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维培训范文

时间:2024-03-14 11:09:00

企业思维培训

企业思维培训篇1

【关键词】培养 创新型人才 知识型企业

在知识经济年代,知识创新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成为应对激烈竞争的基本生存法则。企业的成功缘于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实现知识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智力资本是知识型企业的核心资源。智力资本是指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有价值的知识,是企业市场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托马斯·斯图尔特指出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知识型企业的主要资源是能够用于创造价值的智力。资本斯图尔特认为,之所以在企业前冠以“知识型”,是因为对这类企业而言,知识比其他投入要素更重要,与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相比,组织员工个人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等智力资本占居主导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大概每七年就翻一番,这个周期还在不断缩短。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成为知识型企业最具价值的资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实现知识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识型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开发智力资本,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更新旧知识,掌握新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不断获取知识,不断知识创新。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基础、创新才能、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性人才不是天生的,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从人力资源培训角度看,由于充分认识到培训在应对竞争性挑战过程中的战略地位,许多知识型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建立了完备的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培训系统,提供范围更广的培训项目和课程,这有助于企业内部开展的有价值的知识创新活力,为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创新能力开发提供了可能性。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创新才能的培养

知识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信息收集与加工能力、总结概括与正确描述的能力,主要是五个能力方面的训练:

(1)观察能力训练。观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外部的各种刺激,逐步形成对周围现象与事物的印象,了解各现象与事务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创新者来说,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质观察法、量观察法等训练方法来提高员工的观察能力。

(2)分析能力训练。分析能力的训练包括系统思考分析、基本问题分析、比例概念分析、应变思维分析以及逻辑定律分析。

(3)想象能力训练。想象的力量是巨大的,知识创新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加强想象力的训练包括无意想象训练、再造性想象训练、创造性想象训练、幻想性想象训练、图像想象训练、感官现象训练等。

(4)延伸大脑能训练。一个人的思路在一定时间内总是有限的,为使自己及时开拓思路,迅速受到启发,可采取各种借助他人头脑的形式延伸大脑。这里包括善用奖励法、不同行业启发法、搜寻经典和有创意的思想。

(5)信息接受能力训练。巧妙地接受信息、运用信息和理解信息,凭借信息为知识创新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接受信息的能力,要抓住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思考,有效聚合各种可能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综合运用创新技法,对产品和服务的要素进行分析与再整合。同时,还要分析与整合信息,然后综合运用其他创新方式进行构思。

2.创新意识的提升

(1)创造创新意识。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创新意味着风险,有风险就必然有代价。在企业中为了能够有效的产生知识创新行为,需要对员工进行创新行为鼓励的同时包容员工创新失败所造成的后果,让大胆创新的精神植入企业文化的精髓。②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发现并提出一个或一些新鲜而深刻的问题,对传统学说、观念、理论进行大胆推敲、质疑、检验,往往是建立新学说的开端。③勇于求证并否定权威。是否具有求证否定意识,是创新者与平庸者意识上的一个最大差别。因此发现问题,求证错误是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2)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视角。创意是企业成功并创造佳绩的最佳武器。只要有创意,到处都会有商机。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有:培养勤奋求知的精神;培养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以及标新立异的质疑精神;培养具有好奇、敢想、善疑和抓住机遇的创新意识;最后培养经常思考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3)知识共享的意识培训。在企业中,存储于员工头脑中的内隐知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一个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的流失,不仅是人才的流失,最重要的是智慧资本的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最大损失就是技术的泄密、客户资源的流失、市场份额的转移等。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相对较大,如何在人力资源离开公司之前把他们的智慧资本留下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所拥有的内隐知识进行管理,而知识管理的前提就是知识的共享,所以必须培育员工知识共享的意识,塑造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4)合作意识和团队创新精神培训。知识之间紧密的逻辑联系决定了组织价值链上各个节点的相互联系是很强的,对于具体工作,特别是知识型工作往往需要团队与项目合作,需要员工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需要对员工进行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训。同时,需要对团队创新力进行整体强化,包括培育团队文化精神、形成团队工作方法、获取团队成功创意、达成团队有效沟通等都是非常关键的。

3.学习创新方法

(1)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图像为主要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即通过对事物具体形象或图像的认识和分析,来判断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在这里可以通过右脑潜能开发来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因为右脑有助于打破各种思维定势,提高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思维视线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度发散状。发散思维是创新方法的核心,它是创新能力最明显的标志。一个人能够灵活运用发散思维是能否发挥与显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通过组合扩散法、侧向扩散法、立体扩散法、信息交合扩散法以及举例扩散法来培养员工的发散思维

(3)联想训练。联想是创造、创新的翅膀,联想越广阔、越丰富,就越富有创造能力。联想训练的主要方法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4)逆向思考。逆向思考是与传统的、逻辑的和群体的思考方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法。在企业中,逆向思考一种以小博大,并把大事做成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考的属性有:时序逆反、功用逆反、结构逆反以及原理逆反。逆向思考训练的方法有:反转型逆向思考法、转换型逆向思考法、确定你用思考法。

(5)超前思维训练。企业面对多变的动态市场,要提高应变能力,只有居安思危,以变应变,未雨绸缪,超前开发新产品,以此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超前思维是通过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对现实进行调整的一种思维方法。超前思维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们对前景进行预测性思考;帮助调整现实事物发展方向,利于制定正确的计划、目标,实施正确决策。培养超前思维,要学会从客观事物中寻找规律,使超前思维有所依据,通过想象来促进超前思维,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和演绎。

注:2012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编号:L12DJY071。

参考文献:

[1]周琳、刘勇.现代企业创新能力开发与培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2]霍国庆.知识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J],管理评论,2007(08)23-26

[3]托马斯·斯图尔特,“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利资本[M],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4]李力.企业培训模式与效果评估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4),38-50

[5]曲克敏.对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哲学思考[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4),55-76

[6]张霞.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及模式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3),22-25

[7]韩大勇.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8]鲍水梅、李世平.困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因和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23-27

[9]徐姗姗.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培训对推动企业发展的相互作用[J], 理论界,2012(12) 40-44

企业思维培训篇2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双赢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的主渠道,高等职业教育应开拓视野,确立国际化发展理念,更好地促进校企双方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一、以产学研结合作为突破口,深化职教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奠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办学模式,依托行业、企业,紧扣市场需求,坚定走产、学、研合作式发展的道路。促使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人才教育与生产过程密切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潜在人力资源不断相互转化,为彼此发展提供持久竞争力的有效保障。

1.进一步改革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坚持以市场和就业的需求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突出技能培养、理论够用适度,兼顾前沿性、综合性、多样性。聘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关专家、企业管理高层、高级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教育的教授等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创新性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在高职院校中加快紧缺、特色专业建设,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形成“订单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各职业技术学院之间跨院、跨校选课。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模拟训练、案例讨论、现场指导和交互式教学等多种手段,按照企业运作的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将校内、外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由企业负责实施学生实训、实践、实习的主要环节,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操作流程,顺利与企业实践接轨。

2.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崭新模式。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对流,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和领域,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实行学习资源共享、培训师资互聘、设立客座教授等制度,有关部门在人事政策、职称评聘、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照顾。鼓励教师、企业培训师取得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称,把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学校、企业师资的主流,双方人才培养均引入“双师型”导师制度,指导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和技术项目。学习台湾注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致力于职教层次的不断高移,逐步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硕士生以至博士生。立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前沿,整合知识、技术、态度和价值等素质,结合岗位分析,建立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大力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方便学生特别是在职人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多渠道、多方面筹措社会资金,引入、推动科研立项,建立产学研基地和相关的人才流动站,在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环节合作探索,寻求突破。

3.大力推动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中国加入WTO后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质量掌握着其未来经济发展的命脉。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国际接轨。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系,增强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推动学位、学分、标准证书对外互相承认或多边互认。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学历证书并重,实施以专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互通衔接的“直通车”试点,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夯实就业服务体系,帮助高职学院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二、将思维训练作为启智“钥匙”,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提供加速度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创新思维培训有力促进了国民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目前我国思维教育还未成为学校教育的正式课程,所以应借鉴他山之石,用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技学院应率先组织开设思维训练课程,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培育、开发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

1.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共同开设思维训练课程。借鉴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的经验,学校以生源的优势,机构以课程的优势达到双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思维训练课程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中,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开设,认可学分并统一考核;参照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让学生了解和领会思维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强化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把市场通行的、成熟的、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建构式方式让学生掌握;重视知识的纵横联系与贯通,建立整合性的知识结构,使之利于基础知识的普遍迁移、同化。另外,还应积极开展如“科技创新活动节”等活动,把创新思维运用到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的实践活动中去;模拟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新经验和新对策。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需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主动交流,使之和谐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启发法、发现法、比较法、直观法、范例法等,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鼓励全脑功能开发,构建并完善相应的思维素材库,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模拟运用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工具,如:岗位分析与评估、任职能力标准、领导力标准、业绩承诺制等;配备“创新金点子”记录本,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法”、“问题树分析法”等组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实践或调查研究,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及时反馈和奖励。

三、将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发展规划,加大实际执行力度,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建立战略保证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较多地从增加毕业生市场竞争力,提升就业率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而较少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面分析、执行。

1.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科学规划人才战略。职业技术学院是以面向企业为主,它的目标是要培养市场需要培养企业最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国际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潮流相衔接,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战略规划无缝对接。探索职业生涯教育的新途径,如学校和企业应努力创设条件互派骨干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跟班研讨、挂职锻炼。学生一入学就统一规划,给他们尽早树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将企业的战略思想融入到学校生涯的教育体系中去,让学生学有所用。注意收集多方面信息和资讯,了解行业、职业所需的素质和状况、用人单位性质,为职业研究和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利用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等的关系链,帮助学校开辟生源渠道和就业渠道,既可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又能巩固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使企业经营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双双受益。

2.企业与学校共同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明确它的内涵、特点和重要,通过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测验以及职业兴趣和倾向等的测评,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概念,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用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使之具备实用的求职技巧、沟通技巧、团队合作意识。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存量情况、所需人力资源的技能结构等融入规划制定之中,使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的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邀请企业界知名人士或毕业生优秀代表,采用专题讲座、座谈、采访等形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参考。定期举行“企业开放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营销等部门与学校教学、科研、招生、就业部门深入交流和合作,及时反馈互动有关信息。

四、将学习型组织作为共同愿景,实现校企文化无缝对接,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提供理念支持

高等职业学院与企业应建设成为开放、动态的学习型一体化组织。这样的不断创新和超越,将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

1.让共同愿景成为建设校企学习型一体化组织的精神基础。“共同愿景”是全体成员内心意志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共同努力、务求实现的奋斗目标,鼓舞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愿景的制定应与科技、工业、区域经济耦合,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双方共同规划,共同协商,充分体现“双赢”原则,并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个人愿景和组织愿景有机结合,逐步、分级规划,求同存异。

2.学习型一体化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配合大众需要构建包括普通教育、职技教育,在职进修、专长培训、回流教育等相互融通、相互衔接的终身学习与职业训练体制。自上而下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引导,注重学习者的态度、方法、技能及习惯的养成,强调主动意识、主动行为,从舆论环境、价值观念、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教育教学诸方面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面理解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体制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创新;企业要用教育的精神、育人的视角来提升和丰富企业文化,增加人文品质和科学精神。

3.培植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机联系的、独特的感情文化。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可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渗透到教学的一系列环节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思想意识方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修养,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可与校风、校纪、校训与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具备相同理念、信守承诺并能创造高绩效、以公司为荣的后备人才;在资金运作方面,可运用市场融资手段吸纳资金、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入股;在环境塑造方面,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努力营造和企业相似的校园环境,如以企业或产品的名字命名院系名称,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悬挂企业的标语或照片,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1998,7

[2]岳秀红:企业创新型人力资源培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3]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

企业思维培训篇3

【关键词】煤矿;人力资源;安全

煤矿企业属于高危行业,通过对煤矿企业近年来安全形势的分析发现:煤炭企业事故频发、安全形势异常严峻的根结在于员工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低及管理体制存在缺失。构建起有效的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煤矿企业存在的根本问题,为煤矿企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一、创新煤矿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只有创新出属于自己煤矿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凝聚企业员工,使员工不讲条件、不讲得失、不计报酬地为企业工作而自己又感到这很荣幸、自豪和满足。

1.与企业改革相结合。企业任何一项改革的实施,都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保驾护航。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做深、做细、做活,进一步统一职工思想、凝聚力量,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创造和谐顺畅的环境氛围。首先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其次要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的思想教育,引导职工明确企业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2.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永恒的主题,是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多年的煤矿事故发生经过分析看,其内在因素是为了抢产量,赶进度,想急于求成完成任务。殊不知,这些事故的发生,给煤矿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给受害者的家庭带来了痛苦。因此,搞好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安全生产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做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培训育人、典型育人、宣传育人。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职工的安全规范文化教育,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本质安全生产之中,逐步实现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学会在任何时候都能严于律己,谨慎小心,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强调在“隐”和“微”上下功夫。

3.与道德建设相结合。职工道德培养,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健康成长,影响着职工的事业成就和企业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要与道德建设密切结合,经常对职工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弘扬道德新风尚,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企业理念、共同愿景融汇为全矿职工的共同价值观,成为全矿职工崭新的心智模式和精神源泉。

4.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随着煤炭企业深层次的改革与跨越发展,单纯就思想工作而做思想工作的方式和空洞的政治说教,已很难被职工所接受和信服,因此要同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在职工就业、收入、社会福利、安全健康、教育培训、生活质量等方面提供保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关系职工利益问题的处理上,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增强处理问题的透明度,充分发挥各种公开手段,虚心接受职工的建议和监督,尊重每一名职工的权利,努力形成公平合理的氛围,形成良好的矿区人际环境,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推行“手指口述”操作法,提高员工水平

“手指口述”是一种通过心(脑)、眼、口、手的指向性集中联动而强制注意的操作方法,系统地描述为心想(脑思)、眼看、口述、手指。其根本是把现场管理由粗放随意向精细严谨转变,核心是促进员工行为养成升级,培养员工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预知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并能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规避。国内外知名煤矿企业大量的实践证明,“手指口述”操作对于提高工人的岗位作业质量,尤其对于确保作业安全,具有特别明显的效果。“手指口述”操作法的实行可以分为宣传发动、岗位分析、组织试行、全面推行四个阶段进行。第一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文化长廊、墙报、网络等阵地作用,大力宣传推行“手指口述”操作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对“手指口述”操作法的宣传灌输,深入开展事故案例剖析活动,增强推行“手指口述”操作法的自觉性。第二步,围绕解决“3WAOM”问题,认真进行岗位分析。“3W”:即分析本岗位操作中哪些操作环节(Where)、哪些关键时间(When)、哪些关键人物(Who)需要进行“手指口述”。“A”:即分析本岗位现有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状况、作业行为习惯的主要优势(Advantage)有哪些。“O”:即分析本岗位推行“手指口述”时,来自作业环境条件、设备设施状况的障碍(Obstacle)有哪些。“M”:即分析本岗位劳动作业时的基本动作要领(Main point),思考岗位操作的动作与“手指口述”如何配合,才能有效保证作业的顺畅、协调。根据煤矿安全生产三大规程,结合SC行为规范36要素要求,认真设计操作方案,编制岗位流程要诀。第三步,结合每个矿井实际,本着先易后难、先地面后井下、先辅助后生产的原则,认真组织试点工作,可以考虑先在35KV变电所、主井绞车房、矿灯充电室等岗点进行试点。第四步,试点取得成功后,通过军训或强化培训等方式,让职工熟记“手指口述”的要诀,掌握操作要领,并在各单位培养“手指口述”骨干,塑造各岗位“手指口述”标杆操作工,进行现场“手指口述”示范操作,全面推行“手指口述"操作法。

三、创建工作操作技能“实景”培训模式

开展“实景”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在职工培训中重理论灌输轻实际操作,重课堂讲述轻现场指导而引发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实施“实景”培训,通过将课堂设到现场,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身临其境,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真实性、实效性,从而最终实现人机相宜。“实景”培训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设置培训基地,构筑“实景”培训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充实整合电管车间电气开关维修厂、综修车间和机修厂及教培中心实验室设内部“实景”培训基地,利用井下闲置硐室、料场、机(电)器维修车间等,建立“实景”培训基;根据培训需要在与设备制造厂家及外委维修厂家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设外部临时“实景”培训基地。同时,“实景”培训的讲师须从培训基地及煤矿企业各专业中选聘部分技术工人、技师及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人才。根据企业对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实际需求,开展“实景”培训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设备操作流程与设备维护检修、故障排查处理为主,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各专业有针对性的提出培训内容。“实景”培训基地一方面要根据教培中心制订的培训计划,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提供相应设备供学员使用;另一方面要及时向教培中心提供设备维修信息,以便及时安排人员培训。“实景”培训工作的开展要做到有点到面,逐步推开,首先以设备维修和设备操作的工种进行试点,然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教培中心应编制中长期“实景”培训计划,加强与各专业的沟通,结合矿井检修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开展后,教培中心要指定专职教师随堂听讲,并负责管理学员,保证培训顺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李慧.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21)

[2]李刚.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3]陆玉盘,段自臻.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0(9)

企业思维培训篇4

一、国有企业文化与国企领导者精神

(一)国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认同

国有企业科技进步文化主要包括企业提供的、行业提供的、社会特别是政府提供的,市场部分决定的各种限制与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政策、法规、制度、资源和投入。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其他所有制性质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科技进步文化和行业领域创新文化对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市场竞争行为方式产生的方向性影响。在部分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来讲,某种程度上的科技进步文化认同,相比市场竞争需求有更强的发展能动作用。

从现代企业发展模式来看,国有企业既然是企业主体,科技进步自然应该是各种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它担负着改进生产要素质量,匹配各要素数量,使企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的任务,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综上,对于国有企业,没有企业整体文化对科技进步的支持和服务,自我发展和打造“升级版”的任务便无法切实实现。

(二)国企领导者精神特征与识别

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的规模和业态,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提拔选用传统,决定了国企文化是以软文化为主的“人的学问”。与国外企业的现存文化相比,我们是对“领导火车头”的认同,对领导的教育培训并形成思维习惯,往往可以影响企业发展。领导者的观念思维中,对“圣人文化”的认识往往胜过对企业进步文化,利于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文化和协调科技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协同文化的认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高科技产业化这一经济形态的变革,决定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逐步从单纯的企业人文化、干部身份文化、领导人文化逐步过渡到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主的创新人的文化。其要求我们从科技进步与企业与社会与人的关系视角出发铸造出代表先进文化的领导者精神,以加快企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干部教育培训对推动科技进步文化与领导者创新思维的培育作用

(一)领导者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是构建现代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基础

国企领导者的干部教育工作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教育培训要使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的生命在于学习,一个企业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企业惟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比其竞争对手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只有对学习文化的认同才能创造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性企业的文化的认同,也才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才能实践好效益为本,创新为魂的企业核心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力是企业将知识再组合、再创造、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力激发的起点。企业科技进步文化中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企业创新力只有在创新思维转化到创新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通过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倡导,赋予文化力更坚实可靠的实践力量。

(二)教育培训中的文化推动力和思维创新力

文化推动力和思维创新力是在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下,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教育培训和引导培育形成的,教育培训作用重大。领导者创新思维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为企业文化形成和创新力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通过教育培训使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就是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辨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学习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将学习力有效地转化为创新力。

企业思维培训篇5

像叶敦明最近参与的两个营销实训班,市场经理班为期三个月、产品经理班为期二个月,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估的方式,类似于MBA学历班+市场营销实战训练,融合了基础理论、案例探讨、市场调研、策略构思等四个方面。从营销实训的整个周期来看,则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市场意识、思维体系和方法工具。

营销实训的第一个阶段:市场意识。最玄的东西,往往无价。

对于很多工业品企业而言,他们要走出生产和技术的小天地,拥抱营销的资源整合意识和能量,虽然有点困难,但必须要做到。叶敦明认为,市场意识的最高境界,就是盘活内部营销,鲜活外部营销。内部营销,盘活企业自身和供应链,做出好卖的产品;外部营销,改变下游合作者和客户的看法和评价,把好产品卖好。意识当先,企业方可以高瞻远瞩。

营销实训的第二阶段,则是思维体系。思维体系的新,决定营销运作的活。

意识灌多了,学员就会烦,不烦的就会晕。把课堂上学到的有限知识,变成系统思考的种子,播散在学员工作的广阔实践上,就会生发出营销实操的管理方式。不少职业培训师,可能是缺少营销咨询的锤炼,总是喜欢知识传播型培训,不敢帮助学员理顺思维体系。

叶敦明认为:营销实训,不是简单的洗脑,而是一种蓬勃向上的新陈代谢,引导学员以新的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重新审视现有的作业体系,以全新的视角解决现有的问题。纲举目张,在问题中发现机会,思维体系的更新,才是学员学以致用的制高点。

营销实训的第三个阶段嘛,就是学员喜欢的方法工具。有形,出自无形。

培训师也喜欢讲解方法工具,性感,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热情高涨。若没有市场意识、思维体系的垫底,单纯的方法工具培训,就会成为表演秀。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小屁孩,手中拿着枪,还揣着核武器的发射按钮,多危险呀。企业的资源,就会被这些花头废掉的。

方法工具,是工作中营运而生的,变化无穷,没有好坏、高下之分,合用就可以了。叶敦明发现,过于注重方法的人,容易懦弱,一旦遇到不熟悉的事情,就会自乱阵营。这样的下属,培训只能是望梅止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市场意识、思维体系、方法工具,营销实训的三个阶段,是一个由难而易的正向推进。对于大多数工业品企业而言,难的不是改变一群人的市场意识。从市场上的问题倒推,根除问题产生的源头,以客户的总成本重新看待单纯的产品售价,以客户的价值创造打破虚无缥缈的性价比,都是工业品企业必须具备的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靠思维体系来执行。而方法工具,则是思维体系转化为生产力的触媒。从事于工业品营销的咨询和培训同仁,应该从轻飘飘的授课质量,自觉地考虑营销实训这个高阶层面。营销实训,就是让合格的营销人员变得训练有素,再以他们为燎原之火,燃起营销体系大幅改善的发展新篇章。

叶敦明,联纵智达咨询集团项目总监,工业品营销研究中心主任,工业品营销传播网创建者。7年、ABB和韩国现代电子等2家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经历,10年营销咨询实战经验,横跨消费品和工业品两大咨询领域。致力于工业品营销咨询、企业营销和销售顾问、工业品营销实战训导,帮助工业企业走向务实高效的大营销之路。

企业思维培训篇6

Abstract: It shall be favorable to the bringing up and education of the skilled professional talents whom are being in urgent need and shortage of the societ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s. The thesis starts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off-campus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and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

关键词: 高职教育;校外实训;实训基地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off-campus training;field training bas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8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对航空维修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步由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发展。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②具备良好的航空装备维修基本技能;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中。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深化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通过与军用航空修理企业和民用航空维修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让航空维修类专业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顶岗实训,是学生紧密结合生产和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本文以我院航空维修类专业校外实践经验为例,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模式、管理和运行等问题进行探讨。

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质的训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教学。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重要条件之一。而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具有很强的职业特殊性。航空器价格昂贵,并且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比较快,受限于资金和场所条件,一般院校都不可能拥有成套的在役航空设备提供给实训教学。往往是以退役航空器材作为实训设备。受实训设备的制约,实训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和行业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有些方面甚至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院航空维修类专业积极探索与实践“工学四合”系统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解决了实践教学中的突出矛盾。因此,规划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对航空维修类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1.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我院自升格为高职学院以来开始全面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时间和实践时间要达到1:1,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要体现仿真性、现场性,使学生能按照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没有校外实训基地是无法实现的。

1.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知识的实践基地。实训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实训教学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校外实训基地也就是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

1.3 校外实训基地是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教学与监管相结合、科研工作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师资素质和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教育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及学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的良好条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应用课题研究、相关项目合作等途径,为社会提供将创新教育、创新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的广阔舞台。

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完善。构建高职航空维修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应严格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完善的思路形成集多元化、科学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思路建设。我院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制造技术、民航特种车辆维修、无人机技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原则,将校外实训基地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型校外实训基地和顶岗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三种类型如图1。

企业思维培训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建议

随着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生产环境更具多变性,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求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研发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新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企业的设备能够应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生产出新产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否则就会被竞争对手所追赶或超越,而这些依靠员工在校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只有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员工的知识与技术水平时刻跟上的步伐。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管理离不开培训体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体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1 目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现状

目前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取得了一些成就。成绩虽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少。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投资仍严重不足;(2)培训体系不健全,模式单调僵硬;(3)培训实践效果差。

2 怎样做好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要想做好员工培训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者角度必须对企业培训的意义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培训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把企业培训看成是关系企业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企业管理者要有人才的忧患意识,要明白今天的培训决定着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信誉度和员工素质结构,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证。所以,要想作好培训工作,必须转变这种观念。认识到加强员工培训是企业的需要,对于一些管理机制的问题,则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措施得以有效克服。 作好企业培训,必须选择受训员工 企业在送培员工时,除了考虑岗位需要,也应考虑员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把岗位需要和员工需求结合起来,作到在受训员工选择中注重资质、注重潜质,开发禀赋,挖掘潜能。 作好培训工作,必须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投入,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同时是企业文化的孕育与灌输,通过进一步提高员工已有知识技能,达到企业现阶段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培训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要高,要求任教培训的师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应有一定的前瞻性。为了不与企业实际脱节,培训教师应根据需要不断访学、深造,不断身临现场了解项目的进展,发现、项目。另一方面,企业在培训过程中还应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仿真系统进行建设,提高学员的实际应用技能,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师资无法提供有效培训的时候,合理外聘教师或送学员外出进修。这一切都需要有财力、物质等教学资源的充分保障,才能做好培训工作。

3 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秩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备管理水平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做好现代企业设备管理,是一个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3.1 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

目前,在设备管理理念上存在着设备管理与企业增效相脱节的现象,往往按部就班管理设备,而很少想到如何使设备的管理等更好地适应企业增效的要求。设备维修也缺乏经济效益观念,把设备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割裂开来,设备维护费用投入不足,设备失保失修,或者更新缓慢、技术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从另外的角度而言,设备有自身的运转规律,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各项生产必然要受到设备运转规律的支配,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主观随意行为都会给生产带来影响。在现代企业中,设备管理绝不能用小生产或旧的模式进行管理,而必须根据现代企业的内在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进一步运用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科学设备管理模式,对于保证正常的连续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完善企业设备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设备日益机械化、自动化、大型化、高速化、复杂化,设备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也随之增大,同时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如设备的投资、基本折旧、维修费用、能源消耗等)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因此,设备管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正处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之中,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由此可见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的领导,一定要克服重生产、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和做法,提高对设备管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抓好企业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发挥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工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增加企业的效益。

(2)完善设备管理制度。首先,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制度,把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设备管理制度放在与技术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其次,制度要及时更新,不断完善。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我们对设备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同时,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制度也应适时进行修改,使设备管理制度能逐步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适应现代设备管理的要求。此外,制度要有完整性和连贯性。修订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应该尊重企业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既要避免墨守陈规,保证思路上的完整性,又要防止盲目冒进,保证思路上的连贯性。

(3)重点做好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设备若能被合理使用,可大大减少设备的磨损和故障,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应有的精度。因此,要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防止超负荷、拼设备现象发生,使全员参加设备管理工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松动、干摩擦、异常响声、疲劳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检查处理,防止设备过早磨损,确保在使用时处在良好的技术状态之中。同时,要注重设备的检查与修理。设备的检查是对机器设备的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程度进行检查和校验。通过修理和更换磨损、腐蚀的零部件,使设备的效能得到恢复。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维修方式,并能及时消除隐患。此外,定期进行设备的更新改造。应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包括设备更新规划与方案的编制、筹措更新改造资金、选购和评价新设备、合理处理老设备等。

总之,设备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决定企业明天的市场份额。因此,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作好每一年,每一期的员工培训计划,通过不断培训,加强员工素质,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工谦.现代企业中维修理论与观念的变革[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99,9.

[2]王俊.知识时代的企业培训[J].成人教育,2001(5).

企业思维培训篇8

一、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有为实现有位

只有讲求经济效益企业才能不断壮大和发展,因此工会要关心和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关心企业的兴衰,企业的兴衰又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后续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工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公司的各项重点目标展开,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安全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动员全体员工,为加快公司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二、加强《工会法》学习,提高员工对《工会法》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原有的工会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要求。新修订的《工会法》的颁布,虽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了广大员工的利益,但广大员工有时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存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一)员工对新修订的《工会法》认识不够深刻,认为与我们无关。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员工只有学好了《工会法》,才能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为进一步搞好工会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二)员工思想不够解放。实践证明,历史上的重大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上的解放和更新为前提的。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模式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影响,使得一些员工对工会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前的基础上,阻碍了工会工作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新《工会法》的贯彻实施;

(三)对新《工会法》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工会法》是一项与我们日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本应对其进行认真宣传。但有时宣传不够,使大家对其不了解、不清楚,这就阻碍了新《工会法》的贯彻实施。

因此,为突破传统思想束缚,破除落后、僵化的思想意识,就应加强对新《工会法》的宣传和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统一公司员工的思想,实现依法做好工会工作,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使工会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积极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工会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却能很好地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鼓励者。"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是公司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的参与管理力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建立与公司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职工队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工会要积极配合企业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并在参与培训计划的拟定、实施过程中,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使培训方案更加切合企业发展实际,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维护好员工的学习权、发展权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人的最大追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人才已经上升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员工的职业变更和岗位调整更加频繁,终身学习和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和教育必将伴随员工的职业生涯。员工素质不仅关系到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也制约和最终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

(三)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活动载体,促进和帮助员工成才

教育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为员工构筑学习平台,吸引员工广泛参与。工会要鼓励员工在搞好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如读书自学、技能培训、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完善充实自己。坚持面向基层、立足班组开展的班组升级活动,把员工的素质教育和企业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结合起来,培养种子选手队伍,开展多面手操作赛、各项劳动竞赛、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赛、拔河、球类竞赛等体育活动,员工通过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调动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公司上下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人才、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通过文化体育活动,不仅弘扬了企业精神,陶冶了员工情操,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广大员工奉献岗位、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和人文精神,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知难不畏难、知苦不怕苦、同心协力迎挑战的顽强斗志,从而促进了公司两个文明建设。

四、强化企业民主管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员群众的积极性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源泉。员工的积极性来自对其主人翁地位的尊重,因此强化民主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要使广大工员认识到,不管企业机制如何变化,员工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没有员工的支持和参与,都是不能成功的;其次要把民主管理的重点放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上。应该注意,在改革过程中员工思想问题不少,要对员工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地反映员工的意见和呼声,工会应站在两个维护的立场上,提出工会自己的意见,争取公司和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并搭建上下互动的良性沟通渠道。

五、强化工会维护职能,实现“两个维护”

国企改革将会使企业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必将导致企业内部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因此,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是新形势的要求:一是要正确履行维护职能。新《工会法》规定:“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必将出现总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这部分员工同那部分员工具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工会必须坚持两个维护相统一,通过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来实现对员工具体利益的维护;二是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约束机制。没有约束和监督机制,就可能产生腐败和侵害员工利益,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工会就要积极参与制定相关制度并进行民主监督;三是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关心员工生活,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实践证明,关心员工生活多付出一份心血,多办一件实事,员工就会对公司多出一份力,多做一份贡献,企业也就能多增一份效益。

上一篇:公司产品运营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运营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