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企业会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3 15:24:33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1

关键词:企业重整;再生制度;负债企业

企业重整也称企业再生制度,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或公司出现破产原因或有破产原因出现的危险而又有再生希望时,为了防止该企业破产,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在法院的干预下对该企业实施强制管理,从而使其实现复兴的法律制度职称论文。

企业重整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困境企业所面临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使陷入经营困境、长期亏损的企业在经济上复苏。第二,在债权人与股东之间达成某种利益调整协议,以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公平。第三,在企业复苏无望的情况下,对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保证所有利害关系人得到最大限度的财产恢复。

企业重整能够实现负债企业资产价格的最大化,以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全和公平。

企业破产重整制度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完善于日本。企业重整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它最早起源于英国衡平法中的公司整理制度,美国联邦破产法则系统地规定了公司重整制度,而日本将其完善化,形成高效而兼顾公平的公司再生制度。重整制度的产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主要在于破产制度、和解制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整制度是为了克服破产、和解制度的消极方面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再生制度。企业重整制度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新组成部分,并被许多市场经济国家作为重要的法律制度来运用。

我国在新的破产法颁布前没有完整意义上的重整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我国运用较多的是重组和整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形,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多是对企业产权关系和其债权、债务、资产管理结构进行改组、整顿及整理合并,我们通常称其为资产重组或企业整顿。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发生了企业的资产重组。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重组与公司重整有本质的不同,两者适用范围不同、手段和目的不同、所属范围也不同。

在我国新的企业破产法之前的整顿也是以企业自行组织实施或整顿方案上报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企业整顿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重整制度,我国原企业破产法规定的和解与整顿制度也是破产内的整顿,其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适用范围狭窄、与和解制度交叉、上级主管权利过大、规定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等。

我国新的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是现代破产法发展的方向,从我国的实际看,摒弃了原破产法的和解整顿制度,设置了破产清算程序、和解程序、重整程序,这三个程序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构成破产法的主要框架。我国新破产法中重整程序的规定,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法律的空白。新的破产法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经济及社会实践,把重整程序细分为重整申请的与裁定、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重整计划的执行三方面。

关于重整申请,我国新企业破产法规定重整程序仅适用于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重整的原因与破产和解的原因相当,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的,可以依法进行重整。重整更有利于对债务人企业的挽救。重整程序中的申请人是依法有权向法院申请启动重整程序的法律主体。债权人、债务人、股东都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整。

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重整裁定送达公司后,对债务人及债权人均发生效力。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聘请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负责营业事务。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使用。

关于重整计划的制定,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执行重整计划。管理人负责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并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人民法院收到通过表决的重整计划草案后,依法召开债权人会议,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自重整计划通过后,依照法定程序向法院提出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裁定批准,终止重整程序。并予以公告。

重整计划的执行是对重整计划方案的具体实施,也是重整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重整计划的实施有管理人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债务人不能执行或不执行重整计划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重整计划的执行,宣告债务人破产,重整程序结束。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2

(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摘 要:只有将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的有关会计问题研究透彻,并在实践中得到准确的执行,才能够保证破产企业的顺利退出,规范新企业的兴起。文章对企业破产清算会计问题研究,首先对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进行探讨,然后提出了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企业;破产清算;会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53-02

收稿日期:2015-03-12

作者简介:任永宏(1979-),男,辽宁朝阳人,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财务负责人,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事业单位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引言

当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使得正常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难以正常维系时,相关当事人或者企业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的请求。根据我国《破产法》的有关规定,当企业的破产申请得到人民法院的批准时,法院进行破产宣告,决定债务人可以进行破产清算以偿还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债务。在法院批准并宣告之后,应于15日之内成立破产清算小组,承接与破产企业相关的清算工作。但是在对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进行核算的过程中,我国的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且我国尚没有形成一套较为系统和健全的业务处理规则,因而在破产清算业务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规范与完善。

二、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一)会计计量属性存在差异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会计计量的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性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但是当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破产企业持续经营假设的应用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要对企业所有的资产进行清理、计价和变现以清偿债务,在会计上要求反映资产的可变现价值而非账面价值。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外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信息,以方便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进行管理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投资、信贷等决策。但是破产清算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债权人、债务人、内部员工、税务机关、政府部门和破产管理者服务,为他们提供与清算有关的账项信息。

(三)核算内容存在差异

企业通过财务会计的有关工作可以提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信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果。破产清算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大不同,主要提供与企业破产有关的债权债务处理、企业资产处理以及清算损益的分配等相关的信息。

(四)对象的不同

企业通过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生产出产品或者提供有关服务,再将相关产品或者服务销售出去,并将销售所得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中,通过这种物资的不断投入,企业的资金得以不断周转,资金存量日益扩大,传统的财务会计主要是此进行核算。与传统的财务会计不同的是,破产清算会计所核算的业务通常并不存在着循环和周转的现象,资金运动方向是单向的:企业破产资金的估值和变现,并进行偿还与分配,然后资金便从企业中退出。这种先变现后分配的业务模式产生单向的资金流,使得资金从流入企业再到彻底退出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对其进行核算有关的工作,为破产清算提供支撑。

三、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与破产清算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虽然对与企业破产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实践中无法得到明确。《破产法》并没有对破产企业的类型进行区分,合伙制企业进行破产清算处理的过程中虽然可以按照法人制企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但是二者在法律上的区别使得法律法规的适用性不强。此外,企业所在行业的不同也使得法律法规的适用性降低,以金融机构为例,如果按照破产法的有关规定予以执行,就会产生部分事务衔接和无法处理以及会计科目是否适用的问题。

(二)破产清算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科目具体该如何设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有关细则并没有给予解答,由于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破产清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传统财务会计下的会计科目设置合理性需要加以思考,在破产清算的实务处理过程中,相关会计科目应该归于哪些会计要素以及在破产清算的过程中发生的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并没有统一的做法,这也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当企业宣告破产之后,由于企业的资产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得到变现,这也就使得破产清算小组在执行相关工作中的费用无法由企业来承担,在执行工作中的有关费用需要由破产清算小级别先行垫付,但是该项活动所产生的费用的处理方式则很难予以明确。假如将这一业务的有关费用记载在“库存现金”科目的借方,那么在进行账务处理的时候,应该在贷方记录在“应付账款”这一科目中,但是这一账务处理会导致破产企业的资产与其自身的债务难以吻合。假如将这一费用支出记载在与清算有关的费用科目中,并相应的在贷方记录“库存现金”,那么企业的库存现金就会出现现金赤字的情况。因而,该笔业务支出在企业的账务中通常是无法得到反映的。

(三)破产清算会计工作缺乏必要监督

在进行破产清算的过程中,对于破产财产的清查、评估通常缺乏有效财务监督。对于有些企业在破产宣告前会采取措施,转出、藏匿资产,使得企业资产净值率低,进而逃避债务;对于被清算和用于清偿的财产的评估及其价值管理,直接关系到破产债务清偿有关工作的推行,但是由于部门及清算工作小组的利益分割,进而会产生与评估管理有关的问题,使得评估办法在统一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层面较为缺乏,与资产评估有关的工作通常会流于形式,最终造成资产流于个别集体或者是流向个人,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四)与破产清算有关的信息披露水平较低

在破产清算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清算内容的复杂性超乎想象,需要处理诸多利益相关者的问题,而且还包括信息使用者的个别特殊要求,但是这些要求通常在企业破产清算小组人员的工作中并没有得到体现,进而使得与企业破产有关的工作人员所披露的企业破产信息不够完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与企业破产清算有关的工作人员素质不达标,人员素质较低使得企业具体情况并不到够得到细致的分析,企业破产清算的有关信息不能够得到充分的披露,影响了企业破产清算工作的准确性,为相关业务纠纷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四、破产清算会计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对破产清算有关的会计法律进行完善

通过对破产清算有关的会计法律进行完善,对相关制度进行统一,为不同所有制破产企业在适用与企业破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层面营造一个更为平等的制度环境。在破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予以细化,使得实践过程中法律法规的操作性更强;在与破产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层面,应该使相关债权人和自然人都包含在受偿的范围之内。此外,在对破产清算有关的会计法律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该大力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完善,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层面进行更大的制度,并对职工养老有关制度进行改革,在立法层面和政府扶持力度层面加大力度,努力拓宽破产企业员工的再就业途径。与企业破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需要相关配套法规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破产法在立法和实践层面的有关工作更为健全与规范,才能够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增加与破产清算有关的会计科目

由于传统会计工作与破产清算有关的会计工作具有较大的不同,因而,有必要对破产清算过程中的有关会计工作设置不同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有关会计核算,进而需要增加与破产清算有关的会计科目。首先,应该增加与抵押资产和债务的有关会计科目类别,在企业被宣告破产的前半年之内进行的与担保有关的会计核算应该允许将其归类到企业的账目中进行登记。其次,增加与职工福利相关的资产与资金有关的会计科目,该类科目主要是为了对企业在被宣告破产前所发生的与职工福利相关的支出进行核算。在企业进行破产清算的过程中,与企业应付债务和借款相关的科目需要增设。再次,还应该增设与企业实物资产、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以及非企业寄销和代销的物资有关的会计科目。针对企业在破产清算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个别业务,对应该予以支付的有关费用,但是当前却并未支付增设相关会计科目。针对在破产清算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与职工安置有关的费用支出,应该增加相关会计科目进行专门核算。最后,针对当前企业经营的地域范围越来越广,跨境与跨国的业务越来越多,应该增加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的财产处理有关的会计科目。

(三)大力完善与破产财产相关的评估规范

破产财务清算工作的监督不到位,与企业破产财产的评估规范的缺乏具有较大的关联。当前,对于破产财产的评估、变价缺乏权威、公正、有效的监督,破产企业一般会采取措施调低资产评估值来达到逃债的目的。实践中,有些地方法院以破产申请企业提交的财务会计报告为依据,有些法院以破产申请企业提交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会计报告为依据,有些是在破产申请企业提交财务会计相关的报告后,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后,依据审计报告做出进一步的裁定。因而,需要建立对破产申请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独立审计的制度,目前破产财产评估是由办案法官或是清算小组为申请破产的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事先的利益结合往往会导致约束不利,相关审计人员在执行相关审计程序的过程中独立性也会随之增强,应当建立由参会债权人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表决来选择资产评估的会计师事务所,并将资产评估作为后续还债依据,以此来造成相关资产评估的公平缺失的现象发生。

(四)提高破产清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增强破产相关人员的法制观念。与破产清算工作有关的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我国的财经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具体要求,对经济指导方针严格遵守,此外,还应该提升其自身价值观,端正自身在破产相关工作中的态度,全方位增强自身的道德及素质,加强破产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得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使得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更强。此外,破产清算工作人员在的组织应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专业教育培训工作,促使破产相关人员能够更为全面地掌握国家破产清算会计方面基础知识,使自身的工作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此外,还应该注重与破产清算工作有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一系列监督与检查工作制度的制订予以强化,对于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有故意过失行为的人员取消其工作资格的办法来进行监督,将破产清算相关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考核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申雄杰.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5).

[2] 徐勇利.关于破产清算会计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13).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3

    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企业就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企业进入破产清算以后,其会计主体将发生变化。自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到清算组进驻,接管企业这一时期,企业仍然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以后,会计主体由企业变为清算组。在破产清算中,破产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

    (一)清查财产及债权债务。纵观破产企业的状况,不同企业破产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管理不善可能是其通病。因此,在进行破产清算时,对财产、债权债务等的全面清查十分重要,这也是关系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破产企业的财产清查由破产企业进行,企业应当接受清算组的指导,清查的内容包括各种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的清查核实,也包括财产损失,债权债务的清查核实。同时,还应该对企业的会计文书、档案等进行查证、核对。

    (二)进行有关的会计处理,编制相应的会计报告。破产企业在法院宣告破产以后,应在进行财产清查的基础上,办理有关的会计业务。企业宣告破产以后,正常的生产经营已经结束,应按照办理年度会计决算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会计业务处理,主要包括:

    (1)对积压的各种原始凭证进行清理,在取得审批授权以后,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2)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凡是已经发生但尚未进行会计处理的业务,如应提的折旧,应付利息,应付税金,应付房租等应当提足,在账面上进行全面反映,在报表上真实披露;

    (3)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

    (4)结转各项损益科目和利润分配等,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5)编制破产日的科目汇总表,资产负债表和自年初至破产日的利润表。

    由于这一时点还没有进入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没有变化,因此,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方法等应按照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并按要求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

    (三)整理会计档案,编造移交清册。清算组进入并接管企业以后,破产企业应及时向清算组办理会计档案、文书等的移交。这些档案包括:企业的各种档案,文件,合同,规章制度,债权债务证明,各种账册,报表以及企业的各种印章等。这些档案、文书在移交以前,破产企业应当全部整理好,并按档案管理的要求,编造移交清单,准备移交。在此之前,应当妥善保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处理。

    1.公司重组方案;

    2.财务会计规范;

    3.业绩连续计算;(这个方面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判断一下,是否符合上市条件要求,具体有这么几个方面的考虑)

    1)利润连续性:3个年度要连续盈利;

    2)利润经常性:来源于主营业务不能来源于营业外收入,非经常性的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要计算;

    3)利润现金性:不能全是应收账款对应收入;

    4)利润独立性:不能是利润依赖关联方或某一个客户;

    5)利润统一性:利润来自于主营业务,而不是其它业务收入,在统一管理层、统一实际控制人的情况下取得利润;

    6)利润稳定性的考虑,盈利模式、经营环境都要稳定。

    4.资产负债结构要合理。不同行业资产负债结构是可以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

    5.税收与政府补贴;

    6.建立良好的内控。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将内控的要求融入整个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战略,以达到最佳和长期的效果;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4

关键词:破产清算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假设 收付实现制 可变现净值

2007年《破产法》的正式实施为建立破产清算会计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讫今为止,我国尚未颁布破产清算会计准则,破产清算实务核算的主要依据是1997制定的《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理论上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公认的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体系。本文根据会计理论的内容,结合新《破产法》的变化,对破产清算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破产清算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而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无论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还是提供的对象、用途上均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首先,从提供会计信息的内容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而破产清算会计主要提供破产清算企业破产财产的处理、债务清偿、清算损益等方面的会计信息。其次,从会计信息的提供对象而言,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而破产清算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则包括债务人、普通债权人、劳动债权人、破产管理人、政府部门及其它利益相关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与原破产会计信息使用者相比,由于新《破产法》引入了劳动债权的概念,使破产会计使用者不再仅包含普通债权人,还包含了劳动债权人,而且新《破产法》引入破产管理人制度后,使破产会计信息使用者由破产管理人取代了破产清算组。最后,从会计信息的用途而言,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报告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而且向未来和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使未来或潜在投资人和债权人据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讲主要用于确定投资损失,对债权人来讲主要用于确定债权损失程度和可收回债权的数额。综上所述,破产清算会计目标就是向债务人、普通债权人、劳动债权人、破产管理人、政府部门及其它利益相关者提供破产企业破产财产的处理、债务清偿、清算损益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二、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破产清算会计对象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不存在资金运动。但笔者认为,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资金运动就此终结,不再形成新的循环。与持续经营阶段相比,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非循环性。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从破产财产估价、变现至破产财产、剩余财产的分配,资金退出企业是单向的运动过程,不存在循环和周转。二是非继起性。破产清算企业的各种资金形态之间的转化不再依次相继运动。三是一次性。破产清算企业资金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在量上是一次进行的,不存在“沉淀”和分次转化的现象。因此,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实际上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是资产变现;二是破产财产分配,主要包括用企业有效的经济资源支付清算费用和清偿债务。这实际上是资金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两个阶段,这种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构成了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即为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二)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持续经营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佟玉凯等(1996)认为,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其理由是“清算是为了偿债,而资产和权益是破产企业偿债的最后手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应该保留。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取最大利润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已无必要,并且失去了核算基础。此时,清算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债权人受偿比例最大化,因此,清算收入、清算支出和清算损益应成为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唐国平(2005)认为,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主要在于将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破产清算会计要素中,忽略了破产清算业务特征对破产清算会计要素的影响;而第二种观点提出的“清算损失”、“清算利得”要素,混淆了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因为“损失”、“利得”是在持续经营下相对于“收入”、“费用”而言的一种正常的利益流入和流出。考虑到破产清算企业与持续经营企业资金运动的特点不同,笔者认为,破产企业的会计要素可由以下一级要素组成: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资产、清算损益。其中:清算资产是指破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能带来清偿力的经济资源。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其拥有资产的目的不再是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为了变现后清偿债务,因此,清算资产按变现能力的强弱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已无必要,重要的是要区分哪些是担保资产,哪些是普通资产。因为《破产法》规定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力。清算负债是指破产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要以清算资产偿还的债务。在持续经营的企业,负债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这种划分已无必要和可能,因为一切负债都需

要在破产清算期间偿还,已不存在负债到期长短的问题。重要的是需要区分哪些债务是要优先偿还的,哪些债务是普通债务,在普通债务中又要求按偿还的先后顺序进行清偿。清算净资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者权益净额,其表现为清算资产可实现净值与确定的清算债务之间的差额,其由接管破产企业时所接管的原所有者权益总额和破产宣告日至破产程序终结日发生的清算损益构成。清算损益是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日起至清算结束日止的清算期间的清算成果,包括清算收益、清算损失和清算费用。其中,清算收益是指在资产变现和重新确认债务中,以及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资产价值增加和负债金额减少;清算损失是指在资产变现和重新确认债务中发生的资产价值减少和负债金额增加;清算费用是指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合理预计的、为破产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由破产财产中支付的费用,包括各项清算管理费用、诉讼费用等。

三、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企业一旦破产清算,原来的会计主体就不再存在。对于破产清算会计主体,在新的《破产法》颁布之前,会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是破产企业的“破产财产”。第二种观点认为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是向人民法院负责的清算组。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显然是混淆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为,会计主体是一个特定单位,破产财产是特定范围内的财产,是破产清算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之一,而非会计主体。对于第二种观点,在新的《破产法》颁布之前,以破产清算组作为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是有法律依据的,《企业破产法(试行)》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清算组对人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当清算组进入破产企业起,清算组就代替了破产企业法人主体的资格,成为破产清算会计的主体。但由于新《破产法》引入了国际通行的破产管理人制度,因此,新《破产法》颁布实施以后,破产管理人会计主体取代了破产清算组会计主体。用破产管理人代替清算组不仅是名称的变化,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一是两者的人员构成不同。新《破产法》第24条规定: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人民法院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征询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指定该机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管理人。而《企业破产法(试行)》第24条规定,清算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二是两者责任明确程度不同。新《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的责任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而《企业破产法(试行)》对清算组的职责规定较为原则,仅在其第24条规定: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法律对清算组的行为没做具体规定。三是两者监督力度不同。新《破产法》对破产管理人违反忠于职守和勤勉尽责义务或其他违法行为的,规定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企业破产法(试行)》对清算组成员的职务行为没有规定相关监督及责任追究措施(曹强等,2005)。

(二)停止正常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能连续不断地经营下去,确定这一核算前提,旨在解决企业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但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覆行,个别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在此情况下,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不再成立。因此,破产会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而确定了停止正常经营假设。

(三)清算期间假设持续经营下的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期间,以便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假设对于正常经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成本分配、编制报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破产清算的情况下,企业已无经营成果可供陈报,因此不再需要分期的时间性假定。破产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日至破产清算程序终结日,故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随即性的特征,即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取决于破产清算程序实施期间的长短。此外,由于破产清算会计对破产企业的财产清算和会计核算是一次性的,不存在持续性和周期性的核算,从而使得破产清算期间又具备了一次性的特征。

(四)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企业无论是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还是破产清算状态,货币计量都是这两种不同状态的企业会计的基本前提。在持续经营状态下,货币计量包含着币值不变的假定,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破产清算会计虽然继续使用货币计量,但币值不变的假设显然不再适用。破产清算会计要假定破产财产以清算价值计量,在对破产财产估价时,不但要考虑币值变动因素,还要顾及财产清算的价值贬值问题。清算负债无论是否到期,以现实价值偿债。

四、破产清算会计确认基础、信息质量要求、计量属性及报告

(一)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在持续经营下,考虑到会计信息必须对经营决策有用,必须有助于准确反映企业各个期间的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应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由于破产企业停止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破产企业有关的各方关心的是企业非现金资产的变现能力、债权的受偿程度,需要的是破产企业实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信息。因此,破产清算会计必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来确定破产财产变现、债务清偿、清算损益等,这是由破产的终极性特征所决定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是持续经营下对会计信息提出的质量要求,由于会计目标是向有关各方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这些信息质量要求的大多数仍然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但是,第一,谨慎性质量要求不再存在,因为谨慎性是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会计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保全经营者拥有的经济资源,对可能产生的资产和收益不予估计,对可能产生的费用和负债予以充分估计。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资产、负债等必须按实际发生数予以确认,不再存在谨慎与激进的可选择性。第二,重要性被全面性所取代。在持续经营下,会计核算应对交易或事项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而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要求会计核算全面地反映破产清算活动的所有方面,全面反映资产变现、债务清偿等情况。第三,破产清算会计不再要求会计核算满足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更加注重法律的要求,即破产清算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破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提供合法、公正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计量属性――可变现净值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构成因素,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或方面。在持续经营下,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但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众所周知,企业持续经营、资产继续使用是财务会计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前提。但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生成的会计信息源于过去发生的会计事项,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要对企业所有的资产进行清理、计价和变现以清偿债务,这样,在会计上要反映出资产的现时变现价值而非账面价值,可变现价值成为破产清算会计的计量属性。可变现价值的确定,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利用资产评估价值确定可变现价值;二是根据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引入可变现价值的概念,对于正确适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破产企业可以利用其账面价值确定可变现价值。但在现实会计实务中,破产管理人成立时并未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资产评估,也就没有评估值可以利用。因此,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后,首先应当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历史成本进行调整,然后可以利用资产账面价值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以适应破产清算环境下资产计量属性的变化。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5

    企业破产清算必然会引起相应的会计问题,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颁布关于破产清算的会计准则,也未形成系统、完整、公认的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体系。

    1.破产清算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会计学科领域最基础的观念,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用途;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什么是有用的会计信息。持续经营下的财务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有用会计信息。而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着变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无论在提供信息的内容上,还是提供的对象、用途上均与财务会计存在差异。

    2.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2.1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不存在资金运动。但笔者认为,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资金运动就此终结,不再形成新的循环。

    2.2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在持续经营下,《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为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其理由是“清算是为了偿债,而资产和权益是破产企业偿债的最后手段”,因此,“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应该保留。但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取最大利润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已无必要,并且失去了核算基础。此时,清算活动的根本目标是债权人受偿比例最大化,因此,清算收入、清算支出和清算损益应成为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对象。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3.破产清算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3.1 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清算组向法院负责,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他们控制了破产财产。代替了原企业的会计主体,成为破产企业的会计主体,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假设的很大冲击;同时也是防止破产企业利用不良会计手段操纵并侵吞、隐匿、转移或者私自变卖破产财产(如高价低估或低价高估)而威胁到投资者及相关债权人的利益。

    3.2 对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冲击

    一旦企业破产之后,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就失去意义了。破产以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中止,所以破产企业应该建立符合其状况的中止经营假设,采用在此基础上相关的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不同的计量方式和报告形式,根据这些方式方法内容进行破产资产的估价、变现和债务偿还。

    3.3 对会计原则的冲击

    财务会计的核算原则符合真实有用性、及时清晰性、谨慎重要性等要求,破产会计核算也与之相同。因为破产企业的中止经营假设和记账基础、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其成本、权责发生制、收入费用的核算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账面价值对企业债务的偿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需要根据破产企业自身的情况选择其他适用的计价基础。而且随着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在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瓦解改变,企业已不需要分期核算经营成果,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也就没有意义了。

    4.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研究

    由于破产会计的一些特殊核算内容,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特殊要求,因而需要一些新的核算原则代替不再适用的常规会计核算原则,如用收付实现制来代替权责发生制,用清算价格原则代替历史成本原则,用全面性原则代替重要性原则等。现对破产会计的特殊性原则论述如下:

    4.1 收付实现制原则

    收付实现制是指会计单位的经营收支以款项是否已经收付为标准,按收付期确定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核算方法。在收付实现制的原则下,凡在本期收到款项的收益和付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发生的但未收到款项的收益和尚未付款的费用,均不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在企业终止经营条件下,清算会计不需要再核算清算期的经营成果,不存在收益和费用配比的问题,它不需要考虑预收收人、预付费用,以及应计收入和应计费用等会计事项;资产变现必须以获得的现实款项人帐,债务也必须以现实的货源来偿付。所以收付实现制是关于破产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基本方法的规范性原则。

    4.2 清算价格原则

    清算价格原则就是指清算会计在对破产清算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过程中,必须以清算价格为基本价值尺度,资产的价值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负债必须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负担能力来偿还。此外,清算债务需要债务人以现实的经济资源——货币或货币等价物来偿付,货币通过资产变现取得,货币等价物要经过合理估价,这些都必须按照清算价格来进行,反映清算业务过程的财务报表也需要借助于清算价格来编制。

    4.3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就是指破产会计核算应该全面完整地反映清算活动的所有方面,全面反映破产期内的资金来源、去向和破产损益情况,不得隐匿和遗漏。破产会计核算内容比常规会计核算内容相对简单一些,也为贯彻全面性原则提供了条件,比如破产会计不再需要进行费用分摊和产品成本核算,破产损益的核算比起企业生产经营损益的核算来也要简单得多。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6

【关键词】破产法 经营管理不善 破产债权 破产费用

一、当前适用破产法在实践中的问题。

《破产法》颁布时,鉴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司法实践的局限,我国1986年的破产法有明显的误区:破产法制定时理论上准备不足,我国大陆学理与司法对破产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甚至可以说是陌生的。当初立法的宗旨也不是以保护债权人利益为重,而仅仅是为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为《破产法》宗旨,这从破产法适用对象为国有企业可以看出;也可以从破产原因上看出,我国破产法对债务人虽然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如果不是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并“造成严重亏损”的债务人不能申请,法院也不能宣告其破产。由此可见,破产法并不是为了保护债权人而设,只是为淘汰经营不善的企业。正是因为这样“破产热”引起了大量的问题。

〈一〉债权人受偿比例低

我国《破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三、破产债权”。wWw.133229.cOm可见债权人受偿程序决定了债权人受偿顺序的末位性,更确切地说取决于破产财产的范围大小及这部分财产在具体分配过程如何变现。在破产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是企业破产财产的范围存在着以下争议。

1.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应否列入破产财产,是一律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规定认定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重要的财产权,属于“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在企业宣告破产时,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其他财产一样,属于破产财产。还是区别不同情况而定,对土地使用权是国家有偿出让的,列入破产财产;对土地使用权是由国家无偿划拨的,则不按破产财产处理,由国家依取回权收回。我们知道企业被宣告破产后,最有效的资产就是土地使用权,如果不把土地使用权列入破产财产,那么债权人的受偿比率会大幅下降,其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实践中法院往往会考虑地方政府的因素,采用第二种方式将土地使用权由国家收回。再将使用权重新出让,所得出让金,先用于安置企业职工,以利社会稳定。

2.工会的财产是否列入破产财产

工会是企业职工的自律性组织,其所拥有的财产严格来说虽然也属企业财产,但因其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往往难以变现、无法成为破产财产。

3.职工集资款在企业破产时如何处理

职工集资有以下二种情况:(1)为了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职工自愿集资,以共度难关;(2)变相给职工谋福利采取集资款分红加高利率的方式。严格从法律角度来讲,以上二种集资都属借贷性质,应按一般债权债务关系处理,职工作为债权人参与破产分配,但现实中为了安定团结,一般都是采取先从企业财产中扣去职工集资款后再来分配破产债权。

其次,是企业财产中的实物或固定资产部分变现损失太高。企业的设备并不是一个债权人能分得,要多人拆分,无形中就减损了设备的价值,加之有些设备是与基础设施固定连接,拆离地基本身就已是一种破坏也是影响其价值的一个因素,如果整体拍卖,又多一层拍卖佣金的支出,加之我国目前拍卖行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竟拍人串通压价竟标的现象。还有一些地方政府针对国有企业财产以低价向第三人处置,以此作为对接收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单位的优惠措施,这样职工是安稳了,但债权人的利益却遭到侵害,法律的公正性受到侵犯。

以上的做法都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

〈二〉职工安排难

职工的安置问题,可以说是困扰企业破产法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更主要的影响面是针对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这包括企业中的固定工和以国家干部身份由国家分配进入这些企业的职工;这些人曾经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企业破产后,资产所剩无几,加之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职工难免会闹事,特别是一些中年人大半辈子在企业干着日复一日的工作,不注重更新知识,如今又要面临重新择业时才发现社会上适合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少了。于是一方面是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是为人父母责任上的压力,社会不稳定因素就慢慢产生了。一些符合破产条件而应当被宣告破产的企业,因为无法解决职工安置而难以开始破产程序。于是企业就越发陷入难以维持的地步,对其他债权人又产生连环拖累,即三角债的关系。

〈三〉破产费用过高

破产费用是企业在办理破产期间所必需支出的费用。包括诉讼费(按普通经济案件收费标准减半收取最高不得超过10万元)、律师费(通常按标的1‰—3%收取)、审计评估费以及留守人员的工资开销等都属于破产费用,甚至企业在对外清收应收帐款时发生的费用也纳入破产费用优先拨付(俗称追债费用),项目繁多的费用,除法院交纳的诉讼费有一个基本标准外,其他的像律师费、审计评估费及追偿费用等都具有较大的协商性、可变性。2000年某某制药厂在申请破产时,企业包括破办公桌椅、存货在内总资产不过一百多万元,却要面对近1个亿的债务,在交纳法院及律师、审计评估费各10万元人民币后,只留下少部分货币,其余的资产都是应收款及过期的存货。在追收对外的应收款时,更是令债权人哭笑不得;该制药厂在广东、海南等地有六、七拾万元的货款未收,破产清算组派出人前往催收,历时近半个月,光差旅费就花去近数万元,到头来收到的货款仅一万元。以至最后召开债权人会议时,各债权人宁可要一元钱的存货,也不要千元债权。此次破产费用总计四十万元,占破产财产的40%左右。

〈四〉假破产时有发生

借破产之机逃避债务的现象在企业破产中较常见,国际上通认的恶意破产包括债务人以恶意申请破产方式逃避债务和债权人以毁损债务人商誉为目的恶意提出破产申请两种情况。我国目前这两种恶意破产情形并存,尤以第一种情形为甚。我国设定企业破产还债制度的本意是对因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在其资不抵债时用其全部资产来偿还债务并终结其存在的一种制度,但现实中却有一些企业钻破产法还不完善的空子,私自转移资产或在申请破产还债前非合理价格处置变现资产,然后用于安置职工,或采用所谓“大船搁浅,船板逃生”的方式,先剥离有效资产,留下空壳企业申请破产,以至于到法院审理时,企业已没有资产,只好根据破产法关于“企业的破产财产不足以优先拨付破产费用的应终结破产程序”的相关规定,不召开债权人会议,只是进行登报公告终结破产程序。债权人连提异议的权利都没有。某市人民法院就曾发现其辖区一集体企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将80%的资产变成了应收款后向法院申请破产还债,经审查,其应收款的单位根本查找不到,原资产又通过产成品外销变为零,遂根据破产法司法解释14条之规定认定该企业是一种恶意逃债的行为,驳回其破产还债的申请,又例如:1996年湖南宁远县法院作出的破产裁定书,裁定该县水泥二厂等6家特困企业破产,以便银行“挂帐停息”。

二、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前面谈到的企业破产实践中所出现的4个问题,其原因是我国破产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

1.《破产法》本身及适用对象没有统一,全民所有制企业有《破产法(试行)》比较具体的法律规范来规范破产行为,而对于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仅能适用《民诉法》的有关章节条款,两者虽在原则上相近,但是,在适用范围、破产原因、破产申请权等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对债权人及债务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统一保护,这种不统一破坏了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2.因大多数企业申请破产时都已实际停产多年没有资产,对外应收款很多都已过诉讼时效。加之企业在发展时期的相关政策没有确立起一个市场保障体系,使职工下岗后不仅得不到足够的再就业资金而且岗位也无法安置。所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市场保障体系;

3.假破产的出现直接损害了破产企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国有(集体)资产流失,也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助长了企业之间赖债逃债之风,妨碍了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对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极为不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应制定一部统一、严谨、科学、操作性强的破产法典。新制定的破产法,应当考虑我国国有企业比重大、人口众多、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成熟的国情,以及符合国际惯例等因素。促使广大企业经营者及职工更加关心企业,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指导思想,把优胜劣汰、公正平等、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作为基本原则,具体应在现有《破产法》的基础上对以下几点进行规范。

1.立法宗旨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

现行《破产法》第1条规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全民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加强经济责任制和民主管理,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法”。由于现行破产法产生于八十年代中期,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局限性。因此新破产法应删去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可考虑将立法宗旨确定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企业破产行为、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 适用范围的改革,面向所有企业。

现行《破产法》适用范围为国有企业,民诉法第19章适用范围为非国有企业法人。

关于破产法适用范围,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1)是破产法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法人和自然人;(2)是破产法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法人,不适用于自然人;(3)是破产法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法人和依法核准登记的非法人企业。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实际,破产法适用范围为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法人和依法核准登记的非法人企业。

破产法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法人,这是没有什么疑义的。企业法人是依法定程序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应当对自己的破产风险承担责任。但对于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秩序的稳定的特种行业的企业法人应适用专门建立的债务特别清理办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非法人企业如私营企业、个人合伙、个体工商户等在经济主体中比重正在日益加大,因为竟争等客观原因导致其破产事件越来越多,需要法律对其债务清偿程序加以规范,以利于其在平等条件下与企业法人展开竟争。因此,破产法应包括依法核准的非法人企业。

关于自然人能否破产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根据我国国情,破产法不宜适用自然人。理由有:(1)、我国缺乏个人经营的财产登记制度,无法知道个人有多少财产,而破产首先要求被破产主体的财产清楚;(2)、自然人破产时,哪些财产属于个人生活必需品,不得用以清偿债务,需作出科学界定,但由于各地生活水平的差异,很难加以规范;(3)、可能导致快破产的自然人隐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1. 破产程序制度的改革:创制简易破产程序。

简易程序显然是效率原则的体现,我国破产立法中有必要规定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应当体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审判组织的独任制。普通的破产案件应当采用合议制,而简单破产案件则可采用独任制。这同诉讼案件的审判组织建构原理是一致的。二是通知方式的简便性。在简易破产程序中,除诸如破产案件的受理、破产宣告、债权申报以及破产案件的中止、终结等重大程序事项外,人民法院仅需向有关当事人及程序关系人发出书面通知,而无需如同普通破产案件那样发出公告。三是行为期间的短暂性。比如人民法院审查、受理破产案件的期间、申报债权的期间、审理期间、整顿及和解期间等,均可相对普通破产案件短暂。四是程序机构的精简性。在简单的破产案件中,是否有必要组成债权人会议,可由人民法院视情形斟酌决定,而不必像普通破产案件那样当然地组成债权人会议。人民法院决定不组建债权人会议的,应当指派或者选任债权人代表参加破产程序。五是程序类型之间的易转型。简单破产案件也同样可以适用清算、和解与重整程序。但人民法院审理简单的破产案件,可以灵活地适用破产程序中的三大分支程序。在清算程序中,人民法院只要认为有此必要,即可在当事人的申请下随时转变为和解或重整程序;在和解或重整程序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转变为清算程序。此外,在和解与重整程序相互之间也可以灵活地转变,而不必象普通破产案件那样依严格的程序进行。

2、新修订的《破产法》应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对国有企业要有特别规定。

由于历史原因和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老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职工安置和作为国有企业最大债权人的银行对破产的承受能力,来收回的死、呆帐,是否能够控制在风险金的比例之内。

国有企业破产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据统计我国企业资金85%来自银行贷款。

安置职工是企业破产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新修订的《破产法》可规定:在享受社保体系后仍无法得到居民生活平均标准的,可将国有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以拍卖或招标方式为主依法转让、出让金首先用于企业的职工安置,安置后剩余的部分与其他破产财产统一列入破产财产分配范围。对国有企业职工住房、学校医院、福利养老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设施,不应计入破产财产,而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或市辖区,县人民政府整体接收。

新破产法对这个问题可规定:银行因国有企业破产受到贷款损失,依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如作不良贷款的处理销账。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7

关键词:公司破产;冲突;利益平衡;公司治理;会计系统

我国新的企业破产法于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在新破产法下,企业的破产风险进一步加大,公司破产问题也日益引起重视。公司破产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但其原因并不简单地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出现问题,也不能将其归结为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而往往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公司治理无疑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这一点可从美国安然、世通破产案的分析及美国《2002年SOX法案》的颁布得到有力的佐证。

一、公司破产与成本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公司破产可分两种类型:一是经济上的破产,主要是指企业严重亏损,所有者权益呈现负数,企业无法维持下去;二是技术性破产,即法律上的破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上的破产与技术性破产存在密切联系,技术性破产往往是由经济破产因素造成的,而经济上的破产则必然伴随企业技术性的破产,但两种破产形式在确认标准上确有不同,企业在破产时的实际状况则位于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有许多破产企业将公司破产和其所表现出来的企业价值的降低都归于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和对手的竞争。但这种理由很难站住脚,因为在同一个行业中,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相同的经营环境,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在经营环境恶化时走向破产,相反,多数企业还能做到健康生存,所以企业发生破产的深层次原因并不简单在于恶化的经营环境。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组织是生产要素的委托人与人之间各种契约(书面和非书面)的联结,企业的价值则体现为人依据契约对委托人利益的满足程度上。任何契约的制定和履行都有成本,尽管与市场交易契约相比,企业契约在有效地约束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不确定性、提高共同使用资产的信心和增强对不确定环境的应变能力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利益不一致,再加之信息不对称的因素,使企业契约在制定和履行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成本,就是成本。一般而言,成本主要包括:订约成本;监督和控制人的成本;确保人做出最优决策或保证委托人由于遭受次优决策的后果而得到赔偿的保证成本;尽管有签订合约和强制执行,但由于仍不能完全控制人行为而引起的剩余损失(福利损失)。上述成本在以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中是现实存在和不可回避的。由于认识到成本的客观存在,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会充分估计由问题所带来的对他们的财富所造成的损失(如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给委托人的利益带来的损害),降低为企业的股票和债券所支付的价格,进而企业的价值也就相应降低了,并且降低的幅度与具体企业的问题所招致的成本的大小直接相关。当公司的价值降低到低于公司债权人索取权的价值(即公司现行债务的面值)时,根据债权人的索取权需要得到优先满足的契约规定,公司债权人的固定索取权此时实际上已变成剩余索取权,而股东的剩余索取权则变成零。此时,法院将依据破产法的规定宣布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将公司的控制权赋予实际上已成为公司剩余索取权持有者的债权人,并允许债权人通过重整和破产清算等手段来实现破产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二、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和利益平衡

在公司制企业中,股东是企业剩余要求权的持有者和剩余利益的享有者,它与作为企业固定要求权持有者的债权人在利益上不一致。具体而言,股东主要关注如何使其财富最大化,即股票价格最大化,而债权人则主要关注其债权(包括利息)能否到期按时得到足额的清偿。这种利益的不一致,在债权人将其资金通过借贷方式委托给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时,便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产生冲突。站在股东立场上,在通过借贷资金所形成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中,股东作为剩余权益享有者可从债权人手中转移价值借以使自身财富得到增加(我们将之称为股东的收益)。这种价值转移除我们所熟知的利息费用作为抵税项目所带来的税收节约效应,还主要表现为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实施的自利策略行为。具体而言,这些自利策略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一是倾向于大风险的投资机会。二是撇油。主要是指股东在收到债权人提供的资金时,不是主要用于进行有价值的投资,而是通过分配额外股利或其它分配的形式,将股东权益进行收回。三是投资不足。显然,上述三种自利策略的实施减少了债权人的债权价值,增大了债权人债权不能到期收回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债权人会实施相应的策略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这些债权人所采用的策略就构成股东的成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以自身财富最大化为出发点的理性股东,就会控制其自利行为在增加收益与保护债权人利益降低成本之间取得平衡。3

三、平衡理论与破产现实之间的联结:公司治理平衡机制

导致公司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平衡机制的失效。有效维护股东与债权人利益之间的平衡,进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破产风险的公司治理平衡机制应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一)在内部公司治理方面,要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控制和监督权。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部分,其中,内部治理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面形成的管理与控制体系。股东与经理人员存在一定的冲突,也就是说在缺乏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下,经理人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会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而出现一些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有损股东财富的机会主义行为。为有效约束上述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关键是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其中,董事会作为联结股东与经理人员的纽带和股东与经理人员利益的平衡器,其决策控制权和监督权的作用程度直接决定内部公司治理的平衡效能。具体到维护股东与债权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方面,一个胜任的董事会应在以下方面重点发挥作用:一是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动态的评价和监控,必要时可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二是对企业的主要资本性投资支出和并购、兼购行为进行审核批准和监督控制,有效行使决策控制权和监督权;三是对主要经理人员的业绩和其对企业战略的执行程度进行评价和监控,并根据业绩评价结果对主要经理人员(主要包括CEO、CF0和董事会秘书)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甚至可将考核不合格的主要经理人员免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董事会决策控制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董事会的组成和董事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司治理理论,董事会的组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董事会主要由内部经理人员组成。由于没有形成决策控制和决策执行的有效分离和相互制衡机制,该董事会组成模式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容易得到遏制。这类董事会一般在股权高度分散或者虽然股权集中但是所有者缺位情况下容易出现。第二类是董事会由控制性大股东控制。如前所述,控制性大股东的风险偏好比小股东小,他们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对公司财务治理也有着更强的动机,因此该董事会组成模式可以有效地约束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但也会出现控制性股东藉以操纵董事会,制造控制权价值泡沫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而获利的情况。这类董事会一般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第三类是董事会由外部董事(又称独立董事)和内部董事(又称执行董事)混合组成并且以独立外部董事为主导。外部董事虽然在约束经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方面的动机和力度上没有控制性股东那么强烈,但可有效防止控制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情况的发生,因此不失为一个较为理想的折衷结果。不过,如果外部董事独立性不强,或社会对外部董事的约束与激励软弱,则该类董事会就徒具形式,而在实质上却已弱化到“内部人控制”的地步。这类董事会一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较高的股权分散情况下容易出现,它也是英、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典型的董事会组成模式。

(二)在外部公司治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所谓外部公司治理是指与内部公司治理相适应的企业外部管理与控制体系,它们通过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来评价企业行为和企业经营者行为的好坏,借助于市场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和政府机构的行政权威来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具体到债权人利益的维护上,相关的外部治理应包括:法律治理机制(以《破产法》为核心的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债权人自身实施的相机治理机制(包括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实行授信额度控制、附加保护性条款等);政府治理机制(政府特设专门的机构来对特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的监管);证券市场治理机制(增强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程度,从弱式改进到半强式,使股票价格和债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其他市场治理机制(包括职业经理人市场和企业的生产要素市场及销售市场等)。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一些破产风险较大并且破产危害性强的特种企业,如银行和保险企业,一定要注重政府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以防止一旦“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政府专门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来对此类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动态适时的评价和监控,对发现有问题的企业要提早介入,及时整改。

破产企业会计制度篇8

【关键词】破产法;管理人制度;注册会计师

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通过了新修订的自2007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取代了1986年12月2日颁布、1988年11月1日实施的《》(老破产法),标志着政策性破产、清算主义破产的结束和法律破产、再建主义破产的开始。新破产法将破产案件分为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破产清算三类,其中,管理人制度的设立更是突出的亮点,也对CPA产生了重大影响。既给CPA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管理人制度

管理人是指受人民法院指定,在企业重整、和解和破产清算程序中负责对债务人财产管理和其他事项的组织、机构和个人。我国的企业破产法不仅仅是破产清算法,还包括破产预防制度,即再建程序(重整与和解制度),管理人不仅存在于破产清算程序中,也存在于再建程序中。破产法第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这是将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与破产清算三程序受理阶段的合并规定,管理人的工作自案件受理开始贯穿三个程序,使用的是广义的管理人概念,所以称为管理人,而不是破产管理人。在163条的破产法中,第33-130条中共有61条规范直接提及“管理人”,足见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的重要地位。管理人同时也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由职业机构或专业人员担任。

(一)管理人的地位

在破产程序中,管理人实际上是一种信托人,即:管理人既不是债务人(破产人)或债权人中任何一方的人,也不是准司法机构,更不是破产财产的代表或者人,它与人民法院、债务人(破产人)、债权人三者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因此,管理人的地位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性质:1. 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受法院委托,向法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法院和债权人委员会的双重监督。2. 代表债权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代表无担保债权人的利益,如破产申请之前一定期限内,对债务人(破产人)优惠性清偿行为的撤销权等。3. 代表破产企业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诉讼后果由企业承担。4. 管理人的权利来源于法律规定,债务人无权决定其资格的撤销或权利的终止。

(二)管理人的职责

概括来说,管理人在三类破产安检中均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在重整程序中,接管法院裁定的重整企业、制定重整计划草案、监督债务人对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监督期满,向人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等。

在和解程序中,接管人民法院受理和解申请的企业、组织有关和解事务、组织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和解协议经过法院认可后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和解程序终结后向人民法院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等。

在清算程序中,接管人民法院宣告破产清算的企业、组织有关清算事务、财产最后分配完结后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财产分配报告、提请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等。

(三)管理人的选任

破产法规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人民法院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征询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指定该机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管理人,个人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管理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辞去职务,如果拟辞去职务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

管理人制度中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可以充当管理人的规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扩大业务范围、调整工作重心(在国际上,破产清算是CPA的重要业务领域之一),转换工作性质、提高社会地位,扩大国际合作、提高执业品质;挑战在于: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既可以担任管理人,还可以担任管理人聘任的会计人员、审计人员,要求有相应的角色转换能力和执业能力,并面临因过失而承担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刑事责任等法律风险和名誉、地位、社会关系等社会风险。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优良作风,这既需要有勇气更需要有智慧,应从可以担任的管理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三个不同角色中把握。

二、作为管理人主体的CPA——管理人

(一)角色

主要有三种角色:1. 破产重整的监督者或组织者,即在重整期间,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在重整计划规定的监督期内,由管理人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2. 破产和解的管理者,即组织债权人会议审议和解协议,通过的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后,终止和解程序,管理人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并向人民法院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3. 破产清算的管理者。

(二)职责

接管破产企业、从事相应的组织管理、监督工作、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等(如上述)。

(三)权利

1. 管理人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聘用必要的工作人员。2. 获得人民法院确定的报酬,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报酬有异议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3. 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有权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事务。4. 经人民法院许可,有权决定下列事项: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的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权的转让;全部库存或者营业的转让;借款;设定财产担保;债权和有价证券的转让;履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放弃权利;担保物的取回等。

(四)监督

管理人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要接受人民法院、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委员会、债务人(破产人)等关系人在合法性、公平性、效率性、节约性等方面的监督。

(五)风险

管理人的执业风险主要包括被解职、被罚款直至被判刑等行政、经济、刑事等方面。破产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于:为不当聘任工作人员而受贿;对债务人的财产估值不当;侵吞债务人财产;对重要的债务人财产管理不当,如任用自己的亲属或者关系企业、关系人出售债务人资产;管理人自己或者其公司成员或者其亲属或关系企业或者关系人,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购买债务人的资产等。

三、作为管理人雇员的CPA——会计人员

(一)角色

在破产程序中,破产重整计划虽然由债务人或管理人制定,但其实施由债务人负责,管理人只是对债务人实施重整计划的监督;破产和解草案经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并得到法院认可后,由债务人执行,一般无需聘任会计人员。因此,CPA作为会计人员参与破产程序,主要来自于管理人管理破产清算企业的需要,即从事破产清算会计工作。

(二)职责

破产法中虽然没有关于破产清算会计的工作职责的规定,但从清算工作内容和实践中,至少可以将其职责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1. 接受管理人、债权人会议、人民法院、债务人等方面的监督管理。

2. 接管破产清算企业的会计工作。

3. 制定清算工作预算。包括破产费用预算、共益债务预算、合同履行预算、变产偿债预算等。

4. 建立清算会计账户。财政部1997年颁布的《》设置了资产、负债、清算损益三类23个会计科目。但这些科目一是主要是用于政策性破产,二是没有反映破产清算会计信息特点及其需求。因此笔者建议资产类设置担保财产、抵销财产、取回财产、取得财产、破产财产账户,负债类设置担保债务、抵销债务、取回债务、共益债务、破产债务账户,损益类设置破产费用、变现损益、清算损益账户等。

5. 转换会计账目。接管破产清算企业后,应将破产企业原来的账面记录转换为破产清算期初的记录。

6. 从事清算会计核算。

7. 编报清算财务会计报告。财政部《》:.清算开始时,将有关科目余额转入有关新账后,应当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期间,应当按照人民法院、主管财政机关和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清算损益表;清算终结时,应当编制清算损益表、债务清偿表。与破产清算会计科目设置一样,这些报表种类及格式不能满足破产清算会计信息的需求,笔者建议改进期初清算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丰富期中报表(编报清算资产负债表、货币收支表、破产费用表、变现清算表、债务清偿表、清算损益表),调整期末报表(编报货币收支表、破产费用表、债务清偿表、清算损益表)。

8. 其他。如制定和执行清算会计管理制度,完成管理人等交办的其他事项等。

(三)权利

根据破产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规定,清算会计人员具有审核监督清算原始会计凭证、监督清算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监督各项财产及债权债务、监督清算财务收支、监督清算预算的执行情况等权利。

(四)监督

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接受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委员会、债务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监督。

(五)风险

同一般企业会计人员一样,在执业过程中,也面临道德风险、法律风险(行政、民事、刑事)以及业务方面的风险。

四、作为管理人审计的CPA——审计人员

(一)角色

一是破产鉴证,二是破产咨询。前者主要是鉴别破产企业破产界限、破产财务会计报告的公允性、真实性;后者主要是受有关方面委托从事相关咨询工作。

(二)职责

由于委托人不同,其职责也不尽相同。如,受人民法院委托,可能负责破产申请鉴证工作;受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债务人委托,可能负责破产重整鉴证与咨询工作;受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委托,可能负责破产和解鉴证与咨询工作;受人民法院、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委托,可能负责破产清算鉴证与咨询工作等。

(三)权利

为了履行相关职责,这里的CPA的权利包括:要求委托人提供相关会计资料和非会计资料;要求委托人对审计工作进行必要的配合;要求委托人对违反破产法及会计标准的会计处理进行调整;要求委托人按照委托协议约定及时、足额付费,并按照约定的范围使用审计报告;要求委托人对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等。

(四)监督

在执业过程中,CPA除了依据破产法规定,接受人民法院、管理人、债权人会议、债务人等的相关监督外,还要接受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的相关监督,面临一定的执业风险。

(五)风险

主要包括:因企业破产清算而引发的对破产清算前CPA责任的追诉;因CPA承担破产清算职责不当而引发的法律责任;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或者压力获得管理人的任命;为得到管理人的任命或者此后的利益而行贿;在对债务人财产进行评估清算时不当估值;侵吞债务人财产等引发的法律责任。

CPA参与破产程序中的任何角色都面临一定的风险,参与破产程序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风险的大小。防范和降低执业风险,除了常规的风险防范策略和方法外,还可以从进驻前的审慎、进驻后的敬业两个方面把握,前者包括审慎选择工作性质、审慎选择参与单位或被审计单位、熟悉评估审计环境、深入了解参与或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聘请律师讨论所有潜在的危险、提取风险基金或购买责任保险、与委托人签定业务约定书等;后者包括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建立、健全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和改善公共关系等。

管理人制度是我国破产法法理和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对CPA的影响将是深刻而广泛的。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梳理和完善其中的理论体系,促进CPA事业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欣新. 试论破产立法与国企失业职工救济制度[J]. 政法论坛,2002,(6):34-40.

[2] 刘家松. 破产清算条件下会计要素研究[J]. 会计研究,2005,(12):42-46.

[3] 何旭强.上市公司破产和重整的选择机制、经济效率及法律基础[J]. 管理世界,2006,(7):126~131.

[4] 韩婷.审计应在破产清算中发挥作用[J]. 中国审计,2006,(9):66-68.

[5] 栾甫贵. 破产企业治理结构与破产会计信息质量监控[J]. 会计研究,2005,(2):53-58.

[6] 栾甫贵. 关于企业拯救会计及其理论框架的探讨[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1):41-44.

上一篇:防灾减灾交流发言材料范文 下一篇: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