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2-22 17:32:13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1

1.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内容。

1.1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而得出,其最为主要的分析内容就是针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和负债状况进行恰当的分析,以确定企业是否存在资不抵债的现象,进而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具体来说,针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的最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这些评价指标都可以通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一些相关数据经过恰当的运算而得出,针对这些评价指标的具体状况,我们就可以了解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而了解企业是否存在债务危机,这比直接分析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更加具备说服力,另外,有形资产债务率和负债权益比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构成特点。

1.2盈利能力分析。对于一个企业的正常发展来说,其盈利能力是比企业的偿债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内容。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着企业的发展能力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说,其最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有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这些指标或者直接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或者反映企业的盈利利润多少,都是比较直观的一些反映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我们对于企业盈利状况的了解,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企业财务报表中分析得出企业的毛利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计算指标,这些指标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的了解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

2.财务报表分析的要点。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需要我们针对财务报表所蕴含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因为我们都知道财务报表所蕴含的信息量是比较多的,其中有我们需要的,也有我们不需要的,甚至还存在一些失真的信息,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力在较大程度上保障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2.1确认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保障企业财务报表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是真实有效地,不存在任何的错误,尤其是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误差要进行准确的区分;此外,针对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分析还应该包含其时效性内容,即只有最近的企业财务报表才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的发展状况,否则分析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2综合选取多种分析方法。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我们会发现,当前存在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和计算方式有很多,其中可以用来进行相关信息评价的指标也有很多,针对这些计算方法和计算方式如何进行恰当的选取就需要我们慎重思考,尤其是针对这些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选择出最佳的计算方式,当前我们通常是多种分析计算方法并用,然后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佳的一种方法进行参考利用。

2.3合理利用非财务信息。在完整的企业财务报表中,其实不仅仅涉及到了财务信息,好包括很多的非财务信息需要我们重视,其中当前我们最长应用的有最新的经济政策、企业管理层的变动状况和企业所经营业务所涉及到的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等都可以用来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为全面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表本身问题。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现状来看,其中存在最为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企业财务报表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首先,滞后性是影响我们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种滞后性导致我们通过财务报表所分析得来的很多信息都是无用的;(2)失真是我们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所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企业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着准确性问题,这种不准确问题就导致了我们经过分析运算所得的一些评价指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3)不全面也是当前企业财务报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自身问题,企业财务报表主要反映的就是企业自身的资金发展状况,主要涉及到的就是金额大小问题,而针对一些知识产权等物质信息却不存在准确的计算,这就导致了针对企业的评价不全面,尤其是对于一些高科技科研企业来说是最为不公平的。

2.财务报表分析方法错误。除了企业财务报表自身存在缺陷之外,我们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具体分析方法和计算公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计算方式并不适用于我们需要得出的评价指标,甚至存在较大的失误,尤其是对于一些比率的计算来说,其中存在的错误更多,更加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进行慎重的选取。

3.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素质不高。针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恰当的分析还必须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这也是保障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准确性的一个基本条件,而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人员都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其计算能力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

三、解决财务报表问题的对策

1.完善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制度。制度建设是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提高财务报表分析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当前的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制度来看,其中的缺陷和不足还是比较多的,需要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这都是完善相关制度的主要目的所在。

2.融合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当前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分析方法过于单一,针对某一指标进行分析的话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因此所得的结果也就相对比较简单,而这种分析结果不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因此,综合企业财务报表的各个分析方法也是解决当前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不良现状的一个主要途径。

3.健全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对从事报表分析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与考核,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方式、职业道德等相关素质,才能够保证在未来的分析工作中保持对问题的判断能力。此外,报表分析人员也应着意在未来的分析工作中更多的引入电子化的数据分析工具,一方面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精确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这将是未来报表分析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并完善财务报表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得到提高。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指标 ;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将报表数据转换成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报表使用者更进一步的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而做出科学的决策。

一、上市公司重要盈利财务指标的解读

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上市公司与其他形式的企业相比有着自己特殊之处,在每股收益、市盈率、股票获利率、股利支付率、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股利、市净率、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盈利能力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这几项指标一直受到证券市场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证券信息机构也是按照这三项指标高低定期公布上市公司排行榜。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分析中,每股收益表明每股普通股本年度获得的净利润,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对客观、直接的比率指标,但它不反映股票所含的风险,每股收益的大小受公司所获净利润、股利分配政策、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股净资产是股东权益与期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份总数的比值,该指标反映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成本。净资产收益率是指公司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二、上市公司重要盈利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指标中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在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几项指标是否能真实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关键在于上市公司是否有利润操作的行为,这与指标本身存在的缺陷息息相关。

三、盈利能力指标中存在的缺陷

在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中,常用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基本上都是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报表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中除了以上所述的几项重要指标外,还有许多分析指标,如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这些指标不能反映出公司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只能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量”,不能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通常,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显然,运用这些不能反映伴随有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的财务指标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是不全面的。上市公司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获得配股资格及出于避税的目的而进行利润操纵,粉饰会计报表,使得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失真,导致所运用的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缺乏正确性和科学性。

四、营运能力财务指标存在的缺陷

营运能力指标是财务分析体系中重要的一项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主要有总资产产值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在财务分析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企业营运能力指标之一,在财务分析中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没有考虑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时间及风险状况,不能准确地反映年度内应收账款的收回进度;二是实际经营活动中销售具有季节性,各个季度的销售情况都不一样,其赊销情况也不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当赊销业务量各年相差较大时,仅通过该指标是不能对跨年度的应收账款的收回情况进行联系的反映;三是由于实际经营活动中往往不能及时提供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变化情况,该指标只有在年末根据本年的销售额和应收账看的平均占用额计算得出。此外,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一样,存货周转率作为衡量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存货运营效率的综合指标,在实际应用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存货周转率受存货计价方法的影响很大,企业的不同时期或是不同的企业的存货计价方法可能不相同,在分析存货周转率时,该指标就会因存货计价方法的不一致而缺乏可比性。另外,企业管理层为了改善资产报酬率,就会对存货周转率进行调整,降低存货水平和周转期,这样该指标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存货营运效率。

五、改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财务指标在财务分析中存在着种种缺陷,这就要求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分析者应该考虑到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得出客观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来说,通过企业的财务指标获得上市公司的真实的财务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改善就显得很重要必要。本文就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的建议归集为以下几点:

1.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一是不应仅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还应该集合现金流量表来分析比较,不应仅局限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二是应该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和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三是对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增强财务指标的可比性,统一计算指标的口径,这样对比分析才有意义;四是要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使二者在财务分析中发挥相互作用,全面反映公司的具体情况。

2.建议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净收益进行重新计算。通过对净资产和净收益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每股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财务指标的决策相关性。

3.在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时,注重分析各项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要充分认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属性,集合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角度分析比较。此外,还要对财务分析方法进行改进。

4.从会计法规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定,加强社会监督,防止内部人对财务数据的人为操纵,特别是对于关联交易的有关信息应该及时而准确的披露。

参考文献:

[1]余凯.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问题研究.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J)2008年第7期.

[2]王靖楠.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当代经济(J)2007年第5期.

[3]王彦忠.浅谈财务分析指标的局限性.理论研究(J)2008年总第62期.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作为财政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保证公共支出、社会建设、社会安定、事业发展、清洁廉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是事关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为提过我国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改变目前一些不良的现状做点努力。

一、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因为不重视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经常出现“两张皮”的问题,无法实现财权与事权相协调。由于财权和事权之间分离,责任与权力之间不匹配,故而非盈利组织经常出现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资金使用效益差等现象。

2.资金预算编制水平有待提高,财务工作人员在预算资金的编制过程中对单位财务预算编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技术手段上没有真正的深入实际对每一个项目或一个经济活动斟酌和细算,方法用最简单的算术法,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结果出现大约数现象,预算编制不够精准。

3.资产管理缺乏规范性。采购物资商品的预付货款因不及时清算或贷款担保硬性扣回形成呆坏账;部分非盈利组织对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以及调拨、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更有甚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4.内部控制薄弱和混乱现象严重。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有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更多的还是有章不循,流于形式,将已订立的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内部监督执行大打折扣。使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二、非盈利组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领导财务意识不强或不懂。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主要领导相对淡薄的财务意识。这主要体现因权力的集中和膨胀使部分领导干部仅仅把财会部门当成“钱包”,多数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没有权利也没有机会参加单位的重要决策和业务管理活动。导致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2.监督机制不完善。部门领导掌握着人事权,会计人员的岗位是领导赋予的,这就决定了会计人员无法有效实行其对领导进行财务监督的职权,使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同级制约作用形同虚设;上级监督点多、线长,鞭长莫及,作用发挥得不充分,不全面,不到位。导致违规违纪时有发生,难以自查自纠。上级审计单位拘泥于帐面审查,满足于专项检查,难以做到全面审查。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很多的非盈利组织中的财会人员是单位已聘人员或随调家属而安排的,有些还是部队转业军人,还有的是领导的亲朋好友及其子女。他们没有经过财会训练,基本理论不懂,业务不熟练,基本技能差,工作能力不强,特别是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较差。不少财务会计主管不是会计专业出身,这些“门外汉”对会计工作一知半解,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

三、提高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的举措

1.努力增强领导干部的财务意识,逐步规范财务管理,要努力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地位,重视财务专业人员。日常开支要力争做到三人以上签字有效,加强和完善对“一支笔”的监督力度,应当采取财务公开化、业务公开化,力争增加透明度,增强官本位的免疫力。

2.严格执行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第一,做好预算制的基础工作。首先,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其次,是在预算的执行上严格按照预算编制项目(科目)资金的使用去向运行,对收支出现的差额应及时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原因合理的调整,严把审批核实手续;最后,是在预算的监督上财务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及时纠正预算编制和执行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健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流程。对现金的管理,财产的审批,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评价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制度的制定要体现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必须结合单位实际,不能生搬硬套,内部财务制度的条文在表述上应尽量通俗易懂,操作方便,并与日常会计核算的实务紧密联系。

4.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非盈利组织领导者和财务管理工作者对财务管理的高度重视,改变重要钱轻管理的思想,应更新理财观念,从“核算型”向“经营型”和“管理型”转变。要加强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质。

四、总结

总之,随着非盈利组织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进一步规范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强化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职能,努力提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促进非盈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周 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盈利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目的和意义

上市公司在经济市场中备受人们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盈利情况和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死存亡。然而,随着人们对盈利质量和盈利质量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管理评价却越来越低,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出现很多轰动的上市公司盈利质量造假事件,如国外华尔街会计造假事件,我国G银河、天津磁卡、科龙电器3家上市公司虚假盈利案都对国内外的市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造假的盈利质量使公司的盈利质量和盈利质量指标相违,误导公司高层公司对公司产品发展趋势的判断,严重影响现金流和其他资产的分配,甚至会直接威胁公司未来的生死存亡。层出不穷的盈利质量虚假案已敲醒人们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调查研究。我们要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维护整个经济市场有序稳定的发展,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者的合法利益。豍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最早使用“盈利质量”一词,到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现在“盈利质量”主要用于揭示公司内在的盈利经营情况和未来的竞争力、发展潜力,是公司盈利状况的真实展示。虽然“盈利质量”已发展近百年,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现今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人们重视。(1)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现金流量直接关系上市公司的运作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也是评价公司盈利质量的比较客观持续的指标。长期收不抵支的亏损经营和没有足够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这两点是当下企业现金流量的两大问题。(2)资产质量的影响:上市公司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都会直接导致公司收现能力和资金资产运转速度受到影响。此外,公司不良资产的高比重也严重阻碍企业自身发展。(3)会计评估体系不完整、方法不科学:近些年上司公司日益频发的盈利质量造假事件就是由于上市公司为逃避政府和市场的监管而利用公司内部会计评估体系不完整、方法不科学,采用财务会计政策等手段操纵造假利润。豎

三、研究保障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方法

(一)建立完整现金流量运营体系,提高现金的运转效率。

现金流量对公司企业的经营有着直接的致命影响,因此要想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首先就要建立完整的现金流量运营体系,提高现金的运转效率。(1)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运营管理体系:制定工作标准、规范基础管理、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运营管理体系、加强现金使用考核制度可保障现金流量的合理配置使用、提高现金的运转效率和运用质量,降低现金的使用成本。(2)定期总结分析现金使用、预算分析新现金流量的使用:定期编制现金流量使用表来总结分析现金使用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公司现金的流动情况和企业自身的支付偿还能力,使人们了解公司产品的经营状况,公司及时调整政策在现金、产品投资和经营等方面达到新的平衡。此外定期总结现金使用对未来现金的分配使用情况也有预测分析的帮助,可有效避免公司决策方向的失误。(3)建立现金流量的考核标准和控制指标:没有足够现金流偿还到期债务对企业有着致命的威胁,会使企业陷入现金流量的流动性陷阱而导致破产,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现金流量的考核标准和控制指标。对现金流量进行控制要在充分考虑社会、市场、政治、科技等多方面风险因素的情况下制定能够保障企业长期盈利运转的战略规划。豏

(二)提高资产质量。

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包括提高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和降低不良资产比重两方面。(1)动态分析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变现价值和可能性,比较分析存货和应收账款变现后的价值和市场变化后购买新资产的资金成本,及时调整运营策略避免出现由于变现后购买新资产而出现运营亏损的情况。(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据不完全的调查研究统计,全国上市公司不良资产总额占国有资产总额的4.2%,高达3177.8亿元。众多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监控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财务资金管理,提高控制力,特别加强对大额资金运用的监管,保障企业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完善会计评估体系,加强会计管理。

会计评估体系不完整、方法不科学才使部分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造假有空可钻,所以我们要完善会计评估体系,加强会计政策。(1)具体规定规范会计政策: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错更正》规范会计政策,对会计估计变更披露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规定。(2)完善会计评估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评估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可保障会计评估在法制建设的强制要求下规范地进行,有效制止了企业操纵盈利质量现象的发生,维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保障经济市场规范有效运行。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要从现金流量、资产质量、会计评估体系和方法三方面去研究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保障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真实有效,保证经济市场规范有效运行,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注释:

豍叶强.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会计之友,2009(02).

豎曹岩.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山东科技大学,2010.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股利分配政策;财务指标;上市公司

引言

股利是指股东从企业取得的利润,是投资者将资本投入到企业所得到的回报,恰当的股利分配既能够树立上市公司良好的市场形象,又能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但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着股本规模和股权结构不合理、留存收益过少、现金红利比例相对较低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股东的相关权益。上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上市集团公司,其股利分配政策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也具有该行业的代表性。考虑到上述情况,本文从宝钢2007~2012年的股利发放情况,从股利分配的概念、财务报表研究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其股利分配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改善我国股利分配的建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研究进展

关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已经讨论了十几年了,尹燕婷(2010)认为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股利决策机构对如何将公司的税后利润合理分配给现有股东和增加公司留存收益的相关事项所采取的方针及对策。王化成(2010)认为就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分配状况而言,对股利政策的选择存在严重的控股股东利益导向。吴平等(2011)认为股利政策是建立在管理层和广大中小投资者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公司分红与否,分红多少都切实关系到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总之,已有文献有的得出控股股东为了私有利益不发放现金股利的结论,有的得出控股股东通过发放现金股利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结论,且都有相应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否进行现金股利分配没有绝对的好坏二元划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

1.股本规模和股权结构问题

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和股权结构严重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主要表现在:股本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股利分配形式,并与股利支付率呈正相关关系。从股权结构看,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倾向于低现金股利支付,股权分散的公司则倾向于较高现金股利支付。

2.公司收益分配问题

公司收益质量没有成为制约收益分配的主要因素,目前现阶段公司业绩的好坏是以利润作为关键的度量指标,在这种考核方式下,企业操纵利润的动机强烈,忽视收益质量对公司收益分配的影响,直接导致利润很高,收益质量较差,严重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3.现金红利比例低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多样化,在众多股利分配方式下,我国上市公司更青睐股票股利,而现金红利比例相对较低。

4.股利政策不稳定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股利政策的频繁变动使我国股利政策变动的信息内涵可能与成熟市场上市公司股利变动的信息内涵存在一定差别,投资者很难从公司现行的股利政策推知未来股利变化趋势,从中看出上市公司非理性的股利政策已成为市场规范与公司发展的严重障碍。

二、上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我们须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内部入手,分析其各项财务指标及其股利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下面以宝钢为例进行分析。

(一)宝钢股利分配的现状

宝钢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其产品保持在国内板材市场的主导地位。从宝钢2007~2012年各项财务指标看出,该公司主要实行最低净利润40%的固定股利分配政策。其拥有许多机构投资者及很多中小投资者,对投资者来说,最为看重的主要是投资回报率。如今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同行之间又进行同质竞争,致使价格下降,铁矿石进口价上升,钢铁行业也面临着产业变迁问题。这几年宝钢的股利,相对银行利息来说偏低,说明宝钢实行的是蓝筹股政策,向外界表明该公司的股利分配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宝钢的各项财务指标及股利政策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具有上述问题,那么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下面主要分析宝钢从2007~2012年的财务指标及股利发放情况,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1.宝钢相关财务指标分析其经营能力

分析宝钢2007~2012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表,并通过计算得出其总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18.01、4.74、-25.97、36.28、10.10、-14.0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75、-49.21、-9.95、121.61、1.69、39.98;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分别为12、5.73、4.53、8.74、3.19;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5.22、7.02、6.27、12.95、6.91、2.43;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0.17、4.14、4.88、8.23、8.24。

从盈利能力看,宝钢的业绩是相当不错的,除了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外,基本处于稳增长状态。分析可看出,该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且盈利能力较好,但其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从2007~2009年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2009年亏损最为严重。2010~2011年上升幅度较大,说明该公司在此间销量增加,利润率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其次,从偿债能力看,2007年的流动比率为100.97%,2009年为74.47%,除2007年的流动比率较好外,其他都处于较底水平,不仅低于国内同行业水平,也低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由此看出,目前宝钢偿债能力较低,财务费用在逐年增加,公司还本付息的风险也在增加。从净资产负债率可看,该公司从2007年的1.06降到了2010年的0.94,说明公司目前采取的是一种低风险、低回报的财务结构手段。

最后,从所处发展阶段看,宝钢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对于钢材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业绩可看出该公司对未来的发展充满着信心。

2.宝钢股利分配政策及原因

宝钢2007~2012年的净利润(百万元)分别为9948、5077、5077、11483、7735.8、10430;每股红利(人民币)分别为0.35、0.18、0.2、0.3、0.2;红利总额占净利润比例(%)分别为62、62、68.99、45.76、69.22、40。

分析得出宝钢采取的是固定股利分配政策,每股红利主要在0.2左右波动,最高为0.35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降为0.18元,2010年有所上升, 2012年回落至0.2元,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上升。计算各项指标看出宝钢的盈利能力较为平稳,但负债水平较高,企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股利分配有所下降。

一般公司发放股利越多,股利分配率越高,对股东和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越大,越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公司信誉,促使公司股票市价上升,股票市价越高,对公司吸引投资、再融资越有利。但股利分配率应维持在适当的度,过高会减少留存收益及增加资金成本,最终影响公司未来收益和股东权益。上述分析看出,该公司打算减少股利分配,进而增加留存收益用于企业发展。

(三)宝钢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1.股本规模和股权结构过大

从宝钢的股本结构来看,宝钢集团占总股本的73.97%,而社会公众只占了26.03%,从中看出,社会公众对宝钢经营方面的发言权较小,并且由于社会公众的分散性,其影响力几乎没有。

2.股利率相对较低

宝钢主要实行固定股利分配政策,并随着经营业绩的高低上下浮动,且分配率不低于当年实现净利润的40%,从发展情况看,其股利分配开始逐渐降低,不利于投资者的利益。从行业情况看,2012年钢价总体前高后低,尤其是钢材价格波动尤为剧烈。今后几年,预计钢铁消费将呈低增长态势,高成本、低盈利依旧。该公司分红数将呈下降趋势,股利分配政策将更多以增加留存收益为目标,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建议

(一)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培养机构投资者

从国外经验看,机构投资者一般注重长期投资,比较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加入有助于形成公司委托人结构的多元化,对原有股东形成权竞争压力。其对上市公司运营结果所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国有股股东,因而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监控的积极性要高于国有股股东,对国有股股东可能发生的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也有更高警觉性。

(二)限制企业过分保留盈余,减少不分配现象

我国上市公司虽自2000年起,现金股利分配有所增加,但股利支付率仍较低,造成股民对现金股利期望值降低并增加了股民的投资风险。因此,国家可以运用联动机制根据企业相关盈利水平确定相应的留存收益,留存利润达到一定金额后,必须向股东支付股利,否则对其课以一定程度的税负,限制企业过分保留盈余,减少不分配现象。

(三)充分考虑企业筹资能力,制定适度股利分配政策

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适度股利分配政策应该是在目标的资本结构条件下,满足公司营利性投资需求而能达到融资成本降低,股权结构稳定,进而实现公司价值较大幅度的提高的可操作性的股利政策。适度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

四、总结

分析宝钢的财务指标及其股利分配政策得出,上市公司应参照宝钢实施的良好的股利分配政策及目标。但宝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鉴于国内外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公司内外部经营环境仍存在较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尤其是两头市场价格“双高”走势带来的风险积聚和盈利稳定压力。公司经营管理层应积极应对,细化落实各项重点工作举措,力求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继续保持同行业最优的业绩。股利分配政策是最能体现公司盈利质量的指标之一,但目前对所有的上市公司,并没有一种通用的股利政策。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特点来确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力度建设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监管体系,为企业制定合理政策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尹燕婷.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J].太原煤炭气化有限责任公司,2011.

[2] 王化成.从分配角度诠释“第二类委托问题”――评《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J].燕山大学学报,2010(06).

[3] 吴平,付杰,龙敏.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1(10).

[4] 陈平,邵营英.股改前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对比分析[J].江苏大学期刊,2011.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 适时制; 财务绩效;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84-04

一、引言

适时制技术(JIT)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它试图通过追求零库存或者最小化库存来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随着经营成本的上涨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制造业企业也开始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适时制技术由此被我国制造业企业所认识。尽管适时制技术可以使企业保持较低的存货水平,有利于消除与存货管理有关的非增值作业及其作业成本,从而提高财务绩效,但是采用适时制技术所获得的利益也可能会被许多直接和间接成本所抵销。例如适时制技术将引起货物验收和发货成本提高;适时制技术可能会产生缺货从而丧失销售良机;适时制技术应对紧急采购将会增加成本支出等,这些都对财务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适时制技术的实施是否一定会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哪些因素影响实施适时制技术的财务绩效,便成为了制造业企业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科学解答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是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的理论问题,也是企业面临是否实施适时制技术的决策时必须明确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对适时制技术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研究。Balakrishnan et al.(1996)对实施适时制技术的企业和没有实施适时制技术的企业进行了比较,没有发现两类企业的财务绩效存在显著差异,得出了适时制技术对企业财务绩效不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Kinney et al.(2002)则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采用适时制技术后资产利润率会明显提高的假设,认为实施适时制技术将会给企业带来显著的财务效果。Azmi et al.(2004)认为仅依赖短期财务绩效来衡量适时制技术的应用效果带有误导性,无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适时制技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是不存在的。徐学军等(2010)也对适时制技术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适时制技术可以通过企业生产运营绩效作为中介变量来对财务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尚未对适时制技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问题形成统一结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来研究实施适时制技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问题,试图回答实施适时制技术是否一定会提高企业财务绩效、适时制技术通过哪些因素来影响企业财务绩效等问题,进而达到弥补相关研究不足的目的。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盈利能力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润的能力,较强的盈利能力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润率、营业利润率等。企业在引入适时制技术后,将会显著减少浪费,减少返工,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存货的绝对下降将有助于识别和排除非增值作业,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于是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适时制技术的实施与企业盈利能力正相关。

企业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其实质就是要以尽可能少的资产创造尽可能多的销售收入。与适时制技术的实施密切相关的财务指标主要是存货周转率,适时制技术认为所有的存货都是不必要的,应该将存货消除或最小化,它没有为存货留出贮存空间以备发货或订货的间隔之需,这节省了资本和实物资产,降低销售成本,最终提高了企业营运能力。于是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适时制技术的实施与企业营运能力正相关。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债务的能力,其实质是指企业运用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创造收益来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就可能意味着偿债能力越有保障。由于本文的假设1认为适时制的实施有利于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因而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适时制技术的实施与企业偿债能力正相关。

企业发展能力通常是指企业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也称股本扩张能力。从短期来看,实施适时制技术可以优化存货管理,降低存货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从长期看,适时制技术的实施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决策所需信息,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资产和权益得到增长。由此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假设4:适时制技术的实施与企业发展能力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适时制技术实施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因而本文选取两种类型的样本:第一种是已实施适时制技术的企业,第二种是未实施适时制技术的企业。目前适时制技术已在汽车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本文通过调研,选取15家已实施适时制技术的汽车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第一种类型企业的样本;同时根据如下原则选择对比样本:(1)与类型一的企业行业相近;(2)与类型一的企业规模相近,选取15家钢铁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第二种类型企业的样本,行业相近、规模相近的要求是为了更好地分离适时制技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因而,一个包含30家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得以形成,本文将以这30家上市公司2014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展开研究,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财经网站以及上交所、深交所网站。

(二)研究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本文将从盈利能力(F1)、营运能力(F2)、偿债能力(F3)、发展能力(F4)四个方面来分析企业财务绩效,进而选择16个财务指标来对这4个方面的能力进行量化,这16个财务指标分别是净资产收益率(X11)、总资产净利润率(X12)、营业利润率(X13)、成本费用利润率(X14)、销售净利润率(X15)、总资产周转率(X21)、存货周转率(X22)、流动资产周转率(X23)、股东权益周转率(X24)、资产负债率(X31)、流动比率(X32)、产权比率(X33)、利息支付倍数(X34)、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41)、总资产增长率(X42)、净利润增长率(X43)。

2.解释变量的选取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发现实施适时制技术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因而选择以虚拟变量(JIT)作为解释变量,实施适时制的赋值为1,不实施适时制的赋值为0。

四、实证分析过程

(一)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在进行后续的实证分析之前,需要检验上述财务指标是否相互独立,有必要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通过SPSS19.0软件得到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看出,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KMO检测值均大于或接近0.5,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这四种财务能力各自所对应的财务指标之间并不严格相互独立,因而有必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消除财务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

(二)主成分分析

进行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在于消除财务指标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并对反映财务绩效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量化。以样本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主成分,具体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9.848%,营运能力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5.621%,偿债能力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6.748%,发展能力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8.244%。由此可以构建4个财务绩效指标模型:

F1=0.75646f11+0.14201f12

F2=0.60742f21+0.21696f22+0.13184f23

F3=0.53562f31+0.24870f32+0.18316f33

F4=0.72768f41+0.25476f42

其中:f11、f12分别为盈利能力2个主成分的得分,f21、f22、f23分别为营运能力3个主成分的得分,f31、f32、f33分别为偿债能力3个主成分的得分,f41、f42分别为发展能力2个主成分的得分。

根据表3的结果,可以得出主成分得分的数学模型:

f11=0.179X11+0.251X12+0.237X13+0.247X14+0.229X15

f12=X11-0.310X12+0.268X13-0.368X14-0.323X15

f21=0.388X21+0.323X22+0.335X23+0.211X24

f22=0.022X21-0.359X22-0.248X23+0.981X24

f23=-0.044X21+0.978X22-0.961X23+0.114X24

f31=0.447X31-0.356X32+0.370X33+0.056X34

f32=-0.093X31+0.031X32-0.008X33+0.998X34

f33=0.025X31+0.856X32+0.795X33-0.018X34

f41=0.450X41+0.396X42+03.14X43

f42=-0.105X41-0.631X42+0.948X43

只要将各财务指标值带入上述公式便可以得到代表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各主成分的得分值,进而得到财务绩效指标的量化数值。

(三)相关分析

在解决了财务绩效的量化问题后,便可以运用样本数据,分别研究企业财务绩效(F1,F2,F3,F4)与虚拟变量(是否实施适时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SPSS19.0软件,得到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F1与JIT的相关系数为0.585,Sig.小于0.05,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是否实施适时制技术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2与JIT的相关系数为0.199,Sig.大于0.05,说明企业的营运能力与是否实施适时制技术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F3与JIT的相关系数为-0.373,Sig.小于0.05,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与是否实施适时制技术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F4与JIT的相关系数为0.177,Sig.大于0.05,说明企业的发展能力与是否实施适时制技术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掌握实施适时制技术对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影响,分别以盈利能力(F1)、偿债能力(F3)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虚拟变量(JIT)作为解释变量,以公司规模(Size)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构建的模型如下所示。

模型1:F1=a0+a1JIT+a2Size+ε

模型2:F3=b0+b1JIT+b2Size+ω

其中,F1表示企业盈利能力,F3表示企业偿债能力,a0、b0表示常数项,a1、a2、b1、b2分别表示JIT和Size的相关系数,ε和ω是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 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会计制度

在我国,为了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2000年以来,各大保险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分红保险产品,受到广大保户的青睐,在保险公司的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高。在一些寿险公司中,分红保险业务收入占到全部业务收入的 50%以上,个别公司更是高达90%。由于分红保险不仅涉及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的保险保障利益,而且红利的分配涉及到分红保险保单持有人获取红利的利益,所以保险监管机构非常重视对分红保险的监管。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险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

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是保监会出于监管目的而要求的。2000年保监会颁发的《分红保险管理暂行办法》第 1条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为规范分红保险业务,促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2001年12月保监会颁发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该规定的目的为“促进人身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上述规定仅说明对分红保险管理的目的,没有明确指出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从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现行要求,可以理解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目的和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报送对象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只向保监会报送,保单持有人看不到这份报告,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文件是分红业绩报告,包括分红保险经营状况及公司分红政策、费用支出及费用分摊方法 (采用固定费用率方式的除外)、本年度盈余和可分配盈余、保单持有人应获红利、红利计算基础和计算方法。保单持有人看到的内容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是否一致没有要求必须经过鉴证。所以,报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保监会的监管。

第二,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要求的内容来看,保监会通过这份报告能够监督管理保险公司的一些违规行为,也可以考察各个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的经营业绩。

第三,从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和范围来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只反映保险公司全部业务中分红业务的经营情况和盈余分配情况,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资产负债表是从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人为切割出来的一部分,收入分配和费用分摊报告是对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及资产负债表的补充。因此,通过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以了解分红保险这类特定的业务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第四,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相关规定中没有特别指出对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基本信息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和一般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要求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其与一般财务报告也有许多不同。如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仅仅是对保险公司某类业务的反映,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资产和费用的人为分割。因此,特殊的会计主体的确定、核算范围的划分、信息的客观性和资产及费用分割的合理性等质量要求应该更加突出,否则会直接影响到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

至今为止,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没有和向保单持有人报告的分红业绩报告相衔接,不能作为保单持有人权利索求的证明,因此在保单持有人和保险公司关于分红发生纠纷时,专题报告在司法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明确的。建议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和分红业绩报告之间建立起桥梁,使二者的内容相互衔接,并要求分红业绩报告必须符合经过审计后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内容。

二、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

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包含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理论上讲,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是从会计的角度核算收入费用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而利源分析表是从精算的角度区分利差、死差和费差来计算业务盈余的。这两个盈余是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理念对同一事物的计算和分析,但数字应该一致。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这两个内容没有衔接起来,容易给报告的阅读者造成误解。实际上,在所有盈余都考虑到的情况下,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上业务盈余应该等于利源分析表上的所有因素的利源的合计数。事实上,利源分析表上的其他因素一行就是根据业务盈余和有限差利源数挤出来的。现行的利源分析表给人的印象是:死差利源 利差利源 费差利源 其他因素利源二利源合计,而实际上的计算公式却是:业务盈余—死差利源—利差利源—费差利源二其他因素利源。现有的两张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容易让人误解业务盈余和利源合计这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不同、经济含义不同、数字也不同。

(二)不分费差的情况下费用的处理容易让人误解

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在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业务盈余应进行费用的扣除,现行的做法是所扣除的费用要求采用在险种设计时的评估附加费用。这样做的本意是想在业务盈余的计算过程中剔除实际费用和评估费用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从而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等于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但是由于在死差、利差、费差之外,总会有其他的因素对业务盈余发生影响,所以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计算出的业务盈余必须调整其他因素对盈余的影响后才等于当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盈余。所以,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以预定费用代替实际费用的处理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

在现行的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中,从业务盈余栏至所有者权益损失栏主要体现当年盈余的分配过程,这部分的分配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如前两个问题所述,业务盈余并不一定是本年实现的应该分配的盈余。

2.分红保险特别储备采用提转差的表达模式也难以反映期初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本年实现的用于分配的业务盈余数及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之间的关系。

3.没有体现出盈余分配的过程,不能有效衔接资产负债表和分红保险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使两张表中的勾稽关系没有体现。

(四)费用分摊中存在的问题

分红保险业务的盈余只是公司整体业务利润中的一部分,存在共同费用的合理分摊问题。在不同的费用分摊方法下,即使同一公司计算得出的业务盈余差别也非常大。由于合理分摊费用是保证专题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的前提,现行制度中对这一内容没有规定是不合理的。

(五)对增额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没有特别考虑

现行的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表格格式没有对一些特殊的分红保险业务进行考虑,如采用英式分红的保险公司,由于采用的是增额红利的分红方式,所以在红利分配时随着保额的增加同时增提了相应的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本来应该是在计算当期的业务盈余之后、在分配的环节产生的,但是在编制分红保险业务盈余与计算表时,却会将这部分准备金包含在业务盈余计算过程中的准备金提转差中,这样使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不能合理地反映保险公司经营分红保险业务的实际盈余情况。

(六)应付公司红利项目的表达存在歧义

在分红保险专项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也不恰当,在获取盈余方面公司的名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公司的利益最终会归属于公司的投资者。同时,“应付”的说法也容易使人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公司的负债,是公司投资者和保单持有人一样能够直接拿走的部分,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仅是保险公司整体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所有者是否能够获得还要看其他业务是否亏损、决议是否进行利润分配等因素。因此,它不是保险公司真正的负债,以负债项目列示是不合理的。

(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性质不明确

目前对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是认为这部分金额应该是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其应该作为负债项目列示。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分红保险特别储备是一种平滑机制,起平滑各年度损益的作用,某一时点的特别储备并不一定以后一定会分配给保户,如果将其作为负债处理,会增力n保险公司的负债,对计算偿付能力会有影响。持第二种观点的人的理论依据是精算规定中“保险公司应对分红保险账户提取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规定。按照保险精算的规定,公司早晚必须要把在盈利年度提留的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中的70%分给保户,那么这部分特别储备必须作为负债处理。在公司的实务操作中,有些公司把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作为准备金负债处理,有些公司将其作为普通负债处理,有些有些公司干脆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从而在报表上不体现。不同理解下的报告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有关规定应该健全分红保险的规范,以保证会计处理上的一致性。

三、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改进建议

(一)对表式进行调整

针对业务盈余计算与分配表和利源分析表不衔接的问题,应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设计业务盈余计算表和分配表两张表。其中,在业务盈余计算表中反映业务盈余的形成过程,按照实际收入和费用支出数字填列。在计算得出的实际业务盈余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将业务盈余的会计计算和利源分析衔接起来。另外,由于这部分计算得出的数字和利润中分红业务的利润一致,所以没有必要用盈余的说法,可以直接采用“当年分红业务利润”的说法。业务盈余计算表也应改为“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该表式简要内容如下:

(二)取消预定费用的处理方式

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表中应反映业务利润的形成过程,并在计算得出的分红实际业务利润项下区分死差损益、利差损益、费差损益、其他差损益,就完全可以解决在不分费差的情况下实际费用和预定费用不同对利润计算过程的影响。所以,不论保险合同条款约定分所有差还是有限差,在分红业务利润计算过程中都必须以实际费用进行列示并计算。

(三)合理表达分配过程

针对现行报告中对分配过程没有明确体现的问题,分配过程的合理表达需要通过设计独立的分红保险业务利润分配表进行,在设计该表时应注意对分配保单红利过程的体现,不仅要反映本期分配方案,而且应反映上期分配结果对本期的影响。该表的基本格式如下:

(四)统一费用分配原则

针对在报告中费用分摊存在的问题,建议有关文件应统一费用的分配方法,或提出费用分配的基本原则,以保证盈余的计算结果合理,使各公司的费用分摊结果和计算的利润之间可比,同时为保证公司对费用分摊遵循既定的原则,应该在相关规定中要求审计人员对此严格进行审计。

(五)明确增额红利分配的处理方法

对不同红利分配方式下的分配过程的体现,应考虑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的附注中披露。如果保险公司采用增额红利方式,分配的过程应该在分配表中反映,然后在报告的附注中说明是增额红利分配方式,同时说明由于保额增加所增提的准备金数字。如果保险公司采用现金红利方式,应在报告附注中说明本年末应付保户红利中应用现金支付、留存累计生息、用以抵缴保费、缴清增额红利的金额,以反映不同红利支付方式对现金流出的影响。

(六)取消应付公司红利项目

如前所述,在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中“应付公司红利”的项目名称不恰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到所有者权益项下,在分配表中也应表明这部分内容划归所有者权益。

(七)规范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处理

对于累计可分配盈余到底先确定本期分配的部分还是先确定期末分红保险特别储备的问题,公司是在考虑本年赢利的高低、市场对分红的预期、对以后年度盈利的预期等因素的基础上来决定,事实上不存在分配的先后顺序。考虑到会计上通常的分配顺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由于该部分分红保险特别储备以后是否向保单持有人分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将其包含在所有者权益中更加妥当。

(八)统一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设计统一的披露格式和内容是保证分红保险专题财务报告可比性的前提,应该要求公司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业务情况说明、主表、附表和附注说明等内容。对有些需要文字说明的内容应该要求至少应说明的内容,如业务情况说明应至少包括开办的险种、时间、范围、定价利率、红利来源、资金是否单独运用等;报表附注的内容应至少包括业务基本情况、编制基准、主要会计政策、重要报表项目明细等。

[参考文献]

盈利能力分析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现状分析;治理对策

1、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上市公司大量涌现并日益成为重要的市场主体。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公司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其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作为西北龙头的陕西省更是如此。虽然陕西省上市公司数目并不多,但其资本市场的情况却相当复杂:前有达尔曼、海星科技,后有西安旅游、咸阳偏转股份……似乎关于陕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恶性事件就一直没有间断过,使得投资者对陕西上市公司的印象极其不佳,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而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

2、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关于盈余管理的权威定义

自19世纪以来,国外学者便开始了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形成了许多关于盈余管理的不同观点。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有两种: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种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的观点,他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孙红梅,2006)。

虽然这两种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就是完美的。就第一种观点而言,它比较狭义,斯考特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仅采取了会计政策选择这一种方法,显得过于单调。而在凯瑟琳?雪珀的观点中,主要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这种观点很容易导致企业行为的短期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1.2 国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综述

同国外相比,我国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仅仅有30年的历史,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制度观”。这一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层利用了权责发生制和会计准则的缺陷,通过选择会计方法、变更会计估计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变化来实施盈余管理。二是“信息观”。这一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会增加或减少会计数据上的收益(即报告收益),从而影响相关利益人的决策。三是 “经济后果观”。这一观点认为盈余管理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经济收益和现金流量,但通过对会计盈余数据的调整,来完成利益调整的过程。(宁亚平,2004)

上述概念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盈余管理含义研究的三个特点。首先,与盈余操纵、盈余作假不同,盈余管理的前提是遵循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离开会计准则的约束,便不再属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其次,盈余管理主要的动机是实现某一主体利益最大化,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可能会造成不同利益主体受益或受损,产生相应的经济后果。最后,从“信息观”的角度分析盈余管理问题,只要导致相关会计数据指示作用失效的会计行为,均属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

2.2 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

在明确了盈余管理的概念后,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即什么样的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我认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公司:

2.2.1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公司

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董事会的健全情况较差,约54的上市公司只设立了四大委员会中的一个或几个;约95的上市公司尚未建立或完善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明确设立内部控制机构,有的虽然已设立,但内部控制的独立性很差,明显受控于总经理,这就为企业内部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空间(张士强 张暖暖,2009)。他们很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调节利润,粉饰经营业绩,然后又通过控制董事会或监事会来掩盖其舞弊行为。

2.2.2 处于亏损边缘的公司

如果一个公司处于亏损边缘,获利较少,会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给投资者分配的股利也会相应的减少或者不分配股利,同时也会打击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另一方面,如果公司连续两年亏损,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会被要求暂停上市;如果亏损问题再得不到解决,那就只有被迫退市或破产倒闭了。所以对于亏损边缘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也是屡见不鲜。

2.2.3 有融资要求的公司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进行必要的融资。企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所有权资本,一是债务资本。负债融资既不会分散公司的控制权,利息又可以抵税,因此受到广大公司的青睐。对于债权人而言,他们都喜欢把钱借给经营业绩良好,实力雄厚的企业,而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所以对于有融资要求的公司,它们会费尽心机的进行盈余管理,向报表使用者特别是债权人呈现最好的一面,从而可以从债权人手中顺利地借到资金。

3 、陕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3.1.陕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定性分析

从陕解放(000516)1993年上市开始,陕西上市公司已经走过了17个年头,在这17年中,陕西上市公司的发展用困难重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众所周知,陕西省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大环境下,使得陕西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多家上市公司面临经营困难和财务风险,再加上监管不严,使得陕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陕西一些上市公司非常习惯于暗箱违规操作,粉饰财务报表,夸大业绩,掩盖违规问题。有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随意占用公司资金,为关联企业提供违规担保,甚至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使得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严重受损。有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恶意利用上市公司造假圈钱、暗中转移资金、掏空上市公司,导致公司陷入瘫痪……(申草,2005)可以说,凡是能够想到的盈余管理手段都采用了。具体来说,在陕西所有的上市公司中,3家已“寿终正寝”,退市停牌。在未退市的上市公司中,*ST金花、*ST秦丰、*ST建机、*ST博通、ST长信、西安民生、开元控股、陕国投A、西安旅游、宝光股份、格力地产(海星科技)等都有被披露存在违规行为的经历。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违规公司很多都已被特别处理,面临暂停上市或退市的风险,想必为了保壳,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数目不在少数。

3. 2 结合净资产收益率的定量分析

我们以陕西2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2008、2009年28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准,进行陕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主要选用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它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而只有盈利状况较差的企业才更热衷于盈余管理行为。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在28家上市公司中除去*ST精密、*ST数码、*ST达曼3家已退市公司外,有9家因为连续两年的净利润即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已被特别处理,戴上了“st”的帽子。但是截止到2011年4月,这9家已被特别处理的公司仍活跃在A股市场中,并没有传来任何一家公司退市的消息,促成这一切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盈余管理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没有被特别处理的16家公司。1999年,证监会修改了对上市公司配股的规定,上市公司要想获得配股资格,最起码的条件是该公司指标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不得低于6%。通过研究2009年陕西省16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可以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大于6%的上市公司有10家,小于6的有6家且接近6%区间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两边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在净资产收益率未达到6%的6家公司中,除了航天动力一家上市公司外,其他5家公司本来就没有配股打算。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想,由于不需要配股,公司管理者自然就不需要过于苛求其ROE是否达到6%,而那些有配股意图的公司,则很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达到6%的配股条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有缺陷的,有时候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盈利水平。

4、陕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

4.1 主观原因

4.1.1 竭力保壳,避免退市

我们首先关注一下陕西证券市场的发展。虽然陕西是西北的龙头老大,但陕西证券市场却有落后于西北的迹象,上市公司在市值、业绩、融资额、资产证券化率等指标上全面落后,甚至不及新疆、青海(石丽晖 王原 马集琦,2007)[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陕西上市公司仅有37家,而在2009年,有13家公司出现严重亏损(这里只统计28家上市公司,2009年以来上市的9家公司由于难以获取数据,不列入研究范围),并且已有9家公司因为连续连年亏损被特别处理,面临退市危险,3家已经退市,正在等待机会重新上市。

鉴于陕西证券市场的形势比其他西北省份更为严峻,所以上市公司成为陕西省的一种更为稀缺的资源。为了竭力保住上市公司的外壳,各管理者不惜大力进行盈余管理,以维持上市及配股资格。

4.1.2 一笔勾销,扭亏为盈

当一个公司的亏损即将成为现实时,为了不至于在后续年度出现连续亏损,管理者倾向于增加当期亏损额,来减轻后续年度的盈利压力。这样一来,不仅把巨额债务一笔勾销,还为在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了连续两年亏损被特别处理或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6)[8],有的人把他形象的称之为“利润大洗澡”。这也是上市公司应对《公司法》退市规定的一个法宝。

4.1.3 增强实力,便于融资

之所以很多公司愿意负担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也要上市,主要是为了获得股票公开发行的机会,更好的方便其融资。但并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都能够顺利融资。我们知道,利润的多少决定着资本的流动,因为资本追逐利润,资本只会流向利润最大化的行业和企业。

就目前陕西省37家上市公司来说,其在规模、业绩、再融资、信用等方面,都给投资者留下了许多不佳的印象,有媒体甚至以“陕西上市公司造假成风”为题对部分陕股进行了批评。因此陕西上市公司融资面临着更大的困境。所以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所需资本,都更加积极的进行盈余管理,做大利润,以显示其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强投资者购买该公司股票的信心,为公司融资创造有利环境。

4.2 客观原因

4.2.1 上市制度的相关规定过于严格

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在上市、配股、特别处理及退市等方面都做了严格规定。首先在上市方面,我国《证券法》共规定了四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如果一个企业未达到盈余要求又想上市,那就只能借助一些特殊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上市之后,公司还面临着配股、增发新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都需要有较高的盈利能力。此外,如果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就会被退市,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而进行盈余管理。

4.2.2 会计准则的静态性与滞后性

企业会计准则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准则,只是一个大方向上的规定,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企业,每一项业务,所以在进行具体的会计处理时,主要取决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拿利润来说,会计准则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利润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折旧计提,存货计价,费用摊配等方面不同方法的影响,主观性很大,很容易被某些管理者利用,使其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总之,会计准则固有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决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通过会计法律、准则来消除盈余管理。

5、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即:陕西省上市公司存在着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其盈余管理的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众多的盈余管理手段中,有四种手段在陕西上市公司中显得比较突出,它们分别是:资产重组、虚构收入、巨额冲销以及地方政府扶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针对陕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5.2 政策建议

要解决陕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需要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第一,调整股权结构,消除一股独大局面。为了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必须要调整公司的股权结构。我国股市存在着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割裂的现象,有三分之二的股份不能流通。因此,要实现公司股份的有效分散,必须增加流通股的比例,这样一来,就能够降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逐渐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使公司股权结构由集中化向分散化转变。

第二,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及相关法规,应改变目前单一指标的衡量标准,形成一个指标体系,这样上市公司就算再有本事,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从而有助于遏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孙红梅. 论公司盈余管理[J]. 山东商业会计, 2006,(1): 8-11.

[2]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 会计研究, 2004,(9):62-66.

[3] 张士强 张暖暖.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 (3): 102-107.

[4] 申草.陕西上市公司造假成风,背后隐含两大病根[J/OL]. http://.cn,2005-10-08.

[5] 佚名. 西安海星现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非公开发行股票暨关联交易报告书摘要(草案)[N]. 上海证券报, 2008-2-1(B2).

[6] 王鹏. 从51跌破1元 达尔曼将成陕西首家退市公司[N]. 西安晚报,2005-1-10(A3).

[7] 石丽晖 王原 马集琦. 陕西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应有更大作为[N].上海证券报:2007-09-20(A4).

[8]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M]. 1.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09-01.

[9] 张晓明 李辽宁 王凤华. 我国独立董事管理制度和管理现状调研―――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J]. 未来与发展, 2010,(1): 99-102.

上一篇:法学教育研究范文 下一篇:年度经营方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