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范文

时间:2024-03-06 17:48:48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1

关键词:水政执法;执法理念;水行政联合执法;多元化

一、江西省水行政执法机制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水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现状

江西省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水行政执法程序上,制定了《江西省水上治安管理条例》、《江西省水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委托办理若干规定》等,规定了水政执法主体、职权范围及执法程序,同时划定了各级水行政主体的管辖范围。在水政执法管理上,制定了《江西省农田水利条例》、《江西省水利工程条例》、《江西省抗旱条例》和《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管理条例》等,从农田水利、河道、抗旱和灌溉等四个方面,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水行政管理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水政监督上,颁布了《江西省水政监察规定》、规定了具体行政部门的监察职责、监察程序、监察方式和监察范围。

(二)江西省水行政执法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执法依据原则性规定较多,操作性不强

法律法规与现实的脱节――在没有明确的规定下或者规定不明的情况下,水务行政执法如何介入。如对于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水事违法行为的处理和水行政信息的公开,法规大多使用“及时”、“限期”等原则性词汇,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期限,如《江西省水政监察规定》第二十一条第三款和农田水利条例的第八条。此外,在法律责任方面,对水行政主体的规定大部分都只有一条原则性的规定,在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处罚不具有操作性。所以,在制定与法律相配套的法规时,要结合江西省的现实基础,发现问题、突出难点、提出方案再解决问题。

2、执法机关职权交叉、执法机制单一

水具有流动性、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水行政执法往往会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此时,就会出现行政机关职权交叉,权责不明的现象。就江西省而言,其水利机构设置权限不明,在水行政执法过程中,水事案件的发生可能涉及渔政部门、水利部门和公安部门,那么,当相关行政机构出现职权冲突或者职权不明的情况下,对水事案件的处理模式有两种即分开执法和联合执法如。在实践中,水行政机关采取分开执法的方式,但是会出现案件重复、调查重复、取证重复的现象。鉴于此,水行政机关应当在“生态江西、法治江西”主题下联合执法。

3、执法监督主体模糊,途径较少

《江西省水政监察规定》中规定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责和监督内容,并且设立了水政监察大队为监督机构。在实践过程中,水事案件的发生,会涉及多个行政机构,进而会出现“多头执法”的现象。比如2015年发生的永修县九合乡800亩农田发生内涝和乐安县龚坊镇临时围堰被洪水冲垮两个案件①,涉及多个水利、渔业等部门,在出现管理空白区或者多个部门都具有执法权的时候,相互推诿,便出现了监督的盲区,而上述的案件的发生,正是因为出现了监督的漏洞。

二、国内外水行政执法机制比较分析

在水行政执法问题上,诸如田纳西河、莱茵河、长江、辽河等河流或跨越国别,或跨越行政区划,因其重要的地位,其行政执法研究起步较早,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对江西省的水行政执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建立生态理念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在管理与开发之前,由于当地居民过渡开垦和不节制的利用,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水资源污染严重。在此背景下,美国以保护田纳西河为中心,树立环保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就国内而言,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治理也有着相类似的背景,都是因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而导致出现环境危机,当地政府意识到不能用环境的牺牲来发展经济,所以政府在对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的治理建立了环境保护为中心的生态理念。

(二)以流域管理为基础,建立执法体制

综合国内外经验来看,对流域的管理首先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明确执法主体的权限。美国国会在法律上确立了该流域的重要性颁布了《田纳西流域管理法》,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局,在法律中明确了该流域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责,对各项具体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治理首先都进行了相关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如颁布了《长江河道管理条例》。②其次,授予相关水行政机构主体资格,划定职责范围。“三定”方案③明确了长江流域水行政主管权限和职责④,《辽宁省流域管理条例》,明确了水行政机构的管理区域和体制,从河道、防洪、抗旱等方面对辽河进行保护和管理。

(三)以常态和专项相结合,建立执法模式

在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今天,流域执法模式应当采用更多的形式,而不是一味的遵循传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了水行政执法联合机制:辽宁省着重从外部环境建设和内部机制完善两个方面完善水行政执法机制,比如通过树立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法制观念和健全管理机制、自我发展和保障机制、自我约束机制。江苏省以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为指导,建立水行政执法联合运行机制。江苏省通过“一江二道三湖” 专项执法活动、汛前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百湖执法大检查” 专项执法活动、省管湖泊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的三种联合执法运行模式――流域(区域)性水行政联合执法运行机制模式、日常性水行政联合执法运行模式和专项性(突击性)水行政联合执法运行模式。

三、完善江西省水执法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执法理念――确立综合生态执法理念 我国经历了土地文明时代和自然资源文明时代,在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今天,应当确立综合生态执法理念。综合生态执法理念,将生态系统、综合与执法理念三者结合在一起,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综合对待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需要和价值⑤,将整个局域内的自然资源、自然生物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在水行政执法过程中,体现在从功能、结构和程序上的相互作用,从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出发,针对水资源自身特性,将综合生态执法理念进行到底,创新执法手段,从而优化行政资源的配置,优化资金结构,完善运行机制,进而达到保护水资源,将水资源转化成绿水青山的财富。

(二)执法依据――完善水利法律法规体系

在水执法机制中,作为在全国范围统行的法律《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和《取水许可制度办法》等,有较多的原则性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江西省具体省情,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将地理位置、环境现状等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对于不配套的地方进行修改、对于没有规范到的区域或者新的情况进行规定、对于陈旧不符合时代的进行删除,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上文提出有关排污口设置的问题,本文认为,应当遵循“先证后许”的原则――要先办理排污口的证明才可以申请排污许可。此外,要明确机构与机构之间,机构内部与机构内部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水行政执法的程序、职责范围和相关的制度,形成统一的,权责分明的执法体系。

(三)执法方式――建立水行政联合执法方式

由于传统的行政管理和行政处罚是相分离的,这种分离在客观上造成了监管与处罚衔接不了的问题。由于各部门相互之间信息的闭塞,而水域又具有流动性和区域性的特征,导致在水事违法案件中,水行政机关面临调查难、取证难的情形。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水行政执法联合机制。水行政执法联合机制需要从下文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是构建横向联合机制和纵向联合机制。横向联合机制是指水务行政部门与其之外的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起长效的联合机制,联合司法体系、公安体系和环保部门,建立水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从横向形成联合机制;纵向联合机制是指在水利行政各部门之间的联合,加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联合,调动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各县级的水利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就各自区域内先进经验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再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水政执法效率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其次,要进行水利专项执法联合机制。水由于具有流动性和跨区域性等特点,往往水事问题比较复杂,且水事问题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专项执法联合机制更具有针对性,对于水域质量的检测和保护也有了强有力的保证,对某些将要或正在损害水资源及其设施也起到了很好的警钟作用,并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水事事件。

四、结语

随着生态江西、法治江西建设的全面展开,水作为环境要素的一种,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水性质执法过程中,实现从经济利用到经济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变,建立生态综合执法理念势在必行,以此理念为指导,执法主体和执法模式也做出了相应调整。执法目的的转变,水生态利益的凸显,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也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注解:

① http://news.163.com/15/0415/07/AN7NFRFE00014Q4P.html,2016年5月20日访问。

② http://news.jcrb.com/jxsw/201204/t20120409_839380.html。2012年4月9日。

③ 注释:2002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编办”)批复流域管理机构的“三定”方案。

④ 魏显栋:“长江流域水政执法监督的实践与思考”,《人民长江》,第45卷第23期,2014年12月。

⑤ 蔡守秋:“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甘肃政法学院学报》,第86期,2006年5月。

参考文献:

[1] 张树义.《行政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M].法律出版社.2004.

[3] 左顺荣.实现洪泽湖水行政“省管”的法律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08(5).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2

一、部门协作不畅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的规范制定权、处罚权、强制权、许可权、征收权等多项权力分离,这对保持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之间一定的权力制衡、预防权力腐败等现象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代城市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的复杂系统,是具有非线性和复杂回路特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城市管理活动而言,行政处罚权与其它行政职权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城市管理系统中的任何行政活动,都完整和连续地贯穿和包含了这些职权。人为地割裂这些行政权,虽然可以达到相互制衡,减少寻租的可能性,但也增加了部门协作难度,提高了行政活动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主要表现是:

(一)信息获取滞后,信息不对称,处理问题被动。城市管理系统范围极广,内容繁多。现行管理方式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主动获取,即执法人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日常路面巡查以获取信息。这种途径比较直观、直接,对情节轻微的违法活动,可以通过劝阻教育迅速进行纠正。但是,执法人员的巡查仅局限于对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等直观领域的信息获取和监督处罚,而对其他众多领域的信息获取较为困难,这也就限制了城管部门在拓展执法领域上的努力。而且,执法人员发现问题越多,自己的工作量就越大,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执法部门的执法效能和执行力。另一种是被动获取,即群众发现问题后打投诉电话进行举报,或通过市长热线、城管110以及等方式直接向执法部门反映,或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等进行曝光反映,经领导批示后由执法人员进行处理。这种途径有利于借助群众和媒体的参与,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能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但是,这增加了问题发现到问题处理之间的环节,增加了行政时间和行政成本;并且容易被误认为群众不举报、媒体不曝光、领导不批示,城管执法部门就不去发现、不去查处问题了,容易造成执法部门无所作为的错觉,最终导致“领导批评、群众埋怨”,执法部门费力不讨好的后果。由此可见,执法部门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获取滞后,处理问题被动。

(二)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无人管理与多头管理并存。城市管理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分工越细,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知识积累、法律准备以及对人才的培训就越快,但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群众之间信息不对称就越严重,协调合作的成本也就越高。同一个问题在具有不同执法权的部门之间转手反映,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同一性质的执法权在不同部门之间所进行的分割。这也是职责不清的一种表现,以及造成群众对执法权归属认识不清的原因之一。从而也就造成了群众反映问题难,执法部门获取信息不及时的问题。比如,对一个大排档夜间噪音扰民的群众投诉,环保、*、卫生、城监等多个部门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权,群众往往不知道应该向哪一个部门反映,或者反映了迟迟得不到圆满处理。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像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都有一堆管不了的理由,无人愿意去管理;反之,又因为有利可图而多头管理,出现“九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的执法扰民现象。

(三)过多地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目前,对城市管理中突出问题的治理往往局限于搞运动、搞突击式的整治。例如“城市牛皮癣”泛滥了,发生交通死人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于是领导批示,层层发文,层层开会部署一个专项治理活动就此开始。类似的问题的报道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这类运动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实际效果往往是前治后乱。虽然专项治理在短期内对改善城市管理问题确实有着很好的效果,但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市始终正常稳定有序运转才是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果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专项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结果只能导致“乱—治—再乱—再治”的恶性循环,城市管理耗能大、效率低。

(四)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城市管理部门众多,工作侧重点和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往往是各行其是,协调配合不够,更谈不上建立相互之间的既监督又协同的关系,致使以收代管、以罚代管、只批不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部门没有很好的配合,直接制约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现行行政权力划分的制度下,政府行政部门需要创设良好的协作机制来愈合制度内的裂口,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实现管理、执法资源共享,弥合因行政权各组成元素分裂而造成的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的不良后果。

二、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强化部门长效协作

建立健全城管协作交流机制,是优质高效开展城管工作的需要,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在现有城管体制下,只有遵循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原则,充分应用现有行政手段和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长效协作的新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共同现场发现问题,共同现场处理、监督、反馈、检验的良好协作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源头监控、动态管理、及时处置和反馈城管问题,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一)城管协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结合当前城管工作实际,必须建立健全以下六项协作交流机制,确保城管工作的协调高效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本级政府的要求或者专项整治的工作需要召开行政执法联席会议,统一安排部署联合执法的事项、方法、步骤、措施,通报和沟通执法工作情况,协调处理联合执法中的争议,研究解决联合执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会议议定事项以会议纪要形式送执法机关执行,各执法机关要定期报送联合执法情况。

二是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机关针对城市管理领域较为突出的违法行为或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项整治活动的,应集中执法力量,实施联合执法。联合执法牵头机关应当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有关机关应当积极配合,不得各行其是,不得互相推诿。

三是建立健全联动执法机制。市级执法主管机关与区县(自治县、市)执法机关要建立上下联动执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中的层级联动。上下联动执法应依法界定双方权责,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四是建立健全互动执法机制。同层级的行政执法机关之间要建立互动执法制度,确保各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需要相关执法机关承担协助(协管)义务时能得到及时、有效配合。执法机关协助调查、采取强制措施等协助(协管)要求,只要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协作机关应及时无条件予以配合。

五是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应当公开各自的信息、技术和资源,提供查询方便,对其他机关请求查询有关信息、资料、数据的,被请求的机关应及时、无偿提供。应当建立执法信息互通平台,保持及时、灵敏的信息沟通,把握违法行为动态,防止违法当事人利用地域、时间差异,流动作案。应当确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渠道,采用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建立联络网,互相提供执法工作情况。

六是建立健全执法调处机制。行政执法机关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过程中发生的争议或者其他问题,应当首先由行政执法机关互相协商解决争议;协商不成,由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协调不成的,则应当报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依法裁决。

以上六种协作机制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如上海市推行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制度,依托政务信息网络,共享行政执法案件信息,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执法工作衔接和协作更加便捷、规范、透明、高效。深圳市建成了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城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覆盖全时段、全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网络,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公用设施、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实施网格化监督和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又如,我市城管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也是一项城管协作机制,对协调解决城管重大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

由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势必会出现两者所作出的行政决策、行为相互矛盾、打架的现象。由此,城市管理执法实践已了更多的权力协调要求。协作得好,可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效能,否则将会产生极高的管理执法成本,对城市建设造成极大的成本浪费,对城市软环境建设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当今城市管理发展趋势来看,城管协作机制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个:

一是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

目前,我市的城管协作,多是通过市城管办综合协调的方式来实现的,或者是依靠部门的力量去实现部门之间的工作协作,其协作成本和难度较大。市城管办作为一个议事协调机构,对级别高、权力大的各个职能部门,往往是协而不调,调而不果;而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是利益搏弈的产物,这种相互妥协的产物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协作要求的。鉴于以上情况,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必须自上而下来进行。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政府的力量来创设和完善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作的机制,从而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更好地打造强势政府,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可以说,通过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来建立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不少城市已经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如杭州市就较早地注意到了该问题,并在相关规范性文件中作了一些明确规定。《杭州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市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负有积极协助、配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义务;在涉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许可权行使的统一管理对象时,审批部门负有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抄告批准结果的法律义务;同时建立完善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与其他各有关行政主体之间的“双向告知”、“意见反馈”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再如*市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和规范行政执法的决定》,为城市管理系统内部门协作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蓝本。该决定就如何规范完善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联动执法机制、互动执法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执法调处机制等六大协调协作机制,作了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通过制定政府规范性文件,可以夯实城管协作机制的法制基础,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二是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完善城管协作机制的技术支撑。

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实施数字化管理是城市管理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综合化的必然要求。以建立城管数字化网络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这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如杭州市城管部门安装“千里眼”帮助管理,深圳市城管部门建立了“数字城管”,*市率先在城市管理中推行信息化网络管理,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惠州在全省来看是一个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这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城管数字化监控网络、数字化信息网络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做到城市管理中的事件(指人的行为,如摆卖、烧烤、沿街乞讨等)和部件信息的自动化采集,数字化处理,网络化传输,资源化利用和社会化共享。通过城市管理综合平台,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统一信息的收集和分配,提高信息的收集面和准确度,使信息前置,以全面准确的信息来引导管理,从而将传统的滞后管理改变为实时管理和监督,增强城市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我们应通过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基础平台,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以此为催化剂,进而建立起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以数字化为标志的体制协调、动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注入活力,打造数字惠州。

三是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扫清城管协作机制的体制障碍。

在城市管理领域实施综合执法工作,执法权力得到相对集中,在实际运用中更易于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减少扯皮,有利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如运输车辆沿路抛撒物料的问题,它既损坏污染路面,影响市容环境卫生,又影响交通秩序。这一违法行为涉及市政、环卫、**等部门,单一执法队伍管理很难奏效,这时集各家之能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即可快捷地处理,并能迅速消除其危害,达到提高工作效能,有效地维护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的目的。目前,我省21个地级市中,除少数几个城市外,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制工作。他们把涉及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综合起来,对涉及城市管理的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建立起城市管理新体制。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相对分离的原则,把相对分散的管理职能综合到城管局一个部门,较好地改变了城市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责权利不一致的现象,也为建立健全城管协作机制扫清了体制障碍。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3

一、三市城市管理现状

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目前在编人员40名,部门领导5名,1正4副(含公安局局长兼任城管局副局长1名),下设环境监察支队、城管支队,其中环境监察支队下设6个部门,城管支队下设6个执法大队,同时在街道办事处下设12个执法中队,镇政府设立24个中队,实现镇管镇用,每一支队伍配备了一名指导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工作职责:市容环境、绿化、市政工程、水务、环保、工商、建设、规划房地产和其他等,共“19+X类1232项”执法权限,目前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正在和有关部门对接相应职责,后期管理职责还会增多。

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目前正在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和相关专业领域执法为主,其他部门内设机构专业为辅,行政执法力量主要在区(县、市)的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专业领域执法+联合执法(即“1+5+3+X”:“1”是指综合行政执法是指生态环保、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文化市场、农业等专业领域的行政执法;“3”是指自然资源、卫生健康、人力社保等专业领域的行政执法;“X”是指其他领域的行政执法)执法体系,加快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促进执法更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监管更加有效。

除中央和省委另有规定外,整合现有站所、分局等执法力量和资源,下沉至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属地管理;上级明确实行垂直管理的执法机构,通过派驻乡镇(街道)的方法,纳入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建立由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机制。经报省、市政府批准后以乡镇(街道)名义相对集中行使基层治理所需的行政处罚权,实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

同时合理划分乡镇(街道)与区(县、市)级部门两个执法8层级的执法分工,乡镇(街道)主要负责日常执法检查,对发生频率高的、执法内容简单的、专业技术要求不高的、能快速办理的一般违法案件进行查处;专业性技术强、执法程序要求高的案件,移送区(县、市)相应的执法部门处理。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2010在全国率先实行公安兼职模式:市城管执法局由原市市政市容委的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直属行政执法机构。常务副市长、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城管局,城管执法局局长任主任。2017年北京市城管局落实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要求,区、街关系调整为以街乡镇为主的双重管理模式,执法队人、财、物、编制已全部下放到街乡镇,一线执法人员的比例达到了90%,同时市局业务指导区局,区局业务指导乡镇执法队,实现了街办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履行综合监管职能,利用一线执法易于发现问题的优势,向市、区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反映问题、通报情况,推动责任落实。

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管执法工作,先后出台八个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的文件,从组织和制度建设上,初步解决制约城管执法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先试先行取得阶段成效。 

二、三市主要经验及做法

上海市城管局拥有完善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顶层设计比较合理,从城市管理上升到城市治理,拥有强而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执法监督方式多样,警城联动、法检联动、警城法联动使行政处罚与行事处罚无缝对接。同时成立案件管理中心,专职审理审核案卷,提高办案效率,对于违法处罚建立严格的考评监督机制。上海市城管局以“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监管分离、权责对等、理顺职能、整体联动、公共参与、共同治理”为基本原则,明晰了综合执法职责范围,建立了公安城管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

杭州市城管局的市、区(县、市)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落实监管主体责任。即:监管过程中发现需要立案查处的,及时将案件线索、初步的据、相关认定等材料移送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对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要求出具审批材料、相关认定、专业检测、鉴定意见等证据材料的业务主管部门及专业技术机构应在规定期限内提供。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行政处罚权及与之相关的监督检查行政强制措施等职权;业务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收集的有关事实材料可作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证据。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4

一、提升内力――推行综合执法

在依职能、辖区各自办案的机制模式下,各办案机构之间由于缺少统一协调、监管信息交流不畅、执法资源分散,导致多头、重复执法,定性处罚不统一,办理大、要案件力量相对不足,对重点领域监管力度不够等等。对此,潍坊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实施了综合执法办案机制,有效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执法力。

一方面强化市局对全系统执法办案的调控指挥。潍坊市工商局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制定实施了《行政处罚案件有关事项管理办法》,全市行政处罚案件立案、审批、结案实行网络为主、书式为辅的双轨管理机制,由市局实行统一备案、调度和考核。首先,县市局、分局立案案件在到本局法制机构备案的同时,通过网络送市局法制机构备案。法制机构设立专门的书面和网络电子档案,由专人负责案件立案备案管理以及案件处理情况即时监督。其次,对已经立案、备案的案件,如遇有案情重大、办案机构查处困难需要协助,办案机构建议移交其他机构处理,以及在案件监督中发现办案机构查处不力等情况,由法制机构提出调整办案机构或者增加承办机构联合办案的建议,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进行调整,以充分发挥办案机构职能作用,解决“占案、压案”现象,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再次,市局将县市局、分局案件办理情况作为执法监督的内容进行考评,法制机构通过执法检查、案件核审、案卷评审以及案件备案、抽查、执行考核等方式加强办案监督,结果纳入市局年度考核。建立案件主办人考核档案,规定行政案件处理时限,杜绝了有案不立、久查不结、随意撤案以及违法办案现象。

另一方面在县级局试行相对集中执法办案机制。以县级局公平交易机构为依托,成立经济检查大队,县局机关有执法业务的科室和各工商所分别设立经济检查中队,由经济检查大队对各中队办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建立起以经济检查大队为主、相关执法办案机构为辅,“上下联动、左右兼顾、集中统一”的执法办案体制,实行案件集中办理和联合办案业绩共享。新机制实施以后,全系统执法资源和执法职能得到了有效整合,形成了执法“拳头”,监管执法的针对性和办理大、要案件能力明显增强,罚没款万元以上案件同比增长30%。

二、引进外力――实施联合执法

对由工商部门牵头主办,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整治工作,潍坊市工商局注重加强工作汇报和沟通协调,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和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健全长效协作机制,提升执法层次,明确工作责任,加大了工作力度,增强了执法效果。

一是齐抓共管,加大力度。近年来,传销行为愈演愈烈,逐渐向拉人头式诈骗违法犯罪行为演变,且暴力抗法行为时有发生。为有效解决执法力量和执法手段不足问题,加大对传销的打击力度,该局积极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打击传销工作纳入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核内容,并与公安、房管等21个部门建立了联动机制,成立专门“打传”队伍,依托基层派出所、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属地监管的工作机制。去年以来,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集中行动9次,取缔传销窝点464个,驱散传销人员1.7万人,刑事拘留70余人,治安拘留300余人,并通过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有效遏制了传销活动的反弹与蔓延。

二是借势用力,化解阻力。商业贿赂案件主要集中在医疗、金融、房地产、公用企业等行业,这些单位大多为经济实力雄厚或占有优势地位的重点企业,工商部门缺乏必要的行政强制措施,整治难度较大。潍坊市工商局积极争取将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工商部门,纪委、检察院派员常驻办公,当检查取证、案件执行等遇到阻力时,及时向市治理商业贿赂办公室汇报争取支持,以其名义进行检查,或直接协调检察、公安部门联合检查,有效化解了办案阻力。去年来,该局共与检察院等部门联合检查有关单位20家,以地方各级治贿办名义检查12家,突破了一批介入难、处理难的案件,保障了专项检查的顺利进行。

三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无照经营整治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工作责任大。为明确落实工作责任,该局建议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对无证照经营行为进行综合整治的意见》,将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按法定职责分解落实到19个责任部门。市政府建立分管副市长负责,各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整治无证无照经营联席会议制度,南市政府统一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牵头组织,乡镇、街办具体实施,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联合执法,形成了政府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查处无照经营工作机制,全市既统一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各部门又依照法定职责做好日常查处工作,增强了整治成效。去年以来,全市共查处无照业户5029户。

四是长效协作,争取支持。潍坊市工商局与公安、海关等部门建立了以信息共享、协查联动和联动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协作联动机制,在日常监管执法中争取了配合支持。协作部门将属其他部门管辖的案件线索72小时内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对管辖权明确的案件,特别是重大、疑难案件,在人员、设备等方面提供支持。对管辖权尚不明确的案件共同研究、联合调查,明确管辖权后再由有管辖权的部门处理,各自指定1-2名联络员,具体负责信息交流、联络事宜,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沟通情况,交流成果,遇有重大疑难案件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商讨解决办法,有效形成执法合力。

三、凝聚合力――抓实专项执法

对总局、省局部署的专项执法行动,潍坊市工商局精心组织实施,有效调动全系统执法力量,实现了整治效果的全面到位。去年在商标办案、治理商业贿赂、食品安全监管等项工作中,该局被评为全省系统先进单位。

一是强化宣传造势。每次开展大规模集中整治活动,全市都制定严密的工作计划,统一行动步调,统一宣传口径,统一处罚原则,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去年以来,先后举办“红盾护农”行动、整治商业贿赂、打击传销等启动仪式、新闻会6次,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公布传销、商业贿赂、食品安全、农资违法经营等典型案例40件,实现了“教育、整治、震慑”三效合一。

二是强化指导协调。市局适时组织邀请上级领导、业务专家、厂家代表对县市局案件主办人进行业务技能、识假辨假能力培训,并通过编发整治行动信息简报、整理下发典型案例、深入一线协助办案等形式,加强了对基层执法办案的指导和协调。实行上下联动、异地交叉办案和大案挂牌督办制度,去年以来,市局共挂牌指导县级局办案17件,与县级局联合办案48件,调度异地交叉办案6件,提高了基层办案水平,形成系统执法合力。

三是强化调度考核。建立专项执法行动考核、调度、奖惩制度,每次专项行动都明确工作内容和考核标准,实行定期调度和阶段性考核,对查办重大案件有特别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记功奖励。在商业贿赂专项整治等活动中,评选出2006年度专项执法活动先进单位、典型大要案件、优秀案件主办人,充分调动了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5

一、环境执法机制的内涵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后来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借用此词,探讨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问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了和相关关系。阐明一种生物功能的机制,意味着对它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进而到本质的说明。经济学上的机制理论发端于20世纪早期以米赛斯、哈耶克与兰格、勒纳为代表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可能性问题的社会主义论战,并业已成为经济学的主要课题之一。依据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系统内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机制理论与各个领域相结合说明每个领域都有其白身结构和运行的方式,说明机制是客观存在。归纳起来,机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整体把握,了解该事物由哪些要素、环节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各要素、各环节是如何运行的,它们怎样运行更有利于整个系统目标的实现。

环境执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把握境执法系统内各个要素、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深入研究其运行机制,对于克服现行环境执法体制的弊端,减少环境执法权限冲突,加强环境执法部门合作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执法机制指包括环境执法机构在内的主体的设置、职责权限,以及环境执法机构在处理环境事务中的权力、责任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笔者根据机制运作的形式与功能,拟从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功能机制三个方面探讨环境执法机制。

层次机制是从机制的级别和范围上考察,是机制内部各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而言所处的某种位置。环境执法层次机制则是从环境执法主体的级别及范围来考察环境执法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形成的机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是从环境执法组织的高层出发,着眼于整体,把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执法组织整合协调统一。微环境执法机制是指从单个环境执法组织内部的各组成部分着手,充分调动各环境执法组织内部各部分的积极性,使环境执法从根源上得到良好的运行和发展。环境执法层次机制能对现今环境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作出清晰划分,从中央环境执法机关到地方环境执法机关,明确各环境执法主体的职权范围,分工与联合相配套,从全局出发又不失局部,既发挥统管作用形成统一的战斗力,又要结合地方环境要素,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使得整体与局部利益相统一。

形式机制是从外在表现形态上看待机制,体现的是机制运作的几种模式。环境执法形式机制则是从环境执法形式和具体类型的角度来考察环境执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所形成的机制,包括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执法协调。环境执法的形式机制,能解决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权限冲突、单独执法等缺陷。面对复杂的综合性的环境要素可以采取综合执法;针对突发性情况,涉及部分职权交义的可以通过联合执法解决,联合执法也能解决单独执法力量不足的弊端;执法协调贯彻环境执法过程,主要应对环境执法权限冲突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和加强环境执法机关及其部门之间的合作。

功能机制是考察机制运作对系统本身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环境执法功能机制则是从环境执法作用发挥的角度考察执法过程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而形成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三种。环境执法功能机制是为环境执法顺利进行提供基础性的保障,调动和充分发挥环境执法各要素的积极性,由被动执法转向主动执法,既激励环境执法主体积极的履行职责,又防止环境执法权过分扩张及滥用,还为其有效执法提供制度、物质和队伍保障。

环境执法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功能机制相互配合,形成环境执法机制系统,三者都是为发挥环境执法整体效益和作用。环境执法层次机制明确环境执法机关的职责权限,理清脉络,避免环境执法中机构重复设置、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的等问题的存在;环境执法形式机制,在机构权限清晰的基础上,提供不同的环境执法形式,以便应对不同的环境执法情形;环境执法功能机制则为环境执法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提供保障。三者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环境执法机制的效能。

二、环境执法的层次机制

环境执法的层次机制是着眼环境执法机关的职权配置,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环境执法的主体,包括宏观上的中央层面环境执法权与地方层面环境执法权、以及微观方面环境执法法律关系中的环境执法主体、执法对象与执法内容。

(一)宏观环境执法机制

宏观的环境执法机制是指中央层面环境执法机关和地方层面环境执法机关分别从全国和地方角度运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全国和地方的环境执法工作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

1.中央层面的宏观环境执法。中央层面的宏观环境执法主要是负责全国性环境执法工作,从整个国家利益出发对全国的环境执法工作进行调控。一般来说,中央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参与实际操作层面的环境执法,其职权主要包括:(1)为全国性的环境执法工作进行综合性的决策,对地方环境执法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2)行使由其专门享有的环境执法权,负责涉外、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3)为地方环境执法工作提供一定的协助;(4)监督地方的环境执法工作;(5)协调地方政府问因环境执法导致执法权冲突。中央层面的环境执法属宏观管理,它从全局出发,注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白然资源保护以及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从局部来看,就是要处理好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保障局部性的经济利益、环境效益。

2.地方层面的宏观环境执法。地方层面的宏观环境执法的可根据我国行政建置划分为省级、市级、县级。省级行政机关是地方最高的执行机关,市级次之,县级再次之,因而省级环境执法也具有相对的宏观性的,它们的环境执法工作跟中央层面环境执法有所类似,如监督其所属部门、协调冲突、享有专门执法权等。环境执法过程中,需要中央对地方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确保地方利益与环境利益、整体利益一致,但同时应结合地方特定的环境、资源、人口等情况,保障地方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执法并享有部分优先权,地方层面的环境利益的发展才有利于整体环境利益的改善。

(二)微观环境执法机制

微观环境执法机制的要素由环境执法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等组成。

1.环境执法主体。环境执法主体是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对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行政相对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并对其行为独立承担法律后果的组织。根据环境保护法第七条之规定,目前我国环境执法主体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儿种类型:(1)各级人民政府,主要是对其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活动以及对于社会安定有重大影响的环境执法权。(2)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大部分的环境执法工作都是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履行。(3)法律、法规授权对涉及污染防治工作方面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机构。如海洋、港务监督局,渔政、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4)法律、法规授权涉及资源方面的环境执法主体。如县级以上土地、农业、林业、矿产、水利等管理部门。(5)其他机构,卫生管理部门、城市管理部门、园林、核安全等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也负责小部分的环境执法工作。

2.环境执法对象。环境执法的对象是环境执法主体实施执法行为的具体作用相对方,即行政法中的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相关人。所谓行政相对人就是参与到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主体的职权职责具有对应权利义务的个人或者组织。环境执法中的行政相对人是积极参与环境执法过程的组织或者个人。参与环境执法可以是个人或组织向环境执法机关主张权利,如申请环境许可,或就某个环境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环境行政复议、申诉,诉讼等,也可以是配合环境执法机关积极履行义务的组织或个人,如依法纳税,限期整改等。所谓行政相关人,是参与到业已发生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个人或组织。某些环境执法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其效力不仅限于环境执法主体与相对人之间,还有可能影响行政相对人以外的其他个人或者组织的正当权益,他们与环境执法结果上也存在利害关系。总的来说,环境执法的相对方就是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处在被管理位置上的一方当事人,包括我国境内的一切组织和个人。

3.环境执法内容。根据行政执法的相关内容,常见的环境执法内容包括环境行政确认、环境行政许可、环境行政裁决、环境行政处罚。除此之外,环境执法的内容还有环境行政强制措施、环境行政合同、环境征收等内容,环境执法既有行政执法的性质,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如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等,为了环境执法的顺利进行,不仅要转变环境执法的方式、手段,还要努力转变环境执法思路,由采取强制方式逐步转变为促使相对人自觉守法。

三、环境执法的形式机制

我国现行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采取的是环境部门统管与其他部门分管,多部门条块分割环境执法的模式。环境执法机关虽然分工明确但缺乏协作,常出现部门职能重叠交义、执法权限冲突、相互推诿等现象。单一的环境执法方式难以应对复杂的执法环境。环境执法的形式机制就是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应对机制,协调环境执法机构的关系,消除环境执法权限冲突,加强各环境执法机关及其部门的联合、协作,形成环境执法行政合力。

(一)综合环境执法

所谓综合行政执法,是指一个行政机关或法定组织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集中行使有关几个行政机关的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的一种行政执法体制。综合环境执法可以划分为新设型综合环境执法和集权型综合环境执法两种。新设型综合环境执法是通过设立一个新的独立的综合环境执法机构,使其享有某一类环境执法的多种执法权。新设型环境综合执法机构具有常设性质,设立后的环境综合执法机构属于政府组成部门,由同级别的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如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负责长江流域与澜沧江流域的水行政管理职责,包括采砂、防洪、护堤护岸林木的采伐、水质监测等相关工作。

集权型综合环境执法则不设立新的环境执法机构,而是集中原有的多个环境执法机构权力,使得分散的环境执法权得到整合,由其中某个环境执法机关统一行使。如在都阳湖采砂问题上,《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出台前,水利、渔政、国土、海事、公安、环保以及基层政府都拥有鄱阳湖水资源、渔业、矿产、航运、治安、环保的管理权限。2006年8月14日《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正式颁布,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结束了这种分割管理的局面。

总之,综合执法是对行政职权的重新分配,它通过权力集中的形式将原来分散的环境执法权,或者相类似的环境执法权进行整合,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环境执法问题,遏制有利争着管、无利相互推诿现象,对杜绝执法权限冲突产生的问题,切实做好环境执法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联合环境执法

由于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环境问题一旦爆发涉及面极广,单靠一两个部门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联合执法是为了配合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或主要管理部门的邀请下,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共同实施行政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由相关行政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执法行为。根据目前我国环境执法现状,一方面要解决本辖区内的环境执法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往往会突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如因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会涉及多个相邻区域的利益,需要不同区域内的环境执法机关进行合作。因此,联合执法可以区分为区域内的联合执法和跨区域的联合执法。

1.区域内联合执法主要是在特定的行政区划内平级的行政机关在上级政府的指导下或经与有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议,共同参与到某项环境问题或事件的执法活动过程中的行为。一般由上一级政府部门进行指导,统一部署联合执法工作,也可由主要部门牵头,其他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协商,达到联合执法的目的。如,针对黑煤窑和非法采矿行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相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方式,严厉打击非法煤矿生产行为。对经确定属于关闭取缔的矿井中已经取得相关证照的,国土资源部门要吊销其采矿许可证,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吊销其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工商管理部门要依法办理企业注销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会同国土资源、地方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工商管理部门、环保、公安、电力部门,组织开展对应予关闭矿井和停业整顿矿井的联合执法。

2.跨区域联合执法是指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各地行政执法机关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某项环境问题或事件的执法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跨区域的联合执法大多是各级人民政府出于共同利益,按照合法、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的跨区域的环境执法合作。如《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15条规定:各级政府之间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可以按照合法、平等、互利原则开展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区域合作可以采取签到合作协议、建立行政首长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式进行。跨区域联合执法有利于处理涉及跨区域的环境事务,加强环境执法机关的联合,解决跨区域行政执法过程中各自为政、执法标准不统一、地域管辖权冲突等问题。

(三)环境执法协调

环境执法协调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促使环境执法机关相互配合,防止出现环境执法过程中的权限冲突,保障环境执法顺畅进行。环境执法因其特殊性需要各环境执法机关的相互配合,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环境执法机关及其部门相互协助。考虑到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和实现主体,其行政活动一般都围绕本地方利益展开,必然会因利益导向而产生一定的冲突,加上我国政府在实践中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依据不太重视行政协助,因利益所产生的部门冲突较多,有必要通过环境执法协调处理好各政府问的关系。

环境执法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1.因环境执法机关对于白身职责不明发生的争议;2.环境执法机关对环境执法的标准的争议;3.环境执法机关因联合执法产生的问题;4.协助、配合其他环境执法机关履行职责中的不作为和相关争议;5.环境执法机关移送的相关案件未得到落实的情形;6.其他需要协调的情形。

环境执法协调是要通过横向与纵向的协调,消除相互抵触的状况,有效利用稀缺资源,使某一政策领域的不同利益主体团结协作,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而非互相分离的服务。首先,可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网络、传媒等定期地、规范地、详尽地将涉及共同利益的环境政策、信息发布,在一定范围做到信息共享。其次,可以设立相关的委员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定时或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时进行协商会谈,提出对策和建议。环境执法协调不仅要在现有环境执法体制下加强各环境执法机构的联合,还应当注重协调各部门的冲突,使环境执法力量真正得以提升,环境执法队伍得到扩充,更好地应对环境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彻底清理执法死角。

四、环境执法的功能机制

环境执法功能机制主要是为保障环境执法更好发挥效用,通过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促进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有序运行,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

(一)环境执法激励机制

环境执法激励机制是通过制度环境的改变来调动人的积极性。环境执法激励机制是通过行政法律制度激励环境执法主体遵守法律、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完成行政管理的目标。

1.环境执法财政激励。环境执法财政激励是通过建立全面、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以财政奖励或补贴的方式提升地方环境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为环境执法提供动力和保障。对于行政组织来说,追求更高的财政预算经常是追求机构利益、改善组织成员福利的重要措施。因而,首先要建立全面合理预算指标体系,将预算与环境执法机关的绩效挂钩。其次,财政激励的目不仅在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还要注重对资金的控制和灵活的运用。如对较富裕的地方环境执法机关,申报预算和提取的奖励资金可以提高标准;而对收入较少的地方环境执法机关,则应由中央给予一定的补贴,以便调动环境执法机关的积极性。最后,中央政府要推动不同区域环境执法机关的竞争,综合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环境行政质量、环境行政服务水平等作出考评,对表现突出的环境执法机关给予财政奖励。

2.环境执法绩效考核。环境执法绩效考核是将环境执法工作绩效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作为工作实施效果的考评标准。如保总局于2005年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重庆和四川等十个省市启动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主要内容的绿色GDP工作,并于2007年将环保指标列入了全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并且国家将环境保护工作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二)环境执法制约机制

环境执法制约的机制主要可以分为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执法问责两个方面。

1.环境执法监督。环境执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环境执法监督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对环境执法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活动。狭义的环境执法监督指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环境执法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实施环境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并依法追究违法执法机关、组织与公务人员法律责任的活动。根据监督主体及监督对象是否属于同一组织系统可以将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环境执法的内部监督是环境执法机关系统内白我约束、白我纠错机制,其监督的内容包括:从事环境执法活动的组织或者个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享有法律、法规、规章授予的行政执法权;做出环境执法行为的事实是否清楚,有无法律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是否正确;环境执法行为是否遵循了法定的方式、步骤、顺序等。环境执法的内部监督的上下级环境执法机关问存在隶属关系,能及时有效的制止环境执法的不当行为,是环境执法监督的重要形式。

环境执法的外部监督主要有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社会监督。但现实中环境执法的这儿种外部监督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权力监督在环境执法中占据主要最高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权力机关往往采取是间接监督的方式,不能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其次是司法监督,即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针对损害公共利益或严重侵犯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检察机关应有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权力;而人民法院对环境执法监督,主要是对环境执法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监督,同时在行政相对人提起的行政诉讼中对环境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予以审查并裁判。最后,社会监督主要表现为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环境执法涉及复杂,波及面较广的环境行政行为,公众参与愿望迫切,往往要求环境执法机关对其实施的环境行为公开化、透明化;而新闻媒体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及时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揭露环境执法机关的违法失职行为,促使有权机关进行查处和纠正。

2.环境执法的问责机制。问责机制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不缺失的部分,权、利、责是法律制约公共权力的一个系统机制,在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到的七项目标和六项基本要求中就有权力与责任挂钩、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环境执法机关享有一定的行政执法权,但权责是相互统一,权力的大小意味着责任的重轻。环境执法机关应积极履行其保护环境的职责,对其不积极履责,或者履责不到位的情况,须通过问责机制对境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督促和威慑。结合上述监督的模式,问责可以分为立法机关问责、司法机关问责、行政机关问责和社会公众问责。立法机关问责可以通过设立专门委员会、专项调查组等对环境执法机关的环境责任履责情况进行监督、协调和调查的同时,采取间接手段对环境执法机关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进行必要的询问和质询,对不履责的有关人员进行罢免和撤职。司法机关问责主要是通过诉讼程序对环境执法机关的作为和不作为提起诉讼,由法院对相关责任机关及其责任人员追究责任。行政机关问责是对主要责任人员依据法作出行政处分。社会公众问责则是公众通过媒体、行政复议、申诉以及诉讼等多途径来表达诉求,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问责。

(三)环境执法保障机制

环境执法保障主要由制度、物质和队伍三个方面构成。

1.环境执法的制度保障。首先应填补立法空白,目前我国有关白然保护区立法、化学品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尚待制定。其次要加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在法律、行政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时,需要通过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来细化操作。此外,还要结合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大,南北差异大,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以及出现的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在立法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避免立法资源的浪费。

2.环境执法的物质保障。必要的物质保障是保证环境执法权能有效运作的前提和实现环境执法效能的强力后盾。国家机构、官史、军队、警察、法庭的数量、质量等是体现权力强弱的客观指标,没有相应的财富做保障,法律赋予国家多少权力都是没有意义的。目前环境执法资金较为紧张,除少量的财政补助外,主要依靠环境执法机关白主创收。但随着对执法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执法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基层的环境执法机关经费无法满足必需的执法设备。因此,有必要加强环境执法的财政投入,改善环境执法装备,提高装备的科技含量,以适应环境执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此外,还应扩大环境执法资金的来源,在征收环境管理费、环境许可或颁发营业执照的费用、罚款收入的同时,开征环境资源税等税种,并引入市场机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扩大环境执法的资金的来源。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6

【关键词】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

一、检察机关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法律依据

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前,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一直存在缺位现象。虽然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是否严格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进行监督,但实践中检察机关的监督鲜有涉及行政执法领域,对行使检察权过程中发现的行政执法部门违法处理涉嫌犯罪案件,最多只是发出检察建议 。进入新世纪来,因经济发展客观要求,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专项执法活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也暴露出执法和司法衔接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机制也由此提出。

2001年7月9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该规定意味着国家行政执法部门主动要求检察机关对其执法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成为行政执法活动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的衔接机制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最高检于同年9月1日通过了《人民检察院办理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将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纳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范围,后又联合公安部、监察部等部门了《关于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工作联系的意见》、《关于在行政执法中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见》,为检察机关依法介人行政执法活动提供了相应规范,这些文件提出了一些有实效的改革举措,初步构建了我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平台。

二、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

以上文件颁布后,受到各级检察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开始探索建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的来说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各地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活动执法不严、有罪不究,打击不力的现象仍较为严重,“以罚代刑”问题仍然存在。重庆市近期破获的最大一起网络犯罪中,犯罪嫌疑人蔡某、胡某非法经营长达三年多,形成完备产业链,涉案金额达6000万元。据悉,该团伙2008年、2009年曾先后被湖北、江苏等地方处以巨额罚款后不了了之,“以罚代刑”不仅没有起到威慑、遏制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的发生,打击不力成为网络犯罪屡见不鲜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参与到衔接机制的行政执法部门范围比较窄。目前,大多数工商、税务系统的行政执法部门都与当地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并确立相关工作制度,但其它许多行政执法部门还没有和司法机关建立工作联系制度,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形成合力的力度不够。即使是建立了衔接机制的机关与部门,其在具体运行方面,也多以召开会议、走访等为主要活动形式,而报送材料、移送线索、检察建议等实质性内容的执行与否主要还是取决于公安、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

再次,涉嫌犯罪案件难以进入公安机关立案范畴和检察机关监督视野,违法案件行政处理多而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少。如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湖南省立案查办各类食品药品违法案件47377起,取缔无证经营药品、医疗器械1416人次,但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仅63件,抓获犯罪嫌疑人74人,判刑18人。行政违法案件的发案数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数量相差甚远,说明不能排除相当一定数量的已达到刑事违法程度却没有被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的存在,案源问题仍未真正解决,检察立案监督工作起色不大。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以上情况发生有很多原因,比如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行政执法部门重视力度不够、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等,但从检察机关自身角度出发,在检察机关能够做到及改进的范围内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法律层级较低

国务院的“决定”属法规,高检院的“规定”属检察系统内部规定,各地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行政执法部门会签的文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约束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法律依据不够充分,权威度不够,对行政执法部门没有强制效力,导致有些行政执法部门重视不够,未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衔接机制”中来,或是参与了,但各项工作还无法落实到位。衔接机制还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办案的法律依据存在差异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适用的法律依据存在冲突,导致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机关对案件的定性、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在认识上存在分歧。如《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许可证或者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刑法》第二百八十条只对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作出刑罚规定,并未对倒卖、出租、出借许可证件的行为作出刑罚规定,执法机关如要追究此种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就找不到依据。在缺乏明确具体的界定标准的情况下,对法律事实的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法人员的法律水平和主观心态,甚至行政执法人员会为规避法律适用上的冲突或因找不到法律依据而选择“以罚代刑”。

(三)检察监督力度不够

虽然国务院规定、高检院和公安部、监督部的联合发文明确了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衔接工作履行监督职责,但缺少具体监督权限的规定,也未赋予检察机关强有力的监督方式、手段和措施,无法监督和纠正行政执法部门不移送和不及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问题。同时,检察机关对当地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处理情况不了解,对于哪些案件应当移送而未移送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此外,行政执法部门接受监督观念不强,有的以无法律依据为由抵触监督,对检察机关了解情况设置障碍。最后,该项工作的应对面太广,加之检察机关长期存在人少案多现象,导致机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较缓慢,无法有效保证落实具体工作的落实到位。

(四)信息的滞后和交流不畅导

信息衔接是衔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信息不畅是造成行政执法部门不能及时移送刑事案件的主要原因。由于衔接机制中涉及的相关单位数量多,案件种类繁杂,业务工作繁忙,各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业务上相互沟通联系较少,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运作尚不规范,缺乏秩序性,致使各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处理涉嫌犯罪案件的信息未能及时向下一个环节流转。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一般是由行政执法部门先行查处后移送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立案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执法部门移送多少。实践中,行政执法部门不及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也无法知晓,信息不畅导致“无米下锅”。

四、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的建议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诸如法律层级较低、检察机关力量有限等问题又难以短期完全化解,因此我们要调动现有资源,找准切入点,主动发挥检察机关监督职能,追求实际效果。

(一)争取人大、政府支持,加强各方联动,提供组织保障

由于“衔接机制”的法律层级较低,而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涉及面大、范围广,没有党委及政府的强力领导和推进,检察机关以一已之力难以全面展开,因此检察机关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要积极倡导人大、政府提出关于加强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工作的实施意见,可邀请人大组织对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进行专项视察,以此为契机要求加快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并专门组织对各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机制建设情况的专项调研,使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工作延伸到各个行政单位,引起各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支持配合。要由检察机关主动提出,人大、政府出面主导,要求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包括检察机关立足实际,切实推进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力求参与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以有效解决工作的位阶不高及检察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二)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各方差异,保证机制顺畅

由于各行政执法部门缺乏统一归口集中承办衔接机制建设工作,检察机关要主动发挥牵头作用,扎实推进。一是要建立联络员机制,检察机关与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机关均要确立刑事执法衔接工作的主管负责人和具体联络员,负责日常信息沟通和具体案件协调。二是制定实施细则。检察机关要与各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机关交流讨论,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完善衔接工作实施细则,制定有关涉嫌犯罪案件移送的程序规则、证据标准、法律文书等,进行会签,解决在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中相互脱节、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取得共识。三是要落实联席会议机制。定期与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召开多边或者双边联席会议,及时解决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分为领导层会议和职能部门会议两种形式,领导层会议可每年召开一次,着重解决沟通体制问题。职能部门会议可以每季度召开一次,着重通报案件信息,讨论具体案情。四是要确立专题研讨机制。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类型的专题研讨会,就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的法律适用问题及执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磋商,制定统一标准,以解决法律适用上的冲突问题。

(三)大胆探索监督方式,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监督实效

一是完善案件移送、备案机制。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时应向检察机关抄送备案,以便于及时掌握案件信息和证据,有效的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是否及时、移送是否规范等问题实施监督,形成合力,打击犯罪。二是完善提前介入机制。行政执法部门在查处行政违法案件时发现可能涉嫌犯罪的,可以邀请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调查,共同研讨;公安、检察机关认为涉嫌犯罪的,可以视情况提前介入,引导调查取证,就证据的固定和保全等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对可能涉及犯罪的重大案件,在相关职能部门调查处理时,公安、检察机关可及时介入,防止证据灭失,检察机关可以深挖其中的渎职犯罪。三是完善专项检查机制。可以采取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两种形式进行。检察机关可以定期听取汇报和查阅行政执法台帐,全面了解行政执法部门在一段时期内的行政执法情况,包括行政处罚情况和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进行总体把握。同时,可随时抽样调取部分行政处罚卷宗进行重点检查,审查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以罚代刑”情况,如发现该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等情况,可建议行政执法部门及时移送,并查找问题产生原因。两种方法相结合,一来彰显检察机关职能,增强监督实效,二来产生威慑效果,督促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

(四)推进信息平台建设,解决案源问题,确保依法行政

实现各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信息管理系统的对接,是涉罪案件信息畅通、确保依法处理的有效方式。实践中走得比较靠前的是上海市检察机关,2005年6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探索开发了全国首个“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共有案件移送、案件查询、监督管理、执法动态等12个功能模块。2008年底,上海市、区两级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全面建成。各地检察机关纷纷效仿。从目前网络平台运作的情况来看,比较突的是信息容量基本上由行政执法部门自行把握及检察机关在平台建设中的定位及权限问题。建议在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由检察机关和监察部门牵头,以政府网为支撑进行开发设计,由各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搭建;系统对检察机关应是最充分开放的,对其他机关则适度开放;加强保密工作,并指定专门的负责部门或人员实时关注;强化信息传递的强制性,设定系统的自动提示功能,充分利用经济犯罪案件往往涉及一定数额的特点,如销售金额、非法所得、货值金额、票面额、违法所得数额等,达到刑事追诉标准的案件一律强制传递至公安、检察机关的信息系统。以上举措将促进衔接工作管理实现电子化、科学化、常态化,使该项工作机制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7

一、领导重视建组织,广泛宣传达共识

(一)建立组织,形成合力。为切实加强对百日行动的组织领导,20*年9月21日,我市专门成立了“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领导小组,由王锡南市长任组长,袁秋中副市长和国土资源局苏士虎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建设、监察、公安、法制、司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工作班子;同时市国土局也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党建、用地、地籍、监察、耕保、财务、地矿、统征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国土局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市“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镇和市国土局对百日行动进展情况的汇报,协调和研究执法行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对全市范围内执法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及时解决土地执法工作中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各镇也相应建立了百日行动的组织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国土所人员专职抓,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开展百日行动组织领导网络。

(二)全面发动,广泛宣传。国土资源部视频会议召开以后,我市迅速召集各镇政府分管土地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市各部委办局负责人、市国土局中层以上干部和国土所所长召开全市动员会议,传达全国视频会议精神,部署全市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方案。王锡南市长明确要求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国土资源部门认真抓好百日行动的各项工作。市国土局党委也在第一时间召开了局党委会和科、所长会议,要求各科室和国土所组织所属人员对百日行动的主要内容、实施方案进行学习和领会,做到早学习、早理解、早进入角色,为开展百日行动奠定基础。同时又及时组织召开了全市土地执法监察人员会议,对全市开展百日行动的总体部署作了明确,并提出了开展好土地执法行动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为广泛宣传百日行动的意义,市政府动员各级力量,利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等形式加大对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宣传力度,市国土局张贴标语二百多张、悬挂横幅三十多条、发放宣传资料六百多份、撰写宣传文稿十余篇,在全市形成积极支持、配合和开展百日行动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使百日行动的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市国土局按照市政府的整体部署,制定并下发了《*市“土地执法百日行动”实施方案》,把任务层层分解、把标准个个量化,并对各相关科室和国土所负责人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工作标准,明确各级责任,同时按照包片片长,挂所领导的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包片挂所责任制,对百日行动期间因工作不实,措施不力,尽责不到位的,致使所辖区域内发生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要对包片片长和挂所干部严格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各所和相关科室也都落实了各自的责任机制,使大家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心中有责任,从而调动和激发大家搞好百日行动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二、认真排查摸底数,查纠结合抓落实

(一)认真排查清理。自20*年9月19日我市下发《关于开展土地执法百日行动,认真排查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通知后,全市围绕以“以租代征”为重点的三项清查内容,认真开展了排查清理,摸清了底数,经全面细致核查,全市未发现“以租代征”和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二)严肃查处纠正。对排查清理出的3宗“未批先用”违法用地,市“土地执法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国土局迅速查清违法事实,并对违法用地责任人向有关纪检监察机关提出了行政处分建议,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作出了行政(党纪)处分决定。做到了把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在全市形成了严格土地管理,严肃土地执法的高压态势。

(三)狠抓整改落实。为确保百日行动的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百日行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抓出实效。市国土局对排查清理出的3宗违法用地在事实查清、处罚到位的情况下,没有就此为止,而是及时分别召开科所长和执法机构、队伍全体人员会议,分析原因、查找不足、研究整改措施,形成了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建设用地报批程序的办法;并区分不同情况,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分类提出处理意见,并结合《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二次考核办法》,纳入年终考核指标。通过查事与查人结合、整治与整改并举、明责与追责同步,牢固树立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用地依法管地的观念,营造了良好的土地管理氛围。

三、建章立制促规范,创新机制抓执法。

(一)完善执法监察制度。在开展百日行动中,市国土局结合原有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土地执法领导负责制》、《执法监察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土地违法发现机制》、《土地执法工作责任制》、《国土局内部协同落实土地执法监察责任制》、《国土、公检法、纪检监察部门土地联动执法制度》、《局上下联动土地执法制度》、《落实土地执法监察责任责任制与干部任用挂钩制度》和《土地执法监察人员内部规定》等20多项执法监察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实施,确保了百日行动落到实处,有利于巩固“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的成果。

(二)创新动态巡查机制。市国土局根据在开展百日行动中发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创新土地动态巡查机制。对全市土地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和国土所提出了“巡查无假日,巡查无死角、巡查全天候”的新要求。为了强化对新建在建项目的跟踪监管,做到坚持落实对新开工项目,特别是违法用地和闲置土地逐宗上图、坚持违法用地逐宗书面日报、新开工项目用地巡查、督查情况月报和动态巡查、督查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查结合”的监察方针,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的基础上,严格落实国土所全面巡查、监察中队巡查和督查相结合,监察大队实施督查、监察科对全市动态巡查、督查工作组织考核的职责分工,切实落实巡查责任,做到了“在项目信息上早知道,在违法行为上早发现,在违法案件上早制止”,确保了对全市各类土地违法行为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理。真正做到了把违法用地信息掌控在萌芽之时,把违法用地案件遏制在破土之初。

(三)创新执法联动机制。在开展百日行动中,我市政府在原有建立的部门协同执法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执法联动机制。在横向上,密切加强与市公、检、法、纪检、监察、城管执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并多次在全市联合开展了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等活动;在纵向上,市国土局通过局领导及挂所干部包片(所)执法,科室联动执法、监察队伍交叉执法等形式,形成国土系统内部合力执法的氛围。同时,全市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的土地联合执法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执法效果。在镇区内实行中队与国土所、村级(社区)土管员联动,由市国土局监察中队长负责;在片区内实行监察大队、监察中队与各国土所联动,由市国土局监察大队主要负责人负责;全市范围内实行土地联合执法行动,由市国土局分管领导或局法规监察科长、监察大队长负责实行队所联动、队队联动、所所联动,通过调动方方面面执法人员和部门的力量,有效地制止了违法违规用地苗头、遏制了全市重大违法用地行为的发生。

(四)创新考核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村级土管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切实发挥土管员“最前哨”的作用,做到在第一时间站岗放哨拉警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报告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为明确责任,确保在执法过程中不发生相互推诿、扯皮的问题,市国土局还提出了“两个百分之百”,即发生违法用地处置不力的,所在地国土所长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所在辖区中队长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要求;并实行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二次考核”,即在实行分工包片和强化常规考核的基础上,对国土所工作人员、执法监察专职人员、包片领导及挂所正、副科长进行二次考核。如果一个地方违法用地宗数、面积超过规定,要根据不同情节,对所在所长和监察中队中队长及相关责任人员追究过错责任。通过进一步创新和落实土地执法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考核力度,在全市做到了个个抓执法,人人有责任,形成齐抓执法、共管监察的良好局面,使全市开展百日行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五)创新共同责任机制。为确实把部门的单一责任变成全市的共同责任,我市结合多年来抓土地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不断创新共同责任机制,在全市形成了全员管土地、共同担责任的良好氛围。全市从市政府到镇政府、镇政府到村委、国土局到国土所层层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实行土地管理目标考核,实施既要对镇级政府的责任人的责任考核,又要强化国土系统内人员履行执法职责的目标考核,同时严格落实土地管理问责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凡是哪个镇、哪个地区,哪个巡查责任区域内违法违规用地严重,巡查责任人巡查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就要按有关规定对政府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党纪、行政问责和追究过错责任。同时我市坚持认真落实土地管理会议制度、土地管理情况报告制度、土地管理情况年度通报制度和依法用地依法管地情况分析制度,通过制度促管、制度强抓,在全市开创了市、镇、村、国土局与所齐抓共管土地工作的良好局面。

(六)创新案件查处协调机制。通过百日行动,我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协调机制,不断加强与公、检、法、纪检监察、建设、规划、城管执法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加大联合查处力度。在发现私搭乱建等违法用地行为时协调市城管执法部门介合查处;在土地执法监察过程中需追究刑事责任的有关责任人或在执法期间遇有当事人采取暴力、威胁、聚众围攻等其他形式对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或拒绝、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协调由公安、检察机关介合查处;发现国土资源管理违法行为责任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协调纪检、监察机关联合查处;当作出行政处罚后,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自觉履行处罚决定的,需申请强制执行的协调市人民法院从严从快强制执行。由于坚持有违必停,有案必查、要查必联的原则,使我市土地违法案件发生的频率变低,违法案件查处的效率变高,加大了我市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的震慑力,为确保我市土地管理的良好秩序。

四、巩固成果出经验,完善措施谋长远

开展百日行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为了巩固百日行动的成果,我市将认真总结开展百日行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措施,规范程序,明确责任,建立土地执法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法制意识,进一步开展好国土资源法制宣传工作。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用地的意识,是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要前提。我市将继续采取多形式,利用多角度,实施全方位的开展土地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当前国家严守耕地红线,强化土地调控的新形势下,市政府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组织和开展对市、镇、村级干部的土地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政领导和重点村、企负责人广泛宣传土地国情、国策、国法,特别是要宣传在保护耕地资源和加强土地调控中有关调整利益机制的新政策,强化政府责任的新要求,加强执法监督的新规定,用土地“新政”武装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土地法制意识,耕地保护意识,特别是开展百日行动的重大意义,树立“耕地要保护,红线要守住”和“土地调控是道‘闸’,使用土地要依法”的观念,为减少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奠定基础,营造全市依法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防范意识,进一步落实好动态巡查责任制。继续调动好全市土地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力量,加大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力度。继续严格落实好动态巡查责任制,切实落实巡查责任。巡查要突出一个“早”字,制止要突出一个“硬”字,要在项目早知道上下功夫,在违法行为早发现上下功夫,在违法案件早制止上下功夫。市国土局要按照无锡市国土资源局锡国土资发(20*)42、43号文件要求,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专报”制度和对动态巡查情况全面启用“监察信息系统”,在网上及时。通过实行上下联动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内部合力执法等形式,加大对预审项目的跟踪检查,对在建项目的动态巡查,对重点项目的随机抽查,对重点区域的重点检查,真正把土地违法行为掌控在萌芽之时,把土地违法案件遏制在破土之初。

(三)强化执法意识,进一步加大土地案件查处的力度。

面对当前举着“发展经济”的旗帜违占土地,凭着“公共利益”的牌子擅占土地,带着“帮贫扶困”的帽子扩占土地,借着“改善生计”的幌子侵占土地现象的时有发生。在保障与保护矛盾日益凸现、违法用地时有发生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敢于执法,更加敢于动真碰硬,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从严查处。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用地要依法拆除,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违法案件要依法没收到位,并要提高经济处罚标准,不断增加违法成本。对重大土地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理,公开曝光。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同时,要坚持查事和查人相结合,要严格按照监察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正在拟订的《关于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问责规定》的要求,对应当追究违法责任人行政(党纪)责任的就要依法向有关机关提出处分建议。对土地违法情节特别严重的要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查院、公安部、国土资源部将联合出台的“关于土地违法案件移送的有关规定”要求,依法向司法部门提出移送建议,追究刑事责任。通过对土地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做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

行政执法联动机制篇8

闸管所广大职工尤其是水政监察员要不断强化自身学习,认真学习水法律法规、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定期培训、执法技能竞赛、参观考察、典型案例讨论、模拟法庭、专题研讨等模式,积极组织水政监察员培训,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执法水平。此外应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方式积极引进法律专业、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不断充实闸管所水政执法力量。

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执法装备建设

针对执法装备不足的问题,要创新思维、广开门路。一是上级拨款,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可在年初预算中从水费和水资源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持执法装备建设。二是自筹资金。闸管所要立足自身水土资源大力发展综合经营,每年可在综合经营收入中筹集一定经费用于执法装备建设。

立足“三个面向”,切实加大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一要面向社会宣传。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契机,通过广播、传单、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水法律法规,增强社会各界对水政执法的认知度。二要面向驻地人员宣传。积极建立水法律法规长效宣传机制,努力营造涵闸驻地依法治水氛围。要依托工程、办公场所建立广播宣传点,每天定时播放水法律法规宣传光碟。要在工程要道点设置水法律法规宣传橱窗,每月定期更新水法律法规宣传内容。通过“有声有形”的宣传,牢固树立闸管所“依法管护水利工程领地、依法征收水利工程规费”的法制形象。三要面向地方政府和单位宣传。充分利用召开会议、举办活动、合作开发的机会,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单位沟通交流,宣传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坚持查防并举,积极构建严密的水政监察网络

一要树立“预防为主、查防并举”的执法理念,将事前防范、日常巡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二要落实好执法巡查制度。严格做到日常巡查与突击巡查相结合、重点巡查与面上一般巡查相结合,切实做到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及时采取对策措施、及时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三要构建严密的水政监察网络。按照“专兼结合、群防群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路,可在涵闸驻地附近聘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村民担任水政监察协管员。通过短期培训发挥其信息员、宣传员和协查员的作用,对水事违法行为和纠纷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制止”,力争在第一时间遏制水事违法行为。

强化督查指导,不断提升水行政执法效力

针对水事案件调查取证难、执行难的情况,一要推行督查会办制度。通过推行重大水事案件督查会办制度,加大上级支队、大队对水事案件的督查指导力度,为沿海涵闸水事案件查办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技术支持。二要推行重大水事案件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要将重大水事案件查办列为涵闸驻地乡镇领导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督促乡镇领导担负起保一方水事平安的职责。三要推行有奖举报制度。通过奖励水事案件举报、协查人员,广泛激励发动社会各方力量提供水事案件线索,协助查办水事案件,提高办案效率。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服务促进水行政执法

要不断强化水政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摆正“执法”与“服务”的关系,确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主动地为当地企业做好政策咨询、业务指导、河道占用经济方案比选等服务工作,及时引导相对人依法办事,使当事人对水行政执法由抵触转变为配合,从而不断改善执法环境。

创新三个机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水政联合执法

一要创新联动执法机制。对一些较大规模的专项执法行动,可以采取“上下联动、市县联动”的模式,通过支队、大队、中队以及驻地县水政大队执法人员共同参与、联合行动,达到增加威慑力的目的。二要创新联合执法机制。对一些影响较大、执法难度较高的案件,要主动邀请公安部门参加,采取水利、公安联合执法行动,切实在社会上树立水行政执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良好形象。三要创新社会防范机制。可以通过有偿协议形式将一定范围内的水事防范责任和一些重点部位的管护任务落实给社会组织或法人单位,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建立起社会化的水工程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不断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

上一篇: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家禽的饲养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