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的饲养方式范文

时间:2024-03-06 17:48:48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1

[关键词]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时空差异;温室气体

[中图分类号]F127;F326.3;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3-0026-11

[作者简介]王智鹏(1991―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孔凡斌(1967―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和农林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潘丹(1986― ),女,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环境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大湖地区畜禽养殖污染形成机理及管控政策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71303099)、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4年)规划项目“完善我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制度研究”(14SKJD20)和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研究”(13YJ50)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in Jiangxi’s Graziery Sector ― Base on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By: Wang Zhipeng, Kong Fanbin & Pan Dan

Abstract: This study considers six important factors of graziery sector,including feed grain plan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eed grain, livestock enteric fermentation, manure management system,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and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of livestock products with the Life Cycle Analysis(LCA)method to estimate and analyz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of graziery sector during 1990 to 2013 in Jiangxi.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total amount of the CO2 emissions was on the rise from 1990 to 2013, especially for factors of feed grain plan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feed grain,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slaughter and processing of livestock products;(2)feed grain plantation, livestock enteric fermentation and manure management system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where non-ruminant livestock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 ratio is higher than ruminant livestock;(3)th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CO2 emissions indicates that emissions from Yichun, Ji'an and Ganzhou outweigh all other regions in Jiangxi.

Key words: graziery sector; life cycl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greenhouse gases

一、引言

江西省是全国畜牧产业养殖的大省,畜牧业已成为江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渠道,然而,日趋严峻的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形势给江西省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巨大挑战。畜牧产业所排放的CO2、CH4、N2O已经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已然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①。据统计,畜牧产业排放CO2、CH4、N2O气体已经占到人类活动所排放总量的9%、65%和37%,其温室气体排放当量总量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7%和18%②。加强江西省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对于降低区域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引领江西畜牧产业低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测算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对空间格局变化的把握,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地进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政策的制定。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我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徐兴英等人估算了江苏省2000―2009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量,研究表明,畜禽肠道发酵是重要甲烷排放来源,占畜禽甲烷排放总量的 61.06%;粪便管理甲烷排放是畜禽温室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占甲烷排放总量的 38.94%;肠道发酵羊的甲烷排放量最大,粪便管理中温室气体排放生猪排放贡献最大,前者主要是由排放系数决定,后者取决于饲养量③。范敏等人计算了江西省2004―2011年各地区在不同时间段的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并对影响生猪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进行了简要介绍④。刘月仙等运用IPCC分析了北京地区1978―2009年间畜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表明,牲畜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比重最大,年平均排放量为0.4TgCO2-eq,排放贡献最大的是牛,占肠道发酵甲烷排放总量的54%;牲畜粪便排放的CH4平均值为0.2TgCO2-eq,牲畜粪便排放的N2O平均值为0.3TgCO2-eq,畜禽粪便管理排放的CH4和N2O主要来自猪的排放,其贡献率分别为73%和 46%⑤。孟祥海等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算和分析1990―2011年中国及2011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反刍家畜的CO2当量排放量占55.25%,非反刍畜禽占44.75%。2011年西部地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所占比重最大,并且西部地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畜牧业全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占63.88%,牧区占14.07%,但牧区的排放强度最高,农区最低⑥。程琼仪等运用LCA方法对江西省高安县某肉牛育肥场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估算,把化肥生产、农作物种植、饲料运输、肉牛生产和粪便处理作为系统边界⑦。

当前,我国对畜禽CH4气体排放和N2O气体排放研究较多,对畜牧产业整个生命周期和省域、市域尺度的研究较少,而且这些研究多在全国尺度或畜牧产业的单个类别或畜牧产业某个环节的温室气体测算。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评价,汇总和评估一个产品体系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投入及产出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的方法,生命周期评价为畜牧产业提供了一种从系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①。为此,本文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位,运用1990―2013年江西省畜禽养殖数据,采用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测算和分析江西省及11个设区市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时空特征,为江西省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实现江西省畜牧产业低碳发展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江西省及11个设区市畜禽养殖数据主要来源于1991―2014年《江西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和江西省畜牧产业的特点,借鉴联合国粮农组织温室气体排放量评估框架《IPCC 2006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建立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评估方法。运用此方法,选取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和加工、畜禽肠道发酵、畜禽饲养环节耗能、粪便管理系统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六大环节为研究系统边界,如图1所示;采用1990―2013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面板数据测算历年江西省及各设区市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排放量,进一步系统分析江西省畜牧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变化、结构特征和空间格局。本文主要借鉴胡向东、孟祥海等②的计算方法,生命周期过程中GHG排放系数的确定优先参照国内资料以及来自于IPCC准则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等资料,如表1所示。

在畜牧产业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和N2O,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依据其相应的全球升温潜能值转化为CO2当量(CO2-eq)计算③。为便于分析畜牧产业生命周期的排放特征,按六大环节分类进行计算。畜禽统计数据包括年末头数和年出栏数两部分,畜禽在养殖中会有繁殖和屠宰过程,会引起一个年度内饲养数量的变化。为保证计算的严谨,故采用以下方式对畜禽年度内平均饲养量进行估算,再根据各类畜禽的平均饲养量估算其产生的温室气体量:(1)当畜禽生产周期大于或等于1a时,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采用年末头数计算;(2)当畜禽生产周期小于1a时,畜禽的年平均饲养量采用年出栏数据计算得出。其公式为:

■(1)

式中:APP表示畜禽年平均饲养量,头(只);Nend表示畜禽年末头数,头(只);Dayalive表示畜禽平均饲养周期,天。

(一)饲料粮种植产生的CO2排放

畜禽饲料包括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成分是玉米、小麦、豆粕、麸皮和矿物质等,粗饲料主要是泔水,青菜瓜果秸秆和剩菜剩饭等。在本文中,粗饲料属于废弃物,豆粕、麸皮是经过第一次处理后的副产品,矿物质所占分量过少,都不予计算畜牧业饲料粮种植温室气体排放。在饲料粮种植过程中,所需的农药、化肥、农业灌溉、土地翻耕以及机械耗能等活动也会产生温室气体,故归类为畜牧产业间接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其中。所以,饲料粮种植产生的CO2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2)

式中:EGF表示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i表示畜禽产品,包括牛肉、牛奶、羊肉、猪肉、禽肉、禽蛋;Qi表示i类畜禽产品的年产量,吨;ti表示i类畜禽单位产品耗粮系数,kg/kg;pj表示i类畜禽饲料配方中j类粮食所占比重,包括玉米、小麦、大豆,其中:牛的精饲料中玉米占37%,豆粕类占26%;羊的精饲料中玉米占62.61%,豆粕类占12.89%;猪精饲料中玉米占56.15%,小麦占18%;禽类精饲料中玉米占57%,豆粕类占17%,小麦占5%;EFjA表示j类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的CO2排放系数,t/t。

(二)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

在种植收获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后,经过晒干、筛选、运输、碾碎、配料、混合等加工制成饲料。在此过程过,所消耗的能源也计算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中。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产生的CO2公式如下所示:

■(3)

式中:ESM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Qi表示i类畜禽产品的年产量;ti表示单位畜禽产品耗粮系数,kg/kg;pj表示i类畜禽饲料配方中j类粮食所占比重,包括玉米、小麦、大豆;EFjB表示j类饲料粮运输加工过程中的CO2排放系数,t/t。

(三)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

在养殖过程中,禽类肠道属于无氧条件,产生CH4气体。牛、羊属于反刍牧禽,其瘤胃是产生CH4的主要来源。猪和禽类属于非反刍畜禽,其中猪是单胃产生的CH4较少,而禽类肠道产生的CH4极微,本文不予考虑。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CH4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4)

式中:EMT表示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i表示畜禽养殖类别,包括牛、羊、禽类、生猪;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D表示i类畜禽粪肠道发酵CH4排放系数,kg/(头・a);GWPCH4表示CH4全球升温潜能值。

(四)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CH4排放

在禽类粪便管理系统中,产生的CH4排放量取决于粪便的排放量以及粪便厌氧条件的降解比例。粪便在厌氧条件下产生CH4,在其管理和储存过程中都会释放CH4。当养殖场将大量粪便排放进化粪池、粪坑或沼气池等储存系统下,便会形成厌氧条件,从而产生大量CH4。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CH4排放量如下所示:

■(5)

式中:EGC表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F表示i类畜禽粪便管理系统CH4排放系数,kg/(头・a);GWPCH4表示CH4全球升温潜能值。

(五)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N2O排放

在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中,当粪便在管理和储存时为有氧条件下产生N2O气体。粪便中所含的氮元素经过相关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将粪便中的蛋白质所含的氮反应转化为N2O气体。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N2O排放量公式如下所示:

■(6)

式中:EGD表示畜禽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CO2-eq);APPi表示i类畜禽年平均饲养量;EFiG表示i类畜禽粪便管理系统N2O排放系数,kg/(头・a);GWPN2O表示N2O全球升温潜能值。

(六)畜禽饲养环节的CO2排放

在畜禽饲养过程中,生产照明、栏舍防寒保暖、通风散热、设备运转等环节,所需要消耗的电能、煤等能源,也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温室气体的排放。畜禽饲养环节产生的CO2排放量如下所示:

■(7)

式中:EGE表示畜禽饲养环节耗能产生的CO2排放量;NAPAi表示i类畜禽年生产总量;Cie表示i类畜禽每只(头)在一个饲养周期所消耗的用电支出,元/头;pricee表示畜禽养殖的用电单价,元/(KW・h);EFe表示电能消耗的CO2排放系数,t CO2/(MW・h);Cic表示i类畜禽每只(头)在一个饲养周期所消耗的用煤支出,元/头;pricec表示畜禽养殖的用煤单价,元/t;EFc表示煤燃烧的CO2排放系数,t/t。

(七)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

活的畜禽从养殖场经过运输到屠宰厂,然后经过屠宰、分类加工制成畜禽产品,如:肉制品、奶制品和蛋等。这些过程中所需的能耗也要计算入间接温室气体排放中去,所以畜禽屠宰加工温室气体产生的CO2排放公式如下所示:

■(8)

式中:ESF表示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Qi表示i类畜禽产品年产量,其中包括猪肉、羊肉、禽肉、牛肉、牛奶、禽蛋;KJj表示单位畜牧产品屠宰加工耗能,KJ/kg;en表示每度电的热值,MJ/(KW・h);EFe表示电能消耗的CO2排放系数,t CO2 /(MW・h)。

(八)排放总量计算

综上所计算,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的公式如下所示:

(9)

式中:ETotal表示畜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EGF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ESM表示饲料粮运输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EMT表示畜禽肠道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排放量;ECD表示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q)排放量;EGE表示畜禽饲养环节的CO2排放量;ESF表示畜禽屠宰加工产生的CO2排放量。

三、结果分析

(一)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时间变化分析

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如表2、图2所示。从中可以发现: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同时期畜牧产业CO2当量排放强度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8―2002年为第二阶段,2003―2013年为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1990年974.12万吨增长到1997年1548.13万吨,呈上升趋势;第二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1998年1464.18万吨下降到2002年1346.17万吨,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从2003年1369.68万吨增长到2013年1782.41万吨,呈上升趋势。

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总量(ETotal)年均增长率为2.66%,饲料粮种植(EGF)、饲料粮运输加工(ESM)、畜禽肠道发酵(EMT)、粪便管理系统(ECD)、饲养环节能耗(EGE)和畜禽屠宰加工(ESF)各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82%、5.53%、0.33%、2.6%、5.36%和5.07%,其中EMT和ECD的年均增长率明显低于EGF、ESM、EGE和ESF的年均增长率。从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各环节的增长速度可以发现,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饲养环节耗能、畜禽产品屠宰加工的增速明显高于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速。反映出江西省畜牧产业由家庭散养模式向规模化模式转变,由以农户废弃食物为主向高投入、高能量、高蛋白为特征的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模式转变。

(二)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特征分析

分别用EGF、ESM、EMT、ECD、EGE和ESF表示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六大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如表3所示,在1990―2013年的24年间,EGF、ESM、EGE和ESP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1%、2.66%、2.63%和2.35%。EMT和ECD呈现下降的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和-0.06%,但ESM和ESF所占比例分别低于1%和0.04%。在CO2当量排放总量所占比例中,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所占比例远高于饲料粮运输加工、畜禽饲养环节耗能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三大环节,这表明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根据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各畜禽类别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见表4)分析:24年间,江西省生猪、牛、羊和禽类的CO2当量排放比例变化幅度相对平缓。生猪和禽类呈上升趋势,牛呈下降趋势,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牛、羊、生猪和禽类的CO2当量排放量占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排放总量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4.13%、1.03%、42.28%和12.56%,生猪和牛养殖占CO2当量排放总量主导地位。反刍畜禽(牛、羊)总排放量占45.16%,非反刍畜禽(生猪、禽类)总排放量占54.84%。

(三)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空间格局分析

1990―2013年共24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畜牧产业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的空间格局如图3所示。图形结果显示:江西省生命周期CO2当量排放量空间聚集特征明显,主要年份CO2当量排放量高的排放区主要集中在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以1990年为例,江西省11个设区市CO2当量排放总量相对较少,CO2当量排放量前三位为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CO2当量排放总量均在150万吨以上。这与这三个市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市有关,生猪和牛的饲养数量占据全省的前三。低CO2当量排放区主要集中在赣中北部,包括6个设区市,分别为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和鹰潭市,其排放总量都低于80万吨。2000年,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进一步提升,达到200万―300万吨,南昌市和九江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也提升明显,与抚州市、上饶市CO2当量排放总量一起达到80万―150万吨。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排放总量变化不大,仍然低于80万吨。2010年,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继续呈上升趋势,CO2当量排放总量达到300万―350万吨。南昌市和抚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CO2当量排放总量达到150万―200万吨。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依旧维持低排放水平。2013年,吉安市和宜春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与赣州市一起达到300万―350万吨。上饶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增加明显,与抚州市、上饶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一起达到150万―200万吨。从1990―2013年的24年间,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和鹰潭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且增量最大。南昌市、抚州市、上饶市和九江市的CO2当量排放总量上升趋势也较为明显。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生命周期方法,综合考虑江西省畜牧产业的整个过程,选取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到畜禽肠道发酵、粪便管理系统、饲养环节耗能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六大环节,测算和分析了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量上,1990―2013年江西省畜牧产业生命周期及各个环节、各类别畜禽的CO2当量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饲料粮种植、饲料粮运输加工、畜禽饲养耗能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环节CO2当量排放量上升趋势尤为明显;结构上,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三大环节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远高于饲料粮运输加工、畜禽饲养环节耗能和畜禽产品屠宰加工三大环节,饲料粮种植、畜禽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是江西省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反刍畜禽(牛、羊)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为45.16%,非反刍畜禽(生猪、禽类)CO2当量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比例为54.84%,非反刍畜禽温室气体排放比例高于反刍畜禽。地区差异上,宜春市、吉安市和赣州市CO2当量排放总量位列江西省前三位,且排放总量远高于其他设区市。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2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经济效益;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畜禽规模养殖逐渐兴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活力因素。可以说畜禽养殖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正因如此不少研究学者表示如何提高畜禽养殖业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要通过国家、农户等方面深入探讨分析,争取有效解决人类因食物资源短缺而影响发展的问题,更对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国家政策,提高科学技术

相对于传统畜禽养殖,现代畜牧业也可以说是经济发展后兴起的全新产业,主要以规模养殖为主。现代畜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需具备市场、技术、防疫、资金、气候、草料、人力、设备等关键因素,运行中存在政策、料草、市场、自然、疫情、人为等多方面因素,需要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成本、高风险及低利润组成的六高一低,项目多,市场竞争激烈。而现代畜牧业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打造畜牧业,更运用现代工业管理方式管理畜牧业,达到高效、高产和优质的同时提高畜牧业经济和生产力效益。对于畜禽养殖场户来说必须积极开展多方调查研究,通过学习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导向,正确获得国家惠民政策帮扶。目前我国在畜禽养殖业方面制定了10多项扶持政策,例如常见的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补贴等。此外科学信息技术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畜禽业也不例外。常言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畜禽业科技产出了很多如畜牧机械、兽药疫苗、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畜禽良种、同期、同期分娩、试管动物、疫情监测、诱导、早起断乳、胚胎移植、人工授精及克隆技术等[1]。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畜禽养殖户应具备良好的科学养禽养畜素质,熟练掌握畜禽养殖技术,真正实现借助科学技术获得生存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做好疾病预防,科学使用兽药

畜禽在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疾病,对此则坚持预防为主和治疗为辅原则。疾病预防是畜禽养殖业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关系到养殖动物质量。做好动物防疫工作能有效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害,防止动物疫病。畜禽一旦发生疾病,要做到对症用药、合理用药、适度用药、科学用药等,尤其只能运用认证过的兽药生产厂家提供的产品,避免用药后出现中毒和药物残留等不良反应。同时也尽量使用无公害、低毒、高效、无残留的绿色兽药。必须根据兽药使用指定对象、使用剂量、使用期限及休药期等规范使用兽药并填写用药登记,以便后期查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做到畜禽免疫注射要7天后才能销往市场或屠宰食用,免疫注射活疫苗要在使用21天后无并发症情况才能销往市场和屠宰食用。应用抗生素的畜禽其奶制品和肉类要在停药3天后食用[2]。此外要不断加强饲养管理;选择优良的畜禽品种是保证畜禽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力推广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或改良技术,做好畜禽品种繁育,进一步满足畜产品优质和安全的要求。饲养户可建立防渗的储粪池且掌握相关粪便无害处理技术。同时根据不同畜禽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加强饲养管理,在防止畜禽发生疾病的基础上提高畜禽机体抵抗能力。对于畜禽喂养要选择限量方式,每天饲喂3~4次,防止畜禽过度食用而引发肠胃疾病。除此之外,在饲养畜禽中要定期检测饲料、水样、畜禽粪便、血样等相关物品药物残留,及时掌握所使用药物情况,便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控制药物残留。

3加强饲养管理,有效降本增效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养殖场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管理。比如一个规模猪场,从饲养管理方面来说,要提高养猪经济效益,需从三个方面来抓,即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降低饲料费用、提高母猪单产和经济管理水平。饲料成本占养猪总成本的60%~70%左右,是最具挖掘潜力的部分。必须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科学地配制饲料,如专用哺乳仔猪料、断奶应激料、生长肥育猪料、哺乳母猪料等。另外,还要随季节变化调整饲料配方。一年四季的气温不同,猪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不论饲料厂推荐的配方,还是请专家设计的配方,都不可能在一年四季都适用[3]。如冬季用高蛋白配方,会造成蛋白的浪费,夏天用高能配方会造成能量的浪费等。任何一个养殖场,只有重视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4掌握市场信息,作好预判适时出栏

现代养殖业不仅要搞好养殖,还需要关注市场信息。商品时代、信息时代的市场是千变万化的,经营一定要适应和预见市场变化的规律性。生产上要高产、优质、低耗,充分发挥人员的潜能,作好财物、资金、用具的管理工作。同时要掌握市场信息,努力做到适时出栏,以降低饲养成本,获得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5结语

总之,畜牧养殖业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场并给予政策扶持,同时也要拒绝扶持因环境因素造成污染和养殖方式落后的养殖场。养殖户则要改变传统养殖观念,不断创新养殖模式,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合理应用畜禽粪便发展有机肥、沼气,做好疾病预防和定期检测使用药物,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毅.提高畜禽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7):17-17.

[2]冯晓友,黄毅.浅析饲料化验工作对畜禽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J].河南畜牧兽医:市场版,2015,36(11):19-19.

[3]呼和,李那何芽.对肉羊不同养殖效益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6(10):6-7.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3

H7N9禽流感

让我国畜禽产业再遭冲击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最新通报显示,截至4月8日全国共报告24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7人。病例分布于上海(11例,死亡5例)、江苏(8例)、安徽(2例)、浙江(3例,死亡2例)4省1直辖市的17个地市级区域。这些病例集中在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由于目前仍不清楚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来源,卫生部门和一些专家建议公众尽量不要接触禽类以预防感染发病。受此影响,公众的畜禽类消费意愿下降,部分菜场的肉类销量和价格出现明显下滑。整个畜禽产业不容乐观。

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五和肉类交易市场是杭州最大的肉类批发基地之一,这段时间这里的肉类批发出现了下滑趋势。“黄浦江死猪事件的影响还没过去,禽流感又来了,猪肉价格跌至历史新低。其中生猪收购价(到厂价)为每公斤3.3元人民币。”一位市场工作人员表示。

一位运输冷冻鸡的福建籍货车司机表示,受这波疫情影响,最近自己公司的鸡鸭销售有所下降。活禽销售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一些活禽销售点生意惨淡,有的摊贩为了预防禽流感,甚至休市回家了。

据报道,在上海、南京以及尚未有疫情传出的福州、北京等地,禽类消费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随着病例增多,各地的防控措施也在升级。上海也从6日起关闭所有活禽交易市场。

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浙江嘉兴的一位黄姓养殖户告诉记者:“尽管禽流感跟养猪关系不大,但是还是受到不小的影响。”死猪、禽流感接连打击畜禽养殖,养殖户亏损十分严重。

养殖环境备受指责

无害化处理能力难跟上

据不完全统计,禽流感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大范围发生,在全世界已经有十多次,我国更成为“重灾区”之一。

专家认为,这与我国现有禽畜高密度的养殖环境、不科学的运输手段等分不开。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而饲养管理、财力物力、科技等水平没有跟上,不少地方的养殖业仍处在“原始阶段”。 死猪、禽流感接连发生对中国养殖业提出了警示,如何尽快提升规模养殖水平、提高防疫覆盖率,保障市场供应与养殖安全,是中国畜禽养殖业面临的新课题。

在我国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过渡进程中,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本来是发展方向,但过于低廉的养殖利润,让不少禽类养殖户减少场地投入、以数量取胜,“过密化”饲养成为禽流感传播的重大安全隐患。

天津一家规模较大的养殖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肉鸡通常采取高密度养殖,不少养殖场一平方米挤着十几只鸡,很容易发生疫病。

“禽流感从动物之间传播,变成能传染给人并造成严重危害,人类饲养方式值得反思。”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上海生态学会顾问徐宏发说。狭小的空间里动辄养殖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只家禽,大大增加了病毒、细菌的传染风险,变异速度也有可能加快。

“超过一定规模后,密度每增加一倍,感染疫病的风险要增加六倍。”中国兽药协会副秘书长王忠强说。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合理的载畜量,多大面积只能承载多少畜禽,如果密度过大,容易导致疫病多发。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是简单的“集中化”。现在一些养殖小区没有按照标准建设,没有形成饲料和防疫统一,而只是把养殖户和畜禽集中起来,布局小、散、乱,卫生条件不达标,带来的只有风险。而且,一些养殖户没有严格实施生产环境的封闭隔离,畜禽同养、人禽同住,笼舍狭窄、又没有及时消毒清洁,也增加了疫病快速、大面积传播的概率。

专家认为,养殖密度过高、疫病多发,还会导致病死率较高,无害化处理能力难以跟上,病死的畜禽才会一度被端上“餐桌”,或漂流“过江”。

适度规模 种养结合

禽流感的发生和传播,是人类的危机,也是反省自己、调整产业发展的契机。想要真正阻击禽流感,源头的监控和预防必须到位。

“不能为了产肉量,过于提倡太高密度的饲养和快速养殖。”徐宏发教授说。禽类饲养和选种不能忽视抗病性。人与自然间有条“潜规则”,不遵守规则,会引发事件向不可控制的地方发展。

“活禽进城,宰杀简陋、随意也为禽流感的发生埋下隐患。禽流感问题反复出现,人口密集区域的人禽接触需引起重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说。应提升家禽运输、销售和宰杀的环境要求。

王忠强说,推进集约经营、规模养殖,是禽流感疫情对养禽业发出的强烈经济信号。要高度重视“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目标,着力推进养殖业的设施化程度,降低疫病风险。这种“量力而行”要求配套及时跟上,无害化处理能力、养殖面积和环境载畜量等都必须严格达标。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4

一、种苗选择不当

在选择种苗时,往往只追求便宜的价格,而不重视生产性能等因素对效益的影响。有些种苗经营户为了节约成本,对种蛋不消毒,对新雏不防疫,造成某些疫病的潜伏,致使养殖户购买便宜的苗禽后,常发生鸡新城疫、鸡白痢、小鹅瘟、鸭瘟等对家禽生产危害极大的传染病。

二、疫病防控不当

一是不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由于家禽饲养群体中有不同日龄家禽,会有日龄较长的带菌或带病毒的家禽传染给其他易感家禽,造成反复传染,使疾病长期在舍内存在。二是不注重环境的清洁消毒。环境消毒是预防和消灭病源的有效方法。三是预防接种方法不对。应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母源抗体水平以及不同疫苗间的免疫交叉来正确安排免疫。四是引种方法不对。从外地、外场引进种禽时,需要经兽医人员检疫,防止引入病禽或带菌(病毒)禽。五是病禽和死禽处理不及时。病禽和死禽是重要的传染源,有的养殖户对患鸡和死鸡处理不及时,未进行掩埋或焚烧,造成了疫病的大传播。

三、药物使用不当

一是乱用药物。禽发病后,不经有经验的兽医诊断,仅凭感觉和药品广告,自己随意选购和使用药物。二是药物剂量使用不对。部分养禽户认为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因而无

转贴于

限制地任意加大用药剂量,造成用药成本增加,家禽出现耐药性,药物蓄积、残留甚至中毒。三是用药疗程不对。很多养殖户在用药1~2次没有明显好转就换药。由于疗程短,机体已受损伤组织的修复有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因此治疗往往不彻底,造成疾病复发或加重。四是药物配伍不合理。一些养殖户总认为临床用药越多越有利于疾病的控制。一旦发生疾病,只从单一药物的作用考虑后随意配合,结果造成疗效下降或无效。

四、饲养管理不当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5

关键词:鸡场 禽流感 防控

本次试验主要通过研究科学正确、合理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家禽抗病能力及抗应激能力;研究出一套适应本地区可行、科学的禽流感疫苗和免疫程序及生物安全技术与合理消毒方案相结合起来的综合防控措施,达到综合防控禽流感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回顾性调查 随机调查了AA+肉鸡场20家,新罗曼蛋鸡场10家,涉及调查家禽65万羽,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如下。①生产水平。AA+肉鸡7周龄末,公母混群饲养平均体重2805克,平均料肉比2.04:1,平均成活率93.2%,平均每羽兽药成本0.7元;新罗曼蛋鸡72周龄时,入舍母鸡平均产蛋274枚,蛋重16.98千克,蛋鸡全程料蛋比2.34:1,后备母鸡育成率94.6%,产蛋鸡死淘率8.8%,平均每羽兽药成本1.0元左右。②禽流感防控水平。调查对象中,有46.6%的鸡场未建立防疫隔离带;76.2%未建立进场消毒池;53.3%鸡场环境卫生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免疫程序不规范,疫苗剂量不一致,疫苗型号不一样,给防控禽流感带来很多隐患。③饲养水平。通过近20年的努力海门地区养鸡水平已处于国内相对领先的地位,但受养殖设施限制,养殖理念束缚,养殖手段局限,科技转化生产力能力不强,因此,营造舒适、安全的养殖环境,制订并落实一整套科学养殖、疾病预防方案,是开展本次研究的核心。

1.2 符合试验条件的试验场确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全市规模鸡场目前的饲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试验方案要求及回顾性调查的结果,最终确立了具有代表性的临江镇的施云昌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000羽)、龚小平肉鸡户(批饲养规模3500羽)、龚柏生肉鸡户(批饲养规模3200羽)及海门镇徐建平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500羽),沈兴洪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000羽)、施斌肉鸡户(批饲养规模5800羽)等作为规模肉鸡项目试验场;临江俞成泉(批饲养规模10000羽)、海门常乐黄鸡场(批饲养规模20000羽)作为规模蛋鸡试验场,该批试验场已基本能代表我市规模养鸡场的饲养水平。

2 免疫试验及免疫效果、母源抗体水平监测

试验期间,实验室共开展新城疫免疫抗体监测累计500份,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累计2500份。

作为与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比较的肉鸡组接种H5N1油乳剂灭活苗,免疫抗体水平较好,通过肉鸡试验场的试验,实验数据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用于禽流感防疫的保护力太低,不能起到基本保护作用,海门地区不宜推广该疫苗。

蛋鸡试验组通过实验室抗体检测结果,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对蛋鸡的免疫效果很差,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而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效果明显好于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蛋鸡场一般不建议使用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因此,建议规模蛋鸡或种鸡场使用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并且在产蛋前必须接种至少3次该苗,才能在整个产蛋期有保护力。

3 生物安全综合技术应用

在整个试验期间,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生物安全制度,主要是饲料、物品等按规范的程序进入每个试验场,进入每个试验场的所有人员遵守严格的准入制度,员工进入饲养区必须严格遵守场上的消毒、工作制度,外来人员一律谢绝入内,确需入场的人员经过严格的消毒;饲养场内部的粪便、废弃物及时无害化处理,场内工作人员不随意出入家禽饲养场所及市场。通过消毒措施及生物安全技术综合运用,各个试验场在试验过程中,杜绝外源病原微生物侵入饲养场,也保证了场内的废弃物不污染周围环境。各试验场通过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手段,使得饲养场环境得到净化,保证家禽在饲养过程中健康[1]。

4 其他防控措施的应用

其它防控措施主要着眼于“养”字,严格把好饲料质量关,防止饲料霉坏变质;提供的配方料,要求科学合理,质量稳定;确立“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加强预防性药物使用,做到不滥用抗生素,确保家禽饮用水卫生、充足;合理安排饲养密度、光控程序、通风换气,尽可能提供养殖温度、湿度条件;加强鸡场日常管理,克服一切不利应激因素,创造安全、舒适的饲养环境。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适合海门地区规模鸡场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程序建议 肉鸡在7-10日龄皮下接种0.3mL/羽的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饲养周期超过2个月的,首免后间隔20-25天进行二免,剂量0.5mL/羽;蛋鸡首免在10-14日龄皮下接种0.3mL/羽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在60、110日龄左右分别肌注0.5mL/羽的禽流感H5N1油乳剂灭活苗,270日龄时,做抗体监测,低于保护水平时,加强一次免疫,剂量0.5mL/羽[3]。

5.2 生物安全技术应用 鸡场与周围相对隔离,实施严格消毒制度,限制人、物、其它动物出入养殖场。

5.3 综合防制技术应用 饲料全价、优质,控制鸡舍环境,保持光照、温度、湿度合理,通风良好,减少有害气体含量及灰尘,加强预防性投药及消毒药使用,强化饲养管理,饲养密度合理,严格进行死淘家禽及粪污等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吴胜香,陈芳,吴胜峰,等.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5):77-79.

[2]傅先强,石满仓.蛋鸡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148-158.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6

关键词:畜牧业;疾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079

随着经济市场因素、国家政策优势,畜牧业发展即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推行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催生循环已经成为畜牧市场的新需求。随着今年人大环境保护税法的公布,畜牧业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形式,使得由散养、小规模养殖形式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形式转变。国家也大力实施政策支持畜牧业的长远循环发展。畜牧的疾病预防与治疗在畜牧发展中占据重要的角色。

1 畜牧业疾病类型与成因

1.1 畜牧禽畜患病类型

畜牧养殖涉及到的禽畜种类较多,根据大量数据显示,常见的类型可分为3类:传染病。传染病特征在于流行范围较广,传播感染速度较快,传播渠道众多,严重者甚至可造成瘟疫现象。传播途径是依据患病禽畜本身或病原病毒、细菌、外界空气、水源等,成橹苯踊蚣浣哟染的传播渠道。传染病是畜牧疾病预防治疗工作的主要天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在禽畜类中获病概率较高。其中蠕虫类、原虫类寄生虫可进入人工饲养动物体内汲取养分,导致动物肌体损害。节肢动物类寄生虫则寄生于人工饲养动物体表,造成动物不适现象。一般情况下,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是宿主之间直接接触传播;普通病。普通病包含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甚至涉及外科与内科层面,发病几率较高。如动物眼科疾病等外科病多是由于体表外伤造成。内科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及时采取措施医治,较短时间即可治愈。

1.2 畜牧禽畜患病成因

畜牧禽畜的种类众多,受环境、生活习性、禽畜生长阶段的影响,疾病的因素较为众多,整体上可划分为环境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指的是禽畜生活的环境条件,也是影响禽畜生长发育的直接性因素,与动物健康水平密切关联。可以说外界环境对动物新陈代谢具有差异化影响。一旦达成较大的负面效应,即会引起禽畜疾病的发生。环境外界因素通常是禽畜疾病发生的首要原因。人为因素指的是人工饲养与消毒清洁。饲养不当、清理不当都会导致禽畜的生活环境卫生产生问题,导致禽畜状态不佳,增加了牲畜患病的可能。

2 加强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策略

2.1 预防方面

根据疾病成因分析,预防相关工作要做到几点。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严格对日常喂养的饲料、养殖场清洁做好预防措施。饲料要严格检查,确认科学配比,避免低劣饲料的喂养。饲养的工作人员要做好饲养消毒与保管工作,避免饲料受潮、发霉现象。养殖场要全面清洁,圈舍的清理、粪便的处理要做好消毒与安置,促进资源的可利用率提升,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加强检疫安全工作。检疫安全是禽畜疾病预防的重要核心内容。鼓励自繁自养,对外来引种动物要加强观察,再进行混养,做好观察记录数据,以便后续参考。养殖场出入口安置消毒池,圈舍门口也安置消毒池,加强圈舍出入与四周环境的消毒、检疫工作处理,减少微生物、细菌、病菌的传播,加强禽畜肢体的生长健康。养殖环境要注意定期通风、保温,根据禽畜生长环节来采取一些措施,适度调整圈舍养殖密度;加强预防疫苗接种。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畜牧疾病致病因素的了解,做好预防疫苗研发与探讨工作。定期注射具备高活力的预防疫苗,可以增加禽畜自身的免疫能力,避免禽畜疾病的暴发几率与传播概率。比如针对当地疫病流行特点与环境季节变化,开展定期疫苗储存与使用培训,加强畜牧场禽畜状态观察,必要时可在饲料与饲喂水中加入预防性药物,做好相应措施。

2.2 治疗方面

及时应对、采取治疗是畜牧业疾病控制的有效举措。在发现禽畜疫情时,要及时、准确判断疫病的控制及成因,避免疫情事态的扩大,造成其他健康禽畜的范围波及。在控制事态发展后,要及时采取执行方案。除此之外,要加强疫苗的保存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素养,才可保障疫苗的配置安全,避免药物滥用或注射剂量问题出现。因此畜牧业应当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畜牧疾病控制规范,促进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病情症状而执行专业的判断,保证用药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有效控制禽畜的疾病,提升禽畜治疗的显著效果。

3 结语

畜牧疾病会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畜牧疾病预防与治疗是畜牧业发展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明确预防重于治疗的意识,才能尽早预防疾病,从而杜绝后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立明.畜牧业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发展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10):174.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7

关键词:营养代谢病、危害、病因、防治办法

一、畜营养代谢病的认识。

要做到家畜营养代谢病的防治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该病症的起因和由来,才能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起到预防的作用,使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意外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要知道营养代谢病是营养紊乱性疾病和代谢紊乱性疾病的总称。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疾病又称营养性疾病,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过剩或缺乏导致的疾病;

而后天性代谢疾病又称获得性代谢病或与生产有关的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病、脂肪代谢障碍病、蛋白质代谢障碍病、矿物质代谢障碍病及酸碱平衡紊乱。这类疾病的绝大多数与生产或管理有关,使体内一个或多个代谢过程异常改变导致内环境紊乱而引起疾病。营养代谢病常呈群体发病,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不亚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营养代谢疾病的特点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发病率高、多呈群发性和地方流行性;缺乏特征性症状;体温正常或偏低;无传染性;发病与生理阶段和生产性能有关;某些代谢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三、营养代谢疾病的危害:

现代养禽业中,大多采用集约化饲养模式,人为调控禽舍环境,饲料经过科学配方,一般不会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故本类疾病相比之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来讲,对养禽业危害较小。但由于人们过度乞求经济效益,遗传育种上偏重于禽类的生产性能,加之饲养管理不当,且现代化养殖场中,多统一饲养管理条件,故一旦发病便为大规模发生,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如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会使蛋鸡产蛋率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维生素A、D的缺乏会造成雏鸡的先天性维生素缺乏;孵化率降低,死亡率升高;1996年对18个国家经统计表明,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平均发病率为4.7%,每年给肉鸡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四、养代谢病发生原因

1、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剩:饲料的短缺、单一、质地不良,饲养不当等均可造成营养物质缺乏。为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盲目采用高营养饲喂,常导致营养过剩,如日粮中动物性蛋白饲料过多,常引发痛风;高钙日粮,造成锌相对缺乏等。

2、营养物质需要量增加:产蛋及生长发育旺期,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慢性寄生虫病、马立克氏病、结核等慢性疾病对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多。

3、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见于两种情况:

(1)消化吸收障碍,如慢性胃肠疾病、肝脏疾病及胰腺疾病;

(2)饲料中存在干扰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如磷、植酸过多降低钙的吸收等。

五、诊断:

1、流行病学调查:着重调查疾病的发生情况,如发病季节、病死率、主要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等;饲养管理方式,如日粮配合及组成、饲料的种类及质量、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及数量、饲养方法及程序等

2、临床检查:应全面系统,并对所搜集到的症状,参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病理学检查,有些营养代谢病表现特征的病理变化,根据尸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可初步确诊。

4、治疗性诊断:为验证依据流行病学和临床检查结果建立的初步诊断或疑问诊断,可进行治疗性诊断,即补充某一种或几种可能缺乏的营养物质,观察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预防效果。治疗性诊断可作为营养代谢病的主要临床诊断手段和依据。

5、饲草、饲料分析,对饲料、饮水或土壤中的的营养成分进行综合测定和分析。既注意营养成分或元素的缺乏、过量以及协同、拮抗作用

6、实验室检查,根据病因分析和病理变化,选择采集有关样品(如血液、尿液、乳汁、被毛、组织等)进行某些营养物质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代谢产物的测定,为诊断提供辅助手段。动物实验,复制出病例,对诊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六、营养代谢病的防治原则

1、饲养管理,合理调配日粮,保证全价饲养;

2、营养代谢病的监测,定期对禽群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变动,正确估价或预测禽的营养需要,早期发现病禽;

3、综合防治措施,如地区性矿物元素缺乏,可采用改良植被、土壤施肥、植物喷洒、饲料调换等方法,提高饲料中相关元素的含量。

七、防治措施

本类病重在预防。营养代谢性疾病最终发病原因为畜禽机体代谢机能紊乱,不具有传染病的流行性、中毒病的突发性,因此只要提供给畜禽适宜的生长条件,维持其新陈代谢机能正常,完全可以预防本类疾病的发生。

1、科学合理搭配日粮,保证各种营养元素的充分供应、配比均衡:实际养殖中,应尽量选择大企业生产的全价优质饲料以确保饲料品质;饲料贮存在干燥、阴凉处并尽快使用;在家禽的不同生长阶段、产蛋高峰时及时调整饲料以供应家禽对某些营养成分的需求增加;使用饲料添加剂、药物时,尽量避免破坏饲料成分或拮抗某些营养元素现象的发生。

2、认真预防某些易继发营养代谢病类疾病的发生:应避免长期使用磺胺、庆大等某些损伤机体功能的有毒药物;尽量避免使用霉变饲料以预防中毒病的发生;认真预防禽巴氏杆菌病、球虫病等影响家禽消化吸收功能的疾病。

3、科学饲养管理,避免应激的发生:禽舍要通风良好,保持一定温度,饲养密度适当,避免或减少发生热应激、运输应激等;调整饲喂方法,适当限制饲料的喂量,使雏鸡及产蛋母鸡的体重符合标准要求;笼养密度不宜过大,以提供给产蛋禽一定的活动空间。

家禽的饲养方式篇8

关键词:农村;畜禽;养殖现状;分析;对策

畜禽养殖业在我国发展由来已久,由原来的“鸡蛋换盐”的“小农经济”模式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同时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农村畜禽养殖业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很多经济发达地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较快,有的地方已经上升到工业化管理模式,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以农村养殖为主,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能力还处于雏形阶段,规模化程度还不高,养殖合作社、私营养殖企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等多种养殖方式并存,分析总结我国农村养殖情况和存在的现状,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全面推进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

一、农村养殖存在的现状

1.散养占有相当比例。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了很多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和大型养殖企业,原来的散养户也逐步转型升级,但是农村散养还占有相当比例,据调查统计,目前散养畜禽存出栏量还占有40%-60%,在中西部地区可能还会更高,散养养殖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畜禽舍相对简陋,保温和散热效果不好,配套设施不完善,直接影畜禽健康生长。

2.畜禽养殖结构还不够合理。近几年加快了畜牧业结构调整,畜禽养殖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重猪鸡轻牛羊、重常规轻特种、重数量轻质量、重舍饲轻放牧的现象,虽然牛羊养殖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水平和集约化程度还达不到猪鸡养殖水平;特种养殖利润高风险大,很多养殖场户想染指饲养又怕遇风险造成损失,所以出现特种养殖发展缓慢;舍饲养殖业发展快于放牧养殖,增加了人畜挣粮的矛盾,秸秆和饲草利用率偏低。

3.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下。虽然加大了标准化示范创建力度,扩大了养殖规模,但是实际养殖量与养殖场畜禽位还有差距,存在着畜位多养殖量小的问题,个别地方空舍空圈依然存在,“有钱建场没钱养殖”,远远达不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要求,标准化水坪不高,设施建设、饲养管理、饲料使用、养殖用水、兽药使用等达不到规范化,距离“五化”要求还相差甚远。

4.养殖场规划设计不科学。大部分养殖场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有的养殖场利用自然形成的地形建设,低洼不平不规则,畜禽舍之间相隔距离较近,净污道不分,生活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不能严格分开,有的混在一起,不符合养殖场一般要求,更谈不上标准化建设,有的养殖场只有饲养舍,缺少饲料房、消毒室、兽医室、配种室、隔离室等配套设施,有的养殖场距离居民区、水源地或交通要道较近,不符合动物卫生条件要求。

5.饲养管理还比较落后。养殖场科学配方饲养比较少,存在着“有啥喂啥”、饲料单一、饲喂方式简单等现象,直接影响畜禽生长。畜禽饮水不卫生、不充足,有时出现缺水少料现象;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简单,畜禽舍卫生条件较差,奶牛养殖存在着人工挤奶现象,即浪费人力又不卫生;养殖场频繁更换饲养管理人员,养殖场所不安静、噪音大,给畜禽造成应激反应。

6.产业化水平较低。畜禽养殖场综合养殖效益比较低下,养殖产业链较短,产-供-销-加脱节,从事养殖的养殖场效益低,而从事加工销售的却有高利润,产业化水平还很低,有的养殖场不懂得产业化经营,缺乏拉长产业链、增加畜禽养殖综合效益理念。

7.应对风险能力低。畜牧养殖业发展本身就是波浪式,有高峰期也有低谷期,养殖场高峰时期发展迅速,低谷期严重亏损,缺乏应对市场风险、行业风险、疫病风险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小型养殖场会出现低谷期“血本无归”或倒闭关门现象,以养殖合作组织运行的企业基础薄弱,缺乏低谷运行资本,合作社社员出现退社撤资现象,不能自行应对市场和行业风险。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畜牧业市场风险尤为严重,风险频率和风险影响较大。

8.养殖记录不完善。小型养殖场户养殖生产记录、养殖档案不规范、不完善,有的养殖场没有养殖档案,养殖场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防疫消毒、饲料兽药购置使用、生产销售等制度缺失,生产管理混乱,产品销售追溯体系不健全,生产资料来源不明确,给养殖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9.养殖环境污染依然存在。近几年,加大了对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养殖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个别地方仍然存在着“污水遍地流、粪便到处见、臭味熏满天”的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中小型养殖场虽然对粪污进行了治理,建设了污水池和贮粪场,但是在处理上没有达到无害化、规范化,个别地方存在着畜禽所产粪便远远超过当地的土地消纳量。

二、主要对策

1.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养殖场设施建设,切实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抓住政策倾斜的有利时机,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入股经营、合作经营、联合经营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养殖业,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小额信贷、“四位一体”贴息补助等形式,加大对畜牧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畜牧业社会影响力和支持力。

2.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场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和生态养殖要求,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规模养殖场净道污道严格分开,生产区、生活办公区、粪污处理区自然分开,畜禽养殖圈舍中间间隔一定距离,粪污处理区要建在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生活办公区要建在生产区的上风向。

3.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地可根据实际,及时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牛羊业,猪、牛、羊、禽平衡发展,注重发展奶牛养殖,肉、蛋、奶比例协调,在保证常规养殖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考察适当发展特种养殖。

4.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契机,积极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发展,切实提高养殖水平,引导小型养殖场转型升级,养殖户退村入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促进养殖场进行标准化示范创建。

5.规范饲养管理,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畜禽生长特点,制定饲养管理计划,按照计划进行饲养管理,饲料配方科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养殖场内部管理,积极推进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养殖场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推进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延伸畜牧产业链条,建立产-供-销-加一体化机制,提高综合养殖效益。

上一篇:行政执法联动机制范文 下一篇:分项工程监理审查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