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21 15:42:29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1

【关键词】三亚高校 校园文化 制度体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28-02

校园文化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稳定发展、持久不衰的重要保障系统。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实际上包括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健全的、可操作的校园文化制度构成了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的基础。

一 三亚高校校园文化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三亚高校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欠完善,极大地制约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体表现在:

1.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从制度的整体性看,校园文化活动机制没有统一的规划性,各项制度之间不够完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地互补以形成统一的机制体系。许多校园文化活动由于经费保障机制、基地支持机制、创新鼓励机制、监控机制、约束机制等不够完善而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主要是受创新鼓励机制不完善的影响;由于经费不足而活动被随意取消是受经费保障机制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因场地受限制是受基地支持机制的影响;校园文化的组织结构不科学、组织系统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文化活动缺乏程序化和系列化,从而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制度形成过程看,往往是自上而下的,一般由团委、学生会起草,报党组织审批,然后在学生中广泛执行。在问题“你曾参加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吗?”调查中,回答“经常参加”的占0.1%,“偶尔参加”的占12.4%,“不曾参加”的占87.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制度的制定很少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如有也只是走形式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在问题“你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看法是怎样的?”调查中,回答“与时俱进,较为人性化”的占11.3%,“基本符合校情”的占33.6%,“僵化刻板,不符合校情”的占25.5%,“不清楚”的占29.6%。

2.组织机构不太协调

学校机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也是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如宣传部、教务处、财务处、学工处、团委、后勤处、保卫处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校园文化活动就是通过这些机构组织实施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但三亚高校各组织机构之间通常不够协调,其工作理念、步调不一致。组织机构人员在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上体现更多的是管理而不是服务,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是自理自顾而非通力合作等,受这一工作理念的影响,难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3.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三亚高校随着扩招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部门管理人员不足,特别是主要负责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学工系统、团委等部门,人员更是不足,虽然学校每年引进的人员不少,但主要是教学、科研人员,学工、团委系统人员较少。据调查,三亚各高校辅导员的师生平均比大约为1∶350,学工办、团委专职指导老师数量严重不足,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队伍管理规定》中的规

――――――――――――――――――――――――

* 琼州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成果(编号:QYQN201312)

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个标准与三亚各高校的辅导员设置比例相差甚远,甚至有的专职辅导员身兼数职,既兼学工办主任又兼团委书记,同时还担负着教学任务,使管理人员少之又少,远远不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极为有限的人员能顺利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已不容易,更不用说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如何提高工作质量,如何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辅导员队伍人员结构不太合理,30岁以下的约占70%,30岁以上的约占30%,经验丰富的教师占的比例较小。年轻人从一方面讲有干劲、有活力,容易与学生沟通,有利于组织开展活动等,但从另一方面讲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不足,遇事容易冲动,不易把握大局,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把握方向,才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

二 完善三亚高校校园文化制度体系的对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规范可行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活动秩序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反映了学校的文化,也反映出学校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三亚高校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充分考虑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的要求,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校园文化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激励与促进作用。

1.规范制度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从制度的整体性看,应按照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教育方向,系统科学地完善各项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如经费保障机制、基地支持机制、创新鼓励机制、监控机制、约束机制等等,以形成协调统一的机制体系,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这样由充分民主到合理集中而形成的制度才更容易使全体师生员工自愿地服从和遵守。在制度的内容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符合学生的基本特点;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要管大放小,正确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制度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凸显实效。在制度执行时要严肃认真、确保落实,让校园文化制度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起到保障的作用。

2.完善组织机构,互助服务为先

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业余活动,全归于团委、学工处负责,没有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没有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就不可能把三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好。因此,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机构,构建完备的服务体系,部门领导要树立服务的工作理念,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学习、活动、住宿、就业创业、贫困帮扶等方面,将教育渗透在管理与服务之中。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响应、相互协调、通力配合、各尽其职,所有人员都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加强队伍建设,发挥主导作用

三亚高校要合理健全学工系统管理队伍。如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专兼职辅导员等,选拔有一定政治理论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热爱学生工作,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优秀青年教师、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研究生、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到校园文化工作队伍中去,不断完善队伍结构。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管理人员进行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一步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结构合理、梯次搭配、素质全面的骨干队伍,以良好的内在修养和人格感召力提高工作的效果。要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通过评优奖励、定期考核、树立典型等一系列措施,使更多的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这有利于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同时,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校园文化建设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总之,校园文化制度体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其任重而道远。三亚高校正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空间较大,压力不小。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制度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合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系统科学地规则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内涵建设,以促进高校健康发展,为三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刘东波.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易琳、房居清.试析高校校园文化的系统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2

1.1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传统文化育人中强调“礼”的思想教育,“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代表着制度和规范,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制度和规范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部门的相关制度的指导,利用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中建立校园制度文化,不仅能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质量,还让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制度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

1.2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传统文化体现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建立积极进取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动力,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学生的消极情绪扼杀,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二,传统文化体现的担当大任的能力是建立爱国主义的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力量,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要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③三,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有利于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道德观,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以及修养是非常重视的,将这种观念渗入到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的培养。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2.1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高雅、人性化等两个方面。其一,高雅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培养学生品位、个性的地方,而有这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同时对教师也产生熏陶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气息。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要从各方面进行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同时,还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性和科技性,这样才能实现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然后再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进行设计,校园环境可以采用园林化环境或公园化环境对学校师生的心灵进行净化,有效提高师生自身修养和人格;二,人性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中,主要涉及到的物质文化设施有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以及运动场所等,这些物质文化设施在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各个物质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彰显人性化特征。

2.2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师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要站在师生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要以维护师生权利为己任,并且要保证高职院校的整体利益以及秩序的正常运转,另外,还需要具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将制度管理作为体现出师生的人格化手段,实现对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调动作用,教学制度文化最重要的是具有目标清晰、科学合理、引导方向明确等特点才更易于师生接受;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应符合实际的发展并需要不断的改革、完善、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制约人,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需要将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作为依据,对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实现将校园制度文化内化的效果,使师生自觉履行制度,主动参与教学、科研等教学任务,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

2.3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传统文化在建设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传统育人的优势应用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目标、院校的特点以及历史传统的基础等相互结合,进而组建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体现在办学理念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特色指导下,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势,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础;二,传统文化育人优势体现在校风建设中,校风建设是呈现一个学校的校园氛围,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谐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优势,可以使校园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高职院校的校园气氛渲染成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和谐交往的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3

新媒体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制度建设高职院校作为廉政文化宣传和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有利优势,培养教职员工和学生树立廉洁的价值观,创建和谐的校园廉政文化。

一、新媒体为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带来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使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环境和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契机。

1.拓宽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范围。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广播、电视和报纸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有70%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95%的学生拥有职能手机,平均每个宿舍至少有3台电脑,手机几乎人手一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表现出传播范围狭小的弊端,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范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使校园廉政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阔。

2.提高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效率。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效率可谓首屈一指。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一般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并且有固定的发行及播出时段,和接受信息都要受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另外,在传播方式上原则性较强,传播内容比较单一。新媒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传播的及时性,它能够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使校园廉政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具多样性、语言更有感染力,广大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共享廉政文化建设讯息,自主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学习活动。

3.增强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互动。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增强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动性。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负责部门可以运用新媒体的留言、聊天、投票等方式与广大师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收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确立廉政文化建设的合理方案,使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突破传统媒体在校园廉政文化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互动的局限性,也改变了整个校园廉政文化的确立过程。这种互动型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方式,能够及时接受广大师生的反馈意见,跟踪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完善廉政文化建设,同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解答,消除被动抵触情绪,提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

新媒体带来了多元化的校园廉政文化,如何在众多的校园廉政文化中把握主旋律,是高职院校的廉政文化建设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1.校园廉政文化舆论环境日益复杂。随着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形式日趋多样化,加之新媒体的应用人数越来越多,校园廉政文化的来源也日趋多元化,各种思想和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使得廉政文化的舆论环境更加复杂。有一些人事故意利用校园网络和手机平台小道消息、制造谣言、恶意炒作,造成校园廉政建设出现认识偏差,引绪化矛盾。所有这些问题交织混杂在一起,使得校园廉政文化舆论状况愈加复杂,泯灭了师生判断对错、明辨是非的能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迎来了严峻的挑战。

2.校园廉政文化宣传管理任务更加艰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网站论坛、博客维客、短信微信等及时通讯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每个人既是校园廉政文化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廉政文化信息的者、传播者。这种多方、转发、评论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严格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的连锁反映下,不良校园廉政文化的传播要远远快于主流廉政文化,加大了高职院校相关廉政文化建设部门的引导和监管工作。特别是随着职能手机的普及,教师和学生获取和传播廉政文化的平台也发生了重大转移,给传统的廉政文化建设方式和手段带来很大冲击,使得宣传和监管校园廉政文化的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

3.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监管制度落后。目前,高职院校的廉政制度建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校园廉政文化制度与新媒体条件下的廉政新形势并存。在新媒体条件下,校园廉政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制度、举报制度、监管制度、处罚制度等已经不能够有效地监管腐败行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更高级的校园廉政文化制度,更好地防范和规避校园腐败行为。

三、推进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廉政文化建设的举措

如何发挥新兴媒体在校园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努力营造廉洁校园文化氛围。一要搭建校园廉政文化宣传新平台。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内报纸、校内书刊等传统的宣传平台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学校网站、学校论坛、QQ空间、朋友圈等新兴载体,廉政教育信息,营造和谐廉洁的文化氛围。二要创新校园廉政文化宣传形式。除了廉政教育信息外,还可以通过播放廉政文化教育微电影、绘制廉政文化教育宣传漫画、连载廉政文化教育微小说,丰富校园廉政文化的宣传形式,引导教职员工和学生之关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2.不断完善校园廉政制度建设。廉政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是防范和规避校园腐败行为的重要举措。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除了学校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在校教职工和在校学生的自律之外,严格的监管和惩罚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调查显示,监管和惩罚力度不够是致使高校腐败多发的首要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于学校监管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制度实施不到位。在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廉政制度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一要加强校园廉政监管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二要完善校园廉政举报制度,利用多媒体快捷、高效的特性,多种渠道监督腐败现象;三要加大惩罚制度建设,有力打击行为,做到以儆效尤。

3.大力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广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实践,加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实际成效。从校内来看,可以组织学生网上开展廉洁微视频、廉洁歌曲创造大赛,加强学生们对廉政知识和廉政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举办廉洁文艺演出、廉政图画展览等,提高学生们关注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兴趣;还可以针对学校的行败、学术腐败等问题展开网上建言献策和投票活动,发动广大师生做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人翁。

4.推动多方联合共建校园廉政文化。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互动中的优势,把廉政文化建设渗透到校园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总之,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工程庞大,需要多方共建。

参考文献:

[1]唐巧盈,郑洁.高校廉洁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探究[J].现代物业,2013,(01).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 缺失 原因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8

On Lack Causes and Construction Ways of

Private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LIU Huifang, YE Yunfeng, CHENG Min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Chinese private colle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s a result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lack of campus culture phenomenon. It has analyzed the lack of campus culture phenomenon the reason of the background, aims to find a suitable for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university in pathways. We hope that private college rich private campus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campus culture; lack; reason; ways of construction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息和行为规范,是高校一种文化形态。①中国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不够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缺失。作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找出其建设途径。

1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第一,过分强调校园设施建设,物质文化氛围缺失。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多数办校时间不长,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建设大楼来满足基本教学和学生生活需求,成为高校校园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图书馆、实训实验大楼、宿舍和饭堂,但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停留在一种低水平的“摆设”状态。图书馆有了,但看书的学生少了;运动场有了,但运动的学生少了;上网方便了,但关注学院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人少了。

第二,规章制度日臻完善,但制度文化尚未形成。制度文化主要反映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以及体现在人们遵循其制度。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逐步制定了适合自己本校发展的制度。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制度接受者的主体性,造成学生与老师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理解和不认同,制度不能完全落实。同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许多制度停留在表面,难以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第三,校风校训校歌不全,精神文化凝练不足。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笔者在调查广东民办高校中,发现阐释校风校训的学校占三分之二,拥有校歌的学校屈指可数。而相对来讲,公办高等学校相对完善。这与民办高校教育发展和所占有的规模不相称。没有校训校歌的传承与传播,大学的精神文化难以在学生心中产生烙印,也难以在师生心中传递。

第四,文化活动层次普遍较低、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许多民办高校每年都举行了各种活动,有的活动仅凭学生兴趣举行,如举办游戏DOTA竞赛等、街舞、趣味运动比赛等,整年下来,活动层次整体偏低,活动形式基本雷同。高校工作者的认知存在误区,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缺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各种讲座、演讲、辩论和学术讲座等特色的文化活动。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存在缺失,原因有很多,主要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具体包括:

(1)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迄今不过三十年,发展时间短,同时由于其民办的特性,缺少政府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只能靠企业举办者筹措。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办学条件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模,资金投入上难以保证相应的增长。据统计,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约占80 %,政府资助约占3.9 %, 贷款约占 5.6%,捐赠及社会服务收入仅占很小的比例。②因此,许多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中,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食堂等,而学生的校园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俱乐部、大礼堂等跟不上或有所滞后。基本的娱乐设备相对匮乏,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活动基本在教室和操场上举行,大型活动基本靠临时搭建或租赁。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愿望和需求,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2)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文化尚未形成。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文化尚未形成。一方面是制度不全,制度内容不科学。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多层次的,而各部门分头制定,缺少统一的筹划,许多制度多考虑管理者的实施方便,忽视师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错综复杂的关系,存在一些把制度抛一边,注重“人化”而非“制度化”的现象,制度成为摆设。③

(3)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社团文化作用有限。 一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常以为自己的活动很多,文化生活丰富,参加省市比赛获得荣誉。但这“荣誉”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对校园文化管理认识不足,存在偏差,认为高校校园文化等于文体活动。参加文娱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就是校园文化取得的成绩。把校园文化建设同高校文化育人割裂开来,把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目标割裂开来,从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此外,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繁多,活动形式多样。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有限,学校对社团成立缺乏有效的引导,一些社团是在追求时尚、赶时髦中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社团隶属于团委管理,但团委面对众对社团,基本上属于“放羊式”,让学生自己管理,学生社团缺乏优秀的指导老师。社团成员层次不一,无统一可行的管理标准,随意性较大,导致会员流失,流动频繁。各社团之间的合作整合缺少规划,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限。

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3.1 提升学院领导思想认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绝非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④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思想教育或宣传部门的责任的观念是狭隘而有害的。首先要提升学院领导思想认知,在领导层面上最好配置副院长(校长)来主管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事宜。其次要建立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每年按一定的预算进行。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比招待经费还少。要保障专项基金的到位。三是加强校园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宣传部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经过数年的积累,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效应。

3.2 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形成高校制度文化

民办高校办学者普遍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由于难以一时见效,积极性并不高。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序进行,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学院应从全院到系部都创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办事指南、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加强制度的宣传、理解与应用,强化制度的作用,不因人而破坏制度,不因人而废制度,通过逐步建设,形成相对适应学院发展的制度文化。

3.3 整合多种载体宣传渠道,全方位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内核,是一所高校区别与其他高校的根本。⑥要提升高校的精神文化氛围,要充分整合多种载体宣传渠道。

一是加强宣传校风校训校歌。让全校师生员工、校友都熟悉和了解校风校训校歌的内容,使大家尽快接受认同喜欢校风校训校歌。要在校园网络、校报、校电视台等媒体载体上广泛宣传刊载校风校训校歌的内容。在重要的庆典、会议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中要唱校歌。学院可举办歌咏、演讲、知识问答等比赛,在学生中宣传普及校风、校训、校歌等内容,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歌的警示、熏陶和教育作用。

二是在校园景观文化上凸显精神文化的内涵。在校园广场设置文化雕塑,教学楼廊要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等标语宣传画。有艺术院系的高校,可以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和学生的书画作品,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是民办高校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精神文化。如升旗仪式、专题教育、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在活动中体现爱国、爱党、敬业等精神内核。同时,一些高校应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中贯彻人文、科技和竞技的精神。

四是做好校刊校报工作。民办高校一定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报校刊。发表来自本校师生教与学的感悟的文章,抒发对校园生活的感想。长期坚持下去,校报校刊的出版、传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将会凝聚了校园文化精髓,积聚了校园文化的底蕴。

3.4 丰富校园文化层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民办高校应当举行一些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一般学校每年都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各种授奖仪式、军训仪式等活动,在这些常规活动中,要创新,如毕业典礼,请杰出校友颁证书,做报告等,在授奖仪式中,强调科技追求,技能实训等精神,传递了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同时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品位,举办一些“名家讲坛”“文化大讲坛”“国际文化节”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品位。

4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宣传校园文化,要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人的自我追求。对于民办高校来讲,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才能使学校不断积淀和发展,提升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注释

① 南迪,李慧.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59-64.

② 瞿延东.关于民办学校的资金自筹[J].民办教育动态,2002(9).转引自: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8.

③ 谭秀森.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④ 徐金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群众,2009.5:77-78.

⑤ 杨晓文,张海媛.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7:104+122.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5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概述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由高校物质文化、高校制度文化、高校行为文化和高校精神文化四部分组成。高校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指高校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主要是指高校中为教学人员和学生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行为人的违规违纪行为;高校行为文化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职工和学生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和工作中的行为总和,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指的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从深层次影响着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思想和信仰。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使得现代教育的理念在不断发生着改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但就整体而言,很多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文化建设主体结构不全面、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与特色等问题。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针对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的建设。但是在一些高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学校对于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却往往大于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使得文化建设发展严重不均衡。一方面,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高校较为愿意投资大量的资金去建设漂亮的教学楼、舒适的校舍、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绿化的校园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学子到本校就学。而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明显滞后,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在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为了约束教职工和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学校只是片面性地制定强制性的制度,而不重视感性地去引导学生的行为,往往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学校制度的抵抗,甚至“阳奉阴违”,根本达不到制度文化建设的效果。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结构不全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范围较为广泛,包括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纵观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大多数学校工作的重心仅仅是学生和教师,重视学生的教育和教师的考核,往往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后勤服务。我国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维持学校的有序运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主要包括学生住宿服务和饮食服务,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新与特色我国已经进入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当前的高校在竞争中,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并逐渐缩小了彼此间的差距。各个高校在学生生源结构、学院专业结构和学科结构等方面不再具备自己的特色,丢失了自己学校的教育特色。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时代在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改变,校园文化建设因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越来越为学校所重视。虽然很多学校都有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想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进程,因此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势在必行。

(一)平衡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从物质文化建设的方面来讲,良好的物质文化能够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因此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规划设计有意义象征的校园建筑和完善各种教学文化设备,同时搞好校园绿化,为学生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校园精神文化的熏陶中享受学习。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时刻谨记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凸显自己心声的校训,培育优良的校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建设物质文化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统筹兼顾。

(二)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有效的校园制度,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所谓有效的校园制度是指能够让学生自觉遵守的制度。学校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时不仅要从正确的价值观念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听从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制度是否合适。

(三)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措施,学校应该要充分发挥校园这个场地和载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要在每个学院设立有特色的部门,鼓励学生参与到部门活动中去,同时还要多举办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学校要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性质,开展有特色的专业实践,为学生走进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四、总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教职工及学生都要参与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6

关键词:高职 校园文化 体系 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18-02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一直以来存在体系不健全、重点不突出的特点,为此构建全面而完整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将能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找到适合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才能为高职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若没有动力,高职文化建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实践,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阶段性研究,搭建起高职院校文化体系建设的架构,同时,希望能够找到推动文化体系实施的动力源。

1 高职校园文化特征

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等教育文化和职业教育文化的交叉文化类型,既有文化共识性,又有文化特殊性。文化共识性体现在文化多元性、先进性、主体性方面,文化特殊性指高职教育的交叉亚文化性、实用实践性、主体能力不强、职业特征明显、社会化倾向浓重。

2 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

系统完整地搭建高职院校文化系统,即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有机融合,通过核心层(精神层)、中介层(制度层)、表象层(物质层、行为层)将每一子系统分别呈现,从而形成层次鲜明、相互贯通、特色突出的高职校园文化统一体。

2.1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子系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体内容,此指狭义的校园文化本身,即与其他办学层次共性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根本使命在于“教书育人”,校园文化最能全面体现一所院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水平。从其构成看,由三个层次组成。

2.1.1 校园精神建设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秦延红,2000年)。校园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精华,是学校自身在社会发展中寻求定位的精神追求,是“历史”与“未来”的统一体。校园精神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校史、校风、校训、校歌、校标、校友。

2.1.2 校园制度建设

校园制度是校园精神实现的重要保障,健全的校园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制度建设就其制定本意而言,是为了形成一种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是为了“解放人”和“发展人”,进而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校园制度建设就是为引导和规范师生行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设。校园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人为本,民主集中,因校制宜,系统全面,与时俱进,刚柔并济。从管理对象看,校园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工资福利制度等;从管理层次看,校园制度建设应包含学校制度、院(系)制度和班级制度;从制度性质看,校园制度建设应包括共性制度和个性制度。

2.1.3 校园物质行为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中最直接的体现。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一部份,它是指校园硬件设施的配备与展示,包括校园环境的营造。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通过师生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它是学校日常生活中人们最经常、最直接能够感受到活的文化形态。校园表象文化的建设应遵循参与性、发展性、可解读、实用性、艺术性等原则。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内容广泛,大体可以分为:教学办公设施建设(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化、环卫、交通、食宿、休憩、照明等)、宣传媒介建设(校史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橱窗、板报、标识牌等)、校园景观小品建设(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运动场、体育馆、影院、水吧、网吧、练功房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大体包括: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政风建设、社团建设、德育建设、文体活动开展等。

2.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子系统是校园文化子系统的有益补充,是高职校园文化特殊性的主要表现部分。世界500强企业皆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将筛选、提炼、融合后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恰当地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2.1 校企精神融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差异性主要源于精神层面。学校毕竟带有公益性,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企业经营更多带有功利性,效益至上是其终极目标,在人才使用和培养上更注重效率和效益。二者的融合需要以共性为基础,搁置差异。将企业精神融入校园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行业精神融入校园精神,可以浓缩进校训、校风中;将企业文化经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企业精神专题讲座,聘请企业精英以身示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科技、体育、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企业精神与各种活动于一体。

2.2.2 校企制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建设要融合企业管理制度的精髓,在学院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多方面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办法,在制度层营造企业管理的文化氛围。行政管理方面,可以将企业人事制度引入高职院校,强化人才引进和教职工忧患意识,实行校企人才互换机制,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进企业指导或顶岗,企业精英进学校任职、任教;适当融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减少浪费。教学管理方面,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行业标准、工作流程、操作规范等企业制度融入课堂教学,规范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学生管理方面,将生产安全教育、质量意识教育、企业法律教育和企业纪律教育等内容融入日常管理。后勤管理方面,可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实现社会化管理。

2.2.3 校企物质行为融合

物质文化层面,在校园环境、校园建筑、各种设施等外在物质设施方面,可以将按照行业特征进行精心设计,在学校文化的物质层体现出行业、企业专业化的文化特质。同时,可以校企合作建设视觉识别系统,在校园文化各种宣传媒介中,融入企业印记。文化行为方面,将职业素养、职业行为的养成作为校企行为融合的重点,通过职业示范、课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等模拟企业行为文化。

2.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子系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现实基础,是校园文化孕育的土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符合社会文化主旋律。高职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传承和社会文化引领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时代责任。

2.3.1 社会精神

社会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精神建设涵盖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等内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精神,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弘扬社会文化主旋律,引领时代精神。

2.3.2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文化制度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共同构成了社会制度的体系,它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与道德上。将法律法规引入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其培养的人才应是法律意识强、知法懂法的社会人。民主集中制在校园的广泛应用,也为学生理解社会提供了现实教材。

2.3.3 社会物质行为

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层出不穷。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快速发展,为高职教育办学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师生身处社会大环境之下,其行为必然也要符合甚至引领社会正面行为的要求。

3 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动力机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其中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探索如何解决好文化发展繁荣的动力问题。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一直以来就存在发展缓慢、水平不高、参与性不强等问题,经常出现校方积极主办、师生冷眼旁观的尴尬局面,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寻求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需求正是文化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只有不断满足高职校园文化主体不断增长、变化的文化需要,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校园文化的繁荣。高职校园文化需求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内在需求,即校内师生的文化需求;二是外在需求,即社会、企业对于高职校园文化的需求。只有通过充分调研,切实把握各主体的文化诉求,在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彻底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 万辉君,简成茹.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4):101-103.

[2] 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68.

[3] 张婷.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研究[D].天津大学,2009.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7

论文摘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在湖南桃源县文昌中学(简称我校,下同)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五个阶段为工作流程,形成的“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我校是一所由原文昌实验中学,桃源县进修学校初中部,桃源九中初中部三校合并组建成的全日制初级中学。全校4000多名学生,近300名老师。要构建特色鲜明的学校,需要融合三校的文化优势,需要共同的校园文化凝注人心、规范人的行为,于是便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课题。

国内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的现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较多,针对中小学的研究很少。在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共有文献17000多条,主要集中在高校。以“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检索,只有86条;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对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规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的深层次研究较少,对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如何促进办学特色的研究更少。

本课题的切入点是,在实践中探索中学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过程,以及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讨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这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的凝注和外化。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突出“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办学特色是指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突出特点和风格。我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德能双馨、和谐发展”。“德能双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有口皆碑;学生道德品质好,文明程度高,基础扎实,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誉满三湘。“和谐发展”是指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

三、研究目标

1.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3.探讨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4.探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

四、研究内容

1.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2.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3.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研究。

4.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5.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我校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在校师生。

2.研究方法。以教育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实践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1)开展原三校校园文化调研,引发校园文化建设需求。查阅三校管理资料,调查走访三校的管理人员,对三校合并到我校的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

(2)开展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引导启发制度文化定位。先后与桃源县九溪中学等七所中学进行了制度文化建设的交流与探讨,到常德市几所中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参观学习和制度文化建设交流。在全省名优校长论坛上,就“如何唤起老师的工作热情,创建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了交流。

(3)管理制度的修订、宣传、学习与实施,实现制度文化的引导、体验与认同。让师生参与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制定,制度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理念。

2.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景观彰显“和谐”之美和“发展”的生机。如富有“万众一心,扬帆远航”诗意的中心花坛,文化氛围浓郁的勤思园、笃行园、修身园,100余盆高品位的盆景,色彩搭配和谐,高低层次和谐,布局疏密得体的树木花草,整个校园显得优美和谐、生机盎然。

(2)校园宣传展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学校给每栋教学楼安装了一条精铜雕刻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大型标语,每栋教学楼每层的楼道墙壁上均贴上了精美的、富有人情味的楼道提示语。学校在办公楼前建立了极具艺术色彩的两块大理石墙,墙上雕刻了铜底大字的校训,即“基础扎实,特长突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追求卓越,创和谐教育,办人民满意学校”。学校在每栋教学楼的走廊,把学生和教师的优秀美术和书法作品用精美镜框固定在墙壁上,并附上作者的简介和创作意境,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校围绕教师的师德、教风和专业技能开展教师德能文化建设。通过师德标兵评选、奖励与宣传、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校内外优质课观摩、参加校内外教学比武、承办教学研讨会、评选教学能手、评选德能双馨教师、教学骨干的奖励宣传等,营造重师德、重教学能力、重教风、重教师自我发展的文化氛围,让“德能双馨”成为教师的追求,成为我校的师风。

(2)加强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

首先,以规范引领学生文化。制定《文昌中学学生行为规范细则》等多项规范,规范体现“美德”、“才能”、“和谐”、“发展”四大主题。

其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遵纪守法法制教育,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诚实守信做人教育,健全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主题教育。对七年级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与训练。运用榜样激励,开展周送喜报、月评小明星、期末评“三好”、班风评比等活动。利用校主题活动、班团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教育与训练。

再次,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建立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还在各班设立了一名心理委员。

(3)校园文学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是指导学生走进名家,品味经典,提升文化品味;其次是以校刊《楚三春》为阵地,开辟校园文化专栏、出版校园文化专刊,弘扬以四大主题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再次是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班级演讲比赛;最后是在校园网上开辟“校园文化”栏目,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

(4)校本课程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将校内课程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艺体特长班,组织音体美特长培训,实施了“8个100”工程,即100人的腰鼓队,100人的铜管乐队,100人的舞蹈队,100人的合唱队,100人的田径篮球代表队,100人的书法绘画兴趣小组,100人的科技兴趣小组,100人的武术队。

其次,将我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我校将具有文昌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开发,编成《德雨流芳》校本教材。

再次,优化文昌艺术节,体育节,大课间活动等传统活动。校艺术节,我们力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节目。大课间活动,每天35分钟,包括体操、武术、舞蹈等活动。

(5)家校协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家长学校每年对家长进行2次面授,创办2期家长学校简报,组织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家长完成2次面授作业。评出优秀家长、优秀教育理念。家长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写信等交流方式与教师交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七、研究结果与分析

1.“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崇尚美德、器重才能、追求和谐、关注发展”,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师生崇尚美德,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师生器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才能突出;师生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突显“美德”、“才能”、“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2.“德能双馨、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教师职业道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学生道德品质好,基本能力强、特长突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学生身心发展和谐,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学校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名优校长论坛在本校召开。学校的艺体特色突出,“8个100”工程成效突出,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大课间操”在全市推广应用。

3.探明了校园文化形成的机制与基本过程。

(1)校园文化的形成机制。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其教育、教学、学习、交往、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以需求为基础,通过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而形成的稳定的价值体系、情感风貌和行为规范系统。

(2)校园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我们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阶段。一种新的校园文化的萌芽首先源于变革的需求和重要事件或人物的引发,通过宣传、理论引导和外校经验启发,使新的校园文化初具雏形并被师生所理解,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新文化的价值,通过实践体验和成功实践的校内外正强化,实现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最后通过传承和创新,形成新的校园文化。

4.探明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和方法。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包括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2)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是,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

5.探明了校园文化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机制。校园文化是如何促进办学特色形成的?我们认为其内在机制主要是结构——功能机制、同化——顺应机制和文化引领机制。

(1)结构——功能机制。结构——功能机制是指,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动态的、能起综合效应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本质和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及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校园文化是办学特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引领——激励——监控等重要功能,因此,校园文化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同化——顺应机制。所谓同化,是指将对象纳入主体已有的心理图式(即认知结构),使对象成为已有的心理图式的一部分。所谓顺应,是指主体改变已有的心理图式以顺从对象、适应对象。校园文化之所以能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是因为有些校园文化可直接纳入办学特色中,成为办学特色的组成部分,从而引起办学特色的变化,此所谓同化;同时,对不能直接纳入的校园文化,我们也可主动改变办学特色,以适应校园文化的新要求,此所谓顺应。

(3)文化引领机制。人的行为是由观念引起的,观念决定一切。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在价值观引领下形成相应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从而促进行为规范和学校个性的形成,最终形成特色。

6.形成了“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是指,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维度七个要素为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这一模式遵循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突出了发展性。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八、研究结论

1.校园文化的形成一般要经历“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阶段。

2.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可确定为三个维度七个要素,即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教师德能文化建设、学生道德与学风建设、校园文学活动、校本课程、家校协作)。

3.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应以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以“需求引发——引导启发——实践体验——认同内化——传承创新”五个基本环节为工作流程,推行“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4.文化引领机制。

5.“375”发展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具有实效性,明显促进了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高韦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于苏州市金阊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苏州大学,2010.

[2]谢燕玫.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篇8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环境分为物质文化环境(硬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软环境)两个层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根本在于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目的,根本在于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氛围;可以为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需要做好支撑;可以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可以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因此,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基本任务

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一是以文化设施、校园景观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环境;一是以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环境。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任务,就是在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的规划和建设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实现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在规章制度、符号体系、文化活动等的制定、提炼、组织过程中体现浓厚的人文理念,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统一。

二、建设功能性、艺术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1.在建筑功能性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全面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建筑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各种功能的实现为人服务,在建筑功能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现代化的设施更好、更便捷的实现其基本功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完善其扩展功能。给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多的便利、更多的服务,让其全方位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理想的大学校园建筑美学设计有其独特的气质,是功能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统一,通过其传达的人文关怀理念给与身处其中的师生愉悦的精神感受,陶冶师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因此,在学校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现有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体现和谐性;精心设计每一栋建筑,使其既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又同时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要认真装饰建筑内部环境,以高雅、庄严、艺术气息浓厚的装饰设计体现教育建筑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全面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层次。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被建筑文化的魅力所熏陶和感染,从而实现校园建筑的育人功能。

3.建设承载深厚历史和人文价值的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点睛之笔。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涵盖了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强调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统一,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人文价值。要通过整体呼应,协调统一的布局体现校园景观的和谐感;要通过发掘校史中的优秀人物、标志性事件等,选择最具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的部分作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体来增加历史感;要将校训、校歌、校徽等元素通过校园景观的方式加以强化,增强校园景观的教育性;要以雕塑、书画作品等元素营造文化氛围,丰富校园景观的内涵。让校园景观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气息时刻影响学生,提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层次和品味。

三、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相统一的精神环境

1.建设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

健全的制度体系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证。实现规章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人性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改进和完善校园制度体系。高校是知识分子相对高度集中的场所,对于社会新的变化、新的理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和接受力。所以,在高校制度体系运行过程中,更加需要及时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修改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确立解决新问题的新型制度,这也是高校制度体系灵活性、有效性和约束性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年来,我国高校在制度规范方面都是重约束、重管理、轻服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有在制度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全面贯彻服务理念,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教育服务,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并举,才能形成富有生机的精神文化环境。

2.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体系

符号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体现,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凝练和浓缩。校歌、校徽、校训、校史、典型的校园景观、大型典礼仪式等等都属于校园文化符号体系的范畴。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校园文化环境传承历史、引领后人的重要参照。建设校园文化符号体系,需要以学校发展历史为参考,以学校现实发展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未来发展预期为方向,科学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同质化、共性化,追求特色化、个性化,通过校园文化符号全面提升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氛围和外在形象,使校训、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符号体系广大师生、校友的精神寄托。

3.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水平的重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文化活动要实现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坚持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是校园文化活动整体形象的基本要求,是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二是要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文化活动是教育理念和思想传播的有利方式,与此同时,它们也是文化活动的基本目的。坚持教育性和思想性的统一,需要探索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主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渗透与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三是校园文化活动要做到文艺性与科技性、政治性的统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层次,需要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的分量,以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大力开展政治参与活动,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更重要的是探索和设计提升学生政治参与主动性的活动形式。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促使其不断勤奋向上、求实创新。通过全面、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不断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陶冶大学生的美好情操,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其对学校历史、学校文化的认同感,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蔡宏生,郑文慧.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7).

上一篇: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