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4:55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1

1.“三代”服务活动的主要内容

(1)代办。明确凡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可直接提供资料向村、社区党员服务站申请。凡属于村、社区本级可为办理或范围内的事项,党员服务站均应予以受理,并向申办人出具受理证明和办理时间的承诺。对不属于本级职能范围内审批办理的事项,应及时交由上级党组织,并指定代办人负责代往上级主管部门办理,办妥后再交由党员服务站送达申办居民。

(2)代访。党员服务站应定期在辖区内进行矛盾纠纷调查,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发现问题立即提请村、社区党组织研究解决。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且本级难以解决的问题,应根据群众意愿实行代访或领访,由党员服务站委派代访人,代表居民群众向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呼吁相关事宜,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3)代诉。通告凡属辖区内居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体因涉及自身利益,需要依法进行诉讼的活动,根据群众申请,党员服务站可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围绕“三代”服务内容,提出向群众公开承诺的具体服务项目,并采取印制服务重点项目指南等方式,让群众充分了解服务项目所需的必要程序,以及工作需提交的材料证明、承诺时限和按章收费标准等,做到公开透明。

2.开展“三代”服务活动的程序

(1)代办工作程序。按照受理申请、承办落实、回复反馈三个环节进行。受理申请主要是接受居民的委托代办申请,填写代办事项登记表。同时,根据代办事项实际确定受理类别,实行即时办理、限时办理、受限办理鉴定。对属于可即时办理的,即收即办,并出具书面受理凭据,由承办人签字;对属于当日不能办理的,列入限时办理,明确代办时限,并向申请人说明。对于受因法律法规、政策或职能等限制不能受理的申请事项,应及时作出受限办理的回复和解释,说明情况。承办落实即申请事项受理后立即进入内部运作规程,由党员服务中心指定代办人,由代办人为申请人全程办理。回复反馈即承办事项办结后,由党员服务中心及时告知申请人,并征求满意度评议意见。

(2)代访工作程序。按照接访登记、代言申诉、跟踪调解、结果反馈四个环节进行。接访登记即对群众反映强烈、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接待处理。对属于村、社区党组织能够直接办理的,迅速转交所属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化解矛盾。对非本级职能范围、需协调处理的问题,应根据群众意愿,实行代访服务,及时填写代访问题登记表,并确定代访人,帮助群众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沟通。代言申诉即代访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转达群众的申诉,提交材料,协调落实调查核查工作。跟踪调解即调查核查期间,代访人随时关注进展情况,加强跟踪督促,并切实做好与申诉人之间的沟通联系。结果反馈即问题调查处理意见形成后,代访人要向申诉人反馈问题处理结果,并征询满意度评议意见,同时做好相关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申诉人情绪稳定。

(3)代诉工作程序。按照受理委托、法律咨询、协调立案、办结反馈四个环节进行。受理委托即根据群众提出法律诉讼的需求,由党员服务中心受理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委托服务,填写代诉服务登记表,并指定代诉人。法律咨询即代诉人根据拟委托诉讼的案情实际,主动向基层司法所和上级司法机关进行法律咨询,确认是否具备立案条件。协调就是对符合立案条件的,经征求委托人意见后,确定向司法机关申请立案。同时,代诉人将根据委托人意愿,帮助做好相关法律援助等工作,及时了解案件调查审理情况。办结反馈即案件审理完结后,代诉人应及时将审理结果向委托人反馈,征询满意度评议意见。上述规程,既明确了服务必经的程序,也对人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作出了细致的规定,可使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服务更加信任、更加理解。

3.健全服务制度

(1)首问负责制。在服务过程中,实行谁接待谁负责,对安排人、督促落实行为、反馈结果、移交相关材料等事项进行全程跟踪督查。

(2)延时服务制。实行提前上岗、延后离岗、轮流值班,为居民办理登记提供方便。

(3)集中接待制度。党支部书记每周利用一天时间,集中收集群众需要申办的事项,实行现场登记、全程。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2

基金项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反馈寻求视角下的陕西纺织服装企业文化特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14JZ019)

摘要:反馈寻求行为对个体和组织的积极影响已有共识。已有研究重视个体层面的分析,忽视组织层面的深入探究。本文以组织构成多样性为视角,提出组织构成多样性显著影响个体反馈认知,进而决定反馈寻求行为的策略和频数这一观点。本文尝试建构组织的功能多样性显著影响价值认知,社会分类和价值观多样性显著影响成本认知,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形成复杂认知,再到反馈寻求行为的多渠道影响模型。最后,文章简述了模型的创新和未来研究意义。

关键词 :组织构成多样性 价值认知 成本认知 反馈寻求行为

反馈寻求行为对提高个体组织适应能力、技能及完成角色期望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Stobbeleir等(2011)的最新研究表明反馈寻求与创新绩效直接相关。学者们对反馈寻求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对反馈寻求前因变量的探讨常见的是对个体成本-收益理性认知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价值和成本认知,另外较多关注的是成就目标导向、自尊及自我效能等。但是个体总是生存在一个人员构成复杂的组织环境中,反馈寻求需要通过向上级或者同事询问,或者通过对周围情景变化的监测等方式实现。如果仅关注反馈寻求者的个体特质及对信息价值的理性认知,而忽视信息贡献者和持有者构成特征和反馈意愿,那就好比Johson(2003)所言“我们仅仅看到生活在水中的鱼儿,却忽视了鱼儿赖以生存的水”。Ashford(2003)也提出,在过去的20年里甚少讨论涉及反馈寻求的组织背景,这也代表了未来研究机遇和方向。所以在研究反馈寻求行为时,不仅要关注反馈寻求者对拟寻求信息的价值认知,还要认识到寻求对象的群体特质对反馈认知的影响。组织构成多样性能较好的反映寻求对象的整体特征,也是目前研究较多、较具争议的话题。有学者从积极角度论述了组织构成多样性利于信息加工和利用,与绩效提高显著正相关;而消极角度则认为多样性会带来情感冲突、刻板印象或者对组织身份唯一性的维护,不利于绩效提高。本文认为相比组织构成多样性对绩效的影响,其更为直接的影响是个体的反馈寻求行为,反馈寻求作为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是提高和改进绩效的策略之一。因此本文以从组织构成多样性的视角入手对寻求对象的群体特质进行分类,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别从组织构成多样性对个体反馈寻求行为的价值认知和成本认知两方面的影响入手,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组织构成多样性对个体反馈寻求行为的多渠道影响模型。

一、反馈寻求研究综述以及局限性

1.反馈寻求的概念

Ashford(1983)首次提出了“寻求反馈”的概念以来,学者们在不同领域对反馈寻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反馈寻求概念进一步明确为个体直接向上级、同事询问或者通过间接监测的方式获得反馈信息进而改善组织适应性、完成角色定位和提高绩效的频率。Ashford(2003)的综述研究认为学者们对反馈寻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反馈寻求的动机研究,工具性动机、自我强化动机和自我保护动机;②反馈寻求的目标,获得准确数据、获得工具性目标以及追求自我强化。③反馈寻求的频率、方法(直接询问和间接监测)和时间的研究。④反馈寻求认知的研究,即价值和成本认知。其中对反馈认知的研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共识,是众多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本文研究的立足点。

2.已有研究局限

本文认为以往研究本质上暗含了“自由人”的假设前提,但是反馈寻求毕竟发生在二者或者更多人之间,需将“组织人”作为假设前提,如果进一步考虑寻求对象群体特征对个体感知的影响,如群体资历、经验、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个体认知的潜在影响,会提高个体认知对反馈寻求的解释力。虽然有些学者在反馈寻求的研究过程中,也有提及对象群体特征与反馈寻求之间的关系,如Tsui和Ashford (1991)提及了人口多样性,Vancouver和Morrison也提及了反馈源的专家性,Williams等(1999)亦提及了良好的同事关系等对反馈认知和寻求会产生影响,Ashford等也在实证研究中验证了组织中人员工作任期和组织任期等对反馈寻求频率和价值认知的负向影响。这些研究都从一定侧面反映了组织构成对反馈寻求影响的重要意义,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把组织构成多样性作为研究重点,更缺乏该方面的系统梳理。

也有学者在信息搜寻的研究中提出信息源特征是影响信息获取的重要前因,但是这些研究似有差异。例如Morrison等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源的可得和易得是影响任务相关的信息搜寻的影响变量,也就是用最少努力原则去解释个体的反馈寻求;但是Yunjie等人 (2005)认为质量驱动而非成本驱动是影响信息搜寻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前者在一种典型的交换背景中进行,寻求主导动机是工具性动机;而后者则是在人际复杂和存在社会风险的组织中进行的,群体特征而导致的个体间情感冲突显著,自我保护或者印象管理动机作用明显。反馈寻求的对象群体是人,人际风险、情感冲突普遍存在,因此对反馈寻求行为的研究更应综合思辨寻求对象整体特征对寻求者价值和成本认知的影响。

二、组织构成多样性与反馈寻求关系的理论研究

1.组织构成多样性定义和类别

对组织构成多样性的定义较普遍的是组织中不同类型的人或者一些人们用于区别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的要素称为多样性。更准确的定义要源于多样性的分类,并且对多样性划分口径不一,会导致对绩效的影响不同。总体来说学者们用两种范式来区分多样性,第一种是以要素为基础的分类方式,例如二元划分,可预见与不可预见多样性,以及多因素多样性。另外一种则是以比例为基础,例如少数人和多数人。但是在目前多数研究中运用比较多的是因素研究范式,主要有:Jacksonet 等人(1995)提出的关系导向型和任务导向型 ;Harrison等人(2002)论述的表面多样性和深层多样性;以及McGrath (1995)等人创立的更为详尽的五种类型的多样性。后来Mannix和Neale(2005)将这些分类进行了汇总,分别总结为社会分类差异、知识和技能差异、价值观和信仰差异、人格特点差异、组织或者社会身份差异以及社会联系差异。划分方式的不同导致与绩效的关系亦不同。Knippenberg等 (2004)认为显性多样性是社会分类差异,会导致群际间偏见和情感冲突;而隐形多样性中的功能差异与情感的关联度较低,但是隐形多样性分类中的价值观和态度差异却与情感冲突等密切相关,所以原有的二元划分的形式并不能更加清楚的说明多样性与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基于以往显性(浅层次)和隐形(深层)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参照Knippenberg等(2004)对多样性的划分方式,将组织构成多样性划分为三种类型来研究个体对多样性的感知以及对反馈认知的影响,即功能多样性、社会分类多样性以及价值观多样性。

2.组织多样性对反馈寻求影响的相关理论

学者们对多样性对绩效的影响机理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Jackson等(2003)提出了组织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即组织多样性与情感反映、团队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机制,在这个研究中比较明确的提出了多样性对个体交流会产生影响。Knippenberg 等(2004)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多样性与绩效关系的模型,该模型认为多样性本身并不能引起绩效的变化,而对多样性化信息的运用和加工过程可以带来绩效的提高,该研究也提出了多样性与信息加工过程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结论都为探索多样性与反馈寻求之间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主要源于三个基本的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社会分类和相似-吸引理论 。

三、组织多样性对反馈寻求影响的多渠道影响模型建构

本文认为组织构成多样性本身并不能显著影响反馈寻求行为,多样性对个体反馈寻求影响主要有三个渠道:价值认知、成本认知以及复杂认知;价值认知是对需求信息有用性的判断,对员工的工具性动机产生影响;而成本认知是由于二者或者群际间的情感冲突所致,自我强化和自我保护占主导。复杂认知是组织构成多样性影响下的价值和成本认知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1.功能多样性感知与价值认知

功能多样性是指知识与技能差异,主要表现在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专业性、经历以及能力等方面,这些特征也可以把它们理解为隐性多样性或者深层多样性Vancouver 和 Morrison的研究认为反馈源的专家性和信息易得性,是人们信息选择的重要影响前因,所以在功能多样性丰富的组织中,由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知识、经验和技能等资源较充沛,个体获取技能完善、绩效评价、角色期望等方面的信息源丰富、质量更高,获取信息亦更加容易,故对寻求过程起积极作用。同时,Pelled等 (1999)的研究也表明,功能多样性与工作相关性较强,与情感关联度很少,也就是说个体反馈寻求受到较少的非目标因素的干扰,例如社会风险和人际困惑等,进一步说明功能多样性与个体对目标信息的价值认知密切相关。另外一些研究也彰显了功能多样性与价值认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Winquist和Larson(1998)认为教育、背景以及专业性的多样性都体现了多样性的有益之处,这种深层次的多样性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直接影响个体认知。Mannix等(2004)认为虽然与相似性强的个体交流更加容易,但是与具有不同背景、技能和专业的人交流,也会促进任务合作和问题的解决。这些实证研究均说明了功能多样性利于任务相关的信息选择、交流和利用,为信息加工理论提供了佐证,也说明在功能多样性丰富的组织背景为个体工具性动机形成创造了条件,利于价值认知。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组织功能性多样性与个体反馈寻求的价值认知显著正相关。也有研究认为当竞争作为调节变量时,功能多样性与组织产出负相关。不过Tanya和Menon(2006)认为由于组织内部的竞争关系,人们更愿意从组织外部获取信息,内部竞争越多,越不愿意从内部获取知识。本文认为功能多样性不仅体现为类型(横向)的多样性,也体现为相同类型下的水平(纵向)多样性。竞争大多存在于相同类型、相似水平的个体之间,而在功能多样性丰富的组织中,水平相似的竞争并不一定影响个体的反馈寻求动机,因为他们可以向组织内部的非相似水平群体寻求反馈,例如个体更倾向于向更高学历、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个体寻求反馈,从而提高技能或者改善适应性等,较少影响个体对寻求信息的价值判断。

命题1 组织功能多样性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对反馈寻求的价值认知。

2.社会分类多样性感知与成本认知

社会分类多样性指种族、性别、年龄、职位等方面的多样性,这些特征可以被视为是显著特征或者表面特征,与情感反应密切关联。社会分类让人们总是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定位,将自己置于某一群体内并区分清楚群体内和群体外成员,从而导致群际偏见。例如Williams 和O’Reilly(1998)认为,年龄、任期、以及种族的多样性对社会融合和交流起消极作用。Milliken和Martins(1996)认为显著的多样性更容易激起个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大多数学者均认为社会分类多样性会导致较差的社会融合和凝聚,导致负面绩效。Pelled等人在研究有关多样性与冲突的关系时发现,与工作无关的种族多样性会增加情感冲突,Roberson等(2003)的实证研究表明亚裔美国经理人身份的唯一性预示着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与间接反馈寻求和寻求打折显著正相关。故种族多样性较易引起融合困难和情感冲突,其自我保护或者印象管理的动机阻碍个体初始的工具性动机,成本认知显著。Ashford以及VandeWalle等学者研究认为职位和任期多样性亦对反馈寻求价值认知产生负向影响。诚如上文分析所述,社会分类的一个结果就是产生群际偏见,以及个体的组织身份唯一性,个体对组织身份威胁的感知源于人们对身份、职位以及群体歧视的微妙竞争,所以这些情感冲突让个体在反馈寻求时,担心自己身份、地位以及面子问题,因此依然体现为在反馈寻求时,成本认知主导。但是对年龄和性别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有些研究证明性别、年龄多样性对绩效发挥产生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同呼声。本文认为从寻求反馈的角度看,性别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询问,因为相似-吸引理论表明相同特质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容易,所以同性之间的询问相比与异性容易;在向与自己年龄差距较大的人(尤其是比自己年轻的人)请教时,也会由于刻板印象或者偏见而终止询问。综上所述社会分类多样性易引起刻板印象、组织身份威胁或群际偏见等情感冲突,进而导致反馈寻求的对承担社会风险的担忧,成本认知显著。

命题2 个体对组织社会分类多样性的感知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反馈寻求的成本认知。

3.价值观多样性感知与成本认知

价值观多样性表现为个体的目标、使命差异以及对群体中自己任务和使命的区分。价值观是一个隐性的多样性,不易被察觉,也可以说是社会分类多样性的“”。我们在现实的工作中,可以通过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具体的社会分类去进行区分一个人的价值观。McGrath等 (1995)认为相似吸引不仅体现为表面水平,更体现为态度、价值和信仰等,正因如此,相异的价值观和态度之间便会产生排斥。Earley(2000)认为当组织内文化异质性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发生与社会同一性和自我归类理论相关的心理认知过程, 使得文化价值观相似的组织成员聚集在一起,文化异质性较高的组织往往会形成多种亚文化, 并容易引发各种冲突, 阻碍组织内部的相互交流与合作;Townsend和Scott (2001)认为人们更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尤其是信仰、价值和态度相似的个体或者群体。可见当反馈寻求者所处组织内部成员价值观念差异较大时,刻板印象、偏见或者知觉到的态度差异,让反馈寻求者产生自我保护意识,阻碍个体对反馈寻求本身的价值关注,从而转向成本导向。寻求对象也很可能由于知觉到价值观的差异,不愿意反馈或者有所保留,增加了互动交流本身的困难。因此当个体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觉到的对象不一致时,人们便会排斥或者自然把他们划分为群体外成员等,表现出情感冲突,对这个本身很有价值的“信息源”不愿意靠近,表现为成本主导的认知模式。

命题3 价值观多样性显著正向影响个体成本认知。

4.反馈认知与反馈寻求

上文曾提及Asford(1986)提出了价值认知和成本认知在反馈寻求行为中的重要意义,后来的研究也都证明了价值和成本认知在这一机制中的中介作用,价值认知正向影响反馈寻求频数或者努力程度,反之成本认知。个体寻求反馈的初始意图大多是希望在与同事的交流或者向上级的询问中获得技能改善、提高组织适应性或者完成角色期望等信息,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积极策略。当个体知觉到周围同事或者上级知识、经验、能力或者阅历丰富,并不存在情感冲突时,个体认为反馈寻求可信度或易得性更高,价值认知显著,进而促进个体的反馈寻求行为;当个体知觉到组织构成多样性让个体知觉到较多身份威胁、社会风险等情感冲突时,反馈寻求时的成本认知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抑制个体的反馈寻求频数、努力程度或者改变反馈寻求策略。

假设4 反馈认知(价值和成本认知)在组织构成多样性与反馈寻求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5.成本认知的调节作用

上述分析中已讨论了组织功能多样性促进个体的工具性动机,表现为对寻求信息的价值认知,这种价值认知会促进反馈寻求;但是个体总是生活在一个身份、地位 或者观念不同的群体中,个体感知的社会分类多样性和价值观多样性会强化组织中的情感冲突,令印象管理或者自我强化动机占据主导地位,进而体现为对寻求成本关注,成本认知很可能抑制直接寻求的频率和努力程度,转向间接寻求或者终止寻求。本文认为反馈寻求的策略、频数是由组织构成多样性所影响的价值认知和成本认知的交互,即复杂认知作用决定。

价值、成本认知与直接寻求:如Ⅳ象限中,功能多样性所致的价值认知增强,而社会分类或者价值观所致的成本认知减弱时,直接寻求的频数和努力程度增强,例如当个体感受到较强的组织支持时,可以通过直接询问的方式获取反馈信息而达到自身目标,并且这种负面影响越小,直接寻求的频数或者努力程度越强;同时在Ⅰ象限的区域2中,虽然成本认知也在增强,但是价值认知大于成本认知,故依然更表现为直接寻求的方式,但直接寻求的频数或者努力程度会因受到成本认知的影响而减弱。

价值、成本认知与间接寻求:在Ⅰ象限区域1中,当价值认知增强时,成本认知也同时增强,此时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由于对寻求价值的认可,但又顾虑到各种寻求成本,只有改变反馈寻求的策略获得信息,即通过间接寻求的方式减少组织构成多样性所带来的情感冲突或者风险;例如通过观察周围人反映或者对情景的监测等形式获取需要的信息调节自己行为。另外一种可能性便是中止反馈寻求,例如虽然明知寻求信息的重要性,但是觉得成本太大,故而放弃。不过,Stobbeleir等人研究表明间接监测相比与直接寻求的策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个研究也体现了直接寻求的重要意义。在Ⅱ、Ⅲ象限中,由于功能多样性所致的价值认知减弱且为负,故反馈寻求的动机较弱,尤其是Ⅱ象限,价值认知减弱的同时,成本认知增强,反馈寻求的动机几乎为零;Ⅲ象限中,虽然成本认知减少,但是由于对寻求行为的价值认知减少且为负,故而寻求动机依然弱。命题5 成本认知在价值认知与反馈寻求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四、模型意义

本文基于组织构成多样性的视角建构了反馈寻求的概念模型,认为寻求对象的构成多样性不仅对个体价值认知产生影响,亦对成本认知产生影响,并从二者交互的角度作出新的解释。基于组织构成多样性对反馈寻求的多渠道影响理论模型的建立,符合反馈寻求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整理总结现有反馈寻求与组织构成多样性研究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样的组织构成可以为反馈寻求提供优秀的土壤”?“组织构成多样性对反馈寻求的价值认知和成本认知影响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易受哪些因素干扰?”“价值和成本认知怎样影响反馈寻求行为?”这些探索将反馈寻求领域内组织构成多样性对其的影响研究引向深入。

总体来说,新时期组织构成多样化是时代的趋势,这势必对个体感知产生影响。在多样性化的组织中积极、合理、及时的反馈寻求是企业提高效率和追求创新的基础。组织构成多样性对反馈寻求的多渠道影响模型让我们对反馈寻求有了更加全面而新颖的认识,我们对该问题的识别有助我们发现和明确组织人员构成模式对个体反馈寻求的影响,利于企业的战略革新、人员重组和提高组织效率;有助于企业任务分配时建构合理的人员结构,从而强化个体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企业创新。表1说明了该模型对反馈寻求的解释力。

五、未来研究建议

该概念模型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实证检验,特别是对组织构成多样性分类时变量的概念和界定,以及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选择,需借鉴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信息搜寻等研究中更富解释力的新成果。模型假设有待于大量的、来自不同典型企业或者团队的数据检验,以便得出更具实践意义的建议。

参考文献

[1]Ashford S J, Blatt R, Vandewalle D. Reflections on the Looking Glas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6):773-799

[2]Katleen E. M. De Stobbeleir., Susan J. Ashford., Dirk Buyens.Self-Regulation Of Creativity At Work:The Role Of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 in Creative Per 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1,54(4):811-831

[3]徐细雄,梁巧转,万迪昉.国外组织构成多样性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管,2005, 27(7):2-7

[4]Jackson S E, Joshi A, Erhardt N L. Recent Research on Team and Organiz ati onal Di versi t y: SWOT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29(1):801-830

[5]Vandewalle D, Gane san S, Challagalla G N, et al. An integrated model of feedback-seeking behavior: disposition,context, and cogni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0,85(6):996-1003

[6]Van K D, Deu C K, Homan A C. Work group diversity and group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4, 89(6):1008-1022

[7]Mannix E, Neale M A. What differences make a difference?The promise and reality of diverse teams in organizations[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05,6(2):31-55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3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牢固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二)坚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审批效率的基本要求。

(三)体现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的基本目标。

(四)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衔接,整合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

二、改革的主要方式

(一)可以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责任或者可以在其他管理环节中解决的事项,取消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

(二)将建设工程审批管理流程,整合归并为“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设计方案审批、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四个主要环节。

(三)每个环节实施并联审批,一家牵头、一口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每一环节并联审批结束后,建设单位按照规定简化办理手续,领取相关审批文件。

(四)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设计方案审批环节由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组织,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环节由建设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部分原由各部门直接对建设单位的外部程序改为内部程序操作,但法律主体关系不变,需要出具审批意见的出具审批意见,需要备案的备案。

(五)加强行政审批中部门之间协调和上下道流程的衔接,提高信息技术运用和资源共享水平。

三、本方案的实施范围

本方案与本市投资立项管理改革同步实施,主要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建设工程中试行。审批制项目建设工程有条件的,也可参照实施。

四、改革的主要流程

(一)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

这个环节重点明确建设用地和相关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包括规划、土地、资金、环保、地质等各项参数。

1.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属审批制项目的,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和地名审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审批。

属核准制项目的,先由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和地名审批,其间征询投资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在项目核准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审批。

对同步办理事项,建设单位同时递交不同事项的申请表;相同的申请材料(如资质证明材料等)可只提交一份。办理结果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发出,审批通过后,一并送达申请人。

2.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出让前,按照“分部门、分步骤、按权限、格式化”的原则,向相关管理部门征询出让条件,以及是否参与下一环节设计方案并联审批的意见。各部门在接到征询意见函后的10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逾期视作同意且不参加设计方案并联审批。其中,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的特殊项目,可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延长反馈时间。

取得出让条件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入市审核、出让公示等事务。程序完备后,组织土地招拍挂或者协议出让。

签订出让合同后,受让人向投资管理部门办理项目备案。属核准类项目,在环保部门办理环评审批后,办理核准手续。项目备案后,向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自有土地建设

属审批制和备案制项目的,在取得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备案批准文件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办理期间,征询相关管理部门意见。

属核准制项目的,首先由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办理期间,征询投资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意见。

4.这个环节完成后,如项目用地上有拆迁的,向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手续;并开展工程报建、勘察设计招标、组织编制规划方案和项目环评等工作。

外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报建后可直接进行承发包。

(二)设计方案审批

这个环节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1.咨询。为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加强批前服务协调,建设单位在编制设计方案时,可以向市或者区县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咨询,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提供指导意见。

2.受理。建设单位应按照建设部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年版)》中“方案设计”的要求,编制建筑设计方案后,将需相关管理部门审查的材料分袋包装,送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到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工作,向申请人出具正式受理或者材料补正的通知。

3.审批决定。相关管理部门在正式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各自专业审查意见书面反馈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汇总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后,可以组织会审,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综合协调,根据协调情况,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审批决定。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统一由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转送建设单位。

4.简易建设项目免于设计方案审批。临时项目,零星项目(建制镇个人建房、简棚屋建房),工业区内通用厂房、普通仓库等项目,500平方米以下小型建(构)筑物项目等,在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并充分告知应尽事项后,免于审核设计方案。

(三)设计文件审查

这个环节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1.管理分工。市建设交通委负责以下建设项目的管理:投资立项属于市级管理部门核准、备案权限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属于市级管理部门审批权限的项目,中央企业在沪投资的项目,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工程安全质量需要重点监管的项目。上述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由各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和特定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管理。

2.受理。建设单位按照总体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分类,向建设管理部门提交设计文件审查申请。建设管理部门受理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工作,向申请人出具正式受理或者材料补正的通知。

3.设计文件审查。总体设计文件由建设管理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投资、规划国土资源、环保、卫生、交通、消防、抗震、水务、民防、绿化市容、气象等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会审。会审意见通知审图公司,在施工图审查中落实。

施工图设计文件由审图公司负责,根据有关规定和相关部门会审意见,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向建设单位出具通过施工图审查合格书,或者不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意见。

审图公司在出具审图意见同时,向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建设管理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意见。

4.这个环节完成后,建设单位向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手续,属于划拨项目的办理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向建设部门办理施工监理招投标备案、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使用粘土砖核定和施工许可证等手续。

(四)竣工验收

这个环节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

1.条件和范围。建设单位具备法定竣工验收条件后,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自行组织竣工验收,也可以委托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竣工验收并联服务,代为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参加验收工作(建设单位可以就全部专业的竣工验收进行委托,也可以就部分专业的竣工验收进行委托)。

2.提供指导。建设单位需要征询竣工验收法定条件具体内容的,市或者区县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提供指导意见。

3.受理。建设单位向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竣工验收并联服务申请,并递交根据参加验收管理部门分袋分装的竣工验收资料。

建设管理部门受理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工作,向申请人出具正式受理或者材料补正的通知。

4.验收。建设管理部门向建设单位发出竣工验收受理决定书后,要及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在13个工作日内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必要时,建设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会审。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完成竣工验收后,及时将验收意见反馈建设管理部门,未在规定时限出具竣工验收意见的,视作同意竣工验收。

建设管理部门汇总相关管理部门反馈意见,在2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出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联服务意见汇总表》。

5.验收结果。建设项目符合相关管理部门竣工验收要求的,建设单位凭《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联服务意见汇总表》向相关管理部门领取规划、环保、消防审批意见,领取工程质量验收备案、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等批准文件。部分专业竣工验收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先行领取合格部分的批准文件。

验收不符合要求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向建设管理部门反馈验收意见时,同时附整改通知书。

建设单位完成整改的,以及试运行、试生产后的验收项目,直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请复验或者验收。

五、本方案实施的监督检查

市和区县的监察部门应加强对相关部门实施本方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以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本方案的实施时间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4

(一)牢固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二)坚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审批效率的基本要求。

(三)体现加强政府监管,确保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的基本目标。

(四)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相衔接,整合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

二、改革的主要方式

(一)可以由项目建设单位承担责任或者可以在其他管理环节中解决的事项,取消审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

(二)将建设工程审批管理流程,整合归并为“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设计方案审批、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四个主要环节。

(三)每个环节实施并联审批,一家牵头、一口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每一环节并联审批结束后,建设单位按照规定简化办理手续,领取相关审批文件。

(四)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设计方案审批环节由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组织,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环节由建设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部分原由各部门直接对建设单位的外部程序改为内部程序操作,但法律主体关系不变,需要出具审批意见的出具审批意见,需要备案的备案。

(五)加强行政审批中部门之间协调和上下道流程的衔接,提高信息技术运用和资源共享水平。

三、本方案的实施范围

本方案与本市投资立项管理改革同步实施,主要在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建设工程中试行。审批制项目建设工程有条件的,也可参照实施。

四、改革的主要流程

(一)土地使用权取得和核定规划条件

这个环节重点明确建设用地和相关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包括规划、土地、资金、环保、地质等各项参数。

1.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属审批制项目的,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和地名审批;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审批。

属核准制项目的,先由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和地名审批,其间征询投资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在项目核准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同步受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用地审批。

对同步办理事项,建设单位同时递交不同事项的申请表;相同的申请材料可只提交一份。办理结果依照法定程序分别发出,审批通过后,一并送达申请人。

2.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

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土地出让前,按照“分部门、分步骤、按权限、格式化”的原则,向相关管理部门征询出让条件,以及是否参与下一环节设计方案并联审批的意见。各部门在接到征询意见函后的10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逾期视作同意且不参加设计方案并联审批。其中,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的特殊项目,可在10个工作日内告知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延长反馈时间。

取得出让条件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入市审核、出让公示等事务。程序完备后,组织土地招拍挂或者协议出让。

签订出让合同后,受让人向投资管理部门办理项目备案。属核准类项目,在环保部门办理环评审批后,办理核准手续。项目备案后,向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自有土地建设

属审批制和备案制项目的,在取得建设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备案批准文件后,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办理期间,征询相关管理部门意见。

属核准制项目的,首先由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办理期间,征询投资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意见。

4.这个环节完成后,如项目用地上有拆迁的,向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房屋拆迁许可”手续;并开展工程报建、勘察设计招标、组织编制规划方案和项目环评等工作。

外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报建后可直接进行承发包。

(二)设计方案审批

这个环节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1.咨询。为提高设计成果质量,加强批前服务协调,建设单位在编制设计方案时,可以向市或者区县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咨询,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提供指导意见。

2.受理。建设单位应按照建设部的《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方案设计”的要求,编制建筑设计方案后,将需相关管理部门审查的材料分袋包装,送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到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工作,向申请人出具正式受理或者材料补正的通知。

3.审批决定。相关管理部门在正式受理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各自专业审查意见书面反馈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汇总各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后,可以组织会审,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综合协调,根据协调情况,作出同意或者不同意的审批决定。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统一由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转送建设单位。

4.简易建设项目免于设计方案审批。临时项目,零星项目,工业区内通用厂房、普通仓库等项目,500平方米以下小型建(构)筑物项目等,在核定规划设计要求并充分告知应尽事项后,免于审核设计方案。

(三)设计文件审查

这个环节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1.管理分工。市建设交通委负责以下建设项目的管理:投资立项属于市级管理部门核准、备案权限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属于市级管理部门审批权限的项目,中央企业在沪投资的项目,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工程安全质量需要重点监管的项目。上述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由各区县建设管理部门和特定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管理。

2.受理。建设单位按照总体设计文件和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分类,向建设管理部门提交设计文件审查申请。建设管理部门受理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工作,向申请人出具正式受理或者材料补正的通知。

3.设计文件审查。总体设计文件由建设管理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投资、规划国土资源、环保、卫生、交通、消防、抗震、水务、民防、绿化市容、气象等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会审。会审意见通知审图公司,在施工图审查中落实。

施工图设计文件由审图公司负责,根据有关规定和相关部门会审意见,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向建设单位出具通过施工图审查合格书,或者不通过施工图审查的意见。

审图公司在出具审图意见同时,向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建设管理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备案意见。

4.这个环节完成后,建设单位向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手续,属于划拨项目的办理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批准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向建设部门办理施工监理招投标备案、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使用粘土砖核定和施工许可证等手续。

(四)竣工验收

这个环节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

1.条件和范围。建设单位具备法定竣工验收条件后,可以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自行组织竣工验收,也可以委托建设管理部门提供竣工验收并联服务,代为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参加验收工作。

2.提供指导。建设单位需要征询竣工验收法定条件具体内容的,市或者区县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提供指导意见。

3.受理。建设单位向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竣工验收并联服务申请,并递交根据参加验收管理部门分袋分装的竣工验收资料。

建设管理部门受理后,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征求相关管理部门意见工作,向申请人出具正式受理或者材料补正的通知。

4.验收。建设管理部门向建设单位发出竣工验收受理决定书后,要及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在13个工作日内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必要时,建设管理部门可以组织会审。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完成竣工验收后,及时将验收意见反馈建设管理部门,未在规定时限出具竣工验收意见的,视作同意竣工验收。

建设管理部门汇总相关管理部门反馈意见,在2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出具《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联服务意见汇总表》。

5.验收结果。建设项目符合相关管理部门竣工验收要求的,建设单位凭《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并联服务意见汇总表》向相关管理部门领取规划、环保、消防审批意见,领取工程质量验收备案、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等批准文件。部分专业竣工验收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先行领取合格部分的批准文件。

验收不符合要求的,相关管理部门在向建设管理部门反馈验收意见时,同时附整改通知书。

建设单位完成整改的,以及试运行、试生产后的验收项目,直接向相关管理部门申请复验或者验收。

五、本方案实施的监督检查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高等教育;监控体系;优化建议

一、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运行

西安邮电大学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围绕教学过程,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实现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和执行,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照戴明环(PDCA)方法,遵循规范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則,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控体系包括目标与标准、教学检查、信息采集、反馈与处理。监控信息采集与反馈由主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组织协调各个子系统,及时处理各项事务及信息。一是教学质量信息的采集。二是反馈与处理[1]。

学校制定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系列质量标准,建立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执行过程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闭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2017-2018学年中开展网上评教,学生评教覆盖面为71.32%,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9.92%。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为57.14%,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100%。领导评教覆盖面为49.5%,其中评价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94.43%。

常规教学检查。学校坚持开展学期初、中、末三个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2]。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领导、校院两级督导组以理论和实践课堂为重点,大面积听课,监督、指导、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信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已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信息安全、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专业提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为使专业更上一个水平,学校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评估,诊断专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给出建设意见,指导专业下一步的内涵建设,从而打造学校的优势品牌专业。

二、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效果

学校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选取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制定了《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考试质量标准》、《教材质量标准》等一系列质量标准。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详见右图。包括质量控制决策、执行、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形成的闭环,其中决策执行由教学目标系统、教学质量支持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激励四个子子系统构成,每个子子系统由多个模块组成。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涵盖了影响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的不足或失误都将会由反馈系统反馈并按系统运行机制得到及时的应对[3]。

学校制定了《西安邮电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形成了主体明确、上下贯通、有效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全过程监控运行机制;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监控。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意见,对各专业建设规划进行适时调整;依据《西安邮电大学课程建设(开发)管理办法》等规定,对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各类立项建设课程进行过程检查与验收;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教学检查、教学督查、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实验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主要是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对各学院实验教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各学院学生的实践教学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检查[4]。

评教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学生网上评教。学生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对成绩不理想的教师帮助其分析存在问题,改进提高;二是教学督导组,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专项调研深化督导工作,每月向各学院反馈课堂教学督导情况;三是建立信息员反馈制度。评学主要由各学院负责实施,于每学期期中教学检查时进行,对评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班级给予鼓励肯定,对评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班级,学院有针对性地帮其改进。在教师评学中,教师对学生班级不仅给出评价分数,还给出许多意见及建议,做到明确问题,有的放矢。评管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以本科教学信息员的信息反馈为基础,学生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由学校各职能部门进行整改落实,并作为年度考核参考依据之一。二是学校各管理部门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求评价意见。

督导组每年常规听课检查900多次,听课后与教师现场沟通并提出建议;每月将听课记录反馈各学院,每学年进行一次督导工作书面总结;在汇总各方面质量信息的基础上,及时向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教学整改的意见和建议,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闭环,真正实现质量改进[5]。建立“走出西邮评西邮”质量评价机制,与同类高校联合考试,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聘请校外专家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与指导。

通过各项评估和日常监控活动的开展,促使各学院注重教学工作各个环节,努力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对考试违规的严肃处理,促进了考风、学风建设;通过对毕业设计环节的监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得到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得到保证,及格率达95%以上。

三、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质量改进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通常由教务处负责组织落实,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配合。由于沟通协调等的问题,致使部分教学质量改进工作效率较低。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通常处于被动状态,一些单位和部门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质量改进工作,仅局限于解决具体问题或表面问题,对产生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缺少认真的研究与分析。对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监督考核制度不完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强,缺乏质量改进的有效管理措施,导致质量改进工作缺乏组织性、协调性和强制性。

(二)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征询及应用不够深入

学校与部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与信息反馈机制,但大多集中在通信行业,覆盖面不够,没有形成主动征询、调研社会评价和需求的机制。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缺乏对收集利用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整体设计。不同职能部门或学院零散开展,缺乏系统性,信息后期整合、分析不够,调研成果并未充分反馈到教学工作中来。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反馈不够学校虽已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质量、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培养质量,但本科毕业生的在校培养质量与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质量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线性关系,而存在部分信息衰减或转折现象;此外,就业创业途径多元化的状况,使得學校对非传统渠道就业创业的学生在毕业初期的发展信息获取困难。外部评价引入机制不健全。学校开展专业和课程评估,但这些评估都是在自评的基础上聘请校内专家完成的,没有引入外校及用人单位专家参与,分析和评价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校外反馈信息没有反映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专业质量标准还有待进一步与人才市场接轨。

(三)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与利用仍需加强

学校根据教育部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引进开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在管理与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校内已有的教学、科研、财务、学工、人事等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技术标准、管理权限设置方面的不同,使得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还不能实现集成共享,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二是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功能单一,基础数据信息采集程序繁琐,因数据信息校核功能较差,出错率较高;数据库不具备数据查询、分析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数据库应用功能。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对本科教学数据库建设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刻,导致基础数据信息采集进度和效率不高,数据信息不准确,数据报表不够完整。由于学校各部门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调度,统一标准。各部门工作壁垒现象严重,信息数据传递不及时,管理权限划分不清,导致数据信息交换与传递不畅,数据尚不能有效共享。

四、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优化

(一)完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进一步树立和巩固学校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提高服务教学和质量改进的责任意识。完善质量改进机制,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教学质量改进工作的组织落实与监督考核,协调统筹各部门及时有效开展质量改进工作。建立质量改进工作的管理办法和奖惩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质量改进工作中的责任,实施目标责任制。

(二)深入外部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征询及应用

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及反馈信息的共享。加强招生就业处、教务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促进中心、各学院之间的联动,对往届毕业生设立以在校培养质量追溯为导向的调查问卷体系和面对面访问体系。

(三)加强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与利用

学校设置本科教学数据库建设的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各部门单位开展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在制定统一标准、合理划分管理权限、规范数据处理流程、制定数据信息交换与传递规则等方面加快工作进程,及早实现学校信息数据共享。积极拓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平台的应用功能。学校将加大外部力量的引入力度,协同校内教学管理人员,全力推进数据库的研究开发工作,为教育教学预测与决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四)以学生为导向的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以学生为导向”,包括教学及其相关服务的态度,感受到爱心、耐心;教学的舒适性,希望愉快的学习氛围;文化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只有当教学质量问题成为中学的一种文化,成为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管理思想,成为大家的内在追求时,才能让全体教职工成为这项管理工作坚强拥护者和自觉实践者。因此,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包括学生都需要将这种质量文化根植于平时的工作学习态度中,让质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质量的追求和实践[6]。

(五)重视结果的及时反馈和应用

学校教学质量自我监控及评价的目的是分析现状、反馈结果,有效的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及时的反馈评价结果增加了评价的实效性,管理者、执行者和实施者要树立科学意识,磨合并形成高效的管理组织,管理者把握教育契机,权责明晰,标准明确,实施到位,管理严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5(6):109-116. 

[2]吴霞.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测与评价体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潘鸣威,冯光武.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关系[J].外语学刊,2018(01):92-96. 

[4]徐国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5):10-17.

[5]陈惠英.初中学校教育质量自我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07):14-16. 

[6]邓晓衡,刘铁雄,郑静益,沈海澜.基于AHP和排序比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9(05):86-89.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JGZ201629)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 反馈机制 构建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放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标题下予以强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突出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性。这既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又为高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提出了挑战。如何贯彻《纲要》和《意见》精神,科学构建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是摆在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又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上。在现阶段,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学业水平的评定和学分管理上,很少体现学业评价的反馈性,教学的发展功能无法实现,会阻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尝试分析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构建策略。

一、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内涵

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对于反馈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分歧,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反馈是具有回路的信息传输过程:把施控系统的信息(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系统后产生的结果(真实信息)再输送回来,施控系统根据这些信息调节自己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能,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机制”(mechanism)是一种体现事物各关键要素运动变化的“关系性”特征,体现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1]。根据这两个概念,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定义应该是指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信息回路流动过程中涉及的包括大学生、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机构(群体)及其职责、运作流程。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机制是多元的回路系统,它将学生学习的内外环境结合起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反馈机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作为反馈信息源和信息接收点接收和反馈学业信息,从而使自身后继的学习(教学、管理等)行为合乎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存在的问题

根据控制理论,控制过程是依据偏差进行动态调节的过程,没有偏差就没有调节。评价标准不明确,反馈信息失真,缺乏针对性,反馈滞后、传送不及时,是控制系统中检测、变送反馈环节的大忌。按照控制理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不健全的,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评价标准不明确,反馈信息失真或无针对性。

评价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其中评价标准是构成评价活动各要素的核心,它确定评价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评价活动的依据。学业评价就是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目标的程度。事实上,评价的“标准”包涵“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两个概念[2]。在日常用法中,我们含混的把两者统称为“标准”。在评价学上,所谓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本质特征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指标就是能够反映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具体化、行为化的主要因素,为学业评价活动提供价值判断的依据。事实上解决的是“评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制约对学习结果的意义解释。评价标准是衡量评价对象达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尺度。评价标准包括强度、频率和标度三个要素。强度是表示指标达成的程度,是定性标准;频率则是表示指标达成的数量或次数,是定量标准;标度是评价的档次,可以是定性的如优良中差,也可以是定量的如用数字表示各个档次。评价标准是对评价指标的表达,是评价指标的标度。

对于大学生学业的评价目前还没有可以参照的统一指标体系,虽然某些高校尝试运用一些学业指标进行操作,但因为指标层次和内容的划分设定和量化比较困难,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达成共识,影响指标体系的应用和推广,还不够成熟。这就造成评判大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可依据的共识标准不多,没有较权威的、客观的评估标准和体系。所以评价信息失真或缺乏针对性是高校学业评价非常普遍的现象。在这种评价现状下,反馈显得可有可无,因为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管理部门,都不会对失真的信息感兴趣。

(二)评价主体单一,反馈信息片面。

目前,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局限评价的角度。评价角度的局限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存在片面性[3]。大多数高校学业评价都是教师主导的,从课堂教学角度得出的知识学习的评价信息。没有其他主体的参与,缺乏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学业评价视角,仅仅评价课堂知识的掌握信息,缺乏能力评价信息。这就造成高校学业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都单一化,评价所获得的学生学业发展信息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大大降低反馈的价值和意义。这些片面的信息即使得到一定程度的反馈,也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反馈流程不规范,反馈信息利用率低。

能否高效率地利用评价结果是评价反馈功能是否充分实现的重要表现形式。在高校中,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缺乏相应的反馈机制,反馈流程不畅通和不规范,评价信息在教师、学生之间并没有得到及时全面的传递。

首先,在现有的评价状态下,即便是片面的失真的评价信息,学生也不能完全获知。大多数高校学生获知的期末课程考试的评价结果仅限于分数,不能进一步获知具体的学业评价状况,如得分和失分的知识点、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得分率等。学生无法根据笼统的分数对个人的学业发展情况做更清晰的判断。事实上,只有对个人学业情况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业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真正成为学业评价最主要的受益人。

其次,现阶段高校学业评价忽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其学业评价的评价方式仍旧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学生在每门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分数,以评价课程学习是否合格。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因为获知评价信息的时候,课程学习已经结束,所以学生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滞后,无法及时分析个人学业的优势和不足,更不能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4]。学业评价的作用仅限于鉴定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学业评价的反馈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发挥出帮助学生发现并改进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作用。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来弥补这一评价反馈问题,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平时成绩的考核其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较混乱,评价责权不清,其评价的效率很难保证,学生从中获得的有效反馈信息仍旧不多[5]。

三、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策略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它是高校内部各教学要素紧密协作的动态运行体系。反馈机制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都是反馈机制的主体。其中,居于这个反馈机制的中心节点是教学管理部门。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构建在各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互动基础之上[6]。

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作为闭合的回路动态系统,其运行过程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或告一段落后,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及时分析评价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合适的方式及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协同教师对评价的结果进行教学归因分析,针对原因分析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可以说,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的运行过程包括四个环节: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这个机制能否顺利运行,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环扣一环,构成一个回路。构建高校学业评价反馈机制就是构建回路中的各个环节。

(一)设计合理的学业评价指标体系。

一套科学可行且统一认可的高校学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学科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教师、学生等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再根据试点反馈意见,反复修订,力求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二)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

学生学业发展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制定出来以后,就要据指标体系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建立科学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来衡量达成评价指标的程度,获取全面的评价信息。目前高校在设计和制定具体的评价制度,选择具体的评价形式的时候,往往不是以能否体现和表征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尺度,而是竭力在能否简单化和便于操作上下工夫。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教学管理人员都热衷笔试的评价方式。然而,单一的笔试不能完全有效地衡量所有的评价指标,使评价信息片面化,无法提供全面的反馈信息,学生、教师和高校教学无法获得有效发展。所以应该根据评价指标来选取相应的评价方式,进而获取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信息。

其次,加大平时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完善平时成绩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注重过程监控和评价激励。在整个高校学业评价反馈的宏观回路中,平时评价是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微观回路。它本身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直接形成回路,使教学一线的信息及时形成相互的回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处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通过问题、作业、课堂讨论等形式从学生处获知学生的学习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进行教学反馈和归因分析。

首先,加强评价信息的公开工作,评价前公开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后及时公布结果,笔试评价还应该公布答案,供学生探讨和质询。学校应该建立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评价反馈渠道,把评价信息反馈的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使任课教师、教研室和班主任分管不同的信息反馈,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了解个人学业评价信息[7]。

其次,加强评价信息的归因分析。对学业评价信息进行正确科学的统计分析是正确理解评价结果及确定改进方向的关键环节。将学业评价获得的大量数据录入信息库,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内容和分值,并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专业的软件系统对大量数据进行清理与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分析结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得到分析结果之后,要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追根溯源,梳理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归因分析,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关键依据。

(四)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归因分析得出主要问题和不足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向学生和教师征询解决策略,召集相应的学科专家和教师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召集学生代表反馈并讨论解决策略。学生和教师专家团队可以采取讨论、座谈和争辩等方式确定应该采取的解决策略。通过这样的过程,最终确定解决策略,采取相应措施,改进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问题。如调整培养方案,修订培养计划,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改革高校教学的目的,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徐矗汤蓓蓓.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人才,2014(4):241-242.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7.

[3]刘文勇,张少杰,赵玉民,赵厚仁.基于制度设计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6):59-60.

[4]母小勇,王欢欢.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J].江苏高教,2007(4):59-62.

[5]白雅娟.高校课业考评中加大平时成绩权重的价值与困境浅析[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4):47-48.

[6]鲁先锋,李文莉.系统论视阈下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动态研究[J].教育探索,2012(2):67-69.

[7]李文莉.责任分散效应规避与高校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5-16):26-28.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peter033”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政务公开测评问题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按照市政务公开办要求,针对《2021年一季度宁国市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反馈问题明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我局认真进行了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及整改情况

1、针对“部门文件” 未本部门2021年部门文件,栏目下为上级政策文件。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2、针对“规范性文件”本部门规范性文件备案信息、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继续有效类文件目录、失效类文件目录、废止类规范性文件目录、修改类文件目录及修改后文本)情况说明不规范,未及时更新。我局已更新完毕。

3、针对“意见征集” 本部门2021年意见征集信息较少;2021年意见征集形式单一,未通过听证座谈、网络征集、咨询协商、媒体沟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征求意见。我局已更新完毕。

4、针对“意见反馈” 未本部门2021年意见反馈及采纳情况。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5、针对“机构领导” 未本部门2021年领导活动相关信息。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6、针对“应急管理” 未本部门2021年自然灾害应急预警信息。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7、针对“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 本部门中介服务清单不全,缺少处理决定信息,建议及时补充。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8、针对“双随机一公开” 未本部门2021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信息、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信息。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9、针对“新闻会及其他实录” 未本部门2021年新闻会及其他实录信息。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10、针对“负责人解读” 未本部门2021年负责人解读信息,建议负责人解读本级政策。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11、针对“其他解读” 未本部门2021年专家解读信息;本部门2021年未采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卡通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进行解读;栏目下为上级政策解读信息。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12、针对“公开制度” 本部门公开制度不全,缺少政策解读制度、政务公开投诉举报制度、政务公开考评制度。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13、针对“专项工作” 未本部门2021年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推进信息。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14、针对“公开年报” 本部门2020年政府信息公开年报监督保障不全,缺少社会评议、责任追究结果、工作考核情。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15、针对“信息公开指南” 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内容不全,缺少编排体系。我局现已更新完毕。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意见征询及反馈管理制度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群众性、公开性、实效性原则,以建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抓手,着力纠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

二、问政对象及代表

(一)问政对象。全县党群工作与综合协调部门、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经济与社会管理部门、公共服务单位和各乡镇政府。

(二)问政代表。由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特邀监察员、群众代表构成。

三、问政时间安排

2014年9月开始,每月开展一至二次问政活动,每次时间半天,每次确定1个单位作为问政对象,2014年度首批问政对象为县城管局、县民政局、县公安局、县农科局、县海洋局、县农发办。今后问政对象根据工作需要确定,并事先印发问政计划通知有关单位。

四、问政内容、形式及流程

(一)问政内容。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推进、重要民生等,重点对作风建设、信息公开、履职尽责、清正廉洁、履行承诺等内容,紧扣服务群众、依法行政、为民办事、改善民生等问题。

(二)问政形式。在县电视台开设《百姓问政》节目平台,采取电视录播的形式(有条件时实行电视直播),依据征集群众意见的内容,邀请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电视演播厅,现场接受问政代表问询、质询和评议。县电视台对活动全程录制并播放,同时将节目视频上传县政府门户网站供群众点击收看。

(三)问政流程。问政过程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公告。由县纪委通过县广播电视台、县政府门户网、手机报等媒体向群众公告被问政单位及其工作职责,公开意见建议征集渠道,动员社会各界群众主动反映自己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2.征集问题。县委办、县人大办和县政协办组织“两代表一委员”深入群众,了解有关单位近期工作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局了解群众投诉反映问题;深入社区、企业和各部门服务对象中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了解征集问题、意见,并将征集到的问题、意见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台账报“百姓问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纪委908室)。企业和群众均可通过上门、信件、电话等方式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问题和意见。

3.确定现场问政代表和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问题台账,确定《百姓问政》节目主题、问政代表等。问政代表原则上以问政对象的直接管理服务对象为主,并邀请县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特邀监察员及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每期问政代表40至50人。

4.现场问询、质询。县委宣传部根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问政主题、现场问政代表和问政对象,组织电视问政节目。

参加节目的问政代表围绕节目主题向问政对象问询、质询有关问题。问政对象要据实答问,并针对问题作出办理或整改承诺。受邀参加节目的县分管领导就问政对象的现场表现进行点评,并提出要求。问政代表在节目现场对问政对象的答复和承诺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测评满意度超过70%的,获通过;测评满意度未达到70%的,三个月内重新进行问政;重新问政测评满意度仍达不到70%的,县委、县政府启动问责。

(三)开展整改督办

1.汇总整改承诺。由县纪委(监察局)将节目现场问政对象承诺办理或整改的事项进行归类整理后,转送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进行跟踪督办。

2.跟踪督办及反馈。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督促问政对象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在跟踪督办过程中,要重点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实地督查和采访,并根据需要制作视频短片;适时组织问政代表就整改情况进行明察暗访,了解掌握承诺整改落实情况,及时向问政对象反馈。

五、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百姓问政”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六、工作要求

(一)严格责任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工作方案,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落实措施,主动参与,对活动中涉及的各个环节,要主动衔接沟通,密切配合,按时参加活动,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好整改和反馈工作。

(二)深化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作为“百姓问政”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强化对权利运行的监督制约。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公告职能职责,公开服务承诺,公示办事流程和办结时限。

(三)保证问政质量。要将开展“百姓问政”活动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紧扣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以纠正“”问题为重点,立足于解决问题、提高效能,切实解决关系民生、影响环境、阻碍发展的问题。

上一篇:建设工程变更管理条例范文 下一篇:社区文化建设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