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理论范文

时间:2024-02-22 15:32:50

盈利能力理论

盈利能力理论篇1

关键词:上市银行 风险盈利能力 ROAA RORWA

一、引言

2006年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中国商业银行在内外双重约束下,持续发展和稳健经营才是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而有效的风险控制正是商业银行稳健、持续盈利的保障,直接决定其经营成败。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要求,从而决定了能够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水平的应该是风险控制下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引入风险盈利能力,有效地将短期与长期、盈利与风险相结合来评价商业银行综合效益,并将上市国有银行与上市股份制银行作对比分析,研究其内部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希望此研究能够对全国范围内的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作出良好示范效应。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Angbazo(1997)以1989年至1993年间银行数据作为样本,发现非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杠杆率、有效资产占比与银行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流动性风险与盈利能力负相关。Bashir(2000)以8个国家1993年至1998年银行数据为样本,认为较高的资产负债比、贷款资产比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能增强盈利能力。

(二)国内文献 刘渝东(1999)以国有银行1991-1997年间数据为样本对ROA分析研究,得出非利息支出增加过多、利差缩小等使得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研究发现中国银行的市场份额和集中度与盈利能力不显著负相关,银行的效率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付强(2004)发现,利差资产比、固定资产比率、存款比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资产费用率、呆账准备金比率、贷款比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陈丹妮、韩彦(2008)得出仅仅存款资产比、非利息收入与总收入比和贷款存款比对银行盈利能力显著影响。王丽、滕晓龙(2011)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从规模因子、效率与潜力因子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股份制银行具有较好的盈利潜力。倪美蓉(2011)发现流动现金比率、资本充足率与盈利能力正相关,不良贷款率、银行信贷率与盈利能力负相关,资产费用率本文的预期恰恰相反,它与银行的盈利成正比。郭文伟,陈妍玲(2011)发现利差资产比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最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监管对银行盈利能力制约作用显著,规模增长率、贷款比例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几乎没有“风险盈利能力”相关研究。以往研究在选取盈利能力自身指标时几乎都是没有考虑到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考虑到风险因素也仅仅是在盈利能力影响因素中提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会产生影响,从而会进一步导致决策层作出错误判断以及采取不当的措施。本文以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为上市银行没有考虑风险因素的盈利能力衡量指标;选取加权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RORWA为风险盈利能力衡量指标,研究对比两类银行盈利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1)投资组合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马考维茨(Markowitz)1952年首次提出投资组合理论,该理论认为多种证券的投资组合,收益是这些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但是其风险不是这些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从而能够降低非系统系风险。其中的均值—方差模型指出理性的投资者应该采取在方差相同时预期收益率最大化或者在预期收益率相同时方差最小化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有效边界模型指出机会集中有效集的内凸性和无差异曲线的上凹性决定了最优点的投资组合有且仅有唯一点,并且在此点上进行最优资产配置。之后托宾(1958)提出的“二基金分离定律”指出有效的证券组合均是以国债为代表的无风险资产和特殊风险资产的有效组合。Sharpe(1964)、Lintner(1965)分别提出了CAPM模型,在不确定条件下探讨资产定价的理论,对考虑风险因素时的投资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2)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金融业在促进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金融业应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经营管理。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在不损害相关产业以及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有效、适度地开发利用金融资源,实现金融业的金融资源供需平衡和良性循环。中国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没有健全的产业金融制度,发展缺乏动力和压力。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其稳健经营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保持自己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做到风险控制水平下仍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3)企业能力论。企业能力的概念最先是由理查德森(1972)提出,认为企业能力反映了企业积累的知识、经历和技能。该理论强调内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配置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并且每个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均是稀少和不可替代的。在企业资源不断开发利用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动态的核心能力,要求企业有效利用异质性资源形成企业盈利的持久性与增长性。

(二)研究假设 分析盈利能力影响因素,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创新能力因素。希克斯和涅汉斯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创新问题,认为进行金融创新的最原始动机来自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成本降低可以增加利润,这也是促使银行进行业务创新的动力,积极研发新产品、拓展新业务。对于创新能力的衡量,可以使用手续费和佣金对营业收入占比,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盈利能力影响因素之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1:创新能力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2)资产规模因素。规模经济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是指当生产规模未超过最佳规模产量点时,继续增加生产会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不断下降,一旦超过最佳规模产量点时,再增加则会使得长期平均成本不断增加。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分析时,资产的数量代表着银行的资产规模,对与国有银行庞大的资产规模,资产数量越多最可能带来的是规模不经济;而上市股份制银行由于成立时间短,市场积累少,资产数量未必已经达到最佳规模效益点,因此有必要将资产总额指标纳入本文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2:资产规模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

(3)资本结构因素。成本理论指出,合理的资本结构能减少成本从而增加利润提高盈利能力。公司资本中债务比率过高,使得债务人的监督成本上升,会导致股东价值的降低。根据成本理论,当债权成本和股权成本相等时即达到最优资本结构,会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而资本充足率能够反映债权人在遭受到损失之后,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因此本文在资本充足率考虑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之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3:资本充足率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4)风险控制因素。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风险性的存在,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稳健、可持续经营的保障。商业银行面临主要有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等。在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考察时更多关注的是商业银行清偿能力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能力强,安全性高,盈利能力增强;相反风险管理能力弱,安全性低,盈利能力减弱。考察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常用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为了更好地权衡收益与风险,有必要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中。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4:风险管理能力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正相关

(5)成本控制因素。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对资本耗费进行规划、调节,使成本按照预定方向发展的过程。银行进行成本管理遵循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主要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价值耗费,主要包括产品成本、筹资成本、客户成本归集、经理管理费用等,通过减少成本能有效增加利润,从而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有必要将成本收入比作为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因此提出假设:

假设5:成本收入比与上市银行盈利能力负相关

(三)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如下变量:

(1)盈利能力的界定和衡量指标的选取。盈利是属于财务会计领域概念,指企业按某一价格实现的产品收入扣除成本后的净额,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其一定时期内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本文中所谓的“盈利能力”是很多学者文献中所提到的、没有考虑银行资产质量、风险因素,不能兼顾风险和收益的盈利能力,不能从长远利益角度真实客观反映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以往文献中常用来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通常有净资产平均收益率ROAE(陈丹妮、韩彦(2008),王红丽,2009)、资产平均收益率ROAA(陆军、魏煜,1999;李瑞、贺晓波,2006)和净利息收益率NIM(AshDemirgiic-Kunt and Harry Huizinga,1999),但是ROAE为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常用来反映银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NIM为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反映的是拨备前银行盈利能力,均不能很好地客观反映一个银行的盈利能力。ROAA为净利润/平均总资产,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因此选择ROAA作为反映商业银行未考虑风险时盈利能力指标。

(2)风险盈利能力的界定和衡量指标的选取。本文中所谓的风险盈利能力是一种相对的、具有战略性质的、能满足未来需求的盈利能力,是一种考虑长期经营预测和产品开发创新,权衡考虑资产质量和风险的盈利能力。一方面,银行只有保持自身资产质量的稳定性,才能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其次,商业银行较高的资产收益率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同理较低的资产收益率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其以后较低的盈利能力。因此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深刻。ROAA在计算时并没有对产生收益的资产考虑风险因素,加权风险资产平均收益率RORWA等于净利润/加权平均风险资产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是根据银行资产组合中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暴露以及这些信用风险暴露在未来带来信贷损失的可能性来划分相应的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总额。我国目前根据不同的资产种类, 设定了6 个级次的风险权数, 即0、10%、20%、50%,70%,100%,因此RORWA指标考虑到了资产质量问题也将风险因素考虑在内。ROAA和RORWA的区别即是否考虑风险、资产质量、表外资产等因素,在本文中将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盈利能力称之为传统的盈利能力,简称盈利能力;另外一种则称之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根据上述分析,选取ROAA和RORWA为被解释变量,分别衡量上市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盈利能力。另外,综合以往文献研究、根据模型的需要以及各个解释变量的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选取合适的解释变量,如表(1)所示。

(四)模型建立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建立如下两种盈利模型:

(1)未考虑风险时盈利能力模型: ROAA1i,t=?琢0+?琢1LnAssets+?琢2

CIR+?琢3FR+?琢4CAR+?琢5NR+?琢6PCR+?着1i,t。

(2)风险盈利能力模型:RORWA1i,t=?字0+?字1LnAssets+?字2CIR+?字3FR

+?字4CAR+?字5NR+?字6PCR+?滋1i,t。

其中,i表示银行个体差异;t=1,2,其中1表示上市国有银行,2表示上市股份制银行。

(五)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1年16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以及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所有银行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数据库、各上市银行披露年度报告。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显著性检验 为了更好地比较上市国有银行与上市股份制银行各指标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对样本数据各指标进行了t检验,在表中用1来代表上市国有银行,0代表上市股份制银行,用diff=mean(0)-mean(1)来表示上市股份制银行某指标平均值与上市国有银行银行相应指标平均值的差值。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1)我国上市国有商业银行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未考虑风险时的盈利能力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从风险角度综合来看,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在1%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因为股份制银行虽然发展经营机制灵活,网点也选择性的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强调创新理财产品,易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相比于传统经营模式的国有银行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在员工数目、网点分布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贷款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国有银行机制严谨有序,风险管理能力远远强于股份制银行,更能把握盈利的持续性与增长性,从而使得风险盈利能力高于股份制银行。(2)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不良贷款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国有银行规模较大,存、贷款业务发展速度飞快,手续费及佣金金额很高,但在贷款金额巨大的情况下很难兼顾其质量,因此不良贷款率会高于股份制银行。(3)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却在1%显著性水平下小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对谨慎性和调节利润需要的不同, 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也有较大差别,股份制银行现在更多转向投行、私人银行等领域,这样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股份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会显著高于国有银行。

(二)方程分析 针对上述面板数据运用stata统计工具以及F值,P值,霍夫曼检验等方法筛选出适合该样本的回归模型。由表(3)可知,上市国有银行的未考虑风险盈利方程与风险盈利方程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而上市股份制银行的未考虑风险盈利方程与风险盈利方程均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三)回归分析 本文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1)未考虑风险时的盈利能力模型分析。由表(4)可知,上市国有盈利能力方程(方程1)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ROAA1=5.409-

0.027598LnAssets-0.02219CIR+0.01835FR+0.0298CAR-0.01488NR+0.0013PCR。

上市股份制盈利能力方程(方程2)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ROAA2=2.5741-0.1046LnAssets-0.0219CIR+0.0466FR+0.0157CAR-

0.0165NR+0.00027PCR。

由方程1结果分析可知:CIR(成本收入比)、NR(不良贷款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负相关,LnAssets(资产规模)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负相关,F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CAR(资本充足率)和PCR(拨备覆盖率)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由方程2实证结果分析:LnAssets(资产规模)、CIR(成本收入比)两因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负相关,F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CAR(资本充足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正相关。资产规模、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都与盈利能力表现出负相关关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与盈利能力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CIR(成本收入比)对上市国有和上市股份制银行盈利能力均显著负相关;资产规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与上市国有、上市股份制银行显著负相关,但是显著性水平不同,资产规模对股份制银行影响更显著,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对国有银行影响更显著;不良贷款率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显著负相关但与股份制银行不显著相关;拨备覆盖率对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在10%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但对股份制银行不显著。

(2)风险盈利能力模型分析。由表(5)可知,上市国有银行风险盈利能力回归方程(方程3)可以表示为:RORWA1=14.5657-0.7368

LnAssets-0.04473CIR+0.02149FR+0.03898CAR-0.21727NR+0.000629PCR。

上市股份制银行风险盈利能力方程(方程4)可以表示为: RORWA2=3.582-0.1274LnAssets-0.03913CIR+0.04767FR+0.05536CAR

-0.00967NR+0.000352PCR。

由方程3结果发现:仅CIR(成本收入比)对上市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盈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LnAssets(资产规模)和NR(不良贷款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由方程4结果发现:CIR(成本收入比)、FR(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和CAR(资本充足率)对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盈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LnAssets(资产规模)在5%显著性水平上产生影响。

比较表中数据可知,成本收入比、资产规模对上市银行盈利能力、风险盈利能力均显著负相关,这是因为是因为成本收入比是指营业费用与营业成本的比率,是银行成本控制能力的体现,成本费用越高,风险控制水平越差,盈利能力越低。但是资本充足率、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对上市股份制银行风险盈利能力均1%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而在风险盈利模型中,手续费以及佣金占比却与上市国有银行不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分析后发现,以RORWA作为被解释变量时的实证分析结果与以ROAA为被解释变量的实证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果不把银行经营中所承担的风险因素一并考虑,当决策层在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方面失去正确判断,造成不利后果,反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力。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结论:两类银行在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时的盈利能力无显著性差别,但是从长远来看,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盈利能力在1%显著性水平下大于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提出如下建议:(1)要合理科学安排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低盈利性经营网点投入,压缩办公经费,降低管理成本和减少风险控制成本的浪费。(2)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高技术型理财产品,增加金融业务种类,提高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给银行提供更多元化的利润来源,帮助银行抢占市场份额。(3)充足的资本是银行发展的保障,但资本充足率与拨备覆盖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只有在充足计提贷款损失拨备的前提下,即剥离了贷款损失准备金之后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才真实可信,在各行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在对待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盈利能力关系上,应该主要降低不良贷款率、计提的贷款损失,在不影响资本的基础上,给银行带来更大的未来预期收益,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4)国有银行在不断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加强对坏账、死账的收回,采取催收追讨诉讼、提高贷款损失在准备金等有效手段或者通过债务重组、剥离、转化等手段降低资产风险。但是不良贷款率虽然与盈利能力负相关,但并不意味着不良贷款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强,不良贷款率低,可能是银行在权衡风险时放弃了高风险的收益可能为正的贷款项目,这样也会减少银行利润来源,在对待不良贷款率问题上应该权衡考虑。(5)拨备覆盖率是争论性很强的指标,其等于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一方面,不良贷款越少,一定程度上说明贷款质量较好,拨备覆盖率越高,可用来作为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贷款损失准备越高,拨备覆盖率也越高,可用来作为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指标,但是贷款损失准备越高来解释贷款质量较好貌似解释牵强。因此,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高拨备覆盖率都比低覆盖率好,更不是越高越好。各银行应该结合自身风险情况、发展战略等,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共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军、魏煜:《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结构分析》,《金融研究》1999年第11期。

[2]李志辉、王伟、谢盈莹:《中国资本监管新标准”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金融监管研究》2012年第2期。

[3]王丽、腾晓龙:《股份制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时代金融》2011年第15期。

[4]倪美蓉:《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检验》,《时代金融》2011年第26期。

[5]潘韩娟:《加权风险资产收益率的运用》,《金融会计》2004年第2期

盈利能力理论篇2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资本结构 盈利能力 因子分析法

一、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房地产行业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我国人口压力大与东西部发展相差悬殊及传统文化等因素,致使我国房地产行业倍受关注。金文辉、张维(2009)统计分析上交所提供的41家上市房地产公司2005年至2008年连续四年的财务报表指出,我国房地产公司包括内地沪深上市房地产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尤其是金融性负债率较高,房地产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比较强。房地产行业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过分依赖,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近年来,我国限制发展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并改革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制度,严重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企业调整筹资渠道及优化资本结构也随之而越显重要。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体制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我国所特有的因素,如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经济法律不健全、债务融资软约束、政府的间接盲目干预等,这些都会阻碍上市公司高速、健康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较其他国家发展状况不发达、不完善,其资本负债率过高,需适当调整,以促使产业发展升级和完善。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证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较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分析,可检验国外文献研究得出的同样结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asulis(1983)检验资本结构变化对公司市场价值影响表明:普通股的股票价格与公司的财务杠杆呈正相关;公司绩效与公司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变动范围为0.23-0.45。Wiwattanakantang从资本结构决定因素角度对泰国1996年224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负债率呈正相关。

(二)国内文献 高国伟(2009)选用2007年全体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行业差异影响,即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与其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不同。黄贤玲(2006)以广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至2004年公开的年报,以资产负债率作为公司资本结构的代表变量,并以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变量,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赵选民、张晓阳(2009)从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公司风险、公司治理结构、营运效率和成长性多个方面,选取了可能影响盈利能力的多个指标变量,以上海和深圳交易所3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和较慢的总资产周转率抑制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股权性质与股权集中度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不大。通过观察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国外多以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为结论,而国内多以两者呈负相关为研究结论。国内众多实证文献多以盈利能力作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即解释变量之一来进行研究,少以资本结构作为盈利能力的解释变量来进行研究。然而,资本结构同样给予了盈利能力反作用力,即资本结构也同样可以影响盈利能力。同时,赵选民、张晓阳(2009)的研究表明以往国内文献对于资本结构影响盈利能力的研究中,缺少对盈利能力其他影响因素的排除。本文试着将作为盈利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的总资产周转率加以控制,来研究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负债可以节税获得利益,然而在其之后的最优融资结构理论在节税理论基础上指出,要着重考虑负债带来的各种费用以及财务风险。成本理论指出,随着企业债权资本的增加,监督成本会随之增加。同时,财务风险会加大,甚至会有破产风险。根据啄食顺序理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越容易优先考虑内部融资,此时资产负债率较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不成熟,盈利能力差的企业获得资金能力较差,内部筹资的可能性越小,对于外部的股权融资企业可能考虑到不能发挥杠杆作用,且股东权益不易被稀释等原因,偏向于债券融资,从而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差.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样本为近几年间持续经营的沪深两市A股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对样本进行下列处理:剔除被ST/PT的公司,主营业务增长为负的公司,排除发行B股、H股的上市公司。应用数据来自东方财富网2010年财务报表数据及指标。样本所选取的时间为2010年的数据,一是因为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量比较少,二是此时间前后发展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波动,基本上呈上升趋势,期间则是盈利能力比较好的研究对象。上市公司具有房地产业代表性,本文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与代表性,尝试选用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营业利润率、每股现金流量作为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标。选取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对于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每股现金流量,先将其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出反映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再将此综合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再用总资产周转率作为控制变量,以研究公司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文中的数据处理运用的是spss17.0专业统计软件。

(三)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研究模型:F=α+?茁1DA+?茁2TAT+?着,F: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指标;β1、β2:回归系数;α:常数项;ε:随机误差项;DA:资产负债率;TAT:总资产周转率。相关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所选取的反映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中,每股收益均值最高,达0.6831,而总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均值只有5.84%,离散程度最小的是总资产收益率,为0.033。除此之外,样本指标差异相对较小。

(二)因子分析 由(表3)可得出,每股收益与总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334,Sig.值为0.059,表明相关性显著。数据说明盈利能力的4个指标当中,两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3左右,所以取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表示盈利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全面表示盈利能力,采用主成分分析,运用因子得分法分析并综合评出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1) 提取主成分。根据(表4)可以看出,Bartlett检验P(Sig.)< 0.05,则拒绝零假设,且KMO值>0.6,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从(表6)中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只包括一个成分,又根据方差贡献率为45.062%,较大,因此可以选取第一主成分来代表原变量的信息见(表4)、(表5)、(表6)。(2)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分析法分析其得分系数与原变量的标注化的值,可以计算出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数,具体计算系数得分见(表7),然后将综合得分后的盈利能力设为F。由(表8)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对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四者的因子载荷矩阵均较大。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新变量为F,得出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可以得出一下公式:F=0.41EPS+0.206CFPS+0.386ROA+0.441PM。

(三)相关性分析 用由因子分析法得出的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F为因变量,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总资产报酬率为控制变量:F=α+?茁1DA+?茁2TAT+?着,其中,F:上市公司综合盈利能力指标;β1、β2:回归系数;α:常数项;ε:随机误差项;DA:资产负债率;TAT:总资产周转率。经过相关性分析,由(表9)可知,房地产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指标的相关系数为-0.12,即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

(四)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从数量关系上导出资产负债率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首先,以盈利能力综合能力指标F作为被解释变量,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如(表10)、(表11)、(表12)所示。由(表10)可知R值在(0,1)范围内,(表10)可知Sig.值

五、结论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盈利能力指标,实证分析法分析了上市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得出结论与假设相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相关性并不显著。一定的债务资本可以提高企业价值,但过高的债务资本会给企业带来过重负担,承受较大的财务风险。企业举债超过一定限度时,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负相关。较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现状引起的,即过高的贷款比率导致了资本均处于一种高负债的结构,在过高的负债率情况下,随着负债的增加更会导致财务风险加大,企业不断的以借款来维持生存发展,可见盈利能力较低。当企业经营不善企业的债务到期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有破产风险。因此,企业在筹集资金之时应该明确自身的筹资动机,将自己的筹资做到有规划。同时,在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之间,企业要做到尽量使两者比例合理,长期负债成本会高于短期负债成本,然而短期负债过多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短期负债不能过多,但也不能缺少,因为短期负债的合理安排会降低负债的筹资成本。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层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对企业的债务资本进行一个清晰的规划,从而保障以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来高速有效的运行整个企业。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政府、法律、金融机构以及各个监管部分建立健全的机制,促使上市公司债券市场大力发展,为提高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债券融资比例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过高举债会使财务风险增加。政府要减少对上市公司的干预,给予企业市场利率一定的灵活性,让企业市场利率尽快市场化。市场化可以使企业各个方面都比较公平、公正的竞争。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根据企业的信用级别和市场导向让银行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从而使贷款更有效率。另外,可以引入机构投资者,使机构投资者代替个人或集体投资,从而使得投资项目更加具有可行性,会促进治理机制的完善。总之,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大力发展,不仅要从其本身的资本结构出发,还要使我国的经济环境更加健康,金融机构更加完善,法律、政策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方面也要做出一定的贡献,各个方面共同进步才可以完善、健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环境,以至于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 “企业投融资价值评估与风险规避研究”(项目编号:HB10EYJ176)及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区域经济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项目编号:20100205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文辉、张维:《我国房地产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其风险特征研究》,《求索》2010年第10期。

[2]高国伟:《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相关性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盈利能力理论篇3

【关键词】盈余持续性;盈余质量;主成分分析法

企业的会计盈余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要信息,它不仅体现了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还为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在关注企业盈余的时候,不仅要注重盈余的数量,更应注重盈余的质量。盈余质量体现在三个方面:盈余持续性、盈余可预测性和盈余变动性。其中盈余持续性是盈余可预测性与盈余变动性的基础,没有持续性就无法预测未来,也无法看出其中的变动状况,因此盈余持续性是衡量盈余质量的关键指标。

一、相关文献

尽管对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1972年),但是对它的计量确至今并未统一。目前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有时间序列法、基本面分析、利润核心指标分析和一阶自回归模型来对其进行计量。

三、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

在SPSS中,数据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且前四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2%。说明提取四个主成分是合理的。根据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得到四个标准化的主成分得分表达式。设标准化的原始变量为zx1到zx10,四个主成分设为f1到f4,那么表达式为:

(二)具体分析

经计算得到盈余持续性每年得分均不小于零的公司有26家,分别为湖北宜化、美的电器、云南白药、格力电器、双汇发展、金陵药业、凯迪电力、大杨创世、恒瑞医药、安琪酵母、烟台万华、龙净环保、燕京啤酒、新兴铸管、盐湖股份、宗申动力、宇通客车、同仁堂、特变电工、云天化、重庆啤酒、兴发集团、雅戈尔、康美药业、贵州茅台和安徽合力,这些公司中至少有一半能在年盈余持续性排名前五十中上榜。可以看出这些公司大多都是在本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公司,比较符合大众对企业的认知,说明本文所计算出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比较符合现实情况。但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前五十名排名变化比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盈余管理。某些公司为了保持上市地位,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粉饰报表等行为。例如可能会在当年将盈余做成负数,而在下年通过减值准备转回等方式,增加盈余数额,因此会出现某些年度盈余持续性被高估的情况。(2)数据选取问题。为了是结果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本文未剔除净利润为负数的公司。(3)市场竞争。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大多在本行业所占市场份额都较低,这就造成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使上市公司不能每年维持其盈余持续性,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经过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公司盈余持续性得分计算指标基本均为正数,这说明它们无论是在历史盈余表现、现实盈余能力还是在未来盈余潜力上都发挥良好。排名前十的公司也均为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为正的公司,除贵州茅台和盐湖股份以外,其他公司均不是每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的公司。一些在某年盈余持续性得分靠前的公司并未出现在总排行上,如中电广通在2005年盈余持续性得分最高,但其盈余持续性变异系数为-38,该公司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与经营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比为负数,2006年ROE与每股收益又为负数,这就说明一方面该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给也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未剔除负净利公司的缘故。总排名中为出现该公司,说明用变异系数法解决盈余管理和数据问题带来的排名问题是可行的。

五、结论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盈余持续性水平偏低,且两极差异明显;2)只有在历史盈余状况、现实盈余能力以及未来盈利潜力三方面均表现良好的公司才能在盈余持续性评分中胜出,因此说明本文建立的盈余持续性得分指标是具有综合性的;3)本文还发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参考文献

[1]Lipe.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5-71.

[2]Sloan R G.Do stock Prices fully reflect information in accruals and cash flows about future earning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289-315.

[3]Richard Frankel.Earning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9(47):182-190.

[4]李卓,宋玉.股利政策、盈余持续性与信号显示[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70-80.

[5]Allan S.Ashley ET.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369-382.

[6]孙世攀.盈余持续性与公司治理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1(1):40-4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2YJA630012);福建省自然基金(2011J01382)。

盈利能力理论篇4

论文摘要:为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采用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2004年至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影响盈利能力的5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与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提出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建议。

0 引言

随着我国 金融 市场的日益全球化,我国的银行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盈利能力才能避免淘汰,在竞争中赢取胜利。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 企业 的生产经营、盈利、长期 发展 等问题。上市商业银行作为通过经营风险来盈利的商业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资本结构理论,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法定准备金、监管资本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使银行资本结构研究远比一般企业要复杂。有效的资本结构会促使经营者努力改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进而提高整体的盈利能力。

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联系,很多西方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kareken和wallace(1978)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垄断的存款服务提供商,在存在进入障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不断增加负债,因为此时它们可以凭借提供给存款者的服务来获取利润,存款越多(即负债越多),银行的价值就会越高。

国内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赵瑞、杨有振(2009)以10家商业银行2001至2007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资料发现:商业银行的融资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盈利能力负相关;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正相关,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资本利润率负相关;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显著正相关。

由于盈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盈利情况,资本结构与绩效的关系一直是财务 经济 学研究的热点。很多研究热衷于将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本结构的解释变量之一进行研究;对于银行资本结构与绩效的研究通常使用单一的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集中于对商业银行的治理、寻求补充资本等方面。随着我国上市银行的增多,对银行业的监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更好地控制上市银行的资金风险是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从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角度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1 样本与变量选取

1.1 样本选择 本文将以我国10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分别是:

2.1.2 因子变量的提取:设定提取因子的标准是特征值大于l。因此,选取了特征值大于l的作为因子变量,结果显示有2个变量的特征值大于l,而且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78.274%,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总值,符合构建因子变量的要求。由总方差解释表的结果来看,本文应该构建2个因子。

2.1.3 盈利能力的综合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系数以及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 计算 出第一公因子和第二公因子的得分数,分数分别为y1、y2。其中,因子得分矩阵

y1=0.329a1+0.260a2-0.074a3+0.239a4+0.327a5;

y2=0.061a1-0.140a2+0.925a3+0.327a4+0.019a5

由提取公因子所产生的新生变量为y1、y2,由y1、y2的值可以计算出y的值,进而可以得出各上市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58.008y1+20.266y2)/78.274。

2.2 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回归过程 在上述分析中已得到盈利能力的综合值。为进一步分析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依赖关系,使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代表盈利能力的“综合因子得分”y为因变量,以附属资本/核心资本x1、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x2、资产负债率x3、资本充足率x4为自变量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y=a+b*x1+c*x2+d*x3+e*x4+ε,其中,a为常数项,b、c、d、e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采用逐步回归法,将f检验p值大于等于0.1的剔除出回归方程,小于等于0.05的选入回归方程,最终选入的变量剩下1个,为资本充足率。没有进入回归模型的各个变量的检验结果,其p值均大于0.05,无需再进行分析。由相关关系分析可得,相关系数为0.492,说明盈利能力与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结果可以看出:方程的常数项为-0.925、系数估计值为0.084,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此外f=13.748〉f(1,43)说明整个模型通过检验。方程为:y=0.084x4-0.925+ε。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获利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经营的本质是盈利,要获得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3.1 降低风险资产数量 增加低风险权重资产业务,降低高风险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进而才能削减风险资产总量。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重视拓展投资业务、 发展 中间业务都可以是调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分布结构的途径。此外,商业银行不能单纯地扩张资产规模,而应适当控制资产规模,提高资金的营运效率,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改变粗放式经营方式。

盈利能力理论篇5

关键词:公司盈利能力 审计费用 相关性

一、理论分析:审计费用和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盈利能力的分析是上市公司分析财务的重点,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指对利润率的分析。因为利润额的分析可以说明企业经营结果的变动状况并分析其原因,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指明了方向。审计费用,顾名思义是会计事务所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企业进行审计而收取的费用。审计费用的高低一般是由审计业务量的大小决定的。业务量包括公司的规模、子公司的数量、公司的风险程度、审计报告的用途、注册会计师的人数和工作技能经验、审计时间、公司内部程序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公司盈利能力可以通过几个标准来说明,即市盈率、每股息税前利润、总资产净利润率。首先,市盈率是上市公司股票的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价值可能被高估,审计风险也比较高,审计费用应该不低。其次,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本文应用每股息税前利润代替每股收益进行分析)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通常每股收益高地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较低,审计费用也相应的低。最后是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是由公司的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因此总资产净利润率的高低,可以影响审计工作中错报的概率,审计风险的高低,进而影响审计费用的高低。

不过这只是理论分析,真正是不是这样的结构,还要看后面的实证研究。

二、实证研究

1. 研究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市盈率与审计费用高低关系不确定,有待检验。

假设2:上市公司每股息税前利润与审计费用高低关系不确定,有待检验。

假设3: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润率与审计费用高低关系不确定,有待检验。

2. 指标选取与模型建立

要研究审计费用和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关系,首先需要的指标是审计费用,用字母Y表示。然后就是代表公司治理的指标,根据公司治理的定义,内部治理的结构的优劣是受市盈率(α)、每股息税前利润(β)、总资产净利润率(γ)。据此建立模型:Y=C+αD+βB+γS(α、β、γ)。

3.省略info.省略),数据分析软件是SPSS BaseV17.0。

4. 研究结果

由统计数据得出公式:Y=726509.845-1.929α+73800.348β-5337465.344γ ,Y与α、β、 γ 的相关性分别是0.987、0.000、0.001。

三、 实证研究结论分析

通过我们的实证研究,由于现实每家上市公司的不同特色加上现实国家法律不够完善,配合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使得现实实证数据的相关性大大减低。可是数据研究的大体方针上还是倾向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结构的好坏与审计费用的高低是呈负相关的,除去上市公司市盈率这一需要用行业数据去分析的指标,公司的每股息税前利润和总资产净利润率与审计费用都存在显著地负相关。从理论上,我们认为公司盈利能力与审计费用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忽略可能会出现的审计意见购买问题和不同会计事务所不同报价的原因,一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高很大程度上说明这家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内部治理结构优良,致使cpa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工作量更轻,发生错报的可能性更低,从而审计费用必然降低。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NK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 第1期

[3]李寿喜,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年4期,20-25

盈利能力理论篇6

[关键词] 盈余管理;盈余做假;正面效应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衡量公司经营状况、评价公司价值、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盈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比较重视企业的盈余。而由于委托关系和对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会计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职业判断,以及会计准则弹性的客观存在,都使管理者产生调节盈余的动机。

管理者调节盈余目标的不同,会导致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调节方式方法等一系列不同。通常人们会把盈余管理与盈余操纵及盈余做假等概念混为一谈。其根本原因是对盈余管理没有明确的定义。美国会计学家williamt 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目前大家普遍认同的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在有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自由时使自身利益或者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正因为这些定义的涵盖面太广,才造成对盈余管理概念的一些误解或模糊。

上述定义中的共同点是把盈余管理的目标界定为使管理者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但是这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必然会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各个部门职能的发挥,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总价值最大。显然这两个目标是截然不同的,也必然导致管理采取不同的“努力方式”。管理者如果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必将企业的长期利益与长远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此,对盈余的调节就会致力于将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以保持企业经营稳定、减少经营风险。但是如果管理者将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如升职、加薪等作为其经营目标,就必然会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从而很有可能采取不利于投资人、债权人的手段,比如不合法手段捏造企业业绩,即盈余做假。虽然管理者在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可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后者不是盈余管理的根本目标。因此,盈余管理应该是企业在有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自由时,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

正确理解盈余管理的定义首先就要将其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

从本质上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合法的范围内,通过选用不同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等,对利润进行调整,以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盈余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各种方式隐瞒、粉饰和伪造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

从动机上看,盈余管理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其中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符合债务契约约束条件,减少经营风险,避免政治成本,合理避税等。盈余造假是管理者自谋利益,偷税漏税等行为。

从手段上看,盈余管理是在各种会计政策之间进行选择。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安排交易发生时点及交易方式等。盈余造假以不合法手段进行会计造假,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比如,提前或延后甚至虚假确认收入、费用,利用关联方交易转嫁费用等。

从结果上看,盈余管理如果运用得当,会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会有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的地方。比如,企业将最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交流,增大社会效益。盈余造假不是以实际生产经营业务为基础实施利润调节,而是凭空对企业业绩进行人为捏造,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决定,损害投资人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由此可见,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行为,是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其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进行财务管理应予理性对待。

三、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无论是从盈余管理概念的涵盖面上分析,还是从与盈余造假区别方面的分析,都是为了更加明确什么是盈余管理,从而在我们看到企业对盈余的一些处理时能够辨别出它是否属于盈余管理范围。明确定义还是为使企业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对盈余管理和盈余造假的界限进行判断,从而有效提高其管理和规范影响账面盈余的会计选择和实际经营活动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没有明确的盈余管理的定义会使违法的盈余造假披上合法的外衣,正当的盈余管理也可能被证监会等相关部门误解。

由于企业委托关系的存在,使得双方关于企业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盈余是管理者掌握的内部信息,所以委托人很难了解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即使能够了解,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美国会计学者詹姆士认为,会计收益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权益资本市场;影响债务契约价值的债务性资本市场;影响员工业绩评价的劳务市场;影响企业间交易的材料产品市场;影响政府税收、管制、补贴的政治市场。所以,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基于其对以上五个市场的作用而使然。

四、盈余管理的正面效应

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企业有关利益主体采取合法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举措。这种调节盈余的行为体现了企业财务管理技术的成熟。允许适度盈余管理的做法,也是对有关利益主体的尊重。如何把握这个“度”,要看措施运用得当与否。如果盈余管理的措施运用得当,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维护合同的有效性,减少订约成本。从有效契约论的角度说,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签订契约时要花费订约成本,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所订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有效契约论认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可以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降低契约成本,提高企业价值。如通过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的数字处于债务契约中限制性条款的范围之内,就可以避免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重新谈判成本。管理者有一定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维护有效合同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盈余管理必须以管理者不进行过度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刻意损害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条件。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公司的管理人员总是有更多的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认知,而这些内部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利润平稳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来不易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波动对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

适度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者可以通过实施盈余管理在必要时采用利润平滑手段向与企业有关的其他人士传递稳定的信息,增强外界对企业的认知,从而保证企业资金和原材料的供应以及销售方面少受干扰。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设法降低报告盈利,以避免受到公众或政府的过多关注而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或被施加额外管制。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合法避税,进行税收筹划,既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又符合税法所蕴含的政策导向。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国外的实际情况看,采取较严谨财务制度的美国公司一般采用能使利润增长的“夸张性原则”进行盈余管理,使公司利润保持稳定,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较宽松财务制度的日本,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建立各种备抵账户和准备金账户,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但由于有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审计制度做后盾,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并不妨碍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司的盈余管理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都是有益的。

五、我国盈余管理的特殊性

在我国,现代会计还十分年轻(1993年颁布新会计准则),缺乏一些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证券市场的监管功能还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动机上有一些区别。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取得银行的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包装上市以及后来的配股等等。主要方式是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利用虚拟资产和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利用股权投资和其他应收付账款调节利润。然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不发达,监管能力不到位,有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到了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程度。因此,加快会计准则的完善,及时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严重损害投资人利益的盈余管理予以处罚,已成为增加资本市场透明度与完善优化资本配置功能的当务之急。

六、正确把握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分就在一个“度”上。如果盈余管理运用不当,或者没有把握“度”,不仅不会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还会使企业的经营困境进一步恶化,对管理者本人和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害。在一定的时间内,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者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数量,但会改变企业的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与分布。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盈余管理时,如果不追求长期目标,只顾短期利益,不采取切实措施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提高经营业绩,最终将导致企业收益下滑,损害投资者利益,而且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及市场形象造成损害。因此,在坚决杜绝盈余造假的同时,应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正确加以引导,使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发展真正起到正面作用。在我国目前审计、法律体系和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素质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牺牲一定的相关性,增强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会更加符合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特别是应该对关联交易、资产重组、报表的信息披露程度等易产生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管理。尽管盈余管理运用不当会造成负面影响,但只能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规范和引导,是可以防止盈余造假的。

[参 考 文 献]

[1]贾剑锋,李淑花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差异[j] 财会月刊,2001,(14)

[2]朱文 盈余管理利弊分析[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张新华 试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j] 山西财税,2004,(8)

[4]章美珍 ‘盈余操纵’与‘盈余管理’对修订法规的启示[j] 中国审计,2004,(15)

[5]张贞 对企业盈余管理的辨析[j] 管理纵横,2004,(2)

[6]罗小艳,梁路英 如何加强对不当盈余管理的治理[j] 价值工程,2004,(6)

[7]胡俊南,徐晓阳 盈余管理的两面性[j] 经济师,2003,(7)

[8]熊莉 试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规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

[9]杨金 盈余管理的现实性思考[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2)

[10]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 会计研究,2004,(9)

盈利能力理论篇7

动机是分析盈余管理行为的前提。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类:薪酬契约动因:企业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达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预期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自身的报酬,从委托理论的角度出发,管理层为了增加自身的报酬,满足管理层的目标,偏离了股东的目标。盈余管理的动因从这一角度来说是使得管理层报酬最大化。债务成本动因: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其目的是为子扩大经营,投入到有风险的经营项目中去,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如果经营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而债权人的目标是为了到期收回本金,得到约定的利息收入,所以,债权人在发放债务的时候就需要考察债务人的真实情况,因为信息不对称,债务人一般是通过会计信息来衡量。而企业是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这就导致了企业的盈余动机十分明确——通过会计报表来获得债务人的信任,并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资本市场动因:除债务融资之外,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的融资也提出了自身的种种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利益和目的,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在资本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层为了能在资本市场中顺利达到融资的需要,盈余管理在这方面的贡献就变得很有意义。政治成本动因: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都受到了国家政治环境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相关政治成本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国内外有研究证明,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的政治成本,为了达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政治成本的目的,企业往往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

二、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动机

非营利组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不能分配盈余,不进行管理层股权激励,这些特点会导致其不具有资本市场动因。为了维持非营利组织的永续经营并发挥社会福利功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也须追求合理利润,且部分非营利组织(如非营利性医院)也有商业营业行为,所以非营利组织也可能与营利组织一样具有财务绩效诱因。但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受维持财务收支平衡的预算限制影响,其公布的财务绩效过低或过高,均有其代价,所以,非营利组织同样具有盈余管理的动机,只是种类和表现方式与营利组织有所不同。非营利组织也具有广泛的委托关系,如果管理层管理不善,组织发生亏损,会提高组织的债务成本,管理层的管理能力受到质疑,甚至会面临被解聘的风险,且非营利组织不同于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其与相关利益集团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致使问题比企业更加显著,因此管理层迫于监督压力,为了避免出现大幅亏损,非营利组织可能会进行盈余管理,以使损益两平。如果非营利组织盈利水平过高,社会大众会对其非营利宗旨产生质疑,从而产生负面的舆论压力,甚至会付出重大成本,例如捐款收入减少、免税待遇被取消等,因此,管理层可能进行盈余管理,刻意压低盈利水平,防止盈利水平过高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非营利组织的盈余管理

门槛效应企业盈余具有分布非连续的特点,即在某些临界点处,盈余分布的频数出现异常的跳跃或回落,这一现象被称为盈余门槛心理(盈余门槛心理,是指当管理层有很强的诱因跨越某一盈余目标水平而进行盈余管理时,则盈余管理的结果,可能会使盈余分配在某些金额水平呈现不连续的现象,其盈余的分配状况呈现微幅低于门槛的观察值较预期少,而微幅超过门槛的观察值较预期多的情况)。研究已证实上市公司有避免亏损(即盈余目标为0)或以前期盈余水平及分析师预测为标准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其主要意图是影响资本市场股价。相较于企业,非营利组织虽然没有股价的考虑,但管理层也受到不同利害关系人的监督,为了不增加债务成本或者获得良好的管理能力评价,可能会有调高盈余的倾向,不同于企业的是,若非营利组织大幅获利,管理层可能面临负面的舆论压力甚至付出政治成本,所以,非营利组织更可能会刻意地压低盈余,尤其是具有商业营业行为的非营利医院等,在长期赚取正常利润的目标下,非营利组织为了盈余门槛,以会计政策和会计应计项目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也如同企业,会进行盈余管理,只是基于他们的盈余目标与盈余用途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报告策略。然而,非营利组织的减免税待遇是国际通行的惯例,对非营利组织本身,中国税法规定了比较丰富的税收优惠政策,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各种非营利组织享受着不同的税收减免优惠。但是管理层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行为将造成经济资源的错误配置,甚至违背非营利组织存在的社会目的。政府与社会大众应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规范和监督,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盈利能力理论篇8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著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著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处于大股东超强控制状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在40%以上,在公司决策中大股东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刘俏、陆洲,2004)。大股东凭借控制权可以通过股权再融资获得私有收益,甚至可以通过“隧道行为(tunneling)”直接将上市公司的财富输送出去。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大股东可能会利用盈余管理谋取私人利益。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投资者保护程度低下的背景下,大股东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控股地位控制公司管理层,强迫董事会和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公司事务,根据其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时点来操纵利润。如在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大股东不惜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抬高股票的出售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本。在配股时。

论文关键词:控股股东股权转让盈余管理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然后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进行回顾,最后对控股股东转让股权的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详细剖析。

一、第一大股东的控制提供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自由

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被称为“贝利一米恩斯命题”(bede和means,1932;jensen和meckling,1976)。而shleifer和vishny(1997)和la port等(1998,1999)的研究发现现代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于被广泛接受的“贝利一米恩斯命题”,当股权集中达到一定程度时,控股股东能够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最基本的问题将从投资者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移到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从而导致控股股东具有以小股东为代价来掠夺公司财富的强烈动机和能力。传统的“股权分散”及其两权分离的情景不是现代公司所有权结构的主流状态,现代公司权利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大股东控制性为主的特征(faccio和lang,2002;lemmon和lins,2003;claessens等,2000)。因此,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关系中,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而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则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基础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经营者与大股东侵害公司相关人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

自从shleifer和vishny(1997)在其著名的综述中得出“当控股股东几乎控制了公司的全部控制权时,他们更倾向于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这些收益并不能为小股东分享”的结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控股股东不利于公司治理。leuz,nanda和wysc,cki(2003)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与控股股东为了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企业存在控股股东会恶化公司治理,加剧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由于大股东掌握了外部投资者无法知晓的内部信息,在大股东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具有通过操纵报告盈余来隐瞒和误导外部投资者的强烈动机(teoh,1998;fan和wong,2002)。la porta等(199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大股东在一定程度上会借助失真的会计信息实现其控制和掠夺小股东财富的目的。fan和wong(2002)研究了股权结构与会计盈余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现控制权(control right)和现金流量权(cash flow right)的分离造成了控制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冲突,控制性股东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来披露会计盈余信息,导致报告盈余对外部投资者来讲失去了可信性,削弱了企业报告盈余的信息含量(jnformation content)。haw等(2003)研究了东亚9国和西欧13国企业大股东终极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发现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之间的分离,法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程度与盈余管理具有负相关关系,正式和非正式的法律制度能够制约大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leuz等(2003)系统地研究了31个国家中企业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现盈余管理的差异是由于大股东试图获取私有收益而造成的,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向外部投资者隐藏企业的真实业绩,从而形成了对外部投资者的误导和侵害,股权结构和盈余报告质量之间存在内生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

上一篇:数字化改革的定义范文 下一篇: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