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决策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9 16:53:49

依法决策制度

依法决策制度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依法治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

二、依法治理工作制度完善,工作人员、场地、经费落实到位

为确保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确保依法行政、依法执政,我局不断完善依法治理工作制度,先后建立了《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大事项决策制度》、《攀枝花市民政局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决策后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的政策、对重要事务、资金分配、专项资金监管等重大事项实行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审查,执行集体决策。同时,坚持决策跟踪反馈机制、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多途径、多形式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选取涉及面广、百姓关注度高的决策开展了执行效果评估,评估报告作为决策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予以调整完善的重要依据。通过完善依法决策和民主决策机制,有效提高了民政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确保行政决策合法、有效,确保依法治理。

依法治理工作人员由办公室副主任李泽明担任,具体负责贯彻执行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的有关决定、指示和意见,依法治理工作的督查督办等法制工作。依法治理的经费纳入了本单位财政预算,确保依法治理经费专款专用。

三、制定法治建设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

四、将依法治理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建立法治档案

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反映出法治文明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权威。我局为加强对依法治理工作的考核,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方面,分别建立了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细则,将考核情况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和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建立法治档案,强化了领导干部依法治理的意识,并促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五、全面推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问责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行这项制度,对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行政执法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我局每年将目标任务详细分解下达给各个业务处室,参照市级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工作制度,制定了局内部工作考核机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公务员考核评优直接挂钩。此外,为落实机关效能建设要求,我局于2009年出台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工作制度,由局监察室负责考核监督。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评议考核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效能,我局制定了《攀枝花市民政局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办法》和《攀枝花市民政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行政执法人员的评议考核办法和执法人员责任追究的原则、方式、方法,并予以严格执行,确保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六、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力度

我局在每年的年度法治工作意见中都对各县区民政局的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要求。按照我局《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办法》,开展对本级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检查,强化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今年以来,各县区民政局均参与了由教育、工商等部门组织的联合执法,但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也未进行过单独的行政执法。

依法接受并认真落实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察、法制等部门的监督,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及建议的满意率达100%.

攀枝花市民政局

依法决策制度篇2

一、工作目标

努力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利执法体制,全面推进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保障水利依法行政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高水利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和能力。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确保水利依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

1.建立健全水利依法行政领导机构。成立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永胜同志担任,成员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政科。领导小组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依法行政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和安排部署年度依法行政工作。

2.将水利执法机构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3.坚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每年不少于二次定期研究依法行政工作,并按时向市政府做年度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4.科学确定机关科室依法行政职能。依据《市水利与渔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完善局系统内部依法行政职能和依法决策规则,形成对口管理、分级负责,相互制约、密切配合的依法行政和法制监督机制。

5.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领导干部学法培训。

(二)全面加强水利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努力提升水利依法决策水平和依法执政能力

1.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决策水平。一是健全和完善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党委决定和法制监督为主要形式的依法行政决策制度和程序。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和讨论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二是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水利系统年度重点工作和工程项目建设,全部纳入依法行政和法制监督体系,进一步突出权力与责任、行为与监督、目标与法制的统一。三是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做出前,要交由部门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法制工作机构部门要完善行政决策监督机制,落实监督内容、对象、程序和方式,确保监督到位。四是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情况评价制度。对重大决策实施后,要配套安排法制监督的科室和专门负责的单位和人员,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和综合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五是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要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对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未经集体讨论做出决策的,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对负有责任的公务员给予处分。对依法应当做出决策而不做出决策,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行为,要依照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2.加强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提高地方性法规和制度建设质量。一是加强对五部水利地方性法规的清理和修改工作。成立市水利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市太河水库管理局、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市萌山水库管理处、市大武水源管理处等五个单位,依据《市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开展《市水土保持若干规定》、《市太河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市萌山水库保护管理条例》、《市大武水源地水资源管理办法》五个地方性法规的调研、修改和清理工作。二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对水利系统下发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由水利系统法制机构负责审查审核,通过后才能下发有关单位,对规范性文件要及时建档归档,规范管理。三是加强行政许可的审批制度。按照《水行政许可实施办法》的规定,严格落实水利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进一步提高许可审批制度建设的质量。

3.建立水利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从水政执法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专项整治、业务培训、技能考核、执法效果等六个方面确定评比标准,按月评、季评和年度总评的方式,实行量化打分,公平合理地评选出局属各单位和区县的优胜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促进水利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深入开展水利执法工作,切实维护水利执法的行政效能和执法权威

继续巩固和完善水利、公安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积极探索水利执法社会联动机制。主要开展以下水利执法工作:

1.中心城区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中心城区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对中心城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取用水行为进行全面整治和规范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各区县也要根据中心城区取用水专项整治行动意见,在本区域内开展此项工作。

2.孝妇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效果督查活动。对涉及此项工程的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和周村区有关河段的治理效果实行实时监督监察,确保治理效果。

3.开展大中型水库涉法事件专项整治工作。彻底查处和解决水库违法事件和水事纠纷,依法解决有关群众上访问题。

4.开展主要骨干河道排污口清查和汛前清障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巡查力度,集中力量查处污染源头,解决骨干河道水污染的顽症。集中精力抓好汛前河道清障工作。

5.搞好渔业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四)严格落实水利执法监督,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

依法决策制度篇3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3-0030-06

关键词: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论证;合法性审查

摘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从广义上讲,是指行政部门做出的决策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过程;从狭义上讲,是指审查机制的合法化。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是决策科学化的保证与决策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保障人民合法利益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面临着相关法律法规位阶较低、合法性审查主体不明确、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效果不强、监督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应在制定高位阶法律法规的同时,科学设置合法性审查主体,强化公众参与力度,完善专家论证制度,健全监督机制,以促进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进一步完善。

我国作为一个崇尚法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全局性、整体性和目的性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关键是依法行政,只有国家各级行政人员做到懂法、依法和守法,在日常工作中依法管理,杜绝权力滥用,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才能避免决策失误。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多个旨在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行政决策权,即重视行政决策的合法化,同时将合法性审查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重要行政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进行合法性论证”,首次将合法性论证用于重大行政决策中。2008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中详细规定了保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具体程序,各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规定。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为了实现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需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进一步明确地将合法性审查列为重大行政决策的一个重要程序,使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措施越发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十指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各类重大行政决策势必会成为一种常态。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必要性、面临的问题、优化策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含义与内容

什么是重大行政决策?其合法性的内涵是什么?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是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的问题。

1.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含义

行政部门为实现其特定行政目标,依照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针对其管辖权限范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相关活动方案的行为过程称为行政决策。[1-2]作为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过程中最原始、最基础的工作,行政决策决定着政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向。重大行政决策的“重大”一词在于突出决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目前我国对“重大”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判定标准,往往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根据决策内容与影响而界定。通常来说,重大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等职责而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行政决策,如重大政府采购和投资项目的安排,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总体规划,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监管等,这些决策大多与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3-4]

2010年,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合法是决策的第一要件”。楸Vぶ卮笮姓决策能够得到公民的认可并有效实施,必须通过合法化的过程赋予其合法性地位,将重大行政决策从决策变为更加权威性的公共政策[5]。从广义上讲,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是行政部门做出的决策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过程,它包括三个维度,即决策形式的合法化、参与的合法化和理性的合法化,此“三化”相互依存、密切关联、辩证统一。[3]从狭义上讲,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是指审查机制的合法化,即重大行政决策必须经过合法性审查,具体指为保证决策程序依法进行、决策权限有法可依、决策结果和效果符合法律规定而进行的一种行政审查程序制度。

2.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内容

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是行政决策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其内容涉及决策制定与合法性审查等多个方面。

(1)决策权限合法化。决策权限合法化是指行政决策主体是否有权力作出该项重大行政决策,针对的是法律授权问题。行政决策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内部可以直接制定并实施决策活动且能够承担决策后果的个人或者机构。[6]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决策主体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不可无权行事或越权行事,否则其决策是无效的。

(2)决策程序合法化。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必须遵守相应的方式、时间和顺序等法律的程序性规定。我国一直有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缺少与行政决策相关的独立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但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程序,必须按照现有的规范行政行为的程序性文件执行,否则其合法性将被质疑。

(3)决策内容合法化。重大行政决策的内容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决策的内容要在行政决策机构的管辖范围内,决策内容的形式规定要依法进行。

(4)审查主体合法化。对重大行政决策作出合法性审查的主体通常包括四种,即本机关外部法制机构、本机关内部法制机构、社会独立法制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不同的审查主体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查效果,因此选择恰当、有效的审查主体至关重要。[7]对比这四种审查主体不难看出,除社会独立法制机构外,其余的审查主体都与行政决策主体有着或多或少的利益关联,或是上下级关系,或是同事关系,所以应尽可能选择与行政决策主体无直接联系和利益来往的社会独立法制机构作为合法性审查的主体,以规避嫌疑。

(5)审查内容合法化。目前国内对合法性审查的具体内容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对于哪些决策内容应当审查、哪些决策内容无须审查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虽然审查内容越多,获得的信息越详细,决策执行后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少,但是过多的审查内容无疑会加重审查主体的工作任务,而工作量过大会导致审查不细致、难以抓住重点。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也不是越少越好,因为审查内容过少,审查主体有可能漏掉和忽略很多重要的问题,最终可能导致决策审查不通过或者决策执行问题重重。因此,审查主体应掌握决策重点,从决策权限、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等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审查,以提高审查效率,保证审查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6)审查方式合法化。合法性审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专家咨询、听证制度与公众参与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法且合适的审查方式至关重要。对于争议较大、内容复杂的决策,必须通过专家咨询会、听证会等有针对性的讨论会来审查;对于争议较小、内容简单的决策,通过书面或电子文件审查即可。

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保证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重大行政决策作为一种全局性的决策,关涉公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决策一旦失败,公民和社会团体难以通过行政诉讼获得应有的救济。因此,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建立合法性审查制度,是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具体来讲,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科学化的保证

重大行政决策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础,与影响范围较小的一般行政决策不同,它是针对全局的决策,在目标上考虑得更大,涉及的范围更广,影响也更为深远。重大行政决策一旦出现失误,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乃至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受阻和人民利益受损。所以,重大行政决策的M定与审查必须保证其科学性,严格避免随意决策、法外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确保决策权不会被滥用或者误用,以降低决策风险和避免决策失误。[8]

2.决策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重大行政决策只有通过合法化的过程才能够获得合法地位,未通过合法化认证的决策本身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难以获得公众的认可,一旦实施必然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最终导致决策失败。[5]

3.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必然要求。依法决策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决策合法是行政合法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要遵循“权力法定”原则,不越权行事,其行政手段不应根据个人意愿随意实施,而应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行事,不能超越法律法规的界限。[5]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过程中,无论是决策的制定还是决策的审查,都应严格依法进行,这体现了我国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4.保障人民合法利益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府科学民主决策,能够反映人民的意愿,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和认同;而错误的决策,将背离人民的意愿,损害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要求依法制定决策和依法审查决策,将决策的重点放在推进发展和改善民生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从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现状

迄今为止,尽管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多个用于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文件,提出要重视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各地市也建立了相应的重大行政方案合法性审查机制,但是依法决策和依法审查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还存在诸多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位阶较低

行政决策主体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的权力属于行政权,理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8]自200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开始,江西、青海、湖南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先后出台了针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地方规章制度[9],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程序,从立法的角度制定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使重大行政决策的制定、审查和实施有法可依。但由于地方行政法规的位阶相对较低、权威性不高且约束力不强,这些法规往往被束之高阁,未能有效实施。而最高立法机关关于重大行政决策的高位阶法律法规却一直没有出台,立法进程严重滞后。

2.合法性审查主体不明确

由于中央并未对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主体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也未限制审查主体的选择,各地区通常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机构作为合法性审查的主体,探索适合自己的审查模式。目前,最常见的审查主体是本机关内部法制机构,因为这种选择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是最简便和最有利的。但是这种审查主体的审查效果不太理想。合法性审查主体与行政决策主体同属一个机关,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审查主体就算是发现了决策问题也难以违背领导的意愿,审查作用难以体现。而另外两个审查主体――本机关外部法制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由于审查主体与决策主体同为政府工作人员,多为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打交道的同事,在中国浓厚的人情社会氛围下,审查通常是走一下过场,作用不大。此外,各地政府法制机构还或多或少地存在人员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审查人员良莠不齐,合法性审查的专业水平难以保证。

3.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的效果不强

公众参与攸关其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不仅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而且能够提升决策的质量,是实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某些地区在一些领域已经进行了公众参与的探索,如杭州的开放式决策。但是目前所进行的公众参与的探索,存在着决策效率较低、参与效果较差,甚至“作秀”参与和不文明参与的情况,参与程序还有待完善。另外,在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外脑”的力量,科学、全方位地为决策咨询、论证,即专家论证[10],参考论证的结果对决策作恰当的修改,能够有效保证政府决策的合法性[11]和科学性。但目前我国的专家论证大多流于形式,多数专家只是被动地参与重大行政决策,常受到委托机关的干扰和暗示,对决策结果难以产生实质性影响。甚至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使决策能够顺利进行,只挑选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专家参与论证,严重违背了设立专家论证的初衷。

4.监督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合法化面临着自我监督为主、上级监督为辅、外部监督缺乏的现状。自我监督即相关机构和个人自觉管束自己依法行政的行为,这种监督的效果十分有限。上级监督通常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我国宪法规定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享有对国家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监督权。但上级监督目前面临着两方面的困境:一方面,缺乏与人大对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人大的监督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另一方面,人大对重大行政决策的监督通常是被动的,只有当决策文件在审查中出现问题并向人大反映后,监督程序才启动。[9]外部监督是指社会监督,包括公众监督、媒体监督等。重大行政决策涉及面广,对社会利益格局具有较强的调整功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外部监督具有主体多元、监督力度强等重要特点。但是,我国重大行政决策外部监督的制度建设滞后,外部监督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四、完善我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对策

1.制定高位阶的法律法规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律是一个国家长久治安的有力保障。我国作为法制国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相关规定只在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中出现,且常常被忽略,没有独立的、高位阶的相关法律出台,缺乏强制性,无助于决策的执行。因此,为推进依法行政,真正实现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最高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相关的高阶位法律法规,并据此建立一套刚性的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审查程序,对决策主体、决策权限、审查主体、审查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4]

2.科学设置合法的审查主体

为了确保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化,科学设置合法的审查主体至关重要。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政府法律顾问可以胜任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职责,且具有多种优势:一方面,政府法律顾问作为审查主体,与决策主体是并列的关系,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能够排除人为的干扰、保持中立的立场;另一方面,政府法律顾问队伍由相关专家和律师组成,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而且可以兼顾决策的民主性。[12]当然,政府法律顾问作为审查机构,也必须依法行使审查权力,避免因个人或部门利益而导致“走后门”情况的发生。

3.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完善专家论证制度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从近两年的具体情况来看,尽管各地区为保证重大行政决策的顺利执行,也强调加强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制度,但是整体上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为保证重大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应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到决策的审查中,同时完善专家论证制度,虚心听取专家对决策的建议和指导。

4.健全监督机制

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合法化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监督的过程,无论是决策的制定、审查还是实施,都离不开监督。健全的监督机制是保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重要手段。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力的范围和方式;其次,应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我监督能力,避免滥权现象的发生;最后,应加强社会舆论、新闻媒体和公众的监督,保障重大行政决策始终能够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莘.法治政府与行政决策、行政立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7.

[2] 肖北庚.行政决策法治化的范围与立法技术[J].河北法学,2013(6):10.

[3] 朱晓明.重大行政决策合法化的三个维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6.

[4] 杜欣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4(2):51.

[5] 郭渐强,彭璐.重大行政决策方案合法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6.

[6] 杨寅.行政决策程序、监督与责任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41.

[7] 刘淑君,喻海龙,刘玉萍.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21.

[8] 杜欣霖.合法性是重大行政决策的第一要件[J].党政干部参考,2014(15):32.

[9] 王仰文.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2(1):99.

[10]李慧.论地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的完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7):50.

[11]程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J].法学杂志,2011(s1):27.

依法决策制度篇4

[关键词]大学章程 现代大学制度 民主决策 程序公正

[作者简介]俞姝(1976- ),女,浙江湖州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方守湖(1961- ),男,浙江宁海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以‘章程’建设推进高校内部治理的程序公正研究――基于法治浙江的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B08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24-03

大学章程被喻为大学的宪法,为大学的自主办学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大学章程和遵循程序公正原则是保证大学依法科学治理的重要条件。大学自治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依章程而治。大学章程事关大学治理。在大学治理的各元素中,科学决策是重要前提,只有在决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本质属性与公共利益需要的治理结构,才是最理想的治理结构。决策是否公正、民主、透明影响着高校决策层的凝聚力,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高校实现科学决策,关键在于坚持决策的程序化,健全和完善决策程序是实现科学决策的保证。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重点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高校依法自治。从2011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1号)到2012年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再到2013年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均将章程建设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载体,大学章程建设成为当下推进大学治理变革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章程是完善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依据

(一)多元利益主体对现代大学治理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高校内部曾经高度一致的利益格局不复存在,不同利益主体并存、相互博弈的局面逐渐形成。基于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对现代大学的挑战,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现代大学制度模式必须重新调整和设计。《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提出“完善高校治理结构”“规范高校内部权力运行,推进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期待大学章程的回应

2012年,教育部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提出“加强章程建设,健全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再次强调了以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高校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1号)制定或修改章程,且必须经过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这一程序,核准后的章程应当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同时提出:“依法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要依法明确、合理界定学校内部不同事务的决策权,健全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完善校内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规则,大力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可见,承载依法治校、科学决策这些重大使命的高校章程,其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程序公正的缺失制约着现代大学依法自治

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缺一不可、互为依存、有机统一。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统一是大学制度的效度的表现,它们共同保证大学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程序公正是大学制度公正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不仅体现在大学制度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还体现在其表达方式上。绝对的实体公正是做不到的,只有做到制度程序公正,其执行结果才能产生较高的威信。在制定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利益的涉及方是否充分享有表达利益的机会,各方的主张是否都得到了尊重以及是否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都极大地影响着制度的公正性。

受中国法律制度环境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影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中的正当程序理念缺失。高校管理中轻视正当程序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随意性和功利性矛盾突出,这都严重制约着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进程。

(一)程序性制度不完善

程序是现代社会制度治理的一个关键要素,制度的执行有赖于程序,没有具体程序的制度可以说是无意义的制度。大学制度的程序公正,是由平等对待、民主参与、公开、科学、效率、稳定等原则构成的完整体系。但是,在我国大学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程序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大学制度没有明确规定程序性条款,制度执行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发生程序混乱现象,这极大地阻碍了大学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民主参与不够

民主参与是现代大学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我国大学治理的实际运行中,多元利益主体的民主参与还得不到保障。首先,教师在大学制度程序中受到了极大的忽视。教代会制度是高校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基本途径,但由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实际作用发挥受到很大局限,存在形式大于功能的倾向。其次,学生在大学多元利益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其参与大学制度程序的权利尤为薄弱,哪怕是与其学业休戚相关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方面,也几乎没有话语权和申诉权。最后,高等教育机构其他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校友等在学校管理决策中也没能获得相应的发言权。

(三)有失公开透明

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社会组织中,大学这一组织也不例外。校内不同的部门和主体之间往往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制度执行程序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所难免。虽然绝对的信息公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我国大学中由于程序不公正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普通教师和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往往被忽略,只能在政策出台后被动执行,申诉权等权益也得不到保障。

三、以章程建设推进大学治理的程序公正的途径

科学决策是决策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决策程序除了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外,还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决策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确保利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保证专家学者的智慧得以运用,并接受群众监督,营造决策的科学、民主氛围。

高校章程从性质上来讲虽然不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但对于高校自身来讲具有“内部法”的绝对效力,同样具备法制品质。让章程为大学决策权结构中各方利益有效表达提供制度性、程序性的框架,通过多元利益主体参与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将决策控制权按照实际需要,合理分布于不同的治理主体手中,并使不同主体之间产生权力依赖和制约关系。

(一)健全决策中枢程序

高校自主管理的合法性,不等于其实施的具体管理行为具有合法性。高校自主管理权的行使是否公正与合理,要依靠相应的正当程序作为保障。重视程序首先能促使权力行使方谨慎地做出行政行为,其次能为相对人在权益可能受到侵害前主动制约权力滥用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在大学章程的建设过程中,在符合法律、不与法律特别是上位法相抵触,满足行政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完善程序性条款,通过程序公正来保障实体公正。

第一,明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配。通常认为大学这一组织存在两大权力体系,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两大权力体系维系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当前,高校改革呼吁去行政化,要求强化学术权力,不妨通过章程建设来明确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边界,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章程建设,明晰学校的决策系统和决策程序,严格细致地区分和界定决策系统的组织形式、议事范围、议事程序,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确保各类决策组织分工科学、责权清晰、衔接得当、运行有序。

作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学术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其“教授治学”的作用,明确规定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以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组成原则、负责人产生机制、运行规则与监督机制,保障学术组织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发展、教学科研计划方案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咨询、审议、决策作用,维护学术活动的独立性。

促进高校学术权力的价值回归,必须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支撑,在校内治理中共同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不少高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复旦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的校领导先后退出学术委员会,以减轻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行学者的职称评聘分离,学术委员会所代表的学术权力负责评议,校长代表的行政权力负责聘用;吉林大学在章程中明晰了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协调运行机制,建立了校长向学术委员会报告学术工作的制度,规定了校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不能担任学术组织的负责人。以上高校都已启动了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并将各自在校内治理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以章程这一“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学校的各项改革实践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其他高校的章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实践范本。

第二,界定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权限。自1989年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来,这一领导体制一直是高校的决策“中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也对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职责范围做了相应规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不同高校对于“三重一大”(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具体的操作。建立健全决策的程序化,是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性、程序性和规范性工作。

2011年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1号)进一步提出:“章程应当依照法律及其他有关规定,健全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规则、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的制度规范。”可见,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1号)为指导进行章程建设,首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规范议事程序把握党委和行政的定位,处理好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在实践层面,江苏省近期出台的《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党委领导重在决策,校长负责重在执行”,明确界定了党委书记和校长的职责,规范了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程序规则,系统地提出了保障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实施的六项工作制度。以上制度建设成果无疑为高校的章程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强化决策咨询程序

民主决策是运用民主的方法和程序,保障群众对决策的参与和监督,促进决策满足多数人的意愿。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虽不完全一致,但又相辅相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决策更加合理,进而推动事业的发展。对于大学这样存在多元利益主体的机构,更需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师生在民主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第一,高校教代会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决策咨询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以建议、参谋等形式为决策机关和行政领导者服务,向他们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并发挥决策过程中的辅作用。行政决策中枢系统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决策咨询系统向其提供服务。如果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比喻成“决策中枢系统”,现实中的教代会就相当于“决策咨询系统”。高校教代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赋予广大教职工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基本形式。高校要实现民主决策、科学管理,就必须充分利用教代会这个教职工参政议政的平台。

第二,通过章程建设完善教代会制度的构想。随着依法治校理念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教代会制度在实践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发展。代表性的制度成果有:教代会代表提案责任制度、院(系)二级教代会制度、教代会代表巡视制度、教代会代表列席重要会议制度、接待教代会代表日制度等。其中,教代会代表提案责任制度是指代表以提案的方式对学校改革发展及教职工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以一定机制保障落实提案的责任人、时限和成效检验;院系二级教代会制度是指学校内的院系选举出各自的代表组成院系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制定本院系的重大决策,以此加强院系层面重大决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教代会代表列席重要会议制度在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实施,如中国政法大学实行教代会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制度,即校长办公室根据不同议题邀请相关教代会代表参加会议,代表通过列席会议、发言、提出意见或建议来参与校务工作并进行民主监督,这赋予了作为普通教职工的教代会代表更多的参政议政权。

以上各项制度创新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支持,因而不能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章程建设正好为教代会制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各高校应完善学校章程,在大学章程中明确教代会职能的法律地位和操作程序,加紧研究建设教职工代表的选举、议事、表决、监督、责任追究的程序与规则,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在教代会立法现状短期内不可能根本改善的情况下,通过章程完善教代会制度,制定高校的教代会“示范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教育研究,2006(7).

[2]何正平.从西方程序公正的演进逻辑看我国程序公正的制度建设[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吴国娟.大学制度程序伦理探析[J].江苏高教,2012(1).

[4]孙瑞林.高校科学决策与决策的程序化问题[J].榆林学院学报,2005(3).

依法决策制度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依法治企;思考;探索

一、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提升内部管理的需求。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电力市场化进程的推广,电力企业的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经营形式日趋严峻,电力事业发展任务艰巨。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展形式,电力企业要保障企业安全、稳定、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立足于企业内部管理本身,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出发,坚持以“依法治企”为核心,从严治企,在苦练内功、强化管理、依法经营、防范风险上狠下功夫。

(二)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反腐倡廉和反“”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金钱、物质的诱惑下,腐败行为滋生。近年,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强,先后查处的腐败案件“惊人”,多位高官“下马”,其中不乏发生在电力企业的案件。究其原因,是企业作风建设存在漏洞,个别管理干部党性和组织纪律性不强。企业要想杜绝腐败现象在企业内部滋生,提高全体员工的反“”自觉性,就必须坚持以“依法治企”为抓手,依法从严治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各项廉洁自律规定,扎实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在增强员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大力提高员工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治企水平和防腐拒变能力。

(三)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适应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与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必须也必然需要法制来引导、规范、约束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日益推进,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投身于市场竞争。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电力企业要想经受住市场环境的考验,抵御市场风险,除了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市场竞争外,必须加强企业法律制度建设,通过完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实现依法治企。

(四)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扩展业务与世界接轨的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交往来扩展自身发展,电力企业也无不例外。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国内企业要想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除了拥有企业业务竞争力外,必须强化企业依法治企,通过法制保障国际业务的顺利合作,为企业走向国际化保驾护航。

二、电力企业推进依法治企的几点思考

依法治企是电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持续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是坦然面对来自外部竞争、抵御腐败等不正之风的利器。电力企业,只有依靠依法治企,才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下面我就电力企业依法治企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依法治企就要建章立制,强化企业制度建设与执行。建立健全并着力落实规章制度是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行法治化管理的手段。一是企业要立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建立健全适用于企业,并有利于指导企业业务开展的具体化规章制度,通过完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堵塞管理漏洞,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安全”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电力企业应该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主题,建立适用于企业发展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使之成为规范生产程序、保障人的安全的行为准则。二是企业应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并适时地将国家法律、地方法规等对企业的要求,合理有序地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其成为企业全体职工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企业的运作行为标准,从而有效规避经营风险,为企业依法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与制度保障。三是制度建设重在落实。健全的制度,只有且必须通过有效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发挥制度的刚性和约束力。企业应通过组织培训、开展制度学习等活动,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传达和解读制度规定,树立员工法制观念,端正员工职业道德,强化员工依规矩、依纪律、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切实将制度落实到实处,将依法治企落实到实际中。

(二)依法治企就要依法决策,夯实依法治企基础。依法决策是事关企业长久发展的大事,企业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要在企业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要遵章守纪,杜绝主观的随意性和片面性。一是要建立调查研究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制度,决策前充分进行经济、技术和法律论证,坚持集思广益、民主决策、阳关操作,坚持把企业发展实际需求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合理规避决策风险。二是建立探索论证制度。通过建立专家论证制度等,对重要规划、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技改项目等通过组织论证会、咨询会、研讨会等形式,进行风险评估、可行性研究以及法律审核,使决策更具科学性,避免或建设决策失误。三是建立集体决策制度。通过建立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明确“三重一大”事项的主要范围,加强决策管理,统一决策标准,规范决策行为,使公司各项决策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是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通过采取层层签订责任书,将依法决策、执行与绩效考核机制相挂钩,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决策过程中,落实专人全程监控,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分析原因,制定对策,确保决策执行不失误、不走样。

(三)依法治企就要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进程的加快,国家对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产建设项目实施等方面实施的法律管制越来越严厉与规范,这直接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秩序和经营管理活动。电力企业需要从法律执行的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的途径,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通过“自律”方式规范企业行为。对照国家《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持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从源头规范生产经营作业行为,使经营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二是要建立生产经营活动监督检查机构,通过“他律”方式规范企业行为。通过监督检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履行监督检查义务,并纳入法制管理,形成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有效威慑。三是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行为期间,应建立自我保护机制。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企业能否在第一时间采取妥当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是体现企业依法治企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通过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活动,尽可能地把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分歧都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有效化解,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

(四)依法治企要完善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完善企业内控管理体系,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应执行风险管理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机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进一步明晰各部门职责,不断健全和完善部门间的相互制衡约束关系,强化部门业务外部监督功能,切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加强工程项目计划实施的过程管控,全面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将标准化建设向经营管理领域延伸,切实加强各项标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规范化水平。二是建立推进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以重大决策、重要业务和流程的风险管理为重点,确定重大风险的应对策略、完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强化风险管理的检查监督等措施,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要强化法律审核,确保企业各项决策及行为合法合规。法律审核是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关键环节。企业要根据“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健全经济合同和重点决策的法律审核体系。

(五)依法治企要与企业人才素质建设相结合。企业各级管理者是企业不同层面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依法治企理念具化为企业管理方式的重要力量。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企的能力,是加快企业法制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是企业应培养管理干部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的行为,带头增强企业守法意识,树立企业法制观念,提高企业员工守法遵纪的观念和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水平以及依法维权的能力。二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学法的同时,更能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把学法和用法协调起来,为企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实施依法治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依法治企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将依法治企融入企业文件建设,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依法治企,是提高以企业法制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能力。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在密切联系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法律常识讲座、依法管理研讨等活动,有效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形成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局面,切实把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廉政建设、项目实施等法制宣传的内容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去,大力营造依法治企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强组织建设,夯实企业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组织建设是法律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企业要设置法律事务机构,落实机构职责和处理企业法律事务的程序、责任人,并配备适当数量的法律工作人员,并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规定,在明确总法律顾问工作职责的前提下,设立总法律顾问,使法律顾问更加专业化,逐渐健全法律顾问的工作流程及制度。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作风建设。要坚持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抓好思想教育,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用法律、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和批评监督渠道,坚持法律、纪律面前一律平等。

依法决策制度篇6

全区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并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宣传教育,完善考核制度,努力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观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了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职责,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依法行政工作。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全区依法行政工作专题汇报,及时分析、协调、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政府及各工作部门法制队伍建设,积极派员参加由国家、省、市法制办举办的各项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全区法制干部及工作人员队伍业务水平及整体素质,为区领导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在经费保障上,我区今年在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方面共计投入经费18万元。

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坚持将依法行政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部署落实《意见》、《决定》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提出的要求,草拟完成了《市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强化全区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坚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日常工作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开展专题法制讲座和集中培训活动,保证学法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不定期组织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适时组织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各行政执法领域相关的规范性文件。

三是完善考核制度。积极推广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对拟任区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强化法律基本常识及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培训,在任职前考查其是否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及依法行政情况,必要时对其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测试,考查和测试结果作为任职的依据。同时对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知识学习、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将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一是规范行政执法监督管理。以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合法率为切入点,认真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行政执法部门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省行政执法人员基本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的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到位,不断提高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结合市绩效管理指标考核体系要求,严格遵照上级有关部门制定的评查标准,对各有关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案卷材料合法性、规范性进行监督检查,并指导督促整改,促使有关部门的案卷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二是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实行行政执法人员岗前培训、定期轮训、上岗法律知识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执行《省行政执法资格认证与执法证件管理办法》,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条件、考核标准、考核程序,健全纪律约束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对全区执法主体证件管理,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今年共更新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证19个部门284人次,组织报名参加全省行政执法统一考试12个部门46人次。

三是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规范化管理。对全区19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职权进行全面梳理,共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等各类行政职权1466项。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细化,全区1043项行政处罚项目被细化为3660个处罚档次,基本做到裁量“零自由”。同时,借鉴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梳理量化试点单位的工作成功经验,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将范围逐步扩大至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收等具体行政行为领域,进一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不断推进行政透明化,加强网上服务平建设,先后启动了“市江区网上审批服务平”、“市江区网上效能监察系统”等电子政务系统,制定出了《江区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系统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审批事项受理以及审批的程序、环节、时限,促进办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是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审查、定期清理制度。严格规范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权限和程序,尤其对制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均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后提交区政府法制办和区政府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区政府常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明确规范性文件的备案主体、备案时间和备案要求,坚决纠正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方针政策相抵触或超越法定权限、违反制定程序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健全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制定下发《市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制定全区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清理方案,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的清理时限、清理范围、清理标准,着手对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由区政府及区政府工作部门等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分阶段进行自查、清理、审议、通过,将保留、修改、废止、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水平

围绕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这个重点,严格决策程序,强化决策监督,有力促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一是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制定与出重大行政决策之前,采取公示、调查、座谈、听证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均依法依规进行听证。重大行政决策在提交区政府研究前均交由区政府法制办和区政府法律顾问进行合法性审查后提交区政府常务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年共征询区政府法律顾问意见近60件。

二是健全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由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通过舆情跟踪、抽样调查、重点走访、会商分析等方式,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行政机关做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综合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决策在施行中出现的问题,以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依法决策制度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紧紧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依法行政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区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创建目标

围绕区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夯实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经过努力,达到“一提高二健全三有力四完备”的要求。“一提高”我局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得到提高;“二健全”即我局推进依法行政领导机构健全,工作人员配备符合规定;“三有力”我局依法行政措施有力,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有力,行政行为监督有力;“四完备”即我局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完备,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备,制度建设完备,行政权力运行、职责履行程序完备。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提高我局领导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不断提高与依法行政和履行职责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和能力。结合我局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工作,强化对行政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和履行职责必备的通用法律知识、专门法律知识培训,实行行政执法人员的年度业务轮训。二是广泛宣传依法行政知识,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氛围。对全局干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精神,促进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建立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把依法行政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考核等级,把依法行政情况作为考核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

(二)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一是规范、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和程序。制定和完善内部决策规则,明确决策权限、决策程序、决策责任,建立健全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活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监督主体、内容、对象、程序、监督方式,落实决策责任。对不依照法定程序或超出权限范围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将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呈报。

(三)建立健全我局信息公开制度。积极推进信息公开,畅通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行政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和监督管理。一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程序,提高规范性文件透明度。改革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探索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及对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论证制度。二是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根据《市区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制度。我局规范性文件后,按时上报区政府备案。三是完善规范性文件的评估、修改、废止、清理制度。每隔两年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评估、修改、废止、清理工作。(五)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一是自觉接受服务对象的监督。二是认真办理和本部门有关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三是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办公场所对本单位承办的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有关事项的法律依据、办理条件、工作期限、工作标准等内容通过公报、便民手册、网站等形式予以公布,并公布联系监督电话,便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知晓和监督。

四、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阶段

召开局系统内学习《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工作方案》动员部署会,成立领导和工作机构,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按照我区《依法行政示范县区工作标准》的要求,我局制定《创建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区关于推进依法行政的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对照我区依法行政工作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认真做好学习工作。采取领导辅导、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和专题讨论等方式重点学习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决定》、《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选学《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规章。认真学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重要讲话;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大措施,要求单位每人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1至2篇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总结迎检阶段

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上门走访等方式,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查摆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实际,通过个人查、群众提、领导点、互相帮的方式,认真撰写自查分析报告。于年9月上旬前向区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创建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和验收申请,并准备好档案资料,迎接区政府对创建依法行政工作的验收。

五、组织领导

成立科技局《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殷民政任组长,副局长、地震办主任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六、工作措施

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精心安排部署,认真抓好落实。

二要抓好宣传,营造氛围。要求系统内每人至少要写两篇《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重大决策部署宣传材料,宣传国家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有关优惠政策和我区经济发展有关信息。

三要强化督查,严肃纪律。局《创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区》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分阶段进行检查、专项督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加强督促检查并及时在局系统通报,做到无遗漏、无死角。

依法决策制度篇8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总体要求

1、深刻认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几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更加紧迫和艰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一些领域社会矛盾有所增加,少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推进依法行政的意识还不强,行政执法中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依法行政工作开展程度还不均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和繁重。全县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建设法治政府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3、加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各行政机关要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的相关工作制度、强化依法行政知识学习教育、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检查考核、落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责任等措施,切实增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与问题的能力,做到带头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严格依照法定职权行使权力,既不推诿失职又不。要重视提拔使用依法行政意识强,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优秀干部。

4、推行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干部任免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应在任职前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情况。严格执行公务员录用考试法律知识的测试制度。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人事(组织)部门必须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或测查。

5、进一步完善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各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继续通过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学习宪法、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每年至少要举办2期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专题研讨班。定期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6、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定期清理制度,进一步依法承接、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工作,严格实施“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模式。建立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和统一受理、并联审批、项目审批代办制度。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推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查询,提供优质快捷的审批服务。

7、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界定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职能与权限,避免职能重叠,防止职能缺失。认真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分开”,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强化基层政府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强化其社会管理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推进政府管理服务化,落实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创新社会管理,构筑政府公共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市场提供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市场管理,要积极引导、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使其有能力承接部分公共服务职能。

8、健全行政管理制度。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绩效管理的重要标尺。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处置、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重大投资项目的审批和管理行为。

四、切实加强和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9、严格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进一步强化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实体意识和程序意识,严格按照《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制定规范性文件,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所定事项不得超出制定机关的职权范围;内容不得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违法为本机关设定权力或对管理相对人追加义务、限制权利;不得损害国家利益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规范性文件未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的,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制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规范性文件,要公开征求意见,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政府及其部门对本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要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要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研究办理。

10、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和清理工作。进一步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登记、公布、情况通报、监督检查和清理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要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或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定期组织规范性文件清理,对与上位法相抵触或者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要及时进行修改或予以废止。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年清理一次,清理结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五、建立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1、规范行政决策程序。认真贯彻执行《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政府及其部门要进一步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重大行政决策执行情况后评价制度和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作出重大决策前,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咨询论证,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要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者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组织听证,对听证中提出的意见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重大决策事项要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并在会前交由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12、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事先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机制,通过舆情反映、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情况信息、意见建议。全面论证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综合判断,提出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应对措施和化解处置预案,把风险防范的责任落实在决策之前。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不得作出决策。

13、加强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各行政机关对重大行政决策要加强跟踪了解决策的具体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对决策进行评估,必要时组织专家学者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做到决策权力与决策责任相统一。

六、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4、严格依法履职尽责。各行政机关要全面履行法定职责,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依法加强财税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不准违规操作;依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完善资金使用控制机制,坚决防止截留、挪用、贪占;完善大额资金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法加强政府性债务和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完善政府债务偿还机制,积极防范债务风险;依法加强土地管理,防止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用多;依法加强征地拆迁管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

15、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扩大实施范围,延伸实施领域。推行行政执法级别管辖制度,明确不同层级执法管辖权限,避免重复交叉执法。有多项行政处罚权和多支行政执法队伍的部门要整合执法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逐步建立行政执法部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执法经费保障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解决执法经费与罚没收入挂钩问题。

16、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适用规则和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防止滥用行政执法权。细化行政执法流程、完善行政执法告知、说明理由、回避、调查取证、听证、集体决定等制度。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坚持文明执法,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对违法行为,凡通过教育能够达到执法目的的,要慎用或不用强制和处罚手段,转变单纯依靠处罚进行管理的做法。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行政执法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狠抓执法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强执法评议考核,评议考核结果要作为执法人员奖励惩处、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继续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运行效能

17、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政府全部收支都要纳入预算管理,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的预算和执行情况,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情况都要公开透明。政府信息公开要及时、准确、具体。推进公开渠道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信息公开查阅场所服务水平。依法妥善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守秘密的关系,切实依法做好保密工作。

18、推进办事公开。各行政机关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加强各类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对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要尽可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将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归并集中,形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要规范和监督行使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的公共信息公开工作,重点公开岗位职责、服务承诺、收费项目、工作规范、办事纪律、监督渠道等内容,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19、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县级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20、完善政务公开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机制,政府和政府部门应当把实行政务公开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评内容,定期组织评议考核。监察机关要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监督,对不依法履行政务公开义务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八、健全调解机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21、建立矛盾纠纷调解联动机制。建立由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新体制,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依法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研究制定行政争议调解办法,将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关系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纳入行政调解的范围,主动进行调解。认真执行《人民调解法》,积极指导、支持和保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实现各类调解主体的互动,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22、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围绕“畅通案源渠道、化解行政争议”这一原则开展行政复议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正确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行政复议信息途径解决行政争议。加大行政争议和解、调解工作力度,尽量以和解、调解方式审结行政复议案件。完善行政复议听证审理制度,加大听证案件的数量。进一步规范听证程序、听证人员职责、听证结果的运用,从程序上确保行政复议案件审查的公开、公正、准确。积极配合省政府推行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整合行政复议资源,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复议审理权,引入专家学者及社会力量参与案件审理等方式,依法、高效化解行政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行政复议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有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

23、规范行政机关应诉行为。对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要依法积极应诉,按照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材料,指派工作人员出庭应诉。对重大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要主动出庭应诉。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决,认真对待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建立行政败诉案件分析制度、严格过错责任追究。

、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24、自觉接受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各级政府要主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权利。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曝光。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有关行政机关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认真对待网络监督,增强运用网络手段访民意、查民情的意识和能力。。

25、加强政府内部监督。上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支持审计、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审计部门着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行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加强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公共资金的专项审计。监察部门要认真履行好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的职责,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建立健全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机制,推进行政问责和政府绩效管理监察,严肃追究违法违纪人员的责任,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26、严格行政问责。加大对损害人民群众利益案件的查处力度,对因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违法行政等行为,导致本地、本部门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事件或者严重违法行政案件的,要依据《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直至行政首长的责任。督促和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十、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

27、认真落实依法行政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强化行政首长作为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各级行政首长要担负起职责,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依法行政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28、健全推进依法行政体制机制。完善依法行政领导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地本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政府常务会议要经常听取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每年依法行政工作总结要按时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政府部门要按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部门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要认真研究设定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并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目标管理考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干部任免和奖惩挂钩。

29、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发挥法制机构在贯彻落实《纲要》、《决定》、《意见》、推进依法行政方面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作用。切实加强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保证法制机构的规格、编制与日益繁重的依法行政任务相适应,保障法制机构开展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行政应诉、重大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审查、法制宣传培训等工作的必要经费。要重点解决我县政府法制机构工作条件保障不到位的问题。行政执法任务繁重的工作部门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法制工作。要加大对法制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重视提拔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工作能力强的法制干部。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政府法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当好政府或者部门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顾问。

上一篇:化妆品产品策略范文 下一篇:农业统计调查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