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理论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8 10:12:12

测量学理论知识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测量平差;教学方法;最小二乘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21-02

一、绪论

测量平差基础作为测量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测量基础知识,并且还要在已有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知识在平差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测量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测量平差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学生本门课程成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且会对学生毕业参加测量相关工作也有很大影响。

二、测量平差课程的教学改进

(一)巩固测量平差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该课程感到困难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即便在以前课程中对数学知识有了系统的学习,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原因对已有知识有所遗忘,另一方面即便很好地掌握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但不能把已有的数学知识和平差课程结合起来,也就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有待提高。针对这两种情况特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鉴于数学知识的内容比较多,可以在已有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和高等数学课程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加强对该课程中所用到的知识点的讲解,即教学内容的编排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为前提。该方式是建立在系统的数学知识基础知识上,需要不同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上的进一步沟通。其次,是在测量平差课时中适当增加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的知识讲解,比如在讲解偶然误差的统计规律时,可增强概率密度函数的讲解,协方差传播定律在讲授过程中,用的矢量和矩阵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可以适当补充下概率论和线性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在观测量的讲解中最好举例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线性函数在误差传播率中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这将为后续协因子传播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讲到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时,可适当穿插讲解行列式运算、求偏导、极值问题以及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所学数学知识有一个复习和总结,并且可以实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测量平差中的应用,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平差主要讲述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的四种经典平差方法,为控制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GPS测量等的数据处理提供一个共同的工具,因此教学应侧重于各种平差方法的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两个阶段,一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平差习题的解算,即能够对所学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二是能将所学平差知识对测量实训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求解最优解和精度评定,也即理论和实践结合。前一个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运用,并且能够加深对前一阶段的理解,两个阶段相辅相成。

首先在第一该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所学数学知识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它不涉及测量学的实践课程,学生测量学的实践课程所进行的是进行具体的测量任务,实践性更强。因此该阶段的理论教学更多一点,首先该阶段教学过程中和以往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计算量比较大,尤其涉及到矩阵、行列式运算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在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是数学知识的运用,所以在计算上我们可以借助Matlab辅助计算。由于Matlab对矩阵计算实现比较简单,再者Matlab也比较适合矩阵算法进行编程实现,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平差原理的基础上,在计算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对测量平差的初学者非常有利。注意到测量平差基础课程中,往往理论性知识较多,缺少一些例题,因此学生在对公式的理解上不像其他学科那样直观,所以,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实训项目,通过实验来得出平差数据,进而转化为运用所学平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第二阶段的理论联系实践,测量实训学习课可以通过建立水平网或导线网,测量小组进行外业观测采集的数据可用于测量平差的内业处理,当然,这里可以通过不同平差方法和手段到达更佳的效果,比如在平差方法上可以分别采用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通过不同平差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通过对比的学习方法加深对不同平差方法的理解,发现两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差异。还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平差和手工平差的对比,既可以加深对一般平差软件的认识,可以理解对平差软件的使用是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另外,可以用Excel表格进行平差计算,在Excel表格中进行平差计算,Excel具有不需编程、过程可视化的特点,将平差原理、计算公式、计算步骤等融合于表格中的计算过程,非常适合测量初学者使用,即在解决测量平差问题的同时,掌握平差原理。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讲授完一个知识单元内容后,针对讲授知识点适当增加有代表性的课外习题,通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结论,分别就小组结论的得出进行讲解,通过小组讨论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增强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有助于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通过每个小组对该习题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清晰。

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不同,授课的进度和内容一般是针对大部分同学进行调整的,所以对那些对课堂进度和内容不适应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来弥补,当然课外辅导的形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每周安排答疑时间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答疑,构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比如可以充分利用QQ、微信等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现代通讯手段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可以在QQ或者微信里直接留言,对于某些共性的问题可以拿到课堂来讲解,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正确利用多媒体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进一步遏制学生对当前网络的过份好奇感,通过这种“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及时和学生互动,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课程内容和进度进行调整。

(四)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互来提高教学效果

目前各种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优点往往在多媒体教学中被忽略,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必须实现优势互补,使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测量平差课程理论性较强,尤其涉及公式较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这些繁琐公式的书写,但同时这使得本来数学基础不太扎实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起来更显得困难,从而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或者关联式教学使学生在对数学基础知识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和测量平差知识联系起来,可以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计算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两者的联系,当然在计算的过程中,往往计算量较大,可以借助于前面讲到的Matlab等软件实现其计算,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手段上必须考虑到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缺点,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进。

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近几年来对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分析,其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相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优点往往在多媒体教学中被忽略,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应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公式较多,内容单调、枯燥,实际计算工作量较大,难以手工计算完成,但也具有逻辑性强的优点,因此在教学课件的研制中互动式教学方式应该是最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多年的教学比较,这部分内容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效果更好。对于一些计算实例,其计算量很大,就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经过多年Powerpoint格式CAI教学和平差软件实践,证明以推导公式为主的平差课程,只有在开始或小结、总结时使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而例题讲解最好的辅助教学软件是Matlab。

三、结束语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和测量数据采集方法的不断更新,测量数据处理的方法、手段也要作相应的改变,教学课程也得相对的改进,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工程测量专业教学改革作好基础工作。测量平差课程建设是测绘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工程测量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勒祥升.测量平差[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李雪瑞,郝辉.《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2012,(9).

[3]马自军.浅议同一水准网条件平差与间接平差处理之异同[J].教学园地,2011,(3).

[4]潘雄,付宗堂.Matlab软件在测量平差教学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2007,(2).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2

一、能力测量的发展趋势

能力测量从二十世纪初诞生以来,有了极大的发展,当前,能力测量的发展除技术日趋成熟外,主要表现 为以下一些趋势:

1.测验的功能由强调选拔和预测转向强调发展和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心理测验产生之初,其主要功能是 选拔和鉴别。随着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测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不满足于只反映被试能力高或低的简单 结果,而是进一步希望通过测验了解被试能力的详细状况,以更好地利用测验结果来指导教学、帮助学生进步 。本世纪六十年代,布卢姆明确提出教育测验的功能在于发展而非挑选。这一观点很快为人们广泛接受,能力 测验要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智力发展”,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界的共识。近年来,一些教学心理学又进 一步提出了教育和测验一体化的观念,认为评估既是过去学习结果的反映,又要为今后的教学和自我发展提供 依据,主张把测验当作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独处其外的评估工具。

2.测验的类型由只关注常模参照测验转向“对标准参照测验的兴趣大增”。这一趋势是与测验功能的转向 紧密相联的。常模参照测验反映的是被试在常模组中的相对位置,能有效地选拔人才,因而早期测量都采用常 模参照体系。但是常模参照测验无法反映被试的真正能力,再加之,常模参照测验制作复杂,耗资极大,在某 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能力测验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而标准参照测验能揭示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什么,指出优点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希望,且与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的自编测验更为密切,易为教师接受和应用,因而,人们对标准参照测验的关注与日俱增。

3.测验内容的确定由依赖于信度、效度转向依赖于能力理论。传统的能力测量很少以心理学中有关能力理 论为基础,一个典型的能力测验中的项目主要是依赖最大的信度和预测效度来决定。这种测验技术难以体现能 力测验的诊断和发展功能。为了更好地确定标准参照测验的内容,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必须发展能力的有关理论 ,并根据能力理论来编制测验。一些教学心理学家进一步预言,今后能力测验的内容会反映该领域中所获得知 识、技能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迁移情况,测题的选择不再主要由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决定,而更主 要由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来决定。他们主张,知识和技能都应得到测量,测验应提供条件,让学生写 下他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对答案的解释,以改变过去那种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做法,使学习产品和过 程都得到评估。

能力测量发展的这些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当前的能力理论众说纷纭,难以确定能力的 范围,因而能力测量一直采用的仍是常模参照测验,以选拔功能为主。为此,本文试图以小学生解题能力为突 破口,以结构定向教学原理为指导,以探讨解题能力理论为依托,提出编制标准参照能力测验的初步思路。

二、解题能力的理论构想

既然我们所要编制的是一份从理论构想出发的标准参照的小学生解题能力量表,因而小学生解题能力理论 构想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能力量表的质量。

根据冯忠良教授的结构——定向教学原理,解题能力是解题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因此,认识解题能力, 首先必须认识解题活动。依据有关研究以及对解题活动的系统分析,我们认为,解题活动是在理解应用题情节 和数量结构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解法抉择,并求出未知数量的过程。它由课题辨认和问题解答两部分组成。

通过对调节解题活动的心理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解题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这些能力的构成要素虽 然复杂多样,但无外乎是一些解题经验,即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其中,解题知识是认知性经验,主要包括反 映应用题各组成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以及反映解题活动各组成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程序性知识, 它们执行着解题活动的定向功能;解题技能是动作经验,主要包括符合法则的各种智力活动经验,包括课题辨 认、解析、列式、运作、检验和答题等技能,它们执行着解题活动的控制执行功能。上述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 共同构成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

但是,解题能力并不等于上述这些解题经验。因为解题能力归根到底属于一种个体心理特征,它对活动的 调节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在解题知识不断概括、解题技能不断熟练的基础上,通过迁移将各种解题经验加以 概括化和系统化,解题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综上可见,解题能力是对解题活动起稳定调节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是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 技能。

三、解题能力测量的具体思路

小学生解题能力测量属能力测量,它区别于各种解题学绩测量,是小学生数学能力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解题能力测量的目的以及我们关于解题能力的理论构想,我们把能力测验划分为“掌握”和“类化” 两个分测验。

掌握分测验用于测量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找出学生在解题经验掌握中的症结,为因材施教提 供依据。其中知识测验可利用填空、是非、选择等客观题型,考查学生对应用题结构、数量关系和算法等陈述 性知识以及解题策略、解题活动结构等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测验根据条件,可采用口语报告法或针对 学生解题过程进行提问的方法,个别测查学生对课题辨认、解析、列式、运作、检验和答题等技能的掌握情况 ;也可把解题活动中的每一步骤尽量展开,对学生进行详尽地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动作的结果,从而 间接了解动作的执行情况,考查学生对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3

一、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原则

《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整体设计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不断探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课程整体设计主要内容

1.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的设定是以未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测量员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通过《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应能够使用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能够利用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熟练使用全站仪进行各种测量工作;能够掌握地形图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能够进行道路施工和建筑施工的各种测量工作。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本领的能力。

(2)知识目标。通过《建筑工程测量》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知识目标:①理解水准测量和角度测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了解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及各种测量仪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并能够熟练使用;③掌握小区域控制测量理论和实施方法;④掌握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及其放样的基本原理;⑤掌握建筑工程和道路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及方法;⑥了解测量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

2.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设计思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即60个学时的课程教学和1周的整周实训。整个课程的内容设计以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技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任务化的结构。重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测量、普通测量和专业测量三大技能模块,每个技能模块包含相应的项目内容,而项目的教学则是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的。课程最后利用1周的整周实训完成一个综合的大型测量项目,以检核课程的教学效果。

课程的内容设计围绕着课程的能力目标,内容设计符合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依据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整合了项目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导入项目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且逐渐内容加深,最终使学生通过完成综合大型的项目任务,做到对相应理论、实践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3.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的教学模式设计以项目技能模块为导向,以测量员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为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氛围,开展教学活动,以期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重点讲授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课堂上教师精讲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及方法、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引入最新测绘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由于本课程的工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当穿插典型的测量工程案例,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激发其学习兴趣。

(2)“学”,采用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实物演示、参观学习、自主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基本理论与知识时,宜采用课堂提问和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尽量参与,主动思考;学习各种测量仪器操作使用时,应采用现场演示教学法,教师一边实物演示一边讲解,使学生在理解其测量原理的同时也学会了具体操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即完成各个技能模块的项目任务,达到能力目标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 人),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加强,教学效果与质量得以保障。

4.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方式是促进目标实现的一种有效手段。为突出能力目标,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课程在进行整体设计时对考核方案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考核评价方案为更加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40%(由5%作业成绩、5%出勤/课堂表现成绩和30%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实践操作成绩占60%(30%项目任务的完成成绩和30%综合项目完成成绩)。

三、结束语

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以职业工作岗位为模板、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优化,积极营造“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氛围,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项目的完成中也得到锻炼与提升。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4

卓越测绘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为了达到《测绘卓越计划》的目标,测绘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

1.1 基本素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测绘工程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熟悉测绘法律法规和测绘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主要表现在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管理、社会学、情报交流、法学、环境等人文知识,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熟悉企业员工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遵守测绘工程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及相关测绘法规,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规定,熟悉测绘行业及相应企业技术标准,熟悉《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及测绘行业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学会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能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1.2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包括:具备从事测绘工程学科所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等。 掌握测绘工程技术所需的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实用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土建工程、工程地质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应用工程基础知识解决实际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测绘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知识。包括: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3 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表达。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认识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的能力。

1.4 解决测绘工程问题的能力了解现代测绘科学与技术及其发展动态;了解测绘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和新软件;掌握测绘工程生产流程的方法和技术。工程设计中,能理解工程应用要求,掌握外业施测和内业数据处理方法,严格贯彻专业设计规范和专业设计流程,选用合适仪器、布设与施测方案、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参与工程设计文件(设计投标书,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设计书等)的编纂,并能进行设计方案说明与详细方案比选;具有一定的测绘数据处理软件编制能力,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和新的仪器或技术方法,能够根据要求编写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针对测绘产品的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问题能提出技术改造、工艺设计或者技术创新初步方案。

1.5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具有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与质量及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的能力;并能根据测绘项目的工期、成果质量要求及投入的资源,计算成本和利润,分析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等;具有按照测绘项目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组织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并判定其与项目设计书的符合性和可行性、细化分解项目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调配资源等确保工程实施的能力。能够依据《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根据测绘项目的作业现场环境,进行人员、仪器设备、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防护用品用具、数据存储及备份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方案。能够根据《测绘绘技术总结规定》(CH/T 1001-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推,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能够在测绘工程项目实施中,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协调工作团队按工作进度进行工作。

2测绘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 培养目标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级测绘工程人才和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空间信息数据采集、处理、表达与利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坚实的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以及良好的政治、业务和人文素质,并具有从事各种工程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运营监测各阶段的测绘工作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优秀人才。按照本标准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具备助理工程师基本能力,毕业后经过 3 年~5 年具体的工程实践,即可申请并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技术资格,并具注册测绘师相应的能力,可从事交通等行业工作。

2.2 测绘卓越工程师课程设置为了实现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学位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VB 程序设计、大学英语、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基础、GPS 测量原理与应用、地图制图基础、GNSS 数据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学、数字摄影测量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数字地形测量学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基础实习、GPS 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毕业实习、测绘工程监理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与答辩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 185 学分方可毕业。符合院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的,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结束语

测绘卓越工程师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测绘工程理论知识,掌握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具备空间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较强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测绘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应把各种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测绘卓越工程师的素质得到提高,优化其培养方案,积极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通过讨论测绘卓越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其培养方案,为更好地落实中国卓越计划,使培养的测绘学生能够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益参考。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5

1.讲好绪论内容,把学生引领入门

我校土木工程测量课程采用的教材是覃辉主编,同济大学出版“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测量》。教材第一章绪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来源于假设,概念抽象,学生难理解。学生一般是大一或大二年级,缺泛工程知识。怎样讲好绪论内容,把学生引领入门,将原理深入浅出,统领全课程,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1.1利用Google地球开始讲授绪论

打开Google地球,找到校园的Google地球上的图像,以及校园数字化地形图,展现给同学,学生对校园很熟悉,了解校园的地形分布情况,开始讲授测量学的定义,使学生对地物、地貌、地形以及地形图的概念一目了然;结合学校整体规划图以及学校在建工程,讲授测定和测设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地形图的测绘和应用,施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变形观测,竣工测量等基本知识。从地球的形状、大小开始,讲授重力与铅垂线的概念,水准面、水平面、大地水准面、参考椭球的概念及关系,由此引入测量基准线和基准面的概念。抓住重点与难点,绪论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地面点位(X,Y,H)的概念,难点是高斯坐标系的建立过程,要求学生掌握三维坐标的概念:X=地面点到地球赤道的铅垂距离;Y=带号(前二位)+500KM+地面点到所处带中央子午线的垂直距离;H=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

1.2总结绪论内容提示后续章节内容

总结绪论内容并讲授与后续章节内容的关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程的基本问题是确定地面点的三维坐标(X,Y,H),这三个量不能直接测出,要通过测量高差、角度、距离间接求得。后续章节内容是三项基本工作的测量原理,仪器的构造,仪器的使用,测量方法,计算方法,误差的基本知识等。课程的主线表示为“绪论——测量基本工作——控制与测绘——土木工程测量技术”。

2.综合理论教学内容

综合理论教学内容在于精心备课,教案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基本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调动学生听课兴趣的基本保障。以确定地面点位(X,Y,H)为中心,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为主线,通领全教材。正确处理传统理论知识与现代测量技术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传统教学方法,又要考虑现代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到与时代相应的测绘科学知识。

2.1整合传统测量内容

打破各章节的顺序和界限,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例如将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重点讲授原理、仪器操作、观测计算方法;简单介绍仪器内部结构,仪器的检验与校正,误差来源等。一些内容可以不讲或让学生自学,本教材附有光盘,方便学生自学拓展知识面。讲授误差基本知识时,分析三项测量基本工作的误差来源、误差分类,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偶然误差的特性、衡量精度的指标等内容。控制测量是本课程的难点,是三项基本测量工作的综合运用。在讲授本章节前,先回顾绪论中的测量工作概述,使学生对测量工作的原则有初步认识。在控制测量概述中,讲清楚什么叫控制测量?为什么要作控制测量?怎么作控制测量?再对照校园数字化地形图,把校园看成一个测区,讲授控制测量方法,控制点选点的要求,求控制点(X,Y,H)的方法,然后讲授具体的导线测量、三角测量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控制测量的实质是求地面点的(X,Y,H),测区大小不同,精度等级不同;把全国范围当测区,在全国范围内作控制测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全国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概念。讲授地形图部分时,对着校园数字化地形图,讲授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测绘方法,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2引进现代测量技术内容

通过对传统内容的优化整合,能节省较多的课时用于现代测量技术的讲授,内容包括全站仪和数字化测图技术,GPS原理与方法,GIS的基本知识,先进仪器的的原理复杂,但操作简单,采用现场示范或参观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自动化、数字化、统一化和高精度化,让学生了解测绘新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结合案例分析讲授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是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的原理与方法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结合学校在建工程案例,讲授施工测量内容,通过讲解每个案例把相关知识串起来,带学生到工程项目上现场讲解操作,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而且能够留下牢固的印象。强调测量技术原理在土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测量技术方法与土木工程施工的密切关系,注重吸取土木工程学科的成果,使土木测量技术更好地为土木工程服务。施工测量按技术应用分为:工程用图、测设方法、工程测量、变形测量、和仪器检校;按工程类型分为: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路线工程等五种类型。

3.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由课间实验和综合实习两部分组成。本校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时数为5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40学时,课间实验为16学时(8个实验项目),综合实习为2周。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情况下,必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掌握土木工程测量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掌握常用测量仪器:水准仪、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等的使用,仪器的安置、瞄准、读数、记录、计算等基本操作方法,仪器的检验校正、维护,获得测、算、绘的基本技能。

3.1明确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项目

课间实验内容分三部分:水准仪的认识与水准测量;经纬仪的认识与角度测量;全站仪的认识与距离测量。删掉了一些过时的,或工程实际中很少使用的项目,如钢尺量距、罗盘仪的使用等。水准仪测量部分开设了:(1)DS3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2)普通水准测量。经纬仪测量部分开设了:(3)DJ6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4)测回法测水平角;(5)竖直角测量;(6)视距测量。全站仪测量部分开设了:(7)TOPCON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及距离测量;(8)全站仪三维坐标测量,测量仪器的检校列入看录像课程。调整了一些实验项目到综合实习中,如DJ2仪器的使用、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等。每次实验对仪器性能的介绍、操作都在课堂内进行演示和讲解,采用教师手把手的演示和录像片、多媒体体课件播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复杂、繁琐的文字叙述变为容易接受的感性操作,缩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根据专业特色按排实习内容

土木工程测量的综合实习是2周的停课实习,在校园内进行。实习内容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是每个专业必作内容。控制测量——平面控制采用闭合导线,设6-7个点,角度用DJ6经纬仪观测二测回,全站仪测距,给定已知点坐标,按图根导线精度要求,计算各导线点坐标;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按闭合路线求各点的高程。地形图测绘——在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绘1:500地形图,每个小组应完成16个方格的地形测绘任务。另一部分是与土木各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施工测量实习。施工测量实习分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工程方向要求学生在已完成的地形图上作断面图、求土石方量、设计坡度线,简单房屋的基础平面图放样。(2)道路桥梁方向要求学生在已完成的地形图上作曲线设计和放样,纵横断面图测绘等。(3)规划建筑各专业要求学生能应用地形图作规划设计等内容。

4.建立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

土木工程测量的成绩评定分理论教学成绩和实践教学成绩。理论成绩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情况、课间实验、考勤情况等综合评定。实践教学成绩以组为单位进行,建立了统一的评价体系。将成绩评定分为多个部分,根据小组上交的资料,个人的成果资料,出勤情况,实践动手能力,实践知识掌握程度,仪器操作考核等方面进行评定。课间实验不单独计成绩,是理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一般占理论课程成绩的30%,根据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仪器操作情况,实验报告情况等进行评定。

5.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听懂讲授的内容,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要紧贴土木工程建设所必需,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师;测试理论培训;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53-02

一、引言

英语测试研究涉及心理语言学、教育学、认知科学、语言习得理论、语言学、语用学以及教育测量学等多个领域。国内外的学者都出专著介绍外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语言教师熟悉测试和评价原则与实践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但是,目前这些教师的测试理论知识掌握如何?其命题过程是否有一定的理论根据?测试之后是否对分数进行系统性分析?这些情况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济南市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的测试理论知识与运用进行了调查。

二、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济南市的高中英语教师。本文作者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答卷182份。该问卷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背景

被调查的教师绝大部分(98%)通过各种途径的深造,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通过对系统测试理论知识的调查,本文作者发现74%(16人)的教师在最初学历的学习中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这些教师中只有13%(22人)在最后学历与继续教育中学习过相关理论。

(二)对理论术语的认识

在问卷中被列出的部分术语如干扰项、分级考试、答案项、原始分、难易度、平均分、后效作用等,大部分的教师都能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有些术语,如水平考试、信度、效度、标准差、标准分等,约68%的教师认为听说过,但不能给出正确的解释。而有些术语,如常模参照性考试、尺度参照性考试、正态分布、中位数、偏度、众数等,约有72%的教师表示不曾听说过。

(三)对测试结果分析的认识

此项调查的结果不大令人满意。只有20%的教师认为Excel可以作为一种软件,约3%的教师提到了SPSS,另外还有约11%的教师提到了其他软件。45%的教师承认他们不了解试卷分析软件,54%的教师没有运用过软件对分数进行分析。只有28%的教师承认他们偶尔会对成绩进行分析。而对于考试分析,100%的教师关注的是平均分,还有37%的教师会看一下难度,18%的教师会关心区分度,而至于众数、中位数、偏度、效度和信度,则很少教师提及。

三、启示与结论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虽然一线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但在测试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

相关的测试理论知识可以对测试的内容选择、题型确定、试题的编制等程序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有不少测试设计者,甚至是小规模的测试,对题型的选择随意性很大,没有给予认真的考虑和权衡,也没有科学的依据,似乎内容确定以后,怎么考都行。如果考试内容涉及了考生所不具备的知识,就会对考生的知识学习产生影响”。

(二)忽视质量分析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所有参与问卷的教师都对测试结果分析不够重视。部分英语教师缺少语言测试相关的教育统计学知识。考试的质量极其重要,“如果考试质量好,那么它就会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考试质量差,那么它就会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考试的实施不只是一次考试的结束,而应是质量分析的开始。我们不应该将目光停留在卷面的那个分数,而是应从这个分数及分项分数中发现我们教学中一些更重要的信息,使之能对我们教学产生积极的指导性作用,这样才能发挥测试的作用。

上述研究使我们认识到相关测试理论对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带来了以下的启示。根据对以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启示:

(一)应加强一线英语教师测试理论学习

通过教师自学、专家讲座、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英语语言测试理论学习,让每位教师熟练掌握测试类型、测试目的、测试效度、信度、可行性、区分度、难度、编写试题步骤等基本理论。

(二)建议师范院校设置与语言测试理论相关的课程

近年来,一些院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已陆续将“语言测试”作为英语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一些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显示了这些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但个别院校,特别是一些面对专科学生的院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所以,测试理论与教育统计学的相关学科的开设应当是一个必要的举措。师范院校应改革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养。

(三)教育行政部门应从硬件上为一线教师的考试分析提供可能性

学校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考试质量分析的重要性。学校可开发或引进一些统计软件,并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行政管理手段与思想认识两方面着手,促使教学人员认识到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发挥这些数据对英语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附录:调查问卷

老师:

您好!为了调查济南市高中英语教师实践运用语言测试理论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请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谢谢!

1.年龄_______教龄________

2.你的最初学历A.中专B.专科C.本科D.研究生专业_______

3.你的最后学历A.中专B.专科C.本科D.研究生专业_______

4.你在最初学历学习期间是否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

A.有B.没有

5.你在最后学历学习期间是否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

A.有B.没有

~ 6.你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是否系统接受过关于英语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

A.有B.没有

7.对于以下术语: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易度 E.考试规范F.差异系数 G.平均分H.众数I.中位数J.偏度 K.正态分布L.标准差 M.标准分O.原始分P.常模参照性考试Q.尺度参照性考试 R.成绩考试 S.水平考试 T.分级考试 U.后效作用 V.干扰项W.答案项,1)你清楚了解并能解释其含义的有_______其含义为____________2)你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其含义的有________3)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有__________

8.你认为自己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命题技巧?A.是B.否

9.你在命题过程中是否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技巧?A.是(如________)B.否

10.你是否了解一些试卷分析的统计软件?A.是(如________)B.否

11.你是否能运用统计软件对分数进行分析?A.是B.否

12.在平时教学中,你是否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系统的试卷分析?

A.总是B.经常C.偶尔D.从不

13.你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主要从___方面.A.平均分B.众数C.中位数D.偏度

E.标准差F.难易度G.区分度难关H.效度I.信度

14.你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主要依靠A.计算器B.软件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电气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电气测量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的基础课,与其他课程相比,电气测量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门课程所要掌握的技能是每一个从事电工技术人员和电气专业人员所必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被很多院校的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做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在生产实际中能够灵活运用到所学的电气测量知识。由此可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这与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应该区分开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本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实践性,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本文将结合电气测量课程的相关特点来分析电气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1 电气测量课程教育的现状

电气测量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各种电气测量仪表的结构、技术特征、工作原理、使用维护方法等内容,设计内容范围广,知识点繁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在传统的电气测量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对实验的重视度不够,在教学方式上也以教师教授,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小的制约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电气测量的教材主要偏向于弱电类的参数测量,而对于强电类的测量则很少涉及。可是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类的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大多从事的是与强电有关的工作,这就反映了电气测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选用专业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电气测量课程的考核方式往往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核标准不合理的问题,仅凭理论知识的考核来评价电气测量课程的学习成果是不合理的,这与电气测量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相违背。因此,进行电气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优化电气测量课程教学的内容

鉴于电气测量课程实践性强、专业针对性强的特点,结合现在电气测量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电气测量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教材上过多、重复的理论性内容要予以适当地舍弃,增加实用性的实践内容到电气测量课程的教材中去。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建议采取缩短学时,突出专业特色的措施。例如与电力工程无关的内容就可以予以舍弃,示波器的使用、万用表的使用、电桥的使用等与强电测量无关的部分就可以删除,而对于电力常用四表、测量用互感器、电工安全知识等与电气测量密切相关的内容则要予以着重强调。经过调整改革后的电气测量课程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结合专业特点,注重电工培训的实际操作性,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减轻了学生参加考证的压力。

突出强点知识,做到强弱电结合,万用表、示波器等弱点测量仪器使用较少,可以只做了解,而互感器、兆欧表、电能表、接地电阻测试仪等仪器的使用频率很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的予以强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合用电安全、常用工具的使用与关键数据的测量来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理解起来更加的方便透彻。

3 改进电气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进行电器测量的课程教学时,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改进。在课堂教学时不能再是由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讲解,而是需要将教师的理论教授、学生的课后思考、实际的操作三者紧密的相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测量技能等各方面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

电气测量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电工仪器仪表的测试使用的基本方法,实际操作性很强,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实例的引用和讲解,这样才能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容易接受。

电气测量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一些像课程设计一类的大作业,让学生学会主动去设计、思考,独立完成电气的测量工作。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电气测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对学生知识接受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形象化的教学手段的引进,动态的展示仪器仪表的使用测量方法、工作过程、工作原理等,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学习完之后,记忆力也非常深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4 改进电气测量课程的考核方式

在传统的学生课程考核过程中普遍使用一纸试卷进行理论的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的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是十分不科学的,尤其是对于电气测量这样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今后的电气测量考核时,要加入实验、实训的考核,不同的考核方式能够将学生不同层面的能力展现出来,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才能更加的全面。只有进行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判断出学生的真正能力。

5 总结

电气测量课程作为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实践性和专业针对性都非常强的特点。而以往的电器测量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想象,本文经过对这些不合理现象的探讨,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于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从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丽丹,张尧,蔡丽娟.“电气测试技术”课程多种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

[2]林春英.电工测量教学方法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

[3]闫晓梅,高文华.虚拟仪器在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1).

[4]桂秋静,陈庆.虚拟仪器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0).

测量学理论知识篇8

物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高职物理课实际上是大学物理的浓缩和简化,偏重理论教学,追求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重脱离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与“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也不相适应,所以,高职物理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秋,我院在机械工程系进行了试点,停开了物理理论课,将物理实验与理论课进行整合。如今这项改革正在进行当中,效果良好。以下是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整合的思路

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课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进行了过滤,结合我院的实验设备情况,制定了如下改革思路:将物理理论课与实验课进行整合,以实验为平台,向学生传授与专业课有关的物理知识,淡化理论知识讲授,删去纯数学公式推导,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物理教学改革的思路有了,全新的物理课定位也就确定了。为配合这项改革,我们在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配套教材《物理与试验》。

整合的实施

(一)以实验为平台,讲授物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系统地讲述完整的物 理学 理论知识,而是将专业所需要的物理概念以实验的形式加以呈现。

动力学内容往往是物理理论教学的重点,我们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概念,也就是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中所需要的物理量进行讲授,以物理量为核心对相关知识进行扩展。例如,转动惯量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后续专业课学习中经常要用到的概念,我们以中学物理知识为基础,从质点概念引出了刚体概念;从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引出了描述刚体转动的物理量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运用类比法从质点运动学公式引出了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方程;从描述质点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质量,类比引出了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转动惯量,后又对转动惯量这个物理量通过实验进行了测定。本次实验舍弃了复杂的理论论证和公式推导,着重讲解了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完全可以满足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两门专业课对相关知识的需求。从理论到实践,加深了学生对转动惯量的认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相对容易得多。

教授长度测量时,我们安排了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光杠杆的使用操作实验。在本次实验中,贯彻了比较法、机械放大法、光学放大法,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基本长度的测量、微小长度的测量以及长度的估算。同时, 总结 出了有刻度仪器的一般使用方法:一看、二测、三读、四记。“一看”,是测量时的第一步,就是要看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对不同的测量仪器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测”,是测量时的第二步,就是在明确仪器的“0”点、最小分度值和量程之后的实际测量过程。“三读”,是测量的第三步,读数时视线和刻度面垂直,对可估读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分度的下一位。“四记”,是测量的最后一步,就是要使用 科学 计数法并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对于这个通用的使用方法,我们在刻度尺的使用、游标卡尺的使用、千分尺的使用、物理天平的使用、多用电表的使用等多个实验中反复强调,不断强化。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理论知识,如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概念,各种误差产生的原因、消除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基本的误差理论和误差传递知识,根据不同的测量精度选择不同仪器方法等等。

(二)反复强化,逐步提高

学生将来工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专业课学习中需要使用的仪器,如游标卡尺、千分尺、物理天平、万用表、QJ45线路故障测试仪、 电子 计时器等需要通过多次实验和反复使用。同一种仪器虽在多个实验中重复使用,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我们反复强调,不同的实验条件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方法,力争使学生对各种仪器有较全面的理解。

上一篇:工程机械行业概述范文 下一篇:机械行业风险辨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