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26 15:45:11

生理学相关知识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1

1. 换位思考策略

换位思考策略就是通过教师站在教材设计者的角度和自身的角度理解知识,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知识,在换位思考中比较两者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应从这个知识点中开始.

案例:“常量和变量”

在“常量和变量”教学中,主要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学生对常量与变量理解往往是从已有的经验或字面意思来理解,学生都会说“常量是固定不变的量,变量是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而教材别强调“在一个过程中”,而学生不会去理解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在一个过程中”,这个就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2. 错误成因策略

错误成因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分析学生以往对某一概念理解错误的原因分析,分析错误形成原因,抓出产生错误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3. 相似转换策略

相似转换策略就是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相似知识间的比较,来思考发现两者存在的较大差距,而知识的解决又需要通过两者的转换来实现.

案例:“相似多边形”

“相似多边形”是以“相似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通过与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类比来获得相似多边形的知识. 相似多边形主要特征的证明可以用相似三角形主要特征的证明方法,但对于相似多边形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平方的证明不能用类似方法,需要通过把相似多边形转化为相似三角形来实现,这是学习困难之处,就可以作为我们本节教学的核心知识点. 4. 知识关联策略

数学知识是前后关联的,新知识的生成必定以学生原有的认知为基础. 因此知识关联策略就是通过分析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关联性,来寻找两知识关联处的核心部分,这个核心部分就是本课的核心知识点.

案例:“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的关联知识是整式乘法,此课教学的已有认知基础就是整式乘法,而新课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逆运算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要理解两者的互逆关系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这个互逆关系就可作为本课的教学核心知识点.

二、核心知识点的设计策略

每一节课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教师就要对其进行有效设计. 而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分析核心知识点的成因,通过成因的剖析来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思维方式,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1. 思维冲突策略

思维冲突策略就是营造与学生原有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冲突的情境中感悟、体验、调整与认同,从而在自我知识结构的调整中重新理解知识. 对应用于换位思考策略下的核心知识点.

案例:“常量和变量”

对于“常量和变量”的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几个简单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常量和变量,然后让学生根据体验所得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这时的概念理解是“固定不变的量叫常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变量”,接着我们可以出示一组问题:在路程一定的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在速度一定的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在时间一定前提下,路程、速度与时间三个量中,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原有的理解有冲突,通过有效冲突来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

2. 错误起点策略

错误起点策略就是通过分析学生对某一知识的错误成因,借助错误起点来设计教学,使学生全面思考知识构成的各个方面,从而从整体的角度获得知识的理解. 其对应于错误成因策略.

案例:“圆2”

在“圆2”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画三点,然后画出经过这三点的圆,然后展示学生所画的圆(从圆由小到大展示).

师: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

通过比较来发现圆大小的成因,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圆大的原因,再通过操作与分析来思考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是不能画圆的,从而真正认识到“不在同一直线上”这几个字的必要性.

3. 相似类比策略

相似类比策略就是通过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探究过程,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似性的探究,再运用类比的策略分析与比较两问题的异同,借用转化策略化异为同,从而解决问题. 其对应于相似转换策略.

案例:“相似多边形”

在“相似多边形”的教学中,先通过给学生一对方格图中的相似三角形让其先割一个相似多边形,然后让其探究所割那对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4. 知识生成策略

知识生成策略就是通过对前后知识关联性的剖析,归纳两者的异同,分析知识理解的困难,然后借助知识生成的过程,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等方法来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知识.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然地理;学习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地理课程不仅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及影响,与此同时也能够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以及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者影响,因此高中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以及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思考方式。

在高中学校的课程安排中,地理被安排到了文科学习中,但是地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结合了文科学习的相关特征,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严谨性以及逻辑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认真的记忆以及理解,与此同时还应该拥有理科性质的问题分析能力。可见,高中地理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

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结合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文科的教学方式与理科的教育方法相应地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

一、高中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工作

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有着自己的特征以及学习方法,详细来说,自然地理主要采取理科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关注或者重视理解知识以及记忆相关知识,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就是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或者掌握这些地理原理以及地理现象的规律,同时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所学习的各种原理以及规律知识,详细地分析以及处理实际问题。

1.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所包含的相关概念,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的理解以及消化

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包含一些概念的阐述或者讲解,如果学生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那么就可能使得其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从而不能够真正地提升地理学习的能力,或者不能够培养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相关概念的过程中,将它们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以及消化,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本知识能够理解或者掌握,但是将这些问题进行变形之后,学生就不能够顺利地进行解答,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对相关的地理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2.学生对于相关的地理原理,一定要理解透彻或者掌握扎实

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中涉及很多地理原理,这就需要高中学生在学习这些地理原理的过程中,认真地学习以及理解它们,尽量掌握其基本原理的内容。只有将这些地理原理理解透彻或者掌握扎实,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地理现象,这些现象有很大一部分都能够利用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行解释,如果学生将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行了很好地掌握,那么他们就会使用自己所学的原理去这些问题进行解释。

二、高中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从性质上属于文科的范畴,需要教师对学生采用文科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学生利用文科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假如学生利用错误的方法学习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不仅不能够有效率地提升地理学习能力,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从而不利于高中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及进步。人文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总体上就是需要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之后在理解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背诵。详细来说,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或者熟悉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此同时理解相关内容的基本观点或者原理,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记忆。人文地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自然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高中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知识采取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从而不至于出现死读书的现象。

三、在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以及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经常被当做相应的背景出现在各种考试题目中,从性质上来说,区域地理在内容上涉及到各种自然地理知识,与此同时也同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有所联系或者关联。

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将课本的相关内容或者知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分析,验证部分区域地理知识是否能够运用于其他地区。高中学生在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对多种地区的特征或者现象进行记忆或者掌握,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熟悉或者掌握主要国家或者重点地区的图表以及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枯燥无味,学生可以在课下搜集一些与这些知识相关的趣味性的信息,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与此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困难程度。

四、学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整体的学习方式

虽然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学习经验以及教训,他们拥有一整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很可能会出现费时费力又学不会相关知识的后果。因此,学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按照教师所讲解的方法或者形式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够准确且高效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

总之,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各项教学工作做到最好,只有师生共同配合到位,高中地理教学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苏以颖.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J].教育艺术,2011(07):33-39.

2.马后勤.高中地理学习之我见[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1(14):23-32.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概念转变教学

高中学生的物理知识与概念都是在学习中逐步构建的.概念的有效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物理概念的科学构建,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与关键,也是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提高物理学习能力与自身体验的基础所在.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物理知识网络的梳理与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一、物理概念综述

第一,物理概念的构成.物理概念主要分为前概念以及迷思概念两个组成部分.首先,前概念.就是泛指学生已有的相关物理知识,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与方式.也就是在教师讲授知识之前,学生对于相关事物的看法与观念.前概念是学生自身知识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无论学生自身的前概念是否积极、正确,都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所在,学生基于自身的前概念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前概念的重视,将其作为物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其次,迷思概念.就是在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学生自身思维模式与概念知识间存在的内在冲突或差异性,对学生学习与理解相关知识带来困扰.迷思概念的形成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交流等有关.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利用这些与公认不同的概念,对各种物理问题进行解释.

第二,物理概念的转变.基于物理概念的组成,教师明确了前概念与迷思概念在学生的思想中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其是否正确,都是教师应该正视的问题.在讲解物理知识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自身的前概念以及迷思概念进行系统了解,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科学的方式,不断塑造与更新学生的相关物理概念,进而提高学生对全新的物理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整个过程,就是概念转变的过程.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为重视,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转变学生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问题,进而解决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提高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的认知能力.

二、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策略

第一,构建情境.情境构建与创设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物理知识相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同时,因为学生自身前概念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与困惑.教师要根据相关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直观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地构建相关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消除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与困惑.例如,在讲解重力与引力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构建教学情境:首先,将学生按照同桌的方式进行小组划分,间隔一臂半的距离彼此相对站立,并进行推动,其中一个学生在推动过程中会明显地感受到另一个学生也对自己产生了力.然后,以组为单位,发放皮筋,让学生同时拉动,学生发现力的产生,并让学生感受谁的力更大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猜测,再让学生同时拉动弹簧秤,学生发现弹簧秤的数值一致.最后,适当提出力的相互概念,让学生了解力是无法单独存在的.这样,提高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转变,更新了学生的相关物理知识.

第二,课堂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转换抽象的物理知识.同样,在物理概念转变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应用此种方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力与重力相对较为重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相关概念逐渐升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引力与重力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因此,学生对于引力与重力的前概念相对较为深刻,不利于相关物理概念的转换.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方式,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转换与理解.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开展如下实验:首先,通过面积相同的两张纸片以及一张白纸作为主要实验工具;其次,向学生提出问题:两种重量不同的物体,那个下降速度更快?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相对较重的物体下降速度较快.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将纸揉成团与报纸在同一高度内同时松手,学生发现纸团先落地,这时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疑问,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然后教师再将另一张纸做成粉笔大小的圆柱体,然后重复实验步骤,学

生发现两者的下降速度相同,此时学生就会充满疑问,自身的前概念就与实验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空气阻力的相关问题,提高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了解.

第三,教学实践.研究教材知识发现,重力与引力的概念不断深化,涉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概念.这些教学内容与知识相对较为分散,学生无法在特定的章节中对物理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也就无法理解物理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相关物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能力,通过对重力、引力相关概念的系统设置,利用纵向课程引导,提高学生对其深入认知,进而构建科学的概念转换教学模式.其一,针对重力以及引力教学课程的纵向构建与设计.在讲重力与引力物理知识时,教师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安排、科学的统筹,分层教学、深化衔接,提高学生对重力与引力概念的认知与了解.例如,在开展相关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重力与引力教学重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自身的前概念内容,有针对地设计相关问题:重力、万有引力以及向心力的基本概念与内在关系是什么?其二,在开展课程设计与互动活动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概念转换思想.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对学生迷思概念的认知与了解,利用合作学习模式、物理探究实验等方式,引发学生自身的概念冲突,深化学生的概念理解.在设计与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利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与探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加强学生的前概念认知冲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地球上的不同位置上,物理的重力有没有变化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拓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其三,引入全新的物理概念,提高学生自身的概念冲突解决能力,逐步树立全新的物理概念.例如,在讲重力知识时,教师可以对重力与地球吸引力的内在关系、存在的区别以及重力大小、重力方向以及重心的概念等相关知识与概念进行引入.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问题,合理地安排n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概念转变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显著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概念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各种物理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参考文献

姜民.浅谈高中物理的概念转变教学――以重力和引力概念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09.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几何;方法策略

一、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趣味性极强的情境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活跃思维,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相关的几何图形知识。

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以下教学情境:一位农民伯伯承包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他可以轻松计算出承包土地的面积。第二年,这位农民伯伯承包了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土地,他想知道这块土地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想办法帮他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教师此时运用教学工具,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拼凑形成长方形,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学习,从情境中引出相关问题,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和探究,达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点的目标。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决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解相关知识点,培养自我探究意识。教师在教学时,要设计相关的探究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点时,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当前的认知水平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相关教学材料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并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到眼看、心想、手算,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所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扎实,并且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学习步骤,经历了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探索,不仅掌握了知识点的相关推理过程,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几何图形还不能掌握。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学,部分条件优越的学校可以长期开展多媒体教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点进行简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彻底理解相关内容

动手实践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对于几何图形的感知和探索都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点时,让学生在相关的教学工具中拿出其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彻底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逐渐深化和记忆此类问题,使学生今后遇到相关的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也有很大帮助,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

五、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相关知识

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相关知识和考试,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自行车的框架基本都是三角形,而不用平行四边形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思考生活中运用了哪些几何知识,进一步理解几何知识的内涵,同时,学生也可以认识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都是具有科学依据的,让学生理解知识可以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几何图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是其学习过程中一项比较困难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彻底掌握相关的教学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真学习并积极引导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安岭.从基本图形的归纳例谈平面几何的解题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5

关键字:中学物理;力学;教学方法

一、引言

力学是中学物理开始阶段所接触的内容,它不仅是中学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的重难点,通过学习力学能使学生的物业专业基础、科学素质以及创新思维等得以培养。虽然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课改降低了中学物理的难度和梯度,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力学教学学时大幅减少,老师唯有精选重点章节进行讲授,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彼此割裂,因此师生依旧认为难教、难学。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力学教学难点,使中学物理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尤为重要。

二、中学物理力学教学现状

首先,从中学物理教材上来说,初中物理研究的是相对独立的问题,从机械运动到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从压强到浮力,内容上每个章节的内容衔接度较低,同时每节均有相应的演示实验得出相关结论;而高中力学却是相对健全的知识结构,从牛顿运动定律到物体平衡、从力的基础知识到线性运动,诸如此类的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力学体系,知识运用更注重深度。因此,将初中知识运用于高中物理力学教学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代沟。

其次,当今社会着重看待学校的升学率,使的中学物理教学仅着重相关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培养,这也是使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力学问题需借助诸如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运算等各类数学知识,而这些数学知识较中学生而言稍为生疏,难以理解便是物理学习难度提升,抑制学习效率的提升。

再者,如今的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依赖于老师对知识和基础实验的传授和操作,欠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学生的主动和自觉意识相对薄弱,使得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不满足相关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之不相适应。中学教育更注重输送人才给高等学校,实际的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大多二年教授完三年的中学物理内容,日常教学中加时加量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从而问题便愈加累积,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尤其是部分学生惧怕物理学,从而放弃理工科选择文科。

三、中学物理力学教学方法

(一)深化中学物理知识的衔接度

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有部分学生已零散掌握到中学须拓展的知识,比如说重力、浮力、弹力、压缩力、二力平衡以及力的图示方法等;也有部分虽未曾学习但有所接触、介绍的知识,比如说静摩擦力、重力势能、圆周运动以及单摆等;诚然诸如三角函数、方程极限等数学工具和文字表达也使得物理知识结构得意拓展,因此,老师需结合相关知识,将中学物理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使中学物理教学的代沟得以解除,从而使学生明白大致的物理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

(二)牢握教学始点,注重阶段性和层次性

老师在中学物理知识的衔接过程中,要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平时的学习能力准确把握物理教学的起始点,贯彻落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重物理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避免出现立竿见影的教学成果,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其接受能力。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思维情景,激起学生进行相关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的发散与收拢能使学生掌握分析、类比、概括等各类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将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予以抽象的概括,从而建立合理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总而言之,在物理教学的各阶段重要运用物理规律深化力学概念,具体问题加深力学概念的理解。

(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有的放矢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进行预习了解新知识的大致内容,并以此对所需的旧知识进行回顾分析,及时的查漏补缺将淡忘的知识进行复习;找出本章节的要点,初步明确本节知识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找出本章节的重难点,将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做出记录,以便老师在课堂上了解相关重难点并予以相关内容的教授。通过对知识的预习,能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中,使学习的内容得以深化,进而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因此,老师欲想提升教学效果,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

其次,根据课堂教授的内容,老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诸如动手、思考以及讨论等以利于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同时强调学生的听课环节,使得老师能科学的教授知识,学生能有效的接收知识。

再者,复习能将学习到得知识得以深化,因此老师应教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复习的及时性,即当天的内容当天进行复习;重抓课程内容的基础和要点,在复习时进行深入的思考,将课本知识融会贯通;复习之后要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得以系统化。复习的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得以牢固。

最后,在知识复习之后,老师应尽可能地将知识得以联系,将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深化并拓展已学的知识,使学习效果得以检验。

(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重教轻学,旨在对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联系实际,将物理知识概念的内涵讲清楚,并予以延伸,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到相关知识;同时老师要进行横向对比,让学生掌握到同类问题的共性,多设立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分析过程加以重视,把过程与结论同等对待;将相关的数学知识渗透入物理力学中,将诸如有限元的思想在物理中得以运用,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解决力学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状况,着重中学物理知识间的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开展师生互动,对力学知识的内涵进行表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数学等学科渗入物理教学中,以提升中学物理的教学质量,为高等院校输送知识过硬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胜玲. 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邹世乾. 力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 安顺学院学报,2012,06:128-129.

[3]吴志颖. 高师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350-353.

[4]陈燕.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6

1.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2.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地温变化规律等。

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3.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3.1学科间沟通;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3.2课内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3.2.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3.2.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系特点等。

3.2.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3课外延伸;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7

首先,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巧妙、贴切地设计到物理教学之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初中开始物理教学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已经了解到物理就是讨论力、电、物质、空间、能量、时间等问题的学科,那么这些对象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存在的事实。如果将这些物理现象纳入到课堂之中,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具有积极效果的。比如,男生一般都喜g动手,初中学习电路、电流等相关知识的时候,已经让学生领略了物理知识对于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的实用性。那么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也同样如此。比如关于合力的问题,随便举一个拉车上斜坡的例子,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合力的相关问题,然后再用抽象的图示进行表示和讨论,那么学生自然能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启示,同时增强兴趣。学习一定是要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好奇心、积极性和持久的求知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高中物理教材已经在多次的改革中逐渐从以前的纯知识传授转向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一转变也预示着教育改革更加切近应用的方向,以此来改变从前教学与实践脱离较大、学生兴趣不高的状况。这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积极的指导方向,必须以教材为第一材料,有效地结合现实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实践。

其次,物理现象可以在教学中将深奥抽象的物理知识化繁为简,达到深入浅出地讲解知识和帮助学生理解的效果。物理是现代科学之支柱,内容丰富复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物理知识包罗万象,很多知识仅仅从概念、原理到计算等理论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因此,根据知识揭示的物理现象,结合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典型的物理现象进行课堂教学,则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关于重力的理论,通常认为是来自地球引力,所以苹果才会往下掉,人才能稳稳当当地行走在大地上。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我们的重力有了变化,即通常说的失重,人就像棉花一样地漂浮在空中。学生要理解这种区别,他们很难去切实体验,但是老师可以将我们的宇航员在宇宙飞船中的生活场景通过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看到宇航员的那种失重状态,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如,关于弹力的知识,我们通常就采用橡皮筋的拉升来给学生做示范。这就是典型的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知识讲解的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老师能否将知识化繁为简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从方法上给予积极的、合适的指导,以便学生能运用相关物理知识认识、解释物理现象,同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相关的思考和研究。所以,充分考虑将物理现象引入到教学中,这样能够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知识进行形象地、恰当地、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以便他们能实现将知识向现象和运用的转化。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所以利用好物理现象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提升物理教学的关键。

再次,物理现象的实验式呈现,有助于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探究学习的精神有机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和训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实验中呈现物理现象,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领会物理科学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实验准确地、生动地呈现物理现象,并通过恰到好处的知识讲解和概括帮助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学习的动力,这是将物理现象融入到教学中所能获得的实际效果。比如,初中物理中关于火焰是外焰温度最高的问题,用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给学生证明,由此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知识。再如关于向心力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做一个小球沿着斜槽轨道做圆弧运动的实验,让学生比较过山车的现象,激发学生去探究向心力的现象表现和内在知识。

实验在教学中的妙用,是老师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因此,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物理课程学习知识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做物理实验,以呈现物理现象,帮助自身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很多物理实验都可以自己做,在老师的指导下,注重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验的安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这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素质,能够有效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知识和方法训练。而实验就是物理现象呈现的最好方法,同时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手和探究的教学方法。

最后,物理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将物理现象纳入到物理教学中一定要与相关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将物理现象纳入到教学中是为了更好地辅助物理课程的传授、知识的讲解、方法的实践,因此,只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物理现象才能达到这个辅助效果。严格地筛选物理现象,本着一种客观的、认真的、严谨的态度,才能在备课中准备好恰当的物理现象,并将其以问题、实验、现象展示等合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第二,有很多物理现象可以直接让学生从生动的形象转化为抽象的图示、公式、定理等物理知识及其表现形式,这是帮助学生提升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关键。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以帮助学生通过相关的物理现象建立起物理的知识模型、理解相关知识。第三,在物理现象的相关实验中一定要注意操作程序及其安全性。很多物理实验是比较安全的,但是有些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不论安全或是危险,实验一定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体现实验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方法、遵守程序这是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的科学素养,才能让他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获得实质的进步。

生理学相关知识篇8

摘要: 从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来,尽管以"3+2"模式为代表的高考考试改革对中学地理 学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高考各学科的命题逐年增加 跨学科的综合题。如数学应用题通过计算能力的考核渗透人口意识和资源意识,英语阅读题通过阅读理解考察 地温变化规律等。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起步阶段,高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无疑是为我们的改革和 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动力。

关键词:高中 地理 联系 认识 实践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 。这种密切的科际联系对于全面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系统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因此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从教师来说,可 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 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采,更为引人入胜 。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要求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以系统科学理论中的整体相关性、动态有序性和最优化原则为依据的。

从多学科组成的开放性教学系统来看,高中地理与其他学科一道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等三项职能。因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相关作用,以保证取得最佳效益。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知识兼容,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在综合性强、联系 广泛的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 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这样就可形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在教与 学两方面都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效应。

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是大势所趋。它不仅体现当今科学技术进一步分化必然导致进 一步综合的发展方向,而且也反映了面向未来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改革方向。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课程综合化的探索和整体 改革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就学生而言,他们面对日益开放、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疑惑。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 超出课本的范围、学科的范围,一个知识结构单一对相关学科知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很难作出圆满的答复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和丰富课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三、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加强科际联系应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 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 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 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 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 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如引入比热 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的同化 迁移;引入诗歌描绘、刻划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特征规律的异化迁移;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 、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方面问题的推导式迁移;引入语文课本中 《宇宙中有些什么?》、《火刑》、《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 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 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又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 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的关 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 文课文《两小儿辨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 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 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各地 各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等。

上一篇:财务制度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管理科学原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