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3-01 17:40:11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 制度软化;公众认同;大气污染治理效率;SuperSBM模型;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5)09-014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9.01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出区域性、复合型等新特点。以京津冀为代表的我国东中部地区连续经历多次重度大气污染事件,各项指标均严重超过二级标准,空气质量恶化给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随着大气环境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愈发明显,涵盖环境规制在内的政府制度与污染排放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1-2]。

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有意愿和动机执行环境规制等正式制度来提升环境绩效?特别是在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经济上的财政分权和政治上的晋升激励引发地方政府激烈竞争,地方政府是否还会关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一方面,环境联邦主义认为财政分权监管环境会产生“竞次”现象,地方政府无暇顾及长远、全局利益而选择放松环境管制标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3-4]。另一方面,晋升锦标赛是中国官员重要的激励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晋升博弈的存在会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从而引致地方官员对环境、教育及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忽视。也就是说,中国式分权和经济增长的绩效考核体制引致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互攀式竞争[5],虽然能促进经济增长却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了非完全执行中央环境政策的动机,使得相关制度出现“软化”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对环境治理偏好不断下降,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李斌、彭星[6]847-855分析了中国特色政府治理模式下制度软约束对技术进步和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度软化会使政府放松碳减排规制,是工业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就环境治理中颇为重要的大气污染治理而言,由于地方强势政府引致的制度软化[7]44,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供给势必不足,对大气污染规制的力度会进一步放松,从而使大气污染治理流于形式。一些学者研究在地方政府竞争条件下,正式制度的软化是否可以通过非正式约束来弥补。Qian & Roland[8]的研究强调通过引入“激励相容”机制,推动 “为增长而竞争”的地方政府决策与居民意愿达成一致,由此体现公众意愿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彭星等[9]分析了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认为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的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上述分析表明,尽管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地方政府行为、文化非正式制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但针对大气环境问题的研究却十分稀缺。首先,尽管一些文献对政府制度、公众价值观以及环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政府行为、公众行为与环境治理之间的互动机理,因而无法提出严密的研究假设;其次,学者们对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的研究多停留于对策探讨层面,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区域或行业的环境效率进行测算[10],但鲜有文献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研究;最后,在对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环境治理的有关经验研究中,学者们多数采用均值回归法,不能有效解决因变量的条件分布问题,而准确描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范围及条件分布的影响能使我们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11]。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拓展:第一,构建制度软化、公众认同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之间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说;第二,采用SuperSBM方法测度在规模报酬可变下我国各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妥善解决传统效率测度中投入产出变量的松弛性问题;第三,建立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核心假说进行检验,弥补相关经验研究的空白与不足。

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说

借鉴李斌、彭星[6]的研究思想,假设有三类经济行为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S个同质的社会公众。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绝对权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及晋升起主导作用,但中央政府本身并不参与博弈。地方政府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充分的控制力与决策权。假设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察主要有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等指标,但由于短期内中央政府不能察知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改善所做的努力,因而只能以地方GDP作为对地方官员考察的主要手段,引发地方政府之间的晋升锦标赛。社会公众的效用水平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取决于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而产生的满足感。设定全社会减少大气污染排放的总数量为D=Dv+Dz,其中政府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减少的排放数量为Dv,公众出于社会认同而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数量为Dz。

首先,考虑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行为。假设地方政府可支配的投资总量为1,且地方政府只存在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两个目标,其分别将份额1-λ用于经济增长和份额λ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由此构建地方政府的收益函数式(1)。

在财政分权的晋升激励模式下,地方政府认为用于经济增长的投资收益δ12是可以预期的,而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δ22收益则是不可预期的,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不确定性趋于无穷大即δ22∞,此时,地方政府会将所有的投资用于经济增长,而用于治理大气污染的投资趋于零,见式(8)。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参与激烈地竞争博弈,且大气污染治理收益的不确定性是明显的,则保证经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放弃大气污染治理将是优选。而中央政府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察觉与评估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故只好选择默认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制度软化。在制度软化下,地方政府将各类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忽视甚至放弃对大气污染的治理。

λ=limδ22∞(κα2β2δ12+β-αβ2)κ(α2β2δ12+δ22)0(8)

如果假设地方政府自身不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收益,而是将其要求获得的污染治理投资收益以大气污染规制的形式转移给当地企业,由企业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设定大气污染规制ER=ER(λ/β),且ER′>0,即地方政府以期获得越高的大气污染治理收益,其对企业施加的规制力度就越强。当企业面临地方政府严苛的大气污染规制时,用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支出增加,污染物排放减少。但由于制度软化的存在,造成大气污染治理的投资量λ不断下降,由于ER′>0,则ER不断减小。因此,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漠不关心,从而放松环境规制标准以发展本地企业。结合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研究的核心假说1。

假说1: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展开激烈地晋升锦标赛,且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短期内不可察知,由此产生制度软化。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政府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动机,同时制度软化使得地方政府放松大气污染规制标准,从而使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制度软化将使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其次,我们分析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影响,并假设社会公众的劳动供给及收入水平为外生变量,得到同质社会公众的效用函数为(9)。

假说2: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认同感越强,其参与感就越强,愿意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即公众认同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由于制度软化造成的地方政府大气污染治理供给的不足,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

2 基于SuperSBM模型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测算

2.1 指标与数据

SuperSBM是在SBM模型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模型允许效率值大于或等于1,既克服了传统包络分析的缺陷,又进一步解决了有效单元之间的排序及差别比较问题。本文利用SuperSBM模型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进行测算。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以准确反映大气污染治理的特征。本文选取废气治理设施数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入的表征指标,该指标间接反映了历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在当年发挥作用的固定资产存量;选取废气治理运行费用作为大气污染治理中人力物力投入的指标,该指标包括人员工资以及治理废气的相关费用,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治理中流动要素的投入情况。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直接体现为大气污染物的去除量,因此,选择二氧化硫去除量、烟尘去除量、粉尘去除量三个指标作为该系统的产出要素。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完整性,数据样本为2002-2011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不含、港澳台)。相关统计数据来自各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省市有关统计年鉴。

2.2 测度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边际成本递增现象,故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基于规模报酬可变情况下我国各省份2002-2011年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在此基础上绘制效率均值图1。

根据图1,从省际维度来看,2002-2011年,各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海南、江西、吉林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高,而川渝、北京、天津等省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相对较低。从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维度来看,中部地区平均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究其原因在于:就东部而言,伴随着工业化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排放量巨大的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叠加、耦合,大气环境形势进一步恶化。而且,东部地区虽然对大气污染治理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设备,但由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目标很难协调统一,导致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与设备的使用效率较低;就中部区域而言,“十一五”以来,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由于各省市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与设备投入,在中央鼓励和地方联控下,纷纷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探寻清洁化、绿色化增长道路,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同时,中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相对单一,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去除和治理较易,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了显著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低下主要与地方政府的投入不足有关,但甘肃、内蒙古、贵州等省份由于近年来重视经济结构转型,推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3 制度软约束、公众认同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影响研究

3.1 分位数回归模型设定

分位数回归是一种基于因变量y的条件分布来拟合自变量x的线性函数回归法,是对OLS均值回归的拓展。运用分位数回归,我们能更好地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上,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基于此,本文建立的实证模型如(13)。

3.2 数据与变量

根据本文实证研究采用的面板分位数模型,选取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2-2011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经验估计,由于数据资料缺失严重,故未纳入样本范畴。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涉及到的主要变量有:

(1)大气污染治理效率(zlxl)。采用前文SuperSBM估算出的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值作为分位数回归的被解释变量。

(2)制度软化(sys)。在实际研究中,由于无法直接获得制度软化的数据,故需要寻找合适的变量综合反映各省市的制度软化现象。根据本文的数理推导,由于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存在激烈地晋升博弈,导致在大气污染治理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制度软化。基于此,本文选择地方政府强势程度的综合指标作为制度软化的变量,即地方政府越强势,越有可能产生制度软化[7]。鉴于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政府强势问题时已广泛运用《中国市场化指数》[12],且市场化是形成地方政府“竞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本文使用该指数中“市场分配经济资源的比重”、“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减少商品地方保护”、“要素市场发育程度”五大指数衡量地方政府的强势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增幅法将原始数据进行扩展,并构建反向指标与制度软化直接挂钩,最终通过熵权法将五大指数合并为一个综合指数。

(3)公众认同(gzrt)。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行动,即如果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参与动机越强,履行的监督职能越多,说明公众认同感越强。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环境污染来信数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信,以及环境污染来访人次中大气污染问题的来访人次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公众认同的变量,同样采用熵权法构建公众认同的综合指标。

(4)控制变量。jsjl代表晋升激励,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变量;rz代表环境规制,选择各省份废气治理投资额作为变量;inr代表产业升级,关于产业升级的测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综合系数:inr=y1・1+y2・2+y3・3,1≤inr≤3,该指数分别体现一、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系数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越优化;js代表技术进步,采用各省市R&D研发经费来衡量;ws代表外商投资,采用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变量。

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本文的核心假说,根据分位数回归模型(13),在0.01-0.99之间设置9个主要分位点,得到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不同分位上,制度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技术,在每个分位进行回归时均进行100次重复抽样,增强估计、推断效能。由此,得到全样本、东中西部分位数回归结果,见表1、表2。

表1显示,就全国而言,制度软化的分位数系数呈负向显著,且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9个分位点上,系数绝对值呈上升趋势,说明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存在稳定的负向冲击。这与研究假说1相符,即在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强势政府之间进行激烈地晋升博弈,对中央政府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具有非完全执行动机,对大气污染治理持消极态度,通过放松大气污染管制和“向底线赛跑”效应引致制度软化,从而既无法高效利用治污资源,又难以采取严格规制标准减少污染排放,进而降低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公众认同系数值在分位点上正向显著,且具有“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可见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强烈参与感,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反馈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起到正向推动。同时,我们关注到公众认同的系数绝对值比制度软化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关注引起的治理效率提升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即二者相互作用的“净效益”为正,验证了研究假说2。同时,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以下几点:

①晋升激励(jsjl)系数值均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我国垂直型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热衷于“为增长而竞争”,诸如大气污染治理等项目的投资大且见效较慢,难以实现与GDP的有效对接,因而被地方长期忽视。②环境规制(rz)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在分位点上由正转负,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大气污染的规制能够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实现有效的减排;另一方面,在条件分布的后期环境规制的影响为负,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资金、设备的投入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形成了不少大气污染治理的形象工程。③产业升级(inr)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说明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环境效应并不明显,④技术进步(js)的系数值表现为负向冲击,并在第6个分位上转为正向冲击。说明政府、企业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刚开始可能产生一定的成本开支,但到后期这种成本的损失将会被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治理效率的提升所弥补。⑤外商投资(ws)系数总体而言也呈现出由负向正的演变过程。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往往放松环境规制的标准,更多地从事“肮脏行业”的生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先进外资企业在地方所推行的国际环保标准能够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产生污染“晕轮效应”,从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

在全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探讨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层面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从表2分位数系数来看,东部地区核心变量sys、gzrt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并不支持研究假说,中部和西部地区分位数回归结果支持研究假说。东部地区与假说相反的根源在于,东部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驱动的先行力量,财政分权体制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大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考核指标逐渐纳入了环境绩效等因素,因而东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具有更强烈的动机,在多种因素综合之下,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财政实力明显落后,因而追逐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晋升锦标赛更为激烈,制度软化引致的大气污染治理供给下降问题更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排斥执行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使得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下降。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社会公众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是较高的,但由于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气污染治理存在固有难题,加之新问题叠加,治理效果长期以来并不显著,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大都表现为“事后反馈”,决策的主体依然是地方强势政府,故不能对大气污染治理起到有效地促进。中西部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相对单一,治理难度相对较低,因而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能够较快地转变为地方政府的治理行动,在政府目标和社会目标达成有效统一时,就能够较快地增加治理投入和落实治理行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4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如下:

(1)总体而言,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呈现出不同的省际变化格局,中部大气污染治理效率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后。其中,京津冀、上海等省市治理效率较低,而海南、江西、吉林等省市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不俗。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效率,东部地区应当更加重视提升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和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东部各省份之间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统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产业准入标准及污染监控网络等方式,形成联防联控合力。对中西部地区而言,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投入,推广及普及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适用技术和成果,实现生产和产出过程的清洁化与绿色化。

(2)就全国而言,财政分权及晋升博弈下的地方强势政府具有非完全执行中央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动机从而引致制度软化,制度软化对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影响具有负向冲击。公众认同表现为一种文化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制度软化引致的治理效率下降。分地域而言,中部及西部经验结论符合研究假说,但东部经验与研究假说相反。以上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如何规避制度软化以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首先,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的政治晋升考评体系,由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指标变成更具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特别需要将环境指标及相关要素纳入到考评范畴,而作为绿色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大气环境指标更应当在政府考核奖惩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份额。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分税制体制。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无法保障地方政府在晋升博弈之下有余力提供事关民生的大气污染治理公共服务。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形成规范化、透明化管理,同时精简财政级次,构建一个具有自律机制的能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第三,引导公民自觉参与和监督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公众认同的树立,可从自身做起,培养正确、环保的生活消费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联合社会媒体积极宣传与披露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与不足,形成公众对政府、企业履行职能的多向反馈机制。第四,对东部地区而言,应当注重利用现代的科技与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各项资源的使用效率。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固有难题,要妥善解决好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地污染“回流”问题。要在充分尊重公众意愿的基础上,切实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能。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特别是中部的能源资源大省,尽管政府治理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晋升锦标赛之下的制度软化问题,因此要通过政府考核模式和财政分权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减少制度软化的负面影响,也需要政府对绿色环保项目给予更多的支持。

(3)基于各控制变量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应当进一步提高政府环境规制的强度,刺激企业在治污技术和生产技术中实现创新,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合理的、动态的环境规制标准。东部地区应当更多地利用市场化激励与规制手段,采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补贴等形式,更好地诱导企业主动承担污染减排责任。中西部应当注意行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不同的行业规制标准。第二,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传统产业在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下通过管理、技术、生产方法、产出目标等方面创新与升级,能有效促进污染排放的减少并实现生产与产出的高效化、清洁化、绿色化,进而实现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提升。第三,加强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发的投入,并注重引资质量的提升。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自主研发技术能力,引导和鼓励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同进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领域。同时吸收和借鉴国外企业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的先进技术成果、管理经验、环保标准,并加以内化吸收,形成对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利力量。对于中西部而言,要特别注重提升引资质量,避免“污染型”项目的引进,更多地利用技术溢出效应和效仿国外先进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97-118.

[2]张成,陆D,郭路,等. 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28(3):113-124. [Zhang Cheng, Lu Yang, Guo Lu, et 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tensity and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 28(3): 113-124.]

[3]Esty C D. Revitalizing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J].Michigan Law Review, 1996, 95(3):570-653.

[4]Kunce M, Shogren J. Destructive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Firm, Capital, and Labor Mobility in A Model of Direct Emission Contro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0(3):543-549.

[5]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 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1):56-65. [Zhou Yean, Fen Xingyuan, Zhao Jianyi.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rket Order[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Press, 2004, (1): 56-65.]

[6]李斌,彭星. 制度软约束对中国工业低碳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视角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3,(6):847-903. [Li Bin, Peng Xing. The Influence of Soft Institution Constraints on the Low 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3, (6): 847-903.]

[7]卢现祥.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制度“软化”?: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1,(9):44-48. [Lu Xianxiang. Why There will be “Soft” Institu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 (9): 44-48.]

[8]Qian Yingyi, Roland G.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 88(5):1143-1162.

[9]彭星,李斌,金培振. 文化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经济低碳转型吗?:地方政府竞争视角下的门限回归分析[J].财经研究,2013,(7):110-121. [Peng Xing, Li Bin, Jin Peizhen. Is Culture Informal Institution Helpful for Low Carbo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reshold Regression Analysi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 (7): 110-121.]

[10]韩晶,陈超凡,施发启. 中国制造业环境效率、行业异质性与最优规制强度[J].统计研究,2014,(3):61-67. [Han Jing, Chen Chaofan, Shi Faqi. Environment Efficienc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eterogeneity and Optimal Regulation Intensit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4, (3): 61-67.]

[11]Grootaert C, Oh G, Swamy A V. Social Capital, Household Welfare and Poverty in Burkina Faso[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 2002, 11(1): 4-38.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2

一、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三种

1、装修材料污染。室内装修用的油漆、胶合板、刨花板、内墙涂料等都有甲醛、苯类等有毒有害物质。目前国家卫生部和环保部门曾做过一次室内装修材料调查,结果发现有毒物质所污染的材料占68%,这些材料一旦进入居室或办公室将会引发呼吸道,消化道、神经、视力、血液等方面的疾病,而这些有毒物质的释放期也比较长,特别是甲醛的释放期最长,可达3—15年.居室装修后,在短时间内采取通风措施来消除甲醛等有害物质的污染是起不到作用的。

2、家具造成的污染。家具是家庭和办公室内的重要物品,因目前家具大多是复合板材料,其表面的油漆,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并缓慢释放,造成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超标。

3、建筑物墙体本身污染。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中加入了含氨以及尿素的防冻剂。这些防冻剂在墙体中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逐步释放氨气,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大量增加。

4、建筑材料的污染。在建筑施工中大量使用黄沙,石子,水泥以及大理石等,这些物质中有的含有放射性物质,它们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具有放射性氡的气体,它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二、室内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1、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 溶于水和其他有机溶剂。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随着温度的上升挥发加快。当室内空气中含量为0.1mg/ m3时就有异味和不适感,达0.3mg/m3时就感觉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5mg/ m3时引起咽喉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则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等疾病;当达到30mg/ m3时导致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细胞核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白血病、青少年智力下降等,儿童和孕妇对甲醛气体尤为敏感、危害更大。

2、苯、甲苯、二甲苯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具有强烈的芳香味,易挥发,易燃有毒。它主要会引起急躁不安、头痛、不舒服等和其他神经性疾病。苯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对眼睛、皮肤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吸入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女性对苯尤其敏感,对生殖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

3、氨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挥发。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浓度过高时可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氨气被吸入后容易通过肺部进入血管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红蛋白的运氧功能,短期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同进将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可能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4、挥发性有机物(tvoc)它是装修过程中多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混合体的总称,它的沸点通常在50-2600c之间,它们在施工中大量挥发,使用中缓慢释放,主要包括苯类物、有机氯化物、氟里昂系列、有机酮、胺、醚、醇、酯、酸和石油烃类化合物,在高浓度的tvoc环境中可导致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和血液中毒、当浓度达到3.0-25 mg/m3时会产生刺激和不适,与其它因素联合作用时,可能出现头痛;当tvoc浓度大于25mg/m3时,除头痛外,还可能出现其他神经毒性反映,常见的症状:眼睛不适,浑身赤热、口舌干燥、头痛、疲倦、咽喉部有异物感等。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科学治理室内空气污染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其关键是防重于治。它可分为事前防治,事中防治和事后治理三个方面。

1、新居装修设计上要科学合理、在保证室内通风透光、舒适的前提下设计尽量减少使用粘全板、板材……。这样可以保证在装修过程中少用粘合剂和油漆、涂料类物质。

2、室内设计阶段要进行装修可能性污染的预防性评估,根据装修所用材料的质地等级进行污染的可能性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的污染程度,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3、在装修时边装修边治理,将可能性污染扼杀在萌芽中。在装修结束后,要对装修的居室内的空气进行检测并进行适当的补救性治理。目前我国居民在装修过程普遍没有认识到室内污染的严重性,存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设计装修图案和装修结构(无污染防治设计内容)。装修结束后不经过检测和治理就搬进富丽堂皇的新屋。因此,目前的事后治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际国内的先进治理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臭氧法治理室内装修污染,它主要利用o3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o3在还原成o2的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加以氧化,而本身对室内空气不构成二次污染,从而达到治理目的,但o3消毒机产生的o3量较小,能源消耗较大,其治理速度慢、代价也比较高,从而不易被人们接受。

2、化学方法治理室内空气污染。它主要是利用化学物品之间相互反应,通过脱水、氧化等复杂途径使装修表面或油漆层表面的氢氧基氧化成水,从而达到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的目的。目前我国市场这类产品较多。各种产品的组成也不尽相同,其治理基理不同,效果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购买使用前应充分了解其治理原理和方式,以及有无二次污染等。在进住前应进行检测,只有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标的情况下才能进住。

3、光接触媒法治理室内空气污染。它主要利用氧化力极强的二氧化钛作为一种氧化剂,它在光的作用下其表面,能释放出活性极强的电子对,并使之和空气中的有机物及各种细菌发生降解反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它本身无毒无害,不参与反应,只提供反应的条件与场所,因此具有永久性是当前治理室内空气污染的理想材料。

4、利用通风和植物吸收法进行治理。装修后的房屋,在未检测情况下不要冒然进住,如无检测和治理条件,则应长期进行通风,同时在室内摆放一些能吸收甲醛、苯等物质的花卉、植物如吊兰,芦荟等,以降低室内污染物质的浓度,从而减轻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害。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密切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生态建设大会精神,坚持以率先科学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城市为目标;以打造生活舒适便捷、环境质量优良、生态景观怡人的市容环境为着力点,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工作力度,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整治行动,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机动车排气污染联防联治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淘汰高污染黄标车,年内力争淘汰高污染黄标车669辆以上;深化油气污染治理,10月底前完成建成区现有19座加油站、28辆油罐车的油气污染治理任务;进一步完善公安交警部门自行履职长效机制,加大黑烟车治理力度,在道路上行驶的黑烟车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普及使用国Ⅲ标准车用燃油,严格执行新车国Ⅳ排放标准,有效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体健康,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三、工作任务及分工

(一)加快淘汰高污染黄标车

1.参照市区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3月份草拟本辖区高污染黄标车淘汰经济激励政策,尽快提交市长办公会,以加快黄标车淘汰进程。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2.按照《2012年全市高污染黄标车淘汰和油气污染治理计划》要求,制定黄标车淘汰工作月度计划,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加大黄标车停放地监督抽测频次等措施,促进高污染黄标车提前淘汰,确保按时完成淘汰任务。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二)全面开展油气污染综合治理

3.参照市区油气污染治理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3月份草拟本市油气污染治理以奖代补政策,尽快提交市长办公会,以推动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进程。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4.按照《2012年全市高污染黄标车淘汰和油气污染治理计划》要求,制定本辖区油气污染治理月度计划,加快推进油气污染综合治理进度,确保按时完成治理任务。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5.按照国家油气污染排放标准要求,尽快落实专项资金,争取在年底前配齐油气排放综合检测仪器设备。

责任单位:经费管理站监控中心

6.对未按照国家油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和处理设施的新建、扩建、改建储油库、加油站,一律不予审批。

责任单位:审批科

(三)加大黑烟车整治力度

7.协调配合公安交警部门,继续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路查执法工作,加大冒黑烟和无环保标志上路行驶车辆的查处力度,在建立起公安交警部门自行履职长效机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确保此项工作继续保持七区五市领先位置。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8.科学掌握黑烟车构成比例的季节差异,有针对性的在冬季开展黑烟车集中整治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整治工程施工、客货运输等易发冒黑烟车辆。补充完善黑烟车易发多发重点行业和单位车辆动态信息库,有针对性地加大重点行业和单位车辆停放地现场监督抽测力度,对不达标车辆实施跟踪治理。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9.及时办理市局机动车冒黑烟转办的举报件。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10.协调配合交通部门组织开展对二级以上维修企业超标车辆维修认定工作,并对认定的超标车辆治理企业维修质量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维修服务优质便捷。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四)强化机动车污染源头控制

11.协调公安、工商部门,严格实施汽车国家第四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禁止低于国Ⅳ排放标准的机动车在我市销售、挂牌或由外地转入。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12.协调工商部门定期开展车用燃油质量现场检查,扩大对车用燃油经营单位销售质量抽检范围,加大执法力度。对销售不符合国Ⅲ标准车用燃油的单位依法查处,定期曝光,确保建成区全部销售符合国Ⅲ标准的车用燃油。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五)开展环境友好车队创建

13.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友好车队系列创建活动,在巩固以往创建成果的同时,适当调整环境优秀车队和标兵车队的创建比例,重在抓好“优秀”、“标兵”车队的示范带头作用。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宣传监督科

(六)加强机动车环检机构能力建设

14.在已实现全市环检、安检一站式服务基础上,深化环检机构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环检机构岗位技术比武和“服务零投诉”等竞赛活动,完善登门检测服务措施,为广大车主提供优质便捷的检车服务。

责任单位:监控中心

(七)加强舆论宣传

15.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广泛宣传“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行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宣传报道整治行动具体进展和工作成效,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知识下乡”活动,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扎实推动“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利用舆论的监督作用,开辟“曝光台”,对机动车排气污染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曝光,通过舆论监督促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责任单位:宣传监督科监控中心

(八)强化监督考核

16.制定“整治行动”考核办法,纳入局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对“整治行动”工作进度和目标完成情况的督查考核,确保“整治行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责任单位:办公室

四、实施步骤

(一)发动准备阶段(2012年3月上旬)

根据本方案要求,对“整治行动”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案,分解目标责任,完善机动车排气污染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广泛宣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争取社会理解和公众支持。

(二)整治实施阶段(2012年3月上旬-11月中旬)

按照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和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深入扎实组织开展“整治行动”,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及时查找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全面完成本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及时宣传报道“整治行动”进展情况,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投入到“整治行动”工作中来。

(三)总结考评阶段(2012年11月中旬)

总结全年“整治行动”工作情况,确保在各级的验收考核中取得好成绩。

五、组织保障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字:大气污染治理 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 工业废气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瞩目。但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大气环境的受破坏程度却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在粗放的重工业发展模式下,工业废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大气污染现象十分严重,酸雨等空气污染所导致的灾害甚至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为了对大气污染现状进行有效治理,避免环境污染对人们带来灾害,需要从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影响治理效果的基本因素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一、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工业废气处理的控制,产业结构的改变,人们环保观念的转变以及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等等。而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上来分析,影响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因素包括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多个方面。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即是指工业生产中的工业发展规模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所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规模效应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并没有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甚至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以工业为经济增长核心产业的地区,规模效应十分突出,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够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得工业废气的排放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让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一般需要忽略或者抑制规模效应,让规模效应不会对污染治理的进行造成阻碍,更有利于对工业废弃的控制。

2.结构效应

结构效应指的是工业的产业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所产生的影响,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可以让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每年工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有着较久工业发展历史的老工业区,比如说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产业中,生产经营往往需要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如果不在排放前进行处理,则对大气环境会造成更大程度的污染。而在大气污染的治理过程中,结构效应即是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后对污染情况改变的一种直接体现形式,对污染的治理效果能够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通过当地经济发展模式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工业结构模式从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变的方式,可以让大气污染情况得到一定的控制。比如我国现今许多工业城市为了治理大气污染,就会将传统的,对大气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改变来实现对当地大气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3.技术效应

技术效应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工业生产工艺、废气排放前的处理技术、当地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等等,是当今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最常考虑到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展,就是受到技术效应的影响。随着当今环保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完善与改进,从技术上可以让大气污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许多地方每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比如说在原油生产工业中,脱硫加氢技术成为了生产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已经列入了工业企业生产的相关法规,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

通常来说,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中,技术效应对大气污染所治理产生的正面影响作用最大,其次为结构效应,而规模效应则一般对大气污染治理没有正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负面影响。

二、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建议

根据对大气污染治理中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等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制定治理措施的要点,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在不同影响效应的分析基础上,针对于我国工业废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粉尘等物质的现状,可从多个方面对大气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首先,从工业生产技术上完成减排与排放前处理的工作。从政府部门入手,转变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减少工业废气排放的生产工艺与废弃处理技术作为研究的重心,在新技术领域投入资金,让工业生产的技术以及设备上能够保障废气的少量排放或者经处理后排放。其次,改变国民经济增长过程中评判增长水平的标准,不将工业所带的经济水平增长作为单一的标准,还需要对工业生产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看作经济增长评价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工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最后,从控制结构效应的角度入手,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轻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让工业生产中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降到最低。通过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结构的合理调配与控制,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在当今生态环保生活模式深入人心的基础条件下,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控制大气污染,恢复大气环境,成为了当今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由于技术效应对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通常为了保障大气污染的治理效果,可以从技术效应角度入手,优化工业生产的技术与设备,完成从粗放式发展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岳立. 兰州市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学分析[D].兰州大学,2011.

[2]应瑛,杜伟杰. 国内外大气污染治理的典型做法及启示[J]. 浙江经济,2013,15:22-23.

[3]王春玲,付雨鑫.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困境与政府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生态经济,2013,08:144-148.

[4]杨丽芳,徐静,梁红,李然,余良谋,王琳. 基于工作过程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课程标准探索与实践[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96-99+104.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5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环境监测站内蒙古包头014100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我国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造成了我国大气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燃煤、机动车尾气、废弃物及企业排污等造成的大气污染,因此强化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进一步探索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现状;措施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上不科学的自然资源开发和使用,给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目前我国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提升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采用集约型生产方式取代原先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目前经过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我国大气环境有所改善,但我国整个的大气污染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因此,完善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提升我国大气质量还需要我国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1.1 煤烟型污染在大气污染中占有极大比重

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燃煤废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为目前在我国城市供电和工业行业中,他们的主要资源就是燃煤,此外我国北方地区在冬季也会燃烧大量的煤炭进行取暖。在燃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对我国大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1.2 部分城市汽车尾气污染严重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也加剧了我国大气污染。同时由于汽车尾气的污染程度本身带有极强的区域性,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汽车使用量就是越高,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也就相对较大,大气污染也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我国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由原来的工业废气转变成了汽车尾气的排放了。

2 提升对大气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2.1 做好大气检测,实现大众媒体监督

一是要提升大气检测的预报能力,利用广播等相关媒体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天天预报,二是提升公众舆论监督能力,提升全国人民污染防治意识,使得全民进行大气质量的监督,对于那些造成严重大气污染的工业进行舆论的谴责,从而达到对大气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2.2 进行企业工艺改造,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对那些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按照相关法规和经济管理手段对其进行治理,对于那些污染特别严重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提升其违法成本,并对其进行企业工艺改造和增加其对环保的投资,使其排放符合相关规定的标准。

3 发挥政府作用袁完善大气治理机制

由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特别强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其工作难度较大。因此,只有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能够提升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并将其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政府重点工作,制定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机制,进行污染防治工作的责任落实。同时做好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提升全面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个人人监督、人人参与的良好环境保护氛围。

在整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我们做得就是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制定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对企业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和合理分析,进行工业园区的具体规划,结合每个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搬迁,并在中心城市的上风向尽量减少污染源,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安排工业园区的科学布局,实现城市中心区域环境的有效保护,这样的布局方式可以极大的降低大气污染,从而达到保护城市居民健康的目的。

二是要进行城市工业园区和生活区的合理划分,在规划时一定要保持二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采用在二者之间建立绿化带的方式,进行植树造林,通过有效的绿化达到降低大气污染,实现自然界的循环的目的。

三是对于那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治理成本较高的企业进行强行的关闭、转型或是搬迁,进一步实现我国大气环境的有效保护。

4 进行能源结构调整袁提升能源利用率

由于目前我国还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而煤炭在燃烧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以及烟尘。因此,想要完善我国大气环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可以采用一次能源及天然气等,同时提升太阳能等利用。其次就是改善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此,我国要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就是需要大力提倡洗煤选煤工业,加大对洗煤企业的资金投入,这样能够更好的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最后就是提升对我国基础设施的改进。目前我国锅炉质量较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还很大,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善我国污染物就必须进行锅炉的改造,提升锅炉自身的设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5 提升环保宣传袁强化环境管理

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环保宣传工作,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宣传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企业主环保意识得以提高,进一步完善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加大企业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投入。同时我国相关环保部门更是要提升其执法力度,对那些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进一步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6 结语

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进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我国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制定出完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采取更加有效、可行的措施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金南,宁淼,严刚,等.实施气候友好的大气污染防治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0(10):28-36,111.

[2]林忠华.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审计监督[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2(4):1-6.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政府责任 原因

大气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其质量的优劣,与人类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而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政府责任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主要表现在决策和监管执行上。首先,在决策上,政府选择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治理道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侧重于经济发展的投入,从而忽略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先污染后治理”就是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的经济效率,先任由污染发生,或者在人们还未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污染,最后再采取措施减少和治理污染。其次,在监管上,我国政府不仅对涉大气污染新建企业的行政审批把关不严,而且对新建企业的大气污染影响评价也流于形式。另外,政府对企事业单位治理大气污染的监管也存在懈怠。政府在面对企事业单位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大多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这一方面受限于大气污染测量技术的落后,同时与政府和企业相互的“灰色利益”也密不可分。

究其原因,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的缺失,从理论上可以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组织及其政府官员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不受公共利益的激励,他们的行为是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以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政府组织往往为了达到预算的最大化,不断追求组织规模的扩张和公共产品的无限提供;而政府官员则追求权力或金钱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实施管理地区性公共事务的时候,往往同时承载着国家利益、地方利益和政府自身利益等多重利益。由于目前我国的政绩考核大多以GDP为导向,与官员的自身利益是正相关关系,所以政府官员往往更注重眼前利益,过多地关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此,在涉及经济增长和大气污染治理时,经济发展通常会超越环境保护目标,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是让位于经济增长。

然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更多的可以归结为以下现实原因: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理念滞后。政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方式是不可取也是不科学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要求政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治理理念,必须从源头上防范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从而彻底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末端治理”理念。此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理应具备的基本责任意识被日益扭曲和畸形的政绩观淡化,政府责任意识严重缺位。

其次,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上存在缺陷。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规范和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其一,立法观念落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总是侧重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整体性法律法规,忽视制定有助于落实的具体法规。其二,立法体系不够健全,我国目前缺少一部将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要求纳入综合型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我国环保部政策法规司的司长之前在解读《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重点时曾强调,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中,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其三,立法内容不完备。在我国,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过程中,政府只设立了总量控制指标,没有将该指标细化、量化和标准化。在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法律责任不明,处罚力度不够的问题。原本应该是“事前申报”的许可证申请要求在排污企业为避免更多责任,承担治污成本和环保单位为避免投入资源进行数据审核的双方趋利避害行为下变成事后申请和确认,对于这些行为,法律中的处罚规定不明,罚款较少,从而使得大气排污许可证成为摆设。

再次,对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履行环境责任缺乏监督。政府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如果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完善的外部监督,我们很难保证其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全心全意为环境公共利益行事,而不利用权力寻租。此时,寻求有效的外部监督及其重要,行政问责机制和社会公众监督是外部监督的两种最重要的监督形式。目前,政府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尚缺乏有效的系统的监督机制,不但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而且社会公众监督环节也相当薄弱。监督职能的弱化和监督力度的不足是导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第一,行政问责机制不完善。问责政府不当的行政行为已成为衡量政府执行力的标准之一。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普遍存在着“重企业环境责任、轻政府环境责任”的特点,而少数规定政府环境责任的法律条文则呈现出“重政府环境权力、轻政府环境义务”的特征。而有关政府环境法律责任的规定严重缺失,这使得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及时的监督和纠偏,行政问责机制有待完善。第二,社会公众监督环节薄弱。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规定单位和个人用有检举和控告权利的同时,却在如何实施检举权和控告权方面没有相关规定,这就造成了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法律缺位。同样,法律在规定公民就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监督权也是如此,监督权如何实施是最大难题,公民获取信息渠道受到限制,参与面相当狭窄,很多公民基本都是“被代表”,公民的监督权无处并且无力实施。

为此,我国政府要强化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可以在加强政府责任意识,规范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的立法,加强政府环境责任的内外部监督等方面采取措施。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将生态经济观念纳入政府绩效的考核体系,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构建生态文明与经济富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吕景城.论政府责任及其实现控制机制[J].东南学术,2005,(3).

[2]高涛.污染治理对策研究――以大气治理为例[J].生态经济,2009,(2).

[3]王春玲,付雨鑫.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困境与政府路径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3,(08).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7

李和平:1月17日―18日,环境保护部组织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顾问组5名院士和总体专家组25名专家等人士召开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及趋势分析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就大气污染的成因和特征提出: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是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大气中多种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浓度水平存在,这一特征与发达国家曾经经历的大气污染显著不同,尤其是PM2.5来源复杂。

结合我省大气污染防治专家组的研判分析,本地污染物排放累积,加上不利气象条件诱导,再加之有区域性污染传输,三方面不利累加共同导致了重污染天气的出现。气象条件的不利虽然与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本地污染物的排放量大是造成重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燃煤、机动车、工业等排放的污染物也在持续增加,气象条件略微有所不利,就容易造成空气重污染。从这几次红色预警期间各项数据的分析情况来看,我省大气重污染除了30%~40%来源于外省的区域性传输外,60%~70%均是由本地排放累积造成的。那么造成这么重的雾霾天气的污染物来源都有哪些呢?以郑州市为例,通过PM2.5在线源解析结果表明,导致郑州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依次是燃煤源、机动车、工业源、扬尘和二次生成。

《决策探索》: 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各级各部门,凝聚全省力量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我省空气质量出现明显好转,相当长时间内我省蓝天白云常在,老百姓称为“攻坚蓝”,请问2016年我省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如何?攻坚战以来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2017年借鉴?

李和平:2016年7月开始,省委、省政府组织全省各级各部门全面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半年来的奋力攻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出现了“两降一升”的可喜局面,一举扭转大气质量持续恶化趋势。“两降”即PM10、PM2.5平均浓度双下降,2016年全省PM10平均浓度1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降幅5.2%;PM2.5平均浓度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微克/立方米,降幅8.8%。“一升”即全年优良天数为196天,同比增加13天,上升3.4%,超额完成部省下达指标。我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措施、力度和成效,得到了环保部的充分肯定,攻坚战打出了必胜的信心、打出了积极的态势、打出了可期的前景。攻哉降木验做法是:各级各部门空前重视,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强大力量;狠抓“六控”措施落地见效,即控尘、控煤、控车、控油、控排、控烧,减排控排成效显著;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能力迈上新台阶。可以说,科学治污的措施、督查督导的力度、媒体参与的影响力都堪称空前,为2017年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开展积累了经验。

《决策探索》:我们知道,2017年河南省委、省政府要在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开打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请问今年攻坚战工作目标是什么?

李和平:省委、省政府决定,2017年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大气污染治理在完善“1+6+7”大气污染攻坚战系列方案基础上,出台《关于持续打好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继续完善提升方案,加大督查考核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持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是:全省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达到108微克/立方米以下,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74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达到200天以上,郑州市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退出后十位,安阳、焦作PM10、PM2.5在338个城市排名退出后十位。

省委、省政府制订并了“1+2+9”水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具体目标是:2017年,四大流域水质Ⅰ至Ⅲ比例总体达到52%以上;地表水劣V类比例降至18%以下;省辖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6%;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贾鲁河、清河、惠济河、卫河、共产主义渠、包河等河流环境流量改善机制初步建立;省辖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省直管县(市)、县级市基本完成黑臭水体的截污纳管工作,县城全部完成黑臭水体的垃圾清理工作。

《决策探索》:听了您的介绍,我们感到这些目标的完成还是很有压力的,河南省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营造碧水蓝天?

李和平: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切实保持重点治理成效,持之以恒抓巩固。要把工业、油品、机动车、秸秆等方面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精细的管理、更加严厉的惩处机制巩固好,确保措施不松劲、污染不反弹、效果不降低。二是围绕重点领域深化治理,强化措施抓提升。要将扬尘污染治理、减少供暖燃煤使用、清除重污染违法违规企业作为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力抓手,定项目、定时限、定责任,确保按时限发挥项目减排效益,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三是聚焦重点地区突出问题,攻坚克难抓短板。要将郑州以及豫北的新乡、焦作、安阳、鹤壁和濮阳市作为提升我省治污能力的重点区域,抓好重点区域应急应对,尽一切可能为空气质量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措施有:一是落实重点任务,保障切身利益。要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提高环境风险防范能力。要保障一渠清水北送,建立丹江口水库汇水区水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做好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护工作。要保障生态流量,针对上游无天然径流、境内流程短、自净能力差的贾鲁河、惠济河、卫河、汤河、黑河等21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工程,推动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二是治理重点领域,削减污染负荷。要治理生活污水,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要进一步降低工业污染负荷,所有工业企业外排废水要全因子达到国家和省确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满足达标要求的,一律实施停产改造。要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全面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优化调整工作。三是整治黑臭水体,改善人居环境。要全面排查黑臭水体,摸清底数、编制清单、绘制分布图、制定治理方案,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和达标期限。要制定方案,专项治理。各地要在排查基础上,逐条制定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确保12月底前全部消除省辖市黑臭水体。四是紧盯重点时段,确保环境安全。要紧盯汛期水环境风险,加强闸坝调度,科学调控闸前蓄水量和下泄流量,闸前河水集中下泄。要紧盯枯水期污染物入河量,进一步加大对污水处理厂、涉水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督促落实限产限排措施,严罚超标排污行为。要紧盯上下游联防联控。在汛期和枯水期前后,上下游要定期互通跨界河流水质、水文和闸坝调度情况,加强与下游省份城市和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沟通协调,防止出现跨省界污染事件。

大气污染治理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预防;治理

大气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物一般有2种形态,即颗粒状污染物和气态状污染物,颗粒状污染物主要以烟尘为主,气态状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含氢气体等。大气污染物能够在大气中扩散,具有污染范围广、区域性和整体性强的特征。因此,大气污染的程度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能源构成、工业结构和布局、交通状况以及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有关。防治大气污染物的根本方法,是从污染源头着手,通过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污染物扩散稀释等措施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同时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能够影响大气质量的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本体的自净能力,采用最佳的防治方法,已达到控制大气环境质量,减轻大气污染的目的[1]。大气污染物的综合防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1.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必须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对该地区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做全面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控制污染物的最佳方案[2]。例如:工业生产区应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与城市生活区之间,要有一定间隔距离,并营造城市绿化带,以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严格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审批,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或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的要责令其停工限期整改,对于现有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采取关、停等措施。

1.2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改变,因此应优先推广型煤和低硫等洗选煤的生产和使用,降低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此外,要根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要从改善能源结构入手。例如,使用天然气和焦化煤气、石油液化气等二次能源,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能、生物能和核聚变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1.3实行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

家庭中的燃煤炉灶和分布在市区的各类采暖、烧水小锅炉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是造成城市大气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采取区域采暖,集中供热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区域采暖,集中供热的好处表现在:一是可以提高锅炉设备利用率,降低燃料消耗量;二是可以充分利用热能,提高热利用率;三是便于采用高效率除尘设备,大大降低粉尘排放量。四是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从而减少运输设备的使用,间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1.4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绿化造林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蒙尘的树叶经雨水淋洗后,又能够恢复吸附与阻拦尘埃的功能,使空气得到净化。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释放出氧气,可吸收二氧化碳,一般1 hm2的阔叶林,每天能够消耗约1 t二氧化碳,释放出750 kg氧气,起到了良好的空气调节作用[3]。

2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

2.1颗粒状污染物的治理

大气中的烟尘(主要由颗粒状污染物组成)大部分是由于固体燃料(煤)的燃烧产生的。去除大气中颗粒状污染物的方法很多,根据其作用和原理,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干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利用机械力(重力、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达到净化的目的。常用的设备有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其中最简单、廉价、易于操作维修的是沉降室。携带尘粒的气流由管道进入宽大的沉降室时,速度和压力降低,其中较大的颗粒(直径大于40 μm)则因重力而沉降下来。旋风除尘器的作用原理是使气流在分离旋转,尘粒在离心作用下被甩往外壁,沉降到分离器的底部而被分离清除。这种方法对5 μm以上尘粒去除效率可达50%~80%。二是湿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该方法是用水或其他液体使颗粒湿润,进而加以埔集去除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喷雾塔式、填斜塔式、离心式分离除尘器、文丘里式除尘器等多种,这些方法能除去直径大于10 μm的颗粒,如果采用离心式分离除尘器,其去除率可达90%左右,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能耗较高,同时存在污水处理问题。三是过滤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其中最常用的袋式滤尘器对直径1 μm颗粒的去除率接近100%,它使含尘气体,通过悬挂在袋室上部的织物过滤袋而被除去,这种方法效率高,操作简便,适应于含尘浓度低的气体;其缺点是维修费高,不耐高温高湿气流。四是静电法去除颗粒状污染物。该法的原理是所有尘粒通过高压直流电场时吸收电荷的特性而将其从气流中除去。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接地集尘筒壁移动,借重力而把尘粒从集尘电极上除去。其优点是对粒径很小的尘粒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且不受含尘浓度和烟气流量的影响,但设备投资费用和技术要求高。

上述各种除尘方法原理不同,性能各异,使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加以选择或使用,主要考虑因素为尘粒的浓度、直径、腐浊性等以及排放标准和经济成本。一般情况下,颗粒较大(数十微米以上)宜于采用干法,对于细小颗粒(数微米)则以采用过滤法和静电法为宜。

2.2气态污染物的治理

二氧化硫不仅在大气中形成酸雨,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严重腐蚀锅炉尾部设备,影响生产和安全运行[4]。因此,烟气脱硫对我国来说更为重要。烟气脱硫技术包括燃料脱硫(目前主要是重油脱硫)和烟气脱硫2种。重油脱硫是采用加氢脱硫催化法,使重油中有机硫化物中的C—S键断裂,硫变成简单的气体或固体化合物而从重油中分离出来。含硫量较高的重油首先进行脱硫处理,再提供给用户,主要应用在那些没有烟气脱硫能力的中小工厂,而大型工业企业则要求安装烟气脱硫设施。

烟气脱硫可分为干法和湿法2种,湿法是把烟气中的SO2和SO3转化为液体或固体化合物,从而把它们从烟气中分离出来,湿法脱硫主要包括碱液吸收法、氨吸收法和石灰吸收法等。碱吸收法是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水溶液等作为吸收剂;氨吸收法用氨气作为吸收剂;石灰乳法使用石灰浆作吸收剂,同时可回收石膏。

上一篇: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范文 下一篇:医院污水处理自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