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统计制度范文

时间:2024-02-21 17:00:58

幼儿园统计制度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1

1.1主要研究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2)私立幼儿园的在园幼儿营养卫生现状的测查.(3)河北省私立幼儿园食品卫生设施配备情况考察.(4)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营养卫生等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调查.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对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状况做出综合评价.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

利用学生假期对幼儿园的园长、炊事员、保育员、教师等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河北省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和卫生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也通过部分地市的教育管理部门发放并收回部分调查问卷.

1.2.2统计分析法

用统计学原理配合统计软件的使用,对调查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更科学更准确的结论.

2调查结果及分析

2.1问卷发放和收回情况

在河北省邯郸、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石家庄、邢台、廊坊、衡水、承德、唐山、保定11个市的城区、乡镇2个层次的共110所私立幼儿园发放问卷共110份,收回有效问卷87份.其中城区幼儿园46所,乡镇幼儿园41所,其中城区包括市区和县城2个区域,乡镇包括城乡结合部、镇及村级区域;大型幼儿园(>150人)38所,中型幼儿园(50~150人)31所,小型幼儿园(﹤50人)18所.

2.2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2.2.1河北省私立幼儿园持证情况

(1)幼儿园持有卫生许可证情况卫生许可证是单位和个人从事食品生产及餐饮店的经营活动,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发给的卫生许可凭证,有注册备案的许可证号,在幼儿园的卫生管理中它是必备的资格证之一.在被调查的87所私立幼儿园中,持有有效卫生许可证的有69家,持证率达到78.2%.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较小型幼儿园高,三者持证率分别为92.1%、83.9%和44.4%,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小型幼儿园的持证率最低,存在一定的卫生安全隐患.此外,46所城区幼儿园持证率达到95.7%,乡镇幼儿园的持证率仅为61%,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1),其中乡镇小型幼儿园的有效卫生许可证持证率最低,仅为37.5%.(2)保教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情况根据《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公共场所服务,化妆品、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等专业生产,有毒、有害、放射性作业,幼托机构保育这五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拥有健康证.在87所私立幼儿园中共检查在岗人员1230人,其中1076人持有健康证,持证率87.5%.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显著高于小型幼儿园,三者分别95.2%、86.7%和47.7%,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此外,与卫生许可证情况相似,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于乡镇幼儿园,大型、中型和小型幼儿园均是如此,二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38.2,P<0.01).(3)食品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创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厨师证现更改为中式烹调师,是我国的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共分5个等级,是从事于烹调、炊事有关职业的资格证书.营养师是通过严格营养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临床营养技能修炼,能够指导人们在饮食、预防疾病、辅助治疗、预防亚健康、健康管理等领域,并能够设计好方案和跟踪服务的营养专业人才,在营养师法立法中,将以获得资格证书为合格上岗.在87所私立幼儿园中共检查炊事员211人,其中142人持有厨师证或中式烹调师资格证书,持证率67.3%.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显著高于小型幼儿园,三者分别85.3%、57.7%和16.7%,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此外,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于乡镇幼儿园,大型、中型和小型幼儿园均是如此,二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32.0796,P﹤0.01).在87所私立幼儿园中公共营养师持证率为41.4%.其中,大、中型幼儿园持证率显著高于小型幼儿园,三者分别65.8%、35.5%和0%,三者之间差异显著(P<0.01),其中18所小型幼儿园均无营养师,在调查中发现,小型幼儿园尤其是乡镇小型幼儿园的炊事人员均为业余人员,园内无人能够进行幼儿营养调配和指导.此外,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于乡镇幼儿园,大型、中型和小型幼儿园均是如此,二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9.22678,P﹤0.01).综合而言,大型幼儿园及城区幼儿园持证率高,而乡镇幼儿园尤其是乡镇小型幼儿园持证率较低,存在一定的营养卫生安全隐患.无论是卫生许可证、健康证还是职业资格证书,是机构准入、人员入职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机构健全和人员素质水平.

2.2.2卫生管理组织及制度建设结果

对河北省87所幼儿园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卫生管理制度总健全率为62%,其中,大型幼儿园健全率高为84.2%、中型61.3%、小型16.7%,三者之间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P<0.05).此外,相比较而言,城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健全率高于乡镇,二者分别为84.8%和36.6%,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1.3894,P﹤0.01).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对于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的建设较正规,而健康检查制度、和安全防护及检查制度大多数幼儿园均未设立.卫生保健档案的建立对于保障幼儿园卫生安全保健以及保障园方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大多数幼儿园卫生保健档案并不健全,相比较而言,儿童健康档案、接种预防登记和交接班登记档案建设比较全备,但是98%的幼儿园没有设立儿童健康档案和常见病登记,尤其是乡镇幼儿园.从营养卫生管理组织角度看,与公立幼儿园不同,大部分私立幼儿园均未有晨检惯例,而此项检查无论对于儿童健康还是对于手足口病的早期发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却未引起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的重视,仅仅在疾病高发期会有临时的组织,无法起到达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此外,56%的私立幼儿园每年有2次的视力、听力和牙齿检查,但是没有肝功检查,其中大型幼儿园占到80%,中小型幼儿园情况更差.调查还发现,乡镇幼儿园尤其是小型乡镇幼儿园终年没有任何健康检查活动,更不必说每日检查.各级私立幼儿园不重视保健室的建立以及专(兼)职保健医的配备,因此,幼儿园在幼儿突发疾病及幼儿意外发生时必然会变得被动,严重的话会延误孩子治疗,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和安全.综上所述,83所私立幼儿园的卫生管理组织、制度执行程度不尽相同,城区幼儿园以及大型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比较健全,卫生保健档案比较完备,营养卫生管理组织水平较高,但仍需进行儿童健康档案和常见病登记,并每年进行肝功检查,以确保儿童健康及加强园部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2.2.3幼儿园保教人员营养卫生知识掌握和个人卫生现状

对400名从业人员进行有关卫生知识、餐具消毒程序等内容进行提问,并观察其工作衣帽、头发、指甲等个人卫生状况是否符合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城区幼儿园个人知识问答合格率高于乡镇幼儿园,二者之间个人知识存在明显差异(χ2=41.6513,P﹤0.01),城区幼儿园个人卫生合格率也显著高于乡镇幼儿园(χ2=9.20459,P﹤0.01).此外,从办学规模上看,大型幼儿园、中型幼儿园和小型幼儿园个人知识问答合格率分别为65%、55.3%和32%,三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卫生合格率分别为66%、54.7和46%,但是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可见,城区幼儿园对从业人员个人素质要求较高,表现为卫生知识掌握较好以及注重个人卫生,而乡镇幼儿园保教人员在卫生知识方面尚需加强学习,注意卫生习惯养成。

3问题及讨论

3.1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入园难造成办园门槛较低

河北作为人口大省,学龄前儿童有近230万人,公立幼儿园的数量达到6434所,入园、在园儿童151.29万人.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各级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河北省加大投入,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学率65.78%,但仍有近35%的学龄前儿童无法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加之政府投入的不足,催生一批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形成了市、县、乡、镇、村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以及公办、民办、集体办等多种办园模式,为适龄学前教育儿童的入园提供保障.但随着学龄前儿童入园数量的增加,乡镇级、村级幼儿园的数量激增,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数量激增,私立幼儿园数量的扩张,带来了办园资格审核门槛降低,保教人员、幼儿园食品加工人员无证上岗等问题的出现.

3.2资金短缺是私立幼儿园营养卫生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幼儿园经营者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不愿意过多投入资金,仅靠保教费收入支付日常一切开销,还想尽量多的获得投资回报.因此,不得不最大程度地压缩一切开支以降低成本,导致在幼儿园日常运作中出现一些营养卫生和保健方面隐患.主要表现为卫生管理和保健管理不规范,卫生条件差,卫生消毒设施设备简单,保育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

3.3私立幼儿园卫生管理组织尚不健全

健全的卫生管理组织是保证幼儿园卫生制度的健立及其落实的先决条件.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多数民办幼儿园没有设立专门的卫生管理组织,其中包括很多大型民办幼儿园和城区幼儿园.大中型私立幼儿园设有保健室并配备有专职保健医生以及有资料柜、常用消毒液、体温表、手电筒、暖水袋设施,小型私立幼儿园上述卫生设施不健全.所有私立幼儿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未认真履行各项卫生保健工作,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卫生保健登记不完整.

3.4民办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幼儿园应当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流行.河北省将是否具有营养卫生制度和卫生保健档案作为幼儿园准入条件,并且在幼儿园评估标准中也将二者列为评估项目,其中,卫生保健制度应包括:(1)一日生活制度;(2)健康检查制度;(3)卫生消毒制度;(4)传染病管理制度;(5)安全防护和检查制度;(6)食品、药物管理制度;(7)膳食管理制度,卫生保健档案应具有:(1)儿童健康档案(入园体检表、保健手册预防接种卡);(2)预防接种登记;(3)传染病登记;(4)常见病登记;(5)晨检登记;(6)出勤表登记;(7)交接班记录;(8)事故登记;(9)膳食管理登记;(10)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登记.通过对河北省87所幼儿园调查结果显示,卫生管理制度总健全率为62%,其中,大型幼儿园管理制度健全率位居榜首,为84.2%;中型幼儿园达到61.3%;小型幼儿园具备卫生管理制度的单位不足二成,仅为16.7%.同级别幼儿园相比较而言,城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健全率高于乡镇,二者分别为84.8%和36.6%.此外,我省民办幼儿园普遍缺少健康检查制度和安全防护及检查制度,这对于防范传染性疾病和突发事件非常不利,在日后建设中应该尤其加以注意.调查中还发现,已建有的卫生保健制度也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对于小型和乡镇幼儿园基本形同虚设,园内既没有专门组织和机构检查监督其落实情况,也没有专门人员组织实施.

3.5私立幼儿园保教人员资质、卫生安全意识和知识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私立幼儿园缺乏专职保健员,保教人员素质较低,具备医学知识背景的卫生保健人员比例较低.此外,幼儿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这些专业知识不足、素质较低的保健人员无法履行和胜任私立幼儿园的营养卫生指导工作,也无法胜任幼儿传染疾病的隔离防控工作.

3.6私立幼儿园食品加工场所基本卫生设施有待加强,食品卫生加工程序尚需规范

在所调查的87所私立幼儿园中,城区幼儿园所基本卫生设施齐全率达到为67.4%,而乡镇幼儿园齐全率仅为31.7%.在食品处理区面积、功能区设置方面,城区幼儿园有30所达到卫生部颁发的2005年10月1日实施的《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要求,其中大型幼儿园16所,中型幼儿园10所,小型幼儿园4所;乡镇幼儿园只有10所合格,合格率仅为21.7%.可见,城区幼儿园,尤其是大型城区幼儿园卫生设施建设较齐全,而乡镇幼儿园和小型幼儿园该方面较差.最后,私立幼儿园在该方面的共性问题是刀具生熟分离、冷藏冷冻食品生熟分开、加工用具设施及台案整洁、饮食原材料购物台账建立及索证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存在严重的幼儿卫生健康隐患,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4结语

河北省私立幼儿园中,大型幼儿园卫生健康现状好于中小型幼儿园,各项指标合格率均呈大、中、小型递减态势;从分布看,城区幼儿园好于乡镇幼儿园.问题较多的是中小型幼儿园尤其是乡镇中小型幼儿园,存在卫生保健安全隐患,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对象.私立幼儿园的迅速发展对于拓宽我国幼儿教育的投资渠道,增加幼儿受教育机会,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显示出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一定的弊端,尤其是存在一定的卫生保健安全隐患,有必要结合政府、社会和家长三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以保证其健康良性运行,保障幼儿在园的安全和健康.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2

关键词:幼儿园 指纹识别 身份验证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097-01

1 前言

幼儿园作为人类启蒙教育的最前线,幼儿的健康安全是重中之重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幼儿绑架、买卖等恶性案件,出现了几种典型的解决方案,比如信息接送卡制度,IC卡身份识别制度等。其中信息卡制度成本低,容易实现,在农村地区普遍使用,但是信息卡安全性较差,出现案情时无记录可查,责任划分不明确;IC卡身份识别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功能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在城市幼儿园广泛应用,但是IC卡容易丢失,挂失不便,不能隐含人员信息,在特殊情况下缺少快捷的识别手段[1~3]。本文采用指纹识别系统开发出幼儿园接送管理系统。

2 系统构成

3 接送管理系统

接送管理系统在幼儿入/离园时采用了图像、文字、声音的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展示,使幼儿在入园和离园过程有了安全保障。具体的功能包括入园、离园指纹采集、短信平台互动。

(1)入园指纹采集:家长送幼儿入园时,在门卫机输入指纹。如果系统有备案的指纹,身份验证为正常,门卫机提示问好,同时显示接送人员的照片信息以供门卫核对。若验证不通过,会有语音报警,同时对接送人进行拍照。门卫应阻止其入园,并详细询问或同幼儿家长确认。(2)离园指纹采集:与入园一致,只有合格的指纹才能通过并进行后续处理。验证通过后,总控管理机把幼儿的信息发送到对应教室机。教师根据显示的幼儿信息,把对应的幼儿送到接送人处,实现幼儿的安全离园。若验证不通过,会有语音报警,同时对接送人进行拍照。(3)手动入/离园:当临时接送人员没有指纹备案或者无法输入指纹的情况下,由门卫确定身份后进行手动处理。(4)短信平台:在幼儿入园和离园时,根据系统设置,发送短信到该接幼儿指定收取短信的家长手机上。

4 接送管理软件系统设计

接送管理软件系统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后台支撑系统。主要包括班级幼儿管理、家长信息管理等基础档案信息的维护,数据处理与统计功能,以及接送情况实时监控。

4.1 基础档案信息维护

(1)幼儿班级管理:包括班级信息的新建、修改、删除。班级内幼儿信息的维护。(2)家长信息管理:包括家长信息的新建、修改、删除,家长照片的导入和指纹采集。

4.2 数据处理与统计

(1)幼儿缺勤管理:用来查看和登记幼儿缺勤记录。缺勤记录由系统依据接送记录自动生成。确认每天缺勤的幼儿,以便在出缺勤统计模块中能正确统计。如果不进行审核,那么在出缺勤统计中会出现统计不正确的现象。(2)接送记录查询:记录查询能够查询幼儿的所有接送记录以及违规接送记录。(3)幼儿出/缺勤统计:统计全园或某一班级幼儿在一段时间的出勤情况,包括缺勤原因。

以上统计查询都可以进行日报、月报、期报、年报统计。

4.3 接送情况实时监控

在幼儿入园和离园过程中,系统提供监控界面,可以监控幼儿的实时接送情况。管理员依据监控显示的实时信息,进行对应的工作安排。

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三层架构设计方案。同时预留对外接口,便于与其它系统对接。软件界面统一简单,交互性强,便于管理员的使用。所有报表支持直接打印和导出为Excel。

5 结已公开

该接送管理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性高、造价低廉,解决了其他接送系统中的弊端,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体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1.8:39~40.

[2]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12:11~12.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3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TAM;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86-04

一、引言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幼儿园的信息化管理、教学、家园合作、科研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信息时代对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

当前,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络也越来越多地用到信息技术,如家园互动平台、育儿论坛、班级博客等。相对于传统的电话或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使用信息化家园互动方式,提高了家园沟通的效率。同时,家园互动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家长教养知识的获取和教养经验的分享。

罗丽娟(2009)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访谈法调查分析了幼儿园网站中家园互动栏目的开设、位置、形式、内容、点击、更新和效果。其研究结果表明:家园互动栏目开设率较低,家园沟通功能不够完善,幼儿园倾向于信息,家园互动不够重视。[1]贾静嫣(2011)通过幼儿园网站多方位展现幼儿园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搭建家长与教师有效互动的沟通平台,利用网站与同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总结了近十年来幼儿园网站在家园互动中发挥的作用。[2]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家园互动平台已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发现:研究集中于幼儿园家园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和平台开发,而关于“幼儿教师为什么采用家园互动平台”、“影响幼儿教师使用互动平台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促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应用”研究较少。随着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应用日趋广泛,有必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和制约家园互动平台使用效果的因素,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简称TAM)提供了一个分析和解释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采纳、接受情况和使用意愿的独特视角和有效途径。本文以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为对象,依据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探讨分析影响幼儿园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有效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与建议。

二、技术接受模型

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技术接受模型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接受理论之一,1986年Davis运用理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首次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用来解释说明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接受模型提出信息技术是否被接受取决于两个主要的因素:(1)感知的有用性,反映使用者认为使用一个信息系统对其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2)感知的易用性,反映使用者认为使用一个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

技术接受模型认为使用行为由行为意向决定, 行为意向由想用的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 想用的态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决定, 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共同决定, 感知的易用性由外部变量决定,如图1所示。外部变量主要有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技术接受模型将内部信念、态度、意向和个人差异、环境约束、可控制的干扰因素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3]一种新技术在刚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时,必然会遭到各种阻力,这些阻力一方面来自人们对新生事物的陌生感,换言之就是对新生事物的有用性和易用性程度存在质疑及不信任;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们自身的行为固着,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家园互动平台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它被幼儿园教师接受与使用的情况,技术接受模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它能够从感知有用性、易用性、使用态度和行为意向等方面分析影响家园互动平台应用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解释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如何作用,从而为有效推广和促进家园互动平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服务。

Davis在创建应用TAM模型时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特定技术的使用是自愿的;二是使用者对特定技术有足够的认识和充足的时间,同时用户使用特定技术仅受个人意志控制,即当用户有使用意向时,使用行为不受其他限制。[4]幼儿教师作为组织中的一个人,行为会受到很多外界约束,如组织硬件设施、同事、幼儿家长等限制,因此,TAM有一定的局限性。经过对模型的修正扩展,Venkatesh和Davis等在综合TRA、TAM、TAM2、激励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组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计算机可用性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以及社会认知理论等八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UTAUT模型,如图2所示。[5]在UTAUT模型中,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四个直接因素对用户接受和使用行为起决定作用,同时增加了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使用等四个约束变量起调节作用。绩效预期是个人相信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工作绩效的程度;努力预期是个人使用某种信息技术的难易程度;社群影响指个人行为受到周围群体和环境影响的程度;便利条件指个人相信组织或基础设施的存在支持信息技术使用的程度。[6]根据UTAUT模型,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是否接受的因素既有幼儿教师自身性别、年龄、以往经验,自愿性使用等,同时幼儿教师对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能否提高工作效率的绩效预期,掌握平台使用功能需要多大程度的努力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幼儿教师群体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态度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而园方提供的基础设施,譬如个人电脑、网络基础设施是否便利等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

三、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框架

TAM的目的是用来解释或预测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使用情况,通过该模型可以了解外部变量对使用者内部信念(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与使用行为意愿的影响,以及对信息技术使用行为的影响,UTAUT模型是在整合早期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整合模型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推广使用,一般是由幼儿园管理者自上而下推进,是信息技术在一个组织系统内的使用,需要考虑组织、社会和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幼儿教师个体的性别、年龄、信息技术能力、个人意愿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家园互动平台的使用。本研究在TAM与UTAUT模型基础上,结合幼儿园在推进家园互动平台的情况,构建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使用行为模型,如图3所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这个模型的核心要素,网络条件、幼儿教师工作电脑的配备,平台功能设计、幼儿园领导对家园互动使用的支持、同事群体的影响和幼儿家长对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进行家校联系的支持作为外部因素,幼儿教师的性别、年龄、个人意愿、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内部因素,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使用与接受程度受到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行为。

1.内部因素

幼儿教师对于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感知,受到教师性别、年龄、学历、文化背景、个人意愿、教学经验、已有信息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家园互动平台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该类平台的使用态度各异。一部分老师积极接纳、热衷学习,作为个人日常教学的基本工具,其中有些老师在基本应用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各种应用的可能性,不断创新使之成为展示个人教学能力的有力帮手。而还有一部分老师持有被动接受的态度,认为这些技术的使用是园方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工作的负担。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在接受信息技术方面往往呈现明显区别,一般来说年轻教师较易接受,而中老年教师偏向排斥。一种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在开始使用的时候,对于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更容易接受和使用,而缺乏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老师,往往有惧怕排斥心理,已有的教学经验也会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性别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有影响,在感知有用性方面,男性感知较强,女性对于易用性感知较强。[7]

2.外部因素

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目的往往源于工作需要,工作环境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接受与使用,外部因素分为硬件设施、人文环境和平台功能、政策支持,幼儿园网络设施、个人工作电脑的配置和平台功能特征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感知,园方领导的支持、同事社群的影响和幼儿家长对家园互动平台的支持与响应都会影响幼儿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感知,而幼儿园制定的与家园互动平台使用相关的政策,也会影响幼儿教师对于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8]

3.核心要素

(1)感知易用性

家园互动平台的易用性是指幼儿教师感觉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难易程度,即教师在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程度。如平台功能操作简单、快捷、容易熟练掌握等,家园互动平台的易用性是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工作量以及这些工作的难易程度为主要衡量指标的。

(2)感知有用性

家园互动平台的有用性是指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增进幼儿家长的信任与亲密程度,有利于工作资料的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是以幼儿教师在使用时对其自身素质和工作效率助益的程度来衡量的,有用性的感知受到幼儿教师个人素质的影响。

四、模型应用研究设计

运用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可以预测和解释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情况,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笔者对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市区及下属各县市区街道(乡镇)幼儿园在职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样本。

2.研究目标

研究影响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调研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应用状况的合理化建议。

3.研究概念界定

结合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对本研究相关概念做如下界定:

(1)感知有用性: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能力,改进工作成效,有利于个人的专业发展。

(2)感知易用性:幼儿教师认为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容易程度,操作简单快捷,很快就能够熟练或灵活使用。

(3)使用态度: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对待家园互动平台的态度,是积极肯定还是消极排斥。

(4)行为意图: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了使用家园互动平台与家长进行交流和联系的想法和意图。

(5)使用行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方式、频度、时长和效果。

4.研究假设

根据文献调研以及对幼儿园现状的大概了解和分析,确定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如下:

H1:外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认识相关;

H2:外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认识相关;

H3: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认识与有用性认识相关;

H4: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与使用态度相关;

H5: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的认识与使用态度相关;

H6: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与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易用性认识相关;

H7:教师个人内部因素与使用态度相关;

H8: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有用性的认识与行为意图相关;

H9: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使用态度与行为意图相关;

H10:教师对家园互动平台的行为意图与使用行为相关。

5.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了解幼儿教师基本情况基础上,对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时,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使用行为等方面开展调查,以量表的方式对各个参数设计不同的问题,量表的设计采用里克特量表七分制:很同意、同意、有点同意、中立、有点不同意、不同意、很不同意。例如: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方面,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表1所示。[9]

6.数据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分别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图、使用行为进行量化。根据数据结果,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使用相关统计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

五、结束语

本研究以TAM模型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一个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分析了影响幼儿教师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内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的实证研究实施方案,笔者将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各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验证,运用幼儿教师家园互动平台接受模型,可以了解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的推广使用,幼儿教师在使用家园互动平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家园互动平台的功能设计是否合理,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使用最多的是哪些功能等,为改进和调整家园互动平台在幼儿园工作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家园互动平台必将在幼儿成长与培养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研究的层次和深度,对于我国幼儿教育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丽娟.幼儿园网站中“家园互动”栏目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5.

[2]贾静嫣.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构筑家园互动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0):100-101.

[3]Fred D Davis,Richard P Bagozzi,Paul R Warshaw.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4]高峰.教育技术的接受和采纳:几个相关理论的采纳[J].开放教育研究,2009(12):37-41.

[5]Venkatesh,Michael G Morris,Gordon B Davis,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 2003,27(3):425-478.

[6]高芙蓉.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新进展[J].情报杂志,2010(6):170-176.

[7]任秀华.基于TAM和TTF模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64-67.

[8]张豪锋,白雪.技术接受模型及其在信息化合作学习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8(5):74-76.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4

【关键词】中国内地幼教;体制改革;香港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01-07

进入新千年以来大规模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渐次展开而这次改革的最新焦点就是学前教育因为在新世纪里国家之间的教育竞赛已经转入学前教育这一最新战场。例如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以后就通过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教改法案启动了“Good Start, Grow Smart”早期教育计划大幅增加幼教及幼教师资培训经费。据报道,2002年全教经费总投入达180亿美元(约合1440亿元人民币)生均6800美元(约合5.44万元人民币) (White House, 2003)。布什政府已经把幼教发展列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李辉2006a), 〔1〕 把早期教育的成败上升到事关21世纪其能否继续维持世界霸主地位的高度来认识(李辉,吴颖思2002)。〔2〕又如,2005年澳门特区政府宣布其免费义务教育将下延至幼儿教育。2006年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则宣布今年将以学券(education voucher)形式为每个幼儿每年提供1.3万港元的学费资助为此特区政府每年将增加20亿元幼教经费年幼教经费总投入将超过33亿港币。

港英殖民时代的香港幼教属于整个殖民教育体系中“被人遗忘的灰姑娘”(Opper, 1993)〔3〕 政府既不投入也不监管连中英文不及格的初中生都可以担任幼儿园教师幼教质量之低可想而知。1997年回归祖国以后香港特区政府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大力投资幼教及幼教师资培训将当代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既有的公务员体制和政府架构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香港社会发展需要的幼教管治模式和架构令香港幼教事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如今可以说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Rao & Li, in press)。〔4〕为全面分析总结香港幼教改革的成功经验也为正在探索幼教体制改革新路子的内地同仁提供借鉴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回归十年来香港幼教体制改革历程作一系统回顾和分析以供参考。

一香港经验一改革未动师训先行

国际幼教界认为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幼教质量,推行幼教改革的先决条件(李辉,吴颖思2002)。〔5〕香港特区政府也认为要让儿童在安全及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使命感高素质和专业的园长及教师,使他们在课程设计、学与教、幼儿园管理、学习经验评估、与外界联系、促进儿童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专业水准,以实现优质学前教育,为下一代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自回归以来香港教统局一直致力于提升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由1996/1997年度的4.3亿港元,增至2005/2006年度约13亿港元的实际幼教开支,增幅达200%。在提升教师素质方面特区政府成就显著,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大幅度提升教师素质

十年来特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循序渐进地提升幼稚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语文水平“合格幼稚园教师”(Qualified Kindergarten Teacher简称QKT)比率由1997年的40%大幅增至2004/2005学年的100%。1995年9月以前,幼稚园教师的最低入职学历要求为中三毕业(即初中毕业)。从2001/2002学年起,幼稚园教师的最低入职资格是香港中学会考(即高中毕业考试)五科获E级(合格)以上成绩,其中中国语文科及英国语文科必须合格。从2003年9月起,特区政府规定所有新聘的幼稚园教师在入职前须具备QKT资格而具有学士学位者亦须于入职后两年内修毕QKT或同等训练课程。从2004/2005学年起,所有幼稚园均须在规定的教学人员编制内,全部聘用合格幼稚园教师。从2011/2012学年起所有幼稚园教师都必须具备“幼儿教育证书”(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简称CE,相当于内地学前教育大专)或以上学历。

2. 显著提升园长专业资历

回归以前香港大多数幼稚园园长只具备QKT水平有的甚至只有QAKT(Qualified Assistant Kindergarten Teacher, 为120小时的在职短训课程水平比QKT还低)水平。回归以后特区政府规定所有新入职园长必须修毕CE课程,并要求所有在职幼稚园园长在2005/2006学年完结前,须持有CE资历。从2011/2012学年起特区政府要求所有入职幼稚园园长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事实上从2005/2006学年开始一批幼稚园园长已经具备硕士学位并有越来越多的园长开始报读硕士课程。

3. 大力资助院校师训课程

特区政府非常清楚要想大幅度提高教师及园长专业素质必须大力开办幼师培训课程及扩充现有高等师范院校。从1997年开始特区政府每年大幅度递增幼师培训经费并在香港教育学院下设一所幼儿教育学院(2005年改为幼儿教育学系)目前该系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幼教专家共计60余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幼儿教育学系每年培训上千名各类幼教师资。在2006年以前香港共有四所高等院校负责幼师培训工作(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及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李惠利分校),以政府资助(免费)或自资(self-funded)形式开办幼儿教育证书和学位课程,让有志进修的教师入读。在教统局资助下从2007年开始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也将全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提供由学士学位教师证书硕士教育博士、哲学博士等组成的系列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幼教师资的专业层次。

除了大力资助幼师培训课程以外,政府还免费提供其他各种多元化的专业发展计划和培训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中包括为在职教师举办专业发展研讨会及工作坊,以加强教学法方面的专业培训;每年为在职幼稚园园长或幼儿中心主管举办量身定制的免费培训课程,以提升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管理技巧。对政府提供的众多专业发展专题活动及课程,业界非常认同,每次报名人数均超过预计。为此政府将继续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以促进教师及园长的专业发展(香港教育统筹局2006)。〔6〕

4. 规定薪级津贴改善教师待遇

特区政府深刻认识到要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优良的师资无疑是最重要的,而合理的薪酬是聘请及挽留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教统局已于1995年开始提供幼稚园教师的建议薪级表,让幼稚园营办者按薪级表厘定教师和园长的薪酬。目前合格幼稚园教师的建议薪酬为总薪级表第7点至第18点,月薪约为1.2万港元至2.2万港元幼稚园园长则为总薪级表第14点至第22点,约1.8万港元至2.654万港元。如规模较大的幼稚园(在园幼儿560人以上),园长顶薪点可达到总薪级表第24点,超过2.9万港元。在厘定建议薪级表时,特区政府参照了公务员薪酬水平标准,并考虑了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教师入职的学历要求、工作环境及所需承担的职责,尽量以合理的报酬去吸引、挽留并激励具备合适才干的教师。同时特区政府也鼓励个别幼稚园在招募高资历的教学人员时,给予高于建议薪级表的薪酬。

事实上,建议薪级表肯定了幼稚园教师的专业地位并发挥了挽留人才的作用。根据资料显示,香港幼稚园教师队伍非常稳定,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幼稚园教师的总流失率大概徘徊在13%,而参加幼稚园资助计划幼稚园(即非营利幼稚园)的流失率更低,在10%左右(李国章2006)。〔7〕

二香港经验二设立基金资助科研

1997年10月,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其施政报告中郑重宣布设立优质教育基金(Quality Education Fund简称QEF),用以资助各项有助于推动香港优质教育的计划。基金在1998年1月2日正式设立,政府从当年财政收入中拿出5 0亿港元作为基金滚存孳息,以资助教育界所提出的各种有意义的研究计划。基金主要资助属于基础教育范围内的幼稚园、小学、中学及特殊教育中值得推行的非营利创新计划。为有效监督优质教育基金的公开公平公正运作基金会设立督导委员会作为教育统筹委员会(简称教统会)属下组织对基金的运作政策和程序提供建议。督导委员会工作由一个秘书处提供支持,在这个秘书处工作的都是教统局的行政及专业人员。督导委员会主席由非政府官员担任其他成员包括来自教育统筹委员会以及学界、商界和业界的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学术性。

为协助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管理该基金,该委员会分别成立评审及监察专责委员会和推广及宣传专责委员会,以便在各层面推广优质和创新的计划项目。优质教育基金的设立提供了一个弹性和灵活的拨款机制鼓励各界提出发展优质教育的建议。优质教育基金拨款资助的项目包括校本创新计划/实验、奖励表现出色的学校和教师推广课外活动,以及为校长和教师提供校本培训课程。根据QEF已公布的数据统计截至2005年度优质教育基金共拨款资助了580个幼教研究计划共批出7580万港元平均每个项目资助额达13.0689万港元(详见表一)。

三香港经验三三角架构全面保障

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教育统筹委员会及原教育署(现改称教统局)决定对原港英殖民教育体制进行大规模改革以适应特区在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起教统会展开教育改革检讨,经过三轮广泛咨询,于2000年9月颁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推出题为“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教改建议定下新时期教改蓝图。香港新时期幼教改革有三大主线一是用《表现指标》(香港教育署及社会福利署2001) 〔8〕创立幼稚园自评及自我完善新文化二是实施《校本管理条例》(香港教育统筹局2004) 〔9〕以推行校本问责管理三是颁布《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6) 〔10〕推动校本课程发展实践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由教统局质量保证分部(Quality Assurance Division,QAD)课程发展议会(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CDI)和学前教育支援组(Pre-Primary Education Support, PPES)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管治架构全面保障幼教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1. 建立以《表现指标》为圭臬的幼教评估及质量保证体系

为借鉴科学管理理论中的全面品质管理体制(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来监管香港中小学及幼儿教育质量2000年以来香港有关部门根据各级教育机构的总体教育目标相继出版了一套完整的详细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文本即《表现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表现指标》具有监察质量(monitoring)、发展学校(development)和建立教育问责制度(accountability)的作用许多国家采用表现指标监管教育质量(李辉黄艾珍张杏冰2006)。〔11〕2001年原香港教育署颁布《表现指标(幼儿园适用)学与教范畴(第二版)》详细明列了学与教范畴的四大领域及其52个细项令幼教机构更易掌握和自评。以后根据反馈意见陆续进行修订至2003年全部出齐四大范畴的第二版《表现指标(学前机构适用)》。推行《表现指标》的主要目的是在幼教界建立崭新的自评文化,以期透过质量保证机制,提升幼教质量。教统局要求幼教机构先根据《表现指标》进行教育质量自我评估,然后再派出专家小组,从校外角度检视机构整体的表现,并将视学报告公开,让公众了解幼稚园的质量。在自我评估以及视学的基础上各个幼教机构可以进行自我完善和实现学校改进和问责(school improvement and accountability)。

原香港教育署建立的质量保证架构,将质量保证机制分为“质量保证视学”和“学校自我评估”两部分。“质量保证”视学的形式一直在改进,由最初的辅导视学处(advisory inspectorate)人员进行整校视学,改变为驻校三天的质量保证视学,包含三大范畴的评估。“质量保证视学”后来改名为“质量保证分部”(Quality Assurance Division, QAD),以淡化视学色彩,强调“发展”是质量保证的重要内涵。2003年,质量保证分部又突然增加了焦点视学(focus inspection),集中在“学与教”范畴进行视学评估。2003年9月开始,教统局将视学模式转变为校外评核(external school review),以核实学校的自我评估,并与自我评估相辅相成。《表现指标》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的幼教生态和改革局面有效提升了香港的幼儿教育质量(黄艾珍,李辉,容燕文2006)。〔12〕

2. 推行以《校本管理条例》为依据的校本问责管理制度

特区政府自2002年开始对《教育(修订)条例》(草案)(俗称“校本管理条例”)进行广泛咨询,两年后正式颁布《2004年教育(修订)条例》并于2005年开始实施。条例要求各级学校设立法团校董会政府为各校一次性提供超过35万港元的津贴。推行校本管理,目的是将教学管理及资源运用的决策权尽量下放给学校,以减少行政架构并让学校持份者(stakeholder)都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不过下放权力的先决条件是学校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及制衡机制。首先,法团校董会的教师、家长及校友校董由选举产生,他们依法负责校务的监察及决策工作。其次,政府为学校制订清晰的财务及会计指引,加强其透明度与问责性。法团校董会必须按照条例雇用独立第三方执业会计师负责会计工作,并制定适当的制衡措施和内部监控机制。

2006年9月教统局拨款成立PPES(学前教育支援组)由学者担任总监组织20余位幼教专家对香港有需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园本支援服务。目前该机构正处在招聘人才外请专家和实施先导计划阶段将逐步展开到园支援工作。

3. 推动以《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为指导的园本课程发展

2004年开始教统局就《学前教育课程指引》展开讨论及修订工作。在广泛咨询及反复修订之后于2006年5月颁布了《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以取代1996年版的《指引》。新《指引》将成为未来10年至20年香港幼教课程发展的圭臬各幼教机构以此为准绳开始园本课程发展。新《指引》提出全面均衡的课程总目标指出要在儿童、知识和社会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考虑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又要考虑其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入小学学习的需要。新《指引》以体能与健康、语文、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艺术等六个学习范畴呼应儿童发展目标,用统整课程模式提供建构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和基本价值观等课程内容。融合保育与教育于各学习范畴,使幼儿的学习更加均衡全面,更具弹性和多元化。

新《指引》提出了“儿童为本”“全面均衡”“游戏为策略”三项基本原则。主张学前教育课程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体差异的课程。新《指引》要求所有学习活动都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所有发展目标和学习范畴的设计都应指向“均衡发展”和“学会学习”两个课程宗旨。新《指引》含蓄指出各园幼教课程发展的终极方向是走向园本课程发展(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为推动各园学习落实新《指引》教统局CDI(课程发展议会)从2006年9月开始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免费培训计划。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单位每年由公开招标产生第一轮培训计划由香港教育学院中标目前已经开始对第一批400所幼稚园园长/课程发展主任进行在职培训以推动园本课程发展。

综上所述,香港教统局内部共设三个学前教育部门以分别实现管理与监督(即QAD质量保证分部)规划和指引(即CDI课程发展议会)支援和帮助(即PPES学前教育支援组)三大功能。这种铁三角的行政架构充分考虑了香港幼教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及园本发展三个方面保证幼教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指出的是香港教统局上述三个幼教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现已达20人。为保障三角管治架构的有效运作特区政府打破1998年以来缩减编制冻结公务员招聘的惯例于2006年年底获立法会特批,三年内将增聘50名幼教专业管理人员。

四香港经验四实施教育券制度全面资助幼儿及幼儿园

香港现有1400多所幼教机构,全属私营,其中七成为非营利幼稚园,三成属于营利幼稚园。由于奉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政府并不干预幼稚园日常运作但对幼教机构收费标准实行严格审批制度。幼稚园收取的学费包括所有营运幼稚园的开支,再加上5% (非营利幼稚园)或10% (营利幼稚园)的盈利。各幼稚园每年都会根据运营状况和实际需要向教统局申报学费加减要求,由教统局确定来年收费标准并张榜公布。这种做法广为业界接受,既确保了合理的学费水平,又保障了家长权益。

为改革幼教投入机制减轻家长负担及全面提升教师素质香港特区政府将从2007学年开始以“学券”(education voucher)形式为所有3至6岁幼儿提供学费资助,每生每年最多1.3万港元。特区政府将逐步增加资助额,至2011/2012学年,对每名适龄幼儿资助额将达1.6万港元。所有非牟利幼稚园只要生均年收费不超过2.4万港元(全日制不超过4.8万港元),都可以按实际幼儿人数向政府兑现“学券”。届时政府每年为推行该计划而将投放20亿港元幼教经费全港90%以上的幼儿和80%以上的幼稚园都将直接受惠于此计划(李辉2006b)。〔13〕

香港即将推行的幼教学券制非常独特,既不属于扶贫性学券,也不属于普及性学券有两个独特之处(李辉2006c) 〔14〕一是不考虑幼儿家庭收入,无论贫富,只要就读于非营利幼稚园且其收费在许可范围内就可受惠,这本质上与普及性学券制相同二是将所有营利幼稚园排除在外,这一做法暗含两个意义教统局有意借学券制引导绝大多数营利幼稚园转为非营利幼稚园,从而对幼教市场进行“清场”教统局有意借学券制引导所有幼稚园接受《表现指标》这一优质标准接受政府视学。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教统局试图通过学券制每年20亿港元的投入进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效应”令幼教机构跳出现有的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最终优化整个幼教市场。此后在立法会特别召开的讨论学券制具体推行细节的一系列会议上,香港教统局局长李国章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行幼教学券制的“五大基本原则”,即:(1) 长远将只资助非营利幼稚园。(2) 受资助幼稚园5年后如果达不到《表现指标》要求便撤回资助。(3) 资助学费上限为生均年2.4万港元。(4) 全面提高幼稚园透明度。(5)不设教师薪级表。

五展望内地幼教体制改革之路

从1990年开始内地幼教体制改革启动总体是“国退民进”具体表现为各类国有或企事业单位办的幼儿园被关(闭)停(办)(合)并转(让)(承)包(拍)卖幼儿教育被快速推向市场改革的目的似乎是希望实现民办园为主体政府示范园为主导这样的战略格局因此办园体制和资金投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笔者认为,内地十五年幼教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2005年3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对北京等六省(市) 进行幼儿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发现幼教事业问题多多督导团向六省(市)人民政府提出以下整改要求 (1) 理顺幼教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统筹力度。教育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幼教工作,确保幼教规划、审批、指导、培训、评估等工作的顺利开展。(2) 增加投入,支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应增加幼教经费,扶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发展。(3) 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教质量。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注册管理制度。(4) 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督与指导,规范办园行为。要实行民办幼儿园的定期复核审验制度,同时给予指导,帮助其提高保教水平。(5) 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责任制和检查制度,明确职责,落实到位(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2006)。〔15〕

针对幼教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姜瑾(2005) 〔16〕曾经提出七点建议(1) 加快幼教立法进程,为幼儿教育提供法律保障。(2)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幼儿教育体系。(3)加大政府投入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推动和引导幼教事业健康发展 。(4) 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力量,确保管理落实到位。(5) 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资格认定、注册管理、工资待遇等管理体系。(6)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幼儿教育督导视学制度。(7) 建立科学的评估管理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控。这七点也正是香港回归以后幼教改革和发展的成功经验。

笔者认为上述所有问题实质上都和幼教体制改革有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地幼教体制改革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两头不到岸”的尴尬阶段表明目前内地幼教管理正处于“旧有机制被毁新的体制未建”的混沌状态。现在,是对内地幼教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反思科学规划和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了。香港经验正是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的。从上述四大香港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六点重要启示(1)幼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2)经费投入是保证幼教健康发展的关键。(3)建构科学合理的幼教管治架构。(4)将幼教推向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减少投入或完全不干预市场。(5)专家到园支持园本发展是教改成功的保障。(6)提供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素质是当前之急务。而以下四点则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政府应尽快解决或落实。

1. 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幼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可否认“国退民进”的幼教体制改革在1990至2000年这一历史阶段可能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发展所需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自2000年起国际形势日益朝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中国国库充盈国力飞升正处于力创和谐社会争取和平崛起的黄金时代。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1万亿美元(人均6000元人民币) 世界排名第一。外汇储备是一国财富和综合国力的标志。十年前政府通过大力投资高等教育从而成功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今日政府同样可以考虑通过投资幼教而再次拉动内需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繁荣生产发展社会和谐。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必须首先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推动学前教育立法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幼教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2.保证政府对幼教的经费投入,以促进幼教健康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政府直接投入幼教事业难以为继。而且从世界各国及香港幼教改革经验来看将幼教推向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减少投入或完全不干预市场相反要通过更大的经费投入更适合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科学地借用市场经济这只无形大手更加积极主动地实现优质幼教。因此国家幼教财政投入体制改革极需要理性化设计。以2006年深圳市公办园改制为例有地学者(曾晓东2006)指出这一案例揭示了其改革冲动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矛盾而这种“大胆闯式”的改革亟需转变为理性的系统化制度设计。〔17〕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深圳市教育总投入为70亿元人民币,其中0.7%为幼教经费共计5000万元,全市在园幼儿14.77万人,生均投入为338.53元。而同年香港教育总投入为491.9亿港元其中2.7%为幼教经费共计13亿港元全港在园幼儿13.01万人生均投入1.02万港元(李辉2006b)。〔18〕2002年美国幼儿生均投入则已达到5.44万元人民币是香港的5.4倍深圳的160倍。

3.建构科学合理的幼教管治架构以推动幼教健康发展

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结构与功能必须匹配特定的行政管理功能必须通过特定的行政架构才能实现。近些年来中国幼教发展之所以如此低迷改革如此混沌就是因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幼教管治架构及最基本的管治力量。“建国初,教育部幼儿教育处有16个工作人员,且直属部长领导,幼儿教育的任何重大问题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及时研究、解决。机构改革前,教育部幼教处尚有4人,全国有24个省(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独立的幼教处(科),其他省(市、区)也都有专职管理人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畅通的五级管理网络。而1998年以后,教育部幼教处编制2人,实际在编1人。省(市、区)幼教管理机构除个别地方尚保留外其余大部分被撤销。全国省部级教育行政部门只有11个幼教专职人员,31个兼职人员。”〔19〕这个材料揭开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全国省部级教育行政部门只有11个幼教专职人员”,仅为香港一个教统局的七分之一(以满编70人计)。这样脆弱的管理力量如何应对当前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复杂形势?也难怪国家“九五”幼儿教育发展目标没达到。如果不建立有效的管治架构“十五”及以后的幼教发展目标恐怕也难以完成!因此当务之急是参考香港特区做法无论政府编制如何紧张也要大幅度增加幼教管理人员编制。国家教育部幼教处最少要扩编至建国初期的16人各省(市、区)也应尽快恢复幼教处,保证有3至4名专职管理人员,以形成有效的管治网络。

4. 委托学术机构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规划

要对全国幼教管治架构及未来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必须尽快委托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学术机构展开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解决幼教改革所未能解决或产生的新问题例如幼教机构性质幼儿园教师身份幼教资助模式幼儿园盈利和监管机制质量保证机制等等。另外也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实行幼儿教育券制度。众所周知,教育券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改革教育投入体制、追求教育公正的一个重要手段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推行 (冯晓霞2002)。

2007年已经到来,港深沪三地股市“红盘“高挂牛气冲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如日中天气贯长虹。而与之极不协调的是内地幼教界目前却是管理不到位,投入锐减学费乱涨教师队伍不稳定士气低迷民有怨言。已经有海归人士在《南方都市报》公开投诉孩子入托难入托贵的问题幼教发展滞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反制作用开始显现。在此笔者再次呼吁所有相关管理及决策部门尽快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推动新的幼教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科学的幼教管理体制让幼教事业成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而不是破坏力。

参考文献

〔1〕李辉.美英及我国台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2).

〔2〕〔5〕李辉,吴颖思.美国幼儿教育改革最新动态述评〔J〕.幼儿教育, 2002,(7-8).

〔3〕OPPER S. Kindergarten education: Cinderella of theHongKongeducationsystem〔M〕∥ABM TSUI,I JOHNSON.(eds.) Teachereducationanddevelopment.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aculty of Education ,1993:80-89.

〔4〕RAO N, LI H. Quality matte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olicy in Hong Kong〔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In press.

〔6〕香港教育统筹局.学前教育正面睇〔EB/OL〕.

〔2006-03-20〕.emb.gov.hk.

〔7〕李国章.学前教育政策检讨(立法会答问第二题)〔EB/OL〕.〔2006-05-10〕.emb.gov.hk.

〔8〕香港教育署及社会福利署.表现指标:学前教育机构适用〔EB/OL〕.2版.emb.gov.hk.

〔9〕香港教育统筹局.2004年教育(修订)条例〔EB/OL〕.emb.gov.hk.

〔10〕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学前教育课程指引.香港:香港课程发展处,1996.

〔11〕李辉,黄艾珍,张杏冰.内地新《纲要》与香港表现指标之比较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3).

〔12〕黄艾珍,李辉,容燕文.从自评走向自我完善〔J〕.香港朗文出版社, 2006.

〔13〕〔18〕李辉.深圳市公办园转制事件之网络民意调查及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6,(10).

〔14〕李辉.良币驱逐劣币评香港幼教学券制.《明报》论坛.

〔15〕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6〕姜瑾.新时期幼教管理工作:挑战与机遇同在――在全国幼儿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幼儿教育, 2005,(1):4-8.

〔17〕曾晓东.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改革亟需理性设计〔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0).

〔19〕幼教专家的一封信〔EB/OL〕.〔2006-09-20〕.bbs.省略

System Reform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Lessons From Hong Kong

Li Hui

(Education College, Hong Kong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Hong Kong’s experience i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since 1997 and summarizes the lessons we should learn from Hong Kong: (1) teacher training is the first priority; (2) it is the government’s duty to fund children education; (3) a triangle structure could be constructed to fulfill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 of planning, managing, supervising and supporting; and (4) the government should facilitate ECE development through more initiatives and more suitable marketing mechanism. In a vista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EC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made: (1) clarify that developing ECE is the government’s obligatory duty; (2) initiate governmental financing to give a critical impetus to ECE; (3)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administrating machinery for EC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4) consider the outsourcing of scientific 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in ECE.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5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对青海、陕西、湖南、河南、重庆、北京、内蒙古和山东等8个省市549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采用自编的《政府对公办、民办幼儿园扶持与管理评价问卷》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政府扶持园所建设、扶持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规范管理三个维度,采用“不知情”“、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和“非常符合”五个选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放性问题调查园长和教师对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中政府对公办、民办幼儿园扶持与管理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新一期三年行动计划中政府扶持与管理公办、民办幼儿园的政策建议,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政府扶持公办、民办幼儿园建设维度上的总体情况及差异

1.园长和教师对政府在扶持园所建设维度上的总体评价

在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过程中,政府对园所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措施。统计结果显示,在实施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政府在增加幼儿园数量、增加在园幼儿数和加强幼儿园安防设施建设等三方面获得的评价最高。87.6%的评价者(园长和教师)认为,幼儿园数量明显增加符合本地情况。在加强安防设施建设方面,有90%的评价者认为非常符合当地实情;在园幼儿数增加方面,有87.7%的评价者认为实施情况较好。评价者认为,生均补助满足现实需求、幼儿园享受财政优惠补贴政策以及重视幼儿园抗震加固投入等方面有所欠缺和不足。而“不知情率”最高的依次是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得到扶持(27.3%)、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数增加(27.1%)和重视抗震加固财政投入(23.1%)。

2.公办、民办幼儿园在扶持园所建设维度各条目上的差异

调查发现,园长和教师对政府在扶持公办、民办幼儿园建设的评价上存在差异。他们认为,公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增加、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数增加、玩教具配备情况改善和形成公民办并举的体制等四个方面得到的扶持情况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幼儿园受益、生均补助满足现实需求、幼儿园享受财政补贴优惠政策、财政投入满足幼儿园建设需求、重视幼儿园抗震加固财政投入、增加幼儿园专项补助、专项补助满足房屋修缮需要、财政支持幼儿园配套设施建设、幼儿园图书数量增多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得到扶持等十个方面,公办、民办幼儿园得到的扶持情况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由此可见,政府经过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的试水期,在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中应进一步打破“公办”“、民办”的壁垒,加快落实对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扶持,缩小公办、民办幼儿园在上述方面的差距。

(二)政府扶持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维度上的总体情况及差异

1.园长和教师对政府在扶持教师队伍建设维度上的总体描述

统计表明,87.1%的评价者反映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87.1%的评价者认为在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中教师参与培训的数量明显增加;79.6%的评价者反映新教师都接受岗前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政府在扶持公办、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上,对上述三个具体层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在民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和待遇方面却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民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得到落实、幼儿园职称评定机会增多、幼儿园教师绩效工资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相同三个具体层面,非常不符合的比例都在18%以上,且高达28.2%的评价者反映对民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得到落实不知情。

2.公办、民办幼儿园在扶持教师队伍建设维度各条目上的差异

经过进一步统计发现,公办、民办幼儿园在扶持教育队伍建设维度的十一个层面上存在差异。其中,在幼儿园教师数量明显增加、本地区教师的学历得到提高、幼儿园在职培训机会明显增加等三个层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师资数量满足本地发展需求、非编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新教师都接受岗前培训和在岗教师定期接受在职培训等四个层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情况改善、民办园教职工编制得到落实、绩效工资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相同和民办教师工资待遇提高等四个层面,公民办幼儿园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三)政府在加强规范和管理公、民办幼儿园维度上的总体情况及差异

在加强规范管理维度上,认为“非常符合”排在前三的是收费得到规范和监管(43.2%)、加强对幼儿园的定期年检(39.9%)、加强对幼儿园的指导和监督与加强对幼教机构的监管(32.2%),且认为“不知情”的比率较低。这些数据说明这三个层面在第一期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经进一步双侧卡方检验发现,在加强民办幼儿园办园规范和督导检查层面上,公、民办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25.7,P<0.001),说明民办幼儿园办园规范和督导检查仍然存在较大的规范和监管漏洞,亟需在该方面重点加强。在管理体制方面,高达25.7%的评价者反映对于政府建立的联席会议制并不知情。

三、讨论与建议

从调查中可见,目前政府在扶持和管理公办、民办幼儿园特别是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积极扶持方面存在不足。总的看来,与公办园相比,民办幼儿园在各个方面几乎都处于劣势。比如,民办幼儿园在获得生均补助、享受财政补贴优惠、财政支持幼儿园建设需求、抗震加固投入、幼儿园专项补助和配套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公办幼儿园。而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民办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缺乏职称评定的机会,导致绝大部分的民办幼儿教师常常处在一个无编制、无保障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民办幼儿园不断增多这一现实情况下,扶持和管理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使其成为公共学前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政府办园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缩小政府对公办、民办幼儿园之间扶持的差距

当前,政府出台了一揽子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政策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但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在民办学前教育领域政府职责缺失,民办幼儿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也就是说,政府虽然制度上都提及要扶持民办幼儿园,但是实际上没有具体的扶持对策。在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中,政府应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与管理,使之成为普及学前教育战略发展任务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扶持与管理公办、民办幼儿园的信息公开与宣传力度

调查显示,园长和教师对三年行动计划中一些办园体制、政策、举措并不知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宣传和公示等不公开、不透明。而政策的不透明导致基层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互不融通,学前教育政策和资讯的传播受阻,妨碍教育政策的落实和成效。为此,政府要加大学前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政策真正为内部利益相关者所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

(三)园长和教师的政策诉求应成为政府扶持公办、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参考

一线的园长和教师是三年行动计划中政府扶持管理公办民办幼儿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从其视角评价三年行动计划扶持管理公民办幼儿园的实施效果,可以反映他们关注学前教育普及发展的层面、对政策落实的知情程度,以及对扶持与管理公办、民办幼儿园的需求和建议。而且,从教育政策监测与评估主体是一个多元复合体来看,园长和教师对三年行动计划中政府扶持公办、民办幼儿园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对政府普及学前教育起到了监督和评估作用,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应重视并充分听取吸纳园长和教师对三年行动计划中扶持与管理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建议,将其作为今后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的重要参考,满足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政策建议与诉求,以便进一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6

一、优化公办园规划建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发展形势,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主要抓手,多举措扩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了“入园难”问题。

强化规划,学前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在全省较早制定《泰州市区幼儿园布局划》,将“每1.5万左右常住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调整为“每1万左右常住人口配建1所普惠性幼儿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入手,落实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规模、标准、规范。在全省率先明确小区配套幼儿园资产所有权归属教育部门,用于举办公立性质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仅2015年和2016年,主城区就有14所小区配套园建设好并交付教育部门用于举办公办园,为实施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增量,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成效突出。加大公办资源的建设力度,从2011年开始,全市共规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4所,已交付使用143所。为解决城区公办资源不足问题,2016年、2017年分别将主城区新增公办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城建新提升新两年行动计划。目前,泰州市1/3市(区)已实行了幼儿教育服务区制度。

优化存量,省优质园比例全省第一。采取创建奖补、结对帮扶、鼓励优质园举办分园的方式,不断加快省优质园创建步伐。近三年,省优质园数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提增,全市303所成型园中,省优质园已达236所,省优比例达到78%,从2013年的全省第八位跃升至全省第一位。

二、保障公办编制供给,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上争政策、调剂编制、考核推进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公办园编制教师比例低的问题。近三年共招录全额编制幼儿教师502名,全额教师占比达33.51%,比2013年翻了一倍。

率先出台意见,扎实做好机构登记和编制核定。2013年,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贯彻〈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对公办园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经费预算形式、人员招录来源、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至目前,7个市(区)中已有5个市(区)将辖区内所有公办幼儿园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4个市(区)完成了全额事业编制核定,共核定2000多个全额事业编制。

加大招聘力度,不断提高全额编制教师占比。从2013年开始,每年教师招聘计划中全额拨款编制幼儿教师占比不低于20%。近三年,泰州市每年全额编制幼儿教师招聘占比平均都在25%以上。高港区进步尤其明显,公办园中全额编制幼儿教师占比从2013年的0.86%上升为35.14%,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创新用人机制,为编外人员提供多样优待。每年的招录计划中,一半比例面向在岗非编幼儿教师招录。泰州市政府为两所市直幼儿园配备了35名财政性编外用工,由财政按全额编制教师待遇的70%给予保障。高港区、姜堰区连续两年为35周岁以上教师进编考试创造条件。姜堰区还制定政策,明确35周岁以上编外教师可以和考编人员一同考试,成绩优异者享受在编人员工资待遇,目前已有19位编外教师享受编制内的工资待遇,编外教师与编制内教师工资的差额部分全部由姜堰区教育局“买单”。泰兴市、高新区也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年为优秀编外教师落实与事业人员同等待遇。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经费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式逐年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公办园的建设运转问题。从2014年开始,各市(区)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均超过省定5%。

着力增加公办园建设和创建奖补经费。目前,各市(区)政府均明确了省优质园创建奖补不少于每所10万元的政策。其中,兴化市、泰兴市财政给予较大的经费支持,对新建的每所省优质园分别给予50万元和80万元的建设奖补经费。2015年,泰州市政府将市直幼儿园――泰州实验幼儿园的建设列入城建项目,由市财政给予5000万元的资金投入。

着力增加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投入。2011年,泰州市在全省较早出台了学前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指导标准和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目前,有6个市(区)的生均公用经费在400元以上,靖江达到598元。从2015年开始,泰州市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以每年100元的速度递增,并且所有普惠性民办园享受到公办园一样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着力增加公办园教师培训和保障经费。各市(区)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均培训经费水平由财政保障公办园专任教师培训经费,并由财政保障公办幼儿园编外幼儿教师收入保障经费足额拨付,确保公办幼儿园编外幼儿教师工资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以上。2013年、2015年泰州市物价部门还两次调高保育费标准。目前,省优、市优、合格幼儿园收费标准分别达到每生每月440元、350元、260元,公办幼儿园运转经费明显提高。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不断强化

泰州市始终把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理顺管理体制,以“三个统一”为抓手,积极推进“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归口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泰州市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县、乡(街道)、部门、学校等多头管理问题,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布局、人员及经费缺少统筹管理和保障措施。经过努力,靖江市、姜堰区、高新区已全面实现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海陵区基本实现,兴化、泰兴已将辖区内机关幼儿园收归教育部门,其他市(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统一队伍管理。泰州市加大“在岗非编”教师的管理力度。靖江市、姜堰区将所有“在岗非编”教师纳入到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在职称、评先、评优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高港区、高新区通过竞聘、选聘等办法,将优秀幼儿教师充实到园长队伍。2017年,泰州市将“制订统一的公办园编外幼儿教师聘用办法”和“对公办幼儿园中符合条件的编外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列入年度考核目标。

统一经费管理。姜堰区、靖江市、高新区已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统管统筹,统一标准发放编外教师工资,并确保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1.5倍。海陵区每年投入900万元对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教师工资实行兜底补助,确保同等待遇。其他市区正加快经费统管步伐。

五、构建多方协同机制,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泰州市全面建构了人大监督政府、政府考核地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人大监督持久发力。从2012年开始,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对学前教育进行跟踪审议。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经费编制、园舍总量及优质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明确人大督政学前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二是实施跟踪监督。采取常委会审议、专题询问、主任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对市政府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工作进行跟踪监督。这些监督方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对泰州市学前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三是率先出台《决议》。2016年,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决议》,在全省率先对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将泰州市学前教育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的相关目标以《决议》的形式加以固化和保障,力促问题解决,努力补齐短板,成为未来几年泰州市学前教育的行动指南和法律保障。

政府督查扎实有效。从2013年起,泰州市政府建立“一市一标”的学前教育目标考核机制,连续五年开展市级人民政府专项督查考核学前教育工作。一是实施差别化考核。每年年初,根据各市(区)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和全市统筹推进的总体目标,量身制订各市(区)学前教育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以泰州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市级成员部门,全面考核政府主导办园的责任。二是实施节点化推进。每个季度通过简报的形式向各市(区)通报目标进展情况。每年年底由市政府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编办、人社局、规划局、教育局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督查组,对全市7个市(区)学前教育目标完成情况逐一督查。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区)政府绩效考核,未完成的实行降等处理,不断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三是实施难题专项化解。针对泰州主城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积极推动市政府分管市长带领调研组,“一揽子”研究解决主城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加快问题的破解。

部门合作成效显著。一是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围绕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泰州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学前教育规划、编制、经费等方面重大事项的协调、研究和解决。二是明确任务和责任。泰州市政府下发2017年―2020年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9个主要部门的“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落实发展责任,形成推进合力。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各市(区)将市政府一市一标年度目标考核与各部门责任挂钩,确保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六、深化内涵建设,学前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2014年以来,泰州市各幼儿园积极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作为提升保教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稳步提高幼儿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初步培育一批有文化、有品牌、有影响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基本形成课程游戏化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喜人格局。

一是聚焦“游戏”,优化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游戏大擂台”评比,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以游戏为主题的全市竞赛活动,先后开展了全市区角游戏、户外游戏、创意小游戏比赛。所有的幼儿园在确保孩子每天在园有三小时以上的游戏时间基础上,着力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域设置,有效防止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二是聚焦“课程”,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制订了《泰州市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评估标准(试行)》,开展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评估工作。建立了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市级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省级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三级评审机制,共建成38个市级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16个市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和8个省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有效促进幼儿园课程体系建构,以及“环境”“游戏”“课程”的有机融合。

三是聚焦“内功”,优化教师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围绕课程建设中教师最需要的观察、回应、课程设计等专业能力开展研讨和比赛。2016年,为革新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的思想与行为,开展了幼儿教师课程设计能力比赛。有效引导教师通过抓住幼儿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以幼儿喜欢和适合的方式推动课程发展,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7

自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调研组于2011年1月9日至14日,分三个小组对伽师县、疏勒县、裕民县、阜康市、伊宁市、天山区等六个样本单位的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园长、幼儿教师座谈会12次,调研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近50所,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100余份。获得了大量资料和信息,基本摸清了六个样本单位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现根据调研提纲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各地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办园行为,使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幼儿园保教质量稳步提高。

(一)学前教育发展规模

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扩大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大力兴办双语幼儿园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学前教育覆盖率,促进了我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1.幼儿园建设。据统计,XX年全区共有各类幼儿园1077所,其中教育部门办204所,占18.94%;民办584所,占54.22%;集体办和其他部门办289所,占26.83%。2011年全区已有各类幼儿园2563所,比XX年增长2.4倍。其中教育部门办1434所,所占比例比XX年提高37.01%;民办852所,所占比例下降20.98%;集体和其他部门办277所,所占比例下降16.02%。

XX年全区幼儿园中有城市幼儿园546所,约占总数的50.70%;县镇217所,占20.15%;农村幼儿园314所,占29.15%。2011年全区幼儿园中有城市幼儿园569所,所占比例下降28.50 %;县镇309所,所占比例下降8.09%;农村幼儿园1685所,所占比例提高36.59%。

据调研数据分析:天山区、伊宁、阜康三市(区)共有城镇公办园12所,其他部门办园15所,合计27所,占三市(区)城镇幼儿园总数的23.3%。表明我区城市仍然以民办园为主,民办园承担着城市市区四分之三以上的幼儿教育任务;裕民、伽师、疏勒三县共有农村民办园5所,仅占农村幼儿园总数的3.4%,而我区农村已基本形成公办园为主的办园格局。

2、幼儿入园情况。各地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程度。

据统计,XX年全区在园(班)幼儿293397人,其中城市118502人,占40.39%,县镇67448人,占22.99%,农村107447人,占36.62%;

2011年全区在园(班)幼儿达到490610人,增长了1.67倍;其中城市127508占25.99%,所占比例下降14.40%,县镇82980人,占16.91%,所占比例下降9.24%,农村280122占57.10%,所占比例提高20.48%;

以上数据说明,XX年以来在国家及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学前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管理现状

1、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各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在编在岗的幼儿园教师纳入编制管理,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待遇。此外,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采用聘用代课教师等方法,补充幼儿数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据统计,XX年我区有幼儿园教职工18623人,其中专任教师10185人,园长1327人。2011年我区幼儿园教职工21234人,比XX年增长14%,其中专任教师12322人,增长20.98%,园长1607人,增长21.10%。数据表明,无论是我区幼儿园教职工、还是专任教师都远远落后于我区幼儿园入园率和在园幼儿的增长速度。

据调研数据分析:六县(市、区)共有幼儿园教职员工3834名,其中专任教师2144名,占55.9%,保育员543名,占14.2%,生师比为19.5:1。专任教师中有公办教师1040名,占48.5%,民办1125人,占52.5%;其中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有1216人,占56.7%。

2、幼儿园管理情况。各地认真贯彻国家、自治区对幼儿教育的相关政策,将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工作纳入教育统一考核之中。以制度化管理为重点,通过强化行政管理、加强教学指导,全面落实幼儿教育工作。每年由教育局牵头联合各职能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幼儿园工作进行量化考核评估,初步形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管理,并通过创建示范性幼儿园活动,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办园质量;

坚持依法审批,实行年检(年审)制度,对民办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卫生、安全、行政管理等工作进行不定期督查,评估其办学资质和能力,不合格者限期整改。并积极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使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方面的问题

1、城市公办园数量严重不足。由于国家和自治区学前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并未惠及城市幼儿园,致使城市公办园数量严重不足。如天山区各级各类幼儿园共计44所,其中公办园8所,其他部门办园13所,民办园23所,民办园占总园数的52%;伊宁市城区内有幼儿园43所,其中公办园仅有3所,民办园40所,民办园比例达到93%。公办园的极度匮乏造成城市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园难的问题日益突出,他们既上不了数量稀缺的公办幼儿园,也上不起收费高昂的民办幼儿园。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益性在城区难以得到体现。

据统计,2011年天山区有适龄幼儿约22300人,实际在园幼儿11625人,毛入园率52.1%。尚有47.9%的适龄儿童不能入园。天山区小神童幼儿园地处大湾地区,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尽管每月仅收取管理费250元,园中也有许多空的学位,但是周边仍然有很多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入不了园。

2、农村非双语公办幼儿园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农村非双语公办幼儿园既不能享受双语幼儿园经费补贴,也得不到地方财政经费的支持,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提高和改善,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发展规模和速度受限。为维持正常运转,非双语公办幼儿园只能通过收取各种费用维持运转,客观上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大多数农牧民子女需要送孩子到较远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接受教育,除承担管理费、伙食费、取暖费外,还要承担交通或寄宿费用,使农牧民负担加重。

非双语公办幼儿园多为差额拨款单位,收费标准(管理费)从50250元不等,所收费用大多用来支付聘用教职工工资及必要的办公经费。伊宁市实验幼儿园2011年经费预算收入1877.1 万元,其中财政拨款225.09万元,管理费收入1652.01万元,财政拨款仅占全部预算收入的12%。

3、幼儿园办园条件亟待改善。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除已实施自治区双语项目的地区外,大部分幼儿园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办园设施陈旧。阜康市、伽师县、疏勒县将一些旧院落、旧教室、旧办公室改做幼儿园,规模太小,又无寄宿条件,急需要修补或改建。一些乡镇、村双语幼儿园未安装暖气,冬季靠火炉采暖,不仅不能满足需求,也带来安全隐患。各地幼儿园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个别幼儿园甚至出现50-60人/班的情况。

2011年我区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为4.18平方米,与国家标准6.09平方米有较大差距。其中城镇幼儿园建筑面积5,94平方米,与全国标准11.24平方米差距巨大。农村城镇幼儿园建筑面积2.86平方米,也远远低于全国标准。呈现出民、汉幼儿同园不同待遇、一园两制的现象。

(二)教师队伍的问题

1、幼儿教师编制短缺,数量严重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非双语公办幼儿园编制管理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编教师 只出不进。为弥补教师缺额,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公办园聘用大量代课教师,从而造成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所占比例逐年降低、聘用教师所占比例逐年加大的现象。双语幼儿园虽然通过自治区学前双语教师招聘补充了一些学前教师,但补充速度远远跟不上项目的建设进度。

据统计2011年六县(市、区)共有专任教师2144名,其中公办教师1040名,占48.5%,聘用教师1125人,达到52.5%。六县(市、区)共有在园幼儿52349名,按国家规定的幼儿园每班幼儿30人、配备两教一保的要求,六县(市、区)应有教师(含保育员)5232人,现有教师(含保育员)2687人,缺2545人,缺额近一半。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幼儿教师尤其是农牧区幼儿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很低,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大量存在,学前双语教师一缺两低(汉语水平低、汉语授课能力低)的现象也较为突出。

伽师县304名幼儿园专任教师中,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52人、占17%,具有教师资格证的32人、占11%,汉语水平等级达标的56人、占18%。

3、幼儿教师待遇普遍偏低,教师队伍不稳定。六县(市、区)虽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文件精神,将在编在岗的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同等对待,纳入编制管理。但聘用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养老、医疗、户口、住房、培训、及职称等基本权益缺乏保障。在参与问卷的87名教师中,有职称的仅为19人,占21.84%。待遇低、工作量大,致使目前幼儿园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更为突出。教师问题是制约六县(市、区)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自治区工资补助的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享受三金,在缴纳三金后的实得工资在600-700之间,而各县自聘教师工作待遇不足800元(伊宁市自聘教师人均工资800元,伽师县自聘教师人均工资600元,疏勒县自聘教师人均工资300-600元),而且不享受三金,在承担完交通、午餐等费用后,工资所剩无几。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其他部门办园数量下降,管理缺失。近年来,其他部门办园在改制或企业破产时,园舍大都被挪作他用或直接拆建做房地产开发,致使企事业幼儿园数量大幅降低。乌鲁木齐市XX年还有其他部门办园83所,2011年只有62所,五年间已有21所其他部门办园消失,超过四分之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中心区的教育用地一地难求,如果任由企事业单位随意关停幼儿园而不采取补救措施,不仅会造成国家教育资源浪费、教师流失,而且会使城市幼儿入园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2、对民办幼儿园尤其是无证园的管理不到位。六县(市、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民办幼儿园准入不严格的现象,城市和农牧区均有相当数量的无证园,这些幼儿园无任何办园手续,师资、园舍条件等都无法达到办园要求。此外,由于对民办园监管还不到位,致使民办幼儿园在收费、教学、园舍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健全,园舍建筑面积、户外活动场地和卫生条件不达标,等。

(四)保教质量方面的问题。

1、幼儿园管理队伍薄弱。各县市双语幼儿园园长主要为乡镇小学校长兼任或小学调剂教师担任。管理者缺乏学前教育管理经验,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不了解,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

2、幼儿园保教质量堪忧。幼儿园班额普遍过大,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教学方式单一、保育员缺乏培训,教育手段落后,保健医生缺乏,幼儿园保教质量堪忧。此外,由于幼儿园经费、人员配备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同时,由于一班一师现象的存在,也导致了大量的安全隐患,从而影响了办园效益。

三、建议与对策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面对我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园所差异等,努力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1、将学前教育纳入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和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公办为主、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统筹管理学前教育,其他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2、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一律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归口审批、登记注册制度。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前教育的职责,并明确职能机构。选配有一定政策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懂业务的专职干部和教研、督导人员充实到区县学前教育管理队伍中,加大对本辖区学前教育的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建立起学前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二)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形成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共同承担学前教育经费的新局面,大力发展普惠性的公办幼儿园。

1、城镇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时,要做到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原有小区配套幼儿园(民办),通过政府统筹安排,交当地教育部门办成普惠性的幼儿园,满足小区居民和外来人员子女就近入园的需求。

2、加大对农村幼儿园园舍建设和改、扩建的力度。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将原有学前两年幼儿园的办园体制逐步过渡为学前三年,进一步增加幼儿园容量,改善办园条件,基本满足所辖区域人民群众入园需求。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

3、企事业单位幼儿园,不得随意关、停、并、转,对于部分不具备独立办园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本着平稳过渡的原则,在政府统筹下,将所办幼儿园交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规划,或由社区或具备条件的团体、个人承办。确保三不一保,即坚持三个不变:办园性质不变,教师待遇不变,教育经费投入不变;一保,即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4、积极发展普惠性公办园,仅仅依靠预算内的财政投入是有困难的,还需稳定并扶持部门办园。要积极调动企业、事业、个人等社会各方力量,多形式并举,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办园,形成政府办园、企业办园、联合办园、股份制办园、个人独资办园等各类幼儿园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5、对贫困家庭子女及流动务工人员子女入园,建议采用发放幼儿教育券或向民办园购买学位等方式解决入园困难。家长可持券自由选择正规的幼儿园,幼儿园凭券向政府换取公共教育经费,以此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使经济贫困家庭适龄学前儿童能够受到完全或部分的资助,确保他们就近有园可上,上得起园。

(三)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加强规范管理。

1、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办园格局。

2、将民办幼儿园的业务管理、师资培训和督导评估纳入教育局统一管理,加大民办幼儿园规范化管理,扶持民办幼儿园扩大规模、完善硬件设施,引进先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形成并发展办园特色,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增加教职工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完善聘用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目前我区各类幼儿园中教职工比例较低,尤其是教师紧缺,师生比严重超标,教师待遇得不到妥善解决,教师素质偏低,幼儿教师流动性大。

1、增加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保证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缩减。双语幼儿园目前按每班一位教师的标准配备师资,班级未配备保育员,幼儿园未配备保健医,无法保证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也不符合《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劳人编[1987]32号文件规定(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6-1:7),建议增加双语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重新核定城市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及时补充幼儿园教职工人数,尤其是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及保健医。

2、建议对幼儿园原聘用的在岗不在编、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双语教学、学历为中等专业、高中或五大生,经本单位、县市教育部门考核合格者,在教师招考时从学历、年龄上予以照顾。

3、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合法权益,在职幼教人员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幼儿园公办教师的工资及其它待遇要与中小学公办教师一样,列入区政府财政统一发放,并做到按月发放教师工资。对于农牧区等较偏远的地方,根据工作距离,发放交通及误餐补贴。

4、监督完善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待遇问题,实行幼儿教师最低工资福利保障制度,制定幼儿园教师最低月工资标准,并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

5、提高幼儿教师职称评聘比例,各地教育部门应将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审纳入当地教师职称评定系列,切实解决幼儿教师尤其是双语及民办幼儿园教师职称问题。

6、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把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划,落实培训经费,开展多形式培训,不断提升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

(五)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学、保育工作的管理。

1、积极开展自治区及各地示范性幼儿园的评审工作,发挥这些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同时,在社会力量办园中,扶持一批办园思想端正、管理严谨、教育质量高又拥有较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园,在全疆形成以社区为背景的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机构。

2、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及无证民办幼儿园,要坚决取缔,但要建立科学合理和富有人性化的关闭方案,当地教育部门要做好无证幼儿园关闭后的幼儿分流工作,街道乡镇要妥善解决无证幼儿园举办者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对那些基础好、有一定办园经验的非注册幼儿园,应当以管理和引导为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时间表,以促进这类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六)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依照学前教育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属性,各级政府应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明确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中学前教育的地位,将学前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与管理之中,落实人力、物力、财力。逐步完善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强调各级政府部门投入的责任,形成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强约束;另一方面按立法规定,确定学前教育资金的投入方向、使用细则、效率评估等办法。

2、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单列财政预算。在教育事业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

(2)下拨公用经费。公共财政安排非双语幼儿园的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与双语幼儿园等同,并做到逐年增长。

幼儿园统计制度篇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要求,经区政府同意,特制定本方案(以下简称“三期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

2011年以来,我区认真实施第一期(2011-2013年)、第二期(2014-2016年)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持续增加财政投入,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指导,规范办园行为,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232所(公办幼儿园136所,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幼儿48226人(公办17604人,民办30622人),专任教师2440人(公办617人,民办1823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79所、20748人、134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3%,较2010年增加37.3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设定的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0%的目标,“入园难”进一步缓解,学前教育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全区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普惠性资源供给不足,农村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城区幼儿园布局不合理,特别是老城区幼儿园缺乏,教师数量短缺,幼儿园运转困难,保教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三期行动计划,是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动二孩政策落地,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教育扶贫,从人生早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深刻认识实施三期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保持学前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切实履职尽责,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期盼。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

充分考虑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优化幼儿园布局,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保障大多数适龄儿童就近接受学前教育,着力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

(二)坚持公益普惠。

公办民办并举,进一步提高公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能力,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三)坚持创新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幼儿园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共建途径,采取多种形式,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四)坚持政府主导。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XX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政府发展和监管学前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确保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充分发挥中央支持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努力办好学前教育。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普及和普惠水平,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在园幼儿总数的比例)达到80%左右。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按照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城市市区和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要建设1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的公办幼儿园的要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理顺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幼儿园教师配备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办园条件质量逐步提高,办园行为普遍规范,“小学化”现象基本消除,科学保教氛围更加浓厚。

四、重点任务

(一)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

充分考虑二孩政策实施、老城区改造和人口流动等因素,重点加强贫困村、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满足基本保育教育活动需要。

(二)完善体制机制。

进一步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积极破解投入不足、资源短缺、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普惠程度不高等难题。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建立与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努力做到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保发展。加大公办幼儿园办园机制的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公建民营等实现形式和渠道,激发公办幼儿园办园活力,形成管理激励机制。

(三)强化队伍建设。

深化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补充机制和工资待遇保障机制改革,依照《关于做好全省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的通知》(X编办〔2012〕X号)、《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X教师〔2013〕X号)等文件规定,突出重点,在我区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做好公办幼儿园编制保障工作,依法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法权益。

(四)提升保育教育质量。

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坚持正确的办园方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推进幼儿园质量评估工作。加大学前教育社会宣传力度,促进家园联系,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普及科学保教知识。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力量,健全教研指导网络,推进规范办园科学保教工作向农村延伸、向民办幼儿园延伸、向农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延伸,整体提升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

五、主要举措

(一)完善布局规划,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1.合理布局规划幼儿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尤其是二孩政策实施后带来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制订我区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按照“就近、够用、适用、安全”原则,均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城区小区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国家规范和标准确保教育用地配建小区幼儿园,农村按照县域乡村建设规划配建幼儿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

2.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符合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的公办幼儿园,支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扩大公办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康复等机构开办幼儿园,扩大特殊学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其辐射指导作用,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优先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进行改建或增设附属幼儿园。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对未按规定建设或移交、没有办成公办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要全面整改,2018年底前整改到位。

3.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制定扶持和规范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意见,逐年确定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将提供普惠性学位数量和办园质量作为奖励和支持的依据,对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整改,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服务水平。

(二)落实主体责任,理顺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

1.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省市统筹,县级为主、乡镇(街道)参与”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区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共同推进学前教育持续发展。

2.理顺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推动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地方政府接收、与当地优质公办园合并、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

3.落实幼儿园登记制度。2017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幼儿园,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办法(试行)》完成事业单位登记。

(三)加大经费投入,健全成本分担机制。

1.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按照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要求,建立起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根据幼儿园可持续发展实际需要和我区实际情况,逐步制定公办园生均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补助标准。幼儿园建设涉及的税费,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减免。鼓励社会和个人捐资办园。

2.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支持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以及改善办园条件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集体举办的幼儿园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学前教育;鼓励支持普惠性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入园。

3.健全幼儿资助制度。按照中央奖补、省市统筹、以县为主实施的渠道,进一步健全幼儿资助制度,确保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幼儿优先获得资助。

4.适当调整收费标准。按规定程序,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办园成本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对公办幼儿园的保教费收费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四)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构建支持体系。

1.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对纳入编制管理的公办幼儿园,通过公开招聘、内部调配、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逐步补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补充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到2020年,基本实现幼儿园教师全员持证上岗。

2.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公办幼儿园教师执行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享受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XX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引导和监督民办幼儿园依法配足配齐教职工并保障其工资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幼儿园教职工依法全员纳入社保体系。

3.健全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机制。根据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要求,建立区培训中心(进修学校、教研室)和幼儿园联合培训保教人员的模式,以需求为导向,以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为引领,推动区级培训和园本培训,开展新一轮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和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组织实施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提升保教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师完成培训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制定符合学前教育实际,有利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职称评聘标准。

(五)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和业务指导,规范办园行为。

1.完善幼儿园动态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将各类幼儿园全部纳入评价范围。结合教育部即将制定出台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导向,着重加强对师资配备、教育过程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评估。落实政府对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监管责任,加大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力度。到2020年,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学籍管理。

2.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严格落实教育部《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的要求,强化安全管理,规范幼儿园命名、办班、收费、招生行为,严格控制班额,禁止使用幼儿教材,禁止幼儿园教授小学内容,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禁止小学举行任何形式的入学测试,坚持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积极推动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衔接。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健全幼儿园内部财务制度,加强幼儿园经费使用和收费行为的监管。

3.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配备学前教育专职教研员,定期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充分发挥市级一类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及时解决幼儿园教师在保育教育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业务指导,探索农村乡镇幼儿园和村幼儿园一体化管理。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制定教育计划、指导游戏活动、安排一日生活,提高保教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保教结合,坚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面向家长和社区开展公益性0—3岁早期教育指导。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编制三期行动计划,把三期行动计划的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相关部门的年度任务,加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营造发展氛围。

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宣传月制度,集中展示学前教育发展成果,广泛宣传学前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推进机制。

建立学前教育综合改革协调机制,明确教育、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综治、公安、民政、卫生计生、物价、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妇联、残联等部门的任务,着力破解长期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四)加强资金监管。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谁建设、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经费安排使用、项目进展、政策效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依法追究当事人和负责人的责任,努力提高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强化安全管理。

上一篇:学前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消费市场研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