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范文

时间:2024-03-05 10:22:52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1

主要针对军事院校仓储管理专业任职教育对象。通过分析现在与未来我军军事仓储管理专业的岗位任职需要,结合实战化条件后方仓库综合保障特征,对仓储管理专业人才的作战指挥能力要求,仓储管理专业军官作战后勤指挥能力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而后结合院校岗位任职教育的特点,提出了该专业任职教育培养阶段性划分与相应具体实施步骤建议。

[关键词]

军事仓储管理;任职教育;作战后勤指挥能力;阶段性教学

1引言

院校进行任职教育是我军加强现职军官岗位任职能力,实现一线部队军官再次深造的重要举措。仓储管理专业任职培训要充分发挥院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针对后方仓库岗位需求,实现人才的任职能力再次强化。根据一切军事训练与军事教学以实战化为牵引的指示精神,结合实战条件下后方仓库仓储管理专业人才作战指挥能力培养的具体需求,进行相关任职教育的具体改革,提升毕业学员的实战化素养与作战后勤指挥能力。

2仓储管理军官作战后勤指挥能力构成

2.1后方仓库战时后勤保障业务及勤务指挥任务

作战指挥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直接决定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后方仓库在战时所承担的具体任务是院校对任职培训学员进行指挥能力培养的基本导向。因此,后勤仓储管理军官的作战指挥能力的具体内容应紧密与后方仓库战时勤务相关内容结合进行划分。从现阶段来看,后方仓库在战时所承担的任务包括:后方仓库指挥机构构建、后方仓库临战准备、战时后方仓库物资保障业务、野战仓库开设与伴随保障。战时后方仓库组织指挥内容如图1所示。基于以上后方仓库在战时所承担的任务,进行仓储管理人员的作战指挥能力分类可以更加的贴近实战需求,满足其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2.2后方仓库保障指挥人员指挥能力构成

综合分析后方仓库的战时任务特点,结合作战后勤保障体系的内容以及仓储在整体战时物流过程中应起的作用,仓储管理专业指挥军官在作战保障指挥过程中的培养应当以战时后方仓库勤务为出发点,结合培训学员工作经历与学习特点,本着弥补基础理论,加强物流系统化认识,熟悉装备与软件基本操作,提升态势分析判断以及指挥决策能力的培训宗旨,开展有步骤的作战保障指挥能力培养。具体应逐步具备以下的基本能力,作战保障指挥能力结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1)基础理论能力。基础理论能力主要包括对我军军事物流整体体系的了解,仓储业务角色与作用的理解以及对现阶段我军仓储存在问题和改进发展方向的掌握。(2)装备与软件使用能力。装备与软件使用能力包括对我军现阶段列装与使用装备的操作掌握,对我军现阶段的先进装备以及下一步可能配备装备的了解,对在军事活动中可能涉及到的地方力量物流仓储装备的了解和部分操作掌握。(3)战时后方仓库保障业务流程掌握与实施能力。战时后方仓库保障业务流程掌握与实施能力主要包括对后方仓库基本保障业务以及流程的理解与掌握,熟悉各流程和业务的实施方法。(4)战时保障环境与保障态势分析能力。战时保障环境与保障态势分析能力包括对战局与战场保障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对保障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5)战时后方仓库业务应变指挥及决策能力。战时后方仓库业务应变指挥及决策能力包括战时后方仓库业务流程实施与重组的能力,战时后方仓库人力、物力、装备等的应急重组能力。(6)战时后方仓库多单位协调保障指挥能力。战时后方仓库多单位协调保障指挥能力包括战时后方仓库军事物流资源的分配能力和战时后方仓库物资资源的分配能力。

3作战后勤指挥能力与培养阶段对应关系

按照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点,可以将培养阶段划分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操作学习、应变能力培养、指挥能力形成以及集成能力提升五个部分。从能力体系构建与学习阶段的对应关系上,基础理论能力培养属于基础知识强化的范畴,装备与软件使用能力与战时后方仓库保障业务流程掌握与实施能力培养属于基本操作学习的范畴,战时保障环境与保障态势分析能力培养属于应变能力培养阶段,战时后方仓库业务应变指挥及决策能力培养属于指挥能力形成阶段,战时后方仓库多单位协调保障指挥能力培养属于集成指挥能力提升阶段。由此,结合前面提到的战时后方仓库勤务任务和保障指挥要求,我们能够清晰化后方仓库平战时勤务任务与具体能力分类要求以及培养阶段之间的大致关系。

4教学步骤改革(采用阶段性教学模式)

指挥能力培养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教学过程,教学的先后顺序和知识的科学安排直接影响学员对知识的吸收和方法的掌握,合理的教学步骤是实现指挥能力培养的关键。过去在任职教育培训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学步骤不合理,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集成能力教学秩序安排不科学的问题,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应当规划出合理的教学整体步骤。具体规划过程应以指挥能力培养阶段为导向。在培养阶段基本结构基础上,可将仓储专业作战指挥教学能力培养划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实施。第一步骤为仓储专业指挥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及装备软件知识强化;第二步骤为仓储专业战时业务流程介绍,及保障态势分析、预测及应变能力培养;第三步骤为仓储专业战时指挥能力形成与业务集成能力提升,如图4所示。第一步骤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操作学习。基础理论能力教学,装备与软件使用能力教学(2-3月)。第二步骤主要包括战场保障态势分析与应变能力培养。战时后方仓库保障业务流程掌握与实施,战时保障环境与保障态势分析能力教学(3-5月)。第三步骤主要包括指挥能力形成与集成能力提升。后方仓库业务应变指挥及决策能力培养,战时后方仓库多单位协调保障能力教学(3-5月)。

5结语

院校任职教育不同于院校学历教育,其更加强调实战化条件下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作战指挥能力培养。仓储管理专业军官任职培训应强化和完善基础知识,提升其系统分析保障过程以及后勤综合指挥能力。但以上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系统性培训是我军下一步在任职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对仓储管理专业任职培训内容与学制改革有一定支撑,但还需进一步进行修改,同时在实践中进行改善。

作者:王锐淇 肖骅 姜玉宏 刘洪娟 单位:后勤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曾亮,邹强.构建满足任职需要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6-8.

[2]肖晓勇,罗育林.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全面转变及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5):12-14.

[3]张宝书.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4]徐良明,王权阳,张洪宇.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探微[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27-29.

[5]崔倩,吴诚.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推进任职教育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1):16-17.

[6]严振华,冯顺平,何彦峰.任职教育院校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0,(3):24.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2

〔关键词〕应急管理;实施流程;知识元;有色Petri网;活动基元;优化方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11.011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11-0059-07

〔Abstract〕Reasonable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effectively.This paper presented an optimization method of emergency rescue proces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etri net theory.At first,this paper formally indicated the activity unit and its internal relation,and established the activity unit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knowledge model.Then,the mapping from activity unit model to Petri net was discovered.Petri net was illustrated to realize common knowledge model and execution sequence relation among activity units.Based on this,a five-step optimizing method 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mergent event was provided by knowledge element theory and Petri net methodology.Finally,a dangerous chemicals accident was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process;knowledge element;Petri net;activity unit;optimization method

近年来,各种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对世界各国的稳定发展以及人类的生死存亡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突发事件发生后,合理的应急实施流程不仅能节省救援时间,还能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混乱与损失。因此,如何优化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进而减少灾害损失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在现有相关研究中,一些国内外学者采用Petri网方法对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Fateh等[1]采用Petri网评价铁路站台的应急流程;Sharmin和Zhi[2]利用Petri网方法对洪水的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并采用仿真的方式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张岳峰等[3]采用广义随机Petri网的建模分析方法,分析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的性能;马锋和邱菀华[4]构建了中国高空模拟试验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策略,运用Petri网对其建模及优化。

虽然Petri网在应急管理领域是不错的建模方法,但其在提取客观事物基本属性、数据和结构关系时(即生成实施流程)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使得生成的应急实施流程存在一定缺陷。换言之,Petri网需要与一种指导实施流程构建的科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流程优化问题。针对上述原因,本文在知识元和Petri网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优化方法,为突发事件的认知、实施流程构建以及优化提供方法论。

1活动基元模型及其有色Petri网实现

活动基元[7]是突发事件应对实施流程中不可再分、不变的最小活动单元。从知识元理论的角度,活动基元是一般知识元的实例,因而符合共性知识模型。一方面,共性知识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活动基元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的提取、活动基元重组构成应急流程等工作;另一方面,Petri网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作流程优化研究,研究发现存在从活动基元模型到Petri网的单映射,从而推断Petri网可以完全实现基于活动基元模型输出的实施流程。

11活动基元模型

111活动基元的共性知识模型

王延章[5]将客观事物对象知识元Km表示为式(1)所示的三元组。其中,Nm为对应事物的概念和属性的名称,Am为它对应的属性状态集,Rm为Am×Am上的映射关系集,m∈M,M是知识、数据、信息、规则、数学混合模型集合。

Km=(Nm,Am,Rm),?m∈M(1)

活动基元属于应急管理活动系统中的知识元,因此可以将其也表示为三元组形式,为了与一般知识元区分,可表示为:

Kn=(Nn,An,Rn),?n∈N(2)

其中,Kn表示活动基元,如救治遇险人员、人员疏散等,Nn表示基元的概念和属性集,An为基元对应的属性状态集(定性或定量描述),Rn为An×An上的映射关系集,NM为混合模型集合M的活动相关子集合。

活动基元的概念和属性集Nn可表示为[8]:

Nn=(Op,Ro,Ob,Tr,Mi,Go,Re,Ti,L,Ct,Cs,Cr,St,Ch,Mo)(3)

其中,Op为操作,Rb为角色,Ob为受体,Tr为触发集,Mi为信息接收,Go为目标,Re为资源集,Ti为时间,L为地点,Ct为时间约束集,Cs为空间约束集,Cr为资源约束集,St为状态集,Ch为变化集,Mo为信息发送。

活动基元的属性状态集An,对于a∈An,a可表示为[8]:

a=(属性名称,取值类型,取值范围,实体化方式)(4)

112活动基元的路由关系

活动基元的路由采用BPMN[10]的规范,可归纳为7种基本关系:顺序关系(如图1(a)所示)、并行汇聚关系(如图1(b)所示)、并行分支关系(如图1(c)所示)、OR汇聚关系(如图1(d)所示)、OR分支关系(如图1(e)所示)、异或汇聚关系(如图1(f)所示)以及异或分支关系(如图1(g)所示)。图1活动基元的执行顺序关系

以上7种关系组合构成活动基元间的任意执行顺序关系。对于r∈Rn,r表示为:

r=∪f(5)

其中f∈{顺序关系,并行汇聚关系,并行分支关系,OR汇聚关系,OR分支关系,异或汇聚关系,异或分支关系}。

12活动基元模型的Petri网实现

有色Petri网(CPN)可定义为七元组[9]:

Σ=(P,T,F,C,I-,I+,M0)(6)

P和T分别为库所(Place)和变迁(Transition);F为流关系,F=P×T∪T×P;对于p∈P,C(p)是库所p上所有可能的托肯(Token)的集合,对于t∈T,C(t)是变迁t上所有可能的托肯(Token)的集合;I-和I+分别是P×T上的负函数和正函数;M0是Σ的初始标识,对于p∈P,M0(p)∈C(p)。

着色Petri能够实现任意活动基元模型的充分条件为:

命题1:对于任意kn∈Kn,存在σ∈Σ以及映射矩阵Q,使得kn=Qσ。

直接证明命题1比较困难。从(3)式可看出,Nn是一组15维向量,将(3)式代入(2)式,Kn可由一个17维向量空间表示:

Kn=(Op,Ro,Ob,Tr,Mi,Go,Re,Ti,L,Ct,Cs,Cr,St,Ch,Mo,An,Rn)(7)

因此,命题1可以转化为等价命题。

命题2:对于任意kn∈Kn,kn=(a1,a2,…,a17),如果对于kn的任意一个分量ai(i=1,2,…,17)都存在映射向量Vi和σi∈Σ,使得αi=Viσi,那么着色Petri能够实现任意活动基元模型。

命题2的证明:

式(7)中的分量,例如Op在应急管理中表示撤退、消毒等操作,映射为CPN中的变迁;又如Mi表示信息接收,在应急现场应急人员需要接收到指挥部的撤退指令后才可以执行撤退行动,Mi映射为CPN中的库所、变迁和托肯。在CPN中,变迁能够存储和表达Op的全部信息;库所、变迁和托肯组成Mi的等价CPN网络。图2列举了活动基元空间的17个分量到有色Petri网七元组的映射关系。

至此,命题2已经得到证明。经过以上分析,本节得到一个结论:

结论:根据活动基元模型开发出的任意突发事件应对实施流程,都能够被表示为有色Petri网中的模型,并且在映射过程中信息被无损传递。

2流程优化方法

在上一节结论的基础上,本节给出结合活动基元模型和有色Petri网的突发事件应对实施流程的优化步骤。如图4所示,首先,根据应急材料,提取相关知识元,构建流程片段库;然后,针对应急处置和现场救援阶段,重用流程片段生成实施流程,构建Petri网模型;最后,设置并评价优化指标,并循环优化流程,直至指标全部进入接受区间。图4实施流程优化步骤

步骤1:活动基元及关系的抽取和存储[6]。活动知识抽取的主要来源,是相应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支撑材料,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法规和应急救援手册。在抽取过程中,活动是核心,着重关注材料中的动词和动宾词语,同时建立活动树,用以直观表示活动之间的关系。抽取活动基元时,分析操作、受体、触发集、信息接收、目标、资源集、时间、地点、时间约束集、空间约束集、资源约束集、活动状态集、变化集和信息发送等属性。

使用“操作+受体”惟一标识活动基元,并将抽取知识结构化存储在基元数据库的表中,数据表以活动基元属性为字段。

步骤2:实施流程片段的构建与存储。采用David等人提出的“自下而上”方式构建流程片段[11],一个流程片段具有3个特点:(1)至少包括一个活动基元;(2)内部的活动基元目标相同;(3)可以有多个入口和出口。

开发并借助应用程序,查询出相同目标的活动基元,然后将具有触发关系的活动基元连接,利用活动基元的时间触发建立时间与活动基元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片段查找匹配效率,在片段存储过程中,为每个片段添加领域、目标功能、角色等附加信息。最后,采用BPEL描述片段,并将得到的XML结构存储至流程片段库中。

步骤3:基于情景生成流程。突发事件具有情景依赖性,面对具体事件,首先要获取情景信息,包括事件自身信息和环境信息等。然后依据情景信息,在流程片段库中查询相匹配的流程片段集,以匹配片段集的出口和入口为条件查询关联片段,将关联片段合并入匹配流程片段集,依此循环,直至匹配片段集的出口都是结束为止。至此,得到了完整的应对实施流程。

步骤4:构建Petri网模型。将步骤3中输出的实施流程,按照图2所示映射,转化为随机有色Petri网图表,即把整体流程中包含的活动基元和关系表达为库所、变迁、箭头组成的有机整体,Petri网中的令牌装载属性的状态信息在网络中传递。

步骤5:判断实施流程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利用经验数据对Petri网模型的变迁赋予速率值,计算步骤4输出的随机Petri网模型的同构马尔可夫链。设置优化指标(本文示例采用的指标为平均执行时间、变迁利用率和不同实施主体的相关子流程耗时),计算流程的优化指标,若指标值均位于接受区间内,优化过程结束,步骤3中的实施流程为可接受的优化流程;否则,返回步骤3重构实施流程,并重复步骤3~5,直至所有优化指标值可接受。

3示例

以化学危险品事故为例,具体解释第2节提出的实施流程优化方法的使用过程。步骤1~3的任务是用系统科学的思想(知识元理论)认知和识别应对实施活动及其关系,进而构建可重用的实施流程片段组件,最终基于组件构造整体的实施流程,参考文献[6]对这3个步骤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在此不作赘述。图5为步骤3输出的部分应对实施流程。图5化学危险品事故的部分应对实施流程(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

本节主要示范步骤4和步骤5。首先,根据步骤3的输出构建有色Petri网模型,并计算同构的马尔可夫随机链、可达标识以及激发矩阵。然后,基于平均执行时间、变迁利用率和不同实施主体的相关子流程耗时三重指标对流程进行优化。

31广义随机有色Petri网模型的构建

32流程优化

321时间性能分析

根据Little公式和平衡原理,计算非零常返的马尔可夫链,子系统的流入流出速率应该平衡。Little公式为N=λT,可以计算出上述实施流程模型的平均执行时间,其中N为稳态时Petri网系统中某个子系统的平均标记数,λ为单位时间进入某子系统的标记数,T是该子系统的平均执行时间。

取Petri网模型的一个子系统,由于T1和T9的效率不影响流程优化,不妨将P1、T1和T9从子系统中去除。则可以计算出稳态时子系统的平均标记数:

N=∑11i=2P(m(Pi)=1)=0095+0048+0048+0143+0190+0048+0190+0048+0048=0858

单位时间进入子系统中的标记数为:

=R(T2,P3)+R(T2,P6)+R(T2,P9)=0048+0048+0048=0144

其中R(T2,P3),R(T2,P6),R(T2,P9)分别指由变迁T2分别流入库所P3、P6和P9的标记数,它们的实际意义是指医院、消防、环保部门子流程完成时间的倒数。因此子系统的平均延时时间为T=N/λ=596(单位时间)。时间T反映了整个应对实施流程系统的组织结构效率,我们可以通过比较T的大小,从多个备选实施流程方案中选择较优流程。

322变迁利用率分析

u(Ti)表示变迁Ti的利用率,变迁利用率等于使指定变迁可执行的所有标记的稳态概率之和,所以T1~T8的变迁利用率分别为:

Petri网模型中的变迁实际上是实施流程中的一个流程片段或者一组流程片段的组合。利用率的高低对实施流程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利用率高的变迁,决策者和执行者应予以重点考虑和监督,它们对整个流程的效率有着更大影响权重,比如本例中的变迁T2和T4分别对应着医疗组的医疗救治和消防部门的现场处置流程,都是对整体实施流程影响较大的活动,应重点优化和实施;而对于利用率较低的变迁,依据具体情况判断其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可以考虑将其与其它活动合并。

323不同实施主体的相关子流程耗时分析

应对实施流程涉及医疗、消防、环保等多个部门间的协作,实施耗时可以通过稳定状态下处于忙状态的概率反映,Pi中有标记表示Pi环节处于忙状态。令A1表示医疗组的相关流程,则A1={P3,P4,P5};消防组的相关流程A2={P6,P7,P8};环境监测组的相关流程A3={P9,P10}。

P(A1)=P(m(P3))+P(m(P4))+P(m(P5))=0048+0190+0048=0286

P(A2)=P(m(P6))+P(m(P7))+P(m(P8))=0048+0190+0048=0286

P(A3)=P(m(P9))+P(m(P10))=0143+0048=0191

上述结果反映出有关部门相关子流程耗时占整体流程总耗时的比重。(A1)=P(A2)>P(A3),说明医疗组和消防组的任务耗时大于环境监测组,所以为了缩短整体流程的平均执行时间,应优先优化多个并行子流程中耗时较高的子流程,从而更显著地接近优化目标。

4结束语

科学合理的应急实施流程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许多学者采用Petri网方法对应急管理流程进行建模。然而,Petri网方法在提取客观事物基本属性、数据以及结构关系时(即生成实施流程)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使其生成的应急实施流程存在一定缺陷。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本文将知识元理论和Petri网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的优化方法。该方法对于决策者认识突发事件、建立及优化应急实施流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Fateh Kaakai,Said Hayat,Abdellah El Moudni.A hybrid Petri nets-based simulation model for evaluating the design of railway transit stations[J].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07,15(8):935-969.

[2]Sharmin Sultana,Zhi Chen.Modeling flood induced interdependencies among hydroelectricity generating infrastructur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11):3272-3282.

[3]张岳峰,何建敏,胡剑华.基于GSPN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建模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4):44-47.

[4]马锋,邱菀华.高空模拟试验应急管理的Petri网建模及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36(10):1207-1212.

[5]王延章.模型管理的知识及其表示方法[J].系统工程学报,2011,26(5):291-297.

[6]薛慧芳.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实施活动及流程生成研究[D].2012.

[7]Ahuja M.,Kshemkalyani AD.,Carlson T.basic unit of computation in distributed systems[C].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1990.Proceedings.,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1990:12-19.

[8]王延章,叶鑫,裘江南,等.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关键技术、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袁崇义.Petri网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0]Object Management Group.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BPMN)Version 20[EB/0L]/spec/BPMN/2.0/PDF,2011-07-25.

[11]David S.,Frank L.,Ma ZL.,et al.Integrating Compliance into Business Processes:Process Fragments as Reusable Compliance Controls[C].Proceedings of the Multi-Konferenz Wirtschaftsinformatik(MKWI),Gottingen,2010:1-12.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3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方法研究

交通上的建设水平不仅仅标志着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建设水平,更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这个地区的市政任务的完成水平,同时,公路上的建设更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上的水平,混凝土在公路上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异常重要的位置,道路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二级公路在其性质上的属于高级硬性路面,具有很强的抗压性与耐磨损性,在实际的应用的过程为了让道路上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施工人员应在修筑的过程中积极使用更为科学且合理的施工技术,保障公路的质量。

1 二级水泥混凝土公路的施工工艺流程

二级水泥混凝土公路的施工步骤较为复杂,首先要检验砂石的质量以及水泥强度及安定性,然后称量配料并运输,接着摊铺、用振动梁振动刮平路面、用滚筒提浆、抹光及检验平整度、拉槽或压槽、喷洒养护剂和拆模、切缝灌缝,最后还要进行钻芯检验强度及验收。在没有具体的做完施工步骤之前绝对不能开通放车。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三个主要的特定参数,即:水灰比、砂率和用水量。影响混凝土强度和密实性的主要原因是水灰比,同时它还影响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蚀性等因素。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质量占总质量产生的百分率。

2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

现在的建筑工程对技术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指导思想应当趋于多种性能化设计和优化设计。合理科学的材料配合比必须要满足强度、耐久性、渗透性、经济性和易性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各种成分的用量进行分析,确定出最经济和最适用的混凝土。

2.1 砂率

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存在的质量占砂与石总量的比率,如果砂率发生变化,有可能会导致集料在空隙率的大小和总表面积的大小发生变化,进而混凝土拌和物受砂率变化的影响,在工作性能上也会有所变化。根据多年的工程实践的经验发现,在水泥浆的用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砂率越大,混凝土搅拌物中的泥浆也就会越少,使用这样的搅拌物进行浇筑后,混凝土路面的砂浆厚度会很大,对路面的耐磨性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路面面层的收缩。另外还发现,砂浆的浓度如果太大,混凝土抗断裂的能力将会降低,出现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折性能的提高需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把砂率降低,二是把混合料中的粗骨料含量提高。如果达到这两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析能力将有所增强。

2.2 水灰比

在固定量的混凝土搅拌物中,水泥浆的稠度与集浆比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当水泥浆的用量固定时,水泥浆的稠度受到水灰比的严重影响,水灰比较小的情况下,则水泥浆就越稠,混凝土搅合物的流动性也就越低,如果水灰比小到了正常范围值以外,混凝土的密实性将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水灰比过大则会造成水泥浆的稠度降低,搅拌物的粘聚性与保水性将会面临着达标的困难。

3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众多管理工作

施工管理上的工作支持对与公路上的建设质量具有异常重要的影响,管理上的工作内容包含有很多的方面,施工场地上的各种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施工现场的一些秩序也需要得到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施工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进行实际的安排与协调,只有这样严格的监督与管理才能在源头上将施工上的突发状况进行避免,施工过程遇到的天气状况也会对施工现场的工序开展带来影响,为了此时施工场地上的管理人员就需要对天气进行提前的准备,对工期以及施工步骤进行调整,尽量避免恶劣的天气对施工现场造成的影响与阻碍。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步骤进行安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机械的使用会对施工效率上的促进作用,尽量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机械开展施工上的步骤。水泥混凝土施工路面的施工技术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施工作业面的硬度c抗磨损性,所以混凝土上的处理步骤对于施工的质量来说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施工上的质量也要得到管理人员的重点注意,对混凝土铺设上的施工步骤要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导致施工上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4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质量问题

在施工作业的步骤得到正常有序的开展时,施工人员需要着重注意的是施工的路面上的裂缝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一定的技术调整可以将这些问题的范围与程度进行调整,施工人员可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的按照施工上的步骤实施施工上的工艺,例如在施工时需要进行注意的是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处理时,一定要对路面上的温差以及切缝尺寸进行严格的把控,防止出现不可挽回的失误,除了这些问题,施工人员还要注意的是水泥混凝土的平整度上的角度与坡面水泥路面是由很多个基层组成的,施工人员需要在施工步骤开展的过程中将问题的各个注意是项进行考虑,只有让每个施工步骤上的问题得到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水泥路面上的接缝处尺寸问题,由于路面在使用时,经常会遇到过往车辆所施加的压力,路面就会在此时出现变形的情况,路面的变形问题出现以后就会对接缝产生压力,如果此时的路面切缝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很可能就会出现路面开裂的情况,或是挤压变形,这些问题的发生都会对过往车辆的安全与通行带来威胁。其次,路面的基础构成材料混凝土也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也会对路面的的尺度造成影响。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二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的实施,对公路修建整体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内容上的探讨。希望这些施工步骤上的指导可以给公路修建工作带来指导性意义,施工者在施工步骤开展过程中应该对施工技术以及方案进行详细的规划与探讨,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掌握,才能让公路修建上的质量得到相应的保证,在充分意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以后,提供出更为高质量的。混凝土公路,方便人们的出行,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长江.碾压式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的工艺技术研究[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8).

[2]张军学.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病害与施工工艺的关系[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4).

[3]杨政武.探讨水泥稳定基层在二级公路应用中的利与弊[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06).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4

1 概述

一般来说,IC产品从一开始的spec定制到最终tapout,都要经过一些特定的步骤。特别是其实现过程,即从代码设计完成,到tapout,其中要经过包括前端的代码风格检查(如leda)、跨时钟域路径(cdccheck)检查、综合(synthesis)、功能一致性检查(如form~)、静态时序分析(STA)。有的时候,因设计的需要,可能还会包括power的分析、可测试性设计(DFT)、边界扫描设计(DSD)等等。在这之后会有一版正式的网表(neflist)和约束文件(sdcfile)提供给后端以做布局布线,并最终得到tapout所需的GDSII文件。在整个后端PR的同时或者tapout之前,还必须不停地做功能一致性检查和静态时序分析,以保证PR的改动不会影响到我们设计所期望的功能和性能。

在上述这些步骤中所用到的工具均不一样,并且每一步可选用的工具也很多。目前市场上有synopsys、cadence、mentor、spyglass等多家公司提供相应的工具,这使得负责设计实现的工程师不仅要熟悉每一个步骤的技术上的原理,同时要对各种工具的用法有一定了解。但是工具的更新不可避免,而项目负责人的变更也比较正常,这两个原因使得设计实现流程上存在着不少弊端,因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进度和可靠性。这些弊端一般有以下几点:

1.每个步骤的运行的品质极大地依赖于运行的人(下面简称owner);

2.owner的变更有可能导致项目进度的延缓;

3.工具的变换或者更新,会影响运行结果,使得早期未记录工具版本的结果无法顺利重现;

4.每个项目重新开始,有许多重复性操作,效率不高;

5.当不熟悉这些步骤的owner以外的工程师想得知该步骤的运行结果时,必须要从owner那里获得。

基于以上的弊端,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化的实现流程方法,该方法在一个成熟的流程样板的基础之上,利用perl语言脚本和csh简单程序以及一个简单的项目配置文件,自动生成实现流程中所需要的所有tcl脚本和运行文件。这样,当一个项目开始时,可以仅仅通过修改项目配置文件,用简单的命令来得到所有的所需的文件和脚本,降低了人为错误,提高了效率。由于本方法的基础是一个成熟的流程,这个流程是经过同组或相关负责人认可的,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每个步骤运行质量对owner的依赖程度。最后,在owner将整个flow环境调试好了并将其checkin到版本管理系统(如SVYI)中以后,其他同组人员可以快速地从版本管理系统中得到这个环境,井决速地运行以得到结果。

2 实现流程自动化平台的搭建

实现流程自动化平台的搭建包含三个部分:成熟的流程模板、文件版本管理系统和规范化的统一运行环境。

成熟的流程模板

在实现流程的各个步骤中,每一个步骤都是一个子流程,如synthesis子流程,sta子流程等。为这些子流程建立一个成熟的流程模板是实现流程自动化的基础。这些子流程的模版必须经过严格的讨论,须保证在大部分情况下其设置都是适用的。

流程模板实际上就是运行工具时所需的脚本文件,其内容包括设置的项目变量、流程控制变量、运行流程所用工具特有的变量、环境变量以及运行的命令(command)等。当工具全面运行完脚本里面的所有command后,该子流程应该全部结束,并提供所需的报告文件和下一步所需的输入文件。

项目变量是根据项目的变化而设置的变量,这样该脚本在改变了项目名以后还可以被继承使用;流程控制变量是用以控制流程的变量,如在本流程中要做哪些事情,要得到哪些报告,是否备份等;运行所用工具特有的变量则是与该子流程直接相关的变量,这些变量都是工具本身定义的变量,用以控制实际执行命令的行为,例如,如何优化、如何对待常数寄存器等;环境变量主要定义一些读取文件的地址以及名称、报告存放的地址及文件名称等;运行的command则是流程的主要部分,因工具的不同而不同。

一个完整的流程模版可以是一个完整的tcl脚本文件,也可以是多个子文件,被一个顶层的tcl文件调用,这些子文件放在规范化的目录机构中。以synthesis为例,若当前项目名为projectl,使用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工具,那么其流程模版脚本如下:

项目变量部分:

set projectName projectl

set mnType DC

流程控制变量部分:

set exitdc false ;# true/false.To be true,the processwill exit DC after finishing the synthesis

set backup true ;

set rptDesignInfo true

工具特有的变量部分:

set hdlin_auto_save_templates trueset compile_no_new_cells_at_top_level trueset verilogout_no_tri true……

环境变量部分:

set hdlFileList  "../../../hall/list/project 1.lst"

set workPath ../-./syn/work

set rptDir ../../syn/rpts

command 部分 :

source -echo -verbose ../../..

/scripts/syn/designReadln_syn.tcl

link

check_design

source -echo -verbose ../../../scripts/syncnstDsg.

tcl

compile

当tcl脚本被正确、完整地执行完毕后,该子流程就完成了,所有的report和下一步子流程所需的输入文件都会正确地产生出来,并存放在规范化的统一的目录结构当中。

文件版本管理系统:

文件版本管理系统是自动化平台不可缺少的一环,只有项目进入版本管理系统,其文件才能被同组人或其他有权限的相关工程师所共享,在统一的运行环境平台下,非流程owner的工程师才能自主运行某些流程以快速得到结果。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版本管理工具,如Perforce、Clearcase、evs、svn等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种。

规范化的统一运行环境:

任何一个自动化平台的搭建都必须有一个规范化的统一运行环境,并且项目组中所有人员都遵从这个环境。只有满足这一点,我们运行的环境和脚本才能高效地、自动地由工具产生出来,工程师就可以将大部分精力集中放在项目具体技术问题的分析和调试上面。

统一的运行环境并不是呆板的统一化,而是指宏观上大部分架构的统一,对于细节的部分也应该保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提供一些与平台的交接接口等,以便我们的工程师可以在其自己所负责的局部环境里自由发挥。

一般来说,IC设计在代码稳定之前,都要做coding style的检查和cdc检查,以保证代码的可实现性和稳定性,减少后面实现时因这方面的无谓反复;之后会进入synthesis环节,以产生网表(netlist)和标准的约束文件(sdc),当面积/时序/初步功耗都在可接受范围里面,并且功能一致性检查通过之后,就可以将neflist和sdc提供给后端作初步的floorplan和pr了。然后便进入时序收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前后端交互都需要做功能一致性检查和sta分析。当时序收敛后,就可以抽取sdf文件提供给验证的工程师进行门级仿真了,后端工程师也会进行下一步的lvs和drc清理操作,最后到tapout。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运行环境结构规范如下图1所示,因本文的重点在于实现流程的自动化,所以layout和verifICation目录结构仅有一个粗略的结构。

3 自动化实现

当自动化平台搭建的三个要素都满足了后,我们就可以实现这个自动化流程了。

整个实现方法如图2所示。

在这个自动化过程当中会产生两大类型的文件:一个是项目运行环境的目录结构,这个就是规范化的统一运行环境;另一个就是各个子流程中所用到的运行文件和脚本。

要想针对不同的项目自动产生上述文件,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项目配置文件,这个是针对不同项目而有所不同的文件,自动生成流程中所要用到的项目信息都必须在这种文件中找到,它可以是一个文件,当项目信息量特别大的时候,为了提高文件处理速度也可以由多个配置文件组成;另外一个内容就实现自动化的程序库,perl和csh均可以实现。

由上可见,自动化实现的过程就是定义项目配置文件和开发perl/csh脚本库的过程。

项目配置文件一般是定义一些具体项目的信息,如项目名称、所使用的工艺、clock信息、reset信息以及工具版本信息等等,能够方便开发perl程序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定义其中,定义的时候要注意其唯一性,方便perl的提取。

而perl/csh脚本的开发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完善过程。这些脚本的目的就是将我们规范化的运行环境目录结构和成熟的子流程模板通过从项目配置文件中所提取的信息具体的细化到实际项目当中去,由于是程序自动生成这些目录和文件,所以效率非常高,且不会发生人为的错误,即使在项目进行的中期进行大的信息调整(如项目名、clcok名等),也可以快速地更新所有的文件。

当项目平台生成后,各个流程的owner会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进行初始流程调试,稳定后checkin到版本管理系统中去。当项目人员发生变动时,只要将这个环境从版本管理系统的server上checkout出来,就可以快速地进入项目。

另外当项目进行到时序收敛的这个阶段时,前后端的交互比较频繁,有的时候后端工程师出了一版网表和寄生参数文件(spef)后,想要快速地知道这一版的STA和功能一致性检查(formal)结果,而前端的时序工程师因故无法短时间进行STA和folmal检查,那么,后端工程师可以将sta/formal的环境从sever上check out下来,这个时候sta/formal一般都已经稳定了,后端工程师只要运行某个特定maketarget即可。

4 结论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5

[关键词]erp;成本管理;成本控制;优越性

一、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原理和必要性

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最初是由美国的gartner group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erp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过程中一切无效的劳动和消耗,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为目标,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其主要宗旨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信息、时间和空间等综合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面向全球市场,协调企业各管理部门,围绕市场导向开展业务活动,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足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实施erp、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中国企业顺应历史潮流,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企业由传统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企业提升网络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而且,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产品种类越来越复杂,这种强调人力劳动因素的粗放型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代管理的需要。现代成本管理需要一个能协调、计划、监控和管理企业各种成本发生的全面集成化系统,从而协助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都面向市场来进行运作。erp作为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平台,除了提供全套的物流解决方案、监控和优化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外,erp也为企业资金管理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和丰富的分析功能。

二、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内容与操作

erp的成本管理是按照管理会计的原则,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erp采用的是标准成本体系。标准成本体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集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一体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从系统本身来看,erp成本系统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和反复测算,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的依据和基础。在成本发生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记录产生的差异,并做适当的控制和调整。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新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按适用期和修订频率可分为基本标准成本和现行标准成本。前者是指成本标准一经制订,只要基本生产条件无重大变化,就不予变动的一种标准成本制度。使用基本标准成本与各期实际成本对比,可反映成本变动趋势。后者是指按其适用期内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当各因素变化时应当及时修订。这样,既可用于评价当期实际成本,又可用于存货及销售成本计价。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则不利于进行较长期间的趋势分析,反之则不利于日常控制。传统的做法不得不采取折中的办法,结果是两方面管理都未做好。而在erp系统完善的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支持下,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年初备份现有库存及标准成本数据(基本标准成本),年内各会计期间及时更新成本标准,使之尽量符合实际情况(现行标准成本),以有利于效率评价和成本控制,年末再备份当前标准成本数据,即可与年初数据比较,用作趋势分析。

erp成本计算的基本数据包括采购成本、材料定额以及各种费率等。它们分别记录在物料主文件、物料清单、工作中心和工艺路线等文件中,这些基本数据的准确性是成本计算准确性的重要保证。erp成本计算方法采用的是滚加法,是按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次开始,从低层向高层逐层累计。成本的发生和累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同步,随着生产制造过程的进行,在材料信息和生产计划信息动态产生的同时,成本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在计划、控制物流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流,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目前国内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开始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erp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工作成本管理的诸多不足。erp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成性,该特性使得在erp平台上工作的人们用一个声音说话,他们所面对的是一套源头唯一而且勾稽准确的数据。在erp的成本管理系统中,所有的成本管理应用程序都共用同样的数据源,并且使用一个标准化的报告系统,用户界面的同一结构使这个系统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成本与收入的监控可贯穿所有职能部门。差异或有问题的项目一旦出现就能被分离出来,并可采取措施去纠正。

三、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优越性

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的计算不及时、工作量大且不易也不可能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但在运用erp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上述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一)及时计算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例如,制造费用是一种间接成本,当其发生时尚不能直接判定所属的成本计算对象。因此要对制造费用先行归集,再定期分摊。这样一来,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制造费用的计算和分摊都有某种程度的滞后,影响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而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则是事先制订制造费率。有了制造费率才能把制造费用分摊到工作中心上去,然后再乘以工艺路线记录的工时数,使得在成本滚加的过程中,制造费用的计算和直接费用的计算同步进行,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再如,采用分步法下的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成本核算所划分的生产步骤,逐步计算和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各生产步骤的成本核算要等待上一步骤的成本核算结果。而在erp系统的标准成本体系下,所有存货(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在制品)均按标准成本计价,不存在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计算的等待性,为成本的及时计算提供了可能。

(二)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在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下,成本计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这给核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上提到的,逐步结转分步法是为分步计算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按其半成品成本项目在下一步骤成本反映的不同,又可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不分成本项目,直接以材料费形式计人下步骤的方法称为综合结转;上步骤半成品成本按成本项目(材料费、人工费、间接费用)分别计人下步骤产品的成本项目的方法称为分项结转。在综合结转方式下,要想了解成本的原始构成,就需要进行成本还原。而成本还原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如果采用分项(即按成本项目)结转,虽然可以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成本构成,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但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上述计算的烦琐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便不成为问题。bom(物料清单)的应用,可按物料制订各成本项目标准(横向),按层次结构又可实现自底向上按成本项目的滚加(纵向)。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核算工作量,简化了成本核算。除此之外,采用erp成本管理系统,在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还可以自动生成各种成本报表,如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并保证各种数据的来源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做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三)强化了成本的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采用erp进行成本控制才是其成本管理的关键。erp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产品成本形成之后,通过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相比较,企业可以进行定期的分析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为未来降低成本指出途径。成本差异分析是erp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按西方企业会计的做法,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一般直接结转于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由于精确的事前控制、跨月事务的减少、零库存目标的接近和当月产出当月销售的实现,使这种做法理所当然,而且也与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方法十分接近)。而我国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得以计划成本、估计成本、定额成本代替实际成本。采用以上基础计算的,应当在规定的成本计算期,通过差异分摊把标准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不得将成本差异直接计人当期损益。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通过现有的生产条件确定的标准去预测未来生产经营状况很难做到精确,企业易将标准成本视为一种库存计价或成本核算的简化技术而非控制手段。而且标准成本的制订本身也并不十分准确,产生的差异较大,造成标准与实际脱离较大。如果全部计人当期,则会影响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而在运用erp系统进行成本管理的企业中,这个问题已不存在。我国有关制度规定,成本核算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以利于准确计算收益和计算纳税。但由于制造成本法未把间接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进一步区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所以还不便在成本预测和成本决策中直接使用。由于变动成本法还不能在核算实务中直接使用,于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日常费用按变动成本法要求进行核算和分配,在会计期末再按制度调整为制造成本列入损益表中。传统工作中,会计部门无法进行如此大量的成本核算,而在企业资源管理软件中,由于采用了标准成本制度,对每一要素均规定了材料费、人工费、变动制造费率和固定制造费率,实际上就是按照变动成本法的成本项目设置的,因而使上述做法成为可能。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6

关键词: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Computer software;application 给排水 ;计算机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内不同设计部门、不同专业方向上甚至同一项目的不同设计企业之间进行协调和配合。但是目前大多数的设计单位存在设计资料、中间成果、最终产品个人分散保存的情况。网络应用还限于共享、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文件传输交换。现有设计作业模式仍属于基于网络的单机作业模式。存在信息孤岛,设计文件一致性差,变更不同步,版本可控性低,成果管理、重用、安全保密性差,资料查询困难,专业间、项目成员间配合、协同合作存在脱节,等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网络使设计团队实时全程交互,也就是要实现跨专业、跨地域的基于网络化协同设计,这可以大幅度的缩短工程设计周期,极大的提高设计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设计软件应用

城市地下管网的设计是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涵盖面宽、设计周期短、方案变动频繁、设计任务重,是这一领域最显著的特点,我们铁路系统的地下管网设计亦是如此。而管线专业软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设计工程的工作量。我是最早接触计算机管线设计软件,并实际操作使用该软件的那批人。但当我遇到杰图管线软件时,惊喜的发现专业软件的设计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我现在用杰图软件已经快两年的时间了,与之前的软件相比,最大的感受就是设计理念上巨大的差异。之前的专业软件都严格规定了操作步骤和顺序,怎么说呢…就好像是软件为我们设计人员做了一套标准化的、模式化的设计流程,在此类设计中,我们必须按照这种固定的流程一步一步的做,如果中间有一个步骤没有做到,后续所有工作就进行不下去了,整个设计过程是被紧紧束缚的。而杰图管线软件的设计就要轻松了很多,因为它没有任何步骤的限制,没有设计流程的限制,可以更好的适应不同工程的不同要求。杰图管线软件的设计思路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变化。

正因为这种思路与结构上的变化,使得设计方案的修改变得更加自由灵活。因为没有步骤的限制,也就意味着可以随时对管径、坡度甚至是井位、管位等参数进行即时的编辑修改。修改某一参数后,其他相关数据软件均可自动进行智能处理。这点变化使我们的设计效率有了成倍的提高。而之前的软件一旦完成了竖向设计,要再进行井位或者管道坡度、标高的调整就会非常困难。程序会把所有相关参数全部擦掉,整个设计工作几乎就要重新再来一遍。并且编辑过程中经常出现数据混乱,造成方案修改比重新设计都费力、费时。就为这个,院里的很多同事撇开软件直接用CAD手绘了,因为修改一下还没有手绘的快。

杰图软件中另一个大的变化是可视化设计理念的应用,设计过程中竖向设计、井编号等所有关键步骤均为可视化的。比如井编号,以往的软件在编号时看不到效果,必须要在标注后才知道编号是否符合要求。往往会反复的编号和标注。而杰图软件中可直接看到编号效果,并可实时修改即时生效。另一方面该软件采用了图形数据一体化的方式,保证了图形与设计参数之间的实时联动。图形修改时相应的参数也将随时变化,标注内容亦将实时自动更新。反之,修改参数管道图形亦可随之变化。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是软件的运行速度和效率超过传统软件很多。比如纵断图的绘制,十几公里的管道纵断图一般在二十秒以内就可绘制完成。

结束语

当前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使得软件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往软件无法实现的功能目前也变为现实。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作用,进而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用杰图管线这么长时间,感受到了它的自由灵活与快捷,带给我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操作体验。更重要的是设计效率上的巨大提高,就我个人感觉,在设计效率上至少有50%的大幅度提高,告别通宵达旦的加班生活已不再是奢望!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7

四大价值

六西格玛管理在IT实施中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六西格玛管理可以有效衡量IT实施的价值。通过六西格玛方法的检验,项目中的每个过程都要达到五级水平,即在100万次重复监测中出现的缺陷不能多于230个。

其次,六西格玛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可以提高IT部门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降低IT实施成本。

再次,六西格玛管理通过提高IT部门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促使组织的业绩提升。

最后,六西格玛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打造一流的企业文化。六西格码以实现完美质量为目标,其优越之处在于从IT实施过程中改进和保证质量,而不是从结果中检验控制质量。这样做不仅减少了检控质量的步骤,而且避免了由此带来的返工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六西格玛管理培养了员工的质量意识,并把这种质量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

建立长效组织

六西格玛管理相对于其他管理方法更加复杂。因此,建立长效的六西格玛组织,对六西格玛的成功实施和应用非常重要。

六西格玛组织一般由倡导者、主任黑带、黑带、绿带和项目组成员组成。六西格玛推进委员会一般由公司高层领导组成,定期评估IT实施项目的进程,并指出优点和问题。倡导者一般由公司高层担任,为项目提供各种资源。主任黑带从各部门管理、技术人员中挑选,组织、协调和推进IT实施项目。黑带从中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挑选,具体负责项目的执行和推广。绿带和项目组成员一般由基层骨干人员组成。

在某个IT实施项目完成后,六西格玛组织仍然存在,继续监控IT系统的运行情况和IT实施的效果,实现持续改进。

六步法实现六西格玛

实现六西格玛管理可由六个步骤组成:确立需要改进的运营问题和度量指标,建立一支精干的改进团队,辨识问题的潜在原因,探究根本原因,实现改进措施长期化,展示并庆祝改进的成果。这六个步骤同样适用于IT的实施。

第一步:确立问题和度量指标

首先要明确IT实施将要改进的运营问题是什么。它应该满足三个标准:辨识IT实施将要改进事物所产生的影响,界定IT实施须改进事物的范围,传达共识。

以企业ERP系统实施为例,首先要明确实施ERP系统将对企业运营带来哪些改进,并找出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ERP实施方法。其次,要确定度量指标,衡量目前的情况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关键度量。再次,要向业务部门传达ERP实施的效用,并与他们达成共识,让他们认识并支持IT系统。

第二步:建立改进团队

六西格玛项目确立后,必须立即组建有效的改进团队。此时,由原来的指派某个团队来解决问题,转变为安排问题给团队成员去解决。

在建立团队之前,IT部门负责人必须获得各级管理者的认同。而且,企业高层要认识到支持团队协作就是支持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者们必须有意识地反思自己领导下属的方式。

组建团队时,要注意组合教育背景、经历和知识各不相同的人员,并且训练团队成员掌握六西格玛中的改进工具,以及成功运用六西格玛工具的方法。

第三步:辨识问题的潜在原因

在找到需要改进的运营问题,并建立改进团队后,要确定是否所有的步骤、政策和举措都要一步到位才能为客户创造出服务或产品。除了改进质量以外,消除不必要的步骤还能降低实施成本并缩短实施周期。辨识问题的潜在原因的方法是画流程图。基本的流程图画法有两种:线形流程图和部门间流程图。这两种方法首先都要提出现有状况,然后确定应有状况。随后,要重整系统,将其从现有状况转为应有状况。

第四步:探寻根本原因

探寻的行动计划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需要做什么;由谁去做;何时安排去做;行动事项,特别是超期事项的状况如何。

六西格玛项目往往要在几个月后才能发现所有的根本原因、实施解决方案,并获得想要的结果。随着探寻过程的不断深入,会发现更多需要做的新事情和需要收集的新信息。这样,行动计划就变成了历史记录。

第五步:让改进措施长期化

六西格玛管理不会随着IT实施项目的结束而结束,而要求企业形成特定的文化,让改进措施长期化,从而持续不断地改进。

成功实施六西格玛关键在于要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冲突就会随之慢慢消失,每个人都会努力将事情做得更好。这将成为促进文化变革的新思维方式。随着鼓励员工不假思索地执行命令的文化氛围,转变为鼓励员工全面运用自身技能不断思索更好的工作方式的氛围,工作环境也会发生积极的变化。

第六步:展示并庆祝改进的成果

IT实施团队要及时展示IT实施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在整个IT实施过程中,领导者随时要对团队的工作加以肯定。

三大应用要点

在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时,企业还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合格的六西格玛管理人员。目前,中国六西格玛人才奇缺。因此,企业在启动六西格玛管理前要保证有足够的专职人员。同时,借助专业咨询公司的帮助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 IT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IT实施中要想成功使用六西格玛方法,必须精确地定义IT实施的流程、IT实施评价的流程,以及实施过程中获取的改进措施。这就要求IT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进行大量的沟通。

变更管理的步骤和流程篇8

【关键词】 终止经营; 客体界定; 会计信息可比性; 决策有用性

一、引言

终止经营业务是企业的一项特殊业务,世界范围内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终止经营业务均作了研究,并制定出相关会计准则。终止经营的对象界定,即企业哪些业务属于终止经营的范畴,是终止经营会计问题研究的基础,也是难点之一。

美国在1973年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30号《报告经营成果——报告处置企业分部、非常罕见和非频繁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影响》(以下简称APB30)中第一次涉及终止经营。APB30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为“业务分部”(a segment of a business),该业务分部可以是一个独立主要业务或者一类消费者群体(a separate major line of business or class of customer),该业务分部的资产、经营成果、经营活动能够与企业其他资产、经营成果、经营活动明确区分,并且此业务分部已出售、已放弃或被其他方式处置,或虽然仍在经营,但为一项正式处置计划的一部分。APB30规定终止经营的客体为“业务分部”,从经营成果、经营活动的可区分性以及该业务的重要性角度对业务分部作了说明。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下简称FASB)在2001年公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44号——长期资产减值或处置的会计处理》(以下简称FAS144),取代了APB30。在FAS144中指出终止经营是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组成部分的经营(a component of an entity),该组成部分的经营和现金流量能够与企业其他部分明确区分。该组成部分可以是一个报告分部或经营分部(a reportable segment or an operating segment),可以是《财务会计准则第142号——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以下简称FAS142)中定义的报告单位、一个子公司或一项资产组合。FAS144规定终止经营的客体为“企业组成部分”,提出现金流的可区分性在客体界定中的重要性。

英国在1992年公布的《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财务业绩报告》(以下简称FRS3)中将终止经营定义为满足以下条件的被出售或终止的报告主体的经营:(1)出售或终止在当期完成或在下一期间开始后三个月和报表批准日的较早之前完成;(2)如果终止,之前的活动永久停止;(3)出售或终止对报告主体经营的性质和重心产生实质性影响,出售或终止表示,要么由于退出特定市场(无论是业务还是地区),要么由于报告主体在持续经营的市场中营业额实质性下降,经营设施将实质性减少;(4)必须是退出特定市场或在持续经营的市场中重大缩减活动的战略决策结果;(5)出售或终止部分的资产、负债、经营和活动成果完全可以在经营上和财务报告目的上被清楚地区分。FRS3同样将终止经营界定为“企业组成部分”的终止经营,强调终止经营必须对主体经营产生实质性重要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98年6月制定、1999年7月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5号——终止经营》(以下简称IAS35)中将终止经营定义为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组成部分:(1)企业按一项单独计划,一是实质上对该组成部分进行整体处置,如在一项单独交易中出售该部分、分拆该部分或以该部分的所有权换入其他企业的股份后分给企业的股东;二是对该组成部分进行零星处置,如逐项出售该部分的资产及清偿其负债;三是通过放弃来终止该组成部分。(2)该组成部分代表一个独立的主要业务范围或一个主要经营地区。(3)该组成部分能在经营上和编制财务报告时被区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为“企业的组成部分”。IAS35规定终止经营的客体是“企业组成部分”,从业务范围和地理区域划分来说明其所定义的企业组成部分。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随后又公布了2005年生效的《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以下简称IFRS5),并取代了IAS35。IFRS5中将终止经营定义为已被处置或划归为持有待售主体的组成部分,该组成部分:(1)代表一项独立的主要业务或一个主要经营地区;(2)是一项单一协调的拟对一项独立的主要业务或一个主要经营地区进行处置的计划的一部分;(3)仅是为了再出售而取得的子公司。IASB之后又对IFRS5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征求意见稿,最后形成了2010年1月1日生效的IFRS5。修订后的IFRS5并未对终止经营的定义提出修改。IFRS5(2010)对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总体上与之前的IAS35一致,但是增加了子公司这一具体客体。

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以下简称AASB5)对终止经营也给出了定义,于2012年7月1日生效的AASB5制度汇编(Compiled AASB Standard)中指出终止经营的对象是企业的组成部分(A component of entity)。该组成部分是指在经营上和为财务报告目的,能够与主体其他部分明确区分开的经营和现金流量,是指能够产生现金流量的单元,或者一组能够产生现金流量的单元组。AASB5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为“企业组成部分”,在区分该组成部分时,现金流重要性和可区分性的判断起关键作用。

中国在2002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借鉴了IAS35的定义,也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为企业的组成部分。

通过国际上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终止经营的定义可以看出,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经历了由“业务分部”至“企业组成部分”的改变,范围更加扩大。2007年之前学术界对于终止经营定义的研究,重点放在是否应该将终止经营的业务范围扩大上,从会计标准执行难易程度上对其进行了研究。盖地、吴珊(2008)在《终止经营的确认和计量》一文中认为“将终止经营的范围扩大,会导致执行上的不一致问题,将终止经营定义为一项主要业务或一个主要经营地区可以避免此种弊端”。张端明、干彦(2004)在《终止经营会计准则的比较与思考》一文中认为“终止经营是指企业的一个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并按照单一计划进行整体性处置,零星处置或放弃而终止”。

我国学术界对于终止经营会计问题研究集中于2008年以前,研究数量较少。国际上,IASB于2008年9月对IFRS5(2004)提出过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旨在对IFRS5进行修改,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8号——经营分部》(以下简称IAS8)中定义的经营分部(operating segment),并提出被确认为终止经营的部分必须属于企业的一项重要战略转变(a strategic shift),着重强调了企业经营决策者(operating decision maker)的决策在终止经营对象界定中的重要性。该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广泛的意见,就是否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由企业组成部分改变为经营分部展开了讨论,并提出战略转变的判断在执行上的困难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9年对收到的相关建议作了总结,决定仍然采用“企业组成部分”作为终止经营的客体,明确终止经营的客体必须是企业的一项战略转变。IASB并未给出战略转变的判断条件,而是将决定权留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在征求意见稿和各方评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仍然有效的IFRS5(2010),至今未对该准则作出修改。

分析国内外对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得知,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终止经营的客体范围扩大为企业组成部分后存在执行上的问题,是否应该采用规范步骤来判断一项业务是否属于终止经营,各会计准则均未对此作出说明;(2)若终止经营必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转变,则终止经营客体界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者,而非企业财务报告的其他使用者,如投资者等,不同企业决策者就同一业务或者同一企业决策者在不同时间所作出的决策是不一样的,基于企业经营决策者判断的IFRS5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未作出合理解释;(3)终止经营必须是企业的战略转变,战略转变的判断标准并没有统一。

二、终止经营客体的思考

(一)关于“终止经营客体界定为企业组成部分的合理性”思考

学术界一些观点认为终止经营必须满足是一项主要业务或一个主要经营地区,这样才会避免执行中出现问题,也更符合重要性原则(盖地、吴珊,2008;张端明、干彦,2004)。笔者认为,将终止经营的客体范围从业务分部扩大为企业组成部分是有必要的。无论客体范围扩大与否,执行上都会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将终止经营缩小为一项主要业务或者一个主要经营地区,比如A公司有一个经营地区,该经营地区有a,b,c三个部分,销售收入占比分别为50%、40%、10%,c是公司刚刚进入的领域,企业的投资者非常看好这部分领域,若公司董事会决定出售c部分,这部分虽是企业组成部分,但不构成企业的主要业务或者一个主要经营地区,就不能划分为终止经营在报表中披露,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利于投资者的经营决策。对“主要”的界定标准,各企业执行的情况也不明确,同样存在执行上的问题。因此无法从执行问题上说明是否应该将终止经营客体范围扩大。

笔者认为,终止经营客体范围应该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企业财务报告所列报披露的信息必须对决策者有用,决策者包括企业内部经营决策者,企业外部投资者等。FAS144就其结论与FASB的《概念报告第2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FASB Concepts Statement No.2,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的关系作了特别说明,指出将更多的处置交易划分为终止经营,扩大终止经营的列报范围,是为了给投资者、贷款人等提供更多决策有用的信息。就前文所举例子来说,A企业出售c这部分业务,对投资者的经营决策非常有用,投资者能够借助这一信息了解c部分的出售给整个企业带来的影响。为了符合会计信息质量有用性的要求,在将终止经营客体范围扩大的基础上,准则中应制定相应的方法来进行限定。IFRS5中指出终止经营客体必须是企业已经处置或者被划归为持有以备出售的企业组成部分,对持有以备出售的资产或资产组的划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已经确认一项出售计划;有明确的程序确定买家;出售能够自划分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的可能性很高;出售的价格能够与公允价值相关;出售计划被变更或撤销的可能性很小。FAS144扩大终止经营客体范围的同时,又作了如下限定,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应该按终止经营来报告:(1)处置交易后,组成部分的经营和现金流量已经(或将要)从主体的持续经营中消除;(2)处置交易后,主体在组成部分的经营中将不会有重大连续事项。

(二)关于“终止经营必须是企业一项战略转变”的思考

IASB于2008年9月就IFRS5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对终止经营的定义修改提出了意见,指出能够被划归为终止经营的处置活动必须是企业的一项战略性转变,并认为将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为IFRS8中所指的经营部分,能够很好地反映“战略性转变”这一内容。因为经营部分的定义是基于企业主要经营决策者就如何分配资源、评价业绩而提出的,经营决策者将处置业务认定为战略性转变是终止经营确认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IFRS5(2010)并没有提出战略性转变这一条件,IASB提出战略性转变这一条件以后,收到了国际会计界许多赞同意见。

笔者认为,战略性转变提出的目的在于强调终止经营必须是能够影响企业经营的一项处置活动,从而对终止经营的列报范围作出限定,增强会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战略应该是根据现有的条件选择并发展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而战略性转变应该涉及企业发展方向的改变,这是经营决策者根据市场等各方面因素作出的决策,代表企业“航向”的改变。那么,IASB提出的战略性转变是否指的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改变?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若用战略性转变来限定终止经营的范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战略性转变代表的是企业“航向”的改变,与现有终止经营的定义存在矛盾之处。现有终止经营的定义指出被划归为终止经营的企业组成部分可以是一个主要的业务或者地区,而处置一个主要的业务或者地区,并不代表企业整个战略发生变化。其次,战略性转变是原则导向(principle—based)而非规则导向(rules—based),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主要经营决策者,这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综上,IASB提出的战略性转变不能成为终止经营客体界定的充分条件,而应该只是必要条件。战略性转变对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这样说,如果一项业务代表的是企业战略性的转变,那么在会计上可以按照终止经营来处理。但是,应该认识到,其他不属于企业战略性转变的处置业务,只要满足终止经营的条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是重大的,也可以确认为终止经营。

三、对终止经营客体界定步骤的思考

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明确的终止经营的定义,很大一部分还是依赖于会计工作者的职业判断,会计工作者理解上的偏差和专业水平的不一致会导致执行上的不一致,规范的执行步骤理论上能够减少执行上不一致而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IASB在IFRS5(2010)制定后,并未对终止经营的定义过多解释,也没有提出可供借鉴的判断步骤。制定规范的步骤在会计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到底如何?

FASB于2001年9月召开了国际会计准则编委会议题205—20号——财务准则的报告——终止经营(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n(ASC) Subtopic 205-20,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

ements——Discontinued Operations),就终止经营的客体界定提出了四个具体步骤,这四个步骤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运用:企业处置或交易某部分后,该部分的经营和现金流已经或将要从企业主体的持续经营中消除;企业主体处置交易某部分后,将不会有与该部分相关的重大连续事项。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后,运用四个具体步骤:步骤一,判断是否会产生持续现金流量;步骤二,持续现金流量是否来自于组成部分的转移或者组成部分的持续经营活动;步骤三,现金流量是否重大;步骤四,企业主体是否有与处置部分相关的重大连续事项。对前三个步骤进行判断后,若有一项回答为“否”,则进行步骤四的判断,若步骤四的判断为“否”,则应该划分为终止经营;若前三个步骤的回答均为“是”,则划分终止经营是不恰当的。

分析这四个步骤,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现金流量是否重大的标准不一致,是对整个企业来说还是所属业务地区来说?其次,步骤四是关键步骤,但是,存在执行上的问题。例如,A公司拥有一栋大楼,在某市的甲地区,大楼被划归为持有待售,并且已经与购买者签订购买协议,该大楼无论是从经营上还是现金流量上均能够和企业其他部分明确区分,出售后,A公司将继续从事与该大楼相关的管理工作,每年预计会发生与该管理工作相关的净现金流量40万元,该大楼在持续经营期内能够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100万元,该公司在持续经营期内能够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1 000万元,该大楼的出售表明A公司在销售上正式退出甲地区,对A公司的股东来说,是与决策相关的重要信息。运用FASB提出的四个步骤来判断:步骤一,出售后能否会带来持续的现金流量?回答为“是”,能够产生净现金流量40万元。步骤二,持续现金流量是否来自于组成部分的转移或者组成部分的持续经营活动?回答“是”,该现金流量来自于大楼出售后的相关管理工作。步骤三,现金流量是否重大?这个步骤在判断的时候会出现标准不一的情况。如果参照对象为大楼,净现金流量所占比重为40%,则非常重要;如果参照标准为整个企业,现金流量占比为4%,显得不那么重要。究竟该如何选择?假设选择以整栋大楼为参照对象,对步骤三的回答为“是”。步骤四,企业主体是否有与处置部分相关的重大连续事项?回答“是”,大楼管理是与处置部分相关的重大连续事项。综合以上判断,该处置计划不应该划分为终止经营。显然,不同的假设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理论上而言,可以提出确定的步骤来规范终止经营的确定,但是,实务操作中,由于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标准和业务复杂程度不同,仍会出现许多执行和判断上的问题。例如FASB提出的四个步骤,虽然在终止经营客体界定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仍然避免不了执行上的问题。所以,在终止经营客体界定的时候,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确定具体判断步骤上,应该提出一个具有可实际操作意义的标准,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强调两方面内容:

一是一份正式而不可撤销的处置计划的重要性。一份不可撤销的处置协议代表了即将被处置的事实。该处置计划由公司董事会提出,代表了众多投资者及管理者的意向,能够为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决策而用。正式的不可撤销的计划能够为会计工作者进行账务处理时提供强有力的会计原始凭证,增加了实务操作性。

二是处置计划引起企业整体净现金流的减少情况。首先,终止经营的客体范围是企业的组成部分,净现金流重要性判断应该以企业整体作为参照依据,而不是处置部分所属的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这样能做到与现有定义一致。其次,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起到“血脉”作用,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通常给予企业现金流以特别关注,现金流的重大减少必定会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重视,也是相关利益者期望知晓的内容之一。需要注意的是,现金流的比例问题还没有确定的标准,究竟怎样的比例才能使终止经营划分恰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实务操作中,现金流的计算较为容易,能够准确算出,执行上可操作性很强。

四、结语

会计上,对于终止经营客体界定问题,仍存在许多争议之处,本文仅就客体界定范围和客体界定标准进行了研究,得出应该将客体范围由业务分部或经营分部扩大为企业组成部分,这样更符合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本文并不主张制定一个具体而确定的步骤来进行终止经营的客体判断,由于业务上的复杂性,具体的步骤并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主张强调正式处置计划和现金流在终止经营判断中的重要性。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怎样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国际上关于终止经营会计处理的规定,制定适合我国的会计规范,值得广大会计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 Opinions of the 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 30:Reporting the Results of Operations—Reporting the Effects of Disposal of a Segment of a business,and Extraordinary,Unusual and Infrequently Occurring Events and Transactions[EB/OL].http://,1973.

[2] FINA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

RD. Statement of Fina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44 —Accounting for the Impairment or Disposal of Long-lived Assets[EB/OL].http://,2011.

[3]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New Zealand.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No.3:Accounting for Porperty,Plant and Equipment [EB/OL].http:///archive

/sa_oldarticles/30812,2001.

[4]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35:Discounting Operations [EB/OL].http://,1999.

[5]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5:Non-current Assets Held for Sale and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EB/OL].http://,2005.

[6]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5:Non-current Assets Held for Sale and Discontinued Operations [EB/OL].http://,2010.

[7] Austral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Compiled AASB Standard AASB5:Non-current Assets Held for Sale and Discontinued Operations[EB/OL]. http://aasb.gov.au,20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征求《企业会计准则——终止经营》意见的函[EB/OL]. http://,2002.

[9] 盖地,吴珊. 终止经营的确认和计量[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29-35.

[10] 张端明,干彦. 终止经营会计准则的比较与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5):41-42.

[11]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EXPOSURE DRAFT:Discontinued Operations [EB/OL].http://,2008.

[12] 吴珊. 终止经营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

[13] FINA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

ARD.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Accounting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SC) Subtopic 205-20,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Discontinued Operations[EB/OL].http://

,2010.

[14] 葛家澍,杜兴强.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的思考(上)[J].财会通讯,2004(11):8-10.

[15] 陈靖.对《企业会计准则——终止经营(征求意见稿)》的一点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8):19.

[16] 黄平. “终止经营”准则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 商业研究,2004(22):19-21.

上一篇:施工组织审批意见范文 下一篇:家禽养殖技术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