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生理病理知识

时间:2022-10-20 04:53:19

胃肠生理病理知识

中医认为,胃肠道疾病(也即脾胃病证)的致病因素有很多:饮食致病因素、外感致病因素、情志致病因素、劳逸致病因素以及素体因素和内生致病因素。后两种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的体质因素类似,前面的致病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仿。

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胃肠疾病的发病有一定的规律和原理,中医称之为“病机”。主要的病机有:邪犯肠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湿热壅滞、阴寒内盛、水湿滞留、气滞、血瘀、血络伤损、功能虚衰、阴血虚损等。

以下我们淡一谈胃肠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怎样引起脾胃病证发生的。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中医将各种饮食致病因素归纳统称为“饮食不节”。

1)饥饱无度

摄入的营养不足,可使元气虚损,脾胃之气得不到元气的补充和帮助,导致脾胃功能虚衰(脾胃虚弱)。胃气虚而不能正常受纳,脾气弱而食物得不到充分运化,从而产生食欲减退,饮食乏味,脘腹饱胀、食后加重或嗳腐泛酸的胃气虚病证和腹胀纳差,脘腹虚胀,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等脾气弱的现象。

进食过饱,摄入太多,超过身体之所需,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如水液不能正常地吸收转输,变成水湿和痰饮停留于体内,引起水湿困脾的泄泻和痰饮停胃的水饮证。经常饱食的人,一般都偏于肥胖,体内“多痰”、“多湿”,一般多表现为身重疲乏,精神不爽,易困贪睡,属于不健康的体质类型;如果一次性进食或进饮过多,大大超过了脾胃的承受力,这种饮食行为,称作,“暴饮暴食”。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导致升降失调,气机紊乱,引起呕吐、泄泻、胃腹疼痛胀满、嗳气、吐酸等症状。

2)食物偏嗜

食物偏嗜是指长期喜食或专食某类食物,以及嗜好某种味道,日久可酿成疾病。

过食肥甘:也即现代所说的过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肥,是肥腻油脂类的食物,甘,为甘甜的食物。过食肥甘,可酿湿生痰,导致多湿多痰的肥胖型体质,日久还可因湿阻气机,郁而化热,产生湿热壅滞的病证。湿热在胃,可见胃热灼痛,口粘口苦口臭,脘腹痞胀,大便不爽,小便黄而量少;湿热在肠,则表现为大便泄泻,泻下粪便黄臭,灼热不适;若湿热损伤肠道血络,则见便下脓血。

偏好五味:五味即食物的辛(辣)、甘、苦、酸,咸五种味道。在脾胃病证中,以偏食辛辣和甘甜食物对脾胃影响最大。辛辣有开胃消食的作用,但辛辣食物(包括酒)性多温热,,容易助热生火,导致胃肠燥热,引起胃中灼痛,口苦而臭,大便干燥等症状;辛辣还有耗津伤阴的作用,使胃阴虚损,引起胃中隐痛,口燥咽干;使大肠阴血虚损,引起大便干燥。甜甘食物可引起水湿或痰饮停留,产生相应病证,这一点前面已谈到过。

寒热失宜:各种饮食物,均有各自的寒热属性。如西瓜性寒,虚寒体质人食后,会加重病情,引起脘腹冷痛、泄泻等阴寒内盛的病证,而花椒辛辣性热,胃肠有热或阴虚者若多食辛辣,可加重其原有的热证和阴虚证,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另外,寒热失宜还指进食食物太冷或过热。进食生冷,容易使脾胃阳气受伤、功能虚衰,并产生阴寒内盛的腹部冷痛和升降失调的呕吐泄泻;进食过烫食物,易损伤食管和胃腑,导致气机紊乱,升降失常,产生吞咽不畅、嗳气、呃逆等病证。

(3)饮食不洁

饮食不洁是指食入不卫生甚至带菌有毒的食物。饮食不洁主要是病邪及有毒之物侵害脾胃,损伤脾胃功能引起升降失常、气机紊乱,产生呕吐、泄泻、腹痛、发热等症。相当于现代医所说的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

2.情志因素

情志,又叫做“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情志对于脾胃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并不构成致病因素。心情舒畅,则脾胃气机调畅,纳食、运化和传导均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反之,情志太过或不及,就会对脾胃产生不利影响,而成为致病因素。

七情导致的脾胃病证,首先引起脾胃气机的郁滞和紊乱。在七情当中,以忧、思、怒对脾胃的影响最大。

忧思过度,忧使气郁,思使脾结。久则肝郁气滞脾结,气机紊乱、壅滞,导致脘胁胀满,饮食不香,口中乏味,大便不爽或泄泻等病证。

恼怒伤肝,使肝气上冲,升降失调。肝气犯胃时,产生胃脘胀痛、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嗳气等肝胃气滞的病证;肝气克脾时,多致腹胀、胁满、腹痛、泄泻等肝脾气滞的病证。

此外,过惊、过恐、过悲等,都可影响脾胃。恐使气下,悲使气缓,惊使气乱,都可使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产生嗳气、泛酸、呃逆、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甚至厌食、拒食等病证。

3.外邪因素

外邪,是指引发疾病的自然气候因素及相随的感染因素。影响脾胃的外邪,主要为寒邪、燥邪和湿邪。

寒邪多在冬季或冬末春初,气候乍寒的时节致病。寒冷季节不注意保暖,寒邪多侵犯胃肠,引起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胃脘胀痛、肠鸣,腹痛、泄泻等症状,寒邪还容易损伤脾阳,使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引起脘腹冷痛、泄泻等病证。

燥邪致病,多见于秋季气候干燥时。燥邪有容易化热、伤津的特点,燥邪侵犯胃肠,可耗伤胃津胃阴,引起胃部隐痛、口燥咽干;可耗伤肠津,引起肠燥便秘。

湿邪致病,常在夏秋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湿邪致病最容易伤脾,因脾的特性是喜燥而怕湿的。湿邪困脾,脾运失常,可见腹胀、食少、脘腹痞满;湿邪犯脾,脾气不升,中气下陷,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表现为泄泻。湿邪化热,湿热壅滞,又可引起脾胃湿热证和大肠湿热证。

4.劳逸因素

劳,指过度劳累,逸,是过度安逸。

劳力过度,多损伤中气,使脾胃元气虚衰,出现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胃纳不香、脘腹虚胀;劳心过度(用脑过度),思虑伤脾,致脾气郁结,气机紊乱,可出现脘腹胀满,食后饱胀,纳食不香

过度安逸,缺少活动,易使体力下降、肌肉松弛、气机呆滞、脾胃失调、运化无力,出现食欲减退、食后难化、脘腹胀满、大便滞涩不爽或便秘;久之,可因热量积蓄,导致多湿多痰的肥胖型体质。

5.素体因素

素体,是指与生俱来,或幼时因某种原因而引起的体质。如先天遗传缺陷,或(后天)幼时曾患重病,未能及时调治,导致脏腑受到难以改变的功能缺陷,从而形成一种长久的体质,中医叫“素体”。素体的表现,可分为阴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气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多表现为胃肠阴津或阴液亏虚的胃痛,口燥咽干和便秘;阳虚型体质,多表现为阳气不足,脾肾功能虚衰,阴寒内盛的脘腹冷痛、黎明泄泻或大便无力;气虚型体质,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虚衰。素体不足的人,更容易受到饮食、精神等不利因素的伤害而发生疾病。

6.内生因素

内生致病因素,是指因其他疾病引起人的津液气血转输布散失调,而变成的痰饮、瘀血等,既是疾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新的致病因素

1)痰饮因素

脾虚或肺脾、脾肾虚衰,水液得不到正常运化输布,聚成痰饮,痰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影响胃纳,产生胃脘痞胀疼痛、纳食不香、胃中有振水音;痰饮停于肠道,则见肠鸣作响、大便泄泻。

2)瘀血因素

由于气虚或气滞,血液流动迟缓,甚至滞涩,在某处瘀积,变成瘀血。血瘀在胃,可见胃部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不移、痛处拒按;血瘀肠道,可见腹胀、腹痛难忍、腹中有包块等病证。

上一篇:医学暑期家庭备常用药 下一篇:社区扶贫济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