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合规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30 17:50:12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1

 

 

坚持依法治国学习心得1

   一、坚持严守党纪国法,强化自我约束。党员干部应当把党纪国法视如戒律一样,把对法律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修身理政的法宝。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约束了党员干部内心欲望的膨胀,守住底线、红线、高压线,远离是非之地、是非之事,促进心安、家安、国安。其他党纪国法和“八项规定”一样也是修身理政和凝聚民心的法宝。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自觉把党纪国法置于心中敬畏它,做党纪国法的守护者、先行者,这也是党员对自己内心的崇敬,对自己良知的负责,对自己入党宣誓的忠诚。

   二、坚持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法治社会。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作为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三、坚持完善法律体系,克服法律滞后。目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但部分领域法律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求,增进社会主义公民对法律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完善立法规范,突出立法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探索立法规律,强化立法调研、立法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提升立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快实现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保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四、坚持弘扬法治精神,释放法律正能量。法治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与根基,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高举法治精神就要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行动,避免走进“信访不信法”和“走关系强于走程序”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全民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法治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法律的正能量。

   __届四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作为行政机关,应该通过学习讨论,尽快将大会精神深刻领会把握实质指导实践。国家__重要讲话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在今后工作和学习中,要把学习领会国家__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同中央《决定》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国家__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掌握精髓、把握要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通过深入领会大会精神,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期望,更迫切的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坚持依法治国学习心得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全会公报的这一重要表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突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依据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人民权益的切实维护,依法治国就背离了根本。因权利而有法治,为保障权利而实行法治。人民的权利权益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着力点。

   宪法确立的公民各项基本权利,是各个部门法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的源泉。保障民权,首先应当从宪法中寻找依据。部门法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权利,都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展开。贯彻落实宪法,就要求全面落实部门法所规定的各项保护公民权利的规则和制度,完善权利保障的体系和机制。

   同时,法律中如果存在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不足或者不当限制的情况,必须依据宪法予以纠正。行政机关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侵害和妨害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严格依据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够让宪法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强调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确保党依宪治国执政,这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前提是坚持“宪法至上”,“法律至上”。

   一方面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宪法法律来治国理政,以确保国家政权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

   另一方面,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最近中央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的清理,检验的就是我们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是否与宪法和法律相一致的问题,凡与宪法和法律不一致的地方,需要修改和废止,以保证党规与宪法、法律的一致性。做到党规与宪法和法律相一致,是我国宪法原则的体现,是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的要求。只有让党规既符合党章又符合宪法法律,才能保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我国是一个坚持*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为执政党的执政行为,既要按照党章、党规办事,更要按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这就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明确了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健全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制度。这是四中全会的亮点。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权利,但以前都是没有激活的。四中全会公报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这是对宪法监督机构提出的一项非常重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要求,侧重点就在于规范建构对具体法律、法规具有监控和审查意义的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使宪法具体条文及其整体精神能够贯穿进宪法以下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根本上保障宪法有效实施和法律、法规合宪,保障行政、司法行为符合宪法。

   只有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机构真正担负起捍卫宪法的神圣职责和义务,才能为宪法全面有效实施提供最可靠、最根本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宪法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的规定,建构出具有明确法律地位、运行程序、管辖规则和行为效力的宪法解释和宪法监督的具体机构及其制度安排,以实现全国人大常委会此项职权的具体化、机构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坚持依法治国学习心得3

   一、构建以民主、权利、公平正义、法律至上为基石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

   民主是指由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是指公民在一个国家的权利体系或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地位与权利;公平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正义等,体此刻司法领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和依法公正审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为评判公民、法人和国家机关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完善法治理论与法治体系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

   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目标,并把它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同时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

   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务必依据党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务必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约权力,政府是执法主体,务必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务必下大气力解决。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五、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

   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潜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忠实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2

这次全省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是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召开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全省特别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后,接着举办由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分管法制工作的负责同志参加的研讨班,主要目的也是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刚才,高存山主任传达了全国会议精神。6个单位分别作了典型发言,讲得都很好,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他们的发言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围绕中心,稳步推进,全省依法行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各级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普遍提高,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一)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显著增强。全省各级各部门分别建立了领导集体学法制度,先后组织多次集体学法讲座,举办了多期市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系统学习了宪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协调处理社会矛盾、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政府法制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委员,很多市县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提供建议和意见,有效地确保了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各级各部门普遍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了对依法行政的组织协调和领导,狠抓了工作的贯彻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纲要》颁布以来,省政府共制定、修改规章60多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报地方性法规草案60多件。各级各部门制定了一大批规范性文件,为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为保证制度建设质量,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扩大公众有序参与的方法和机制,逐步引进了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和委托起草等方式,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通过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扩大了社会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范围,提高了政府立法的水平。

(三)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为全面贯彻落实行政处罚法,全面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全省17个市和91个县(市)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并向重点镇、中心镇和一些风景名胜区拓展,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的问题,改善了行政管理执法形象,提高了管理水平。为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全省已有16个市和119个县(市、区)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省直各部门共建立43个行政许可审批“窗口”。各行政审批中心和省直部门服务窗口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实行“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依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较好地解决了审批过滥、程序繁琐等问题,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优化了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环境。

(四)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一是不断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完善评议考核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落实定期报告、案卷评查、投诉举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二是建立健全了规范性文件的备案监督机制。年,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体系,坚决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三是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层级监督工作。行政复议工作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督促检查、激励机制等不断加强,全省每年都处理几千起行政复议案件,对保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推行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针对基层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了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有关工作,大大减少了行政执法中的随意性,做到了公平、公正、高效、便民。

(五)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省17个设区的市和14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经过几次机构改革,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及编制人数都得到了加强,办公条件和人员配备也不断改善。市、县两级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学历为本科以上的超过了70%,新录用的人员中,法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达到100%。在乡镇开展了设立法制工作室试点工作,将政府法制事业延伸到了最基层。不断加强对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我省依法行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总的来看,经过全省各级政府及部门共同努力,我省的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中央的要求,与先进省份、与人民的期望相比,我省依法行政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建设法治政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二是依法行政工作进展不平衡,地方之间、部门之间还存有差异;三是某些领域的制度建设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大力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同时,历史和实践的经验也充分表明,法治文明是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在目前形势下,我们国家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和矛盾问题凸现并存的时期,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基础在基层,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级政府至关重要。市县两级政府是我国政权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处在政府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责,直面广大人民群众,直面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市县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直接关系到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关系到能否把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基层,关系到能否真正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

(一)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特别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稳定社会、法治社会。法治完善,社会关系就会和谐顺畅;法治缺失,社会关系就会扭曲无序。市县政府是国家法律和政策的重要执行者,作出的大量行政行为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践中各种矛盾纠纷也多发生在市县。只有切实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把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利用法治的力量,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二)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法治作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法治的基础就越牢固,法治化的进程就越是应该加快。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富民强省,不仅要求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而且要求政治民主、法治健全、社会和谐。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市县政府的依法行政。市县政府是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只有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才能把富民强省的各项法律制度落实到基层,才能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富民强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坚持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执法,可以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避免推诿、拖延,少走弯路,减少反复,有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才能促进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因素,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切实增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增强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总之,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和关键。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对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进程。

三、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十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我省依法行政“四五”规划对依法行政工作的具体目标和各项任务做了明确规定,省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对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应该说,市、县两级政府面临的工作任务很重,压力也很大。但是发展的任务再重,改革的难度再大,也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学会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和保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大家要结合这次市厅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研讨班学习的内容,很好地进行研究。这里我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重点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确决策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一是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重大决策集体讨论研究制度,建立广泛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听证会和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领域和各阶层的意见。二是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在行政决策实施前,应当经过政府法制机构的合法性审查,并将所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和结果,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都要向社会公开。三是要建立决策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科学确定政府决策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行政府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决策评价办法,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体制。要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权责一致、客观公正的原则,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创新依法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基础。各市县要按照科学管理、高效行政的要求,把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一是要深入落实行政许可法律制度,加强政务大厅建设和管理。要逐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定期公布行政许可目录,逐步建立起政务大厅管理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许可权试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机制,推动该项工作深入全面开展。二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推动各级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管理与服务方式,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完善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推进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科学化、规范化。三是要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拓宽政务公开的渠道,并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全面、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方便广大人民群众。

(三)切实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提高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强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确保其合法有效,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市县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制定和完善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要坚持合法性审查制度,法制机构对所有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者审查未通过的,不得施行,确保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要严格按照《山东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加强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工作,坚决纠正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或者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提高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透明度,凡正式生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方便人民群众了解政府决策信息。要畅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要落实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清理公布制度,定期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不适应客观发展需要的,定期进行清理,及时消除制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法律制度的正确实施。市县是行政执法的重点,也是难点和薄弱环节。市县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在改进行政执法工作上狠下功夫,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正确实施。一是要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管理。依法清理、确认并向社会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坚决杜绝不具备执法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行政执法工作。要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和权限,倡导文明执法,杜绝随心所欲、不遵守程序的执法行为。二是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各市县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为的案卷管理、备案审查和案件评查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投诉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要扩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逐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将执法重心转移到市县两级,省级行政执法机关要注重加强规划、指导、监督和服务,积极探索分工合理、运作协调的新机制。要研究探索在重点镇和中心镇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逐步扩大综合执法试点的范围,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四是要依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积极推广淄博等地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做法,约束和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完善内部监督,减少执法的随意性,防止权力滥用。

(五)加大层级监督力度,努力防范和化解行政争议。一是要强化审计、监察部门的专项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法院的司法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种监督资源的力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监督作用,及时化解行政争议。要按照《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复议程序,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完善机构和队伍,落实经费保障,严格依法办案,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做到既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要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提高市县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是要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配合和支持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提倡和鼓励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积极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自觉执行人民法院生效的行政判决和裁定,认真纠正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在这次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会议上,有的城市就做了这方面的经验介绍,效果很好。我们省也可以在一些市先行试点,努力抓好这项工作。要严格落实行政赔偿制度,行政赔偿费用依法由财政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四、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市县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尤其是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责任在政府,关键在领导,重点在基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靠上抓,不断健全领导责任体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要建立健全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机构,加强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定期研究工作,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市县政府要对自身的依法行政工作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和调查研究,找准薄弱环节,抓住突出问题,明确具体措施,科学制定依法行政规划和年度计划,认真抓好落实。要进一步深入搞好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分类指导,各级政府要履行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及下级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职责;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市、县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所属部门及乡镇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要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政府法制机构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力量,担负着依法行政的组织协调、制度保障、行为监督等职能,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我省市一级政府法制机构总体发展情况还是不错的,就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情况来看,尽管我省大部分县(市、区)的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得到了加强,但少数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设置不规范、人员少、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没有专兼职法制工作人员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市县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各市县政府要按照华建敏国务院委员讲话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37号)的要求,配强、配齐法制机构和法制工作人员,加大培养、教育力度,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为全面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今年年底前,省政府将对全省市县政府法制机构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政府法制机构和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协调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努力成为政府领导的高级参谋、得力助手、合格顾问。

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能够来参加这次会议和研讨班,非常不容易,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既来之,则安之,认真听讲,深入思考,提升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认识,并自觉贯彻到本职工作中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次会议和研讨班,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3

一、**区贯彻落实纲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2009年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区工委、管委的领导下,在市法制办的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党工委、管委的中心工作,以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努力提高行政决策水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法制监督,为建设谦恭、诚信、高效、创新的**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基本要求:坚持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二、**区贯彻落实纲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完成情况

(一)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

1、**区高度重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根据管委会领导分工的变化,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见 《****区法制建设七项制度》)。

2、根据《****区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我们梳理了本单位的执法依据,列明了**区依法应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要求,将****区的法定职权分解到内设机构、二级执法机构和各个执法岗位,使得具体行政行为在调查取证、提出意见、法制审核、研究决定等环节力求明确、规范,各机构、岗位之间职权分解科学合理。

3、依法行使法定职权、履行法定义务。****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市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实施办法》的要求,首先规范了**区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有法可依。其次根据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使得行政执法行为主体合适、内容合规、程序合法并完善了错案追究制。

4、根据《**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做好2009年度行政执法证、监督证审验工作的通知》(平政法制〔2009〕5号)文件精神,**区法制办高度重视,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对全区行政执法证审验工作进行了周密地安排部署。为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好,管委会出台了行政执法人员考试题库,对**区执法人员进行了考试并逐一落实持证人员情况,坚持证件管理要求,做到该审验的审验,该更换的更换、该收回的收回,该注销的注销,确保证件不漏、不错。通过执法证审验工作顺利完成,进一步规范了**区行政执法人员队伍,是加强社会监督,实现政务公开的有力措施。由于管理严格,措施得力,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先亮证、后执法,边执法、边宣传,使执法对象口服心服。上半年**区没有发生因行政不作为、违法乱作为案件。没有发生一宗申请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

(三)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工作

****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关于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通知》、**区《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法制建设七项制度》、《**区管委会关于授权法制办办理规范性文件备案事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建立健全了**区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和法制审查备案制度及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制审核、监督、备案制度,保证了规范性文件的制发质量和行政执法行为的严肃性、合法性,使得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实体合法、程序规范,做到了100%法制审核,100%备案,100%合法,有效地维护了法制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规定,**区对外签订的合同、协议,必须经由管委法制办审查把关后方可出台,2009年上半年共审核合同、协议九份,总标的额一千余万元,提出修改建议、意见近百条,有效地杜绝了潜在的法律漏洞和隐患。

三、**区的依法行政具体工作

(一)**区党工委、**区管委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

**区党工委、**区管委多次召开专门法制工作会议,机关各局、办、中心主要负责人参加法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管委会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平开发[2009]43号)保证了**区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健全法制机构,完善依法行政制度,有效运作

**区法制办负责**区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是**区政府法制工作的办事机构,是**区管委会在法律事务上的参谋和助手,是**区的法律顾问。**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法制办的软硬件建设工作,制订工作制度、明确服务细则,配备工作用车、加强培训考核,使**区的依法行政工作有了切实的组织保障。

(三)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1、**区在制发规范性文件中遵循法制统一原则,规范性文件的制定要与法律法规和国家改革发展决策相统一。重点放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应对突发事件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问题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严格执行了《**区规范性文件制发管理办法》,扩大制发规范性文件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2、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区信息公开制度,方便公众对**区信息获取和查阅。凡是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都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外,其他政府信息都应公开。对公开的政府信息,公众有权查阅,并为查阅提供便利条件。

3、坚持规范性文件修改和废止工作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和定期评价制度。对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一致或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及时清理,确保了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制工作力度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认真执行对领导干部任职前实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2、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区建立了法律知识学习制度,定期对本机关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专业法律知识和综合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熟知并掌握本业务领域的法律知识。

3、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情况考核制度。加强考核监督,把依法行政目标管理列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了考核措施和办法,以年度考核测评为核心,以实绩和群众满意为标准。对于违法行政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实行一票否决,该单位不得被评为政绩突出单位,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

4、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提高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直接影响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市政府的同一安排,**区管委会参加了在鹰城广场举办的纪念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五周年的法制宣传活动。同时,在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国家安全生产宣传月、防灾减灾日期间举办了相应的法制宣传活动。

5、为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2009年上半年对全体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法律业务知识的书面考试,并对行政执法业务骨干进行了3批次区域外的专项学习培训。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4

依法行政,就是要使政府的权力、政府的运行、政府的行为和活动,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

二、依法行政的意义

在我国这样一个历史上封建统治时间较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公民法治观念较为淡薄的国家,要实现法治这一宏伟任务,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法治理论和成功的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从法治原则的角度而言,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的核心应该是立法机关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这三者之中,依法立法是基础,独立司法是保障,依法行政才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据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80多部法律,国务院制定了700多部行政法规,地方政权机关制定了4000多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约有80%的法律法规是要由行政机关去贯彻落实的。因此,依法治国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能否依法行政。必须加强依法行政的法制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日常公共事务中严格做到依法办事,做到政令畅通,执法如山,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依法治国的原则才能通过政府行为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从权力制约的角度来看,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法治的核心是有效地约束公共权力。依法治国的重点是依法治权,治权的重点又在于治行政权力,确保依法行政。依法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既是现代法治的宗旨,也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取向。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极其广泛的权力范围,几乎涉及社会的各个角落。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最为活跃的权力,行政权最易膨胀,它最需要自由又最容易无度,最需要控制又最难以控制。这种无所不在的公共权力必然需要依法制约,也最需要公众监督。从行政权力的性质来看,行政权力也是最难制约的,行政权与立法权和司法权不同,可以为被管理者设定义务,可以独立实施行政处罚,在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如何实现依法行政,应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来看,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只有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领导干部依法办事,公民依法尽义务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法律法规能够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切实的遵守,才能实现依法治国。而要做到这一切,关键还在于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它反映了社会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历史进程。不奉行法治原则,谈不上依法行政。人治与主观随意性相联系,权力的行使由个人意志决定;依法行政与法治相联系,权力的行使以人民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和评判标准。依法行政原则的确立,对于象我国这样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保证行政管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就将保证行政管理遵循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使行政管理不致偏离航道。无庸讳言,行政管理范围的宽阔和行政工作人员的众多,作出背离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甚至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事,也时常出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依靠严格贯彻依法行政的原则。

2.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依法治国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这个国家一切活动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同时也是依法行政给行政管理带来的保障。依法行政能保证行政管理的统一,有了统一性,才能有公平和公正。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已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依法治国的关键则在于行政机关能否做到依法行政。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据统计,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百分之八十需要行政机关去执行。行政机关的施政行为与公民息息相关,直接为公民所感受,因而行政机关能否依法办事,对公民的榜样作用也最强。然而,目前我国的行政执法现状却不容乐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越权执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败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连续性与稳定性,同样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市场经济之所以必须是法治经济,就是由于法治所带来的统一性和连续性。要保持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只有依靠依法行政。

3.保证提高行政效率。

依法行政,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决策,依照法律规定执法,以保证行政管理符合国家和人民的要求,避免不公、错误和违法,减少纠纷和矛盾。同时,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遵守法定的操作规则,都将大大提高行政效率,这也一再为我国历史所证明。不能将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对立起来。

4.保证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有统一的标准和程序。

要使监督取得成效,必须解决监督什么和如何监督的问题,也就是需要有监督的标准和程序。所谓监督的标准,就是对行政行为是否违法的评判标准。而能够提供是非评判的唯一标准,是法律;所谓监督程序,即进行监督要经历哪些步骤、方式和时限。程序就是操作规则。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才能保障监督顺利、有效、正确地进行。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治社会应当逐步向法治社会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依法行政的实现程度。实践证明,实行依法行政,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避免首长负责制下产生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行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和减少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及由此给公民、法人造成的损失,并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首先要求政府机关合法行政。合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意味着行政机关行使任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利的行政权力时,都必须取得法律的授权,符合法律的规定。没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损害老百姓合法权益或者增加老百姓负担的行政行为。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合法行政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任何行政职权都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二是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遵守法律;三是任何行政职权的授予、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具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四是任何违反上述三点规定的行政活动,非经事后法律认可,均得以宣告为“无效”。合法行政要求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皆不得有悖于法律。职权的运用必须符合法律条文的规定,不能与之抵触。这里的“抵触”既包括实体上的抵触,也包括程序上的抵触。通常,职权的赋予与行使都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机关承受。但有的时候,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授权委托他人代行其部分或全部职权时,则其他团体或个人也可行使法定行政机关的职权。然而,依据合法行政要求,授权和委托需有法律根据,并且只能依法定程序。我们强调依法行政、合法行政,并非消极地限制行政活动,并非要抑制行政的积极性。事实上,只要宪法、法律未加禁止的,不直接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具体权利义务的,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为了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为了增进公共利益而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符合依法行政原则的,现代社会要求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积极的能动的作用。合法行政的要求将极大改变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习惯思维,对那些习惯于听从上级领导命令行政,或者拍脑袋任意行政的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来说,合法行政的要求对于摒弃他们的人治思维和习惯,树立法律的权威和依法办事的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还要求政府机关合理行政。由于行政机关自由裁量的权力过大,仅仅要求行政活动合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角度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我们说合理行政,其“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公平、公正、合乎情理”。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政行为须有正当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动机,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二是行政行为须有平衡性。即行政主体在选择作出某种行政行为时,必须注意权利与义务、个人所受损害与社会所获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之间的平衡;三是行政行为须有情理性。即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对人承担其无法履行或有悖情理的义务。其核心内容是行政活动必须公平正义,不偏不倚,符合比例。具体而言,就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符合理性。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行使自由裁量权应当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应当避免采用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可以说,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发展到一个较高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更高标准和水准的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的第三个要求是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提高程序意识,严格按照行政活动必须遵守的步骤、方式、方法、顺序、时限等规则进行。特别要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即使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也应当按照程序正当的原则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程序正当的最基本要求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即行政决定的作出者应当是中立、公正、不偏不倚的,不能与当事人或者利害关系人之间有私下接触;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允许受决定影响的公民提供证据,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听取公民的意见,公民有权要求参加行政决定的过程,有权参与和监督行政决定。程序正当要求是依法行政的难点和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程序规则,确立程序正当的观念,对于发展民主政治,保护公民权利,遏制腐败现象,克服,提高行政效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尤其要看到,落实程序正当要求,对于防治腐败和维护相对人合法权利具有重要作用。腐败的产生与缺乏公正透明的行政程序制度有直接的关系。各国行政程序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设置了公开、时限、顺序、说明理由告知等制度,使得行使权力的行政机关置于公民及司法机关的监督之下,从程序上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蔓延滋长。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程序制度,赋予公民和社会切实可行的监督手段,才能够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趋势,促进我国廉政建设。

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第四个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法定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法的核心价值有两个,一是公正,二是效率。无论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国家,都把效率问题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没有效率的公正是虚假的公正,暂时的公正,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正价值。为此,必须重视效率问题,通过行政程序规则保障行政权的正常高速运转。特别在现代社会,行政机关应当本着便民原则,以非官僚化的方式,建立行政组织确保行政机关能够以快捷、经济的方式及时有效地作出决定。从各国立法及实践看,便民高效的具体制度主要包括,时限制度,即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在一定期限作出决定;制度,即当出现行政主体不履行或无法履行法定义务时,依法由他人代而为之的一种法律制度;不停止执行制度,即当行政行为作出后,除非遇有特别情况,行政决定仍具有执行的效力。此外还有紧急处置制度,委托制度,联合决定制度,行政协助制度等。我国《行政许可法》为了解决行政许可程序繁琐、环节过多、许可申请人负担过重的问题,创立了若干便民服务制度,如相对集中许可权、“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受理条件”、“网上许可”、“许可听证”、“收费法定”等制度,将行政许可的最长时限规定为30天和60天。这些制度将大大简化行政许可程序,减少许可环节,方便老百姓申请和获得行政许可。其精神实质就是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高效便民的行政管理体制,最终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管理和服务。

依法行政的第五个要求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既是政府机关的道德准则,也是最基本的法律义务,如果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不能做到信守承诺,而是反复无常、出尔反尔,那么不仅会使政府失去信誉,而且会损害老百姓的信赖利益。政府不守信的危害要比老百姓不守信大得多。因为个人之间的不守信只会损害当事人双方,而政府的失信则会影响社会公众,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不仅会割裂政府与民众的互信关系,还将背离政府管理目标,损害行政效率。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不重视诚信立法,缺乏政府诚实守信的观念,在某些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看来,政府权力是可以随意行使不受约束的。有人甚至认为政府是为了公共利益行使职权的,享有不讲信用的特权。于是,很多政府的违法行为就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泛滥起来。政府不守信问题在行政许可和审批领域表现最为突出。由于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行为,常常会使当事人无所适从。为此,政府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这就是行政法上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政府是否守信,不单是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和品行问题,而是政府机关行使权力的观念和责任问题。只有当每一个政府官员都能对政府权力的来源和行使规则有一个正确深刻地了解,认识到政府的每项权力都来自人民的赋予,必须在合法的范围以合理的方式行使权力,错误行使权利必须承担责任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树立起守信的观念。说到底,只有建立起规范政府权力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守信的问题。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5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土地储备,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8〕3号)、《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国土资发〔**7〕277号)和《安徽省国有土地储备办法》(省政府令第177号)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是指市人民政府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通过收回、收购、征收等方式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向社会供应土地的行为。

第三条本市市区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储备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土地储备实行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的原则。

第五条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土地储备工作。

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储备管理工作。

各区人民政府和市发展改革、财政、建设、工业、规划、房地产、城市管理、审计、监察、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土地储备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统一承担本市市区行政区域内的土地储备工作。

第七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市国土资源、财政、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部门和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要将土地储备与供应数量、储备资金收支、贷款数量等信息按季逐级汇总上报主管部门,并在同级部门、单位间进行信息交换。

第二章土地储备计划管理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根据调控土地市场的需要,合理确定储备土地规模,储备土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

第九条土地储备应当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并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中长期计划。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市场供需情况等,编制土地储备计划草案,征求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各辖区人民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工业、规划、建设、房地产、财政等有关部门意见,经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后,提请市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审议,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应包括:

(一)年度储备土地规模;

(二)年度储备土地前期开发规模;

(三)年度储备土地供应规模;

(四)年度储备土地临时利用计划;

(五)计划年度末储备土地规模。

批准后的土地储备计划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负责具体实施。实施土地储备计划,应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依据。

第十条土地储备项目实施方案应包括:项目概况、项目用地规模、项目规划条件、土地前期开发的主要内容、项目收储和前期开发成本测算及土地收益、资金计划安排、实施方式及其他附件等。

第三章储备土地范围与实施程序

第十一条下列土地可以纳入土地储备范围:

(一)依法收回的国有建设用地;

(二)收购的土地;

(三)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

(四)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

(五)其他依法取得的土地。

第十二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无偿收回的国有建设用地,依法无偿收回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十三条下列国有建设用地,通过有偿收回方式纳入土地储备:

(一)因公共利益需要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

(二)因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造调整使用的国有建设用地;

(三)因企业改制、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调整出的国有划拨土地;

(四)集体土地因农转非依法转为国有的土地;

(五)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有偿收回的其他国有建设用地。

第十四条下列国有建设用地,通过收购方式纳入土地储备:

(一)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人申请政府收购的国有建设用地;

(二)申报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比标定地价低20%以上的国有建设用地;

(三)其他可以依法收购的国有建设用地。

第十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通过依法征收方式纳入土地储备。

第十六条以收回、收购方式储备土地,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具体实施,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规划、房地产、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参加的土地收储业务会审小组(以下简称会审小组)提前介入,遵循下列程序:

(一)确定地块。根据本办法的规定,确定拟收回、收购的地块。

(二)权属核查。对拟收回、收购土地的权属、面积、四至范围、土地用途以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权属、面积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

(三)征询意见。根据实地调查的情况,向国土资源、规划、房地产等管理部门征询意见。

(四)费用测算。根据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和房产评估结果和本办法规定的土地收回、收购储备补偿标准,测算土地补偿费用。

(五)方案报批。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拟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收购方案,经由会审小组会审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使用权收回方案需要依法举行听证的,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举行听证。

(六)下达土地使用权收回通知或签订收购合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回方案批准后,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土地使用权人下达土地使用权收回通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购方案批准后,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七)实施补偿。以有偿方式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当自土地使用权收回通知下达后30日内,根据土地交付情况,将补偿费用支付给土地使用权人或者与其签订土地使用权补偿协议;收购土地使用权的,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当根据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收购合同约定的金额、期限和方式,向土地使用权人支付土地收购费用。

(八)注销登记。注销土地使用权登记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办理:对无偿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在下达土地使用权收回通知的同时,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对有偿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在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将补偿费用全额支付给土地使用权人或者与土地使用权人签订土地使用权补偿协议后,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对收购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人在收到土地收购的定金或者约定费用后15日内,应当依法申请办理注销登记手续,逾期不申请的,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请市人民政府同意后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注销房屋所有权登记由市房地产管理部门按照房屋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九)交付土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原土地使用权人向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交付土地以及地上、地下建筑物、其他附着物。

第十七条向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申请收购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应当填写土地收储申请表,并附具下列材料:

(一)土地使用权人的身份证明。土地使用权人是法人的,应当提供法人资格证明和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土地使用权人委托他人办理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二)土地使用权的权属证明及土地平面图;

(三)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的产权证明;

(四)主管部门意见;

(五)其他需要提交的资料。

第十八条土地收回、收购储备补偿标准:

(一)以有偿方式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补偿费用按原批准用途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现行评估价确定;以有偿方式收回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费用按原批准用途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现行评估价确定。

(二)以收购方式储备土地的,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与土地使用权人协商委托具有土地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对申请收购的土地使用权价格按现状进行评估,并参照评估价格,协商确定土地使用权收购价格,经由会审小组会审确认。

(三)通过收回、收购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涉及地上、地下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对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按照城市房屋拆迁有关规定依法给予补偿,但补偿数额应当扣除依法不需补偿或者己经补偿的土地使用权价款。

第十九条申报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比标定地价低20%以上的,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提出收购意见,经由会审小组会审同意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按照申报价格依法予以收购,并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八)项的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条通过征收方式储备土地的,征收土地的程序和补偿标准,按照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办理。

已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批准手续的土地,由土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土地登记手续后纳入土地储备。

第二十一条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当将储备的国有建设用地位置、面积、用途、规划设计要求以及供地方式定期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二条对储备的国有建设用地,市规划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具体地块的规划条件。

第四章前期开发和利用

第二十三条对纳入储备的土地,由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进行前期开发、保护、管理、临时利用及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

前款所称前期开发,是指在储备土地向社会供应前,为了使储备土地达到土地供应条件,对储备土地组织实施拆迁、场地平整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级开发整理行为。

第二十四条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对产权清晰、申请资料齐全的储备土地,办理土地登记手续,核发土地证书。供应已发证储备土地前,应收回土地证书;设立土地抵押权的,要先行依法解除。

第二十五条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当对储备土地特别是依法征收后纳入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

土地的前期开发,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规范操作。需要合作、协作开发的,应当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择土地前期开发合作、协作单位。

前期开发涉及征地拆迁安置的,可以依法委托辖区政府组织实施;前期开发涉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工程实施单位。

第二十六条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当对纳入储备的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保护管理,防止侵害储备土地权利行为的发生。

第二十七条在储备土地未供应前,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可以将储备土地或连同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通过出租、临时使用等方式加以利用。设立抵押权的储备土地临时利用,应征得抵押权人同意。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储备土地的临时利用,一般不超过两年,且不能影响城市规划实施和土地供应。

临时利用储备地块收益,应当上缴市财政。

第五章土地供应

第二十八条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纳入市区土地供应计划,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九条土地储备资金收支管理按照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综〔**7〕17号)和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担保贷款,其中抵押贷款必须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申请贷款,应当满足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举借的贷款规模,应当与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资金项目预算相衔接,并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超计划、超规模贷款。

土地储备贷款应实行专款专用、封闭管理,不得挪用,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监督。

第三十一条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举借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必须按贷款合同约定,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

第三十二条各类财政性资金依法不得用于土地储备贷款担保。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加强资金风险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为第三方提供担保。

第七章其他规定

第三十三条通过收回、收购方式储备国有建设用地的,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未按规定支付补偿费用或者未按合同支付收购资金的,不得注销土地使用权登记,原土地使用权人有权拒绝交付土地。

涉及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对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依法应当给予补偿而未予补偿的,不得收回原土地使用权。

第三十四条原土地使用权人未按收回补偿协议或收购合同的规定交付土地及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或交付土地期间,擅自处理地上、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的,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有权要求原土地使用权人纠正并继续履行合同。逾期不履行的,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可以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市发展改革、建设、国土资源、规划、房地产、城市管理和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等管理部门应当提高办事质量和效率,国有建设用地储备及前期开发整理过程中涉及的有关手续,应在法定时限内或承诺时限内及时办结;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规定执行,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第三十六条有关管理部门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的工作人员、、的,视情给予批评教育或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迁址的,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将原有土地全部收回并重新处置。

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县(市)人民政府未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闲置土地,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收回,作为市本级储备土地。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第三十八条开发区、工业园区范围内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储备和前期开发,可以委托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的储备和前期开发,可以委托有关机构组织实施。

第三十九条各县(市)可以参照本办法,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规定。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6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认真总结我县“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的成效和经验,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快法治**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依法治县、建设法治**工作会议。对此,我讲两点意见。

一、我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取得的成绩

“四五”普法期间,我县按照中省市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行业依法治理为突破口,以落实普法执法责任制为总抓手,坚持法、德结合,不断强化系统管理、优化服务职能,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狠抓责任落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保障有力

县委、县政府高度认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五年来,始终坚持把行业依法治理作为推进“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将行业依法治理各项目标任务逐一落实到了各级责任人身上。县委把在职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情况,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县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四五”普法进展情况及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汇报,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督促重点、热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县政府制定了普法依法治理考核制度,与各乡镇、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执法部门把依法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将相关职责任务分解细化到人头;工商、环保、计生等部门还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使执法责任制更易于操作。通过一系列措施,为普法依法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四五”普法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普法宣传,全民普法教育取得实效

为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了宪法及专业法律法规宣传,使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得到了广泛普及和正确实施,群众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宣传日、宣传周活动。利用综治宣传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月、“6·5”世界环境日、“6·25”全国土地日和“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时机,通过设立街头宣传台、发放宣传材料、印发公开信、组织宣传车、召开座谈会、开办电视节目、制作系列展板展出等形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县工商局在“3.15”期间,与县广播电视办了“红盾之光、红盾之声”专题法制宣传栏目。县畜牧食品局与县电视合开辟了《六畜百科》栏目,既传播了科普知识,又宣传了畜牧法律法规。县国税局根据每月的8号、9号、10号纳税人交税相对集中的时间,在纳税大厅通过电视大屏幕进行税收征管法的宣传。

二是经常开展专题法制培训。各乡镇、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分期分批为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和外出务工人员开办专题法制讲座。工商、税务、药监、卫生等部门还定期举办法制培训班,教育和引导个体户、纳税户、药品经营者、从医人员既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维护法律尊严,又要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五年来,全县共培训副科级领导干部、妇女干部、青年干部1600多人次,对任职的科级领导干部近200人次进行了法律知识考试;全县40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参加了广安市组织的法制考试,领导干部、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培训面达100%。

三是深入开展典型宣传。政法各部门常年组织干警、法官、检察官、律师送法下乡村、进社区、入校园、到企业,为广大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现身说法;县公安局与县电视办了“**警方”电视栏目;环保、农业等部门将相关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编印成小册子广为发放,用身边案例教育身边人,取得了“处置一案,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县普法成员单位15个领导分别对15个村进行普法依治理定点联系,通过对**、**、**等先进典型的宣传,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迅速得以开展。

(三)注重队伍建设,执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摆在行业依法治理工作的首位,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规范执法,真情为民”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针对执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适时组织行业、系统开展队伍整顿,全县机关干部思想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在执法部门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促进领导干部、职工加强理论和法律学习,掌握与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注重从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一些行政执法部门还将普遍教育与重点提高相结合,组织股以上干部和执法人员参加法律专业第二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执法队伍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四)坚持公开公正,执法监督不断加强

县上专门成立了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活动,监督、考核各行业依法行政行为;设立了县长热线电话和执法部门举报电话、举报箱,随时听取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少行政执法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各自的执法责任、执法程序、执法时限、执法规范和违法责任追究办法,并聘请特邀监督员,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提高了执法的严肃性,规范了行业依法行政行为。

(五)规范行业行为,行业依法治理不断深入

各部门、行业、系统按照勤政廉政、规范高效、公正便民、依法行政的要求,以保障人民的民利、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不断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县级职能部门在公开重要环节和重点项目的基础上,先后取消了98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和手续,组建了行政服务中心,完善了“一条龙”大厅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制度,并建立和完善了对行政管理权和行政执法权的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人民群众。县国土资源局实行一案一监督制,突出纠风工作重点,加大对重点岗位、重点窗口和一线执法人员的监控,深入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卫生系统抓住整改重点,对乱收费、私收费、开大处方、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进行严肃查处和纠正,狠抓建章立制工作,用制度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严格执纪程序,在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工作人员实行公开办事程序和限时承诺服务,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五年来,我县在普法依法治理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和“四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仍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领导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应付思想;二是一些单位中心学习组的学法制度不完善,学法时间被日常事务挤占;三是基础工作仍较薄弱,一些单位普法设施、阵地建设较差,宣传手段落后,普法档案整理不规范;四是存在普法死角,对流动人口、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普法措施落实不够,边远农村普法较差;五是受诸多因素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五五”普法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五五”普法启动及*年普法工作的主要任务

*年是“五五”普法的启动之年,中央即将出台《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我们要按照中省市的要求,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努力提高全县公民法律素质与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一)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普法规划

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建设法制岳池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推进依法行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打牢依法治县、建设法制岳池的思想基础。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坚持我县“四五”普法工作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和改进工作措施,制定好我县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规划和*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施意见,为今后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二)把握总体要求,明确主要任务

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普法阵地,创新形式和内容,扩大教育覆盖面,努力使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有新的提高,全体公职人员的执法水平有新的提高,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水平有新的提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入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二是深入宣传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三是深入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四是深入宣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有关严打整治斗争、维护社会稳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努力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维权意识和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五是坚持普法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地方、部门和行业依法治理活动。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公职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法治理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突出重点对象,深化普法工作

一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要做到一般和重点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全民性的工作,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包括工人、城镇居民、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生、军人和个体劳动者等等,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和进城的务工人员,

二是要针对重点对象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对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学法要作出具体安排,定期学习,县上要定期检查考核、不定期考试;狠抓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坚持法制培训,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做到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各级干部、广大公务员的法制教育纳入各年度干部培训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校外法制辅导员作用,司法、公安等部门的同志要经常深入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

三是要围绕法制宣传教育的任务,研究和设计好“五五”普法期间的各项主题活动,以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习内容的深化,以学习内容来规范和推动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各部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利用现有的宣传手段,不断探索、创新普法宣传形式,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专栏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结合“综治宣传月”、“全国禁毒宣传周”、“12.4”全国法治宣传日以及新颁法律宣传等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法制宣传效果,扩大社会覆盖面和影响力。县广播电视局、县法建办要联合在县电视台开办法制宣传专栏。要继续发挥县普法讲师团及法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开展好“法律进社区”、“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农户”、“法律到学校”、“法律进课堂”等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增强其遵纪守法观念。

(四)以基层为重点,扎实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各乡镇、部门要将依法治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坚持普、治并举,把普法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为民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依法治行业、治社区、治乡镇、治村组、治学校等活动。为此,一是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纠正行政过程中随意性和不良习惯。二是广泛开展“民主法制村”创建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创建一批“民主法制模范村”。三是加强社区的民主法制建设。要以开展“争创法制公民、文明社区”等活动为载体,加大社区居民的法制教育力度,增强社区居民的法制意识。四是深化行业治理工作。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专项整治活动,扎实落实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过程责任追究制和执法质量考核评价等制度。县级部门要积极开展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不断提高行业依法治理和服务水平。

(五)坚持基本原则,加强组织领导

要实现普法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效果。要切实强加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法建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汇报,研究“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经常研究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地,有专(兼)职人员,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切实做到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落实”。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注重检查与指导,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各部门、各乡镇要落实专人负责抓普法依法治理的具体工作,做到年初有安排,年终有总结,宣传有资料,活动有记载,特别要做好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整卷归档工作。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各乡镇、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信息,应随时向县法建办报送,重要信息及时报送。县法建办要对各部门、各乡镇的信息报送情况进行登记、通报、考核。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调动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打牢工作基础,扩大影响,提升效果。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落实。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7

大学生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发挥领导者的个人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020范文精选,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关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020范文精选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是前提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无到有,以宪法为核心,涵盖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法领域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立法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有的法律不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部门化、争权推诿现象较为突出,立法工作效率不高,有时因利益博弈,久拖不决。“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面对立法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实际,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学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决定》明确提出,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严格执法是关键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决定》就严格公正执法从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政府职能能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关系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走下去。政府部门要从以前的权力集中向权力下放转变。要继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加快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要加强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通过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二是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决策和立法紧密衔接。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讨论,确保做到依法科学决策。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倒查机制,落实决策领导责任制。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部门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实现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公正司法是重点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当前,司法领域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公平正义要靠制度来保障,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建立和落实好办案人员终身负责制,谁办案、谁签字、谁负责,对违法办案导致错案的,“一案双查”,既要纠错又要追责是确保司法公正的有效抓手。既要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又要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司法人员的追责。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严查司法腐败案件,保持司法队伍的纯洁。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实现司法公正,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司法队伍,把每一起案件的审理都作为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来认识和对待,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杜绝暗箱操作。

司法公正的难点是司法能否独立。《决定》规定,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排除地方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建立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有效制止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事项的发生。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民守法是保障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中小学开设法治课,从小培养法治意识和守法精神。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在违法必究硬约束的同时,完善诚信档案软约束,促进全民守法。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依法活动,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带动全民守法,使守法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公民美德,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关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020范文精选2中共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_大提出要在20_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

自_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中国仅用三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三百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

报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

中共提出到20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

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关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020范文精选3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的重要文章《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在全国上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无论是文章所强调的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基础性、保障性,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曾经指出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因此,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党员,我要以这句话为行为的准绳,时刻提醒自己,新法纪,守规矩,从自己做起。

要做到遵纪守法,就要把多加强自我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首先要学懂法。在学会的基础上,再来做到如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懂得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遵纪守法。

只有做到遵纪守法,国家才稳定、社会才安宁,祖国的历史才能得到进步。也只有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才能和睦,生活才能幸福,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才能平稳发展。

因此,遵纪守法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十分重要。无论在工作上、生活上,都严格遵守纪律、法规,认真严格的规范自己的行为。管好自身,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对自己的言行要高标准严要求,做一名合格公民、合格党员。

关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020范文精选4依法治国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要求,是建设法制中国、廉洁中国的根本要求,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基本治国路线。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审视党的以来的反腐历程,反腐以治标开始,在过程中逐步制度化,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做法,最终达到治本的效果。反腐倡廉、为民务实清廉是依法治国的重大实践,从严治党,加大依法治国的力度,不断打磨“依法治国”的韧度。

改革发展离不开法治,治党治国必须依法。中央反复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打虎拍蝇”,彰显“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反腐败没有禁区”的坚决态度。党员领导干部,无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党内、军中、国外均无藏身之地。党纪划定的“红线”不能越,国法设定的“雷区”不敢闯。遵纪守法,才能安邦定国。

依法治国是民心所向的重大决策。人民群众历来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特权思想等污染政治生态现象深恶痛疾。一段时间以来的反腐肃贪进程,本身也是中央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用“法治”这把利刀彻底斩除滋生腐败的毒瘤,从严治党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党心散了,民心伤了,再大的成就,也不过是过眼烟云;再多的繁华,也不过是镜月水花。“打铁本需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法治责任。因此,要带头成为法治精神的践行者、捍卫者,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增强纪律和法治观念,努力做好遵规守纪的先行者。

依法治国在路上,没有终点,从严治党永无休止符。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迈过前进道路上的沟沟坎坎,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智慧和魄力的考验。我们坚信,经过打磨过后的依法治国方略,更有韧度,将为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在具体执行上更有力度。

关于依法治国心得体会2020范文精选5召开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兴则国兴,法志强则国强。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成败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曾说:“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必须让全社会尊重、遵守,不可逾越,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积极推进加强党的领导化、法制化,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保持我国长期稳定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往正确方向发展。《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唯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

法“平之如水,从水”,即法的标准是公平正直。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感受到凡事有规可依,公平公正。

依法合规心得体会篇8

一、在创建新中国的进程中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法统,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框架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政权基础。我们党领导人民,围绕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保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顺利进行,迅速着手创建社会主义法制,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彻底摒弃剥削阶级的法律思想,提出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和原则。首先,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价值。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其次,创立了比较系统的人民民主理论。同志深刻揭示了国体和政体的科学内涵与阶级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他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体就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思想。第四,确立了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重要的立法原则。这些重要的法律思想和原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坚决废除旧法统,构建以“五四宪法”为统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彻底摧毁了政府的旧法统,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清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1954年,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正式颁布,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体制。同志曾说,这部宪法,“使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正确的道路可走”。正是沿着这条道路,新中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迅速制定颁布了近1000件法律、法令和法规,同时抓紧起草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努力构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确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旧的国家机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土崩瓦解,建立新的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法治建设的迫切任务。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从《共同纲领》、五四宪法的颁布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施行,新中国在法制的框架内实现了由多党合作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到人民民主政权体系的平稳过渡,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得以建立。

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法学教育、研究体系,培养了10多万法学法律人才。在全面废除旧法统的同时,新中国也抛弃了旧的法学教育制度,在学习借鉴苏联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新的社会主义法学教育、研究机构和队伍。从1949年到1957年,新中国建立了10个全国高等政法院系,政法院校毕业生达13000多人,研究生近300人,轮训了10多万名司法干部。同时,各法学学科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出版、发表了很多著作和论文,一些法学刊物纷纷创刊。这些成就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包括改革开放以后法学教育研究的迅速恢复重建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恢复和发展法治,确立法律的崇高地位和权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并围绕这一重大转变致力于法治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开创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时期。

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结束后,痛定思痛,拨乱反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历史飞跃。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还精辟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下,1982年宪法作出庄严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

重点抓立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现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试行)》、《行政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制定颁布了三资企业法等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94件、行政法规598件,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重要领域无法可依的局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建立健全司法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期间,我国法律机构基本瘫痪。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重建检察机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恢复整顿,1979年9月重建司法部。随着行政管理领域单行法律、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工商、税务、土地、卫生等行政执法机构恢复运转。同时,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机构也得以重建。到1982年底,各级各类法律机构基本得以恢复和建立,全国法律工作人员超过了100万。

大力发展法学教育和研究,持续实施五年普法规划。“”结束后,受到重创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迅速恢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局面。一个比较完整、以专门政法院校和综合大学法学院(系)学位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法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各级法学会、各种法学研究机构、各类法学法制报刊应运而生。法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成果丰硕。为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施了4个五年普法规划,目前已进入“五五”普法阶段,通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民普法工作,有力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提出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始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

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依法治国、实行法治越来越重要而紧迫。1996年,同志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1999年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认下来,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治国理政模式的根本转变,意义重大而深远。

加强立法工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按照这一要求,我国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环节,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公司法》、《合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劳动法》、《对外贸易法》等各类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重要立法陆续颁布,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与此同时,《宪法》修正案出台,《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重新修订,《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立法法》等综合性行政法律颁布实施。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件,行政法规353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成为依法治国的主要环节。1993年3月,国务院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正式提出依法行政。此后,我国规范行政行为的立法步伐明显加快,规范行政执法和制约行政权力的力度明显加大,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重要进展。1999年11月,为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作出了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依法行政开始向重在“治官”和全方位推进转变。

积极运用法治方式实现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妥善处理国际经济政治关系。根据《宪法》,先后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并依据宪法和上述两个基本法于1997年和1999年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有力推动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2001年,我国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开始更加主动和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涉外经济关系和经济纠纷,大规模清理、修订、废除与世贸组织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及相关司法解释,法治在促进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确立党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位一体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新世纪新阶段,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确立依法执政,实现了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与法治的关系既是整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党的建设及改革完善党的执政方式的关键问题。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这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政经验和法治建设经验上,积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作出的一个战略性论断。同志强调指出:“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的提出,在中外共产党执政史上,第一次科学解决了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问题。

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2004年对宪法进行了重大修改,颁布宪法修正案14条,修正条文数是现行宪法4次修改之最,并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制定《监督法》、《国家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等法律89件(含修改),《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行政法规180件。宪法及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社会法、经济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共七大部门的重要法律都已基本制定完成,与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基本健全。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提出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为法治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2005年底,党中央在总结我国法治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作出了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2007年底,党中央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三个至上”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以法治保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全面的把握。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适应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首次明确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开始步入全面规划和整体实施的新阶段,在推进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国务院又先后重点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市县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等工作,在2008年5月颁布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法治建设,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智慧和不懈探索实践的心血。其间虽有曲折和坎坷,但最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地位和法律权威得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人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规划和加快推进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努力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到新水平和新阶段。

上一篇:乡镇突发事件总体预案范文 下一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