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29 10:29:57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 盈利能力 分析评价 财务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指标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是所有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企业经营者和债权人必须关注的。对于企业获利能力的反映,要力求客观、全面、准确。企业的盈利水平,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人正确决定其投资去向,判断企业能否保全其资本的依据;债权人也要通过盈利状况的分析以准确评价企业债务的偿还能力,控制信贷风险。所以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都日益重视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在盈利能力分析中,全面领悟分析的内容,正确掌握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

一、盈利能力分析的内容

盈利能力,也称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忽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分析。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高低水平来衡量。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后者在报表分析中更为重要。

二、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

1.盈利稳定性的分析

盈利的稳定性主要应从各种业务利润结构角度分析,即通过分析各种业务利润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判别盈利的稳定性。我国损益表中的利润按着业务的性质划分为商品销售利润、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等。各利润项目又是按获利的稳定性顺序排列的,凡是靠前的项目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获利的稳定性越强。由于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总是力求保证主营业务的稳定,从而使得盈利水平保持稳定,所以在盈利稳定性的分析中应侧重主营业务利润比重的分析,重点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对企业总盈利水平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2.盈利持久性的分析

盈利的持久性,即企业盈利长期变动的趋势。分析盈利的持久性通常采用将两期或数期的损益进行比较的方式。各期的对比既可以是绝对额的比较,也可以是相对数的比较。绝对额的比较方式就是将企业经常发生的收支、经营业务或商品利润的绝对额进行对比,看其盈利是否能维持或增长。相对数的比较方式,是选定某一会计年度为基年,用各年损益表中各收支项目余额去除以基年相同项目的余额,然后乘以100%,求得各有关项目变动的百分率,从中判断企业盈利水平是否具有持续保持和增长的可能性,如企业经常性的商品销售或经营业务利润稳步增长,则说明企业盈利的持久性就越强。

3.盈利水平分析的几个指标

分析企业的盈利水平,通过计算相对财务指标评价企业盈利水平。基本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和股利发放率等等。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

1.现行利润表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的缺陷

我国企业的利润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配比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在这张报表中列报的主要是已实现的收益。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于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已成为必然,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由于公允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损益是否在收益表中确认。如果不在收益表中确认,就使得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全部收益,不能达到公允而充分披露的要求,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财务指标体系自身的缺陷

(1)当前的财务指标带有浓厚的政府考核色彩。由于财务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偏重于满足政府宏观调控对财务信息的需要,因而对这些评价信息能否有效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经营决策未作充分考虑。

(2)指标数值具有浅层次和一定的不可靠性。出于保护自身商业机密和市场利益的目的,企业公开于社会的各项指标数值通常仅限于浅层次、一般性的财务信息。同时,考虑到对市场形象的影响,并由于得到政府及其金融机构良好评价,企业往往还会对这些应公开的信息加不同程度的修饰。因此,投资者依据这些指标数很难对企业真实的经营理财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者来讲,仅靠这些浅显的指标值同样也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的实绩加以把握,对企业经营者真正有用的一些深层次、涉及商业机密的、详尽的财务信息,则无法从财务指标体系中找到,这势必影响企业借助财务分析手段,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大大降低财务分析的作用。

(3)在指标的名称、计算公式、计算口径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在分析时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等。鉴于以上原因,必须对现行的财务分析指标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

四、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与完善

1.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常见的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分母是年末净资产,另一种分母是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这两种形式的分子都是当年的净利润。由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子是当年的净利润,所以,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利润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即用后一种形式的计算公式更为合理。在利润分配中,现金股利影响年末净资产,从而影响净资产收益率;而股票股利由于不影响年末净资产,因此也就不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评价企业当年收益的指标,不应由于分配方案不同,计算值也不同。因此,把分母的年末净资产进一步改进为利润分配前的年末净资产更趋合理。

(2)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的一般意义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表示企业包括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部资产总体的获利能力。企业总资产中的负债由债权人提供,债权人从企业获得利息收入,这笔利息收入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利息支出。企业总资产中的净资产是股东的投资,股东从企业获得分红,该分红相对应的是企业的净利润,即税后利润,并不是利润总额。所以,把总资产报酬计算公式中的分子改为净利润与利息支出之和就更趋于合理。

(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同企业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在通过企业收益与支出的比较,评价企业为取得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从耗费角度评价企业收益状况,以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节约支出,提高经营效益。我们知道,利润总额包括了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等与成本费用不匹配的成本费用支出。因此,将成本费用利润率计算公式的分子改为营业利润更为合理。

2.常见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完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是因为若企业的现金流量不足,现金周转不畅,现金调配不灵,将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常见的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基本上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数据进行计算并给出评价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它们不能反映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现金流入滞后于盈利确认的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因此,在进行企业盈利能力评价和分析时,补充和增加评价企业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能力指标进行评价,即引入现金流量制定盈利能力指标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水平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 财务报表; 指标; 主成分分析; 盈余持续性

一、引言

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是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衡量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更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盈余持续性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些学者从盈余的时间序列角度定义盈余持续性,认为盈余持续性是当期盈余成为盈余时间序列永久性部分的程度。还有学者从盈余自相关或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预测能力的角度来界定盈余持续性,认为它反应了本期盈余与未来盈余间的关系。盈余持续性的研究方法随着时间和对概念的理解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可主要概括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时间序列模型,从时间序列中估算盈余持续性。这种方法主要在20世纪70—80年代盛行,以过去的盈余(包括季度盈余和年度)为研究基础,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确定合适的模型并估计相应序列的参数。比较受关注的模型有随机游走模型、自我回归模型、移动平均模型等。这一方法的影响较大,学术成果颇丰,但会计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利用过去的盈余序列来预测未来盈余,利用的信息量太少,直接影响了研究的准确性。第二种是利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该法主要考察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通过回归系数判断盈余持续性的强弱。该方法由Sloan(1996)的研究推动,并成为目前国际主流的方法。他将盈余划分为现金流量和应计盈余,利用此方法发现盈余中的现金流量成分比应计成分具有更高的持续性,这一方法的拓展研究有很多,如Xie(2001),Dechow(2008)均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分解盈余继而研究分解部分的持续性。这种方法使用的未来盈余是下一年限的盈余,包含的信息含量有限,短期内有限,长期效果有待鉴定。且对于企业间的盈余持续性的比较作用较弱,投资者很难直观的比较多个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第三种是基本面分析方法。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它将大量的财务信息综合起来,利用这些综合信息推断企业的盈余持续性。该方法可以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能够直观的比较企业间盈利能力。但近年来通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从企业公布的财务报表基本面(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的会计信息)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这些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盈余的持续性能力。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盈余持续性内涵及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第二部分阐述了已有研究的贡献;第三部分选取并论证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变量;第四部分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企业盈余持续性的综合评价并验证其有效性;第五部分为文章结语。

二、文献回顾

会计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于Ball and Brown(1968),他们首次实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和市场反应模型,发现盈余公告后一个月内超额股票回报与当年盈余相对上年盈余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运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开始与19世纪80年代末期,Ou and Penman(1989)通过统计分析从财务报表科目中选择了68个财务指标作为预测变量,通过综合这些科目预测未来盈余。而后Lev and Thiagarajan(1993)在阅读大量的证券分析师报告和媒体报道后,确定出12个基本面变量,即存货、应收账款、资本支出或研发支出、毛利润、销售和行政管理费用、坏账准备、实际税金、订单、劳动力、后进先出法计算盈余以及审计意见。将这些基本面信息与盈余持续性、反应系数的关系作了梳理研究。并比较了基本面表征持续性能力与时间序列表征持续性能力,发现由基本面质量评分反应的基本面信号比时间序列持续性指标更能反映投资者对盈余持续性的评价。Abarbanell and Bushee(1997)基于Lev and Thiagarajan(1993)的研究,选取九种基本面信号变量,发现存货、毛利率、有效税率、盈余质量及劳动力和一年后的盈余显著相关。还有部分学者使用少量的基本面信息考察其与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如Schmidt(2006)利用单个基本面信息,研究了盈余的组成部分税收变动对未来盈余的持续性和预测能力的关系。

我国对于盈余持续性的研究起步较晚,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是第一次系统地研究盈余持续性的。他们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做永久性盈余表征变量,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功能锁定”现象,投资者对具有相同会计盈余但盈余持续性不同的公司股票不能区别定价。而后的研究多效仿sloan(1996),集中于盈余分解的持续性研究,方法采用的是一元线性回归法。而利用财务指标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张兰萍(2006)、胡文献(2010)理论分析了影响或度量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钱爱民(2009)选取以利润表为基础选取财务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盈余结构质量评价体系,验证其对盈余持续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陈金龙等(2011)从企业的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余潜力方面选取财务指标构建出综合指标体系度量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采用的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验证有效性。通过我国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利用基本面文献多见于理论分析,或使用盈利企业的数据或利用单一行业的样本,因此利用基本面分析盈余持续性的研究空间很大,本文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入手,选取影响盈余持续性的财务指标,利用2008—2010年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数据进行验证,综合分析企业的盈余持续性水平。

三、财务指标变量的选取

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分析,本文总结出14个与盈余持续性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详见表1。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3

一、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的财务分析体系

企业价值分析首先是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分析。基于企业价值有历史价值、现时价值和未来价值之分,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也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之分,要想在准确分析历史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未来,有必要将以历史成本法编制的财务报表,采用诸如物价指数法、市场价值法、重置成本法等不同方法调整转换为以现值表示的财务报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可见,对企业价值的分析实质上是历史价值分析与未来价值分析的有机结合。

从投资者和债权人角度看,企业未来价值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企业的未来价值受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予以分别考虑。一般而言,诸如财政金融政策、科技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法制建设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应作为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的制约变量处理,客观评价其对企业未来价值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而对于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人、财、物等各种因素,则必须作为企业未来价值分析的基本要素。可见,对企业未来价值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环境分析与微观条件分析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的财务分析体系,是一种广义的分析体系。它既包括传统财务分析中根据历史数据揭示企业现时价值的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和资金运营能力分析等,又包括企业盈利能力预测、风险水平预测、偿债能力预测等涉及企业未来价值的内容;既考虑企业的内部条件,又兼顾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因此,分析的结果更有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的财务分析步骤

1.明确企业所处行业的经济特征。抛开行业经济特征的财务分析结论是不可靠的,因为同样的财务分析结论在不同行业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和企业价值可能完全不同。行业经济特征是进行财务分析的重要基础,只有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经济特征与发展前景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才能正确理解财务分析结论的经济意义,缩短财务比率等相关指标与管理决策之间的距离,使财务分析的结论对企业管理决策更有参考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认定行业经济特征一般应从需求、供应、生产、营销和财务五个方面考虑。其中,需求属性反映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价格的敏感性、产业成长率、对行业周期的敏感程度、季节性影响等因素。供应属性是指产品或劳务提供方面的特征,由于某些行业的供应商众多,而另外一些行业的供应商则非常有限,因此行业进入的难易程度是判断供应属性的标准。就生产属性而言,有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之分,它们和产品制造过程的复杂程度是判断生产属性的标准。行业的营销属性涉及产品的消费者、分销渠道以及营销难易程度等。财务属性的认定则主要考虑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特征相匹配的负债水平以及投融资环境等。

2.了解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而采取的战略。财务分析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因此,有效的财务分析应当建立在对企业战略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尽管行业的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弹性,但要想保证可持续竞争优势,所有企业仍必须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难以被效仿的发展战略。这就要求财务分析者不仅要熟悉本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必须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惟此才能确保财务分析的有效性。

3.正确理解和净化企业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财务报表的局限性,特别是管理当局不正当的盈余管理行为,要采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净化财务报表,以增强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和公允性。在净化财务报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①不重复发生的项目或非常项目。这些项目对盈利的影响是暂时的,在评价企业绩效时最好予以剔除。②研究与开发、广告、人力资源培训等支出。这些支出的人为安排对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盈利有很大的影响,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予以特别关注。③企业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诸如提前确认收入和延迟确认费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工程完工进度的估计等都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的失真,在财务分析时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调整。

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提供了财务分析者对财务报表特别项目进行调整所需要的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分析者应当利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合理判断财务报表数据的可信程度,以免得出错误的分析结论。

4.运用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风险水平。一般地讲,财务分析者对各种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如何计算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如何科学地运用这些比率和指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企业价值却又不够精通,做得很不到位。依前所述,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的财务分析体系并不是单纯地计算财务比率,也不是简单地陈述财务报表数据,而是将这些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与行业特征、企业战略,甚至与行业周期联系起来预测和评价企业价值。因此,在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将企业的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放在特定行业与资本市场等环境中进行全方位比较、深层次分析和战略性预测,通过科学地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来达到界定企业价值的目的。这是财务分析的关键步骤。

5.提供科学、严密的分析结论,满足各种决策的需要。包括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等。这是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评价企业决策中的作用,必须按照以上步骤开展财务分析工作。这五个分析步骤及其有机循环,正是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的财务分析体系区别于现行财务分析体系的关键。

三、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的财务分析内容

1.财务报表的调整。现行财务报表是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编制的,当物价发生变化时,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因此有必要将它调整为现值财务报表。调整的方法主要有物价指数法和逐项评估法。物价指数法是根据物价变动指数将历史成本数据换算成现值数据;逐项评估法是按诸如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分别对各项资产进行评估,最后求得其现值的方法。

2.盈利能力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有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三大类指标。收入盈利能力是盈利与收入之比。根据分析的具体目的不同,常用的收入盈利率有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这类指标除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外,还可粗略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资产盈利能力是盈利与资产之比,主要指标是资产盈利率[(税后利润+利息)÷资产平均余额]。该指标的用途广泛,用它与社会无风险期望收益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高低,评估企业经营效率;用它与企业负债成本率相比,可以判断企业举债经营是否有利可图等。净资产盈利能力是税后利润与净资产之比,按税后利润的归属,该指标可划分为众多的具体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普通股收益率等。该类指标揭示企业投资者的实际获利能力,是判断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3.风险水平分析。企业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两大类。反映这些风险大小的主要指标有经营杠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覆盖率等。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财务报表信息,只能对企业风险水平进行简略分析,若深入分析,则必须依赖比财务报表更详细的会计账簿资料。在揭示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之后,还应对净资产盈利率的构成进行分析。净资产盈利率是由资产盈利率和因财务杠杆带来的风险盈利率两部分构成。这种分析在评价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企业对风险的态度、信用程度和理财行为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企业经营效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可通过资产盈利率反映。具体分析时,将资产盈利率首先分解为收入盈利率与资产周转率(因为资产盈利率=收入盈利率×资产周转率),然后根据需要对收入盈利率和资产周转率分别进行分析。这种分解有利于准确认识企业经营效率方面的不同特征,为深入了解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提供有用信息。

5.管理业绩分析。首先可用因素分析法寻找企业完成或未完成诸如收入、成本、利润、投资、融资等任务的内在原因,然后将这些原因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比较,判断管理水平的高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析本期实际与本期计划或历史水平差异的原因,只是为判断管理业绩提供基本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管理者在差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判断管理者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的应变能力。显然,这种分析需要掌握诸多外部环境方面的信息,对分析者的要求极高。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公允价值 盈利预测 统计检验

一、引言

在过去的十余年, 盈利预测不仅是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关键因素, 而且作为重要的招股信息, 对投资者投资新股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欧阳爱平、周群,2006)。而大量应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已成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会计及其他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领域发展的重要特征(谢诗芬, 2003)。斯科特(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基于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在某些情况下是通过某些数学模型所计量资产或负债的概括表达。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更加符合投资者利益。因为公允价值提供了预测公司未来业绩最好的指示器。玛丽.E.巴斯(2007) 认为根据现行准则,今天的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几乎所有金额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对未来的估计。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以公允价值计量就是反映了对未来的估计。将对未来的更多估计包含在今天财务报表中的一个后果是,会计收益不太具有预测性。葛家澍、杜兴强(2004)认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作为过去的市场价格所包含的风险和报酬已被固定为一个已知数,因此具有最为信赖的可靠性。但在反映不确定性和风险方面,历史成本则不如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含有不确定性的预计数,预计当然不可能精确,所以人们必然担心他的可靠性(特别是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包含的变数太多)。但即使预计一个不甚可靠的现行价值或未来价值,总比没有预计或完全依靠已知的历史成本去预测要好。公允价值盈利预测能力,理论界结论并不一致。斯科特(2006),葛家澍、杜兴强(2004)认为公允价值面向未来,具有盈利预测价值,而玛丽.E.巴斯(2007)认为公允价值由于反映了未来的估计,因此会计收益不太具有预测性。

二、研究设计

(一)盈利指标的选择企业涉及公允价值变动的科目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和“资产减值损失”。企业交易性金融工具、套期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营业外收入”、“营业为支出”;企业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基于稳健原则而并不是基于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非货币换、债务重组、企业合并业务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受到严格限制,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应用。公允价值主要指向的是金融工具,企业公允价值变动在利润表上主要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徐晓庆(2000)分析了上市公司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是总体采用范围有限,在具体应用上比较谨慎,主要是因为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二是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运用公允价值突出。本文通过模型来预测盈利,比较预测误差的差异即比较预测准确性来决定预测能力, 通过比较含公允价值变动的企业盈利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企业盈利预测能力大小评价公允价值盈利预测能力。如果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高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则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反之则不具有盈利预测能力。为便于比较含公允价值变动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本文盈利预测指标选择含(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公允价值变动选择“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内容。

(二)研究假设 目前理论界一直认为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如果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则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即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能力占优。因此本文提出两个假设。

假设1:利用以前年度盈利预测年度盈利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年度预测)

假设2:利用以前季度盈利预测季度盈利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公允价值具有盈利预测能力)(季度预测)

(三)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用样本以沪深A股公司为基础,在选取样本时,选取的是2007年至2009年4季度每个季度均存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上市公司。符合标准的上市公司共计116家。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网易财金数据库和CSMAR深圳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库。

(四)模型建立 盈利预测通常有三种模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师模型、管理层模型。一元时间序列模型只包括一个变量:过去的盈余。后两者分别指分析师或公司的管理层做预测所依据的模型,通常是综合性的,包含了公司内外部的许多因素。本文选用一元时间序列模型。

(1)年度盈利预测。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年度盈利可由随机游走过程很好地予以表述,国内许多研究也都采用随机游走模型来预测年度盈利。由于年度盈利数据有限,建立年度盈利时间序列模型存在困难,因此本文年度盈利预测也采用随机游走模型。

随机游走模型(年度):Model 1:F(Qt)=Qt-1

下标t 表示时间(年度),Qt 表示实际盈利,F(Qt)表示预测盈利。

(2)季度盈利预测。在季度盈利预测中,从实证角度分析,盈利Box―Jenkins模型的预测能力普遍比随机模型等简单模型表现优秀。但进行时间序列研究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序列数据,否则对样本的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就会受到数据的限制。因此本文舍弃了建立复杂的ARIMA 模型,采用简单模型,模型直接选用徐跃(2007)在其博士论文《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中使用的三个季度盈利预测模型。

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为:Model 2: F(Xt)=Xt-1 ;Model 3: F(Xt)=Xt-4 ;Model 4: F(Xt)=Xt-4 +(Xt-1- Xt-5)

下标t表示时间(季度),Xt表示实际盈利,F(Xt)表示预测盈利。

(五)检验方法 一般情况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这种误差是个绝对数,不利于不同样本值的比较,本文选用百分比误差的绝对值(简称绝对百分比误差或APE)来评价预测准确性。绝对百分比误差(APE)计算公式为: APE=|(At-Yt)/Yt|*100%。其中:At为t年度(季度)的预测值;Yt为t年度(季度)的实际值。 本文首先通过APE均值、标准差、累积频率及Friedman检验进行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之间预测能力的比较,在3个模型中选取预测能力最好的一个模型作为季度盈利预测模型;然后通过APE均值、标准差、累积频率、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及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比较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年度盈利预测能力和季度盈利预测能力差异。在进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前首先对样本进行K―S检验以确定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果样本符合正态分布均值t检验、Wilcoxon检验采用均值t检验,如果样本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检验。本文Friedman检验、K―S检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显著性水平均设定为软件系统的默认值0.05,如果Friedman检验、配对样本均值t检验、配对样本Wilcoxon检验概率P值小于或等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则认为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反之,认为两者无显著性差异。本文使用MS Excel 2003软件整理数据和SPSS统计软件进行检验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之间预测能力的比较 (表1)提供了3个季度盈利预测模型在2008年2季度至2009年4季度共7个季度盈利预测误差APE均值、标准差及累积频率在100%内的分布情况。从APE均值、标准差及累积频率看,无论是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还是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3个模型中Model 4的APE 均值、标准差在3个模型中最大,而累积频率最小,其预测准确性最差。Model 2与Model 3各有优势,Model 2的APE均值小于Model 3,累积频率在20%、100%内大于Model 3;Model 2的APE标准差大于Model 3,累积频率在5%、10%、50%内小于Model 3。从预测误差APEFriedman检验结果看,如(表2)所示,无论是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还是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3个模型Friedman检验结果显示预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3个模型两两配对Friedman检验结果显示Model 3与Model 4、 Model 2与Model 4盈利预测能力存在显著差异,Model 2与Model 3在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择Model 3为季度盈利预测模型。一是在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Model 2与Model 3盈利预测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中,尽管Model 2在APE均值方面小于Model 3,但Model 3在APE标准差及累积频率方面占有优势。况且Model 2与Model 3APE 均值相差较小,同时均值易受某个或几个异常值的影响,而累积频率计算是通过比较样本中公司数在总体样本的分布情况,不涉及具体APE值,不受APE异常值的影响。二是这与国外理论界研究结论――季度盈利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相符,也与徐跃(2007)进行季度盈利序列自相关分析的结论一致,即季度盈利预测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没有显著的相邻季度特征。

(二)年度盈利预测分析年度盈利预测分析结果见(表3)。(1)均值及标准差比较分析。预测期2008年、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均小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因此从均值和标准差看,2008年、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2)累积频率比较分析:(表3)显示了累积频率在100%内的分布情况。预测期2008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10%、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内二者相等,因此2008年、2009年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3)统计检验分析。首先通过K―S检验检验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预测期2008年、2009年样本K―S检验概率P值均为0.00,因此样本不符合正态分析,统计检验采用Wilcoxon检验。如(表3)所示,预测期2008年、2009年Wilcoxon检验结果概率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以上分析显示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公允价值降低了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能力。

(三)季度盈利预测 季度盈利预测分析结果见(表4)。(1)均值及标准差比较分析。如(表4)所示:预测期2008年1季度、2季度,2009年2季度、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小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2008年3季度、4季度,2009年1季度、4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大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均值、标准差。因此从均值和标准差看,2008年1季度、2季度,2009年2季度、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2008年3季度、4季度,2009年1季度、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预测能力占优。从均值标准差比较结果看,二者盈利预测能力相当。(2)累积频率比较分析。(表4)显示了累积频率在100%内的分布情况。预测期2008年1季度、2009年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 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内大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因此2008年1季度、2009年3季度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利预测能力占优;预测期2008年2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8年3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8年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10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2009年2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的累积频率在5%、10%、20%、5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累计频率;2009年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APE累积频率在20%、50%内大于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PE,在5%、10%、100%内二者相当,因此预测期2008年2季度、3季度、4季度,2009年2季度、4季度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盈利预测能力占优; 2009年1季度二者累计频率各有优势,其预测能力相当。从累积频率看,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3)统计检验分析。首先通过K―S检验检验样本是否符合正态分布。预测期8个季度样本K―S检验概率P值均为0.00,因此样本不符合正态分析,统计检验采用Wilcoxon检验。如(表4)所示,预测期Wilcoxon检验结果概率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二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的盈利预测能力相当,公允价值在预测期没有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能力产生显著影响。以上分析显示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的盈利预测能力相当,公允价值没有对上市公司盈利预测能力造成显著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统计方法比较了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年度和季度盈利预测的准确性,通过比较预测的准确性判定公允价值的盈利预测能力。实证分析发现,年度盈利预测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的盈利预测能力占优;季度盈利预测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与不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营业利润的盈利预测能力相当。因此无论是年度盈利预测还是季度盈利预测,公允价值均不具有盈利预测能力。 本文存在如下不足: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数据有限,因此本文没有通过时间序列推导盈利预测模型,而是直接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些模型是否适用于公允价值的盈利预测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我国企业除了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能够直接应用公允价值,其他项目都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变动对金融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公允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徐晓庆(2009)。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本文没有分行业对对其预测能力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岩:《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预测价值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基本程序》,《财会通讯》2004年第1期。

[3]玛丽.E.巴斯:《将对未来的估计包含在今天的财务报表中》,《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4]徐跃:《关于我国证券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实证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5

摘 要:上市公司盈利问题一直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广泛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关系人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广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时,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关注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盈利数量,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转向盈利质量的分析上。

首先,本文阐述对盈利质量分析的观点,即着重从盈利的可靠性、获现性和成长性三大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其次,选取并具体分析了销售现金毛利率、销售净现率、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的和衡量方法及其对盈利质量的影响,构建了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盈利能力 盈利质量 核心要素 衡量指标

一、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涵义界定

本文认为,盈利质量是上市公司账面所实现利润的优劣程度,即上市公司账面上所显示的利润数据是否可以真实、客观地反映其当前以及未来的真实盈利能力。所谓真实的盈利能力是指账面上显示的利润是可以实现的,能够给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现金流量增量,而并非仅仅体现在公司账面上。相应地,盈利质量高低也可以用来反映公司会计利润的真实盈利水平,及利用财务报表上当期或历史盈利数据预测未来盈利水平的可信程度。

二、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核心要素

根据前述现有盈利质量的分析观点及基本内涵,可总结出衡量盈利质量的三大核心要素,即盈利的可靠性、盈利的获现性和盈利的成长性。

1.上市公司盈利的可靠性

盈利的可靠性是指在计算会计盈利时能够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真实的盈利必须是真实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确认的结果,不存在虚构、夸张和人为操纵管理的成分。

2.上市公司盈利的获现性

盈利的获现性,也称盈利的现金保障性,是指盈利的变现能力,这是预测未来现金净流量的基础。一般认为,盈利的变现能力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越低,盈利质量也就越高。确认会计盈利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会计盈利是某一会计时期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并不代表一定有先进的净流入;只有会计盈利有相应的现金净流入时才表明盈利的真正实现,上市公司才能在盈利的基础上偿付利息、支付股利或安排资金用于其未来发展。

3.上市公司盈利的成长性

盈利的成长性,是指上市公司盈利有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稳定增长的盈利其成长性相对较好,未来的发展前景也相对比较乐观。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高质量的盈利不仅表现为较高的盈利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能力能够保持稳定的势头。显然,在盈利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成长性好的企业具有良好的盈利和发展前景,从而表现出较高的盈利质量;反之亦然。

三、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衡量指标

目前用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这些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进行评价,比较全面,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例如不能反映盈利的现金流入问题。毫无疑问,盈利如果没有现金流入,不仅无法进行分配,而且还会影响到资产的质量,误导投资者进行决策。为此,本文拟通过对有关盈利指标体系的设计分析,进一步揭示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问题,提出一个合理评价盈利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

1.销售现金毛利率

销售现金毛利率是销售现金毛利与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所收到现金的比值。它是一个考察经营现金流量质量的指标。有的企业虽然销售收入较大,但销售并没有产生现金流,而是沉淀为应收账款,使收益质量下降,而销售现金毛利率既反映了企业的收益质量,也反映了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运用这个指标时,应考虑个别年份的特殊情况可能会导致该指标数据异常,所以可以计算近年平均销售现金毛利率。该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销售净现率

该指标可反映公司每一元的营业收入可以获得的现金流量,借以考察当期营业收入的收现程度。指标越高,说明公司营业收入的现金流量越多,盈利质量越好;如果指标小于1且连续下降,说明营业收入缺乏必要的现金保证,营业收入中可能含有大量的应收账款或者坏账损失,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

3.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净利润额与上期净利润额的比率。净利润是指在利润总额中按规定交纳了所得税后公司的利润留成,一般也称为税后利润或净收入。净利润增长率反映了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扩张速度,是综合衡量企业资产营运与管理业绩,以及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4.净利润现金比率

该指标可反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净利润的差异程度,从而考察公司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确认的净利润经营现金实现程度。指标越高,说明当期实现的净利润越有现金保证,盈利质量越好;指标小于1,说明本期部分利润没有现金保证,即使公司盈利,也可能发生现金短缺,产生的盈利不可靠,盈利质量较差。

5.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报酬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是指经营利润额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值,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净资产收益率越低,说明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获利能力越弱。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一般来说,负债增加会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上升。企业适当的运用财务杠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借入的资金过多会增大企业的财务风险,但一般可以提高盈利;借入的资金过少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

6.净资产现金回收率

该指标可反映上市公司资产产生现金的能力,以评价公司全部资产的质量及其运营效果,从而对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进行有效补充。指标越高,说明资产的利用效果越高,公司盈利质量越好;反之,则说明资产的利用效果欠佳,日常经营获得现金盈利的能力较低,盈利质量较差。(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芳.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与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51.

[2] 祝锡萍,陈杨琴.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经济论坛,2007,(3):114-117.

[3] 陈兴述,陈煦江.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经济问题,2009,(10):56-58.

[4] 由宇.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冶金财会,2009,(8):30-31.

[5] 梁玉梅,叶强.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J].会计之友,2009,(5):90-93

[6] 饶育蕾,蒋波.基于现金流盈利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9,(12):91-93

[7] 聂雪艳.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业,2009,(21):232-232.

[8] 焦健.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2):216-217.

[9] 陈颖.试论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与评估[J].管理学家,2010,(9):130-131.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6

【摘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方面构建了盈余持续性评价指标,并采用2003至2010年八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318家样本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进行了分析。最终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整体较差,只有在历史盈利、现实盈利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面表现均衡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同时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还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盈余质量;主成分分析法

企业的会计盈余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体现了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还为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关注企业盈余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盈余的数量,更应注重盈余的质量。盈余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和盈余变动性。其中盈余持续性是盈余可预测性与盈余变动性的基础,没有持续性就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看出其中的变动状况,因此盈余持续性是衡量盈余质量的关键指标。

 

一、相关文献

尽管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1972年),但是对它的计量确至今并未统一。目前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有时间序列法、基本面分析、利润核心指标分析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计量。

 

三、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

在SPSS中,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且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说明提取四个主成分是合理的。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设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为zx1到zx10,四个主成分设为f1到f4,那么表达式为:

 

(二)具体分析

经计算得到盈余持续性每年得分均不小于零的公司有26家,分别为湖北宜化、美的电器、云南白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金陵药业、凯迪电力、大杨创世、恒瑞医药、安琪酵母、烟台万华、龙净环保、燕京啤酒、新兴铸管、盐湖股份、宗申动力、宇通客车、同仁堂、特变电工、云天化、重庆啤酒、兴发集团、雅戈尔、康美药业、贵州茅台和安徽合力,这些公司中至少有一半能在年盈余持续性排名前五十中上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本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公司,比较符合大众对企业的认知,说明本文所计算出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前五十名排名变化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盈余管理。某些公司为了保持上市地位,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例如可能会在当年将盈余做成负数,而在下年通过减值准备转回等方式,增加盈余数额,因此会出现某些年度盈余持续性被高估的情况。(2)数据选取问题。为了是结果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本文未剔除净利润为负数的公司。(3)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本行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低,这就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上市公司不能每年维持其盈余持续性,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经过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指标基本均为正数,这说明它们无论是在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还是在未来盈余潜力上都发挥良好。排名前十的公司也均为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为正的公司,除贵州茅台和盐湖股份以外,其他公司均不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的公司。一些在某年盈余持续性得分靠前的公司并未出现在总排行上,如中电广通在2005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但其盈余持续性变异系数为-38,该公司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为负数,2006年ROE与每股收益又为负数,这就说明一方面该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给也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未剔除负净利公司的缘故。总排名中为出现该公司,说明用变异系数法解决盈余管理和数据问题带来的排名问题是可行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偏低,且两极差异明显;2)只有在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因此说明本文建立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指标是具有综合性的;3)本文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Lipe.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5-71.

 

[2]Sloan R G.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89-315.

 

[3]Richard Frankel.Earning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182-190.

 

[4]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70-80.

[5]Allan S.Ashley ET.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69-382.

 

[6]孙世攀.盈余持续性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40-4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A630012);福建省自然基金(2011J01382)。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盈利结构;盈利水平;盈利稳定性;盈利持续性;盈利趋高性

盈利结构分析一方面的内容就是分析企业总利润中各种利润所占的比重。分析盈利结构是为了对企业的盈利水平、盈利的稳定性和盈利的持续性等做出评价。一般来说,企业的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盈利的总规模,但是它不能表明这一总盈利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它不能揭示企业的内在品质。企业盈利的内在品质就是指盈利的趋高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只有通过盈利结构分析,才能得出这方面的信息。

1 盈利结构对盈利水平的影响

盈利水平可用利润总额来反映,有时也可有利润率来反映,它与盈利结构存在着内在联系。企业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盈利水平,一般情况下主营业务是形成利润的主要因素,它对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起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越扩展,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比重越高,企业盈利水平也会越高。企业收入水平高而相应成本引用水平较低的业务,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大,企业的盈利水平也会越高。通过结盈利结构的分析,不仅要认识其惯盈利水平的影响,更要预计其对未来盈利水平变动趋势的影响。

2 盈利结构对盈利稳定性的影响

盈利稳定性指企业盈利水平变动的基本态势。盈利水平可以说是企业的收益率,盈利稳定性则表明企业盈利的风险。如果企业盈利水平很高,得缺乏稳定性,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经营头部。盈利的稳定性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企业盈利水平的上下波动的波幅较小,企业盈利稳定;另一种理解是企业盈利水平向下波动的波幅很小,向上波动的幅度很大,也说明企业的盈利稳定。在现实中一般是按第二种理解来解释盈利的稳定性。一个企业在一定盈利水平的基础上,盈利水平不断上扬,应是企业盈利稳定性的现实表现。

盈利的稳定性首先取决于收支结构的稳定性。当收入和支出同方向变动时,只有收入增长不低于支出增长,或者收入下降不超过支出下降,盈利具备稳定性;当收入和支出反方向变动时,收入增长而支出下降,盈利稳定。反之,不稳定。除此之外,收入和支出各项目所占比重不同,会对盈利稳定性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主营业务的收支较为稳定,包括两者的关系和增长的势头较为稳定,则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就有了根本保障。

盈利结构也会影响盈利的稳定性。由于企业一般会力求保持主营业务利润稳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变动相对非主营业务来说较小。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企业盈利稳定性的强弱。 转贴于

3 盈利结构对盈利持续性的影响

盈利的持续性是指从长期来看,盈利水平能保持目前的变动趋势。盈利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区别是,盈利的持续性是指目前的盈利水平能较长时间的保持下去,而盈利的稳定是指盈利在持续时不发生较大的向下波动。可见,盈利的持续性是指总发展趋势,而盈利的稳定是总发展趋势中的波动性。

企业盈利结构对盈利的持续性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业务一般可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部分。长久性的业务是企业设立、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正是靠它们才能保持盈利水平持久。临时性的业务是由于市场或企业经营的突然变动或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由此产生的利润也不会持久。长久性的业务主要包括企业的主营业务,所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比重越大,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下去的可能性越强。

4 盈利结构对盈利趋高性的影响

盈利的趋高性是指企业的盈利水平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盈利的持续性和趋高性都是指企业盈利的长期趋势,不同的是盈利的持续性指目前的盈利水平能否长久地保持,而盈利的趋高性指在保持现有盈利水平的同时体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可以说,盈利的趋高性是盈利的持续性的一种特殊表现。

盈利是否具有趋高性与企业产品市场生命周期有关。一个产品一般都要经历启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这四个阶段。处于启动期和成长期的产品,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产品,会带来不断增加的收益;处于成熟期的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较稳定;而处于衰退期的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有下降的趋势。

盈利结构对盈利的趋高性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的利润如果主要来自于启动期或成长期的产品,盈利一般具有趋高性;如果主要来自于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产品,企业盈利非但不具趋高性,甚至难以维持下去。

盈利能力分析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成长性;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体系;格力电器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成长性是公司的灵魂,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非常重要指标。所谓上市公司成长性是指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其所在的产业和行业受国家政策扶持,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呈逐年扩张、经营效益不断增长的趋势。它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又是投资者判别投资风险、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总资产高增长的公司中,有一部分是通过配股和充分运用财务杠杆增加负债,实现总资产的高成长的。与上述两种高成长相比,主营业务的高成长更能体现企业经营能力的成长性。积极壮大主业、保持主业的持续扩张能力,是企业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净利润总量变动是衡量企业成长的另一重要指标。在主营业务收入不变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可能通过降低费用、提高投资收益或争取到某些税收优惠来提高净利润总量。净利润增长反映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是股东最关心的企业成长性之一。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不能简单的看它总资产的增长情况,还要分析盈利水平和获利能力。

成长性比率是衡量公司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比率分析法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比率,成长性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增长率指标,有总资产增长率与固定资产增长率,一类反映损益表中运用资产获得收入利润增长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及净利润增长率。这些指标主要有:

一、盈利水平分析

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盈利增长率、每股销售额及每股现金额等。

净资产收益率=发放普通股股息前的净收益/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总值。它可以反映出公司能否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提高股东收益,是分析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一项主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盈利水平、投资价值、成长性呈同向变化关系,但具体也无固定的衡量比率,但一般绩优股净资产收益率均高出20%,甚至更高。

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报酬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利用效率。这一比值很高的上市公司较为容易筹集到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因为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投资收益。

盈利增长率是企业在过去三年中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实力、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等。分析该项指标时,一方面是增长率要高,另一方面要稳定增长,而对盈利水平的过分波动则应予以高度重视,是否存在隐藏的市场因素、产品问题或其它偶然因素,是否会对以后的盈利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总额,它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该项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的相对成本越低,企业的经营越有效。但由于该指标因行业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很大差别,不能机械地套用。

每股利润=净利润/股票平均发行数。每股利润又称为每股收益或每股盈余,是股份公司税后利润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所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股股票向社会提品与服务的份额。注重股利分配的投资者都应该知道的是每股利润的高低与股利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公司的每股利润很高但是缺乏资金,那么也无法分配到现金股利。分析每股销售额在过去三年中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市场销售中的发展趋势。下表是格力电器反映盈利水平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从2007-2009年格力电器盈利水平分析示意图可以清晰地看出,该格力电器的反映盈利水平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净资产收益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9年一度达到30%以上,它与企业的盈利水平、投资价值、成长性呈同向变化关系,这表明格力电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成长性。资产报酬率也一直在6%以上,这说明其很容易得到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2007-2009年间其盈利增长率和销售利润率也保持着又快又稳的增长,盈利增长率的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反映出格力电器的市场竞争实力、生存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等都非常的强势,销售利润率指标越高,表明企业投入的相对成本越低,企业的经营越有效。目前家电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平均水平保持在2.25%左右,而格力电器远超出行业水平。此外,每股利润的逐年增长大大增加了投资者对格力电器的信心,这为格力电器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地资金支持。

二、利润相对额分析

该项指标主要是通过每股税后利润来表现的,从财务角度来讲,每股税后利润0.80元的上市公司比0.40元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好得多。分析每股税后利润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一是每股税后利润要与配股后股权变化相结合。上市公司实行配股引起股权扩大的同时,实收资金数量增多,经营利润理应相应增加,然而由于上市公司无论是发行原始股还是配股都采用溢价方式,每增加一股股权给公司带来的实际资金收入是几元甚至十几元,新股每股税后利润增幅应大大高于原有股权收益。因此,溢价扩股后的每股平均收益应高于扩股前的每股平均收益。

二是每股税后利润应结合公积金送股变化分析。如果因资本公积金或盈余公积金送股变化,导致股权总额增加,使每股税后利润减少,这不能说明是经营业绩滑坡。三是每股税后利润应与股权含有的公积金数量相结合分析。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公积金累积数额大小不同,因而均摊在每个股权上的公积金存在差异。当A、B两个公司每股税后利润均为0.60元时,表面看,两公司业绩相同,若A公司每股公积金0.80元,B公司每股公积金为1.60元,实际反映出A公司的经营业绩优于B公司,且更具有增长潜力。

从格力电器上市公司近三年的报表我们可以看出其资本公积是在逐年减少的(07年为1,189,262,853.20元,08年为779,325,737.36元,09年为453,128,237.36元),而格力电器在近三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07-09年格力电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成长性

三、利润总额分析

利润总额的绝对增长是上市公司成长的基本表现,利润总额增幅较大,表明公司经营业绩突出,发展前景乐观,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利润总额的增长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波动性增长;另一种是持续稳定增长。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后者反映上市公司具有内在活力,长期看好。

格力电器2007-2009年利润总额可以明显看出:格力电器从2007年到2009年利润总额一直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均增长率近50%,这种绝对的增长表明格力电器公司经营业绩突出,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即格力电器公司具有较强的成长性。

四、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通常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营业务收入、投资净收益、其它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增长是公司利润增长的主渠道,能够反映公司的主要经营业绩。因此,在公司利润增长的前提下,要分析是否来自主营业务,这是上市公司具有成长性的主要表现。投资净收益是公司从事证券投资业务获得的净收入。该项收入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实力的强弱。指上市公司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通常情况下,该项收入比重较小。但当某公司利润增长中其他业务收入增长较快时,应结合财务报告中“经营业务”内容分析其成因。

上表反映出格力电器在07-09年间收入总额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而且该增长主要来自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三年间投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07年和2009年均为负收益。其他业务收入虽然也在小幅增长但它不是构成收入总额增长的主要部分。

五、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之比分析

该项指标是指上市公司税后利润增长率对当年比较期的该股市盈率的倍数,这一指标能够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该公司的成长性。一般情况下,该指标的倍数最小不得小于1,根据上市公司增长模型分析,税后利润增长率越大,由于它与投资者回报高低密切相关,所以,其市盈率的增长倍数也就越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水平也较高,因此单凭市盈率的高低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由此,我们把“税后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之比”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察上市公司的增长潜力。那些当前盈利水平虽高,但“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之比”指标小于1的股票,已不再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相反,尽管每股盈利水平目前较低,但“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之比”指标大于1的股票则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它将使广大投资者获取公司快速成长所带来的丰厚收益。

格力电器近来的业绩超出投资者预期。2009年,格力电器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7亿元。年报净利润同比增长28.55%,格力电器市盈率为19.43倍。格力电器09年度利润增长率与市盈率之比远大于1,根据以上分析说明广大的格力投资者能获取公司快速成长所带来的丰厚收益。这从侧面反映了格力电器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对格力电器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分析,格力电器上市公司在近三年中,整体规模和整体的赢利能力都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这表明格力电器上市公司整体发展能力较强特别是空调的发展,其发展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刘宏.北京市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08).

[2]谢端云.分析财务报告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8(1).

[3]格力官方网站http://.cn/.

[4]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四版).

[5]巨潮资讯网http://.cn/.

[6]《审计报告》中审亚太审字(2010)010001号,2010-4-23.

[7]刘昌龙.兵团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新疆衣垦经济,2009(09).

[8]王玉,.中国100强企业成长性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0(2).

[9]臧维,孟博.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成长性[J].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一篇:医务人员个人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盈利能力分析的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