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2-04 17:53:46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 生理健康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交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R5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48-0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的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病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时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学属于生物科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包括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人体生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及各系统、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能够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具有应激能力”是以前对生理健康所下的定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临床症状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指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是由躯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组成的。

基于生理健康的定义,作者认为健康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必须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是,生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对狭窄的,只包括躯体的生理健康这一个方面。现在的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活动及肌张力均处于最低的正常水平,维持机体基本的生理机能,有利于降低和避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健康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自然界物质发展到高级形态的属性,是人体特殊部位的活动结果。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以及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这4种特质;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自控能力较好,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个人所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人际关系正常,能受到别人的信任。(3)心理健康的人未来目标明确且切合实际,不断的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良好心态是人与社会共同交融的产物,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有机综合体。心理健康三条标准表现在:(1)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出现有两种极端,均不利于自我成长:一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高傲自大,这会出现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之表现;二是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算心理健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2)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社会规范和环境能约束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但个体需求往往不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和环境,甚或两者发生冲突。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甚或社会问题。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3)悦纳自己。衡量心理健康的第三条标准是喜欢还是讨厌自身,即悦纳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要对自己如实了解,还要愉快地接纳和欣赏自我,但绝不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错误行为给予宽容或欣赏。这要求自己要正确对待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欺骗自己,不憎恨自己,促进自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处于“亚健康”甚或“亚临床”状态,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甚或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我国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心理紧张、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以及营养过剩、代谢失调和不良行为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因此,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到最佳程度,才能杜绝和避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3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可以说,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后者又是前者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神经系统指挥的生理活动协调的有机体,所产生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心理状态不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状态。身体健康的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平稳,心胸开阔。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营养调摄和锻炼身体,还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以确保自己的身心始终是健康的。

患病的人们,由于生理机能出现异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导致心情焦虑、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所以,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情绪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的保健措施。

3.2 心理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心身医学认为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认为,很多生理疾病,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在众多病患中,由于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疾病的占10%左右,间接导致疾病的占50%以上。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因素占35%。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导致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神经等系统中的多种疾病。心其原因在于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后者是调节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因此,心理因素能作用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其产生的作用是双向的。

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偏头痛等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力强,对工作专心,不善于放松休息,能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B型性格与A型性格正好相反。统计分析显示,如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A型性格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B型性格人群,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机体长期处于紧张、恐惧、抑郁尤其是关系较为密切的焦虑、愤怒、敌意等情绪状态,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可升高血压。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认为焦虑、求全责备、激动、冲动行为、刻板主观为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性格特点;西方学者也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格特点与冠心病患者相类似,具有A型性格的基本表现。消化性溃疡病人一般不好交往,秉持因循守旧的顺从行为,高依赖性,创造性差,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可见不良情绪是众多导致消化性溃疡因素的组成部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易烦恼,压抑愤怒、敌意或怨恨在心里等是偏头痛患者的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心理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视其为心因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有高的心理应激、不良情绪体验多和压力的长期存在,这会使自主神经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这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患病率水平仍在不断提高,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探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过程中,精神刺激和心理紧张因素在部分癌症患者发病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精神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使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致癌因素容易趁虚而入,成为恶性肿瘤的诱因。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受过社会刺激和爱生闷气的人,特别是吃饭生闷气的人较其他人易罹患胃癌。另外癌症有自愈现象,原因可能为在良好心理状态下,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所致。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后,癌细胞生长被阻止或造成无法适应的状态,癌细胞被正常细胞取代或转化为正常细胞。相反机体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显著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癌症病情日趋恶化甚或病死。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心理状态与预后紧密相关。如果患者得到患有癌症,精神全面崩溃,可能不日撒手人寰;相反如果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坚持合理化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的患者不仅坚强地活下去,生存率不断提高,还能继续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融入正常社会。

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无时不刻地影响其生理健康。性格孤僻、内向的人,遇事不和家人、朋友沟通,自己又解决不好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期作用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数量增加,改变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呼吸和心率等生理现象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生理“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发生,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心率过快,会降低睡眠质量间和睡眠时,明显增加了疲劳感和不适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后,可引起胃肠道运动减慢减弱,导致消化不良。原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如果经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度日如年,茶饭不思,不思进取,最终也会一病不起,处于郁郁寡欢状态。因此,要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更要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感到心情持续不畅时,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到医院看门诊心理医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自身处于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还是从医学专家们对健康的理解,都充分地体现了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善,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能使机体在一种良好的、旺盛的状态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是非常有益于机体健康的。

但是,在科技飞速进步的社会,人们生活在节奏不断加快,知识不断更新,以及竞争愈演愈烈的紧张社会生活情境之中,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会永远都处于理想的生活状态之中,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使得人们难以保持理想中的心理状态,人们的心理平衡就会被打乱。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适应能力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更好地缓解和应对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挫折和危机,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降低这些心理不良因素对生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作为21世纪的人类,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复杂局面,最大程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充分利用人类特有的智慧,去克服困难。争取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不断提高心理素质,以确保生理健康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凯.身体健康首先要心理健康[N].经济日报,2000-07-13.

[2]石太能.心理健康是老人的长寿之宝[N].中国中医药报,2002-03-18.

[3]罗晖,冯怀超.养身更要养心[N].战士报,2008-08-15.

[4]崔东红,王丽萍.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90-94.

[5]张蕾,赵宏.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9):30-31.

[6]齐建华,甘德珠.生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4):132-133.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 预防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44-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竞争以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全社会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成为21世纪的保健重心。亚健康状态同样普遍存在于职业女性中,随机选取2009-01-2010-12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中213例职业女性,年龄27-50岁,下发问卷213份,回收204份,回收率95.7%。调查显示78%的职业女性都不同程度存在疲乏、体力下降,烦躁失眠,情绪时常低落,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如何阻断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变,恢复健康体魄,是疗养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疗养护理工作者的责任。

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是由于生理、社会、生物等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调,功能紊乱而致,呈现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疾病,故又被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2 213例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评估

诊断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症状诊断法,MDI健康评估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包括对心脑血管病的监测预报、恶性肿瘤征象、脏器病变、血液及过敏性疾病、体内污染情况、内分泌及肢体功能、服药效果、心理及社交障碍等指标逐项评分。以100分为满分,>85为健康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70分为疾病状态。

表1 213例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诊断评估表

注:问卷调查采用慢性疲劳综合症(CFS)诊断标准表

3 职业女性形成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都有特定内容并相互关联,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 经问卷调查,213例职业女性中饮食、生活节律紊乱138例(64.8%);睡眠不足166例(77.9%),劳逸过度、紧张、睡眠不足引起机体代谢紊乱,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合理,吸收失控,给健康造成潜在危险。

3.2 环境社会的变化与心理因素 现代社会女性占了半边天,职业女性在工作中面临了与男性同样的压力,工作责任大,而家庭中女性又面临着老人年龄大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以及夫妻关系的问题等,心理压抑,精神紧张,节奏较快的工作环境,使其承受着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3.3 生物学因素 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还与个体的遗传因素以及个性特征有关。

4 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

4.1 加强亚健康状态知识的宣教工作,①在体检单位中开展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知识讲座,增强体检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分析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加强认识,有助于自我审视,可及早发现自我可能存在的亚健康状态;②倡导体检单位坚持每两年一次或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阻断亚健康向疾病转变;③科室活动室放置健康体检教育宣传册,《现代护理报》、《健康报》等在体检过程中随目可见,悬挂健康宣传标语。

4.2 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加强身体保健,督促宣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适量运动,合理安排运动与生活时间,每天应抽出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到户外,与阳光亲密接触[2]。

4.3 保障全面合理的膳食,饮食科学合理,保证营养均衡,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都不能少,又要防止营养过剩,否则都可出现亚健康状态。饮食要规律,坚持“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仁、虾皮等。

4.4 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板报形式进行宣传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给体检单位讲授心理健康课,使职业女性正确对待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电话回访,166名亚健康状态的职业女性症状明显改善,90%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和家庭中均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应激事件,有效地提高了生活、工作的适应力。

总之,利用职业女性的体检过程中,系统地做好科学指导并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消除其亚健康状态,恢复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必要且可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雪梅,王萍,徐莉.交警MDI亚健康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2).

[2]李慧珠,亚健康检测与防治,上海技术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3

首先,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是维护健康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健康意识对调节个体的健康行为具有导向性作用。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事业和幸福的保证,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之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才会在工作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想着健康,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卫生常识,注重保健,就会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去克服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自觉维护健康。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知识的普及,只要你把健康放在心上,就不难找到健康的金钥匙。

其次,要做维护健康的主人,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健康是由占30%的先天因素、占50%的生活方式因素和占20%的不断进步的医学技术因素决定的。

一要定期了解和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充分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制定具体的完善健康计划,并将计划付诸行动,及时用药或调整生活状态,未雨绸缪,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或控制其发展。

二要长期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健康的身心来自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和进步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增加了很多负担,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生活不规律、频繁的应酬、过量的烟酒、不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缺乏等导致很多富贵病发病率大幅增加,还使许多老年病的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大打折扣。因此,保持健康要从年轻时开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乐观,合理饮食,正常作息,加强锻炼,打牢身体健康的基础,还要减少对健康的透支。健康如同一个零存整取的“存折”,只有不断地储蓄,才能使“存款”的余额不断增加,进而使人拥有一笔巨大而宝贵的健康财富;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进行健康储蓄、不注意保养和爱惜自己的身体,那么健康存折上的余额就会逐渐减少,甚至会由于透支而出现赤字,最终使人疾病缠身、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要管住嘴,迈开腿,凡事量力而行,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获得健康,真正成为健康生活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三要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及时治疗存在疾病。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为追求健康长寿而乐此不疲,但一辈子不得病只是一种奢望,对于病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体验,经常有人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但也有人经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得了病,不要讳疾忌医,不要觉得自己身体好就忍着、抗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要把原本花小钱可以看好的病拖成大病,甚至直到不可救药了才想起去医院,并过分地迷信好医生、进口药、先进的医疗技术,一时病重,医生能给病人的帮助是极其有限的,即使病最终被治好了,有些病人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以前一样,这样既浪费金钱,又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最后,要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最好的保健药物是保持愉悦的心情,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自我减压,知足常乐,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追求健康长寿的人生。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4

空勤人员是特殊的群体,航空作业环境和飞行作战、训练任务对体能、反应和适应能力要求高,飞行强度大,承受的心理压力大,如果日常保健措施不当,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嗜酒、偏食、作息不规律及外界不良因素等刺激,极易使空勤人员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一般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应激能力低下、工作效率不高,处于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不完全状态。因此,进行空勤人员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对空勤人员健康教育进行系统决策,以达到系统运行的最优化,保证空勤人员的健康、提高飞行部队的战斗力很有必要。

1 空勤人员的健康特点

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千变万化的自然物种构成自然界的复杂系统。人体本身由多因子、多层次、多结构互相交织,多功能综合协调,众多子系统互生、互克、互转、互为复合对称。空勤人员健康教育是众多子系统之一,是关系到空军整体战斗力的大事。WHO指出:健康是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空勤人员健康显得尤为重要,空勤人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有积极向上、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稳定的情绪,能避免由行负荷所致过度紧张或焦虑、忧伤而产生的心理失常;充沛的精力,能充分发挥劳动能力;与人相处时,能保持融洽互助的能力。空勤人员还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只有这样,空勤人员才能求得心理、生理上的平衡,达到心身健康,确保飞行安全。

2 系统决策的基本要求

飞行活动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复杂活动,空勤人员精神常常处在高度应激状态,易发生飞行疲劳。因此,空勤人员体内存有不同程度的失控或即将失控状态,各级管理人员、航卫工作者必须从战略决策和战术指导的高度来为空勤人员制定全面的、有前瞻性的健康教育方案,使空勤人员从失控状态(疾病状态、亚健康状态)转变为自稳状态,使健康状态稳定,这就是系统决策。系统决策在战略上要求决策人员、航卫工作者对空勤人员健康教育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安排。争取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体现了系统论的整体性、目的性、最佳性原则;系统决策在战术上要求决策人员、航卫工作者在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全面综合的信息选择,谨慎、冷静的方案确定,大刀阔斧的果断行动,快速准确的信息反馈,细密周到的监督控制,从而确保空勤人员健康。这实质上体现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优越性的系统工程。系统决策有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做好空勤人员日常医疗保健工作,预防疾病的发生。

3 系统决策的基本观点

3.1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系统论观点在时间上强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要求统观空勤人员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统观飞机及装备由第一代、第二代战斗机向第三代、第四代高性能战斗机发展变化;统观军队由单一的军兵种向诸兵种联勤作战系统模式的改革。在空间上强调状态中的普遍联系,要求分析空勤人员内外环境和纵横联系。具体地说,系统性观点以系统性时空为重点,要求航卫工作者历史地、全面地对待空勤人员,把空勤人员看成一个特定的时空系统,在全面了解他们过去和现在的内外环境的基础上,做好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决策。

3.2 环境观 从内环境看,空勤人员是一个复杂有序的自稳系统;从外环境看,空勤人员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结合实体,是处于人一环境、人一飞机及人一人界面的实体,是含有一定物质、能量和力场、磁场的空间;从内外环境的关系看,空勤人员是一个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克服混乱维持稳定。因此,在作健康教育系统决策时必须重视每个飞行员的背景条件,如社会环境(包括家庭、人事关系等)、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外环境因素以及所操纵的机种、机型、总飞行小时、职务及至每次任务的具体数据和参数等方面因素,才能制定出全面优化的健康教育系统决策。

3.3 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适应与不适应。它们取决于机体与环境作用双方的质和量。

以上三个观点环环相扣,健康观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观是时空观的一部分。因此,决策人员和航卫工作者应树立全面系统的观点,从全方位对空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消除致病因素和改变不良习惯,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4 健康教育的内容

1988年在第十三届世界健康教育大会上,学者们一致认为: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健康社会环境的“大卫生”系统工程之一。机体对内外环境保持平衡是靠机体适应性来实现的。为提高适应能力,做好空勤人员健康教育的系统决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展正常人生理、心理知识的教育,讲解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健康与疾病等知识。开展航空生理、心理学知识的教育,预防航空疾病,同时还要进行航空救生脱险等医学教育(航空生理训练),使其了解正常人生理、心理和航空中各种异常环境因素对人体影响及其防护、救生原理、救生装备的使用方法,教育内容还应包括高空低气压影响,供氧装备及其他防护救生装备使用方法的体验,航空环境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对策等。

2)改善空勤人员作业环境、居室环境、服饰等,这本是工作人员的事,但空勤人员应密切配合和遵守。如飞行采用密封增压座舱可以保护人体避免受到高空环境因素危害;空勤人员居室要布置合理,宜优美、安静、整洁、舒适,应有良好的朝向、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服饰穿着以舒适为度,勤换衣裤。

3)改善空勤人员营养膳食,使空勤人员膳食结构按飞行的要求搭配合理。宜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糖。

4)教育空勤人员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从而保持身心平衡,达到心理健康。

5)教育空勤人员树立大卫生观,纠正不良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如不抽烟、不嗜酒、按时作息等。

6)教育空勤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5 健康教育的实施

空勤人员总体思想、文化素质较高,热爱本职工作,而且过着集体生活,因此进行健康教育存在有利条件。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空勤人员健康教育,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大纲,同时可以编写空勤人员健康教育材料。根据航空生理、心理特征和大卫生观念进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飞行大队或其他部门的卫生宣传板报,以卫生课、幻灯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还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卫生知识竞赛,使健康教育开展得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人人懂得健康维护。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上越来越需要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当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适当的医疗监督、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

2.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有时又称精神健康,指的是人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包括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况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

2.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内外众多心理学专家、学者根据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普查的结果分析和研究,制定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如下:(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2)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4)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们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改变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德国学者施特劳岑贝格认为:“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毅力、纪律性、自我批评和克制自己的能力,能激励人们向往美好的东西,他们是同不诚实和卑鄙龌龊势不两立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指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每天坚持参加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从体育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使人的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增强,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方向的教育,使练习者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4.2培养愉快、乐观的情绪。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长期闷在心里,会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合理的方法宣泄掉,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和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育教育就有这种功能。如在投中练习中,让学生把靶子看成是自己憎恨的“事或物”,投中、打倒,尽情发泄,可以消除敌对、偏执、强迫等心理,排遣不良的情绪。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心境。

4.3培养机智、灵活、果断、顽强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

现在一些中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等原因,抗挫折能力差,竞争能力差,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立足,很难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竞争就有失败,要竞争就要有抗挫折能力,中学生在竞争中认识自己到底有多少潜能,进而才能增强能力。体育教学能帮助他们适应竞争的环境。如通过一些教学比赛和小型的竞赛,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为一点点小挫折而失望、悲观,甚至消沉,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再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4.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不利于竞赛的因素。人们通过运动方式来表达团结、友爱、和平、进步等先进思想。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

4.5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是培养自信心的良策。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自己寻找改正缺点的方法,并尊重他们的见解,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有一种“我是一个独立的人”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5.结语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与其他教育活动不完全相同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特有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克服一些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贤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7.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

[3]刘殊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德师专学校,2001,(1).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6

1、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2、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幼儿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①乐于学习,发展智力;②适应生活,学习自理;③悦纳自我,具有自信:④乐于交往,融入群体;⑤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3、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幼儿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4、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幼儿健康心态的表率。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幼儿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5、及时增加幼儿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本质上说,幼儿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幼儿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幼儿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使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幼儿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幼儿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幼儿,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幼儿加以指导改正。

6、幼儿教师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做出应有努力。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儿园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促进幼儿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环境,创设良好浓郁的心理氛围。最后,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7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4、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来源:文章屋网 )

保持良好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篇8

前言: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阈限时,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性、助人性的教师职业,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生成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的长期高水平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表现为:对教学缺乏热情,得过且过,对工作处处不满,上课无精打采,并经常走神,讲课思路涣散,对学生不负责任,有时控制不了局面甚至出口伤人,大打出手,对教师教书育人的价值认同感下降,无意也无力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其危害如下:

(一)影响工作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甚至可以说是最具创造性的职业之一。因为教师的影响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物。如若产生职业倦怠感,肯定会对这三个方面有影响,教学效果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师生及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影响工作,就是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二)影响健康

所谓的“影响健康”,主要指的是影响身体健康、生理健康。人民教师为人民,但身体是工作的本钱。教师倦怠虽多源于心理疲乏而非身体的劳累,但心理与生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倦怠症状,必会对生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与治疗

金宋四大家的朱震亨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这就像“备土以防水”;“备水以防火”(《丹溪心法》)一样。可见古人养生的精妙在于“防患于未然”。面对职业倦怠,我们应采取接行动进行有效防范。

(一)保持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是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必备条件。正确的运动方式,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力、心理耐挫力和情感;运动能清理和宣泄负性情绪,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改善工作压力下大脑的活动节奏,缓解和消除沮丧情绪;运动使我们工作更富有激情,提高工作效率,使倦怠感得以淡化和消除,在融洽的氛围中和谐发展。

(二)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概念,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有:

1.明确的职业规划;

2.接受现实;

3.学会自我调试,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

4.审时度势,扬长避短;

5.宽以待人,知足常乐。

因此,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把目标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调适对社会和他人的期望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均有助于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我们健康身体的基本条件;是我们精力充沛,激情勃发投入工作的基本保障;是我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要求;需要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恒久地坚持,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习惯。良好的饮食、作息、锻炼、卫生习惯,为有效地帮助我们调节和环节职业倦怠所致的身心疲倦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快乐地工作、生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因而需要具备多种教育教学和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教学情境。教师只要坚持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就会有能力和底气摆脱职业倦怠的纠缠,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标本兼治的问题解决策略。只有当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对自如、得心应手,才能更加有效地远离工作倦怠。

职业倦怠是职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冷静下来,理性地接受,寻找原因;学会放松,改善情绪;换个角度,改变看法;建立自信,修订目标。经过自我调节或及时求助于专业人员,就能尽早消除症状,重燃工作激情。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为何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与课堂上数十个跳跃搏动的生命体对话中去体会真正的快乐呢?多姿多彩是一生,暗淡无光也是一生;平淡无奇是一生,精彩纷呈也是一生,关键在于秉持什么心态。让我们把握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活出自我,活出幸福,活出精彩。

上一篇:超高层结构设计要点范文 下一篇:商业设计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