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27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1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重点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现将对呼吸衰竭护理实践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房尽量朝阳,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还要保持安静,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病情稍轻者可适当进行一些功能锻炼,活动量以活动后不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为宜。饮食应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一般患者半卧位,昏迷患者要侧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气管,气管插管切开患者应取仰卧位。

2病情观察

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肌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等情况做好及时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况,重症患者需24h监测血压、呼吸和心率等情况,注意SaO2的变化及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观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呼吸音及音变化;患者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尿量及水肿情况等。昏迷者应评估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及时了解血气分析、尿常规、电解质等检查结果。在病情观察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

3合理给氧

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特点,合理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提高氧弥散能力,以纠正缺氧,减轻组织损伤,恢复脏器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对单纯性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高浓度吸氧有效,而缺氧兼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须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如保持气道通畅、清除痰液、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明显改善通气。严重呼吸衰竭通气功能明显障碍,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在吸氧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发绀是否减轻,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氧疗有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血气结果及时调节吸氧流量或浓度,以防止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麻醉,并注意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堵塞可引起换气功能出现障碍,致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1)神志清醒的患者,向患者讲清咳嗽、咳痰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咳嗽,并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如深吸一口气后再用力咳,这样主动咳嗽可加强气管和支气管的纤毛上皮运动,使附着于管壁的分泌物便于咳出,有利于气体进入肺泡,以维持氧张力。(2)经常变换,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保证支气管各方面的引流,以利于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一般1~3h翻身1次,并做好褥疮护理。昏迷患者在翻身前应先吸净口腔壁咽部的分泌物,以免变动时痰液流动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3)每次翻身时,用手掌轻轻叩打患者的胸背部,由下而上、由两边向中间顺序拍打,通过拍打的震动使痰易于咳出。(4)咳嗽无力,不能自行咳嗽,呼吸道又有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口腔或壁腔吸痰,吸痰时如痰液黏稠,堵塞导管,不易吸出,可滴入等渗盐水少许,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吸出。 (5)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分流,在雾化中使药液成雾状喷出,而进入患者体内――支气管与肺泡,直至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5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呼吸兴奋剂可达到加强自主呼吸和改善神志的作用,所以,有广泛支气管痉挛和痰液阻塞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在静脉点滴呼吸兴奋剂应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需要减慢滴速或暂停使用。

6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和预后的顾虑,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忧虑心理,极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语言表达及沟通障碍,情绪烦躁,痛苦悲观,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拒绝治疗或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心理。这时应多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鼓励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等各种缓解焦虑的方法。如采用缓慢缩唇呼吸、渐进性放松和想象疾病已经好转等方法,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改善通气效果的作用。

7体会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2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口腔颌面部损伤; 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5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132-01

重型颅脑损伤属颅脑外科急危症。合并口腔颌面部损伤更增加了抢救麻醉难度,除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外,常合并呼吸,循环障碍,必须采取积极处理,才能挽救患者生命,我院自2006年以来共实施急症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口腔颌面部损伤急救手术2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9―78岁。19―60岁16例,60岁以上5例。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12例,脑内血肿6例,脑挫裂伤3例,入院时合并上颌窦开放骨折1例,上颌骨折4例,下颌骨骨折8例,颧弓开放性骨折1例,牙齿脱落舌咬伤3例,颊部撕裂伤4例,入院时休克12例。

2 急救措施

2.1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严重脑外伤病人往往无需麻醉即可行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本组入手术室后在麻醉诱导下气管插管15例,局麻下气管切开6例。彻底清除口鼻腔血液,分泌物和异物后辅助呼吸。

2.2 快速扩容,抗休克,维持循环功能稳定。估计出血多,血压偏低的病人均第一时间建立2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等张电解质和胶体溶液,输新鲜血或红细胞,在血容量补足后,血压仍不开者,适当应用升压药。12例入院时已不同程度休克者径上述处理后,休克纠正、血压、心率、脉搏的稳定,为尽早麻醉和手术做了前提性的准备。

2.3 联合检测BP、CVP、P、了解循环功能情况;监测R和Spo2 了解呼吸功能和氧合状态监测尿量了解肾功能;监测ECG了解心率、心律、心肌缺血、低钾等情况。

3 麻醉方法

3.1 根据病情选择气管插管及插管途径,本组6例因口腔颌面严重损伤、血块、异物梗阻而实施气管切开术,15例气管插管,6例经鼻插管,9例经口插管。

3.2 麻醉全部采用5%咪达唑仑和芬太尼慢诱导,氟芬合剂静脉复合维持麻醉,非去极化肌松药,机控呼吸,当探查颅内深部组织时,丙泊酚2.5mg/kg适度加深麻醉,力求麻醉平稳,不使病人产生呛咳反应,采用脉搏氧饱和度仪监测Spo2了解病人氧合及通气情况。

3.3 联合应用速尿,甘露醇利尿,脱水、控制颅内压升高。速尿20―60mg/次 甘露醇1―2g/kg/次,酌情重复使用。

4 结果

本组除1例因大脑中动脉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全部平稳耐受手术,术毕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带馆回ICU病房,待自主呼吸功能恢复平稳后拔管。

5 讨论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3

【关键词】昏迷;口咽通气管

昏迷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的高度抑制状态,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致呼吸防御机能减弱造成咽部肌群完全或不完全麻痹引起舌根后坠。常表现为:呼吸费力、张口呼吸、鼾声呼吸、呼吸频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若不及时处理则缺氧加重,极易发生窒息,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我科自2010~2012年对21例昏迷舌后坠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进行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昏迷舌后坠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男12例,女9例,年龄40-88岁。其中症状性癫痫3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脑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干梗塞3例,使用时间为5h-10d。

1.2 方法

1.2.1 管道选择 通气管主要包括翼缘、牙垫部分、咽弯曲度三部分。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适宜的口咽通气管型号。太长的口咽通气管接触会厌引起呕吐,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因此,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未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异物梗阻患者禁忌使用。

1.2.2 选择恰当的放置方法 前向患者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取得家属理解和配合。操作前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有无活动义齿,有活动义齿者应取下并清洁口腔分泌物后再放置,以免在放置口咽通气管时将脱落的假牙和分泌物推向咽喉深部阻塞气道。置管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另一种为反向插入法,口咽通气管倒转(弓背向上)插入口中,当通气管的顶端触及硬腭的后弓时将口咽管转180度放置合适位。口咽通气管的顶端通常位于舌根与喉的一方,管子的双翼置于双唇间舒适的位置。对于症状性癫痫患者出现牙关紧闭时,不能强行撬开,否则会造成患者牙齿松动或脱落。置管成功后用2条胶布交叉定于面颊两侧,或用绷带穿过口咽管翼缘两侧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者颈后固定,并为患者摆置舒服。

2、结果

我科21例昏迷舌后坠患者经放置口咽通气管并结合有效吸痰后,缺氧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氧饱和度由原来的60%~85%上升至90%~99%。其中,17例患者呼吸平顺、规律、频率18-22次/分。2例大面积脑梗死和1例脑干梗塞患者虽然使用口咽通气管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但病情加重出现脑疝转至ICU进行气管插管。1例症状性癫痫患者因经济困难,家属要求出院转回当地卫生院继续治疗。

3、护理

3.1 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吸引时间不可持续超过10~15s,负荷不可过大。如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则不宜使用口咽通气管,以免引起窒息。

3.2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记录病情进展,并配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如出现呼吸不规则,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呼吸骤停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拔除口咽通气管迅速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囊(或呼吸机)辅助治疗。

3.3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口咽通气管每2~3h更换管的位置,防止口腔粘膜受压过久引起糜烂和溃疡,口腔护理2~3次/天,擦洗时必须将胶布取掉后,一手固定口咽通气管,一手用棉球擦拭口腔,并每日清洗、消毒更换口咽通气管,防止痰痂堵塞。

3.4 注意氧疗及湿化: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既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及灰尘,或采用经口咽通气管行1.25%碳酸氢钠气道湿化冲洗吸痰,也可将5-10ml生理盐水缓慢滴入然后吸出,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吸氧时接温水湿化瓶,使吸入氧气温度维持在32~35度。

4、讨论

口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属无创伤,易于掌握而且能迅速有效地改善通气的一种方法。其优势体现为:(1)吸痰途径由鼻腔改为口腔,减少吸痰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并防止舌后坠,有利于吸痰。(2)提高抢救成功率,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3)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4)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以免受损伤,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取代牙垫的作用。若患者为呼吸机麻痹或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即使放置口咽通气管也不能改善呼吸情况,应急改变策略,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因此,口咽通气管是放置口咽部起到支架作用的通气性管道,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

[2]刘均娥. 诊护理学.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4

【关键词】重型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48-0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呼吸道不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加重脑及重要组织器官缺氧。气管切开对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减少气道死腔、改善肺部通气功能、保证脑组织供氧、减轻肺水肿,防治呼吸道感染具有积极作用[1],有助于颅脑损伤疾病的治疗。但是术后由于感染、窒息、大出血及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

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19-75岁,置管时间3-10d,经治疗后34例生命体征平稳转普通病房,3例发生肺部感染,4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4例由于合并多器官损伤死亡。

2护理措施

2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实施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的情况,保持出入水量的平衡,并勤于观察患者的面色、、各管道是否通畅,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及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观察有无皮下气肿、纵膈气肿、气胸、心包气肿、气管黏膜切口的出血、有无切口感染等。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护理气管切开成功的关键,而正确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操作手段。操作不当可致缺氧和低氧血症,吸引时间过长,压力过高,管太粗等都可能导致气管痉挛、心律失常、颅内压增高或气道损伤等。

2.2.1 掌握正确吸痰方法

吸痰前评估病人痰鸣音位置和性质,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吸引器负压调节为成人40.0~53.3kPa左右。一次吸痰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分钟。吸痰管左右旋转向上提拉,边吸边退,吸痰前后视病情给予高流量吸氧每分钟3~5升,如上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前给纯氧,持续2~3分钟,以预防缺氧和低氧血症。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如有异常暂停吸痰同时报告医生。

2.2.2 选择适当时机吸痰,

患者在气管切开早期,患者自主咳嗽能力差,若不及时将痰液吸出则有窒息和感染的危险,若频繁吸痰则会产生不良的刺激反应,损伤气道或使分泌物增多。因此我们采取间断性必要时吸痰的方法,即患者咳嗽或呼吸抑制、气道不畅、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进行吸痰。尽量在雾化或湿化后15min吸痰,如果过早药液不能充分吸收,痰液没有溶解稀释。对于鼻饲患者应尽量在鼻饲前或后30min进行,以防刺激引起鼻饲液倒流[2]。

2.3加强气道的湿化

因人工气道自身的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以及套管局部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粘稠,易使分泌物干燥粘结,堵塞管腔。而肺部感染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湿化的目的是维护呼吸道正常功能,保证分泌物引流通畅。根据病情采用气管内滴药和雾化吸入可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预防肺部感染。从气管套管口给予雾化吸入,每次30分钟,每6h~8h一次。

2.4防脱管防误吸

2.4.1防止脱管:颅脑外伤病人多伴有意识障碍、烦躁,可将病人双手佩戴手套、约束带,固定于床边,并要有床栏加以保护。特别烦躁者可遵医嘱使用一些镇静药,防止意外拔除套管。

2.4.2防止误吸:鼻饲时头部应抬高30°~45°,滴入速度缓慢。并采取少量多次鼻饲,定时调整鼻饲管的位置。同时在鼻饲后30分钟避免翻身拍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达到降低肺部感染的机会。

2.5舒适的

颅脑损伤患者一般头部抬高15°~30°,要避免颈部屈曲,保持头、胸、气管套管在一条线上。每两小时或适时予以翻身拍背1次,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拍背时手指并拢弯曲呈空心拳,利用腕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有节奏的扣拍患者背部,这样在预防褥疮的同时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提高吸痰效果。在给患者翻身时应防止套管旋转角度过大,以影响通气而窒息。

2.6做好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可使患者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昏迷病人每天用洗必泰擦拭或冲洗口腔4次,清醒者可减少至2次,并在患者嘴唇上涂润唇膏,防止口唇干裂。定时采集标本做好痰培养、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2.7病室管理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及空气温湿度稳定,室内温度以20~22℃左右为宜,湿度在60%~70%以上,以保持气道湿化,避免气管干燥,纤毛运动障碍,痰痂形成,阻塞气道[2]。若温室过高,湿度过低痰液干结不易咳出时,可使用加湿器或将水加热成水蒸气来湿化空气,湿化水每日不少于250ml,地面采用拖地、晒水等方式。严格做好消毒措施,每日用消毒机消毒至少三次。

2.8掌握拔管的时机和方法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堵管时,一般第一天塞住1/3,第二天塞住1/2,第三天全堵塞,如堵24-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3]。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3总结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多伴呈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虽然气管切开仅为小手术,但患者往往易发生突然意外,而且病情危重,使患者家属难以接受,因此,需要耐心的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之能够正确的了解病情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并了解气管切开对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的重要性,以便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行气管切开后,由于气管与外界直接相通,空气不再经鼻咽部而直接进入肺部,故空气的消毒非常重要。掌握吸痰的时机、方法和技巧,加强气道湿化及叩背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避免外界病原微生物直接进入肺内,从而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由此可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并施以科学有效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提前拨管时间,提高救治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桂林,陈丽琴,庄彦.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 坛,2010,14:8-10

[2] 付俊,付成华.神经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68例术后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13(06):163-16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5

【关键词】 BiPAP无创通气;重症支气管哮喘;护理

重症哮喘是呼吸内科的常见危急重症之一,本病来势凶猛,是临床急症,若治疗不当,易导致死亡。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正压通气(NIPPV)为重症哮喘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我院于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对35例重症哮喘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BiPAP呼吸机鼻面罩正压通气,并与35例常规治疗患者对比,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我科收治的急性中重度发作的哮喘患者70例,其重症哮喘的诊断及分级标准符合2002年和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新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6~72岁;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在26~70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静脉给予足量的激素、氨茶碱、β2受体激动剂、M受体阻滞剂等抗炎解痉平喘药物,并予抗感染、祛痰、纠正酸碱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正压通气,选用适合患者的鼻面罩,用头带固定后接呼吸机。根据病情及肺功能等情况设置参数:模式S/T,吸气正压(IPAP)0.78~2.0 kPa,呼气末正压(PEEP)0.294~0.490 KPa,备用呼吸频率(BPM)14~18次/min。在近鼻面罩处加用单向阀,罩内以5L/min氧流量冲洗,以减少死腔和重复呼吸,并注意气管通畅性和通气同步性[2]。通气初始阶段,医务人员指导患者有规律地先呼后吸直至其完全适应,辅助通气压力从低水平开始,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到合适的治疗水平。通气治疗时间2次/d, 1次/2 h或持续通气,连续3 d。

2 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各参数比较P>0.5;治疗组治疗前后P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BiPAP治疗方法不了解,接受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恐惧、窒息的感觉,因此,护士应该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此方法易于实施,易于解除,允许间歇使用,能保留讲话和吞咽功能,能有效咳嗽,易于护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这是成功的关键。

3.2 选择合适鼻(面)罩 患者常规采用半卧位或坐位,根据患者的头型及面部情况选择合适的鼻(面)罩型号。将鼻(面)罩固定于患者鼻(面)部,指导患者按自己的、正常的呼吸节律呼吸,并嘱其用鼻吸气,口呼气。讲解应用BiPAP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讲解鼻(面)罩固定和方法,在紧急状态下自行拆除,提高安全性,避免意外。

3.3 治疗中的护理

3.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使头、颈、肩尽量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压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由于没有建立人工气道,排痰主要依靠患者的自主咳嗽。按时取下呼吸机鼻(面)罩,协助患者饮水,给患者叩背,让其有效咳痰。保持呼吸机湿化器内适量的无菌蒸馏水,以保证气体温度和湿度,促进排痰。

3.3.2 严密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监测,尤其是最初使用呼吸机24 h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协调,有无人机对抗。要注意观察氧气连接是否通畅及氧流量是否正常。掌握判断通气是否有效:如呼吸困难症状缓解、辅助呼吸机动用减少甚至消失,可见明显的胸廓起伏,呼吸音清晰,呼吸频率及心率减慢,SaO2及血气指标改善等表明通气有效。

3.3.3 防止漏气 若漏气过大,BiPAP呼吸机就不能感知患者自主的呼吸动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压力传感管内的压力变化和流量变化,从而与患者自主呼吸动作不同步,产生人机对抗。因此,要密切观察有无漏气情况。一定要选择大小、型号与患者面部特征相适应的鼻(面)罩,头带固定松紧要合适,如果担心漏气时过分拉紧头带,则会造成面部皮肤压迫性损伤,这是BiPAP治疗常见的并发症。

3.3.4 不良反应处理 因反复的吞气或上气道内的压力使气体直接进入胃内,引起胃肠胀气,因此在BiPAP治疗时应尽量避免负吸气压力过高,如有明显胀气时可负压引流;在BiPAP治疗时,应避免饱餐后进行,否则口咽反流的胃内容物或呕吐物会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加重病情。因此一般采用适当的头高位或半卧位,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4 小结

重症哮喘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大汗淋漓、紫绀、焦虑、精神失常、嗜睡或昏迷、疲劳衰竭伴“静胸”、脱水、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或气胸、呼吸增快(f>40次/min)、心率>120次/min[3]。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氨茶碱、β-受体激动剂治疗部分患者可缓解,但对急性重症哮喘常需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选择合适的及鼻(面)罩是治疗成功前提;防止漏气和面部皮肤压迫性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通气效果是BiPAP治疗中的护理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张蜀. BiPAP治疗急性重度哮喘的疗效观察.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2588.

[2] 秦小雯.经鼻面罩BiPAP呼吸机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6.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6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呼吸道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目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死亡率与致残率均很高。肺部并发症不但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而且是该病主要死因之一。做好急性期呼吸道护理,维持有效PaO2(动脉血氧分压),对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及降低死亡率是十分重要的。

1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7月~2007年10月年共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16例,男性123例,女性93例,平均59.2岁,96例有慢性呼吸系统病史及长期吸烟史。

2护理方法

2.1早期气管切开并加强气管切开后护理

预计患者短时间内意识不能转清,尤其原有呼吸道疾患及长期吸烟史者,早期行气管切开,便于保持气道通畅。

2.1.1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切开的患者,咳嗽排痰困难,当闻及痰鸣音时,应及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痰不多时1次/h,以刺激引起咳嗽反射。吸痰时应由浅入深,动作轻柔,遇到阻力切勿强行插入,避免固定于一处或上下提插。对咳嗽反射好的患者,可适当刺激患者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管套管口喷出,然后再从气管切口内吸净残余痰液,而避免深部抽吸[1]。痰液黏稠者,吸前应雾化吸入或气管内滴入化痰药物,每次洗痰时间不超过15 s,如未吸净,应间隔2~3 min再吸。吸痰频率也不宜过高,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应在必要时再进行吸痰[2]。

2.1.2充分湿化气管切开的患者失去湿化功能,每日自呼吸道丧失水分可超过200 ml,必须定时做超声雾化吸入[3],否则容易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常采用下列方法湿化:①间歇湿化法:生理盐水100 ml加庆大霉素120 000 U及α-糜蛋白酶5 mg,每次吸痰前后缓慢注入气管2~5 ml,每日总量约200 ml,湿化液每日更换。②持续湿化法:以输液的方式将湿化液缓慢滴入气管内,滴速控制在4~6滴/min,每天不少于200 ml。

2.1.3无菌操作预防局部感染气管套管每天取出清洁消毒2~3次,先用0.5%新洁尔灭浸泡15 min后,彻底洗净,然后用清水煮沸消毒即可使用。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或湿疹,用0.5%碘伏消毒,2次/d。气管套管的纱布应保持清洁,每日更换。每天间断开窗通风3~5 h,可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清洁。

2.1.4观察呼吸道是否通畅及气管套管的位置特别强调对于分泌物黏稠及持续吸氧者,谨防气管导管阻塞。阻塞原因一是气囊滑脱堵塞,二是分泌物黏稠阻塞,如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绀、患者烦躁不安,以棉丝放在套管口不见有气息出入,应立即将套管气囊一起取出检查。一旦判断为脱管时,可先试行双手执套管底板将套管顺其窦道送回,若有阻力时,应将套管拔掉,取床旁血管钳沿创口插入,直至气管内,并用钳子将切口左右撑开,呼吸得以缓解,并应迅速通知医师,重新插入套管。为预防气囊滑脱,应注意将气囊扎牢固,将线头引出气管切开伤口处,并经常牵扯检查是否牢固,及时清除结痂。

转贴于

2.1.5拔管护理当意识转清、咳痰减少、咳嗽有力时,堵管48~72 h,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呼吸及咳嗽能力,如无不良反应可拔管。抽尽气囊内气体后迅速拔管,拔管后即让患者咳嗽,咳出气道内分泌物以确保通畅,切口处常规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紧,覆盖无菌敷料。备好抢救用品,再继续观察1~2 d。

2.2氧疗

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保持低流量吸氧,1~2 L/min,根据血气分析适当调节,保持PaO2 80 mmHg以上。一般患者鼻塞给氧,气管切开者可将吸氧管插入套管。通气不足者可用呼吸机同步呼吸。

2.3防止误吸

昏迷患者气管切开者69%出现胃内容物误吸[4],应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应高度警惕年老体弱、吞咽功能不全者,特别强调饮食护理,进食时加强巡视,有误吸、呛咳情况者不要勉强进食,可以鼻饲流质饮食。鼻饲时,应将患者头部抬高30°~40°,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预防误吸。

2.4肺部一般护理措施

翻身、拍背每2小时1次;清醒合作者鼓励深呼吸,示教并协助做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检查肺部体征,观察痰的性质及量,必要时做痰培养及药敏实验,根据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肺部感染。

3结果

本组216例中发生肺部感染68例,占31.4%,88例气管切开,置管时间10~28 d,平均19.6 d,无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原有呼吸道感染者经1~4周治疗护理症状均得到控制。4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易并发呼吸道感染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起病急,大部分有长期吸烟史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②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及呕吐物不能排出而被误吸;③部分患者在饱食状态下发病,随时可发生呕吐致吸入性肺炎;④相对年龄较大,全身各脏器功能衰退,代偿能力及抵抗力均下降;⑤脑出血可影响到内脏自主神经系统致肺淤血水肿。

此类病例大多数存在或潜在气道梗阻因素,在有气管切开指征时,及时气管切开,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PaO2。在气管切开的同时,通过持续低流量吸氧并应用有效抗生素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降低死亡率,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缪争.气管切开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37.

[2]刘容,陈克芳,廖燕.气管切开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0,12(6):27-28.

[3]赵玉萍,张继敏,李学美.气道湿化两种方法的临床对比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7):892-893.

[4]江东红.气管切开患者ICU内肺部感染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79.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会厌炎的诊治和护理。方法:分析70例急性会厌炎病例,对其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研究。结果:70例患者均有咽喉疼痛,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其中一例行气管切开术。结论:治疗急性会厌炎的关键是控制炎症扩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多方面护理必不可少。

【关键词】急性会厌炎;气管切开术;护理体会

急性会厌炎是一种以声门上区会厌为主的急性炎症,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喉科急重症之一,病情发展极快,死亡率极高[1]。它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吞咽困难及呼吸困难,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因此要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本科至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急性会厌炎患者70例,经及时诊治,精心护理,全部治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质料

1.1一般质料本组患者70例,男58例,女12例,年龄27~76岁,平均住院8.09天。首发症状均为咽痛,吞咽时疼痛加重。Ⅰ~Ⅱ度呼吸困难59例,Ⅲ度呼吸困难10例,Ⅳ度呼吸困难1例,发热53例。体温37~39.7℃,白细胞(10.1~21)×109/L。

1.2治疗方法及结果

全部住院治疗,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和激素治疗,激素对消除会厌水肿缓解和解除喉梗阻有明显效果[2]。同时予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促使炎症消退,减轻水肿。吞咽困难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呼吸困难者予氧气吸入,其中一例Ⅳ度呼吸困难,吸氧后呼吸困难不能缓解,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者,治疗11天后,经堵管观察,呼吸平稳,顺利拔管。其余患者经药物治疗和吸氧后均治愈。

2护理

2.1心理护理急性会厌炎症起病急骤,进展快,常在夜间急性发作,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本病的基本知识,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的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治疗及预后,使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取得家属的支持和患者的配合。入院后护士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同时让患者认识到各项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最大程度的配合。

2.2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会厌炎病情变化快,可在短时间在发生窒息,危及患者生命。护士应严密观察呼吸频率、深浅度及血氧饱和度、准确判断呼吸困难的程度,对伴有呼吸困难及病情发展快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或会厌脓肿切开,以确保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全身应用药物治疗,还应给与雾化吸入,其目的是保持呼吸道湿润、稀化痰液及消炎作用。患者取半卧位,有利痰液咳出,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2.3饮食与口腔护理患者咽喉疼痛明显,吞咽时疼痛加重,常拒接进食,为提高机体抵抗力,应鼓励患者进食。给患者高热量、告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由于炎症的影响,易出现口腔感染、溃疡等,应在患者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4合并症的观察与护理因为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的联合应用,仍是目前治疗急性会厌炎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所有患者若合并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应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变化。若血糖、血压偏高,应同时加强降糖、降压等治疗,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史者加用护胃治疗,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2.5气管切开护理会厌炎可引起会厌急速充血水肿而致呼吸道梗阻,常需行环甲膜穿刺或紧急气管切开,护士应配合医生备好各类抢救物品。气管切开后给予半卧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由于术后患者发声受限,出现语言交流障碍时应用纸笔与其沟通。当气管切开后3~5天病情稳定后,堵管观察24小时无呼吸困难者,可以拔除气管套管。

2.6出院健康教育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时漱口的生活习惯,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

3小结急性会厌炎病因以上呼吸道炎症、烧伤、异物、外伤及烟酒过量刺激为多见,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治疗以控制炎症扩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并发症为原则。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都良好。因此,严密观察呼吸道情况,判断呼吸困难程度和病情的发展是护理的关键。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或加重,夜班护士应加强巡视,以免意外发生。总之,正确的病情判断,早期治疗,可避免发生生命危险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6~457.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篇8

关键词:胸外科;术后患者;肺部感染;预防;护理

肺部感染是患者在术后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而引起的一系列肺实质性炎症,其发生率和病死率在国内外均居高不下。肺部感染同时又是胸外科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有效防治胸部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为了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特将我科护理人员对2013年1月~3月165 例术后患者的精心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65 例,女性 49例,男性116 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肺叶切除114 例,食管癌根治35例,贲门癌根治4例,贲门成形术1例,纵隔肿瘤切除3 例,胸壁肿瘤切除5例,自发性气胸2例,胸部外伤1 例。 术后 使用呼吸机12例。

2预防和护理

2.1术前教育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如有烟酒嗜好,劝导其在2w内戒烟。因为吸烟和喝酒都会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给细菌和真菌的感染造成机会,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 加强呼吸肌锻炼,教会患者做缩唇式呼吸和深而缓的腹式呼吸[1]。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排痰。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先进行深呼吸5~6次,深吸气后保持张口,然后浅咳嗽,将痰液咳至咽喉部,再迅速将痰咳出[2]。鼓励患者多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提高其免疫力。

2.2术后护理

2.2.1病室环境的清洁 患者术后的病房应保持干净清洁,室内温度应维持在20~24 °C,湿度50~60%为宜,病房消毒3次/d,减少院内感染的机率,并规定探访时间和人数,减少院外感染的机率。

2.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看有无呼吸困难,看患者有无出现烦躁不安、不能平卧、肺膨胀不良、喘鸣、紫绀、呼吸困难等现象。呼吸道管理是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全麻术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为了保证安全吸痰,由2 名护士协助完成,动作轻柔,吸引负压不超过0.4kpa,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引起气道黏膜出血或缺氧窒息。经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清醒,循环稳定,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对称,胸部X片示正常,拔除气管插管,给予低流量吸氧,给予30°半卧位,监测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病情。

2.2.3减轻疼痛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对于做好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它可使患者能够有良好的休息和进行早期活动,有利于咳嗽排痰,从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胸科手术范围大,术后疼痛剧烈。来自各方面的疼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深呼吸和咳嗽,使潮气量减少,血氧下降,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不能顺利排出,肺膨胀不好,导致一系列的肺部并发症,不利于术后的康复。因此,术后镇痛是很有必要的。

2.2.4做好心理护理 胸科手术后用呼吸机十分重要,但患者清醒后往往难以忍受,躁动不安。

2 .2 .5呼吸道管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严格控制医源性呼吸道感染;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呼吸监测①监测呼吸机性能。②观察呼吸机工作参数。。③调整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气管切开应设置为:呼吸频率12~15次/min,呼吸比为1:1.5-2,氧浓度设定为45%,潮气量设定为8~12ml/kg。④观察患者状态。随时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的变化以及胸腹部起伏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寻找原因。

2.2.6引流管管理术后根据病情决定开放胸腔闭式引流管,以了解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引流管要正确衔接、妥善固定。严格无菌预防感染。定期更换引流瓶内液体,更换前要洗手。

2.2.7鼓励早期活动患者术后如无禁忌,应早期活动,以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3讨论

患者开胸手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是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胸外术后患者因其长期卧床,体质弱,全身防御机制减弱而至细菌真菌感染,易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本组通过责任护士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及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165 例患者均恢复良好。因此护理人员既要给患者讲解肺部感染的相关知识,又要积极协助患者预防肺部感染,正确的护理措施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机率,减轻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早日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郑玉芬.胸部手术围术期呼吸道的护理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2);325.

上一篇:旅游管理管理范文 下一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