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数字化改革范文

时间:2024-02-22 09:59:13

医疗数字化改革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1

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2012年至2015年新一轮医改的规划和任务,并将医改的重心逐步从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将更多涉及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保人数超13亿,覆盖率达95%以上。这标志着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障网基本建成。

3年来,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2011年新增非公立医疗机构1.3万多个。

这是一组非常令人兴奋的数字。就是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编织起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让8.32亿农民成为最大受益群体;就是这些数字标志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本建立,老百姓的用药负担的得以减轻;就是这些数字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方便了百姓就医;就是这些数字让全国人民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亿万群众;就是这些数字使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百姓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也可以看病就医。同样,就是这些数字奠定了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一个基础。

3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3年前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大事微评:

总体看,三年医改起步稳健、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和明显成效。全民基本医保初步实现,基层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显著提高。特别是基层医改实现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显著成效,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价格明显降低。人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对医改普遍比较满意。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认为,中国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的主题,将引领中国卫生体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世界银行认为,为13亿人解决医保问题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认为,中国医改的目标和总体战略是值得效仿的,中国在为全民提供平价且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实践证明,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得力、成效巨大,有力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全社会的改革共识进一步扩大、信心更加坚定,形成了党和政府赢得了民心,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医务人员受到了鼓舞,卫生事业得到发展的多赢局面。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医改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一方面,医改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推进社会领域乃至更广领域改革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医改,一定程度改善了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卫生需求得到释放,卫生投资规模扩大,带动了制药、医疗器械以及健康照料、物流、信息化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好的条件。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2

基本医保:应转向“提升质量”

【方案目标】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覆盖全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

【权威数字】2011年全国城乡参保人数12.95亿,人口覆盖率95%,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三项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均达相应人群年均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医保全覆盖带动诊疗人数连续两年递增数亿人次,2011年应住院而未住院的病人比2008年下降2个百分点,因经济原因而出院的下降近6个百分点。

【百姓心声】“新农合真的帮助很大,少花钱治大病。”江苏省射阳县四明镇刘德利的儿子做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共花费2.7万元,新农合和农村医疗救助补偿2万多元。他希望国家能再提高报销比例,并在全省甚至全国实现联网报销。

【专家点评】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善联:近三年我国城乡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成就可打95分。但要看到三种医保之间保障水平还有近十倍的差异,资金筹集总量偏低,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个人的平均医疗负担仍在30%以上,而且近年住院与门诊费用仍在增长,影响患者的受益程度。“十二五”期间,基本医保应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提高补偿水平,通过不断提高参保率和政府补助标准,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机制。

如何跨越城乡间的“鸿沟”

目前城乡和地域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差别较大,医保制度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在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方面有何打算?对进一步提高医保水平有何措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间确实存在制度分设、城乡分割、管理分离、资源分散等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这些矛盾越来越凸显。

对此,国务院相关部门在推进医改的过程中切实注意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和协调安排各项医保制度。目前主要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在参保管理上,尽可能打破城乡的界限,如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自愿选择参加就业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者是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在政府补贴标准上,对城乡居民医保都规定了相同的政策,中央财政的补助对中西部地区一律按每人每年60元的标准;在待遇水平上,注意三项制度水平的统筹安排,职工医保的大病和住院报销比例今年达到75%,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今年基本上也能达到60%,和职工医保的差距在缩小;在相关的管理服务上加强城乡衔接,比如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同步推进门诊统筹,推进医疗费用及时结算时也进行了统筹安排。

基本药物制度:短腿须弥补

【方案目标】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

【权威数字】我国已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售价比制度实施前下降16.9%。2011年,政府办的5万多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且实行零差率销售,结束“以药补医”历史,药品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

【百姓心声】江西南昌市湾里区梅岭镇居民李水金说:“卫生院卖1.65元的丹参片经常缺货,我不得不到药店买3.5元一瓶的。”

除基本药物断货外,2000%利润率“畸价药”事件及心脏手术必需药鱼精蛋白、乙型血友病“救命药”“九因子”缺货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本药物在目录设置、招标采购等方面的“短腿”。

【专家点评】胡善联: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一个突出问题是2009年制定的基本药物目录不能满足各地用药需求,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还要建立合理科学的定价机制,保证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等。

江苏射阳县卫生局局长徐勇:要确保补偿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经费足额到位,否则基本药物制度将难以为继甚至前功尽弃。

基层医疗体系:村医后继乏人

【权威数字】中央已支持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

【百姓心声】江苏射阳县洋马镇卫生院院长钱宝珠:多年没有补充医学专业毕业生,有些省份个别村卫生室村医后继乏人。

【专家点评】胡善联:目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家庭医师制度,也没有真正实现社区(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目标,病人就医仍然无序。加强全科(家庭)医师的培养,由“强筋健骨”转向“全面发展”是“十二五”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方向。

基本公共卫生:投钱应避免“走过场”

【权威数字】2011年绝大部分省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或超过25元。截至2011年9月底,规范化电子建档人数达4.33亿人,免费为6773万名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为104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等。

【百姓心声】徐勇: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项目多资金少,许多项目无法持久,项目实施的质量也有待提高。如个别地方健康档案建档率很高,但大部分从没利用过而成为“死档”。

【专家点评】胡善联:增加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并不一定要求等比增加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已有服务项目的质量和标准,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落到实处,而不能“走过场”。

8500亿元投入怎么花?

截至目前,新一轮医改中新增投入8500亿元,特别是中央政府需要承担的3318亿元重点投到了哪里?已经支出的使用效果如何?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这两年新增的医药卫生投入,主要用于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等方面。

2009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安排399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1273亿元。重点支出包括:645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246亿元用于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17亿元用于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2010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4439亿元,因为年度还没有结束,具体执行当中估计还会超过预算数。

2011年是3年新医改的最后一年,医疗保险的完善更是新医改5项改革措施中的重头戏。按照专家说法,覆盖12.8亿人的医保网,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与2008年相比,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参保人数增加了1.54亿人。除了实现广覆盖外,3年来,政府对医保的补助也大幅提升。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政府补助从2009年的每人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同时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从改革前的50%提高到了60%。

公立医院:

体制机制改革待突破

【方案目标】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

【权威数字】至2011年,共确定17个部级、37个省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

【百姓心声】近年公立医院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点滴“改良”,但因收红包回扣、收费不合理、医生态度差等原因,公立医院仍屡遭诟病。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3

【关键词】 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策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有关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的全面性指导战略,本文总结了新形式下医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旨在探讨新形势对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出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新型医院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及学习型组织,同时确立现代医院服务模式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1 新形势下医院面临的挑战

1.1 医院发展必须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 按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定性,医院应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医院方面按“福利价格”向社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按市场价格支付各项开支,医院发展步履艰难。

1.2 医院发展必须适应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后医院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医院-医院、医院-药店之间为竞争定点医疗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引入“双败-降价”的不规范竞争机制;病人因要自付一定额度的医疗费,对医疗水平、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和价格提出更高的要求。

1.3 医院发展必须适应医院补偿机制的变革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后,国家会逐渐减少药品收入对医院的补偿。在国家目前对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深化改革,挖掘潜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医院增加经济收入,保证医院良性运转的重要举措。

1.4 医院发展必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 在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病、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原来的医疗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由于遗传、行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期待整体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要适时调整医务人员的教育、学习、技术和科研、与人沟通的能力,适应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1.5 新形势下医院人才管理面临的外部环境

1.5.1 国内外对人才的争夺日趋激烈 21世纪,生命科学将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医药专业已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十大专业之一。加入WTO后,按照相关规则,我国将允许建立中外合营医院,外资对合营医院的控股比例可高达70%。因此,随着合营医院的建立,按照跨国企业的一般做法,必将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也就是说,国外对我国医学人才的争夺战线已从境外延伸到境内,国内医院与境外财团在境内争夺医学人才已势在必行。事实上,医院面临源自于国内的人才竞争同样激烈。公开招聘医院学科带头人已经成为一些大医院争夺人才的一种手段,而且提供的条件越来越丰厚。一方面国内医院之间对高层人才的竞争已近白热化;另一方面,我国高层次人才存量严重不足,供不应求。

1.5.2 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形成 随着人事制度的实施,人才与单位的双向选择机制已经形成。计划经济下,靠档案卡人的模式已经过时,很多城市也制订了本科以上学历自由入户的制度,因此,靠户口卡人的模式也不存在了。按目前我国人事制度,双方的合约是每隔3年续签1次,每次续签前都面临双向选择,这意味着,任何人才,他总能够从一个“契约人”变为一个“自由人”,自己把握去留的选择权。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国家是鼓励人才配置市场化的,就是说,人才流动的政策环境已经具备。

1.5.3 工资福利差别悬殊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医院的工资福利制度是计划经济中形成的,从工资的结构和总量看,与国外相比,高层次人才的差别在15倍以上;与国内的外资医院相比,高层次人才的差别也在5倍以上。20世纪以前,国有医院与非国有单位相比,还有住房、退休金、医疗等方面的优势,而目前,这些优势已逐渐被弱化,人才竞争的优势显然已不存在。

2 面向知识经济的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进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1],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应该是“知识和技能”。它的特点是独有的,优异的,扎根于组织之中的,竞争优势是可持续的。虽然核心竞争力并不会像有形资产那样被逐渐消耗,但是如果组织不注意更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对手的不断进步、超越,组织的优势也会丧失。要想保持并扩大核心竞争力的领先,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2.1 实施科教强院战略,增加教育投资费用,努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回顾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科技的力量几乎一直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焦点无疑将更加集中于科技和教育上。可以采取送出去进修及院内讲座交流及考评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知识体系的认识与掌握。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要选拔和培养工作上有干劲、技术上有钻劲、学术上有造诣、管理上有思路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医院的中坚。以优惠的待遇吸引高层次技术人才来院开展工作,可短期、可长期。改善内部条件、适应外部环境,具有人才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人才管理水平是医院战略管理的当务之急[2]。

2.2 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高效有序的管理制度,是医院核心竞争力量的前提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为什么出现一些昙花一现的企业呢?比如三株口服液,当年风靡一时,为什么辉煌不再了呢?说明它没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成败关键是制度。一个医院的成功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依靠的是制度的成功。一提起管理制度,大家容易联想到的是监督、控制,这是狭义的管理制度。广义的管理制度又可分为激励制度和监控制度两个方面。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监控管理制度要提高,激励制度也必须接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改革突破就是激励制度。医院管理方面的激励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3 构建学习型医院,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医院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创新是保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创新型学科带头人和学习型团队是维持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力量。不论是疾病谱变化给医学提出的挑战,还是卫生改革中的补偿机制不足的问题,都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技术创新可以成为医学产业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满足医院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竞争优势的医院,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十分重要的[3]。

创建良好的医院学习环境,创建学习型医院,必须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网络与学习设施为主的硬件建设和学习激励机制为主的软件建设,为医院在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三个层面上都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员工具有能安心学习、善于学习和乐于学习的氛围与环境。只有当学习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员工的头脑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时,才能形成持久的发展战略。

2.4 建立现代医院服务战略,适应医院发展战略的变迁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和服务两大方面。面对医院竞争的加剧、医院发展空间的拓宽,医院技术和服务的发展显得最为重要,而且两者不可偏废。医院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是一所医院好坏的最直观表现,一所服务不容乐观的医院即便具有再高明的技术水平,人们还是敬而远之。在医疗服务管理上,关注患者感受度更有意义[4]。因此,确立医院服务发展的理念势在必行,是提升医院服务价值的需要,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需要,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医院管理应由“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医疗工作不仅仅只是对病人整体的故障性零部件的“维修”,而是将病人的医疗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医院的服务也从防治疾病扩大到保护健康,还要逐步扩大到健康促进、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寿命等。很显然,建立医学审美价值观,加强现代医学人文关怀,更符合社会学和医学发展的规律[5]。

医院的发展从“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向医院“重技术和服务的整合”的品牌上转变。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是强调从整体医学出发的综合医疗模式,既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21世纪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表现出5大趋势:(1)从生理服务转向综合服务;(2)从粗放式服务转向精细化服务;(3)从普遍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4)从基本服务转向特需服务;(5)从职业化服务转向社会化服务。

医院正在从机电化医院的发展阶段向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进程之中转化[6]。数字化医院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把数字化医疗设备、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和数字化医疗信息系统等全部临床医疗作业过程纳入到数字化网络中,实现临床医疗工作的无纸化和无片化运行。数字化医院对医疗服务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可以憧憬一下:所有的就医可以网上进行、所有的检查可以通过网络的终端自动进行、所有的医疗信息数字化处理、常规的医疗药品可以电子商务化运行等,这样的医院将会发生怎么样的革命呢?我们设想数字化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将是:工作流程最优化、信息采集最优化、医疗服务最优化、管理模式最优化。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医院的发展已经面临着学科的竞争、经济效益的竞争、规模效益的竞争、医疗特色的竞争和社会效益的竞争,作为现代医院管理者只有把握好发展机遇,谋划好发展未来,才能溶入变革的轨道,迎接服务经济的到来,使医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 戴建平.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建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6):361-362.

2 刘春香.加速人才培养是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446-447.

3 蒲金辉,吴建贞.军队医院应构建学习型医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2): 121-122.

4 张宝军,张明.医院管理的新视角:患者感知服务质量.中国医院,2003,7(5):27-29.

5 赵美娟,苏元福.医学审美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1.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4

此次大会时间安排在5月12日~15日,以拓导课、大会主题报告、专题论坛和展览会等形式层层深入,进行了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学术报告。在主会场之外同时还举办了“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HIT领域青年论坛”等极具特色和个性的专题研讨会,为从事卫生信息化的专业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机会。

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作为会议的承办方之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委,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包罗教授致会议开幕词。他表示,卫生部已经勾勒出“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蓝图,即“3521”工程。纵观全局,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这次高潮又与以往存在很多不同:自上而下的改革需求成为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直接推动力;中央和各级政府正在成为投资的主体;各级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领导者;孤岛式的建设让位于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建设;面向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向服务于临床需求及以电子病历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转变。

然而,越是在高潮来临时越应该冷静思考,谨慎行事,使这一波高潮真正有所建树,而非成为一堆华而不实的泡沫。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业内人士应该明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应该看到我国医疗信息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任重而道远,从而共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向前发展。

会上,卫生部医管司司长张宗久做了《解析2011医院改革工作》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医院改革应该从三个领域同时进行,即通过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基层首诊,分级转诊的分集医疗制度、上层对下层的培训等机制来实现上下联动,完善服务体系;通过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来内增活力,加强内部管理;通过理顺补偿机制、优化结构布局、加强社会监督等方式来外加推力,建造创新的机制体制。

数字化医院建设提至平台化、标准化层面

其实,作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数字化医院”上世纪90年代初就在欧美国家提出,我国直到2001年才出现“数字化医院”这一概念。2002年10月,国家卫生部首次在正式的文件中提出了“数字化医院”概念,数字化医院建设内容是工作流程的电子化。2003年,非典疫情的大规模爆发,使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运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步伐才得以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从简单的业务流程应用逐步发展到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规范、互联互通的业务与管理相融合的新一代数字化医院建设。用友医疗副总裁徐春华表示,未来数字化医院系统的框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过去10年中,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实践已经展露发展新一代数字化医院的必然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学技术学会主席,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在会议中说,现在我国卫生信息领域现状缺乏标准难实联通、信息孤岛难共享、百姓缺乏交互式的健康信息服务。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开启未来医疗卫生服务新纪元的健康云平台,平台中包括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资源共享与协同和数据挖掘,卫生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基于健康运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利用。

同时,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建设也是会议讨论的核心问题。总医院信息情报所副所长、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常务理事薛万国在大会中为与会者详细讲解了美国电子病历发展的历程和启示,从美国电子病历的发展过程、应用推进方法两个方面阐述。薛万国指出,美国为了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的应用,提出了“电子病历的有效使用(Meaningful use)”方案,从而对推进美国电子病历的成熟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我国来说,总结我国电子病历发展与美国的不同性和一致性,以及在推进方法中的差异,得以明白电子病历推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而得出符合我国电子病历发展之路。

在15日上午的“电子病历论坛”中,李包罗做了主题为《卫生部解读》的报告,从完整的EMR功能、体系构架问题、系统集成问题、存储分层问题、标准化问题与系统实施问题等方面深刻剖析了EMR的建设方案。

北京协和医院信息管理处刘海一做了题为《电子病历应用分级与评估标准》的演讲;广州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小华以“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管理”为主题,解析了因为电子病历涵盖了病人在医院诊疗过程的各类信息,因此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从电子病历的主要质量要素入手抓质量管理,对提高医疗的作用和意义。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5

[关键词] 高校医疗管理 改革对策 医疗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各高校自身的师生员工为固定服务对象的特殊医疗保健机构,行政管理上大多隶属于学校后勤管理处,业务上受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随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和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

一、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

高校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它承担着国家的职责,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服务,对学生生活环境进行监督、对学生的膳食进行指导,社会公众要求它做好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卫生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对全校师生员工实行医疗保健,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发挥初级医院的作用。就这两大职责看,两者完成得都不理想。因此,学校卫生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在深化改革的新世纪有所突破,这是影响我国民族素质和国家兴衰的大事。

1.医疗机构现状与学校人员结构变化的矛盾

高校校医院都是其所属学校在建校初期根据当时学校现状而设置的,医院用房、医务人员和设备配置与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大极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职工离退休高峰期的临近,有的高校离退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部分老同志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欠佳,他们需要一种较好的医疗环境。而另外一部分的中青年教师身体则大都处在亚健康状态,突发病和疑难病例呈上升趋势,医务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工作局面。

2.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医学科学发展的矛盾

高校医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长期处在满负荷门诊压力之下,仅凭原有知识及经验接诊病人。学校尚未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务人员进修培养计划,有的医务人员从到医院工作一直到离退几十年都没有一次进修学习机会,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手段落后。医院对于引人急需的骨干医生缺乏主动权,而由学校统一考虑能否调人。现有医务人员面对医学科学快速发展,新医学知识不断发现,而医学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结合的趋势以及不断更换的新药品,新设备和新的检查手段显然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掌握。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病人,只有采取能诊就诊,不能诊就转到社会医院,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必要会诊和聘请有关专家作学术交流,以更新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

3.医疗费用长期处在赤字运行

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享受学校公费医疗的人员也逐渐增多。加上人口趋于老龄化,癌症重症病人不断增加,以及医院自身管理方面的漏洞,导致学校医疗费用逐年提高且长期处在赤字运行。另外,医疗费用人均支出数与人均拨款数相差悬殊也导致了医疗费用的超支,其中人数日益增多的离、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支出数与拨款不足显得尤为突出。

二、对高校医疗管理进行改革的对策

改革的目的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化学校的卫生工作,使学校卫生工作真正融于各项教育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使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改革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管理

改革分配制度,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收入分配上要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理顺关系,实行按岗定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要真正拉开分配档次,对医院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的管理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可以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表现在分配制度方面,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绩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职工劳有所得、功有所偿、过有所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实施合同管理和竞争上岗,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大改革力度,使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促进人员优胜劣汰和自由流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医务人员要端正思想,以过硬的本领、熟练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去面对病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教职工对心理保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时,要加强医患沟通,注重开展心理疏导,进行高层次的心灵沟通,更好地提高校医院的信誉。

2.网络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数字化及医院数字化必将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应该对学校享受公费医疗的教职工建立健康信息卡,以及完整有效的电子病历监控体系。从而杜绝一人享受公费医疗全家受益等现象,防止药品浪费和流失。高校医院还需要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防护屏障。这就要求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病人对校医院的信任感。

3.药品管理

药房管理是整个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好坏的关键。由于实行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逐步取消,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比例增大,加上校园外的许多医院、诊所、药店的竞争,使得师生员工对药品的价格十分敏感。所以,应狠抓药品质量关和价格关,合理控制进口药、合资药,使药品结构趋于合理,从而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购药时根据日常的销售量及病人的用药特点,少量多批,减少积压库存。降低药品价格是降低医药费超支的最有效措施。高校医院采购药品时,对不同厂家同类药品的药价、出厂日期、采购费用进行对比,堵截校外医药市场的“侵入”,加大药品采购的管理监督力度,药品尽可能集中招标采购,提高药品采购透明度,降低药品价格,减少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以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维护学校、医院、患者的利益。

4.医疗制度管理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对医疗经费实行统筹安排,将平时不具有可保性的门诊费用实行个人自付,对门诊以外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公费医疗拨款经费和学生所交医疗保费按照一定比例报销,超出部分可申请救助基金。这样既可减少医疗资源和经费的滥用,又可以形成大学生内部的合作,高校应完善转诊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和医院的财务监管,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建立健全责任人事故依法追究机制,加强管理,诚信经营,向管理要效益,在竞争中求发展。医院要通过改革,规范岗位责任制,规范管理制度,规范收费制度,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规范行医行为,提倡高尚的医德医风,用科学管理塑造医院的崭新面貌,从而增加对校内外患者的吸引力。

5.财务管理

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公费医疗紧张的情况,高校医院的财务应该合理筹划。一是要保障高校教职工的基本医疗,同时又要将这种保障水平控制在政府和单位可以承受的范围;二是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单位与职工共同缴费,将大学生医疗也纳入社会保障范畴,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三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与定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费用支付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协商,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防止重复无效用药、大处方的现象。

其次,减少浪费,增收节支。高校医院的职工要以崭新的主人翁姿态细心管理和经营校医院。高校医院的资产及卫生责任区划片包干,具体到人,制定资产损坏赔偿制度,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加强内部管理,以预防保健为中心,防治结合,对重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因预防不及时所导致重大疾病发生后的巨额医药费支出。

最后,严格医疗费报销审批制度。教职工所患疾病校内医院可以治愈的,应先在校内就诊,校内医院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经校医签发转诊单后,到校外就医的费用按规定报销;未经校医允许,患者自行转院治疗的不给报销。在报销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把关。

高校医院的财务管理形式逐渐由单一的会计核算形式向多元化的会计管理及成本核算形式发展。因此,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加强财务核算和控制,规范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抑制浪费。通过上述管理的加强,也必然更好地发挥高校医院的职能。

三、小结

高校医疗机构是为高校社区师生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其最终目的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医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校医疗保健机构规程》两个文件中。要实现高校卫生机构的职能,必须加强对高校医院的管理。特别是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加,医疗成本增加,削弱了原有高校学生公费医疗政策的保障功能,因而对高校医院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目前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对今后高校医疗管理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林静.新世纪的学校卫生[J].中国学校卫生,2000,(6).

[2]唐冰心,史黎青.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改革中的准确功能定位[J].中国学校卫生,2003,(6).

[3]王兰波.高校卫生机构职能再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熊敏鹏.关于高等院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4,(2).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argon”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上半年医保局工作总结和下半年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上半年,我局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总体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保障工作的相关决策部署,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立足发展阶段,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科学合理完善政策,努力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上半年,我市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数字化改革稳步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医保基金稽查力度进一步加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医疗救助保障全覆盖,党史学习教育高强度有重点在全局展开,巡察整改工作逐步落实。

一、2021年1-5月基金收支情况

基金收支情况:2021年1-5月,全市职工医保基金收入5.21亿元,基金支出3.87亿元,其中医保待遇支出34776.93万元,大病保险支出2294.48万元,转移支出64.08万元。当年基金结余1.34亿元,累计结余16.36亿元。基金可支付能力19.4个月。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3.26亿元,支出4.32亿元。其中医保待遇支出35127.22万元,大病保险支出7793.35万元。本年收支赤字1.06亿元,累计结余6.45亿元,基金支付能力8.7个月。

二、工作情况

(一)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

全面推进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出台推广方案,与支付宝、微信、银行等第三方进行衔接宣传。在推广过程中,组织专项督查人员对各定点医药机构开展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和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形成长效推广作用。上半年,在全市134家定点医疗机构和131家定点药店开通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共有42.3万参保人注册并激活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提高到44.31%。

(二)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精细化管理

今年,我市将所有定点医药机构纳入总额预算管理,长期慢性病按床日付费、住院按DRGs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都已全面实施。2021年我市医保基金预分配总额20.6亿,每月中心按实际金额90%预拨,增长率不超过5%。截止目前,进展稳定。医保医师临床医疗行为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应用方面,运用数字化理念,推行“三四五”工作方案,即以“三大测评”体系、“四色预警”机制、“五大监管”手段为抓手打造医保医师临床医疗行为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应用,建成部门多跨协同系统,对临床诊疗数据进行共享、分析及预警,规范医保医师临床医疗行为。项目在试点医院实施后初见成效,2021年1-5月试点医院平均药品费用环比下降5.58%、次均住院费用环比下降6.36%、平均住院日环比下降13%,在改革应用过程中促进医保医师医疗行为规范化,主动合理控费用、提质量。

(三)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在崇和门广场、定点医药机构、村(社区)等地开展医保政策宣传、反欺诈专项集中宣传3次,现场接受群众咨询近1500人次,公众号相关宣传点击浏览量达3400多次。开展全市“医保好医师”点赞评选活动,累计点赞数共122106个,累计访问量为142003次,将“医保好医师”们的影响最大化,力求树好行业模范,培育行业新风。向“两定”单位宣传《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政策法规,部署全市定点机构学习《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强调各主体责任意识,营造人人知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协议管理。根据国务院2021年1月发的《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的精神,修改完善我市“两定”协议条款,并于4月23日召开全市定点医药机构工作会议,为签订2021年度新两定机构协议做好准备工作。6月1日起开始受理医疗机构医保定点申请,并对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保申请机构资质符合要求。三是加大稽查力度。召开全市医保基金监管专项整治月活动布置会,针对公立、民营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及其诊疗服务行为,按照自查自纠、抽查复查、总结评估三个阶段突出整治重点,分门别类治理,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成效。联合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开展跨部门双随机、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专项治理“回头看”等检查,打击医保违规行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截至2021年5月底,全市医保基金共支出8.19亿元,通过智能审核平台追回135.12万元、自查自纠退回33.40万元,飞行检查追回593万元,合计共追回违规费用761万元。截至目前共现场检查定点医药机构94家次,查处违规定点19家次,暂停10家次,追回参保人违规费用12.96万元。

(四)实施医疗救助精准扶贫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困难群众提供制度支持。今年3月,起草《临海市高质量做好精准服务推进医疗救助工作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各相关部门及医疗机构意见;4月经医疗救助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与卫健、财政、民政等联合发文并实施。该办法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强化签约医生责任,明确卫生院为困难群众建立专门档案,签约医生每月开展上门服务,建立建立转诊备案机制、自付费用倒查制等举措,为全市1.1万医疗救助对象提供贴心服务。二是做好困难群众建档工作,提供精准医疗救助服务。将医疗救助对象名单下发至各卫生院,与卫健部门协商后制定了统一的档案和上门服务的表格,做好医疗救助档案建立工作和上门服务工作。6月初,与卫健部门共同开发医疗救助对象档案和上门服务微信小程序,并共同到各卫生院了解落实情况,以便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及数据分析、统计,细化各项指标,确保医疗救助工作落实到实处。截至目前,我市特困供养、低保和低保边缘等困难人群的资助参保人数共12330人,资助个人保费金额641.16万元。医疗救助6.49万人次,救助金额738.14万元,“一站式”结报6.48万人次,支付金额662.92万元。

(五)坚持“强根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确保责任有担当。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小组,我任组长,全面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出台了《临海市医疗保障局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局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计划表、党史学习教育任务分解表等,将任务清单式、项目化,保障学习教育工作有序推进。召开医保局党史学习教育大会,强化部署落实,要求全体干部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站位。二是严格对标对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局窗口职能的特色,以知史爱民为主题,积极打造“党在我心、服务先行”党建品牌,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开展医保中心“闪亮五度”服务窗口活动,结合“月度服务之星”、“年度服务之星”评选办法,提高窗口办事群众满意度。三是科学规划学习,确保学习有质量。党史学习教育在局内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开启主题党日集中学习、周一学习夜常态化学习模式,及时学习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邀请我市专家讲党史,组织全体机关干部观看《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等各类电教片和经典影视片。自3月以来,全体机关干部共开展读书会、闭卷考试等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活动约20次。四是做优工作阵地,宣传和服务下沉有地气。结合医保特色工作,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到医保工作中,局党员志愿宣讲服务队进驻古城街道摆酒营社区、杜桥镇等村、社区,为居民宣讲医保政策,解答医保难题,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医保政策开展情况及群众在医疗报销方面遇到的困难,做到深入群众服务学,服务群众近500多人。多渠道开展宣传,在局内、医保大厅布置党史学习宣传教育广告标语,印制临海党史名人、小故事宣传折页500份,在大厅免费赠送;通过电信号百传媒,在大厅电视视频上滚动播放临海党史名人、小故事,供职工、办事群众学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六)盯牢“方向标”,持续抓好巡察整改工作

去年底至今年初,市委第二巡察组对我局进行了巡察。4月,根据巡察组对我局的反馈意见,完成相关整改方案的制订,逐条整改,强化责任担当,把巡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多次讨论,研究制定《中共临海市医疗保障局党组落实市委第二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临医保党〔2021〕3号),对3大类12大项问题逐条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定期汇总巡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落实整改责任,传导责任压力,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整改任务、明确整改责任领导、明确整改责任科室、明确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督促各责任人落实整改,扎实有序推进全局的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已制定了《临海市高质量做好精准服务推进医疗救助工作办法(试行)》、《临海市医疗保障局业务用车审批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在抓好整改、解决问题的同时,分析原因、归类梳理,对个性问题立整立改,对共性问题研究制定长效机制,推动整改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继续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坚持把管党治党、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业务方面,重点围绕临海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台州市医疗保障工作综合评价五项重点指标(医保基金支出年增长率、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盈亏率、户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参保率、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抓好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全市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等关键工作。立足“十四五”开局年的这一新发展阶段和医保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注重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为我市高水平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医保力量。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7

不断增加的医疗支出、屡见不鲜的医疗事故,是当前困扰着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据统计,从2013年起,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就已超过GDP增速。在医疗安全方面,有研究表明,医疗事故已成为全美仅次于癌症和心脏病的第三大致死原因,每年美国都有超过25万人死于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

今年8月,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两位研究人员托马斯・伦敦(Thomas London)和佩内洛普・达什(Penelope Dash)发表的名为《通过数字化变革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政府应对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事故增加的问题,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应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医疗数据云平台,以此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数字化技术是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能推动现有医疗体系的升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托马斯・伦敦和佩内洛普・达什在《通过数字化变革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一文中提出,数字化技术可从三大方面帮助政府应对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事故增加的问题。

一是医疗数据的电子化。电子医疗数据可在不同医疗机构和病患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为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方案的实现提供条件。例如,个人的电子健康数据能远程、即时反馈给医疗机构,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医生的诊断。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流程,节省一笔医疗费用;同时,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患者的健康数据,还能显著减少治疗路径不一致的问题,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二是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对患者而言,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其了解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例如,美国阿基米德集团曾推出一款名为IndiGO的产品,该产品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治疗记录等信息,为病患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指南,如推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通过计算患者预期的治疗方式是否超出医保报销范围的方式,协助患者控制医疗费用。

对医生而言,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数据与其它大型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交叉对比,辅助医生做出临床决策。托马斯・伦敦和佩内洛普・达什举例称,当前生物医学文献的总量每5-7年就会翻一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将有助于医生优化医疗方案。 当前医院诊疗流程的诸多环节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包括预约登记、后勤服务、住院手续等等。

三是医疗领域的自动化趋势。当前医院诊疗流程的诸多环节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包括预约登记、后勤服务、住院手续等等。医疗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改善治疗效果。文章提出,通过安置在病人身上的传感器,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自动化设备就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远程监测和治疗。

建立医疗数据云平台

尽管推进数字化医疗能带来诸多益处,但是其推行过程依然存在不小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医疗数据的访问权限问题。

对此,托马斯・伦敦和佩内洛普・达什提出,加速医疗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医疗数据云平台。这一平台需囊括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海量医疗信息数据,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院方出具的病历、患者自行上报的诊疗效果等。它既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检索和浏览患者的基本信息,提高诊疗效率,也能为患者提供一个了解病情和健康常识的渠道。同时,大量医疗信息的整合和分享还将为医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两位研究员认为,无论是政府的医疗卫生部门,还是公立或私营医疗集团,都可以承担云平台管理者的角色,负责基础设施维护和数据访问等事宜。

例如,美国的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曾推出一款名为“KP Health Connect”的电子病历系统。它整合了该集团住院部、门诊部、药房等诸多部门超过900万名会员的详细信息,无论是患者、医生还是集团指定的医疗服务供应商,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数据。2012年,这一系统还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应用,患者可以通过这款应用预约医生、浏览诊断结果、给医生发送加密邮件、要求开具处方药等。

不过,在建立医疗数据云平台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机构都具备建立和管理云平台的条件。云平台管理者要有整合统筹医疗数据资源的能力,以号召和确保更多人加入到这个网络医疗社区中来,亦或本身就拥有海量的数据――就像凯撒医疗集团一样。此外,由于数据云平台无论是在建立初期还是后续维护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无论是平台的建立者还是管理者,都应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

政府应如何作为

推进数字化医疗意味着,整个医疗体系都要向数据驱动转变。文章认为,为实现这一转变,政府需从两方面着手,以保障医疗数据云平台的顺利构建。

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本国医疗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当前,许多国家内部的医疗数据都分散在各个机构,且不同机构对数据访问的管理规范也大相径庭。只有打破“信息孤岛”现象,才能推进数字化医疗的发展进程。同时,从国际层面来说,国与国之间展开医疗领域的信息共享,也十分有利于全球公共医疗水平的提升,且可以为跨国医护提供条件。例如,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底就通过一项决定,要在全欧盟范围内建设电子健康网络,以此提高整个欧盟地区医疗保健的效率和效果。

医疗数字化改革篇8

行百里半九十

美国的立法过程冗长而烦琐,最后成功至少要“过五关,斩六将”。美国的立法动议,通常都是在两院同时被提出,除非涉及某个议院独有的权利。之后国会把议案转给两院相关的专门委员会,由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密集的咨询、听证,接下来,委员们将对这项新的立法投票,也可以修改后再投票。此轮医疗改革,有权审议健保改革草案的国会委员会有5个。2009年7月15日,参院卫生、教育、劳工和退休金委员会通过医疗卫生改革提案,成为首个批准医改提案的国会委员会,标志着美国所倡导的医疗改革进入了快车道;7月17日凌晨,众院筹款委员会经过16个多小时的漫长辩论,终于以23比18的结果批准了医疗改革提案;同日,众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以26票比22票批准改革提案;7月31日,众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赶在国会8月休会前,以31票比28票的微弱优势表决通过医改方案,使奥巴马总统提出的这项内政重点议题得以再进一步。早在参议院金融委员会,奥巴马便陷入苦战。为了争取支持,奥巴马当时多次请金融委员会主席博卡斯来白宫共进午餐,派出在国会人脉极厚的总统幕僚长曼纽尔笼络博卡斯和他的家人。但该委员会最终还是删掉了政府提供公共医保的计划。不过,随着参议院金融委员会10月13日通过8290亿美元的医改法案,的医改梦想已渐露曙光。

2009年11月7日,美国众议院经过一整天12个小时的激辩,以220票对215票的微弱优势勉强涉险过关,通过了奥巴马震惊美国朝野的医改法案。奥巴马在周六当天罕见地前往国会山动员一些犹豫的众议员支持,但仍然有39名议员投反对票,仅有一名面临艰难连任的共和党议员――路易斯安那州越裔众议员高光映支持这项议案。多数党领袖霍耶事后开玩笑地宣称,出现了“一个跨党派投票”。这一法案在人占压倒多数的众议院仅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这突出表明该法案的争议性有多大。这一法案在众议院的通过,使美国国会朝自1965年以来对美国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最大规模扩张与改革的步伐又前进了一大步。该体系高达2.5万亿美元、改革后将接近全民覆盖。路透社称赞这是“美国朝着40年来最大的医疗保险政策变革迈出的最重要一步”。

在金融委员会提交方案到参议院最后投票之前,参议院各个委员会还要进行合议。因此,奥巴马试图力挽狂澜,在白宫的努力沟通下,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雷德试图把“公共医保”内容写进参议院最后版本中。但这一努力遭遇一名独立党议员利伯曼的反对。利伯曼指出“公共医保”将增加政府负担,拒绝接受该条款。事实上,利伯曼与保险公司关系密切,其所在的康涅狄格州是美国保险公司最集中的州。由于这位“公共医保终结者”的抵抗,2009年12月24日,参议院以60票对39票的优势通过的是没有“公共医保”、参院版全面医改法案,彻底改变了奥巴马最初的全民医保方案。没有公共医保,“奥巴马的医改就是失败”。虽然如此,在2009年结束时,奥巴马还是看到收获一个“形式上胜利”的可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了各自的医疗改革法案,只待两院合议,医改法案便可请总统签字生效。

在医疗改革似乎会按奥巴马的“指挥”前进时,今年1月19日,人输掉了近半个世纪都是人肯尼迪把持的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特别选举――共和党候选人斯科特・布朗以52%∶47%的优势击败候选人玛莎・科克利,从而在参议院失去“绝对多数”地位,医改方案走到了十字路口。

为此,奥巴马一改过去总统放手国会进行医保改革的方式,这种方式已引起了众多的质疑。今年2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自己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是让超过3100万目前尚未获保的美国人,拥有医疗保险并大幅减少财政赤字,同时政府将创设“医疗保险费率管理局”来监管美国保险市场。新方案并未向共和党方面要求把医改“推倒重来”或实行渐进式改革的呼声作出让步。奥巴马已是破釜沉舟,强推医改法案,进行最后闯关!

美国国内的文化战争

在美国医改争议最大、最引人关注的是:一是医改谁买单?怎样避免财政赤字?这是财政的分配与可持续的问题;二是政府如何干预?也就是政府的角色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医疗保健体制改与不改的背后,是一场非常深刻的美国社会价值观危机。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在于,究竟有多少美国人情愿用一个“大医保计划”来改变传统上根植于美国文化深处的“个人、独立和自由”的价值观,取而代之的是“政府主导的全民医保”和对于联邦政府更高度信任。因此有人担心建立一个政府运行的医疗保险项目以覆盖目前所有没有保险的人群,会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自由市场”价值观?有人觉得花大笔钱买保险会降低生活水平;有人认为身体状况尚可,买保险不如攒钱等,不一而足。是否应该强迫人人买保险(包括不愿买的人),这涉及有关自由权利的命题。再从两党政治上看,共和党传统上一向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的政策,强调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对个人和企业过多的干涉。而则有爱花钱的“大政府”传统,赞成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推动社会公平和福利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和党全面抵制奥巴马的医改计划是出自对扩大政府功能和机制的“大政府”主义的本能反对。更何况,正如前布什总统的超级师爷卡尔・罗夫所承认的那样,“医疗社会化”是一旦既成事实则再也无法逆转的演变,更在于美国社会因此出现的“欧洲化”――扩大的社会福利成为“应得权利”后,政府财政开支的重点也会相应变化――共和党擅长的“国防牌”难以为继之外,美国军力也将因此下降。所以说美国的医改之争首先是观念之争,是一种文化战争。

不仅如此,参众两院很多议员却是温和、保守派。最明显的是,在众院有52位形容自己是财政保守的议员,并组成所谓的“蓝狗联盟”。尽管国会预算办公室判断说,从中期来看,参议院版法案能减少赤字;但是这一派的议员还是担心,议案中的政府项目可能要比原先估计的成本高出很多。另外,在众议院中还有一派重要势力反堕胎集团。他们反对参院版本的医保改革法案,且认为该版本中对政府资助的堕胎计划有一些十分宽容的用词。奥巴马可能因为这一派势力的反对,而丢掉一打选票。这一派的议员以密歇根的巴克・司徒派克为代表。他说:“我想看到医保改革,但是不会因此放弃我们觉得重要的原则和信仰。”而参议院议案为了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没有涉及政府直接参与保险业务的内容。因此,奥巴马的新方案不得不向温和保守的中间道路靠拢。

为此,奥巴马新方案将大幅度削减美国的财政赤字,预计在实施后第一个10年内将使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减少1000亿美元,在第二个10年内减少约1万亿美元;在各州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合理的保险市场,让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够自由地选择保险计划;提出创设由消费者、保险业界、医学界代表以及医疗经济专家7人共同组成的“医疗保险费率管理局”来监督和评估美国保险公司的保费政策,否决不合理的保费上调计划。这样,新方案赋予政府“保险价格控制者”的角色。

在众院版本中争议巨大的“公共选择”,不得不在奥巴马方案中被剔除。所谓公共选择是指设立国有的廉价医保机构,让国营保险机构与私营保险公司展开竞争,向投保人群提供廉价保险产品,保证民众不会因为商业保险价格过高而负担不起医疗保险。这是政府强力干预,但却引发了严重的意识形态分歧。自由派人对此强力支持,而共和党和温和派则坚决反对。奥巴马改变了政府参与医保市场的想法,将政府角色定位为保险业的“监管者”。因此,美国政府悄然实现了从医保参与经营者向监管者的角色转变!

上一篇:统计制度研究范文 下一篇:卫星通信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