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企业资产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25 17:48:44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1

【关键词】破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清算价值;营运价值

一、一般企业的价值评估方法

至今,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已发展得相当丰富,仅美国官方推荐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所采用的评估方法就至少有17种。总的起来,按评估的思路,这些理论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可称为资产价值法,是按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这类方法认为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的价值,据此进行价值评估。如账面价值法,重置成本法等,在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它可以提供一个评估价值的底线;第二类可称为类比法,是按同类企业的市场价格进行评估。如市净法、市盈率法等,该方法在国外比较成熟证券市场上公开标价的上市公司时应用得较多,但在我国尚未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还不宜广泛应用;第三类可称为收益现值法,认为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未来收益流的折现值。如内在价值法、经济增加值法(EVA法)、EBO模型等;第四类就是期权估价理论,它是将期权定价理论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即使是在上述传统评估方法适用的情况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独特视角,但是很多学者也认为,该方法操作困难,将其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反而将问题复杂化了。对于其他各式各样的价值评估方法都是由这四种基本方法组合变换而来。

二、破产企业价值评估的适用分析

对于破产重整企业,显然不能单独采用资产价值调整法,因为重整的目的本来就是使企业持续经营下去。而且采用资产价值调整法得出的结果必然等于或接近于清算价值,使评估本身并无多大意义。对于进入破产程序申请重整的企业而言,很难找到与其失败原因及重整可行性等方面相似的可比企业,而且要求这个可比企业已经重整成功。在我国,破产重整制度刚刚建立,重整成功的案例较少。更何况我国资本市场是被公认的不够完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比较严重,连普通企业的价值评估都很少采用市场法。因此,市场比较法对于破产重整企业的价值评估也不适用。采用收益法的前提是企业在未来能够持续经营并盈利。对于破产重整企业,其未来持续经营与正常企业是有区别的。它首先要经过一个重整期间,比如说我国86年破产法中规定企业整顿期为不超过两年。如果重整成功,才会进入以后的持续经营阶段。这与收益法下的两阶段法似乎较为相符,但企业并非是在一种稳定状态下经营,未来能否重整成功以及重整成功后企业经营状况会怎样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这样的企业估计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会更加困难,从而使这种方法很难实行。期权定价法主要是针对具有期权特性的资产采用的一种评估方法,但处于破产状态的上市公司也仅有部分资产适用,由于缺乏定价所需的信息和其他影响价值的因素,要找到完全真实反映公司经营期权价值的一般期权,然后套用适合的模型是非常困难的。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因素都无法考虑或做出一些假设,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三、破产企业的价值评估

鉴于现有价值评估方法在破产重整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我们在对破产重整企业评估时不能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要针对不同的具体评估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由于我们对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评估主要目的之一是看其是否有经济效率,即是否有重建价值或重整能力。在认定企业是否具有重建价值的问题上,一般要考虑企业的营运价值与清算价值。而经济上是否具有重建价值,仅依靠营运价值与清算价值的比较衡量是不足以作出判断,应采用以营运价值与清算价值的比较衡量为主,重建希望为辅的评判标准。因此,破产企业的评估就是要包含以下主要内容:营运价值的评估、清算价值的评估,重建希望的评估等。

1.清算价值的评估

清算价值是指破产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程序后,企业的个别财产零散处分时的重估价值之和。清算价值以清算资产负债表上的个别财产的价值作为计算依据。清算价值的评估可以采用清算价格法。所谓清算价格是指企业被迫停业或破产后,在企业解体清算之日拍卖资产可得到的快速变现价值,评估时则应根据企业清算时其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价值。清算价值等于企业清算时所有财产的变现价值减去负债及清算费用后的净值。清算财产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财产的变现速度。清算价值反映了一个公司的最低价值。如果存在活跃的二手资产市场,清算价值法较好,如果不存在,变卖价值无法得到,同时是在假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增值能力情况下的资产评估方法,忽略了组织资本。如果目的在于获得某项特殊的资产,如不存在组织成本的自然资源,那么清算价值就会更为恰当。

2.营运价值的评估

营运价值是指在企业在持续经营基础上进行正常业务活动状态下的价值。营运价值以未来收益现金流量折现作为计算依据。一般认为公司资产的营运价值高于其简单清算的价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营运价值包含了资本组合的成本。例如,成立公司的各种费用、配置资源的费用、维持公司所必要的开支等。这些成本是不能被物化在可供清算变价的财产中。也就是说,在公司资产清算变卖下,由这些成本所形成的那一部分营运价值会全部或大部分丧失,即:任何购买者要把他从清算变价中购得的破产财产变成一个具备其破产前的正常生产经营规模和营利能力的公司,都必须重新支付这样的资产组合成本。第二,营运价值中包含了无形的资产和利益。商业信誉、销货渠道、客户关系、公共利益、核心技术、商业情报、某些税收的减免等均是公司无形的资产和利益,它们基本上都无法在清算时出售变现,而这些因素的获得一般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第三,公司资产在清算变卖中可能存在着价值损耗。如清算管理人缺乏出售这类财产的必要经验,或者市场供应过剩,清算公司财产只能在较低的价位上变现甚至难以变现。营运价值影响因素众多,因此我们可以采取内外四素分析法来确定营运价值的大小。四因素分析法是充分考虑体现和影响公司价值因素的基础上,将价值因素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根据其影响的强弱程度不同分成内部优势因素(Advantages)与内部劣势因素(Weaknesses);外部因素根据其影响的有利与不利分为外部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外部威胁因素(Threats)。这四大因素分别位于四大区域,根据搜集的公司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按照制定的标准来评估公司在特定时间上的四因素价值,并最终确定出公司综合价值的一种新型评估方法。

四因素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搜集公司价值影响因素,构建价值指标体系。整理后列出主要的内外部价值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因素构建主要的价值指标体系。

第二步,建立信息库,搜集信息。先设置两大主信息库,即内部信息库与外部信息库。其中内部信息库包括:(1)公司经营管理信息库;(2)公司盈利信息库;(3)公司成长信息库;(4)公司风险信息库;(5)公司其它信息库。外部信息库包括:(1)环境信息库,包括政治与法律信息库等;(2)市场信息库;(3)行业信息库;(4)其它信息库。

第三步,设置价值指标标准。公司的价值是由四因素有机组合而决定的。为了方便对公司价值的评估,需要制定一个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会面临着四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只是在不同的时间,各因素的具体影响及其强弱有所不同。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对价值指标体系设置相应的价值标准。

第四步,挖掘信息,计算指标分值。根据信息库中的资料,按照指标对信息进行处理,并根据标准值确定出每项因素的价值分值。

第五步,判断因素,确定因素价值与总价值。根据指标分值判定其因素归属。对于内部影响因素,其实际分值低于标准分值归入劣势因素;若实际分值大于等于标准分值,(下转第260页)(上接第258页)则进入优势因素。对于外部影响因素,若实际分值低于标准分值归入威胁因素;若实际分值大于等于标准分值,则进入机会因素。将各因素所有层次因素的分值汇总得到各因素的分值,再将四因素的分值汇总,得到公司总分值。

最后根据总的分值的大小,判断该上市公司是否在经济上有效率。

总之,要评估破产重整企业的价值,首先要找到决定破产重整企业价值的关键变量。破产重整企业的价值包括两部分:现有净资产值和未来获利机会。现有净资产值完全可以用资产调整法来评估,其数值接近于清算价值。未来获利机会是一个综合值,有很多因素影响其大小,包括:现有企业营业利润率、市场状况、未来筹资难易程度、重组方管理层的信誉和能力、地方政府的态度、股东的意愿、员工的态度、企业的负担等。其次,构建一个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对每一项影响未来价值因素进行打分。最终,评估破产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谭三艳.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9(23):19-21.

[2]徐爱农,曹中.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的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9(10):34-36.

[3]杨秋波.A股公司破产程序选择效率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11):104-109.

[4]朱元靖.浅析ST上市公司破产“化债”策略的选择[J].财务管理,2011(3):55-56.

[5]闫华红,王安亮.基于破产重整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析[J].会计之友,2010(10):13-14.

作者简介:

牛成喆(1969—),男,甘肃庆阳人,硕士,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财务务计。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2

北京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北京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维护国有资产出资人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和《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xx]274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以下简称所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涉及的资产评估,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其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

各区(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

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市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资产评估

第四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整体或者部分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二)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

(三)合并、分立、破产、解散;

(四)非上市公司国有股东股权比例变动;

(五)产权转让;

(六)资产转让、置换;

(七)整体资产或者部分资产租赁给非国有单位;

(八)以非货币资产偿还债务;

(九)资产涉讼;

(十)其他需要进行资产评估的事项。

第五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对相关非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收购非国有单位的资产;

(二)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出资;

(三)接受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抵债;

(四)向非国有单位投资,或设立公司涉及非国有单位以非货币资产出资;

(五)其他需要进行评估的事项。

第六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对相关国有资产进行评估:

(一)经北京市各级人民政府或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对企业整体或者部分资产实施无偿划转;

(二)国有独资企业与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或其下属独资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合并、资产(产权)置换和无偿划转;

(三)其他可以进行资产评估的事项。

第七条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时,应当按照下列情况进行委托:

(一)经济行为事项涉及的评估对象属于企业法人财产权范围的,由企业委托;

(二)经济行为事项涉及的评估对象属于企业出资人权利的,按照产权关系,由企业出资人或其上级单位委托;

(三)有多个股东的企业发生资产评估事项,经协商一致可由国有最大股东委托;国有股东持股比例相等的,经协商一致可由其中一方委托;

(四)经济行为涉及非国有资产评估的,应由企业与非国有单位协商委托,一般由企业委托。

第八条企业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政府相关部门认定且与评估对象相适应的资质;

(二)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资产评估的政策,履行法定职责,资产评估机构和参与评估项目的注册资产评估师近3年内没有违法、违规记录;

(三)具有与评估对象相适应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特长;

(四)与经济行为相关当事人无经济利益关系;

(五)未向同一经济行为提供审计业务服务;

(六)其他条件。

第九条企业在实施资产评估前,应根据有关批准文件,合理选取评估基准日。选取评估基准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委托方应与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充分沟通;

(二)充分考虑利率、汇率、税率、市场价格等客观因素的变动对评估值的影响,选取的评估基准日尽可能与评估目的实现日接近;

(三)对同一经济行为涉及多个评估报告应选择同一评估基准日;对多个经济行为应分别选取与其行为相对应的评估基准日;

(四)有利于评估工作的开展;

(五)破产企业评估基准日以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之日为准。

第十条企业应根据有关批准文件和评估规定,对评估基准日评估对象及被评估资产的范围明确界定;对被评估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账外资产)及相关负债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对企业担保、资产租赁、诉讼、司法冻结等可能影响资产评估的事项也应当进行全面清查。清查中发现资产范围或权属存在问题应及时向原经济行为批准单位反映,并对被评估资产的范围或权属予以重新明确。

企业应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填写各类资产和负债清查评估明细表,按资产评估有关规定撰写关于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

第十一条企业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选定资产评估机构后,应与接受委托的资产评估机构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企业应根据有关规定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合法有效的资产权属证明、企业发展规划、近三年财务报表及与经济行为相对应的评估基准日专项审计报告等基本资料。

第十三条企业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并按资产评估规定出具《委托方、资产占有方承诺函》。

第十四条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报告后,应认真审核,对错评、漏评或重评之处,须责成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调整;所出资企业对需要逐级上报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报告应出具审核意见。

在评估基准日后,评估结果有效期内,资产数量发生变化但对评估结果未产生明显影响,企业应根据原评估方法对资产额进行相应调整;若市场价格或资产数量发生变化且对评估结果产生明显影响时,委托方应及时聘请资产评估机构重新评估。

第三章受托机构

第十五条资产评估机构受托从事企业资产评估业务时,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评估规则和执业准则,按照规定的评估程序、方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对委托评估资产进行评估。

第十六条资产评估机构承接企业资产评估业务时,相关工作人员与企业或其他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对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和业务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后,决定是否承接评估业务。

第十七条资产评估机构受托对企业知识产权、资源性资产等资产和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应遵循有关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一)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应当科学、客观地分析知识产权收益预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二)对资源性资产、生物资产以及珠宝、玉器等资产评估时,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协助工作;

(三)对破产企业评估,要考虑破产行为的特殊性,应当充分调查破产财产变现的市场信息,合理确定破产财产评估值;

(四)以持续经营为前提对企业价值评估时,原则上应采用两种以上评估方法,并对实际状况进行充分分析后,确定其中一个评估结果作为评估报告使用结果。

第十八条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按有关规定撰写资产评估报告书和评估说明,对有关内容表述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评估目的应当唯一,表述应当清晰、明确;

(二)评估对象和范围应当与经济行为涉及的资产范围一致;

(三)明确价值类型及其定义,并说明选择价值类型的理由;

(四)明确选取评估基准日的理由及成立的条件;

(五)明确评估假设和限定条件,并说明其合理性。

第十九条资产评估机构在资产评估报告书和评估说明中,应对下列事项予以充分披露,并揭示其对评估结果产生的影响:

(一)房地产等重要资产的产权权属瑕疵事项;

(二)抵押、担保事项,以及法律纠纷等未决事项;

(三)评估基准日后房地产等重要资产市场价格变化事项;

(四)评估基准日后汇率、利率、税率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事项;

(五)涉及企业价值评估的,企业存在但未纳入评估范围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租赁权、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可确指无形资产和其他账外资产及负债的事项;

(六)其他需要披露的事项。

第二十条资产评估机构法定代表人或合伙人及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对所出具资产评估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评估结果的公允性负责,并根据资产评估有关规定出具《资产评估机构及注册资产评估师承诺函》。

第二十一条资产评估机构对委托方和企业所提供的资料及评估报告应严格保密,并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产评估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章 核准与备案

第二十二条企业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核准和备案的评估项目,涉及国有资产的由本办法第七条确定的委托方按照其产权关系办理核准或备案手续;涉及非国有资产的由企业按照其产权关系办理核准或备案手续。

第二十三条以下资产评估项目,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核准:

(一)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评估项目;

(二)经济行为涉及的评估范围资产总额账面值或资产总额评估值大于或等于1亿元人民币的评估项目。

第二十四条凡需核准的评估项目,企业在评估前应当向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书面报告下列事项:

(一)经济行为批准情况;

(二)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情况;

(三)评估范围的确定情况;

(四)拟选定的审计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专业特长等情况;

(五)经济行为总体时间进度安排情况;

(六)其他事项。

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对评估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和现场检查。

第二十五条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初审,经所出资企业初审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8个月内向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核准申请;

(二)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自收到核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审核资产评估报告,并对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核准;对不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退回。

第二十六条除核准项目外,其他资产评估项目实行备案制,下列项目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备案:

(一)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协议转让所涉及的评估项目;

(二)经济行为涉及的评估范围资产总额账面值或资产总额评估值大于或等于5000万元人民币且小于1亿元人民币的评估项目。

除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备案的评估项目外,其他评估项目由所出资企业负责备案。

第二十七条资产评估项目的备案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后应当逐级上报审核,经审核同意后,自评估基准日起9个月内向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其所出资企业提出备案申请。

(二)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所出资企业自收到备案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审核资产评估报告,并对符合备案要求的予以备案;对不符合备案要求的,予以退回。

第二十八条企业提出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或备案申请时,应当向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下列文件材料:

(一)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文件及核准表或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申请文件及备案表;

(二)与评估目的相对应的经济行为批准文件或有效材料;

(三)所涉及的资产重组方案或者改制方案、发起人协议等材料 ;

(四)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包括评估报告书、附件、评估说明、评估明细表及电子文档);

(五)与经济行为相对应的专项审计报告;

(六)其他有关材料。

第二十九条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核准的资产评估项目,实行专家审核制度;对备案的资产评估项目,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第三十条资产评估报告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评估基本事项

1.所出资企业初审意见是否明确;

2.经济行为批准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对核准项目,企业是否在评估前按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提供了书面报告;

3.资产评估机构和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是否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

4.评估目的表述是否准确;

5.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是否适当,评估结果的使用有效期是否明示;

6.评估范围与经济行为批准文件确定的资产范围是否一致;

7.评估依据是否合理,选取的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是否适当;

8.评估假设是否合理;

9.评估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10.可能影响评估结果的特别事项是否充分披露;

11.企业撰写的关于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12.评估说明是否对评估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分、适当的阐述,评估增减值原因分析是否充分、合理。

(二)评估报告附件

1.企业出具的承诺函是否对如实反映账外资产(含无形资产)及账外负债做出承诺;

2.涉及企业价值评估的项目,企业是否按本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提供了评估基准日专项审计报告(含相关试算平衡表、审计调整分录和审计事项说明等);

3.重要的合同文件是否齐备;

4.房屋建筑物、土地及其他无形资产等资产的权属证明文件是否合法、有效;

5.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6.所需签章是否齐全。

(三)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认为需要审核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一条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下达的资产评估项目核准文件和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备案的资产评估项目备案表是企业办理产权登记、股权设置和产权转让等相关手续的必备文件。

第三十二条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使用有效期为自评估基准日起1年。

第三十三条企业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经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所出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制度,配备专人管理资产评估项目,做好资产评估项目的审核、备案、档案管理和评估项目统计分析工作。

各区(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应当于每季度终了10个工作日内将其评估项目情况的统计分析资料上报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第三十五条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资产评估管理制度的建立、执行情况和评估管理人员配备情况;

(二)选定资产评估机构及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是否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

(三)企业经济行为是否合规;

(四)评估的资产范围与有关经济行为所涉及的资产范围是否一致;

(五)企业提供的资产权属证明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及生产经营管理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

(六)评估依据是否合理、评估方法是否适当、评估程序是否合规、重要事项的披露是否充分,必要时可调取评估工作底稿;

(七)资产账面价值与评估结果的差异及其原因;

(八)经济行为的实际成交价格与评估结果的差异原因;

(九)一份评估报告是否只用于一项经济行为;

(十)其他有关情况。

第三十六条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评估项目质量评价体系,对执业水平低下的资产评估机构建议企业不再选聘其从事国有资产评估业务。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七条企业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必要时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确认其相应的经济行为无效。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进行评估,应当重新评估而未重新评估;

(二)聘请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资产评估活动;

(三)向资产评估机构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资产评估机构串通作弊导致评估结果失实;

(四)应当办理核准、备案而未办理;

(五)不正当使用评估报告。

第三十八条受托资产评估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将有关情况通报其行业主管部门,建议给予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要求企业不得委托该中介机构及其当事人从事资产评估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在资产评估过程中违规执业的;

(二)评估报告存在重大问题的;

(三)不配合评估项目监督检查工作的。

第三十九条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境外国有资产评估,遵照相关法规执行。

第四十一条政企尚未分开单位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报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或备案。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各区(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并报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国有资产的类型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的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征 :

运动性,增值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收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资源性国有资产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3

一、全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概况

海南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始于1988年,海口市轮胎厂于该年兼并了海口市锯木厂。1995年前,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制改造;1996年,海口市被列入国务院确定的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名单,破产、兼并等力度较大的企业产权改革形式成为主要形式。

(一)海南省的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起步于1991年上半年,海南省体改委根据省政府有关文件,首批批准了琼港澳、琼能源、琼民源、琼珠江、琼化纤5家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内部职工股票;至1995年底,全省共批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130家,股本总额达222.48亿元。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务院的部署,海南省政府指令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等部门花两年时间对上述130家股份有限公司按《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规范和重新登记;至1997年8月,海南省证券管理办公室已基本完成了114家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工作(其中四家转为有限责任公司),尚有16家股份有限公司未能通过规范化检查验收。通过这次规范和重新登记,夯实了股份公司股本,理顺了股份关系,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公司财务管理,初步建立了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了依法运作意识。目前,海南共有上市公司20家。

(二)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工作。1994年4月,海南省政府出台了《海南省经济特区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设立了海南省经济特区产权交易市场,并召开了海南省首届产权交易大会,揭开了海南省产权交易的帷幕,曾引起轰动的寰岛公司收购琼海罐头厂便是成功范例之一。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前提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海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国有工业企业为突破口,于1996年制定了《关于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决定》,建立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于1997年制定了《关于放开搞活海南省国有小型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我省试点城市优化资本结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1998年1月召开的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政府确定: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国有小企业全部放开搞活,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下降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负债率下降到合理水平,基本淘汰长期亏损企业。

至1998年初,海南省已有27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或实施兼并,占全省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约有100家国有小型工业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兼并转让、破产重组、委托运营、承包或租赁经营等形式进行改组、改制,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40%;其中,涉及产权改革重组的有70多家,约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30%。

海口市于1996年7月被列入国务院确定的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名单后,改革步伐更加放大。两年来,海口市共有34家企业实施了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程,涉及银行债权135092万元,其中:实施破产的国有工业企业共11家,总资产48372万元人民币,总负债101040万元人民币,涉及银行债权69718万元;兼并18家,被兼并方总资产97885万元人民币,总负债98380万元人民币,涉及银行债权51038万元;减员增效5家;34家企业已批准核销呆坏帐准备金2.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多亿元。其中,海口市市属工业企业1997年完成企业兼并10户,破产3户,减员增效2户,股份合作制改制4户,盘活国有股权2户,核销银行呆坏帐准备金及减免利息18708.17万元,盘活资产存量42152万元,新增工业投入19293万元,消灭亏损户15户,消除和转移企业不良债务50823万元。1998年,海南省政府决定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把有限的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规模集中用于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计划安排6家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兼并破产,其中,重大结构调整项目2户,破产企业2户,兼并1户,减员增效企业1户。

此外,海南省在股份合作制、产权交易、承包、租赁和委托运营等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儋州春江糖厂试行股份合作制后,儋州、海口、定安等市县先后有7家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海南省政府多次举办工业企业产权交易活动,先后把140多家工业企业推向产权交易市场,大大推动了企业资产重组;全省国有工业企业被兼并的已有40多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重组。

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改革方向,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通过公司制改造、股份合作制改造等改革形式,企业由单一的全民或集体所有变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相结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资本结构的多元化,明晰了产权关系,使国有资产成为可分割、可交易、可转让、可量化界定的产权,解决了国有产权主体缺位、非人格化问题;促进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企分开,加快了企业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发展的进程。

(2)通过兼并、破产、减员增效、股份合作制等改革形式,促进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优胜劣汰竞争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的形成,大大提高了企业职工对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的关切度,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了国有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以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海口市属工业企业为例,97年海口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盈利企业34户,比96年同期12户增加22户;亏损企业9户,比96年同期31户减少22户,亏损面从96年的71%下降到19%;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360万元,比96年同期亏损15000万元(不含潜亏17亿多元)增盈18360万元,实现税金17784.6万元(未含所得税),比96年同期的6411万元增长44.9%。又如破产企业之一的海口电力成套设备公司,该公司由于主要设备不配套,加上离退休人员过多,致使企业连年亏损;经评估,该公司总资产2127万元,总负债4873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29.1%;该公司1996年12月13日经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破产后被原公司职工自愿集资收购,重新注册成立新公司-海口威特电气有限公司,截止97年9月,公司共完成产值106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015万元,从每月亏损50万元转为每月盈利18万元。

(3)产权制度改革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盘活了资产存量,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矛盾,加快了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如破产企业之一的海口轮胎厂,该厂曾是全国橡胶行业五十强之一,但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经评估,该厂总资产12201万元人民币,总负债24787万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达229.5%;该厂1996年11月4日经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破产后被上海轮胎集团收购并于1997年4月6日重组为新的海华轮胎有限公司;截止97年12月,重组的海华轮胎有限公司经注资经营,完成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1.2亿元,上缴税金1300万元,安排上岗职工1376人,昔日亏损大户变成了新的利税大户。

(4)公司制改造还塑造了一批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市场竞争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南原有企业规模小、结构落后的格局,成为实施海南重点建设项目的生力军。

(5)通过改制,一部分国有、集体资本从亏困企业中退出投向优势企业,增加了对社会的资本供应,也避免了这部分资本在亏困企业的继续亏损和流失。如海口市政府1997年完成的海南海德股份公司国有法人股和海南海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国有股权的转让,收益15600万元,引进投资8500万元;通过盘活国有股权,既解决了两个上市公司流动资金短缺的矛盾,引进了投资者,又可以将股权转让所得进行其他理性投资。

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产权改革的部分环节不规范甚至不合法,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企业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1)清产核资、财务审计不规范。如:清产核资不是由企业主管部门组织而是由企业自己组织进行;财务审计仅限于帐面审计,不作核查,更不与往来单位进行帐面核对,其后果是少数企业负责人将应收货款不入帐、隐匿流动资产或者虚报成本、呆滞款、废品款,做成帐面亏损时,审计核查不出,造成部分国有资产(含债权)流失。

(2)资产评估不符合规定。如:个别企业进行产权转让时未对产权进行价值评估;部分国有企业转让产权时的价值评估机构不具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部分评估结果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有关土地、房产管理部门确认;部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土地、房产管理部门对评估结果的审核确认流于形式,监督作用不明显。其后果是高值低估现象比较普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产权转让拍卖不规范。产权转让引进竞争机制不够,协商转让的多,招标拍卖的少;对协商转让、招标拍卖形成的价格缺乏有效监督,资产变现率低,存在着高值低卖现象。

(4)对于企业拥有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基本未将其纳入企业资产的范围进行评估和转让,企业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5)破产企业在外的债权基本得不到回收,被转移的资产追回率低,企业产权转让所得迟迟不能到位的现象存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此外,在股权设置、职工安置、工商登记、债权债务的转移等环节均存在不规范及缺乏监督的情况,暗中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据对海南省62家改制企业进行的调查,有三分之一改制企业未进行工商登记,有45.2%的企业未制定新的企业章程。

2.借产权改革之名逃避债务的现象存在,债权人特别是银行意见大。

(1)滥用法人人格逃避债务的现象突出。如:母公司以子公司的名义大肆对外举债,而后将举债所形成的资产无偿或低价转移至母公司名下,留下仅剩空壳的子公司应付债权人和对抗法院的强制执行,甚至申请子公司破产;投资人投资设立若干关联公司,利用其中某一公司的名义大肆举债,而后将其举债形成的资产无偿或低价转移至其他关联公司名下,留下该空壳公司应付债权人甚至申请破产;有的企业实行“脱壳经营”,让部分车间或部门带着有效资产,在不承担原企业任何债务的情况下与原企业脱钩,成立新的法人实体,留下徒具空壳的老企业应付债权人。

(2)存在破产企业债权人普遍得不到清偿的情况;存在企业破产后整体协议转让,安置费与资产相抵,接收单位无偿接收后换块牌子再生产但冲掉了所有债务的情况;存在扩大确认抵押无效范围,侵害抵押权人特别是银行利益的情况。1997年,全省法院审结17宗破产案中,破产企业债务总额为96028.07万元,其中银行债权总额为68792.82万元,债权清偿率仅为3.22%。

(3)存在悬空企业债务的情况。如:借改革之名进行母体裂变,分立成几个独立企业法人,只分资产不分债务,致使债务无人承担;有的直接转让拍卖企业及已抵押的财产,不管企业债务的承担及抵押权人的利益;在委托运营、托管等改革举措情况下,委托企业的资产在受托企业控制之下,但受托企业不负责委托企业债务,由于法律对“委托运营”、“托管”等措施缺乏内容、形式上的界定,债权人难以主张债权。

3.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运行机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未得到根本性改善,改革力度尚可进一步加大。

(1)政府部门不习惯以股东身份参与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是习惯于继续将上述企业视为自己的附属物;政府部门完全根据自身利益或愿望决定或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不经过股东会、董事会直接任命公司管理人员的现象依然存在;公司章程未能得到很好的遵守和执行。据对海南省62家改制企业进行的调查,近一半企业的经理(厂长)的产生方式由上级指派,近一半企业的副经理(副厂长)的产生方式由政府或上级部门任命或批准,经理(厂长)改制后连任的比例为40.3%。

(2)公司的“老三会”不起作用,“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加上对厂长经理的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缺少可操作性甚至没有,厂长(经理)自己说了算的习惯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公司财务管理、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依旧。如海南金轮实业股份公司,主要股东香港迪南公司原认购股本2351万元,经审计,该股东先后以各种手段抽逃出资,现实际出资额为-564.2万元;又如海南海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公司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在交纳了1993年配股款6600多万元后又将其全部长期抽逃;海南和平实业、匹斯克公司也均存在对经营管理人员约束监督严重不力的情况。

(3)部分改制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集体股比重过高,职工平均持股,形成了变相的大锅饭;经营管理者享有与其持股数量差距太大的权力,职工的股东权未落到实处,经营活动仍旧由经营管理者一手包办;加上企业破产、被兼并后,破产责任、导致企业巨额亏损的责任追究得不够,厂长易地做官、职工依旧有饭碗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未得到根本改善,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未充分发挥作用,企业依旧缺乏活力。

(4)海南省除海口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改制面较大外,其他市县虽然只有几家或十来家国有工业企业,但改制面达到50%的也很少。全省的国有小企业改革,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试验性阶段,尚未取得全面性突破;海南经济特区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很好地运作起来,为海南企业提供兼并改制的机会尚不是大多,幅射全国的工作尚需进一步努力。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全面、正确理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精神,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载体和微观基础,产权则是企业的载体和基础。不建立一种具有明确主体和边界的企业产权,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主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十多年来,我国所进行的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特征、以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走到近乎山穷水尽的地步,根本原因在于产权问题悬而未决,即产权模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的双重模糊。因此,能否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决定着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败,决定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具备如下特征:(1)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公有产权、私有产权和公私联合产权多元发展、平等竞争的产权结构;(2)形成国家终极所有权(国家股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企业法人财产权与企业经营权的统一,把企业缔造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3)形成以明确的主体和边界为前提的产权转让和流动的运行体系。

海南部分市县目前在企业产权改革问题上“按兵不动”,存在着畏难情绪,根本原因在于有关领导对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借改革有意无意逃避债务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有关企业及其领导错误地将甩企业债务包袱当成了企业产权改革的目的;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股份制企业经营机制未真正转换、“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有关企业及其领导存在着“一股就灵”的片面性错误认识,未认识到产权改革的根本意义在于体制创新;……。总之,产权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是因为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所致。

(二)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改制行为,防止国有资产和企业无形资产流失。

1.规范资产评估行为。

清产核资、资产评估是企业改制的必经程序;未经资产评估,企业不得改制。要坚决制止企业资产不经评估即进行转让的现象。国有企业资产评估要严格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行细则》、《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由具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颁发的《国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由该评估机构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评估结果并应经相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确认。对集体企业资产的评估应尽可能委托有《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关于土地、房产的评估结果应经有关土地、房产管理部门确认;对证券资产的评估应委托有证券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进行。企业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有价证券、资源性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评估机构要确实重视对企业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对企业无形资产漏评的要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资产评估机构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受任何行政机关、利益主体干预;要保证评估的真实性、科学性、合理性,并对评估结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当前,资产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企业应缴款帐、应收款帐和呆滞帐的核查,有条件的应逐笔核查,,不具备全面核查条件的也应抽查,严防帐面上多做应付、少做应收、虚做呆滞。

资产评估机构管理部门应根据《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领取(资产评估资格证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对评估机构进行年检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及时受理相关投诉。

2.规范产权转让行为。

根据国务院《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产权的暂行规定》的规定,产权转让要尽可能采取公开拍卖和招标投标方式,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市场竞价,提高透明度,确保产权转让过程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有利于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企业重组,确保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实践证明,采取公开拍卖和招标投标方式转让企业产权可以有效避免交易过程中的资产流失。

在产权拍卖或招标过程中,要注意张榜公布企业资产评估报告,要注意审查投标、竞买人资格,要注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程序进行拍卖,按有关规定进行开标、议标、决标;禁止通过私下谈判、私下订价或靠行政撮合的方式进行企业产权转让。产权受让人应及时付清产权受让金;不能及时支付的应提供担保,延期支付的应计收利息。

3.完善企业债权债务转移手续和工商登记手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不清偿债务或者不提供相应的担保的,公司不得合并(分立)”的规定及其他有关规定,企业在进行产权转让时,应同时对企业原有的债权债务进行处理;特别是企业改制拟作注销登记时,完善债权债务转让手续更显重要,以减少“后遗症”和不必要的纠纷。绝不能借口改制时清理债权债务工作量大而不经债权人同意转移债务。根据不同的转制方式可采取不同的债务转让方式:企业联合、兼并的,由兼并企业承担被兼并企业债务;企业分立的,根据债随物走的原则,按照资产的分流合理分配债务,并订立明确的债务转移协议;转让抵押财产时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必要时由受让产权人与抵押权人签订新的抵押合同并办理相应手续。

改制企业要及时完善工商登记手续。工商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及其施行办法等法规的规定,对改制企业的企业名称、经济性质、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情况实事求是地重新进行审查,核准办理注销、设立或变更登记。

(三)加强立法和配套改革

当前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立法上准备不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改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集体企业产权出售、股份合作制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与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改革的现实已向立法机关提出了加强相应立法的要求,立法机关应及时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引导和规范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可以在地方立法方面先行一步。

1.职工安置问题已成为将海南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向深入的最大障碍,也是有关领导的最大顾虑,尽快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首先,要完善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和社会统筹的保障制度,采取企业和职工双层负责的办法,对所有企业职工强制推行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其次,尽快建立社会就业调节基金,使失业救济与转岗培训、择业指导等结合起来,减轻企业和政府的压力;第三,发展商业保险,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补充作用。海南在上述三方面已较早地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并为海南已进行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出了贡献。到目前为止,海口市共妥善分流安置破产企业下岗职工6554人,安置费用达5000万元,受到国家经贸委的好评。虽然海南在社会保障方面先走了一步,但据对海南62家改制企业职工的调查,希望搞好再就业工程的占46.8%,希望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占43.5%,海南的社会保障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产权重组难、寻找兼并方难、资产变现难也已成为将产权制度改革推向深入的另一障碍,为此,应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产权交易中心或区域性的产权交易所,并组建一批“产权商”,为企业产权在更大范围内的重组最终实现在全国、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创造条件。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4

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之严重,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何才能避免国有资产被吞噬?如何才能堵住国资流失的黑洞?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国资委的诞生无疑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国有资产流失有五大“井喷”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总量有了大幅增长,截至2002年底,国有资产总额已达118230亿元。然而,国有资产增长的同时,其流失也十分惊人。

目前国有资产流失情况之严重,可以从下列事实略见一斑:

2000年国家审计署对1290户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审计,发现国有资产流失229亿元人民币;

2001年度审计报告披露,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21个支局及部分分支机构隐瞒收入13.17亿元,用于滥发钱物的金额高达6.39亿元;

2002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道局洪湖分局某副局长与他人相互勾结,涉嫌骗取、私分国债资金206万元;

2003年,国家审计署深圳特派办审计出粤海铁路公司高层集体私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达657万余元。

审计发现,私分国有资产,尤其是集体私分行为,近年来屡见不鲜,且大有上升趋势。这诚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一股疯狂变卖国有资产的交易行动正在地方传染和奔走。”国有资产的流失,每天都在发生,几乎遍布所有行业,并且正日渐汹涌!

国有资产流失就像是动脉出血,既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又酿成了严重的政治后果。细究其产生的原因,有五大情形不得不提。

――企业破产使国有资产打了水漂。据权威部门统计,自1998年施行《破产法》起至2002年9月,全国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5657件,已审结27004件,结案数额5353亿元。在已审结的破产企业当中,绝大部分都占用大量国有资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的动机是逃避债务,“破产有利”、“先分后破”的现象相当严重,破产企业中的资产流失,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新《破产法》起草小组成员王欣教授说,近年来,通过破产来逃废银行等债务的现象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是因为企业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未能清偿的余债可免除清偿责任,加上我国对破产企业的违法清算、抽逃资产、欺诈债权人等行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手段,造成了很多企业的破产都掺杂着逃避债务的倾向。使得国有金融企业资产流失了5000多亿元。

――决策失误和浪费使国有资产蒸发。在现实生活中,浪费现象远没有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浪费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这其中,决策性浪费占了大头。仅有据可查的,全国就有上千亿的投资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浪费。如我国的彩电生产线利用率只有45%;汽车生产线开工率不到58%;冰箱、洗衣机生产线利用率只有40%;全国有铝型材生产厂家230多家,从国外引进的挤压机150多台(套),设备利用率只有20%。

每次的市场过热,都给企业带来不少决策性浪费。2003年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披露了几个投资失误事件:国家投资近30亿元建设的福建长乐国际机场,由于建设规模过度超前,目前旅客量和货邮量只达到设计规模的1/3左右,航站楼和机场生活区大量闲置,运营5年累计亏损已达11亿元;川东天然气氯碱工程,损失13亿元之巨;总投资超过13亿元的中原制药厂,建成试产时才发现技术上还存在重大漏洞,现在已背上了30多亿元的债务;投资近20亿元的中州铝厂濒临破产……

――资产闲置造成国有资产浪费。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设备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达360多亿元!闲置性浪费最常见的状况就是项目盲目上马,先进设备睡大觉。在古都南京,某机械厂赫赫有名,当时有关部门对空调、冰箱的压缩机市场前景看好,于是为其提供了1.12亿元的资金,从美国和意大利进口压缩机生产线,但由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生产线一直“趴”着未曾动过,直到企业瘫痪。另据国家土地资源部估算,通过各种渠道流失的土地资产每年价值可达200~300亿元,无形的损失则更大。

――企业改制致使国企资产大出血。近年来,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普遍推广,无疑,这种新体制为我国国企走出困境、重振雄风注入了活力。但由于一些企业操作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安徽省某县违规低价拍卖一家资产上亿元的国有煤矿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皖北矿业公司是该县最大的企业之一,拥有三大矿井。2000年11月,县委决定“加快矿业集团下属的三个煤矿民营化步伐”,“以6000万元底价出售三个煤矿”。然而,这么大的国有资产的转让,竟然没有进行全面的资产评估,改制方案也不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而完全由县里领导直接指挥和操作。

目前售卖国有资产的规模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被地方政府挂上“草标”匆匆出售的国有企业比比皆是。对此,国资委副主任李毅中曾表示奇怪:各地推出大规模的国资重组计划时,其中大部分城市的国资监管机构都尚未挂牌。也就是说,“管家”尚未挂印,监管机构尚无踪影,在既无规矩,又无裁判的情况下,各地就这么卖开了。李毅中透露,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前,国资委对全国23个省,包括16个中心城市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采用全部转让的方式处理地方国有资产。现在全国的一些县级城市有的已将国有企业全部卖光了,地市一级中也有60%~83%将国有企业一卖了之。

――中介机构恶意低估导致国有资产大缩水。有的改制企业负责人、买方和评估、拍卖等中介机构人员相互串通,恶意低估企业资产,使国有企业被低价折股或被原企业领导人和其他买家低价控股和购买,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重庆市职务犯罪侦查局指导处处长刘昕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当地国企改制过程中发生的一起国有资产流失案:“一家价值5000万元的国有企业在改制时,被评估公司低估成400万元,后来又推出优惠政策,以200万元整体出售。原来的企业负责人在新企业中占80%的股份。后来查明,这是当地两个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借改制之机制造了这起侵吞国有资产案。从交易额可以看出,这名企业负责人事实上一夜之间就成为千万富翁。”广州市产权交易所总经理李正希讲述的一则案例更令人瞠目:番禺市一家合资企业中方股权欲转让,请一家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会计公司评估,结论是净资产2.3亿元。李正希看了评估报告觉得有问题,认为应该值4.5亿元,建议拿到产权市场上公开出售。外方只好承认是“技术性错误”,当场提出不要进入产权交易市场,最后以4.5亿元卖掉了中方股权。如果不是有关人士责任心强,两亿多元的国有资产可能就白白地“合法”流失了。

在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过程中,购地者与腐败官员和土地评估机构互相串通,故意压低土地价格,牟取暴利。在房地产抵押贷款中,开发商与评估机构勾结,故意高估房地产价格,空手套白狼,骗取巨额贷款。一些精于此道的“高手”几个回合就成为巨富。

国有资产的流失还表现在无形资产的流失上。国有资产不经评估就与外商独资企业合资合作,最易流失的是国有无形资产。即使在合资、合作改制过程中进行过资产评估的国有企业,很多企业也只是单单对有形资产进行了评估。对于如商标、专利、信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有的马马虎虎,有的干脆不评估,从而使国家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刻不容缓

时下,有人把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现象称为“冰棍现象”,其寓意是国有资产流失既无人过问,更无人负责,就像“冰棍”一样融化得只剩下了一支木杆。那么,该如何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以为,第一,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国有资产流失责任追究制度。国有资产之所以像“冰棍”一样化掉而无人问津、无人对此负责,就是因为法律还没能形成“在谁手里化掉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冤虽有头,债却无主”,这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所在。相关部门应对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规范,对不具有评估资格的予以取缔;对评估不实的,一经发现应立即取消其评估资格。同时,应明确国资管理部门和企业领导的责任,严格管理、从严治企,实行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依法追究失职、渎职者的民事、刑事责任。应建立、完善对改制清算资产、拍卖的监督、评价制度,保障此类活动在公开、公正、公平中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此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从源头预防和治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第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还应构筑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的立体防线。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一是强化企业职工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之后,必须提交职代会表决。二是理顺监督管理体制。应建立稽查特派员制度,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那些管理者与经营者借“企业改制”之名,行吞噬国资之实的行径,一经查实,坚决打击。四要多侧面、多层次地强化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党组织、职代会、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全方位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制约,堵死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管理上的漏洞,把那些贪图私利的管理者们滥用权力、、吞食国有财产的空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真正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企领导和政府官员决策监督与约束机制,真正确立“谁拍板、谁负责”的原则,实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让各路国资蛀虫无从藏身。

第三,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其管理职能,明确其权限、管理责任;明确违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民事、经济、行政、刑事法律责任,纠正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混乱,事实上无人管理的状态。要明确界定国有资产,产权要清晰,使用要有偿,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收益全部纳入主体预算,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长期无偿划给集体企业,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产权交易,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集中,搞暗箱操作。

第四,加大对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查处力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法律、法规,严惩贱卖国有资产的行为,必须用法规来界定什么是贱卖或损害国有资产的行为。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利用企业改制等时机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对企业改制中出现的蛀虫要严厉查处,施以重典。查处国有资产流失案件会遭遇比较大的障碍,触及少数人的神经和既得利益,但是,对国有资产的流失,决不能因此不了了之。

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发生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解铃还需系铃人,因此,当务之急是规范改制的过程。人们注意到,目前有关部门和相关法规对企业改制的十个主要环节和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与过去相比,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而且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规定了具体的惩处措施。现在要做的是尽快落到实处,因为再好的制度,不落实也是白纸一张。

相关链接一

侵占国有资产较典型的几种手法

贱卖国资 疯狂鲸吞

为了解决企业所有者缺位问题,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实行MBO(管理层收购)计划,虽然国家对此还没有相关的规章出台,但收购已遍地开花。MBO本来是个不错的方法,然而,一些地方却把收购视为将国有及公众财富转为私有的合法通道。在已经实施MBO的公司中,普遍存在股票转让价格低于账面净资产的现象,并且收购者对收购资金的来源大都讳莫如深,大量的转让均是不透明操作,没有公开竞价。从现已实施的管理层收购案例看,不少公司有贱卖国有股之嫌。

贱卖国有资产的事件,近年来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股风气,成为当前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在此类案件中,有的以恶意“拍卖”为手段,疯狂占有国有资产;有的以“公司脱钩”为幌子,将国有企业变为私人资产,大量国资白白流入私人腰包。

贪官携公款外逃 演绎“最后的疯狂”

2002年8月,新华社了一条惊人消息:据不完全统计,4000多名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携公款在逃。携款外逃的公款总额达50多亿元之巨!这情况显示,国内金融部门堪称公款外逃事件的头号重灾区。如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的三任负责人许国俊、余振东、许超凡盗用4.83亿元后,分别远遁海外。国有企业是贪官外逃的又一重灾区。2001年被北京市检察机关立案的120余名在逃犯罪嫌疑人中,有70%为国有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以及财会人员。

集体私分 国资“蒸发”

近年来,国有企业干部在改革中“暴富”大有上升趋势,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国资流失与国企干部受益有一定程度的联系。2003年7月15日,《广州日报》报道了广州羊城集团鲸吞国有资产的内幕。2002年3月以来,广州市纪委、监察局查处了广州澳门羊城集团有限公司及该集团下属公司领导干部群体性腐败的案件。经查实,全案涉及该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等20人,涉嫌违纪违法金额折合人民币高达4300多万元。此类集体私分案件,正日趋增加,大量国资因此而流失。(闵一宗)

相关链接二

李荣融:2004年将从五方面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所有者权益和出资企业各项合法权益。抓紧修改授权经营、重要下属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负责人年薪制、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等法规和规章,并尽快实施。配合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资本运营,健全监督体制,完善企业选人用人与激励约束机制,继续对现行的200多件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清理。

二是完善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抓紧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04年要在中央企业普遍实行负责人年薪制。建立出资人对企业负责人薪酬的管理机制,改变企业负责人自定薪酬的状况。要确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方案框架,从2005年起开始试点。

三是继续探索按市场化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途径和做法,加大中央企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

四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2004年将按法律程序适时修改《国有企业监事会条例》,进一步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及时公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增加或减少及企业名称变更。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5

一、构建完善的产权监管体系

1、确立明确的监管目标。据2004年末数据统计,荆州市国有资产总额近500亿元,但经营性国有资产仅为29.33元,占5.34%。其余全部为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数量极为有限。经过五年多的国企改革、破产重组后,现存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在50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家。为此,确立了三个方面的监管目标和重点。一是将国企改制、破产重组中的国有资产转移出让纳入国资监管重点。从改进国企改革方案制订、加强资产评估确认监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入手,规范企业改制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将国有产权进场交易纳入国资监管重点。严格执行公开信息、竞价转让的原则,坚决杜绝自买自卖、暗箱操作的违规交易行为。三是将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纳入监管重点。建立起出资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出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奖惩办法及出资企业国有产权收益分配监管办法等,明确的监管目标和思路,为国资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2、把握关键的监管环节。一是把握产权登记环节。为了贯彻落实《省国资委关于换发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证工作的通知》精神,荆州市国资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国有产权登记工作。在统一部署、精心组织、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分别与工商管理部门、企业主管机关及各县市区紧密配合,并严格按国务院国资委、省国资委登记要求,较顺利地完成了全市国有产权登记年检工作。二是把握产权变更转移环节。主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革承接国有资产,必须有市国资委下发的国有资产处置文件;改制改革企业变现出让资产,必须到市国资委选定的产权交易中心进场交易;国有投资主体实行工商变更登记,必须报市国资委审批。三是把握国有产权收益分配环节。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红利的征收力度,尤其对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收益实行严格的监管;第二,加强对改制企业不良资产核销处置的监管,及时将残值收益纳入国有资产收益账户;第三,在国企改革中注意督促检查职工安置费用的使用与分配方式,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第四,扎实做好出资企业经营班子绩效考核工作,努力提高出资企业的盈利水平。

3、运用得力的监管手段。一是行政制约手段。即国资管理部门在国资监管营运过程中必须具备充分的行政影响力、控制力和推动力。市委、市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赋予了新组建的国资委三项主要职能。第一,明确了市国资委全面负责协调市直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主体地位,并相应调整了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专班。第二,对首批18家出资企业履行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统一的职能。市委、市政府就此专门下发文件和纪要,促使工作尽快开展。第三,市“三定”方案明确规定了市级国有资产由国资委全面负责监管,从而结束了市级国有资产产权交叉管理的体制。二是法纪监督手段。为切实做好国有产权管理工作,防止腐败现象发生,荆州市国资委先后与市纪委联合下发了《荆州市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源头治腐工作实施意见》;与市检察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实施办法》。三是利益分配手段。现阶段主要是加强对市直企业职工安置费用的归集、发放的监管;实施出资企业负责人薪酬奖惩;开展不良资产打包缩水等项工作。下一步还将在国家资本金投入、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等方面强化职能,使国资监管的综合手段得到全面提升。

二、建立严格的产权管理制度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制定和贯彻落实了四个类别20多项国资监管制度。

第一类,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制度包括:①《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直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②《荆州市市直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操作规程》;③《荆州市改制存续企业监督管理暂行规定》;④《荆州市市直国有企业资产评估及评估结果核准工作规程》;⑤《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业务暂行办法》;⑥《荆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专家咨询库管理办法》等。

第二类,关于出资企业。主要制度包括:①《荆州市市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②《荆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财产决算报告管理办法》;③《荆州市市属国有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暂行规定》;④《荆州市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⑤《荆州市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办法》等。

第三类,关于产权转让。主要制度包括:①《荆州市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②《荆州市国有产权转让操作规程》;③《荆州市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核销和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41号令,国资委代拟稿);④《荆州市市直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程序》等。

第四类,关于反腐倡廉。主要制度包括:①《荆州市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源头治腐工作实施意见》(与市纪委联合发文);②《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实施办法》(与市检察院联合发文);③《荆州市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④《荆州市市属国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暂行办法》;⑤《荆州市国资委工作制度》等。

三、推行全新的产权评审办法

(一)审计评估中介机构的选择,由公允、公开的“游戏规则”说了算。首先,在对全市中介机构执业资质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建立了荆州市中介机构备选库;其次,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审计项目由哪家中介机构承接,分别采取在备选库中随机抽样和公开招标方式进行;最后,中介机构评估审计费用支付,由原来的由企业对中介机构直接支付,改为由国资委先向企业预收,再根据服务质量向中介机构支付。

(二)评审范围的确定,由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说了算。在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前的基本作法是,评估范围主要由企业向中介机构提供,基本不进行专项审计和清产核资。同时,企业专利、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未纳入资产评估范围。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对所有改制企业全部按新的政策法规确定了评估范围。

(三)评审结果的核准确认,由国资委和专家评审团共同说了算。2005年至今,我市共核准和备案了39家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项目,由于严格把关,评估审核共调增国有资产1.06亿元。

我们核准资产评估报告的基本程序是:

1、企业申报。由企业提供中介机构出具的符合规范要求的《资产评估报告》及相关资料。

2、专班初审。由市国资委牵头召集评估专家评审会。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等有关政策法规,对评估报告逐项予以审核,并提出初审意见。

3、分类审批。对资产总额在500万元以下的评估项目核准,由市国资委分管主任根据专家评审会意见直接审批;对资产总额在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评估项目核准,由市国资委分管主任提出审核意见,再报国资委主任审批;对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评估项目的核准,由国资委召开专家评审会议,然后由市国资委主任办公会研究审批。

4、重新评估。在对审核过程中的评估结果有较大异议的评估项目,市国资委对评估结果不予核准,并将委托中介机构重新进行评估。

四、实施规范的产权转让程序

(一)依靠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营造进场交易的环境。要想让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变为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仅靠产权交易中心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必须把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当作一项硬性规定。第二,必须把国有产权交易当作一项纪律约束。第三,必须把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当作一项行政手段。

(二)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紧密配合,共同把住进场交易关。第一,与土地、房管部门配合,把住不动产交易关。第二,与财政部门配合,把住行政事业单位产权转让关。第三,与国企改革部门紧密配合,把住破产企业资产处置关口。我们始终保持与工商部门的工作业务联系,及时准确掌握国有企业产权变更情况。在国有企业开办登记、变更登记和年检登记中,工商部门坚持把出具国资部门产权登记表作为工商登记的必要条件;在国企改革中,在由国有企业向民营化企业实行产权变更登记时,企业必须出具国资委下发的资产处置文件。

(三)依靠公开、公正的竞价方式,提高进场交易的竞价水平和资产收益。严格规范产权转让和交易行为,积极推进产权交易立项、交易过程和交易结果的公开透明。并严格按“委托申请、登记挂牌、公开竞价、成交签约、结算交割、进入专户、成交确认、变更登记”八个环节实行阳光操作,有效地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四)依靠规范周到的服务,广泛赢得客户的信任。为方便企业、方便客户,全方位提供一条龙服务,真正让受让、出让双方满意。

2005年以来,荆州市产权交易中心(湖北省产权交易中心荆州分中心)实现国有产权转让交易22笔,成交金额3.26亿元,成交额高于产权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历年成交额的总和。

五、探索有效地产权运作方式

(一)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不良资产与债务的处置方式。依照《荆州市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核销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对改制企业已核销的不良资产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处置,处置收益纳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账户。去年6月,市政府成立了由国资委牵头组建的不良资产打包处置办公室,对企业不良金额债务实行“集中打包处置,公司缩水回购,市场转让处置”。

(二)积极探索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与运营方式。目前正在抓的具体工作有四项:第一,全面实施对出资企业的产权界定和清产核资;第二,部署对出资企业经营者的绩效考核工作;第三,贯彻执行出资企业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第四,抓紧实施对出资企业外派监事、董事和财务总监。

(三)积极探索国企改制、破产重组中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资源配置方式。第一,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进和优化市直国有经济结构。第二,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破产企业整体或部分重组。第三,积极探索国有资本的投资取向与投资方式,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争取更多的途径和渠道。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6

关键词 企业改制 国有资产 流失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一、国有资产流失在企业改制中的主要表现形态

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其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归纳分析有以下四种基本表现形态:

1、隐瞒企业资产,规避清产核资。依法如实申报企业资产,是国有企业实现成功改制,确保国家财产安全的前提。但是,一些企业在进行改制时严重背离国家的法律法规,瞒报资产,规避核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是申报不真实,瞒报企业资产总值。二是隐瞒账外收入,逃避清算监督。某汽运总公司自1995年1月开始设置“小金库”,同年7月又设立了客运北站基建“账外账”,截止该公司破产时,账外资金达143.59万元,该资产在进入破产程序后都未移交破产还债清算组。三是多头开设银行账户,借改制之机予以隐瞒。,按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只能设置一个银行账户,而某机械总厂严重违反规定“多头开户”,在不同开户行的账户多达10余个,人为将部分银行账户不纳入该企业的统一核算与管理,2000年八月改制时,其在某农行营业部账户上的313871.32元存款余额均未纳入资产清算评估,致使评估结果严重失真。

2、违规操作,虚列成本。巧立名目虚列成本是造成破产企业提供虚假会计账册报表的一种基本形式。有的原企业法人在企业破产改制前早已做好买断企业的准备,实现日后廉价收购的图谋,便授意企业财务人员或虚列应付工资、福利费或者截留已清收账款不上账,虚列应负债权,向破产清算组提供虚假会计账册,非法将国有资产转移到改制后企业名下。

3、违规调账,掩盖实事真象。对破产财产的清偿,在《破产法》第十七条中有明确规定,因此真实反映破产企业债权债务全貌,是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和保障国家财产安全的前提。但现阶段的部分企业改制,为达到低买企业产权的目的,通过滥调财务账目,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如某玻璃纤维厂在企业破产时,违规调整财务账严重,2000年7月20日,该厂财务人员擅自将部分“存货”明细账余额转入亏损,其中包括将原材料174684.24元、半成品5096335.04元、产品2482693.81元分别转入亏损。通过对该厂审计调整后存货账面实际价值为7230162.77元,账面隐匿存货价值为6973232.60元。

4、弄虚作假,多付债务。如前述某汽运总公司在破产前,将原本不属于清偿资范围的个人债权列为“职工集资”进行造册登记,使承买方在实施买断该公司时,以承续性支付的办法抵交这部分款项,而实际该公司在破产前已用“账外账”还清了这笔债务,由于“账外账”在破产时没有移交,造成了承买方在买断该公司后,多偿付债权人债务。以上的违规操作实际造成了国家亏损6.7万元。

5、暗箱操作,低价处理资产。对国有资产的变卖处理,必须报经企业主管部门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批准,这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但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违犯规定而擅自处理企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其表现形态有三种,一是未经申报而通过所谓的集体研究决定后企业自主处理;二是未经申报而由个别领导擅自决定而处理;三是虽经申报但不进行正确评估而处理。以上三种形态的实质问题,就是当权者而受贿、承买人廉价购买而行贿的肮脏权钱交易,而完成这种交易的条件之一就是暗箱操作。

二、国有资产流失的成因

任何事件的演变,总与其生存条件相联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不严格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举的预防腐败要求,则是最“致命”的原因。现阶段“致命”原因表现在:

1、领导不到位,重规模不重实效。对实施企业改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非常重视,明确了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稳妥进行,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企业活力、确保国有财产安全是前提。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时,因为领导不力造成失误。一是重宣传发动,轻跟踪督办。满足于开一个会,发一个文件,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而对落实是否具体、措施是否到位并不去深入调查研究,只要有一个好的汇报总结材料就行。二是有关改制会议仅限于要求部署,而不形成会议纪要,以领导“口头讲话”为操作依据,随意性较大大。三是只讲规模进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较为典型的是限定某个企业改制应在某一时间内完成,致使改制流于形式成为必然。

2、操作不规范,重程序不重严格。对改制前原国有企业进行科学、准确、全面的核资评估,是企业改制的关键环节。一些破产清算专班,在评估清算工作中,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工作流于形式,突出反映在:一是对资产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得过且过,不是按法律规定的原则办事,而是依个别领导的意图行事;二是有的业务素质较低,滥竽充数,对存在问题发现不了;三是有的工作作风漂浮,不到实地盘存核查,而是就账论账等等,导致评估报告严重失真,给不法分子留下投机空子。

3、责任意识淡漠,观念出现偏差。我们应当正视,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企业改制多发于前些年份,无章可循以及仓促上马是客观所致的局限性,正是由于这一局限性,使一部分改制的组织者或参加者,强调客观因素多,追究主观的少,淡漠了责任观念。一是把“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允许出现失误的“护身符”;二是 借“集体决策”有公在上之由 ,用“法不责众”推诿;三是不懂法而导致“只要本人不徇私就不犯法”的错误观念等等。随之而来的便出现了“大张旗鼓上马,轰轰烈烈参与,敷衍了事结局”的改制后疑症。

4、管理松散,监督不到位。企业改制成功与否,改制过程能否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对企业改制管理松散,主管部门对具体企业改制过程缺乏有效监督。一是重进度,轻程序,只看改制任务是否如期完成,不看改制过程是否公平公正,暗箱操作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二是重领导“拍板”,轻法律法规,个别领导一句话就可成为改制操作的“准心”,没有做到依法改制;三是改制宣传流于形式,改制拍卖公告宣传局限在有限的范围,没有真正达到使一些有实力、有意向买断企业的人员全面知情,不利于接受群众监督。

三、预防对策

遏制和预防企业改制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按市场经济规则搞好企业改制工作。企业改制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程序进行,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加强对企业买断者的诚信状况、经营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考察,让真正的企业家来买断企业产权。要克服和纠正暗箱操作、弄虚作假等损害国家和职工利益的现象,使改制工作真正体现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有利于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明确职能部门在改制工作中的责任,各负其责,出现问题,实行责任追究,杜绝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注重参与企业改制资产评估人员素质,把精通会计业务、具备资产评估师资质、公道正派、认真负责的人选拨到改制专班;要把好改制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资产清理评估工作,确保资产评估客观真实,防止个别参与竞买企业人员与资产清理评估人员相互串通,故意漏估、低估原企业资产,损害国家和职工利益;要严格标准,坚持依法改制,防止改制走过场。

三是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负责企业改制工作领导专班,应当严密组织改制工作。一是应尽快出台本市《企业改制管理工作实施办法》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确保我市企业改制管理规范化,责任明细化。二是强化对企业改制过程的全程监控,对确定改制的企业可组织相关人员,做好宣传和职工的思想工作,监督企业如实申报资产,防止隐匿和私分国有资产及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应扩大改制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积极吸纳职工代表参与企业改制工作,以消除职工群众对改制工作公正性的怀疑,必要时可邀请纪检监察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到场监督,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四是加大查处违法违纪的工作力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应及时组成调查组全面调查核实。对审查中认定已流失的国有资产应全额予以追缴;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问题较多的已改制企业,应依法确认原改制无效,推倒重来。对改制中的违法违纪人员,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对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7

一、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土地使用权是指按照法律对土地加以利用的权利。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是指破产企业依据法律规定业已取得并仍可以有偿或无偿地利用土地产生效益的权利。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虽不得侵占、买卖或非法转让,但土地的使用权可依法转让。结合以上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概念和有关的法律规定,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征:

1、主体特定。即在清算组处分破产财产以前,土地使用权只属于破产企业。

2、来源合法。破产企业原来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使用全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取得,都应是根据法律规定拥有土地使用权证。破产企业非法获取的土地使用权,国家应无条件地无偿收回。

3、财产有偿。土地使用权作为破产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破产企业生存时和破产后均会以不同形式体现出来。

4、程序规范。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程序是经过申请、审核、批准、发证,而要取得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仅要遵循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还必须经过资产评估程序、审核确认程序、成交价和议价程序、土地使用权转移登记等一系列程序。

二、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来源

国家供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权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出让,另一种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以协议、招标、拍卖的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划拨是指出让、转让以外的其他各种取得土地使用权形式的行为,除拨用原来就属于国有的土地以外,主要是指由国家向农民集体征用一定面积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划拨给单位或个人,由用地者支付征地费用,以后每年向国家缴纳土地使用税的土地使用形式。受让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而行政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只有规定用途的使用权。综观近几年所审理的企业破产案件,大量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主要来源于行政划拨,小部分才通过出让与支付出让金的方式获取。

三、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原则和程序

企业破产法虽然规定了如何处理破产企业的财产,但忽视了破产企业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土地使用权的处理问题,有关土地管理法规也未涉及,这对人民法院处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带来了相当的难度。对此,笔者认为,要处理好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问题,有必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取得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有的濒临破产的企业,为了不丧失土地使用权,往往将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作抵押,期望凭籍其土地使用权恢复生机。但如果该抵押合同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权合同的规定,就应认定无效,抵押权人就不能按抵押合同取得土地使用权。因此,要取得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仅要按法律规定办理,而且受让的权利主体、转让的形式和转让手续都要合法。

(二)优先取得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随之抵押。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随之抵押。如果破产企业在破产以前,已依法将土地使用权或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给抵押权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抵押权人有优先受偿权和优先取得权。由于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破产财产的组成部分,如果以转让等方式处理,首先也必须满足全体债权人的需要。因此所有债权人也享有优先于非债权人的优先取得权。

(三)有偿取得原则

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分离。有些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过去无偿或低价取得的。因此,在处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时,要不要考虑其使用权的取得方式,要不要评估作价问题,常常在审判实践中引起争论。有的主张无偿或低价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就不必考虑它的价值,或对其价值忽略不记,处理破产财产只要处分企业的物质形式的货币和实物。尤其在有行政命令的情况下,清算组提交给人民法院的破产企业财产清单,往往对土地使用权的价值未作评估,有的甚至不说明土地使用权的起初情况。但笔者认为,新的权利主体想要拥有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必须有偿取得。不论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以何种形式取得,都应当交有评估资质的土地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估,然后以评估价为低价,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进行公开竞买。

(四)国家干预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原则。但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时,尤其是在处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时,由于目前规范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明确,清算组为让债权人和债务人均能从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处分中得到更多的财产收益,往往会忽视国有资产的流失,把本应由国家收取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作为破产企业的财产用以清偿,造成国家不必要的损失。这种现象在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全民企业的破产案件中时有发生。为防止在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国有资产流失,当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依法予以干预。在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应对转让期限限制在使用年限内;如果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的,政府应行使优先购买权。

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破产的分配方案,是行使审判权的具体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法院依法处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裁定新的权利主体获取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代表土地所有权人──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部分处分权。尽管如此,土地使用权问题毕竟是政府行政管理事务问题,人民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时,要想处理好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仍应当取得当地市(县)人民政府的配合和协助。

那么,人民法院应采取什么程序处分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呢?笔者认为,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作为破产财产的组成部分,虽有其特殊性,但它与破产企业的其他财产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人民法院首先应遵循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程序,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人民法院可委托法定的土地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经资产主管部门认可,然后由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连同其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一并进行协议转让、招标转让或拍卖转让,人民法院同时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对转让行为进行监督和协助,最后由人民法院作出破产土地使用权转移给新的权利主体的裁定,新的权利主体在支付获取费用后,凭人民法院的裁定书,按土地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有关法律手续。

四、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

(一)通过出让和支付出让金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

1、拍卖转让。这主要是指通过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公开竞争,有偿转让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一种方式。人民法院可以出具委托书,委托法定机构对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其所处的周围环境、条件、发展前途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报出评估价。同时结合政府部门对处理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有关要求,利用叫价方式,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出价最高、最符合政府部门规定要求的新的权利主体,拍卖结果经人民法院裁定确认后,新的权利主体凭人民法院的裁定向土地管理部门领取土地使用证,取得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这种方式更能达到物尽其用,地进其力的社会效果。

2、协议转让。这种方式适用于已对破产企业的地上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进行了抵押的债权人。因为债权人对地上建筑物或者其他附着物进行抵押,在其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同时,赖以建设的土地使用权必然会随之转让。因此可以让抵押权人与清算组在已经掌握的综合评估价基础上自由协商定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书,协议书提交债权人会议通过后由人民法院作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裁定,这样,让抵押权人既实现自身的债权和土地使用权,又根据协议规定,将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交给清算组,用以清偿破产债务和支付国家或集体应收取的出让金或土地使用权的部分增值,以达到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的预期目的。

3、招标转让。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无抵押的土地使用权的处分,是在全体债权人中采用公平竞价方式进行。由于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破产财产的组成部分,所以债权人就应享有优于非债权人的优先取得权,因此必须首先满足全体债权人的需求。人民法院宣告企业破产后,清算组根据已经掌握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综合评估价,向全体债权人发出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的标书,由债权人根据标书发出投标书,然后由清算组选定符合条件的债权人进行决算。决算后的情况交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人民法院裁定破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由清算组按规定处理。

(二)无偿划拨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方式

破产企业资产评估篇8

2012年市国资委的总体工作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和省委六届六次会议精神,以国家、省、市有关国企改革、国资监管的政策规定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所确定的全年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规范改制,强化监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的战略性调整,规范有序地推进国有资产流动重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质量,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并制定 “六七八” 工作思路,(国资监管抓住六个重点、国企改革完成七项任务、企业党建做好八项工作)着力抓好国企改革、企业监管和企业党建三方面工作,确保7项重点任务目标的完成。

一、打牢基础,完善措施,大力强化国资监管工作 2、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运营体系。要探索、谋划出一套资本经营预算指标体系,以对国有企业的保值增值进行考核。考核的对象是国有独资、控股企业,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性质的政府投资公司、资本运营机构;考核的内容是国有资本权益、企业产值和利税的增减。同时,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结合两方面因素:①在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国有产权的有序流动中,通过对剩余资产的处置、核销资产的收回等,确保国有资本不流失;②在效益好的企业中,保留部分国有股分享的利润等股东权益,以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3、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抓紧研究制定《××市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积极构建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对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的企业,在摸清企业底数、建立健全资本经营预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选择有代表性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开展统计评价、业绩考核工作,总结经验后,在所有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的企业全面推开。同时,抓紧研究出台《××市属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工作暂行规定》,从一季度开始,认真开展企业财务决算审计工作。针对国有企业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合二为一”,容易造成审计独立性不强、委托目的偏差的现状,建立所有者委托审计机制,由市国资委统一选聘委托符合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监管企业进行年度财务审计。

4、建立健全产权管理交易体系。一是加紧研究制定《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工作程序和评分标准》、《公开选聘资产评估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范选聘从事审计、资产评估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资产评估事务所的行为。二是坚持在评估资产后由市审计局先行审计,以加强对市属国有资产的监管,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及保值增值,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资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改制评估过程中发生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坚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对各类投资者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原则,不受地区、行业、出资和隶属关系的限制,公开信息,竟价转让。 6、加大对企业资产的处置力度。一是对企业在改制时已核销的不良资产及相关负债,不论其可能收回的残值多少,都要完善台帐,加强跟踪。二是要依法采取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对破产企业的应收款,坚持尽量减少损失获取最大收益的原则,探索采取打捆拍卖和利用中介机构对这些资产进行追讨变现的方式和方法,处置破产企业的应收款,以避免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利用有关土地置换政策,在企业实施“退城进郊”时,实施土地变现,获取更多的资金,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二、坚定信心,突破难点,继续推进国企改革工作

今年是国企改革工作的“扫尾年”,需改制的部分企业具有规模大、涉及人员多、下属单位多、资产结构复杂等特点,“事改企”单位还存在政策差异,改制工作难点多,难度大,面对国企改革工作新特点,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继续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工作。对国企改革各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拿出有较强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把好产权界定、资产评估、资产处置、产权交易四个重要关口,继续坚持国有资产出让必须由产权交易中心公开竞标等程序,使交易过程更加透明、定价更加合理,避免改制过程中发生问题,依法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和其他投资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对已改制企业进行“回头看”,认真查找解决存在问题。要将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纵横形成网络,使各项工作任务都建立起完整的责任体系,确保如期完成国企改革各项目标任务。

2012年国企改革要积极推进7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 改制工作任务和2012年新上报的市肉鸡示范厂等10户企业的改制工作。二是确保完成2009年市级和县区属“二次改制”剩余的25户企业改制工作;国企改革的收尾工作要制定具体措施,逐户制定改制方案,明确完成时限,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2012年12月底前要全部完成。

2、“事转企”单位的改制工作。一是年内要积极推进已确

定 “事转企”改制的市直机关印刷厂、市煤炭工业招待所等35 户“事改企”单位的改制工作。我委要加大改制工作的推进力度,要全力配合市政府督导组做好初审、联审工作,按程序严格把好关,确保工作进度。二是“事改企”单位中包含许多矿业、公用事业单位,因行业、省有关政策中在人员安置方面的某些条款有别于我市已有的安置政策,既要考虑全市改制政策的连续性,又要兼顾“事改企”单位改制的特殊性。要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方针政策,坚持实事求是,对我市的国企改革政策在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充分发挥其对改制工作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3、企业破产工作。积极推进企业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全部进入破产程序,在处理好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争取年内完成破产工作。

4、腈纶厂的债转股工作。国务院国资委已下发批文。争取在2005年月以前完成新公司的组建工作。

5、加强对已改制企业的监督检查,解决好遗留问题。要对已改制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职工利益不受侵害,国有资产不流失。一是改制后继续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要各项手续办理齐全,符合规定。二是改制企业后要按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的安置方案合理对职工进行了安置。自谋职业职工、解除合同职工一次性安置费发放到位,离退休等内退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各种保险按要求按时足额发放。三是已办理抵押的用于抵扣职工各项安置费的资产要安全,没有隐匿、转移、变卖抵押资产问题。四是改制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落实到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没有重大安全隐患。

上一篇:自然灾害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中的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