每年1000万人的增幅继续扩大。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最直接面对的就是由老年人“养老”所带来的各方面问题。

舟山四面环海,受海水温差的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多雨,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1℃,夏季平均气温仅25.1℃,比上海、杭州、宁波低3℃。另外舟山群岛,宛如一串串翡翠般的珍珠,散落在东海洋面上,拥有上千处佛教文化、山海风光、海岛民俗和历史文化景观,更为迷人的是气势磅礴的瀚海浪涛、千姿百态的奇崖岩穴、宏伟典雅的名刹寺院、洁净宽阔的金沙浴场、桅林万盏的渔港夜景、纯朴浓郁的渔家风情、构成独特的海岛海洋旅游资源,成为世人瞩目的游览、避暑、休养胜地。

舟山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养生、养老、康体的条件,适宜发展养老康体的旅游项目,目前嵊泗很多渔农家宾馆已跟上海对接,吸引上海市民在淡季时到嵊泗生活休闲。接下来要在设施和服务上下工夫,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如老年公寓、医疗保健康复中心、旅游酒店、风格别墅区、体育运动区、娱乐中心、再学习中心、高尔夫球场、作物栽培区、养殖区、加工区等。甚至有备用救护车和预留直升机停机坪,可以最快速度为中老年重症患者提供抢救服务。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心理特征、生活结构、社交娱乐、人际沟通、运动休闲等各方面的需求。在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使他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最终达到快乐、健康、长寿的积极养老目标。让更多的岛屿渔、农家宾馆跟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对接,吸引更多周边城市的市民在淡季时到舟山生活休闲。

(三)开发海洋旅游产品

1.观海旅游产品。

舟山海域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在开发上可以“游艇俱乐部”的形式向俱乐部成员推广专门设计的旅游线路产品,向国内外游客宣传各种形式的观海旅游。

2.海洋体育竞技旅游。

舟山沿海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条件优越。可以发展海上垂钓、捕鱼、观光艇、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皮划艇、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海上体育竞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特点,且海洋体育竞技旅游符合国际旅游潮流,海上体育赛事具有轰动效应。可利用游艇俱乐部会员的声誉、资源,迅速提升游艇俱乐部的知名度,使游艇消费更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的心中,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同时还能够迅速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塑造舟山海洋旅游的品牌效应。因此,应优先将其开发成为舟山海洋旅游的拳头产品。

3.海洋夜生活。

旅游夜生活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除了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以外,还应从舟山特色出发,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夜生活文化旅游产品,营造一种蕴涵着丰富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譬如露天烧烤、篝火晚会、民族歌舞表演等。

4.海洋渔业旅游。

舟山应该加大开发海洋渔业旅游的力度,这样既可以增加趣味性与参与性,同时可以使游客逗留时间延长。一方面,举行各种形式的钓鱼、钓蟹等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旅游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海洋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另外,投资兴建海边特色渔屋村(小木屋),品渔家特色菜,随渔民出海打渔,让游客亲身体验渔家生活。

(四)发展乡村旅游

可推出民俗旅游专线产品,以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及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来吸引游客。同时开发民俗观光村,双休日“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等系列活动。

(五)开发会展旅游项目

会展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据国际会展专业机构预测:21世纪,中国将成为国际会展旅游的首选目的地。舟山作为滨海港口城市,借助有利的区位、交通、旅游优势和日臻完善基础的接待设施,已有一些会议和展览定期举办,如刚召开的船博会和渔博会已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与周边的城市,如上海、杭州、宁波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尽管如此,舟山还是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有效地利用其会展资源,例如海产品贸易和加工、修造船及相关工业,以及文化节庆活动相结合等作为其淡季旅游的补充,以带动舟山旅游和经济全面健康的发展。

(六)旺季项目促销。

在旅游淡季,针对旺季的一些项目进行促销,可以帮助繁荣淡季市场。一是季节差价,就是在旅游旺季,提高景区门票、旅游食宿、旅游交通等旅游产品的价格;在旅游淡季,降低旅游产品的价格,这是传统的旅游淡旺季协调的措施,这种措施对于缩小旅游淡旺季的差异有一定的作用。二是增加淡季旅游的附加值。通过赠送旅客纪念品、提供免费午餐等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打动游客,让旅客感觉到物超所值。当然,淡季旅游促销的措施很多,这里只是分析了其中的两点。要指明的是,淡季促销一定要结合实际、考虑消费者心理,淡季的市场开发好了,可以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R].香港旅游发研究院,2007.

[2]干松章.丰富旅游产品 提升群岛品牌[EB/OL].省略,2010-03-08.

[3]史小珍.浙江省海洋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9):875.

[4]何晓颖.海岛城市的海鲜美食旅游精品开发与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J].时代经贸,2008(4):109.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5

一、引言

利得(Read)以及霍尔(Hall)和魏勒(Weiler)认为,特殊兴趣是特殊兴趣旅游的核心,对于旅游者出游的动机和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日益休闲化的社会中,饮食已经不再单纯的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而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丰富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一种新方式。美食作为一种游客的特殊兴趣,对游客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充分利用美食资源,将美食与旅游相结合,利用美食来树立旅游形象,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的种类,而且能够提高目的地对游客的旅游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旅游爱好者跨境、跨地区旅游创造了便利地条件,各国政府纷纷为发展各国旅游业,出台各种便利措施,吸引旅游者的到来。旅游者人数大量增加、旅游景区建设如火如荼、旅游从事企业如旅行社、旅行酒店等纷纷成立,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旅游业的旅游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在旅游业买方市场中,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怎样借助有力的目的地营销来吸引客源,树立旅游目的地独特的市场形象,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影响力,成为各旅游目的地关注的焦点。对于一些美食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美食这个对部分旅游者吸引力极强的吸引物,只要利用得当,并打造形成鲜明的美食形象,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会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

二、美食的形象定位

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是基于公众评价的市场营销活动,就是旅游地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与现实已经发生和潜在可能发生利益关系的公众群体进行传播和沟通,使其对旅游地形象形成较高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建立旅游地营销良好的形象基础,形成旅游地营销宽松的社会环境的管理活动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目的地的形象定位问题,杰克・特劳特认为“定位思想的本质在于把认知当做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认知,并在顾客心智中建立想要的“位置”。“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对于美食资源丰富的目的地或整体旅游资源比较缺乏但美食资源特色相对突出的目的地,可以把本地旅游形象定位于美食,并努力把本地美食形象强化在潜在旅游者心智中去,以达到吸引旅游者前来当地旅游的目的。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旅游目的地都适合美食的形象定位,它只适合美食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而富有特色的地方或则旅游整体资源缺乏特色却在美食这一领域特色显著并广为人知的地方。

对美食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的DIIS(Destination Image Identity System)模式。DIIS模式主要是指将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与目的地经营理念和谐融入目的地形象建设中去,并对外传达给公众,使大众其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产生一致的认同感,所以这种模式关注的核心是旅游目的地本身,客观存在的形象是这种模式最后的结果,同时也是利用美食这一吸引物来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的第一步。DIIS模式以旅游目的地原有的一切资源为基础,通过理念识别、视觉识别和行为识别三组要素来显现旅游目的地综合的、客观的形象,理念识别对视觉和行为识别有指导作用,三者之间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的形象又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资源指导DIIS系统建设,所以形成了一个“资源―DIIS系统―形象”的渐次循环关系。

三、美食的形象传播

现代市场营销需要的不仅是开发一个好产品、为其制定吸引人的价格,并让其出现在人们身边,企业还必须向现有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及大众进行传播。营销传播是公司试图向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告知、劝说和提醒其销售的产品和品牌信息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营销传播代表着公司及其品牌的声音,他们是公司与消费者进行对话和建立关系的手段。营销传播能够强化顾客忠诚度,提高顾客资产。这一理论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传播同样适用。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购买具有地点同一性和时间同步性,即购买的过程就是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过程,因此旅游者的购买决策相比较于其他商品而言,对于信息传播的依赖程度非常强烈。信息传播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旅游产品的预订、旅游服务的实施、旅游产品的体验等都伴随有信息传递的过程。美食旅游信息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理应提供的服务,更对旅游目的地的美食形象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美食信息的传播方式通常分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美食形象营销的过程中,完成准确形象定位之后,应分别通过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两种途径,充分利用美食这一核心吸引物,使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得到最大发挥。

(一)美食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社会媒介组织通过文字(如报纸、书籍等)、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大众公开地传递自己用各种手段复制的信息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美食的大众传播需要通过传播中介才能把旅游目的地的美食相关信息传递给大众,从大众搜集信息到信息的吸收,再到美食信息的传播,这一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信息选择与过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目的地美食形象信息的原真性,但是从理论上来说,团体的信息传播要比个人的信息传播更加客观。

旅游目的地通过有意识地传播美食信息,可以加强对目标游客群体的吸引程度。大众传播在精心策划旅游目的地形象中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主导性作用,能有效快速推动美食旅游信息的传播。良好的美食形象设计和传播需要建立在对市场信息充分了解的的基础之上,既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等形式进行直接组织传播,也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大范围的宣传。大众媒体拥有丰富而有效的传播资源,各种旅游电视频道、旅游广播电台、纸质媒体、网络旅游信息推广等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因此旅游目的地政府及旅游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影响,对旅游者的感知做出引导,最后促进旅游者的购买决策行为。此外,大众传媒还可以对旅游目的地的美食形象起到监控与反馈的作用,无论是将旅游目的地的美食形象传播到旅游者或则潜在顾客群体中,还是将旅游者的对目的地的真实感知传递给旅游目的地,大众传播在其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美食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本身就是包含着游客与旅游目的地、游客与游客、游客与当地居民等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交往活动,在不同群体、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播和交换着情感、态度、愿望、观念等信息,进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与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人际传播得以实现。在现实中,许多旅游目的地通常只重视大众传播,而忽略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在美食形象的人际传播活动中,大众旅游者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到旅游目的地美食形象传播过程中,传播的对象可能被人际关系所带动,主动接受目的地美食形象或者提供对美食形象的反馈。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6

录 第一章:概况……………………………………………………… 1.1凉州旅游概况………………………………………………… 1.2项目基本情况………………………………………………… 1.3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4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第二章:客源市场分析……………………………………………… 2.1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2.2项目客源预测………………………………………………… 第三章: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期限…………………………… 3.1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 3.2项目的建设期限………………………………………………… 第四章: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概算………………………………………………………… 4.2资金来源…………………………………………………………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5.1经济指标………………………………………………………… 5.2经济效益分析………………………………………………… 5.3社会效益……………………………………………………… 5.4生态效益……………………………………………………… 第六章:实施步骤………………………………………………… 6.1建设周期安排………………………………………………… 6.2建设投资安排………………………………………………… 第七章:综合评价及结论………………………………………… 第一章 概 况 1.1凉州旅游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五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景观的交汇过渡地带,东接古浪石峡,西临肃南草原,南靠祁连山脉,北抵腾格里沙漠,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其独特的干旱气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旅游景点160多处,馆藏文物4万多件,如: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古钟楼、海藏寺、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等名胜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重要景点。凉州地形地貌独特,山川物候宜人。海拔界于1020~4878米之间,由于高低差距较大,形成沙漠、绿洲、浅山、高峰四大自然景观区,为发展沙漠滑翔、探险、浅山狩猎、休闲、高山攀援、雪峰寻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渠路林田,农家庭院经济、大棚种植、特色养殖等配套的观光农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十五”期间规划的重点项目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区内涉及旅游资源23处,其中既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归属祖国版图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有全国最早建立的沙漠公园,也有全省精品旅游线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旅游景区莫高葡萄庄园和沙漠景观,以及设施农业景观等,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在全市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上述旅游区(点)逐步建成并产生效益。形成以体验农家生活、观赏田园风光的新的旅游景观。 1.2项目基本情况 该项目拟建于凉州区城东20公里处的长城乡,现是林业局林场所在地。西南邻近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西北接高沟堡遗址,东部和西部为腾格里沙漠,占地面积10000亩,其中有苹果园500亩,梨园300亩。园内还生长着大量的沙生植物。由于近年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措施得力,该林场引来了沙鸡、野兔等沙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该地区属于温和干旱气候,春秋风沙大,夏季气温高,恶劣的条件下生存着大量的适应性极强的沙生动、植物,当地人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流传下了许多沙生动、植物的食谱,如沙米、沙葱、沙鸡、野兔、骆驼、黄羊等,并形成了一套系统而独具地方特色的烹饪方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观光沙漠风光的同时,品尝沙漠中这特有的风味,食后赞不绝口,市场前景极好。 1.3项目开发建设的必要性 1.3.1符合国家的投资方向。国家提出了向生态旅游、西部旅游、扶贫旅游倾斜国债投资政策,重点对西部生态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很有必要利用这一项目引进国债资金,改变当地经济面貌。 1.3.2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旅游和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多年来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双重作用,城东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保护植被、防风治沙、阻止荒漠化进程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的一项重要任务。沙漠旅游作为凉州区特色旅游项目之一,其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必然提到了议事日程,为保护生态环境,丰富我区特色旅游项目内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必要修建一个集沙生动、植物养殖、观赏和美食为一体的凉州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 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规划建设为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由历史文化风景区、工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区内旅游资源相对集中,要打响沙漠旅游这一品牌,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集沙生动植物种、养殖、美食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的中心接待场所,凉州沙漠生可食用动植物园地处濒危野生动物研究中心、高沟堡遗址和腾格里沙漠之间,地理位置优越,兴建这一园区,能够起到连接现有景点,充实景区服务内容,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档次的目的,从生态旅游的角度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1.3.4生态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食用的沙生动植物均来自自然界,没有人工养殖,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过度捕杀和滥采滥挖,兴建以沙生动植物人工养殖为内容的生态园区,符合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有关政策,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特色旅游和休闲美食的场所,还为社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1.4项目开发建设的可行性 1.4.1从当前旅游消费者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已不再单纯为参观文物古迹而旅游,而更多是为追求可参与、互动的、能够展示个性、放松城市紧张节奏、享受自然乐趣而旅游,这一项目的建成,将很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新、奇、特的心理需求,是我区旅游资源开发中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1.4.2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升温和旅游者个性化旅游趋势的发展,为适应新的时代的需求,武威市委、市政府和凉州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十五”期间特色旅游产业来抓,并批准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 1.4.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内如白塔寺遗址、天梯山石窟、沙漠公园、莫高葡萄庄园等旅游景区(点),已开发建设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旅游接待经验,旅游服务基本规范,初步具备了旅游接待各项条件,对开发建设其他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章 客源市场分析 2.1客源市场分析 游客是旅游业的产品的消费者,稳定和扩大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科学地确定目标市场和开拓重点,从而保证合理的产品开发和有效的市场营销。 2.1.1潜在客源市场分析 “环城游憩带(即ReBAM)”理论是当前研究客源市场的重要方法,它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国内ReBAM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在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公里半径圈内。凉州区周边城市众多,主要有民勤、古浪、天祝、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这些城市总人口近400万,其中白银、兰州、西宁、金昌、张掖等地307.38万人,人均GDP高(约9000元/人·年),出游观光回归自然的动机强烈,其他社会条件也较优越,因此它们将是凉州区主要的潜在客源市场,这些城市人口可能到凉州旅游的规模,总出游率若按城市总人口10%计算,可为凉州提供大约30万人次的游客规模。 由以上分析可知,凉州处于兰州、白银、西宁、金昌、张掖等地的ReBAM范围中,凉州旅游区处于周边城市区域“游憩地环带”的重叠区,可发展成为周边城市区域居民共同的游憩地,这使凉州发展周边城市旅游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凉州区处于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陕西、新疆、山西、河南、四川、等省区距凉州较远,但交通便捷,也可成为凉州的潜在客源市场。 2.2项目客源预测 近年来,凉州区旅游行业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稳步递增,旅游客源结构以国内旅客为主,旅游方式为散客与团队并重,逗留天数为0.5—1天,旅游动机以休闲娱乐、朝圣、度假、考察等为主,以2002年为例,200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6万人次,如果其中有20%的旅游者前来参与沙漠探险寻奇旅游活动,每年可接待约11.2万人次。 从旅游时间和市场选择趋势而言,双休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了一至二日游的机会。以2002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凉州区接待旅游人次为例分析,接待旅游者5.01万人次,其中省内游客居多,由此可看出区域内、省内短途旅游已逐步成为游客重点选择的目标,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说明随着“五一”、“十一”等中长假“黄金旅游周”的规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凉州的重点客源市场的发展也逐步扩大。若潜在客源市场的30万人次有20%选择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每年将有6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西部开发浪潮的高涨和我国加入WTO目标的实现,国际商业、旅游业对西部、西北的兴趣正在增强。不少国家也把目光紧紧盯住了西部、特别是西部旅游资源这块“宝地”。“龙马文化”主题的突出也将吸引该地区的华侨远道而来,寻找天马文化的渊源。欧亚大陆桥的发展、我国铁路的提速与航空事业的日益发展,欧洲和中亚的游客将会沿着古丝绸之路东进,也将为凉州提供更广的旅游客源市场。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表明,凉州区潜在客源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第三章 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期限 3.1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 3.1.1沙生植物园占地2000亩,其中:种苗培育园区200亩,可食性沙生植物种植园800亩,观赏性沙生植物园1000亩。充分利用沙漠原始的地形地貌,依托沙生植物管理技术,大量繁育沙生植物,体现西北沙区沙漠植物资源和主要固沙造林技术措施及其成果,在沙区再建一片绿洲。 3.1.2沙生动物培育和养殖园,占地面积5000亩,根据沙生动物的分布和习性,进行沙生动物引种、配种和繁育工作,培育和养殖各种类型的沙生动物,暂时拟养殖黄羊、骆驼、野兔、沙鸡等。 3.1.3餐厅及办公场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修建占地500平方米可供500人就餐的餐厅一座,修建办公用房30间,修建占地100平方米的游客娱乐中心1间。 3.1.4道路建设,对园区道路进行硬化和沙石罩面,完成道路建设10公里。 3.1.5园区绿化及防风林建设,对园区道路两侧及各公共场所进行绿化美化,围墙内侧安排种植防风林带。 3.1.6高标准旅游厕所,修建有厕位10个,其中残疾人专用厕位2个。 3.1.7大门、围墙建设,围墙为通透性栅栏式建筑,预计全长12000米。 3.1.8相关设施、设备及安装:做到上、下水、供暖、供电、交通、通讯等 基本健全,购置相关的办公设施设备,购置旅游大巴车2辆。 3.2项目的建设期限 项目由沙生植物园、沙生动物养殖园及办公接待和配套设施组成。建设周期为二年,即2003年至2005年。 第四章 投资概算和资金来源 4.1投资概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425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需投资875万元,绿化需投资100万元,供电、供热及设备安装需投资300万元,规划设计费10万元,征地费90万元,不可预见费50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 4.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8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自筹325万元。 第五章 项目效益评估及分析 5.1经济指标 (1)预测方法 经过比较选择,本建议书选用预见性较强的旅游人次增长预测和游客人均消费增长预测结合的预测方法。 计算公式: Pn=Po×(1+a)n-1 Mn=Mo×(1+b)n-1 Sn=Pn×Mn P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旅游人次 Po—本区各规划期初年旅游人次 M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Mo—本区各规划期初年游客人均消费额 a—规划期内旅游人次消费年增长率 b—规划期内游客人均消费年增长率 Sn—本区各规划期末年旅游直接收入 (2)预测发展指标 根据《甘肃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对全省“十五”期间和2006—2015年国内旅游人次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5%—18%和8%—10%,入境旅游人次增长率预测分别确定为12%—15%和6%—9%;鉴于凉州区“九五”期间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34%及“九五”初期旅游人次基数较低使增长率较高;也充分考虑到“十五”期间凉州区旅游开发将加大力度等基本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旅游总人次的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2%、15%和10%。 凉州区“九五”期间游客人均消费在100元左右,人均消费年增长率为4.7%,鉴于国内游客收入正在不断增长和凉州旅游产品开发将拉长游客逗留时间,也考虑到入境旅游人次目前较低及规划期间必将有较大增长等情况,将本景区规划期间旅游人均消费的增长率分别确定为10%、11%、8%。 5.2经济效益分析 (1)旅游收入 项目实施第二期后,2006年开始产生效益,预计当年总收入148万元,以后每年按12%的平均值递增,至2010年总收入可达232万元,年均收入为190万元。 其中:沙生植物园年均收益25万元;沙生动物园年均可收益40万元;餐厅按220天出租,平均每天进入200人,年均收入95万元;旅游交通运输收入20万元;其他营业性收入10万元。 (2)成本费用 A、人工工资,按每人每年1万元计,年均30万元; B、管理费用,按收入5%计,年均9.5万元; C、水、电、暖费(包括灌溉、绿化、用水)50万元。 D、年折旧及维修费(按国家资产万元1425万元计)57万元。折旧匀限25年。 (3)营业税 参考饮食行业税率6%计征,年均11.4万元。 (4)营业利润年均为32.1万元。 (5)投资利润率为16.8%。 (6)投资利税率22.8%。 (7)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营业额-可变成本-税金)×100%

=114.4/(148-30-8.88)×100%=104.8% 以上是2006年盈亏平衡计算,当盈亏平衡点<100%时,该项目产生效益,第二年即可赢利。 (8)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出现盈余年份—出现盈余当年资金偿还额/出现盈余当年收益总额=10-285.27/410.42=9.3(年) 5.3社会效益 (1)项目建成后,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既巩固了西北沙区治沙成果,又充分利用了沙漠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创出了一条以生态环境来开发旅游,以旅游开发来保护环境的路子,对西北沙区沙漠生态工程建设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既丰富了沙漠旅游的各项接待设施和功能,又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5.4生态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集养殖和种植沙生动植物、旅游观光、美食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树立一个全新的沙漠绿洲形象,增强沙区水资源涵养功能,保护沙漠生态和植被,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显改善,为农业及周边乡镇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六章 实施步骤 6.1建设周期安排 (1)2003年5月完成项目建议书; (2)2003年6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2003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 (4)2003年8月完成施工图设计; (5)2003年9月开始施工; (6)2005年12月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6.2建设投资安排 (1)2003年8月前期准备工作投资50万元 (2)2003年9月施工准备工作投资300万元 (3)2003年9月施工投资750万元 (4)2005年12月工程收尾投资325万元 第七章 综合评价及结论 1、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旅游产业的要求及武威市凉州区旅游产业规划要求,具有较高的旅游观光和美食价值,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本项目充实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功能,解决了城东各旅游小区饮食服务点多、规模小、无统一就餐地点等问题,实现了以生态建设服务旅游接待,以旅游餐饮推进环境保护的目的,带动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各旅游景点的共同发展。 3、本项目具有较好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建议有关部门及单位,切实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协调与领导,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并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力争使本项目早实施、早见效。

**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总体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 体验经济 体验旅游 中华饮食文化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旅游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休闲和购物,而是为了获得某种独特的体验。由此而导致旅游活动的范式和内涵发生改变,旅游经营的中心任务不再是单纯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消遣娱乐、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变化,为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基于游客体验的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在这个体验经济时期,旅游带给人的,主要是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心理满足。所以,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集中体现在体验化进程上,这不仅是旅游市场的需求,也是旅游产品自然提升的需要。因此,笔者以为,基于体验层面的旅游产品开发需遵循以下原则:

1.突出体验主题。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合适的主题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持久记忆,是游客获得体验极为关键的一步。主题的确定必须突出地方特色与资源特色,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突显个性,避免与周边地区同类旅游产品雷同,通过每一个细节来强化主题。

2.增加文化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的需求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升华,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旅游产品。而文化体验的设计通过“软包装”,打造诉诸游客感官系统的体验场景;同时也深入发掘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塑造令人难忘的意象,诱发深层体验,引起游客心理上的共鸣。

3.强调顾客的参与性。基于产生的背景角度分析,体验可分为简单观察或深入参与,主动创造或被动参与,深入参与以及主动参与能给消费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要求企业在旅游活动中让顾客有自主的活动空间,自由享受各种服务设施,体验参与产品设计的真实感受。当参与过程结束时,游客的记忆将会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

4.适度开展“挑战性”体验。适度的挑战性活动能使游客真正忘却自我,发挥自己的潜力超越心理障碍。在克服种种困难后,游客有一种成就和舒畅的愉悦体验。为了使游客在挑战中获得最优的体验,旅游企业在设计体验项目时应注重对“度”的把握。挑战性太低会缺乏吸引力,而太高又容易产生挫败感,影响体验质量。

二、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饮食文化旅游是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的特色旅游。目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开发经历了三个层次:风味美食游、药膳保健游、饮食文化游。在现阶段,从体验角度看,很多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三个重要问题:

1.盲目跟风,产品主题不强。很多餐厅盲目地追求多、杂、全,必然导致口味的不地道,可以说使旅游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和破坏。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我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这也是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一种直接破坏。

2.品尝旅游为主,文化体验不足。目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而深厚的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却被忽视。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是菜肴的色、香、味、形,用完菜后,留在印象中的只是一时的美味,并没有对一道菜有个根本了解。

3.以享受为主,参与性体验不强。品尝美食能令人身心舒服,这主要体现在生理上的享受;而参与食物的制作过程则更多地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人们的满足感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上的愉悦。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很多饮食旅游产品端到旅游者面前的往往是已经加工完毕的食物成品。

三、基于体验层面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考

尽管目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很理想,但从长远看,这个市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蓬勃发展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从体验旅游角度考虑,笔者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一点见解。

1.明确产品主题性,营造文化体验氛围。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主题”不仅能调整人的现实感受,增强体验感觉,而且提高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在设计主题时,应突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特有文化,分析本土因素能否体现当地的精神和符合旅游者的需求。

2.增强参与性体验。对于饮食文化的参与性,不仅能激发旅游者的乐趣,更可以让旅游者从中感受到饮食文化的内蕴,并且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陶冶。这一点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产品开发中很重视。2005年11月,在韩国釜山举行的“韩国宫廷饮食特别展”上,推出了包括电视剧《大长今》出现的20余种宫廷料理的多种韩国传统食品,充分展示了韩国饮食文化的魅力。在展会上参观者不仅可以品尝美味佳肴,还有机会亲自参与制作。一名记者在做“花三瓶饼”时说,“饼好吃,制作更有趣。”脸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很多。

3.增加挑战性体验。适度的挑战性饮食文化旅游能使游客忘却自我,在挑战中追求刺激,获得极佳的旅游体验。瑞士苏黎世的“概念餐厅”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让游客体验盲人的黑暗世界,生意异常火爆。顾客进入餐厅后戴上遮光眼罩,小心翼翼地体验盲人的感觉,除了吃饭时找不着食物、衣服弄脏等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外,有的甚至在结账时也不知道吃了什么。这一点,国内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较少,可以深入挖掘挑战性体验;同时也可开发不同等级的项目。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7

美食旅游市场分析篇8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不仅让“吃货”们流口水,也让多家旅游机构嗅到商机,推出“舌尖上的旅行——美食之旅”。

有人戏言,入门级“吃货”是看着《舌尖上的中国》咽口水;普通级“吃货”是想着臊子面煮着方便面;资深“吃货”是马上行动,网上淘宝,一下单多种吃食快递到家;那么,骨灰级的“吃货”,则开始“舌尖上的旅行”,不为别的,就奔着各地的美食去的。

一些摸准市场商机的旅游项目已经率先启动,自《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不少旅游机构嗅到潜在的商机,纷纷推出“舌尖上的旅行”等主题线路或在原有的热门线路行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美食”的比重,吸引了不少游客咨询预订。“特产游”、“舌尖游”、“美食游”等旅游项目,在既有旅行线路上增加吃遍当地美食环节,让游客们不仅领略到当地人文美景,更能一饱口福。据淘宝网旅行调查数据显示,近期淘宝旅行自由行中,有超过60%的驴友都有“特产游”的需求。云南、陕西、海南、四川、重庆等地,也是驴友们近日热衷的目的地。来自淘宝网旅行的数据显示,三亚、丽汀、上海、重庆等更是骨灰“吃货”们最爱去的地方。

“我们近期在不少线路上附加了品尝美食的行程,比如西安出发的‘黄山-徽州民居-千岛湖-杭州双卧6日游’线路,带游客品尝地道的徽菜,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作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重色;到黄山,一定要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菜‘徽州臭鳜鱼’,以及各种用鲜笋或笋干烹调的美味,在汤口镇的沿溪街、屯溪老街以及黄山山上都可以品尝到特色美食。”某旅行社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催热旅游市场“美食之旅”线路的预订,该纪录片选用了最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美食”作为主线,而实际上是用“美食”来传递各个地域的不同文化,在纪录片中常常能看到同一种食材在各地烹饪的差异性,这就是地域性造成的区别,这将会刺激不少“吃货”在欣赏风景、感受休闲的旅途中去寻找“差异性”的美食。除了旅游机构跟团游线路美食份量的增加外,自助美食之旅将有更明显的增量。

山西某旅行社的工作人员表示,让游客们青睐的地区,正是一些著名的美食之都。最近他们就接到不少关于西安美食街的咨询。而这些是源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陕北黄馍馍、西安羊肉泡馍、粉蒸肉、肉夹馍、锅贴和岐山臊子面等都以馋人的姿态悉数亮相,微博上一幅“西安回民街美食地图”也被疯狂转载。在大家的推动下,在原有旅行线路上增加“北院门回坊风情一条街”这个环节,贾三灌汤包、平娃烤肉、牛羊肉泡馍、甑糕、羊肉饺子……各种特色小吃让不少“吃货”纷至沓来。该工作人员认为,近郊游、自驾游,甚至更多的个性旅游线路,都可以将那些代表着地方传统特色的小吃设计归纳进去。“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不仅有众多的特色美食,而且还有孕育这些美食的地方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那些印上历史记忆的独特的地情地貌,都可以成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品尝当地的美食与特色传统小吃本来就是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久以来,美食并不是推动旅游市场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舌尖上的中国》却发出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加大各地特色小吃的推介力度,旅行社可以创新思路与做法,增大美食的比重使餐饮与旅游目的地互动起来”。

上一篇:出纳人员工作要求范文 下一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