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时间:2022-10-11 01:53:02

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摘要】

R&D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以20072013年间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了R&D投入中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这三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云南省上市公司不同企业见在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三者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显著。

【关键词】

技术创新;R&D投入;企业盈利能力

一、引言

R&D投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稳定成长的源泉和内在动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2012年,云南省上市公司的R&D经费为2.93亿元,只占销售收入的0.41%,可见云南企业R&D投入仍然不足,经营者没有充分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长久发展的深远影响,只看到了眼前投入对财务绩效的消极影响,影响了技企业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R&D经费投入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云南省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制定R&D投入计划提供参考价值。

二、假设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回顾,发现R&D投入强度与企业盈利能力呈正相关(例如,Hitt、Hoskisson和Kim,2008;梁莱、张焕凤,2005)。Hitt、Hoskisson和Kim(2008)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会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发现注重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的财务绩效比不注重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财务绩效更好。国内一些学者也通过实证检验,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梁莱、张焕凤(2005)以我国沪深股市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进行实证分析,指出R&D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投入与产出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程宏伟等(2006)的研究也发现研发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研发密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H2: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H2: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72013年间的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初始样本的基础上,根据如下标准筛选样本:

(1)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在报表编制等方面与其他类型公司存在差异,为避免影响研究结果,剔除了该类上市公司;

(2)剔除ST/PT类上市公司,由于这类公司出现财务状况异常或其他异常状况,为避免影响研究结果,本文也剔除了该类上市公司;

(3)剔除样本期间存在数据缺失、数据无法获取的上市公司。

经过以上筛选,最终获取26个公司7年的观察值。本文研究的有关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

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该指标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其能直接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水平。

2、解释变量

根据技术创新投入的物质类型,将R&D投入划分为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设备资本投入三个方面。由于这三方面投入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可能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作为本文R&D投入的指标,从多角度考察企业R&D投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具有全面性。

3、控制变量

根据BouWen Lin(2006)等的研究,资产回报率、公司规模、等变量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因此,本文选取资产回报率、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此外,本文还控制了行业和年份,均设置为虚拟变量,其中,行业的分类以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2012年编排的行业分类结构与代码为基础。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采掘业”……,设置成虚拟变量,样本属于某一行业,则相应行业变量为1,否则为0。

年度 YEARi 下标i=07,…,13,分别对应为2007……2013年,设置成虚拟变量,样本属于某一年份,则相应年度变量为1,否则为0。

(三)模型设计

本文借鉴Lang et al(1996)的方法,对技术创新投入以及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建立以下分析模型:

ROE=α0+α1RDIN+α2RDRP+α3RDEA+α4Control+ε

其中,ROE代表盈利能力,RDIN、RDRP、RDEA分别代表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Control为控制变量,分别对资产回报率和公司规模进行控制。

四、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研发密度的均值在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2.2%,但是其均值都小于4%,这说明云南省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每年研发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很大,甚至其差距呈增大态势,2013年的最大值为41.3%,最小值为0,说明不同企业的研发密度差距很大,可以看出云南省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投入的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距。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均值、中值基本保持平稳状态,增减幅度不大;但其最小值和最大值间的差距很大,从2013年的数据来看,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最小值为4.2%,最大值为56.8%。这说明对于同一企业而言,不同年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增减幅度偏小,但是对于不同企业而言,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差距很大。

而设备资产投入强度的均值、中值也基本上保持着平稳状态,虽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幅度也都不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也很大,说明不同企业间设备资产投入强度的差异也很大。

(二)相关性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云南省2007―2013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技术创新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

由表4可知,回归模型的DW值在2附近,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自相关。根据表4所示的回归结果,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未通过t检验,这表明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并不显著。这与假设H1、H2和H3并不一致。

对于该实证检验结果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本文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云南省上市公司多为资源型企业,依靠资源的消耗实现成长,且企业管理层对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意识淡薄,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所以目前我国云南省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上的作用还没有体现出来;二是可能由于R&D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一般地R&D投入并不能在投入的当年产生效益。所以这些可能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及后续研究

本文选取了20072013年间的云南省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省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具体表现为:研发密度、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以及设备资产投入强度对云南省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积极作用,但是不显著。

针对以上实证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落实,真正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科技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创新智囊团,加强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落实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明确管理职责,形成自上而下、层级分明、责权清晰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企业研发密度,有选择性加强设备资产投入强度。云南省企业要深入到在一线,按需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把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的产成品,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

本文的不足在于:(1)样本量不大。云南省上市公司不多,且从新会计政策实施2007年开始取样研究,样本量不大。(2)本文仅针对云南省上市公司进行分析,且云南省上市公司多为资源型企业,具有地方特异性,研究结果可能不能普遍推广,仅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rian P. Cozzarin. Data and the measurement of R&D Program impacts [J].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2008,31(3):284298

[2]Bouwen Lin,Yikuan Lee,ShihChang Hung. R&D Intens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Orientation Effects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6,59(6):679685

[3]梁莱歆,张焕凤.高科技上市公司R&D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2)

[4]陈志勇.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3749

[5]侯晓红,张艳华.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

[6]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3)

[7]陈昆玉.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0,04:4957

[8]游春.我国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J].南方金融,2010,(1):1622

[9]胥建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上一篇:联想集团的学习型组织研究 下一篇:在创建和谐企业中如何发挥工会组织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