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01 16:42:21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1

【关键词】 电子病案;缺陷

近年来, 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 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缺乏足够的理解、尊重、信任, 医疗纠纷频繁发生, 特别是与病案质量相关、质疑病案真实性的案例剧增。因病案缺陷如:缺少首页、入院记录、出院记录、手术记录、检查单及护理记录单等, 导致医院在医患纠纷案中败诉赔偿的案例屡见不鲜。2012年12月, 河南省胸科医院开始应用电子病案系统, 未归档纸质病案缺陷增多。为了探讨缺陷原因, 本科随机抽取2013年2月916份未归档病案, 由护士在整理、排序过程中, 把发现的病案缺陷问题登记, 进行统计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减少了病案缺陷, 提高了病案质量。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本院患者出院时送到病案室的纸质病案916份, 本科护士在病案整理、排序、装订的过程中, 进行初步把关, 把有缺陷的项目进行详细登记, 然后汇总, 具体情况如下表1。

2 原因分析

2. 1 电子病案系统应用初期, 是否打印纸质病历、打印哪些项目、由护士还是大夫打印, 没有明确规定。有些项目护士认为应该由大夫打印, 而大夫则认为应该由护士打印, 结果就出现了纸质病案缺陷, 如医嘱单、体温单等。

2. 2 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差, 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病历出病区前对纸质病案没有认真检查, 而是直接装在袋子中送往收费处, 造成病历缺陷。(注:患者出院时, 需将病历送到收费处, 收费处见病历后才为患者结帐, 然后由本科护士到收费处收取病历回病案室。)

3 讨论

从表中可以看出, 缺少住院安全告知单的未归档纸质病案有28例(3.06%)。安全告知单是患者入院时, 病区护士首先应告知患者的内容包括:防火、防盗、防摔、防骗及医院规章制度等。这些内容是病区护士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少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全事故的发生。手术记录、病程记录、检查单等是患者住院期间检查、治疗及护理的真实记录, 在医患之间出现医疗纠纷时, 字字句句都是法律部门进行司法鉴定、判断是非、分清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利于举证责任倒置。

病案是患者住院期间医疗活动的原始记录, 既是诊治活动的实录, 医疗动态分析的记载, 又是综合评价医院医疗质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依据。它客观反映疾病诊断、治疗及转归的全过程。随着法律的不断健全及医疗行业举证责任倒置等法律法规的颁布, 病案已成为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合法权益的最直接证据[1]。由于国家卫生部门至今未明确电子病案的法律效力, 在医患纠纷中纸质病案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依据, 这就要求患者出院时所在病区要把电子病案打印成纸质病案, 送病案室归档保存。为此, 我院在以往的加强医务人员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基础上, 以本院重大医疗纠纷案为例, 分析发生原因, 总结教训, 提高医护人员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能力。建立考评和奖惩制度, 对问题严重的病案, 在院报上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经济处罚。同时, 改变了原来执行的患者出院流程, 改为患者出院后七天内, 将完善后的纸质病历送到病案室整理归档, 为大夫完善病历争取了时间, 从而减少了病历的缺陷, 提高了病历质量。

在发生医疗纠纷诉讼时, 病案缺陷是医院隐藏的最易爆发的隐患, 最易成为推定医院过错的目标[2]。做好病案整理, 控制缺陷率, 光靠病案室护士的整理还是不够的, 应结合缺陷登记及信息的按月公布, 同时与临床科室沟通, 配合病案质控制度的实施, 对病案质量的提高, 避免缺陷的发生,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爱娟, 卓安山. 加强病案规范管理提高病案内涵质量. 中国病案, 2010, 11(1).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2

关键词:PDCA循环法;病历;书写质量;效果研究

病历书写质量是反映医师治疗思路,是医师医疗水平的书面体现,是有法律依据。病历书写质量的优劣反映整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前因住院医师多为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临床经验不足,导致病历质量偏低。

1收集资料

1.1 F阶段--查找、发现问题 收集我科2014年1月、2月、3月三个月运行病历及归档病历,抽查率70%,甲级病案率仅75~85%,见图1。

1.2 O阶段--成立CQI小组 召集科室各位医师、病历书写质量持续改进小组成员做病案质量分析。

1.3 C阶段--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查找最新知识和信息。

2现行病历书写工作流程

2.1住院医师采集病史

2.1.1患者入院后由住院医师核对患者基本信息,详细询问病史,做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初步制定诊疗方案。

2.1.2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比如:姓名、性别、婚姻状况、民族、身份证号、职业、住址、患者及家属联系电话,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一些需求与目前诊疗的知晓情况,对自身疾病的了解情况。

2.2归纳、整理思路,住院医师开始书写病历。

2.2.1根据采集的病史,整理思路,理清顺序,对已有的检查、检验,缺哪些检查,对目前的诊断还需哪些进一步检查。

2.2.2外院的检查、检验时间、是否为1个月内,如超过时间或病情发展快的需重新检查。

2.2.3病理是否需会诊或免疫组化或重新取活检,检查部位是否恰当,是否满足要求。

3上级医师完善修改病历、做出病情分析、给出具体诊疗思路

3.1上级医生对住院医师的病史采集提出补充完善病史,争取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以简化诊疗程序,减少病人经济负担,并能更早确诊及治疗。

3.2对住院医师的诊疗思路进行分析判断,指出一些遗漏的问题,治疗的方向,修正一些错误。通过调查了解到在病历书写流程中存在以下一些影响因素:

3.2.1患者周转快(主要为复查患者较多导致),电子病历系统不完善,手术医师:开晨会、学习传达文件、病例讨论、(大)查房、新入院患者处置、接诊门诊患者、换药、示教等,签字单据太多,流程太多,太繁琐,优化流程;

3.2.2住院医师太少,经管患者数太多,医师管的具体事务太多,如新农合、医保都要医师开好落实(本来可以由出入院处完成)。甚至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都做住院医师用,仍在书写病历。问病史不够耐心、不仔细。

3.2.3上级医师对病历中存在的没及时指出。上下级医师配合默契度不够。上下级医师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难以统一思想。

3.2.4患者主诉表达不清,文化水平低,未记得带或不知要带已有的检查片袋或报告单,部分医师听不懂患者当地方言,可能误解等。

3.2.5设备 打印机及医用电脑故障、电子病历信息系统不好使用及故障等。

3.2.6环节 住院医师写好后需待上级医生审核,上级医生把关不严,医疗文书越来越繁琐,工作量较以往明显增加。

3.2.7方法:监管不力、无相关管理制度、未与绩效考评挂钩、缺培训宣教等。

3.2.8年轻住院医师病历问题较多,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知情同意书问题较突出..

4 U阶段--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

找出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病历系统不完善,住院医师太少,经管病人数太多,住院医师写好后需待上级医生审核,上级医生把关不严,医疗文书越来越繁琐,工作量较以往明显增加;监管不力、无相关管理制度、未与绩效考评挂钩、缺培训宣教等各种原因进行分析。

5 S阶段--选择流程改进的方案

通过头脑风暴法,拟定并选择改进方案:①科室全体医师开协调会;②医务科出台《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及奖惩相关规定》;③科室制定书写时间规定及上级医师审核时间规定④多和患者交流沟通,尤其非本地医师应多掌握当地方言,准确把握患者提供的信息;⑤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⑥各级医师加强技能培训;⑦医务科加强监管力度;⑧医院加大引进医务人员,优化人员配置。

6运用PDCA管理基本理论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科学程序)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探讨该管理方法在提高病历书写质量不断提高应用中的意义[1]。

P阶段--计划阶段:F发现问题;1月~2月份。O、2月份组织人员,工作分工,制订计划阶段;C、3月份确定流程,调研现状;U、3月份绘制鱼骨图 ,找出根本原因;S、4月份选择最佳方案;5月~8月(P改进计划D实施改进方案C检验效果A流程标准化,持续改进)

D阶段--实施阶段:①召集全体医师召开协调会,加强上下级医师配合,改变观念;②制度、流程模式的修订:如医务科出台《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及奖惩相关规定》,抽出固定时间学习《病历书写管理规定》;③规定:上下级医师有意见分歧时无条件遵守上级医师意见;④绩效考评内容加入病历书写质量进行考评。

C阶段--检查阶段:①前期医务科派专人不定时到科室或病案室抽查;②后期t务科可根据科室病历书写质量评定扣除绩效工资,评分高的可适当激励,见图2。

A阶段--处理阶段:①经过PDCA循环,甲级病案率逐步提高,明显提高了病历书写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在整个改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上下级医师之间的协调配合仍需加强;③人员不足和熟练医师不足存在于整个流程的始终。

7结论

医院日常管理中,运行病历的监控是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2],实施干预措施后我院病历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甲级病案率明显提高,PDCA循环的应用对病历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医院逐步形成了制度完善、标准规范、监控多元的病历质控体系,病历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余力,余敏.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实践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4(32):73.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3

【关键词】技术;护理;服务态度;纠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7-88-02

护理纠纷是医患纠纷的一种,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学习,老百姓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护理纠纷的产生也随之有所增加。妇产科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何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成为妇产科护理管理的重点。因此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及时查找分析各种隐患,并采取相应对策,杜绝纠纷的发生至关重要。现将妇产科护理中常见纠纷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与同行一道商榷。

1临床资料

收集60例护患纠纷案例材料进行分析。60例护患纠纷中,有41例是由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当引起,12例是由护患沟通不善引起,4例是由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佳引起,3例是由患者或其家属的原因引起。护理人员的技术问题是引起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

2 护理防范措施及体会

2.1 努力提高护理技术。通过对60例护理纠纷案进行分析,发现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当,是造成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

2.2 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观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护理人员应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态度,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对病人有“三心”,即爱心、真心、耐心,设身处地理解病人,关心病人和产妇,从而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2.3加强护患沟通。 医患之间信息不通是多年来困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一大问题,也是众多护患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患者诊疗中接待的护理人员应主动服务,术前增加访视次数,术后重视随访。当病人对病情或护理操作有问题需要咨询时,应耐心解释,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降低患者的困惑,缓解护患之间的信息不通。除了言语沟通以外,还应重视肢体语言的交流,亲切的与产妇及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到放松,消除其就诊后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护理人员的非语言沟通(如手势、表情等)可在口头交流上起到更好的交流效果[1]。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观察患者的姿态、表情,揣摩患者的想法和情绪变化,了解患者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沟通效果,将可能发生的护患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2.4 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管理。

针对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应积极增加妇产科护理人员,改善工作环境。对工作和生活有困难的护理人员主动给予帮助,通过集体活动,调节不良情绪,帮助其摆脱困境,以保证其在工作中有足够的精力。同时不定期举行心理卫生知识的讲座,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使护理人员适应在妇产科高强度下的工作压力。

2.5 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妇产科工作有序开展。

针对妇产科护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护士之间合作帮助较少的情况,医院应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学习,提高职称和学历,建立阶梯式的护理团队。护理管理人员以身作则,团队成员相互协助,以老带轻的传帮代护理方式,有效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妇产科管理人员要做好护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保障,对各年的护患纠纷发生情况进行仔细的整理、分析,从中找出护患纠纷的发生原因,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防范措施,并将这些措施赋予实施和落实,达到及时处理纠正护理差错的目的。

2.6 加强法制教育学习。

随着各种媒体的宣传教育,产妇及患者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敏感性有较大的提升,这要求必须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工作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行业法律法规,明确医护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护理人员言行和增强法律意识,严格按章程操作。另外护理人员应认真书写护理文书,清晰记录,忌涂改,做到所有记录清楚完整和齐全不漏项[2]。

3 小结

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这是防范护理纠纷的必要条件。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法行医、以德行医。作为专业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只要护患沟通和谐,医护质量提高,相应配套的政策法规完善,一定能减少、化解和杜绝护理纠纷,使护理人员在良好的环境下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产科护理对象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文,邓泽虎,李才勇.妇产科的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与处理.西部医学,2007(6):6.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4

关键词:病案归档;原因;改进措施

病案是临床医疗工作人员对疾病进行诊疗的记录,客观真实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诊疗过程及治疗效果,是具备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书,记录患者病情的详细内容[1]。病案归档正常出院患者,病案应在出院后3d内送达病案室编目归档,死亡特殊病案应在7d内归档。病案归档是病案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环节之一,不仅评价临床医师业务水平,而且反映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2]。在实际工作中,病案如果不能及时归档,就会影响病案的录入、编目检索、质控、分析统计、上架入库等工作,尤其对医保、新农合报销患者带来不便,引起医患矛盾和纠纷。现将我院外科病区2014年10月和2015年3月出院患者病案三日归档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调取我院外科病区2014年10月和2015年3月出院患者病案进行统计分析,将外科病区六个临床科室两个时间段内患者出院人数及病案归档数、归档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014年10月外科病区患者出院病历727份,2015年3月外科病区患者出院病历788份,对病案在三日内归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从表1可见,2014年10月外科病区随机调取病历727份病历和2015年3月外科病区随机调取病历788份病历相比较,病案三日归档率明显提升,最高的科室泌尿外科达到了99.20%,归档平均率达到96.32%,有效地保障了出院病案三日归档率,减少了医患矛盾与纠纷,充分体现了医疗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

3讨论

3.1影响归档原因分析

3.1.1监管机制不够细致合理 医院职能部门对病案管理缺乏足够重视,对病案归档流程尚未完善;临床科室医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对病案三日归档率、病案书写质量要求不够清楚,病案监管力度不够。

3.1.2临床科室存在的客观原因 临床科室患者收治量大,外科手术开展量多,住院医师不仅要门诊,而且要到住院部查房、会诊、教学等任务,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有些临床科室患者住院时间短,病床周转快,工作量大,拖延了病历的及时书写;病案不完整,如检验化验单、病理报告单,由于检查的特殊性,患者在出院前不能及时取到报告单,遇到医生下夜班、轮休、手术或外出开会学习,无法及时签名提交病案;奖惩制度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管理需要,起不到有效地监督管理作用。

3.1.3住院医师对病案书写重视不够 临床住院医师注重医疗诊治工作,轻视病案书写,法律意识淡薄,未认识到病案的法律性和重要性;有些临床医生医学基础理念知识相对薄弱,对疾病的归纳和诊断欠缺,病案书写质量存在问题较多,填写病案首页不及时,填写内容不完整,填写损伤原因、病理报告、院内感染不严谨,从而延误了病案的及时归档。

3.2改进措施

3.2.1提高医院各职能部门对病案管理的重视 医院根据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院的相关规定,通过医务处组织每月定期召开协调会,认真讲解病案归档不及时的现状,由此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医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病案首页及时填写,及时提交,一般病案3d归档,特殊病案7d归档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实行奖罚分明,每月对病案首页有问题、病案3d内不及时归档的科室和个人进行绩效考评,与年终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挂钩,向全院通报。

3.2.2优化病案归档管理流程,提升归档率 通过电子病历管理软件,严格按照归档流程按时归档,利用院内医疗HIS系统跟踪监控每日病案,从出院提交到送至病案室的全程过程,每月详细统计病案从出院时间到病案签收时间,将患者出院信息设定至病案归档系统内,严格把关,做到不漏归,不漏编,不错归病案。

3.2.3提高法律意识,加强医师基本功训练 医院管理专家认为,如果医院方不能强化法律意识,不注重尽可能地保存具有法律效力的病案资料,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在"举证责任倒置"面前便会十分被动[3]。有些临床医师认为,病历书写优劣不重要,只要医疗技术好就行,而忽视了病案在举证责任倒置中所起的法律效力。应组织医生认真学习《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文件,通过对临床医师进行培训学习,使他们认识到了病案书写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意识,提高了新上岗医生病案书写的技能,为完成高质量的病案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病案信息是医院的最大财富,病案资料只有被充分有效地利用,才能产生效率,体现价值[4]。科学的病案归档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的建立,监管制度的落实,为病案归档提供了有力保障,增加了临床医师对病案书写的积极性,提高了法律意识,优化了病案归档流程,提升了归档率,使病案管理日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隗燕莉.病历书写质量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12,13(2):17-18.

[2]刘爱民.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6-137.

[3]段香兰.病案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病案,2009,10(5): 20-21.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5

作者:郑焱玲,蔡红卫,张利容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38)

【关键词】 糖尿病;心理护理;整体护理

糖尿病(dm)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因此,对患者长期的治疗措施必须由整体护理来配合实施。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现将我院内分泌科523例dm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病人523例,其中男317例,女206例;年龄16~79岁,以中老年病人多见。所有病人的诊断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1],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护理,523例患者中487例愉快地配合治疗,其余36例患者心理状况也有很大改善。

2 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

2.1 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通过调查发现患者在初患糖尿病时,由于疾病来的突然,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都有焦虑恐惧心理,并且随文化程度的高低而反应不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而出现头昏、眼花、心慌、多汗、血压和血糖升高等,使病情恶化,不易控制。针对焦虑恐惧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有:①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患者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②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患者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病情造成的影响,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患者有信心坚持治疗。

2.2 悲观和失望的心理

有的患者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需终生治疗和控制饮食,出现消极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对健康失去信心,悲观失望。针对愤怒、悲观和失望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有:①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者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患者对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②对患者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患者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患者,“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可帮助患者减少恐惧感。

2.3 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

见于糖尿病早期的患者或老年人,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认为自己没有病或是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拒绝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还有的患者对糖尿病的危害一无所知,不在乎病情之好坏,对疾病采取听之任之、满不在乎的态度。针对怀疑与不信任的心理状况护理措施有: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患者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者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患者的怀疑。

3 讨论

虽然dm是一种慢性病,但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患者不能长期住院治疗,当病情稳定、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得到良好的控制即可出院。病人出院前护士应做好出院指导,帮助病人学会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指导内容具体有:①让病人认识适当的运动和饮食的控制对促进和维持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导饮食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②指导病人正确测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胰岛素的注射方法、时间、部位、剂量、种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③让病人及家属了解低血糖的表现(如心慌、出冷汗、脉快等)以及紧急处理方法,了解疾病好转与加重的表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等。

糖尿病因为并发症的缓慢出现,使患者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疾病的长期折磨也使患者极易产生懈怠情绪,稳定的情绪可以缓解病情,而不良的心理因素常常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使病情加剧或恶化,对治疗和护理极其不利。因此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和了解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认真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帮助病人改善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为糖尿病病人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身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 玲.浅谈糖尿病与肥胖患者的健康教育[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1):67-68.

[2] 丁良菊,刘静华,刘艳秋.对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7,28(4):97-98.

[3] 刘新美.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80.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6

【关键词】 品管圈 肿瘤 不良事件 MORSE跌倒评估量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26-01

住院病人跌倒是医院常见意外事件之一,不仅导致病人损伤,延长住院天数,降低活动能力,增加医疗费用, 还可能影响病人对医疗安全的信任及心理的健康,影响病人康复[1]。2011年卫生部出台的病人安全十大目标中有“防范与减少病人跌倒”的发生。2009年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明确表明如果由于院方的设施陈旧,或不到位,或者是未履行相应告知及宣教义务将承担相应责任[2]。品管圈:全称品质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圈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3]。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我院(地市州级三甲医院)肿瘤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据护理部2013年的护理不良事件统计数据表明,全院全年发生跌倒的住院病人28人次,其中发生在肿瘤科的跌倒例数就有10例,占我院住院病人跌倒总数的35.7%,成为影响科室及医院护理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肿瘤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期找到病人发生跌倒的真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来降低肿瘤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5-7月肿瘤科收治的住院病人1079例(发生跌倒病人7例,跌倒发生率6.66‰)为对照组(活动前),年龄8-90岁;选择2014年5-7月收治的605 例(科室分科)住院病人为观察组(活动后),年龄14-86岁,比较两组跌倒发生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成立QCC QCC由肿瘤科7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5名。1名护师任组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拟定圈名:红心圈,设计圈徽图案:护士的双手握成一个心形,心形中间一个卡通人站立。圈徽含义:心形代表护士的爱心,卡通人代表患者,含义就是护士要用爱心和双手呵护患者。

1.2.2 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 全体圈员根据所有待解决的问题,依照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分别打分,最终确定“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并拟定活动计划。运用六何(5W1H)分析法制定包括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成果发表11项内容的时间甘特图,品管圈活动周期为2014年2-7月。

1.2.3 进行现状把握 对肿瘤科病房跌倒案例集中的2013年5-7月的7例患者分析发现:护士对患者和照护者进行预防跌倒的宣传教育不到位7例,预防措施不规范7例,护士跌倒风险识别不足有3例,转科治疗或检查时工作衔接不到位2例,患者个人因素造成2例。患者跌倒所致伤害结果如下:1例尺桡骨骨折,1例下颌部位裂伤,2例浅表部位擦伤,其余3例无损伤。根据80/20原则(即80%的结果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得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前两者,故本圈改善的重点是规范护士的宣传教育工作及预防措施。

1.2.4 目标设定 通过品管方法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2014年5-7月肿瘤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是现状值减去改善值,改善值等于现状值乘以圈能力。圈能力是基于品管圈每一个成员就管理目标对自己能力进行1-5分评估而推算的。品管圈成员的能力自评平均分为3分,以5分为100%,3分为50%计算。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状值-(现状值*圈能力)=6.66‰-(6.66‰*50%)=3.33‰。

1.2.5 问题解析 本方案选择特性要因图对患者进行跌倒原因分析。特性要因图又称石川图或鱼骨图,就是将造成某项结果的众多原因从高到低系统排序后,用图来表达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4]。通常将要因分为人、方法、环境、设备4个部分。但在2013年7例跌倒案例中均没有由于设备或环境原因导致的跌倒,因此本方案的问题解析主要针对人和方法因素。对于护士宣传不到位可能的原因:护士专业知识缺乏、护士责任心不强、人员编制缺乏、科室监督及培训不到位、缺乏对陪护者的宣传教育等。预防措施不规范可能的原因:警示标识不明显、缺乏规范统一的书面宣传材料,宣传形式仅仅限于口头宣传,不生动形象,不利于患者接受。患者出科检查及治疗时与相关科室缺乏沟通。

1.2.6 对策拟定及实施 品管圈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要因列出多项干预措施,制定跌倒要因矩阵图。通过小组讨论对干预达成共识,然后对所有干预措施从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和经济性4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分别以1分、3分、5分进行评价,5分为最好,3分为可接受,小于3分不予采纳,增加人力资源的干预措施因其可行性差,经济成本高,4个维度共得到13.2分,平均分低于3分,因而没有采纳,其余干预措施分阶段落实执行。拟定措施如下:1、根据科室和患者性质,选择更适合于肿瘤科慢性病患者的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2、对患者评估时机调整为7个:入院时、自理能力变化时、病情变化时、口服会导致跌倒的药物时、外出检查及治疗时、跌倒后再次评估、其他特殊情况变化时。3、对患者的宣教形式除口头宣教外,增加一对一的书面宣教、公共场所的宣教图画、公休会时的视频宣教。4、全体护理人员接受跌倒基本知识、跌倒高危人群识别、跌倒危害、跌倒专业防范措施的培训。5、护理管理上对跌倒巡视内容进行规范并运行书面巡视记录、跌倒危险病人书面交接班提示、跌倒警示牌更换为纯黄色、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以增加薄弱时段的人力资源等。6、跌倒高危病人出科检查治疗时与相关科室事前的沟通协调,共同做好跌倒的防范工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有形成果 收集2014年5-7月肿瘤科住院患者605例,发生跌倒 1例,发生率1.69‰,超过预期目标值3.33‰。

2.2 无形成果 是指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发挥聪明才智,提升创造力,多提合理化建议和提高工作效能等。QCC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就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理解能力、自我价值的体现以及对肿瘤护理专业的热爱四项逐一评分,满分为100分。并计算平均分,活动前上述项目的分值分别为19、17、20、17分,活动后分别提高到22、23、24、23分。所有指标比较均有提高(P

3 讨论

3.1 品管圈是改善基层工作质量一种较好的管理工具。一般工作的管理流程是上级定标准、定要求、定措施,然后执行者无条件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措施不合理及与现实情况不符的情况经常发生,然而执行者又不能擅自更改流程及措施,久而久之,执行者缺乏工作兴趣及工作的成就感,应付了事,最终导致上级的工作目标无法实现。而品管圈是同一个工作场所的成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成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问题。在品管圈活动过程中,成员间自觉主动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因为是自己做主解决一项问题,因此积极性非常高。加之熟悉本工作场所的情况,因此制定的措施一般切实可行,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圈员的目标一般都能达成。本次红心圈解决的问题是降低住院肿瘤患者跌倒发生率,该主题是困扰肿瘤科多年的质量安全问题,在历年的管理活动中也花了较多的精力来进行管控,但均未收到效果。采用了品管圈的管理手法后,肿瘤科患者跌倒的发生率由6.66‰降至1.69‰,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因此品管圈值得在基层质量管理活动中进行推广。

3.2 防范住院病人跌倒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本次品管圈主题分析出的原因及制定的措施来看,防范住院病人跌倒既涉及到护士、医生、患者本人及陪护人员等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预防的专业化水平与技巧,也涉及到管理者对跌倒各个环节的重视和有效管理。因此,加强跌倒相关方面知识的宣传尤显重要。相关人员首先需认识跌倒问题的严重后果及重要性,然后了解跌倒防范的专业知识,并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内做好相应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防范跌倒的发生,从而避免不安全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张丽红,卓娜,张红菊等,住院病人跌倒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0,24(增刊1):61.

[2]刘丽华,杜宁莉,黄莉莉.内科住院病人跌倒或坠床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全科护理,2011,7:1735.

[3]王蓉花,马逊,朱亚梅.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130.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7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治理措施;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较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噪声低、耐磨、振动小、施工期短、适宜分期修建以及维修方便等优势,因而在国内外广泛采用。在我国公路和城市道路近20年来修建了大量沥青混凝土路面,但同时沥青混凝土路面也存在着大量病害。本人结合多年在公路施工及维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进行了调查与归纳,针对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病害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可较好地解决沥青混凝土公路路面病害。

二、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类型及原因 沥青路面的破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性破坏,它是路面结构的整体或其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的破坏,严重时已不能承受车辆的荷载,这些路面因为长期受到重载车辆的作用,导致许多坑洞的出现,致使交通阻碍较大,威胁行车安全。另一类是功能性破坏,如由于路面不平整,使其不再具有预期功能,虽然有些公路曾进行过不同程度地翻修,但是由于来往车辆的超载负荷等作用,使得路面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 对于功能性破坏,可以通过修整、养护来恢复路面的平整,以满足行车使用要求,而对于结构性破坏,一般均需进行彻底翻修。通过调查分析,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破坏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诠释:

2.1沥青质量 由于部分施工单位所采购的沥青,标号达不到要求,导致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低或沥青低温脆性大,高温稳定性差,从而导致油层松散。

2.2矿料质量 沥青路面所用的矿料质软和粒径规格不符合要求,往往由于强度不足或劈裂作用使矿料压碎导致路面破坏。夏季高温时,沥青材料粘滞度降低,在荷载作用下,可能使路面表面造成泛油,也可能沥青材料与矿料一起被挤动而引起面层车辙、推挤、波浪等变形破坏。在冬季低温下,沥青材料会由于收缩作用而产生脆裂破坏。在水分和温度作用下,沥青材料与矿料间的粘结力降低,沥青面层就会出现松散、剥落等破坏。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路面通行能力大大降低。

2.3矿料级配 因为在拌和场中粗细集料混放,以及拌和摊铺中粗细料离析等原因,导致混合料不级配。细集料过多,使得面层抗剪强度差,路面容易产生各种剪切变形、形成波浪和油包等病害;粗集料过多,导致渗水,容易产生网裂、松散等病害。

2.4油石比 由于特殊原因(如拌和机的拌和、人为因素),使得油石比不合理。油石比偏大容易形成波浪、油包;偏小则容易引起渗水、裂缝、网裂和松散等。

2.5沥青混合料类型 由于在设计或施工中,选择的沥青混合料类型不符合实际需要,同样也可导致路面损害。

2.6面层碾压 沥青路面摊铺过程中,若对面层碾压不密实,则会使得油面渗水,造成松散、坑槽,而且因为其抗弯拉强度、抗剪强度差,导致波浪、油包和网裂等病害的发生。

2.7土基和基层 (1)对于一般柔性路面而言, 50%~70%以上的弯沉由路基产生。当土基模量增大20%,其效果相当于基层模量增大一倍,所以为了减小路面弯沉,提高土基模量是最好的办法。但若施工不重视土基的压实质量,运行后则会导致路面结构层沉降,产生病害。 (2)由于基层刚度不足,面层将产生剪切破坏和弯拉破坏。基层结合料偏少、混合料拌和不均匀、基层存在夹层、基层失养干裂、未形成早期强度和过早铺筑油层都将影响基层的抗压、抗拉强度和刚度,导致路面产生波浪、油包、网裂等病害。

2.8行车与自然因素 (1)公路建成之后是否长期承受着大量超吨位车辆的荷载作用,这是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被破坏的主要因数。 (2)沥青路面长期积水,导致积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在行车作用下产生唧泥、坑槽等病害,而在有裂缝处积水危害更大,将造成沉陷和大面积坑槽病害的产生。 (3)在行车与自然因素影响下,沥青路面边缘不断缺损,参差不齐,路面宽度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啃边,产生原因是路面过窄,行车压到路面边缘,边缘强度不足,路肩过高或太低,雨水冲刷路面边缘也会造成啃边。

三、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治理措施 3.1病害治理措施

3.1.1纵、横裂缝治理 对缝宽小于3mm且单独出现的纵、横裂缝,不作处理;对缝宽在3~5mm之间单独出现的纵、横裂缝,将缝隙刷扫干净,并吹净尘土后采用热沥青或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对缝宽大于5mm的纵、横裂缝采用铣刨重铺的治理方案。若纵、横向裂缝相对集中,或修补较多,路面上、中、下面层3层要全部连续铣刨。铣刨时要逐层进行,铣刨到无裂缝为止。在裂缝位置附近,上基层(或整个基层)开裂的,还须对上基层(或整个基层)进行铣刨。若单独出现,且需上、中、下面层都铣刨的裂缝,纵向铣刨长度须大于30m。铣刨结束后,采用原路面设计的沥青混合料逐层填铺并压实,填铺时注意层与层之间铺洒粘层油。

3.1.2坑槽、唧泥、翻浆、松散等病害治理 对坑槽、唧泥、翻浆、松散病害,采用铣刨重铺的治理方案。在上、中、下3层全部铣刨后,须对基层进行局部处理。可采用人工将基层松软部分全部凿除,直至达到稳定部分,清除槽底、槽壁的松动部分及粉尘、杂物,并涂刷粘层油。凿除的基层部分可采用贫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或铣刨面层产生的铣刨料再生后填补。若基层开挖较深(7cm以上),应将填补料分2次或3次摊铺和压实,再加铺玻纤格栅。铣刨结束后的重铺方案与纵、横裂缝的重铺方案相同。

3.1.3局部泛油治理 对路表轻微泛油,表面石子仍外露的路段不作处理;对于局部施工质量差引起水损坏且出现坑槽破坏的以及泛油严重、摩擦系数降低较多且影响行车安全的路段,采用铣刨上面层再重新摊铺压实的措施,填铺采用原路面设计的沥青混合料并铺洒粘层油。 3.3采用新技术 采用和探索先进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将会更好地提高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其途径一是改善矿料级配,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二是改善沥青结合料,采用改性沥青。

病案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篇8

关键词:高职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林木病理学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林学专业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更好地配合林学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更好地适应林学专业新的办学思想,更好地服务林业生产和社会的需求,笔者拟分析林木病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林木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拥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对林木病理学的要求与以往的学生不大相同。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回归的需求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反过来促进了林木病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促使其增加新的内容,部分概念也出现了改进和完善,作者多年从事林木病理学教学和科研,总结教学经验、社会及学生反馈的情况,认为目前林木病理学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讲授,单向交流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开朗、追求平等、独立不羁,他们喜欢网络,并且乐意通过网络了解一切。面对这样一群年轻人,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单方面将知识灌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不观察学生的反应。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授课以后,教师讲授的知识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由于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担负着完成课堂笔记任务,久而久之使学生陷入了“听”与“记”之间矛盾的两难选择,学生听课比较费力,教学效果差。为应付考试,学生机械背诵,无法做到真正掌握病害研究、病害防治的原理和规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学生按照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步骤,机械模仿,很少思考,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比如课堂学习某种药剂可以控制一种病害,生产实践中发现这种药剂效果很差,这时候很多学生就武断地认为药剂质量有问题,当确定药剂质量没问题时,又不知道如何分析原因。实践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药剂效果,如抗药性、不合理混用及用药时间等等。

(二) 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

由于学时压缩、学生认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林学专业的学生在修读本课程前,由于相关基础知识欠缺而影响到学习本课程。如缺乏必要的前导课程的学习,没学过关于微生物方面的课程,包括真菌、病原原核生物、病毒、类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这些是林木病理学主要研究对象,而且这些病原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缺乏感官认识的效果。这些微生物所涉及的专业名词,如细菌的鞭毛、荚膜,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子囊孢子、转主寄主,病毒的致死温度、经卵传毒及高温隐症等,比较难理解。甚至有的学生不敢接触新鲜实物标本,担心被病原物感染。再者关于微生物研究的仪器设备不熟悉等,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 教材落后、教具单一

《林木病理学(修订版)》 或《森林病理学通论》多年以来都是本学科通用的教材,出版已经十多年,部分内容已脱离实际或不符合新的公认学术成果,很多新的问题无法解决。随着退耕还林、农田保护、防风固沙等措施的大力实施,速生杨树在河南的种植面积很大,悬铃木、白蜡、女贞、玉兰、银杏及珙桐(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绿化树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近些年出现的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及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现有的教材中无法找到应对措施。另外,教材中部分林木和病害当地很少看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林木病理学部分专业概念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变化,比如,原有病原微生物分类的变化、病害经济学、病害的无公害治理和森林保健概念等等。

在教具方面,现有教具主要包括盒装标本、浸制标本、玻片标本、挂图以及多媒体图像资料等,这些教学用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木病害症状和病原物的特征,辅助了教学,但仍有不足。如盒装标本和浸制标本由于长期存放,颜色和形状有了一定变化,缺乏真实感。玻片标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特征典型的病原物,细菌的某些结构和病毒还无法通过这些玻片观察。挂图所表现病原物和病害的特征非常典型,但同样缺乏真实感。多媒体病害和病原图片数量和种类上仍无法满足需要。

林木病理学教学改进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彻底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课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本课程开设在第六学期,选课的是林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两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学习了林学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了大学课程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中,完全可以首先让学生讲。比如,让学生讲泡桐病害。先讲泡桐的生产情况,是否存在重大病害,如果有,病害对泡桐生长影响怎样?如何去识别泡桐丛枝病害?病原物是什么,有哪些特性?教师可以带着这些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病害的起因、症状、流行规律、防控措施以及栽培管理与病害的关系等,通过不断的启发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林木病害的诊断能力、病害防治方案的设计能力、林木病害调查与测报能力、农药使用与药械维修能力、标本制作与生物绘图能力以及档案管理能力,培养符合林业生产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身边事物,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比如,结合电影《2012》、《后天》分析生态失衡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类比森林生态的破坏,分析病害流行危害的原因。比如,2008年雪灾给国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联系林业生产,认真分析会发现,冻害会诱发细菌病害,树皮腐烂等病害的暴发流行。同样林木病害也可以影响人类活动,如黄栌白粉病对北京香山风景区的影响,松材线虫病对我国南方大部分林业生产和风景区的影响,林木病害对林业、对经济、对就业岗位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世界各国的农业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秉承“以人为本,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将人文教育融入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在学习林木病理学发展史时,注重分析前人勇于创新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研究病害发生发展过程及暴发流行时,注重分析病原物、寄主、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平衡稳定,则病害轻,如果关系失衡,病害就会暴发危害。可以延伸到人际关系、物我关系,提醒学生注重这些关系和谐发展。

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比如,6月份进行的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工作,需要3~5人1组赴郊区或附近森林公园进行,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布置任务。野外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学会协作,学会与当地人打交道,既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及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又可以锻炼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丰富教学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功能,以现有教材为纲,不断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比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研究病害的管理,分析人类活动对林木病害的影响。以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病害,也就是把病害作为林木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看待,不是要将病害彻底消灭,而是通过合理地改善林木的管理措施,建立有利于林木生长,不利于病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灵活的学习场所。网络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病害发生与防治的科普知识、学术文章,各种各样的病原物和病害症状图片及影像资料等。生活中的教学材料也十分丰富,杨树腐烂病、溃疡病,柳树的腐烂病,杨树的黄叶病,泡桐丛枝病以及枣疯病等等,只要认真观察很容易在学校、绿地、公园等处发现这些病害材料,让学生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杨树黄叶病、悬铃木的白粉病、珙桐的根腐病等新病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调查,研究病害症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与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思路,探讨病害发生的可能原因,探索病害的防治方法,一起动手去防治病害。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增加学生了解科研仪器的机会,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和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四)调整教学内容,提高自学能力

由于总课时数的减少,按照原有的学时分配进行授课,势必导致总论部分缺乏足够的时间讲解,加上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欠缺,更增加了对各论部分的学习难度,教学效果差。因此,应调整教材各部分授课的学时比例,用50%以上的学时重点讲解总论部分。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交叉授课方式,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各论部分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可以从生活中选择教学材料。如以杨树腐烂病为枝干病害的代表,以黄杨白粉病和悬铃木白粉病为气传病害的代表,以珙桐根腐病为根部病害的代表,以杏树根癌病为细菌病害的代表等等,这些案例均为实践教学中的典型病害,现场进行林木病害案例讲解,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明显提高。“以点带面”其余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课程论文为考核形式,随机选取小组进行课堂演示,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可以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为学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提供国内外与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相关的专业网站和精品教学网站,如中国森防信息网、植物病理学在线、植保信息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网、美国动植物检疫局网等,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通过改变教学方式,科学合理地融入人文教育,丰富教学材料,调整教学内容等措施,一定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林木病理学教学改革永无止境,需要从各学科汲取营养,根据社会发展、学生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红,刘志恒,陈立杰,曲波.多媒体技术在植物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8,(6):67-69.

[2]孙思,王军.《林木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47.

[3]丁桂琴,郭晓凡.改革森保专业教学,适应森防工作需要[j].森林病虫通讯,l999,(2):45-46.

[4]蒋子春,张振国,李英芝,王静.国外农林专科院校教学特色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93-95.

[5]陈立杰,严雪瑞,段玉玺,傅俊范.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3,(4):69-70.

上一篇:社区管理与社区治理范文 下一篇:重大变更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