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6 17:17:25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1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上越来越需要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当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适当的医疗监督、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

2.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有时又称精神健康,指的是人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包括自身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况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适应良好的状态。

2.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内外众多心理学专家、学者根据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状态普查的结果分析和研究,制定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如下:(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2)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4)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的人格;(5)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3.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我们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改变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4.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德国学者施特劳岑贝格认为:“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毅力、纪律性、自我批评和克制自己的能力,能激励人们向往美好的东西,他们是同不诚实和卑鄙龌龊势不两立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师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指导,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消除紧张情绪;每天坚持参加一个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学生身心愉快,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提高,自信心加强,并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从体育教育的特点与功能分析,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与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使人的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增强,促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方向的教育,使练习者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智慧与实践能力。

4.2培养愉快、乐观的情绪。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定会遇到不如意的事,长期闷在心里,会对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可以通过适当合理的方法宣泄掉,再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和保持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育教育就有这种功能。如在投中练习中,让学生把靶子看成是自己憎恨的“事或物”,投中、打倒,尽情发泄,可以消除敌对、偏执、强迫等心理,排遣不良的情绪。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心境。

4.3培养机智、灵活、果断、顽强的意志和竞争意识,体验挫折感和成功感。

现在一些中学生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等原因,抗挫折能力差,竞争能力差,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立足,很难适应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竞争就有失败,要竞争就要有抗挫折能力,中学生在竞争中认识自己到底有多少潜能,进而才能增强能力。体育教学能帮助他们适应竞争的环境。如通过一些教学比赛和小型的竞赛,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为一点点小挫折而失望、悲观,甚至消沉,使他们在一次次比赛的失败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再通过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4.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不利于竞赛的因素。人们通过运动方式来表达团结、友爱、和平、进步等先进思想。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豁达大方。

4.5让自信扎根学生的心灵。

尊重学生是培养自信心的良策。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当学生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们自己寻找改正缺点的方法,并尊重他们的见解,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有一种“我是一个独立的人”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信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组织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5.结语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到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体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与其他教育活动不完全相同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特有的优势,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克服一些心理障碍,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贤峰.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7.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1.

[3]刘殊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宁德师专学校,2001,(1).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2

老年身心健康状况、医疗保健、社会角色改变等多方面存在问题,使其产生悲观、抑郁、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者导致精神障碍及过早痴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各种困难,这个日益严重的社会化问题,为推进我国社区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料和依据。

我国社区老年人状况

我国从1997年开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截至2005年底全国95%的市级以上城市86%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创建了108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基本形成了卫生服务组织和服务网络。社区护理的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老年人是社区重点保健群体。

独居老人社会化因素

老龄化社会又称为老龄化国家和地区,联合国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的7%以上称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家庭结构的转型,出现了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独自生活。

独居老年人心理特点

孤独心理:老年人刚离开曾经工作过的岗位回到家里,远离同事和朋友,子女忙于工作,生活早出晚归,自己面对电视和空荡荡的家,久而久之便产生孤独、空虚甚至被冷落遗弃的心理。

怀旧心理:怀旧心理是老年人的普遍心理,他们常常留恋过去的那些忙碌的日子,留恋家里的旧事旧物,怀念已故的友人,面对失去工作、朋友、配偶,失去以往的权力和能力,回忆自己的一生,怀旧心理越来越强烈,基于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固执己见的心理逐渐增强,变得保守,缺乏耐心和宽容。

忧虑多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退化身体状况较差,容易生病,子女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孩子和家庭,很难照顾到老人,有的子女认为老人是负担,使老人的身心难以获得精心照料,患病的身体带来负性影响,加重了身心不适,导致老年人遇事急躁,自我控制力较差,有的因为听力下降听错或者曲解别人的谈话意思,产生多疑而影响自己的心理平衡。

牵挂心理:老年人把对工作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子女的过分担心上,总想让子女按自己的要求做事,当得不到晚辈得认同和支持时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被嫌弃感。

影响心理健康因素

心理健康的内容: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活动和生理状态,正常包括心理过程(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正常。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①性格健全,开朗乐观,②情绪稳定,善于调试,③社会适应良好,能应对各种应急事件,④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⑤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心理健康的相关影响因素:从现在心理应对理论来看,各种应激作用的有关心理健康因素,如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和社会支持等可能通过身心中介机制,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从分析来看主观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远大于人口变量和相关因素影响。独居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蔚籍,生活单调形成老人性格抑郁,行为能力降低,记忆力和判断力衰退,诱发老年痴呆。同时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和患疾病次数越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心理健康与患病数量呈负相关,尽管心理状况与年龄成负相关,但居住状况、教育程度、健康综合状况、体能、生活规律等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有相互调节的作用,使心理健康保持基本良好。

社区护理对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家庭、亲属、朋友、同事)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是建立在社会支持系统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力。研究报告表明,我国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健康的方面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低。主观支持是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主要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有关。客观支持是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的支持,是独立于个体感受到的客观存在现实。因此,老年人需要心理关怀和辅导的要求更为迫切,社会有义务帮助他们,以新的角色融入社会。

老年人的健身娱乐活动:社区护士要鼓励老年人增加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增加他们对支持的感受。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如适应老人活动的体育器材、室、小型的文艺活动场所、书画学习班、老年大学等。一些娱乐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以寻找自己新的生活目标,提高其社会价值的能力。

老年人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其提供医疗保健知识,使其了解一些常见的慢性病的常识及自我保健的常识、部分医疗器械的使用和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等。并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家庭护理,相应的康复训练,掌握一些保健技能,学会对一些疾病的自我检测与检测,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以消除身心病因的隐患。

生活护理:指导老年人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高糖、高盐、高脂及难消化的饮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规律,抽烟酗酒,对生活自理障碍的老年患者,指导其进行功能训练,使老人感到自己的能力及生活的意义和乐趣,使老人有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社区护士对老人进行家访时应耐心倾听老人诉说,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去取的老人的信任以了解其心理需求,尽可能满足其愿望。指导老人有心理压力时,使用自言自语心理调试法、活动转移法、倾诉法及放松技术疗法来避免过度地压抑、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刺激,保持宽容豁达的处世态度,正确面对衰老,面对疾病,调整心理, 顺应规律,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讨 论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3

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其形成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无明显的病理改变,却往往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现调查我院临床护士的健康状况,分析亚健康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咸宁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无慢性疾病的临床护士300人,女性,年龄20~45岁,均从事临床一线工作且上夜班,工龄1~25年。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的“护理人员亚健康状况评价调查表”。问卷包括10个方面内容:精神压力大、工作效率下降、反应能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身心疲惫、情绪变化、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不协调等。每项按2~10分打分,总分100分。自测总分超过30分,说明已有健康问题;总分超过50分,说明处于较明显的亚健康状态;总分超过80分,说明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2 结 果

共发放调查表300份,有效收回296份。表1显示: 51.4%的临床护士感到精神压力大,50.7%的临床护士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失眠或多梦,47.3%的临床护士感到身心疲惫:易疲劳或肌肉关节酸痛,45.3%表现为情绪变化:焦虑或抑郁。表2显示:52.7%的临床护士自测评分超过30分,已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存在。说明我院临床护士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表1 296名临床护士亚健康状况评价表2 296名临床护士亚健康自测评分状态结构比

3 讨 论

3.1 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①工作性质:临床护士工作在临床一线,工作节奏快、责任重,工作期间精力高度集中,面对危重病人思想高度紧张。②工作环境:临床护士每天面对患者,工作空间色调单一,思想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护患关系紧张,医疗责任保险不完善,工作中护士健康及安全经常受到威胁。③心理因素: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护理工作职业风险越来越大,护士会经常感到恐惧、紧张、焦虑和担忧。④社会因素:由于护士工作的性质,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同时,社会对护理工作的偏见,使护理人员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加之需应对频繁的业务考核、职称晋升等,护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体力,导致脑力和体力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2 对策

护理人员应调整工作方法,准确把握自己。适当地调整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调整自己工作情绪,准确地把握自己对工作的适应方向和程度,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有步骤地把工作做好,善于与他人合作,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样既能干好工作又能保持健康。

护理人员应面对现实,保持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乐观待己,宽以待人,努力对所护理的患者及其他人群感兴趣,寻找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赞赏别人,从而增强自信。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转变从业观念,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护理事业,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护理人员应调节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很多,适当的体育锻炼、优美的音乐旋律、均衡的营养等,这些都能够达到使自己放松的目的。对一些无名的焦虑和担忧,一是要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化焦虑为镇静;二是要学会控制和调适自己,不要过分执着;三要学会转移自己的烦恼,不管遇到多么不愉快的事情,转移都是一个最实用的方法。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4

心理健康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事不言而喻的,笔者作为县卫生局综合科即办公室,主要负责县红十字会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相较于普通人来说更为重要:

1.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消除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有助于在工作中作出正确的决断、决策和方案。

2.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保持充足的工作热情,消除因冷落、批评造成的负面情绪,准确把握好工作的有力时机。

3.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排除工作中的压力,杜绝不不理性事件的发生。

4.健康的心理有助于人们增强对欲望、贪念的抵抗,对决贪污、受贿事件的发生,避免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伤害。

二、心理健康的保健建议

1坦然接受的心态

要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必须要有坦然接受的心态,正视自己的真实情感,即使是自己心理中的一些负面情绪也可以正视,时刻保持自信。

2正确的认识自我

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自我,直面自己的心理弱点,并重视它的存在。消极情绪的存在,就是我们心理弱点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要经常注意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心理弱点,便于对症下药。

3适度的表达

人的情绪,就像是一座火山,继续的负面情绪越多,爆发起来就越严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适度的表达,让负面情绪不断减压,杜绝其因长期的压抑而导致爆发,造成严重后果。

4选择合适的方法宣泄

人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度表达来疏导,但是当压力过大时,适度表达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宣泄。当前,我们主要运用的宣泄方式包括:大喊大叫:选择无人的环境,将腹中怨气全部喊出来;倾诉哭泣:找到自己信得过的亲戚、培养,将满肚子的委屈、怨气向他们倾诉;书写绘画:研究表明,用心的书写绘画可以使人心情平和,消除不良情绪;运动:打沙袋,剧烈运动,可以将心中的怨气快速发泄出来。

三、小结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5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心理状态 提高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者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做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有关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焦虑、神经衰落等心理行为问题。作为教育的实践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谈谈看法。

一、学校要多关心教师的心理状态

1.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地点是学校,学校的环境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状态。目前,教师面临应试教育中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评价教师的优劣与否;在新课程改革下更新教育理念的职业需要;在教育体系改革中末位淘汰的潜在竞争,以及在教育教学、教研和迎接各级质量检查、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单位、会考统考等纷繁复杂的工作。这些都是造成教师心理压力的集中所在[1]。学校领导应坚持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改进领导方式,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好坏的唯一标准;其次,根据教师不同的目标,学校应积极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满足教师不同的心理需求。例如:青年教师有较强的发展欲望,学校应多给他们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争当学科带头人的激情,对老年教师学校应多给予机会满足他们尊重的心理需求。在新改革下,学校应多为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允许教师逐步尽快地实施,不要要求教师一步到位。总之,尽量消除教师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工作中保持轻松、积极的良好心理状态。

2.学校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3.学校要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等。每学期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

二、教师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现代重压下的教师要有心理保健意识,懂得如何调节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正确看待自己。卡耐基说:“决定我们的幸福与不幸,快乐与否,不在于我们是谁,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有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想。”可见教师要正确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既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又不要把自己估得过低。不跟别人做无谓的比较,因为“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也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有的同事课上得好,不见得他对班级学生的管理能力强;有的同事在经济上宽裕,不见得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指数比他低。正确看待自己,这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课,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从而保持乐观、开朗、积极的健康心态。

2.自我调节。“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教师当情绪不佳时应努力自我调节。例如:可以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绪和情绪,对抑郁、焦虑、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以通过听音乐、舒缓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旅游、读自己喜爱的书、聊天、聚会等活动宣泄不良情绪。当心中的不快自由充分地释放出来,心理“病毒”的伤害和工作的压力,就会一并远离,从而使教师保持轻松、愉快的良好心态。

3.拓宽心胸。教师这个特殊的行业,决定了教师在学校所处的人际关系比其他行业更具有复杂性。教师要以宽阔的胸怀面对领导,与同事友好相处,宽容对待学生。“宰相肚里能撑船”,“笑一笑,十年少”,有了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宽阔的胸怀,教师就容易保持心理的健康状态。

4.更年期的调节。更年期是人的机体在衰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约有3/4的女性在更年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其导致的心理不适主要表现为: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或忧郁、烦躁、焦虑、多梦、失眠等不良情绪状态。在特殊时期女教师在日常饮食中应适量补充能增加雌激素的食物,如:乌骨鸡、黄豆、蜂蜜等。尤其是黄豆,其所含的大豆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雌激素的功能,对维持女性体内激素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平时应少喝咖啡、浓茶、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根据中医理论,“更年之期,肾气渐衰,天癸渐竭”,“肾虚不能涵养肝木,则肝气郁结”。有的女教师在更年期症状表现比较明显的,除了注意饮食调养外,还应从补肾的基础上,辅以疏肝解郁,滋养心神的中药调理,可缓解其心理不适。对于症状严重的,可在妇科医生的指导下,实施长期小剂量的雌激素替代疗法;雄激素和雌激素合并应用;雌孕激素合并疗法及安定剂与谷维素的配合使用等治疗方法。使女性体内的激素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消除缓解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引起的精神症状。目前女性的更年期已为人们所熟知,男性更年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其发生的程度比女性轻,常常被人们忽视。由于酒精和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很大,因此男教师应少饮酒,少吸烟,少吃含糖高的食物,坚持低盐、清淡、荤素搭配的饮食方式。适当食用含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类的食物,如:鸡、鱼、兔肉、青菜等。课余多参加体育锻炼、爬山运动、聚会等活动,可以释放减轻男教师心理上的压力,使其更顺利地渡过更年期。

三、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的心理状态,除了受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外,社会的理解、认可和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就事不关己,一切责任都是学校教师的,不管孩子的品行端正与否,还是成绩好坏都与家长无关。一旦当孩子出现行为品质不好或学习成绩差时,就怪罪学校教师,认为教师不负责任,没有管教好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当众辱骂教师,给教师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2.社会应增加对教师的物质鼓励,如:提高工资、提高奖励等方式表示对教师工作的肯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可以减少教师队伍中优秀人才的流失,从而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度,使得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道权.请您慎念三字经.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2008(4).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6

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对危害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管理,并通过积极干预消除风险,以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管理过程,最终使个体保持可能实现的最佳健康状态。万事健康为先,健康是天大的事,在新的一年,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要为自己做一份健康管理计划。可以从各个角度入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体裁衣,制定出自己新的一年的健康计划,让你的事业可持续发展。

为自己找个健康管家

很多单位有到年底给员工做体检的安排,不少人在拿到体检报告后,对于有些结果似懂非懂,而对有些稍微超出正常指标的参数,没有过多留意,也没有让专业人士仔细分析体检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除非有重大疾病出现。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外已经十分普及的健康管理,在中国却是应者寥寥。许多人对于医疗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门诊、吃药、手术”医疗老三项上,而没有在自己“活蹦乱跳”时就把健康纳入到管理的轨道上。其实,健康是需要经营管理的,就如同对自己的资产进行理财一样。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管理这一新生行业已在一些大都市应运而生。

提高自己的健商指数

健商这个新理念的提出,并不是对智商和情商的简单模仿,它由已故国际著名人类健康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教授提出,他把健商提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发展出了一种健商文化。他认为健商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自我保健,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上,“你要主宰你自己的健康命运,而不要把一切都交给‘专家’。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必要的健康知识,掌握保持健康的技巧,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健康”。谢华真博士还特别强调不能只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病,而是要把健康看成身心全面健康的状态,它“包括你存在的所有方面――身体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灵的、环境的和社会的”。为此他主张必须告别这个时代自我放纵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保持身心健康的角度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

在外企工作的李小姐,书架上摆满了外语书和专业书,她坦言自己很少去看有关健康方面的书籍。2009年,一场大病让她休息了半年多,使她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新的一年,她的计划是多读些有关健康方面的书籍,多参加一些健康讲座,掌握正确实用的健康知识,提高自己的健商指数,用行动来获得健康。

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

张先生一直酷爱运动,经常去爬山,每周至少3次,以前他血压高,常常依靠吃药。自从尝试爬山锻炼后,慢慢地远离了药物。今年,他说要发动家人和他一起去爬山,让他们也提早受益。

刘小姐,外企高级白领,整日坐在电脑旁。她没有整段的时间去健身,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给自己买了一个计步器,别在腰部,计划每天走8000步。

李小姐,30岁,2007年深受鼻炎的困扰,她为此吃了不少药,打过吊针,甚还特地回老家看病。虽有所好转但好景不长,天气稍有变化就发作,严重影响了其生活和工作。一位老大夫告诉她,要想使鼻炎不发作,最好的办法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所以新年伊始,她决定早晨开始跑步。

李老师,患糖尿病多年,平时对食物限制严格,加上注意活动,血糖控制得很好。她说,最大受益是每天早晚牵着小狗在楼下遛弯,既锻炼了身体,又解除了孤独,可谓一举两得。

这些健身方法简单易行,但贵在坚持。上述事例告诉我们,早一点健身,早一些受益,许多病症就会远离我们。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但愿健身计划也像工作计划那样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只要你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关爱自己,健康就不会辜负你。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高校的重大课题,而大学生综合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也很多,本文就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因此,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其心理保健意识。为此,我们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3)心理健康是师范生从事未来职业之必须。(4)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二、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三、结合教材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

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愉快、顺利、圆满地度过和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在讲“情感” 一章时,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学生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在挫折和艰难险阻面前,才不至于失去理智、丧失信心或一蹶不振,从而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四、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话、咨询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和提高。某学生,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又引发严重的神经性抑郁、疑心,内心极度苦闷,总觉得所有的人都在鄙视、嘲笑自己,每天走路时不敢抬头,每当抬头时,总觉得人们都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好像是在议论自己……为此而焦虑、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状况恶化,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精神状态一度达到崩溃的边缘。对此,通过咨询和多次谈心,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冲突、苦闷,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某些人格缺陷,引导他认识自己的某些忧虑、疑心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并对他内心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同情。进而又调动班干部,特别是同宿舍的同学在其生活中、学习上给以关心和帮助,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鼓励他以积极的姿态进行交往,主动改善人际关系。最后这位同学恢复了往日的风采和自信,圆满地完成了大学的学业,现在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差异性,如性别差异、气质类型差异、认识水平差异,要找到问题的症结, 切不可盲目行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井玲等主编.心理修养与成才.陕西人民出版社.

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方法篇8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

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情况等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未来职业的选择等问题不知所措时,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表现出敏感、错觉、幻觉、遗忘、妄想等紊乱的心理特点;行为方面,如个人常常表现出焦虑、冷漠、固执、偏激、心灰意冷等情绪,难以与他人共处,最终做出一些极端行为。最近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件,如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南航刺杀案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议论:现在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新华社评论此事时,引用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高校本是一个相对纯洁的地方,有些大学生却因利欲熏心、琐事纠纷,不顾昔日之情变身刽子手,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无故离开我们,一个个悔恨的身影受到法律与良心的制裁,着实令人痛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学生理应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保持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将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像学科教育和规范教育那样已成为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受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诸多问题,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犯罪等问题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研究表明,现阶段大学生在生理发展上已接近和达到成熟,这为他们的独立生活和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生理发展接近和达到成熟必然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发展变化:一是成熟感和独立性突出增强。随着身高体重的增长,大学生不仅从体态上感到自己长大了,而且从内心体验上加强了这种成熟感,因而他们强烈要求独立自主。二是大学生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他们向往未来、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己取得成就、更加关心政治等,力求处处表现自己。三是大学生的智力发达,但心理的成熟落后于生理的成熟。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正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却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大学生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完全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这种心理发展特点的两面性,反映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着显著的自我矛盾。对此,人们应有正确的认识。

二、要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研究和论述,在此引用1946年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从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即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为了正确地判别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我们需要研究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可以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下述几方面: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意识明确,并能悦纳自己;6.人际关系良好;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

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为此,高校应当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各高校要及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介入和有效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各种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积郁,开发身心潜能,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同学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近年,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先后开始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实践,这是非常可喜的,希望这样的改革能更快从形式模仿转向深层次的教育理念契合,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学子们获得抗压锻炼、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四、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为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里,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些保持健康心理的要诀。

一要自立自强。大学生凡事都不要依赖别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提升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二要宽厚善友。大学生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攀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

四要培养兴趣。大学生在学校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

五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照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其次,凡事都要留有余地,制订计划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过于苛刻,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之中会遭遇多种环境及变化。当代大学生渴望成才、追求卓越,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很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去适应环境,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德育创新的要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系统中的基础,同时又渗透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必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江宁.大学生心理学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林键宏.科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上一篇:纺织工程就业现状范文 下一篇:汽车专业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