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2-01 17:08:01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1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金融商务中心区(CBD);金融城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金融集聚区的建设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发展特征、业务形态及服务职能上各有异同,但对于金融集聚区各个发展形态的概念定位较为模糊,造成了彼此在发展规模、发展特征、功能定位等方面问题上的概念混淆,从而造成了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诸多制约与不便。对此,本文针对国内金融产业区、金融商务中心区(CBD)及金融城等相关金融集聚区发展形态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发展特征、发展问题与趋势进行探讨,以便解决上述问题。

一、概念辨析

(一)金融产业区与金融产业集聚区金融产业区是金融产业相对集聚发展的初级产业区,是金融产业集聚区的雏形发展形态。同时,金融产业集聚区在产业规模、功能及职能上是金融产业区的扩大与升级。

(二)金融产业集群与金融商务中心区金融产业集群是金融产业集聚区规模再扩大与产业再升级;同时,金融产业集群相对金融产业集聚区来说已经可以承担区域的金融中心职能;而金融商务中心区(CBD)作为金融产业集群的空间承载,在其产业规模及区域职能体系上可作为部级金融中心发展建设;随着发展规模及区域金融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已经发展为国家金融中心的金融商务中心区即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全球金融中心。

(三)金融城与金融商务中心区(CBD)金融城的发展概念是近些年在金融商务中心区(CBD)的发展基础上提出的,其产生过程是由金融产业集聚形成集聚区,进而扩大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最终成为金融中心承载区或CBD,再进行产业升级及健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见图1)。

图1金融集聚区相关概念发展解析图

二、概况分析目前我国在金融集聚区相关发展形态的建设当中呈现出“多点开花”发展局面,从金融产业集聚区到金融城等发展形态均存在相应的发展实例,且发展规模、发展定位及业态构成等方面均有差异。从经济区位角度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发展区均逐步建设金融集聚区、金融城等发展形态的金融职能区域;从金融集聚区的职能地位角度分析,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到北京、上海的准国际金融中心,从深圳的部级金融中心到天津、成都、重庆等地的区域金融中心,各金融中心均以各自的地理空间区域进行金融职能服务;从建设类型角度分析,对于金融集聚区相关形态的建设分为扩区改造更新及新区规划建设两种途径。多数原CBD发展形态的金融中心以扩区改造的方式融入公共服务职能,如北京CBD国际金融城(见表1)。表1国内部分城市金融集聚区发展概况比较

三、特征总结

(一)金融职能体系化发展目前我国形成以香港作为全球性金融窗口;以北京、上海、深圳作为支撑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以天津、广州、杭州、大连等城市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以沈阳、西安、郑州、武汉等作为专业化金融中心性城市,逐步发展国家金融城市体系。

(二)空间地理区域化发展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环渤海经济区金融发展建设;以上海、杭州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长三角经济区金融发展建设;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珠三角经济区金融发展建设;以成都、重庆为金融发展城市群,引领辐射成渝经济区的金融发展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集聚化、合作化的区域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

(三)产业业态分工化发展以北京为依托发展,天津、沈阳、大连形成金融业分工化战略发展布局;以香港为发展中心,广州、深圳分工化发展,服务对接香港的金融中心发展;以澳门为发展核心,珠海逐步对接化发展。以成都为发展龙头,重庆逐步发展成为对接成都的区域金融中心性城市。

四、结语对金融集聚区相关发展形态的概念及特征的梳理总结有助于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编制及建设过程中对其有清楚的认知,对在金融集聚区规划及建设指导作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晓霞.金融集聚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淡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刘福星,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历。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2

关于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研究和讨论,一直以来最流行的说法和意见,是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应匹配或统一。但中国地区间经济社会存在的巨大差距,决定了财权与事权匹配在实践中难以实现。中国政府间财政收支匹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应以寻求“公共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为目标。

事实上,事权与财权的概念为中国财政理论所特有,国际财政分权理论基本上不使用这样的表述。这一理论和概念的形成,与中国计划经济历史密切相关。

事权与财权及两者的统一,比较权威的表述,是财权和政权总是联系在一起,有政权就必须有财权,否则无法实现其政治经济任务。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有中央、省、县、乡四级政权,各级政权都有审查批准执行预算的权力。财权和事权也是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社会制度决定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营企业与事业,国营企业和事业归哪一级管理,即事权放在哪一级,财权也相应放在哪一级,地方财权的大小和中央划给地方的事权一致。

上述理论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发展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基本论点是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应该统一。现在许多人依然在使用这样的表述和理论。

但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开始,改革的实践已经背离了这个理论。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统一,中央政府拥有了更大财权,省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与其支出(事权)相比要小。这种改革后的事实成为现在争论的背景。

问题在于,究竟是改革错了,还是原有的理论滞后了?更重要的是,应该遵循原有的理论,还是应该创新体制和理论?

建国以来至1994年前,中国财政体制历经了十几次调整,但划分中央与地方间财政收支的依据始终具有“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统一”这一特点,在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后,收入划分实行直接匹配,财力实行“先下后上”。即根据各级政府的支出事权,收入与支出规模相联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实行收支挂钩。

1994年分税制改革,直接目的是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在财政的支出划分上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也没有进行明显调整。改革重点是对收入划分进行了大的变革,通过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实质上改变了以地方收支挂钩为基础的财政体制,形成了现行的财政体制。

这种体制的突出特征是收入首先向中央财政集中,地方财政收支脱钩,中央财政或者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使下级财政的收入财力与支出需要相匹配。因此,现行体制的特点,是地方财政收支脱钩下的间接匹配、“先上后下”的体制,这是目前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模式。

为什么中国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后,要对政府间财政关系进行重大改革?

表象原因,是中央财政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削弱。更深刻的原因,是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旧的财政体制与新的市场经济发生了冲突。市场经济要求形成全国统一、资源自由流动的大市场,而旧的财政包干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激励地方政府保护本地经济资源,封锁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整个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大降低。

此外,政府职能由直接配置经济资源为主,转向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政府间的职责划分,不可能按原来事权划分的概念进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也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财政收入以利润上缴为主,转变为以税收收入为主,使政府间的财源配置与企业的隶属关系之间的联系已经十分微弱。

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协调地区间因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公共服务差别,中央财政需集中一部分财政收入进行再分配。将影响市场机制按照全国统一市场原则配置资源的相关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进出口税收等集中作为中央财政收入,尽可能弱化税收环境对市场机制的扭曲。

分税制改革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不过,由于分税制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许多人误以为实现事权与财权统一可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但这可能导致体制的倒退,甚至回归旧体制。

既然事权划分及与财权相匹配的理论是一种“回归”原体制的想法和理念,与中国已经变化了的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现实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更新理论。

首先,应将事权改变为公共服务职责。事权的特定含义,是各级政府对所管理的国营企业与事业的行政管理权,它反映的各级政府管理职能的划分,突出的是行政隶属关系。在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中,仍保留着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支出责任的做法,但随着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国企关系的变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尤其是收入划分的分税制体制的形成,“事权”概念与新体制发生了明显的不协调和理念上的碰撞。

“公共服务职责”则是指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责任,与“事权”概念不同。其特点是政府职责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划分,不仅仅是依据行政隶属关系。

其次,应将支出责任细分为“公共服务职责”与“支出管理责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往往决定相应的支出管理责任,此时两者的关系相一致。但有时会不一致:有些公共服务职责是由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如转移支付的资金支出,上级政府承担资金的分配,具体的支出管理责任全部由下级政府负责。因此,笼统地使用支出责任的概念,很难区分上述两者的区别。

第三,要区别财权与财力的概念。财权是指在法律允许下,各级政府负责筹集和支配收入的财政权力,主要包括税权、收费权及发债权;财力是指各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以货币表示的财政资源,来源于本级政府税收、上级政府转移支付、非税收入及各种政府债务等。

财权与财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有财权的政府,一般拥有相应的财力,但政府拥有财力不一定有财权。上级政府的财权常大于其最终支配的财力,一部分财力要转移给下级政府使用,结果是下级政府的财力往往大于其财权。这种财权与财力关系的框架,是目前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通常使用的制度框架。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应该与财权统一。中央政府具有调节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职责,地方政府只有负责本地区公共服务的职责,因此,中央政府应该具有比地方政府更大的财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往往比中央政府承担更多的支出管理责任,这要求有相应的财力相匹配。在地方政府财权较小的情况下,通过中央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下级政府所获得的财力应满足其承担的支出管理责任的需要。以达到公共支出管理责任与财力相匹配,这是正确的,但支出管理责任与财权不应该是匹配的。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3

市场社会主义一般指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经济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涵盖了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流派;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则主要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经济体制也纳入市场社会主义的范畴。尽管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已近70年,但“市场社会主义”这一词汇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被正式提出并广泛使用。

一 、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研究近年来很流行。人们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起源作了各种各样的推论。 1多数人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开端是20世纪30年代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但在兰格的著作中却从未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并对它进行定义。

明确提出“市场社会主义”概念的是英国经济学家戴维·米勒。1983年6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失利。使英国工党受到震动的不仅是连续两次败在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手下,更重要的是这次的得票率创1918年来的最低记录。当时,撒切尔夫人的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大行其道,在英国掀起了私有化的高潮,并波及到其它欧洲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工党固守传统的国有化理论已十分困难。为了扭转颓势,工党领袖金诺克引导全党就关系工党基本纲领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工党智囊机构费边社特邀同情工党的社会知名学者和大学教授,组成“社会主义哲学”研究班,定期集会,希望通过理论上的突破重新赢得民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戴维·米勒提出“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成为工党经济纲领的核心思想,并赢得了大家的赞同。

经过持续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逐渐形成了英国工党较为完整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在他们的理论中,市场社会主义是指“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市场”是指市场经济,它是一种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是配置经济资源,分配经济权力和协调经济决策的手段,是调节商品生产和服务的工具,也是人们据以做出有关消费和就业抉择的方式。“社会主义的目的”,指消除剥削,实现人与人之间在收入、福利、地位和权利方面的较大的平等,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 2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念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国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人们认为这个概念不仅可以表述英国工党的新理论,而且可以包容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各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及其经济制度。从20世纪30年代奥斯卡·兰格提出的“竞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到9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将社会主义经济原则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理论,都被人们归入“市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前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50、6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后形成的经济体制则被称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社会主义有各种各样的概括,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有:

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 3中,对市场社会主义的解释为“市场社会主义也称自由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使社会主义的计划与自由的企业相协调的经济制度。企业属于公有,但生产和消费不受政府计划的控制,而是受市场力量的支配。20世纪60年代南斯拉夫实行了有别于苏联中央计划经济模式的市场社会主义。60年代末70年代初匈牙利也有类似的发展。”

著名的美国《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4(1987年版)对市场社会主义作了权威性的说明:“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模式(或概念),在这种经济体制中,生产资料公有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对于现有的种种社会主义经济来说,这一名词往往更广地用于概括这样两种体制:在严格意义上趋于这一定义的那种体制(像南斯拉夫在1965年后所形成的体制),以金融调节和种种刺激作为中央计划的手段来替代命令和对生产商品进行实物分配的那种体制(即受调节的市场,像匈牙利1968年改革后的新经济体制)”。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兹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 5(1994年)中指出:“市场社会主义是指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任何社会主义制度下都是如此)但像市场经济一样利用价格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巴德汉在其主编的论文集《市场社会主义:当前辩论》 6(1993)中指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它在许多方面是资本主义和已被付诸实践的社会主义的混合物。”

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戈里和斯图尔特在其《比较经济体制学》 7(1985)一书中,按照决策结构、信息和调节机制、财产所有权和激励机制四个标准把市场社会主义界定为:“市场社会主义——以生产要素的公共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决策采取分权制,并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调节;兼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来推动参与者实现这一体制的目标。”

法国经济学家 m·拉文在1990 年回答匈牙利《经济学学报》所提问题时指出:“市场社会主义应当既保护社会主义免受市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不良的再分配效果的影响,又保留了社会主义的一些‘社会主义价值观’。” 8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尔森指出:“总的来看,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家既关注通过运用市场提高经济效率,也关注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扩展。” 9

90年代以后匈牙利的经济学著作及其教科书中,也将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称作市场社会主义。他们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其日常的经济管理主要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以奥斯卡·兰格在30年代提出的设想为代表。社会生产中基础性的资源配置由中央以及发达的中央计划体系决定,而其余的经济活动是由市场的力量决定。 10

综上所述,市场社会主义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在公有制基础上尽量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实行经济民主,赋予劳动者参与企业和国家经济管理的权力。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主张或赞同在公有制经济中引入市场机制的观点,或主张劳动者民主参与经济管理的观点,都被纳入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范畴。

二、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起源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合理配置可能性争论的产物。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是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争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以及一主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多层次经济决策体系的合理性。

1902年荷兰经济学家皮尔逊发表《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市场、没有交换,从而无法衡量产品的价值,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发挥了他的思想,于1920年发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攻击社会主义没有货币价格,没有经济计算,一切都将在黑暗中摸索,因此,“社会主义就是合理经济的破产”。1935年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将皮尔逊、米塞斯与自己的文章汇集出版了《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成为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合理性的宣言。

与此同时,持不同观点的西方经济学家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问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瓦尔拉斯、维塞尔、帕累托等。瓦尔拉斯是一般均衡论的创始者,他在论文集《应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家立法组织和维持自由经济竞争,建立完全竞争机制,从而使一般均衡价格得以实现。维塞尔在《自然价值》中提出,即使在共产主义经济中也需要经济计算,存在“估算价值理论”,必须运用与资本主义相同的经济衡量标准和本质上一致的计算原理。帕累托在《社会主义》等著作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创造并实现“最优福利状态”的条件,达到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甚至社会主义经济可能比自由经济更容易实现最优化产出量,更为有效。以上经济学家并不是社会主义者,他们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目的在于证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一样要受到他们所揭示的经济规律的约束。

1908年帕累托的弟子巴罗内发表著名论文《集体主义国家的生产部》,发展了帕累托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并初步提出了用“试错法”求解均衡方程式,达到计算价格与最低生产成本相等,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思想。20年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著名演讲《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指导》,进一步发展了巴罗内的思想,提出以“反复实验法”的计划形式来决定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五个步骤。 11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4

上文提到,土木工程概预算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理念的落后、动态元素考虑不周、预算操作流程繁杂、编制管理失效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土木工程提高概预算工作质量水平。为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围绕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1强化意识影响,重视监督与校审

正确理解、认识土木工程中的概预算工作,并将其看做工程监督、校审的关键环节,核心任务,从理念、意识上,纠正在制定生产经济计划、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认识问题。一方面,坚定“三公”原则,不偏向于“计划经济”,时刻以工程质量额定指标为原则,开展工作,如有特殊要求,工程预算人员应与工程负责人及时取得联系,并针对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尽可能削弱意识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土木工程预概算工作的监督与校审工作,围绕国家制定的“财经纪律”,制定生产经济计划,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让工程概预算工作起到完善体制、改革建设行为的作用,使其能够正确控制、管理土木工程的流通资金,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意识”的负面影响。

1.2完善编制工程预算的额定体系

针对土木工程不确定干扰因素太多这一问题,土木工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编制工程预算的额定体系,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充分考虑“动态因素”在土木工程预概算、规划,拟定管理方案之初,预算人员需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按地域分布、经济影响程度,把土木工程中的相关经济元素分类,并确定它们的“风险类型”、“风险度”,为土木工程预算提供可靠的规划、计算、统筹依据。

1.2.2逐步完善额定机制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土木工程定额,灵活调整各动态因素的分布和影响范围,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工程的施工难度差异、工程建设的经济影响作用大小、工程预算风险程度的深浅,确定额定标准的最低限额,以及额定标准的变化浮动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额定机制的经济效益影响。

1.3制定标准、加强工程概预算的制度建设

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要素固然很难搜集,很给预概算工作带来诸多困扰,但为了要规划工程成本、宏观调控工程的经济发展趋向,工程必须学会正确处理无法确定、验证困难的“工程量”。

1.3.1确立预算科目体系将工程所需的“工程量”罗列出来,根据勘测、考量的复杂程度、难易程度进行编辑管理,制定计算周期,按照定额周期,开展预算工作。如发现工程量存在误差,则需明确标记出来,并记录误差方向,当计算周期到来时,将存疑工程量统一列入计算体系中,如此,可大大降低预概算工作量。

1.3.2逐步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同时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难题,完善明确责任中心的权责,界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汇总、复核与审批、预算执行与控制管理、业绩报告及差异分析、预算指标考核等一系列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1.4完善土木工程概预算相关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培养工作

依靠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优势,改编、整顿土木工程的概预算工作模式,采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平台,并与土木工程各施工、管理部门创建信息沟通渠道,让工程变量信息及时传送到预算人员手中。除技术革新之外,土木工程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人力资源培养活动。一方面,利用技术培训、能力培养,提高预算人员解决复杂经济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拥有预控投资的行为意识。同时,引入资质考核机制,切实落实持证上岗,所有工程预算人员都要参加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让预算人员进入现代化的概预算工作体系,鼓励他们主动改变、完善自身的概预算编制理念与行为模式,当发现管理工作有不足、漏洞时,应及时与工程负责人联系,协同解决问题。

2结论

通过上文对土木工程概预算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系统分析可知,概预算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它的操作流程、工作模式受环境限制、条件影响。因此,土木工程应最早、主动做好预概算工作的相关准确,充分考虑期间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可能发生的问题,使其能充分发挥其经济影响作用,为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便利,帮助土木工程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5

在这样的前提下,产城结合,以产业园为主的新兴城区规划概念被摆上了台面。东方今典产业园集团总经理任洪斌在采访时表示,打造一个城市新城区的核心要以产业为主导,才能调动相应的资源同时给予呼应,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经济质量。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是核心

城市区域经济的提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工业聚集区的带动,一个城市新区的崛起从最初设计阶段就产生合理的规划。如何使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稳定而持续,任洪斌认为,主导产业的介入应该是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核心。“住宅的形式只产生一次土地附加值,而后不再继续产生经济价值,并且住宅的形式应该作为产业的配套设施出现。”

如何对一个新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优秀的城市运营商在这其中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区域经济中,产业经济占到70%。而产业经济中,高新产业占70%。也就是说,高新产业园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比例将会占到49%,甚至更高。这是支撑区域经济的核心。

由这个核心向外延伸,住宅、生活配套、教育资源、金融服务等相关联产业围绕这个核心发展,形成独特且可自产自销的新型城区。任洪斌认为,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与主城区过远造成主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交通压力增大、城市拥堵,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在了城市道路上;新城区以住宅先行入驻的概念造成新区经济活力不足。

这种建设思路依然还是“摊大饼”思路的延伸,任洪斌认为,卫星城的概念被提倡了很多年,但因为各种因素并没有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流。“首先要有产业经济作为支撑,才会有人的聚集,有人的聚集才会有生活的配套,围绕产业经济这个核心去建设新城区,才能让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任洪斌的思路是,只有让产生经济活动的人基本不脱离这个区域,在这个新城区内生活、消费、住宿、工作,才能够称为真正的新城区,产城联合概念才更为明晰。

另外主导区域经济的产业类别也发生了改变,高能耗、高污染的逐渐向外迁移,而高科技、高经济附加值的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团。这样的产业新区才应该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端产业的进驻派生出高端住宅、高端消费、高端服务业。一方面区域内人口大量减少,缓解新城区交通压力,另一方面,高端产业与消费经济附加值高,产生的经济效益向上攀升。

独特的产业园建设理念

区域经济建设除了选择主导产业的类别很重要以外,要想成功复制新城区建设的经验,就需要模块化的管理。“一个区域需要配备多少生活设施、商业设施、办公场所都应该经过考察论证,给出最佳配比方案,才能够成功复制到不同的地方,模块化建设的好处就是简单实用、快速。”任洪斌表示。

从东方今典在郑州高新区投资建设的企业总部基地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思路。

任洪斌认为一个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是单纯盖房子,其主要使用者是企业,进驻园区的企业需要在园内实现生产、生活、办公等企业经营活动,所以在园区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从经营的便利性、生产的节约性、生活配套的齐全性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达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生态循环的目的。

从东方今典产业园在平顶山、焦作等地级市投资的项目来看,也基本采用这样的规划思路。?东方今典科技总部新城是平顶山第一家科技产业园区,东方今典集团率先在平顶山提出总部经济概念,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拉动的原则进行推进。东方今典科技总部新城项目总规划建设用地2600亩,总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0亿元。包含科研孵化、总部基地、高新产业、现代制造、综合配套五大功能片区,其中科研孵化片区建筑规模37万平方米,总部基地片区117万平方米,高新产业片区60万平方米,现代制造片区39万平方米,综合配套片区40万平方米。

建成后各片区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形成产城融合、产城联动的新型城市业态,创造生态型、复合型的产、商、研、居一体化的综合型总部企业社区。

这种开放式的五庭院规划成为现代园区的建设样板,区内的酒店、商业、会展等配套设施齐全,将形成一个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环境优美的城市空间。目前,东方今典科技总部新城已有意向入驻企业50余家,科技总部新城建成后将为平顶山新城区引进1500家优质企业,提供约3万个就业岗位,极大地推动了平顶山新城区的发展与建设。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6

中科院:8月CPI将创新高 经济增速明年企稳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锡康教授近日预测,8月份CPI将创新高,同比上涨到3.5-3.6%。陈锡康认为,近几个月CPI走高源于2010年洪涝灾害使一部分地区蔬菜、肉蛋类、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但随着洪涝灾害消退和秋粮的丰收,预计第四季度即从10月开始农产品价格和食品价格增长放缓,CPI上升速度将下降。陈锡康预计全年CPI平均为2.84%左右。

对于宏观经济走势,陈锡康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底,逐步放缓的态势。预测2010年GDP增长速度为10%左右,第三季度9.6%,第四季度8.9%。预计本轮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可能在2011年一季度企稳,当季增速仍高于8%。

8月出口增速比7月放缓 进口提速

海关总署10日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755.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出口9897.4亿美元,增长35.5%;进口8858.4亿美元,增长45.5%;贸易顺差为1039亿美元,减少14.6%。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进出口值2585.7亿美元,增长34.7%。其中,出口1393亿美元,增长34.4%,比7月放缓3.7个百分点;进口1192.7亿美元,增长35.2%,比7月提升12.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00.3亿美元,较7月环比减少30.4%。

与2008年前8个月相比,今年前8个月进出口总值增加8.7%;出口增加5.4%,进口增加12.7%。其中今年8月份进出口总值较2008年同期增加7.1%;出口增加2.9%,进口增加12.5%。

前8月财政收入超5.6万亿元增长23.6%

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619.3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381.88亿元,增长7.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987.86亿元,下降2.4%;地方本级收入2631.49亿元,增长20.8%。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去年同期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回升增长较多,收入基数较高;二是去年8月部分企业汇算清缴上年所得税有一些收入入库,今年企业汇算清缴上年所得税都已在5、6月份入库,8月没有这部分收入,企业所得税减少较多。

1-8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6752.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842.8亿元,增长23.6%。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9958.27亿元,增长22.2%;地方本级收入26794.05亿元,增长25.2%。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0555.8亿元,增长26%;非税收入6196.52亿元,增长7.1%。

8月份全国房价同比上涨9.3%

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8355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9876亿元,同比增长33.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1%。8月当月,房地产开发投资4490亿元,同比增长34.1%。

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3%,涨幅比7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与7月持平。8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涨幅比7月份缩小1.2个百分点;环比与7月持平。其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3.1%,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2.5%,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1%;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与7月相比,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普通住宅销售价格和高档住宅销售价格均与7月持平,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0.1%。

政策

国务院敲定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及扶持政策

国务院总理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中科院预测中心:货币政策转宽松 准备金率或下调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晓光近日表示:我国出口第三季度可能出现负增长,CPI将于第三季度见顶,在此背景下,央行货币政策今后将转向宽松,可能下调准备金率。

杨晓光认为,我国经济二次探底可能很小,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可以达到9.7%左右。他说,城镇化步伐加快、消费持续增长等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依然强劲。

2008年年底以来央行一直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的适度宽松偏向于宽松,2010年初的适度宽松偏向适度,杨晓光预计下一步将从适度向宽松过渡。“下半年央行可能下调准备金率,同时放松信贷政策。”

深交所:精确打击利用概念炒作操纵市场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交所正严密监控各类概念炒作,对个别投资者利用概念炒作操纵市场将实施精确打击,涉嫌违法违规的将上报证监会查处。

深交所数据显示,7月以来作为锂电概念的“成飞集成”涨幅高达315.49%,同期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仅分别上涨20.58%和25.49%。该股如此巨大涨幅的背后,是广大中小投资者跟风买人。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市场“概念炒作”有所抬头,从锂电概念到同林概念,甚至海产田概念,可谓层出不穷。A股市场中因为中小投资者居多,概念的光环往往更容易引起投资者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以致不少中小投资学卷入一轮一轮的概念炒作中,忽视了“热点”的背后,更多的是风险和教训。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投资者一定要警惕“概念炒作”中的风险和危害。

传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已报国务院 年底或出台

最近有消息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方案已上报国务院,或在年底出台。有关人士表示,这让苦盼已久的河北省终于看到了与北京、天津相融合的曙光。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国家一个重要区域规划,按照“8+2”的模式制定,地域范围涵盖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承德等8个地立。早在2004年2月,京津冀三地政府就一体化事项达成“廊坊共识”,被认为是铺就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之路。随后,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合作机制建立,三地合作开始从务虚转为务实,区域规划开始进行调研编制。

事件

中国稀土业拟将90家企业整合为20家

尽管经过整合中国稀土价格最近已有大幅提高,但是由于集中度依然较低,中

国稀土的话语权尚未牢牢掌握,而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有望加速提高稀土行业的集中度。

虽然《意见》中并没有涉及稀土行业的整合计划,但参与《2009―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规划》制定的人士透露,稀土行业的兼并重组主要是分离行业的整合,计划到2015年从目前的90家左右稀土分离企业,重组成为20家左右。

29家上市公司遭罚 亏损股民可巨额索赔

9月8日,有媒体报道了华盛达因虚假陈述向49位股民赔偿289万元的消息,由于此类索赔胜率高达95%、成本小且操作简便,引起众多投资者强烈关注。

通过遍访业内知名证券律师发现类似华盛达这样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多达29家,其中甚至包括中兴通讯、广汽长丰、酒鬼酒、新疆城建、华闻传媒等知名企业,由于每家上市公司的股东人数在数千人到数万人之间,所以涉及到具有索赔权的投资者数量或将达数十万人,按照华盛达平均每人赔偿5万元计算,涉及的索赔金额将达到数百亿元。

企业兼并重组将提速 地区间可签财税分成协议

长期制约跨地区企业重组的制度障碍有望消除、财政资金对企业兼并重组的支持力度也将加大、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进一步切实放宽,这是9月6日《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传递出的信息。意见中,“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被列为重中之重。

意见明确,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六大行业作为重点予以推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料将密集出台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新能源汽车列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并提出要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分析人士认为,《决定》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重要性,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产业化将从2010年开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资金、技术、市场推广等瓶颈问题有望得到快速解决,具体扶持政策将密集出台。

人物

尚福林:发展直接融资 支持转方式调结构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8日在“证券交易所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会”上表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作为资本市场支持“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有效监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尚福林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参与主体,尤其是基金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价值投资理念中。十六大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融资4.81万亿元。共有275家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交易规模达9867亿元,有力促进了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和产业结构调整。

周小川:适当管理利差调节银行业积极性

央行行长周小川9日表示,中央银行需要给整个金融体系提供一个激励机制来保证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具体的工具应用上,仅注重政策性利率是不够的,应该适当地管理利差来调节银行业对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积极性。

周小川认为,金融危机初期,很多国家迅速把利率降到零或者接近零,而零利率可能会使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减弱。事实上,危机发生后,欧美很多国家抱怨金融体系在经济恢复期间出力不够。周小川认为,如果降至零利率,商业银行的储蓄成本为零,导致银行没有发放贷款的压力。

周小川还表示,金融体系能否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一个关键因素是金融机构自身的健康性。金融机构如果在危机中自己生了重病,就会住院治疗,修复资产负债表,所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在解决就业方面支持不够。中央银行应该对金融系统的恢复能力有所调节。

王超称民企海外并购将是跨国并购新亮点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超9月9日上午指出,今后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将成为中国跨国并购的新亮点。在20i0年企业对外投资与风险管理论坛上,王超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许多国家更加重视来自中国的投资,这就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空间得以拓展,全球化经营的机会也进一步增加。

刘明康称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隐患 应采取措施

近日,银监会组织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通报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情况。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表示,目前我国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必须建立以资本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长效机制。

刘明康指出,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至今余威尚存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达经济体的主要金融机构在业务模式、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根本性缺陷,以及金融临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必须进行全方位的金融监管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暴露出的缺陷。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7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其职能

1.管理会计的概念。管理会计就是对企业或者经济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规划,它将会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也在不断变化。同样,会计活动在全球领域内也在快速的发展,作为会计的一种,管理会计也随着经济环境的不同而不断产生新的概念框架。在经济学上,创新意味着不断有新的组合出现,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变化源于企业环境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2.管理会计的组成。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是管理会计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活动。控制就是通过反馈原则达到目的,管理控制可以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是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3.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基础来自于现代科学的管理思想,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建立起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此过程中,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得到编制,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对企业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作出决策,最终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面提供管理信息、客观预测经济前景和能动参与经济决策、切实规划经营目标和有效控制经济过程、严格实行绩效考评。

4.管理会计技术方法演变。早在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9世纪早期,西方一些诸如铁路、矿业、钢铁等行业就针对成本会计进行管理,在信息需求外开始对企业内部特定信息提出要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跨国企业的出现,对成本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出现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新经济环境相较原始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管理会计技术方法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规划技术方法、过程控制技术方法、绩效评价技术方法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二、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分析性的方法,它是通过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动态的管理控制它的对象。

1.决策系统中的作用。现代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强调生产、质量、销售等活动的最优配置利用,恰恰这就是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之一。这种管理会计和企业经营的内在、外在联系在决策和规划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企业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时,都需要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以便从中选择成本最低或者利润最高的方案,管理会计在这些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

2.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现实生活中风险无处不在,同理企业中也是存在很多风险。在经济环境中,风险是有两面性的,它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利益,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管理会计可以从企业长久战略研究中发现分散风险因素,为企业投资组合提供参考,进行最优组合选择,寻求最低风险,最大报酬。

3.经济控制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管理会计可以切实规划经营目标,编制全面经营预算。企业经营过程中,资金预算能够控制生产秩序、调度方案,而资金预算就是管理会计活动的重要职能。通过管理会计活动,弹性预算、概率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等资金预算方法能够合理组合,达到完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日显重要。然而目前,管理会计只在部分地区或部分企业中零星地应用,并未形成一个应用体系,因而也达不到真正改善企业管理的目的。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又经历了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这些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点。之后,尽管我国进行了多年的企业体制改革,但企业受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影响还依然存在。同时,还受现阶段不完善的金融体制和价格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企业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程度是与其经营机制紧密相联的,企业的经营目标仍只注重短期效益,因此,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2.管理会计受到环境变化的挑战。从上个世纪到现在,管理会计一直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经济环境变化的频率加快、电子商务的出现,管理会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新的经济环境催生了新的管理伦理和方法,一些老的管理会计理论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在的企业经营活动,管理会计理论不得不进行创新和改进。

3.缺乏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中,管理会计基本上都是由国家专门给的部门来负责,专门的会计机构很从业人员很少,也没有专用的管理会计师队伍,这样管理会计理念无法传达给一般企业的会计岗位,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四、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措施和办法

1.推进体制改革。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才能不断推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进一步明晰产权,划分权责,建立企业发展形势定期预测分析制度,以及定期收入分析和定期成本分析制度,使企业能够真正自主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可以通过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对预算进行全面编制,使责任会计制度得以建立,成本控制得以实行,为企业管理提供需要信息,真正从集约化经营的意义上强化企业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完善理论体系。通过加强和完善基础理论研究,来为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首先,要在充分研究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使其提出的模型和假设满足我国特定的经济环境。其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原有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和修正,使其职能、目标、原则、假设、任务等符合企业的现实要求,从而在企业中得以运行。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概念篇8

    

过去100年正好是财务管理学从独立走向不断完善的100年,西方财务是这样,我国财务也是如此。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财务学者green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为标志的。尔后西方财务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学科发展、理论成果上可谓异彩纷呈,至今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分支。尽管我国财务理论过程十分曲折,但是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过去的100年也完全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世纪里,我国财务学科和理论的发展由于“门户开放”受到西方的影响,但更是深深打下我国传统理财思想的烙印并且有所创新。据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江浙一带的不少大中型企业不仅设立了专门的财务主任,有的还设立财务总管,在企业管理结构中居于高层地位。一些大学开设了专门的财务管理课程,上海交通大学还设立了财务管理学系。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促使证券交易日益活跃和旧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形成。1918-1920年,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三家规模最大的交易所相继开业,随后上海、天津、汉口、哈尔滨等地规模较小的证券交易所也纷纷成立。1939至1940年众业公所上市股票达160种之多。这些股票和上市公司虽然具有较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但是旧中国的公司财务同样具有“资本市场”意义。

    

当时财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企业之财”的概念形成。从历史分析,我国传统的“理财”定义是“为国理财”,著名理财家王安石、沈括等所持观点属于此类。而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概念的“理财”是从100多年前的郑观应、盛宣怀开始的(参见叶世昌主编《十大理财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二是一批民族资本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极富操作性的财务管理思想。比如郑观应提出的重视经营规划、成本核算和利润分成的见解我国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创始人张謇“制定预算、以专责成、事有权限”的思想;“棉纱巨子”穆藕初论“事前无预算,临事无研究,事后无觉差,谓之无管理”,抨击了国内实业界管理的混乱;抗战期间的卢作单“无计划勿行动,无预算无开支”和“预算本为事业中的财务问题之一,但涉及事业的全部财务问题”的主张等等。这些“财务控制”思想和观点对现在重视财务管理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并较当时西方流行的“财务筹资”理论有独到之处。遗憾的是,至今理论界对我国解放前形成的财务思想进行系统化的总结或提炼还不够。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新纪元。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与财政体制下建立和发展的。财务理论研究也就围绕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及其管理内容与方法而展开。涉及的财务理论问题主要有:①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理论。主要涉及到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群众核算与专业核算的关系。②关于社会主义资金理论。有关这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资金的本质、资金与资本的区别、资金运动规律性、固定资金与流动资金的区分、折旧基金性质、流动资金职能、社会资金与企业资金相互作用等。③关于社会主义企业利润的客观依据及其与资本主义利润的根本区别。④关于财务本质上是货币关系体系的总和还是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或是价值分配活动。⑤关于经济效果的概念、范围与经济核算的关系。⑥对企业车间班组核算制度、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和资金平衡会议制度、决算审查会议(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制度、定额发料制度、流动资金归口分级管理、成本费用归口分级管理的研究等。这一阶段财务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为唯一的基础理论,甚至把一些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解决的问题,纳入到财务研究之中。在内容上,财务概念上的争议是财务研究的重点;在目的上,主要对宏观上的有关财务政策产生影响在实务上,总结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财务控制的具体操作方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全方位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以国营企业的财务改革和改进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研究全面展开:①以改革企业分配关系、放权让利为主线,围绕企业基金制度、利润留成制度、两步利改税、承包制、租赁制和税利分流等改革举措的财务研究。②财务与会计的关系问题研究。这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争议问题,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会计管理论”与“会计信息论”的争议最为激烈。③财务职能研究。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实现了由财务的服务职能(为政治、生产、群众服务)向财务的分配、控制、组织、决策职能的转化。④宏观财务与国家财务问题的提出拓宽了财务研究的视野。⑤关于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的探讨使人们加深了对财务管理的认识。⑤关于资金周转指标、利润率指标(平均资金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研究。⑦关于成本的经济内容、作用、成本开支范围、国家成本杠杆与政策、除本分成制、成本考核指标的研究。这是当时财务成本研究的主要问题。⑧实务界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内部银行、目标(利润)管理、划小核算单位与内部承包、商品保本保利期管理等财务管理方法。这一段时间的财务理论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为唯一的基础理论的局限有所松动,理论依据不断拓宽。在内容上,财务名词概念的争议仍是财务研究的重点;在目的上,不仅要对宏观上的有关财务政策产生影响,更是为国营企业自身的财务改革与财务管理提供思路,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

    

以1993车颁布、实施”两则两制”为起点和契机.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视野、方法、内容等呈现出明显的“多极化”特征:第一,财务概念的“多极化”。概念的差异涉及到立足不同力面研究财务问题。如第一种“财务”概念就是指公司财务。它对财务的定位主要是针对资本市场,针对上市公司这样一个特殊的企业群、特殊的环境来研究公司的财务目标、财务工具和财务的价值评估问题,它是西方财务的翻版;第二种“财务”指财务管理,主要指内部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这与中国传统的财务概念一致,主要强调既要研究上市公司,也要研究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企业)财务、中小企业(私营、独资、合伙、股份合作)财务、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第二,财务研究基础理论的“多极化”:既有传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也有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的引入使财务的“经济学”研究日益浓厚。第三,财务理论研究方法的“多极化”:近年来财务理论上的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性研究方法形成对峙,并且采且典型“案例分析”的分析方选也日益引起重视。第四,财务管理主体(层次)的“多极化”:主体是指谁来管理财务,西方财务书定位在财务经理。我国财务理论明确提出管理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是多元主体的一种整台,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反映,包括政府理财、出资人理财、经营者理财、财务经理理财和员工民主理财,这就是管理主体多级层次。第五,财务管理目标的“多极低”。关于财务管理的目标研究和讨论曾较为热烈,是否把财务基本目标定位在利润最大化、资本保全与增值、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市价、股东财富最大、企业价值最大、相关者(政府、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利益最大等目前还在争论。第六,财务管理对象的“多极化”:资金运动论(筹资、投资、分配)、管理循环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要素论(现金流转、资产、资本、收益)、产权经营、资本经营、证券经营等都是财务管理对象的种种表达。第七,财务与边缘学科的关系认识的“多极化”:财务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的认识似乎趋于共识,但是对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管理、财务分析、证券金融的相互关系目前则没有取得共识的迹象。第八,实务界实施财务管理的举措“多极化”:“财务管理中心论”、“成本否决”、“内部结算中心”、“预算管理”、“财务总监委派制”、“购销比价管理”、“企业改制与财务重组”、“业绩评价与报酬计划”等使财务的实务运作流光溢彩。第九,关于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走势观点的“多极化”:诸如,《企业财务通则》的存与废,政府与国有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财务关系如何再造,控股公司(企业集团)内部母子公司架构与财务上集权分权体制的选择等体制上的问题是财务理论上的热门话题。第十,财务教学与人才素质研究的“多极化”:“财务管理”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单独列入新的专业目录,开设“财务管理”专业是这几年各高等财经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业调整的“时尚”。但是把财务管理专业设在会计系还是管理系、金融系、财政系内,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安排。不过最为要紧的是这个新增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体系与结构至今缺乏统一、科学、可行的方案,这可是“百年树人”的大事。诸如此类的“多极化”充分表明我国在世纪末的财务研究的五彩缤纷。财务理论的立体感很强,从不同的立场可以得到不同的框架体系,不同的内容呈现不同的形式,内涵极其丰富。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也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财务理论研究十分身乱,它的系统性、层次性难以与历邻近的会计学研穷相提并论。这就是目前财务理论研究尴尬处境之所在。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盈余分配方案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